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与家人一起看的茶文化电影

发布时间 : 2020-10-16
客家人茶文化分析 茶文化与

客家人茶文化分析。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适合与家人一起看的茶文化电影”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茶,千百年来,渊源流传、纵横经纬,涉及文化、经济、政治、商贸、植物科学等等诸多繁杂科系。对于大多数有着各方面牵就(或主业工作,或地域等)的茶人来说,传统一朝一夕的走访式学习,不太切乎实际,也得耗费上不少时日精力。

《茶,一片树叶的故事》

对央视纪录片的关注,是从家喻户晓的《舌尖上的中国》系列开始的。

中华文明,向来“民以食为天“。人一旦对食物有了思念,曾是触手可及的老面馒头都会比摆在面前百三十的法式鹅肝来得诱惑。《舌尖上的中国》陪伴着游历在外的莘莘学子们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漫长、煎熬的夜晚。

央视纪录片制作团队功力是在扎实,底蕴深厚。每每主题涉及文化,都能在尊重各方独特性的前提下,随着制定好的各项议题,如一块织锦一般,为观众完整地呈现出一种文化,提供了解这项文化可靠的基础信息。这也是为何,这些纪录片耐得住观众反复观看,即使是小时有余的完整剧集,都能一气呵成地看完。

观影讲究一个情怀,讲究一个场景感。结合着实践来,感受往往更加深厚一些。好比“舌尖”,我就好三俩家人、朋友周末家里聚餐时看,吃着与挑选的那集主题类似的食物,心里能平衡些,也就不那么波澜起伏;又好比《茶,一片树叶的故事》,这就需要静下来,甚至偶尔停下来书写下笔记。身临其境地去体会、理解。

对,我要推荐的就是《茶,一片树叶的故事》。如果说《舌尖上的中国》是一部了解中国饮食文化最为恰当的介入式的影片,那么《茶,一片树叶的故事》则是在中国茶文化的弘扬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如果说以上行文写出了“舌尖”给我带来的震撼,那么,我内心从《茶,一片树叶的故事》里被触发的对茶文化的感慨程度则要更为强烈。

观影建议:

独自观影最佳,无需入座茶席。就着绿茶或是白茶,玻璃杯冲泡即可,看着茶叶在滚滚热水中起伏舒展,影片看累了就加加水,看看杯中茶叶摇曳。适然。

《茶叶之路》

又一部央视纪录片团队给茶人们带来的惊喜。相比较《茶,一片树叶的故事》,《茶叶之路》的研究主题则是细化到了中国茶业贸易的历史发展这一方面。

片名取“茶叶之路”,一方面希望表达茶叶以其独有的方式将中国与世界相通;而另一方面,如“丝绸之路”一样,呈现出其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与价值(明末清初,正是这么一条路,解释了为何中国福建的武夷山能和俄罗斯的圣彼得堡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古时茶叶之路主要从武夷山一带出发,穿越蒙古、俄罗斯中部地区,最后抵达俄罗斯东部进入欧洲。当时,最受沿路牧民们欢迎的便是我国两湖出产的黑茶。在这部纪录片之前,因为接触得少,除了普洱之外,我对于黑茶是没有什么概念的。因而从影片中学习到了许多关于黑茶的故事。整部纪录片是沿着茶叶之路的最初路线来进行分集介绍,详尽却不乏味,值得一看。

在此推荐的是七集的《茶叶之路》精编版本,包括了“帝国之门”,“风起下梅”,“塞外驼铃”,“两湖茶事”,“双城故事”,“茶路夕阳”,“茶和天下”这么几个专题。

观影建议:

可与家人、朋友一同观看,无需入座茶席。就着黑茶,享受着它那份跋山涉水,而经日月沉淀下来的浓烈粗犷之气。去体会黑茶在我国西疆,甚至是中亚、东欧牧民们日常中的那份不可割离的情感。(如果观影时偶然发现家里也存有湖南安化高马二溪的金花黑毛茶,更可增添一份趣味)。

《指尖上的传承》

又是央视的作品。样样都是技艺功夫,针对的是中国传统工艺,涵盖文房用品及游艺杂耍,分出六集,金漆木雕、苏绣、侗族大歌、歙砚、玉雕、及千年紫砂。这部纪录片是我在搜集关于紫砂壶资料时结缘的,从中了解到了紫砂壶的制作流程、历史发展等等辅助资料。随后便一同把剩下五个技艺的纪录片也都看了,在一次次惊叹于中国传统技艺魅力的同时,作为年轻一代的茶人,也不得不让人思考中式茶文化的发展。

观影建议:

挑一个娴静的周末假日,调剂生活而观之。参照对比各方资料一同观看更有意思。

我们进入了信息时代,有大量便捷简单的学习方式供我们参考。纪录片便是其中的一种。看完以上推荐的记录片,作为茶文化学习的辅助支持、信息储备,足矣。

cy316.com延伸阅读

从宋朝笔记故事看赐茶文化


宋朝笔记里有许多宋朝皇帝向臣工赐茶的生动故事,而且赐茶讲究颇多。这些珍贵的史料梳理出来甚为有趣,以供品味评鉴。

一是宴席赐茶。在宴会上饮茶宋朝有两种:一种是“茶酒班”侍奉。如周密《南渡典仪》载:“车驾幸学,讲书官讲讫,御药传旨宣坐赐茶。凡驾出,仪卫有茶酒班殿侍两行,各三十一人。”可见,皇上外出视察和出巡时还带上几十人的“茶酒班”。

另一种是皇帝亲自“布茶”。如徽宗曾亲自为大臣和学士煮茶。蔡京《延福宫曲宴记》:“宣和二年十二月癸巳,召宰执亲王等曲宴于延福宫。上命近侍取茶具,亲手注汤击指拂,少顷白乳浮盏面,如疏星淡月,顾诸臣曰:此自布茶。饮毕皆顿首谢”。

二是殿试赐茶。科举考试是宋朝的一件大事,皇帝或皇后都会向考官和进士赐茶。如哲宗向考官张舜民赐茶饼,张舜民《画墁录》:“予元祐中详定殿试,是年分为制举考第,各蒙赐三饼,然亲知分遗,殆将不胜。”“殆将不胜”是说分给亲友都不够,可见赐茶的珍贵和量少。

再如仁宗的光献皇后向进士赐茶。王巩《甲申杂记》:“仁宗朝,春试进士集英殿,后妃御太清楼观之。慈圣光献出饼角子以赐进士,出七宝茶以赐考试官。”梅尧臣有《七宝茶》诗:“七物甘香杂蕊茶,浮花泛绿乱於霞。”即说此事。

三是慰问赐茶。这有些类似现在的见面礼物或问候礼物,如朝贺时赐茶,《宋史·礼志》载:“中兴仍旧制:凡宰相、枢密、执政、使相、节度、外国使见辞及来朝,皆赐宴内殿或都亭驿,或赐茶酒并如仪。”“中兴仍旧制”是说南宋建立后仍遵从北宋的赐茶和酒的旧制。

还有一种是臣子在京外,这时皇帝会让人捎带茶叶以示慰问,如哲宗秘密让人向苏轼赐茶问候。王巩《随手杂录》:“中使至,密谓子瞻曰:‘某出京师辞官家,官家曰:辞了娘娘来。某辞太后殿,复到官家处,引某至一柜子旁,出此一角密语曰:赐与苏轼,不得令人知。遂出所赐,乃茶一斤,封题皆御笔。’”

我们发现,这些宋朝皇帝赐茶的故事形象生动,耐人寻味。宋朝皇帝向臣工赐茶,加深了君臣感情,提升了文化情操。臣子对于皇上的赐茶也深怀感恩,比如周必大曾作感恩诗《入直召对选德殿赐茶而退》:“绿槐夹道集昏鸦,敕使传宣坐赐茶。归到玉堂清不寐,月钩初上紫薇花。”再如《画墁录》中欧阳修对仁宗感恩的情形:“以侈非常之赐,亲知瞻玩,赓唱以诗,故欧阳永叔有《龙茶小录》。”

这使我们不禁想到我国正在推进建立国家荣誉制度和制定《国家勋章法》,十七届六中全会也提出“抓紧设立国家级文化荣誉称号”。深入研究宋朝皇帝赐茶给我们启示:

1、赐茶讲究多种奖励手段并举。宋朝的赐茶作为一种奖励制度,还把它与其他奖励手段综合运用以形成合力。如《宋朝纪事》:“洪迈选成《唐诗万首绝句》,表进,寿皇宣谕:‘阁学选择甚精,备见博洽,赐茶一百銙,清馥香一十贴,董香二十贴,金器一百两。’”“寿皇”是指60岁以上的皇帝,此处是孝宗皇帝。我们目前正在制定《行政奖励法》,也一定要考虑多种奖励手段并举,以达到最佳效果。

2、赐茶讲究法制化和规范化。宋朝赐茶非常规范,并且很有定制,宋朝就专门制作了赏赐大臣的“京挺”,而皇家则有“龙凤饰”。如《宋史·后妃传》载:“旧赐大臣茶有龙凤饰,明德太后(真宗之母)曰:‘此岂人臣可得?’命有司别制入香京挺以赐之。”这也进一步说明了我国对于勋章进行立法的必要性。

3、赐茶措施细致并且很有操作性。如蔡启《蔡宽夫诗话》载:“湖州紫笋茶出顾渚,在常、湖二郡之间,以其萌茁紫而似笋也。每岁入贡,以清明日到先荐宗庙,后赐近臣。”这里详细规定了清明赐茶的来源、程序和范围,细致合理,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可见,我们在制定荣誉、奖励和勋章制度时一定要认真细致、操作方便。

总之,宋朝皇帝的赐茶制度和模式是一种文化,是一种制度,是一种思想。作为当今世界的茶文化大国,这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挖掘、探讨和总结。

茶文化:论茶文化的定义、内涵与功能


一、茶文化的定义茶叶是劳动生产物,是一种饮料。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各种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这包含和体现一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二、茶文化的内涵茶文化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其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科技教育、文化艺术、医学保健、历史考古、经济贸易、餐饮旅游和新闻出版等学科与行业,包含茶叶专著、茶叶期刊、茶与诗词、茶与歌舞、茶与小说、茶与美术、茶与婚礼、茶与祭祀、茶与禅教、茶与楹联、茶与谚语、茶事掌故、茶与故事、饮茶习俗、茶艺表演、陶瓷茶具、茶馆茶楼、冲泡技艺、茶食茶疗、茶事博览和茶事旅游等廿一个方面。

三、茶文化体系茶史学:茶的起源,发现和利用,茶文化形成、发展、演变、特点及表现形式;茶文化社会学:茶文化对社会各方面的影响,社会发展与进步对茶文化的作用和社会各阶层与茶文化关系;饮茶民俗学:历史和现代,各个地区和民族,城市和农村饮茶习俗;茶的美学:成品茶外形设计、名茶取名、茶包装设计及宣传广告等;茶文化交流学:国际国内研讨、茶文化展示、茶艺表演、少儿茶艺、茶叶历史文化博览及茶事旅游;茶文化功能学:茶文化资源、特性、历史茶文化和新时期茶文化、茶文化功能、茶文化对现代社会及精神文明建设作用等。

四、茶文化特性历史性: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其历史非常悠久。

武王伐纣,茶叶已作为贡品。原始公社后期,茶叶成为货物交换的物品。战国,茶叶已有一定规模。先秦《诗经》总集有茶的记载。汉朝,茶叶成为佛教“坐禅”的专用滋补品。魏晋南北朝,已有饮茶之风。隋朝,全民普遍饮茶。唐代,茶业昌盛,茶叶成为“人家不可一日无”,出现茶馆、茶宴、茶会,提倡客来敬茶。宋朝、流行斗茶,贡茶和赐茶。清朝,曲艺进入茶馆,茶叶对外贸易发展。茶文化是伴随商品经济的出现和城市文化的形成而孕育诞生的。历史上的茶文化注重文化意识形态,以雅为主,着重于表现诗词书画、品茗歌舞。茶文化在形成和发展中,融化了儒家思想,道家和释家的哲学色泽,并演变为各民族的礼俗,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和独具特色的一种文化模式。时代性: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给茶文化注入了新的内涵和活力,在这一新时期,茶文化内涵及表现形式正在不断扩大、延伸、创新和发展。新时期茶文化溶进现代科学技术、现代新闻媒体和市场经济精髓,使茶文化价值功能更加显著、对现代化社会的作用进一步增强。茶的价值是茶文化核心的意识进一步确立,国际交往日益频繁。新时期茶文化传播方式形式,呈大型化、现代化、社会化和国际化趋势。其内涵迅速膨胀,影响扩大,为世人瞩目。

民族性。各民族酷爱饮茶,茶与民族文化生活相结合,形成各自民族特色的茶礼、茶艺、饮茶习俗及喜庆婚礼,以民族茶饮方式为基础,经艺术加工和锤炼而形成的各民族茶艺,更富有生活性和文化性,表现出饮茶的多样性和丰富多采的生活情趣。藏族、土家族、佤族、拉祜族、纳西族、哈萨克族、锡伯族、保安族、阿昌族、布朗族、德昂族、基诺族、撒拉族、白族、肯米族和裕固族等茶与喜庆婚礼,也充分展示茶文化的民族性。

地区性:名茶、名山、名水、名人、名胜、孕育出各具特色的地区茶文化。我国地区广阔,茶类花色繁多,饮茶习俗各异,加之各地历史、文化、生活及经济差异,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茶文化。在经济、文化中心的大城市,以其独特的自身优势和丰富的内涵,也形成独具特色的都市茶文化。上海自1994年起,已连续举办四届国际茶文化节,显示出都市茶文化的特点与魅力。

国际性:古老的中国传统茶文化同各国的历史、文化、经济及人文相结合,演变成英国茶文化、日本茶文化、韩国茶文化、俄罗斯茶文化及摩洛哥茶文化等。在英国,饮茶成为生活一部分,是英国人表现绅士风格的一种礼仪,也是英国女王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程序和重大社会活动中必需的仪程。日本茶道源于中国。日本茶道具有浓郁的日本民族风情,并形成独特的茶道体系、流派和礼仪。韩国人认为茶文化是韩国民族文化的根,每年5月24日为全国茶日。中国茶文化是各国茶文化的摇篮。茶人不分国界、种族和信仰,茶文化可以把全世界茶人联合起来,切磋茶艺,学术交流和经贸洽谈。[page_break]

五、茶文化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发扬传统美德、展示文化艺术、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促进民族团结、表现社会进步和发展经济贸易等。

传统美德是经过几千年积淀下来的被历代人们所推崇的美好道德,是民族精神和社会风尚的体现。茶文化具有的传统主要有热爱祖国、无私奉献、坚韧不拔、谦虚礼貌、勤奋节俭和相敬互让等。吴觉农先生和湖南刘先和,为茶叶事业鞠躬尽瘁,既是爱国主义者,又是当代茶人杰出代表。陆羽《茶经》,是古代茶人勤奋读书、刻苦学习、潜心求索、百折不挠精神的结晶。以茶待客、以茶代酒,“清茶一杯也醉人”就是中华民族珍惜劳动成果、勤奋节险的真实反映。

以茶字当头排列茶文化的社会功能有“以茶思源、以茶待客、以茶会友、以茶联谊、以茶廉政、以茶育人、以茶代酒、以茶健身、以茶入诗、以茶入艺、以茶入画、以茶起舞、以茶歌呤、以茶兴文、以茶作礼、以茶兴农、以茶促贸和以茶致富。

茶是中国的骄傲、民族的自尊、自信和自豪。饮茶可以思源。世界著名科技史家李约瑟博士,将中国茶叶作为中国四大发明(火药、造纸、指南针和印刷术)之后,对人类的第五个重大贡献。唐代陆羽《茶经》是世界第一部茶书。中国茶文化对世界影响功能显著。

以茶会友是茶文化最广泛的社会功能之一。今天所处的市场经济,竞争激烈,优胜劣汰,讲利益、讲效益。但人情较为冷漠,人际关系趋于淡漠。通过茶楼、茶艺馆品茗或茶艺,朋友聚在一起,互通信息,交流感情,增进了解,沟通友谊。朋友相聚在旧式茶馆里,随意说笑,回忆人生,重新享受到生命的乐趣。

古代就有“寒夜客来茶当酒”之说,以茶代酒体现传统美德,符合今天中央倡导的厉行节约制止奢侈浪费行为的规定要求。

以茶育人是新时期茶文化孕育出来的新的社会功能。上海少儿茶艺通过自己动手,学习茶科学,弘扬传统优秀文化,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在敬茶中,展现出对老人、长辈的尊敬,对父母的孝敬,对同学的敬意。

六、茶文化对现代社会的作用现代社会依靠高科技和信息,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物质财富将越来越多,生活也将更加富裕。东亚一些国家在推行工业化过程中,在吸收西方的优秀科技和工艺技术的同时,西方颓废的文化价值观、风俗习惯也侵蚀到社会,随之产生道德危机、拜金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倾向。社会发展的经验表明,现代化不是唯一目标,现代化社会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精神文明,需要发掘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资源。茶文化所具有的历史性,时代性的文化因素及合理因素,在现代社会中已经和正在发挥其自身的积极作用。

茶文化是高雅文化,社会名流和知名人士乐意参加。茶文化也是大众文化,民众广为参与。茶文化复盖全民,影响到整个社会。茶文化对现代社会的作用主要有五个方面:

一是茶文化以德为中心,重视人的群体价值,倡导无私奉献,反对见利忘义和唯利是图。主张义重于利,注重协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倡对人尊敬,重视修生养德,有利于人的心态平衡,解决现代人的精神困惑,提高人的文化素质;二是茶文化是应付人生挑战的益友。在激烈的社会竞争,市场竞争下,紧张的工作、应酬、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各类依附在人们身上的压力不轻。参与茶文化,可以使精神和身心放松一番,以应付人生的挑战,香港茶楼的这个作用十分显著;三是有利于社区文明建设。经济上去了,但文化不能落后,社会风气不能污浊,道德不能沦丧和丑恶。改革开放后茶文化的传播表明,茶文化是有改变社会不正当消费活动、创建精神文明、促进社会进步的作用。四是对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丰富文化生活的作用明显。茶文化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和康乐性,品尝名茶、茶具、茶点,观看茶俗茶艺,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五是促进开放,推进国际文化交流。国际茶文化的频繁交流,使茶文化跨越国界,广交天下,成为人类文明的共同精神财富。

唐诗与茶文化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乃华夏“国饮”;中华又有“诗国”美誉,千百年来茶与诗结下不解之缘。品茗饮茶、赋诗遣兴历来为诗家青睐,咏茶诗自然灿若群星浩如烟海,成为茶文化大观园中一片清馨的奇葩。

说起茶诗妙品,首推盛唐了。诗人们咏茶叶、品茶香、记茶会,也歌唱“淡如水”的君子之交。李白有《赠玉泉仙人掌茶》一诗,曰“尝闻玉泉山,山涧多乳窟。仙气白如鹤,倒悬清溪月。茗生此石中,玉泉流下歇。根柯酒芳津,采服润肌骨。”此诗浪漫飘逸、读来若闻氤氲仙气,别有一番神韵在。杜甫《重过何氏五首》中第三首描写品茗题诗之乐,也出手不凡:“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石阑斜点笔,桐叶坐题词。翡翠鸣衣桁,蜻蜓立钓丝。自今幽兴熟,来往亦无期。”此诗写于汴梁(开封)禹王台,诗人于鸟语花香的春日夕阳之下,边品茗茶香,边凭栏写诗,茶助灵感,诗兴与茶趣融为一体,高雅之至!

白居易咏茶诗数量最多,留传至今尚有70余首,最受推崇者是《茶山境会亭欢宴》一诗,写绝了风云际会品茶斗胜的景象:“遥闻境会茶山夜,珠翠歌钟俱绕身。盘下中分两州界,灯前各作一家春。青娥递舞应争妙,紫笋(茶名)齐尝各斗新。”在白氏咏茶诗中,茶与酒常常出现在同一篇中,如“看风小溘三升酒,寒食深炉一碗茶”(《自题新昌居止》);“举头中酒后,引手索茶时”(《和杨同州寒食坑会》)等。说起白的好茶,据说与当时朝廷曾下禁酒令、一时长安酒贵有关。其实诗人的爱茶另有一种高远的精神寄托,其茶诗或与闲适相伴、或与伤感为伍,常以茶宣泄沉郁,茶水浇开其胸中的块垒,他自己总结为“起尝一碗茗,行读一行书”、“夜茶一两杓,秋吟三数声”、“或饮茶一盏,或吟诗一章”。白毕竟是一位胸怀天下的人民诗人,在困境中不失中国文人能屈能伸的清醒,他在《何处堪避暑》中写道:“游罢睡一觉,觉来茶一瓯,从心到百骸,无一不自由,虽被世间笑,终无身外忧”,以茶陶冶性情、欲从忧愤中寻求一条新路来。

其实,与白居易交好的卢仝也是一位以善吟“茶诗”而闻名的中唐诗人,其《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一诗就脍炙人口,诗云:“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清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肤轻,六碗通神灵。七碗吃不得也。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读此诗如吮香茶,体察到品茗者神清气爽、飘飘欲仙的神情,被誉为“七碗茶诗”,千古流芳,卢仝也因此被人称为“茶痴”,赢得茶界“亚圣”之誉。我们从唐诗中还能看出当时茶商云集、市场繁荣的景象,如王建《寄汴州令孤相公》:“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刘禹锡《寄杨八寿州》“八公山下清淮水,茗园晴望似龙鳞”;李嘉佑《送陆士伦宰义兴》:“浅疏通野寺,绿茗盖春山”;项斯《山中》:“蒸茗气从茅舍出,缫丝声隔竹篱间”等等,从中不难看出当时中国茶庄、茶园和饮茶的盛行,经济生活的活跃。

笔者到过浙江湖州,湖州有著名的三癸亭,为公元773年陆羽与当时湖州刺史、大书法家颜真卿合建,该亭位于顾杼山妙喜寺外,景致绝佳,时颜真卿、陆羽、皎然、袁高等名士高僧常聚会于此,堪称中国最早的“茶亭”和“茶艺馆”了。陆羽有茶圣之称,曾著《茶经》一书,影响广远。唐著名诗僧皎然与陆羽深交,曾赋《奉和颜使君真卿与陆处士羽登妙喜寺三癸亭》一诗以记,留为诗坛佳话。皎然还写有《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云:“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全芽爨金鼎。素瓷雪色飘沬香,何似诸仙琼蕊浆。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加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愁看毕卓瓮间夜,笑向陶潜篱下时。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此为皎然与友人崔刺使共品龙井后的即兴篇,盛赞龙井甘露般清新郁香,描绘一饮、再饮、三饮的不同感受,彰显了以茶代酒、品茗寄情的高格雅境。

元稹的“一七体”《茶》,是一首风格独特的吟茶诗,“一七体”又称七级浮图诗和“宝塔诗”。其规范严格,讲究形式,创作难度较大。此诗是元稹等人欢送白居易以太子宾客身份去洛阳的送别诗,白居易以“诗”为题写一首,元稹以“茶”为题回赠此诗。当时白的心情较低沉,元稹以茶作喻。全诗如下: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锐前黄蕊色,碗转典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知醉前岂堪夸。

这首以《茶》命名、对仗工整的“宝塔诗”,可谓妙趣横生。诗前三句极赞茶质优异,暗喻白品质高尚。四、五句写茶受诗客与僧家爱慕,实言好友之间的深情厚谊;结尾夸茶“洗尽古今人不倦”的功效,比喻有好茶为伴、挚送行,还有什么烦忧呢?元稹以此劝慰白乐天,表达了两位诗人间如茶高洁的友谊,堪称啜英咀华的传世珍篇!

茶文化的概念(一)


茶文化的概念(一)

目前,许多有关的概念存在一些分歧,模糊甚至混乱的现象,如到底什么是问题,什么是问题,什么是问题,和的关系问题,都存在误区,没有统一的认识,需要加以探讨,以求得共识。在讨论问题之前,必须先弄清什么是文化。按文化学的定义,目前通常使用的文化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也就是说,人类改造自然和社会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都属于文化的范畴。狭义的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即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等,同时也包括社会制度和组织机构。因此,应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是指整个发展历程中有关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则是专指其“精神财富”部分。王玲教授在《》一书中是主张狭义说的,她强调指出:“研究,不是研究茶的生长、培植、制作、化学成份、药学原理、卫生等自然现象,这是自然科学家的工作。也不是简单地把学加上考古和茶的发展史。我们的任务,是研究茶在被应用过程中所产生的文化和社会现象。”

按照文化学的研究,文化可分为技术和价值两个体系。技术体系是指人类加工自然造成的技术的、器物的、非人格的、客观的东西;价值体系是指人类在加工自然、塑造自我的过程中形成的规范的、精神的、人格的、主观的东西。这两个体系经由语言和社会结构组成统一体,也就是广义的文化。因而,文化的价值体系狭义文化。文化的内部结构包括下列几个层次: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物态文化层是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是可触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制度文化层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组建的各种社会行为规范。行为文化层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以礼俗、民俗、风俗等形态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心态文化是人类在社会意识活动中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主观因素,相当于通常所说的精神文化、社会意识等概念。这是文化的核心。

那么,也应该有这样的四个层次。 1. 的四个层次物态文化——人们从事生产的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即有关的栽培、制造、加工、保存、化学成份及疗效研究……等等,也包括品茶时所使用的、水、以及桌椅、茶室等看得见摸得着的物品和建筑物。制度文化——人们在从事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行为规范。如随着生产的发展,历代统治者不断加强其管理措施,称之为“茶政”,包括纳贡、税收、专卖、内销、外贸……等等。据《华阳国志.巴志》记载,早在周武王伐纣之时,巴蜀地区的“茶、蜜、灵龟……皆纳贡。”至唐以后贡茶的份额越来越大,名目繁多。从唐代建中元年开始,对征收赋税:“税天下茶、漆、竹、木

茶文化论文 |谈现代中华茶文化的兴起 (一)


茶文化论文 |谈现代中华茶文化的兴起 (一)

最近的二十多年是蓬勃兴起的时期,茶文化的弘扬与传播广度是空前的,茶文化的发掘、整理和研究工作也都是前所未有的。下面笔者对现代的兴起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在改革开放中喷涌

茶文化是基于茶物质上的文化,从茶被祖先发现和利用之始就相伴随。但茶文化真正形成完整的体系,应该是陆羽著《茶经》,因此千百年来茶文化虽有许多创新和发展,其大体框架仍不离其宗。

在我国计划经济时期,茶文化虽然没有得到大力弘扬,但是由于茶文化是传统文化,又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因此茶文化在人们心目中仍然是存在的。改革开放后,思想的解放为茶文化的弘扬提供了环境和机遇,它像不可压抑的泉水一样喷涌而出。这二十多年间茶文化的兴起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初兴阶段。这一阶段是1980年至1989年。主要是普及茶,宣传茶与的阶段。弘扬茶文化的目的是引导茶消费。

1981-1982年全国积压,点燃了茶文化宣传的火种。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产销一直处在供不应求的状况,每年增产的优先供应出口,对国内市场采取限量供应。从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发展生产,号召大力开辟茶园,到改革开放时,全国茶园面积已达100多万公顷,为我国产量的快速增长奠定了基础。1981-1982年生产的增长已远超过出口的需求,因此全国出现大量积压。为了开拓国内市场,引导消费,当时主管业务的国家商业部畜产局组织各地大力开展茶宣传,扩大销售。由加工处张大为同志、处于杰同志在中央电视台《为您服务》栏目介绍茶的,让广大群众了解茶,提倡饮茶。这一举动也为茶文化利用大众传媒宣传开了一个好头,接着各地也纷纷开展了饮茶的宣传活动。

此时,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了浙江农业大学教授庄晚芳先生与孔宪乐、唐力新、王加生合编的通俗读物—《饮茶漫话》,1983年被日本的松崎芳郎翻译连载,为茶文化的宣传提供了基本框架。《饮茶漫话》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饮茶和茶文化的内容,图文并茂,言简意赅,通俗易懂,趣味性强,是当时全国的第一本茶文化读物,倍受国内外读者欢迎。1982年,庄晚芳教授又倡导在杭州成立“之家”。浙江省公司专家陈观沧先生负责筹备工作,“之家”新居于1985年在杭州西子湖畔正式落成,并出版了《之家》刊物,也是当时唯一的茶文化刊物,是刚兴起的浪花,对推动茶文化的复兴起了重要。

茶文化探秘之一:彭祖与茶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多彩的表现形式,如宫廷茶文化的尊贵与奢华,雅士茶文化的风雅与情趣,僧道茶文化的虚静与玄机。道尽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其中以养生之道最为历代人们所追捧,千百年来,演绎了许多生动有趣的养生茶经,为世人所津津乐道。

说到养生,不得不提彭祖。彭祖,长寿之神,是传说中的养生家,留下了许多养生专着,堪称养生派先祖。他与茶之间颇有渊源。据《史记》载,上古之时,洪水泛滥成灾,尧帝忧国忧民,积劳成疾,生命垂危,彭祖就进献了一碗鸡汤,尧帝饮后病立消。此后尧帝每日必饮此汤,虽日理万机,却百病不生,身体矫健。

这碗鸡汤何以如此神奇?《彭祖养道》上曾记载:帝食,天养员木果籽。这员木果籽就是茶籽,彭祖进献的汤中正是加入了这种茶籽。而尧帝在位七十年,后于118岁仙寿的秘密可以说尽在这每日必饮的茶汤之中。之后彭祖受封于大彭,亲率子彭武、彭夷携此茶籽至山中垦荒浚河、驱兽植茗,山遂以两子之名武夷称之,而所植茶树就是今天的武夷茶。

早在四千多年前,彭祖就发现并利用了茶籽养生的功效,融入自己的雉羹之道,可以说彭祖不仅是一位养生家,更是一位发现者,为后世健康饮食养生指明了方向。

如此以来,尧帝称得上是第一位以茶养生的帝王,而彭祖不仅为中国的养生文化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更是历史上发现并利用养生茶饮的第一人。

中国茶文化的精髓 茶文化的诞生与传播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的发祥地。中国茶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体系的组成部分,是东方文化的精粹,是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相统一的文化。如今茶已经发展到全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全球性的饮料,随着茶产业的发展,茶文化也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在人们生活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茶文化是指有关茶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总和,包括茶叶物质生产消费及其对人的意识形态和精神生活产生影响的各个方面。茶文化的表现有两个方面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物质形态包括了茶的历史文物、遗迹、茶书、茶画、各种名优茶、茶馆、茶具、茶歌舞和茶艺表演等;精神形态包括茶道、茶人精神、茶道精神、以茶待客、以茶养廉、以茶养性等。岭南茶文化的覆盖面很广,两大“热点”分别在广州和潮州。

广州茶文化始于唐代,盛于明清。清康熙年间,广州成为我国茶叶出口唯一口岸,全国各省茶叶均运来广州,茶市极旺。粤人嗜茶名闻中外,其时茶叶品种花色数以百计,各种泡茶方法应运而生,饮茶文化进一步发展提高,包括了茶俗文化、茶楼文化、茶点文化和街头凉茶文化。广州人饮茶的习惯和礼节构成了茶俗文化的主体。

潮州茶文化是岭南茶文化的又一重要系列,而尤以“功夫茶”为著称。“潮州工夫茶”中的“潮州”不是指现时行政区域中的潮州,而是指包含汕头、潮州、揭阳、汕尾以及丰顺、兴宁、大埔中的一部分和福建诏安的一部分在内的大潮汕地区。“功夫”二字在潮语意中乃喻做事考究、细致而用心之意。“潮州功夫茶”是一件很讲究的茶事活动,是大潮汕人民对精制的茶叶、考究的茶具、优雅的冲沏过程以及品评水平、礼仪习俗、闲情逸致等方面的整体总结及称谓。“功夫茶”推崇“和、敬、精、乐”的精神,对茶叶、水源、茶器、沏法、心境、环境、品韵及礼仪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讲究。

区别于珠三角洲“茶楼文化”和潮汕功夫茶“精细茶文化”,客家茶文化的基本特征是“山地茶文化”,其表现为封闭性、适地性和自乐性。客家茶区能一直保留着两晋以前“粥茶法”的活化石擂茶,是“封闭性”的具体体现;“茶亭文化”、“老茶文化”和代代喜爱饮用高火“炒米香”型茶叶的习俗,是客家山地茶文化“适地性”的具体表现;而自娱自乐的茶叶诗歌、文学、茶歌(客家山歌)、茶舞和采茶戏剧等,则是客家茶文化“自乐性”的代表。

茶文化发展至今,对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表现在以茶营生,可以富民;以茶会友、足以联谊;以茶代酒、提倡精神;以茶养性,提高思想;以茶献艺,美化生活;以茶做菜、丰富饮食;以茶制药,保健长寿等。

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巴蜀常被称为中国茶业和茶文化的摇篮。六朝以前的茶史资料表明,中国的茶业最初兴起于巴蜀。茶叶文化的形成,与巴蜀地区早期的政治、风俗及茶叶饮用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国以前的茶文化启蒙

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2697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东汉华佗《食经》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记录了茶的医学价值。西汉以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荼陵”,即湖南的茶陵。到三国魏代《广雅》中已最早记载了饼茶的制法和饮用: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茶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渗透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

晋代、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

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会作用。

唐代茶文化的形成

“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新茶。”中唐时,陆羽《茶经》的问世使茶文化发展到一个空前的高度,标志着唐代茶文化的形成。《茶经》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以后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禅教的兴起有关,因茶有提神益思,生精止渴功能,故寺庙崇尚饮茶,在寺院周围植茶树,制定茶礼、设茶堂、选茶头,专呈茶事活动。在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分宫廷茶道、寺院茶礼、文人茶道。《茶经》是个里程碑。干百年来,历代茶人对茶文化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无数次的尝试和探索,直至《茶经》诞生后茶方大行其道,因此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宋代茶文化的兴盛

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推动了茶叶文化的发展,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宋太祖赵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宫庭中设立茶事机关,宫廷用茶已分等级。茶仪已成礼制,赐茶已成皇帝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还赐给国外使节。至于下层社会,茶文化更是生机活泼,有人迁徙,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民间斗茶风起,带来了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

明、清茶文化的普及

此时已出现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类,茶的饮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传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文徵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茶类的增多,泡茶的技艺有别,茶具的款式、质地、花纹千姿百态。晚明时期,文士们对品饮之境又有了新的突破,讲究“至精至美“之境。

在那些文人墨客看来,事物的至精至美的极至最后之境就是“道”,“道”就存在于事物之中。张源首先在其《茶录》一书中提出了自己的“茶道”之说:“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精、燥、洁茶道尽矣。”他认为茶中有“内蕴之神”即“元神”,发抒于外者叫做“元体”,两者互依互存,互为表里,不可分割。元神是茶的精气,元体是精粹外观的色、香、味。只要在事茶的过程中,做到淳朴自然,质朴求真,玄微适度,中正冲和,便能求得茶之真谛。张源的茶道追求茶汤之美、茶味之真,力求进入目视茶色、口尝茶味、鼻闻茶香、耳听茶涛、手摩茶器的完美之境。

张大复则此基础上更进一层,他说:“世人品茶而不味其性,爱山水而不会其情,读书而不得其意,学佛而不破其宗。”他想告诉我们的是,品茶不必斤斤于其水其味之表象,而要求得其真谛,即通过饮茶达到一种精神上的愉快,一种清心悦神、超凡脱俗的心境,以此达到超然物外、情致高洁的仙境,一种天、地、人融通一体的境界。这可以说是明人对中国茶道精神的发展与超越。到清朝时,茶叶出口已成一种正规行业,茶书、茶事、茶诗不计其数。

现代茶文化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茶叶从1949的年产7500T发展到1998年的60余万T。茶物质财富的大量增加为我国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个以弘扬茶文化为宗旨的社会团体---“茶人之家”,1983年湖北成立“陆羽茶文化研究会”,1990年“中国茶人联谊会”在北京成立,1993年“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在湖洲成立,1991年中国茶叶博物馆在杭州西湖乡正式开放。1998年中国国际和平茶文化交流馆建成。随着茶文化的兴起,各地茶艺馆越办越多。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已开到第五界,吸引了日、韩、美、斯及港台地区纷纷参加。各省各市及主产茶县纷纷主办“茶叶节”,如福建武夷市的岩茶节,云南的普洱茶节,浙江新昌、泰顺和湖北英山及河南信阳的茶叶节不胜枚举,都以茶为载体,促进全面的经济贸易发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