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酸茶:解析酸茶传统制作技艺

发布时间 : 2020-09-30
传统制茶工具 恩施玉露传统制作工艺 福鼎白茶传统制作工艺

【www.cy316.com - 传统制茶工具】

始建于南北朝时的仙公山丰山仙洞,历史上以产茶闻名。仙公山志记载,仙公山的白水岩峭绝壁中,有一株天生茶树,高1米左右,靠天地雨露,滋润成长,枝繁叶茂,四季常青。传说采此茶一叶,冲泡热水数碗,饮之,可提神祛病,名之"仙茶".此株仙茶,数百年来被称为山中珍宝。

据酸茶制作技艺的传承人杨约金介绍,在南宋高宗时期,因仙公山上庙宇重新修建,规模更甚从前。于是,先人们纷纷迁徙至仙公山脉四周安居,开垦山地,种茶为生。而酸茶的传统制作技艺就是居住在山上的先人们吸取了红茶全发酵和绿茶不发酵的制茶原理,再结合酸茶树种而发明的。

酸茶乃洛江先人们智慧的结晶

1.晒青:把茶青放在笳篱里日晒每笳篱摊叶量0.5-1.2公斤,其间翻拌1-2次,日晒时间一般在下午4-5时。因为这时阳光较柔。

据记载,宋代晋北地区(现洛江区)已基本产茶,并将茶叶作为礼品相互赠送,并出售给各地茶商。元明清则有较大规模的发展。而酸茶传统制作技艺,在清末便传遍晋北地区(现洛江区)各乡镇,以及莆田仙游、三明清流等地。新中国成立后,各大队、生产队所生产的茶叶全部被泉州市茶叶公司收购。直至改革开放初期,由于经济体制的变化,从业者的更迭和外来文化的影响,酸茶制作技艺不断受到各种因素的冲击,到了濒危的地步。而原有的茶园、茶山也基本荒废了。

可以说,酸茶传统制作技艺是洛江先人和茶农们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具有重大的历史、文化、科学、医学、经济价值。为了保护濒临消失的酸茶传统制作技艺,从小就懂得种茶、制茶的杨约金于上世纪60年代根据洛江先人们留下来的制茶方法开始学习制作酸茶。四十多年来,他总算保存下一整套完整的纯手工操作的酸茶制作技艺,并于2010年申报了泉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凉青:把整篱晒青叶移入凉青架上,茶青两笳篱拼合一笳篱,稍加摇动"做手",使茶青呈蓬松状态。

整套制茶工艺相当独特

"酸茶传统制作技艺,具有较高的独特性,其茶味的回甘全在手工操作工序中,十分精细,这也是其他茶类所没有的。"杨约金告诉记者,酸茶的传统制作工艺起初是比较简单的,纯粹用"脚揉手捻",几百年来制作工序使用器具无大完善,代代相传,制作技术基本没有大的变化。

鉴于此,上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杨约金特意走遍安徽、浙江、江西、广东、广西、四川、云南、贵州、陕西,以及本省,进行酸茶品种调研。在保留传统工艺的基础上,改进制茶技艺,不断革新采制技术。从以前的单一炒青、手捻、烘焙三道简单工序到现在的十二道工序,大幅度降低了原有酸茶的酸度和涩度,改进后的酸茶保留微酸、无涩、回甘、回甜的特点,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3.炒青:一般在当日傍晚6时-8时下鼎炒青。用木柴把鼎烧热,当鼎温升至摄氏200°左右,立即把叶子倒入鼎中,用木扒手不断翻炒,投叶量一次3公斤左右。

据了解,酸茶传统制作技艺包括采摘、初制、精制三个部分。采摘工艺有采摘期、采摘标准和采摘技术。初制工艺有:"晒青-凉青-炒青-揉捻-炒青-揉捻-炒青-揉捻-炒青-揉捻-发酵-烘干"12道工序;精制工艺则分为:"筛分-拣剔-拼堆-包装"4道工序。从这一制作流程不难看出,酸茶的整套制作工艺相当独特,这一道一道地晒、凉、炒、揉、烘,反复进行,像制作艺术品一样。

时至今日,全部工序都不能用机械代替。尤其是在整个制茶工艺中,还要根据季节、气候、鲜叶等不同情况,灵活掌握"看天季节、气候做青"技术。简而言之就是要因时因地因茶青制宜。

4.揉捻:炒青叶出鼎后倒置于低脚结实木桌上,乘热双手握紧茶叶由内向外用力揉出,运用(揉、搓、压、抓等技术)反复数次,温度降低到手已基本上不烫时,把茶青放入鼎中再次炒青,反复四次,此时塑形已基本完成。

主要制作方法是:茶青在人为控制和调节下,经晒青、凉青、炒青使茶青发生一系列物理、生物、化学变化,构成独特的色、香、味内质;以高温杀青,制止酶的活性,而后又进行反复揉捻、发酵、烘焙,形成带有天然的"苔味、岩味"和特殊的酸厚甘甜高雅品质的酸茶成品。

为泉州制茶史增添新一页

可以说,酸茶制作技艺的诞生,为泉州地区制茶史增添了新的一页,为中国茶叶新增了一个独特的茶类,为我们奉献了一种不可多得的原生态、纯天然的健康饮品。

5.发酵:将已揉捻好,塑形好的茶坯包于布巾里,放置于竹篓内,使其发酵,该发酵要掌握满足茶多酚氧化酶的氧化聚合反应所需的色与温度、湿度及氧气量,形成酸茶的色、香、味品质特征,这是关键性工序,应严格控制好。

酸茶不仅是茶类产品中的极品,还具有防未病特征,对腹胀、腹痛、小便不利、水肿、痛风、尿酸过高等症状有特殊功效,自古以来一直是民间名贵珍稀的保健名茶,也是馈赠亲朋好友的珍品。

如今,现代传承人杨煜炜师承父亲杨约金,完全掌握了酸茶制作的技巧。最难能可贵的是杨煜炜打破传统单一的靠野生酸茶树提供茶青的采摘渠道,与科研院校合作建立酸茶繁育种植基地,突破酸茶树种无法繁育的技术,运用组培、嫁接,种子繁育等技术,不断创新培育了新一代酸茶品种。

6.烘干:把茶叶放在焙笼里,用炭火进行"低温慢焙"分两次进行。第一次称"走水焙",温度70o左右,每焙笼放两个茶团,约八九成干下烘,散热摊凉1-2小时,使茶叶内部水分向外渗透;第二次称"烤焙"温度60o左右,投茶量大约2.5公斤,历时1-2小时,其间翻拌2-3次,烘至茶梗手折断脆、气味酸纯,即可下烘,稍经摊凉后装入陶瓷大缸里,即为毛茶,可以泡饮。

相信在不久的未来,酸茶在他的继承下能够更好地发扬光大。

cy316.com扩展阅读

什么是酸茶?酸茶的制茶原料和制作方法


酸茶是云南布朗族(云南最早种茶的民族之一)的一种喝茶习惯,每年5、6月采摘茶叶后,将嫩叶放在沂南地方发霉,然后放进竹筒埋入泥土里,经过数个月后挖出来食用。酸茶具有天然的苔味、岩味,和特殊的微酸、回甘、回甜、无涩的品质,可以放在口中咀嚼咽下,能解渴和帮助消化,是供自食或互相馈赠的茶叶佳品。

酸茶的来源:

酸茶源于野生酸茶树种,分布于洛江区罗溪、虹山、马甲一带。如今已突破酸茶树种无法繁育的情况,可运用组培、嫁接、种子繁育等技术人工培育。

据说,宋代晋北地区(现洛江区罗溪、虹山、马甲、河市)已产茶,并将茶叶作为礼品相互赠送,并出售给各地茶商。南宋·绍兴(1131—1162年)年间,因仙公山上庙宇重新修建,规模更甚从前,先人纷纷迁徙至仙公山脉四周安居,开垦山地,种茶为生。元、明、清茶叶生产有较大发展。居住在山上的先人们,吸取红茶全发酵和绿茶不发酵的制茶原理,再结合酸茶树种,发明了酸茶制作技艺,在清末便传遍晋北地区各乡镇,以及莆田仙游、三明清流等地。

酸茶的制作方法:

德昂族制茶方法与饮茶方式颇多,最具特色的便是德昂族的酸茶。其技艺有两种:

一是土坑法。人类尚未发明使用陶器前,将鲜茶叶采摘回家后,用新鲜芭蕉叶包裹茶叶,放入事先挖的深坑内埋7天左右,然后将茶叶取出在阳光下揉搓并晒2天,待茶叶稍干时又将其包裹放回深坑内3天,取出晒干便可泡饮。泡饮时使用沸水,其味酸苦,有清洁口腔、清热解暑的功效,是原生态的绿色保健饮料。做菜用的酸菜则要适当在第二道工序时多放几天,取出后要在碾臼春碎晒干。食用时用水泡发后凉拌,其味酸涩回味,使人增加食欲。

二是陶器法。陶器创制后,便直接利用陶罐腌制酸茶了。

白茶传统制作工艺介绍


我国古早的茶叶加工,从采制新鲜茶叶生晒储备药用为起点,得以发展细化成当今各类茶叶精彩纷呈的景况。明嘉靖田艺蘅《煮泉小品》称:“芽茶以火作者为次,生晒者为上,亦更近自然,且断烟火气耳。……生晒茶瀹之瓯中,则旗枪舒畅,清翠鲜明,尤为可爱。”其中记载的生晒不炒不揉为佳的接近自然的白茶制茶方法在明清两朝延续,也是近现代白茶的传承发展的基础工艺。

白茶的传统工艺是以使用日光对采制的白茶茶树芽叶进行生晒为主,人工辅助对晒制时间、温湿度、风力风向等的把握与控制并及时调整工艺进程,从而形成鲜美爽口,甘淋醇和的白茶特有品质。

白茶传统工艺分为萎凋和干燥两个工序。其中萎凋是白茶品质形成的重要工序。萎凋过程必须根据天气情况,及时观察叶温变化,叶温提升到一定程度,需移至室内凉置,否则叶温过热,氧化速度太快,毛茶叶片叶梗芽蒂部分发红,茶汤粗涩偏老;叶温过低,叶体暗淡发黑,茶汤混沌怪气味。

通过现代生化技术对白茶传统工艺中茶叶变化的研究,可以发现白茶生产的基本原理:白茶在进入日晒萎凋过程开始,芽头及叶体失水,同时伴随着茶叶内的氧化酶活性开始活跃,通过茶叶内部物质转化并互相推动作用,一般在上帘晒制第12小时和第30小时有明显活跃高峰,在第36小时氧化酶的活力下降,第48小时降至最低点。而氧化酶的作用促使茶叶中的多酚类物质氧化和转化,能减少茶叶苦涩度并催化形成游离的香气成分和葡萄糖。在日常传统工艺白茶生产中,可以见到,茶叶在萎凋帘上并筛发生在一天半及两天这两个时间点,并筛时,毛茶毫色发白、叶端翘起、叶子不贴筛、叶缘略向叶背垂卷,并筛后茶叶层增厚,温度自然提高,氧化酶活性得以提升,直到活力下降太快,及时停止萎凋,进行干燥。

所以我们经常见到的完整的白茶传统工艺一般以三天萎凋为标准。这种完全依靠对天气情况的把握,利用自然条件制茶的技术,需要丰富的白茶制作经验,就是我们说的:能达到看茶做茶,看天做茶的水平。

依此做出的好茶,应合了现代科技的研判,它巧妙地运用茶叶氧化酶的活动规律,适时控制或提高氧化酶活力,控制茶叶内含多酚类物质的自然有序的氧化转化,从而形成白茶汤色清雅,鲜美爽口,毫香自然,甘淋醇和的品质特征,这是白茶传统生产独特技艺的奥秘所在!在没有现代科技分析的帮助下,完全是我们的先人在长期生产实践中摸索提炼出来的生活智慧结晶。

什么是酸茶?布朗族的酸茶历史


中国是一个茶文化历史悠久的国家,在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中,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名族形成了各种不同的茶文化。布朗族是我国云南西川版纳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受云南茶文化的影响,布朗族也形成了颇具有自身特色的茶文化。吃酸茶是布朗族的一种茶叶习俗,接下去我们一起来看看。

酸茶加工工艺的过程,首先是采摘茶树发出的当年嫩叶(生产酸茶不需要一芽一叶鲜叶,而要粗大叶片,加工时间晾7~10月份为宜);二是将采摘的粗大叶片蒸熟;三是将蒸熟的茶叶放在阴凉通风干燥处7~10日左右,让它自然发酵,增强酸茶的色、香、味和散发部分水分(在自然发酵茶叶时不能馊、霉、烂),含水量保持在40%~50%左右;四是将晾过的酸茶原料装人竹筒内,而后将竹筒里的茶叶片压紧,不能松(砍鲜竹一棵,鲜竹越大越好,每一节,为一筒),然后封竹筒口,用绳子将笋叶扎紧在竹筒封口处,或者将笋叶剪成圆形和竹筒口一样大,堵塞竹筒封口处即可;五是选择埋酸茶竹筒地点,酸茶竹筒多埋在房前、屋后干燥的地方。埋酸茶时需挖坑,深30cm,宽20cm,长短根据竹筒而定。然后将装好酸茶的竹筒横放入沟中,再盖上土即可,这样酸茶的生产工艺全过程即已完成。酸茶埋在土中一般需要30天左右,最长可在土中埋8—10个月左右。

在长期的社会历史进程中,布朗族沿袭着吃酸茶的习俗,古朴而有趣。布朗族吃酸茶,称之为“敏宋”。他们吃酸茶时,将酸茶从竹筒中取出即食,不需用开水沏泡。吃酸茶一般都在早、晚时间,吃时,首先妇女烧起篝火,让篝火映红布朗族居住的竹楼客厅,男女老少,围着篝火,坐在木、竹凳上,他们边吸烟、边闲谈、边将这竹筒互相传递,先传给老人,老人又将竹筒传递给客人,每人根据各自的需要,自己动手,将酸茶从竹筒中取出,而后放入口中嚼细、咽下。酸茶具有解渴、提神、化脂消积、醒酒、健身等功能。每次可吃酸茶2~5克,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而食用。

布朗族同胞中流传一句俗语:酸茶早吃,一天威风,晚吃,赛过仙翁。

酸茶是布朗族贵重的礼物,是馈赠亲朋好友的厚礼。以茶传情,以茶会友也是茶乡布朗族人民的传统美德。男女青年订婚、办喜事、建新房、老人祝寿等,客人来了,都要敬给酸茶或沏泡一杯香茗给客人品饮。无茶不成亲,按布朗族的风俗习惯,在姑娘出嫁时,要带上茶叶到婆家。如今,在我国城市和乡村,男女青年虽然不用茶叶作为爱情的媒介,但也常把茶作为礼品,互相赠送,增进友谊和了解。

以上就是有关布朗族的酸茶知识介绍。酸茶不仅可以算是布朗族的一种特色小吃,还被布朗族人称作是美容的增寿茶,它既能美容还能防感冒、抗疟疾、驱虫、祛湿瘴等,是布朗族人们生活中必备的饮品和保健品。

早期传统制茶法


手工浪菁

手工浪菁,促进茶叶中的水份散失,并促进发酵。整个制程下来大约要四~六次,最后一次时时间要拉长,因为水份散失的差不多,要让它发酵了大约20~40分钟。一个竹盘上大约十斤的茶菁,全部茶菁浪到完,差不多人也摊了....

茶要时常动它,才会保持活性,不然一片叶子摘下来,置放不动,几个小时后就死了。而茶叶摘下来十几个小时,叶身还很柔软的很有活性哦。

炒菁

手工炒菁,以前的都需烧柴火,用竹片做成炒刀,这个温度很高很高,大约二佰多度,不然茶菁是炒不熟的(杀菁不完全)。一次的量大约是五~八斤左右。大约要15分钟左右才会杀菁完全,中止发酵。炒不熟的茶,通常水色比较红一些,而且茶泡起的茶汤有的混浊感。

踩菁

杀菁完全后,需用力踩、蹂、踏,等的让茶汁附在表面上。放心这双脚,在踩茶之前才用掉了二个肥皂而已......杀菁完之后的温度是很高的,普通人会在上面跳舞,因为很烫........而这个老师父还不曾穿过鞋子,脚底厚的很呢,所以不怕烫。所以不只是「火云掌」,连「火云脚」都练了。

有人说,用手炒,用脚踩的茶比较香,的确是这样的,因为人工的关系,所以没办法揉的很紧结,而茶如果不要那么紧结的话,香气会更清扬的没错。

手工揉茶

手工揉茶,以前的布球都很小,大约只有三~四斤左右,而现在动则十来斤不一样。这个就是尽量将布绞紧,以利「茶叶」成型。北部「文山茶」的这个过程就比较少见。

几个过程之后,干燥就是「古早味乌龙茶」的成品了。

安溪铁观音茶叶的“正酸”与“歪酸”鉴别


"青酸""煌口""酸煌""青煌酸"等等俗语是安溪当地茶农的"专业术语",一般安溪人都听得懂。

歪酸通常来讲会较霸气,香气不持久正酸会比较持久,不会太显,所谓正酸和歪酸无非是对茶质的评价;目前市面上铁观音按口味特征分主要分为走香(韵)型和走酸(韵)型铁观音。

"正酸"和"歪酸"是对走酸型铁观音茶等级区分的两个非专业正式名词,最早来源于安溪茶农茶商之间的交流口语。

在无论是在业界还是在铁观音商品流通领域,一泡走酸型铁观音其酸感是属于"正酸"还是"歪酸",直接决定了她的等级和价位。"正酸"和"歪酸"是如何形成的,又是怎样鉴别"正酸"和"歪酸"呢?

安溪县珍田阁茶厂皇赐名茶负责人介绍说:走酸型安溪铁观音的制作关系到两方面:

一方面,适合做走酸韵的茶青,这和茶青的生长土壤的酸碱度及土壤所含矿物质有关。

另一方面,制作工艺中火候的掌握,如炒青的手法和时间等等,主要在于制作师傅的经验,当然,当时的环境的干度湿度、空气中的水分等也是有一定影响的。对于有经验的茶客对"正酸"或是"歪酸"的铁观音,一入口便知。

台湾特产酸柑茶简介


酸柑茶,是客家一种民俗茶饮,流行于台湾桃园、新竹、苗栗、屏东等山区客家居住地。台湾高山族的人也喜欢制作和饮用酸柑茶。酸柑茶有降火气,治疗中暑、食欲不振、咳嗽或扁桃腺发炎等功效。

制作方法

先把7~8分熟的酸柑采下,贮藏10多天,待酸柑皮软化,捏压时感到柔韧,有利于制作,否则在加工过程果皮易于破裂。

制作时先用小刀在蒂部挖一个直径为3~4厘米的圆洞,要注意的是,这个洞的大小要预先计算好,因为被挖起的连蒂的酸柑皮,要留着当盖子用。

然后用金属汤匙把酸柑肉(囊瓣)挖出来,置于容器内,加上茶叶和几片柠檬、佛手之类的中药材,搅拌均匀后再塞进空酸柑内,并将刚挖下的酸柑皮盖上,且用线绑牢。

绑牢后用木板将酸柑压成饼状,然后放在蒸笼里蒸熟,再取出晒干。如遇阴雨天,可挂在炉灶上方烟囱管旁烘烤干。

等到酸柑皮从金黄色转变为黄褐色,直到变成又硬又粗糙的黑褐色时,就成了酸柑茶。

使用方法

饮用酸柑茶时,要把整块的酸柑茶连皮切成小片,这时可以闻到一股淡淡的茶香和稍微甜腻的陈皮香。用开水冲泡,即可饮用,浓淡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加些冰糖则另有风味了。品饮酸柑茶,酸、甜、苦、香、涩五味俱全,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茶为什么会酸?


品茶的时候,你是否尝到过“酸”呢?茶有哪些酸味?为什么会“酸”呢?

武夷酸

一些品质优异的武夷岩茶,自然存化期内是会出现“武夷酸”的。

19世纪中叶,欧美茶叶专家学者在岩茶中发现“单宁”(儿茶素)并分离出“武夷酸”,后经证实武夷酸是没食子酸、草酸、单宁和槲皮黄质等对人体有益的混合物。1847年,罗莱特从武夷岩茶中分离出“武夷酸”。1861年哈斯惠茨证实武夷酸乃是没食子酸、草酸、单宁和槲皮黄质等的混合物。

武夷岩茶武夷酸与工艺酸的区别要注意,武夷酸“酸而不腻”,而工艺失误造成的酸味,容易给人带来发呕的感觉,姑且称之为“酸呕”。所以希望大家不要盲目追求武夷酸。正所谓:“武夷酸虽好,不要贪杯哦”!

观音酸

铁观音的假酸即本地话叫青酸,是发酵时间不长的酸,即是当天采摘当天炒的;另一个酸叫青王酸,即传统制法的酸,是真正的由半发酵得来。

品茶人说的观音酸,应该是一种由齿颊到喉咙的一种类似吃过糖后泛酸的那种微酸带微涩,回甘生津,舌后两侧有一种收敛的感觉。多见于酸气明显的观音的头三泡,但往往酸气明显的观音回甘显、韵味足!

红茶酸

一般来说,发酵后茶叶会有一定的酸味,但是喝着很明显的感觉茶汤发酸的话,是红茶在制作发酵过程中堆积太密,或者是发酵过度了,因为红茶是全发酵茶,如果发酵过度或者时间掌握不好,再烘干就会导致发酸。

另外放的时间太长,红茶受潮了,保存不当也会有酸味的。还有就是泡茶的时候水温的问题了,这个也是看红茶的细嫩程度了,不耐高温的红茶,如果水温过高,会导致红茶酸味明显。

熟普酸

于普洱而言,熟普本身具备酸、甜、苦、涩、香、滑的特点,其酸能化而转甜,韵达喉底而不锁,茶汤顺滑,此外还须低堆味。

除此之外,熟茶若渥堆工艺失当也会使茶品带有酸馊味。这种负面的酸馊味,品饮时会有酸而不化的感觉,同时会造成两颊紧锁等令人不悦的感觉。这种酸味是大家最不喜欢的。

台中客家人古法制作酸柑茶


据台湾“今日新闻网”报道,台中石冈古农仓前水泥地上摆放着数十颗绑着绵绳的硕大橘子,在大太阳底下曝晒。石冈小区文化发展协会理事长吕理全指出,这就是客家居民传承逾百年的“酸柑茶”制做方法。

该协会理事长吕理全指出,每年农历春节期间,正是“虎头柑”的采收期,许多民众都喜欢买几个比一般芦柑大上一倍的“虎头柑”回家拜拜。巨无霸般的虎头柑,由于皮厚、水分多,加上橙红色的外表,看起来充满过节的喜气,尤其还可以在供桌上持续放上一个月而不变坏,因此作为敬神祭祖并讨个吉利。

由于“虎头柑”的果肉奇酸无比,中看不中吃,无法鲜食,而有“酸柑”之称。通常水份消失而萎缩的“虎头柑”就会被弃置。不过,勤俭惜物的客家先民不舍如此浪费,而将“虎头柑”的果肉挖出加入茶叶,制成有如普洱茶外观的“酸柑茶”,不仅可以存放多年,敲碎后冲泡饮用,不仅温润爽口,茶香与柑香融合的微酸口感令人回味再三,且据说有助于咳嗽、化痰、解热等缓解功效。

制做“酸柑茶”首先挖出果肉,在柑橘顶端挖出缺口,保留挖下的柑皮做盖子,再用杓匙将果肉挖出,滤掉果肉里的籽;挖出的果肉混合茶叶搅拌,再回填至挖空的柑橘内,盖上原本挖开的柑皮后,还得用棉线捆绑好。继而将五花大绑的“酸柑”用蒸笼经过一蒸、一压、一烤,再蒸、再压、再烤,每天重复同样的动作,天气好时必须将酸柑拿到阳光下曝晒。历经“9蒸9晒”不断的蒸、晒、烘、压, “酸柑”一共9次工序才能制成“酸柑茶”,总共耗时约需3个月的时间。

什么叫拖酸的茶叶?拖酸铁观音有什么特点?


拖酸是铁观音制作工艺发展出来的一种新工艺,是铁观音轻工艺发展的结果,现在铁观音工艺可分为正炒(饱青)、消青、拖酸(拖补、拖青)三种,拖酸就是拖补,也就是拖青的另一种说法。

铁观音正炒、消青、拖酸三种类别区别要点如下:

1、正炒:干茶砂绿色明显,因走水充分汤色黄绿、明亮、透白;汤味滑、活、厚,上等茶花果香浓郁,观音韵明显,回味甘甜,口齿留香;叶底色黄绿,有光泽,底片柔软。

拖酸铁观音

2、拖酸:拖补做法少摇多摊,摇青时间短摊凉静置时间长,通常称失水。将摇好的茶青,置于空调间,静置至次日下午以后,至茶青的青味完全消失,才可以开始入锅炒青。由于茶青静置时间长,杀青时间拖延至第二日晚,因此称为拖补,又叫拖青。拖酸的干茶多显青绿,色泽鲜活度普遍较高,观感与消青茶的差异并不是很大,因此较难从外观上区分。

很多业界人士认为,拖酸铁观音制作工艺不值得提倡,因为缺少历史文化底蕴,制作工艺繁杂、成本较高。而另有诸多业界人士认为,作为创新工艺,拖酸应该得以保留并传承下去,因为它进一步丰富铁观音产品,满足消费者个性需求。

“拖酸是在传统制作工艺基础上,铁观音做法的一大创新。也许,这个工艺有需要完善的地方,但从目前看,它的亮点不容忽视。比如,它的干茶外形更漂亮、叶底色泽更好看、口感独特、香气也更多样,很多刚接触铁观音的人都很喜欢这种口味。”在喜牌茶业总经理杨文喜看来,传统的东西需要保留传承,但要获得更多的认可,同样需要创新,需要与时尚结合。

对此,有业界人士认为,曾几何时,在对传统制作工艺进行创新后,金骏眉从传统武夷茶中脱颖而出,一度成为市场翘楚。如今,脱酸铁观音的回归,在制作工艺进一步完善的基础上,品质若有较大幅度提升,或者可成为继传统正味、消青做法后,铁观音另一主流口味。

3、消青:青做法介于正炒和拖酸之间,干茶一般显乌绿,色泽鲜活度普遍较高,视觉观感较好。

酸柑茶喝起来酸、甘、香、苦、涩,别有一番滋味


很多人知道苗栗县的大湖盛产草莓,却不一定知道大湖另有一种“酸柑茶”,它具有特殊的风味和客家人浓郁的怀祖情愫。在台湾省桃园、新竹、苗栗、屏东的山区,有客家人的地方,大都有“酸柑茶”的产制。

酸柑是芸香科植物,又称为“番柑”,原产亚洲南部,在我国广东省梅县一带所盛产的酸柑,外形较一般柑橘大,直径约有100~150毫米,果皮厚,约10~15毫米,造型颇为美观,但是果肉很酸,不适合食用,所以才叫“酸柑”。

因酸柑不适合食用,且广东梅县一带产茶,于是有人把酸柑和茶叶掺混一起加工,制成“酸柑茶”,冲泡之后,做为降火气、治疗中暑、食欲不振、咳嗽或扁桃腺发炎等家庭必备药品。

酸柑约在七、八分熟时就要摘下,先贮存十来天,酸柑皮就会软化。加压时,觉得干硬、柔韧的比较利于制作,否则若因果实水分太多,则容易破裂。选妥酸柑,用圆柱形空罐头的口部将酸柑上端蒂头附近,挖转出圆洞,然后将挖出的皮置放一旁,可作为盖果子用。挖出内部的柑肉,掺和茶叶充分搅拌成团状,或者再加上柠檬和“佛手”之类的中药材,再塞压入空的酸柑壳内,将刚刚挖下的圆形柑皮盖上,用绳线把酸柑上下环绕交叉绑紧,可圈绑成八条纹路或五条纹路状,使柑皮呈现出花瓣式凹纹,压挤成扁圆形放入蒸笼里,蒸到熟透为止。随后,将之置于阳光下曝晒;若阴雨天时,则用绳子串挂在炉灶上烟囱管旁边,利用热气将酸柑茶薰烤烘干。当酸柑皮由金黄色转变为黄褐色,直到变成又硬又粗糙的黑褐色固体时,就成了。

制成的酸柑茶,闻起来有一股淡淡的茶香和稍微甜腻的陈皮香。饮用时,将酸柑连皮切成小片,用开水冲泡,浓度大小随意,可适当加入些许冰糖,喝起来酸、甘、香、苦、涩,别有一番滋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