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地茶”出现的特殊背景与现状

发布时间 : 2020-10-22
茶与茶文化的背景 茶叶的现状 茶文化的现状

茶与茶文化的背景。

在台地茶出现之前,云南已经有古茶树与古茶园,其种茶与制茶的历史已延续了上千年。台地茶的出现,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事情,在当时属于新生事物。它的出现,恰恰也是与古茶树与古茶园有关。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人们对古茶树与古茶园的评价与今天大相径庭。大致的评判是:

1、古茶树由于树高的原因,加上茶树分散,存在采摘不便的现实;

2、单位面积鲜叶产量不如江浙等地产茶区;

3、那时云南产茶区茶厂很少,基本上是以绿茶、红茶生产为主,而用古茶树的鲜叶加工的绿茶(滇绿)味苦、涩感较重,明显逊色于江浙绿茶。那么普洱茶呢?由于生产量极低,只满足于边销(也称为边销茶)及少量的出口,涉足的生产企业极少,而这些企业又是以生产绿茶和红茶为主,普洱茶的生产量只占这些企业20%左右,绝大部分茶厂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末都不知道普洱茶为何物。

一句话,古茶树与古茶园在当时被视为落后的生产方式。

于是,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云南茶叶界出现了向浙江、江苏等产茶区学习与效仿的热潮。古茶树矮化实验,茶树的苗种培育、人工栽培等诸多尝试,使台地茶“横空出世”,并形成“现代茶园”的概念。

有一个最著名的事件发生在一九八六年,云南省利用世界银行货款,种植约100万亩台地茶。从那时开始,云南各地新增加的台地茶种植就一直没有停顿过,到本世纪初达到高峰。这也使台地茶园的建设在短短二十年间一跃成为云南茶界的主流。就普洱茶生产而言,在1989年以前,它的主要原料以古茶树为主,但到了1990年以后,台地茶进入丰产期,加之政府与民间的大力推广,云南全境的产茶区无论是绿茶、红茶,包括普洱茶,都开始以台地茶为主导原料。甚至那时形成一种共识,台地茶的品质好于古树茶,很多茶厂在那段时间只收台地茶,拒收古树茶。古茶树在当时成为了弃妇,无人搭理。随后的情况是,伴随普洱茶在台湾的兴起,加上香港(普洱茶近代主消费区域)的加大存货,云南很多茶厂在市场对普洱茶逐渐放大的需求中开始逐步压缩绿茶与红茶的产量,扩大普洱茶的产量,没有生产过普洱茶的企业也因市场的强劲需求开始涉足普洱茶的生产,新建成的一些茶厂出现了只加工普洱茶的专业企业。普洱茶自此开始形成行业的规模。在这个大背景中,普洱茶的原料需求量骤然上升,但唱主角的仍是台地茶,古茶树仍是被冷落的。

古树茶的又一次回归,是在2004年以后,并逐渐形成山头纯料的概念。它是伴随古茶山、古茶园的历史印记高调进场的,加之商业炒作的令人膛目结舌,价格的节节攀升,令古树茶在市场中倍受推崇,成为普洱茶众多品种的“新贵”。

于是,台地茶又陷入低谷。但这仅仅是一个表面现象,台地茶近些年陷入低谷与古树茶九十年代被弃用不同,只存在舆论上的弱势,并没有影0向它在普洱茶的主流地位,其普洱茶市场原料比例仍高达90%以上。

小编推荐

台地茶与乔木茶的区别


台地茶,一看就知道是生长在台地上,树形不是太高、枝干不是粗壮,而乔木茶树,乔木虽然没有野生茶树那么高、枝干粗,但与台地茶相比,是要比台地茶高和粗壮的。下面就从几方面分述。

一、生长环境区别

台地茶是指采制于建国侯发展起来的密植茶园的茶,该类茶园的基本特点是“集中连片、高产”,伴随的是“喷药施肥、中耕修剪”。该类茶人工栽培后一直处于相对比较好的管理之中,如修剪、施肥、打药等措施是台地茶管理过程中的基本措施。所以台地茶也可以说是人工养殖茶。

乔木(古树)茶指采制于百年以上的古老茶园的茶,这种茶树是乔木茶。这些老树茶病虫害少,不需用药防治,也不进行修剪、中耕施肥等管理措施,是一种地道的天然老树茶。也可以说是天然茶,其产量当然较台地茶低得多了。

二、外形区别

乔木(古树)茶的叶子相对台地茶壮硕,叶面革质感明显,叶脉清晰,叶边齿状无规律状,叶背毛少;

台地茶因为是栽培的,叶身比较单薄,叶子裙边起波浪,叶边齿状呈规律性,叶背多毛。

三、香气区别

品香气:乔木(古树)茶香气深沉而厚重,停留时间长,台地茶香气则飘扬而短暂。

四、口感区别

口感:乔木(古树)茶会带来感觉丰富的口感,且感受到一股来自高山阔野般的气息,茶汤的细密度和醇厚度较高、渗透力顺畅;而台地茶让人感觉口感单薄且有时味会杂些,茶汤的渗透难以让舌根感到舒畅,有的虽入口时感到霸气,苦涩味比古茶也重。

五、叶底区别

观叶底:乔木(古树)茶冲泡后叶子舒展程度好,肥大且弹性、柔韧性好;台地茶不易舒展,质感薄小且脆硬。

古树茶与台地茶的差异


普洱茶作为我国的传统名茶,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在漫长的成长岁月里,普洱茶以自身独特的品质,滋养了无数的苍生。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其医药保健功能深入研究和发现,普洱茶受到越来越多茶人和社会精英、社会大众的喜爱,并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内容。

历史意义上传统的普洱茶的含义是以云南古树乔木大叶种为原料的,聚宝号高端普洱茶原料即来源于云南大叶种乔木茶树,具有跟好的品饮和收藏价值。

随着普洱茶市场的需求量的增大,自上世纪后期云南开辟了规模化的茶园(台地)茶,以使普洱茶的产量更大些、采收更方便。但从茶叶内含主要具有转化价值的成分(水浸出物、茶多酚和儿茶素等)来看,乔木的古树茶与茶园的台地茶的特点不同,因此普洱古树茶与台地茶的差异还是存在的。(1)外形:古树茶的叶子相对台地茶壮硕,叶面革质感明显,叶脉清晰,叶边齿状无规律状,叶背毛少;台地茶因为是栽培的,叶身比较单薄,叶子裙边起波浪,叶边齿状呈规律性,叶背多毛。

(2)香气:古树茶香气深沉而厚重,停留时间长,台地茶香气则飘扬而短暂。(3)口感:古树茶会带来感觉丰富的口感,且感受到一股来自高山阔野般的气息,茶汤的细密度和醇厚度较高、渗透力顺畅;而台地茶让人感觉口感单薄且有时味会杂些,茶汤的渗透难以让舌根感到舒畅,有的虽入口时感到霸气,苦涩味比古茶也重。

(4)叶底:古树茶冲泡后叶子舒展程度好,肥大且弹性、柔韧性好;而台地茶不易舒,质感薄小且脆硬。

(5)韵味:古树茶入口滋味醇厚,苦涩味所化出的甘性让口腔生津,韵味久留于口腔、喉头,陈茶的能量释放得慢些,茶气的表现也慢慢体现出来,让人体感觉舒服的指数高。而台地茶的后度及留存在口腔中的茶味短暂,生津不明显,韵味短暂,陈茶所含的能量也相对较少且释放得快,人体口感的舒服程度也偏弱。(6)潜质:古树茶因叶子是来自树根深入土壤的大树,根部吸收地下的养分多而使叶子具有转化价值的物质多,潜质空间当然也高;台地茶来自根部短浅的台地,所内含的能随时间转化的物质稀少,转化空间也有极限性。

茶是何方仙物 茶的历史与现状


在我国汉族佛教徒中,对饮食的禁忌颇为重视,尤其是自梁武帝下令全国僧寺禁断荤腥以来,就严格奉行素食制度,从而创造了丰富多采的素食文化,这是汉传佛教区别于南传佛教和藏传佛教的特点之一。佛教主张清心寡欲,因此佛教徒饮食方面的嗜好是极少的。惟有茶,中国佛教徒不仅对其情有独钟,而且经过研究、开发与提倡,影响及于整个社会,以至饮茶之风经久不衰,并传入少数民族地区和日本等国,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茶文化。

那么茶到底是何方仙物?有些什么作用?与佛教有着什么关系呢?本文摘编自陈星桥的论文《茶·茶益·茶道》。后续关于此论文的其他内容将陆续整理发布,欢迎茶人朋友赏读。

通常将茶树上的叶子叫做茶叶,筒称茶。茶树是一种常绿灌木,原产于云南。其叶革质,可作饮料和药用,《茶经》说:“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可见野生茶树也有大如乔木的。

茶的历史悠久。据《史记·周本纪》记载,早在周武王伐纣时(前1122—前1116),参加征战的巴蜀等南方小国就以茶作贡品了。有资料表明西周时期四川一带即已有了茶的人工栽培,说明我国人民对茶很早就有了认识并付诸应用。不过在东汉以前,茶基本用作药品,而东汉以后,尤其是佛教传入我国之后,茶才逐渐用作饮料。一是奉行过午不食制度的僧人饮用,以补充午后的水分,提神益思,驱除睡魔;一是极少数统治阶级饮用,以解酒或除油腻。即使到了南北朝时期,也只是南朝人有此嗜好。

《洛阳伽蓝记》卷二载,陈庆之侮篾吴人“菰稗为饭,茗饮作浆”;卷三载,在魏朝王侯间,往往将茶贬称“酪奴”、“水厄”,“自是朝贵宴会,虽设茗饮,皆耻不复食,惟江表残民远来降者好之”。可见当时北方人对茶尚缺乏足够的认识。隋唐天下一统,为茶的生产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治环境。尤其是禅宗的兴起,僧寺饮茶之风盛行,极大促进了茶的普及。出身于寺院的茶圣陆羽走遍茶叶产地三十三郡后,于元760年隐居苕溪(吴兴),20年后写出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标志着我国茶叶的生产和研究、应用已发展到一个较高的水平。

《茶经》约七千字,包括源、具、选、器、煮、饮、事、出、略、图十节。“具”涉及制茶工具20种左右,“器”介绍了煮茶等28种器具。宋陈师道《茶经序》:“夫茶之著书,自羽始,其用于世,亦自羽始。羽诚有功于茶者也。上自宫省,下迨邑里,外及夷戍蛮狄,宾祀燕享,予陈于前。山泽以成市,商贾以起家,又有功于人者也。”可见其影响之大。

唐代饮茶有四种:粗茶、散茶、末荼、饼茶。一般多采用煮茶法,也可根据需要配以作料、水果等。也有煮茶粥食用的。至唐末、五代,发明了“点茶法”,即净茶末撒入沸腾的水中,其茶品、水质、火候乃至器具等均有讲究。为了增进茶艺,僧人或士大夫常举行规模不等的“斗茶”活动,鉴别茶的优劣,品评烹茶技艺的高低。由此出现了一种将茶汤倾注于碗中使汤纹形成各种物象的游戏,称为“茶百戏”。

《清异录》载:“馔茶而幻出物象于汤面,茶匠通神之艺也。沙门福全生于金乡,长于茶海,能注汤幻茶。”据说他能使汤纹组在一句诗,并列四碗可组合成一首绝句。正是由于饮茶之风的盛行,以至茶成为了文人雅士诗文书画抒写、描绘的内容,甚至步入了音乐、舞蹈的天地。

茶在唐代即已成为重要的外贸品,通过定期举办的“茶马互市”传入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同时茶作为文化使者,通过佛教僧侣的交往,传入朝鲜、日本等国。尤其在日本发展形成了举世闻名、别具特色的茶道。当然茶更多的则是通过商人沿着丝绸之路或海路传到世界各地。

据记载,茶传入各国或各地区的年代为:日本(805年)、阿拉伯(850年)、威尼斯(1559年)、俄国(1567年)、英国(1598年)、葡萄牙(1600年)、荷兰(1610年)、法国(1648年)、南美(1650年)。传入东南亚较早,但人工栽培较晚。如印度产茶始于1834年,斯里兰卡1867年。印尼1827年。世界各国对“茶”的读音,都直接效法汉语的语音,主要分为广东话“CHA”和夏门话“TE”。日本更是将“茶”的字形、读音一并拿去。充分说明中国是茶的故乡。

我国地域广阔,名茶辈出,如西湖的龙井、洞庭的碧螺春、黄山的云雾茶、福建的乌龙茶、四川的蒙顶茶、滇南的普洱茶等等,不胜枚举。但不管有多少种,总分为六大类,即绿茶、白茶、乌龙茶(青茶)、花茶、紧压茶(黑茶)和红茶。其中绿茶出现最早,其次为白茶,即由满披白毫的嫩芽制成,有“白毫”、“银针”、“老君眉”等,宋代著名的龙凤团茶亦属白茶。花茶、乌龙茶、紧压茶发明于明代,而红茶则产生于清代。

至于饮茶方法,约在明代中后期始由煮饮改为至今流行的冲泡法,使饮茶更加方便、普及。此外,各民族各地区在长期的饮茶实践中还形成了一些独具特色的饮茶风俗,如西藏的酥油茶、蒙古的奶茶、白族的三道茶(清茶、甜茶、香茶),云南的盐巴茶、桂北的打油茶、闽潮的工夫茶、广东的早茶、湖南的擂茶、四川的盖碗茶等。

目前,我国计有江北、江南、华南、西南四大茶区,19个省、自治区,1000多个县、市产茶,全国茶园总面积约为100万公顷,居世界首位。1988年全力平茶54万吨,出口19.8万吨,居世界第三位,中国仍是茶类最全、品种最多的国家,其中绿茶、工夫红茶为国际市场主要货源。绿茶占61%,红茶占100%。

1978年世界茶叶总产量175万吨、其中印度55万吨,中国26.8万吨、斯里兰卡19.9万吨、日本10.5万吨、苏联10.3万吨、肯尼亚9.3万吨、土耳其9万吨、印尼7.3万吨。80年代,全世界已有48个产茶国。

目前,茶与咖啡、可可并称为世界三大饮料,其中茶叶历史最久,风行地区最广,饮用人数最多,全世界有一半以上的人喝茶。茶被人们誉为“绿色金子”、“健康饮料”。

古树茶与台地茶的辨别方法


普洱茶是以云南古树乔木大叶种为原料,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在漫长的成长岁月里,普洱茶以自身独特的品质,滋养了无数的苍生。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其医药保健功能深入研究和发现,普洱茶受到越来越多茶人和社会精英、社会大众的喜爱,并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内容。随着普洱茶市场的需求量的增大,自上世纪后期云南开辟了规模化的茶园(台地)茶,以使普洱茶的产量更大些、采收更方便。但从茶叶内含主要具有转化价值的成分(水浸出物、茶多酚和儿茶素等)来看,乔木的古树茶与茶园的台地茶的特点不同,存在着最基本的区别:

(1)外形:古树茶的叶子相对台地茶壮硕,叶面革质感明显,叶脉清晰,叶边齿状无规律状,叶背毛少;台地茶因为是栽培的,叶身比较单薄,叶子裙边起波浪,叶边齿状呈规律性,叶背多毛。

(2)香气:古树茶香气深沉而厚重,停留时间长,台地茶香气则飘扬而短暂。

(3)口感:古树茶会带来感觉丰富的口感,且感受到一股来自高山阔野般的气息,茶汤的细密度和醇厚度较高、渗透力顺畅;而台地茶让人感觉口感单薄且有时味会杂些,茶汤的渗透难以让舌根感到舒畅,有的虽入口时感到霸气,苦涩味比古茶也重。

(4)叶底:古树茶冲泡后叶子舒展程度好,肥大且弹性、柔韧性好;而台地茶不易舒,质感薄小且脆硬。

(5)韵味:古树茶入口滋味醇厚,苦涩味所化出的甘性让口腔生津,韵味久留于口腔、喉头,陈茶的能量释放得慢些,茶气的表现也慢慢体现出来,让人体感觉舒服的指数高。而台地茶的后度及留存在口腔中的茶味短暂,生津不明显,韵味短暂,陈茶所含的能量也相对较少且释放得快,人体口感的舒服程度也偏弱。

(6)潜质:古树茶因叶子是来自树根深入土壤的大树,根部吸收地下的养分多而使叶子具有转化价值的物质多,潜质空间当然也高;台地茶来自根部短浅的台地,所内含的能随时间转化的物质稀少,转化空间也有局限性。

普洱古树茶与台地茶区别


古茶树与台地茶的区别说起古茶树、台地茶,大家往往就会浮想联翩,各种看法、认识众说纷纭,我个人认为宣传普洱茶还是实事求是的好,让广大消费者正确的认识普洱茶、了解普洱茶对人体的有益功效。

下面就古茶树与台地茶的区别和特点,谈几点看法:历史意义上传统的普洱茶的含义是以云南古树乔木大叶种为原料的,普洱茶作为我国的传统名茶,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在漫长的成长岁月里,普洱茶以自身独特的品质,滋养了无数的苍生。

尤其是近年来,普洱茶受到越来越多茶人和社会精英、社会大众的喜爱,并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内容。随着普洱茶市场的需求量的增大,自上世纪后期云南开辟了规模化的茶园(台地)茶,以使普洱茶的产量更大些、采收更方便。

但从茶叶内含主要具有转化价值的成分(水浸出物、茶多酚和儿茶素等)来看,乔木的古树茶与茶园的台地茶的特点不同,存在着最基本的区别:

(1)外形:古树茶的叶子相对台地茶壮硕,叶面革质感明显,叶脉清晰,叶边齿状无规律状,叶背毛少;台地茶因为是栽培的,叶身比较单薄,叶子裙边起波浪,叶边齿状呈规律性,叶背多毛。

(2)香气:古树茶香气深沉而厚重,停留时间长,台地茶香气则飘扬而短暂。

(3)口感:古树茶会带来感觉丰富的口感,且感受到一股来自高山阔野般的气息,茶汤的细密度和醇厚度较高、渗透力顺畅;而台地茶让人感觉口感单薄且有时味会杂些,茶汤的渗透难以让舌根感到舒畅,有的虽入口时感到霸气,苦涩味比古茶也重。

(4)叶底:古树茶冲泡后叶子舒展程度好,肥大且弹性、柔韧性好;而台地茶不易舒,质感薄小且脆硬。

(5)韵味:古树茶入口滋味醇厚,苦涩味所化出的甘性让口腔生津,韵味久留于口腔、喉头,陈茶的能量释放得慢些,茶气的表现也慢慢体现出来,让人体感觉舒服的指数高。而台地茶的后度及留存在口腔中的茶味短暂,生津不明显,韵味短暂,陈茶所含的能量也相对较少且释放得快,人体口感的舒服程度也偏弱。

(6)潜质:古树茶因叶子是来自树根深入土壤的大树,根部吸收地下的养分多而使叶子具有转化价值的物质多,潜质空间当然也高;台地茶来自根部短浅的台地,所内含的能量随时间转化的物质稀少,转化空间也有极限性。

古树茶与台地茶的本质区别


(1)外形:古树茶的叶子相对台地茶壮硕,叶边齿状无规律状,叶背毛少;台地茶叶身较单薄,叶子裙边起波浪,叶边齿状呈规律性,叶背多毛。

(2)香气:古树茶香气深沉而厚重,停留时间长,台地茶香气飘扬而短暂。

(3)口感:古树茶会带来感觉丰富的口感,且感受到一股来自高山阔野般的气息,茶汤的细密度和醇厚度较高、渗透力顺畅;而台地茶让人感觉口感单薄且有时味会杂些,茶汤的渗透难以让舌根感到舒畅,有的虽入口时感到霸气,苦涩味比古树茶也重。

(4)叶底:古树茶冲泡后叶子舒展程度好,肥大且弹性、柔韧性好;台地茶不易舒展,质感薄小且脆硬。

(5)韵味:古树茶入口滋味醇厚,苦涩味所化出的甘性让口腔生津,韵味久留于口腔、喉头,让人体感觉舒服的指数高。而台地茶的后度及留存在口腔中的茶味短暂,生津不明显,韵味短暂,人体口感的舒服程度也偏弱。

(6)潜质:古树茶潜质空间高;台地茶转化空间相对局限。

此外,由于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也使古树茶和台地茶之间存在着一些“变异”。例如现在有的台地茶也因肥水充足,气候等给予的养份好,叶子也很肥大等。

简单分辨台地茶与乔木茶的方法


台地茶是在建国侯发展起来的密植茶园的茶,台地茶是采用“集中连片、高产”,金钱的利益驱使人们对台地茶的精心管理,所以台地茶人工栽培后一直处于相对比较好的管理之中。与台地茶不同的是,乔木茶是一种古树,它采制于百年以上的古老茶园的茶,这种茶树为乔木茶。这些老树茶病虫害少,所以不需用药防治,也不进行人工修剪、中耕施肥等管理措施,是一种地道的天然老树茶。也就是所谓的天然茶,其产量当然较台地茶低得多了。

乔木茶特点:既然茶的制作跟所投入的人力财力有所不同,那么他们的价格也会有很大悬殊。长相壮硕,叶面革质感明显,叶脉清晰,叶边齿状无规律状,叶背毛少。

台地茶特点:相比较而言台地茶经过人工精心照顾,它具有叶身比较单薄,叶子裙边起波浪,叶边齿状呈规律性,叶背多毛。

就两种茶的香气相比较乔木茶香气要比台地茶深沉而厚重,时间略长些,台地茶的时间就相对比较短暂。

喝乔木茶会给人一种很特别口感,仿佛感受到一股来自高山流水般的感觉,从茶汤上看台地茶茶汤相对口感差些味道苦而杂些。

还可以从茶冲泡后区分两种茶的不同,乔木茶冲泡后看上去茶叶比较大而舒展台地茶则刚好相反。

谈到两种茶的味道两者也有不同,台地茶入口后茶味时间短,口感相对乔木茶而言也有所不及。乔木茶有所不同的是入口滋味醇厚,荡气回肠,陈茶冲泡后茶味释放的慢,茶气的表现也慢慢体现出来,让人体感觉舒服的指数高。

熟普洱茶的诞生背景


云南是茶叶的原乡,土地面积广大,又地处边陲,人口密度较低,所以自古以来自然环境受到破坏的程度较小,也使得茶树保留了最原始的“野性”,这类原始的茶树品种茶质厚重,从茶树摘采下来后,经过简单的初制加工制成毛茶。

毛茶虽然很原始好喝,但是新茶直接饮用,茶性寒凉,会有许多人不适应。但是普洱茶自然后发酵的时间往往很长,有可能是十几年、数十年,这个陈化的时间太久,人们一般很难等待,后来基于历史各种存储经验、以及其他因素综合作用,再加上香港茶楼不经意的存茶等行为,使得普洱茶越陈越佳的口碑不胫而走。为了加速陈化普洱茶,研发出了人工发酵技术,即普洱茶“渥堆”发酵技术。

相传,云南茶叶公司为了模仿香港茶楼的普洱茶存储条件,反复摸索尝试,都没有成功,于1973年始重新进行尝试,终于在1975年人工渥堆技术在昆明茶厂正式试制成功,从此揭开了普洱茶生产的新篇章。人工发酵技术研制的原因是为了解决普洱茶自然后发酵时间过长(往往十几数十年)的问题,所以人工模仿自然发酵的过程以达快速陈化普洱茶的目的。

十九世纪70年代,中茶云南省公司统一了渥堆晒青毛茶发酵工艺,从此普洱熟茶时代正式开启。

熟茶发酵所用的毛茶:

普洱茶无论生茶熟茶,都要从散毛茶开始,进行后期精加工。而散毛茶,是茶树细嫩的鲜叶,经过杀青、揉捻、干燥等几道工序加工而成。这时的毛青,直接蒸压成饼的,称为普洱茶生茶,而没有直接蒸压成饼的散毛茶,进行渥堆发酵转熟的,就称为熟茶。

如何区分古树茶与台地茶


一、以茶树的生长形态区分

从生长环境与品种上,略可分为野生型和栽培型。

野生型

多为乔木,树姿高挺,树高3米以上。茶叶因种生容易变异,在同一茶种中,常有多达四、五种变异茶种。嫩叶无毛或者少毛,叶缘有稀钝齿或者无齿,半展未开之三级芽叶长5~8cm,成叶长可达10-20cm.叶片革质肥厚,不易捻成条索,毛茶颜色多呈墨绿色。主副叶脉特别粗壮而明显野生型茶树通常生存于杂树丛林中,密度不大散生。目前所了解的分布区域在思茅北部、临沧中部、西双版纳的南部、保山怒江流域的两侧等地。

茶性滑柔而质重,香气低沉而特异,口感刺激性很低,但水甜惠甘持久且稳定。因此叶质过于肥厚而且革质化,杀青时常以水煮或者洒大量的水焖炒,若处理不当易导致酸化水薄。

许多野生型茶青苦而不化,当地少数民族称之为苦茶,容易导致轻微中毒或者是腹泻,以中医学立场,野生型茶茶性过寒,并不适合正常人长时间饮用;以目前调查的结果,野生型茶能适合做茶品者反而较少。加上茶树过于高大,采摘不易,当地居民常将茶树砍倒以采鲜叶,为保护茶树林,政府已经明令禁止制作与采摘。

栽培型

以乔木、矮乔木居多,树枝多开展或者是办开展,树高1.5-3米。因有人工管理,茶叶因种生有时产生变异较少,在同一茶区中,约有二、三种变异茶种。嫩叶多银毫,叶缘较野生型细而锐齿,亦无锯齿状况。半展未开之三级芽3-5厘米,成叶长达6-15厘米。叶身较乔木薄,毛茶颜色多呈深绿色或者黄绿色。主副叶脉都十分明显。

栽培型茶树为先民所栽种,茶树较为密集、较有规律种植。目前较老的古茶树区以景迈、困鹿、南糯、版纳的古六大茶山等茶区较为出名,思茅(现改称普洱)中北部地区的镇沅、景东、景谷,临沧中南部双江勐库、永德等地也陆续发现古茶区。早期先民所培育种植茶种很明确,以云南特有原始之中小叶种茶居多,比如景迈、倚邦、莽枝、南糯等都有大量的原始中小叶种茶存在,其特点是香甜而韵深是其特色。

栽培型野生茶茶性较之野生型强烈而质地相当,香气较扬,口感较野生型水略薄而刚烈。但是,当地茶农所认为的栽培型野生茶,许多为民国初年以后或者是1950年代种植而后野放的老式茶园,甚至有些是1970-1985年的实生苗群体种。

二、以茶园的管理形态区分从树龄、管理形态与实生苗与否上比较,可分为野放茶和茶园茶。

野放茶

早年云南许多晒青茶来源多是野放茶,为茶园经过栽种后很少有人管理,不施用人工化肥和农药,只是稍做锄草和翻土整理。多数茶龄在五六十年以上,至少是1985年以前栽种。树高约为1.5-2.0米。茶种因种生而稍有变异,叶质肥厚、色泽较深,香气口感介于栽培型野生茶和茶园茶之间。

野放茶的特性,只要是在其兼具野生茶和茶园茶的优点。香气较茶园茶沉稳,但比野生茶高扬。汤质不像野生茶那样的水软与韵广,但较茶园茶甜而绵。喉韵虽不如野生茶内敛,但口感更具全面性。

茶园茶

云南当地学者及制茶界所认为的好茶种,就是茶叶中内含物质含量高。这与台湾市场以香气口感评鉴其茶质优劣方式不同。目前以勐海大叶茶,景谷大白茶、云抗10号、云抗14号、云选9号、云瑰、矮丰等作为主要推广种植的普洱茶种。一般灌木台地茶园,芽体肥壮多银毫,半展未开的三级芽叶2-3毫米,成叶达5-10毫米。叶缘齿细锐而密,叶身薄、叶脉不明显。毛茶多呈浅绿色、黄绿色。越是原始的茶种叶脉越明显,茶质也较重。相对于前二者,茶园茶的茶性最烈,茶质则多数较薄,香气最扬,口感刺激性也最强,回甘快却留存较短,水薄甜而较稳定。以现在云南学术界和业界所认同的茶种改良,朝向香扬而水清甜的趋势十分明显。

三、以茶汤的口感区分

在同一产区与制程条件下,野生茶津出物与多酚类物质比台地茶高,口感也较为宽广,滑润、刺激性低。基本上区分茶树年龄,是以香气口感最为准确。外观辨别能达到50%左右的准确性,配合口感就能较准确的判断。

野生型刺激性最低,香型最宽广、特异、韵最深、汤质最柔,口腔刺激对应点在舌面后段与上颚后段。栽培型香气清新、略带刺激性、韵深,口感对应点在舌面中后段与两颊。野放茶刺激性强、口感对应点在舌面中段和上颚中段,茶园茶刺激性最强,汤质最薄,口感对应点在舌面前段。

普洱古树茶与台地茶鉴别


普洱古树茶

普洱古树茶指采制于百年以上的古老茶园的茶,这些老树茶病虫害少,不需用药防治,也不进行修剪、中耕施肥等管理措施,是一种地道的天然老树茶。

普洱台地茶

普洱台地茶是指采制于建国后发展起来的密植茶园的茶,该类茶园的基本特点是“集中连片、高产”,伴随的是“喷药施肥、中耕修剪”。该类茶人工栽培后一直处于相对比较好的管理之中,如修剪、施肥、打药等措施是台地茶管理过程中的基本措施。

如何鉴别普洱古树茶、台地茶

品香韵

鉴别重要关键之一,不同的茶树根系深度不同,摄取的养分就极为不同,香韵就天壤之别,台地茶由于养分不足,内质较差,只能依靠拼配提升滋味,还有耕种施肥行为,只能体现出清香,而且此种清香随之后期的陈放1-2年就会消失,慢慢转为陈香。

而古树茶能获取土壤深层的矿物质成分,能以内质丰富的最佳状态将各山头的独特性体现出来,如易武的密香及细腻柔滑之汤,又如南糯山的果密香韵,刚柔并济完美茶性。

在香韵上的选择就一定要选择香气浓郁持久,具有独特香韵,且香韵沉稳者。香韵沉稳可以在泡茶时,第一泡茶汤倒出后可闻其公道杯香韵,是否浓郁而下沉,台地茶是很难出现此种香韵在公道杯中的呈现,此种香韵越沉稳就代表内质就越足,树龄就越大。

观茶汤

茶汤是鉴别内质丰富度关键二。

台地茶茶汤内质不足所以表现为黄绿色,茶汤淡薄如水,喝进口中还会有烫嘴的感觉,这个感觉您可以仔细尝试,古树茶内质饱满,一样的热度,喝入口中,烫嘴的感觉区别很大,尝试一下吧,相信您会收获不少。

古树茶茶汤均为金黄色,色泽通透明亮,而且这是当年早春茶的表现。

茶汤粘稠度的鉴别请勿一点点茶汤喝入口中,就来判断,应该将茶汤稍试大口一些喝入口中,在口中迂回一周在咽下,一能感受其茶汤粘度,二能感受茶汤厚实饱满度及其顺滑感。

辨别回甘生津

回甘和生津为茶的基本滋味,台地茶回甘和生津体现都比较快,但持久度较差,一般6泡之后就开始减弱,古树茶此项滋味体现比较稳定,快而持久。

感受苦涩度

苦涩也是鉴别茶好坏的关键,苦涩是茶的本性,任何茶都有,但苦涩绝对不是茶气。也不是说茶很刺激,放久了就不刺激了;还有人说不苦不涩不成茶这些均为错误观点,苦涩是原性,也可说成是茶的缺点。

在喝茶是留出一杯茶汤,冷却之后来喝,内质不足的台地茶您只能喝到一口仅有极重苦涩味的茶汤,而古树茶放冷之后喝虽苦涩也会加重,但他的茶香、回甘、生津,甜等都还在,这就是内质丰富茶性稳定的表现。

留意喉韵

喉韵也是鉴别茶好坏的关键之三,也是非常之重要,一般台地茶是很少有的,有也是很快散去。

喉韵就是在喉部形成的清凉舒适感,此感会使您呼吸都尤为的顺畅,舒爽度较高,还有会形成喉部回甘生津,香韵久留的感受,而且在呼吸时这种韵味会随呼吸带入口中,此时您会产生错觉,怎么我的喉部也能尝到甘甜,香韵。

喉韵的产生是因为茶品内质丰富时,茶汤喝下时滋味会在喉部累加释放,台地茶内质不足所以还没有累加就已经释放,所以不能形成喉韵,这种喉韵古树茶在喝完茶后均能持续20-30分钟之久,喉韵越久就代表内质越足。

台地茶与古树茶的香韵区别


不同的茶树根系深度不同,摄取的养分就极为不同,香韵就天壤之别,台地茶由于养分不足,内质较差,只能依靠拼配提升滋味,还有耕种施肥行为,只能体现出清香,而且此种清香随之后期的陈放1-2年就会消失,慢慢转为陈香。

而古树茶能获取土壤深层的矿物质成分,能以内质丰富的最佳状态将各山头的独特性体现出来,如易武的密香及细腻柔滑之汤,又如南糯山的果密香韵,刚柔并济完美茶性,在香韵上的选择就一定要选择香气浓郁持久,具有独特香韵,且香韵沉稳者,香韵沉稳可以在泡茶时,第一泡茶汤倒出后可闻其公道杯香韵,是否浓郁而下沉,台地茶是很难出现此种香韵在公道杯中的呈现,此种香韵越沉稳就代表内质就越足,树龄就越大。

为什么不施、不拼配、不修剪的易武台地茶没有密香呢?因为摄取的是浅层的养分,土壤结构中含独特性的矿物质成分一般均在土壤深层。

为什么不拼配古树茶呢?台地茶内质不足,喝的人多是因为人们还不了解他的品质,以及它的价格低,属大众消费;而古树茶可以提升品味的高度,资源稀少,能品者少数人也,品的就是他的内含饱满丰富及其地域性的风貌特征,古树茶还需要在拼配吗?从古至今,拼配的出现是因为各山种植的台地茶都有滋味不饱满,内质差的问题,但各山的滋味均有互补优势,所以才将各山的茶按照不同比例进行拼配,使其互补提升滋味,降低原料成本,但不管怎么拼配均只能拼配得到基本口感的达标,决不可能拼出地域的风貌特征。

普洱茶是有生命力的,同时茶也有像人一样有着孕育期,幼年期,少年期,青年期,壮年期,中年期,老年期,内质丰而茶性稳,茶性稳方能求得后期之陈。

科普|云南古树茶与台地茶的区别


茶树属于常绿木本植物,实生苗多为乔木。乌龙茶、绿茶等制程为求定性、量产,所使用栽培茶园多数为灌木,是以扦插无性繁殖,目的在于栽种管理、稳定茶性、不会有变异品种导致香气和口感的差异。

20世纪60年代前,普洱茶品制作均以栽培野生、实生苗野放为主。20世纪70年代开始则以实生苗矮乔木茶园管理,1985年计划经济结束,云南也开始大量培植良种茶,无性生殖培育云抗系列品种。20世纪90年代末期,市场又重新关注原生态的栽培野生茶。社会文化与历史背景实质影响观念与经济发展,在普洱茶历史上可以深切体会。

从茶树的生长形态区分:在生长环境与品种上,略可分为野生型和栽培型。

野生型

多为乔木,树姿高挺,树高3米以上。茶叶因种生容易变异,在同一茶种中,常有多达四、五种变异茶种。嫩叶无毛或者少毛,叶缘有稀钝齿或者无齿,半展未开之三级芽叶长5-8cm,成叶长可达10-20cm。叶片革质肥厚,不易捻成条索,毛茶颜色多呈墨绿色。主副叶脉特别粗壮而明显野生型茶树通常生存于杂树丛林中,密度不大散生。目前所了解的分布区域在思茅(现改称普洱)北部、临沧中部、西双版纳的南部、保山怒江流域的两侧等地。

茶性滑柔而质重,香气低沉而特异,口感刺激性很低,但水甜回甘持久且稳定。因此叶质过于肥厚而且革质化,杀青时常以水煮或者洒大量的水焖炒,若处理不当易导致酸化水薄。

许多野生型茶青苦而不化,当地少数民族称之为苦茶,容易导致轻微中毒或者是腹泻,以中医学立场,野生型茶茶性过寒,并不适合正常人长时间饮用;以目前调查的结果,野生型茶能适合做茶品者反而较少。加上茶树过于高大,采摘不易,当地居民常将茶树砍倒以采鲜叶,为保护茶树林,政府已经明令禁止制作与采摘。

栽培型

以乔木、矮乔木居多,树枝多开展或者是半开展,树高1.5-3米。因有人工管理,茶叶因种生有时产生变异较少,在同一茶区中,约有二、三种变异茶种。嫩叶多银毫,叶缘较野生型细而锐齿,亦无锯齿状况。半展未开之三级芽3-5厘米,成叶长达6-15厘米。叶身较乔木薄,毛茶颜色多呈深绿色或者黄绿色。主副叶脉都十分明显。

栽培型茶树为先民所栽种,茶树较为密集、较有规律种植。目前较老的古茶树区以景迈、困鹿、南糯、版纳的古六大茶山等茶区较为出名,思茅(现改称普洱)中北部地区的镇沅、景东、景谷,临沧中南部双江勐库、永德等地也陆续发现古茶区。早期先民所培育种植茶种很明确,以云南特有原始之中小叶种茶居多,比如景迈、倚邦、莽枝、南糯等都有大量的原始中小叶种茶存在,其特点是香甜而韵深是其特色。

栽培型野生茶茶性较之野生型强烈而质地相当,香气较扬,口感较野生型水略薄而刚烈。但是,当地茶农所认为的栽培型野生茶,许多为民国初年以后或者是1950年代种植而后野放的老式茶园,甚至有些是1970-1985年的实生苗群体种。

文章到这里就结束了,看了本文《“台地茶”出现的特殊背景与现状》的内容不知道对你是否有所帮助,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点击茶经网cy316.com的“茶与茶文化的背景”专题进行查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