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今茶馆的变迁

发布时间 : 2020-09-29
中国的茶叶 中国上好的茶叶 中国出名的茶

中国的茶叶。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中国古今茶馆的变迁”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六朝时期,江南品茗清谈之风盛行。当时有一种既可供人们喝茶,又可供旅客住宿的处所叫茶寮。饮茶之风到唐代盛行,唐代封演在《封氏见闻记》中说:"自邹、齐、仓、隶,渐至京邑。饮茶之风到唐代盛行,城市多开有店铺,煮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可见唐代的城市已有煎茶出卖的店铺,这也是我国茶馆出现之初的情况。

宋代饮茶之风更盛,自京至各州县,到处设有茶坊。北宋建都汴梁后,城内的几条繁华街巷都设有很多茶坊。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的汴梁城就有茶坊中饮茶的画面。南宋都城临安(杭州)的茶馆装饰得十分讲究,据《梦粱录》记载:"今杭州城茶肆亦好之,种四时花,挂名人画,装点店面,四时卖奇茶异汤。宋代的茶饮经营也相当灵活,除白天营业外,还设有早茶、夜茶,同时还供应汤水茶点等。

宋代茶馆多称茶坊,也有叫茶肆、茶楼的。

元代时一般茶馆叫茶房,也有叫茶坊、茶店的,明清茶馆更为发展,城市乡村,到处都有。

茶馆的名称,明代才出现。明代张岱在《陶庵梦忆》书中就有关于"茶馆"的记载。随着制茶技术的提高和饮茶方法的改进,明代城市里的茶馆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清代是我国茶馆鼎盛时期。茶馆不仅遍布城乡,其数量之多,也是历史上少见的。据记载,清代北京有茶馆30多家,上海有茶馆60多家。清代的茶馆经营方式有所不同,有的以卖茶为主,也有的兼营点心、茶食、烟酒,还有的兼营说书和演唱。

北方多见大鼓书和评书,南方则偏重只说不唱的纯说书,即评话和讲唱兼用的弹词,一直延续到现代。

现在,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我国各地的茶馆渐渐增多,尤其是国内的一些着名的旅游城市及风景点,供游人品茗休憩的茶馆、茶座,更是星罗棋布。

四川人喜爱在茶馆里饮茶的风俗是全国出名的。成都的公园都有茶馆,一般都设在最佳观景点,品茗观景,其乐融融。成都还有一种比较高雅的茶馆,名曰文化茶园。不仅是品茗之处,也是文化娱乐的场所。人们可以一边喝茶一边欣赏四川清音、巴山名歌、京剧清唱等。

江南,尤其是江、浙、沪一带的茶馆、茶座也相当兴盛。目前,浙江的杭嘉湖一带,不仅城里有茶馆、茶座,连农村集镇,甚至热闹一点的村坊也有茶馆、茶店。

我国南北各地还有一批像扬州富春茶社、成都春兰茶社、北京老舍茶馆等闻名国内外的茶馆。

小编推荐

古今茶馆的历史变迁


茶馆,古代称为茶寮、茶肆、茶坊、茶楼、茶房、茶店、茶社、茶铺、茶亭等。茶馆这个名称,直到明代才见于文献记载。

六朝时期,江南品茗清谈之风盛行。当时有一种既可供人们喝茶,又可供旅客住宿的处所叫茶寮。饮茶之风到唐代盛行,唐代封演在《封氏见闻记》中说:自邹、齐、仓、隶,渐至京邑。饮茶之风到唐代盛行,城市多开有店铺,煮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可见唐代的城市已有煎茶出卖的店铺,这也是我国茶馆出现之初的情况。

宋代饮茶之风更盛,自京至各州县,到处设有茶坊。北宋建都汴梁后,城内的几条繁华街巷都设有很多茶坊。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的汴梁城就有茶坊中饮茶的画面。南宋都城临安(杭州)的茶馆装饰得十分讲究,据《梦粱录》记载:今杭州城茶肆亦好之,种四时花,挂名人画,装点店面,四时卖奇茶异汤。宋代的茶饮经营也相当灵活,除白天营业外,还设有早茶、夜茶,同时还供应汤水茶点等。

宋代茶馆多称茶坊,也有叫茶肆、茶楼的。元代时一般茶馆叫茶房,也有叫茶坊、茶店的,明清茶馆更为发展,城市乡村,到处都有。茶馆的名称,明代才出现。明代张岱在《陶庵梦忆》书中就有关于茶馆的记载。随着制茶技术的提高和饮茶方法的改进,明代城市里的茶馆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清代是我国茶馆鼎盛时期。茶馆不仅遍布城乡,其数量之多,也是历史上少见的。据记载,清代北京有茶馆30多家,上海有茶馆60多家。清代的茶馆经营方式有所不同,有的以卖茶为主,也有的兼营点心、茶食、烟酒,还有的兼营说书和演唱。北方多见大鼓书和评书,南方则偏重只说不唱的纯说书,即评话和讲唱兼用的弹词,一直延续到现代。

现在,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我国各地的茶馆渐渐增多,尤其是国内的一些著名的旅游城市及风景点,供游人品茗休憩的茶馆、茶座,更是星罗棋布。四川人喜爱在茶馆里饮茶的风俗是全国出名的。成都的公园都有茶馆,一般都设在最佳观景点,品茗观景,其乐融融。成都还有一种比较高雅的茶馆,名曰文化茶园。不仅是品茗之处,也是文化娱乐的场所。人们可以一边喝茶一边欣赏四川清音、巴山名歌、京剧清唱等。江南,尤其是江、浙、沪一带的茶馆、茶座也相当兴盛。目前,浙江的杭嘉湖一带,不仅城里有茶馆、茶座,连农村集镇,甚至热闹一点的村坊也有茶馆、茶店。我国南北各地还有一批像扬州富春茶社、成都春兰茶社、北京老舍茶馆等闻名国内外的茶馆。

中国古今茶学典籍


一、古今茶学典籍概况从我国唐代陆羽在公元780年第一本《茶经》问世到1991年陈宗懋主编《中国茶经》出版共经历了1200多年。在这1200多年间,各朝各代都出版了不少茶书经典着作。这些着作内容丰富,从科学到经济,从哲学到文学,无所不包。作者队伍从皇帝到平民,不拘一格。

(一).隋唐五代。这一时期出茶书13种,现存4种,以陆羽的《茶经》最着名,开创了茶书的先河,并且水平极高。它全面总结了唐代及以前有关茶叶的知识与经验,生动地描写了茶叶的生产、品饮、茶事,深化和提高了饮茶的深层的美学和文化内涵,被称为古代茶事的百科全书。

《茶经》以后又有裴汶的《茶述》、张又新的《煎茶水记》、苏庚的《十六汤品》、温庭筠的《采茶录》,但大部分是专题性论述。如张又新的《煎茶水记》主要讲泡茶用水。

(二).宋元两代。这一时期出茶书31种,现存12种。总览其书,特点是地域性和专业类的茶书多。除《大观茶论》和《补茶经》外,有14种属这两类。如《北苑茶录》是专讲建安茶的,《茶具图赞》是专讲茶具的。

这时期的茶书以宋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最为着名,是我国几千年的封建王朝300多个皇帝中惟一一个写茶书的人。宋代斗茶成风,《大观茶论》中详细记载了程序繁复、要求严格、技巧细腻的斗茶。

除《大观茶论》,还有丁谓的《北苑茶录》、蔡襄的《茶录》、沈括的《本朝茶法》、唐庚的《斗茶记》、桑庆的《续茶经》等。

(三).明代。明代是我国出茶书最多的年代。250年间出茶书68种,现存33种。明代是开千古饮茶之宗的改革发展时期,特别是废团茶、倡散茶的改革,对我国的制茶发展、名茶生产有很重要的意义。改革呼唤茶人写出适合时代需要的茶书。明代茶书有三个特点:一是重视前人成果的继承和发展,也注重收集前人的资料,如朱佑槟的《茶谱》就是收集前人论茶之作,屠本的《茗芨》就是摘录陆羽《茶经》、蔡襄《茶录》等十几种茶书编成的。林大绶则把张又新的《煎茶水记》、欧阳修的《大明水记》及《浮槎山水记》等编辑成《茶经水辨》;二是有些茶书另辟蹊径,标新立异,对前人的茶书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如朱权的《茶谱》,就反对蒸青团茶掺以诸香,独倡蒸青叶茶饮法。三是修改删节前人的典籍比较多。如,喻政的《茶书全集》就是编辑增删了别人的茶书汇编而成的。

总之,明代的茶书是抄袭与创新融会在一起,与时代紧密结合的。

(四).清代。清代的茶叶生产、品饮大都沿前代,无多大创新。因此茶书不多,有也是摘抄汇编性的多。清代共出茶书17种,现存8种。清代茶书虽少,但有三点值得注意。一是程渝的《龙井访茶记》,专记龙井茶的产地、采制等。这是最早专记龙井茶的书。二是程雨亭的《整饬皖茶文牍》,详细记载了清末外销出口茶叶的着色掺杂以及进口茶机、改良茶叶品质的一段史实,是第一手资料,很有时代特色。三是陆廷灿的《续茶经》,洋洋10万字,列出茶书72种,为古代茶书之最。

(五).清代以后。从最后的一代封建王朝灭亡到现在可分为两个阶段。

一是1912年到1949年。这37年间,由于战乱,民不聊生,茶园凋零,茶文化陷入低潮,仅出了10种书。其中一本还是翻译美国人威兼?乌克斯的《茶叶全书》。值得一提的是,这10本书中就有3本是当代茶圣吴觉农亲自写的,他还组织翻译了《茶叶全书》。

二是新中国成立到现在,这一时期茶文化开始恢复和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茶文化空前繁荣,成为我国历史上茶学发展的最好时期。这55年间据不完全统计共出茶书600多种(包括港台出版的茶书),体裁多样,内容丰富。涉及教育、食品、医药、伦理、哲学等多方面。

综上所述,我国茶书隋唐五代出版了13种;宋元出版了33种;明代出版了68种;清代出版了17种;现当代出版了600多种;共740种左右。

二、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茶书经典唐代,介绍《茶经》、《煎茶水记》。

宋代,介绍《大观茶论》、《茶录》。

明代,介绍四书(即《茶录》、《茶谱》、《茶疏》、《茶解》)中的《茶疏》。

清代,介绍《续茶经》。

当代,介绍《中国茶经》、《中国名茶志》、《中国茶叶大词典》及一套茶叶丛书。

(一).《茶经》,公元780年写成,是中国也是世界第一本茶书。全书分上中下三卷,约7000字。本书从各方面总结论述了唐以前及唐代中期的茶学。一之源阐述了茶叶的产地、茶树生长特征和茶叶的功能。二之具介绍采茶制茶的15种工具。三之造叙述了采茶的时间和制茶工艺等。四之器介绍了当时煮茶饮茶的26种器具和使用方法。五之煮介绍了煮茶的方法。六之饮说饮茶始于神农,闻于周公,盛于唐朝,并介绍了饮茶方法。七之事介绍了一些与茶有关的人和事及文献。八之出介绍了唐代产茶的八大地区。九之略是说制茶煮茶的器具什么时候可以省略,什么时候不可以省略。十之图是将以上九方面的内容以白绢绘成图,看起来一目了然。

《茶经》的内容丰实,是一部茶叶百科全书,它涉及生物学、栽培学、制茶学、分类学、生态学、药理学等等。《茶经》还记载了唐朝以前的神话、寓言、史籍、诗赋、传记、地理等书籍,是中国古文化的宝库。

《茶经》是中国也是世界第一部茶学经典着作。它早于日本的第一部茶书《吃茶养生记》(日本的荣西禅师于1191年出版)411年,早于《茶叶全书》(美国威廉?乌克斯编写,1935年出版)1155年。这三部茶书称作世界三大茶叶专着,是茶书中的经典。

《茶经》作者陆羽,生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字鸿渐,是一弃儿,被湖北天门西塔寺和尚智积收养,12岁以前是寺庙中的小和尚,后逃出寺庙,到一家戏班子学戏。天宝十年(742)与礼部郎中崔国辅相识并得到资助进行了茶叶考察,从学习、考察到《茶经》写成前后用了38年。陆羽由弃儿变成了举世闻名的茶叶专家,影响全世界,被世人称为茶圣、茶神。死于唐贞元末年(804),享年71岁,葬于湖州杼山。

(二).《煎茶水记》,唐代张又新着,于825年前后成书。主要内容说陆羽在考察茶叶的同时考察了全国的名泉名水,排出了20个泡茶最好的名泉。为增加名泉的可信度,书中还写了一个陆羽认水的故事。湖州刺史李季卿有一次从湖州到扬州,路遇陆羽,请陆羽品茶,命军士以江中取南零水。军士去江中取水,回来时由于小船颠簸,到岸时桶中的水剩了一半,军士怕主人责怪,就在江边灌满。陆羽尝水后说,这不是南零水。李季卿不信,陆羽把桶中水倒掉一半再尝,说这才是南零水。李季卿方知原委,众人佩服。

张又新,河北深县人,唐元和九年进士,出身宦官之家,喜欢饮茶评水。

(三).《大观茶论》,宋代皇帝赵佶编着,1107年成书。全书2900字,正文分产地、天时、采择、蒸压、制造、鉴别、白茶、罗碾、盏、筅、瓶、杓、水、点、味、香、色、藏焙、品茗、外焙等20篇。对于产地、采制、烹调论述得非常详尽。在色香味的审评中,《大观茶论》比陆羽的《茶经》更清楚详细。在茶道精神方面,陆羽提出了精行俭德,而赵佶提出了清和澹静,境界更深了一层。这是宋代品茗斗茶更加深入的客观反映。

《大观茶论》的作者是北宋第八位皇帝徽宗赵佶。此人生活豪奢,治国无能,最后被金兵掳去,死于五国城(今黑龙江依兰)。但他是一位风流文人,琴棋书画无一不通,尤其是诗词书画更是有名。25岁时作《桃鸠图》成为遗世国宝。他是中国惟一一位写茶书的皇帝。

(四).《茶录》,作者蔡襄。本书是作者于宋代治平元年(1051)给皇帝进的书表。全文约1000字。宋代贡茶以北苑茶为主(产于福建建安),蔡襄时任福建转运使,监造北苑贡茶。他曾继丁谓献龙团茶后又造小龙团献给皇帝,深得皇帝赏识,于是以善于识茶、制茶名震朝野,所以皇帝经常问他一些建茶的问题。但陆羽《茶经》上未论及建茶,丁谓《茶图》中只谈了采制。所以写了《茶录》上呈皇帝,以答提问。全书有前序后序。中间正文分两篇,上篇论茶下篇论茶器。前序是写为什么要写《茶录》,后序是写他上奏皇帝的《茶录》手稿被秘书窃去,后被人购买而刊出,但错误较多。所以修正后于治平元年五月(1064)刻于石上以永远流传。

上篇论茶,写了建安贡茶的色、香、味、制茶、炙茶、碾茶、罗茶、候汤、燎盏、候汤、点茶10个方面。如何辨别茶叶的色香味,如何保存茶,讲得简明扼要,切合实际。讲了饮团茶的6大程序(灸茶、碾茶、罗茶、燎盏、候汤、点茶)。

下篇论茶器,写了茶焙、茶笼、碾樵、茶钤、茶碾、茶罗、茶盏、茶匙、汤瓶9种饮茶和储茶的器具。

《茶录》写了宋代斗茶的茶艺,特别是北苑贡茶的斗茶技艺,很受皇帝和大臣的推崇。所以大文学家、书法家、翰林学士欧阳修为其写了后序,李克、刘克庄、陈东写了跋。现在流传的有木刻本、石拓本等。

作者蔡襄,字君谟,兴化仙游(今属福建)人,天圣八年进士,曾任福建转运使,监造贡茶,创制小龙团贡茶,很受皇帝宠爱。后为翰林院大学士,是宋代大书法家之一。

另一本《茶录》是明代张源于1595年前后写成的。全书1500字,分采茶、藏茶、火候、辨汤、泡法、投茶、饮茶、色、香、味、茶变不可用、品泉、井水不宜用、茶盏、拭盏布、分茶盒、茶道等23节,各条篇幅不长,有的仅有几句,但文笔简洁有新意。不少内容突破了陆羽《茶经》中的提法,如对土壤的认识。书中对炒青绿茶的制法写的简明扼要,深得其法。并指明茶叶的品质与制茶的关系,这是茶叶加工上的一大进步。在泡茶上提出了与蔡襄不同的看法,提出汤须五沸,茶奏三奇的观点。五沸是:是:虾眼、蟹眼、鱼眼、连珠、涌沸,初声、转声、振声、骤声、无声,要听其声看其汤。三奇是放茶的次序,即上投、中投、下投。这三种投茶的方法到现在还在应用。还提出了品茶先要温壶烫盏。在品茶时以少为贵,独啜曰神,二客曰趣,五六曰泛,七八曰施。

《茶录》对茶的色香味,对泡茶的用水、用器都提出了详细的科学论述,在陆羽《茶经》的基础上有了突破和创新。书的最后一节提出了茶道,并对茶道进行了高度的概括: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精燥洁茶道尽矣。张源是古代第三个提出茶道一词的人(一是唐皎然孰知茶道路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二是封演于是茶道大行),也是提得最全面的人。这本书可以说是古代的茶艺大全,对今天的茶艺很有指导意义,建议茶馆老板抽时间看看。

作者张源,字伯渊,号樵海山人,包山人(今属江苏),长期隐居茶区,种茶饮茶,博览群书,所以写出了文笔简洁、非常实用的茶书。

(六).《茶疏》,是许次杼于明历二十五年(1597)写成的。全书约4700字。分产茶、古今制茶、炒茶、收藏、置顿、取用、包裹、日用置顿、择水、口啜、论客、茶所、童子、饮时、不易用、良友、出游、权宜、宜节、考本等36节。这些章节都是根据作者的体验写成的,提出了名山出名茶的观点。在制茶中总结了炒青绿茶的优点。提出茶的保存方法,具体实用。泡茶方法写得科学实际。书中还首次提出了茶寮(茶馆初型)基本设置。

《茶疏》在最后的《考本》中提出茶礼,将饮茶从物质上升到精神。

作者许次杼,字然明,号南山,钱塘(今杭州)人,能文,善诗,好藏奇石,嗜茶成癖,长期生活在茶园中,能种茶制茶。

(七).《续茶经》,是清代最大的一部茶书,也是我国古茶书中最大的。它洋洋10万字,几乎是收集了清代以前所有茶书的资料。之所以称《续茶经》,是按唐代陆羽《茶经》的写法,同样分上、中、下三卷,同样分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最后还附一卷茶法。

《续茶经》把收集到的茶书资料,按10个内容分类汇编,便于读者聚观比较,并保留了一些已经亡佚的茶书资料。所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说:自唐以后阅数百载,产茶之地,制茶之法,业已历代不同,既烹煮器具亦古今多异,故陆羽所述,其书虽古而其法多不可行于今,延灿一订补辑,颇切实用,而征引繁富。这本书很值得一读。

作者陆延灿,字幔亭,嘉定人,曾任崇安知县(现武夷市)。在茶区为官,长于茶事,采茶、蒸茶、试汤、候火颇得其道。

(八).《中国茶经》在现代茶书中具有代表性,在综合性茶书中水平是较高的。它是全国50多位茶叶专家,用了3年的时间编写的,于1992年出版。全书分茶史篇、茶性篇、茶类篇、茶技篇、饮茶篇、茶文化篇及附录七大部分共160万字。该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茶叶的起源和传播、茶叶的性质和功能、茶叶的品类和花色、茶的栽培和贮存、茶的品饮和礼俗及茶与文化的关系,重点突出,简繁分明,是一部科学性、文化性兼备的经典性着作。全书不论在广度、深度,还是在精度上都具体体现了当代中国茶学研究的最高水平,是继唐代陆羽《茶经》问世1200多年之后具有现代水平的新《茶经》。

该书多次印刷,深受读者欢迎,同时获得国家图书三等奖。

值得一提的是,后来又出版了两本茶叶大型图书,一本是《中国茶叶大词典》,一本是《中国名茶志》,都是在2000年12月出版。两者都是集全国上百个茶叶专家编写的。《中国茶叶大词典》条目9972条,《中国名茶志》写了1017种名茶。

另外还有一套《中国茶文化丛书》,于观亭主编,着名经济学家于光远为本书写了序,评价较高,最近在台湾、大陆同时出版。其中《认识喝茶文化的第一本书》已获得台湾行政院健康好书奖。

中国古代饮茶风俗的变迁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树的原产地是滇西南,至今在我国云、贵、川一带,仍然生长着许多参天的野生大茶树,树龄最高的达2700多年,人工栽培的大茶树也有800多年树龄的。中国是最早采制和饮用茶的国家。《神农本草经》中曾记述了牛首人身的炎帝神农氏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萘解之的传说(萘即茶)。

而古巴蜀国地区是最早种植茶树和饮用茶叶的地方。中国最早的地方志《华阳国志.巴志》中有记载说,3000年前的古巴蜀国已有种植茶树,并进贡天子周武王。

早期的茶

最初、原始人将茶作为蔬菜来食用,后来人们发现茶叶具有解渴、提神和治疗某些疾病的作用,于是将茶叶单独煮成菜羹,以后又将其熬煮成茶水作为饮料。商周时期,这种饮食茶叶的习惯得到了继承和发展,茶叶的苦中有甜,苦后回甘,令人回味,广泛受到普通人和王公贵族的喜爱。此时,巴蜀地区茶叶生产已有一定规模,并有优良品种进贡中央朝廷。春秋战国时期,茶叶传至黄河中下游地区。到战国末期,黄河流域饮茶之风开始流行。

在中国古代的史料中,茶的名称很多,如荼、诧、苦茶、茗、皋卢、茶等。用的最多的是荼字,自唐以后才,茶字成为通用名称。

两汉、魏晋、南北朝--南方饮茶成风

到汉代时,茶的保健作用已日益受到重视,已经有专门的茶市,茶叶已经成为人们日常所需的商品。

魏晋南北朝时期,饮茶之风流传到长江中下游,茶叶已成为日常饮料,宴会、待客、祭祀都会用茶。文人雅士多喜喝茶,并有诗文反映茶事。更有晋代文人杜育专门歌颂茶叶的《chuǎn赋》,涉及茶之性灵、生长情况及采摘、取水、择器、观汤色等各个方面,可以看出饮茶已不仅仅是解渴、提神、保健的需要,还具有一定的文化色彩。因此,魏晋南北朝是我国饮茶史上又一个重要阶段,也可以说是茶文化的逐步形成时期。

唐代--饮茶风气传播全国

经过几个世纪的积累,到了唐代中期,饮茶风气已普及全国。唐朝南方已有43个州、郡产茶,遍及今天南方13个产茶省区,因此,我国产茶地区的格局在唐代已基本确立。

唐代茶叶生产发达,出现很多名茶,各地制茶技术也日益提高,精益求精。中国的茶叶和饮茶方式也是在唐代才大量向国外传播,特别是对日本和朝鲜的影响很大。因此,唐代是中国饮茶史上和茶文化史上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历史阶段,是中国茶文化的成熟时期,是茶文化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唐朝饮茶盛行的另一个原因是佛教盛行。和尚坐禅,通夜不寐,只靠喝茶提神。佛门茶事盛行带动了善男信女争相饮茶。由于饮茶与禅宗关系密切,文人雅士又在品茶过程中追求禅的意境,因此有所谓茶禅一味之说。

唐代集茶文化之大成者是陆羽和他的名著《茶经》。《茶经》对唐代茶叶历史、产地、茶的功效、栽培、采制、煎煮、饮用的知识、技术都作了阐述。《茶经》把茶文化发展到一个空前的高度,是世界上第一部最完备的综合性茶学著作,对中国茶叶生产和饮用风气都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陆羽首倡品饮艺术,他融儒、道、佛三教精神与饮茶活动为一体,开中国茶道之先河,为后世茶文化发展提供了典范。陆羽也因此被后人称为茶圣、茶神。

唐代是诗的朝代,许多著名诗人都与茶有缘。全唐诗中流传至今的有百余位诗人的四百多首茶诗。白居易的名作《琵琶行》中有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之名句。李白、杜牧、刘禹锡都有佳作流传。尤以卢tnɡ的七碗茶诗《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名闻遐迩,诗中传神地描述了饮茶时的身心体验,成为历代传唱不衰的诗词佳作。全诗由得到贡茶阳羡茶的惊喜、饮茶过程及体验和感慨苍生三部分组成。另外与白居易世称元白的元稹,所作的宝塔形诗《一字至七字诗:茶》也颇为独特。

茶兴于唐而盛于宋。宋代是茶文化大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贡茶工艺的发展及皇室和上层社会的嗜茶成风,使饮茶之风更为盛行。与唐代饼茶不同,宋代贡茶--龙凤团茶是由刻有龙凤图案的模型压模而成。采制技术也更为精致讲究。宋徽宗赵佶还对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写成茶叶专著《大观茶论》一书,对茶的产制、烹试及品质各方面都有详细的论述,也推动了饮茶风气的盛行。茶已经成为民众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宋徽宗做作《文会图》是公认的描绘茶宴的佳作。

宋代的文人们将琴棋书画融进茶事之中,大大提高了茶事的文化品位,这也是宋代茶文化成熟的一个标志。许多大文豪如蔡襄、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梅尧臣、苏轼、苏辙、黄庭坚、陆游都乐此不疲,并且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文艺佳作。

明太祖朱元璋正式废除团饼茶。皇室提倡饮用散茶,民间蔚然成风,并将煎煮法改为冲泡法,这是饮茶方法史上的一次革命。明代茶叶生产上有许多发明创造,绿茶生产上改进了蒸青技术并产生了炒青技术。花茶的生产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许多花都可以用来窨制花茶。此外还出现了乌龙茶和红茶。

明代文士茶也颇具特色,尤以吴中四杰为最。四杰文徵明、唐寅、祝允明和徐祯卿都是怀才不遇的大文人,多才多艺又嗜茶,开创了文士茶的新局面。他们更加强调品茶时对自然环境的选择和审美氛围的营造,使品茶成为一种契合自然、回归自然的高雅活动。这在他们的传世佳作中都有很好的体现。

到了晚明,文士们对品饮之境的追求又有新的突破,讲究至精至美之境。全身心地融入品茶活动中,并更进一步达到超凡脱俗、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提出茶道之说并对其进行了深入探索。这是明人对中国茶道精神的发展与超越。

散茶被钦定为贡茶,简便自然的饮用方法广受人们喜爱。明代茶学兴起,茶著极多,促进了散茶外形与内质的改善与提高。散形叶茶中的许多名品,也渐显雏形。如龙井、碧螺春等。

茶馆,古称茶肆、茶坊、茶楼。萌发于唐代,发展于宋代。《清明上河图》中对此有所描绘,明清茶楼发展得更为典型,尤以清代茶馆最为鼎盛,遍布城乡,数不胜数。并且逐渐发展出来各具当地地方特色的茶饮习惯和文娱活动的茶馆文化形态。茶馆成为重要的社会文化活动场所。茶饮已融入日常生活和民俗民风的方方面面。茶文化由茶宴、茶会、茶道向茶馆的发展,反映了茶事活动由贵族化、文人化走向大众化,成为一种全民性的活动。并且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形态和生活方式。足见人们对饮茶的喜爱。

在明清时期发展起来并成熟的工夫茶饮至今仍是茶艺馆里的主要泡茶方式。明清时期在茶叶品饮方面的最大成就是工夫茶艺的完善。

工夫茶是适应茶叶撮泡的需要经过文人雅士的加工提炼而成的品茶技艺。大约明代形成于浙江一带的都市里,扩展到闽、粤等地,在清代转移到闽南、潮汕一带为中心,至今以潮汕工夫茶名称享有盛誉,已成为今天茶艺馆里的主要泡茶方式之一。

清初文人袁枚在《随园食单.茶酒单.武夷茶》中记述了工夫茶艺:工夫茶讲究茶具的艺术美,冲泡过程的程式美,品茶时的意境美,此外还追求环境美、音乐美。明清的茶人已将茶艺推进到尽善尽美的境地,形成了工夫茶的鼎盛时期。

中国古代饮茶风俗的发展变迁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树的原产地是滇西南,至今在我国云、贵、川一带,仍然生长着许多参天的野生大茶树,树龄最高的达2700多年,人工栽培的大茶树也有800多年树龄的。中国是最早采制和饮用茶的国家。《神农本草经》中曾记述了牛首人身的炎帝神农氏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萘解之的传说(萘即茶)。

而古巴蜀国地区是最早种植茶树和饮用茶叶的地方。中国最早的地方志《华阳国志.巴志》中有记载说,3000年前的古巴蜀国已有种植茶树,并进贡天子周武王。

早期的茶

最初、原始人将茶作为蔬菜来食用,后来人们发现茶叶具有解渴、提神和治疗某些疾病的作用,于是将茶叶单独煮成菜羹,以后又将其熬煮成茶水作为饮料。商周时期,这种饮食茶叶的习惯得到了继承和发展,茶叶的苦中有甜,苦后回甘,令人回味,广泛受到普通人和王公贵族的喜爱。此时,巴蜀地区茶叶生产已有一定规模,并有优良品种进贡中央朝廷。春秋战国时期,茶叶传至黄河中下游地区。到战国末期,黄河流域饮茶之风开始流行。

在中国古代的史料中,茶的名称很多,如荼、诧、苦茶、茗、皋卢、茶等。用的最多的是荼字,自唐以后才,茶字成为通用名称。

两汉、魏晋、南北朝--南方饮茶成风

到汉代时,茶的保健作用已日益受到重视,已经有专门的茶市,茶叶已经成为人们日常所需的商品。

魏晋南北朝时期,饮茶之风流传到长江中下游,茶叶已成为日常饮料,宴会、待客、祭祀都会用茶。文人雅士多喜喝茶,并有诗文反映茶事。更有晋代文人杜育专门歌颂茶叶的《chuǎn赋》,涉及茶之性灵、生长情况及采摘、取水、择器、观汤色等各个方面,可以看出饮茶已不仅仅是解渴、提神、保健的需要,还具有一定的文化色彩。因此,魏晋南北朝是我国饮茶史上又一个重要阶段,也可以说是茶文化的逐步形成时期。

唐代--饮茶风气传播全国

经过几个世纪的积累,到了唐代中期,饮茶风气已普及全国。唐朝南方已有43个州、郡产茶,遍及今天南方13个产茶省区,因此,我国产茶地区的格局在唐代已基本确立。

唐代茶叶生产发达,出现很多名茶,各地制茶技术也日益提高,精益求精。中国的茶叶和饮茶方式也是在唐代才大量向国外传播,特别是对日本和朝鲜的影响很大。因此,唐代是中国饮茶史上和茶文化史上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历史阶段,是中国茶文化的成熟时期,是茶文化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唐朝饮茶盛行的另一个原因是佛教盛行。和尚坐禅,通夜不寐,只靠喝茶提神。佛门茶事盛行带动了善男信女争相饮茶。由于饮茶与禅宗关系密切,文人雅士又在品茶过程中追求禅的意境,因此有所谓茶禅一味之说。

唐代集茶文化之大成者是陆羽和他的名著《茶经》。《茶经》对唐代茶叶历史、产地、茶的功效、栽培、采制、煎煮、饮用的知识、技术都作了阐述。《茶经》把茶文化发展到一个空前的高度,是世界上第一部最完备的综合性茶学著作,对中国茶叶生产和饮用风气都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陆羽首倡品饮艺术,他融儒、道、佛三教精神与饮茶活动为一体,开中国茶道之先河,为后世茶文化发展提供了典范。陆羽也因此被后人称为茶圣、茶神。

唐代是诗的朝代,许多著名诗人都与茶有缘。全唐诗中流传至今的有百余位诗人的四百多首茶诗。白居易的名作《琵琶行》中有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之名句。李白、杜牧、刘禹锡都有佳作流传。尤以卢tnɡ的七碗茶诗《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名闻遐迩,诗中传神地描述了饮茶时的身心体验,成为历代传唱不衰的诗词佳作。全诗由得到贡茶阳羡茶的惊喜、饮茶过程及体验和感慨苍生三部分组成。另外与白居易世称元白的元稹,所作的宝塔形诗《一字至七字诗:茶》也颇为独特。

附:

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卢tnɡ

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

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

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

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

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仁风暗结珠蓓蕾,先春抽出黄金芽。

摘鲜焙芳旋封里,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余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龙头自煎吃。

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

山中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

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坠在颠崖受辛苦!

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合得苏息否?

一字至七字诗:茶

元稹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封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

茶兴于唐而盛于宋。宋代是茶文化大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贡茶工艺的发展及皇室和上层社会的嗜茶成风,使饮茶之风更为盛行。与唐代饼茶不同,宋代贡茶--龙凤团茶是由刻有龙凤图案的模型压模而成。采制技术也更为精致讲究。宋徽宗赵佶还对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写成茶叶专著《大观茶论》一书,对茶的产制、烹试及品质各方面都有详细的论述,也推动了饮茶风气的盛行。茶已经成为民众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宋徽宗做作《文会图》是公认的描绘茶宴的佳作。

宋代的文人们将琴棋书画融进茶事之中,大大提高了茶事的文化品位,这也是宋代茶文化成熟的一个标志。许多大文豪如蔡襄、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梅尧臣、苏轼、苏辙、黄庭坚、陆游都乐此不疲,并且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文艺佳作。

明太祖朱元璋正式废除团饼茶。皇室提倡饮用散茶,民间蔚然成风,并将煎煮法改为冲泡法,这是饮茶方法史上的一次革命。明代茶叶生产上有许多发明创造,绿茶生产上改进了蒸青技术并产生了炒青技术。花茶的生产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许多花都可以用来窨制花茶。此外还出现了乌龙茶和红茶。

明代文士茶也颇具特色,尤以吴中四杰为最。四杰文徵明、唐寅、祝允明和徐祯卿都是怀才不遇的大文人,多才多艺又嗜茶,开创了文士茶的新局面。他们更加强调品茶时对自然环境的选择和审美氛围的营造,使品茶成为一种契合自然、回归自然的高雅活动。这在他们的传世佳作中都有很好的体现。

到了晚明,文士们对品饮之境的追求又有新的突破,讲究至精至美之境。全身心地融入品茶活动中,并更进一步达到超凡脱俗、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提出茶道之说并对其进行了深入探索。这是明人对中国茶道精神的发展与超越。

散茶被钦定为贡茶,简便自然的饮用方法广受人们喜爱。明代茶学兴起,茶著极多,促进了散茶外形与内质的改善与提高。散形叶茶中的许多名品,也渐显雏形。如龙井、碧螺春等。

茶馆,古称茶肆、茶坊、茶楼。萌发于唐代,发展于宋代。《清明上河图》中对此有所描绘,明清茶楼发展得更为典型,尤以清代茶馆最为鼎盛,遍布城乡,数不胜数。并且逐渐发展出来各具当地地方特色的茶饮习惯和文娱活动的茶馆文化形态。茶馆成为重要的社会文化活动场所。茶饮已融入日常生活和民俗民风的方方面面。茶文化由茶宴、茶会、茶道向茶馆的发展,反映了茶事活动由贵族化、文人化走向大众化,成为一种全民性的活动。并且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形态和生活方式。足见人们对饮茶的喜爱。

在明清时期发展起来并成熟的工夫茶饮至今仍是茶艺馆里的主要泡茶方式。明清时期在茶叶品饮方面的最大成就是工夫茶艺的完善。

工夫茶是适应茶叶撮泡的需要经过文人雅士的加工提炼而成的品茶技艺。大约明代形成于浙江一带的都市里,扩展到闽、粤等地,在清代转移到闽南、潮汕一带为中心,至今以潮汕工夫茶名称享有盛誉,已成为今天茶艺馆里的主要泡茶方式之一。

清初文人袁枚在《随园食单.茶酒单.武夷茶》中记述了工夫茶艺:工夫茶讲究茶具的艺术美,冲泡过程的程式美,品茶时的意境美,此外还追求环境美、音乐美。明清的茶人已将茶艺推进到尽善尽美的境地,形成了工夫茶的鼎盛时期。

中国古代茶馆的发展历史


茶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百姓休闲消遣的大众场所,代表着我国传统地文化特色。古代称为茶寮、茶肆、茶坊、茶楼、茶房、茶店、茶社、茶铺、茶亭等名称。而茶馆这个名词,明代才见于文献记载。

六朝时期,江南品茗清谈之风盛行。当时有一种既可供人们喝茶,又可供旅客住宿的处所叫茶寮。饮茶之风到唐代盛行,《封氏见闻记》中说:自邹、齐、沧、隶,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煮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可见唐代的城市已有煮茶出卖的店铺。

宋代饮茶之风更盛,自京城至各州县,到处设有茶坊。北宋建都汴梁后,城内的几条繁华街巷都设有茶坊。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的汴梁城就有茶坊饮茶的画面。南宋都城临安(杭州)的茶馆装饰十分讲究,据《梦梁录》记载:今杭州城茶肆亦好之,种四时花,挂名人画,装点店面,四时卖奇茶异汤。宋代的茶馆经营也相当灵活,除白天营业外,还设有早茶、夜茶,同时还供应汤水茶点等。

宋代茶馆多称为茶坊,也有叫茶肆、茶楼的。元代时一般茶馆称茶房,也有叫茶坊、茶店的。明清茶馆更为发展,城市乡村,到处都有。茶馆的名称明代才出现,明张岱在《陶庵梦忆》一书中就有关于茶馆的记载。随着制茶技术的提高和饮茶方法的改进,明代城市里的茶馆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清代是我国茶馆的鼎盛时期。茶馆不仅遍布城乡,其数量之多,也是历史上少见的。据记载,清代北京有茶馆30多家,上海有茶馆60多家。清代的茶馆经营方式各有不同,有的以卖茶为主,也有的兼营点心,茶食、烟酒,还有的兼营说书和演唱。北方多见于大鼓书和评书,南方则偏重评话和讲唱兼用的弹词,一直延续到现代。

现在,我国各地的茶馆如雨后春笋,迅速发展。四川人喜爱在茶馆里饮茶的风俗是全国出名的。可以说,四川茶馆甲天下,而成都茶馆又甲四川。成都的公园都有茶馆,一般都设在最佳景点,品茗观景,其乐融融。成都有一种比较高雅的茶馆,名曰文化茶馆。不仅是喝茶品茗之处,也是文化娱乐场所,人们在那里一边喝茶一边欣赏四川清音、巴山名歌或是京剧清唱。江南,尤其是江、浙、沪一带,茶馆、茶座也相当兴盛。像扬州富春茶社、成都春兰茶社、北京老舍茶馆等,都是闻名国内外的。

茶馆的历史变迁


茶馆,古代称为茶寮、茶肆、茶坊、茶楼、茶房、茶店、茶社、茶铺、茶亭等。茶馆这个名称,直到明代才见于文献记载。

六朝时期,江南品茗清谈之风盛行。当时有一种既可供人们喝茶,又可供旅客住宿的处所叫茶寮。饮茶之风到唐代盛行,唐代封演在《封氏见闻记》中说:自邹、齐、仓、隶,渐至京邑。饮茶之风到唐代盛行,城市多开有店铺,煮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可见唐代的城市已有煎茶出卖的店铺,这也是我国茶馆出现之初的情况。

宋代饮茶之风更盛,自京至各州县,到处设有茶坊。北宋建都汴梁后,城内的几条繁华街巷都设有很多茶坊。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的汴梁城就有茶坊中饮茶的画面。南宋都城临安(杭州)的茶馆装饰得十分讲究,据《梦粱录》记载:今杭州城茶肆亦好之,种四时花,挂名人画,装点店面,四时卖奇茶异汤。宋代的茶饮经营也相当灵活,除白天营业外,还设有早茶、夜茶,同时还供应汤水茶点等。

宋代茶馆多称茶坊,也有叫茶肆、茶楼的。元代时一般茶馆叫茶房,也有叫茶坊、茶店的,明清茶馆更为发展,城市乡村,到处都有。茶馆的名称,明代才出现。明代张岱在《陶庵梦忆》书中就有关于茶馆的记载。随着制茶技术的提高和饮茶方法的改进,明代城市里的茶馆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清代是我国茶馆鼎盛时期。茶馆不仅遍布城乡,其数量之多,也是历史上少见的。据记载,清代北京有茶馆30多家,上海有茶馆60多家。清代的茶馆经营方式有所不同,有的以卖茶为主,也有的兼营点心、茶食、烟酒,还有的兼营说书和演唱。北方多见大鼓书和评书,南方则偏重只说不唱的纯说书,即评话和讲唱兼用的弹词,一直延续到现代。

现在,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我国各地的茶馆渐渐增多,尤其是国内的一些著名的旅游城市及风景点,供游人品茗休憩的茶馆、茶座,更是星罗棋布。四川人喜爱在茶馆里饮茶的风俗是全国出名的。成都的公园都有茶馆,一般都设在最佳观景点,品茗观景,其乐融融。成都还有一种比较高雅的茶馆,名曰文化茶园。不仅是品茗之处,也是文化娱乐的场所。人们可以一边喝茶一边欣赏四川清音、巴山名歌、京剧清唱等。江南,尤其是江、浙、沪一带的茶馆、茶座也相当兴盛。目前,浙江的杭嘉湖一带,不仅城里有茶馆、茶座,连农村集镇,甚至热闹一点的村坊也有茶馆、茶店。我国南北各地还有一批像扬州富春茶社、成都春兰茶社、北京老舍茶馆等闻名国内外的茶馆。

中国古今著名产茶地对比_茶文化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一篇《中国古今著名产茶地对比》,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江西浮梁县

古:浮梁产茶始于汉,盛于唐,所产之茶称浮梁茶。在唐代中晚期,浮梁不仅是出名的茶产地,就连周围皖南、浙西的茶都汇集于此交易,全国茶税近一半出自于浮梁,浮梁成了东南最大茶叶集散地。“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白居易这句脍炙人口的诗就为浮梁茶做了一个大大的广告。

今:今天,浮梁的特产是“一瓷二茶”,即陶瓷与浮梁茶。上世纪末,浮梁茶衰弱到了“内无品牌,外无出口”的田地。近年浮梁茶虽被重视,但其发展势头也仅十年左右,相比江西省内的婺源茗眉、庐山云雾、井冈翠绿等,浮梁茶在省内乃至全国仍旧是名不见经传。反倒是景德镇瓷器,自明代鼎盛以来,一直成了浮梁的一道亮丽风景。中国是瓷器的国度,景德镇是世界闻名的千年瓷都,而浮梁恰是瓷都的源头,即“世界瓷都之源”。在浮梁,国家陶瓷科技城——景德镇陶瓷工业园区近年来创造着每年上百亿的产值,浮梁古城则以其独特的瓷茶文化魅力,吸引了国内外数以万计的游客。

福建建瓯市

古:“天下之茶,建为最,建之北苑,又为最。”建,指的是现今的建瓯。建瓯(唐称建州)唐末已产茶,宋代(宋称建安)更是以北苑贡茶龙团、凤饼闻名天下,是宋代全国精制茶制作中心。那时候的龙凤团茶专贡皇帝,数量稀少,很多达官显贵也是只闻其名不见其实。然而因北苑贡茶制作劳民,1391年,随着朱元璋一声罢造令下,建瓯北苑茶园渐入凋零境。

今:数百年后的今天,龙凤团茶的制作工艺失传,就连绝大部分的建瓯当地人都不知道北苑龙凤团茶为何物,北苑茶园在何方,建瓯茶产业在福建省的产茶县中也是名不见经传。如今建瓯笋竹产业从笋竹种植到销售、加工统统囊括,年产值占建瓯财政收入的40%,已成为建瓯的支柱产业。建瓯,乃名副其实的“中国笋竹城”,且名列中国“十大竹子之乡”之首,就连建瓯市政府网站的名称都是“笋竹优先”,成了“中国笋竹城·建瓯”。

四川雅安市

古:“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蒙顶山坐落于四川雅安,早在西汉,道家学派的吴理真就在此种茶,成为有文字记载的中国最早的种茶人,蒙顶山就此成为世界茶文化圣山。唐代,雅安是川藏茶马古道的起点,雅安所产边茶经此传入西藏,成为藏族人民消食解腻的必备品。此外,传说北宋时期高僧禅惠大师在蒙顶山创立了长嘴壶茶技“龙行十八式”。

今:如今,雅安是国家水电基地,共有水电站约800个,水电经济对雅安的贡献已经超过60%。雅安,又称雨城,提起雅安文化,许多人首推三雅文化(雅女、雅鱼、雅雨)和熊猫文化。雅安周公山麓的雨如云似雾,堪称一雅;周公河游着雅鱼,用雅安的沙锅一煮,鲜香无比;而雅雨的滋润与雅鱼的营养,更是养育了妩媚多情的雅女。雅安还是熊猫的故乡,野生大熊猫活体存量和密度在全国名列前茅。长嘴壶茶技虽源于雅安,但现今却是在成都发展得如火如荼,更广为人知。

福建福州市

古:汉代,福州已植茉莉花。清咸丰年间,福州茉莉花茶不仅被列为贡茶,还开始了大规模商品性生产,福州成了我国最早的茉莉花茶生产基地,福州茉莉花茶的品种、窨制技术传入全国各地。此外,唐代,福州所产的鼓山茶、方山露芽被列为贡茶。明清时期,鼓山茶更是与武夷茶、清源(今泉州)茶相提并论,甚至位列闽茶第一。晚清福州茶市极盛,驰名中外的武夷茶通过福州港运往世界各地,福州成为中国三大茶市之一和世界茶港。

今:如今,福建最早的贡茶方山露芽已绝迹;在福州鼓山,出名的是摩崖石刻,鼓山茶默默无名;茉莉花虽源于福州,贵为福州市花,却在市区难觅踪影,茉莉花茶产量也是被广西横县远远甩在身后,国内茉莉花和茉莉花茶产量80%均出自广西横县。不可否认,福州越来越重视“茉莉花茶之都”这张名片,扩大茉莉花种植面积,将福州茉莉花茶成功申请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但福州茉莉花和茉莉花茶名气的恢复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一提起福州,人们更多想到的仍旧是榕树、鱼丸、佛跳墙、三坊七巷、寿山石、温泉、马尾船政等等。

广西梧州市

古:与现今出名的云南普洱茶一样,六堡茶也是千年名茶,梧州六堡茶产制史可追溯至1500年前。清初,梧州苍梧所产的六堡茶行销广州、潮州一带。清代嘉庆年间,六堡茶以其“红、浓、陈、醇”的品质、独特的槟榔香,及越陈越香的特色而成为全国名茶,不仅畅销粤桂、港澳,更是远销东南亚、欧洲。

今:如今,梧州的城市名片非“宝石”莫属,梧州人工宝石产业产值至少占全国的80%,世界的70%,梧州“世界人工宝石之都”的地位无人能撼。梧州宝石产业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为打造成人造宝石城市,梧州建设了宝石城、宝石大厦,开发了“宝石通”网络交易途径,每年举办宝石节,名气和市场覆盖了国内的桂粤川滇湘等地,国外的东南亚、美国、意大利等国家和地区。

以上就是为您提供的《中国古今著名产茶地对比》全部内容,在阅读的过程中是不是有所收获呢?更多内容请继续关注我们网站内容更新!

伴随着时光的脉络 品味茶馆的变迁


偶有闲暇,一杯茶,一卷书,坐在满是阳光的院子里,读书品茗,这样的时光极为难得,更是惬意。漫无目的闲翻书,忽然眼前一亮,一篇名为《巾帼茶事》的文章吸引了我,不禁慢慢细读。作者是信阳一报社的资深总编,更是一位爱茶人。在文章中,作者由古代女子不进茶馆的趣闻,引出信阳几位不仅进茶馆喝茶,更为信阳茶产业的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巾帼事迹,彰显茶叶世界中巾帼不让须眉的美谈佳话。

从女子不进茶馆到现在泡茶馆成为休闲时尚,蛇形草线间,呈现的是中国茶馆文化的时代变迁。

茶馆,可以说是中国的特色。中国有几千年的饮茶历史,喝茶聚集之地变成茶馆。有历史,便有故事。在中国的茶文化中,茶馆故事不可或缺。从古代茶摊大碗喝茶,到老舍笔下茶馆莫谈国事,到20世纪茶馆里吹、拉、弹、唱、听评书,再到如今茶馆里茶艺表演、商务洽谈、茶宴、休闲茶馆已然成为都市休闲的场所,人们注重更多的环境与品位。沿着时光的脉络,我们可以清晰感受到茶馆的变迁。

信阳是中国历史十大名茶信阳毛尖的故乡,有着悠久的饮茶历史。闲暇之时,三五好友相聚都会习惯地说一句吃茶去。去哪里?去文新茶馆。是的,历数信阳的茶馆,有名气的就要数文新茶馆了。

现在的文新茶馆已经真正发展成为文新茶艺馆。一字之差,差的却是内涵,是品味。在文新茶艺馆内,不说正宗的信阳毛尖让人品味流连,也不说特色的信阳菜肴让人大饱口福;不说茶艺馆内清幽雅致的环境让人赏心,也不说茶艺师娴熟优雅的茶艺表演让人悦目;单单说那随处可见仿古式的亭台轩榭、小桥流水、名人字画、精美茶具就已经是一场视觉盛宴,给人一种情趣享受和精神陶冶!

这是以前的茶馆所没有的。这也是茶馆在不断的发展中与现代生活相融合,满足人们高品味消费需求所衍生的。在郑州郑东新区这个典型的国际化都市地区,郑东新区商务内环CBD文新茶艺馆就是典型的代表,引领城市高端消费品茗休闲新时尚。

茶艺馆就是运用新的文化意识融合旧的茶文化所呈现出的一种品味象征。茶艺馆对于人们的吸引不仅是身心的放松休闲,更是一种文化的熏陶和享受。

茶艺馆内,有人喝茶、聊天、聚友、商务洽谈,来消费的顾客有明星,有官员,有商人,也有百姓,但总体都属于中上消费水平。文新茶艺馆内的工作人员如是说。

时下有关茶馆雅俗化争议,或许会随着茶馆消费模式和群体的定位将日趋明朗化。如今的时代,什么都在变,高品位的休闲生活却是人们永远不变的追求,茶艺馆或将满足人们的这种品味消费需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