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百戏 我国的千年古茶艺

发布时间 : 2020-10-16
千年白茶 千年普洱茶 百年的绿茶

千年白茶。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茶百戏 我国的千年古茶艺”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茶百戏又称分茶、水丹青、汤戏、茶戏,是一种能使茶汤纹脉形成物象的古茶艺,其特点就是仅用茶和水,不用其他的原料便能在茶汤中显现出文字和图案。如今,茶百戏还可以在同一茶汤中使图案由显现-消失-再显现变幻多次,形成不同图案。

茶百戏始见于唐代,在宋代由于受到宋徽宗和朝廷大臣、文人的推崇做到了极致,当时不仅盛行于朝廷,也流传于闽北武夷山一带。元代后茶百戏逐渐衰落,到清代后几近失传。2010年,茶百戏已被列入武夷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武夷茶百戏传承人章志峰介绍,点茶是茶百戏操作的基础,也是茶百戏能否成功的关键,只有通过点茶在茶汤中形成丰富泡沫,才能形成各种文字和物象。

“在古代,茶百戏仅能用绿茶演示,但如今茶百戏可以用红茶、黄茶、白茶、乌龙茶、黑茶等其他茶类演示,表现山水、花鸟、人物和文字,图案保留的时间也从古代的瞬间逐步延长到2-6小时。”章志峰如是介绍。

此外,章志峰表示,茶百戏的茶汤不仅可供欣赏还可品饮。据称,茶百戏采用点茶法,将茶汤连茶末一同饮用,较之泡茶法,人体可获得茶中不溶于水的营养成分,如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纤维素等,具有其不可替代的保健功效。

小编推荐

失传的宋代茶百戏


失传的宋代茶百戏

分这种游艺大约始见于唐,由于古时候没有微博也没有DV可供记录,我们只好在文学作品中一窥分游艺的盛况。

唐代刘禹锡在《西山兰若试歌》描述:“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描述了汤显现图案的雏形。

很多人都读过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诗中有句云:“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又有《入梅》诗:“墨试小螺看斗砚,分细乳玩毫杯。客来莫诮儿嬉事,九陌红尘更可哀。” “中兴四大诗人”之一,陆游的好友杨万里也是热爱“分”之人,他的《澹庵坐上观显上人分》有“分何似煮好,煎不似分巧。蒸水老禅弄泉手,隆兴元春新玉爪。二者相遭兔瓯面,怪怪奇奇真善幻。纷如劈絮行太空,影落寒江能万变。银瓶首下仍尻高,注汤作字势嫖姚。”

在宋代,由于受到朝廷和文人的推崇,十分盛行。向子諲《酒边集·江北旧词》有《浣溪沙》一首,题云:“赵总持以扇头来乞词,戏有此赠。赵能著棋、写字、分、弹琴”。

北宋初年人陶谷在《荈茗录》中已经说到一种叫“百戏”的游艺:“至唐始盛。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即就散灭。此之变也,时人谓之百戏。”陶谷所记述的“百戏”,便是后来的分了,玩法是一样的。

喜爱“百戏”的文人很多,其中就有著名的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她的《满庭芳》有“生香熏袖,活火分”句;《摊破浣溪沙》有“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句。宋徽宗赵佶也精于分。蔡京在《延福宫曲宴记》记述了这样一件事:“宣和二年(1120)十二月癸巳,召宰执亲王等曲宴于延福宫……上命近侍取具,亲自注汤击拂,少顷白乳浮盏面,如疏星淡月。顾诸臣曰:此自布。饮毕皆顿首谢。”徽宗亲自分让群臣观赏后,才饮品尝。可见宋时,上自帝王,下至文人、僧徒,以致“赶趁人”,都会玩分。分甚至还传入女真。《大金国志》卷七称金熙宗能分,以为“尽失女真之态”。

入元以后,起于北方的蒙古族入主中原,也因为民族矛盾的加剧,对原来流行于汉族的道艺术带来了不利的影响,雅致的点道和分艺术开始衰落。但至明清仍有点流传和分余韵,据清代高鹗《》:“瓦铫煮春雪,淡香生古瓷。晴窗分乳后,寒夜客来时。”清代后期未见玩分的详细记载,这朵艺奇葩已经失传了。

总之,“百戏”是一种蕴酿于唐末五代,形成北宋初期。流行于两宋,衰于元,亡于清代后期的艺技艺。

“茶百戏”历史探幽


北宋初年人陶谷在《荈茗录》中已经说到一种叫茶百戏的游艺:茶至唐始盛。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即就散灭。此茶之变也,时人谓之茶百戏。陶谷所记述的茶百戏,便是后来的分茶了,玩法是一样的。

喜爱茶百戏的文人很多,其中就有著名的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她的《满庭芳》有生香熏袖,活火分茶句;《摊破浣溪沙》有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句。宋徽宗赵佶也精于分茶。蔡京在《延福宫曲宴记》记述了这样一件事:宣和二年(1120)十二月癸巳,召宰执亲王等曲宴于延福宫上命近侍取茶具,亲自注汤击拂,少顷白乳浮盏面,如疏星淡月。顾诸臣曰:此自布茶。饮毕皆顿首谢。徽宗亲自分茶让群臣观赏后,才饮茶品尝。可见宋时,上自帝王,下至文人、僧徒,以致赶趁人,都会玩分茶。分茶甚至还传入女真。《大金国志》卷七称金熙宗能分茶,以为尽失女真之态。

入元以后,起于北方的蒙古族入主中原,也因为民族矛盾的加剧,对原来流行于汉族的茶道艺术带来了不利的影响,雅致的点茶道和分茶艺术开始衰落。但至明清仍有点茶流传和分茶余韵,据清代高鹗《茶》:瓦铫煮春雪,淡香生古瓷。晴窗分乳后,寒夜客来时。清代后期未见玩分茶的详细记载,这朵茶艺奇葩已经失传了。

总之,茶百戏是一种蕴酿于唐末五代,形成北宋初期。流行于两宋,衰于元,亡于清代后期的茶艺技艺。

关于宋代茶百戏介绍


关于宋代茶百戏介绍

北宋初年人陶谷在《荈茗录》中已经说到一种叫茶百戏的游艺:茶至唐始盛。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即就散灭。此茶之变也,时人谓之茶百戏。陶谷所记述的茶百戏,便是后来的分茶了,玩法是一样的。下面就关于宋代茶百戏做一详细介绍。

喜爱茶百戏的文人很多,其中就有著名的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她的《满庭芳》有生香熏袖,活火分茶句;《摊破浣溪沙》有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句。宋徽宗赵佶也精于分茶。蔡京在《延福宫曲宴记》记述了这样一件事:宣和二年(1120)十二月癸巳,召宰执亲王等曲宴于延福宫上命近侍取茶具,亲自注汤击拂,少顷白乳浮盏面,如疏星淡月。顾诸臣曰:此自布茶。饮毕皆顿首谢。徽宗亲自分茶让群臣观赏后,才饮茶品尝。可见宋时,上自帝王,下至文人、僧徒,以致赶趁人,都会玩分茶。分茶甚至还传入女真。《大金国志》卷七称金熙宗能分茶,以为尽失女真之态。

分茶何似煮茶好,煎茶不似分茶巧。蒸水老禅弄泉手,隆兴元春新玉爪。

分茶这种游艺大约始见于唐,由于古时候没有微博也没有DV可供记录,我们只好在文学作品中一窥分茶游艺的盛况。

唐代刘禹锡在《西山兰若试茶歌》描述: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描述了茶汤显现图案的雏形。

很多人都读过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诗中有句云: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又有《入梅》诗:墨试小螺看斗砚,茶分细乳玩毫杯。客来莫诮儿嬉事,九陌红尘更可哀。中兴四大诗人之一,陆游的好友杨万里也是热爱分茶之人,他的《澹庵坐上观显上人分茶》有分茶何似煮茶好,煎茶不似分茶巧。蒸水老禅弄泉手,隆兴元春新玉爪。二者相遭兔瓯面,怪怪奇奇真善幻。纷如劈絮行太空,影落寒江能万变。银瓶首下仍尻高,注汤作字势嫖姚。

在宋代,由于受到朝廷和文人的推崇,十分盛行。向子諲《酒边集江北旧词》有《浣溪沙》一首,题云:赵总持以扇头来乞词,戏有此赠。赵能著棋、写字、分茶、弹琴。

入元以后,起于北方的蒙古族入主中原,也因为民族矛盾的加剧,对原来流行于汉族的茶道艺术带来了不利的影响,雅致的点茶道和分茶艺术开始衰落。但至明清仍有点茶流传和分茶余韵,据清代高鹗《茶》:瓦铫煮春雪,淡香生古瓷。晴窗分乳后,寒夜客来时。清代后期未见玩分茶的详细记载,这朵茶艺奇葩已经失传了。

总之,茶百戏是一种蕴酿于唐末五代,形成北宋初期。流行于两宋,衰于元,亡于清代后期的茶艺技艺。

走出雪域的千年古茶


中国藏茶自唐朝有记录以来,已是千年古茶,对于当初我们的先辈们怎样发现了这种流芳百世的传世珍品,我们不得而知。随着新世纪的到来,生物工程的发展对人体健康和生命的探索进入了更加微观的领域,科学家在人类基础饮料的研究中发现,中国的“茶”对于人类的健康有着不可低估的贡献,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了未来人类的六大健康饮料,中国“茶”赫然出现在第一位。

藏茶作为历朝历代供应雪域高原藏族同胞生活的必需品,已伴随这个高寒缺氧、强辐射、高油脂、生食的民族坚强地度过了许多岁月。今天,我们应用最新的研究成果,将藏茶介绍给珍爱健康的人们,揭开藏茶走向大众的崭新一页。

藏茶是黑茶类的经典代表,黑茶在抗癌、减肥、降血脂、降血糖、抑制动脉硬化、抑菌、补充维生素及氟、硒等微量元素方面有明显效果。继吕毅、阪田完三在国际上发表相关研究报导后,由吕毅等编著的《中国黑茶全书》在日本出版,引起了茶界和医学界的极大关注,这些研究把藏茶推到了拓展健康之道的最前沿。

该书原名为《藏茶100问》,于2005年底编撰完成,主要是针对开始饮用藏茶、对藏茶发生浓烈兴趣,急需得到合理指导和求证饮茶中发生的一些体感现象的茶迷们,当时的研究还是初始阶段,是作为一本入门的工具书定位的。今天,重新启用了我在05年发表的一篇文章标题 “发现藏茶”作为书名,这个名称沿自欧盟茶叶委员会秘书长芭芭?拉女士在雅安茶厂发出的惊叹:“Discover Tibetan Tea”,继后,西南民族学院的张友教授、广东的茶文化学者奕鸣先生也曾使用此文章标题,今天正式出版,我想这个书名有助人们在对茶品的认知中,唤起对历史的尊重、对自然的敬畏,从中感悟祖先的智慧,领略健康文化,走进藏茶养

独特的藏文化视角

雷波医生是川西雅安有名的中医大夫,世家子弟。我是因为喜欢上了藏茶,而认识了雷医生。在雷医生的指导下,我开始饮用藏茶,并收藏藏茶。藏茶已成为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雷波医生在长期研究藏茶、开发藏茶新品种和指导受众饮用藏茶的过程中,总结出了一整套关于藏茶生产、泡制、饮用和收

中国是产茶大国,茶叶种植的历史最长,茶叶品种最多,产量最大,生产销售茶叶的厂家成千上万。但当你走出国门一看,国际上公认的最好的茶却是阿萨姆茶或大吉岭茶。走进任何一间五星级酒店的酒吧或咖啡厅,有钱人会叫一杯价格昂贵的阿萨姆格雷伯爵茶,坐在靠窗的丝绒椅上,品味个中滋味,实在是妙不可言。

其实人们并不知道,这种产自印度阿萨姆邦的高原小叶种茶,最早却是来自于雅州(今雅安)。19世纪初,到四川雅州传教的英国传教士品尝了当地蒙顶山特产茶“黄芽皇茶”之后,认定人间美味只此一家。清朝道光十四年(1834),英国东印度公司从中国四川雅州重金聘请茶师到印度,携带茶叶种苗到阿萨姆邦以及大吉岭高原,种植源自蒙顶山的高原小叶种茶。此茶,现在在国际上被誉为“茶中香槟”、“茶中蓝山”。

英国东印度公司,也就是现在世界第一大茶商——“立顿”的原始股东,在印度成功引种并大面积种植茶叶之后,第一个瞄准的出口目标就是茶叶消费大国——中国。

生产于雅州的“康砖”、“金尖”,经过85个马站的“茶马古道”源源进入西藏,以其优良的品质,抵挡住了由印度噶伦堡经18个马站就能进入拉萨的印茶,足见“康砖”在藏区地位之稳固。

藏人饮食,缺蔬菜水果,以牛羊肉和乳酪等高热量、高脂肪、高蛋白动物性食物为能量来源。另外食用青稞糌粑,肠胃容易积热积滞,生存需要一种解油通便的东西促进新陈代谢,这种东西就是茶叶。藏民常说“宁可三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

几乎所有的茶叶种类都进入过西藏,经过一千三百多年的生存历练,雅安“康砖”脱颖而出,成为今天的藏茶。藏民为何选择了“康砖”?“康砖”的神奇功效在哪里?雷波医生的《发现藏茶》已为您做了详细的解答。

我在这里还要强调的是:晚唐时期(公元815-838年),吐蕃的热巴巾赞普开展了空前的尊佛运动,把骁勇好斗、彪悍厮杀的吐蕃民众纳入佛教的信仰之中。从此,藏地民众的眼睛里放射出更多慈悲的目光。

茶与佛教修持有着特殊的关系。传统的佛制规定,比丘过午不食,但可以饮茶。所以,茶是僧人维持生命的重要饮料,称“禅茶”。吐蕃在弘佛时,曾有大批汉地禅僧赴藏传法,他们将内地烹茶的方法和坐禅饮茶的习惯首先传给了藏区的僧人。后来,专事梵修的藏地信众,效法每日打坐诵经的僧人,一心入定禅修,禅茶习俗在藏地渐成风俗。尤其是在上层贵族之中更衍生出来一套庄重的藏茶饮用仪式,使藏茶成为西藏重要的文化之一。

雷波医生所著《发现藏茶》的问世,相信会对藏茶的推广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他对藏茶的权威诠释,使人们对藏茶的认识和研究更上一层楼。

千年古茶树(图组)


2700年的古茶树

▲最古老的野生茶树树龄为2700年。千家寨上坝1号古茶树,是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野生茶树,树龄为2700年。位于上坝平地边的坡脚,海拔2450米,乔木树型,树姿直立,分枝较稀,树高25.6米,树幅22×20米,最低分枝高3.6米,第二分枝7.3米,基部干径1.2米,胸径0.86米。2001年4月10日,出席第三届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全体代表立下了“世界茶王,举世无双”纪念碑;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同时颁布了“镇沅千家寨野生古茶树-基尼斯之最”匾牌和证书。千家寨小吊水头2号古茶树,树龄2500年;位于小吊水头峡谷中,海拔2280米,乔木树型,树姿直立,分枝稀,树高19.5米,树幅16.5x18米,最低分枝高10米,基部干径1.02米,胸径0.86米。

镇沅县千家寨万亩野生大茶树群落镇沅九甲乡和平村千家寨野生古茶树群落,地处北纬24°7,东经101°14,海拔2100-2500米高度范围,分布在哀牢山自然保护区的原始森林中。

哀牢山自然保护区是我国目前保护面积最大、植被最完整的中亚热带中山湿性阔叶林。野生大茶树是国家二级保护树种。千家寨野生古茶树群落是面积最大、最原始、最完整、以茶树为优势建群树种的植物群落。在千家寨野生古茶树群落中,有第三纪遗传演化而来的亲缘、近缘植物壳斗科、木兰科、山茶科等植物群。

千家寨野生古茶树群落总面积4200亩以上,是目前发现的最大规模的野生古茶树群落。连同景东、镇沅、景谷、普洱的成片野生茶树,构成了面积广大的野生古茶树分布区域。景东花山、林街、漫湾、大街等8个乡镇有野生大茶树分布,林街岩头村石大门有面积为3500亩的野生大茶树群落。

景谷大水缸有面积2000亩的野生大茶林,其间有许多数百年的大茶树,困庄大地有一株树龄1000多年,树高20米,基部干径0.88米,树幅16.5米的大茶树;凤山顺南光山、小景谷文山村大黑龙潭各有野生茶林1000亩;景谷乡大中山、益智大绿山各有野生茶林500亩。普洱凤阳宽宏和把边团结一带的白草地梁子,分布有总面积约万亩的野生茶树群落,其中团结村有野生茶林8000亩,宽宏村有野生茶林2000亩。

普洱困鹿山千余年野生茶树

澜沧景迈千余年栽培型古茶园

▲面积大、历史长、保存比较完整的栽培型古茶园是景迈古茶园。

澜沧惠民乡芒景、景迈山有古茶树繁衍延续已千余年的万亩栽培型古茶园,整个古茶园由景迈、芒景、芒洪等村寨组成。据芒景缅寺木塔石碑傣文记载,景迈古茶园的茶叶种植,始于傣历57年(公元695年),距今有1300多年的历史。古茶园原有8000多亩,近几百年来连年种植,目前总面积已达万亩。

古茶园与高大常绿阔叶林交错生长,古茶树为单株,株距2-4米,行距3-6米,古茶树直径多在0.10-0.30米之间,少数在0.30-0.50米,树高2-4米,为乔木树型,树态衰老,人为砍伐或干预茶树生长痕迹明显,多数茶树上长着“螃蟹脚”和多种寄生植物。其中最大的两株分别于1956和1976年被砍和被烧;现存最大的两株,其中1号古茶树树高4.3米,基部干径0.50米,离地面0.55米处分出2支枝干;二号古茶树,树高5.6米,基部干径0.40米,离地面0.77处米分出2枝。景迈古茶园的茶叶一直采食和出售,很早就用马帮驮到普洱进行交易,自元代起就销往缅甸、泰国等东南亚国家。

根据傣族文献记载和实物证据,景迈古茶园是古老的普洱茶产地之一。景迈古茶园,是目前国内所发现栽培型古茶林中茶树数目很多、面积很大、历史很长、茶树个体年龄相对较大、保存比较完整的栽培型古茶园,被日本学者称之为“天然茶叶博物馆”。

景迈古茶园这一茶叶博物馆的存在,进一步证明了茶树起源与茶树驯化栽培和规模开发在地理上同源;云南思茅既是茶树起源地,也是最早驯化和规模栽培茶叶的地方。

普洱县困卢山寨边栽培型古茶树林

古茶树上的茶花

澜沧县邦崴千余年过渡型古茶树景东县花山400余年栽培型古茶树

景谷县民乐秧塔大白茶(白芽)400余年栽培型古茶树

普洱县困卢山400余年栽培型古茶树

千年古茶“渠江薄片”


渠江发源湖南新化县古台山,经奉家、天门、长峰等地注入资水,乃新化第三大水系,在地理志上颇为有名。

新化奉家山为奉姓聚居地,历代产茶,渠江薄片、月牙茶、蒙洱茶尤其出名。《新化县志》载:渠江薄片、月牙茶为宫廷贡品,全国享有盛誉。《茶谱》载:潭、邵之间有渠江,中有茶,乡人每年采摘不过十六、七斤,渠江薄片,一斤八十枚。《奉氏族谱》载:奉氏秘方,渠江薄片,一斤换米十升。可见渠江薄片的制作精细、价格昂贵,因产量少,故可饮用之人少。

渠江薄片乃千年古茶,集文化与历史一身。从源头细说,是中国黑茶的鼻祖,源于东晋,兴于唐,盛于宋,明清两朝为贡茶。唐至五代十国时期,渠江薄片已经成为中国十大茗品之一。1368年,朱元璋登基称帝,将渠江薄片列为皇家贡茶,专供皇室成员使用。清代,渠江薄片继续列为皇家贡茶,有五百余年的贡茶史,是中国贡茶历史上最悠久的茶品。

据现在可考的史料记载,有宋代吴淑《茶赋》云:渠江薄片,西山白露,云垂绿脚,香浮碧乳齐名。李时珍《本草纲目》载:渠江之薄片,会稽之日铸,皆产茶有名者。明代田艺蘅《煮泉小品》载:武夷、渠江二茶试之,固一水也,武夷则芡而燥冽,渠江则如铁而清香。明末方以智《通雅》载:渠江之薄片,唐宋时产茶地及名也。这些记载和评价,对后人了解渠江薄片的价值很有好处。

渠江薄片制成后,外形为古铜币样,香气纯正持久,滋味醇和浓厚,汤色橙红明亮,饮用方便。渠江薄片原料选取奉家、天门的头等高山云雾茶,经两蒸两制冷渥堆后,压制成古铜币,茶叶已经消除黑茶涩味沤味,变得芳香异常。

奉家山这个小小的山村,自解放以来,很多茶叶专家和品茗高手不远千里寻找渠江薄片的踪迹,到奉家山勘察茶园,我曾有幸到过那里。奉家山一带群山起伏,峰石奇异,树木葱茏,云雾茫茫,海拔在600至1800米,昼夜温差大,气候条件特殊,常高空阳光灿烂,山中云雾翻腾,低空细雨蒙蒙,瞬间暗淡无光,阵雨迷蒙,山色一新。有诗句描述:云暗雨来疑是夜,山深寒在不知春。奉家山土壤肥沃,腐殖丰富,茶树生长迅速。我曾在奉家山看到大量古茶树生于岩缝内,泉水渗于山石间,常年不涸。取此泉水,回寓所冲泡渠江薄片,茶叶在杯中翻滚,其色如铁,芳香异常。久烹于灶,锅底无滓。此举是多年前之事,现仍记于心。

宋代神奇的分茶技艺——茶百戏


茶百戏又称分茶、水丹青、汤戏、茶戏,是采用点茶技法使茶汤纹脉形成物象的古茶艺、茶道,是宋代流行于京都开封和闽北地区的饮茶、品茶方式,是日本、韩国茶道之原型。茶道的过程是无声的音乐,是没有色彩的绘画,是没有文字的辞章,是幽妙的情境,是难以注解的禅机。

大宋官茶传承宋代宫廷制茶技艺,让沉醉千年的茗品重新开封、陈香新泛、极致再现。

《茶百戏》大宋官茶点茶程序,由茶百戏传承人章志峰老师编排整理,开封大宋官茶茶艺师表演。

茶百戏大宋官茶点茶茶艺

第一道:焚香静心。焚点檀香,陶冶心境。诗人黄庭坚在《相知拾得》一文中称赞:香能拂去污秽,清净身心。

第二道:文烹龙团。用文火烘烤饼茶。龙团是宋代闽北的重要贡茶。

第三道:臼碎圆月。用茶臼锤碎饼茶。茶臼是宋代锤碎饼茶的专用工具。饼茶呈圆形,古人雅称圆月。

第四道:石来运转。用茶磨将茶研成细粉。茶磨古人又称石运转,多以青石制成。

第五道:从事拂茶。用茶帚扫及抹茶。茶帚古人又称宗从事,是扫茶的专用工具。

第六道:枢密罗茶。用茶罗筛取抹茶。茶罗古人又称罗枢密,是筛茶的专用工具。

第七道:麯尘入宫。将筛好的抹茶装入茶盒。抹茶成粉状,古人又称麯尘。

第八道:临泉听涛,即煮水。宋人煮水靠声音辨水温,二沸至三沸最为适宜。

第九道:茶筅沐淋。用沸水冲淋茶筅。茶筅又称竹筅,是点茶的专用工具。

第十道:兔瓯出浴。用沸水烫淋茶盏,宋人点茶推崇使用闽北建窑的兔毫盏,也称兔瓯。

第十一道:麯尘出宫。取抹茶加入茶盏。

第十二道:茶瓶点冲。用茶瓶冲点抹茶。茶瓶又称汤瓶,水注,是点茶的专用工具。

第十三道:融胶初洁。将抹茶调成膏状,古人称融胶。

第十四道:周回一线。环盏周注水,势不欲猛,勿使倾茶。

第十五道:竹筅击拂。用竹筅击拂茶盏,要求手轻筅重,指绕腕转。

第十六道:持瓯献茶。将茶盏放入茶托,献给来宾。

迈山千年古茶树的诉说


古茶园里,微风轻轻地摇动着树叶,斑驳的树皮,似乎在诉说着千多年的沧桑,随风摇曳的枝桠则不停地表现着自己蓬勃的生命力。走着走着,我仿佛感到成排的古茶树在一边招手,一边向我走近,轻轻地,古茶树讲述起了故事:

我给你们留下牛马,怕遇到灾害死掉;留给你们金银财宝,担心你们会用完;只有给你们留下茶树,子孙后代才会取不完,用不尽。这是布朗族典籍《奔闷》中记载的,景迈山布朗族首领叭岩冷临终遗言。景迈山茶林迄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了,原本景迈山没有茶树,是叭岩冷带领部族的人在这里开辟了家园,种下了后人叹为观止的古茶园。叭岩冷是有史料可查的最早的景迈山茶人,是布朗族的茶祖。

景迈山在西双版纳、普洱与缅甸的交界处,原本属于西双版纳傣族土司的领地。傣族土司把第七个公主嫁给叭岩冷,景迈山是公主的嫁妆。

李丽说,景迈山古茶园已被国内外专家学者誉为茶树自然博物馆和古茶活化石园,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完好、年代最久远、面积最大的人工栽培型古茶园,是未来茶叶产业发展的重要种质资源库。历史上,景迈山的茶叶通过茶马古道,卖到缅甸、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是附近各族群众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主要经济来源。现在景迈山富裕了,布朗山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靠的当然也是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