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罗雪山 走进那片净土

发布时间 : 2020-09-30
碧罗春茶如何冲泡 碧罗春茶是绿茶吗 碧罗春是清茶吗

【www.cy316.com - 碧罗春茶如何冲泡】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碧罗雪山 走进那片净土”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碧罗雪山 走进那片净土”相关知识!

9天时间走进了三江并流的地域,从怒江到澜沧江,从碧罗雪山到梅里雪山,去感觉她的人文和地理,在飞来寺观壮丽的梅里日出时,藏民告诉我:“你们是有福之人.”是的,当时简直就是幸福!

伴着潺潺的水声我在茶马古道边的小山村醒来,朦胧中看看窗外,天刚泛白。院子里的公鸡开始发出起床的信号,我在脑海中搜寻上一次不是依靠闹钟起床的记忆,大脑返回的信息是“不知道!不记得!”。透过木板的隔断,传来隔壁房间沙沙的穿衣声,我也一咕噜从地铺上起来,下楼洗漱。

不一会,其他驴友踩着嘎吱作响的木板楼梯将一个个硕大的背囊运送下来。

早餐是藏民阿洛家准备的咸香的酥油茶和烤馕。知道后面三天在山里肯定吃不上什么好的,我特别开胃。一口气六个巴掌大的馕饼和三杯酥油茶已经下肚。出得门来,听见清脆的马铃声传来,向导和马夫们来了,马夫们先忙着椿碎玉米喂马。我学着他们抓一把玉米,去感觉马儿带毛肥厚的嘴唇在手上吃食的触感。

屋外,二十几个背囊和大包的食品堆了一地。此行除了我们七人外,还有另外三队人马同行。真想不到走滇藏线茶马古道这么冷门的线路还有如此多的同道中人。马夫们开始装包上马,驴友们也都亮出精良装备,速干衣、冲锋衣裤、登山手杖、防水登山鞋等;更有甚者,由于山里没有手机信号,一哥们竟然连卫星电话都有。“天啊!来了个珠峰科考队的”我咕哝着。

九点一过,各队分批开拔,翻越怒江和澜沧江分水岭碧罗雪山的旅程开始了。我们雇了1名向导、3名马夫、8匹马;其中4匹马驮物,3个女孩和1个有腿伤的男孩骑马,剩下3个徒步。我看了一下海拔表,出发点的高度是1836米。沿着迪麻洛河向上游前进,不出1公里就开始上坡,再走了半小时,后出发的马帮就超越了我们,两条腿就是走不过四条腿。经过两个多小时的爬坡到达进山的最后一个小村庄——白汉洛。

分散居住着十几户藏民的小村却有一座百年历史的天主教堂;适逢周日,周围的农牧民都赶来做礼拜。站在教堂的院子里望着开得正盛的格桑花,摸着粗糙的木质廊柱,听着藏民虔诚的唱诗,看着他们每个人脸上洋溢着的平和和满足,让我忽然明白,我们追寻万里的幸福和快乐,原来可以如此简单。[page_break]

离开白汉洛村不久便进入茂密的原始森林,山中烟云缭绕满目苍翠,远处多条瀑布犹如珍珠项链般挂在山间。阴霾的天空淅淅沥沥地飘下雨滴,与山径上的马粪、泥土、石块混合令路况愈加湿滑,还要不时驱赶在头顶盘旋的屎蝇。我们几个都穿着防雨的冲锋衣,而向导和马夫们却身着普通的棉布衣裤在雨中前进。我问他们:“要不要雨衣?”向导郭小明摇头:“下不大,不怕。”一路上怒江地区的天气就一直印证了十里不同天的谚语,一会儿雨,一会儿晴,阴晴不定。

午后到达当腊桶小草场,午饭很简单,是事先冲好的奶茶和一些干粮。休息的时间不长,但马夫还是将马上的行李全部卸下,之后每次休息他们都是这样做,主要是心痛给马累了。其中一匹仅4个月的小马驹,为了吃奶也跟着翻山,此时正依偎在母亲身边吮吸。

海拔高度已超过3000米,我的速度越来越慢。由于之前抄近路走了一段大陡坡,体力消耗很大,现在只好老实地沿着山径走着之字。我数着步点,100步休息一下。小明悠闲的跟在后面,一面吸着烟,一面哼着曲子,他说:“前面就是崩谷大草场,到那里我们多休息一会。”山头是一大块平缓的草坡,骑马的几个已经到达,隐约的身影在向我们挥手。“望山跑死马”真的没错,怎么走山头始终在不远处招手,我感觉身体的每一个细胞都在用劲,心脏好象要从喉咙里跳出来似的,口鼻竭力吸取空气中稀少的氧气,初现高原反应的症状。

小明看出我有点支持不住:“急不来,慢慢走,快到了。”又过了20分钟才到达草场,坐在地上望着对面被厚重云层覆盖的高黎贡山脉。正失望呢,突然太阳从云层中了钻出,就在这一瞬间,翻滚云团就象舞台的帷幕突然拉开,巍峨的群峰惊现眼前,怒江大峡谷惊艳登场了。“相机在哪?”这是所有人唯一的反应,我就这么怔怔的看,我想:“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才能注解这气势磅礴的风景。不出十分钟云团又从新聚拢,壮美的表演就此谢幕。

喘足了气,开始向今天的最高点海拔3900米的巴拉贡垭口冲击。高度的上升连草也变得疏落,山体露出深褐色的岩石,强劲的上升风吹着汗湿的衣服,人冻的直抖。小明破旧的西装也湿漉漉的,我问:“不冷?”他依旧吸着烟:“我习惯了,过了垭口风就小了,快点走吧。”将近下午4点,我们总算翻过垭口,一过垭口风立刻没了。几个马夫坐在路边休息,看见他们用水壶喝水,口干舌燥的我冲上去:“我也来一口。”他们笑着给我,仰头就是一大口,“噗!”我喷了一地,这是他们村里带的苞谷酒。马夫们大笑不止,小明跟上来:“别浪费,给我喝。”他灌了几口就催大家赶路。[page_break]

终于有下坡路了,天气也放晴了,和煦的阳光洒在茂密的森林,清冽的溪水不时穿过山径。下山坡陡所以人都必须下马徒步,约2小时我赶上了腿上有伤在路上歪歪扭扭前进的阿健,他一见到我就把刚才惊险的一幕告诉我。他的马夫虎金华为了等他牵马走在前面,过一个坎时,马身一晃,他那近40斤的大背囊从绳索中松脱,沿着陡坡向下滚去。他还没反应过来,虎金华一跃而下,冲下10几米抓住包带,硬是把包给救上来,好不容易爬斜坡,手脚上被石头划开了好几道口。

阿健说:“我叫他先走到前面找药处理一下。这人要是滚下去是没命的,可他说包没了就麻烦了,太纯朴了,想不到,真想不到。”阿健一直感叹,接着还告诉我,之前有一个女孩好象是有高山反应,我们的马夫熊杰强二话不说把她给背下去了。“天啊!这种烂路哪能背人走?”我也为之惊叹。

又走了1小时,暮色降临,只得用头灯探路。我不时的问小明还有多远?他告诉我就是传来水声的山谷。我的腿已经开始不听使唤,只能深一脚、浅一脚地在泥泞中移动。下到山谷,天已黑透,河水隆隆作响。除了头灯能照到的几米范围,什么也看不到,由于谷地路径并不明显加上疲劳,我失去了方向,小明见我毫无章法的瞎转马上来牵着我走。“怎么还没到?”我又重复老问题,“快了,就在前面。”我跟着小明机械地迈步,脚下如踩云端胡乱地伸腿,滑倒已习以为常。

远处传来口哨声,小明告诉我:“马夫来接咱们了,真的快到了。”晚上8点半终于爬进了色洼隆马牧场的木棚,我摊到在地动坦不得,只能歪着头看小明和马夫搬行李,准备晚饭,他们真是铁人。先到的马夫已经砍了柴,噼啪作响的篝火燃的正旺。不一会,小明将洗好的米和菜架上烧了。

1小时后温暖的火苗才让我缓过劲来,看了一下海拔表。今天总共爬升了2237米,下降了880米,徒步30余公里,走了11个小时。

“这是我自己走的吗?”我真不敢相信,以前爬一次梧桐山都累够戗,它才900多米啊,原来人的潜力真是深不可测的。晚饭我一点胃口也没有,草草吃了点就钻进在地板上的睡袋。[page_break]

一觉醒来,天已大亮。起来活动一下手脚,真神了!一点也不酸痛,精神也很好,难道是人的应急反应!早餐是面条,由于在篝火上掌握不好火候成了一锅面糊,可我还是大吃一顿。收拾停当,走出木棚;习惯性先测一下高度,牧场是3150米,今天要翻越的色拉垭口是4000米多一点,应该比较好走吧。正在绑行李的小明说:“上色拉前要过蚂蝗区,小心点。”怕虫的女孩又不停地检查已经绑好的裤脚。

山谷里云蒸霞蔚,松杉高耸,空气湿润的好象空手一握就能挤出水分。通过昨天地狱式拉练今天的脚步轻快许多,不到3小时就经过色拉格丁牧场开始进入蚂蝗区。就这么艰苦的跋涉了近3小时走出了蚂蝗区,登上了此次徒步的最高点——4050米的色拉垭口。天气阴沉,飘着小雨,山峰都被乌云虏走,遥望藏区第一神山梅里雪山的希望破灭。垭口很冷,我们不敢逗留,开始下山由怒江州进入了迪庆州。雨水浸透了手套,手指冻得几乎没了知觉。下山的路不会比昨天好走,溶化的雪水不时漫过路面,十分湿滑。

不远处骑马的女孩大喊:“快过来,冰啊!”我赶紧一路小跑过去,谁知忙中出错,踩到一块松动的石块,人横着摔了个结结实实,腿已悬在空中,靠手扒住石头才没滑下山,其他人一拥而上将我拽了上去。厚实的手套和裤子都开了口子,腿上更是皮开肉青,大家急忙找出急救药品帮我包扎,真疼的好一阵才缓过劲来。拐着来刚才所说的地点,冰面足有篮球场大小,小明告诉我们那是去年的雪没化完留下的。大家欢叫着冲上去感觉它的光滑和质感。

小明神秘的说:“前面还有更厉害的呢。”一路下行,在溪流上出现了一座巨大的天然冰桥,我真叹服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河水溶化了下部的冰层,冰面平缓地跨在两岸。马匹已经从中间较厚的冰层上面缓慢通过。阿健由于过于兴奋在冰面滑倒,虎金华又第一个冲过去扶他:“从这里掉下去可是危险啊,这里可有五六米高。”因为这个意外,马夫将我们一个个保护过桥。下到山脚,沿着河滩行走,难得有平地,大家脚下生风走的轻松愉快,下午5点半大部队就抵达杜洼扎楚牧场。[page_break]

第三天主要都是下坡,今天天气晴朗,我们穿行在碧罗雪山的原始森林。古木参天,厚厚的苔藓爬满支干,翠绿的松萝挂在树尖随风飘摇,不时能看见各种野果、蘑菇,甚至灵芝。我们忙着拍照,走走停停。中午抵达最后一个山坡,下面就能望见浑黄的澜沧江穿流于山间,终点茨中村也遥遥在望。大家都兴奋不已,真有点“三军过后尽开颜”的味道。海拔高度不断降低,天气变得炎热、干燥。

沿着坡度极大的碎石路下行,走得我汗如雨下。小明依旧点着烟跟在后面,还示范下坡不易滑到的走姿。连日的长途奔波,又不同程度受了伤,我们几个走的姿势都成了“铁拐李”。下午3点半全部人马胜利抵达终点——澜沧江边的茨中村,我们7人中有3人全程徒步完成。三天用了25.5小时总计爬升3473米,下降3314米,行程约80余公里。

小明他们四人在村口休息一会,准备立即返回,临行我们跟他结算费用,只见他从上衣口袋里掏出一个皱巴巴叠成四方的纸块,小心地揭开早已写好的结算单,向导、马夫、马匹、食物一一列明。

2840块是他们4人、8匹马工作五天(包括返程2天)的报酬。钱交到他手,没点就说对了,经我们一再要求才不好意思地点算一下,又里三层外三层地包好放进上衣口袋。小明一声口哨,四散吃草的马儿又聚拢过来,我催促他们:“赶快上路吧,天黑前还要赶回昨晚的营地呢。”远处四个矫健的身影向我们挥挥手,很快就消失于密林之中。

天空纯净如洗,远处碧罗雪山层峦叠嶂,群峰逶迤。我想小明他们一定也和我们一样在赶路吧;正是他们的纯朴、坚韧、勇敢、乐天就象这纯净的碧罗雪山美景一样让我们回归了久违的心灵净土。

cy316.com编辑推荐

去茶马古道上寻找心灵的净土


从遥远的、开放的唐代,直到19世纪五六十年月滇藏、川藏公路修通,一向存在着一条鲜为人知的门路,它由中国大西南横断山脉东侧的云南和四川的茶叶产地出发,以人背马驮这种最原始的运载体例,穿越横断山脉以及金沙江、澜沧江、怒江、雅砻江等大江大河向西延长,蛛网般笼罩了中国最大的两个高原,末了通向喜马拉雅山南部的南亚次大陆。随着茶文化和藏传佛教的鼓起和流传,随着茶马互市的开展,这条门路便成了名副其实的茶马古道。

在茶马古道沿途,有着我们这个世界上最绚丽最动听的山水。那是一种触目惊心的迷茫和旷世的寂静。偶然世界静得出奇,四周的大山全都缄默沉静不语。它们以一毛不生而令人震惊。那种苍凉的美、严格的美苟且就把人带入史前期间。夏日的雨水汪洋恣肆,冬季的雪水清碧如玉。它们从无数大山上奔泻而下,那水流漫漫涣涣,敏捷汇聚成溪流,又很快流淌到无数的大江和河流中。远山表现出它们强劲而精美的山脊,它们是那么峻秀,又满盈了张力。蓝蓝的山岚,使它们显得英姿勃发,非常年轻。假如说山脉架起了西藏的骨骼,那这些江河便是西藏的血脉,它们奔涌流动,为高原注入了生命的活力,为高原带来了发达的朝气。

除却大山大川,茶马古道沿途有的是极富灵性的石头和无比奥妙的云,以及超凡脱俗的天光。那些历尽沧桑的石头,那亿万年来不老的蓝天,那一逝不再、永不反复的云,那好像来自极地或外太空的毫光,它们组合成的色彩令人冲动不已。而假如在晴天的晨曦中和晚霞里走过西藏的大地,你肯定会为那种剔透清朗的光芒所震慑。只要看到一眼,只要洗澡一次,人生便因之而生辉。

在茶马古道一起,我们每每眼见前往圣城拉萨的虔敬的朝圣者,他们在曲折蜿蜒的山道上踽踽而行,有的更将满身膝行在地,磕着等身长头前往心目中具有极神圣意义的拉萨,他们磕得四肢腐败,面额鲜血淋漓,但眼睛的虹彩中却充斥着宁和而确凿的信奉之光。

在茶马古道沿途,同时也是转经朝圣门路的沿途,一些平易近间艺术家们于曩昔漫长的时日中,在路边的岩石上、玛尼堆上绘制和镌刻了无数的经文咒语、佛陀、菩萨和很多高僧的形象,另有一些神灵的动物形象,如鱼、蛇、猫等等,固然也有一些被视为神异物的形象,如海螺、日月星辰。那些或粗糙或优美的造像为旧道那漫长的旅途增加了一份神圣和尊严,也为那迢遥的地平线增加了多少秘密……

金马碧鸡


相传,在很古的时候,明镜般的滇池中,有匹金光闪闪的神马,若它与凡马交配,就会生出雄骏的“滇池驹”,能日行500里;这匹神马常常在昆明东面的松林中时隐时现,现时金光四射,万木生色。在翡翠般的西山上,则有只碧玉般的凤凰,它歌声悦耳动听,远近数十里可闻,凤凰展翅,五彩缤纷,眩人眼目,美不胜收。当地人民不知道它叫凤凰,便称为碧鸡”。后来,人们把金马隐现的东山称为“金马山”;凤凰展翅的西山称作“碧鸡山”;继而,在两座山脚分别建“金马寺”、“碧鸡祠”祭祀它们;再后昆明城中又兴建金马、碧鸡两座巍峨壮丽的牌坊,这两座牌坊所在的街道也取名金碧路。城外东西两面还建筑过金马碧鸡二关,作为进入昆明的门户。晋宁、安宁等地的岩石上,相传有龙马蹄迹,被称为“云马蹑云”,咏吟不约绝。魏晋之际的词赋家左思,曾有“金马骋光之绝影,碧鸡倏忽而耀仪”(《蜀都赋》)的名句,足见有关金马碧鸡的传说1700多年前就已传遍中原,进入宫廷。千余年来,金马碧鸡已成了昆明的象征,昆明的标志。

金马碧鸡的神话,不只流传在人民口头上,而且屡见于典籍中,是云南最早的有文字记录的神话之一。《汉书·郊祀志》说:“或言益州有金马碧鸡之神,可醮祭而致,于是遣谏大夫王褒使持节而求之。”同书《王褒传》也说:“方土言益州有金马碧鸡之宝,可祭致也,宣帝使褒往祭焉,褒于道病死。上闵惜之。”这此记载十分简略,究竟金马碧鸡在益州的什么地方,王褒传何时来求,他走到何地去世,均未载明。而在同书的地理志越郡青蛉县条下注云“禺同山有金马碧鸡”,似乎这个传说传于青蛉(今大姚)县。看来,1900年前的班固,也未弄清。晋人常璩的《华阳国志》,对金马碧鸡的传说,写得又稍具体,他说:“晋宁郡,本益州也。……汉武帝元封二年,叟反,遣将军郭讨平之,因开为郡,治滇池上,号曰益州,汉属县二十四。”“长老传言(滇)池中有神马,或交焉,即生骏驹,俗称之曰‘滇池驹’,日行五百里。”又说:章帝时,“神马四匹,出滇池河中”。在云南郡青蛉县条下还说:“山有碧鸡、金马,光影倏忽,民多见之,有山神。

汉宣帝遣谏议大夫蜀郡王褒祭之,欲致鸡、马。”(《南中志》)常璩所记,金马碧鸡神话地点大致有二,一在滇池附近;二在云南的大姚、四川的会理一带;其性质是“神”。常璩之后的范晔,作《后汉书》时,也大致本此。相传,汉代的王褒虽未完成求金马碧鸡的使命,却留下了一篇《移金马碧鸡颂》,其中说:金马碧鸡“处之南荒,深溪回谷,非土非乡”,而中原却是“汉德无疆,广乎唐虞,泽配三皇,黄龙见兮白虎仁”,因而,金马碧鸡应当“归来”。这篇颂,一方面盛赞汉王朝德比尧舜,恩比三皇,祥瑞数现;另一方面说南方荒芜,不是久留之地,希望金马碧鸡之神,快点离开那里,来到国都。然而,把金马碧鸡当和“神”来迎祀,是先民们的一种误解。其实金马碧鸡神话,乃是先民们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支配自然的一种创造,它以丰富的幻想,表现了先民们对未来生活的希望。古代滇池之滨,森林茂密,气候温润,盛产鹦鹉、孔雀。凤凰是传说中的神鸟,是吉祥的象征。有人认为:孔雀即是古籍中的凤凰,它身披翠绿色的羽毛,孔雀开屏,被当作祥瑞的象征。孔雀之乡创造孔雀的神话,正在情理之中。而滇中肥美的水草,广阔的山地,宜于畜牧,多产良马,自古以来,滇马驰名全国,而云南又是山国,高山峻岭层层叠叠,江河交错,交通不便,马在人民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当山民们在山边池畔放牧之际,仰卧绿草如茵的草原,面对变幻多姿的天空,神游万里,幻想有天马出现,以便繁殖理想的“千里马”,这是极其自然的。而神话一经创造,由于它灌注了人民的理想和愿望,便不胫而走,辗转流播了。金马碧鸡神话在流传过程中,也曾遭到厄运。唐宋之际,随着佛教传入云南,并得到统治者的提倡,佛教在三迤大为兴盛。

金马碧鸡的神话,也为佛教所改造和利用,这从宋末元初云南人张道宗《纪古滇说集》中所载的故事,可以看出大概。该书说:金马原为印度大兴佛教的阿育王的“神骥”。他的3个儿子都想得到它。阿育王便将神驹纵驰而去,说:谁追到就给谁。长子追至昆明东山得马;次子追至昆明西山,遇碧凤呈祥,遂“各主其山”。这里,佛教徒将传统的金马碧鸡神,换成阿育王的太子,以示人民崇敬金观、碧鸡,也就是崇敬他们了。借神话以宣扬佛教的用心,一目了然。还有另一批人,借注释古籍之机,将它注为“金形似马,碧形似鸡”,将活生生的神马神鸟说成金银宝器,既使人兴味索然,又失去传说的本来面目。佛教的传说,虽不可信,但说明金马、碧鸡二山命名已久,看来唐代以前就已存在。

樊绰的《蛮书》,就已提到二山东西隔水对立,山下还有祠。历代游人过此,常兴感慨,多有诗作。元·郭进诚《碧鸡山诗》云:“碧凤一飞去,空遗碧鸡名。寥寥千载下,徒仰山仪形。夕霞丽冠羽,朝阳纷彩翎。流响不复作,松泉自韶。”不仅看到金马曾经出没的东山会勾起怀念,就是看到金马留下的“蹄印”,也人激起诗情:“神驹从此骋驰驱,印出分明掣电蹄。一勒嘶风云外去,淡烟芳草落花溪。”(明·金秉清《龙马蹄石》)在纪念金马碧鸡的建筑中,以昆明城内的金马、碧鸡二坊最负盛名。坊建于明代,位置在今金碧路西段与三市街的交叉处。《景泰云南图经》上说:“城南三市有碧鸡金马二坊,盖表其为一方之胜也。”坊建后曾两次毁于战火,最后一次是在光绪年间重建的。坊为木结构,高大挺拔,跨街屹立,雕檐彩绘,金碧辉煌,雄浑壮丽。北与纪念赛典赤的“忠爱坊”相配,合称“品字三坊”,成为昆明闹市胜景;南与建于南诏的东西寺塔相映,显示了昆明古老的文明。

金马碧鸡坊的独特之处,在于某个特定的时候,会出现“金碧交辉”的奇景。就是有那么一天,太阳将落未落,金色的余辉从西边照射碧鸡坊,它的倒影投到东面街上;同时,月亮则刚从东方升起,银色的光芒照射金马坊,将它的倒影投到西边街面上;两个牌坊的影子,渐移渐近,最后互相交接。这就是“金碧交辉”。相传,清道光年间有一年,中秋之日恰逢秋分。晴空一碧,万里无云。傍晚,许多群众在三市街口等待,到时,果真两坊影子见于街面,不一会即靠拢相交,至此,日落月升,交辉奇景逐步消失。

据说,由于地球、月亮、太阳运转的角度关系,这样的奇景,要60年才能出现一次。而这种奇景的设计,反映了古代云南各族人民把数学、天文学和建筑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高度智慧。可惜的是,由于极左路线的影响,两坊于10年动乱中被拆毁。有希望的是,如今万物复苏,已定为昆明市徽,金马碧鸡坊将重建,金马碧鸡的雕塑也拟兴立。秀丽的滇池之滨,奔腾奋进的金马、象征吉祥如意的碧鸡将在云南人民的心灵中闪射出新的光辉。

普济良方松罗茶


松罗茶出产于安徽省休宁县的松罗山上,此茶香气高浓,滋味醇正,并且具有强身健体、治病养身的功效。松罗茶对于治疗高血压、顽疮效果显著,同时还具有化食通便的功效,至今,京津济南一带的一些老中医在开方时,使用松罗茶的仍然很多。关于松罗茶的由来,民间流传着一个具有神秘色彩的传说。

故事发生在明太祖洪武年间,相传松罗山让福寺香火旺盛,一日,前来拜佛的一位香客发现了寺庙门口的两口大水缸。这两个水缸由于放置年代久远,里面长满绿萍,香客认为这两口缸是难得的宝物,于是走进庙堂要出三百两黄金跟老和尚购买,并且商定三日后来取。

香客前脚一走,老和尚左思右想,生怕水缸被人偷走,立即命人将缸内的绿萍水倒出,把刷洗干净的缸搬到庙内。三天后,那位香客前来取缸时,看见水缸已被洗净,绿萍全无,便说宝气已净,这口缸已经没用了。老和尚听后,对自己的举动后悔莫及。香客刚走出庙门,又折身回来说,庙前倒绿水的地方还具有宝气,如果在此地种上茶树,长出的茶叶必定神奇异常,此茶三盏,方能解千杯之醉。老和尚照此香客的指点在泼有绿水的地方种上茶树,果然,不久后长出清香扑鼻的茶芽,名为“松罗茶”。

时光荏苒,几经轮回,寺内僧人换了又换,而寺庙门前的这几株古茶树却郁郁葱葱,屡添新绿。到了二百年后的明神宗时期,休宁一带瘟疫横行,束手无策的百姓纷纷来让福寺烧香拜佛,祈求平安。寺内的方丈住持佛口善心,给每一位前来进香的人一包松罗茶,并面授服用方法:轻者沸水冲泡频饮,不出_三日定然痊愈;重者可用此茶与生姜、食盐、粳米炒至焦黄后煮服,或研碎吞服,三日之内也可痊愈。

众人领去回家依法服用之后,果然立竿见影,从而制止了瘟疫流行。从此,松罗山上的松罗茶便成了人人想要的灵丹妙药,经久不衰。

徽州茶人小传:罗愿


罗愿(1136-1184)字端良,号存斋;徽州歙县人。乾道二年进士,宋代著名史志学家。罗愿是南宋议和派代表人物罗汝楫的儿子,他崇尚秦汉古雅风尚,为文髙雅精炼,精洁醇雅,风骨俱佳,朱熹评价他是有经有纬,骨实意丰。罗愿编著的《新安志》是现存徽州乃至安徽省唯一的一部宋代志书,历史价值很高。同样,志书中关于徽州茶叶的生产、品类、贸易以及税赋的记载;不仅是研究徽茶的重要参考资料,也是徽茶文化的宝贵文献。

罗愿在《新安志货贿》中记载:茶则有胜金、嫩桑、仙芝、来泉、先春、运合、华英之品,又有不及号者,是为片茶八种。其散茶号茗茶。这不仅介绍了徽州茶叶的种类,也印证了宋代《贡茶录》中:早春英华,来泉胜金诸名茶出自徽州的记载。而贡茶则是一种无偿征用或定额的实物税。

茶税自唐开始,至宋则改称茶课,是一种以实物或货币纳税的制度。而榷茶就是茶叶专卖,其真正实施是在宋代。当时的朝廷规定,茶农产茶不得私自出售,茶商也不得擅自买卖,所有茶叶交易都要经过山场务或榷货务(宋官署名)。而随着榷茶制度的不断变更,朝廷最终在宋太平兴国年间,于全国各地产茶区设立并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六处榷货务和十三处山场务,负责对茶实行专卖。而徽州茶叶的榷茶办理,主要是在榷货务的真州(今江苏仪征)和无为军(今安徽巢县、庐江、无为)。罗愿在《新安志茶课》中则是详细列出了在榷货务真州、无为军卖茶场交易的情况,如真州务卖歙茶,有胜金、嫩桑、华英、运合、来泉、先春、仙芝以及不及号等茶类;而在无为军务卖先春、来泉、嫩桑等茶叶。从而使后人清楚的了解南宋时期徽茶产、购、运、销各个环节及茶课的具体管理方式及实施情况。其时,徽州茶区产茶的规模较唐代有所减少,但仍是产茶大区和贸易大区;然茶叶赋税却是种类繁多,数目很大。而罗愿所记载的徽州各种茶类、数量、价格以及商贩自卖茶叶折税等茶课事项,使后人对南宋时期茶农的沉重负担有了直观的认识。同时,也为研究南宋时期的徽茶贸易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

罗愿还在《新安志卷三山阜》中记载:凤凰山在歙北十五里旧产茶,岁采制不过三、二斤,熙宁中丘寺丞名之曰甘白香。罗愿于南宋淳熙三年记载的这种甘白香茶,是当时的一种十分时髦的蒸青散茶,它也是今天依然时尚的黄山白茶。这不仅说明了宋代徽州茶类品种的丰富,也证明了黄山白茶问世的历史已有千年之久。罗愿在《尔雅翼》(卷十二)《茶》中,关于槚、荼、茶三字关系的解释,似乎是古代茶的一种广义概念。然在今天的《中国茶文化大辞典》中,对于茗茶的解释却是引用了罗愿的诠释。由此可见,罗愿给予茗茶的定义是得到了茶学专家认可的。

在饮茶之风盛行的宋代,罗愿在仕途奔波、繁忙之余,也为故乡留下了一首《茶岩》诗:岩下才经昨夜雨,风炉与鼎一时来。便将槐火煎岩溜,听作松风万壑回。这应该是宋代徽州茶道的真实写照

走进云南茶俗


云南是茶的故乡这里有四十多个县的深山密林中发现了野生大茶树。在哀牢山区镇源县九甲乡千家村的原始森林中,发现了树龄2700年和2500年的野生古茶树群落。据西双版纳的古傣文记载,早在1700年前,当地就有茶树栽培。勐海县南糯山上至今生长着800年前的人工栽培茶树,被称为茶树之王。

云南有26个民族,各个民族都特别喜欢饮茶。在悠长的历史中,茶渗透到了每个民族生活的各个方面,饮茶习俗也多姿多彩。

基诺人从茶地采回鲜嫩的茶叶,洗净晾干后仔细的用手揉软搓细,放进一只大碗中。再加上用柑橘树叶、泡酸的鲜竹笋、可作蚂蚁醋的酸蚂蚁、一种叫做白生的菌、大蒜、辣椒、盐巴等佐料拌和,就成为一碗凉拌茶,基诺族话叫作拉拔批皮。酸、辣、辛、咸、苦中透出一股鲜香,是一盘下饭的好凉菜。

把茶当作菜吃的还有滇西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境内的德昂族。他们将从树上采来的新鲜芽叶放进小缸里面,撒上盐巴拌匀,层层压紧,装满为止。放几个月后,需多少掏出多少,拌上香料,便是吃饭佐餐的一道好菜。

景颇族和哈尼族也有以茶作菜的习惯。他们砍来竹子,锯成长约一尺、一端留有竹节的竹筒。再将采来的嫩茶放在太阳下晒,失去二三成水分后,再用手揉搓;或者将采来的新鲜茶树芽叶用锅蒸煮,等到茶叶柔软泛黄时,起锅将茶叶倒在竹帘上再用手揉搓。然后,将茶叶装入竹筒,用木棒分层捣实。到快装满时,用竹叶塞紧筒口,把竹筒倒置,使多余的水分流出来。两三天后,再用泥灰封住筒口,将茶筒插入土中。放上两三个月,竹筒内的茶叶变成金黄色,发出一种特有的茶叶浓香时,取出筒内茶叶晾干,装进瓦罐加进香油腌渍,随时都可以取出作菜,是一种具有特殊风味的菜肴。

烧茶在佤族中流行,佤语叫作枉腊,是一种近于烤茶的方式。首先,烧一壶开水,放在火塘边备用。然后,把茶叶均匀地铺在一块薄铁板上,放在火上烤。等到茶叶焦黄时,将茶叶倒入开水壶中煮。煮好的茶倒入茶盅里,便可饮用。这种茶苦中带甜,散发出一股焦香,在饮茶中别具一格。真正烧的茶是布朗族的青竹茶,他们进山干活想喝茶时,就会砍来一节香竹筒,放进茶叶,装满清泉水,然后放进火堆中烧。在等待烧茶的时间里,他们找来香竹,砍成一节一节的小竹筒,把底部削尖插在地上,成了一排奇妙的高脚茶杯。不一会儿,竹筒里的水烧开了,茶煮好了。将茶从竹筒里倒入插在地上的高脚杯中,人们拔杯而起,就可以品尝这种集山泉的清冽、茶叶和鲜竹的清香于一杯的竹筒茶了。

拉祜族家里的烤茶与佤族的烧茶差不多,只是不是把茶叶放在铁板上烧,而是装在小陶罐中烤。

西双版纳傣族也爱吃烤茶,烤茶办法与拉祜族差不多。只是他们喜欢先在茶碗中放上一些调味品,如花椒、生姜、桂皮、盐、香糯叶等,然后倒上茶汤。丽江纳西族除喜爱喝油茶、盐茶、糖茶外,还喜爱中一种龙虎斗。在纳西族话中龙虎斗叫作阿吉勒烤。人们先将茶放在小陶罐中烘烤,待茶叶烤到焦黄时,注入开水煮茶。同时,在备好的茶杯中倒进半杯烈酒,然后将煮好茶水倒入盛酒的茶杯。顿时,茶杯中发出轰轰的响声,如雷声滚滚。因此,龙虎斗又叫作雷响茶。

到大理旅游的游客,都会品尝一次白族三道茶。三道茶是大理白族文化的奇珍,当客人进入客厅坐定后,主人家的女儿或儿媳妇就会捧出第一道茶来。这第一道茶是加糖的糖茶,表达主人对客人的盛情欢迎。第二道茶,是只放茶叶的苦茶。按照白族的习惯,喝这道茶是谈往事、叙家常的时候。这时,宾主之间随便交谈,无拘无束,尽兴长谈。谈兴已尽,客人准备告辞前,主人家又捧出第三道茶,茶里放了米花,所以叫米花茶。这道茶是送别客人,祝客人吉祥如意。喝了这道茶,客人便该起身告辞了。

走进普洱茶的故乡


西湖龙井资讯平台3月27日讯:

在春天的时间,去到普洱茶的故乡、茶马古道的发源地——普洱,感受一番采春茶的乐趣。这条线路属于云南线路中的新鲜线路。

西双版纳在古代傣语为“勐巴拉那西”,意思是“理想而神奇的乐土”,这里以神奇的热带雨林自然景观和少数民族风情而闻名于世,有“中国最大的避寒山庄”之称。行程将游览中国最大的热带植物园——观赏百花园、名人名树园、国树国花园、奇花异会园、观跳舞草、神秘果、见血封喉树、见证植物界的绞杀王树、榕树的各种奇观等上万种珍稀热带雨林植物和花卉。

1992年人类发现抚仙湖下大量人工建筑的遗迹,2001年6月,中国首次湖泊水下考古在抚仙湖进行,2006年6月17日,第二次抚仙湖水下探秘活动拉开帷幕,人们猜测这很可能是古滇国遗址,但是这至今没有定论,抚仙湖因此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站在清澈的湖边,可以畅想古滇国那段神秘的历史,感受时间沧海桑田的变化。

普洱和西双版纳也是我们国家普洱茶的故乡,普洱当然名气大些。从云南普洱茶原产地出发,茶马古道向远方蜿蜒。行程会参观茶马古道第一镇那柯里,那柯里是古普洱府茶马古道上的一个重要驿站,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深厚的茶文化、古道文化痕迹。云南普洱茶厂则是云南最早生产出口普洱茶的四大厂家之一,可以选购正宗普洱茶。

小贴士:

行程:从昆明—玉溪—墨江—西双版纳—普洱—玉溪抚仙湖—昆明,行程比较新鲜。

推荐线路:

云南昆明、玉溪抚仙湖、墨江、普洱、西双版纳傣族风情双飞六天(参考价格:2999元)

带你走进明清茶文化


明清茶文化,特指中国明代和清代时期的茶文化。这一时期,中国茶业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唐宋茶业的辉煌,主要是现在茶学的深入及茶叶加工,特别是贡茶,加工技术技术的精深。而明清时期,这种传统的茶学、茶业及至茶文化,因为经过宋元的社会动荡,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宋元时期,除贡茶仍然采用团饼茶外,散茶在民间俗饮已经得到了较广泛的普及。但明朝初期,贡茶仍然采用福建的团饼,后来,明太祖朱元璋认为,进贡团饼茶太"重劳民力",决意改制,下令罢造"龙团",改进芽茶。明太祖的诏令,在客观上,对进一步破除团饼茶的传统束缚,促进芽茶和叶茶的蓬勃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明朝茶业在技术革新、各种茶类的全面发展以及名茶的繁多上形成了自己的时代特色。

据有关资料显示,明清时期在原有的基础上,出现了不少新的茶叶生产加工技术。有如明末清初方以智《物理小识》中记到"种以多子,稍长即移"。说明在明朝,有的地方除了直播以外,还采用了育苗移栽的方法。到康熙年间的《连阳八排风土记》中,已有茶树插枝繁殖技术。此外,在清代闽北一带,对一些名贵的优良茶树品种,还开始采用了压条繁殖的方法。

在茶园管理方面,明清时期在耕作施肥,种植要求上更加精细,在抑制杂草生长上和茶园间种方面,都有独到之处。此外,在掌握茶树生物学特性和茶叶采摘等方面,在明清时也有了较大的提高和发展。从制茶技术看,元代《王祯农书》所载的蒸青技术,虽已完整,但尚粗略,明代时,制茶炒青技术发展逐渐超过了蒸青方法。

由于工艺技术的改进,各地名茶的发展也很快,品类日见繁多。宋代时的知名散茶寥寥无几,文献中提及的只有日注、双井、顾渚等几种。但是,到了明代,仅黄一正的《事物绀珠》一书中辑录的"今茶名"就有97种之多,绝大多数属散茶。

明清两朝在散茶,叶茶发展的同时,其它茶类也得到了全面发展。包括黑茶、花茶、青茶和红茶等。

青茶,也称乌龙茶,是明清时首先创立于福建的一种半发酵茶类。红茶创始年代和青茶一样,也无从查考,从现存的文献来看,其名最先见之于明代中叶的《多能鄙事》一书。到了清代以后,随茶叶外贸发展的需要,红茶由福建很快传到江西、浙江、安徽、湖南、湖北、云南和四川等省。在福建地区,还形成了工夫小种、白毫、紫毫、选芽、漳芽、兰香和清香等许多名品。

明代的散茶种类繁多,虎丘、罗岕、天池、松萝、龙井、雁荡、武夷、大盘、日铸等都是当时很有影响的茶类,这些散茶不再需要碾罗后冲饮,其烹试之法“亦与前人异,然简便异常,天趣悉备,可谓尽茶之真味矣!”陈师道记载了当时苏、吴一带的烹茶法:“以佳茗入磁瓶火煎,酌量火候,以数沸蟹眼为节,如淡金黄色,香味清馥,过此而色赤不佳矣!”即壶泡法;而当时杭州一带的烹茶法与苏吴略有不同,“用细茗置茶瓯,以沸汤点之,名为撮泡。”其实无论是壶泡还是撮泡,较之前代更加简便,而且还原了茶叶的自然天性。

由于茶叶不再碾末冲泡,前代流行的碾、磨、罗、筅、汤瓶之类的茶具皆废弃不用,宋代崇尚的黑釉盏也退出了历史舞台,代之而起的是景德镇的白瓷。屠隆《考般木余事》中曾说“宣庙时有茶盏,料精式雅质厚难冷,莹白如玉,可试茶色,最为要用。蔡君谟取建盏,其色绀黑,似不宜用。”张源在《茶录》中也说“盏以雪白者为上,蓝白者不损茶色,次之”,因为明代的茶以“青翠为胜,涛以蓝白为佳,黄黑纯昏,但不入茶”,用雪白的茶盏来衬托青翠的茶叶,可谓尽茶之天趣也。

《考槃余事》中说:“茶寮,构一斗室,相傍书斋,内置茶具,教一童子专主茶设,以供长日清谈,寒宵兀坐。幽人首务,不可少废者。”明•陆树声所撰茶书就叫《茶寮记》。所以明代走向精致化的文入茶艺,可以称为茶寮文化。

能在茶寮中享受茶中逸趣的主要是士大夫阶层中带有隐逸倾向的人士。他们轻视声色犬马,而且相对地不太热衷于功名利禄。其中特别嗜茶的又称茶人。明代江南六府(苏州,松江、常州、嘉兴、湖州、杭州)的若干名流成为其骨干,比如杜琼、徐有贞、吴宽、朱存理、沈周、王鏊、都穆,祝允明、文征明、钱同爱、吴纶、王涞、顾元庆、许次纾、陈继儒等人。以撮泡法饮茶这件事,在他们手中被推向极致。无论对名茶的品评鉴赏、制茶泡茶的技巧、茶具的设计制作等方面,无不精益求精。并且由于他们具有很高的文化素养,琴棋书画、焚香博古等活动均与饮茶联系在一起,使茶寮笼罩在超凡脱俗的气氛之中,这和前代是不同的。

试看唐代卢令极负盛名的《走笔谢盂谏议寄新茶》诗,形容喝茶时只说一碗如何,两碗如何,一直数到七碗,简直有点为喝茶而喝茶的样子。宋代讲斗茶,讲分茶,也未能从茶和喝的圈子里跳出来。只有在明代的茶寮中,才使茶变成一种高雅的生活品位的象征,变成一种恬淡的生活情调的组成部分。

明代茶人既然彼此引为同调,他们之间诗文唱酬、以茶会友的活动当然是有的,但他们并未形成有组织的茶人集团,这是为茶人的隐逸性和孤高性所决定的。明•张源《茶录》(1595年前后)说:“饮茶以客少为贵,客众则喧,喧则雅趣乏矣。独啜日神,二客日胜,三四日趣,五六日泛,七八日施。”持此种主张的茶人追求的是潇洒自适。在“独饮日神”的指导思想下,茶寮中的活动纵使不是排他性的,但也不会是群体性的。

市井小民进不了文士的茶寮,他们下的是茶馆。宋代的汴梁和临安都有不少茶坊,它们往往还兼营酒饭、说唱等。单纯卖茶的茶馆到明代才发达起来,《儒林外史》第二十四回说:南京“大小酒楼有六七百痤,茶社有一千余处。”有些茶馆泡茶的质量也很高。明•张岱《陶庵梦忆》说:“崇祯癸酉,有好事者开茶馆,泉实玉带,茶实兰雪。汤以旋煮,无老汤;器以时涤,无秽器。”众多茶馆成为平民休闲的去处。特别是由于撮泡法简单易行,所以坐茶馆是一种低消费的普通消遣。清代广州有许多茶馆叫“二厘馆”,即每客的茶资仅银二厘而已。在茶馆中洋溢着的是散漫而轻松的气氛,这里一般并不进行群体性的活动。

明清时期茶文化的更新和发展,突出表现在饮茶文化艺术性的追求。明代兴起的饮茶冲瀹法,是基于散茶的兴起,散茶容易冲泡,冲饮方便,而且芽叶完整,大大增强了饮茶时的观赏效果。明代人在饮茶文化中,已经有意识地追求一种自然美和环境美。

走进云南的饮茶习俗和婚俗


饮茶习俗是我国茶文化的一大特色。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民族不同的生活习俗构成了多姿多彩的茶与婚俗趣话。

在云南拉祜族,当男方去女方家求婚时,必须带上一包茶叶、两只茶罐及两套茶具。而女方家长以男方送来的求婚茶质量的优劣,作为了解男方劳动本领高低的主要依据。

在贵州侗族,当男女婚姻由双方父母决定后,如果姑娘不愿意,可以用退茶的方式退婚。具体做法是,姑娘悄悄包好一包茶叶,选择一个适当的机会亲自送到男方家中,对男方的父母说:舅舅、舅娘,我没有福份来服侍两位老人家,请另找好媳妇吧!说完,就把茶叶放在堂屋的桌子上,然后离开,这门亲事就这样给退掉了。

在辽宁、内蒙古一带的撒拉族,男方请媒人说亲,经女方家长或姑娘同意后,双方便择定吉日由媒人向女方家送订婚茶。订婚茶一般是2千克,分成两包,另外,还要加一对耳坠以及其他礼品。

藏族人把茶叶看作是珍贵的礼品。藏民结婚必须熬出大量色泽红浓的酥油茶来招待宾客,并要由新娘亲自斟茶,以此象征幸福美满、恩爱情深,这种古朴风俗一直沿袭至今。

在云南西双版纳的布朗族,举行婚礼的这一天,男方派一对夫妇接亲,女方则派一对夫妇送亲。女方父母给女儿的嫁妆中有茶树、竹篷、铁锅、红布、公鸡、母鸡等。不管穷富人家,在给女儿的嫁妆中,茶树是必不能少的。

居住在苍山脚下的白族同胞,从订婚到结婚这段时间,他们都必须以茶代礼,而且在举行婚礼的那天,对前来闹洞房的人,新郎新娘都得一一敬上三道茶。第1道称苦茶,是将茶叶放入烤热的砂罐中,待烤至茶叶色泽由绿转黄,且发出焦香时,注入烧沸的开水,随即取浓茶汤饮用,此茶虽香,味却苦涩,苦茶之名由此而来;第2道是甜茶,由核桃仁、红糖加茶水冲泡而成;第3道叫回味茶,茶水中加蜜糖和花椒调制而成。三道茶一苦二甜三回味,寓意着生活的甘苦及主人的美好情意。三道茶献罢,方可闹房,否则会被人视为不受欢迎而使婚礼不欢而散。

上海市郊一些地方,还有一种吃糖茶的婚俗。凡婚娶人家,在新娘过门之时,婆家须先敬一杯放入爆米花的糖茶,然后再沏一碗江南名茶,以示对新娘的盛情款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