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廷茶文化,宋代时期的宫廷茶文化

发布时间 : 2020-10-03
宋代茶文化风气 茶文化 茶文化起源于什么时期

【www.cy316.com - 宋代茶文化风气】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宫廷茶文化,宋代时期的宫廷茶文化”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宫廷茶文化,宋代时期的宫廷茶文化”相关知识!

封建社会里,皇帝是最高统治者,一切最好最美的东西皆献帝王享用。茶是清俭的东西,当民间开始饮用时,宫廷虽偶而为之,但还没有十分重视。

唐代已有贡茶,故卢仝诗云:"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陆羽也谈到过王公贵族之家饮茶必二十四器皆备,而且要金玉具器的情况。从唐代出土的茶具看已相当豪华,贵族尚如此,皇室自然更胜一筹。不过,总的来说,唐代的宫廷虽有饮茶习惯,从文化意义上并未给人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唐朝是文人、隐士、僧人领导茶文化的时代。宋朝则不然,由于自五代起,和凝等宰辅之流即好饮茶,宋朝一建立便在宫廷兴起饮茶风尚。宋太祖赵匡胤便有饮茶癖好,因而开辟宫廷饮茶的新时期。历代皇帝皆有嗜茶之好,以致宋徽宗还亲自作《大观茶论》。这时,茶文化已成为整个宫廷文化的组成部分。皇帝饮茶自然要显示自己高于一切的至尊地位,于是贡茶花样翻新,频出绝品,使茶品本身成为一种特殊艺术。www.cY316.COm

宋人的龙团凤饼之类精而又精,以至每片团茶可达数十万钱。可以想见,这种茶的玩赏、心理作用早已大大超出他的实际使用价值。它虽不能看作中国茶文化的主流和方向,但上之所倡,下必效仿,遂引起茶艺本身的一系列改革,因而也不能完全否定。饮茶成为宫廷日常生活内容,考虑全国大事的皇帝、官员很自然地将之用于朝仪,自此茶在国家礼仪中被纳入规范。至于祭神灵、宗庙,更为必备之物。唐代茶人大体勾划出了茶文化的轮廓,各阶层茶文化需要各层人进一步创造。宋朝可以说是茶文化的形成时期。宋代团茶历南北宋、辽、金、元几代,直到明代方废,领导茶的潮流长达四、五百年,不能说宋代宫廷对茶文化没起作用。关于宋代宫廷茶文化的具体情况。

宋代贡茶从南唐北苑开始。北苑在南唐属建州。其地山水奇秀,多寺院名胜,又产好茶,故自南唐便为造茶之地。《东溪试茶录》载:"旧记建安郡官焙三十有八,自南唐岁率六县民采造,大为民所苦。我朝自建隆以来,环北苑近焙,岁取上贡,外焙具还民间而裁税之。"可见,北苑原是南唐贡茶产地。唐代的饼茶较粗糙,中间作眼以穿茶饼,看起来也不太雅观。所以南唐开始制作去掉穿眼的饼茶,并附以腊面,使之光泽悦目。宋开宝年间下南唐,特别嗜茶的宋太祖一眼便看中这个地方,定为专制贡茶的地点。宋太宗太平兴国(976-983年)年初,朝廷开始派贡茶使到北苑督造团茶。为区别于民间所用,特颁制龙凤图案的模型,自此有了龙团、凤饼。宋朝尚白茶,到太宗至道年间又制石乳、的乳、白乳等品目。

cy316.com编辑推荐

唐代宫廷的茶文化


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这一历史长河中,激荡着许多璀璨夺目的文明浪花,有自然物质的延续、有精神文化的沉淀,也有以自然物质来反映人文情怀的文明祖先现象。中华先祖在很早以前就能将某一种自然现象、特殊物质作为其表达自身思想与情感的载体,这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更是一种文明的延续。如图腾崇拜以及对自然现象的神化解读,此文化标记已经融合到中华民族的文化体系之中,从而得以继续弘扬。

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茶这种自然物,从被人们认识、了解再到后来的改造,经历了一次文化上的洗礼,并逐渐形成其特有的文化内涵,并成为人们精神的依托。早传说在远古时代,神农氏就发现了茶这种自然物,但那时茶被称为荼,到后来的史书中也都有关于茶的记载,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茶更是被赋予了特殊含义,以茶示俭、以茶示廉成为那个时期的饮茶习气。到了唐代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陆羽也因为其不朽著作而名垂史册,这部著作共分十章,分别对茶叶的产地、特性、茶具以及饮茶作了全面而系统的概括和总结,尤其是将茶叶的物质属性提升到了精神享受的高度,当然陆羽的这部巨著的诞生并非偶然,有其特殊的历史和时代背景,因为陆羽所处的时代正值唐代的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饮茶之风弥漫全国,于是也就有了茶兴于唐而盛于宋的说法。在饮茶之风盛行之际,在唐代社会的不同阶层和群体中都有了饮茶的现象,而且饮茶主要集中在文人雅士、宫廷人员、寺院僧侣、人民大众此几大社会群体中,并形成了不同的茶文化圈,这几大茶文化圈共同构成了中华茶文化的基本格局,这其中的宫廷茶文化比较具有代表性,因为其他的茶文化圈都与宫廷茶文化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此外,宫廷茶文化的形成,具备了上好的茶叶、上等的水质、精美的茶器、高超的茶艺等重要的条件和优势,这都为宫廷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陆羽在其著作《茶经》中记载:茶者,南方之嘉木也,所以南方的许多重要的产茶区就成为宫廷贡茶的来源地。剑南蒙顶茶、洪州西山白露、寿州霍山黄芽、金州茶芽等皆是贡品茶,而且唐中央政府还在义兴和顾渚专门设置了贡茶院作为朝廷的贡茶基地,这也充分反映了贡茶对于宫廷日常生活的重要性。宫廷所用茶具非常的精美考究,在对法门寺地宫的考古发掘中,考古人员发现了大量的宫廷御用茶器,其中有贮茶器、炙茶器、碾罗器、茶末容器、点茶器等,这些茶器对于茶叶的泡制以及茶艺工序的操作都有着重要的作用,这些茶器的发现也反映了唐代宫廷饮茶之风的兴盛以及宫廷茶文化的讲究。宫廷茶器不仅具有重要的使用价值和观赏价值,而且为茶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增色不少。在煮茶环节中,茶艺就显得尤为重要。《茶经》中记载关于煮茶的技巧: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边缘如泉涌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也。这是一个非常严谨的烹茶过程,这个过程的重要特点就是精微,需要煮茶者仔细观察水的变化,及时准确地掌握水的火候,将每个步骤和环节发挥到恰到好处,茶艺人在此环节中必须技术高超,并且全神贯注。所以说这个煮茶环节已经不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口腹之欲,而是一种集技术与欣赏于一身的审美享受,正所谓冲淡简洁,韵高致静。在饮茶这个环节中,饮茶者需本着一种平和的心态,细细品味茶叶本身所带来的恬淡悠长,感受其韵味高雅,体味茶叶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情怀。

在唐代宫廷的茶文化中,需要品味煮茶过程中精的特点,在茶艺上要注重美的内涵,在品茶过程中要体味静的广博。宫廷茶文化的根源还应回归到和这一中华民族的文化源头。宫廷茶文化是在一片祥和的氛围中,通过茶文化的浸染和传播,体现了君臣之间的融洽,缓和了阶级对立,更能体现中国文化的雄浑和博大。

唐代的宫廷茶文化


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这一历史长河中,激荡着许多璀璨夺目的文明浪花,有自然物质的延续、有精神文化的沉淀,也有以自然物质来反映人文情怀的文明祖先现象。中华先祖在很早以前就能将某一种自然现象、特殊物质作为其表达自身思想与情感的载体,这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更是一种文明的延续。如图腾崇拜以及对自然现象的神化解读,此文化标记已经融合到中华民族的文化体系之中,从而得以继续弘扬。

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茶”这种自然物,从被人们认识、了解再到后来的改造,经历了一次文化上的洗礼,并逐渐形成其特有的文化内涵,并成为人们精神的依托。早传说在远古时代,神农氏就发现了茶这种自然物,但那时茶被称为“荼”,到后来的史书中也都有关于茶的记载,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茶更是被赋予了特殊含义,以茶示俭、以茶示廉成为那个时期的饮茶习气。

到了唐代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茶叶专着《茶经》,陆羽也因为其不朽着作而名垂史册,这部着作共分十章,分别对茶叶的产地、特性、茶具以及饮茶作了全面而系统的概括和总结,尤其是将茶叶的物质属性提升到了精神享受的高度,当然陆羽的这部巨着的诞生并非偶然,有其特殊的历史和时代背景,因为陆羽所处的时代正值唐代的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饮茶之风弥漫全国,于是也就有了“茶兴于唐而盛于宋”的说法。在饮茶之风盛行之际,在唐代社会的不同阶层和群体中都有了饮茶的现象,而且饮茶主要集中在文人雅士、宫廷人员、寺院僧侣、人民大众此几大社会群体中,并形成了不同的茶文化圈,这几大茶文化圈共同构成了中华茶文化的基本格局,这其中的宫廷茶文化比较具有代表性,因为其他的茶文化圈都与宫廷茶文化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此外,宫廷茶文化的形成,具备了上好的茶叶、上等的水质、精美的茶器、高超的茶艺等重要的条件和优势,这都为宫廷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陆羽在其着作《茶经》中记载:“茶者,南方之嘉木也”,所以南方的许多重要的产茶区就成为宫廷贡茶的来源地。剑南蒙顶茶、洪州西山白露、寿州霍山黄芽、金州茶芽等皆是贡品茶,而且唐中央政府还在义兴和顾渚专门设置了贡茶院作为朝廷的贡茶基地,这也充分反映了贡茶对于宫廷日常生活的重要性。宫廷所用茶具非常的精美考究,在对法门寺地宫的考古发掘中,考古人员发现了大量的宫廷御用茶器,其中有贮茶器、炙茶器、碾罗器、茶末容器、点茶器等,这些茶器对于茶叶的泡制以及茶艺工序的操作都有着重要的作用,这些茶器的发现也反映了唐代宫廷饮茶之风的兴盛以及宫廷茶文化的讲究。宫廷茶器不仅具有重要的使用价值和观赏价值,而且为茶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增色不少。在煮茶环节中,茶艺就显得尤为重要。

《茶经》中记载关于煮茶的技巧:“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边缘如泉涌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也。”这是一个非常严谨的烹茶过程,这个过程的重要特点就是精微,需要煮茶者仔细观察水的变化,及时准确地掌握水的火候,将每个步骤和环节发挥到恰到好处,茶艺人在此环节中必须技术高超,并且全神贯注。所以说这个煮茶环节已经不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口腹之欲,而是一种集技术与欣赏于一身的审美享受,正所谓“冲淡简洁,韵高致静”。在饮茶这个环节中,饮茶者需本着一种平和的心态,细细品味茶叶本身所带来的恬淡悠长,感受其韵味高雅,体味茶叶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情怀。

在唐代宫廷的茶文化中,需要品味煮茶过程中“精”的特点,在茶艺上要注重“美”的内涵,在品茶过程中要体味“静”的广博。宫廷茶文化的根源还应回归到“和”这一中华民族的文化源头。宫廷茶文化是在一片祥和的氛围中,通过茶文化的浸染和传播,体现了君臣之间的融洽,缓和了阶级对立,更能体现中国文化的雄浑和博大。

浅淡唐代宫廷茶文化


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这一历史长河中,激荡着许多璀璨夺目的文明浪花,有自然物质的延续、有精神文化的沉淀,也有以自然物质来反映人文情怀的文明祖先现象。中华先祖在很早以前就能将某一种自然现象、特殊物质作为其表达自身思想与情感的载体,这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更是一种文明的延续。如图腾崇拜以及对自然现象的神化解读,此文化标记已经融合到中华民族的文化体系之中,从而得以继续弘扬。

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茶这种自然物,从被人们认识、了解再到后来的改造,经历了一次文化上的洗礼,并逐渐形成其特有的文化内涵,并成为人们精神的依托。早传说在远古时代,神农氏就发现了茶这种自然物,但那时茶被称为荼,到后来的史书中也都有关于茶的记载,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茶更是被赋予了特殊含义,以茶示俭、以茶示廉成为那个时期的饮茶习气。到了唐代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茶叶专着《茶经》,陆羽也因为其不朽着作而名垂史册,这部着作共分十章,分别对茶叶的产地、特性、茶具以及饮茶作了全面而系统的概括和总结,尤其是将茶叶的物质属性提升到了精神享受的高度,当然陆羽的这部巨着的诞生并非偶然,有其特殊的历史和时代背景,因为陆羽所处的时代正值唐代的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饮茶之风弥漫全国,于是也就有了茶兴于唐而盛于宋的说法。在饮茶之风盛行之际,在唐代社会的不同阶层和群体中都有了饮茶的现象,而且饮茶主要集中在文人雅士、宫廷人员、寺院僧侣、人民大众此几大社会群体中,并形成了不同的茶文化圈,这几大茶文化圈共同构成了中华茶文化的基本格局,这其中的宫廷茶文化比较具有代表性,因为其他的茶文化圈都与宫廷茶文化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此外,宫廷茶文化的形成,具备了上好的茶叶、上等的水质、精美的茶器、高超的茶艺等重要的条件和优势,这都为宫廷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陆羽在其着作《茶经》中记载:茶者,南方之嘉木也,所以南方的许多重要的产茶区就成为宫廷贡茶的来源地。剑南蒙顶茶、洪州西山白露、寿州霍山黄芽、金州茶芽等皆是贡品茶,而且唐中央政府还在义兴和顾渚专门设置了贡茶院作为朝廷的贡茶基地,这也充分反映了贡茶对于宫廷日常生活的重要性。宫廷所用茶具非常的精美考究,在对法门寺地宫的考古发掘中,考古人员发现了大量的宫廷御用茶器,其中有贮茶器、炙茶器、碾罗器、茶末容器、点茶器等,这些茶器对于茶叶的泡制以及茶艺工序的操作都有着重要的作用,这些茶器的发现也反映了唐代宫廷饮茶之风的兴盛以及宫廷茶文化的讲究。宫廷茶器不仅具有重要的使用价值和观赏价值,而且为茶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增色不少。在煮茶环节中,茶艺就显得尤为重要。《茶经》中记载关于煮茶的技巧: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边缘如泉涌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也。这是一个非常严谨的烹茶过程,这个过程的重要特点就是精微,需要煮茶者仔细观察水的变化,及时准确地掌握水的火候,将每个步骤和环节发挥到恰到好处,茶艺人在此环节中必须技术高超,并且全神贯注。所以说这个煮茶环节已经不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口腹之欲,而是一种集技术与欣赏于一身的审美享受,正所谓冲淡简洁,韵高致静。在饮茶这个环节中,饮茶者需本着一种平和的心态,细细品味茶叶本身所带来的恬淡悠长,感受其韵味高雅,体味茶叶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情怀。

在唐代宫廷的茶文化中,需要品味煮茶过程中精的特点,在茶艺上要注重美的内涵,在品茶过程中要体味静的广博。宫廷茶文化的根源还应回归到和这一中华民族的文化源头。宫廷茶文化是在一片祥和的氛围中,通过茶文化的浸染和传播,体现了君臣之间的融洽,缓和了阶级对立,更能体现中国文化的雄浑和博大。

盛唐皇家宫廷的茶文化


宫廷用茶由来已久。唐代之前的宫廷茶俗大体情况是:东汉之前宫廷以茶为祭,尚无真正意义上的饮茶习俗;汉代、三国、魏晋南北朝、隋代饮茶之风传入宫廷。唐代中期以后,茶饮别开生面,推向极至,不仅前无古人,亦后无来者,在皇宫茶史中独步一时。受寺院僧人和文人饮茶的影响,宫廷对饮茶之道也十分重视,皇帝和官员将茶作为国家礼仪。

宫廷饮茶主要在以下场合:娱乐、王子公主婚嫁、殿试、内廷赏赐、清明宴、帝王清饮、供养三宝、赐茶、接待外国来使、祭天祭祖等。大历元年(766年)与大历五年(770年),朝廷先后在宜兴和顾渚设置了“贡茶院”,专门进奉宫廷御用茶叶。新茶出来后,要赶快到山里采摘,必须在十日之内,快马加鞭,昼夜兼程,于清明节前贡到。因为“清明茶宴”是宫廷清明节举行的最大的宴请活动,参加人员不仅有王公大臣,皇亲贵戚,还有外邦使者等。每年宫廷举办规模盛大的清明茶宴,主要是显示朝廷附近怀远、和谐万邦的政治气度。

当然,说到唐代茶文化,自不免要涉及作为茶文化重要物质载体的茶具。陆羽《茶经》将茶具定为二十四事,即二十四种,并对各种茶具的制作和用途作了详细说明。值得一提的是唐代宫廷的银质鎏金茶具,1987年5月,法门寺地宫出土了一套唐代宫廷茶具,系唐僖宗李儇御用珍品。据地宫出土的《物帐碑》记载,这批茶具有“笼子一枚重十六两半,龟一枚重廿两,盐台一副重十一两,结条笼子一枚重八两三分,茶槽子、碾子、茶罗、匙子一副七事共重八十两”等。它展示了从烘焙、研磨、过筛、贮藏到烹煮、饮用等制茶工序及饮茶的全过程,且配套完整,自成体系,反映了茶文化在唐代帝王心目中是何等的神奇而伟大,对茶事是何等的投入;也确凿地证实了唐代宫廷茶道和茶文化的存在,充分再现了中国古代茶文化最高雅、最完备、最盛大的茶道仪式,代表了唐代茶文化所达到的最高境界。中外茶学界、茶文化界、茶禅界的专家一致认为:法门寺宝塔地宫系列唐代宫廷茶具的出土,是继唐代中期陆羽《茶经》问世以来,中国古代及世界茶文化史上又一个划时代的辉煌篇章,是迄今为止世界文化史上发现时代最早、器形品类最完整、制作最为精美的茶具,堪称国宝。它以设计精巧的造型、寓意深刻的图纹、古朴典雅的风韵,不仅充分体现了中国唐代灿烂的文化成就和制造精美金银器具的高超工艺水平,在世界是无与论比的,而且愈加印证了中国不仅是世界茶叶的发现地,也是世界茶文化的摇篮和发祥地。

宫廷茶文化和民间的茶馆文化


七碗茶过后已是飘飘欲仙

有人说,茶产在南方,北方谈不到茶文化,说北京人只会喝高末,茶里泡的茶末。北京解放以前,穷人确实喝不起好茶,只能喝一些碎末,就是卖出好茶后剩下的末茶。但并不能由此说北京没有茶文化,北京不仅有茶文化,而且档次还很高。

首先,北京地区出了一个茶的亚圣,仅次于陆羽的圣人,他就是唐代著名诗人卢仝。卢仝是涿州人,离北京仅百里左右。范阳卢氏家族是一个文化家族,从汉代就出文化人。卢仝为什么被称亚圣呢?这是因为他写过一首诗,原名叫《走笔谢孟谏议送寄新茶》,诗中有一段形容饮茶过程,所以人们通俗地又叫它《七碗诗》。他写道一碗喉吻润,头一碗茶只不过润润嗓子;两碗破孤闷,把心里闷气破解一下;三碗搜枯肠,李白说:斗酒诗百篇,而卢仝说饮三碗茶就有文字五千卷。接着四碗发轻汗,人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喝茶以后,把污浊之气发泄出来了;然后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最后说第七碗,七碗喝不得也,因为此时两腋习习清风生,我喝七碗的时候就要上天成仙了。然而又马上诗意转折我不知道老天爷,你是不是看见了,那些茶农在山里种茶是多么辛苦!天下的苍生是多么辛苦!我们是不是应当分给他们一点茶呢。他写了一种雨露均分的思想,这首诗把茶的精神写出来了,从生理反应,一直到思想反应,最后端出儒家雨露均分思想,不愧是亚茶圣。

元朝人喝茶不是为了助消化

再有,北京是六朝古都,文人荟萃的地方,任何一种文化,到北京以后就要抬升一步,得到一种提炼。其实北京不仅有茶文化,而且层次很高,比如文人士大夫的茶文化,在《红楼梦》里有这样的描定,刘姥姥进大观园以后转到栊翠庵,妙玉请大家喝茶,这妙玉看不起刘姥姥,就弄个犀牛角杯,还有什么玉杯请宝钗、黛玉和宝玉喝茶,那刘姥姥喝过的杯子,她要扔了,还是汝窑的。贾宝玉有点同情心,说,你给我吧,我出去卖了,卖点钱。还有用的水,是梅花上的雪,然后集了一大瓮。实际上曹雪芹所写的这些都是北京文人的茶文化,可见北京文人茶文化是非常讲究的。北京有很多好的茶人,即使在元朝也是如此。有人说,元代的人喝茶是为了助消化,因为少数民族爱喝牛奶和羊奶,其实不完全是这样。颐和园旁边有元代名臣耶律楚材的墓,耶律楚材在一首诗中曾说,我若几天没有喝到饼茶,心里就像堵了一样,可见他对茶的爱是非常深的。

当然最兴盛的时期,我认为是在明清的宫廷茶文化,中国茶文化这时到了一个最高点,当然它仅仅是一个侧面了。因为从宫廷茶文化和朝廷的礼仪上来讲,唐、宋、辽、金、元反映得比较清楚。比如说外国使臣来了,我们要赐茶,外国使臣走的时候,也要送茶叶。这都是一种正式的礼节。但到了明、清两代不仅如此,它还和文明教化结合了起来。

关公巡城是儒家思想的体现

我认为文人茶文化,宫廷茶文化反映了我们中华民族一种很高的思想境界,特别是雨露均分的思想,是非常重要的。流传至今的一些民间的喝茶习俗很有意思,比如说倒茶,有十来个小碗,小杯子,倒茶人拿把小壶先来个关公巡城。这说明什么,他认为一个壶里的茶,上边跟下边的质量、营养不一定很均匀,我只有这样转着倒,每个碗里的营养才均衡,雨露均分嘛。最后把非常浓的茶水滴在每一个碗里,这叫韩信点兵,名字非常有意思。不管关公巡城,还是韩信点兵,都说明茶壶里泡的茶前后质量不一样,所以在沏茶的过程当中应当均匀地分配到各个碗里。其实,重视民生、雨露均分在封建社会里根本做不到,但是这种以民为本的思想是儒家文化在北京茶文化里的突出反映。北京是皇城,统治阶级就是装样子,也要提倡这种思想。

宋代时期杭州独特的茶文化


我国是最早发现茶树的国家,也是最早使用茶叶的国家。从古至今约两千多年,我们都能够看到茶的身影。因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茶叶逐渐有了自己的文化特色,即茶文化。

在我国,各地的茶文化和各种茶叶的茶文化都是有所不同的。但你是否知道,时代的不同,当地的茶文化也有着不同呢?

这里就来说说杭州在宋代的独特茶文化。

杭州的茶文化可追溯到宋代。宋室南渡,建都临安,把中原的儒学文化也带到杭州。据宋吴自牧《梦梁录》记载:临安巷陌街坊,自有提壶拎水者沿门点茶。或朔月望日者,如遇凶吉一事,点杯邻里茶水。宋《咸淳临安志》中记有岁贡茶叶,可见当时杭州的茶叶已列为贡品。其实最早关于杭州茶叶的记载见诸于唐代陆羽《茶经》中提到的钱塘天竺、灵隐两寺产茶.作为名茶之乡的杭州,自古茶肆林立。《梦梁录》里这样描述:茶馆插四时花,挂名人画,装点门面。

四时卖奇茶异汤,冬月添卖雪泡梅花酒,或缩脾饮暑药。夜市于大街有车担浮铺者,点茶汤以便游观之人。茶起之时,需奏乐鸣鼓,非同寻常。明《西湖游览志》称:老龙井产茶,为两山绝品。郡志称宝云、香林、白云诸茶,未若龙井茶之清馥隽永也。清乾隆下江南时,曾到龙井胡公庙。品茶后,赞不绝口,遂封胡公庙前18棵龙井茶树为御茶。龙井茶叶由此声名大振,盛誉久享。

杭州的茶楼在解放前是市民日常聚会的地方,人们喝茶消遣,商人打探行情,洽淡买卖,香客赶市者歇担落脚的地方,甚至有了纠纷也在茶楼里谈判排解。可是今天西湖边的茶室已没有过去的那种嘈杂与喧哗,多的是一份典雅与古朴。

近年来西湖边冒出不少装饰别致的茶馆。三五朋友的相聚、同学的生日Party,几杯清茶,赏乐品茗,竟然成了杭州的另一道风景线。这些茶楼大多装饰讲究,注重文化氛围,清香的绿茶、精致的茶具、典雅的茶道表演,给人以美的享受。茶馆名也别有韵味:青藤茶馆、大佛茶庄、湖畔居茶楼、门耳茶坊,湖滨、南山路、曙光路一带竟遍地开花。这些茶艺馆在布置上颇具匠心,有的小巧玲珑,宛若家庭客厅;有的绿树环抱,回廊曲折,让人感觉静雅幽深;也有的处处闪耀江南民居风格。不少茶室用原木铺地,上置藤椅木桌,四壁名人字画,走廊上挂着旧时杭城照片。木橱里陈列着古色古香的茶具、茶碗,花卉点缀其间。

耳边终日缭绕着古琴丝曲,超凡脱俗的幽雅意境,弥漫着浓浓的东方民族文化氛围。除了品茗之外,还备有茶食,花上三四十元钱,旧吃饱。茶叶蛋、汤团、瓜籽、花生、蜜饯等,应有尽有。朋友相聚,甚至免去了用餐的花销。这里有情人的窃窃私语,有看书读报的老人,有客商的谈经论道,也有下棋打牌的市民。西湖边的茶馆,仿佛比别处多了几分儒雅,多了几分水乡情趣。湖畔居茶楼背靠闹市,面临西湖,这是一间把传统文化和现代旅游相结合的茶馆。进入茶室,既可观赏西湖美景,又能听听弹词说唱,欣赏茶艺表演,品味茶文化的精髓,不少外国人也慕名而来。

从法门寺出土茶具看唐代宫廷茶文化


从法门寺出土茶具看唐代宫廷茶文化

饮茶习惯在唐代宫廷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一环,甚至是皇室和后宫嫔妃时髦重要的休闲活动。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唐代宫廷金银器中,有一套十六件几近完整无损的金银茶具,反映了多彩的中国宫廷茶文化。

1987年陕西法门寺地宫中,发掘了大量唐代宫廷金银器,这些专供皇帝御用供佛器物中,有一套几近完整、无损的金银茶具十分引人瞩目,还有首次发现史上最负盛名的瓷器秘色瓷。这套金银茶具有茶碗、碟、盘、净水瓶共十六件;据专家考证,这套晚唐宫廷系列茶具,是迄今世界上发现最早、最完善而珍贵的银金花茶器(鎏金银器),多数为唐僖宗及地方官进奉法门寺的供养文物,为研究中国宫廷茶文化,及世界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迈向新的里程。

饮茶习惯在唐代宫廷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一环,甚至是皇室和后宫嫔妃时髦重要的休闲活动,唐代开元以后,朝廷设立了专门生产皇室用茶的贡焙场所,每年春天特别派遣官吏监督制造,为赶上每年清明节的清明宴,日夜快马加鞭的送上春茶,〈湖州贡焙新茶〉诗中,就有描述皇后刚出游踏青回来,准备梳洗一番时,听到急程的新茶已送到京城,皇后立即露出笑容,命宫女立刻取来烹茶。

皇帝和臣子们文会时,令宫女随时以茶汤伺候,君臣在吟诗作对、切磋学问之余,茶用来解渴润喉、明目益思,君臣一同品茶,使得文会更加尽兴。

另外,皇帝亲自主持殿试时,会赐茶汤给及第的文人饮用,同时贡茶有时也会赏赐给臣下,也唯有在这种特别的时候,非皇室贵族身份的人才有机缘品赏到高档的贡茶。

唐代饮茶的方式多样化,但正式的茶礼、高规格的茶汤表现则是饮用饼茶,依据陆羽茶经《五之煮》,在饮茶前饼茶要先烤炙,一方面容易碾碎成末,二方面使茶去水分而发香;饼茶成末之后,要用细网罗筛成更细的茶粉,经历汲泉择水、风炉看火的两道水火工夫,在一沸、二沸之间投茶烹煮,过程中加适量粗盐以提味。

茶汤煮至三沸,腾波鼓浪时立即止沸,在茶鍑中以培育汤华,陆羽:沬饽汤之华。华之薄者曰沬,厚者曰饽,细轻者曰花,如枣花漂漂然于环池之上。茶鍑远离炭火,放在交床上开始分酌茶汤,煮水一升能分五碗茶,在碗上欣赏枣花、青萍、云鳞的美景,趁热连沫带渣一起咽下,与近代工夫茶过滤茶汤的清饮差异很大!

这批地宫出土的华丽茶具,多数是以鎏金工艺装饰在银器上,其做工精细、风格华贵,唐代贯以银金花来形容之。

地宫除了大量的银金花茶具面世之外,地宫中还有供奉皇室使用的秘色瓷茶碗,以及当时被视为珍稀的琉璃(即玻璃)茶碗、茶托一副,透过这些由金、银、瓷、琉等材质所烘托出来的高雅茶具,在唐代茶文化与宫廷精致物质的交融下,取得雅、俗、奢、俭的平衡点,大唐皇家饮茶之风采尽收眼底。

唐宋时期的茶文化


《华阳国志巴志》记载了在距今约3000年前的西周时期,古巴蜀国已有茶树种植,并将茶叶作为地方物产,进贡给当时的天子周武王。到了西汉时,王褒在他的《僮约》中已有烹荼尽具,以及武阳买荼的记载。其中,荼字据考证就是茶。

唐代煮茶讲究三沸

尽管茶叶在周代就已经大量种植,但在汉代以前,茶叶是被当做一种蔬菜,跟葱、姜、橘皮等煮到一起来吃的,王建荣表示,这是茶叶的蒸煮羹饮时期,真正饮用是从魏晋南北朝才开始的。而茶文化的兴盛,则要到唐代。

唐代人讲究煮茶,首先是要制作茶饼,当时已经细分为七道工序采、蒸、捣、拍、焙、穿、封。具体的做法是:采摘新鲜的茶叶,放入甑釜中蒸,然后把蒸过的茶叶用杵臼捣碎,再把它拍制成团饼,以炭火焙干后,用竹篾穿起来封存。

煮茶的时候,要把团饼茶拿出来,放在火上炙烤片刻,然后放入茶臼或茶碾中碾成茶末,再筛过,符合标准的茶末放在茶盒中备用。唐人是用釜来煮茶的,先在釜中装适量的水,水煮到初沸的时候,加点盐;到二沸的时候,舀出一瓢水放置在旁边,把茶末投入到水中继续煮;三沸的时候,再把舀出来的水倒回去,叫做止沸育华,这时茶就煮好了,再用越窑的青瓷茶盏或邢窑的白瓷茶盏盛装。王建荣表示,这其中最关键的是沸腾的程度,釜是敞口的,可以看见气泡的大小,一沸如鱼目微有声,二沸如涌泉连珠,气泡一个个连起来了;三沸为腾波鼓浪。

正是在这种茶道的兴起中,唐代产生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学著作陆羽的《茶经》。而陆羽又通过理论总结,尤其是在四之器、五之煮和六之饮中,列出了一系列工具,制定了一整套程序,使得饮者从煎到饮的过程中,进入一种澄心静虑、怡情悦性的境界,从而使喝茶从解渴式的粗放型饮法向细煎慢啜的品饮型饮法过渡,成为一种高雅的艺术活动。

宋代流行斗茶

到了宋代,茶道的艺术化就更臻巅峰了,发展出了高技术含量的点茶法。虽然还是团饼茶,还要烤软、碾碎、筛过,但点茶时不用釜了,而是用银瓶或瓷瓶来煮水,茶放在黑釉盏中,水煮好后,通过瓶子点到盏中,同时另一只手用茶筅不停地进行搅拌。按照宋徽宗《大观茶论》中记载,点茶注水的次数要达到六至七次,每一次注水的量、角度、方向都有不同要求。煮水的过程也讲究三沸,但因为瓶口很小,看不到气泡,只能凭其声音来辨别,所以一沸为砌虫万蝉,听起来好像墙角的虫儿叫、树上的蝉儿鸣;二沸为千车捆载,好像很多车子拉著重物驶过来了;三沸为松风涧水,好像风儿吹过松林,山涧流水潺潺。

由此,还发展出了斗茶法:一斗谁的茶好;二斗谁的点茶技术高。王建荣说:斗茶也分阶段,第一阶段斗香斗味,比的是茶本身的香气和滋味;第二阶段斗色斗浮,比的是茶的颜色和浮起来的汤花情况。汤花有三好:一是越白越好;二是越厚越好;三是停留的时间越长越好,在诗词里面形容为灿若积雪。因此,宋代时候黑釉盏比较流行,盏身的黑可以反衬出汤花的白,同时,由于黑釉盏比较厚,更能保温,可以让汤花停留的时间长一些。可见,宋代的点茶、斗茶,简直是一种仪式感非常强的行为艺术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