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茉莉花和茶文化

发布时间 : 2020-10-29
茉莉花茶文化 福建福州茶文化 福州的茶文化

茉莉花茶文化。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福州茉莉花和茶文化”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福州茉莉花和茶文化”相关知识!

对于茉莉花,我总有一种莫名的心动。我喜欢茉莉花茶的香气,清新干净的香气在水雾中弥漫,每一口都似初品。工作之余我总喜欢饮一杯茉莉花茶,安神静气。

茉莉花是佛教四大圣花之一,起源于种亚细亚。2200年前在汉代随同佛教传入东南佛国——福州。福州地处北纬25.5度的闽江入海口盆地,是茉莉花露地栽培的最北缘。古人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在江边沙洲种植茉莉花,在海拔600~1000米的高山上种植茶叶,逐渐形成适应当地生态条件的茉莉花基地(湿地)——茶园(山地)的循环有机生态农业系统。

古人发现茉莉有着安神、解抑郁,中和下气的功效,福州作为茉莉花之都,茉莉花茶因此诞生,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到清朝咸丰年间,由于福州在外交流中的重要地位,福州茉莉花茶逐渐成为贡茶。茉莉花茶用经加工干燥的茶叶,与含苞待放的茉莉鲜花混合窨制而成的再加工茶,其色、香、味、形与茶坯的种类、质量及鲜花的品质有密切的关系。大宗茉莉花茶以烘青绿茶为主要原料,统称茉莉烘青,共同的特点是:条形条索紧细匀整,色泽黑褐油润,香气鲜灵持久,滋味醇厚鲜爽,汤色黄绿明亮,叶底嫩匀柔软。福州茉莉花种植与茶文化系统在长达两千年的协同进化过程中逐渐完善,是古人利用环境、适应环境发展农业的典范,是农业的活化石。

茉莉花茶不仅是一款颇具使用功效的茶,它对于我们研究中国的茶文化和农业文化都是不可多得的资源。

小编推荐

福州茉莉花茶故乡及历史文化


福州是茉莉花茶的发源地,在福州已经有近千年的历史。茉莉花是佛教的吉祥花之一,早期随佛教传入福州,福州逐渐成为茉莉之都,福州的市花也为茉莉花。由于宋代香疗的普及,中医对茶及茉莉花的保健作用充分认识,福州茉莉花茶在此环境下产生,宋朝许多史料都记载了福州茉莉花茶采摘、制作、品赏的过程。清咸丰年间,福州茉莉花茶作为皇家贡茶,开始进行大规模商品性生产。在《中国名茶志》里,福州茉莉花茶是茉莉花茶类唯一的中国历史名茶。新中国成立至今,福州茉莉花茶一直是国家的外事礼茶,改革开放前,中国出口的茉莉花茶均为福州出产。

福建既是茶乡,又是茉莉花茶的故乡。解放前,四川、湖北、广东、台湾虽也产茉莉花茶,但它们的品种、窨制技术都是从福建传去的。

福州茉莉花茶特点:福州茉莉花茶是用经加工干燥的茶叶,与含苞待放的茉莉鲜花混合窨制而成的再加工茶,通常以绿茶为茶坯,少数也有红茶和乌龙茶。其香气鲜灵持久,滋味醇厚鲜爽,汤色黄绿明亮,叶底嫩匀柔软。

福州茉莉花茶地域保护范围包括仓山区、马尾区、晋安区、福清市、长乐市、闽侯县、闽清县、罗源县、连江县、永泰县等10个县(市)区,即福建省中部偏东,闽江下游,界于东经118°08~120°31,北纬25°15~26°29之间。总保护面积1.5万公顷,总生产面积2000公顷,年总产量1万吨。

茉莉花茶的传说_茶文化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一篇《茉莉花茶的传说》,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您知道茉莉花茶的由来吗?传说是在很早以前北京茶商陈古秋所创制,陈古秋为什么想出把茉莉花加到茶叶中去呢,其中还有个小故事。

有一年冬天,陈古秋邀来一位品茶大师,研究北方人喜欢喝什么茶,正在品茶评论之时,陈古秋忽然想起有位南方姑娘曾送给他一包茶叶未品尝过,便寻出那包茶,请大师品尝。冲泡时,碗盖一打开,先是异香扑鼻,接着在冉冉升起的热气中,看见有一位美貌姑娘,两手捧着一束茉莉花,一会功夫又变成了一团热气。陈古秋不解就问大师,大师笑着说:“陈老弟,你做下好事啦,这乃茶中绝品‘报恩仙’,过去只听说过,今日才亲眼所见,这茶是谁送你的”。陈古秋就讲述了三年前去南方购茶住客店遇见一位孤苦伶仃少女的经历,那少女诉说家中停放着父亲尸身,无钱殡葬,陈古秋深为同情,便取了一些银子给她,并请邻居帮助她搬到亲戚家去。

三年过去,今春又去南方时,客店老板转交给他这一小包茶叶,说是三年前那位少女交送的。当时未冲泡,谁料是珍品,大师说"这茶是珍品,是绝品,制这种茶要耗尽人的精力,这姑娘可能你再也见不到了。"陈古秋说当时问过客店老板,老板说那姑娘已死去一年多了。两人感叹一会,大师忽然说:“为什么她独独捧着茉莉花呢?”两人又重复冲泡了一遍,那手捧茉莉花的姑娘又再次出现。陈古秋一边品茶一边悟道:“依我之见,这是茶仙提示,茉莉花可以入茶。”次年便将茉莉花加到茶中,果然制出了芬芳诱人的茉莉花茶,深受北方人喜爱,从此便有了一种新茶类茉莉花茶。

以上就是为您提供的《茉莉花茶的传说》全部内容,在阅读的过程中是不是有所收获呢?更多内容请继续关注我们网站内容更新!

福州茉莉花茶与名人的故事


在历史上,福州茉莉花茶经历了两次辉煌。第一次崛起始于19世纪中叶。当时,福州茉莉花茶年产量达1万吨,外国商人先后来福州开洋行,花茶畅销欧美和南洋,福州泛船浦成为世界最大的茶叶港口,福州也成为中国花茶生产中心与集散地。第二次崛起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福州的茉莉花种植面积增加到10万亩以上,花茶加工厂有近千家,福州茉莉花茶年加工量接近8万吨,产品远销40多个国家,产值超过15亿元。

在茉莉花茶发展期间,茉莉花茶与不少历史名人有着不解的情缘

慈禧太后与福州茉莉花茶

慈禧太后对茉莉花有特殊的偏爱。据[清]裕德菱《清宫禁二年记》:其头饰上,珠宝之中,仍簪鲜花。白茉莉,其最爱者。皇后与宫眷,不得簪鲜花,但出于太后殊恩而赏之则可。余等可簪珠与玉之类。太后谓鲜花仅彼可用。

而后,由于花茶工艺的改良,福州茉莉花茶成为贡品。慈禧太后最爱喝的是茉莉双熏,即将事先熏制的福州茉莉花茶在饮之前再用鲜茉莉花熏制一次,她冬季饮福州茉莉花茶特用黄釉万寿无疆瓷盖碗。

林则徐与福州茉莉花茶

林则徐曾经称福州为煎茶地胜。攀桂天高,忆八百孤寒,到此莫忘修士苦煎茶地胜,看五千文字,中谁是谪仙人这是林则徐题写福州贡院的一副楹联(福州贡院的故址在鼓楼区中山路的中山堂及其周边)。

中国最大的茉莉花茶厂在福州

1925年,以福州著名的何同泰字号为代表的百余家私营茶行公私合营而成了福州茶厂。新中国成立后,以福州茶厂为代表的福州茉莉花茶已远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福州茶厂的外事礼茶建国以来一直被列为外交部驻外使馆外事活动用茶,其生产的茉莉花茶供应量约占全国茉莉花茶需求量的60%至80%左右。

1953年、1955年,苏联专家两次来福州茶厂考察生产、经营情况;1961年,朱德委员长前来福州茶厂参观技术设备,勉励进一步搞好技术革新;1981年,中央首长王震同志来福州茶厂视察、座谈,勉励保持和发展传统名牌产品。

尼克松与福州茉莉花茶

1972年,毛主席在书房会见尼克松总统时,喝的就是福州茉莉花茶。基辛格在回忆录中说:我们第一眼看见的是一排摆成半圆形的沙发毛泽东身旁的茶几上总堆着书,只剩下一个放茉莉花茶茶杯的地方。

在《中国名茶录》里,福州茉莉花茶被列为茉莉花茶类唯一的中国历史名茶。解放以后至今,国家外交部茉莉花茶礼茶均为福州所生产,改革开放前,中国出口的茉莉花茶100%为福州生产,是世界知名的中国春天的气味。

冰心与福州茉莉花茶

冰心,近当代长寿作家之一,享有九十九岁的高寿(1900-1999年)。冰心的祖籍福建长乐是个盛产茉莉花的地方,出生地福州又是盛产花茶的集散地。因冰心从小生活在嗜茶的家庭中,从而影响了她的一生。

冰心曾在《茶的故乡和我故乡的茉莉花茶》一文中写到: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利用茶的国家,是茶的故乡。我的故乡福建既是茶乡,又是茉莉花茶的故乡而我们的家传却是喜欢饮茉莉花茶此外,在冰心89岁时,《我家的茶事》一文中曾写到:茉莉花茶不但具有茶特有的清香,还带有馥郁的茉莉花香。

老舍与福州茉莉花茶

老舍生前有个习惯,就是边饮茶边写作。旧时老北京爱喝茶,晨起喝茶是他们的传统生活方式。北京人最喜喝的是花茶,老舍先生也不例外,他也酷爱花茶,自备有上品花茶,老舍喝的这类香片,就是有名的福州茉莉花茶。

老舍与冰心友谊情深,老舍常往登门拜访,每逢去冰心家作客,一进门便大声问:客人来了,茶泡好了没有?冰心总是不负老舍茶兴,用家乡福建盛产的茉莉香片款待老舍。浓浓的馥郁花香,老舍闻香品味,啧啧称好。他们茶情之深,茶谊之浓,老舍后来曾写过一首七律赠给冰心夫妇,开头首联是中年喜到故人家,挥汗频频索好茶。怀念他们抗战时在重庆艰苦岁月中结下的茶谊。

浅谈福州茉莉花茶的发展史


据了解,茉莉花是在西汉初年它从海路传入中国岭南地区,它的故乡在印度,.宋代,茉莉花已在福建得到了广泛种植。而福建福州因其特殊的光、温、水、热等自然条件,使得福州独产单瓣茉莉花。

据称,福州市的仓山、新店以及周边的长乐、闽侯一带是中国最早生产茉莉花的基地。早在清代咸丰年间,北京、天津的茶商就将安徽、浙江等地的茶叶运往福州,大量窨制茉莉花茶,再销售到华北、华东等地,进而远销欧美、南洋等地。随之,福州也成为全国窨制茉莉花茶的中心。其中,三都澳就起到桥梁的作用。

《闽东四十年》文载:1899年,三都澳辟为对外通商口岸,英、美、意、俄、日、荷兰、瑞典、葡萄牙等13个国家的21个公司在三都设立子公司或商行茶叶货物,从这里漂洋过海,进入欧美市场相续流往浙南等地、清后期,由于宁德三都海上交通发达,福州花茶兴起,"支提"名茶供不应求,天山茶区采制大量绿茶输往国内外(天山绿茶是用于窨制茉莉花茶的原料。)在当时,三都澳已成为中国东南方的一个着名茶叶对外通商口岸。

据了解,在五口通商后,福州成为全国三大茶市之一,并在三都澳设立闽海关.尤其是鸦片战争后,三都澳输出的绿茶作为原料,到福州进行熏制茉莉花茶,经北京、天津茶商运往东北、华北一带,最终使得茉莉花生产得到迅速发展,并在国际市场上开始盛行。

“茉莉花之都”福建茉莉花茶的历史文化


茉莉花茶又称为“茉莉香片”,同时有着“在中国的花茶里,可闻春天的气味”的极致称赞,而茉莉花茶要数福建的花茶最盛名。

福建茉莉花茶的历史文化:

福建自古以来就出产名茶,而在2000年前的汉韩,福州就开始种植茉莉花,那时茉莉花茶在古人看来有“冰清玉洁、淡薄名利”的意思。

到了北宋,中医局方学派又对茉莉花重新研究,认为其具大的保健作用,后来又发现茉莉花具有安神、去抑郁、中和下气等功效,茉莉花茶由此产生,林则徐称福州为煎茶胜地,在清朝咸丰年,加上福建在外交显得越来越重要,同时慈禧太后对于茉莉花可以说是一见钟情,慢慢茉莉花茶成了贡菜。

而如今,福建福州市政府都十分重视茉莉花茶的发展,不断加大投资的资金和用地。

在2011年,国际茶叶委员授予福州市为“世界茉莉花茶发源地”称号,在2012年,国陕西省茶叶委员会授予福州茉莉花茶为“世界名茶”等称号。

茉莉花茶是中国特有的,特别是要数福州的茉莉花茶最为著名,那是因为在福州有着独特的天然条件适合茉莉花生长。

冰心之女吴青解读母亲与福州茉莉花茶


上周五在首届福州茶业博览会上,吴青出席了元泰茶业董事长陈安妮的新书发布会。吴青是中国著名女作家冰心和著名社会活动家吴文藻的女儿,同时她也是北京外国语学院的教授。在会上,吴青与众多茶友、读者分享了冰心是如何对儿女进行家庭教育的。她说,母亲对我们的教育一直都是围绕着诚信和责任进行言传身教。

会后,吴青教授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独家专访,分享了冰心的喝茶习惯并对茶叶的附属功能、茶业现象进行了不同视角的解读。

记者:您的母亲冰心先生是福州人,她写过《我家的茶事》,在您印象中她喜欢喝茶吗?

吴青:我的母亲比较喜欢喝“香片”(福州茉莉花茶),一般她会在写稿、创作的时候泡一杯茉莉花茶喝。

记者:那您喜欢喝茶吗?

吴青:我接触茶叶的时间比较迟,因为以前经济也没那么宽裕,现在茶叶喝得比较多了,而且各种茶叶都会喝一点,甚至我身边一些外国朋友也会喝茶,主要有茉莉花茶、红茶、普洱、绿茶等。

记者:您个人对于茉莉花茶有什么印象?

吴青:我觉得福州茉莉花茶很香,因为里面有茉莉花的成分,喝起来感觉也会比较提神。这也是我母亲之所以喜欢福州茉莉花茶的一个主要原因。

记者:您觉得茶叶的功能除了解渴外,还有什么呢?

吴青:我觉得茶叶还有很好的交际功能,它非常适合“大家一起坐下来进行观点沟通、思想交流的时候进行品饮”,因为大家在能够喝茶的时候,意味着人也比较闲了,当人不那么忙的时候才有可能进行比较深入的交流、沟通。现代人越来越觉得不幸福、不快乐,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苦闷、无助的时候,有些人不愿意表达、封闭自己,但我希望大家能够多和家人、朋友进行情感沟通,这样负面情绪才能够得到疏通。而茶叶是一件能够“交朋友、调节人际关系”的物品,多和朋友喝茶对现代人的精神解压应该也会有所帮助。

记者:刚才您的演讲主要围绕着“诚信”、“责任”这两个关键词来展开,您认为茶行业是否也需要在这两方面有所作为?

吴青:那当然,任何行业都应该讲究诚信和责任,茶行业也不例外。我们现在经常会看见什么有机茶,但是什么茶叶是有机的?它是真的有机产品吗?出具报告的部门是否能如实评判、企业能否如实介绍,这些都关乎诚信。我认为茶企如实地根据茶叶品质进行明码标价既是诚信的表现也是履行社会责任的表现。遗憾的是,现在太多企业只顾眼前利益,说一套做一套。比如,卖500元的茶叶可能只值200元,一级的茶叶可能只是二级的品质等等。现在整个社会的道德底线是在下滑的,每一个企业、每一个人都不能只是等待,而更应该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这样社会才能进入一个良性循环。

记者:您刚才还提到了现代人非常缺乏纸质书籍的阅读,为什么要强调纸质书籍?

吴青:网络阅读虽然快,但是是碎片化的。强调纸质书籍的阅读是希望大家能够比较系统地去思考问题,能够真正沉下心去独立思考一些社会现象、新闻事件。

记者:也许多喝茶有助于大家静心?

吴青:是这样的,但也有个问题,现在的茶叶那么贵,普通人喝得起吗?

茉莉花茶的文化与典故


茉莉花茶的文化与典故

在中国,茉莉花茶有着历史悠久的文化,同时也有着许多经典的典故。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茉莉花茶的文化与典故。

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一位文史学家张岱,博学多才,兴趣广泛,品茶、饮膳无所不好。他的名著《陶庵梦忆》中有一篇叫《兰雪茶》的,谈及他为提高日铸茶质量,重金招募安徽歙县制茶技工,按安徽名茶松萝茶的制法,在会稽日铸茶产地(今绍兴县平水镇一带)搞试验。其中一项试验是用日铸茶作茶坯,掺入适量的茉莉花,经拌和焙烘后,用刚煮沸的水冲泡,其香如兰,其色如雪,令人陶醉。张氏对自己开发的茉莉花茶十分钟爱,撰文曰:色如竹箨方解,绿粉初匀;又如山窗初曙,透纸黎光。取清妃白,倾向素瓷,真如百茎素兰同雪涛并泻也。

也有传说茉莉花茶是在很早以前,由北京茶商陈古秋所创制。陈古秋为什么想出把茉莉花加到茶叶中去呢,其中还有个小故事。

有一年冬天,陈古秋邀来一位品茶大师,研究北方人喜欢喝什么茶,正在品茶评论之时,陈古秋忽然想起有位南方姑娘曾送给他一包茶叶未品尝过,便寻出那包茶,请大师品尝。冲泡时,碗盖一打开,先是异香扑鼻,接着在冉冉升起的热气中,看见有一位美貌姑娘,两手捧着一束茉莉花,一会功夫又变成了一团热气。

陈古秋不解就问大师。大师笑着说:陈老弟,你做下好事啦,这乃茶中绝品报恩仙,过去只听说过,今日才亲眼所见,这茶是谁送你的。陈古秋就讲述了三年前去南方购茶住客店,遇见一位孤苦伶仃少女的经历那少女诉说家中停放着父亲尸身,无钱殡葬,陈古秋深为同情,便取了一些银子给她,并请邻居帮助她搬到亲戚家去。三年过去,今春又去南方时,客店老板转交给他这一小包茶叶,说是三年前那位少女交送的。当时未冲泡,谁料是珍品。

大师说:这茶是珍品,是绝品,制这种茶要耗尽人的精力,这姑娘可能你再也见不到了。陈古秋说当时问过客店老板,老板说那姑娘已死去一年多了。两人感叹一会,大师忽然说:为什么她独独捧着茉莉花呢?两人又重复冲泡了一遍,那手捧茉莉花的姑娘又再次出现。陈古秋一边品茶一边悟道:依我之见,这是茶仙提示,茉莉花可以入茶。次年便将茉莉花加到茶中,果然制出了芬芳诱人的茉莉花茶,深受北方人喜爱,从此便有了一种新的茶叶品种茉莉花茶。

以上就是茉莉花茶的文化与典故,如今它已是中国茶文化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了。

宫廷茶文化和民间的茶馆文化


七碗茶过后已是飘飘欲仙

有人说,茶产在南方,北方谈不到茶文化,说北京人只会喝高末,茶里泡的茶末。北京解放以前,穷人确实喝不起好茶,只能喝一些碎末,就是卖出好茶后剩下的末茶。但并不能由此说北京没有茶文化,北京不仅有茶文化,而且档次还很高。

首先,北京地区出了一个茶的亚圣,仅次于陆羽的圣人,他就是唐代著名诗人卢仝。卢仝是涿州人,离北京仅百里左右。范阳卢氏家族是一个文化家族,从汉代就出文化人。卢仝为什么被称亚圣呢?这是因为他写过一首诗,原名叫《走笔谢孟谏议送寄新茶》,诗中有一段形容饮茶过程,所以人们通俗地又叫它《七碗诗》。他写道一碗喉吻润,头一碗茶只不过润润嗓子;两碗破孤闷,把心里闷气破解一下;三碗搜枯肠,李白说:斗酒诗百篇,而卢仝说饮三碗茶就有文字五千卷。接着四碗发轻汗,人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喝茶以后,把污浊之气发泄出来了;然后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最后说第七碗,七碗喝不得也,因为此时两腋习习清风生,我喝七碗的时候就要上天成仙了。然而又马上诗意转折我不知道老天爷,你是不是看见了,那些茶农在山里种茶是多么辛苦!天下的苍生是多么辛苦!我们是不是应当分给他们一点茶呢。他写了一种雨露均分的思想,这首诗把茶的精神写出来了,从生理反应,一直到思想反应,最后端出儒家雨露均分思想,不愧是亚茶圣。

元朝人喝茶不是为了助消化

再有,北京是六朝古都,文人荟萃的地方,任何一种文化,到北京以后就要抬升一步,得到一种提炼。其实北京不仅有茶文化,而且层次很高,比如文人士大夫的茶文化,在《红楼梦》里有这样的描定,刘姥姥进大观园以后转到栊翠庵,妙玉请大家喝茶,这妙玉看不起刘姥姥,就弄个犀牛角杯,还有什么玉杯请宝钗、黛玉和宝玉喝茶,那刘姥姥喝过的杯子,她要扔了,还是汝窑的。贾宝玉有点同情心,说,你给我吧,我出去卖了,卖点钱。还有用的水,是梅花上的雪,然后集了一大瓮。实际上曹雪芹所写的这些都是北京文人的茶文化,可见北京文人茶文化是非常讲究的。北京有很多好的茶人,即使在元朝也是如此。有人说,元代的人喝茶是为了助消化,因为少数民族爱喝牛奶和羊奶,其实不完全是这样。颐和园旁边有元代名臣耶律楚材的墓,耶律楚材在一首诗中曾说,我若几天没有喝到饼茶,心里就像堵了一样,可见他对茶的爱是非常深的。

当然最兴盛的时期,我认为是在明清的宫廷茶文化,中国茶文化这时到了一个最高点,当然它仅仅是一个侧面了。因为从宫廷茶文化和朝廷的礼仪上来讲,唐、宋、辽、金、元反映得比较清楚。比如说外国使臣来了,我们要赐茶,外国使臣走的时候,也要送茶叶。这都是一种正式的礼节。但到了明、清两代不仅如此,它还和文明教化结合了起来。

关公巡城是儒家思想的体现

我认为文人茶文化,宫廷茶文化反映了我们中华民族一种很高的思想境界,特别是雨露均分的思想,是非常重要的。流传至今的一些民间的喝茶习俗很有意思,比如说倒茶,有十来个小碗,小杯子,倒茶人拿把小壶先来个关公巡城。这说明什么,他认为一个壶里的茶,上边跟下边的质量、营养不一定很均匀,我只有这样转着倒,每个碗里的营养才均衡,雨露均分嘛。最后把非常浓的茶水滴在每一个碗里,这叫韩信点兵,名字非常有意思。不管关公巡城,还是韩信点兵,都说明茶壶里泡的茶前后质量不一样,所以在沏茶的过程当中应当均匀地分配到各个碗里。其实,重视民生、雨露均分在封建社会里根本做不到,但是这种以民为本的思想是儒家文化在北京茶文化里的突出反映。北京是皇城,统治阶级就是装样子,也要提倡这种思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