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与历代天子的茶缘

发布时间 : 2020-10-29
历代对茶文化的理解 茶的分类与功效

历代对茶文化的理解。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茶与历代天子的茶缘”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茶与历代天子的茶缘”相关知识!

茶在我国已经传承了几千年,一直都备受推崇,除了民间的文人雅士留下了大量关于茶的诗篇以外,古时候国家最高的统治者,那些皇帝们也传出了和茶之间的种种故事,下面就由小编为大家揭秘。

黄帝与茶的千古奇缘

相传,在公元前两千多年的一天,黄帝带领大臣、侍卫和随从到深山里狩猎。经过一阵奔跑驰骋之后,黄帝感觉喉干舌燥,遂命随从烧水解渴。随从在一株茶树下架锅设灶,烧水煮汤。忽然一阵大风吹来,树上的叶子纷纷飘落到滚开的汤中,眼看汤水逐渐变成褐色,随从慌得六神无主,正想重新烧水,可黄帝已派人催着要水。随从赶紧舀了一碗变色的水品尝,觉得清香可口,并没有一点怪味,便将错就错,诚惶诚恐地把褐色的水奉献给黄帝。黄帝由于口渴之极,端起水来就一饮而尽,饮后连声称奇,随从吓得连忙跪下,向黄帝请罪。黄帝见状,详细查问了烧水的经过后非常高兴,不仅没有怪罪烧水的随从,反而命他把茶叶带回宫中,如法炮制。从此,饮茶的习俗便流传下来。

晋惠帝蒙难瓦盂饮茶

司马衷是晋朝开国皇帝司马炎的次子,说到这个低能昏聩的晋惠帝,他在位16年之久,为人称道的政绩不多,留给后人的笑柄却不少。有一年闹灾荒,老百姓没饭吃,到处都有饿死的人,臣下把民间的灾情报告给晋惠帝司马衷,他却非常不解,满怀疑惑地对禀报的大臣说:“百姓没有饭吃,他们为什么不吃肉粥呢?”这就是晋惠帝留下的“历史名言”,一句“何不食肉糜”竟让人贻笑千年。

西晋时期,皇室内乱不断,“八王之乱”历时10余年,是中国历史上最严重的皇族内乱。惠帝在战乱中屡被挟持,颠沛流离,是个名副其实的傀儡皇帝。公元304年,东海王司马越挟晋惠帝一同北征,讨伐据守邺城的成都王司马颖,此次混战晋惠帝兵败回都,其时“帝乘牛车,行宫籍草,公卿跋涉。”在《茶经·七之事》中也说到这个有名的晋惠帝,陆羽引用了《晋四王起事》的记载:公元306年,“惠帝蒙尘,还洛阳,黄门以瓦盂盛茶上至尊。”晋惠帝司马衷虽然保全了性命,但一路丢盔弃甲,风餐露宿,逃回洛阳时的狼狈之相可以想见,黄门侍郎毕竟是贴身的侍从,了解君主的生活习惯和需求,所以首先奉上一碗茶汤,为惠帝解乏洗尘。虽然盛茶的“瓦盂”是民间用的粗陶碗,略显寒碜,但落魄至此的“万岁”也顾不得这些尊卑了。也许,这是“九五之尊”的晋惠帝喝过的人生最甘美的一碗茶也未可知?喝完这碗“粗茶”的第二年,公元307年,惠帝在他的本命年死于非命。

茶痴皇帝宋徽宗

宋徽宗是历史上出了名的“大玩家”,他对饮茶之事极感兴趣,不仅茶艺高超,而且为茶专门著书立说,成一家之言。宋人传奇《李师师外传》中记述,宋徽宗曾与当时的名妓李师师交往甚密,在送给李师师的众多名贵礼物中,就有“月团、凤团、蒙顶等茶百斤”。他不仅自己好茶,还常常以茶宴请群臣,并亲自动手为他们烹茶。北宋蔡绦在《铁围山丛谈》中说:“茶之尚,盖自唐人始,至本朝为盛;而本朝又至祐陵(即宋徽宗)时益穷极新出,而无以加矣。”可见茶“盛于宋”,而在北宋徽宗时最盛,这与宋徽宗的推崇是有一定关系的。蔡京在《廷福宫曲宴记》中记述:北宋宣和二年十二月,有“通百艺”之称的徽宗皇帝,召宰执亲王等曲宴于“延福宫”,徽宗兴来命近侍取茶具,亲手注汤击拂,少顷,白乳浮盏面,如疏星朗月。这里宋徽宗所玩的就是宋代风靡一时的“分茶”。

宋徽宗执政期间不理国事,是一个亡国之君,然而他却笔走偏锋写就一部洋洋洒洒约3000余字的茶叶专著,这在中国历史上的皇帝中恐怕是绝无仅有。爱茶如此,难怪有人戏称宋徽宗为“茶痴皇帝”,他的这部《大观茶论》共20篇,对北宋时期团茶的地产、采择、制造、鉴辨、藏焙、品名等分目详述,其中宋徽宗的自序是全书字数最多的段落,颇有文采,自豪地称当时的茶“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咸造其极。”“天下之士,厉志清白,竞为闲暇修索之玩,莫不碎王锵金,啜英咀华。”并把饮茶推为“盛世之清尚”,宋徽宗由此产生了联想,他慨叹道:“呜呼!至治之世,岂惟人得尽其材,而草木之灵者,亦以尽其用矣。”此外,《大观茶论》中“点茶”“斗茶”等篇章也论述详尽,见解独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北宋茶业的发达程度、制茶的技术和皇室的好茶风尚,为后世研究和认识宋代茶文化留下了珍贵文字资料。

朱元璋与灵山茶

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他因为出身布衣,家境贫穷,当过放牛娃,特别是在家乡皇觉寺当过和尚,曾备受世人的歧视。当了明太祖的朱元璋因此对和尚、秃、光头、贼等字眼讳莫如深,他曾下令让全国一半以上的和尚还俗,但却偏偏对河南罗山县的灵山寺另眼相待,不仅亲笔为灵山寺题写“圣寿禅寺”的匾额,还多次亲临烧香,拨款进行大规模地修缮重建,这其中有什么奥秘和缘由呢?

原来,出生在安徽濠州的朱元璋年幼时家庭赤贫,身世凄凉,父母兄长都在连年的灾荒和瘟疫中相继死去,无依无靠的朱元璋只好自谋生路,去濮阳的皇觉寺当了和尚,然而在兵荒马乱的时代,寺庙也香火难续,缺粮断炊,朱元璋只能遵照师傅的吩咐出门化缘为生。当他云游到河南灵山寺时,得到了善心和尚的一点照顾,至少能粗茶淡饭,解决了温饱。灵山寺成为朱元璋漂泊四方的一处安身之地,他在这里第一次喝到了灵山茶。后来他长大成人,乘天下大乱之机参加了郭子兴的红巾军起义队伍,这成为朱元璋崛起的契机,应验了“乱世出英雄”这句古话。朱元璋在转战中负伤,曾逃到灵山寺躲避疗伤,灵山寺的和尚不仅用九龙潭的水浸泡了灵山茶,治好了朱元璋的刀伤,而且对他以礼相待,敬茶备饭。

洪武三年,身为皇帝的朱元璋对灵山寺的恩惠始终念念不忘,一次,他带着少数几个侍从秘密地前往灵山寺视察,对寺院敬献的灵山茶赞不绝口,一时龙心大悦,下旨将泡茶的师傅连升三级官衔。朱元璋的侍从颇为不解,暗自发牢骚感叹:“十年寒窗苦,何如一盏茶。”不想被朱元璋听见,他哈哈大笑接了下句:“他才不如你,你命不如他。”一时传为佳话。

不可一日无茶的乾隆帝

说起乾隆皇帝,自然就会使人联想到他三下江南的故事,但人们却很少清楚乾隆皇帝和茶还曾结下过不解之缘。乾隆皇帝巡游江南时,品尝了各种名茶,如杭州的“西湖龙井”,湖南的“君山银针”,福建的“大红袍”等。乾隆曾作过一首《观采茶作歌》:

火前嫩、火后老,惟有骑火品最好。

西湖龙井旧擅名,适来试一观其道。

村男接踵下层椒,倾筐雀舌还鹰爪。

地炉文火徐徐添,乾釜柔风旋旋炒。

慢炒细焙有次第,辛苦功夫殊不少。

这首歌对采茶的时间、芽叶标准、热闹忙碌的情景及加工的条件、方法、特点以及炒制过程都作了形象生动的描绘。在中国历史上,皇帝亲临茶园,认真观看茶农采茶、制茶,并且还有感而发,作诗赋歌,殊为难得。

乾隆皇帝还是一个品茗行家,他不但讲究饮名茶和饮茶器具,而且还非常重视沏茶的水质。传说他当年在杭州品尝龙井茶,沏茶的水就取自盛产龙井的狮子峰山下的狮子泉。《茶经》上就说沏茶择水是“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这狮子泉也是山水,属于上等水。为了品评天下名泉水质的优劣,乾隆皇帝回京后叫人用银斗量各地名泉的轻重,因而命名天下三泉:北京玉泉为“天下第一泉”;镇江金山寺泉水为“天下第二泉”;无锡惠泉为“天下第三泉”。除了这些名泉外,乾隆皇帝还广饮天下名泉,桂林南溪山有一眼白龙泉,水质优良,清冽甘美。《峤南琐记》载有“桂泉多可饮,而白龙为最”之说,据说用白龙泉泡茶,揭开碗盖随着热气上升会蒸腾起一条隐约可见的白龙,于是乾隆皇帝下圣旨,派人马不停蹄地直奔白龙泉取水。当地人知道白龙泉为乾隆皇帝泡过茶,就把这白龙泉改称为“贡泉”了。

乾隆皇帝晚年更是嗜茶如命,在他85岁退位前夕,有一位老臣惋惜地说:“国不可一日无君”,乾隆皇帝听了自然受用,哈哈而笑,端起御案上的一杯茶说:“君不可一日无茶!”乾隆帝的幽默由此可见一斑,他用茶化解了君臣之间的对话,也是一种非常智慧的表现。乾隆退位后住幽雅安静的北海镜清斋,在这个亭榭楼阁、小桥流水的花园内专设“焙茶坞”,每天悠闲品茗,安度晚年。在“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古代,乾隆皇帝活了88岁,可以算作中国历代帝王中的寿魁,这与他平生爱好饮茶品茗或许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吧

皇帝爱喝茶,品茶品人生,茶里面的学问真的很多,希望大家都能学一下,另外茶真的是一种良药,它的功效也很多,所以品茶不仅可以让我们当成一种饮料来喝,还能给我们带来健康,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cy316.com编辑推荐

台湾与漳州的茶缘历史


在漳州,谈起台湾茶,似乎熟悉的人并不多。其实,台湾乌龙茶,最初也是来源于福建。台湾从福建引入茶源,至今虽然只有200年的历史,但经过多年改良,台湾包种茶及乌龙茶的产制技术则自成一格,其外形及香气与大陆乌龙茶截然不同。已形成独特的产茶、制茶技术。台湾各茶区亦因其产制环境的特性而发展出各种特色茶,如文山包种茶、南投冻顶乌龙茶、新竹东方美人茶以及各种高山茶等,皆各有其特殊风味。

随着直航、台湾开放陆资入台、大陆扶助台湾农产品登陆等各种利好措施不断,台湾茶也开始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据相关资料显示,近年来,漳州市已成为全国台商投资最典型、相对集中的地区之一。漳州市外商投资创办的茶叶企业中,90%是台商投资。祖籍漳州漳浦的台商李瑞河,1993年越过了台湾海峡到祖籍地投资兴业,如今在全球拥有千余家连锁店;2001年,台湾金壶春茶叶有限公司董事长黄文和相中南靖县书洋镇高溪村,投资800万元注册漳州御品茶叶有限公司,引进了台湾乌龙茶、四季春、金萱等品种;2008年平和籍台胞吴松柏投资1000万美元在漳州平和县大溪镇兴建了生态茶园观光项目

茶缘


想了解《茶缘》知识吗,丰富的《茶缘》内容等你来看!

你还记得吗?第一次喝茶的情景和感受。你还记得吗?爱上茶的那刻又是怎样的。你还记得吗?茶融入生活后的变化。你记得吗?

人说,因为有缘才会相聚;人说,若有缘会再相见;人说...一个缘字,为我们解释了很多事情,人与人相遇是缘,人与事相遇是缘,人与物相遇是缘...既然都是因为缘,那与茶之间不管好的不好的也都是缘。

说到茶,可能有人喜欢,有人厌恶,有人不爱不厌。喜欢是缘,讨厌是缘,不爱不厌勉强也算缘吧。你可能因为一个造型独特的茶壶而爱上茶,这是缘起;你可能因为茶中有苦涩或者平淡无味,而不喜喝茶,这是缘灭;你可能觉得一般般,不管味道还是茶具,持中间的态度,这是无缘。不管缘起缘灭还是无缘,都是你的茶缘。

而我是喜欢茶的,不单单只是喜欢喝茶,包括茶的周边物品都喜欢。比如说,好看的茶壶,复古的茶杯,文艺范的桌布...犹记得第一次爱上茶时,喝的是淡淡的白茶。朋友特意跑来尝尝的,却不曾想会一发不可收拾。之后不管什么茶,都想要尝试一下。茶背后的故事也喜欢听。甚至看到有味道茶具,就迫不及待的想带回去泡茶。这样一说,才发觉,原来我的茶缘竟已如此深厚了。如今看来,我这茶缘是解不了了。

就如音乐是无国界的,我想茶缘也是无限制的,因为茶从不挑人,只要你要你的茶缘,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茶的魅力,真的要深入了解才能懂。你呢?你的茶缘呢?可否与我说说呢?

关于本文《茶缘》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永定茶缘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一篇《永定茶缘》,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闲适的周末,拿出竹制的茶盘,竹影婆娑的盖碗茶具,还有一个暗红色的弥勒佛茶宠。茶是福建永定带回来的铁观音,带一股原野的清香。烧水、润杯、置茶、冲泡,茶香在沸水的冲击下,乘着热气散发出来。我先淋给茶宠,笑哈哈的弥勒佛变得鲜红清晰,佛珠变得白润光亮。在茶香中,永定的一日忽然又浮现眼前,仿佛,就在昨日一般。

夏末秋初,天是碧蓝的,青山的远处有几朵棉絮一样的白云。太阳依然的炙热,随着大众我们涌进侨福楼。娇小可爱的女导游一脸笑容地介绍,这是一个归国华侨盖的土楼。楼主的哥哥一共生了6个子女,其中5个儿子和唯一的女儿都读了博士,5个博士儿子又都娶了博士做老婆,一家有11位博士,因此这座土楼又称“博士楼”。走进楼来,天是圆的,这是一个团结的楼,一家人围成了一个坚固的圈。一楼正对大门的一间供奉了佛,四壁贴满了照片,那是博士的照片。为了祈求小孩也能读好书,我也从楼主手里接过一支香,拜了拜,插在香笼里。一转眼,看到旁边还有一个募捐箱,正要从包里拿钱,却被拥挤的人群拥出了房间,便独自沿着走廊参观,一楼大都是商户了,商家还都保留着朴实的本色,二楼楼梯口竖着牌子,游客不能上去。

走了一圈,有点乏,午后的热气也烘得我有些口渴了。这时,一阵茶香飘来,我顺着香气看去,一个端庄朴实的姑娘正在泡茶,她边上一个少年在拣茶叶梗。看到我,她便招呼我来喝茶,我说我不买茶叶的。她笑笑,没关系啊,坐下来喝杯茶歇歇脚好了。看看导游正被我们团里的一部分人拥去中间那房间,而我已经看过了,便顺势坐下来等待。

簸箕里是清香型的铁观音,有青山的翠绿,半球形的颗粒还算紧实,夹有一些褐色的茶梗,眉清目秀的少年正认真地分拣。姑娘微笑着手法娴熟地泡茶,清香瞬即扑鼻而来,汤色清澈明亮。我接过茶,这茶竟如甘露一般清爽滋润,唇齿留香,回味甘甜。我连着喝了几杯,竟然欲罢不能,难道是因我又热又渴的缘故?姑娘始终恬淡地笑着,为我斟了一杯又一杯。她说这是她家里自己种的茶,自己做的铁观音,弟弟正放暑假,也来帮忙拣茶叶。闲聊间,我实在舍不得这么好喝的茶,便顺手将欲募捐的钱买了一包茶,带回去品尝。

我开心地拿起茶,同来的大姐见状也要买,但是包装好的已经没有,要去临时包,她不高兴等,看到导游要到下一个景点去,就拉我去追导游。这是土楼之王--承启楼。“高四层,楼四圈,上上下下四百间;圆中圆,圈套圈,历经沧桑三百年”,承启楼规模巨大,造型奇特,古色古香,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这楼可以上去观看全景,可是排队的人实在太多了,因为据说国庆以后就不能登楼了。我们便去下一个四方的土楼参观。这个是导游家所在的土楼,一进去就被请进了她家喝茶。男主人很年轻,很老练地泡茶,出汤很快,汤色清绿明亮,透出兰花香,同去人的品着有滋有味,还摆了POSE拍照,人多杂乱。我自行走出观看这土楼,一楼全是商户,卖什么的都有,除了卖东西的其他都锁着门。这时,我发现了那个茶宠,暗绿的弥勒佛坐像,拳头大小,他笑呵呵地看着我。我询价,老板娘客气请我进来喝茶,浇水给我看茶宠变色。开水浇上去,弥勒佛通身变得碧绿透亮。正是我所喜欢的。朋友说,不开心时就想想弥勒佛,“开口便笑,笑天下可笑之人;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能有一个开心弥勒佛相伴,且可以时时相对饮茶,倒真是一件可宽心解郁的雅事。

美中总是不足,这茶宠仅有这一件了,还有点小小的瑕疵,正犹豫不决间,同来的大姐走来,看到也很喜欢,可惜只有这一件,其它她也不满意。其时,导游已经回到承启楼排队了。她很果断地说,不要买了,我们别处看看。我很是舍不得,一步三回头,但大姐不容分说拉走我,“不行待会再回来,这种的东西很多的。”

在排队的间隙,我们又看了几件茶宠,终没有原先那个满意。排了很长时间的队,别的人一路一路挤上去,我们这一队却纹丝不动。大姐同别人挤到那一边,拥上去了,我只乖乖等着,这边群情开始激愤,我在拥挤的人群中脚不沾地地上了木制楼梯。上了来,心吓得还是“突突”跳个不停。真不知道,为了登这个土楼,吓成这样值不值得。我宁愿在一楼找个朴实的姑娘喝喝茶,聊聊天。或者继续寻找中意的茶宠。楼上的房间大都是不开的,木制的门都上了新锁,而陈旧的老锁无声地垂在一边。透过土楼厚实的土窗看外面青翠的山水,沿着木制回廊观圆形的碧蓝的天空,看团团丝丝白絮的云彩。土楼处处透着神秘。

不容我细细探究,导游已经在下面催促要返程了。下到一楼商户区,我还念着方才那茶宠,回去买已是来不及了,而我又不甘心空手而返。正好眼前一家也有很多茶宠。我却找不到那相似的,只有一个暗红色的,一手托着元宝,一手拎着酒葫芦,斜倚在布袋上,笑哈哈地看着我。也会变色。我毫不犹豫地买回来。

念及那个碧绿的茶宠,我有一丝丝的遗憾。但让我欣慰地是,我带回了博士楼里的茶,也带回了土楼之王中的茶宠。现时,这茶正散发出幽幽清香,而茶宠正笑哈哈地看着我,眼神里有无限深意。这虽不是我最中意的那一个,然而他却要长长久久地陪伴我了。正如那年轻时的爱情一般,你虽然喜欢他,可惜你不知道前面有多少更优秀的人在等待着你,于是,你放弃了自己的初恋。等走过山山水水,度过风风雨雨,安定下来的你,在某一个寂寞的午后,忽然发现,你身边的他也许并不如任何一个追求过你的人,更比不上你的初恋情人,然而你却和他幸福地生活着。

我虽然对那绿玉茶宠念念不忘,而我并不忧伤。这陪伴我的茶宠亦有他的优势,在我的茶香中,他总是笑着,笑着,容得下我任何的美丽遐思,也容得下我偶尔的思绪游离。永定啊,只因那个企望不及的茶宠,在我的心里,将长长久久留下了一丝情意。

关于本文《永定茶缘》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明太祖与灵山茶缘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因当过和尚,特别是在家乡皇觉寺当和尚,曾受世人的歧视。当上皇帝后对和尚、秃、光头、贼等字眼讳莫如深。曾下令让全国一半和尚还俗,可是独对罗山县的灵山寺另眼相看,亲临降香,拨巨款进行修缮,亲封陈大同为金碧禅寺并任主持僧,赐半副辇驾,亲笔题写圣寿禅寺横匾这当中的奥妙是什么?在灵山方圆几百里流传着一个关于朱元璋三上灵山寺赞美灵山茶的神奇而动人的传说。

朱元璋是濠州(今安徽凤阳)人,兄弟姊妹五人,他排行老五。在他17岁那年,父母和3个哥哥因遇上灾荒和瘟疫相继死去,姐姐出嫁。贫穷到极点的朱元璋只好到皇觉寺去当和尚,寺庙虽然以济善为本,但也因朱元璋赤贫,在寺庙里只当个仆人,整日打水扫地。后来庙里也缺粮断炊,老和尚只好让他芒鞋托钵到淮西一带(今信阳一带)化缘。当时官场腐败,盗贼横行,他如同飘萍一样到处流浪。第二年农历三月初一来到了灵山寺,灵山寺和尚对他还算不错,不管白天化缘有无收获,都让他吃好穿暖,在这里第一次喝到了灵山茶。云游7年,有4年是在灵山寺度过的,身体也慢慢壮实起来。24岁时天下已经大乱,胸怀大志的朱元璋又回到濠州。他的好友汤和劝他参加起义军,正欲去寺庙占卦,不料寺庙起火,走投无路,于农历闰三月初一加入郭子兴的起义队伍。

由于他身强力壮,作战勇敢,很快得到提拔,同时郭子兴将义女马氏嫁他为妻。郭死后不久,他便成了起义军队伍的首领。

在转战江淮时,又是农历三月初一,吃了败仗,幸好离灵山不远,他便只身逃往灵山寺。因他穿一身戎装,与和尚又分离几年,和尚们看见他,似曾相识,但又不敢贸然相认,只得不厌其烦地问他姓甚何名,朱元璋此时哪里敢透露真名实姓,见问得不耐烦,提笔在寺庙的墙上题诗一首:

战罢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

山僧不识英雄主,只管叨叨问姓名。

这首诗向和尚们说明了他就是当年的朱元璋,现是义军首领,和尚们一看心里都明白了。于是以礼相待,赶忙准备饭菜,敬上一杯灵山茶。和尚们看他身上还有几处刀伤,便按医书上介绍的方法,用九龙潭中水,浸泡灵山茶,替朱元理擦洗伤口。说也奇怪,朱元璋在连续擦洗后,疼痛逐渐消失,经过一夜的休息,伤口全部痊愈。第二天清晨,由和尚指点从马放沟到天花板桥投奔自己的主力部队去了。

当上皇帝的第三年,想起自己能有今天,应该好好感谢灵山寺的菩萨保佑,因灵山寺曾使他体魄强壮,吃败仗遇难时又得到庇护和茶水治伤,他虽然因当过和尚这段不光彩的经历而痛恨寺庙,并下令让全国一半和尚还俗,但灵山寺应该特殊。又一想,我如今是天子,我当年题的诗不知和尚们保存没有,如果保存下来了,寺里的和尚更要优待。他曾想:或许菩萨真的能保佑。为了巩固帝业,他决心亲往灵山降香。于是派一使者先到灵山调查那首诗的情况,并对那使者交待:如果那首诗还保存着,立即回应天府禀报,那首诗如果被毁无存,将当年毁诗和尚和主持僧一并押进京城。使者接旨后很快来到灵山。原来朱元璋题诗后,和尚们怕元军过来找麻烦,赶快用暗红色石灰涂抹一层,搜捕朱元璋的人没有搜到,更没有见到题诗,灵山寺也就在兵荒马乱中相安无事。但当年参与涂抹的和尚听使者的来意后一个个都吓跑了。唯有一个有才华的和尚陈大同未走,他吩咐其他和尚赶快又用水冲去表层暗红色的灰层,隐隐约约地露出原来题诗的痕迹。并指着这些痕迹向使者介绍:朱洪武皇上的题诗是天子题诗,我们这个小庙岂敢保留,就是留下来鬼神也要犯愁,所以我们才施以法水,涂抹一层予以保护,但仍然盖不住天子的旨意,所以至今还有痕迹像龙泉冲牛一样。说完也题诗一首交给使者:

御笔题诗岂敢留,留时恐惹鬼神愁,故施法水轻抹去,至今龙泉冲斗牛。

使者查清情况后,立即赶回京城向朱元璋汇报,这就更加坚定了朱元璋亲往灵山寺降香的决心。于是向所辖的府、州、县发出圣旨,各级地方官员依旨作了迎接准备。罗山县令还专门去灵山向老和尚打听朱元璋的饮食爱好,和尚们也准备好朱元璋爱饮的灵山茶。

选个什么日子到灵山,他历数前两次日子,均是三月初一,而且起兵讨元也是三月初一,三月初一,洪武发迹。便决定仍在三月初一上灵山。

洪武三年,为了不让世人留下他求菩萨保佑江山的话柄,只带几个心腹秘密前来。三月初一,朱元璋第三次来到灵山寺,这次降香与前二次自然不同,不吃斋饭,而是山珍海味。和尚们拿出灵山一枪一旗的灵山茶,这茶是朱元璋过去未曾见过,更没曾喝过的。当汝宁府派来的巧厨师精心地用九龙潭中的泉水沏泡好灵山茶送到朱元璋面前时,朱元璋打开茶杯盖,一股沁人肺腑的清香直扑口鼻,未曾入口,便产生了一种飘飘然欲仙之感,一口茶进去,舌尖首先有一种浓郁的醇厚之味。朱元璋虽说当了皇帝,有天下各种贡茶,但此时只觉得哪一种名茶也赶不上灵山茶。一杯茶没喝完便对身边的说:这杯茶是哪位官员沏泡的,给他连升三级官。跟随他的一个贴心师爷忙说:那是汝宁府派来的厨师沏泡的。意思是他不是什么官员,无法升官。朱元璋也听出了那位师爷的意思。但这杯清香甘甜的茶水使他兴奋得无法克制,再次传旨:他是厨师也要升三级官。那位师爷只好照办。一边嘟哝着发牢骚:十年寒窗苦,何如一盏茶。

朱元璋一听这位师爷的嘟哝,知其因为没有给他这位有才者连升过三级官有意见,便对他说:你刚才像是吟诗,只吟了前半部分,我来给你续上后半部分:他才不如你,你命不如他。

就这样,那位厨师连升了三级官。朱元璋降香后即下旨拨一笔巨款,将灵山寺原来的三层殿修成七层大殿,外带厢房。亲笔写下圣寿禅寺横匾,封陈大同为金丘峰禅师任主持僧,赐他半副辇驾到京城免费游览。并命州县要在灵山一带大种茶叶,每年贡必须是一枪一旗的灵山茶。从那以后灵山周围大种其茶,当地不少山因种茶改为茶山(彭新)、茶沟(李家寨)、茶坡等。明朝修的《河南通志》载有河南地方唯一名茶:罗山茶产在汝宁府信阳州。明代灵山茶在淮南独占鳌头,与朱元璋的提倡不无关系。

揭秘茶与历代皇帝的不解之缘


中国是最早发现茶的国家,拥有着成千上万种茶叶。现代人喝茶的习惯也是从古代流传下来的,历史上有很多喜欢喝茶的人,像是陆羽,更是有茶圣之名,就连古代皇帝也喜爱品饮上等好茶。但不是所有的历代皇帝都与茶有缘的,历代皇帝中与茶有不解之缘的又有谁呢?

一、宋徽宗与《大观茶论》

宋徽宗赵佶酷爱饮茶,精于茶道,善于点茶。在北宋大观年间,著有一部《茶论》,后人称之为《大观茶论》。在中国历史上以皇帝的身份撰写茶叶专著,恐怕是绝无仅有的。

全书共二十篇,对北宋时期蒸青团茶的产地、采制、烹试、品质、斗茶风尚等均有详细记述。其中点茶一篇,见解精辟,论述深刻。书中记录了宋朝浓厚的饮茶风气天下人都用茶来宴席宾客,上到王公贵族,下到黎民百姓,无不沐浴在茶水之中,受茶水的熏陶,推崇茶水的高雅、宁静。现代日本茶道文化协会负责人森本司郎在其所著《茶史漫话》中也认为:正是中国的斗茶哺育了日本的茶道文化。

二、朱元璋与散茶发展

明代的贡茶数量有增无减,茶区百姓受尽贡茶之苦。加之,到了明代,各地散叶茶不断发展,而且不少茶叶质量已超过团饼茶,而且制作方法简便,不像团饼茶那样耗时费工。在上述背景之下,明太祖朱元璋根据若干奏章的反应,了解了真实情况后,决定对贡茶进行改革。从此不再进贡团饼茶,更换进贡散叶茶,减轻茶农的劳苦。

从中国茶类的发展来看,朱元璋的诏令确实对当时散叶茶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中国各地名优散茶的种类和数量显著增加。现今遗存并继承发扬的各种历史名茶,都与明代大力发展散叶茶有关。因此,明太祖朱元璋罢造龙团的这道诏令,无疑对中国名优茶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促进作用。

三、康熙与碧螺春

据说洞庭东山有座碧螺峰,石壁里生长着几株野茶树。每年春天,当地的老百姓都会背着茶筐前去采摘,炒制饮用,如此数十年,不见饮用者出现任何异状,当地百姓身体较之其他地区还更为健康、强劲。康熙朝的某一年,到了摘茶时节,老百姓又来采茶,茶叶长得特别茂盛,采多了筐装不下,只好把茶放在怀里。没想到茶受到体内热气蒸熏,突然散发出浓烈的异香,采茶者不约而同惊叫起来:吓煞人香!意思是香到极点了。于是,这种茶便叫做吓煞人香。

康熙三十八年,皇帝南巡,巡抚宋荦负责迎接。宋荦是著名诗人,精于书画,也擅长品茗。他深知康熙不喜铺张,眼下又是仲春时节,便令下属去买吓煞人香。康熙来到太湖,正陶醉在洞庭东山的秀丽风光中,宋荦进献了吓煞人香。只见茶条索紧结,卷曲成螺,白毫显露,银绿隐翠,煞是可爱。一经冲泡,恰似白云翻滚,清香袭人。品饮下来,更觉鲜爽生津,滋味殊佳。康熙随后问此茶何名,宋荦奏曰:此乃当地土产,产于洞庭东山碧螺峰,百姓又称之为吓煞人香。康熙说:茶是佳品,但名称却不登大雅之堂。朕以为,此茶既出自碧螺峰,茶又卷曲似螺,就名为碧螺春吧!于是,好茶便有了一个相匹配的美丽名字:碧螺春。

四、乾隆与龙井茶

史载,乾隆皇帝六次南巡到杭州,曾四度到过西湖茶区。他在龙井狮子峰胡公庙前饮龙井茶时,赞赏茶叶香清味醇,遂封庙前十八棵茶树为御茶,并派专人看管,年年岁岁采制进贡到宫中,御茶至今遗址尚存。乾隆十六年,他第一次南巡到杭州,在天竺观看了茶叶采制的过程,颇有感受,写了《观采茶作歌》。

乾隆皇帝不是死在任上,而是知老让位的。传说在他决定让出皇位给十五子时,一位老臣不无惋惜地劝谏道:国不可一日无君呵!一生好品茶乾隆帝却端起御案上的一杯茶,说:君不可一日无茶。这也许是幽默玩笑之语,也许是我应该退休闲饮之意,或者是兼而有之。

大唐天子爱饮茶


中国饮茶文化兴于唐代并不是偶然的,中国的社会是皇权社会,皇帝的好恶足以影响全社会。大唐天子成为天下第一茶人,从而确立了茶之国饮的地位,大大推动了唐代茶叶的生产和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唐太宗李世民(599649):虽无太宗李世民饮茶的历史记载,但唐太宗远嫁文成公主为中国茶史留下了精彩的一笔。与吐蕃的联姻使茶叶从中原传入雪域高原,当年文成公主以茶为嫁奁之物带入西藏,始有中原与藏区的茶交易,唐代名茶大批输入藏区,成为吐蕃上层人士的时髦饮品,并以囤集茶叶显示富贵。如今,藏族同胞人均茶叶消费量已居全国第一。

唐玄宗李隆基(685762):《梅妃传》记载:唐明皇与梅妃斗茶,对诸王戏曰:此梅精也,吹白玉笛,作惊鸿舞,一座光辉,斗茶今又胜吾矣。妃应声曰:草木之戏,误胜陛下,设使调和四海,烹饪鼎鼐,万乘自有宪法,贱妾何能较胜负也。上大悦。这说明玄宗时代宫廷茶艺已有点茶之法,并有斗茶游戏。玄宗知茶、饮茶,是得饮茶风气之先的宫廷茶人。

唐代宗李豫(728779):代宗又崇佛又嗜茶,陆羽一生研究茶学出成果的时期就在代宗时期。代宗始创的贡茶院是中国最早的官办茶场,对于中国茶业科学的发展意义重大;代宗制定的贡茶制延续达600年之久。

唐德宗李适(742805):德宗未登基时便热心茶事,并向后来任宰相的李泌赠茶求诗。德宗时代是唐代茶业大发展时期,贞元九年(793)全国产茶超过200万市担,人均竟达8斤左右。按人均数讲,不仅史无前例,亦后无来者。德宗对陆羽是很赏识的,诏命陆羽为太常寺太祝,对于无文凭的陆羽来说,已是破格录用。

德宗最具历史意义的举措是建中元年(780)纳赵赞议。诏征天下茶税,十取其一,是为茶税之始。一方面为唐朝开了财源,另一方面又加重了百姓负担。建中二年(781)任湖州刺史的袁高作《茶山诗》抨击茶政,德宗纳谏,减少了茶贡以苏民困。

唐文宗李昂(809840):《唐书》记载:太和七年正月,吴蜀贡新茶,皆于冬中作法为之。上务恭俭,不欲逆物性,诏所在贡茶,宜于立春后造。冬中作法大概是利用温室效应催茶冬天发芽,文宗皇帝不愿劳民伤财,不愿逆物性,即遵顺自然节令顺势为之,不夺大自然之造化。

唐文宗博览群书,乐与文人学士切磋经义,此人节俭儒雅,不仅嗜茶,这对茶之文化底蕴有较深的理解。每与学士内廷相见,总命宫女侍茶以助长谈。

唐宣宗李忱(810859):《南部新书》记载:大中三年,东都进一僧,年一百二十岁。宣皇问服何药而致此?僧对曰:臣少也贱,不知药。性本好茶,至处惟茶是求,或出日过百余碗,如常日亦不下四五十碗。因赐茶五十斤,令居保寿寺。名饮茶所曰茶寮。茶寮的称呼源于宣宗时代。宣宗以茶奖励长寿老人,在他看来饮茶能长寿、茶亦是长寿的象征。

唐僖宗李儇(862888):懿宗李漼在位时为李儇打造了一套金银茶具,后因武宗毁佛,咸通十五年,僖宗下诏送还佛骨,嗜茶的僖宗奉上一套自用的金银茶具。《物帐碑》载了一笔:茶槽子、碾子、茶罗子、匙子一副七事,共八十两。七事指茶碾子、茶轴、罗身、抽斗、茶罗子盖、银则、长柄勺等。除七事外,僖宗还供有三足架摩羯纹银盐台、笼子两枚,还有茶碗、茶托等。这套等级最高、规格最全的唐宫茶具于1113年后的重见天日。

毫无疑义,地宫系列茶具是迄今为止世界文化史上发现时代最早、器形品类最完整、制作最为精美的茶具。法门寺唐塔地宫一套完整的宫廷茶具的出土,引起海内外茶文化界的瞩目。懿宗李漼和僖宗李儇父子俩的鼎鼎大名亦载入茶史。

历代皇帝与茶的千古奇缘


中国历代皇帝中好茶者众,有的嗜茶如命,有的玩茶如痴,有的为茶写诗作赋,有的为茶著书立说,有的为贡茶者加官晋爵,原来一个个真龙天子,也对茶饮情有独钟,并衍生出许多帝王与茶的故事和传说。

黄帝与茶的千古奇缘

相传,在公元前两千多年的一天,黄帝带领大臣、侍卫和随从到深山里狩猎。经过一阵奔跑驰骋之后,黄帝感觉喉干舌燥,遂命随从烧水解渴。

随从在一株茶树下架锅设灶,烧水煮汤。忽然一阵大风吹来,树上的叶子纷纷飘落到滚开的汤中,眼看汤水逐渐变成褐色,随从慌得六神无主,正想重新烧水,可黄帝已派人催着要水。

随从赶紧舀了一碗变色的水品尝,觉得清香可口,并没有一点怪味,便将错就错,诚惶诚恐地把褐色的水奉献给黄帝。黄帝由于口渴之极,端起水来就一饮而尽,饮后连声称奇,随从吓得连忙跪下,向黄帝请罪。黄帝见状,详细查问了烧水的经过后非常高兴,不仅没有怪罪烧水的随从,反而命他把茶叶带回宫中,如法炮制。从此,饮茶的习俗便流传下来。

宋徽宗亲自撰写茶叶专著

宋徽宗是历史上出了名的“大玩家”,他对饮茶之事极感兴趣,不仅茶艺高超,而且为茶专门著书立说,成一家之言。

宋徽宗曾与当时的名妓李师师交往甚密,在送给李师师的众多名贵礼物中,就有“月团、凤团、蒙顶等茶百斤”。他不仅自己好茶,还常常以茶宴请群臣,并亲自动手为他们烹茶。

茶“盛于宋”,而在北宋徽宗时最盛,这与宋徽宗的推崇是有一定关系的。宋徽宗执政期间不理国事,是一个亡国之君,然而他却笔走偏锋写就一部洋洋洒洒约3000余字的茶叶专著,这在中国历史上的皇帝中恐怕是绝无仅有。

爱茶如此,难怪有人戏称宋徽宗为“茶痴皇帝”,他的这部《大观茶论》共20篇,对北宋时期团茶的地产、采择、制造、鉴辨、藏焙、品名等分目详述,其中宋徽宗的自序是全书字数最多的段落,颇有文采,自豪地称当时的茶“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咸造其极。”“天下之士,厉志清白,竞为闲暇修索之玩,莫不碎王锵金,啜英咀华。”

此外,《大观茶论》中“点茶”、“斗茶”等篇章也论述详尽,见解独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北宋茶业的发达程度、制茶的技术和皇室的好茶风尚,为后世研究和认识宋代茶文化留下了珍贵文字资料。

朱元璋给泡茶师傅连升三级

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他因为出身布衣,家境贫穷,当过放牛娃,特别是在家乡皇觉寺当过和尚,曾备受世人的歧视。

当了明太祖的朱元璋因此对和尚、秃、光头、贼等字眼讳莫如深,他曾下令让全国一半以上的和尚还俗,但却偏偏对河南罗山县的灵山寺另眼相待。

原来,出生在安徽濠州的朱元璋年幼时家庭赤贫,父母兄长都在连年的灾荒和瘟疫中相继死去,无依无靠的朱元璋只好去濮阳的皇觉寺当了和尚。然而在兵荒马乱的时代,寺庙也香火难续,朱元璋只能遵照师傅的吩咐出门化缘为生。

他云游到河南灵山寺,这里也成为朱元璋漂泊四方的一处安身之地,他在这里第一次喝到了灵山茶。后来,朱元璋在转战中负伤,曾逃到灵山寺躲避疗伤,灵山寺的和尚不仅用九龙潭的水浸泡了灵山茶,治好了朱元璋的刀伤,而且对他以礼相待,敬茶备饭。

洪武三年,身为皇帝的朱元璋对灵山寺的恩惠始终念念不忘。一次,他带着少数几个侍从秘密地前往灵山寺视察,对寺院敬献的灵山茶赞不绝口,一时龙心大悦,下旨将泡茶的师傅连升三级官衔。朱元璋的侍从颇为不解,暗自发牢骚感叹:“十年寒窗苦,何如一盏茶。”不想被朱元璋听见,他哈哈大笑接了下句:“他才不如你,你命不如他。”一时传为佳话。

乾隆帝不可一日无茶

说起乾隆皇帝,自然就会使人联想到他三下江南的故事,但人们却很少清楚乾隆皇帝和茶还曾结下过不解之缘。

乾隆皇帝巡游江南时,品尝了各种名茶,如杭州的“西湖龙井”,湖南的“君山银针”,福建的“大红袍”等。乾隆曾作过一首《观采茶作歌》:火前嫩、火后老,惟有骑火品最好。西湖龙井旧擅名,适来试一观其道。村男接踵下层椒,倾筐雀舌还鹰爪。地炉文火徐徐添,乾釜柔风旋旋炒。慢炒细焙有次第,辛苦功夫殊不少。

乾隆皇帝还是一个品茗行家,他不但讲究饮名茶和饮茶器具,而且还非常重视沏茶的水质。传说他当年在杭州品尝龙井茶,沏茶的水就取自盛产龙井的狮子峰山下的狮子泉。

为了品评天下名泉水质的优劣,乾隆皇帝回京后叫人用银斗量各地名泉的轻重,因而命名天下三泉:北京玉泉为“天下第一泉”;镇江金山寺泉水为“天下第二泉”;无锡惠泉为“天下第三泉”。

除了这些名泉外,乾隆皇帝还广饮天下名泉,桂林南溪山有一眼白龙泉,水质优良,清冽甘美。《峤南琐记》载有“桂泉多可饮,而白龙为最”之说,据说用白龙泉泡茶,揭开碗盖随着热气上升会蒸腾起一条隐约可见的白龙,于是乾隆皇帝下圣旨,派人马不停蹄地直奔白龙泉取水。当地人知道白龙泉为乾隆皇帝泡过茶,就把这白龙泉改称为“贡泉”了。

乾隆皇帝晚年更是嗜茶如命,在他85岁退位前夕,有一位老臣惋惜地说:“国不可一日无君”,乾隆皇帝听了自然受用,哈哈而笑,端起御案上的一杯茶说:“君不可一日无茶!”乾隆退位后住幽雅安静的北海镜清斋,在这个亭榭楼阁、小桥流水的花园内专设“焙茶坞”,每天悠闲品茗,安度晚年。在“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古代,乾隆皇帝活了88岁,可以算作中国历代帝王中的寿魁,这与他平生爱好饮茶品茗或许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吧。

茶道·茶缘


茶与道更多的是形似,与佛却是神合,因为茶的属性与佛理旨趣是一致的。从味上说,茶味清苦,这与佛理视人间为苦海,视涅槃为清寂是一致的,故有“茶佛一味”的说法。佛教的基本教义是“四谛”和“十二因缘”,四谛的第一谛就是苦谛。佛教视人生为无边的苦难,典型的有八苦,即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蕴盛苦。一杯苦味的清茶,在佛教徒的眼中似乎浓缩着人生的所有苦,细细品味清茶,就好比细嚼人生的种种苦。所以对佛教徒来说,饮茶有助于静虑人生、坚信佛理、追求解脱。

到了唐代,浙江吴兴(今湖州)一位世称皎然的和尚传承了陈隋智者大师“以茶供佛”、“茶禅一味”之说,他在把佛门茶事推崇到极致的同时,也推动了茶礼的世俗化。

皎然性情随和旷达,结交广泛,常以诗、茶会友当时的许多文人学者,如颜真卿、韦应物、皇甫冉等都过从甚密。作为佛门中人,皎然还大力提倡“以茶代酒”,使茶礼逐渐从佛礼慢慢渗透到了世俗社会的日常礼节中,既赋予了茶文化以新的内涵和生命,又促进了茶文化的传承和普及。

茶灵瑞事件的出现,实际上是山寺僧所擅长的茶道“分茶”艺术:“下汤运匕水脉,别施妙绝,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是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就散灭。”当时的国清寺僧人处谦还把这种“茶百戏”带到杭州表演,众人观后,赞叹不已。唐朝著名诗人苏轼观后谈惊为:“点茶三昧手”和“天台乳花世不见”。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无论做茶也好,品茶也好,茶文化研究与发展多的结果,就在于尽茶之真,发茶之善,明茶之美,达到善化人心,美化环境,净化世界的目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