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与佛系的养生观念,促进茶道文化的发展

发布时间 : 2020-10-03
茶道与茶文化 茶文化与茶道的定义 茶文化与养生的发展

茶道与茶文化。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茶道与佛系的养生观念,促进茶道文化的发展”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茶道与佛系的养生观念,促进茶道文化的发展”相关知识!

道教以清静无为的态度追求神仙世界,道教遵从的养生理论和服食方术促进了茶事的兴盛与茶道文化的发展。陶弘景《茶录》云:“苦荼轻身换骨,昔丹丘子、黄山君服之”。丹丘子是传说中的汉代仙人,是最早涉茶的道教人物。《神异记》中也有关于丹丘子饮茶的故事。“余姚人虞洪入山采茗,遇一道士,牵三青牛,引洪至瀑布山,曰:‘予丹丘子也。闻子善具饮,常思见惠。山中有大茗可以相给。祈子他日有瓯牺之余,乞相遗也。’因具奠祀,后常令家人入山,获大茗焉”。这说明至少在汉魏之际,茶与道教已有了某种联系。因此,道教很早就了解茶叶具有轻身换骨的养生功效,在道教未正式形成前,茶便已和神仙结缘,饮茶与成仙的观念就密切联系起来。

《续搜神记》中也有仙人与茶的传说,晋武帝时,宣城人秦精在武昌山采茶,遇到一高丈余的神仙毛人,把成丛的茶树指引给秦精。神仙不仅自己嗜茶,还引导凡人采摘饮用,神仙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陆羽《茶经》引述了大量此类记载,说明陆羽相信道士与茗茶关系密切,道教与茶道的关系最为久远。壶居士《食忌》说饮茶可以羽化成仙,恰似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云:“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诗中浸透着道教的神仙思想,体现了道教茶对饮茶得道的追求。《广陵耆老传》也记载,晋元帝时有个老姥,“每旦独提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竞买,自旦至夕,其器不减。”官吏捕之入狱,“至夜,老姥执所鬻茗器,从狱牖中飞出。”神话传说将茶事与道教养生得道的思想结合在一起。

道教追求长生不老,认为清静无为是养生要旨,这与道家创始人老子、庄子的思想一脉相承。老子提出“为无为,则无不治”,应该“致虚极,守静笃”。庄子进一步发挥了老子清静无为的思想,在《庄子》中谈到长寿的秘诀是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体就会自然健康;必清必静,不要动摇你的精神,就可以长生。老庄认为清静无为有助于养生长寿,而养生的关键是淡薄名利,洗却宠辱,看破生死,保持心地纯朴专一,奉行清心寡欲、与世无争的养生之道。道教吸收了道家思想,要求人们追求精行俭德、澹泊自守,企求人寿年丰、世事和平,达到清静之境。道教认为心是一身之主,百神之师,静则生慧,动则生昏。虚静可以推天地,通万物,因此“静”也成为道教的显着特征。茶道精神与道教思想是相辅相成的。茶清静淡泊,朴素天然,无味乃是至味。茶须静品,只有在宁静的意境下才能品出茶的真味,感悟品茶的要义,获得品饮的愉悦。静品才能使人安详平和,实现人与自然的完美结合,进入超凡忘我的仙境。道教和茶道在“静”的方面高度契合。无论是宫观道士的品茶礼仪,还是现代兴起的无我茶会,以及闻名于世的日本茶道,都体现着清静自然的哲学思想。历代文人雅士煎茶、咏茶,追求品饮之中蕴含的超凡脱俗、返朴归真的境界,这正是文人雅士受道教思想和道教文化潜移默化影响的真实体现。cY316.cOm

cy316.com延伸阅读

中国茶道|佛茶茶道精神|茶文化


中国茶道|佛茶茶道精神|茶文化

追寻自我之道。静是修习的必由途径。如何从小小的中去体悟宇宙的奥秘?如何从淡淡的茶汤中去品位人生?如何在茶事活动中明心见性?如何通过茶道的修习来澡雪精神,锻炼人格,超越自我?答案只有一个;;静。

老子说:;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庄子说:;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伏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老子和庄子所启示的;虚静观复法;是人们明心见性,洞察自然,反观自我,体悟道德的无上妙法。

的;虚静观复法;在中国的茶道中演化为;茶须静品;的理论实践。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写道:;茶之为物……冲淡闲洁,韵高致静。;徐祯卿《秋夜试茶》诗云:

正是通过茶事创造一种宁静的氛围和一个空灵虚静的心境,当茶的清香静静地浸润你的心田和肺腑的每一个角落的时候,你的心灵便在虚静中显得空明,你的精神便在虚静升华净化,你将在虚静中与大自然融涵玄会,达到;天人和一;的;天乐;境界。

在茶道中,静与美常相得益彰。古往今来,无论是羽士还是高僧或儒生,都殊途同归地把;静;作为茶道修习的必经大道。因为静则明,静则虚,静可虚怀若谷,静课内敛含藏,静可洞察明激,体道入微。可以说:;欲达茶道通玄境,除却静字无妙法。;

得一静字,便可洞察万物、道铜天地、思如风云,心中常乐,且可成为男儿中之豪情。主静,儒家主静,佛教更主静。我们常说:;禅茶一味;。在茶道中以静为本,以静为美的诗句还很多,宋代杜小山有诗云:

茶道养生 浅谈健康与茶道的关系


在历史上曾经采用过金、银、铜、锡、陶土、瓷、水晶、玛瑙、景泰蓝、竹、漆器、玻璃、塑料、搪瓷等多种材料制造饮茶用具,但目前最流行的只有陶器茶具、瓷器茶具、玻璃茶具、塑料茶具、搪瓷茶具等数种。

(一)陶器茶具的特点和用途

陶器茶具的造型多样,或高雅、或古朴、或抽象、或形象,可以随意创造,色彩古雅,坯质致密坚硬,敲击音低沉,无吸水性,能保真茶叶的原始风味,保温性能好,在夏天泡茶也不易变质,还可在炉上煮茶。这类用具很适合品茶用。

(二)瓷器茶具的特点和用途

瓷器茶具以净白者为佳品,可在外表随意制作五彩图案,其坯质致密精细,有光泽,敲击音清脆而长,能较好地反映出茶的色香味。这类用具雅俗共赏,即可用于品茶,也可用于日常饮茶,还很适合泡饮药茶,现已成为最流行的茶具。

饮茶从仅仅满足解渴的初级阶段发展为一种生活习俗,以至最后成为一种高雅的精神文化生活方式。饮茶的用具也随着这个发展过程,从普通的盛水器发展成带有鲜明文化色彩的系列用具。完整的茶具包括贮茶、碾茶、炙茶、煮茶、调茶、饮茶等数十种,陆羽在《茶经》中介绍了28种茶具。茶具的选择主要包括用途、产地、种类、质地、光泽、颜色、样式、图案等内容。

在历史上曾经采用过金、银、铜、锡、陶土、瓷、水晶、玛瑙、景泰蓝、竹、漆器、玻璃、塑料、搪瓷等多种材料制造饮茶用具,但目前最流行的只有陶器茶具、瓷器茶具、玻璃茶具、塑料茶具、搪瓷茶具等数种。

(一)陶器茶具的特点和用途

陶器茶具的造型多样,或高雅、或古朴、或抽象、或形象,可以随意创造,色彩古雅,坯质致密坚硬,敲击音低沉,无吸水性,能保真茶叶的原始风味,保温性能好,在夏天泡茶也不易变质,还可在炉上煮茶。这类用具很适合品茶用。

(二)瓷器茶具的特点和用途

瓷器茶具以净白者为佳品,可在外表随意制作五彩图案,其坯质致密精细,有光泽,敲击音清脆而长,能较好地反映出茶的色香味。这类用具雅俗共赏,即可用于品茶,也可用于日常饮茶,还很适合泡饮药茶,现已成为最流行的茶具。

(三)玻璃茶具的特点和用途

玻璃茶具不透气,传热快,易散失茶香,但极易立体地观赏名贵茶叶在冲泡过程中其外形的种种奇妙变化。特别适合冲泡水果调味茶、花卉茶,这些天然之品聚于杯中,或红或绿或黄或白,色彩斑斓,有的上浮下沉、有的亭亭玉立静观大千、有的密隐水中更显缥缈神秘,这一幅幅优雅的迷人景象,真可谓“一杯小世界,山川花木情。”使人欲饮而又不忍。由此可见玻璃茶杯可以给我们带来无限的美的享受。

传统的品茶饮茶对茶具的要求都比较高,药茶对盛茶水的用具要求不太苛刻。塑料杯和搪瓷杯一般只能作为外出旅行、工作时用,不适合日常的品茶饮茶。保温杯也不适宜品饮茶,但可用来冲泡药茶。

玻璃茶具不透气,传热快,易散失茶香,但极易立体地观赏名贵茶叶在冲泡过程中其外形的种种奇妙变化。特别适合冲泡水果调味茶、花卉茶,这些天然之品聚于杯中,或红或绿或黄或白,色彩斑斓,有的上浮下沉、有的亭亭玉立静观大千、有的密隐水中更显缥缈神秘,这一幅幅优雅的迷人景象,真可谓“一杯小世界,山川花木情。”使人欲饮而又不忍。由此可见玻璃茶杯可以给我们带来无限的美的享受。

传统的品茶饮茶对茶具的要求都比较高,药茶对盛茶水的用具要求不太苛刻。塑料杯和搪瓷杯一般只能作为外出旅行、工作时用,不适合日常的品茶饮茶。保温杯也不适宜品饮茶,但可用来冲泡药茶。

【茶道知识】日本茶道文化的介绍


日本人把茶道当做是修身养性、提高文化素养和进行社交的一种手段,那么日本茶道文化是怎样的呢?下面小编为大家讲解一下吧。

日本茶道文化

日本茶道,主要是通过茶会和学习茶礼,来陶冶人们的性情、培养人们的审美观和道德观。日本茶道将日常生活、宗教、哲学、伦理、和美学联系起来,成为一门文化艺术活动。茶道不但需要有自然、优雅的环境,而且必须要有一整套的程序。

日本茶道的程序

1、冲茶

接待客人时,带宾客入座以后,态度平和谦逊,心无杂事,虔诚接受。身穿和服的茶师跪在榻榻米上,先用绸巾茶洗茶具、茶勺,然后用开水温热茶碗,倒掉水,在擦干茶碗。又用竹刷子拌抹茶,斟入茶碗冲茶。

2、献茶

献茶前先上点心,用来缓解茶的苦涩味。然后献茶。献茶的礼仪非常讲究,首先茶主人跪着,轻轻吧茶碗转两下,把碗上的花纹图案对着客人。客人需要双手接过茶碗,轻轻转动茶碗,把茶碗上的花纹图案对着献茶人,并吧茶碗举到额头,以示还礼。

3、品茶

宾客要三转茶碗轻啜慢品,分三次喝完,饮茶时嘴中要发出吱吱的响声,表示对茶的称赞。喝完茶以后,宾客要说一些吉利的话语,要赞美茶具、环境布局和感谢主人的款待。

以上内容就是日本茶道文化的相关内容介绍。

茶道文化|唐人对“茶道”的理解


茶道文化|唐人对“茶道”的理解

喝茶喝到现代,喝出“热”了。人们发现因对“茶道”的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言人人殊,难免“歧路亡羊”。

今人对茶道理解的分歧,追根溯源,源于唐人对“茶道”见解的不同。

“茶道”一词最早见于唐代皎然和封演的文章。

皎然,俗姓谢,字昼,又字清昼。湖州长城县北杨桥人。“茶道”一词初见于他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一诗。 皎然的“茶道”是“三饮论”:“一饮涤昏昧”,“再饮清我神”,“三饮便得道”,全诗收煞时画龙点睛:“孰知茶道全尔真,惟有丹丘得如此。”皎然将茶事与“道”连在了一起。他对“茶道”的理解已触及到饮的深层次,即饮茶的义理、灵魂。他是有学问的茶僧,由“禅”入“茶”,引“禅”入“茶”,故能高人一筹,深入到饮茶的精神层面。这是陆羽及同时代的所不可企及的。迄今尚无新的文字资料说明有谁比皎然更早一些使用“茶道”一词。

封演是唐玄宗天宝末年进士,著《封氏闻见记》10卷,内云:“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并煎茶、炙茶之法。造二十四事,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封演的“茶道”是指“饮茶”,包括茶的制作、烹煮及,未言及茶理。他对茶道的理解是“形而下”,所言“茶道”与“”、“茶技”并无区别。

宋人林洪《山家清供》云:“古人嗜茶者,无如玉川子。”玉川子即中唐诗人卢仝,他继承了皎然的茶道思想,引“道”入“茶”,发展成为“七碗论”。此人会煎茶,会品茗,深悟茶趣。他写了一首《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全诗31句,行文洒脱,一气呵成,算得上古今最好的一首茶诗,诗中说饮茶的效果是:“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轻;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虽无“茶道”二字却紧贴“茶道”。

晚唐刘贞亮概括茶有“十德”,内有“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刘贞亮没明确提出“茶道”,而以“茶德”代之,“以茶可行道”仅是其一。他的“茶德”包括茶功、茶礼、茶情、茶理。刘贞亮的“茶德”诠释了“茶道”的思想要素,着眼于“形而上”,不包括“形而下”的“”或“茶技”。

无论皎然、封演,还是刘贞亮,都没说清“茶道”的含义。陆羽虽尊为茶圣,《茶经》7000言中却无“茶道”二字。

唐人对“茶道”并无统一的理解。千余年里为啥无人去界说“茶道”?这一方面由于人做学问多是直觉思维,悟而后得,不习惯于下定义并运用概念术语进行逻辑推理;另一方面,只要挂上“道”,古代的学者们就难免心慌气短、噤若寒蝉,连伟大的老子也说“道可道,非常道”,谁还敢造次!

古人认为,“道”是总规律,是最高的真理,也是最真实的存在。正因为这样,便不可能用任何有限的概念、语言来界定“道”、表达“道”和说明“道”。一落言筌,便成有限,便不是那个无限整体和绝对真理了。不仅不敢去界说大“道”,即就茶中小“道”也不敢去界说,因为“道”无论大小都是“无限整体和绝对真理”的一部分,绝不能落言筌。──当然,“道”不能分大小,一分大小便不是“无限”的“绝对”的了。这种逻辑上的自相矛盾,原本存在,但无人去推敲。

检索今人对“茶道”的不同见解,大体说来也是如此:或者是“”加“道”,或者等于“”,或者等于“茶德”。

茶道与茶文化的完美结合


茶道,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精、燥、洁,茶道尽矣。”(明张源《茶录》)这是一个方面。更为重要的另一方面,就是“以茶载道”,“道”寓于茗饮之中。修炼身心是茶道的第一目的。陆羽在《茶经》中倡导“精行俭德”,概括了茶道的精蕴,体现了陆羽茶道的精神。

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证明:发扬茶道精神,实践茶德,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育德长智、修心养性,提高精神素质的心灵养生术。茶道源于中国,它是茶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指导茶文化活动的最高原则。何谓“茶道”?“茶道,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精、燥、洁,茶道尽矣。”(明张源《茶录》)这是一个方面。更为重要的另一方面,就是“以茶载道”,“道”寓于茗饮之中。修炼身心是茶道的第一目的。陆羽在《茶经》中倡导“精行俭德”,概括了茶道的精蕴,体现了陆羽茶道的精神。

陆羽把饮茶这一物质生活,导向重视入文精神及心灵升华的新境界,把人生理想和价值评判贯彻于茶事的过程。唐末刘贞亮的《茶十德》中,提出了“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发扬了陆羽的茶道精神。此后一千多年间,历代都对“唐茶道”作了补充和完善。中国茶道是以中国古代哲学精髓为指导思想,根植于华夏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之中,并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为追求目标。

茶文化的内涵其实就是中国文化的内涵的一种具体表现和中国汉文化而论之。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谓,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即是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等习惯和中华的文化内涵和礼仪相结合形成的一种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征的一种文化现象,也可以说是一种礼节现象。礼在中国古代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汉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同时,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礼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和中国的一些生活中的习惯与形式相融合,形成了各类中国特色的文化现象。茶文化是中国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中国不仅是茶叶的原产地之一,而且,在中国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至今仍有着丰富多样的饮茶习惯和风俗。

种茶、饮茶不等于有了茶文化,仅是茶文化形成的前提条件,还必须有文人的参与和文化的内涵。唐代陆羽所著《茶经》系统的总结了唐代以及唐以前茶叶生产,饮用的经验,提出了精行俭德的茶道精神。陆羽和皎然等一批文化人非常重视茶的精神享受和道德规范,讲究饮茶用具、饮茶用水和煮茶艺术,并与儒、道、佛哲学思想交融,而逐渐使人们进入他们的精神领域。在一些士大夫和文人雅士的饮茶过程中,还创作了很多茶诗,仅在《全唐诗》中,流传至今的就有百余位诗人的四百余首,从而奠定汉族茶文化的基础。

古人为了修德悟道,把茶道丰富而深邃的精神内容,用精炼的哲学语言概括成“五德”、“八德”乃至“十德”,使人易于理解和践行。如前贤把“清、和、俭、怡、健”五字浓缩于茶道中,以茶修德,以茶表德,陶冶人们的淡泊、博爱、谦和、善美和刚强的襟怀。概言之,中国茶道就是饮茶之道(品茗的艺术)和饮茶修道(怡情养性,熏陶德化)的统一,是茶事与文化、修养与教化的统一。

“世俗茶道”的发展历程


茶是雅物,亦是俗物。进入世俗社会,行于官场,染几分官气。行于江湖,染几分江湖气;行于商场,染几分铜臭;行于清汤,杂几分脂粉气;行于社区,染几分市侩气;行于家庭,染几分小家子气。熏得几分人间烟火,焉能不带烟火气。这便是生发于茶之味以享乐人生为宗旨的。世俗茶道,其中大众化的部分发展前景看好。

茶是雅物,亦是俗物。

当它进入官场,与政治结缘,便演出一幕幕雄壮的、悲壮的、伟大的、渺小的、光明的、卑劣的历史活剧。

唐代,朝廷将茶沿丝绸之路输往海外请国,一借此打开外交局面,都城长安能成为世界大都会、政治经济文化之中心,茶亦有一份功劳。

唐代,文成公主和亲西藏,带去了香茶,此后,藏民饮茶成为时尚,一此事在西藏传为历史美谈。

唐代,文宗李昂太和九年(835),为抗议榷茶制度,江南茶农打死了榷茶使王涯,这就是茶农斗争史上著名的甘露事变。

明代,朝廷将茶输边易马,作为杀手铜,欲借此以制番人之死命,茶成了明代一个重要的政治磋码。

清代,左宗棠收复新疆,趁机输入湖茶,并作为一项固边的经济措施。

茶是个灵物,随国家政治的举措而升沉起伏,辉煌过,也晦气过。

史书记载,1044年(宋仁宗庆历四年。西夏景宗天授礼法延诈七年八家与夏议和,宋封元是为夏国王,并每年给以银七万两,纲十五万匹,茶叶三万斤。

宋朝国人将茶贡给朝廷,朝廷又将它贡给西夏,以取悦强敌。茶负载的不是友谊,而是对强权的屈服。

在我国清代,官场钦荣有特殊的程序和含义,有别于贵族茶道、雅士茶道、禅宗茶道。在隆重场合。如拜谒上司或长者,仆人献上的盖碗茶照例不能取饮,主客同然。若贸然取饮,便视为无礼。主人若端茶,一意即下了逐客令,客人得马上告辞,这叫端茶送客。主人令仆人换茶,表示留客,这叫留茶。

茶作为有特色的礼品,人情往来靠它,挖门子搭桥铺路也靠它。机构重叠,人浮于事,为官为燎的,一杯茶,一包烟,一张参考看半天。茶通用于不同场合,成事也坏事,温情又势利,茶虽洁物亦难免落入染缸,常扮演尴尬角色,借茶行邪道,罪不在茶。

茶入商场,又是别样面目。在广州,请吃早茶!是商业谈判的同义语。一盅两件,双方边钦边谈。隔着两缕袅袅升腾的水气打开了商战,看货叫板,讨价还价,暗中算计,价格厮杀,终于拍板成交,将茶一饮而尽,双方大快朵颐。没茶,这场商战便无色彩,便无诗意。只要吃得一杯早茶,纵商战败北,但那茶香仍难让人忘怀。

茶入江湖,便添几分江湖气。江湖各帮各派有了是是非非,不诉诸公堂,不急着摆场子打个高低,而多少讲点江湖义气,请双方都信得过的人物出面调停仲裁,地点多在茶馆,名叫吃讲茶。这不为错,茶道之宗旨就有致清导和一说。

茶道进入社区,趋向大众化、平民化,构成社区文化一大特色。如城市的茶馆就很世俗,《清稗类钞》记载:

京师茶馆,列长案,茶叶与水之资,须分计之;有提壶以注者,可自备茶叶,出钱买水而已。汉人少涉足,八旗人士,虽官至三四品,亦厕身其间,并提鸟笼,曳长裙、就广坐,作茗憩,与困人走卒杂坐谈话,不以为忏也。然亦绝无权要中人之踪迹。

民国年间的北京茶馆溶饮食、娱乐为一体,卖茶水兼供茶点,还有评书茶馆,说的多是《包公案》、《雍正剑侠图》、《三侠剑》等,顾客过茶病又过书痛;有京剧条社,唱戏者有专业演员也有下海票友,过茶瘾又过戏瘾;有艺茶社,看杂耍,听相声、单弦,品品茶,乐一乐,笑一笑。

文人笔下的茶馆虽不甚雅,却颇有人间烟火气,在老残先生的明湖居茶馆,可颀赏鼓书艺人王小玉的演出;在鲁迅先生的华老栓茶馆里可听到杀革命党的传闻并目睹华小栓吃人血馒头的镜头;在沙汀先生的其香居茶可见到已成历史垃圾的袍哥、保甲长、乡绅之流;在老舍先生的茶馆里你更可见到1889年清末社会各色人等,什么闻鼻烟的、玩鸟的、斗蛐蛐的、保瞟的、吃洋教的、特务、打手等等,最后是精明一生的王掌柜解下腰带了其一生。总之,一个小茶馆就是人间社会的缩影。

茶叶进入家庭,便有家居茶事。清代查为仁《莲坡诗话》中有一首诗:

书画琴棋诗酒花,

当年件件不离它;

而今七事都更变,

柴米油盐酱醋茶。

茶已是俗物,日行之必需。客来煎茶,联络感情;家人共饮,同享天伦之乐。茶中有温馨。茶道进入家庭贵在随意随心,茶不必精,量家之有;水不必贵,以法为上;器不必妙,宜茶为佳。富贵之家,茶事务求精妙,可夸示富贵、夸示高雅,不足为怪;小康之家不敢攀比,法乎其中;平民家庭纵粗茶陶缶,只要烹饮得法,亦可得条趣。茶不孤傲怪僻,是能伸能屈的木中大丈夫。

综上所述,茶作为俗物,由茶之味竟生发出五花八的茶道,可叫官场茶道、行帮茶道、情场茶道、社区茶道、平民茶道、家庭茶道,茶中有官气、有霸气、有匪气、有江湖气、有市侩气、有脂粉气、有豪气、有小家子气,这一切都发端于口腹之欲,其主旨是享乐人生,非道非佛,更多儒学的内蕴。为了学问完整些、系统些,我们可概称为世俗茶道。

进入80年代,生活节奏加快,市面出现了速溶茶、袋泡茶。城市里最便民的还是小茶馆,饮大碗茶,花钱少,省事,是最经济实惠的饮料。小茶馆和卖大碗茶的增多使饮茶的富贵风雅黯然失色。中国老百姓最欢迎的还是世俗茶道(主要指大众化茶道)。中国人在,茶道在,但茶道不会再是明清时代的格局。

日本的茶道文化


日本的“茶道”是接待宾客的一种礼节,有它特殊的规矩,而称之为“道”。“茶道”即结合了中国的品茶艺术,也表达了日本佛学禅宗的风度,是中国人民和日本人民文化交流的生动体现。

日本茶道历史悠久,公元500余年中国饮茶习惯传入日本,日本奈良时代,天皇在宫廷召集僧侣讲经,曾赐茶百僧,自此日本开始饮茶。公元806年,日本的空海禅师来中国留学,回国时带回茶种及制茶工具。12世纪初,日本的荣西禅师先后两次来中国留学,学习中国文化及产制茶叶的技术,后来写出《吃茶养生记》,起到了类似陆羽《茶经》的作用,从此日本的饮茶习惯推广到民间。后来日本和尚明惠上人把当时在寺庙中的饮茶方法加以概括,写出《饮茶十德》,为日本茶道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十四世纪,中国的“斗茶”(评比茶叶之意)传入日本并盛行起来,对日本茶道的形成也有重要影响。当时上层社会出现了一些茶会,举办茶会时设备豪华阔气,所用茶具几乎都是从中国运去的。另一种民间的茶会设备较简单,多用日本土产的陶质茶具。十五世纪,奈良和尚村田株光把各种茶会结合起来,创造了“茶道”。

以后,日本高僧千利休对茶道进行了改革,在民间广为流传,直至今日。 日本茶道规定七则

①“点茶”有浓淡之分;

②茶水的温度要按季节不同而改变。

③煮茶的火候要掌握适度;

④使用茶具要能保持茶叶的色、香、味,

⑤备好一尺四寸见方的炉子:

⑥冬天炉子的位置要摆的适当并使其固定;

⑦茶室要收拾清洁并插上花,花要与环境相匹配,以显示出新颖、清稚之风度。

同时,还要有“四规”,即“和、敬、清、寂”。“和”是平安和平之气氛;“敬”是尊敬长者,敬爱朋友;“清”是清静;“寂”是达到幽闲的境界。茶室多设在花园内,茶室内陈列着古色古香的壁画、雕刻品和“插花”,中间放着炭炉茶釜,炉前摆着各种茶具。客人进入茶室后,主宾相互致意。

坐定后主人煮水,并取出茶粉(约二勺)放在茶碗内,注入佛水搅拌,直至泛起泡沫为止。敬茶时左手掌托起茶碗,右手扶碗边,客人接过茶碗举至额角,表示致谢,然后就饮。

饮茶形式有两种:一种是轮饮,即一碗茶由客人每人一口,轮流品饮;另一种是每人各饮一碗。饮毕主人邀请客人欣赏茶具和室内陈设,最后客人鞠躬告辞。

“茶道”虽然经过日本文化的长期消化和改进,但至今仍或多或少地保留着中国古代的饮茶风习,体现了中日两国人民传统的友谊。

你喝茶的"佛系"还是迷茫中的"佛系"


“佛系”是什么意思?佛系大概意思就是看淡纷争、一切随缘,以平静的心态笑看云起云落。最近佛系梗流行,社会出现了“佛系茶艺”,“佛系追星”,另有“佛系工作”、“佛系恋爱”、“佛系化妆”……

佛系大概就是指的就是不紧不慢,不争不抢,有也行没有也行的一种淡然又淡薄的生活态度。如果有就再加入四大皆空的元素,那这个世界就完美了,南无阿弥陀佛,善哉善哉!

“佛系”怎么就火了?前两天,新世相出了一篇题为《第一批90后已经出家了》的文章,引起了90后的强烈共鸣,在朋友圈疯传。

然后,各类“佛系”现身了。

句式一:“佛系”+动词,如“佛系健身”、“佛系加班”、“佛系购物”……

句式二:“佛系”+称呼,如“佛系妈妈”、“佛系少女”、“佛系追星党”……

句式三:“佛系”+名词,如“佛系恋爱”、“佛系婚姻”……

句式三衍生句式:“佛系”+职业名词,如“佛系司机”、“佛系金融从业者”、“佛系自媒体人”……

凡是你能想到的词,都能加上“佛系”,然后发个“佛系朋友圈”,代表自己也还是个能追热点的70、80、90后。

再不进入主题讲讲“佛系创业者”,本“佛系自媒体人”就要不认识“佛”这个字了。

迷茫中的佛系

茫茫蓝海红海,不知何去何从。

听说餐饮是刚需,市场广阔,想试试;

可是不知道到底卖饼好还是卖面好。

听说戴威搞个共享单车都有几十亿身家了,想投资;

可是资金不够,市场也已经饱和了。

听说娃娃机是个低成本创业的好项目,好心动;

可是别人说赚不了多少钱。

非迷茫中的佛系者

总觉得周围危机重重,亚历山大;

管理有漏洞,员工不积极,人才流失快;

方案做不好,客户留不住,项目拿不下;

对手很强大,竞争难度五颗星,绝望又不能放弃。

焦虑、焦灼、痛苦,

发际线日益上移,啤酒肚日益隆起,

身体一天不如一天,三十岁的人,五十岁的心脏。

而“佛系者”

阅人没有无数,也有成百上千,

身边来来去去的人,能留下的都是有缘人。

关于管理与方案,专业的事就交给专业的人;

关于人才与客户,是我的就该是我的,不是我的也不强求。

适当放权,给自己闲适半天假,

不饮酒,只喝茶,偶尔纵情山水,

做个养生的“佛系”人。

迷茫中的佛系

对得失更加淡定了;

他们不再追逐一时的利益,

细水长流的发展才是他们的梦想。

随着阅历与年龄的增长,他们也逐渐明白:

钱多钱少,运气真的很重要,

人去人留,也都是缘分的事,

珍惜现在拥有的,这才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

而我我只是一个佛系喝茶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