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真言

发布时间 : 2020-09-30
关于茶道 茶道礼仪上茶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茶道真言”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茶道真言”相关知识!

茶道真言

 

“容止广涵无极宇,心海净收有情天。”诗中“容心”二字说出了茶道的精神.

茶,巧妙地把山川、天地的精华容入自身;人,奇迹般地把宇宙万物与自然和谐容于一体.

一杯清茶,几缕茗烟,化出了多少人生真谛,也点明了一条通往真正幸福的光明大道.

“你幸福吗?”当面对这样的问题,有多少人能由衷的说:“我很幸福。”更多的回答是:“我很郁闷”;“我很烦恼”;“活着真没意思”。不怪乎“忧郁症”成了当今社会一大问题,这在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都是绝无仅有的。人们不禁要问:这是怎么啦?为什么随着社会物质文明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达,“幸福”却似乎离人们越来越远?难道人们在这些领域里所做的一切努力,不就是为了更大地获得幸福吗?

其实这个问题也不难回答。“幸福”二字,顾名思义意是指人精神上的感受,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换句话说,这个人人求之的宝贝是一种人们应该向内去找寻的东西。它存在于人们的心里,人皆有之,只是有人被世俗尘垢淹埋得使它显露不出来了。而有多少人甚至南辕北辙,向外四处寻找,过度追求物质享受,不能够正确认识现代科学所带来的这一切事物.

当人们目不转睛地看着电脑,指尖飞舞中与世界联网;当人们开着汽车、乘着飞机想去哪就去哪;当人类将足迹踏上了遥远的星球……;当我们尽情享受这一切的时候,现代文明随之带来的苦果也着实让人们心惊胆颤,一筹莫展:各种社会问题百出,不知名的怪病四起。人们自私的心理和对财富贪婪无度的追求最终无异于自杀,这种生活方式对地球的生态环境也是破坏性的。如果人类再不急刹车,地球及一切生物很快将走到生命的尽头……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人究竟是从哪里来?又要到何处去?这一古老的话题,又重新摆到了我们面前。站在那些绝对唯物者的观点来看,此问题的答案再简单不过了:“人从娘胎里来,到坟墓里去。”难怪有那么多找不到生活目标的人对生活所奉行的态度是“今朝有酒今朝醉。”

“如果我们要知道我们正去往何处,那么我们就需要去追溯我们的轨迹,去看看我们来自何方。”(英.保罗巴恩)。

其实我们的先人也早在久远的年代就向我们指出了一条回归的路---茶道。

茶,神农最初称之为“查”,即查找并清除体内毒素之意。道,指道路。茶道也就是以饮茶作为契机,在世俗的各种物质诱惑和是非矛盾中,仍然能够查清自己回归的道路,从而去除迷幻,自如往返于物质现实和纯真的自然本性。“茶道是茶至心之路,又是心至茶之路……茶道超出了艺道的范围,成为了‘人生之路’”。(日本仓译行洋《艺道的哲学》)

翻开历史,远古的人们敬天畏地,没有国界,没有等级之别,过着“含哺而熙,鼓腹而游”神仙般自在的生活。到后来,私有制逐渐产生,从而有了国界之分,发展到现代,人们更加物质化,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一味地贪图生活的便利,贪婪地追求生活的奢华,创造出了所谓消费社会,从而极度威胁到环境……

翻开地球的历史,古代印度人相信轮回,认为人类历经了多次轮回劫难,才走到今天。

法国博物学家居维叶,提出了著名的生物发展的“灾变说”理论,认为地球上的生物经过了七次毁灭,每次毁灭后又从零开始.著名的戏剧家莎士比亚说:“天地一舞台,万物皆俳优。上台复下台,刻刻不停留。”

那么我们的世界,会不会再次经受洪水、大火、狂风和黑暗的浩劫?难道生命、文明、一切的最终点就只能是走向“坟墓”?

“温故而知新”,纵观历史,发现历次人类的衰败都和人类精神上的堕落是分不开的,无论当时的文明发展得如何辉煌。《黄帝内经》中深刻的揭示了人体是一个小天地,与大自然完全吻合,是一个浓缩的大自然。“外面世界的污染也是内心世界的污染。”古人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人如能处于中和的状态,自然会天地有序,万物欣欣向荣。

也就是说,要创造出一个和平、美好的世界,和地球上每一个人是否拥有一个健康的身心是分不开的。古人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起点,也是根本.

千百年来,实践证明,饮茶与人们的品德修养存在着很大的关系。中国的茶道经过长期的演变和发展,已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国人的养生之道、待人接物之道、休闲之道和修身处世之道,并早在唐代就渐渐走出国门,在世界各地广为传播,至今仍长盛不衰。

[page_break]

宋子安在《东溪试茶录》中,曾经这样赞美茶的品性:“山川至灵之卉,天地始和之气,尽此茶矣。”茶,被誉为“南方嘉木”。“自古名山出好茶”。茶长于高山中,得天地之灵气,日月之精华,是神农时代的天赐解药,是走向神圣殿堂中的祭品,后又成了贵族手中的香茗,从宋代至今已成了百姓的“开门七件事之一”(柴米油盐酱醋茶)。茶以其清新、自然、淡雅、幽静、超脱的独特方式,千百年来不断地向人们述说着人世真谛,不断地点化与提高人们的道德情操,去除人体中的各种毒素……。茶,犹如得道仙人,饥餐清风,渴饮露水,乘着云雾空气,驾着飞腾神龙遨游,普降甘露于天下苍生。

饮茶之风之所以能够盛传不衰,和“茶道”这一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分不开的。光有茶而没有道,茶也只限于对人的表面物质身体起一点作用,就如同一个人光有其形而没有其神,构不成一个完整的人。根据:“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自然原理,神与形如同阴阳的关系。“阴阳化育万物。”古代医学认为阴阳、虚实的失调就是疾病的起因,用药物治疗就是调节人体的阴阳、虚实,使之恢复平衡。因此,一个只注重品茶之五味,而不注重品茶之内涵,感悟茶之神韵的人,算不上是真正懂茶的人。品茶的过程实际就是完善并提升人的身心的过程。

人与茶同理。现代科学吃惊的发现人与所有生物基因库的基因非常近似,跟大猩猩的相似性是98.7%。同小老鼠的近似性达到97.5%,在基因水平上,人和动物几乎没有什么区别。换而言之,人光有物质性的一面还不能代表人,而人性的这一面全在人的精神里。一个身心健康、阴阳平衡的人,才算得上是一个幸福的人。

从大的方面讲,社会亦如此,现代科学发展最大的不足就是只注重感官享受,却不注重提升人的道德情操,获得精神满足,致使社会道德大败坏。中国古人在物质生活上很简单,而他们的智慧却那么高深。中国传统文化可以说是一种回归的文化。如果以画一个圆作为比喻,西方文化是物我对立,天人分离的前趋文化,如同从一个起点向下走的一个半圆,而中国文化是物我同体,天人合一的回归文化,如同一个从下向上划回起点的另一半圆,东西方文化走的路完全相反,一阴-阳,但却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圆。

茶道不仅是物质文明的传承,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更是一种精神文明的传承。在物质层面,茶将壶、茶、水、杯等容于一体;在精神层面,茶道更是包容了佛道神人等多位于一体:佛家的尽性、道家的了命和儒家的顺人。并集合了文学、艺术等许多方面的文化内涵,是个多层次、多角度的文化整合系统,是一种大容文化。

人,则是宇宙众生的载体。现代科学已经发现一个人的身上传载了他祖辈上的所有信息。“无论什么人,都是带着至人类诞生以来,我们祖先的记忆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一个人的身上就记载了宇宙全部的信息,甚至其中的一个细胞的身上,也都刻画着整个宇宙,”(《水知道答案》日本江本胜)。也就是说,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人的意识每分钟都在影响着整个世界,我们应当明了人活着的目的就是在社会这所大学中,不断学习和磨炼自己,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情操,最终达到至纯至高之境。也就是孔子说的“至于道”,回归自然本性,才是人生的真正目的。茶道,正是被现代人类遗失了的,但确是万古久远以来人类真正的精神!

人存在的目的绝不仅仅是为了这个肉体服务,最终使自己迷失在七情六欲之中,成为欲望的奴隶。有人说:“现代西方科学走的是感官认知的路”。诚然,我们不应去全盘否定任何事物,因为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而是要学会全面辩证地看待事物的利弊两面。比如大家都说钱好,可这世上也有百万富翁、功成名就的人跳楼的,因为他们太过于追求物欲的满足,越远离自然本性,内心越痛苦。反之,宗教走的是本性认知的路,只讲究精神的回归,不注重、甚至有的是抛弃了现实物质的一切,包括肉体,走的是截然相反的路。所以自古以来,这二者一直势不两立。如前所述,肉体(物质)与精神其实是一性的,如阴阳的关系,抛弃任何一方都是不完善、不理智的。人的肉体与精神系统既对立又统一,相互结合,转化。能够时常保持一种平衡状态,是拥有身心健康的前提。

万事万物皆可以阴阳来划分,如道家将身体左侧视为阳,右侧视为阴;男人为阳,女人为阴;白天为阳,夜间为阴;正面为阳,负面为阴;顺境为阳,逆境为阴;高兴为阳,痛苦为阴……,世人只追求快乐,不愿承受痛苦,此念已是阴阳不调之兆;同样,修行之人若一心只想脱离苦海,追求所谓天国永久的幸福,而人为的一味找苦吃,哪怕不惜抛弃肉身;也不可能真正达到目地,归根揭底与世俗常人只求幸福并无差别,此亦属阴阳不调。乐极生悲,苦尽甘来,这是宇宙运行的规律。

科学与宗教、唯物与唯心、肉体与精神,这对阴阳既对立又统一(对立为表,统一为里)。科学之父爱因斯坦在晚年走入了宗教,现代科学界发现的许多东西与佛道两家中讲的某些道理极为吻合。按道家的说法,人体是宇宙的缩影。佛家也有一沙一世界之说。现代全息学也认为,只要查你的一滴血,就可知人体的病变在某个部位。科学用现代仪器发现中国古人对人体脉络、星体运行规律掌握得非常清楚,而在仪器发明之前这些都被认为是不存在的迷信与愚昧。近来日本江本胜医学博士通过对水结晶的研究发现人对着一杯水说赞美的话,水结晶变得精美可爱,诅咒它,即变得丑陋无光,甚至无法结晶;对它念密宗咒语,即显示出大日如来形象。此发现震惊了世界,证明我们的每一念对周围万事万物都在起着作用,善念能改善他人他物,也改善自己,反之,则害人害已。这不和佛法中提倡的“佛光普照,礼仪圆明”极为相似吗?!现代人只注重物质享乐,不重精神的回归,致使社会问题百出。物极必反,近年来人们逐渐意识到了这些弊端,渐渐注意培养人的道德情操,重视传统文化的回归……。

万事万物走至极处就能相会,这是必然,科学与宗教、唯心与唯物、肉体与精神、阴与阳,一切的一切都能得到和谐与统一,凡夫身不通即有疾;心不通,即有烦恼,修身养性的过程就是打通身心,得到真正幸福的过程,也是利已利人、利益众生的过程。

谈到修身养性,又回到了此篇的主题。

其实,我们的祖先早在久远年代以前就给我们指出了一条通向真理的大道:茶道

茶,这一“天含之、地载之、人育之”的三才化育之美甘露,巧妙地将净化人体,陶冶情操、参禅悟道完美地容于一杯香茗之中,并走入了千家万户,遍及世界各地。历代以品茶来修身养性、顿悟佛法之人不在少数。古代诗人皎然是这样饮剡溪茶的感受:“一饮涤昏寐,情来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唐代卢仝在《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一诗中,叙述一连喝了七碗茶,细细品出每一碗饮后的不同感觉:“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善哉!人间还有什么比茶更能让人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且又如此简单易行呢?当然,话虽容易,最简单的也许也最难,要真正达到这一点,除了正确并长期地坚持饮茶,更应将修身养性贯彻在日常的每件事中,不断地修正我们的思想与言行,使人品与茶道相得益彰、日渐合一。我们的身心将一天比一天纯净,智慧一天比一天增加,最终在淡泊与宁静的快乐中洞彻宇宙之真理,达到与天地同寿,与日月同辉!

如此,则可谓:

人茶一

了真机

身心一

无明去

天地一

阴阳合

宇宙一

万众欣

欢迎网上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容心轩博客

cy316.com编辑推荐

日本茶道——茶道知识问答


日本茶道什么是日本茶道?

日本茶道或抹茶饮酒仪式是吃日本甜食后喝茶叶的传统方式。这种制作和饮用茶的特殊方式有许多具体的规则,包括煮茶的方式,倒茶,茶室设计,主人和客人之间的互动方式。在日语中,它被称为chanoyu,sado,chadou或ocha。

日本为什么茶道很重要?

对于日本人来说,它是佛教(和谐,瞬间)和神道教(仪式净化)主要方面的体现。日本人也认为茶道是一种“艺术”。对于外国人来说,这是一个完整的文化体验包,因为它涉及饮用当地饮料(抹茶),吃当地糖果(和果子),进行当地仪式(teaceremony),与当地(茶主)互动,穿着当地的衣服(和服),观察传统建筑(chashitsu),使用传统的器具,同时观察插花和经文。

日本茶道的目的是什么?

茶道的主要目的是改善主人和客人之间的联系,并在我们繁忙的日常生活中获得安心。茶道有很多深刻的意义和含义,仅仅提一个简单的目的就是一个不足之处。阅读茶道的书籍和研究,我们意识到茶道的冥想方面是最常见的,其次是结合。

日本茶道有多长时间了?

有各种各样的茶道仪式(正式,休闲,小团体,大型团体等)。非正式的茶道(chakai)与一个小团体持续30分钟至1小时。用怀石料理(chaji)聚会的正式茶道可以持续长达4个小时。如果客人在准备期间必须换衣服或在茶园等候,则可能需要额外的时间。

日本茶道的历史是什么?茶道什么时候开始?茶道是从哪里来的?

茶叶是由一位在12世纪前往中国的僧侣Eisai带到日本的。在13和14世纪,年轻的僧侣为了不睡着而被精英武士作为休闲活动喝醉。在1500年代后期,来自大阪的SennoRikyu通过引入“ichi-go-ichi-e”哲学(珍惜每一次遭遇)和促进wabi-sabi方面(不完美和简洁之美)将其变成了一种仪式。在江户时代,来自京都的最新一批绿茶被认为比纯金更珍贵,武士的茶罐和他的剑一样重要。

日本人何时表演茶道?

茶会通常在客人被邀请到某人的茶室时进行。欢迎客人庆祝特殊场合和季节性变化,如樱花,秋叶,新年前夕,最新鲜的茶叶到来等等。

什么样的茶用于日本茶道?

新鲜的粉末抹茶茶叶用于茶道。绿茶的质量通常取决于是采摘顶叶还是底叶。第一季收获季节的前2叶往往是最高质量,而第三季的最低5叶往往是最低质量。如果绿茶叶被烤,它被称为hojicha。

什么样的糖果用于日本茶道?

有两种糖果。干甜食(higashi)。它们是用在木制模具中压制的甜米粉制成的。东糖果总是在季节变化,特别是在春天(樱花味)和秋天(枫叶形糖果)。这些甜食仅用于chakai非正式聚会。Monogashi糖果是潮湿的糖果。这些糖果往往外面是面粉和米粉的混合物,里面是红豆沙。它们也随着每个季节而变化。

日本茶道定义:

准备礼仪茶的日本茶道,以促进健康,正念和和谐。它也被称为茶之道。茶本身就是一种粉状绿茶,被称为抹茶。

日本茶道历史:

日本的茶道有很多日文名称:Chanoyu,sado或ocha。它有一千年的悠久历史,并与中国的茶叶贸易商有联系。日本僧人在中国唐朝(公元618年|公元907年)首次带回茶叶,并仅在他们的寺庙中用于宗教服务。一位名叫MyonaEisai的牧师传播了这样一种信念,即绿茶可以用于医学,并且通过定期饮用它可以保证身体健康。Samurai特别遵循这种做法并扩大其受欢迎程度。后来,另一位名叫村田蜀口的牧师被称为茶道之父,通过制作粉末茶来增加更多的意义和仪式,让其他人享受它。他对美学的关注变得众所周知,并对我们今天所知的茶道产生了重大影响。

日本茶道词汇:

Chasen:由单片竹Chashaku制成的茶拂:用竹子或象牙Chawan制成的茶勺:装饰茶碗。有关更多信息,请参阅FunFacts。Hishaku:钢包用来浇竹子制成的水怀石料理:有时在茶道上吃的精致的饭菜Kama:用于热水的铁锅抹茶:以动力形式制作的苦绿茶Natsume:绿茶来的装饰茶罐在Shokyaku:茶馆的主要嘉宾或嘉宾Tatami:在茶馆里发现的垫子类型Teishu:茶道的主持人

日本茶道的过程:

有不同类型的茶道,因为不同季节需要​​仪式。这是下面简单的shozumi仪式步骤,其中包括怀石料理。在茶道开始之前,认真准备。传统上,茶馆和周围的花园将被清理和整理。邀请客人应提前数周发送。茶室本身需要特别注意。因为您需要坐在编织的榻榻米地板上,所以没有椅子和桌子。传统上,门也是用纸制成的,清洁要求更换垫子和门。在一个完整的茶道仪式,特殊的客人将事先咨询应该提供什么类型的茶和食物。

前一天是怀石料理准备的时间。这是一种传统的日本料理,包括许多小菜肴,通常包括米饭,蔬菜和汤。它们以其高品质的成分,精心准备和展示而闻名。通常还准备日本甜点以对比茶的苦味。如果新来的人将参加茶道,那么准备更现代或更简单的食物。热水是在仪式开始前准备的,放在kama或铁锅中。

仪式的第一步是欢迎来到茶室。主人或者teishu将打开纸门,并且已经准备好开始(或将在不久之后带入)榻榻米垫上放置的所有器具。某些动作对于作为练习主持人来说非常重要,例如站在一个平滑的动作中并经常在仪式期间弯曲。每个人坐下后,都会向客人赠送怀石料理并进食。

一旦用餐结束,糖果将被礼仪地呈现给主要客人。在全面服务中,客人的社交排名将为他们提供在仪式期间执行的特殊仪式。主要客人或shokyaku将接受糖果。由于即将准备茶,主要客人通常会询问主人制作器具的位置以及制作器具的人。

正在准备茶,这一步骤现在是这个场合的仪式步骤的开始。传统上,这一切都是在沉默中进行的。首先将茶碗或茶碗放入碗中,然后将茶叶放入碗中。接下来,将茶罐或natsume移到主机前面。现在将丝绸布折叠并在将罐子放在冷水前面之前在茶罐上擦拭。当主人仍然拿着丝绸布时,现在拾起并清理chashaku或茶勺。然后将茶勺放在茶罐的顶部。

现在将茶拂或chasen放在茶罐旁边。在打开温水铁锅的盖子的同时保持钢包或hishaku。钢包用来取一勺热水,倒入茶碗。然后将勺子放在铁锅上,同时主人用温水轻轻地清洗茶碗和茶拂。然后将该水丢弃到废水碗中。然后用麻布清洁茶碗。

然后拿起茶勺和茶罐。通常将一勺半茶或茶叶放入茶碗中。然后再次拾起钢包,将来自kama的一整杯热水慢慢倒入茶碗中。任何剩余的热水都会被放回铁锅中。一个有才华的主人的标志是如果茶是正确的,因为需要多年才能知道需要多少macha和热水。现在,当主人快速搅拌茶粉时,将茶拂和茶碗拿起。形成淡绿色泡沫并应沉淀到碗的中心。

现在,茶叶供应给客人。主人最后一次清洁碗的边缘并将其呈现给主客人。shokyaku向前走,先喝茶。他们是唯一允许对茶叶质量发表评论的客人。完成后,加入热水并清洗碗。然后主人将以类似的方式再次制作茶,直到所有客人都喝了一杯。

大家吃完之后,shokyaku问大家是否已经喝完茶。主人分别清洁每个器具。在此步骤中,尽可能隐藏丢弃的水碗。将新鲜水添加到与仪式期间采集的热水量相等的kama中。然后大多数器具和茶具被带到茶馆的准备区域。最后主持人将跪在门旁,感谢客人们参加茶道。

关于日本茶道的有趣事实:

虽然茶具有很好的准备,但茶馆本身的设计体现了和谐与正念。在合适的茶馆中,需要精心组织艺术品,插花,甚至室内装饰。在全套茶水服务中,客人应准备将传统物品带入仪式。这些包括用于切割糖果的小叉子,风扇,传统纸巾和小装饰布。这种布对于shokyaku很重要,因为他或她将这块布放在地上的方式表明给予它们的茶是否令人满意。

传统的茶馆有艺术品,鲜花,陶器和美学,随着季节,时间或特定假期而变化。在这些茶馆举行的仪式有一个主题,这个主题通过书法绘画和墙上的艺术品与客人分享。主卷轴是主要的重要装饰,因为它们可以由佛教僧侣,专业的Shodo书法家或茶大师绘制。这也应该通过茶馆内外的鲜花和装饰来展示。

茶馆里没有椅子的原因是因为地板是榻榻米地板。这个地板由芦苇,稻草或草丛制成,在古代日本被视为奢侈品。传统的房屋有榻榻米地板,只有某些鞋子应该在它的表面上行走。铺设榻榻米地板的方式很重要,因为它可能会给房子带来好运或坏运气。

日本的茶道曾经是一个“男性专属”活动。直到江户时代末期(公元1603-1868),妇女才被允许参加茶道。在这段时间里,只有像军阀,武士和僧侣这样的富贵贵族可以买得起抹茶。

较旧的茶馆有一个“半高”的门。这与武士时代有关,当时战士们必须在进入茶馆之前脱掉武器和盔甲。这是为了促进客人之间的平等,以及“所有人在茶的方式上都是平等的”的信念。

不平等的东西是使用的器具。有一个礼仪的“器物等级”,并受到物品的昂贵和重要性的影响。这会影响主人携带器具的方式,他们被带进茶室的顺序以及携带的高度。茶碗和茶容器是最珍贵的器具,首先被带入并小心运送。废水碗是最后携带的器具,仅保持在腰部高度。

如果您举办茶道,您可以选择各种茶碗。夏天的碗很浅,可以冷却茶,或冬天的碗更深。不同的茶碗创作者在制作商品时喜欢使用某种材料,厚度或颜色。更昂贵的碗是手工制作的,任何瑕疵都在仪式上被珍贵并展出。

由于小说和电影,如艺伎回忆录,日本茶道已经与艺伎的优雅和精致联系在一起。京都的旅游目的地以提供茶艺仪式和艺妓主人而闻名。在春天,可以看到艺妓为茶道准备糖果或饭菜。一些茶馆让您可以随身携带作为纪念品的盘子。

如果您希望成为日本的合适女士,那么学习和完善茶道艺术的课程和俱乐部非常重要。甚至还有一个认证过程,以庆祝茶道的不同掌握程度。如果你去一所特殊的茶学校,如着名的Ura,Omote或Mushanokoji学校,这一点非常重要。

茶道学习 茶道文化要从茶道来探寻


茶道学习

“茶马古道”有7条主干线,它们分别是:

雪域古道:由云南南部的产茶地大理、丽江、迪庆经西藏,进入印度、尼泊尔等国家。这条主干线还有两条岔道,一条由云南的德宏、保山经怒江到西藏,与雪域古道会合;另一条由四川雅安、巴塘、理塘经西藏与雪域古道会合。

贡茶古道:从云南南部经思茅、大理、丽江到四川西昌,进入成都,再到中原。其岔路一是从大理、楚雄到昆明、曲靖,从胜景关进入贵州,经湖南进中原;二是从云南曲靖、昭通进入四川宜宾,经水路或旱路到内地。

买马古道:在古大理国的时候,开辟了由广西进入云南文山,经红河、昆明再到楚雄、大理的买马古道。

滇缅印古道:这是史书记载时间最早的一条古道,从四川西昌经云南丽江、大理到保山,由腾冲进入缅甸,再进入印度等国家。这条主干线的岔道由兰坪、澜沧江,翻碧罗雪山,跨怒江,再翻高黎贡山进缅甸、到印度。马铃薯、玉米很可能就是由这条古道最早进入中国的。

滇越古道:从云南昆明,经红河,由河口进入越南。

滇老东南亚古道:由云南出境后,从老挝再到东南亚。

采茶古道:各地客商来云南茶区收购茶叶的古道,它连接了包括西双版纳、思茅、临昌、德宏等主要产茶区。

日本茶道之女性的茶道


日本茶道

在京都,你不应问女性“您是否学习茶道”,而应问“您学习的是哪家茶道”。下面就详细介绍日本茶道之女性的茶道。

日本茶道的源流,应上溯至8世纪上半叶。那时日本从中国引进茶文化,完全是照搬中国贵族书院式的茶道模式。可是,经过四五个世纪的吸收消化,到了16世纪,千利休提倡茶道应以“无中万般有”、“一即是多”的禅宗思想为根底,去掉一切人为的装饰,追求至简至素的情趣。他首先改革了茶室,由书院式的茶道,发展为草庵式的茶道,从茶室建筑、装饰和摆设,到煮茶方法、使用茶具样式和吃茶礼仪,进一步融入禅的简素清寂的精神,俗称“空寂茶”。由此在日本有“茶禅一昧”的说法,茶道也因此成为修炼精神和交际礼法之道。

女子教育和茶道要了解当今茶道为什么会友如此巨大的女性拥户群 ,还的追溯到明治时代,在明治时代以前,茶道是男性的专属,女子学教的茶道教育。

明治八年一月,36岁的迹见花蹊在东京神田中猿 乐町设立了迹见女子学校,并在学校教学科目中设点茶一项,这是学校茶道的初始。迹见花蹊于天保十一年四月九日出生在大阪的木津村,20岁时继承其父经营的“寺子房”,精通汉学绘画的他对茶道也情有独钟,他从实践性的教育观点出发,充分认识到学校茶道教育重要性。

明知十二年,京都女子学校也设立了点茶课程。明治二十年,当时的文部大臣森有礼提到:国家富强的根本在于教育,教育的根本在于女子教育”,“女子教育的重点在于培养成为贤妻良母所必须的气质才能。”强调了女子教育中艺能课程的重要性。从名之中后期开始。各地的女子学校纷纷设立茶道课程。到大正后起,京都市立第一高等女子学校三年级中有150多人、四年级中有100多人、五年级中有50人左右希望学习茶道课程。茶道开始被认为是一种 女性所必需的教养。当然,女子学校茶道教育的盛行和各茶道流派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其中以里千家最为积极。明知20年代,里千家十一世家元玄玄斋的长女犹鹿子到学校授课茶道,此后,历代里千家家元均担当了女子学校的茶道课程。他们希望通过学校教育的渗透 ,使茶道在女性中得以普及。在他们的努力下,到大正末期。女性的茶道人口超过了男性,此后更是占了主体的地位。

日本茶道 体验日本茶道仪式


日本茶道(茶道,sadō或chadō,点燃“茶的方式”或茶の汤,chanoyu)是历史悠久的日本传统。这是一种典型的准备和饮用绿茶的方式,通常在传统的榻榻米茶室。除了供应和接收茶之外,茶道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让客人在与日常生活快节奏不同的氛围中享受主人的热情好客。

今天,茶道是一种业余爱好,也有游客可以体验的地方。日本的许多组织都提供不同程度和真实性的茶道仪式,包括一些传统的花园,文化中心和酒店。京都和宇治是该国享受日本茶文化的最佳目的地之一。

历史背景

茶在8世纪从中国被引入日本,并且作为药用饮料主要在上层阶级中饮用。直到室町时代(1333-1573),饮料才在所有社会阶层的人群中流行起来。在富裕的社会成员中,饮茶派对变得流行,参与者将炫耀他们精致的茶碗并展示他们对茶的知识。

大约在同一时间,一个更加精致的茶话会开发了禅宗的简单和更强调灵性。茶道的起源就是这些聚会。现代茶道之父是SennoRikyu(1522-1591),他倡导一种朴素,质朴的简约。今天的大多数茶道学校,包括Omotesenke和Urasenke,都源于他的教诲。

茶道程序

一个完整,正式的茶道是一个多小时的活动,从怀石料理过程开始,然后是一碗浓茶,最后是一碗薄茶。然而,如今大多数的茶道仪式都是非常简短的事件,仅限于享用一碗薄茶。茶道的协议被定义为精确的手部动作,了解下面的基本要点有助于使活动更加有尊严。

1)着装要求

避免华丽的时尚和香味,分散茶的经验。穿上适度的衣服,去掉可能损坏茶具的珠宝,避免强烈的香水。

2)花园

传统的茶道场地周围环绕着花园,但许多现代化的场地都没有花园。花园故意保持平静和简单,以鼓励平静的精神。避免花朵带有艳丽的颜色或深沉的气味,因为它们会分散注意力。不同形状和大小的石头构成了通向茶馆的道路。在入口附近的石盆附近放置一个石灯笼,游客在进入茶室前洗手。

3)茶室

仪式传统上在榻榻米房间举行。客人入口有时保持低位,以便进入的客人必须弯腰,象征着谦逊。茶室内的装饰元素包括一个壁龛(tokonoma),在那里展示卷轴或时令鲜花。

鞠躬后,首席客人进入房间并将座位靠近壁龛,然后是其他客人。客人理想地坐在榻榻米楼的seiza位置。一旦客人占据了他们的位置,习惯上再次鞠躬,然后再观察经过精心挑选的装饰品。

4)准备茶

业主通常会在客人面前准备茶。主要设备包括茶拂(chasen),粉末绿茶(natsume)的茶容器,茶勺(chashaku),茶碗,糖果容器或盘子,水壶和火盆。每件设备都是根据情况精心挑选出来的,并且有其特定的地方。

5)享受茶和碗

茶之前供应日本甜食,应该在喝茶之前食用。茶碗放在你面前的榻榻米垫上,正面朝向你。用右手拿起它并将其放在左手掌上。用右手顺时针旋转约90度,使其正面不再朝向你。喝几口茶然后把它放回榻榻米上。收到并喝完茶后,鞠躬表示感谢。

仪式即将结束时,将有时间通过​​抬起茶碗来检查和欣赏茶碗。完成后,转动碗,使前面现在面向主机。主人可能会询问客人是否想要另一轮茶,如果没有,当主人洗茶具并将设备送回原处之前,茶道就会结束。

茶道,中国茶道,茶道之天人合一


茶道,就是品赏茶的美感之道。茶道亦被视为一种烹茶饮茶的生活艺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一种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领略传统美德,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喝茶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茶道被誉为是道家的化身。茶道源于中国,之后又传入西方。

茶道起源于中国。中国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唐朝《封氏闻见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这是现存文献中对茶道的最早记载。由此可见,最早最完善的茶道流程就是唐代陆羽所创的煎茶茶道。

中国茶道

茶道通过品茶活动来表现一定的礼节、人品、意境、美学观点和精神思想的一种行为艺术。它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中国茶道的主要内容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同时配以情绪等条件,以求“味”和“心”的最高享受。茶文化既属中国文化范畴,即为以礼规范在品茶的各个细节,讲究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和饮者的修养、情绪等共同形成的一种意境之美。

茶文化的内涵其实就是中国文化的内涵一种具体表现,谈茶文化必须结合中国汉文化而论之。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即是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等习惯和中华的文化内涵礼相结合形成的一种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征的一种文化现象,也可以说是一种礼节现象。

茶道天人合一

中国茶道吸收了儒、道思想精华。道家的学说则为茶人的茶道注入了“天人和一”的哲学思想,树立了茶道的灵魂。同时,还提供了崇尚自然,崇尚朴素,崇尚真的美学理念和重生、贵生、养生的思想。

正因为道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融入了茶道精神之中,在中国茶人心里充满着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中国茶人有着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强烈渴望,所以中国茶人最能领略到“情来爽朗满天地”的激情以及“更觉鹤心杳冥”那种与大自然达到“物我玄会”的绝妙感受。

茶道天人合一“尊人”

中国茶道中,尊人的思想在表现形式上常见于对茶具的命名以及对茶的认识上。茶人们习惯于把有托盘的盖杯称为“三才杯”。杯托为“地”,杯盖为“天”,杯子为“人”。意思是天大、地大、人更大。如果连杯子、托盘、杯盖一同端起来品茗,这种拿杯手法称为“三才合一”。

茶道天人合一“坐忘”

“坐忘”是道家为了要在茶道达到“至虚极,守静笃”的境界而提出的致静法门。受老子思想的影响,中国茶道把“静”视为“四谛”之一。如何使自己在品茗时心境达到“一私不留、一尘不染,一妄不存”的空灵境界呢?道家也为茶道提供了入静的法门,这称之为“坐忘”,即忘掉自己的肉身,忘掉自己的聪明。茶道提倡人与自然的相互沟通,融化物我之间的界限,以及“涤除玄鉴”“澄心味象”的审美观照,均可通过“坐忘”来实现。

茶道天人合一“无己”

道家不拘名教,纯任自然,旷达逍遥的处世态度也是中国茶道的处世之道。道家所说的"无己"就是茶道中追求的"无我"。无我,并非是从肉体上消灭自我,而是从精神上泯灭物我的对立,达到契合自然、心纳万物。“无我”是中国茶道对心境的最高追求,近几年来台湾海峡两岸茶人频频联合举办国际“无我”茶会,日本、韩国茶人也积极参与,这正是对“无我”境界的一种有益尝试。

茶道之泡茶文化

洗茶:将沸水倒入壶中,又迅速倒出。

冲泡:沸水再次入壶,倒水过程中壶嘴“点头”三次,即所谓“凤凰三点头”,向客人示敬.“春风拂面”:水要高出壶口,用壶盖拂去茶末儿。

封壶:盖上壶盖,用沸水遍浇壶身。

分杯:用茶夹将闻香杯、品茗杯分组,放在茶托上。“玉液回壶”:将壶中茶汤倒入公道杯,使每个人都能品到色、香、味一致的茶。

分壶:将茶汤分别倒入闻香杯,茶斟七分满。

奉茶:以茶奉客。

闻香:客人将茶汤倒入品茶杯,轻嗅闻香杯中的余香。

品茗:客人用三指取品茗杯,分三口轻啜慢饮在古筝的伴奏下,主泡火熏香。净手,先引茶人荷,请来宾赏茶,然后是赏具:品茶讲究用景瓷宜陶--景德镇的瓷器。宜兴的紫砂壶。烫杯温壶是将沸水倾入紫砂壶、公道杯、闻香杯、品茗杯中,洁具提温。“乌龙入宫”:将乌龙茶放入茶壶。

泡茶本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简单得来只要两个动作就可以了:放茶叶、倒水。但是在茶道中,那一套仪式又过于复杂或是过于讲究了,一般的老百姓肯定不会把日常的这件小事搞得如此复杂。

【茶道知识】日本茶道文化的介绍


日本人把茶道当做是修身养性、提高文化素养和进行社交的一种手段,那么日本茶道文化是怎样的呢?下面小编为大家讲解一下吧。

日本茶道文化

日本茶道,主要是通过茶会和学习茶礼,来陶冶人们的性情、培养人们的审美观和道德观。日本茶道将日常生活、宗教、哲学、伦理、和美学联系起来,成为一门文化艺术活动。茶道不但需要有自然、优雅的环境,而且必须要有一整套的程序。

日本茶道的程序

1、冲茶

接待客人时,带宾客入座以后,态度平和谦逊,心无杂事,虔诚接受。身穿和服的茶师跪在榻榻米上,先用绸巾茶洗茶具、茶勺,然后用开水温热茶碗,倒掉水,在擦干茶碗。又用竹刷子拌抹茶,斟入茶碗冲茶。

2、献茶

献茶前先上点心,用来缓解茶的苦涩味。然后献茶。献茶的礼仪非常讲究,首先茶主人跪着,轻轻吧茶碗转两下,把碗上的花纹图案对着客人。客人需要双手接过茶碗,轻轻转动茶碗,把茶碗上的花纹图案对着献茶人,并吧茶碗举到额头,以示还礼。

3、品茶

宾客要三转茶碗轻啜慢品,分三次喝完,饮茶时嘴中要发出吱吱的响声,表示对茶的称赞。喝完茶以后,宾客要说一些吉利的话语,要赞美茶具、环境布局和感谢主人的款待。

以上内容就是日本茶道文化的相关内容介绍。

参禅悟道的茶道--禅宗茶道


前面我们已经详细介绍过中国四大茶道中的贵族茶道了,今天就来一起看看中国四大茶道中的禅宗茶道。

禅宗茶道,生发于“茶之德,”旨在参禅悟道。

僧人饮茶历史悠久,因茶有"三德",利于丛林修持,由"茶之德"生发出禅宗茶道。僧人种茶、制茶、饮茶并研制名茶,为中国茶叶生产的发展、茶学的发展、茶道的形成立下不世之功劳。日本茶道基本上归属禅宗茶道,源于中国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明代乐纯著《雪庵清史》并列居士"清课"有"焚香、煮茗、习静、寻僧、奉佛、参禅、说法、作佛事、翻经、忏悔、放生……","煮茗"居第二,竟列于"奉佛"、"参禅"'之前,这足以证明"茶佛一味"的说法是于真万确。

和尚饮茶的历史由来已久。《晋书·艺术传》记载:敦煌人单道开,不畏寒暑,常服小石子,所服药有松、桂、蜜之气,所饮茶苏而已。

这是较早的僧人饮茶的正式记载。单道开是东晋时代人,在螂城昭德寺坐禅修行,常服用有松、桂、蜜之气味的药丸,饮一种将茶、姜、桂、桔、枣等合煮的名曰"茶苏"的饮料。清钦是宋代以后的事,应当说单道开饮的是当时很正宗的茶汤。

壶居士《食论》中说:苦茶,久食羽化,与韭同食,令人体重。

长期喝茶可以"羽化",大概就是唐代卢金所说的"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与韭菜同食,能使人肢体沉重,是否真如此,尚无人验证。作者壶居上显是化名,以"居上"相称定与佛门有缘。

僧人饮茶已成传统,茶神出释门便不足为怪。

陆羽生于唐开元二十一年(733),抓抓坠地便落于佛的怀抱。《天门县志·陆羽传》载:或言有借晨起,闻湖畔群雁喧集,以翼覆一婴儿,收畜之。

陆羽3岁时育于竟陵龙盖寺,由主持增智积抚养,9岁跟积公学佛,11岁逃离寺院,随杂戏班子流落江湖,并学习杂艺,有所成。28岁后交了个和尚朋友,就是诗人皎然,又称"释皎然"、"僧皎然",28岁以后长住湖州标山那一带。陆羽自小就跟着积公学习煮茶技艺,并迷上了这门技艺,终于在建中元年.(780)48岁时在湖州完成了世界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人陆羽能写成此书与他长期在茶区生活有关,但主要得益于佛门经历。可以说,《茶经》主要是中国僧人种茶、制茶、烹茶、饮茶生活经验的总结。中国茶道在寺庙香火中熏过一番,所以自带三分佛气。

僧人为何嗜茶?其茶道生发于茶之德。佛教认为"茶有三德":坐禅时通夜不眠;'满腹时帮助消化;茶可抑制性欲。这三条是经验之谈。释氏学说传入中国成为独具特色的禅宗,禅宗和尚、居上日常修持之法就是坐禅,要求静坐、敛心,达到身心"轻安",观照"明净"。其姿势要头正背直,"不动不摇,不委不倚",通常坐禅一坐就是三月,老和尚难以坚持,小和尚年轻瞌睡多,更难熬,饮茶正可提神驱睡魔;饭罢就坐禅,易患消化不良,饮茶正可生津化食;佛门虽清净之地,但不染红尘亦办不到,且不说年轻和尚正值青春盛期难免想入非非,就是老和尚见那拜佛的姣姣女子亦难免神不守舍,饮茶既能转移注意力、抑制性欲,自当是佛门首选饮料。

其实细细想来,茶道中的文化还真的不是一时半会就能了解完,吃透的,那毕竟是传统文化,积攒沉淀了那么多年形成的精华。

浅谈中国茶道之贵族茶道


浅谈中国茶道之贵族茶道

背景不同便形成四大道流派。贵族道生发于"之品",旨在夸示富贵;雅士道生发于"之韵",旨在艺术欣赏;禅宗道生发于"之德",旨在参禅悟道;世俗道生发于"之味",旨在享乐人生。贵族道 由贡而演化为贵族道,达官贵人、富商大贾、一豪门乡绅于、水、火、器无不借权方和金钱求其极,很违情肯理,其用心在于炫耀权力和富有。源于明清的潮闽即贵族道,发展至今日渐大众化。虽为洁品,但当它的功能被人们所认识,被列为贡品,首先享用它的自然是皇帝、皇妃再推及皇室成员,再是达官贵人。"小家碧玉"一朝选在君王侧,还能保持质朴纯洁么?恐怕很难。这叫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列为贡品的记载最早见于晋代常据著的《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发联合当时居住川、陕、部一带的庸、蜀、羡、苗、微、卢、彭、消几个方国共同伐纣,凯旋而归。此后,巴蜀之地所产的叶便正式列为朝廷贡品。此事发生在公元前1135年,离今有3000年之久。 列为贡品从客观上讲是抬高了叶作为饮品的身价,推动了叶生产的大发展,刺激了叶的科学研究,形成了一大批。社会是皇权社会,皇家的好恶最能影响全社会。贡菜制度确立了叶的"国饮地位",也确立了是世界产大国、饮大国的地位,还确立了道的地位。 但一旦进入宫廷,也便失去了质朴的品格和济世活人的德行。反之,贡坑苦了老百姓。 为了贡,当此时,男废耕,女废织,夜不得息,昼不得停。之灵魂被扭曲,陆羽所创立的道生出一个畸形的贵族道。条被装金饰银,脱尽了质朴;成了坑民之物,不再济世活人。达官贵人借显示等级秩序,夸示皇家气派。 贵族们不仅讲"精条",也讲"真水",为此,乾隆皇帝亲自参与"孰是天下第一泉"的争论,用"称水法"一锤定音,钦定北京玉泉水为天下第一泉。为求"真水"又不知耗费多少民脂民膏。相传,唐朝宰相李德裕爱用惠泉水煎,便令人用坛封装,从无锡到长安"铺递",奔波数千里,劳民伤财。此后因一云游和尚点化,知其弊端,才"人不告劳,浮位乃洱"。 贵族道的人是达官贵人、富商大贾、。豪门乡绅之流的人物,不必诗词歌赋、琴棋书画,但一要贵,有地位,二要富,有万贯家私。于艺四要"精、真水、活火、妙器"无不求其"高品位",用"权力"和"金钱"以达到夸示富贵之目的,似乎不如此便有损"皇权至上",有负。金钱第一"。 贵族道有很多违情背理的地方,但因为有深刻的背景,这一道成为~重要流派香火绵延,我们不得不承认其存在价值。作为道应有一定仪式或程序,贵族道走出宫门在较为广泛的上层社会流传,其富贵气主要体现在程序上。其变种即源于明清至今仍在流传的闽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