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贸易,沧桑千年

发布时间 : 2020-10-23
千年白茶 千年普洱茶 普洱茶贸易

千年白茶。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茶叶贸易,沧桑千年”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据史料记载,中国茶叶最早向海外传播,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当时中国商人在与蒙古毗邻的边境,通过以茶易物的方式,向土耳其输出茶叶。隋唐时期,随着边贸市场的发展壮大,加之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国茶叶以茶马交易的方式,经回纥(维吾尔族祖先)及西域等地向西亚、北亚和阿拉伯等国输送,中途辗转西伯利亚,最终抵达俄国及欧洲各国。

从唐代开始,历代统治者都积极采取控制茶马交易的手段。唐肃宗至德元年(公元756年)至千年元年,在蒙古的回纥地区驱马茶市,开创了茶马交易的先河。

北宋时代,茶马交易主要在陕甘地区,易马的茶叶就地取于川蜀,并在成都、秦州(今甘肃天水)各置榷茶和买马司。

元代时,官府废止了宋代实行的茶马治边政策。

到了明代,又恢复了茶马政策,而且变本加厉,把这项政策作为统治西北地区各族人民的重要手段。明太祖洪武年间,上等马一匹最多换茶叶120斤。明万历年间,则定上等马一匹换茶三十篦,中等二十,下等十五。明代文学家汤显祖在《茶马》诗中这样写道:“黑茶一何美,羌马一何殊。”“羌马与黄茶,胡马求金珠。”足见当时茶马交易市场的兴与繁荣。至清代,茶马治边政策有所松弛,私茶商人较多,在茶马交易中则费茶多而获马少。清朝雍正十三年,官营茶马交易制度终止。

茶马交易治边制度从隋唐始,至清代止,历经岁月沧桑近千年。在茶马市场交易的漫长岁月里,中国商人在西北、西南边陲,用自己的双脚,踏出了一条崎岖绵延的茶马古道。

所谓茶马古道,实际上就是一条地道的马帮之路。茶马古道的线路主要有两条:一条从四川雅安出发,经泸定、康定、巴塘、昌都到西藏拉萨,再到尼泊尔、印度,国内路线全长3100多公里;另一条路线从云南普洱茶原产地(今西双版纳、思茅等地)出发,经大理、丽江、中旬、德钦,到西藏邦达、察隅或昌都、洛隆、工布江达、拉萨,然后再经江孜、亚东,分别到缅甸、尼泊尔、印度,国内路线全长3800多公里。在两条主线的沿途,密布着无数大大小小的支线,将滇、藏、川“大三角”地区紧密联结在一起,形成了世界上地势最高、山路最险、距离最遥远的茶马文明古道。

中国茶叶对外贸易,有1500余年历史,大体可归纳为四个贸易时期:

公元475-1644年的一千余年,是以物易茶为主要特征的出口外销。

中国茶叶最早输出在公元473-476年间,由土耳其商人来我国西北边境以物易茶,被认为是最早记录。

唐代,于公元714年我国设“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以后中国茶叶通过海、陆“丝绸之路”输往西亚和中东地区,东方输往朝鲜、日本。

明代(1368-1644)是中国古典茶叶向近代多种茶类发展的开始时期,为清初以来大规模地开展茶叶国际贸易提供了商品基础。

郑和七次组率船队,出使南亚、西亚和东非三十余国。同时,波斯(今伊朗)商人、西欧人东来航海探险旅行,及传教士的中西交往,把中国茶叶文化传往西方,为以后的华茶大量输入欧洲作了宣传和舆论准备。

小编推荐

千年古镇上的古井茶香传千年


这是个坐落在皖北平原的偏僻小集镇,多少年来却因其独特的千年古井酿酒、泡茶而蜚声海外。一年四季中,田野村舍间,掩映着家家或古朴或时尚的茶馆,几张八仙桌,几条长木凳,乡亲邻里常落坐其间,品茶叙话;茶倌穿桌绕椅,续水添茶,此情景,让人恍有不知身在何处的感觉……千年古城藏底蕴颍河水年复一年,从皖北平原穿流而过。位于颍淮河畔的千年古城颍上,自古便人杰地灵。这里是"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的春秋时期杰出政治家管仲、鲍叔牙,秦左丞相甘茂、少年政治家甘罗的故土,当代又诞生了学界大师常任侠、文坛大家戴厚英、两院院士郑守仁、陈国良等一代精英名流。

岁月的洗礼及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颍上特有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颍上花鼓灯被誉为"东方芭蕾",成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青砖灰瓦、古朴典雅的管鲍祠,千古传颂着感人至深的"管鲍之交";尤家花园"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全球环保500佳"小张庄,首开我国世界生态环保与旅游农业先河;八里河风景区和迪沟风景区更双双荣膺国家AAAA级旅游风景区……2005年,颍上被评为安徽省首批旅游经济强县,这里正在成为中原大地迅速崛起的旅游观光胜地。

古井双泉话神奇颍上厚重沉淀的文化,在千百年的沧桑变幻中演绎了一出出精彩的故事,也使得颍上这片神奇的土地,充满了无限魅力,成为才子佳人、英雄豪杰流连的地方。

位于颍上焦岗湖畔的双集村,因古井古泉、茶香景美,引得晋代"竹林七贤"结伴来此处畅游,留连忘返,直到老终。宋时,太祖赵匡胤建立宋王朝后,征讨南塘(今寿县)时,被困寿县,南塘主于洪也曾驻军双集,双方展开激烈交战。

双集,这个位于颍上县东部的小村落,因为许许多多的民间传说而充满了传奇色彩,村中的两眼不知掘于何朝何代的古井,一眼水甜一眼水咸,甜井水烧茶茶香四溢,咸井水煮肉肉香满村,令人称奇。

"余陶双桥隐七贤,皮浊二水聚八仙"."酿美酒、留七贤、湖畔竹林千古醉,烹香茗、邀四邻、茶楼雅座一席潭".双集古井何日有已无从可考,当地人称在晋代就有,那时叫流泉,是自然涌泉,后因频繁的战事和水患,流泉被埋掉,宋朝战时,一马夫牵马寻水,被战马无意发现,使得官兵及当地百姓纷纷畅饮,后渐有文人墨客来此闲聚,饮茶品酒、谈经论道,遂兴起了此处绵绵的乡土茶风。

满街茶馆兴双集因为有了神奇的古井双泉,便有了满街茶馆的双集,于是就演绎了一场经久不衰的品茗史话。在一个不足几千人的小镇上,林立着大大小小近三十家茶馆。现在,每天早上五点来钟,33岁的双集人计松青就要开门做生意了。他在双集开了一家茶馆,每天都去附近的古井拉水、烧水,开门待客已成了他最主要的工作和生活。

"早上五点半钟,就有人要来茶馆喝茶了。"计松青说,在双集,每天早上天刚亮,二三十家茶馆里就会挤满了赶集喝茶的人,自己也是这样喝着古井水长大的。在茶馆里,大家三五一桌,男女老少围坐一起,沏壶茶,来两碟小点心,谈笑闲聊,直到午间才会散场,这一情景在下午又会继续上演。

"双集人爱喝茶,更爱泡茶馆,在茶馆里聊天、拉家常,会儿女亲家,调解邻里纠纷,谈天论地做生意,呈现出一派和谐景象,双集人已经离不开茶馆了,即使农忙的时候,也会抽空到茶馆里来过过瘾,吹吹牛。"在双集当了多年村支部书记的张克明说,当地人就是大年初一拜年,也要到茶馆里来。

双集人喝茶俨然已经成了一种生活,或生活中一个不可缺少的内容。双集茶馆也成了浓缩人生的小舞台,在这里不分尊卑老幼,人们都在喝茶的轻松氛围中尽情地享受着属于自己的惬意人生。

如今,随着"品香茶、千年双集古井水"的名声在外,每逢周末,阜阳、颍上、淮南、凤台、寿县等地的客人都慕名而来,喝茶品茗,感觉着、体会着"千年古井茶文化".

双集,这个茶香满溢的小集镇,正将其独特少有的魅力散发开来,把一种悠然的古井茶话,轻轻地叙说给每一个茶客听……

千年习俗阿婆茶


千年古镇周庄茶文化的历史也很悠久,长期以来,周庄方圆数公里都流传着饮茶的习俗。以茶而论,就分讲茶、喜茶、春茶、满月茶等,而其中尤以阿婆茶最为有名。

俗话说:未吃阿婆茶,不算到周庄。在周庄喝过阿婆茶的人才能品出水乡古镇的韵味来。周庄人喝阿婆茶源远流长,如今深宅大院里珍藏着的青花瓷盖茶碗、玲珑精巧的茶盅、古朴典雅的茶壶以及釉色光亮的茶盘,都足以证明阿婆茶的悠久历史。

阿婆茶虽是民间习俗,但喝茶方式颇为讲究。东道主定于某日请喝阿婆茶,数天前就四出邀请,筹备茶点。是日,洗涤茶具,摆设桌椅。宾客从四面八方而来,宾主相互招呼,依次就座,先冲茶,送蜜饯,削水果,以表主人的一片心意。冲茶时必先点茶酿,后冲满杯子,表示真诚待客。客人喝阿婆茶至少要喝三开(即冲3次开水)方可离席,以示礼貌。阿婆茶的流行,使许多农村中老妇女加入行列,她们围着八仙桌,嗑嗑瓜子,喝喝茶,张家长,李家短,倾吐心里话。她们喝阿婆茶,还忘不了自己手里的针线活,纳鞋底,绣花鞋,做五月端午节小孩穿的老虎鞋,尽在喝阿婆茶的过程中完成。当然,好婆、婶子也轮流作东,以表示亲密无隙姐妹情、街坊谊。

这些年,阿婆茶重在周庄盛行。张厅、三毛茶楼等都有阿婆茶。尤其是在中市街上的三毛茶楼,因台湾女作家三毛曾来过周庄,曾留下她许多书信笔墨和动人故事,因而三毛茶楼的茶客源源不断,而茶楼主人又是位乡土作家,曾与三毛有过书信往来,因而在三毛茶楼喝阿婆茶,真是有滋有味,别有一番情趣在茶中。

杭州千年茶史


秦汉以降,隋唐以来,杭州城池逐渐移至上城地区,凤凰山麓一带成为隋唐杭州府治、吴越王府、南宋大内。杭州历代名人白居易、钱镠、苏轼,南宋中兴高、孝、光、宁四帝,直至元代张士诚,清代康熙、乾隆、嘉庆三帝,在这里筹划杭州建设,视察民生大计,当也品茗赋诗,历朝典籍、古老地图,彰显着千年上城悠悠往事。

上城并不产茶,但上城的翁隆盛、方正大、鼎兴……多少古老茶庄、茶行将飘着特有豆花香的龙井茶推向全国,香飘万里。清代地图表明,直至同治年间,现今西湖大道西端一直为清代康、乾、嘉皇帝行宫。从那里,乾隆皇帝坐画舫到茅家埠登岸,骑马上龙井。如茵的茶园,美妙的炒制,润喉的茶水……乾隆皇帝四上龙井,为杭州留下六首御茶诗。这些为龙井茶颂咏的诗歌,赋予龙井茶极深的文化内涵,大多是在上城的行宫内赋就书写的。两宋以来,直至晚清民国杭人嗜茶成风,茶楼、茶馆遍布全城。1937年统计杭城550家茶楼中,上城就有300多家。

上城地区不仅是全国著名的茶叶销售、消费地,还是全国著名的茶叶中转枢纽。钱江上游皖、赣茶,间或也有湘、闽茶,循钱江而下在闸口登陆,或售于上城茶庄,或转火车运上海,运渡重洋,销往海外;或经中河、大运河销苏、嘉,或过长江销往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上江茶叶成就了上城地区的茶叶转运业、报关业、保险业、堆栈业。凡此种种,杭州的文史志书均有详载,不一一赘述。

千年黑茶源自安化


千年黑茶源自安化

安化,旧隶属潭州故郡,宋熙宁五年(1072年)开梅山而置县,取归安德化之义,五代毛文锡《茶谱》云“潭邵之间有渠江,中有茶而多毒蛇猛兽,渠江薄片,一斤十八枚”“其色如铁,芳香异常”这是关于黑茶最早的文字记载,渠江,即今安化渠江镇,渠江薄片,就是早期的安化黑茶。

安化云台山茶农忙着采摘最后一批清明芽茶

安化印象

安化位于湘中偏北,雪峰山脉北部,资水横贯全境,土地面积约4990平方公里,其中山地占80%以上,境内峰峦起伏,云雾弥漫,溪流纵横,安化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土壤肥沃,为湖南主要林茶产区之一。

“茶市斯为盛”

因茶商往来而兴起的古镇唐家观,昔日茶马互市的繁华早已远去。

安化黑茶究竟始于何时?据史料推断,安化茶早在唐代已有名,规模生产则从宋代开始,兴盛于明清。古安化茶农从山区生活习惯中逐渐摸索出一套锅炒杀青、揉捻、渥堆、明火焙干的制茶方式,这种黑毛茶无青叶气,有松烟香,滋味浓厚醇和。

安化黑茶味浓,更适宜加奶酪的饮用方式,很合西北少数民族的口味。明朝茶马交易中,量多价廉的安化黑茶冲击了“官茶”四川乌茶,走私贩运屡禁不止,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安化黑茶被正式定为“官茶”,很快就取代汉川之茶,成为销往西北的主打茶叶。

小淹镇白沙溪茶厂内的白沙溪茶文化博物馆。

黄沙坪茶行用抖筛机筛分黑毛茶。

确定为官茶后,安化茶业空前兴旺。在小淹至东坪不到百里的资江两岸,因茶而兴起的集镇就有8个:小淹、边江、江南坪、唐家观、黄沙坪、酉州、乔口、东坪,共有茶号三百多家。制茶季节,晋陕徽茶商齐聚安化,演绎了近五百年“茶市斯为盛,两岸人烟稠”的茶史奇观。

西湖茶史已千年


说到龙井茶叶有多长历史了,杭州老百姓总是会说:“莫佬佬辰光了。”不过,要其说出具体的年份,恐怕就没几个人能说个准数儿了。

在《浙江省茶叶志》上,记者找到了有关杭州茶叶的最早记载:“唐时浙江茶叶运销贸易和饮用之风日盛。?

隋开通大运河后,杭州成了东南物产聚散的‘巨富名邑’”。可见,在唐朝时候,杭州茶叶就通过大运河运往全国各地了。

不过,那时候的杭州茶叶并不叫龙井茶,而西湖种茶始于何代何人,其说也不一。在唐代陆羽所著的《茶经》中,已有杭州天竺、灵隐二寺产茶的记述。直至北宋苏东坡到杭州时,对西湖种茶的历史曾有考证,他认为西湖最早的茶树,在灵隐下天竺香林洞一带,是南朝诗人谢灵运在下天竺翻译佛经时,从天台山带来的。东坡此说和《茶经》之记载正相吻合。如以此说推断,西湖种茶最迟始于南北朝,至今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

时光飞逝,到了元明年间,杭州茶叶开始在民间颇负盛名。据《嘉靖通志》上记载:“杭郡诸茶,总不及龙井之产,而雨前取一旗一枪,尤为珍品。”至此,“龙井茶”三字成了杭州茶叶的代名。明代时,龙井茶已列入全国名茶之列,当时的《五杂俎》中写道:今茶品之上者,罗松也,虎丘也,龙井也。

说到龙井茶发展最快的时期,那就是清朝了,尤其是乾隆皇帝下江南,四访龙井并钦点了“十八棵御茶树”后,直接把龙井茶推举为天下名茶之冠。直至今日,龙井茶早已驰名中外,问茶者络绎不绝。

茶马文化,千年古道


在我国神秘的西南地区,横断山脉的险山恶水之间,盘旋着一条被原始森林和现代化柏油马路覆盖的千年古道,它无声地讲述了千百年来茶叶入藏的故事,这就是世界上地势最高、路程最远的文化传播要道——茶马古道。

茶马互市遗址:从古至今,天全为边茶生产基地,种植加工边茶形成传统,至今不衰。古代官方实行茶马专营,引课等制度,历代于碉门设茶马司严格加强管理,并开设“碉门茶马市”,汉藏商贾云集,商品交易活跃,有力地促进了藏汉经济贸易往来、民族合作团结。

茶马古道不但贯穿了滇、川、藏“大三角”地带,其触角还深入到了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和东南亚的另外一些国家。它既是一条把滇、川等地的茶叶输往西藏和其他地区的通道,也是东西方互接的“脐带”,从历史的角度看,它还是推动世界上不同地域、不同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

茶马古道实现了滇、川及内地出产的茶叶、布匹、盐和日用器皿与藏区的骡马、毛皮、药材等物资间的交换,而负责运输这些物资靠的都是马帮和牦牛帮。驮铃和马蹄声几乎成为茶马古道的标识。商贸上的往来同样带动了民族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藏传佛教应运而生。于是,茶马古道路途上走的不再光是运输物资的马帮,还有前去朝圣转经的信徒。

古道路边的岩石和玛尼堆上,还留有当时信徒们绘制、雕刻的大量佛陀、菩萨和高僧,及各种形象的神灵动物、海螺、日月星辰等。这些或古朴或细致的艺术造型,赋予了茶马古道一种精神上的庄严与神圣,也为那遥远而艰辛的路途增添了几许宗教神秘色彩。茶马古道因其难以想象的困难险阻和遥远漫长,渐渐被历史的洪流和原始森林地貌掩盖起来,只留下古道石板上二寸多深的马蹄印,和沿路一座座古老而神圣的玛尼堆、转经房,在告诉着人们这条道路上曾出现过、发生过的那些关于文化,关于民族,关于宗教,苍茫而深厚的历史宏章。

品尽千年普洱情


几年前,普洱茶突然变得走俏起来,成为了国人饮茶不可或缺的一个品类。究其根本,除却历史渊源、健康生活理念深入人心、生活品质逐渐提高等因素以外,作为黑茶的普洱越陈越香的独特之处着实让国人着了迷。

随着中国品茶人士数量、质量的攀升,懂普洱茶、好普洱茶的人也越来越多。而迷恋于品普洱产的人,口味也变得愈发的挑剔。于是乎,古香古色的冰岛古树茶就逐渐成了爱普洱人士的掌上明珠。

香陈九畹芳兰气,品尽千年普洱情,这是爱普洱之人耳熟能详的一句话。不同于其他茶叶贵在新的特点,普洱则贵在陈。作为普洱一种的冰岛古树茶则更是如此。

入口不涩,喉咙渐生丝丝凉气,紧接着俩颊生津,若潺潺溪水。有好事友人品其美味之后不禁啧啧称奇。而托友人之福,有幸一尝,冰岛之名果不虚传入口如淡淡冰水,而后却茶香四溢,清凉感十足,还透着一股冰糖滋味,回甘不断。

友人说:真正的冰岛古树茶,生津快过班章,回甘效果独特。而赝品冰岛,仿得出高香却仿不出这种独特的口感,冷杯之后更闻不出冰糖香。

好奇之下,查阅史料,才知此茶之珍贵并非友人吹嘘。冰岛古树茶产地在冰岛村(当地人也称丙岛),该村位于云南勐库河畔。懂茶的人都知道,勐库茶区居临沧茶区中心,而以勐库河为界,勐库茶山被分为东半山和西半山两部分。东半山茶香气高昂,显毫,但茶气相对较弱;西半山正相反,香气弱但茶气十足。所以位于中间的冰岛村所产茶叶,可谓集勐库茶区优秀品质于一身的极品好茶。

茶叶虽好,产量却十分稀有。真正的冰岛古树茶,产量要比着名的老班章少的多。市场上普遍认为,真正的冰岛古树茶要比老班章贵上30%以上才是。

曾几何时,班章为王,景迈为后,班章为王,易武为后的说法不绝于耳。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懂普洱的人逐渐发现,没有什么比真正的冰岛古树茶更柔的茶叶了。于是,班章为王,冰岛为后的说法便兴盛起来。

一时间,冰岛古树茶声名鹊起。但殊不知,古茶树却岌岌可危。据了解,明成化二十一年勐库土司在冰岛村植下的150余株古树,至今仅存20余株,所剩无多。而即便是想喝道树龄年轻一点的真正的冰岛古树茶,也实属不易。

最开始,冰岛茶的名气主要是在一些发烧级玩家的圈子里流传,主要为日韩和台湾人。然而他们在收茶时却喜欢弄虚作假,每到收茶时节,白天,茶农和茶商在茶园讨价还价地交易,一切很正常,但到了夜深人静,便偷偷把在其他地方收的茶带到冰岛,冒充冰岛的古树茶。也就是所谓的外国茶。

慢慢地,随着古树茶的价格升温让古茶园在开发与利用中出现许多不当行为,不少茶农变得急功近利起来过度采摘古茶树茶叶,古茶树损坏程度加剧,古茶园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古茶树管理粗放、衰退严重、保护措施不到位等等成了冰岛古树茶面临的一大危机。

另一方面,由于旅游业的发展,一些古茶园、古茶树已开始受到人为的破坏,古茶树保护形势十分严峻,做好古茶园、古茶树的保护工作已迫在眉睫。

国人好茶,以茶为调剂品,以茶为文化。品茶之人,更是执着于察其色,闻其香,品其味;封班章为王,评冰岛为后。却忘了,如若不加保护,终有一天会故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广西的千年茶史


广西的茶产业是在改革开放后腾飞的,以前走得很慢,不是因为没有好资源,而是因为未能给它插上腾飞的翅膀。

不管国内各种茶书怎么遗忘广西茶,但首先得承认,广西也是中国茶的原产地之一。

《广西通志稿》记载:白毛茶,产田阳、凤山、扶绥、那坡诸县概属野生。又道:明山茶,产上林、武鸣等县,茶树不待人种植多生高山石隙中。《广西特产物品志略》也说:后山茶产龙州等县,树婆娑而矮,叶椭圆而长,边缘有锯齿,野生山中。时至今天,凌云县青龙山、贺州桂岭开山村、大新等地还有不少古老的野生茶树。

早在秦汉时期,广西就有茶叶栽培痕迹,至今有2000多年历史。广西东北部属于楚的疆域,制茶可能是从楚属湘水流域传播而来。秦汉以后,灵渠沟通荆楚与广西水运,为广西茶业兴起与发展创造了条件。《桂平县志》说,茶始于汉晋之间,至唐而大盛。唐代广西茶区有象州和容州。唐至德三年(公元758年),唐朝陆羽《茶经》记载:茶树岭南生福州、建州、韶州、象州。所言象州指的就是广西象州茶区。

唐元和元年(公元815年),唐朝柳宗元任柳州刺史时,曾赋诗描述当时茶叶加工情景:南州溽暑醉如酒,隐几熟眠开北牖。日午独赏无余声,山童隔竹敲茶臼。

至宋朝,广西茶叶发展成为商品,并开始课税。宋崇宁元年(1102年)蔡京立茶引法(即征茶税),规定60斤茶纳铜钱600文,当时广西茶税达1183贯960文(每贯1000文)。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广南西路茶叶产量高,分布较广,位于今天的融水、临桂、灵川、兴安、荔浦、永福、贵港、玉林、平乐、平南、宾阳等地均产茶叶,形成了当时融州、静江府、郁林州、昭州、浔州、宾州六大茶区。

清代广西茶区扩大到60多个县,茶叶品种有上百个之多。其中,凌云白毫、横县南山白毛茶、开山白毛茶、桂平西山茶、苍梧六堡茶等,成为饮誉国内外的名茶。

横县南山白毛茶似乎不太为人所知,但它的历史是深厚的,在横县那阳乡南山种植的历史有500多年。清嘉庆十五年(1801年),在全国24个名茶中,有广西南山白毛茶的份。1915年,南山白毛茶以白毫显露,滋味浓厚的口感,在巴拿马博览会获银质奖章。1933年,当时的广西省政府给南山白毛茶题赠品胜武彝匾额。

清末民初,广西茶叶兴旺过一段时间,最高年产量达10万担左右,主产区在苍梧、贺县(今贺州)、横县、藤县、岑溪等县。当时岑溪一带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

岑溪最好是山家,七六二山好种茶。

三六九圩担去卖,归来猪肉共棉花。

七六二山是指岑溪境内的筋竹、诚谏、水汶、樟木等地,歌谣反映了当时岑溪制茶的兴旺景象。

民国时期,广西茶叶成为出口商品,1915年到1929年的15年间,广西平均每年输出茶叶约30万担。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广西茶叶生产进入衰落时期,茶叶出口受阻,销量锐减,茶价下跌。1933年,一公斤茶叶可换3.7公斤大米;10年后的1943年,一公斤茶叶还换不到0.5公斤大米。苍梧六堡茶的身价也跌得厉害,从1929年前的每担30元左右降至抗战时期的十八九元。1945年,广西种茶规模只剩11万余亩的面积、不足1500吨的年产量,约占盛年产量的三分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广西茶叶得到恢复和发展。据统计,1985年,广西茶叶种植面积达31万亩,产茶9900吨;2008年,广西茶叶种植面积达到60多万亩,产茶近3万吨。虽然这一规模还远远落后国内茶叶大产区,但较之以往,有了很大的发展。

现在,广西比较大的茶区有凌云、横县等县。广西茶叶主要分全发酵红茶、不发酵绿茶、后发酵六堡茶和花茶四大类。全发酵红茶主要是红碎茶,以大叶茶为原料,口感浓、强、鲜。花茶有茉莉花、桂花、玉兰花、珠兰等几种。据桂林市茶叶研究所收集的茶树品系有448个,其中广西本地品种78个。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