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放文化潜力 茶馆经营的传承与创新

发布时间 : 2020-09-29
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传承茶文化 茶文化传承

【www.cy316.com - 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释放文化潜力 茶馆经营的传承与创新”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释放文化潜力 茶馆经营的传承与创新”相关知识!

“秦人取蜀,始知茗饮之事”(顾炎武《日知录》),经唐代“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封演《封氏闻见记》),从茶叶到茶铺,经过漫长的岁月,最终演变成茶寮、茶坊、茶肆、茶园、茶楼、茶馆、茶室、茶艺馆,乃至发展到现代的茶文化会馆、茶会所等等。

如今,但凡开茶馆之初,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是茶馆的建筑装饰结构、所处商圈位置和交通状况、同业经营者情况、政策环境、投资预算和效益分析等问题,但我认为,这些外在因素不是茶馆经营成败的关键,而内在的经营理念和定位才是茶馆经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当今茶馆经营类型通常可分文化型、商业型、特色型和混合型。在这四个类型中,现代茶馆、茶楼不断经历着开张与倒闭的阵痛过程,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至今循环不断。一边是茶馆经营难以维系,一边是砸下大笔资金装饰茶馆,构成一幅当下中国茶馆经营的复杂图像。“中国茶馆能可持续发展吗?”常常有人这样问我。仅仅以清茶馆作为主营的茶馆到底在全国要占多大比重?而各种类型的茶馆,当其茶类经营比重逐年下降的情况下,还是否能称得上为真正意义上的茶馆?对此,目前在中国茶文化界的务实派与质疑派仍在各执一词。

在中国千万家茶馆中,经营利润持平抑或是达到不亏损的占大多数,而像北京老舍茶馆、上海湖心亭茶馆、杭州湖畔居茶楼等有较为可观利润可言的只在少数,与业主当初开茶馆的预期愿望明显存在差异。预期目标太高,得到回报太少,于是就会出现一家家茶馆关闭;可是再看看一些经营利润回报率较好的茶馆门前客流不断,于是又出现了一家家茶馆不断地开张。实际上,开茶馆要讲究一种地域文化、环境和地理位置,以及创新思维。当我们逆向思维,假如老舍茶馆远离北京,离开了京味文化和前门大碗茶的历史情思,还是老舍茶馆吗?假如湖心亭茶馆离开了豫园、离开了城隍庙、离开了九曲桥,还是湖心亭吗?假如湖畔居茶楼离开了西湖十景,离开了雷峰夕照、苏堤春晓、三潭印月的映照,还称其为湖畔居吗?由此可见,茶馆以地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经营项目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其实并未否认茶馆经营功能的消费期待,与酒吧、咖啡吧相比,茶馆数量同样存在差距。只不过,业内专家不忘提醒茶馆业主注意经营项目积极信号,即“茶馆经营总体稳定”。喝茶人正在逐年提高,至少不会比过去更差。反之,消费群体则偏重于茶馆有待改进的一面,也就是茶馆的创新经营。那么,茶馆如何通过自身潜力来挖掘自身经营“金矿”,突破茶馆经营“瓶颈”呢?我想从以下四个方面剖析。

茶馆经营仍在“爬坡”,积极创新不松“油门”

——探究中国茶馆经营不确定的根源

探讨茶馆的多种经营问题始终是茶馆行业所关注特性。譬如把棋牌融进茶馆经营,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成都是“中国茶楼之都”,据初步统计,直接经营的茶馆有二万多家,创下中国城市经营茶馆之最。但对外界印象而言,成都茶馆似乎与“麻将”画上了等号,当然,全国其它城市同样也有类似这种情况。但我以为,成都大多茶馆多以棋牌休闲为主,作为全民健身活动之一的“麻将”有其一定的市场,民情、民风、民俗所至,也就成为成都茶馆经营的主流。但是,当我们平心静气地想一想,中国茶馆是否可能变成“麻将”的代名词,或者出现“足疗”、“卡拉OK”变得离茶太远的更糟局面呢?

有许多茶馆、茶楼、茶艺馆等,看似“茶”字在先,实际上许多已出现无茶可言的局面,起初由点茶为主,餐饮为辅,由于经营利润获取太慢,逐步转变成点餐为主,饮茶为辅。其70﹪以上利润来自于餐饮、酒水、饮料,这类茶馆与专业性“以茶入肴”的茶宴、茶餐有着本质区别。然而,在这个问题上,同样不可忽略的是茶馆如何进行多种经营期待的变化。

茶馆在多种经营方面应该讲究“君臣佐使”的主次经营模式,经营项目犹如君主、臣僚、僚佐、使者四种人分别起着不同的作用。《神农本草经》中以“君臣佐使”表述上、中、下的药方配置关系中各味药的不同作用,如今“君臣佐使”出现在“香道”和“香艺”的香方上,则用在调和香料上的“主料”与多种“辅料”关系的方法论。拿到茶馆经营上论之,茶或茶文化应该是茶馆经营的的“上药”,为“君”,是茶馆经营的“立命”之本,所谓“主养命”;而与之相合的精英文化乃为“中药”,为“臣”,是茶馆经营的辅助方式,此得修身养性之趣;其它文化项目则为“下药”,为“佐使”,茶馆经营,尤其在文化项目经营选择上应该讲究主次关联。

人们对茶馆现实的观感与评价,总是与消费者心理期待紧密相连,当茶馆经营酒类、经营餐饮、经营麻将、经营足疗的消费期待值很高的时候怎么办?还叫不叫茶馆?为了茶馆生计,原来难以忍受的项目却变得可以忍受的缺憾,经营内容的改善也觉得是理所当然了。从这个角度看,茶文化界不断对茶馆这类经营项目口诛笔伐,可以视为社会进步的表现,即更多的人认为,我们中国茶馆已经到了较高发展水平,理应讲究品茶、讲究雅致。茶文化就是茶文化,否则就不能被人接受。这听起来多少有点曲高和寡的事情,实际上也是中国茶文化界孜孜以求的目标。

事实上,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文化中精英文化处在一个复兴时期,人们对于茶馆多种经营方面,尤其是对传统文化的诉求,都在水涨船高,但问题的关键是,拿什么样的传统文化项目结合本地域的消费需求呢?

需要指出的是,在中国茶文化复兴时期或刚刚兴起时的茶艺馆一直凭借“茶艺”的魅力来吸引消费,才取得今天的成就。但当人们把从茶艺馆学到的“茶艺”纷纷带回了公司和家庭时,发展到了今天的茶艺馆,业主们必须回过头来,细致修补各种各样的茶馆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与矛盾,以及茶馆发展过程中无暇顾及的问题。许多茶艺馆的业主,当茶艺文化审美疲劳来袭时,往往会拉动对传统文化审美敬畏的失却,继而对过去那种诱惑的想法归咎于一种热情冲动,乃至最终所谓的茶艺馆“艺”不起来。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英文化”是茶馆经营中取之不竭的宝藏,虽然目前有许多茶馆在经营的窘境中不断“爬坡”,甚至经营很吃力,所以,茶馆“创新经营”已然迫在眉睫,到了该踩“油门”向前迈步的时候了。

一个扫射了无用的子弹,一个打了关键的几枪

——寻求茶馆经营的变革与转型

如今的茶馆,除了茶叶本身经营以外,还包括餐饮、书画、雅石、紫砂、香艺、文艺演出、旅游等文化品位高雅项目,主题定位明确。而与此同时,它也需要面对茶馆发展起来后高消费期待值,这是中国茶馆面对的难题所在。它凸显出茶馆业主的治理能力需要快马加鞭,赶上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水平与消费期待。

茶馆业主有时会出现浮躁情绪,人们对各种各样问题抱怨:现在光做茶叶要赔本,光做文化也赔本,由于地域和文化习俗的不同,而在长江中下游一带的自助式茶馆经营模式又不适合北方和南方消费模式,而所谓的茶艺馆仅靠“茶艺表演”这块牌子也不能维系生计,不像过去经营顺当了,茶馆似乎到了“抽刀断水水更流”的经营窘境,业主也似乎到了“衣带渐宽终不悔,为茶消得人憔悴”的尴尬,公平地说,这是假象,只不过,面对当前的消费者,我们再谈大跨度的今昔之比也意义有限,现实是人们的要求已经变化,时代也回不去了。茶馆业主对自己的要求,是否与消费者同步,也就是说,茶馆经营项目与消费期待配套了吗?这才是重要的问题。

这几年一哄而起的什么“杭派茶楼”、“粤派茶楼”、“京派茶楼”、“苏式茶楼”以及“自助式茶馆”,“棋牌式茶馆”,“保健式茶馆”,“餐饮式茶馆”,“景观式茶馆”,“古典式茶馆”,“西洋式茶馆”等等,使人眼花缭乱。经营者的原本动机大概总是想以此弄出个“名堂”来,其实到头来,没有丝毫的创新经营可言。尤其是那些附庸风雅、不伦不类、非今非古的茶馆,名头搞得很响,不去喝这一杯茶有些遗憾,去喝了这杯茶又着实遗憾;还有一些茶馆不管南北地方消费主流,完全“拷贝”照搬设计风格和经营模式,一旦运作下来,却发现“水土不服”,本地消费者并不需要茶馆里出现这类“集大成”的经营模式。于是,改头换面,另起炉灶,又玩出了另类像“监狱茶馆”经营模式,结果是,茶馆的生意真的很难做,不得不关门歇业。我把这种现象叫做“扫射了无用的子弹”。没有把有限的“子弹”射准,实际上就是你的资金投入——你的“子弹”离开了经营的“靶心”。

而有的茶馆由于定位准确,在茶馆转型过程中找准消费者的需求,在关键的“部位”上打了迎合市场的关键“几枪”,并且稳中求进、求精,使自己的“茶”与当下的消费需求配套。由于茶馆与消费者的期待对路,最终让不喝茶的人群也终于喜欢了茶,继而对茶文化产生了兴趣,并渐入佳境。这样的案例有许多,是否对每个茶馆可行,但起码可以给人不少启示。

如,杭州有一家“你我茶燕”茶馆,既有杭派茶馆的经营风格,又有自己的经营特色。若说“特色”,我看有三:一是“名气”,“你我茶燕”是杭州人最愿意去的消费场所之一(据杭州有关媒体调查杭州人最喜欢去的休闲场所数据显示,“你我茶燕”排在第五位);二是“优秀”,“你我茶燕”可以上门为顾客泡茶的服务堪称国内茶馆业一绝;三是“特色”,“你我茶燕”利用白领佳丽们对健康、对营养、对丽质的崇尚,把燕窝这样高档的营养美容食品引进到茶馆,写出一篇“特”字文章。仅此一项经营项目,就要为点心师的年薪付出10万,这在其它茶馆尚不多见,我看就不能说不可以启发他人的头脑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我茶燕”就是为了营造“你是春天一片叶,我是西湖半泓水。茶香盈盈邀陌客,燕喃声声不思归”的经营氛围,也是茶馆在寻求茶馆经营的变革与转型中打了“名”、“优”、“特”这关键的“三枪”。

茶馆经营要变革就要有创新。所谓茶馆创新经营是围绕在弘扬茶文化的基本方针下与其它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进行“嫁接”,进行融合,进行合作。在一杯茶的作用之下,实现传统文化的伟大复兴,只有这样,茶文化也能得到一个很好的发展。

文化经营为茶馆经营“培土”

——创新与茶馆的可持续发展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去茶楼喝茶已经不是为喝茶而喝茶,茶馆只是一个文化平台,茶叶只是一个载体,茶叶本身已然变得不重要(除专业性清茶馆外),而是你的文化经营在为茶馆经营“培土”,茶馆给消费者带来传统文化或现代文化的消费体验,以及文化品位,这已经变成茶馆今后经营的重点。北京老舍茶馆就是最具典型的成功案例。但它也经历着“一年大赔,二年中赔,三年小赔”创办初期的阵痛,在不断创新经营和“换血”中才发展到今天综合性经营的格局,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被誉为京味文化的一张名片。老舍茶馆在发展中形成了“书茶馆”、“清茶馆”、“餐茶馆”、“大茶馆”、“野茶馆”、“清音桌茶馆”等六大老北京茶馆于一体的文化积淀,所以它既有文化型茶馆的特点、也有商业型茶馆的模式、更有特色型茶馆风范,还有混合型茶馆的大成。茶与多元文化内涵的结合,并以优雅的表现形式展现出来,使消费者对自己所钟爱的传统文化起到日久生情的作用,同时,茶馆在培育消费群体中获得市场效应。

由于老舍茶馆所具有的京味文化特点浓厚,跨地域“复制”经营尚有难度,但这种文化经营为茶馆经营“培土”的模式,不仅仅体现在老舍茶馆身上,其它地方的一些茶馆在结合本地域文化所经营项目中,同样具有可取之处。如上海大可堂茶文化会馆把海派文化与专营普洱茶经营相结合。进入茶馆能让人回味老上海的往事(见图);石家庄三字禅茶院把“吃茶去”公案诞生地——柏林禅寺的禅茶文化与茶馆经营相结合。每年组织客人举行禅修活动或举行禅修讲座(见图)。还有一些经营定位明确的主题性茶馆,如江苏甪直镇上的“作文茶楼”(见图),茶楼经营主体就是请语文老师在茶楼叫孩子们如何写好作文,家长们定期把孩子们按时送到茶楼听老师讲课;北京禅茶书院的禅修培训课,其目标群体设定类似于柏林禅寺的“企业家禅修加油站”模式,很受一些公司业主好评;有些茶馆主营文化项目直接针对少儿茶艺培训,融入了“少儿琴道”、“少儿棋道”的培训……这些茶馆的经营模式愈发体现出在一杯茶的作用下,文化经营渐唱主角。

茶馆经营创新,是茶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除了硬件需要提升外,软件的提升是茶馆发展的重点。这其中包括茶艺师基本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营销素质的四种素质的提高。在茶馆功能不断增多的情况之下,当茶馆越来越注重文化经营的状况下,其服务细致与设施完善成为文化品位是否令人满意所面临的问题。如果服务不到位或茶馆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千万不可打肿脸充胖子,与其雾里看花,不如庭前赏花,还是应该把原有的经营项目做实、做细、做精为好。

放大茶馆文化魅力

——“与茶有约”精彩经营

一切传统精英文化均可以“与茶有约”,只有放大茶馆文化魅力,才能有更大的余地靠“创新突围”有所作为。上海茗约茶文化会馆,刚刚创办一年多时间,在一个不起眼的商务楼里,面积只有200平米,就是这样一个连茶馆名字都不让挂的茶馆,却创造了不菲的经济效益。按理说,商务楼内开茶馆没有几家能够成功的。怎样才能把200多平米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也就是说怎样以小茶馆的平台去创新经营呢?茗约茶文化馆颇有几招:

其一,利用茗约茶文化馆这一平台,成立“茗约茶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作为基地,对外营销茶文化产品;其二,以其自身专业的优势,把茶文化作为主线架构中外友人交流桥梁(到目前为止,已开始接了多个国外社团组织);其三,利用商务楼内现有客户优势,进行茶文化宣导工作,义务举办有关传统文化讲座,深得楼内白领人士的广泛赞誉;其四,扩展外围针对集团公司传统文化培训计划,培养潜在客户人群;其五,让茶文化与其它文化进行“约会”,推出独特文化体验的消费模式。这是茗约茶文化馆最引以为豪的地方。

譬如,让瑜伽、香道、旗袍、古琴、书画、武术等传统文化项目,与“茶”有约,伴茶而行。根据客人对不同文化项目需求,每门课程都有一个专业老师,大都利用视频影像与实际操作进行对应培训。如今有许多白领在参加各种宴会时需要把自己打理一番,“茗约”的旗袍文化实践课正是在这种条件下开设的。会馆请来专业旗袍设计和制作师,根据不同的身材,不同的脸型,不同的肤色,讲解在选料上、颜色上、制作上的差异,了解传统旗袍元素在现代服饰上的运用,深得白领阶层的钟爱;在学习香道过程中,会馆组织茶客一同去采香,教会他们亲自动手,从采香、晾香、碾香到制香,客人在这样的体验中感受到传统文化所带来的无比乐趣……,口碑相传,如今来茗约茶文化会馆体验的人越来越多,其它商务楼里的白领们慕名前来体验或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真可谓在一杯茶的作用下把旗袍文化、香道文化功能发挥到了极致。

而茗约茶文化会馆由原来的一个年轻老板,发展到一个团队。现在几乎每周都有一些大公司来邀请茗约茶文化会馆进行“茶艺”、“香艺”、“瑜伽”等商业性演出。由此可见,与茶有约,在不同的文化经营上,茶可以是载体,茶也可以是主体。“茗约”的用心,也给“茗约”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茶馆开业当年,就赢得了15000套中、高档茶礼订单,而且客人要求必须在茶盒、茶罐上有“茗约茶文化会馆”标志和名称,当时“愁”的“茗约”不知所措,到处找茶,因为开业不到一年,一切还来不及准备。而馆主鲍丽丽在去年应邀走进上海理工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传授茶艺、香艺知识。去年末,应台湾佛光山邀请与海派清口创始人周立波在台湾进行传统文化交流,并亲自为星云法师行茶。wwW.CY316.com

今年初,上海浦东妇联举办“最·女性”评选,其中把“最美的女性”桂冠戴到了鲍丽丽头上,诚惶诚恐的鲍丽丽此时腼腆而又惊讶道:“小女子何德何能获此殊荣?”推荐人则不然:“你把茶艺之美、香道之美、旗袍之美、插花之美、琴艺之美……无声无息地传播给了大家,你就是我们心中最美的小女子啊。”做美的事情、传播美的事情,推举美的事情,鲍丽丽被美的意象浸润着,让自己的心也向着美去诗化人生、禅话人生。这其实就是“茗约茶文化会馆”的主营方向。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在茶馆的消费除了对物质需求外,更需要的是精神消费与“美”的消费。

“茗约”的几招,一言以蔽之当可曰“迎合市场”,个中道理,岂止关乎一个小小茶馆?推而广之,适用于其它茶馆,只是在于用心程度。

当我们回味其它地方的一些茶馆:茶馆没有消费者,老板会觉得没劲,而真正当消费者踏进门槛后却经营无方;搞一些策划销售吧,总觉得不对路,甚至于为销售方案讨论起来没完没了;参照别人的经营模式吧,总觉得不对劲、不给力……到底是何缘故?一些茶馆老板想不通,甚至于很苦恼。

其实,缘故也不可能说明白,只消问一问:你与“茶”有约了吗?

除此而外,茗约茶文化会馆经营经验告诉我们:一是确定了会馆经营市场范围,考虑在甲商务楼经营影响到周围的乙、丙、丁等商务楼群;二是确定目标顾客,在此基础上准确了解他们选择文化服务项目的标准和他们的文化消费特点及要求;三是与同一地域其他茶馆、会所进行对比性分析,找出经营上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使自己在定位及经营上扬长避短;四是广泛搜集当下流行信息,根据主人的偏好来经营,为茶馆可持续发展竖立形象。

结语

现在,已有大批茶馆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淡出了行业的舞台,这其中有茶馆主题消费理念没能深入到经营思想中,也就是所谓的“定位不准”,有区域扩张水土不服的,有跟风冒进的。与此同时,新开张茶馆层出不穷,一些茶馆装潢讲究返璞归真、古色古香的味道作为经营模式的考核一部分,做大、做强、做精的决心可见一斑。

茶馆,能做到真正意义的“文化经营”也不是一件轻而易举之事。虽然茶可以和任何事物结合,也虽然茶可以与任何文化相结合,但在面对市场之大,消费者众多的环境中,你的文化项目与人性化服务与消费者的期待是否吻合。

作为一个茶楼老板,当你所在的一方土地上仅靠“一杯清茶”难以维系生计的情况下,是否考虑需要其它文化与茶“联姻”呢?倘若不开动脑筋寻找思路,就会“让消费者改造了你”。及至到头来,就只能像庄子所预料的“哀,莫大于心死。”心都死了,你还想消费者有多少热情和积极性,岂非如同缘木求鱼,只能笑谈罢了。

茶馆在对文化项目选择上,既不可曲高和寡,也不可恶俗流布。虽然茶可以与任何事物结合,但作为弘扬茶文化的高雅窗口,惟与现实社会倡导的精英文化结合才会有希望,才会可持续发展。与之相反,如果把茶与传统文化中“糟粕”的东西拿来经营,就会失人心而“失市场”。勿谓言之不预。

唐代刘贞亮有“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的《茶十德》之说,当你的茶馆在不断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模式,而把作为载体的茶与其它文化经营相融合之时,首先应该考虑的是,你的文化经营,是否是属于“利礼仁”、“表敬意”、“养身体”、“可行道”、“可雅志”的范畴,是否具备了积极的励志意义和现代意义。在人们心目中,当今茶馆是精神文明形象的文化符号和传播健康生活理念的窗口,所以,茶馆经营模式,要转变一种观念:茶馆经营不是仅仅为了卖茶水而卖茶水。茶,仅仅是个载体。

事实上,正因为我国茶馆的“特色”各具,你有你的“春风拂面”、他有他的“观音入宫”、我有我的“悬壶高冲”……方才造就了茶馆业发展的无穷韵味。倘若茶馆没有了自身创新经营特点,大家千篇一律,一个模式,一个版本,那么茶,也会因此变得没有了味道!

小编推荐

李群:浅谈宜兴紫砂传承与创新


紫砂作为富有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文化艺术,自明代发展成熟以来,已经有600多年历史,其工艺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自明代正德吴颐山书童学壶偶得“供春”以来,几百年紫砂史造就出一大批精于此道的紫砂艺术大师,时大彬、陈鸣远、范大生、顾景舟等,都为中国紫砂艺术发展留下了精彩的一页。今天的紫砂艺术发展更是如火如荼,人才辈出,正把中国这一传统艺术推向一个巅峰。我认为,紫砂和其它艺术一样,既要师法古人,师法传统,师法自然,在遵守传统工艺中,推陈出新,更上层楼。

首先独特的资源稀有性决定了紫砂的收藏价值。紫砂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高度的集中性,虽然具有几百年历史,但从全国乃至世界目前还没有任何一个地方存在与宜兴紫砂艺术相同的工艺体系,这与宜兴特有的紫砂泥是分不开的。因为紫砂原料产于宜兴的丁山一带,它是一种含铁量大的黏土--石英--云母系材料,分为紫泥,绿泥和红泥三种。而这种泥具有独特的团粒结构和双重气孔结构,制成器皿既透气又保温,更具保健功能。同时紫砂泥的处理和配比也有严格要求的,而且自古便有“取用配合,各有心法,秘不相授”之说。随着紫砂艺术的快速发展,从业人数的不断增加,紫砂泥越来越成为稀有之物。所以,一把紫砂壶的好坏,其自身的泥料起到决定性作用。

其次是独特的制作工艺决定其艺术价值。手工紫砂制作工艺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手工打泥片、裁身筒、上底、钮、把、流等一整套工序,它因艺术家个人风格、手法、情趣等不同,制作的紫砂壶造型、工艺等也各不相同,正是“千奇万状信手出”和“方非一式,圆不一相”。这一点在所有民间手工艺上,它可堪称典范。而且紫砂的烧成工艺也不同其它陶器,它的窑温由坯料泥性和所需陶色而决定,并且不同的泥性烧制后色彩和收缩程度变化也各不相同,这方面现代科学技术虽然发达,但其效果是远非能比的。

三是独特的人文特征决定其艺术价值。手工紫砂自宋元诞生到明时的成熟。历代制陶人立足自然,立足生活,不断在继承中创新,广收优取,精益求精。从造型、装饰、寓意等方面不断拓宽紫砂艺术生存空间和艺术表现力;从诗、书、画、印、雕、刻、塑等方面扩大紫砂艺术生命力,在实用化,人文化,审美化,艺术化等多方面增加作品内涵。所以,自古以来,紫砂艺术大师人才辈出;赞美紫砂艺术的文人雅士,名句佳联,层出不穷。自然之灵融与人之性情,便成为艺术结晶:温润如君子,豪迈如丈夫,风流如词客,丽贤如佳人,廉洁如高士,脱尘如衲子....。.可用可赏,可品可玩,可寓可想。

另外,独特的民族风格决定其特殊价值。中国古代陶瓷工艺就称冠于世界。紫砂艺术富含中国民族文化特色,它已经成为促进不同国家、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近年来,东南亚、欧洲等多个国家艺术馆、博物馆对宜兴紫砂收藏都情有独钟,很多紫砂艺术作品还被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国政要。使紫砂艺术这一独特的文化精神和民族智慧在世界文化艺术方面起到特殊的民族价值、精神价值、艺术价值、交流价值。

二,宜兴紫砂的文化特质

作为一种民族传统工艺和文化遗产,紫砂是一门生活的艺术,它是文人艺术和手工艺术的结合,需要我们研究、发掘、弘扬。

紫砂的文化特质,包含着自然之美和人文之美的和谐结合,这种和谐与互动,既要表现出自然材质的外形和本质之美,如全部手工制作,不施色釉,让人在淳朴中享受人与自然的亲近和互动,同时还要通过艺术家的表现手法,开拓挖掘紫砂艺术文化内涵,使自然材料经过艺术加工变得实用化,艺术化,人文化,审美化。

首先是材质美。紫砂泥又叫紫砂矿,雅称“富贵土”,俗称“天青泥”、“红棕泥”、“底槽清泥”、“大红泥”等,它深藏于宜兴黄龙山岩层下数百米,在“甲泥”矿层之间。清吴梅鼎在《阳羡茗壶赋》中曰:“紫而不姹,红而不嫣,黄而不娇,黑而不墨”,表达出宜兴紫砂泥的材质之美。

其次是工艺结构美。美好的结构,精湛的制作技巧和优良的使用功能。所谓形象结构,是指壶的嘴、扳、盖、纽、脚,应与壶身整体比例协调。精湛的技艺,是评审壶艺优劣的准则。优良的实用功能,是指容积和重量的恰当,壶扳的便于执握,壶的周圆和缝,壶嘴的出水流畅。同时要考虑质地和图案的和谐。紫砂壶如果抽象地讲紫砂壶艺的审美,可以总结为形、神、气、态这四个要素。

形,即形式的美,是指作品的外轮廓,也就是具象的面相;神即神韵,一种能令人意会体验出精神美的韵味;气,即气质,壶艺所内涵的本质的美;

态,即形态,作品的高、低、肥、瘦、刚、柔、方、圆的各种姿态。从这几个方面贯通一气,才是一件真正的完美的好作品。但这里又要区分理和趣两个方面。若壶艺爱好者偏于理,斤斤计较于壶的容积的宜大宜小,嘴的宜曲宜直,盖的宜昂宜平,身段的或高或矮,侧重于从沏茶名饮的方面为出发点,那就只知理而无趣。一种艺术的欣赏应该在理亦在趣。一件作品不管它是大是小,壶嘴是曲是直,盖子是昂是平,形制是高是矮,都在乎有趣,趣才能产生情感,怡养心灵,百玩不厌。所以观赏一件新的造型,应该在领悟倒美的本质以后才能加以评点。从这样的审美态度做出发点,才能赢得爱好砂艺者的共鸣。当然,作为一件实用工艺美术品,它的适用性也非常重要的,使用上的舒服感可以愉悦身心,引起和谐的兴致。因此,也就是依据饮茶的习惯、风俗,有选择的考虑壶体的容量,壶嘴的出水流畅,壶把的端拿省力舒适等等。这些都是必须做具体范围的内容考虑的。

三是内涵美。紫砂壶吸纳了大量的传统文化精华,在雅俗共赏中把人推向了崇高的艺术境界。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国际文化交流的推广,宜兴紫砂发展更是如日中天。紫砂艺术的发展,对传统工艺保护,提升经济价值,增强传统工艺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都有重要意义。作为新一代的紫砂人,我们要吸取生活源头活水,融入自然怀抱,善于汇集传统和创新的艺术,精于思考传统精神和时代审美需求,力争在传统和自然之上营造出的一种全新的精神产品,在引人神往中渐入佳境。

三,紫砂壶的鉴赏

当今,鉴定宜兴紫砂壶优劣的标准归纳起来,可以用五个字来概括:“泥、形、工、款、功”。前四个字属艺术标准,后一字为功用标准,分述如下:一是“泥”:紫砂壶得名于世,固然与它的制作分不开,但根本的原因,是其制作原材料紫砂泥的优越。近代许多陶瓷专著分析紫砂原材料时,均说起其为含有氧化铁的成份,其实含有氧化铁的泥,全国各地不知有多少,但别处就产生不了紫砂,只能有紫泥,这说明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含有氧化铁,而在紫砂的“砂”。根据现代科学的分析,紫砂泥的分子结构确有与其它泥不同的地方,就是同样的紫砂泥,其结构也不尽相同,有着细微的差别。这样,由于原材料不同,带来功能效用及给人的官能感受也就不尽相同。功能效用好的则质优,不然则质差;官能感受好的则质优,反之则质差。所以评价一把紫砂壶的优劣,首先是泥的优劣。泥色的变化,只给人带来视觉观感的不同,与功用、手感无济。而紫砂壶是实用功紫砂壶能很强的艺术品,尤其由于使用的习惯,紫砂壶需要不断摸索,让手感舒服,达到心理愉悦的目的。所以紫砂质表的感觉比泥色更重要。紫砂与其它陶泥相比,一个显著的特点即是手感不同。一个熟悉紫砂的人,闭着眼睛也能区别紫砂与非紫砂,这就是摸非紫砂的物件,就如膜玻璃质器物--粘手,而摸紫砂物件就如摸豆沙--细而不腻,十分舒服。所以评价一把紫砂壶,壶质表的手感是十分重要的内容。近年来时行的铺砂壶,正是强调这种质表手感的产物。

二是“形”:紫砂壶之形,是存世各类器皿中最丰富的了,素有“方非一式,圆不一相”之赞誉。如何评价这些造型,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为艺术的社会功能即是满足人们的心理需要,既然有各种各样的心理需要;大度的爱大度,清秀的爱清秀,古拙的爱古拙,喜玩的爱趣味,人各有爱,不能强求。从笔者角度出发,认为古拙为最佳,大度其次之,清秀再次之,趣味又次之。道理何在?因为紫砂壶属整个茶文化的组成部分,所以它追求的意境,应是茶道所追求的意境是:“淡泊和平,超世脱俗”,而古拙正与这种气氛最为融洽,所以古拙为最佳。许多制壶艺人,都明白这个道理,就去模仿古拙,结果是“东施效颦”,反而把自己的可爱之处丢掉了。要知道,艺术品乃是作者心境之表露,修养之结果,不是其他所能替代得了的。所以,大可不必模仿。历史上遗留下来许多传统造型的紫砂壶,例如石桃、井栏、僧帽、掇球、茄段、孤菱、梅椿、仿古等等,乃是经过年代的冲刷,遗留下的仅存的优秀作品,拿今天的眼光看,仍然在闪烁发光。现在许多艺人在临摹,也是一人一个样,各不相同。譬如石桃壶,据不完全统计,就有一百多种,原因就是古今的艺人们,都把自己的审美情趣融进去了他们的作品之中。说起“形”,人们常把它与紫砂壶艺的流派相并提,认为紫砂壶流派分“筋囊”、“花货”、“光货”等,其实,这是极无分析的办法。道理很简单,就如戏剧表演家的流派分类,不能以他演什么戏而定,而应以他在戏剧表演中追求趣味。艺术家在他们的艺术生涯中,一旦艺术成熟,必然形成他的个人风格,几个相差无几的个人风格凑在一起,就成了流派。艺术讲究的是感觉。一把紫砂壶造型的优劣,全凭个人的感觉,作壶的讲“等样”、“等势”就是造型学讲的“均衡”。讲许多的高深的理论,很可能越讲越讲不清。不是有句俗语:“只可意会,不能言传”吗?艺术上的感觉,全靠心声的共鸣,心灵的理解,即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

三是“工”:中国艺术有很多相通的地方,例如京剧的舞蹈动作,与国画的大写意,是属于豪放之列;京剧唱段与国画工笔,则属于严谨之列;而紫砂壶成型技法,乃与京剧唱段、国画工笔技法,有着同工异曲之妙,也是十分严谨的。点、线、面,是构成紫砂壶形体的基本元素,在紫砂壶成型过程中,必须交待的清清楚楚,犹如工笔绘画一样,起笔落笔、转弯曲折、抑扬顿挫,都必须交待清楚。面须光则光,须毛则毛;线,须直则直,须曲则曲;点,须方则方,须圆则圆,都不能有半点含糊。否则,就不能算是一把好壶。按照紫砂壶成型工艺的特殊要求来说,壶嘴与壶把要绝对在一直线上,并且分量要均衡;壶口与壶盖结合要严紧。这也是“工”的要求。

四是“款”:款即壶的款识。鉴赏紫砂壶款的意思有两层:一层意思是鉴别壶的作者是谁,或题诗镌铭的作者是谁。另一层意思是欣赏题词的内容、镌刻的书画、还有印款(金石篆刻)。紫砂壶的装饰艺术是中国传统艺术的一部分,它具有中国传统艺术“诗、书、画、印”四为一体的显著特点。所以,一把紫砂壶可看的地方除泥色、造型、制作工夫以外,还有文学、书法、绘画、金石诸多方面,能给赏壶人带来更多美的享受。历来,紫砂壶是按人定价,名家名壶身价百倍。在商品社会尤其显得突出。这样市场上就容易出现许多模仿名家制作,伪造的赝品屡见不鲜,选购名壶尤其需要小心。

五是“功”:所谓"功"是指壶的功能美。近年来,紫砂壶新品层出不穷,如群星璀璨,目不暇接。制壶人讲究造型的形式美,而往往忽视功能美的现象,随处可见。尤其是有些制壶人自己不饮茶,所以对饮茶习惯知之甚少,这也直接影响了紫砂壶功能的发挥,有的壶甚至会出现"中看不中用的情况。其实,紫砂壶与别的艺术品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它是实用性很强的艺术品,它的“艺”全在“用”中“品”,如果失去“用”的意义,“艺”亦不复存在。所以,千万不能忽视壶的功能美。

四,发展宜兴紫砂要把握好四个关键

1,艺术与修养。艺术的创作方法是人们用艺术的方式认识生活,了解自然,感悟生命,解读社会,体现自我,这于艺术家社会实践和品德修养是分不开的。就紫砂艺术而言,如何把生活中所见所闻用想象和借助想象加以形象化,把制作者的思想融入壶中,这就要靠艺术家有一定的才气、胆略、知识,力量。

2,艺术风格。艺术的风格,是作品达到较高艺术水准的标志,也是一个艺术家创造个性成熟的标志。风格有时代风格,民族风格之分,也有流派风格、个性风格之别。从哲学的意义上说,没有个性,就无所谓共性。紫砂艺术已有几百年历史,它随着社会发展,已从单一的实用发展到欣赏,从形、意、趣到雕、刻、镂,书、画、印等多种艺术的包容,可谓壶小乾坤大,一茗融天下。一名紫砂艺人要真正完成从“工艺”到“艺术”的升华,是要经得起岁月的淘洗而历久弥新的,要熔铸其独特的审美取向和艺术旨趣的;这样的紫砂壶才有生命力,才能融下鉴赏者的心。

3,传承与创新。紫砂艺术只有不断创新,才会有不落窠臼的独特风格的形成。在文化创意、理念更新的今天,紫砂艺术更要强调“设计元素”的融合,要师古不泥古,兼收并蓄,着力创新,追求创意的巧妙、风格的独特,以广阔的视野,包容的胸怀去合理取舍,融会贯通,别开生面,自成风格。而风格的形成,饱含了紫砂艺人对紫砂文化的深入理解;对人文传统的全面通晓;对社会人生的充分领悟;对自然生活的美好追求,这些是赋予艺术生命及内涵的基本要素。所以,我们要不断地审视自己,提升自己,才能够开发出艺术智慧,才能看到“美”之真谛,才能把对艺术风格问题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高度。

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只有创新才能发展。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人们对精神领域的需求越来越高,从表面到内涵,从物质到精神,是人类进化的必然趋势,传统紫砂“方非一式,圆不一相”的现状,其生命力和社会的辐射力是有限的,只有靠社会上的能人志士的参与和艺人们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使其紫砂陶文化源远流长,越发光彩。

李群,男,生于1966年11月7日,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制壶师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昌鸿先生,陶刻师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秀堂先生,多件作品多次获得国家级大奖,多篇论文发表于省级,国家级刊物,是当今紫砂行业中青年的代表人物。

茶叶的科学研究与文化创新


本人将茶文化分为传统茶文化、袋泡茶文化和速溶茶文化。速溶茶文化是近些年茶文化的发展和创新。这种创新的茶文化概括起来为工艺创新、茶具创新、茶艺创新、渠道创新和理念创新。

目前,国际上茶叶的科学研究越来越热,有关茶多酚、咖啡碱以及茶叶其它活性因子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如研究发现,咖啡因具有降血糖功能。目前,世界上对咖啡是否降低2型糖尿病风险尚无定论。这一研究成果对喝咖啡有益健康无疑是个利好。我们的研究结果揭示出咖啡因降血糖机理与口服降血糖药物—罗格列酮机理相似,能够增加核受体(PPAR-y)的表达,从而增加葡萄糖转运体4的表达,使胞外的葡萄糖转运至胞内增加,达到降低血糖的效果。

这些研究进展进一步解释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疑惑,如空腹喝咖啡为什么容易出现虚汗、头晕等现象,因为降低血糖正是导致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

最近我们在《茶叶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关于微生物在普洱茶熟茶发酵过程中作用研究的论文,首次发现了普洱茶熟茶制作工艺中的嗜热微生物,初步阐明了普洱茶发酵过程中嗜热微生物的种类,总结了普洱茶发酵的温度、湿度、耗氧、以及水分变化关系,确定了微生物种类与茶褐素形成的关系。普洱茶嗜热微生物的发现,为现代普洱茶发展提供了新的研究线索;同时也为速溶普洱茶的标准化和工业化生产打下了基础。

茶叶科学和科技手段的进步使茶文化发生了很多改变,国内正在形成的速溶茶文化,成为传统茶文化非常有益的补充。

速溶茶文化(InstantTeaCulture,ITC),有别与袋泡茶文化。以立顿红茶为代表的袋泡茶文化已经成为红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使得茶文化在世界得以迅速推广。所以,中国茶文化在世界的普及和影响与立顿袋泡茶文化的推广是分不开的。

中国传统的茶文化是以茶馆为平台,以茶壶为载体,以茶艺为手法,以茶道为内涵的综合表现形式和消费理念。从营销角度讲,传统茶文化是一种“慢”文化,茶产品是一种“慢”销品。正因为如此,中国的茶产值也一直是“慢”增长,茶产业也一直是处在“慢”发展阶段。近些年,“王老吉”凉茶现象的出现,让我们对茶文化创新、茶品牌打造、茶产业链延长、茶产业“快”速发展有了新的认识。整合、融合也是一种创新,这在乔布斯领导的苹果公司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速溶咖啡文化的形成正是技术融合、文化融合、习惯融合的最好案例。

在日本,罐装的茶饮料成为茶产品的主流;立顿袋泡红茶行销全球120多个国家,在袋泡红茶市场上拥有80%的市场份额。立顿茶在世界五大洲市场占有率达40%—60%,年销售额达数十亿美元,一个品牌全年利润额就超过我国茶。立顿袋泡茶已成为红茶文化的一种符号,这种快销品带来的世界茶文化的变化和变革,值得我们深思。

2009年,韩国朝鲜日报的报导,韩国大型超市中一直稳居销量榜首的大米被速溶咖啡超越;咖啡文化的推广得益于速溶咖啡的开发和普及,方便、快捷的速溶咖啡已成为一种方式和时尚。因此,咖啡产业在世界范围内发展壮大,成为世界第一饮料。

目前,中国茶文化的主流还是以传统茶文化为主流,茶饮料还是一种单纯的饮品,也形成了很多品牌但尚未形成独特的文化。近几年市场上大量出现的以帝泊洱即溶普洱茶珍为代表的“速溶茶”现象,迅速形成了速溶茶的一个品牌。通过帝泊洱茶吧、花式速溶普洱、天池水配普洱茶、健康功效以及打造速溶茶具、茶艺、茶学等形式,茶界正在形成独具魅力的“速溶茶文化(ITC)”。

本人将茶文化分为传统茶文化、袋泡茶文化和速溶茶文化。速溶茶文化是近些年茶文化的发展和创新。这种创新的茶文化概括起来为工艺创新、茶具创新、茶艺创新、渠道创新和理念创新。ITC将中国茶市场扩大,将中国茶影响扩大,也必将把中国和世界茶产业做大。

传统的茶文化的代表是茶壶与茶馆,它不容易溶进快节奏的现代生活,而速溶茶以茶袋为载体代替了茶壶和茶馆(移动的茶馆),使消费者使用更便捷。速溶茶系列产品和衍生服务的诞生则更延长了茶产业链。

科技进步改变了人类的生活。随着科技的进步,茶文化也将不断发生变化和变革。

茶馆系列之五:清代茶馆的创新和发展


清代作为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已走向衰败,最终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茶馆这一社会窗口真实反映了这一历史变迁。清朝前期的昌盛,给茶馆的发展提供了沃土,继承了明代以前的风格,继续创新和发展。虽然清朝后期没落,但也促使茶馆向另外的方向发展。

在清朝为被瓜分之前,饮茶之风几乎遍及每个角落,茶馆也遍布大江南北。成为上至王官贵族,八旗弟子,下到艺人、挑夫、小贩会集之地。不仅数量上有很大发展,文化色彩、审美情趣融入其间,社会性能上也有相应开拓,出现了为不同层次群众服务的特色茶馆,如专供商人洽谈生意的清茶馆,饮茶品食的“贰浑铺”,表演曲艺说唱的书茶馆,兼各种茶馆之长,可容三教九流的大茶馆,还有供文人笔会、游人赏景的野茶馆,供茶客下棋的棋茶馆…

上海、苏州、南京、广东、湖南等地茶馆林立,仅杭州境内就有800多家。而北方的茶馆则相对衰微,其原因可能是经济重心的的南移,以及北方饮食习惯与茶不相宜。而南方山川秀丽,是适合品茶的佳境,研究饮茶的文人多处于南方,对茶有深远影响的禅宗与清代时在南方实为兴盛,所以南方就成为清代茶馆的鼎盛地带。

满族八旗子弟饱食终日,无所事事,坐茶馆便成了他们消遣时间的重要形式,因而促使茶馆业更中兴旺,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大小城镇,茶馆遍布。特虽是在康熙至乾隆年间,由于“太平父老清闲惯,多在酒楼茶社中”,使得茶馆成了上至达官贵人,下及贩夫走卒的重要生活场所。

清代茶馆出现各式各样的分类,以卖茶为主的茶馆,被北京人称为清茶馆,环境优美,茶水优良,器皿典洁,兼有字画、盆景点缀。一般这类茶馆设于景色宜人的安静的郊外。既卖茶又兼营售点心和饭食的茶馆被称为荤铺式茶馆,这类茶馆兼有饭馆的功能,方便茶客充饥。清代也不乏戏曲茶馆,虽然宋时已经把戏曲搬进茶馆,清代的戏园被称为茶园。清代还有一特别的茶馆出现,就是具备赌场功能的茶馆,这种“挂羊头卖狗肉”茶馆主要分布在农村地区,特别是江南的乡镇。此类茶馆的消费主要以赌博为主,喝茶排在第二位。还有书茶馆,这类茶馆除了卖茶,还可以听评书,南北方都有这种茶馆,来往的人不分贵贱。

这时期的茶馆有这样几个特点:

1.菜馆社会功能逐渐扩大。由原来只卖茶、饮茶而渐渐成为一个社会场所,多方面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高档茶馆乃是文人雅士聚会、叙谈、会友、吟诗作画、品茗赏景之地,也是富商巨贾治谈生意之场所。较低一层的茶馆是行帮头目即行老们聚集碰头所在。最底层的茶馆则是三教九流之辈活动地方。至清代时,茶馆已集政治、经济、文化等于一体。社会上各种新闻,包括朝廷要事、宫内传闻、名人轶事等都在此传播,犹如一个信息交流站。大量民间交易也在茶馆进行,那时还有专门进行交易的茶馆,一般都设有雅座,有茶,有点心,还可叫荣设宴,谈生意十分方便,仿佛是个经济交易所。不仅如此,邻里纠纷,商场冲突等也往往拿到茶馆调解,有人嬉称为“民间法院”。

2.民间艺术进入茶馆。宋代时茶馆已有艺人、艺伎的吹拉弹唱,地方戏曲也常在此表演。清代中期开始,可以说说唱艺术成了茶馆一项主营业务。我国的一批优秀古典小说,大都经历了民间艺人口头文学创作的阶段。那时《三国》、《隋唐演义》、《西汉》、《西游记》等是江南评弹艺人、北方评书与大鼓艺人在茶馆表演的主要曲目。许多来客饮茶是媒介,听书是主要内容。茶馆成了评弹、评书、京的大鼓、梅花大鼓、四清清音、粤曲、木偶戏表演的主要场所,民间文化在这里得到了充分展示。

3.注重茶馆的文化环境。从原来设施简陋,逐渐开始讲究文化装饰和环境的优美,在做好选址同时,中高档茶馆都配以精美雅致的家具、茶具,挂以名人字画,茶叶和茶水日趋讲究,各种名贵茶叶应有尽有,各种名水,如玉泉、惠泉、虎跑、天然雪水等也随客挑选。即使低档茶馆也以营造一个整洁、舒适、宁静的环境来吸引大众茶客。

4.点心佐茶流行起来。《茶经》、《古今茶事》等都有关于茶馆供应来点的记载。茶点有瓜子、蜜饯以及糕饼、春卷、水饺、烧卖等各种小吃。据《清稗类钞》记载,当时茶馆有两种,江南茶馆以清茶为主,也出售南果,另一种是荤铺式茶馆,即茶、点心、饭菜同时供应。这样让客人多了一份乐趣和享受,也增添了茶馆吸引力。

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使得市民阶层不断扩大,民丰物富造成了市民们对各种娱乐生活的需求,而作为一种集休闲、饮食、娱乐、交易等功能为一体的多功能大众活动场所,茶馆成了人们的首选,因此,茶馆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形式愈益多样,茶馆功能也愈加丰富。

看宋代人是怎样经营茶馆的?


唐宋饮茶之风的盛行,据《萍洲可谈》卷一记载,宋人接待客人的习俗是至则啜茶,去则啜汤,这些习俗促进了茶行与茶肆生意的兴旺。在宋代,州郡城市中普遍开设茶肆,尤其是宋代两都城,茶店林立,成为都市商贸一大特色。茶肆不仅是宋人饮茶之地,还成为交际、商谈、行业开会、学习乐器和婚姻介绍等的地方,成了城市的重要公共场所。

从外地运茶至汴京,先由茶行头接待定价批售。史书记载:若客人将茶到京,即先馈献设燕,乞为定价。汴京市民喜欢本地所产的末茶,也购买从东南部运入京师的高价片茶(饼茶)与散茶。片茶以福建所贡的为皇亲贵戚大官所用。

汴京的茶肆始见于五代,北宋定都之后,茶坊有了迅速发展。清人徐叟辑《宋人小说类编》卷四《传奇茶肆高风》记述了汴京矾楼旁边一家茶肆,潇洒清洁,皆一品器皿,椅桌皆整,故卖茶极盛,接着还介绍了主人拾金不昧的高风亮节品德。说的是熙宁年间(1068~1077),福建邵武李氏邀其友在茶肆饮茶,畅谈久别重逢之怀,结果把数十两金遗失在肆内桌子上。三四年后,李氏又来此肆,谈及失金之事,茶肆主人立即把收藏之金全部交还,李氏一秤,分毫不差。李氏为感谢店主,想分一半给他,也被店主拒绝;李氏想请他矾楼饮酒致谢,店主也坚辞不往。当时在肆中饮茶的50余人,皆称赞说:世所罕见也。

提瓶流动卖茶小贩也不少。据《东京梦华录》卷五《民俗》记载,汴京居民左邻右舍常以茶交往:或有从外新来,邻左居住,则相借动使,献遗汤茶,指引买卖之类。更有提茶瓶之人,每日邻里相互支茶,相问动静。

南宋杭州的茶肆,在装饰方面虽然多承继了汴京风貌,数量上大大超过,在经营方式上更加灵活多样。

茶肆大者,多挂名人书画,其目的是勾引观者,留连食客,这是承袭汴京之俗。此外,还插四时花,装点门面。其经营方法有如下特色:

货售奇茶异汤。一年四季不同,冬月添卖七宝擂茶、馓子、葱茶,或卖盐豉汤;暑天添卖雪泡梅花酒,或缩脾饮暑药之属,这是一种产品随天气冷暖而异的新风。

以乐曲助卖。绍兴年间(1131~1162),一些茶肆卖梅花酒,以鼓乐吹《梅花引》曲,用银盂勺盏子,亦如酒肆论一角二角;或者,门面列花架,插上奇松异桧,敲打响盏歌卖。

富室子弟、诸司(机关)下直等人会聚处,成为他们习学乐器、教练唱叫之类的场所,当时人称为挂牌儿。

城内诸行借工卖伎人行老会聚处,时人称为市头。

育茶坊,乃娼家聊设桌凳,以茶为由,后生辈甘于费钱,谓之干茶钱。

有茶肆楼上还安置陪客人喝茶的女的,时人称为花茶坊。据《梦粱录》卷十六《茶肆》记载,这种花茶坊,杭州有5家:即市西坊南潘节干茶坊、俞七郎茶坊,保佑坊北朱骷髅茶坊,太平坊郭四郎茶坊、张七相干茶坊。作者总结说:此五处多有炒闹,非君子驻足之地也。

利用茶肆会友,如中瓦内王妈妈家茶肆(又名一窟鬼茶坊),大街车儿茶肆、蒋检阅茶肆等,皆士大夫期朋约友会聚之处。茶肆之外,还有固定茶摊与流动小贩卖茶,夜市尤是如此。夜市于大街,有车担设浮铺(流动),点茶汤以便游观之人。又有一等街司衙兵百司人兵,以茶水点送门面铺席,以此为名乞觅钱物,谓之龊茶;僧道头陀,欲行题注,先以茶水沿门点送,以为进身之阶。

茶肆与歌馆合为一体。这种茶肆一般为高档茶肆,有女的陪乐,朝歌暮弦,摇荡心目。据《武林旧事》记载,这种茶肆大多集中于抱剑营街、清河坊、新街、太平坊、后市街等商贸繁荣的地段。

除宋代两都城茶肆较繁荣之外,各地州府与县镇也有开设茶肆,生意也很兴旺。

茶馆经营:上海出现“主管茶师”


一种被称之为“主管茶师”的承包责任制时下正在申城悄然出现,并被越来越多的个体茶馆经营者所效仿和接受。

所谓“主管茶师”,就是比较熟悉海派茶馆经营和略晓海派茶文化的承包者。具体操作是:一些茶馆经营者和受聘的“主管茶师”签订协议,每月上交多少承包费。至于茶馆里其他人员如何配备、工资如何分配、经营哪些茶品等均由“主管茶师”自作主张说了算,茶馆经营者原则上不作干涉。

前不久,浦东沪南路上有一家个体茶馆隆重开张,在庆贺典礼上,老板郑重其事地与聘请来的“主管茶师”签订了茶馆承包的协议。协议书上大概意思是,从即日起,甲方将茶馆承包给乙方,乙方在承包后的第一年始,不管是盈是亏,在每月底必须上交月承包费给甲方1万元人民币;第二年是否再继续承包,甲乙双方再作商定;茶馆经营在不违反有关政策规定的前提下,均由乙方决定,甲方原则上不作干涉。但在必要时有权进行审计等。当然,还有一些老板的做法不那么相同,在茶馆开业前的一段时间里,还会请“主管茶师”前来帮助做一系列的筹备工作,以使双方能事半功倍地掌握相关情况。如果开业后生意红火,超过了预定的营业额指标,超过的那部分还可以按一定的比例分成。这样大大激励了“主管茶师”的承包积极性,但也会出现某些负面的效应:“主管茶师”与“伙计”的收入差距太大,会影响茶馆服务人员整体水平的发挥,导致茶品质量的“上下波动”,缺乏茶文化的创新,使消费者不满;还有,一些“主管茶师”承包后则见异思迁,上任后没有多长时间就违约不辞而别,致使茶馆老板怨怒不已,嗟叹“奈之不何”。

沪上有关人士对“主管茶师”现象褒贬不一:赞同方认为,这是茶馆行业的又一次改革尝试,将会给茶馆行业的经营理念注入新的内容成分;反对方认为,这样的二次承包,得益的是那些茶馆的老板和他聘请来的“主管茶师”,消费者很难享受到实惠。

浅谈茶馆的功能与茶馆文化


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如果从神农尝百草算起,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了。茶馆作为茶文化里重要的一部分也是源远流长的。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馆的滥觞地。中国茶馆经过不断完善发展,到现在已是蔚然大观了。于是,政通人和,天下太平,茶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万紫千红盛开的茶馆里,无论是中国茶艺的和、敬、廉、美,日本茶道的和、敬、清、寂,还是韩国茶道的清、静、和、乐,都在茶馆特定的环境、气氛和情调里,茶道茶艺的基本精神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示。

茶馆多了,进茶馆的人多了,体现了经济社会繁荣昌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在茶馆热的背后,笔者还是有一些淡淡的忧虑,那就是感到现在越来越多的茶馆都存在这样一种趋势。一味想追求茶馆的多功能性,在小小一间茶馆里,在非常有限的面积里,既表演茶艺,卖茶水茶叶也卖茶器,既供棋牌麻将,也供酒水茶食,同时也经营书画花草茶馆功能求全,本无可厚非,但这功能的全需实事求是根据茶馆的大小、特色、定位、人们的需求而定,不能盲目求全。否则,过于驳杂、纷乱的功能充斥于茶馆有限的空间里,这既影响了茶馆最大的功能--休闲功能的发挥,也影响了茶馆作为传播茶文化弘扬茶道精神的艺术之美的呈现。

茶为内功,无喧嚣之形,无激扬之态。但试想,当我们从车马喧嚣的生活工作中突围而出,想到茶馆里寻找偷得浮生半日闲的情趣、寻找无闲事在心头的好时节时,在一个什么都有、吵闹喧哗的茶馆里如何能品出茶之三味、如何能领会出茶的韵外之韵、味外之味呢?更谈不上把心定下来把心敞开来好好就着茶香修身养性了!生活本已忙碌,人心本已浮躁,进茶馆就是为在那一片净土里寻找真善美,感受饮茶几杯各西东,开门一笑无烦恼快意人生!把本来应该以静、闲、雅为主要氛围的茶馆充斥进诸多的闹、忙、俗,那么还有多少人选择进茶馆呢?一味追求茶馆功能性,实际上也就把茶馆的商业化加重了,但茶馆作为茶文化里重要的一部分,其立足点和吸引人的是其文化底蕴和内涵,失去这一内涵,茶馆也就失去了特色和本色,失去了格调与情趣,也就失去了其生命的活力。所以,茶馆的功能还是本色一些的好!

茶馆的功能是多样的,休闲娱乐、交流信息、商会聚集、商务洽谈、神聊闲侃但茶馆的主要功能是休闲,通过吃茶带来的休闲享受!生机勃勃的茶馆业要健康有序发展壮大,理当以茶本色立馆以茶特色兴业!

文人野茶馆“茶之传承是从中华的骨髓里传承”


茶有高下之别,馆有文野之分。文者华堂密室也,列珠玑之市,盈罗绮之室。明清朝廷茶宴设于乾清宫、重华殿上,琉璃碧瓦,红毯绿帐,自然是“文”茶馆。《梦梁录》载南宋杭州茶馆:“今之茶肆,列花架,安顿奇松异桧等物于其上,装饰店面,敲打响盏歌卖。”布置如此豪奢,这也当然是“文”茶馆。而“会于泉石之间,或处于松竹之下,或对皎月清风,或坐明窗静牖”,这就是野茶馆了。

物以类聚,茶人当以馆分。什么茶馆进什么茶人,这大体是不错的。棋人进“棋茶馆”,牌友进“牌茶馆”,“大街上有三五家开茶肆,楼上专安著妓女,名曰‘花茶坊’。”这自然是非君子进的,而“为奴打聚,诸行伎工会聚”的便是“水茶馆”了,在南宋之际的杭州,茶馆便已细致分类,三教九流都有其所。人事总是相悖的。文人有文,而心多向野,野茶馆始终是文人的一帘幽梦。晚明文人文震亨家底不薄,居于钟鸣鼎食之家,屋宇相连,勾心斗角,曲径通幽,房舍宛然大观园,然其梦想中的茶馆是:“构一斗室,相傍山斋,内设茶具,教一童专主茶役,以供长日清谈,寒宵兀坐。”范仲淹亦官僚亦文人,兜里几个茶钱应当有的,招呼一下司机或者打个的,到得红楼碧瓦的茶馆面前“踩一脚”,着高衩旗袍的老板娘兴许亲自笑吟吟地迎迓来了。宋代茶风盛于宫廷,“茶馆”日趋富丽精巧,看前朝之韩熙载夜宴,多么雍容华美,雕梁画栋,高髻仕女,富贵气息逼人,到这里喝茶,醉煞人的,可以想见宋时茶风。但范老夫子爱野得很,不往闹里深处走,他镇守青州,却不在繁华地段买地皮,径于林木幽处清泉当口辟了茶馆,四周古木蒙密,隔绝尘世,烹茶其上,日光玲珑,独饮为仙,对饮得神。白居易野性尤足,王谠《唐语林》载:白居易每邀人品茗,必出“水泥钢筋之都会”,直奔城外河渚,租舟泛于伊水之上,船上设小灶,灶上安铜甑,径勺江水,自煎自烹,谈兴尽而抚琴,琴兴尽而赋诗,诗兴尽而酣睡焉,无人摇桨橹,任意江水漂舟,一去几十里。现代作家朱自清不减唐人高致,他曾从都市“出走”,以“七巧板”当茶馆,月夜邀人,去荒郊野外的玄武湖里,迎着小风,躺于藤椅之上泛舟啜茗,茶并非好茶,缺少清甘与清馥之味,但水是白的,风是细的,兴是高的,意是佳的。朱自清的散文清灵绝异,恐怕就是这样得来的。

文人是个异类。商人寻茶馆是寻高档,越高档越合其身份,恋人寻茶馆是寻幽暗,越是幽暗越便于“动作”,打牌的呢,他们是寻桌子,这“三教”自然都想到闹市寻茶馆,所寻者不在于茶,而在于馆。文人寻茶不寻馆,文人寻茶是寻茶性,茶出身山野,返归山野中自然最能发挥其性情。知堂老人深知茶性,“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同饮。”文人画家都需要意境,意境要景,景生境,境生意,意生诗歌散文小说小品文。松涛竹影,明月清风,文人的茶馆便合当在萧竹间,在林泉边,合当在天人合一的江渚溪流之上,茶与人相契合,意与景相感应,诚所谓:“吾尝举白眼而望青天,汲清泉而烹活水,自谓与天语而扩心志之大,符水火以副内炼之功。”

而今,野无遗贤,山林间已无文人,只有村夫,文人都集合到街上来住了,文人的野茶馆又何处可寻?鼻祖由来仿惠山,清烹到处可消闲,听松庵里明年况,逸兴遄飞想象间。商家也是尊重文人的,商家开茶馆,为达官贵人开,为巨贾大款开,为情种痴人开,为牌友麻客开,终究也是想着文人的。商家十分懂得:与酒馆、饭馆、赌馆、宾馆由大人大款主宰不同,茶馆是要文人来领风骚的,所以,即或是“黄金价”的市中心,所开茶馆也大都有点林泉逸趣、山林气息。叶文玲《茶之境》描绘的台北闹市间的“五更鼓”的茶馆足供我们“逸兴遄飞想象间”的:那些街什么路什么名全忘了,只记得灯火闪闪烁烁明明灭灭中,照出了一块劈下来的木牌上的三个字:五更鼓。为什么要说“劈下来”?缘自那招牌不是通常那种锯刨得溜光水滑的牌子,而确确凿凿是从一段原木中马马虎虎锯下了一截,又直劈下一片,还故意保留着粗粗拉拉的树皮,那牌子上的字,也是不油不漆……如果不是熟人带领的熟门熟地,你得仔细辨认,才能认出一间极古朴,古朴得像是很幽深的原始森林中的茶馆。

这海岸那边的茶馆在我们这边的都市里何处不见?茶文化无南北,茶文化无古今,茶之传承是从中华的骨髓里传承的,时间割不断,地域也隔不断的。当然,这是与范仲淹相同的“原始森林”中的茶馆吗?不可能了,这是乾隆皇帝在皇宫中所谓的“仿惠山”茶馆了,此惠山不是彼惠山,但可供我们“想象间”。想象正对文人之心思,这当然也是好的。

茶馆系列之三:宋代茶馆文化的兴盛_茶文化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一篇《茶馆系列之三:宋代茶馆文化的兴盛》,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至宋代,便进入了中国茶馆的兴盛时期。张择端的名画《清明上河图》生动地描绘了当时繁盛的市井景象,再现了万商云集、百业兴旺的情形,其中亦有很多的茶馆。宋代不仅开封茶馆、茶坊兴旺,各地大小城镇几乎都有茶肆,《农讲传》、《清明上河图》都形象生动地再现了那时茶馆的真实情景,宋代的茶馆文化成为市民茶文化的一个突出标志。

孟元老的《东京华梦录》中的记载则更让人感受到当时茶肆的兴盛“东十字大街曰从行裹角,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晚即散,谓之鬼市子……归曹门街,北山于茶坊内,有仙洞、仙桥,仕女往往夜游吃茶于彼。”

值得一提的是南宋时的杭州,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南一隅,定都临安(即今杭州),统治阶级的骄奢、享乐、安逸的生活使杭州这个产茶地的茶馆业更加兴旺发达起来,当时的杭州不仅“处处有茶坊”,且“今之茶肆,刻花架,安顿奇松异桧等物于其上,装饰店面,敲打响盏歌卖。”《都城纪胜》中记载“大茶坊张挂名人书画……多有都人子弟占此会聚,习学乐器或唱叫之类,谓之挂牌儿。”

宋以后城市集镇大兴,且一些大城市三鼓后仍夜市不禁,商贸地点不再受划定的市场局限。在热闹街市,交易通宵不断,这为茶馆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并且开始了独立经营。接洽、交易、清谈、弹唱都可在茶馆见到,以茶进行人际交往的作用集中凸现出来。那时开封潘搂之东有“从行角茶坊”,封丘门外马行街因商贩集中,有众多条访,曹门街有“北山子茶坊”,“内有仙洞仙桥,仕女往往夜游吃菜于彼”。这类茶坊,不仅饮茶,还营造了一个私人意境,今茶客陶醉。

从数量上看,宋代茶馆的量明显比唐代多,遍及大街小巷。皇宫附近的朱雀门外待巷南面道路东西两旁,“余皆居民或街坊。街心市井,至夜尤盛。”

宋代茶馆规模扩大,所以应运而生了茶馆的经营机制。当时大多实行雇工工作制,招聘熟悉茶艺的人,称为“茶博士”,进行日常经营。为吸引顾客,南宋时,特别注重茶馆装潢,插四时花,挂名人画,等等。在选址方面也比较重视,多选在风景优美之处。同时增添文化娱乐活动,最普遍的是弦歌,包括雇佣乐妓歌女,教授茶客唱歌,安排说唱艺人说书。兼有博弈等活动。还有提供茶点,冬天兼卖擂茶,或卖盐豆豉汤,夏天兼卖梅花酒等。

到宋代,茶馆进入繁荣发展期。究其原因有三:

一是宋朝进入稳定期,受战争干扰的社会经济逐渐恢复,农业和商业恢复发展,致使茶作为经济作物被大范围种植,茶树的栽培地区越来越多,淮南、江南、两浙、荆湖、福建及四川诸路,茶园十分普遍,而且产量提高。淮南等地由于种茶户众多,专门称之为“茶户”。根据《宋史》卷一八三《食货志》记载,仅江南、两浙、荆湖、福建地区输送与政府专卖机构的茶也每年就达一千四五百万斤。

二是产量的提高导致使价格下降,兼以经济的发展使民众消费能力提高的原因,到茶馆饮茶成为日常生活享受方式。

三是城市的发展,中国的城市发展在宋代进入转折点。唐及以前的城市里的住宅区和商业区时分开的,商业区占地小,而且经营时间仅限于白天。到宋代彻底打破了“坊”和“市”的界限,商店可以到处开设,不受时限制,而且商业区域普遍扩大到城外的场所,成为草市(唐已经出现,宋有发展)。商业繁荣、人口众多,直接刺激着饮食、娱乐、住宿等行业的发展,而茶馆就迎合了当时人们的各种文化及日常需求。

宋时茶馆具有很多特殊的功能,如供人们喝茶聊天、品尝小吃、谈生意、做买卖,进行各种演艺活动、行业聚会等。功能增加的同时糅合进很多民间文化因素。同时承载着社会上流行的文化休闲形式,人流量的增大汇集了更多的信息,带动的文化的交流和传播,特别是如说书等的民间艺术得以继承和发展。

以上就是为您提供的《茶馆系列之三:宋代茶馆文化的兴盛》全部内容,在阅读的过程中是不是有所收获呢?更多内容请继续关注我们网站内容更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