历代皇帝与茶的千古奇缘

发布时间 : 2020-09-29
千古兰花茶 古茶树的功效与作用 历代对茶文化的理解

千古兰花茶。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历代皇帝与茶的千古奇缘”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历代皇帝与茶的千古奇缘”相关知识!

中国历代皇帝中好茶者众,有的嗜茶如命,有的玩茶如痴,有的为茶写诗作赋,有的为茶著书立说,有的为贡茶者加官晋爵,原来一个个真龙天子,也对茶饮情有独钟,并衍生出许多帝王与茶的故事和传说。

黄帝与茶的千古奇缘

相传,在公元前两千多年的一天,黄帝带领大臣、侍卫和随从到深山里狩猎。经过一阵奔跑驰骋之后,黄帝感觉喉干舌燥,遂命随从烧水解渴。

随从在一株茶树下架锅设灶,烧水煮汤。忽然一阵大风吹来,树上的叶子纷纷飘落到滚开的汤中,眼看汤水逐渐变成褐色,随从慌得六神无主,正想重新烧水,可黄帝已派人催着要水。

随从赶紧舀了一碗变色的水品尝,觉得清香可口,并没有一点怪味,便将错就错,诚惶诚恐地把褐色的水奉献给黄帝。黄帝由于口渴之极,端起水来就一饮而尽,饮后连声称奇,随从吓得连忙跪下,向黄帝请罪。黄帝见状,详细查问了烧水的经过后非常高兴,不仅没有怪罪烧水的随从,反而命他把茶叶带回宫中,如法炮制。从此,饮茶的习俗便流传下来。

宋徽宗亲自撰写茶叶专著

宋徽宗是历史上出了名的“大玩家”,他对饮茶之事极感兴趣,不仅茶艺高超,而且为茶专门著书立说,成一家之言。

宋徽宗曾与当时的名妓李师师交往甚密,在送给李师师的众多名贵礼物中,就有“月团、凤团、蒙顶等茶百斤”。他不仅自己好茶,还常常以茶宴请群臣,并亲自动手为他们烹茶。

茶“盛于宋”,而在北宋徽宗时最盛,这与宋徽宗的推崇是有一定关系的。宋徽宗执政期间不理国事,是一个亡国之君,然而他却笔走偏锋写就一部洋洋洒洒约3000余字的茶叶专著,这在中国历史上的皇帝中恐怕是绝无仅有。

爱茶如此,难怪有人戏称宋徽宗为“茶痴皇帝”,他的这部《大观茶论》共20篇,对北宋时期团茶的地产、采择、制造、鉴辨、藏焙、品名等分目详述,其中宋徽宗的自序是全书字数最多的段落,颇有文采,自豪地称当时的茶“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咸造其极。”“天下之士,厉志清白,竞为闲暇修索之玩,莫不碎王锵金,啜英咀华。”

此外,《大观茶论》中“点茶”、“斗茶”等篇章也论述详尽,见解独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北宋茶业的发达程度、制茶的技术和皇室的好茶风尚,为后世研究和认识宋代茶文化留下了珍贵文字资料。

朱元璋给泡茶师傅连升三级

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他因为出身布衣,家境贫穷,当过放牛娃,特别是在家乡皇觉寺当过和尚,曾备受世人的歧视。

当了明太祖的朱元璋因此对和尚、秃、光头、贼等字眼讳莫如深,他曾下令让全国一半以上的和尚还俗,但却偏偏对河南罗山县的灵山寺另眼相待。

原来,出生在安徽濠州的朱元璋年幼时家庭赤贫,父母兄长都在连年的灾荒和瘟疫中相继死去,无依无靠的朱元璋只好去濮阳的皇觉寺当了和尚。然而在兵荒马乱的时代,寺庙也香火难续,朱元璋只能遵照师傅的吩咐出门化缘为生。

他云游到河南灵山寺,这里也成为朱元璋漂泊四方的一处安身之地,他在这里第一次喝到了灵山茶。后来,朱元璋在转战中负伤,曾逃到灵山寺躲避疗伤,灵山寺的和尚不仅用九龙潭的水浸泡了灵山茶,治好了朱元璋的刀伤,而且对他以礼相待,敬茶备饭。

洪武三年,身为皇帝的朱元璋对灵山寺的恩惠始终念念不忘。一次,他带着少数几个侍从秘密地前往灵山寺视察,对寺院敬献的灵山茶赞不绝口,一时龙心大悦,下旨将泡茶的师傅连升三级官衔。朱元璋的侍从颇为不解,暗自发牢骚感叹:“十年寒窗苦,何如一盏茶。”不想被朱元璋听见,他哈哈大笑接了下句:“他才不如你,你命不如他。”一时传为佳话。

乾隆帝不可一日无茶

说起乾隆皇帝,自然就会使人联想到他三下江南的故事,但人们却很少清楚乾隆皇帝和茶还曾结下过不解之缘。

乾隆皇帝巡游江南时,品尝了各种名茶,如杭州的“西湖龙井”,湖南的“君山银针”,福建的“大红袍”等。乾隆曾作过一首《观采茶作歌》:火前嫩、火后老,惟有骑火品最好。西湖龙井旧擅名,适来试一观其道。村男接踵下层椒,倾筐雀舌还鹰爪。地炉文火徐徐添,乾釜柔风旋旋炒。慢炒细焙有次第,辛苦功夫殊不少。

乾隆皇帝还是一个品茗行家,他不但讲究饮名茶和饮茶器具,而且还非常重视沏茶的水质。传说他当年在杭州品尝龙井茶,沏茶的水就取自盛产龙井的狮子峰山下的狮子泉。

为了品评天下名泉水质的优劣,乾隆皇帝回京后叫人用银斗量各地名泉的轻重,因而命名天下三泉:北京玉泉为“天下第一泉”;镇江金山寺泉水为“天下第二泉”;无锡惠泉为“天下第三泉”。

除了这些名泉外,乾隆皇帝还广饮天下名泉,桂林南溪山有一眼白龙泉,水质优良,清冽甘美。《峤南琐记》载有“桂泉多可饮,而白龙为最”之说,据说用白龙泉泡茶,揭开碗盖随着热气上升会蒸腾起一条隐约可见的白龙,于是乾隆皇帝下圣旨,派人马不停蹄地直奔白龙泉取水。当地人知道白龙泉为乾隆皇帝泡过茶,就把这白龙泉改称为“贡泉”了。

乾隆皇帝晚年更是嗜茶如命,在他85岁退位前夕,有一位老臣惋惜地说:“国不可一日无君”,乾隆皇帝听了自然受用,哈哈而笑,端起御案上的一杯茶说:“君不可一日无茶!”乾隆退位后住幽雅安静的北海镜清斋,在这个亭榭楼阁、小桥流水的花园内专设“焙茶坞”,每天悠闲品茗,安度晚年。在“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古代,乾隆皇帝活了88岁,可以算作中国历代帝王中的寿魁,这与他平生爱好饮茶品茗或许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吧。

茶文化精选阅读

千古茶一盅金佛茶


《武夷大观》记载了武夷岩茶与寺庙相关的诗文,诗云:“金佛俨如在,殿前响金钟;晨昏诵功课,千古茶一盅。”

宋代乾道年间,顺德府禅僧慈觉,慕建茶之名声,身背供奉金佛的佛龛,千里迢迢,只身来到武夷山,挂牒天心寺,坐禅灵峰洞,偶然发现山中一株奇异树制成的“金饼”,参禅时,日复一日供奉在金佛面前……从此以后,上述奇异茶树制成的“今饼”,便年复一年专供金佛享用,这就是诗中所指“千古茶一盅”的所谓“金佛茶”。

金佛茶用于敬佛和僧饮时,有一定的神秘感,其实领略过其滋味的人并不少,遇到佛诞、忌日、浴佛、开光等佛教节日和法事,与会者皆能品尝一盅,方法是自己拿杯往茶桶里自斟自酌。迎送高僧、贵宾造访、拜佛、赠匾、化缘、还愿等等也得开泡金佛茶,甚至会赠金佛茶。发掘继承传统金佛茶的刘锋总结推出的“金佛茶茶道三昧”,其佛理、人性、文化内涵十分丰富。

可见伴随佛教寺院的兴起以及佛教僧众种茶、制茶活动的推动,众多经验的积累,长期精心的劳作,成就了茶界的繁荣,制出了诸多独具特色的名贵茶叶。

揭秘茶与历代皇帝的不解之缘


中国是最早发现茶的国家,拥有着成千上万种茶叶。现代人喝茶的习惯也是从古代流传下来的,历史上有很多喜欢喝茶的人,像是陆羽,更是有茶圣之名,就连古代皇帝也喜爱品饮上等好茶。但不是所有的历代皇帝都与茶有缘的,历代皇帝中与茶有不解之缘的又有谁呢?

一、宋徽宗与《大观茶论》

宋徽宗赵佶酷爱饮茶,精于茶道,善于点茶。在北宋大观年间,著有一部《茶论》,后人称之为《大观茶论》。在中国历史上以皇帝的身份撰写茶叶专著,恐怕是绝无仅有的。

全书共二十篇,对北宋时期蒸青团茶的产地、采制、烹试、品质、斗茶风尚等均有详细记述。其中点茶一篇,见解精辟,论述深刻。书中记录了宋朝浓厚的饮茶风气天下人都用茶来宴席宾客,上到王公贵族,下到黎民百姓,无不沐浴在茶水之中,受茶水的熏陶,推崇茶水的高雅、宁静。现代日本茶道文化协会负责人森本司郎在其所著《茶史漫话》中也认为:正是中国的斗茶哺育了日本的茶道文化。

二、朱元璋与散茶发展

明代的贡茶数量有增无减,茶区百姓受尽贡茶之苦。加之,到了明代,各地散叶茶不断发展,而且不少茶叶质量已超过团饼茶,而且制作方法简便,不像团饼茶那样耗时费工。在上述背景之下,明太祖朱元璋根据若干奏章的反应,了解了真实情况后,决定对贡茶进行改革。从此不再进贡团饼茶,更换进贡散叶茶,减轻茶农的劳苦。

从中国茶类的发展来看,朱元璋的诏令确实对当时散叶茶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中国各地名优散茶的种类和数量显著增加。现今遗存并继承发扬的各种历史名茶,都与明代大力发展散叶茶有关。因此,明太祖朱元璋罢造龙团的这道诏令,无疑对中国名优茶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促进作用。

三、康熙与碧螺春

据说洞庭东山有座碧螺峰,石壁里生长着几株野茶树。每年春天,当地的老百姓都会背着茶筐前去采摘,炒制饮用,如此数十年,不见饮用者出现任何异状,当地百姓身体较之其他地区还更为健康、强劲。康熙朝的某一年,到了摘茶时节,老百姓又来采茶,茶叶长得特别茂盛,采多了筐装不下,只好把茶放在怀里。没想到茶受到体内热气蒸熏,突然散发出浓烈的异香,采茶者不约而同惊叫起来:吓煞人香!意思是香到极点了。于是,这种茶便叫做吓煞人香。

康熙三十八年,皇帝南巡,巡抚宋荦负责迎接。宋荦是著名诗人,精于书画,也擅长品茗。他深知康熙不喜铺张,眼下又是仲春时节,便令下属去买吓煞人香。康熙来到太湖,正陶醉在洞庭东山的秀丽风光中,宋荦进献了吓煞人香。只见茶条索紧结,卷曲成螺,白毫显露,银绿隐翠,煞是可爱。一经冲泡,恰似白云翻滚,清香袭人。品饮下来,更觉鲜爽生津,滋味殊佳。康熙随后问此茶何名,宋荦奏曰:此乃当地土产,产于洞庭东山碧螺峰,百姓又称之为吓煞人香。康熙说:茶是佳品,但名称却不登大雅之堂。朕以为,此茶既出自碧螺峰,茶又卷曲似螺,就名为碧螺春吧!于是,好茶便有了一个相匹配的美丽名字:碧螺春。

四、乾隆与龙井茶

史载,乾隆皇帝六次南巡到杭州,曾四度到过西湖茶区。他在龙井狮子峰胡公庙前饮龙井茶时,赞赏茶叶香清味醇,遂封庙前十八棵茶树为御茶,并派专人看管,年年岁岁采制进贡到宫中,御茶至今遗址尚存。乾隆十六年,他第一次南巡到杭州,在天竺观看了茶叶采制的过程,颇有感受,写了《观采茶作歌》。

乾隆皇帝不是死在任上,而是知老让位的。传说在他决定让出皇位给十五子时,一位老臣不无惋惜地劝谏道:国不可一日无君呵!一生好品茶乾隆帝却端起御案上的一杯茶,说:君不可一日无茶。这也许是幽默玩笑之语,也许是我应该退休闲饮之意,或者是兼而有之。

千古禅林法语“吃茶去”的来历


吃茶去

唐代从埝禅师,俗姓郝,曹州郝乡人(现今山东),幼年出家,不久南下参谒泉普厡学得南宗禅的奇峭,凭借自已聪明灵悟,将南宗禅往前大大发展了一步。以后常住赵州观音寺,人称赵州和尚。

一天,寺里来了个新和尚。新和尚来拜见,赵州和尚问:

你来过这里吗?

来过。

吃茶去。

新和尚连忙改口:没来过。

吃茶去。赵州和尚仍是这句话。

在一旁的院主不解,上前问:

怎么来过这里,叫他吃茶去,没来过这里,也叫他吃茶去?

赵州和尚回答:

吃茶去。

这便是千古禅林法语吃茶去的来历。

《五灯会元》记:

问:如何是和尚家风?师曰:饭后三碗茶。

《景德传灯录》记:

晨起洗手面,漱了吃茶。吃茶了佛前礼拜,归下去打睡了。起来洗手面,漱了吃茶。吃茶了东事西事,上堂吃饭了洗。洗了吃茶,吃茶了东事西事。

这些都是淅自赵州和尚吃茶去的公案。

近人赵朴初题诗吟咏些典:

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历代皇帝与茶不得不说的故事


茶的历史源远流长,自神农尝百草中毒得茶解之的传说起,茶就进入了人类的生活。

历史上,茶作为一种高贵品味的象征,受到了许多皇宫贵族的喜爱。

历代皇帝都有喝茶的习惯,而且很多皇帝与茶脍炙人口的故事都流传了下来。如果让他们来代言茶,肯定很有意思。

白茶代言人——宋徽宗

宋徽宗是中国历史著名的“除了不会做皇帝其他都搞得一流”的天才,喝茶自然不在话下,著名的《大观茶论》早已被历代文人墨客奉为经典。

“白茶自为一种与常茶不同。其条敷阐,其叶莹薄,林崖之间偶然生出,虽非人力所可致。”因宋代的皇家茶园设在福建建安郡北苑即今福建省建瓯县境。所以有人说《大观茶论》里说的白茶是早期产于北苑御焙茶山上的野生白茶。这似乎明确地为“白茶”选出了一位当之无愧的代言人——宋徽宗赵佶。

黄茶代言人——唐明皇

除了那句著名的“扬子江中水,蒙顶山上茶。”还有白居易的“茶中故旧是蒙山”,再加上有记录可查,自唐天宝元年(742年)入贡皇室,蒙顶茶发展进入黄金期并从此名播神州。

顶级的蒙顶黄芽茶叶每斤鲜叶约有八千至一万个芽头,外型整齐漂亮,香气清纯,滋味甘醇。正是“昔日皇帝茶,今入百姓家”的真实写照。

选择唐明皇做这茶的代言人,一方面此茶天宝元年入贡大约他老人家喝过,另一方面杨贵妃早年生活在四川,唐明皇爱屋及乌,应该对蒙顶黄芽也很是喜欢。

绿茶代言人——康熙

康熙与碧螺春“吓煞人香”应该很多朋友都听过了。

话说清康熙年间,康熙皇帝南巡,游太湖时,宋荦便适时进献“吓煞人香”。康熙帝被此茶清香惊袭,便问此茶何名。宋荦奏:“此茶产于洞庭东山碧螺峰,百姓称之为“吓煞人香”。康熙遂言:“茶是佳品,但名称却不登大雅之堂。朕以为,此茶即出自碧螺峰,茶又卷曲似螺,就名为碧螺春吧!”

从此“碧螺春”作为绿茶代表名茶之一,名满天下。而“吓煞人香”若译成现在俗语没有比“香死我了”更恰当的了。

红茶代言人——隆庆

被誉为“红茶鼻祖”的正山小种,据闻诞生于明朝隆庆二年。相传当年福建江西交界的桐木关是入闽的要道,一次一支军队从江西进入桐木,因天色已晚就驻军茶厂一夜。第二天茶农回到茶厂里,发现待制的茶叶因被军队当作床铺睡过一夜后变红了,为挽回损失,干脆用松木把茶叶烘干,没想到竟然制出了带松烟香的醇香红茶,这就是历史上最早的红茶“正山小种”。

按时间来说,隆庆皇帝应该给“红茶”代言,何况他还有一个著名的爱好——“爱江山更爱美人”,红茶赛红妆,实在是再合适不过了。

茶与历代天子的茶缘


茶在我国已经传承了几千年,一直都备受推崇,除了民间的文人雅士留下了大量关于茶的诗篇以外,古时候国家最高的统治者,那些皇帝们也传出了和茶之间的种种故事,下面就由小编为大家揭秘。

黄帝与茶的千古奇缘

相传,在公元前两千多年的一天,黄帝带领大臣、侍卫和随从到深山里狩猎。经过一阵奔跑驰骋之后,黄帝感觉喉干舌燥,遂命随从烧水解渴。随从在一株茶树下架锅设灶,烧水煮汤。忽然一阵大风吹来,树上的叶子纷纷飘落到滚开的汤中,眼看汤水逐渐变成褐色,随从慌得六神无主,正想重新烧水,可黄帝已派人催着要水。随从赶紧舀了一碗变色的水品尝,觉得清香可口,并没有一点怪味,便将错就错,诚惶诚恐地把褐色的水奉献给黄帝。黄帝由于口渴之极,端起水来就一饮而尽,饮后连声称奇,随从吓得连忙跪下,向黄帝请罪。黄帝见状,详细查问了烧水的经过后非常高兴,不仅没有怪罪烧水的随从,反而命他把茶叶带回宫中,如法炮制。从此,饮茶的习俗便流传下来。

晋惠帝蒙难瓦盂饮茶

司马衷是晋朝开国皇帝司马炎的次子,说到这个低能昏聩的晋惠帝,他在位16年之久,为人称道的政绩不多,留给后人的笑柄却不少。有一年闹灾荒,老百姓没饭吃,到处都有饿死的人,臣下把民间的灾情报告给晋惠帝司马衷,他却非常不解,满怀疑惑地对禀报的大臣说:“百姓没有饭吃,他们为什么不吃肉粥呢?”这就是晋惠帝留下的“历史名言”,一句“何不食肉糜”竟让人贻笑千年。

西晋时期,皇室内乱不断,“八王之乱”历时10余年,是中国历史上最严重的皇族内乱。惠帝在战乱中屡被挟持,颠沛流离,是个名副其实的傀儡皇帝。公元304年,东海王司马越挟晋惠帝一同北征,讨伐据守邺城的成都王司马颖,此次混战晋惠帝兵败回都,其时“帝乘牛车,行宫籍草,公卿跋涉。”在《茶经·七之事》中也说到这个有名的晋惠帝,陆羽引用了《晋四王起事》的记载:公元306年,“惠帝蒙尘,还洛阳,黄门以瓦盂盛茶上至尊。”晋惠帝司马衷虽然保全了性命,但一路丢盔弃甲,风餐露宿,逃回洛阳时的狼狈之相可以想见,黄门侍郎毕竟是贴身的侍从,了解君主的生活习惯和需求,所以首先奉上一碗茶汤,为惠帝解乏洗尘。虽然盛茶的“瓦盂”是民间用的粗陶碗,略显寒碜,但落魄至此的“万岁”也顾不得这些尊卑了。也许,这是“九五之尊”的晋惠帝喝过的人生最甘美的一碗茶也未可知?喝完这碗“粗茶”的第二年,公元307年,惠帝在他的本命年死于非命。

茶痴皇帝宋徽宗

宋徽宗是历史上出了名的“大玩家”,他对饮茶之事极感兴趣,不仅茶艺高超,而且为茶专门著书立说,成一家之言。宋人传奇《李师师外传》中记述,宋徽宗曾与当时的名妓李师师交往甚密,在送给李师师的众多名贵礼物中,就有“月团、凤团、蒙顶等茶百斤”。他不仅自己好茶,还常常以茶宴请群臣,并亲自动手为他们烹茶。北宋蔡绦在《铁围山丛谈》中说:“茶之尚,盖自唐人始,至本朝为盛;而本朝又至祐陵(即宋徽宗)时益穷极新出,而无以加矣。”可见茶“盛于宋”,而在北宋徽宗时最盛,这与宋徽宗的推崇是有一定关系的。蔡京在《廷福宫曲宴记》中记述:北宋宣和二年十二月,有“通百艺”之称的徽宗皇帝,召宰执亲王等曲宴于“延福宫”,徽宗兴来命近侍取茶具,亲手注汤击拂,少顷,白乳浮盏面,如疏星朗月。这里宋徽宗所玩的就是宋代风靡一时的“分茶”。

宋徽宗执政期间不理国事,是一个亡国之君,然而他却笔走偏锋写就一部洋洋洒洒约3000余字的茶叶专著,这在中国历史上的皇帝中恐怕是绝无仅有。爱茶如此,难怪有人戏称宋徽宗为“茶痴皇帝”,他的这部《大观茶论》共20篇,对北宋时期团茶的地产、采择、制造、鉴辨、藏焙、品名等分目详述,其中宋徽宗的自序是全书字数最多的段落,颇有文采,自豪地称当时的茶“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咸造其极。”“天下之士,厉志清白,竞为闲暇修索之玩,莫不碎王锵金,啜英咀华。”并把饮茶推为“盛世之清尚”,宋徽宗由此产生了联想,他慨叹道:“呜呼!至治之世,岂惟人得尽其材,而草木之灵者,亦以尽其用矣。”此外,《大观茶论》中“点茶”“斗茶”等篇章也论述详尽,见解独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北宋茶业的发达程度、制茶的技术和皇室的好茶风尚,为后世研究和认识宋代茶文化留下了珍贵文字资料。

朱元璋与灵山茶

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他因为出身布衣,家境贫穷,当过放牛娃,特别是在家乡皇觉寺当过和尚,曾备受世人的歧视。当了明太祖的朱元璋因此对和尚、秃、光头、贼等字眼讳莫如深,他曾下令让全国一半以上的和尚还俗,但却偏偏对河南罗山县的灵山寺另眼相待,不仅亲笔为灵山寺题写“圣寿禅寺”的匾额,还多次亲临烧香,拨款进行大规模地修缮重建,这其中有什么奥秘和缘由呢?

原来,出生在安徽濠州的朱元璋年幼时家庭赤贫,身世凄凉,父母兄长都在连年的灾荒和瘟疫中相继死去,无依无靠的朱元璋只好自谋生路,去濮阳的皇觉寺当了和尚,然而在兵荒马乱的时代,寺庙也香火难续,缺粮断炊,朱元璋只能遵照师傅的吩咐出门化缘为生。当他云游到河南灵山寺时,得到了善心和尚的一点照顾,至少能粗茶淡饭,解决了温饱。灵山寺成为朱元璋漂泊四方的一处安身之地,他在这里第一次喝到了灵山茶。后来他长大成人,乘天下大乱之机参加了郭子兴的红巾军起义队伍,这成为朱元璋崛起的契机,应验了“乱世出英雄”这句古话。朱元璋在转战中负伤,曾逃到灵山寺躲避疗伤,灵山寺的和尚不仅用九龙潭的水浸泡了灵山茶,治好了朱元璋的刀伤,而且对他以礼相待,敬茶备饭。

洪武三年,身为皇帝的朱元璋对灵山寺的恩惠始终念念不忘,一次,他带着少数几个侍从秘密地前往灵山寺视察,对寺院敬献的灵山茶赞不绝口,一时龙心大悦,下旨将泡茶的师傅连升三级官衔。朱元璋的侍从颇为不解,暗自发牢骚感叹:“十年寒窗苦,何如一盏茶。”不想被朱元璋听见,他哈哈大笑接了下句:“他才不如你,你命不如他。”一时传为佳话。

不可一日无茶的乾隆帝

说起乾隆皇帝,自然就会使人联想到他三下江南的故事,但人们却很少清楚乾隆皇帝和茶还曾结下过不解之缘。乾隆皇帝巡游江南时,品尝了各种名茶,如杭州的“西湖龙井”,湖南的“君山银针”,福建的“大红袍”等。乾隆曾作过一首《观采茶作歌》:

火前嫩、火后老,惟有骑火品最好。

西湖龙井旧擅名,适来试一观其道。

村男接踵下层椒,倾筐雀舌还鹰爪。

地炉文火徐徐添,乾釜柔风旋旋炒。

慢炒细焙有次第,辛苦功夫殊不少。

这首歌对采茶的时间、芽叶标准、热闹忙碌的情景及加工的条件、方法、特点以及炒制过程都作了形象生动的描绘。在中国历史上,皇帝亲临茶园,认真观看茶农采茶、制茶,并且还有感而发,作诗赋歌,殊为难得。

乾隆皇帝还是一个品茗行家,他不但讲究饮名茶和饮茶器具,而且还非常重视沏茶的水质。传说他当年在杭州品尝龙井茶,沏茶的水就取自盛产龙井的狮子峰山下的狮子泉。《茶经》上就说沏茶择水是“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这狮子泉也是山水,属于上等水。为了品评天下名泉水质的优劣,乾隆皇帝回京后叫人用银斗量各地名泉的轻重,因而命名天下三泉:北京玉泉为“天下第一泉”;镇江金山寺泉水为“天下第二泉”;无锡惠泉为“天下第三泉”。除了这些名泉外,乾隆皇帝还广饮天下名泉,桂林南溪山有一眼白龙泉,水质优良,清冽甘美。《峤南琐记》载有“桂泉多可饮,而白龙为最”之说,据说用白龙泉泡茶,揭开碗盖随着热气上升会蒸腾起一条隐约可见的白龙,于是乾隆皇帝下圣旨,派人马不停蹄地直奔白龙泉取水。当地人知道白龙泉为乾隆皇帝泡过茶,就把这白龙泉改称为“贡泉”了。

乾隆皇帝晚年更是嗜茶如命,在他85岁退位前夕,有一位老臣惋惜地说:“国不可一日无君”,乾隆皇帝听了自然受用,哈哈而笑,端起御案上的一杯茶说:“君不可一日无茶!”乾隆帝的幽默由此可见一斑,他用茶化解了君臣之间的对话,也是一种非常智慧的表现。乾隆退位后住幽雅安静的北海镜清斋,在这个亭榭楼阁、小桥流水的花园内专设“焙茶坞”,每天悠闲品茗,安度晚年。在“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古代,乾隆皇帝活了88岁,可以算作中国历代帝王中的寿魁,这与他平生爱好饮茶品茗或许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吧

皇帝爱喝茶,品茶品人生,茶里面的学问真的很多,希望大家都能学一下,另外茶真的是一种良药,它的功效也很多,所以品茶不仅可以让我们当成一种饮料来喝,还能给我们带来健康,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千古文豪 一期一会


茶兴于唐而盛于宋,自唐代开始,文人便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并赋予了茶以日益丰富的文化内涵。

谈到文人与茶,那就不得不提到那自比卢仝的苏轼。

苏轼诗词豪放天然,渗透着飘逸与豁达,犹如茶那般淡雅清高。后人更以读苏轼诗文,染茶味清香来评价他的诗词。

苏轼一生命运多舛,但他没有像其他文人墨客一般寄情山水,而是寄情茶道。

苏轼一生爱茶,视茶为知己好友,并将茶付诸诗文,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咏茶佳作。

苏轼不仅诗词名闻天下,还精通茶道,所做茶诗七十余首。

在他眼中品茶讲究的是心境和虚静,他认为品茶的最高境界在于静中无求,虚中不留,在品茶中感悟人生,感知真理,从而寻得心灵的解脱。

古往今来,文人墨客们对茶的赞美之词不胜枚举。

到了苏轼笔下,他诙谐浪漫地讲茶喻为佳人。

从来佳茗似佳人此句一出,古今所有咏茶名句都相形见拙。

在苏东坡眼中,能品到上好的茶,就如邂逅佳人一般心旷神怡。

将佳茗比作佳人,文字之美,尽在于此了。

苏轼的一生艺术成就辉煌,却仕途失意。

长期遭到贬谪的他,走遍了大江南北,但却为苏轼提供了品尝天下佳茗的机会。

这也成就了苏轼在漫漫仕途中始终保持着那激扬澎湃,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芸芸众生,难免有些许不顺,如苏轼般多与佳茗为伴,在茗茶的清新淡雅中感悟人生,在品茗中敛积生活的胆识、智慧与勇气,逆境过后看到的或许会是柳暗花明的世界。

神农与茶的奇缘 以茶解毒的传说


我国是茶的故乡,有着数千年种茶、制茶、饮茶的历史。当今世界60多个产茶国的茶种几乎全部来自中国。在很长的历史时期中,我国几乎是世界茶叶生产和贸易中的主要角色。在19世纪,我国茶叶出口量占国际贸易量的90%以上。茶叶的化学成分,经过现代科学证实:茶叶既有营养价值,又有保健的作用。

《茶经》上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神农就是炎帝,是发现茶的伯乐,也是农业神。他能让太阳发光,让天下雨;他教人们播种五谷,又教人们识别各种植物。据传说,神农的肚子是透明的,能看到肠胃和吃进去的东西。因此,神农为了了解各种草本的性质,亲口品尝各种植物,然后仔细观察它们在肚子中的变化。

神农为研究百草特性和功能,在采集过程中,每次都是亲自尝嚼,体验其功效。有一次,他吃下了有毒植物,感到头昏眼花,口干舌麻,全身乏力,于是躺在大树下休息。一阵风吹过,树上落下片片绿叶,神农信手放入口中咀嚼,但巧合的是居然解了自己中的毒,才知道茶具有解毒的功效,因而定名为“茶”。

神农常将采集的草药亲自煎熬为人治病。有一日,正准备煎药的时候,忽然有树叶落入锅中,但见汤色渐黄,清香散发。舀起来喝,感觉味道有一点点苦,但回味却很是甘甜。当时神农正肚痛腹泻,于是趁热喝了两大碗。说也奇怪,肚子不痛了,泻也止住了,且精神振奋。从而发现茶有解渴、止泻、解毒、提神等作用。

乾隆皇帝与茶


清代乾隆皇帝弘历,在位当政六十年,终年八十八岁,这一寿龄既使在现在也是高寿的了,而在中国古代的帝王中更是名列第一的。

民间流传着很多关于乾隆与茶的故事,涉及到种茶、饮茶、取水、茶名、茶诗等等与茶相关的方方面面。相传,乾隆皇帝六次南巡到杭州,曾四度到过西湖茶区。他在龙井狮子峰胡公庙前饮龙井茶时,赞赏茶叶香清味醇,遂封庙前十八棵茶树为御茶,并派专人看管,年年岁岁采制进贡到宫中,当然茶客就是他本人,御茶至今遗址尚存。乾隆十六年,即1725年,他第一次南巡到杭州,在天竺观看了茶叶采制的过程,颇有感受,写了《观采茶作歌》,其中有地炉微火徐徐添,乾釜柔风旋旋炒。慢炒细焙有次第,辛苦功夫殊不少的诗句。皇帝能够在观察中体知茶农的辛苦与制茶的不易,也算是难能可贵。

乾隆在茶事中,以帝王之尊,穷奢极欲,倍求精工,什么排场都可以做得到。他首倡在重华宫举行的茶宴,豪华隆重,极为讲究。据徐珂《清稗类钞》记载:乾隆中,元旦后三日,钦点王公大臣之能诗者,宴会于重华宫,演剧赐茶,命仿柏梁体联句,以记其盛,复当席御诗二章,命诸臣和之,岁以为常。他还规定,凡举行宴会,必须茶在酒前,这对于极为重视先后顺序的国人来说其意义是很大的。

乾隆皇帝不是死在任上的,而是知老让位的。传说在他决定让出皇位给十五子时(即后来的道光皇帝),一位老臣不无惋惜地劝谏道:国不可一日无君呵一生好品茶乾隆帝却端起御案上的一杯茶,说:君不可一日无茶。这也许是幽默玩笑之语,也许是我应该退休闲饮之意,或者是兼而有之。

乾隆六十年(1796年,他是在这一年让位的)举行的千叟宴,设宴八百桌,被誉为万古未有之盛法。与宴者三千零五十六人,赋诗三千余首,参宴者肯定都是当时的非一般人,却似乎没有留下什么名章佳句。

对品茶鉴水,乾隆独有所好。他品尝洞庭中产的君山银针后赞誉不绝,令当地每年进贡十八斤。他还赐名福建安溪为铁观音,从此安溪茶声名大振,至今不衰。

乾隆晚年退位后仍嗜茶如命,在北海镜清斋内专设焙茶坞,悠闲品尝。他在世八十八年,为中国历代皇帝中之寿魁,其长寿当与之不无关系。当然他身为皇帝,使用的延年益寿之术肯定很多,喝茶是他养生之一法。

中国古代的许多防老术效果并不好,一些丹药之类更是弊多益少,唯有饮茶可能是唯一能够长年不厌、裨益多多的嗜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