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源于:神农采茶

发布时间 : 2020-10-23
神农花茶 绿茶采茶 普洱茶采茶

神农花茶。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茶源于:神农采茶”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相传,有一天神农采奇花野草时,尝到一种草叶,使他口干舌麻,头晕目眩,于是他放下草药袋,背靠一棵大树休息。

一阵风吹过,神农闻到了一股清鲜香气。清香从何而来?他抬头一看,只见树上有几片绿油油的叶子落下,他有一点好奇,信手拾起一片放入口中慢慢咀嚼,感到味虽苦涩,但有清香回甘之味,索性嚼而食之。

神农食后更觉气味清香,舌底生津,精神好了,头晕目眩也减轻了。他好生奇怪,于是拾几片叶子在手细看,其叶形、叶脉、叶缘均与一般树木不同,因此,他就采了些芽叶,花果带回栽种。

从此,神农将这种树定名为“茶”,这就是茶的最早发现。

此为一说,另一说则是:神农给人治病,亲自爬山越岭采集草药,采回后再对草药熬煎试服,亲身体会,鉴别各种草药的性能。

有一天,神农采了一大包草药,把他们按已知的品性分成几堆,就在大树底下架起铁锅,放入溪水,生水泡煮。水烧开时,神农打开锅盖,转身去取草药时,忽见有几片树叶飘落锅中,当即一股清香从铁锅中飘起,他走进细看,只见因这叶子落水,水中汤色已渐成黄绿,并有清香随着蒸汽上升而缓缓散发。他用碗舀了点汁水喝,只觉得味带苦涩,清香扑鼻,喝后回味香醇甘甜,而且嘴不渴了,人不累了,头脑也更清醒了,不觉大喜。神农从锅中捞起叶子,细加观察,发现附近树上没有这种树叶,于是发愿一定要找到这种树。

自此,神农一边继续研究这种叶子的药效,一边涉足群山寻找,最后神农终于在山坳里发现了几棵野生大茶树,其叶子和落入锅中的叶子一模一样,熬煮之,汁水黄绿,饮之其味也同,神农喜,遂将其命名为“茶”。

茶经网扩展阅读

神农得茶


神农得茶,茶业的生产发展从南向北推移,与中原文化自北而南的传播相互影响,互为侵润。

陆羽(728~804)《茶经》中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齐有晏婴,汉有扬雄、司马相如,吴有韦曜,晋有刘琨、张载、祖纳、谢安、左思之徒,皆饮焉。《神农本草经》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这些都是对人类饮茶的最早记述。神农氏是南方的一个氏族部落,当时处于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转化,采集猎狩向农业和畜牧业过渡时期。作为中华民族始祖之一的神农氏并不是一个人,而是改造自然,发展农业经济的先民的集体化身。云南高原在几十万年前就有人类活动的痕迹,普洱市的景东、镇沅、景谷、思茅、澜沧等地都发现了新旧石器时代的遗址和器物,景谷县大石寺至今仍存祭祀神农的遗迹。热带亚热带优越的自然条件使普洱原住民的食物来源偏重于采集业,这使他们对大自然中各种植物包括茶树的认识较为深刻,不难推测,是他们最早人工驯化栽培了野生茶树,然后通过部族之间的交流从云贵高原传入巴蜀之地,再向中原腹地扩展。濮人是云南高原的原住民,他们是否也是神农的一个支系?仰或是后人讲其发现茶的功劳归于无所不能的神农了。

古代文献中关于茶最早的记述是东晋常璩(291~361)的《华阳国志》,其《巴志》中载:周武王伐纣,得巴蜀之师其地东至鱼腹,西至僰道,北接汉中,南极黔涪,土植五谷,牲具六畜,桑蚕麻苎,鱼盐铜铁、丹漆茶蜜皆纳贡之,上述记载证明早在3000多年前的西周时期巴国已利用茶叶,并且作为贡品进诸周王室。那么,据此推测,至少在西周时,茶树已从云南原产地引种或自然传播到巴蜀之地了。战国末期,茶事活动已传入中原地区,顾炎武(1613~1682)在《日知录》中说:是知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也就是指战国末期秦昭襄王灭蜀之后,茶才从西南传入中原。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茶树的种植已向东南地区传播,遍及淮河以南各地了。

神农的传说


神农时代(约公元前2700年),神农是个很奇特的人,他有一个水晶般透明的肚子,吃下什么东西,在胃肠里可以看得清清楚楚。那时候,人们还不会用火烧东西吃,吃的花草、野果、虫鱼、禽兽之类都是生吞活咽的,因此人们经常生病。神农为了解除人们的疾苦,就决心利用自己特殊的肚子把看到的植物都试尝一遍,看看这些植物在肚子里的变化,以便让人们知道哪些植物无毒,哪些植物有毒。

这样,神农就开始试尝百草。当他尝到一种开着白色花朵的树上的嫩叶时,发现这种绿叶真奇怪,一吃到肚子里,就从上到下、从下到上,到处流动洗涤,好似在肚子里检查什么,把胃肠洗涤得干干净净,他就称这种绿叶为“查”。以后人们又把“查”说成了“茶”。神农成年累月地跋山涉水,试尝百草,每天都会中毒几次,全靠茶来解救。

神农尝百草只是个传说,但其中彰显出人类在原始社会劳动生产实践过程中,逐渐积累的生存智慧。原始农业和医学的建立,不是某一时期、某一人所能完成的,而是千千万万的人民经过长期实践、不断摸索发现的结果。这正如传说中有“构木为巢,以避群害”的有巢氏,“钻燧取火,以化腥臊”的燧人氏和“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的伏羲氏一样,神农尝百草的故事,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神农本草经》记载:“茶叶味苦寒,久服安心益气,轻身耐劳。”茶叶可以医头肿、膀胱病、受寒发热、胸部发炎,又能止渴兴奋,使心境爽适。

至少在战国时期,茶叶作为一种药物,已为国人所了解。

最初利用的是野生茶,在经历了一个很长的时期以后,才出现了人工栽培的茶树。公元350年左右,东晋常璩撰写的《华阳国志》中多处谈到茶事。其中,在《华阳国志·巴志》中有:“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于巴,爵之以子,古者远国虽大,爵不过子,故吴楚及巴皆曰子……上植五谷,牲具六畜,桑、蚕、麻、纻、鱼、盐、铜、铁、丹、漆、荼、蜜……皆纳贪之。”这一史料把我国茶叶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推进到春秋战国以前的周武王时期。据《史记·周本纪》所述,周武王率南方八国伐纣在公元前1066年。即早在3 000多年前,我国巴蜀一带已用所产茶叶作为贡品了。该书又载:“园有芳蒻香茗”,表明在巴蜀一带,周代已有人工栽培的茶园了。且在《华阳国志·蜀志》中还提到:“南安(相当于今四川省乐山县)、武阳(在今四川省彭山县)皆出名茶。”说明四川的乐山、彭山,在周代已是我国的名茶产地了。

神农与茶的故事


茶圣陆羽在一千多年前提出,茶之为饮,发于神农氏。

在原始的图腾时代,神农氏是个牛面人身的神话人物。著名的农史学家游修龄教授提出,神农氏和茶叶起源的再思考,他认为,有关神农的早期记载较可信,《庄子盗跖》篇记述:神农之世民知其母,不知其父耕而食,织而衣,神农氏正处于原始农业母系社会时期,但后来对神农的传说越传越神,神话故事越传越多。神农氏的母亲有一天外出游玩,因感应神龙之气,在河畔生下了他。他一生下来,第三天就会讲话,第五天就能行走,第七天牙齿长全,长大后,神农氏带着他的部落,沿着渭水、黄河向东南发展,期间完成了尝百草、种五谷的伟大实践。据《白虎通德论》记载,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到了神农时代,人口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也!这说明神农所处的时代,是中国从原始畜牧业向原始农

业发展的转变关头。那时,五谷和杂草长在一起,草药和百花开在一起,哪些可以吃,哪些不可以吃,谁也分不清,神农氏就一样一样地尝,一样一样地试种,最后从中筛选出粟、黍、稻、麦、菽五谷;传说中神农氏还发明了陶器、医药和医术。他在尝百草过程中,发现了茶。

神农从现在的视角看,他的创造发明涉及农业、医药等多个领域,是一位伟大的发明家,在当时只能是个虚构的人物,是中华民族远古人类的化身:民间衍生的其中还有这样一个故事,神农本身是琉璃玉体水晶心,他能看到自己的心肺肝肾脾五脏。神农尝百草,尝到无毒的草时,通体晶莹透亮;尝到有毒的草时,体内就趵出乌黑的脏水来,毒性越大,肚里的黑水就越多。一天,神农中了七十几种毒,他看到自己体内先是五脏发黑,不久,蔓延全身,头脑发昏。就在他快要倒下的时候,无意中看到一种可爱的灌木,顺手扯了两片嫩叶放到口中,不料一进口,一股清香透彻心肺,他接着又采吃了几片,叶片吞咽到哪里,黑水就消除到哪里,一会儿功夫,神农又通体透明闪亮了。这树叶就是茶叶,后来神农就用它来解毒,这就是多种古书记载的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的故事。河姆渡的茶文化遗存与神农氏传说有许多近似之处,长期来把神农氏的年代定格在距今五千年左右已引起专家们的质疑。

如果说神农作为中华民族远古人类的化身,活动于中原及长江流域一带,那么,文物考古的科学发现,佐证了神农创造的远古文化,河姆渡遗址有其轨迹:人工栽培的水稻,大量的陶器,精美的骨针,与神农的传说相吻合。由此可推算,神农所处的年代,与河姆渡文化时代相近,距今约六七千年。1974年发现河姆渡遗址,以丰富的文物,说明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一样,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河姆渡四米深的文化层如同厚厚的史书,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象,那么茶文化遗存以什么形式凸现?考古学家发现,在河姆渡人栖身的干栏式建筑居住处,有大量樟科植物叶片堆积,其中有相当多细叶香桂。大批堆积的樟科植物叶片有何用处,当时文物琳琅满目,来不及细究。后来从研究大气候的专家开始,接着经茶文化专家考证,提出樟科植物的叶片就是原始茶的遗存。

樟科植物的叶片是原始茶,以当代茶叶的眼光来衡量,难免令人费解。但从历史的视角看六七千年前的饮茶环境,我们不应以狭隘的定义出发,从概念到概念,要求原始茶和现代茶叶一个样。当时河姆渡先民,对原始茶的认识,还在漫长的生活实践中。原始社会人们吃生食,喝生水,居无定处,谈不上功能与当今茶叶相似的原始茶。而到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先民,他们已从渔猎生活转向农耕经济,进入聚众定居的时代,产生了农业原始文明。按照加拿大考古学家海登最早提出的竞争宴享理论,原始茶也应运而生,河姆渡先民认知、开发、利用自然性植物,在实践积累的基础上,进而形成一种特定的文化形态,河姆渡遗址上不仅有稻作文化,而且有原始的茶文化遗存。

原始茶产生的条件则比较统一,即原始茶已从植物生吃到用陶器煮烧、挖井取水,研究河姆渡樟科植物、加工环境,以及湿暖期的气候,生活水平等条件,推测原始茶有充饥、解渴、医病作用,研究人员考证,堆积的樟科植物叶片,还伴有橡子、菱角、薏仁、芡实等有淀粉的果实,也是制作原始茶的辅料。认为原始茶为粥羹状食物。

粥羹状食物在当今餐桌上为人所常见,呈糊状,多水分。有人猜测,茶的古代别名又称苦檟,那樟科植物的叶片滋味良苦,而这苦味正是茶的药理作用所在。茶的防病治病效果,又使茶带上神秘色彩。传说丹丘子服茗后,轻身换骨,成仙得道。《神异记》记述瀑布仙茗为丹丘子所赐。可见陆羽当年记述茶发端于上古炎帝神农是正确的。

茶在古代有多种名称,诸如荼、诧等,对茶的概念,即使在当代还包括真茶和非茶两部分,真茶一般指的绿茶、红茶、乌龙茶等;非茶如莲心茶、桑叶茶、杜仲茶等。还有江浙一带称开水也为茶,茶淘饭即为一例。古代还有茶可疗饥的记载,由此想到,专家们把河姆渡遗址上发现的樟科植物,按古代茶的功能,定名为原始茶是十分恰当又谨慎的。

茶的传说“神农尝茶”


很早以前,中国就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传说。说的是神农有一个水晶般透明的肚子,吃下什么东西,人们都可以从他的胃肠里看得清清楚楚。那时候的人,吃东西都是生吞活剥的,因此经常闹病。神农为了解除人们的疾苦,就把看到的植物都尝试一遍,看看这些植物在肚子里的变化,判断哪些无毒哪些有毒。

当他尝到一种开白花的常绿树嫩叶时,就在肚子里从上到下,从下到上,到处流动洗涤,好似在肚子里检查什么,于是他就把这种绿叶称为“查”。

以后人们又把“查”叫成“茶”。神农长年累月地爬山涉水,尝试百草,每天都得中毒几次,全靠茶来解救。但是最后一次,神农来不及吃茶叶,还是被毒草毒死了。据说,那时候他见到一种开着黄色小花的小草,那花萼在一张一合地动着,他感到好奇,就把叶子放在嘴里慢慢咀嚼。

一会儿,他感到肚子很难受,还没来得及吃茶叶,肚肠就一节一节地断开了,原来是中了断肠草的毒。后人为了崇敬、纪念农业和医学发明者的功绩,就世代传颂着这样一个神农尝百草的故事。

炎帝神农氏是“茶祖”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茶是在全世界长盛不衰的饮料。但是,谁堪为中华茶祖?是吴理真,诸葛亮,还是陆羽?日前在湖南炎陵县举行的公祭大典活动中,中国权威茶文化专家经研究、考证给出了答案:茶祖就是炎帝神农氏。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茶叶学会理事长程启坤表示,炎帝神农氏是华夏民族举世公认的人文始祖。炎帝神农氏为了让广大老百姓能够安全饮食,严防因饮食不当引发疾病,亲自尝百草,辨别百草的可食用性,并在这一过程中发现了茶及茶的药用功效。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曾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其中的荼,即为茶。这充分说明,茶的饮用与医药功能,就是在神农氏亲口咀嚼的尝试中找到的。这种生吃新鲜茶树芽叶的现象,在现今云南的布朗族、佤族、德昂族等少数民族还保存着。

湖南师范大学教授蔡镇楚认为,茶树,茶叶的应用,都是农业生产发展与农耕文化的产物;炎帝神农氏是中国农耕文化之祖,因而也是中华茶祖。蔡镇楚还指出,茶圣陆羽在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与茶文化著作《茶经》中明确指出: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周鲁公。明确肯定神农氏是饮茶之祖,即中华茶祖。程启坤、蔡镇楚的论据和观点,得到了包括中国农业历史学会副会长陈文华等人在内的广泛认同。

关于炎帝神农氏对茶的贡献,国际茶业科学文化研究会会长陈彬藩指出,炎帝神农氏发现茶的意义不仅为后人提供了一种健康饮料,更在传播茶饮中无声地奠定了以追求先进、开拓创新;公而忘私、关注大众;以民为本、推动文明为核心的中华茶文化。湖南省茶祖神农基金会理事长庞道沐认为,奉炎帝神农氏为茶祖,符合炎黄子孙民族情感的皈依,能唤起世界茶人对茶祖神农文化的共识。专家们强烈提议,中国应将每年的谷雨时节定为茶祖节与中国茶节,倡导茶为国饮,提倡科学饮茶的健康习惯。

据史料记载,炎帝崩葬长沙茶乡之尾,即今湖南省炎陵县炎帝陵。历朝历代,各种官方、民间在炎帝陵的祭祀,香火鼎盛、绵绵不绝。特别是1986年大规模修复后,炎帝陵作为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已接纳海内外500余万人次参谒。

关于茶祖神农的说法


茶祖是神农,神农也是世界茶的茶祖。中国茶传播到世界各地,增进健康,增进快乐,增进身心和谐,为健康理念和禅茶文化增添了无限魅力。 中国历史上有很长的饮茶纪录,已经无法确切地查明到底是在什么年代了,但是大致的时代是有说法的。

并且也可以找到证据显示,确实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饮茶的习惯是从中国传过去的。所以,很多人认为饮茶就是中国人首创的,世界上其它地方的饮茶习惯、种植茶叶的习惯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中国传过去的。

但是也有人能够找到证据指出,饮茶的习惯不仅仅是中国人发明的,在世界上的其它一些地方也是饮茶的发明地,例如印度、非洲等,1823年,一个英国侵略军的少校在印度发现了野生的大茶树,从而有人开始认定茶的发源地在印度。

中国当然也有野生大茶树的记载,都集中在西南地区,记载中也包含了甘肃、湖南的个别地区。茶树是一种很古老的双子叶植物,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明初,商人于产地买茶,纳钱请引,输钱二百文于官可请引一道,照茶一百斤。后又规定:茶引一 道输钱一千文,照茶一百斤;茶由一道输钱六百文,照茶六 十斤。此后又曾规定纳钞、纳粟中茶。商人纳粟、钞、银获、取引、由后,凭引、由赴产地茶园买茶,运往指定地点行销。 售茶完毕,赴有司缴引,封送批验茶引所,汇解户部注销。 无引由或茶与引由相离者,即为私茶,与私盐同罪。茶商销茶,官为征税,谓之开中。明初,三十取一,后又曾改为十,取三五、三取其一。

饮茶起源传说“神农说”


中国古代有一位神农氏,立誓遍尝百草,用来制药,以解除百姓疾病之苦,因此数次中毒,但他都凭借丰富的自救经验而死里逃生。

有一天,神农氏又进山采药,翻山越岭,不辞辛劳。到了中午,火辣辣的太阳在天上照着,不觉有些口干舌噪起来,便寻找就近的水源,以解口渴之苦。忽然一片树叶飘到眼前,拾起一看,竟不知何物。

神农氏本就有遍尝百草之誓,这次当然也不会错过。但由于几次教训,也不由得慎重起来,看看叶子,颜色清绿可爱,还有一股清香扑鼻而来。凭着丰富的经验,神农氏知道它应该属于无毒的一种,便伸出舌头舔了舔,竟是苦涩异常。神农氏马上断定它是一种止渴提神的药,就是这种药,衍生出后来品类繁多的茶叶家族和后世博大精深的人类茶文化。这肯定是神农氏所始料未及的。

被誉为“茶圣”的陆羽在《茶经》中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而中国饮茶起源于神农的说法,也因民间传说而衍生出不同的观点。神农发现茶的饮用和药用价值,是有关中国饮茶起源最普遍的说法。

另有说法则是从语音上加以附会,说是神农有个水晶肚子,由外观可得见食物在胃肠中蠕动的情形,当他尝茶时,发现茶在肚内到处流动,好像士兵一样的查来查去,把肠胃洗涤得干干净净,因此神农称这种植物为“查”,再转成“茶”字,而成为茶的起源。

茶史:神农架的茶


神农架的茶山,我以为青天袍最美,青天袍是一条窄长而蜿蜒的峡谷中的一段,谷底有人家,人家的山上便是茶山,在苍苍莽莽的原始森林及砍伐后而成长起来的原始次森林之间,有那么一片巨大的茶山,葱葱翠翠,齐整有序,沉浸在飘袅的白雾间,最是美妙。

神农架的茶主要产于木鱼坪海拔1400米的高山,此地空气清新,多雾多雨,晴天亦阳光灿烂,气候变化频繁,或者说是在地球最纯净的绿色山野上,神农茶在这里生长着,长成的风景如翠绿之屏。

去年夏天,我从神农架背了一大盒神农茶回京,我知道此茶的珍贵,打开品过一罐之后,就不再喝,留着写我纯粹的散文时喝它,我相信神农茶的青葱与纯净,也会融入我的文字里,我不愿随意就将它喝掉。我带回的神农茶,商标上的茶名叫做神农架有机茶,此名缺少一定的诗意,茶没有诗不行,这略约让我觉得遗憾,如果由我来取茶名,我就给它取名为神农茶,然后细分青天袍、神农顶、玉叠屏几类,就像龙井茶分狮峰、梅家坞和西湖龙井一样,在一个统称之下细分神农系列。

近些年来,人们追求绿色食品,也叫有机食品,我不怀疑神农架有机茶的品质,这与恩施富硒玉露倘且不是一样,我曾对恩施富硒玉露表达过遗憾,它将次要的东西掩盖了茶质本身,这像把一个美女叫成美丽的美女一样,真正让人感觉诧异,恩施玉露也是好茶,我喜欢它淡然回甘的口味。神农茶不用说了,其汤色浅黄清亮,清润而余香绵长,尤饮之神清气爽,每饮后精神里面的困顿渐消。然而,叫上了神农架有机茶,仍然有憾,现在好像是一个有机主义时代吧。

神农架相传是炎帝神农尝百草的地方,且茶又是神农尝百草过程中所发现,《神农本草》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解之。4000年以降,无人对此质疑,中国茶圣陆羽又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关于神农发现茶的过程,有多个版本,传播比较广泛的有:神农尝百草中毒晕倒在茶树下,恰好有水从茶树叶子上滴下,流入神农口中,神农饮后起死回生,又一说是神农煮水,有茶树叶子飘落锅中,神农饮后,这种味苦回甘的叶子可提人精气神,于此发现了茶叶的药用功能。神农,便是茶之始祖,神农架的茶当应以神农直接命名。至于有机,那是行业之分类称谓,只用在小处注明便罢。

神农架是至今地球同纬度的唯一绿洲,世界植物园,亚热带、北温带及东西部的植物均在此聚集,最新的高等植物统计有2770种,不仅是茶在神农架生长的条件良好,其它植物亦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