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茶业大事记

发布时间 : 2020-09-29
老谌记黑茶 台湾茶有多少品种 台湾茶有哪些

【www.cy316.com - 老谌记黑茶】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台湾茶业大事记”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八一零年

◎福建人(柯朝)来台传授种茶技术。

一八三零年

◎台茶输往厦门及福州,每担须缴二圆的关税。

一八六五年

◎台湾乌龙茶首度由淡水关输出。

一八六六年

◎英人杜德(JohnDodd)在台设立宝顺洋行,为外人在台经营茶业之先驱。

一八六七年

◎英商杜德(JohnDodd)收购台湾乌龙茶运销澳门。

一八六八年

◎杜德在艋舺(万华)建置茶叶精制厂,台茶始免运往厦门或福州精制。

一八六久年

◎英商JohnDodd将精制乌龙茶输往美国,此为台茶开辟美国市场的先驱。

一八七二年

◎洋行相继来台经营茶业,计有:宝顺、德记、和记、水陆、爱利士等。

一八七四年

◎台湾乌龙茶经过厦门输出量达一百二十三万公斤。

一八七六年

◎大稻埕有三三家华人茶行,当年由华人茶行出口的茶叶约二百八十八万公斤,而由洋行出口之茶叶约为七十二万公斤,华商之势渐增强,至一八八零年已把握台湾茶贸易的五分之四,但华商之茶叶运往厦门后仍须卖于洋行,无法直接输往国外。

一八八一年

◎福建泉州府同安县茶商吴福源氏来台设立「源隆号」,制造包种茶回销内陆,为本省开制包种茶之先驱。

一八八四年

◎台湾乌龙茶经过厦门输出量达四百九十四万公斤。

一八八五年

◎王水锦、魏静时两人由福建安溪来台,在台北州七星郡内湖庄大内樟栳寮(今南港旧庄山坡地)开拓茶园及从事包种茶制造研究,并将技术传授乡人,所制包种茶清香、甘润、品质极佳,为南港包种茶之起源。日据时期并选择南港为包种茶产制研究中心,于一久二零年起,每年春、秋两季举行包种茶产制讲习会,由王、魏两人担任讲师,热心教导,各茶区相继召集有关职员前往学习,王、魏两氏对台湾包种茶的发展贡献很大。

一八八久年

◎巡抚刘铭传为防止茶叶掺混劣品且图强同业之团结,扩展生产,改良技术,精进品质,奖励输出,特命茶业者组织「茶郊永和兴」,此为台湾茶商公会之起源。

一八久三年

◎台湾乌龙茶出口量达九百八十四万公斤(主要市场为美国)。

一八久久年

◎日本三井财团于台北县海山地区及桃园大溪地区开拓大规模茶园,嗣后并设立新式制茶厂独裁红茶,生产享誉遐迩的「日东红茶」。

一久零三年

◎成立草湳坡制茶试验场,此为台湾省茶业改良场前身。

一久零五年

◎台湾包种茶首度不经过内陆直销南洋地区。

一久零六年

◎台湾红茶首度外销。

一久一零~一久二零年

◎调查及鉴定地方品种(多由福建引进),推广青心乌龙、青心大冇、大叶乌龙、硬枝红心等四大优良地方品种。

一久一二年

◎台茶开始参加展览会在日本促销。

一久一五年

◎成立「台北茶商公会」,此为台北市茶贸易同业公会之前身。

◎经过三井物产株式会社自印度引进Jaipuri,Manipuri及Kang三品种茶籽,播植于平镇茶试所,此为本省印度杂种之由来。

一久二二年

◎台茶开始在美国报章杂志做宣传。

一久二三年

◎成立「台湾茶共同贩卖所」改善台茶交易方式,节省中介用度。

◎设立「台湾茶检查所」,检验出口茶叶,为本省茶叶出口检验之始。

◎台茶开始在日本报章杂志做宣传。

一久二五年

◎包种茶产量及出口量逐渐超越乌龙茶。

一久二六年

◎由印度阿萨姆省引进大叶种茶籽,在南投县鱼池茶区试种成功,对本省红茶发展影响深远。

◎台湾红茶产量达十八万公斤。

一久三零年

◎成立茶叶传习所。此为茶改场林口分场之前身。

一久三四年

◎台湾红茶输出量达三百三十万公斤(约为一久三三年的四倍),红茶成为台茶外销之大宗。

一久三六年

◎成立鱼池红茶试验支所。此为茶改场鱼池分场前身。

一久四六年

◎台湾光复,我政府接收日产,有关茶业部份,于一久四六年初,成立「台湾茶业公司」,后改组为台湾农林公司茶业分公司,陆续将原属三井农林株式会社等的茶业生产机构,改设为(一)台北精制厂(二)文山茶场(三)海山茶场(四)大寮茶场(五)大溪茶场(六)关西茶场(七)三义茶场(八)鱼池茶场等八个场(厂)。

一久四七年

◎隶属于省农业试验所的平镇茶业试验支所,首任支所长为陈为祯先生,陈为祯且兼任鱼池茶试支所长,而平镇茶试所则为台湾省茶业改良场的前身。

一久四八年

◎原属省农试所的平镇茶试支所改隶台湾农林公司茶业分公司更名为平镇茶业试验所,吴振铎先生接任所长,此机构于一久五五年七月又改隶农业试验所,仍由吴振铎担任分所长。

◎炒菁绿茶(珠茶与眉茶)之制造方法由大陆引进台湾,开始生产眉茶、珠茶毛绿茶,以应外销之需要。

一久四久年

◎龙井茶与碧螺春在台仿制成功。

◎成立台北市茶贸易同业公会(二月五日),该公会起源于一久一五年组设的「台北茶商公会」,首任理事长为陈清汾先生。

一久五零年

◎台湾省政府颁布「台湾省制茶业治理规则」,规定省内制茶业者,须向农林厅申办许可登记,以利治理。此规则于一久八二年废止。

一久五一年

◎成立台湾区茶输出业同业公会(一零月久日),首任理事长为陈清汾先生,该公会起源于「茶郊永和兴」。

一久五二年

◎眉茶输出量占当年总外销量的百分之六十五。

一久五四年

◎成立台湾区制茶二业同业公会(四月一日)当时会员共有二五六家制茶工厂,张芳燮先生为第一届理事长。

◎开始研制并倡导碎型红茶产制。

一久五七年

◎制茶公会出刊「茶业简讯」,由当时的总干事林馥泉为主编,一久六七年改名为「茶讯」。

一久五八年

◎行政院外贸会与商检局公告,台湾茶叶出口实施单一的出口底价及单一的检验标准茶样。此出口底价规定于一久***年先公告红茶暂停实施,至一久六久年全面暂停适用。

一久六一年

◎成立「台湾茶业改进委员会」,由外贸会召集,共有十七个单位为委员,共同研议并协助台茶改进事宜。

◎台湾省政府公告「粗、精制各级制茶厂设备最低标准暨制茶工厂卫生标准」。

一久六二年

◎台湾省茶业改良场首次获农复会补助遴选大专程度农业科系职员十名,接受为期二年练习,结业后分发至茶业有关单位办理茶业推广工作。

◎检验局设立新竹检验所受理茶叶出口检验(七月一日)。

一久六三年

◎台湾土地银行在花莲县瑞穗乡鹤冈村开设之新茶厂举行开工仪式(五月一八日),此为本省东部第一家茶厂的诞生。

◎煎茶试销日本成功,煎茶制造业急剧发展至一久七三年达最高峰,当年输日煎茶量达一万二千余公吨。

一久***年

◎外贸会公布红茶单一出口底价暂停实施(二月二五日)。

一久六五年

◎台湾区茶输出公会出版「台茶输出百年简史」,以纪念台茶自满清同治四年(公元一八六五年)起有正式出口纪录满一零零年。

◎经济部令饬绿茶有关业者组织「台湾绿茶产制销联合小组」,着手筹组联营公司以及研商同一报价事宜。(四月一久日)

◎农复会邀请锡兰制茶专家来台参观考察,并指导红茶制造,研究采用锡籣方法改善台湾红茶产销。(七月)

一久六六年

◎农复会补助经费,项目执行红茶制造改进计画,连续办理二年。

◎温增坤先生在台东(卑南乡)设立元昌茶厂台东分厂,正式开工制茶(三月一五日)。此茶厂于十五年后(一久八一年)迁往鹿野乡改名为新元昌茶工厂。

一久六七年

◎台湾省农林厅邀请全省已装设煎茶机械之茶厂卅五家,在宜兰冬山乡武荖坑茶厂举办煎茶制造技术讲习会,开启了本省大量产制销日煎茶的先声。

一久六八年

◎政府为同一事权,将平镇与鱼池两个茶业试验分所及茶业传习所等三单位,合并改组为台湾省茶业改良场,设总场于桃园县埔心,并在林口及鱼池各设一个分场。首任场长为吴振铎先生,林口分场长为胡家俭先生,鱼池分场长为胡本经先生。(五月三日)

◎制茶公会创设龟山制茶专业产业区,计画将台北市之精制厂迁到此产业区内,参加厂商共有四十七家。

一久六久年

◎经济部国贸局公布,茶叶出口底价全面暂停使用。(二月七日)

◎由经营绿茶产制及出口业者廿余家发起组织之「中华绿茶联合出口公司」正式创立。(四月一二日)

◎台湾省茶业改良场育成茶树新品种:台茶一号、台茶二号、台茶三号、台茶四号均为适制红茶、眉茶之品种。

一久七零年

◎国贸局规定,凡绿茶输销非洲及香港地区,自五月一日起一律先由中华绿茶联合出口公司签章,各签证银行始予签证出口。但此项办法仅实施两年就取销。

◎引进并推广单人式动力采茶机,俾舒解采茶劳力缺乏之困难。

一久七一年

◎国易局核定,将原列为禁止进口的茶叶,改列为准许进口类货品。(七月三一日)

一久七三年

◎农复会为实施加强农村建设重要措施,设立「茶叶生产专业区」,辅导茶园机械化共同作业,降低生产本钱。

◎本年台茶外销数目突破空前纪录共达二三五一六公吨,其中日本市场占一二一三七公吨(煎茶占尽大部份计一二零八一公吨)。

一久七四年

◎首度举办茶叶包装设计比赛。

◎组设「台茶宣传委员会」,积极办理台茶内销宣传。

◎茶业改良场育成茶树新品种,台茶五号(适制绿茶、包种茶、乌龙茶)台茶六号(适制绿茶、红茶、乌龙茶)、台茶七号及八号(适制红茶)。

一久七五年

◎中华绿茶联合出口公司与摩洛哥签订三年供给绿茶合约,每年供给四千公吨。<,/SPAN>

◎茶业改良场育成茶树新品种:台茶九号~十一号(适制红茶、绿茶)。

◎茶改场利用茶树组织培养产生新个体成功,此为世界性之创举。

◎引进螺旋式碎茶机(Rotorvane)改进碎型红茶之制造。

◎示范及推广部份发酵茶机械化及自动控制一贯作业制造,产品品质均一并降低生产本钱。

◎农林厅首次举办全省优良包种茶比赛及展售会,引起内销茶蓬勃发展及国人爱好饮茶之回响。

一久七六年

◎「茶艺馆」逐渐在台湾地区发展,对内销茶的发展影响深远。

◎鉴于时代变迁以及茶业经营结构改变,经济部核定将龟山制茶专业产业区改为一般性综合产业区。

一久七七年

◎引进推广双人式动力采茶机。

◎农林厅首次办理全省煎茶品评展示会。

一久七八年

◎示范推广红茶全机械自动控制生产技术。

一久八一年

◎「台湾绿茶厂联合出口公司」正式成立,加进股东的绿茶工厂共八十一家。(一月二七日)

◎吴振铎先生辞往台湾省茶业改良场场长职务,由邱再发博士接任场长。(五月二八日)

◎茶业改良场育成新品种台茶十二号及十三号(适制包种茶)由于其特殊的香气及滋味,受到广大茶农的喜爱。

◎茶业改良场奉准筹设台东分场及冻顶工作站。

◎茶业改良场筹设茶精(速溶茶)、生产试验工厂,从事速溶茶之研制。

◎首次举办全国泡茶比赛「中华茶艺奖选拔赛」。(一二月二零日)

一久八二年

◎废止「台湾省制茶业治理规则」。

小编推荐

益阳茶叶大事记​


公元641年,文成公主远嫁土蕃,带阳团茶和渠江薄片茶,以备水土不服,肠胃不适之用。到西藏不久,用阳团茶煮奶酪,发明酥油奶茶。

唐(856年)杨晔《膳夫经手录》载:潭州茶、(益)阳团茶(粗恶),渠江薄片茶(有油、苦硬)以多为贵。据王威廉考证:潭州茶,益阳团茶均包括安化茶。渠江即安化连里乡的渠江,源于新化西北雪峰山麓,经溆浦在安化入资江。

五代(935年)蜀,毛文锡《茶谱》载:潭邵之间有渠江,中有茶,渠江薄片,一斤八十枚,其色如铁远销江陵、襄阳一带。

按:时安化属潭州,新化属邵州,均未建县。

北宋(1044年)与西夏议和,每年向西夏贡茶叶3万斤。朝廷派军队到资江中游(今安化)收茶,再押运北上。

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置安化县,隶潭州,时崖谷之间生植无几,唯茶甲诸州县。乃设茶场(交易场)于资水上,置专官戍守。五、六月青黄不接,全赖市茶,运米于宝庆益阳间。

南宋1175年,赖文政的茶商军从湖北经常德进入安化。朝廷派辛弃疾清剿,两人达成默契,赖派小股人马进攻江西、广西,辛、赖玩游戏战,在江西上演假戏赖被辛砍头,赖和大部茶商军在安化解甲归茶。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附马欧阳伦走私黑茶(私贩湖茶)一万斤,被朱元璋命砍头,布政司连累,也被赐死。

明太祖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规定湖南贡茶140斤,其中安化县22斤。安化是芽茶,由县派员在仙溪、大桥、龙溪、九渡水四保监督采制,称四保贡茶。

《甘肃通志.茶法》载:安化黑茶,在明嘉靖三年(1524年)以前,已有制造。

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安化黑茶为代表的湖茶,被朝廷正式定为运销西北的官茶。

十六世纪末,由于安化黑茶量多价廉,在西北边区取代了四川乌茶的领先地位,成为中国黑茶最大产区。

清雍正八年(1730年),安化后乡公立苞芷园茶叶禁碑。禁参杂使假,禁外路茶冒充安化茶。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湖南巡抚陈宏谋定安化引茶章程。

嘉庆末(1820年前),晋商与边江刘姓踩茶师无数次探索,改百两茶为千两茶,世界茶王问世。

咸丰四年(1854年),广商开始到安化设茶庄制红茶,称广庄。当时年产约十万箱,销英、美等国。

同治七年(1868年)九月,安化知县陶燮咸厘定红茶章程,为国内第一个红茶章程。

同治时(1861年)起,晋商基本丢失恰克图茶叶市场,湖南安化茶叶销俄锐减。之后,俄罗斯商人坐镇汉口收安化红茶压砖,1880年前后,安化红茶进入鼎盛时期。

同治末年(1873年)在安化小淹住过两年的陕甘总督左宗棠,堪定新疆,平定回民起义后,以茶安民,改引为票,减茶税,安化黑茶进入又一兴盛时期。

同治时编的《安化县志》记载:方红茶之初兴也,打包封箱,客有冒武夷以求售者,熟知清香厚味,安化固十倍武夷。以致西洋等处,无安化字号不买。

民国四年(1915年),安化红茶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金质奖章。

1919年安化出口的红茶仅2万箱,以后日趋下降,与祁红、建红三足鼎立历史不再。

民国九年(1920年),湖南省茶叶讲习所落户安化小淹,后再迁黄沙坪而酉州,又并湖南省茶事实验场。为国内最早从事茶叶改良的四个科研单位之一,即安化县茶叶试验场前身。

民国十七年(1928年)湖南省茶事实验场在上海购置制茶机械5台,为湖南茶叶应用机械的开始。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湖面安化茶事试验场场长冯绍裘设计的木质揉茶机和A型烘干机,经仿制推广,效果良好。

1939年1月,湖南省茶叶管理处设办事处于安化东坪。

1939年8月设在酉州的湖南修业高级农校设茶业科,培养了大批茶叶人才。(湖南农大前身)。

1940年3月,湖南省茶叶管理处设在安化江南的砖茶厂,在彭先泽、罗运隆的主持下,试压黑砖成功,销往苏俄。

1942年,在安化茶事试验场首创土法熬茶素,东坪的私营同济药房、大中华茶厂等利用历年积存的红茶片末,提炼咖啡碱,运往四川,获利丰厚。

1950年1月,中国茶业公司安化支公司(省级茶叶业务机构)和安化砖茶厂在东坪成立,杨开智(杨开慧之兄)主事。

1950年,王云飞(任安化茶事实验场副场长)创制的水力揉茶机试用成功。后在群众中推广,很受欢迎,工效提高6倍。

1951年安化红茶厂增置制茶机器,开始制订茶叶精制程序。厂长黄本鸿写成《红茶精制与茶机排列》一文,在《中国茶讯》发表。1953年《红茶精制》专著出版。

1952年9月,苏联科学院院士、茶叶专家贝可夫,带领索利魏也夫、哈利巴伐及研究生鲁奇金等四人,来安化考察茶叶,学习红茶和黑茶技术。

1953年,安化二茶厂(现白沙溪茶厂处)试制茯砖茶成功。

1954年,安化一茶厂、安化二茶厂(白沙溪茶厂)全面应用机器精制茶叶,结束了千百年来靠手工制茶的历史。

1956年,由全国供销合作社茶叶局、湖南省供销茶叶管理处、中国茶叶出口公司等单位在安化茶厂进行红条茶轧制试验,开我国轧制红茶先列。

1956年,白沙溪茶厂被评为全国五个优秀茶厂之一,李华鸿评为全国先进(劳模)去北京参加全国先进表彰大会。

1958年4月,中央第二商业部茶叶采购局、外贸部中国茶叶公司、湖南省农业厅、商业厅棉麻茶烟贸易局、湖南农学院、省茶叶实验站共同组成了分级红茶(即红碎茶)试制工作组,在县茶场进行分级红茶初制试验,获得成功。

1958年毛泽东主席发出了以后山坡上要多开辟茶园的号召,益阳各县大开茶园,安化、桃江、益阳、沅江茶园面积扩大近十倍。

1958年白沙溪茶厂将花卷茶改制花砖,千两茶停止生产。

1958年安化二茶厂搬迁到益阳。改名益阳茶厂。留存厂部为白沙溪茶厂。

1959年2月,安化县成立茶叶局,专管茶叶。

1959年,安化县茶场为了向国庆十周年献礼,在场长方永圭、技术员姜文辉的主持下,创制安化松针名茶,以后多次评为省级名茶,1964年被征集出国展览主,1986年评为商业部部优产品,1988年在全国首届食品博览会上获金牌奖。

1960年通过对云台山茶树品种调查观察,首次提出安化云台山大叶茶树品种概念。1965年在福州召开的全国茶树品种资源研究及利用学术讨论会上,安化云台山大叶种作为全国第一批21个地方茶树优良品种之一,向国内推广。

1960年,安化茶厂评为全国红旗单位。

1964年4月9日,湖南省编制委员会批准安化县成立茶叶技术推广站,为全省第一个茶叶技术指导站。

1969年,安化县茶场副场长蒋冬兴赴马里共和国任茶叶专家。

1972年7月,全国茶叶生产现场会在桃江县召开。高桥乡牌楼茶场,黑石村茶场,浮邱山茶场里公路盘旋而修,100多台北京吉普车进茶场,盛况空前。

1982年,全国茶叶普查,全国县级产茶排名:安化第二名,桃江第五名,益阳县第八名。

1983年,白沙溪茶厂中茶牌花砖茶、益阳茶厂中茶牌茯砖茶,被评为商业部优质产品。

1983年,白沙溪茶厂请回一批退休老师傅,以带徒弟示范表演方式,踩千两茶300支。

1985年2月,益阳县茶厂(后改为益阳砖茶厂),桃江香炉山茶厂,两个新的国家定点边销茶企业建成投产。

1985年5月,安化酉州茶厂谌小丰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1985年8月,日本丰茗会理事长松下智及爱知大学副教授佐野专程考察了安化县茶场。在《朝日新闻》发表一组图文《制茶的故乡》。

1985年10月,益阳茶厂茯砖茶被选拔成为亚太博览会展品。

1985年10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三十周年,中央代表团在益阳茶厂定做礼品茯砖茶2000片,每片500克,赠给新疆。中央代表团团长为国家副主席王震。

1985年9月,日本在益阳茶厂进口茯砖茶12吨。为益阳黑茶批量出口日本之始。

1985年10月,著名华侨教育家、全国侨联主席张国基,视察益阳茶厂,题写益阳砖茶香万里。

1990年,廖奇伟主编,方永奎、李传真编辑的《安化县茶叶志》出书,为我国县级编写专门茶叶志之先。

1991年5月,温家宝到桃江县浮邱山视察近仑茶场,并与茶农座谈。

1991年,国家技术监督局,在全国抽检79个紧压茶产品,益阳茶厂产品是唯一全部指标合格的产品。

1995年,安化烟溪镇茶农夏求喜创制高档紧压绿茶银币茶,得到湖南茶叶权威朱先明高度评价。1996年,银币茶获湖南省湘茶杯金奖。

1995年10月,益阳茶厂大火,上百担陈年黑茶原料,还有陈年千两茶,天尖茶,被火吞噬。

1996年,中国茶叶流通协会评定益阳茶厂、白沙溪茶厂的茯砖茶和黑砖茶,为中国茶叶名牌。

1997年,白沙溪茶厂恢复生产千两茶。

1998年,2001年,2004年,益阳茶厂的茯砖茶三次获得湖南省名牌产品称号。

1998年,益阳砖茶厂礼品茯砖获部优产品和省优产品奖。

2002年,安化茶厂生产停产,黑茶生产线被金洋茶叶公司租赁。红茶生产线被金真茶叶公司租赁。

2003年,益阳砖茶厂改制为益阳湘茗茶业公司。

2004年,全国边销茶企业产销排名,益阳茶厂第一名,安化金洋茶叶公司(安化茶厂租赁者)第三名。

2005年春,银币茶创立者夏求喜,因为在安化茶产业处于历史底谷时期,带领烟溪镇及渠江一带茶农,建好了两千亩茶园,创出了品牌产品,富了一方百姓,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2005年4月,中央电视台《鉴宝》栏目,惊现一篓安化第二茶厂1956年的天尖茶,专家现场评估价值为48万元。2007年长沙世界茶叶大会上,卖价已到200万元。

2006年10月,益阳市委书记蒋作斌,专程到安化视察茶马古道和茶产业发展,提出要把茶产业打造成富民强县的大产业。从此,益阳以黑茶为主的茶产业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阶段。

2006年11月,蒋作斌、李稳石、周再华、徐耀辉等市委领导,到益阳茶厂调研,帮助茶厂尽快完成改制,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

2006年12月,市委书记蒋作斌指示,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李稳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徐耀辉,市委常委陈冬贵,副市长肖彬,从不同方位,抓茶产业发展。

2007年1月,停产多年的益阳香炉山茶厂,改制为益阳湘穆茶厂。

2007年1月,益阳茶厂在北京马连道茶叶市场,开设北京第一家益阳茯茶专店;3月,益阳小伙子徐洪涛在北京马连道茶叶市场,又开设第一家安化黑茶专店黑美人茶庄,被安化县政府和茶业协会授牌,为安化黑茶形象窗口。

2007年3月,益阳市首届茶业协会成立,徐耀辉担任会长。

2007年4月,湖南省委书记张春贤专程到安化视察茶产业,指出要做大做强做优湖南黑茶产业。

2007年5月,在长沙举办的世界茶叶大会上,益阳黑茶成为最大热点和亮点,联合国粮农组织政府间机构秘书长常凯松,惊叹益阳黑茶是这次大会上杀出的黑马。

2007年5月,益阳市政府常务会议决定,成立益阳市茶叶局。第一任局长易梁生10月到任。

2007年7月,湖南省军分区、益阳市委市政府在长沙举办军民庆八一,将军品黑茶活动,在国防科技大学学习的四十名海陆空将军品尝益阳黑茶后,称赞益阳黑茶是天下一绝。

2007年7月,全国边销茶会议在益阳召开。

2007年9月,北京奥运会奥运茶火炬,两套12支,授权安化制作。安化县政府和茶业协会选定千两茶高手踩制,于10月12日在长沙举行北京奥运会奥运茶火炬交接仪式。

2007年10月,中国第四届(国际)茶业博览会上,益阳茶厂的茯砖茶、白沙溪茶厂的黑砖茶、安化茶厂的天尖茶、湖南黑美人茶业公司的千两茶,分别获得金奖。为地级市获金奖数量之最。益阳作为四大著名茶乡之一,市领导在中国茶乡发展高峰论坛发表演讲。

中华茶文化大事记


1.神农时代

陆羽《茶经》称:“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茶作为饮食用,始于公元前2737年前的神农时代。传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荼即为茶,当为茶药用之始。

2.周代

《华阳国志?巴志》载,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伐纣时,巴蜀已用所产之茶“纳贡”,是茶作贡品的最早记述。

《华阳国志?巴志》载,周武王伐纣时,当时巴蜀“园有芳蒻、香茗”。香茗即茶芽,为茶之晚采者。园有“香茗”,当为人工栽茶的最早文字记载。

3.汉代(公元前206—220年)

由汉初学者纂辑而成的《尔雅》一书中,载有“槚,苦荼”。史学家、语言学家、茶学界均认为这里的“荼”,是“茶”无疑,这是明确表示茶的最早文字记载的书籍。

西汉王褒《僮约》中记载,公元前59年,已有“烹荼尽具”,“武阳买荼”之载,表明当时四川一带已出现茶叶买卖市场,是为茶作商品交易的最早记载。

西汉时,甘露大师吴理真亲植茶树于四川蒙山,是人工种茶的最早行为。

浙江上虞越窑遗址出土的器具表明:东汉时,越窑已开始生产青瓷茶具,这是最早的茶具物证。

4.三国时期(220—280年)

三国医学家华佗《食论》载:“苦荼,久食,益意思”,是有关茶药理功能的最早文字记载。

晋陈寿《三国志》中记载:三国时,吴国君主孙皓对大臣韦曜“密赐茶以代酒”,是“以茶代酒”的最早记载。

5.晋代(265—420年)

西晋左思的《娇女》诗、张孟阳的《登成都楼诗》、孙楚歌、王微《杂诗》等都是以茶入诗之作,是历史上最早的茶诗作品。

南朝宋何法盛《晋?中兴书》中记载:东晋,吴兴太守陆纳,用“所设唯茶果而已”,招待卫将军谢安,是用茶、果敬客的最早记载。

唐代房玄龄等《晋书》载:东晋征西大将军桓温,“每宴饮,唯下七奠拌茶果而已”。表明至迟在东晋时已用茶、果宴客。

唐代房玄龄等《晋书?艺术传》中记载,晋代敦煌(属今甘肃省)人单道开,后赵时在河南临漳昭德寺时,在“坐禅”过程中采用经常饮“茶苏”来防止睡眠,此为佛教用茶坐禅的最早记载。

东晋人干宝写《搜神记》,说东晋时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夏侯恺死后,“就人觅茶饮”,是最早出现以茶为题材的神话作品。

6.南朝齐(479—502年)

南齐世祖武皇帝萧赜在他的遗诏中说:“我灵座上,慎勿以牲为祭,但设饼果、茶饮、干饭、酒脯而已。”,是茶祭礼的最早文字记载。

7.隋代(581—618年)

茶的饮用渐广。隋文帝开皇年间,文帝病脑,遇俗人告以煮茗草服之,果效。于是人们竞采之,茶逐渐由药用而发展为社交饮料。

8.唐代(618—907年)

唐代钱起的《过长孙宅与朗上人茶会》,为“茶会”最早文字记录;《与赵莒茶宴》是“茶宴”始于唐代的最早文字记录。

唐代宗大历五年(770年),浙江湖州刺史在顾渚山侧虎头岩设立贡茶院,由州官监制督造贡茶,为贡茶定制督造之始。

唐代宗大历五年开始在顾渚山(现浙江长兴县)建立贡茶院,每年清明前兴师动众督造“顾渚紫笋”饼茶,进贡皇朝。该贡茶生产延续600多年。

唐代封演《封氏闻见记》所载回鹘入朝时,大驱名马,市茶而归,说明茶马交易始自唐朝。

唐代封演《封氏闻见记》载:“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煮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是有关茶馆的最早文字记述。

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纳赵赞议,诏征天下茶税,十取其一,是为茶税之始。

世界上第一部茶业专著陆羽的《茶经》问世(8世纪后期),全书共分三卷十节。此书对各国茶业的发展影响深远,人们奉陆羽为“茶祖”。

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日僧最澄大师自中国天台山携茶树种籽回国,植于近江台麓山,是为茶种传日之最早记载。

唐文宗太和九年(835年),命王涯为榷茶使,对茶实行专营专卖,实行榷茶。

唐懿宗咸通15年(874年),在赐法门寺茶具系列中有鎏金银的茶笼子、茶碾子、茶盒子等,现存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地下宫珍宝馆,为我国古代早期宫廷专用茶具,属珍贵文物。

9.宋代(960—1279年)

宋代范仲淹《斗茶歌》载:“北苑将斯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谈斗茶缘由及与贡茶关系,当是明确提出“斗茶”的早期记载。

宋仁宗嘉佑四年(1059年),驰茶禁,实行通商法。

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道李杞入蜀,买茶于秦、凤、熙河诸州,用茶易西番各族马匹,是为塞外通商贸易之早期记载。

宋太宗太平兴国元年(976年)开始在建安(现福建省建瓯县)设贡焙,专造北苑贡茶,从此龙凤团茶有了很大发展。

宋徽宗赵佶大观元年(1107年),著《大观茶论》一书,包括地产、天时、采样、蒸压、制造等二十篇。他以帝王之尊,倡导茶学,弘扬茶文化,为历史上独一无二之伟绩。

10.元代(1271—1368年)

元大德六年,在崇安(现福建省武夷山市)武夷山九曲溪四曲畔设立焙茶局,督造贡茶。并开辟专门茶园,称“御茶园”。

11.明代(1368—1644年)

明太祖洪武六年(1373年),设茶马司,专营茶马贸易事。

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九月发布诏令,废团茶,兴叶茶。从此贡茶由团饼茶改为芽茶(散叶茶)。这对炒青散叶茶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1607年,荷兰人自澳门贩茶,并转运入欧。

1616年,中国茶叶运销丹麦。

1618年,皇室派遣钦差入俄向俄皇馈赠茶叶。

12.清代(1644—1911年)

据JohanNieuhoff记述,茶与牛乳同饮,乃始自1655年广州官吏宴请荷使之时。

1657年,中国茶叶在法国市场销售。

清康熙八年(1669年),英属东印度公司开始

直接从万丹运华茶入英。

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福建厦门出口箱茶150担,输往英国,始开中国内地与英国茶叶直接贸易之先河。

1690年,中国茶获得在美国波士顿出售的特许执照。

1785年,“中国皇后”号海轮抵纽约,是为海运华茶至美之始。

1833—1834年,印度茶叶委员会派秘书戈登(GeorgeJamesGordon)先后来华,两次调查中国栽茶、制茶方法,收集茶籽,招雇制茶技工,积极发展印度茶业。

清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美国第一艘快艇“东方号”驶华,运茶至英国伦敦。

1861年,在湖北汉口成立了俄商第一家砖茶加工厂。

鸦片战争之后,开辟“五口通商”,随着外贸发展,茶叶出口量每年有所增加,1886年(清光绪十二年)达到13.4万吨(268万担),创历史最高纪录。

1893年,我国时任浙江宁波茶厂厂长的刘竣周(广东人)带队,应聘去俄国格鲁吉亚指导发展茶业,成绩卓著,1909年俄政府授予三级勋章。苏维埃政府成立后,于1924年复授予劳动红旗勋章和奖励证书,原刘氏住房辟为“茶叶博物馆”。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中国首次组织茶叶考察团,由郑世璜、周复率领茶工数人,赴印度、锡兰(即今之斯里兰卡)考察茶叶产制,回国时购得部分制茶机械,宣传机械制茶方法和先进产制技术,试验地设于南京。

1896年,福州市成立福州机器造茶公司,是为最早之中国机械制茶业。

1907年,中国茶业协会在伦敦成立。

13.民国时期(1912—1949年)

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中国送展的安徽省“太平猴魁”、江西省“狗牯脑”和浙江省“惠明茶”,均获一等证书和金质奖章。

1923年,安徽省六安县省立第三农业学校创设茶业专业。

1931年,在上海、汉口设中国茶叶检验机构。

民国21年(1932年),行政院成立“农村复兴委员会”,稻、麦、棉、丝、茶五项被列为中心改良事业。茶叶发展为人们所关注。

1937年,实业部及安徽、江西、湖南、湖北、浙江、福建六个产茶省及上海、汉口、福州诸商埠茶商,联合组织了中国茶业公司,旨在提高茶叶品质,确定茶叶标准,改进茶叶产制运销事宜,以扩大贸易,复兴茶业。公司总办事处设在上海北京路垦业大楼,并于当年六月一日正式开业。

1940年,在复旦大学教务长孙寒冰和财政部贸易委员会茶叶处处长兼中国茶叶公司协理和总技师的倡议和推动下,迁址重庆的复旦大学增设茶业系(科),由吴觉农兼任系主任,并于当年秋开始在各产茶省招生。这是我国高等院校中最早创建的茶叶专业系科。

1941年,在“东南茶业改良总场”基础上筹建了我国第一个全国性的茶叶研究所。所址设在福建省崇安县(今武夷山市),于1945年停办。

14.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今)

1949年11月,成立中国茶业公司,统管茶叶收购、加工和内外销。

1951年,贸易部、农业部发出联合指示:茶叶初制加工归农业部领导,中国茶叶公司专营收购、精制与贸易业务,归外贸部领导。

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复旦大学农学院从上海并入沈阳农学院,其中茶叶专修科调入安徽大学农学院。同时武汉大学农学院茶叶专修科调入华中农学院。浙江农学院始设茶叶专修科。

1953年3月,农业部在杭州、长沙分别召开茶叶生产座谈会,讨论提高茶叶品质和茶叶转产问题。1954年,农业部、外贸部及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联合召开全国茶叶会议,确定“大力发展茶叶生产”方针,提出“以开展互助合作为中心,积极整理现有茶园,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迅速垦复荒芜茶园,有计划地在山区丘陵地带开辟新茶园,改进产制技术,提高茶叶质量”的指导思想。

1955年4月,国务院批转全国茶叶会议报告。茶叶业务实行内外贸分家,中国茶叶公司改为中国茶叶出口公司,专营出口业务,收购、内销、调拨、加工、出口货源供应均由农产品采购部茶叶管理局(该部于1957年并入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管理。

1956年,安徽、浙江两所农学院的茶叶专修科改为茶叶(业)系,学制四年。

1956年11月,国务院发出《关于新壁和移植桑园、茶园、果园和其他经济林木减免农业税的规定》。

1956年,全国茶叶有关单位共同成立工作组,先后在沪、汉两地研制外销红绿茶加工标准样,于1957年复评审定后分发实施,稳定茶叶品质。

1957年,当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时,全国茶园面积达32.9万公顷,年总产茶叶11.16万吨,年出口茶叶4.11万吨。

1958年,农业部在浙江杭州召开全国茶叶生产会议,讨论拟订10年茶叶生产发展规划意见。

1958年10月,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在浙江杭州成立。

1958年11月,国务院颁发商品分级管理规定,茶叶列入一类商品,属中央集中管理。

1960年,成立中国茶叶土产进出口总公司,实行茶叶土产商品进出口业务统管。

1962年,山东省集中组织力量,进行“南茶北引”试验。

1963年,在云南省勐海县巴达大黑山发现特大野生大茶树,高32.1,树干胸围直径约1米,树龄达1700年。

1963年,农业部在浙江杭州召开“全国蚕、茶生产会议”,总结“大跃进”时期的经验教训,提出恢复茶叶生产措施。

1964年,中国首次向几内亚、马里等国出口大型绿茶初制和精制成套茶机设备。

1964年8月,中国茶叶学会成立大会及第一届学术年会在浙江杭州召开。中国茶叶学会创办的刊物《茶叶科学》,由朱德委员长亲笔题写刊名,出版发行。

1965年,中国茶叶专家赴马里考察,并帮助种茶、制茶。

1970年1月,茶叶、土产、畜产进出口业务合并成立中国土畜产进出口总公司,下设茶叶处,经营茶叶、咖啡、可可进出口业务。

1972年7月,农林部、商业部在湖南桃江联合召开“全国茶叶生产收购经验交流会议”,会上提出了今后“茶叶要有一个较大发展”。

1973年3月,为了促进边销茶生产,提高边茶品质,商业部在广西桂林召开“全国边茶生产、加工座谈会”,会上研讨修订了“紧压茶原料和成品品质规模试行办法”。

1974年3月,农林部、商业部、外贸部在北京联合召开全国茶叶会议。会议强调努力提高茶叶品质,加速生产机械化,提高单产,加强生产领导等问题。

1975年,第四个五年计划完成时,全国茶园面积达87.2万公顷,年总产茶叶21.05万吨,年出口茶叶6.13万吨。

1977年,农林部、外贸部和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在安徽休宁召开全国年产茶叶五万担县经验交流会。

1978年1月,农林部、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联合发出“关于在茶叶等作物上禁止使用高残留农药的通知”,提出对茶叶等作物要优先供应高效低毒农药,加强安全使用农药的宣传和管理,积极发展高效低毒农药。

1978年,商业部在浙江杭州筹建了茶叶加工研究所。现改名为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所。

1978年10月,国家计划委员会发出“关于发展茶叶生产、增加出口和内销几项措施意见”。

1979年12月,国务院授予下列五个单位为全国茶叶生产的先进单位:安徽省舒城县舒茶人民公社、休宁县渠口公社、湖南省长沙县茶业公社、浙江省绍兴县红山公社上旺大队和江苏省宜兴县茗岭公社省庄大队。

1980年,中、印、斯、肯、印尼五个茶叶主产国家代表于10月间在瑞士日内瓦参加了关于出口茶叶配额问题讨论会,会议未达成协议。

1980年,农业部颁布“进出口植物检疫名单”将茶籽、茶苗列为检疫对象。

1980年,第五个五年计划完成时,全国茶园面积达104.1万公顷,年总产茶叶30.37万吨,年出口茶叶10.76万吨。

1981年4-5月,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总公司首次在日本举办“中华人民共和国茶叶展览会”,先后在东京、大阪、名古屋、扎幌和仙台五个城市展出。

1981年,外贸部和商检局联合修订了《部标准──茶叶WM48—81》和《茶叶出口取样检验暂行技术规程》。

1982年3月,中国第一次专业性“茶叶出口交易会”在浙江杭州举行。

1982年,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食品卫生法(试行)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红茶、绿茶卫生标准(国家标准GBN44—81)》。

1982年,在浙江杭州建立以“弘扬茶文化,振兴中华茶业”为宗旨的“茶人之家”,同时创办《茶人之家》(现改称《茶博览》)刊物。

1984年11月,农业部全国茶树品种审定委员会在福建厦门召开茶树品种审定会议,认定通过30个国家级茶树良种,供各地引种推广。

1984年,全国茶叶出口首次超过1886年历史最高记录,年茶叶出口量达13.96万吨。

1985年,成立中国茶叶进出口公司,作为中国土畜产进出口总公司的子公司。

1985年,第六个五年计划完成时,全国茶园面积达104.5万公顷,年总产茶叶43.23万吨,年出口茶叶13.69万吨。

1986年,浙江农业大学茶学系,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联合建立茶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点,并开始招生。

1986年5月,世界第一部茶书--陆羽《茶经》的癸酉刻本,在东渡日本经历了46个春秋后,由日本东京女子医科大学名誉教授诸冈妙子,专程从日本送回湖北省天门县。现珍藏于陆羽纪念馆。

1986年10月,国际标准化组织第34技术委员会第8分会第13次茶叶标准化会议在浙江省杭州市举行。

1987年4月,中国茶叶学会在北京举行茶话会,庆祝名誉理事长吴觉农九十大寿,并汇编出版了《吴觉农选集》。

1987年4月,在重建陕西扶风法门寺宝塔、清理塔基时,出土了一批金银、瓷器、琉璃制作的宫廷茶具,它是唐代饮茶盛行的有力证据,也是宫廷饮茶文化的完善表现,为稀世之宝。现珍藏于法门寺博物馆。

1987年,一座以老舍先生名字命名、雅俗共赏的文化型茶馆──老舍茶馆在北京落成开业。

1987年,国家标准局颁布“农药合理使用标准”GB8321.1—8321.2—87作为茶叶中农药允许残留极限标准。

1987年,在浙江杭州建立了“全国茶叶质量检测中心”。

1987年11月,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主持,在杭州召开了“茶—品质—人类健康”国际学术讨论会,11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130余位科学家参加了会议,收到论文105篇。

1987年11月,农业部全国茶树品种审定委员会在浙江杭州召开茶树品种审定会议,认定通过了22个国家茶树良种,推荐各地引种推广。

1987年,在上海创办了第一家以弘扬茶具文化艺术为宗旨的“四海茶具馆”。

1988年10月,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举行“中国茶叶进出口公司茶叶研究所”挂牌仪式,自此该所的研究业务更为广泛。

1988年10月,湖北省天门市陆羽纪念馆举行第一期工程陆公祠和陆羽铜像落成典礼。

1989年,经高教部批准,浙江农业大学茶叶系列为全国重点系科,并改名为茶学系。

1989年5月,中国台湾省陆羽茶艺文化访问团,参观访问了香港和大陆主要产茶省,并进行茶艺表演。

1989年9月,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办了“首届茶与中国文化展示周”。33个国家和地区的茶叶产销企业和客商参加了活动,促进了中外茶文化交流。

1989年9月,国家标准局颁布“农药合理使用标准”GB8321.—89作为茶叶中农药允许残留极限标准。

1989年2月,农业部在浙江杭州建立了“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1989年,台湾省发行一套图案为宜兴紫砂古茶壶邮票四枚。

1989年,全国茶叶出口量达到20.46万吨,本世纪来第一次超过斯里兰卡(20.33万吨),居世界茶叶出口量第二位。

1990年,在“茶圣”陆羽故乡湖北天门,成立了陆羽研究会。

1990年,在“茶圣”陆羽多年从事茶事活动和著述《茶经》的居住地浙江湖州,成立了陆羽茶文化研究会。

1990年8月,中华茶人联谊会在北京正式成立,它将团结中华茶人,为振兴华茶作出贡献。

1990年9月,一把高160厘米,容量250公斤水的巨型紫砂壶,在浙江长兴紫砂厂问世,它吸取了东坡提梁壶造型的精华,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一把紫砂壶。

1990年9月,在我国首次举办的亚运会上,中国茶叶进出口公司向大会捐赠《中国--茶的故乡》大型画册。

1990年10月,在浙江杭州召开第一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对“茶文化的历史与传播”开展热烈讨论。同时,成立了“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常设委员会”。

1991年,国家标准局颁布实施《茶叶理化检验方法》国家标准。

1991年4月,中国最大的国家级茶叶专业博物馆──中国茶叶博物馆在浙江杭州落成开放,它全面地展示了中国茶文化的各个方面。

1991年7月,以弘扬饮茶文化为己任的“宋园茶艺馆”在上海闸北公园开张。

1991年8月,中国土畜产总公司和中华茶人联谊会在日本东京举办“中日茶文化200周年纪念展览会”。

1992年4月,中国茶叶展览会在摩洛哥举行,哈桑二世国王为展览会剪彩。

1992年,瑞典驻华大使馆乐凯先后专程来杭,向中国茶叶博物馆赠送瑞典近海打捞出的清乾隆十年(1745年)汽船上的部分中国武夷岩茶和瓷器实物及有关沉船资料一本。

1992年,林业部批文中华茶人联谊会,将野生古茶树列入国家二级珍贵树种保护名录。

1992年3月,在湖南常德召开“第二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对“茶文化的传播及其社会影响”开展热烈讨论。同时,成立了“杭州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基金会”和“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筹备委员会”。

1993年1月,云南省西双版纳州第一个哈尼族茶文化民族旅游村正式开业。

1993年,为缅怀周恩来总理对茶业的关怀与支持,杭州西湖区梅家坞村兴建了“梅家坞周总理纪念馆”,于3月3日正式开放。

1993年4月,首届西双版纳国际茶王节在云南景洪开幕。

1993年,在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常设委员会的基础上,一个以宣传、交流、推广、弘扬茶文化,促进社会文明,推动茶叶科研和茶业经济发展为宗旨的国际茶文化社团组织──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在中国浙江杭州成立,程思远任名誉会长,王家扬任会长。

1993年,在云南省思茅地区召开了“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和“中国古茶树保护研讨会”,10个国家(地区)代表181人到会。

1993年,华中农业大学增设茶学专业,1993年秋季开始面向中南地区招生。

1993年10月,中国茶文化首届龙都香茗书画展,在四川省美术馆举行,融茶文化与书画艺术为一体,得到29个省(市)的茶、书、画名家支持。

1993年10月,中央电视台连续播出《中华茶文化》8集专题片,内容为:茶馆风情、茶俗志异、饮茶思源、名茶飘香、茶具玲珑、茶艺荟萃、茶寿绵延。

1993年10月,中华茶人联谊会主持的首届海峡两岸茶业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1993年11月,浙江国际文化交流协会和湖州陆羽茶文化研究会在浙江湖州举行陆羽诞生1260周年纪念活动。

1994年4月,上海国际茶文化节在上海闸北公园隆重举行。

1994年4月,邮电部发行“宜兴紫砂陶”特种邮票一套。图案分别为明?三足圆壶,清?四足方壶,清?八卦束竹壶,现代?提壁壶。面值依次为20分、30分、50分和1元。设计者为王虎鸣和李印清。

1994年6月,中国茶与瓷文化展有北京民族文化宫举行。

1994年8月,在云南昆明召开第四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期间还进行了云南少数民族饮茶风俗汇报和国际茶艺、茶道、茶礼交流。

1994年11月,全国茶树良种审定委员会讨论通过了第三批国家级茶树良种。

1994年11月,“法门寺唐代茶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陕西法门寺召开。会上还进行了茶道、茶艺交流和表演。

1995年10月,'95上海少儿茶艺赛,历时4个月,从160多个参赛节目,2000余名小茶人中,评出获奖节目47个,优秀茶艺园丁10名。

1995年10月,第五届国际无我茶会暨第四届武夷岩茶节在福建武夷山举行。

1995年11月,中国茶叶学会、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和中华茶人联谊会共同举办'95-茶品质—人体健康国际学术讨论会在上海举行。

1996年4月,浙江省新昌县政府和中国茶叶博物馆共同举办“新昌首届茶文化节”暨“第五届国际西湖茶会”。

1996年5月,由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和韩国茶人联合会共同举办的“第四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在韩国汉城召开,会议的中心议题为:茶文化发展对社会的影响以及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1996年5月,'96中国茶与瓷文化展在北京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举行。

1996年,澳门邮电司于5月17日发行“中国传统茶楼”邮票一套,主题分别为“赏鸟”、“戏童”、“贩报”和“品茗”,每枚标价2元(澳元)。

1996年7月,由农业部和联合国粮农组织联合举办的“世界茶业科技发展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1996年7月,邮电部电信总局出版发行“茶文化”全国通用电话磁卡。该卡一套四枚,图案分别为采茶、制茶、沏茶和品茶,面值依次为20元、30元、50元和100元。

1996年10月,邮电部电信总局发行“宜兴紫砂”全国通用电话磁卡。该卡一套四枚,图案分别为提壁茶具、竹筒茶具、游仙茶具和独此一族茶具,面值依次为20元、30元、50元和100元。

1997年1月,首届香港国际茶艺博览会在香港文化中心举行。

1997年1月,台湾省首家茶叶博物馆---坪林茶业博物馆揭幕。

1997年4月,邮电部发行“茶”特种邮票一套4枚。图案分别为茶树、茶圣、茶器和茶会。设计者任宇。

1997年4月,北京、上海、浙江等地分别举行当代茶圣吴觉农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

1997年6月,台湾省天仁茶艺文化基金会代表团访问上海、杭州等地。11月,浙江、福建等地茶人组团参加在台湾举行的无我茶会。

1997年,中国第一部反映茶人的长篇小说《南方有嘉木》获“五个一工程奖”,并改编成电视连续剧,于同年9月开机。

1997年,北京、上海、湖北英山、河南信阳、四川成都、山西五台山、江苏金坛等地先后举行茶文化节或大型茶会活动,以弘扬茶文化。

普洱茶历代大事记


普洱茶历代大事记

公元前

公元前1066年东晋常璩(公元347年或稍后)的《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丹漆茶蜜,皆纳贡之。周武王在公元前1066年率南方八个小国讨伐纣王,当时,云南的濮人向周武王敬贡云南茶。这时的云南茶,即是后来被称之为普洱茶。

公元前109年,三国魏吴普《本草菜部》记有:苦菜一名荼,一名选,一名游冬,生益州川谷山陵道旁茶即古荼字。益州系西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建立滇国、封尝羌为滇王,以滇池为中心,设益州郡。说明西汉时期,云南就已种植茶树

225年(蜀建兴三年)诸葛亮孔明平定南中(从东汉末起,南中是全滇和黔西北、川西南的总称)后,在南中地区倡导种茶,发展南中地区经济,使南中茶子颇负盛名

863年(唐懿宗咸通四年)唐樊绰正月二十九日著《蛮书》记载: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银生是唐南诏国一节度府名,治位今云南景东县,辖今思茅地区、西双版纳州及临沧市的南部,是有关我国云南少数民族饮茶、业茶的最早记载。

1383年(明洪武十六年)普洱治地改名普耳。

1573~1620年(明万历年间)普洱治地改名普洱,普洱茶因此而得名。《滇略》(1620)卷三中云: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这是普洱茶第一次作为专有名词出现。

1716年(清圣祖康熙五十五年)十二月初八,开化(今云南文山县)总兵阎光纬进普洱肆拾圆,孔雀翅肆拾副,女儿茶捌篓。是普洱茶、女儿茶进贡最早的记载。

1729年(清世宗雍正七年)设攸乐同知清廷在云南景洪攸乐山增设攸乐同知,驻右营,统兵五百,负责征收茶税等事务。另在勐海、勐遮、易武等地设立钱粮茶务军功司,专门负责管理当地赋税和茶政方面的问题。

1730年(清世宗雍正八年)思茅设总茶店清倪蜕《滇西历年志》载,雍正七年乙酉,云南总督鄂尔泰奏设总茶店于思茅,以通判司其事。六大山产茶,向系商民在彼地坐放收发,各贩于普洱,上纳税课转运由来已久。至是,以商民盘剥生事,议设总茶店以笼其利权。于是通判朱肃上议,将新旧商民全部赶走,逗留复入者俱枷押出镜。其茶令茶户尽数运至总店,领给价值。

1755年(清高宗乾隆二十年)前后张泓《滇南新语》载:滇茶有数种,盛行者曰木邦、曰普洱,木邦叶粗味涩,冒普洱茶以愚商贩。普茶珍品,则有毛尖、芽茶、女儿之号。毛尖即雨前所采者,不作团,味淡香如荷,新色嫩绿可爱。芽茶较毛尖稍壮,采治成团,以二两四两为率,滇人重之。女儿茶亦芽茶之类,取于谷雨后,以一斤至十斤为一团,皆夷女采治,货银以积为奁资,故名。制抚例用三者充岁贡。在岁贡中,亦有女儿茶膏,并进蕊珠茶。是这时对云南普洱茶最为翔实的记述。

1799年(清仁宗嘉庆四年)檀萃《滇海虞衡志》载:普茶名重于天下,此滇之所以为产而资利赖者也。出普洱所属六茶山,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茶客收买运于各处,每盈路可谓大钱粮矣。普洱茶产销处于极盛时期。

1807年(清仁宗嘉庆十二年)师范在这年撰刊的《滇系异产》载:普洱茶产攸乐、革登、倚邦、莽枝、蛮砖、漫撒六茶山,而倚邦、蛮砖者味较胜。

1825年(清宣宗道光五年)阮福《普洱茶记》上有普洱古属银生府,则西番之用普茶,已自唐时的记载。这是第一篇详细记述普洱茶的文献。

1838年(清宣宗道光十八年)云南勐腊易武茶商张应兆和全寨人在原石屏会馆关帝庙右侧竖立茶案碑石碑文一千一百四十二字,记载张应兆、胡邦有上诉易武土官,要求减轻茶税,土官不予采纳,还对张的两个儿子监禁虐待。张又约吕文彩上控易武土官,引起普洱府重视,

黄主讯断了全案,谕易武土官听其民便,不得苛索。并提高了茶价,减少了茶税。为了不使易武土官滥派茶税,或日久复辙,张应兆便在易武立了一块断案碑。

1897年(清德宗光绪二十三年)《德宗实录》载,六月云贵总督崧蕃甘奏,思茅开设洋关,厘务减色,请将所产普茶,照本省土药抽收地厘金,以顾滇饷。

1902年(清德宗光绪二十八年)现代形状的云南沱茶开始在下关永昌祥、复春和等茶庄创制。

民国

1912年(民国元年)佛海将团茶改制成带把的心脏形,取名宝焰牌紧茶。

1916年(民国五年)云南沱茶首次定型加工为现在的碗形沱茶。

1925年周文卿在佛海(今勐海)正式成立可以兴茶庄,开始以家庭成员为主,只收购散茶,运出思茅销售。

1927年制成圆茶、砖茶、沱茶,用笋叶和竹筐包装,销往藏族地区。

1928年试销香港,销路较好。

1932年,加入佛海茶业联合贸易公司,公司年出口茶叶数量在2万多驮。

1941年,可以兴茶庄因受第二次世界大战影响而被迫停产。

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民国政府经济部所属中国茶业公司与云南全省经济委员会合资,创建云南中国茶叶贸易股份有限公司(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的前身),于12月16日正式成立。

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3月8日,云南中国茶叶贸易公司顺宁(今凤庆)实验茶厂正式成立。同年10月改为茶场。民国二十九年(1940)5月,改茶场为茶厂,10月,云南中国茶叶贸易股份有限公司在昆明建立复兴茶厂(昆明茶厂前身),主要任务是用勐库和凤山茶为原料加工名牌,复兴沱茶。

1940年(民国二十九年)4月1日,佛海(今勐海)茶厂正式成立。1942年太平洋战争爆发,茶厂停产。1952年正式恢复生产,1953年3月更名为中国茶业公司西双版纳制茶厂;1954年更名为云南省茶业公司西双版纳茶厂;1959年更名为思茅专区勐海茶厂;1961年更名为勐海县茶厂;1963年更名为云南勐海茶厂;1970年复称勐海县茶厂;1982年更名为勐海茶厂。现在的勐海茶厂是1958年由老厂搬至新茶路一号重建的厂。

1941年(民国三十年)3月,云南中国茶叶贸易股份有限公司与康藏商人代表蒙藏委员会委员格桑泽仁订约,合出资15万元,在下关成立康藏茶厂,制造藏销紧茶、砖茶。

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4月1日云南省思普企业局成立。以茶叶为主要产品。种植场设于车里之南糯山之石头寨。

新中国

1950年9月,云南中国茶叶贸易股份有限公司更名为中国茶业公司云南省公司。是年,与下关茶厂共同熬制普洱茶膏2100千克供应西藏。

云南省茶叶研究所在勐海县南糯山半坡寨发现栽培型古茶树。该树位于海拔1100米的茶树林中,树高9.55米,对幅10米,主干138厘米,树龄800余年。

1951年8月云南省农林厅佛海(今勐海)茶叶试验场在接收民国时期思普企业局思普垦植场(勐海南糯山)的基础上成立。场部设在佛海县曼真,辖南糯山一厂和南糯山二场。1953年更名为云南省农林厅勐海茶叶试验站;1954年更名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区(1955年改区为州)勐海茶叶试验站;1959年更名为云南省思茅专区茶叶科学研究所。1963年更名为云南省勐海茶叶试验站;1972年更名为云南省茶叶研究所;1979年更名为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第一任所长蒋铨,第二任所长张顺高,第三任所长王海思,第四任所长王平盛,第五任所长张俊。

1951年12月15日中茶商标注册中国茶业公司中茶商标(8个红色中字组成圆圈,中间是绿色茶字)经中央私营企业局核准,发给商标审定书,取得专利权。

1962年2月24日发现巴达野生古茶树云南省茶叶研究所张顺高和勐海茶厂刘宪荣在勐海县巴达区贺松乡的小黑山原始森林里考察时发现,主干直径1米,树高32.12米,树龄在1700年左右。

1966年5月28日在云南省园艺学会茶叶组的基础上,组织了茶叶学会的筹备委员会。经省科协同意,省人委办公厅批准,在勐海举行成立大会。斯元仁为理事长,金鸿祥为秘书长。

1967年下关茶厂将心脏形紧茶改变成长方形砖片。每片净重250g,用中茶牌商标。

1973年云南农业大学设立茶叶专修科,学制3年,校址在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1980年,迁至昆明市黑龙潭。1984年改为4年本科,隶属园艺系。1994年成立茶学系。是年,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开始办理自营出口茶叶业务,并在昆明茶厂试制沤堆发酵普洱茶成功,当年出口普洱茶10.2吨。

1974年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在昆明、勐海、下关、普洱四个茶厂推广加工沤堆发酵普洱茶。

1979年2月21日~25日,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在昆明召开普洱茶加工座谈会,普洱茶制造工艺要求(试行办法),统一了九个标准样,确定了普洱茶茶号的编号办法。统一了普洱茶的质量标准和加工工艺。4月1日,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以[79]云外茶调字第40/12号文件下发昆明、勐海、下关、普洱4个茶厂《关于普洱茶品质规格和制造要求的通知》。9月,下关甲级沱茶荣获国家银质奖,并被评为省优产品。

1981年10月19日,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以(81)云外茶技字第142/29号文件,给昆明、下关、勐海、普洱、澜沧、景谷茶厂发出《检发云南普洱茶品质规格试行技术标准的通知》,规定了普洱茶的感官司指标、理化指标、成品质量、包装材料等指标和要求。

1986年3月10日,云南普洱沱茶在西班牙巴塞罗那荣获第九届国际食品汉白玉金冠奖。10月,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偕其丈夫爱丁堡公爵菲利普亲王来昆明访问,饶有兴致地鉴赏了陈列在西山华亭寺中的云南普洱茶。10月2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视察下关茶厂,对原有带把的心脏型紧茶,表示仍有部分藏族人民喜欢。下关茶厂开始恢复带把的心脏型紧茶生产。

1987年7月15日,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在欧洲的沱茶总代理商法国甘浦尔先生在巴黎王子酒家举行法国国家级的云南沱茶研究报告会。发布的临床试验报告称:云南沱茶特有疗效,可降低人体中的血脂含量。此事在法国《欧洲时报》、香港《成报》、中国《国际贸易消息》及《云南日报》均作了报导。10月15日,下关茶厂生产的云南沱茶在德国杜塞尔多夫第10届国际食品节荣获世界食品金冠奖。昆明医学院附属医院内科心血管组对沱茶的药理效应进行临床试验,一组服用沱茶(55例),一组服用西药安妥明(33例),结果表明,服用沱茶者血脂、胆固醇的下降率明显高于服用安妥明者。

1988年12月13日~1989年元月1日,台湾茶艺大陆观光团由台北茶艺文化事业联谊会会长季野先生率领一行14人,到云南昆明、下关、勐海等茶区考察普洱茶,寻根访组,朝拜勐海巴达1700年的野生古茶王。

1990年11月30日,宝焰牌紧茶注册商标正式启用,注册证号码为535357。是年,在亚太地区国际肿瘤学术会议上,昆明天然药物研究所国家级专家梁明达、胡美英教授公开展示了普洱茶抗癌作用的科研成果及产品。两位教授发现,普洱茶杀灭癌细胞的作用最为强烈,甚至常人喝茶的百分之一的浓度亦有明显作用。

1991年3月,原思茅地区外贸局副局长何仕华,根据群众反映,在澜沧县富东乡邦崴村发现邦崴古茶树。树高11.8米,树幅8.29米,树龄在千年左右。1992年松鹤牌沱茶(内销)注册商标正式启用,商标注册证号为585634号。10月11日~14日,云南省茶叶学会、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和思茅地区茶叶学会在澜沧拉祜族自治县联合召开澜沧邦崴古树考察论证会。全国有关茶叶科研、院校等单位的46位茶叶专家参加。论证结果是:该古茶树树龄千年左右,是野生型与栽培型之间的过渡类。

1993年3月15日,下关茶厂生产的云南沱茶在西班牙马德里第十六届国际食品节上第三次被评为世界食品饮料金冠奖。

黄桂枢主编的《中国普洱茶文化研究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普洱茶诗词楹联集》于1994年4月由云南科技出版社出版发行。

4月13日~16日,云南省茶叶学会、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外贸局、茶叶学会等单位主办的首届西双版纳国际茶王节在景洪市举行。来自6个国家和地区、国内11个省市茶界人士195人出席。

1994年8月12日~15日,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和云南省人民政府在昆明市联合召开第三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有7个国家和地区及国内各省265位茶界人士参加。8月30日,由下关茶厂、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重庆渝中茶叶公司等5个单位共同发起,经省体改委批准,云南下关沱茶股份有限公司在下关茶厂挂牌成立。1998年12月,经大理州政府批准,以下关沱茶股份有限公司为母公司,以大理州茶叶有限责任公司和南涧茶叶有限责任公司为子公司,组建下关沱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1995年12月,台湾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普洱茶学会创会会长邓时海著《普洱茶》由台湾壶中天地杂志社出版发行。2004年4月,云南科技出版社再版。

1996年11月12日~17日,思茅地区召开哀牢山古茶对考察论证会,邀请10位专家学者到镇沅县九甲乡和平村千家寨考察、论证。其中最古老的一棵茶树树龄2700年,树基部直径1.2米,树高25.5米,树幅22米。

1997年2月28日第二届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澜沧县召开。4月8日,我国首套《茶》邮票在全国发行。全套邮票4枚:《茶树》(云南澜沧邦崴古茶树)、《茶圣》(陆羽)、《茶器》(唐代鎏金银茶碾)、《茶会》(明代《惠山茶会图》)。澜沧邦崴古茶树为第1枚,面值50分。这套邮票由任宇设计。

2001年2月28日,普洱茶(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在原普洱茶公司内隆重成立。4月8日~11日,思茅市在镇沅县举行第三届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通过了镇沅千家寨野生古茶树保护倡议书。

2002年3月25日~4月5日,应台湾中华茶联合促进会原会长黄文基的邀请,以云南省茶业协会秘书长苏芳华为团长的云南茶文化考察团一行15人到台湾进行普洱茶文化考察和交流活动。6月3日~6日,由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云南省西双版纳州人民政府、云南省茶业协会主办的2002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景洪市隆重举行。来自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港、澳、台和中国大陆15个省、市、自治区的190名专家学者参加了大会。会上通过了对《中国普洱茶原产地区域论证意见》。9月24日~25日,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正式授予思茅市为中国茶城称号。11月24日,在2002广州茶博览交易会第二届(秋季)优质茶评比大赛中,云南古普洱茶公司的宫廷普洱茶荣获普洱茶王称号。100g宫廷普洱茶王拍卖了16万元。

2003年1月,黄桂枢主编的《中国普洱茶文化新探》一书由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3月,云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正式颁布《云南普洱茶地方标准》。这是云南省第一个茶叶地方标准。

2004年2月,中国普洱茶研究院在云南省思茅茶树良种场基础上成立,院长杨柳霞。3月,周红杰主编的《云南普洱茶》由云南科技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一本系统介绍云南普洱茶的专著。11月11日,由临沧市人民政府茶叶办公室、临沧市质量技术监督局、云南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主办的中国临沧首届大友杯普洱茶神农奖公开赛。

2005年4月28日~30日,由思茅市人民政府、云南省农业厅、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和云南省茶业协会共同主办的第七届中国普洱茶叶节、首届全球普洱茶嘉年会、云南首届普洱茶交易会在云南思茅举行。4月26日,第七届中国普洱茶叶节评出了10名首届全球普洱茶十大杰出人物。他们是:香港的白水清、何景成,法国甘浦尔,台湾石昆牧,陕西纪晓明,韩国姜育发和云南罗乃炘、周红杰、张宝三、黄桂枢。

10月13日,首座普洱茶都落户京城马连道茶城。这是思茅市和北京市宣武区政府联合建立的普洱茶都,经营的茶商有100多家,经营普洱茶品种有400多个。这是我国首家以普洱茶为主体的茶叶展示交易中心。10月15日,云南马帮进京文化活动在北京老舍茶馆举行了希望工程云南普洱茶慈善拍卖。著名电影、电视明星张国立捐出委托马帮经4000公里驮到北京的9999号普洱茶,7饼共拍得160万元高价。10月28日,全国首家普洱茶品质检测中心在云南云药实验室挂牌成立。这是专门从事普洱研究与开发和普洱茶品质检测分析的机构。10月31日,国家商标局向云南普洱茶叶协会颁发了《普洱茶原产地证明商标注册证》。11月10日滇茶大益天下,马帮西藏行活动在勐海县拉开帷幕。这支由99匹马组成的马帮,共有13名女子马锅头,他们赶着驮运普洱茶的99匹马,沿滇藏茶马古道挺进西藏。

2006年2月12日,由西双版纳州人民政府、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和北京亚视星空国际文化艺术交流中心举办的马帮贡茶万里行活动由勐腊县易武镇出发,99匹马组成的大马帮,驮运普洱茶经广西、广东、福建、浙江、上海、江苏、安徽、山东、河北、天津九省一市76县,7月到达北京。

2007年4月8日,云南普洱茶叶协会在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宣告成立。4月9日,云南农业大学龙润普洱茶学院和云南普洱茶研究院挂牌仪式在云南农业大学隆重举行。4月30日~5月2日,中国临沧首届茶文化博览会在临翔区举行。7月1日,云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云南省地方标准DB53/103-2006《普洱茶》和DB53/T171-173-2006《普洱茶综合标准》。9月22日~26日,云南省人民政府主办的中国云南普洱茶国际博览交易会在云南茶叶市场隆重举行。会议期间举行了中国云南首届普洱茶茶王评选活动,评出普洱生茶饼、砖、沱;普洱熟茶饼、砖、沱和宫廷普洱茶七个茶王。澜沧古茶有限公司的宫廷普洱散茶100克拍卖了22万元。

云南茶业大腕们的财富之路


自从1978年成为一名茶人后,云南王霞普洱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王霞已经让自己的茶企成长为云南知名的茶业龙头企业。和王霞有着类似创富经历的,还有云南龙生集团董事长朱启忠、云南澜沧江啤酒企业集团董事长刘光汉、云南双江勐库茶叶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戎加升、云南普洱茶集团董事长郑炳基等,即便成长的路各不相同,但是他们已经通过自己的智慧与努力,成为云南茶业版图上的财富明星。

茶商们的创业第一步

1990年到1999年的10年间,或许是云南各地茶企数量增长最迅速的时期之一。在这10年中,国内各地都出现过创办乡镇企业、集体企业的热潮,在这个热潮中云南出现了一大批民营性质的制茶企业。同样也是在这10年的时间里,大量老牌的国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战绩不佳,其中一些成为了改制、拍卖的对象。在这个过程中,也成就了更多的民营茶企的成长。

1993年,戎加升看到精制红茶增值潜力大,便到勐库办茶叶精制厂,在镇政府的支持下,向县工行贷款40万元,向镇财政所贷款10万元办起了“勐库茶叶配制厂”。经过四年多的经营,积累了资金和经验,赚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到1999年7月,戎加升购买了依法破产的双江县茶厂,成立了云南双江勐库茶叶有限责任公司,出任总经理。这为他旗下的戎氏家族企业的壮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而下海以后的朱启忠,与伙伴一起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决定去种茶。从600亩无性系良种茶叶基地建设开始,企业从小到大,不断发展壮大。1996年,朱启忠以龙泉生态茶实业有限公司为核心企业,组建成立了现在的龙生集团。

此外,在1996年,时任临沧地区茶厂厂长、现任银毫茶厂总经理的杨智杰毅然放弃了公务员的身份,也下海经商。“当时整个临沧地区的茶厂不超过8家,但在整个云南茶叶行业来说,临沧是大叶种茶最大的生产基地。”10年做茶的经历让杨智杰很清楚,茶叶行业前景可观。于是,杨智杰邀约了4个志同道合的好友作为股东,筹资10多万成立了自己的“银毫茶厂”。依靠着自己多年积累的客户基础,杨智杰顺利成为下关茶厂和昆明茶厂的初制原料供应商,同时,勐海茶厂以及广东地区茶企也都向银毫茶厂订原料。

与此同时,勐海茶厂的经营状况已经不能让在那里干了21年的王霞满意。20多年的经验积累,让王霞觉得自己可以把自己的这身技术发挥出来,做一些事情。而此时,王霞的3位做边贸的好友也对她说:“你有技术,我们有钱,要不我们一起来做一家自己的茶厂得了。”就这样,王霞离开了国营茶厂,与朋友合作办起了思茅古普洱茶业有限公司,并出任总经理,走上了自己的第一次创富之路。

现任云南茶祖茶叶有限公司总经理的李忠华,于上世纪90年代参加工作,进入了老家的景谷县茶厂。因为茶厂改制,到2003年,已经成为景谷县茶厂厂长的李忠华成为了这家县茶厂历史上的最后一任厂长。而那个时期,云南的普洱茶在市场上的影响还十分有限,客户多集中在广东,如今的北京、上海消费群体还没有培育成熟。

普洱茶的“被认识”

在当时还叫做“思茅市”的普洱,王霞与朋友开起了第一家专门生产普洱茶的企业。这家茶厂刚开业的时候,当地老百姓心目中还没有太多有关“普洱茶”的概念。“很多人的观念中普洱茶就是在普洱生产的茶,而不管这些茶是绿茶或者是红茶。当时甚至是龙生集团,主要也是在生产绿茶。他们生产出很少量的普洱茶后,会拿来对我说‘你要是有路子的话,帮我们卖一下。’”王霞回忆。

因为茶厂在普洱市是从零开始起步,没有技术人才,没有人懂得怎么样做普洱茶。在厂子投产后,自己在勐海茶厂积累起的丰富经验,让她得以培养出第一批熟练技术工人,也让她可以让自己产品的品质,保持当年在国营茶厂时候的水平。王霞说,真正让普洱茶在当地老百姓心目中有了新的认识,是自己在古普洱茶业公司时所制作的茶叶获评“茶王”称号。

在2002年的时候,普洱茶还没有被单独列出来,归在黑茶的行列。公司股东认为花800块钱去参加茶王评比不值得,没有同意王霞代表厂里去参评。但王霞并不甘心放弃,自己已经做茶叶这么长时间,参与评比也是展示自己产品的一个好机会。于是自己交了报名费,赶制出了参评作品邮寄到广州参评。

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普洱茶的“茶王”称号,居然被连现场都没到的王霞夺走。王霞开心地赶到广州领奖。在拍卖环节中,王霞的普洱茶拍出了100克16万元的天价。在这次评奖之后,普洱茶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知道了,普洱茶市场也开始逐步向上走。

在获奖后的很长一段时间,王霞的角色不仅是一个厂长,还是一个普洱茶知识的布道者,向那些不知道什么是普洱茶的消费者灌输“什么是普洱茶、为什么一片叶子能值16万”的知识。在此之前只有广东人认识、接受的普洱茶产品,在那个时候才开始一点点被更多当地人所认识接受。

更多资本进入市场

在2004年10月,香港长泰实业有限公司以2100万元的价格,收购了云南普洱县茶厂。站在这次行业大动作背后的,是一位叫郑炳基的商人。在涉足茶业之前,郑炳基所领导的企业以房地产、旅游、酒店等为主业。在投资云南茶叶前,他从来没有做过茶叶生意。在昆明打高尔夫球时听到了云南普洱茶集团要改制的风声后,郑炳基很快通过朋友和对方搭上了线,以最快速度签订了收购合同,前前后后只用了15天,开始了自己在茶业领域的掘金之旅。和郑炳基一样在这个时间段里在茶业挥下大手笔的,还有澜沧江啤酒集团董事长刘光汉。但与郑炳基不同的是,刘光汉是一位地地道道的云南人。

刘光汉家里八代做茶,也是延续着种茶、卖茶、喝茶、斗茶的生活方式。2004年2月,拥有固定资产2.6亿元,以茶叶、茶饮料生产销售为主的临沧澜沧江茶业有限公司成立。在这家公司里,刘光汉引进了美国、德国、意大利等10多个国家的茶鲜叶加工工艺,建成了1条年产10万吨的中国唯一、世界领先的原生茶饮料生产线,引进日本、印度等国家成套加工设备,实现了茶叶深加工自动化生产。这让云南的茶业财富版图,多了一个颇具实力的竞争者。如今,对于刘光汉创办的这家企业,业内人士多表示即便销售收入排不进全省一线茶企的行列,单凭这家茶厂的技术实力,也足以和其他这些一线老厂一比高低。

就在普洱茶市场逐步走向顶峰的时期,国内红茶市场上的老牌王者滇红集团也实现了一次大的突破。2001年和2003年,历经两次改制后,滇红茶的生产厂家临沧凤庆茶厂成为民营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与云南凤庆糖业集团公司合并重组云南滇红集团,这也意味着从1997年起就只身从广西到云南创业的王天权实现了从糖业到组建跨越糖、茶两大产业的企业整合。两家的合并,标志着临沧两大茶、糖集团正式“联姻”,也意味着有69年独立创业历史、拥有著名品牌“滇红”的云南滇红集团进行了一次脱胎换骨。

在企业壮大的过程中,王霞的经营理念和其他3个股东出现了分歧。这让王霞萌发了再次创业的想法。在别人的鼓励下,王霞在2004年离开了她走出创业第一步的企业,创办了新公司。首席记者冯兴杰实习生王江楠

勐海茶厂大事迹(上)


勐海茶厂大事记勐海是云南西南的一个县,这里原先是车里宣慰司(土司中级别较高的)的领地,这里有成片的古茶林。由于缺少文献的佐证,这些茶林的种植者和种植年代有些模糊。

●1910年,清政府帮助车里土司平定了勐海土司和勐遮土司之间的内讧,同年,汉族商人张堂阶在勐海开设了勐海历史上的第一个茶庄。当时,勐年产茶叶不足两千担(每担相当于50千克),全部运往思茅加工。1923年以后,由于经缅甸、印度进入西藏的茶路的发现,很多人到勐海设立茶庄,压制茶叶后直接出境。

●1939年初,刚成立的云南中国茶叶贸易股份有限公司决定派遣范和钧、张石城两先生赴勐海(当时叫佛海)调查茶叶产销情形,并筹建年产5000箱机制茶的实验茶厂。

4月,由云南省财政厅投资的云南思普区茶叶实验场南糯山(当时南糯山归车里县管理)制茶厂成立。

4月1日,范和钧、张石城由昆明出发,经大理、保山、腊戌、仰光、景栋等地,最终于5月26日到达佛海。

8月1日,南峤(在今勐海县勐遮)农场场长李升(字茂堂)率本公司技工25名赴佛海工作,月底到达。同月,招收9名本地学生进入进厂。

9月下旬,制茶十八日,计制成白茶一种,红茶三种,绿茶二种,砖茶二种,藏销紧茶一种,老青茶三种,合计得一千一百七十斤。

10月14日,范和钧离开佛海,茶厂由张石城代为管理。

●1940年1月1日,中国茶叶贸易股份有限公司佛海实验茶厂(勐海茶厂前身)正式成立,范和钧任厂长。

2月27日,第二批工人、学生、职员队伍四十余人抵达佛海。

本年1月,由云南全省经济委员会认垫新滇币二十六万元,云南中国茶叶贸易股份有限公司及云南富滇新银行各认垫新币十二万元,成立云南全省经济委员会佛海服务社。范和钧暂任经理。

本年,佛海实验茶厂生产红茶93担,绿茶39担,圆茶400担(委托同昌号和玉溪人陈玺加工)。另外,云南全省经济委员会佛海服务社生产紧茶1000担。

●1941年,佛海茶厂主要生产红末茶,同时,佛海茶厂和佛海服务社大量收购私商紧茶,从1941年秋到1942年春,收购紧茶超过一万两千担,部分运到葛伦堡销售,部分被炸,部分疏散在勐海各茶庄。

●1942年,由于日军攻入缅甸,佛海茶叶出境通道被阻,同时,日机轰炸佛海,佛海茶厂大多数员工撤退,茶厂进入保管期,厂方物资由佛海服务社李拂一负责接收,刀国栋、周光泽等留守。

●1943年,佛海茶厂生产高档白茶318市斤。

●1945年,李拂一将部分1942年存留的紧茶卖给马鼎臣的鼎兴号。

●1946年,佛海茶厂1942年所收购的紧茶数千担被售与思茅恒盛公,后者将这批茶全部销往西藏。

●1947年,佛海茶厂留守的职员周光泽,利用佛海茶厂的油印机开办《佛海旬刊》,共出版10期。

●1950年3月,佛海县临时人民政府接管佛海茶厂。茶厂共有:三层楼房一幢,二层楼房两幢,25千瓦发电机一台,18千瓦发电机一台,24千瓦发动机一台,2千瓦电动机一台,牛力发动机一台,烘茶机两台,切茶机一台,牛力揉茶机一台,平圆机一台,冲床、车床等多种。

●1951年,省茶司派王兴、杨秉葵、唐庆阳等筹备恢复佛海茶厂的生产,王全面负责,杨负责行政,唐负责业务。1952年正式开工生产,少量加工红茶;大量收购青毛茶,同时收购私商洪记、可以兴、云生祥等茶庄生产的紧茶交省公司销售。公司名称为:中国茶叶公司佛海茶厂。九月十四日,由中国茶叶总公司统一注册「中茶」牌商标,注册证号为第8071号,并要求全国国营茶厂统一使用此商标,佛海茶厂的产品除藏销茶品外,都使用中茶牌商标。1984年以前,勐海茶厂全部出口茶和大部内销精致茶均须调至昆明,由省茶司再行分配转调。

●1953年9月,茶厂更名为中国茶业公司西双版纳茶厂。同年接管了主要生产红茶的南糯山茶厂。由于公司业务、人事管理并不一致,因此,勐海茶厂很长时间没有正厂长,只有负责人,(副厂长中的一员),这些负责人中有:刘国栋、胡杰、严振儒、周培荣等。由于当时全国的国营茶厂统一使用中茶商标,勐海茶厂作为中国茶叶公司的业务下属单位,茶厂名称的更改并不一定反映在包装上,旧的包装和图章仍可以使用。

●1954年4月,佛海茶厂更名为云南省茶业公司西双版纳茶厂,茶厂开始加工紧压茶、绿茶。

●1956年2月,更名为思茅专区勐海茶厂。中国茶叶公司改为中国茶叶出口公司。云南侨销圆茶和青毛茶均调广东省茶叶公司出口或重新拼配。

●1957年,茶厂改隶云南省商业厅经济作物局。茶厂改革制茶机具,加工能力猛增。

●1958年,勐海茶厂为解决运输难等问题,开始将勐海县调运公司内部的毛茶原料经过蒸软压成大方块运输,昆明、下关茶厂收到原料后再复蒸解块。

●1959年,勐海茶厂开发出勐海方茶、普洱方茶、勐海沱茶、勐海砖茶等新产品。

●1961年1月,更名为勐海县茶厂。新茶路1号现址和老茶厂自由街和平路8号同时使用。同年,中国茶叶出口公司改名为中国茶叶土产进出口总公司。

●1963年1月,茶厂更名为云南省勐海茶厂。

●1964年,勐海茶厂副厂长周培荣参与了云南省在勐海进行的云南大叶种茶全面测定和用云南大叶种制做高品质红茶的技术研究。

●1966年,中国茶叶土产进出口公司云南茶叶分公司成立。

●1967年,将心脏形的紧茶改为长方砖形,使用中茶牌商标。

●1970年,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总公司成立,专营茶叶出口业务。茶厂又更名为勐海县茶厂。

●1972年,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总公司云南茶叶分公司成立。我们现在所见到的云南七子饼茶大多是这一时期以后的。

●1974年,生产普洱茶(熟茶)6担,以后逐年增加。当时,由于发酵技术的原因,勐海茶厂的高级别熟散茶(如三四级、五六级茶)因汤色、老味等指标达不到外商要求,因此,以云南青名义出口。

●1976年,云外茶业字第84/45号文件为勐海茶厂普洱茶规定了如下七个茶号:云南七子饼75727682云南普洱茶7409274102云南青(茶)743427456274782。昆明的7581砖,7663沱、7763砖等茶号也在这一文件中给以规定。这里,散茶第三、四位、紧压茶第三位代表原料等级;散茶第五位,紧压茶第四位代但表茶厂,昆明茶厂1,勐海茶厂2,下关茶厂3,普洱茶厂4。

●1978年,普洱茶(熟茶)的加工量跃居各精制茶之首。这一年,勐海全县共加工精制茶27797担,其中绿茶3675担,红茶7403担,紧压茶6936担,特种茶(普洱熟茶)9783担。

●1982年,更名为勐海茶厂。周培荣去世。如果以范和钧为第一任厂长,周培荣是文革后被任命的勐海茶厂的第二任厂长。

●1983年,云南七子饼茶获省优质产品、商业部优质产品称号。同年,唐庆阳被任命为第三任厂长,并于年底退休。

●1984年,邹炳良接任勐海茶厂厂长,为勐海茶厂的第四任正厂长。

●1985年,勐海茶厂应香港南天公司要求,创制出8582(生茶)、8592(熟茶)两种新茶号。

●1986年,普洱茶10级、8级分获省优称号。

●1988年,勐海茶厂在八达、布朗山开辟两个万亩茶园基地,为以后勐海茶厂的原料供应打下很好的基础。同年,勐海沱茶获全国营养食品熊猫杯银奖。

●1989年,大益商标注册成功,作为茶厂自主品牌开始了海外市场推广。勐海茶厂此举是对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公司要求属下各茶厂使用中茶牌商标时必须缴付使用费的一个对策。同年,普洱茶散茶79562、79092、79102获省优称号。

●1990年,勐海沱茶、普洱方茶等获得省优称号。

●1992年,宫廷普洱被授予云南名茶称号。

●1993年,勐海茶厂重新调整、规范了各茶号普洱茶的拼配比例。1993年以后,政府组织的茶叶评奖渐渐被各种协会、活动组委会等所组织的评奖所代替,勐海茶厂获得过众多的金、银、铜奖,不录。

●1996年1月,勐海茶叶有限责任公司挂牌成立,公司(茶厂)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独立核算的经营管理模式,开始多种经营,投资啤酒厂、玩具厂等领域。

●1996年~1998年,卢云任厂长●1998年10月~2002年,阮殿容任厂长。

●1999年,勐海茶厂获绿色食品和有机(天然)食品双认证。

●2002年~2004年,郑跃任厂长。从2000年到2004年,勐海茶厂的产品丰富而多样,很多产品是经销商订制茶,部分还是来料加工茶,这使得大益茶的辨认成了一门复杂的学问。

●2004年10月,云南博闻投资有限公司全面接手勐海茶厂。

●2005年11月25日,勐海茶厂率先在西双版纳州取得食品生产质量安全(QS)许可证。

●2006年1月1日,勐海茶厂全面启用包装防伪系统。

勐海茶厂大事迹(下)


勐海茶厂茶品大全熟饼篇几乎所有喝普洱茶的茶友,都是自饮用熟茶开始步入普洱品茗的世界。渥堆熟茶工艺形成于1973年。其后。由于勐海茶厂卓越的渥堆技术远超业界同行,故坊间的熟茶茶品中,以勐海厂熟茶最受消费者的喜爱。

勐海茶厂生产的制式熟茶,批量生产始于上世纪70年代中期,使用的原料来源很广,除勐海县本地外,还有使用临沧等地区的原料。勐海茶厂的熟茶主要产品有各种等级的熟散茶、100克及250克沱茶、砖茶和茶饼等花色品种。其中饼茶主要有以下几种:

7572熟饼勐海茶厂7572熟茶,是目前可以确定从70年代中期生产于的产品。此款茶品畅销不衰,长期以来都有持续生产,是勐海厂的大宗熟饼。7572所使用的茶材为3~8级茶菁,而以5~6级青壮叶为主,发酵度较高,汤水细甜。

但是,历史上的7572并非全是渥堆熟茶。在1981年,省茶司曾接受香港利安茶行订单,生产了一批7572生茶。

8592与紫天熟饼

唛号8592的勐海茶厂七子饼,拼配方式为3-6级原料为面茶,粗老叶为里茶,发酵度较低。目前所知应是从1985年开始,历年来持续生产至今。

此款茶最早由香港南天贸易公司订购。这几批8592,外包装纸上盖有紫色天字圆印章,俗称紫天。8592老茶一直受到茶人的喜爱。其中以早期生产的厚纸紫天等产品身价最高。香港林奇苑茶行于90年代初也开始定制8592熟饼,因外包装纸盖有红色天字圆印章,故被人们称为红天。

目前市面上流通的紫天,多是商家以同期或较后期的产品私盖印章的仿品。由于紫天在业界的名声太大,坊间的仿品除用同期8592加盖印章外,有的还使用7572。甚至到了后来,在茶砖和某些生茶品上,也有人加盖紫、红、蓝、黄等各色天字以牟暴利。此外,市场上还流通有几批外包装盖印8892的产品。这款茶并非勐海茶厂的产品,而是90年代末期私商制造的翻压茶。

7262与7562砖茶90年代末期,勐海茶厂研发了一系列新茶品。所知唛号有:7042、7062、7502、7512、7592、7692等。但这些新产品大都没有量产投入市场,只有7262成为新的常规产品并得到大规模推广。此外,7592作为私商定制茶,也曾生产过几批。

7262,现知投产的起始年份应在2000年。此款茶发酵度较低,使用接近宫廷级的金毫细茶撒面,里茶选用3~6级青壮茶菁,外观十分美观,汤质柔口味厚。

按前勐海厂副厂长、拼配师董老师的说法,此款茶品是人们生活质量提高了,针对高端消费开发的。在勐海厂的熟茶系列中,此款茶品由于选材细嫩,外形美观、口感浓稠柔滑厚重,被誉为勐海厂的顶级熟饼。

由于7262这一唛号的编号方法与勐海厂其他制式产品不同(其他产品的第二位数字都是5),故经常被消费者混为7562。唛号7562的茶,是勐海茶厂的一款常规熟茶砖。以3~6级茶菁混拼,发酵度较低。早期产品曾使用细嫩芽尖撒面,后期产品则没有这道工序。此款茶的生产历史也很长,历年以来都有生产。

7452熟饼7452,应与7572同为勐海茶厂在70年代中期开始生产的熟茶。在勐海厂的历史中,7452只在早期有一些生产,后来就逐渐退出市场了。

7452的身世至今还有谜团。有专家认为,7452与7572这两款茶的不同,可能在于茶材拼配时级数高低的差别,7452的拼配等级比较细嫩。另一种说法是,勐海厂老茶人回忆中7452是单片纸盒装的7572。究竟孰是孰非,还要等待历史文献资料的进一步证明。

青饼篇勐海茶厂生产的制式生茶,使用的原料主要来自版纳州勐海县境内。这一地区所辖的巴达、布朗、南糯、班章等茶山中,遗存有大量清末民国时期遗种的粗耕野放茶。早期的勐海厂青饼,大都使用这种茶菁为制茶原料。80年代中期以后,这些老茶园迅速被改良种灌木新树茶园所取代,并建成了巴达、布朗、南糯山三个基地茶园。

为保证大宗产品品制的相对稳定,勐海茶厂的生茶茶品都是经拼配制成。除采用不同产区、不同等级的茶菁原料进行拼配外,外人所不易得知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各款茶品都使用3-5年的老毛茶原料拼配,即一饼茶中,有使用到今年、去年、前年,甚至更早的原料。勐海茶厂的生茶,花色品种有大小方砖、沱茶和饼茶等几类。其中饼茶类主要有以下几种:

7542与73青饼

唛号7542的七子饼,是勐海茶厂青饼中最大宗的产品。其拼配方式为:面茶用3、4级幼嫩芽叶,里茶用5、6级叶(后期也出现过掺7、8级老叶的情况)。

此款茶品应该是从80年代初开始生产的。在进出口公司的文献记载中,文革时期勐海茶厂并没有唛号为7542的产品。坊间长期以来一直流传这样的说法:唛号75X2的茶品都是从1975年开始生产,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勐海茶厂在70年代生产的茶品,目前确知的只有7572和7452两种熟茶。文革时期是否有生产生饼,至今尚无定论。但市面上流通的7532、7542、7582等生饼则都应是80年代以后的产品。

市场上流通的七子老青饼,以7542的数量最多。这款茶生产寿命长,各批次间品质差距大,所以要鉴别某一片茶的品质和年代,需要有相当丰富经验。坊间通常以外包装纸的印刷来判断年份。但是外包纸只能当作参考,因为市面上有更换外包纸的茶品,也有后期产品仿早期印刷。在茶品的断代上,饼茶的内飞比较具有参考价值;油墨、纸质、饼模、茶材拼配手法等,也是重要的鉴定依据。

俗称73青饼的7542,是台北钰壶轩黄先生于1998年12月命名的。这批茶的外包纸是大口中,茶字为手工盖印,内飞有细字尖出和美术字体两种,刷唛7542503或506。早先人们曾认为73青饼生产于1973年。现在则可以肯定的讲:73青饼横式大票上50X的编号,表明它于1985年还在生产。

7532与雪印青饼

唛号7532的七子饼,是勐海茶厂青饼中最为细嫩的茶品,产量并不是很多。此茶拼配方式是36级茶菁原料混拼,面、里茶一致。

俗称雪印青饼的7532,是钰壶轩黄先生于1999年11月命名的。指的是80年代前期的一批7532青饼。这批7532的外观是:纸筒装,外包小口中油面厚纸,茶字为粉绿色手工盖印,朱砂红细字平出内飞,小内票,小饼模。

真正的雪印,目前在市场上已经很少见了。但由于雪印的名字在茶界过于出名,以致后来许多的7532,也被冠名为雪印以抬高身价。购买时需注意区分年代。

7582与8582勐海茶厂于1980年以后开始生产7582青饼。1985年之后,香港南天贸易公司开始向勐海茶厂定制七子饼茶,从此该款茶品的唛号也相应改称为8582。8582的唛号自1985年开始一直沿用至90年代初,然后才又有部分产品恢复使用7582的名称。

8582的拼配方式为:面茶用3、4级幼嫩芽叶,里茶用7、8级叶(后期也出现掺5、6级青壮叶的情况)。早期8582的饼模较大,直径约21cm。

8582青饼大都为薄纸包装,早期也曾出现过三批厚棉纸包装的8582。目前所知其年代分别在1987至1992年间。这三批产品在饼模上有很大差异。

7572生茶7572,长久以来一直作为勐海茶厂熟茶的唛号。但是因特殊的原因,历史上也曾出现过一批7572生茶。

这批7572生茶生产于1981年,是云南省茶叶公司接受香港利安茶行订单制作,由前勐海厂李易生副厂长交给港商。这批茶的为大口中外包装纸,细字尖出内飞。其使用得茶菁原料较同期的7542肥壮一些,面里茶很相近。购买7572青饼,必须注意仓储品质,目前市场上所见到的,大都因为入仓而品相、口感不佳。

黄印七子饼及其他勐海茶厂的早期产品,有七子黄印系列和大蓝印、红带等茶品。这些茶品都已经十分罕见,多数已经收入收藏家手中而退出市场流通。

黄印系统的茶品十分复杂,茶人们按照其外观差别,区分为大黄印小黄印认真配方等几种。黄印的得名,源于其外包装纸的八中茶标志的茶字多为黄色,这是原先的绿色颜料退色所致。因此,也有绿色茶字的茶品被称为黄印,不足为怪。黄印系统的产品,由于很多都没有唛号,结合茶品的转化程度,推测其年代早于有唛号的产品。其外包装为大口中印刷,内飞细字尖出。

大蓝印也是早期勐海茶厂的青饼,其年代与黄印系统接近。大口中印刷,细字尖出内飞。

早期勐海茶厂的青饼中,曾有一批茶因茶饼正面埋有一条红色丝带而得名红带青饼。其拼配方式比较类似早期7532,包装纸为大口中薄纸。关于红带的年份,通常认为它与73青饼同期,但也有人认为它的年代更早。

《茶寮记》


《茶寮记》

陆树声《茶寮记》(1570年前后撰)

陆树声,字与吉,别号平泉。华亭(今江苏松江)人,卒年九十七,谥文定。《明史》卷216有“传”载:“家世务农,树声少力田,暇即读书,举嘉靖二十年会试第一,历官太常卿,常南京祭酒事,严敕学规,著条教以励诸生。神宗初累拜礼部尚书。初,树声屡辞,朝命中外高其风节,遇要职,必首举树声,唯恐其不至。张居正当国,以得树声为重用,后进礼先竭之,树声相对穆然,意若不甚接者,居正失望去。一日,以公事指政府见席稍偏,熟视不就坐,居正趣为正席,其介介如此。”树声其性恬退,通籍六十余年,居官未及一纪。撰有《平泉题跋》、《汲古丛语》、《病榻寤言》、《耄余杂识》、《长水日抄》、《陆学士杂著》、《陆文定公书》等。

《茶寮记》。全书共约500字。《四库全书》存目。主要刊本有:①茶书全集本;②宝颜堂秘笈本;③夷门广牍本;④说郛续本;⑤古今图书集成本;⑥丛书集成本(据夷门广牍本影印)。

《四库全书总目》载:“此编即其家居之时与终南僧明亮同试天池茶而作,分人品、品泉、烹点、尝茶、茶候、茶侣、茶勋七则。均寥寥数言,姑以寄意而已,不足以资考核也。”

该书前有引言一篇,其后七则,名曰“煎茶七类”。《夷门广牍》本在“煎茶七类”后有附录十六条,与涵芬楼本《说郛》中所载宋人陶谷《清异录》中的内容相同。与《茶书全集》中的《荈茗录》相较,有六条缺字。

《古今图书集成》本称“后记”为“总叙”,然其后文字则分为“云脚乳面、茗战、茶名、候汤三沸、秘水、火前茶、五花茶、文火长泉、报春鸟、酪苍头、沤花、换骨轻身、花乳、瑞草魁、白泥赤印、茗粥等十六则。万国鼎云:“内容和其他各本不同,也不像茶寮记的原文,可能是张冠李戴的。”

园居敞小寮于啸轩埤垣之西,中设茶灶,凡瓢汲罂注濯拂之具咸庀。择一人稍通茗事者主之,一人佐炊汲。客至则茶烟隐隐起竹外。其禅客过从予者,每与余相对,结跏趺坐,啜茗汁,举无生话。终南僧明亮者,近从天池来。饷余天池苦茶,授余烹点法甚细。余尝受其法于阳羡士人,大率先火候,其次候汤,所谓蟹眼鱼目,参沸沫沉浮以验生熟者,法皆同。而僧所烹点绝味清,乳面不黟,是具人清净味中三昧者。要之,此一味非眠云跛石人未易领略。余方远俗,雅意禅栖,安知不因是,遂悟人赵州耶。时杪秋既望,适园无诤居士与五台僧演镇、终南僧明亮,同试天池茶于茶寮中谩记。

煎茶七类

一人品

煎茶非漫浪,要须其人与茶品相得。故其法每传于高流隐逸,有云霞泉石、磊块胸次间者。

二品泉

泉水以山水为上,次江水,井水次之。井取汲多者,多则水活。然须旋汲旋烹汲久宿贮者,味减鲜冽。

三烹点

煎用活火,候汤眼鳞鳞起,沫饽鼓泛,投茗器中。初人汤少许,俟汤茗相投,即满注。云脚渐开,乳花浮面,则味全。盖古茶用团饼,碾屑味易出。叶茶骤则乏味,过熟味昏底滞。

四尝茶

茶入口先灌漱,须徐啜。俟甘津潮舌,则得真味。杂他果则香味俱夺。

五茶候

凉台静室,明窗曲几,僧寮道院,松风竹月,晏坐行吟,清谭把卷。

六茶侣

翰卿墨客,缁流羽士,逸老散人,或轩冕之徒,超轶世味。

七茶勋

除烦雪滞,涤酲破睡,谭渴书倦,是时茗碗策勋,不减凌烟。

《普洱茶记》


《普洱茶记》阮福

公元1825年撰

普洱茶名遍天下。味最酽,京师尤重之。福来滇,稽之《云南通志》,亦未得其祥。但云产攸乐、革登、倚帮、莽枝、蛮专、慢撒六茶山,而倚邦、蛮专者味最胜。福考普洱府古为西南夷机极边地,历代未经内附。檀萃《滇海虞衡志》云:尝疑普洱茶不知显自何时。宋范送成大言:南渡后于桂林之静江军以茶届而西蕃之马,是谓滇南无茶也。李石《续某物志》杯:“出银生诸山,采无时,杂椒姜烹而饮之。普洱古属银生府,则西藩之用普茶,已自唐时,宋人不知,尤于桂林以茶易马,宜滇马之不出也。李石亦南宋人。

本朝顺治十六年平云南,那酋归附,旋叛伏诛。遍隶元江通判,以所属普洱等处六大茶山,纳地设普洱府,开设分防。思茅同知驻思茅。思茅离府治一百二十里。所谓普洱茶者,非普洱府界内所产,盖产于府属之思茅厅界也。厅治有茶山六处:曰倚帮,曰架布,曰褶崆,目蛮专,曰革登,曰易武。与通志所载之名互异。福又检贡茶案册,知每年进贡之茶,例于布政司库铜息项下,动支银一干两,由思茅厅领去转发采办,并置办收茶锡瓶缎匣木箱等费。其茶在思茅。本地收取鲜茶时,须以三四斤鲜茶,方能折成一斤干茶。每年备贡者,五斤重团茶、三斤重团茶、一斤重团茶,四两重团茶、一两五钱重团茶,又瓶盛芽茶、蕊茶、厘盛茶膏,共八色,思茅同知领银承办。

《思茅志稿》云:其治革登山有茶王树,较众茶树高大,土人当采茶时,先具酒醴祀祭于此。又云茶产六山,气味随土性而异。生于赤土或土中杂石者最佳,消食散寒解毒。于二月间采蕊极细而白,谓之毛尖,以作贡,贡后方许民间贩卖。采而蒸之,揉为团饼。其叶之少放而犹嫩者,名芽茶,采于三四月者,名小满茶;采于六七月者,名谷花茶,大而园者,名紧团茶,小而圆者,名女儿茶。女儿茶为妇女所采,于丽前得之,即四两重团也茶。其入商贩之手,而外细内粗者,名改造茶。将揉时,预择其内之劲黄而不卷者,名金玉天,其固结而不解者,名疙瘩茶。味极厚难得。种茶之家,芟锄备至,旁生草木,则味劣难售。或与他物同器,则染其气而不堪饮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