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茶与书法往往关联,内涵所在

发布时间 : 2020-11-03
红茶的内涵 茶文化的内涵 茶文化内涵

红茶的内涵。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中国的茶与书法往往关联,内涵所在”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中国的茶与书法往往关联,内涵所在”相关知识!

中国书法艺术,讲究的是在简单的线条中求得丰富的思想内涵,就象茶与水那样在简明的色调对比中求得五彩缤纷的效果。

闻名于世的茶艺与书法均起源于中国。几千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茶艺和书法得以兴旺发达,并形成了一脉悠久而独特的文化。茶被人们誉为“国饮”,而书法又被世人视为“国粹”。

茶艺和书法为我国博大恢宏的传统文化增添了光彩,两者都溶中国哲学、东方文化、华夏民族精神气质于一体,并在人文精神上息息相通。因此,我国历史悠久的茶文化与璀璨夺目的书法艺术历来就有着不解之缘。

古人饮茶之风甚盛,有茶宴、茶会等一系列文化形式。文人僧侣饮茶时,作诗、作赋,或吟颂,或挥毫。据《茶事拾遗》记载:“钱起,字仲文,与赵莒为茶宴,又尝过长孙宅与朗上人作茶会。”钱起乃唐代著名诗人,曾任考功郎中,翰林学士等职,为“大历十才子”之一。他写过不少茶宴、茶会的诗作。此后,一些文人雅士常邀三五知己用名茶招等客人,一边细细品尝,一边吟颂诗赋,挥毫作书作画,令人兴尽才散。

如今,我国很多地区也兴起了茶艺表演,在欣赏礼仪小姐的精彩表演时又可学到不少茶文化方面的知识,文雅而高贵,给人以美的享受,令人心旷神怡,留连忘返。

而书法则是祖国艺术园地里一枝奇葩,与其它国粹一样浓缩了五千年的中华文化,照亮了漫长而曲折的历史长河,震撼和哺育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心灵。它以自己独特的形式和美感,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

书法具有骨、血、筋、气,形质与性情相统一的视觉艺术形式,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孕育了无数冠绝百代的大书家,积累了数以万计的墨迹瑰宝和著述,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世人面前,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伟大创造力。书法所表现出来的形质与性情之美,犹如自然界之精微广大,变化无穷。以点线面等要素无穷尽组合的书法艺术,为美学和艺术哲学积累了丰富宝藏和理论。因此,书法和茶艺一样,集中反映了我国“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茶艺是在茶业和茶饮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茶树原产于我国西南一带。发现和饮用茶的历史可追溯到四千年前的神农时代。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就有明确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茶和其他植物一样,从发现到利用,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当原始人类发现茶叶对人体有一定的医疗作用之后,便对茶叶的种植、加工和用途开始重视起来,一些文人雅士用文字记载其栽培技艺和饮用方法。这当中书法家充当了重要角色。尤其是在隋朝以前印刷术尚未发明,各种事物的传播、记载均得依赖于书法,茶事自然不能例外。即使是后来发明了印刷术,依然没有离开过书法。

再后来,由于书法的介入,茶风更为兴盛。通过书法家及一些文人的赞赏,饮茶之风很快盛行中国大地。宋代诗人、书法家苏轼有诗:“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书法、茶艺与气功及禅学一样,具有静心、自悟、怡情和健体等功效。茶艺和书法如同绘画、雕塑、音乐和舞蹈艺术一样,能给人以乐趣、情趣、雅趣和美的享受,它是有情的绘画,无声的音乐,异形的雕塑,静化的舞蹈,令人百看不厌,回味无穷。

茶文化精选阅读

讲述中国精神内涵


茶文化总是在满足社会物质生活的基础上,发展成为精神生活的需要。在这一过程中,一些与社会不相适应的东西被淘汰,但有更多的内容产生和发展。它不但使茶文化的内容得到不断充实和丰富,而且由低级走向高级,得到升华,进而形成自己的个性。茶文化的个性,亦可谓茶文化的精神内涵,主要表现以下“四个结合”方面。

(一)物质与精神的结合

茶作为一种物质,它的形体是千姿百态的;茶作为一种文化,又有着深邃的内涵。唐代诗人卢仝认为饮茶可以进入“通仙灵”的奇妙境地;韦应物誉茶“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尘烦”;宋代苏东坡将茶比作“从来佳茗似佳人”;杜耒说茶是“寒夜客来茶当酒”;明人顾无庆谓“人不可一日无茶”;近代鲁迅说品茶是一种“清福”;伟大的德国科学家爱因斯坦组织的奥林比亚科学院每晚例会,用边饮茶休息、边学习议论的方式研讨学问,被人称为“茶杯精神”;法国大文豪巴尔扎克赞美茶“精细如拉塔基亚烟丝,色黄如威尼斯金子,未曾品尝即已幽香四溢”;日本高僧荣西禅师称茶“上通诸天境界,下资人伦”;英国女作家韩素音说“茶是独一无二的真正文明饮料,是礼貌和精神纯洁的化身”。俗话说“衣食足而礼义兴”,随着物质的丰富和精神生活的提高,必然促进文化的高涨,当前世界范围内出现的茶文化热,就是很好的证明。

(二)高雅与通俗的结合

茶文化是雅俗共赏的文化,在它的发展过程中,一直表现出高雅和通俗两个方面,并在高雅和通俗的统一中向前发展。历史上,宫廷贵族的茶宴,僧侣士大夫的斗茶,文坛墨客的品茗,是上层社会高雅的精致文化。由此派生茶的诗词、歌舞、戏曲、书画、雕塑,又是具有很高欣赏价值的艺术作品,这是茶文化高雅性的表现。而民间的饮茶习俗,又是非常通俗化的,老少咸宜,贴近生活,贴近百姓,并由此产生了茶的民间故事、传说和谚语等,这是茶文化的通俗性所在。但精致高雅的茶文化,是植根于通俗的茶文化之中的,经过吸收提炼,上升到精致的茶文化。如果没有粗犷、通俗的民间茶文化土壤,高雅茶文化也就失去了生存的基础。

(三)功能与审美的结合

茶在满足人类物质生活方面,表现出广泛的实用性。在中国,茶是生活必需品之一,食用、治病、解渴都需要用到茶。唐代刘贞亮在《茶十德》中曾将饮茶的功德归纳为十项:以茶散闷气,以茶驱腥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疠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其中“利礼仁”、“表敬意”、“可雅心”、“可行道”等就是属于茶道范围。因此,除了增进人们健康、促进茶业经济发展、弘扬传统文化之外,还可以将茶文化的社会功能简化归纳为下列三个方面。

1.以茶雅心——陶冶个人情操

茶道中的“清”、“寂”、“廉”、“美”、“静”、“俭”、“洁”、“性”等,侧重个人的修身养性,通过茶艺活动来提高个人道德品质和文化修养。

2.以茶敬客——协调人际关系

茶道中的“和”、“敬”、“融”、“理”、“伦”等,侧重于人际关系的调整,要求和诚处世,敬人爱民,化解矛盾,增进团结,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

3.以茶行道——净化社会风气

在当今的现实生活中,商品大潮汹涌,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激烈,人心浮躁,心理易于失衡。而茶文化是一种雅静、健康的文化,它能使人们绷紧的心灵之弦得以松弛,倾斜的心理得以平衡。以“和”为核心的茶道精神,提倡和诚处世,以礼待人,对人多奉献一点爱心、一份理解,建立和睦相处、相互尊重、互相关心的新型人际关系,因此,必然有利于社会风气的净化。

而“琴棋书画烟酒茶”,茶又与文人雅士结缘,在精神生活需求方面又表现出广泛的审美性。茶叶花色品种的绚丽多姿,茶文学艺术作品的五彩缤纷,茶艺、茶道、茶礼的多姿多彩,都能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它集装饰、休闲、娱乐于一体,它是艺术的展示,又是民俗的体现。

(四)实用与娱乐的结合

随着茶综合利用开发的进展,茶的利用已渗透到多种行业。近年来,开展的多种形式的茶文化活动,如茶文化节、茶艺表演、茶文化旅游、茶文化休闲等,就是以茶文化活动为主体,满足人们品茗、休闲、观光、旅游和饱览山河美景的需求,同时与茶文化活动相关行业的发展,又能促进经济发展,同样也体现了实用与娱乐相结合。总之,在茶文化中,蕴含着进步的历史观和世界观,它以健康、向上及平和的心态,去鼓励人类实现社会进步的理想和目标。

茶与书法篆刻介绍


茶与书法篆刻的结缘最早是战国时期,古玺印即有“候茶”、“事茶”之例。湖州出土的东汉陶瓮上有隶书“茶”字,汉印中“张茶”、“茶陵”等也是很有力的证明。唐代陆羽著《茶经》后,茶不仅进入了人们的现实生活,也成为文人雅士文化活动的一部分,开始了饮茶艺术化的新历程,不仅被吟诵在诗词里,也被行文在书法中,显身在篆刻里。尤其是明清时期,随着金石学的兴起,篆刻艺术从沉寂千年中崛起,流派纷呈,名家辈出,竞一时之秀,以茶为主题的篆刻作品纷纷问世,在明清流派印及茶文化史中成为令人注目的亮点。

唐·僧怀素《苦笋帖》

《苦笋帖》为唐代书僧怀素的草书佳作。怀素(725~785年),字藏真,本姓钱,湖南长沙人,年少时苦练书法,终成大家。李白曾赞其“草书天下称独步”,笔锋流畅中有刚劲,流传下来的书帖被后世视若拱壁。

其《苦笋帖》现藏上海博物馆,共计书写14个字,曰:“苦笋及茗异常佳,乃可径来,怀素上。”该书用笔圆润劲健,开头数字,笔断意连,后则笔随意驰,一气呵成。怀素草书多为长篇巨制,如《自叙帖》等,然与此帖相比,多显狂放,《苦笋帖》以其俊逸名重于书林。

北宋·苏东坡《一夜帖》

大文豪苏东坡不仅诗词文开一时风气,在书法上也颇有功力,是著名的“宋四家”之一。其书法意气风发,丰神俊朗。他于茶事十分喜爱,闲暇之余,汲泉烹茗,邀友品啜。他还饶有兴致地设计了提梁茶壶,后世称之“东坡提梁壶”。他有许多书法作品与茶相关,如《一夜帖》、《天际乌云帖》、《新岁展庆帖》、《啜茶帖》等。

《天际乌云帖》为东坡中年时期的书法作品,帖中记述“宋四家”之一的蔡襄(字君谟)与名妓周韶在杭州“斗茶”的趣事:“杭州营籍周韶多蓄奇茗,常与君谟斗,胜之。”在宋代蔡襄算得上是精于茶道,其著有《茶录》,史传其爱斗茶,一生仅输于二人,即苏东坡与周韶。此帖为历代藏者珍视,先后有元代虞集、倪云林,明代董其昌及清代翁方纲等题跋,并有东坡小像于前。

《一夜帖》又名《季常帖》,是苏东坡写给友人陈季常的一封书信札。陈季常为北宋文人,擅饮,常与友人烹酒论英雄,至晚年深居简出。

书札内容大致为王君向苏轼借一张黄居采的画,苏东坡找了一个晚上没找到,后来记起是曹光州借去未还,为免误会,请陈季常向王君解释,并说此画一旦取回,马上送去,为表歉意,特地随信带去“团茶一饼”。此书行文流畅雅秀,意态隽永。

北宋·蔡襄《精茶帖》

蔡襄(1012-1067年),字君谟,兴化仙游人,官至端明殿学士,为著名的“宋四家”之一。苏东坡评其书为:“君谟书天资既高,积学深至,心手相应,变态无穷,遂为本朝第一。”

《精茶帖》现藏于故宫博物院。此帖用笔气韵秀雅,仪态万千。蔡襄一生精于茶事,茶名或不及其书名之盛,不过以其在两个领域的造诣之高,历代文人无人能与之比肩。

明·徐渭《煎茶七类》

徐渭(1521-1593年),号天池,又号青藤、青藤老人,浙江山阴人(今绍兴),画史上与陈淳并称青藤白阳。

徐渭多才多艺,亦精于茶艺,其《煎茶七类》为其对茶事的痴迷之作。此书行笔清新丰润,庄重之间见灵动飘逸。《煎茶七类》是他书艺与茶事相结合的倾心之作。此书有宋米芾笔意,洒脱清新,润滑,笔泽丰腴,严谨处见变换多端,是茶文化史上举足轻重的作品。《煎茶七类》有石刻本,原石藏于浙江上虞曹娥庙,为天香楼藏帖的组成部分。

清·黄易《茶熟香温且自看》

“西泠八家”的黄易(1774-1803年),字大易,一字小松,号秋庵等,幼承家学,性喜游历名山大川,搜访残碑古碣,长于金石考证,所作《茶熟香温且自看》一印用刀恢恢,斩钉截铁,线条质拙沉着,意态古朴浑厚,整体布局妥贴,平中蕴险,是典型的浙派风格。

清·钱松《茗香阁》

钱松(1818-1860年),字叔盖,又字耐青。其篆刻上综前人所长,又有所创新。赵之琛见到他的作品时惊叹道:“此丁、黄后一人,前明文、何诸家不及也。”《茗香阁》为他的代表作品之一,刃游于石间,悠悠不迫,披削横行,轻浅取势,线条质拙生涩,意境高古,在“西泠八家”中印风别具一格。

清·吴昌硕和黄士陵之茶印

吴昌硕(1844-1927年),原名俊,又名俊卿,字仓石,又字昌硕,工诗文,擅石鼓文书法,任西泠印社首任社长,是海派绘画艺术的杰出代表人物。

吴昌硕先生也作有茶印,如《茶》、《茶禅》、《茶苦》,均浩然雄浑,浑厚古朴,苍茫质拙,意入秦汉,虽一二文字,但意韵深远,是茶印中难得一见的精品。

黄士陵(1849-1908年),字牧甫,号黟山人、倦游窠主等,安徽黟县人,为晚清篆刻黟山派创始人。曾以吴让之先生印作《茶熟香温且自看》,其茶印气韵雍容有大家气象。并为褚德彝造“角茶轩勘碑墨”,可称不可多得的精品。 茶与国画唐·阎立本《萧翼赚兰亭图》

茶与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阶层的生活紧密相关,也在历代名家画作里有所展现。最早与茶有关的画作有唐代阎立本的《萧翼赚兰亭图》,画面描述的是唐太宗为了得到书圣王羲之所写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派谋士萧翼从辩才和尚手中骗取真迹的故事。

在图画中,阎立本勾勒出狡猾的萧翼聆听辩才和尚的谈话。当时辩才已年逾古稀,但神情淡定,有佛门二人相对而坐,侍者僧立于其间,右为烹茶的老者和侍者。老者蹲坐在蒲团上,手持“茶夹子”准备搅动釜中刚投入的茶末,侍童弯腰手持茶托茶盏,准备“分茶”入盏。另右下角有方茶桌,放着茶碾、茶罐等器物。

这幅1000多年前的佛门茶事画,构图生动,人物逼真形象地展示了唐代茶艺的情景。

唐·佚名《宫乐图》

佚名《宫乐图》描绘了唐代宫廷贵妇们聚会品茗、奏乐的场面。图中置一张长方大桌子,10位雍容华贵的贵妇人围坐在三面,5人品茗,其中一人持长柄茶杓于鍑中取茶汤“分茶”于各位,其余5人弹奏乐器助兴,花猫伏卧在案下,有仕女站立饮茶者后,手正欲前伸接贵妇人饮毕而空的茶碗。她们边啜茗,边听乐,轻摇团扇,那种安然娴静,富丽优雅的宫廷贵族生活瞬间凝固在画面上。陆羽《茶经·五之饮》载曰:“茶性俭,不宜广。”即茶味要浓郁,煮茶最大容量不宜超过五碗,饮茶意在致清导和、息心静气,绝非以解渴为目的。从这个角度来看,《宫乐图》对唐代茶事活动的生动描绘,恰恰为陆羽的观点作了最好注解。

元·赵孟頫《斗茶图》

宋代斗茶风行各地,出现了不少反映此题材的画作,如刘松年的《茗园赌市图》,而元代赵孟頫的《斗茶图》也十分生动形象。

赵孟頫(1254-1322年)字子昂,号松雪,水晶宫道人,湖州人,擅画山水石竹、人物花木等。

此图重点描绘了几位斗茶者注水入壶的情景。每位斗茶者自提炭炉,长嘴小壶置于炉上,画面中心的斗茶者,正专心致志地执壶注水到盏内,神情自信从容。其对面的老者,正持盏细嗅茶香,意犹未尽,老者身后一年轻者正举盏饮尽盏中之茶,余者等待斗茶的最后结果,整个画面人物丰富,表情生动,充分展现了斗茶的有趣场景。

明·唐寅《事茗图》

唐寅(1470-1523年),字伯虎,号六如,长州人(今苏州),既工于人物花鸟,也擅长山水,是明代杰出的画家,早年师法两宋李成、范宽、李唐、马远、夏珪诸家,后涉笔元代赵孟頫、黄公望、王蒙画法,故唐寅画在端谨庄重中又有飘逸潇洒之致。

《事茗图》是一幅反映唐寅“心隐于山林”、“瀹茗问艺”生活的作品,整幅画面分两部分组成,左边为唐寅自作题画诗:“日长何所事?茗碗自赍持。料得南窗下,清风满鬓丝。”右边卷首则是“吴门四才子”之一的文征明用隶书题写“事茗”二字。画卷中央唐寅用其典型的山水人物画法描绘出峻美的山,苍郁的树,飘渺的云和奔流的瀑布,静美的竹林间,隐约有茅舍数间隐于竹林中。茅舍中一人正伏案就读,茶壶、茶盏案头,旁边有童仆正扇火烹茶;茅舍外,有老者持杖过板桥来访,书童抱古琴紧随其后,远山隐隐,蕴含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桃源气息,可谓诗中有茶味,画里透茶香,这既是唐寅的茶缘,亦是唐寅闲隐生活的写照。

明·文征明《惠山茶会图》

文征明(1470-1559年),字征明,号衡山,长州人(今苏州)。文征明学画,远师两宋郭熙、李唐,近追元代赵孟頫和王蒙,画风重于“神会意解”而不拘泥于“一笔一墨之肖”,故文征明画个性鲜明,神韵流动。他在书画之余也精于茶事,著有《龙茶录考》。他曾创作大量有关茶事的绘画作品,其中以《惠山茶会图》最为著名。

《惠山茶会图》描绘的是清明时节文征明与友人游惠山时煮茗品饮的情景。图中幽静的林间,文征明与友人围坐井亭。古松下一茶童忙碌备茶,人物古雅,线条简洁流畅,充分展现了古时文人淡泊高远的精神面貌。

清·吴昌硕《品茗图》

吴昌硕绘画取法八大山人、青藤、白阳及扬州八怪中的李方膺与金农,又糅合近人赵之谦、任伯年画意,并惯以其擅长的石鼓文笔意于画中,故而他的绘画用笔雄健、古朴。他重视诗书画印的统一结合,从而引领了中国画的新风俗,《品茗图》即为其中之一。

画面上,缶翁用粗放的笔风绘出古朴质拙的茶壶与茶碗,右侧又有寒梅横逸画间,清峻中透出热闹与活泼。缶翁题曰:“梅梢春雪活火煎,山中人兮仙乎仙。”美哉斯言!

茶与书法《新岁展庆帖》


纸本,行书纵34.4厘米,横48.69厘米故宫博物院收藏

该帖亦称《新岁未获展庆帖》,是苏东坡写给好友陈(季常)的一通手札。共十九行,247字。《快雪堂法帖》、《三希堂法帖》摹刻,《墨缘汇观》著录,该贴用笔精良,章法上也多过人之处,正如岳珂所评:“如繁星丽天,照映千古”。据其内容来说,该帖不仅是苏轼书迹中的一件杰作,也是茶文化的一件珍贵资料。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宋代杰出的文学家、书法家,“宋四家”之一。

在谈该帖之前,让我们先看两首苏东坡的诗:

次韵黄夷仲茶磨

前人初用茗饮时,煮之无问叶与骨。

穷厥味臼始用,复计其初碾方出。

计尽功极至于磨,信哉智者能创物。

破槽折杵向墙角,亦其遭遇有伸屈。

岁久讲求知处所,佳者出自衡山窟。

巴蜀石工强镌凿,理疏性软良可咄。

予家江阳远莫致,尘土何人为披拂。

次韵周种惠石铫

铜腥铁涩不宜泉,爱此苍然深且宽。

蟹眼翻波汤已作,龙头拒火柄犹寒。

姜新盐少茶初熟,水渍云蒸藓未干。

自古函牛多折足,要知无脚是轻安。

前一首诗,是讲茶磨生成是基于臼和碾,作为一种碎茶工具,它与石质的好坏有相当的关系,苏轼认为衡山之石磨要比巴蜀的好,但由于地处四川江阳(即今之彭山县东)难得此佳物,感到很遗憾。

后一首诗则富含理趣,是赞誉周氏送给他的“石铫”的许多优点。由诗中可知,这种壶状饮具为青黑色石料所成,隔热性能良好,大腹无足,很是稳固。

在苏东坡的眼里,茶具不仅是烹茶的器皿,也是一种艺术品。因而当他得知季常家有一副茶臼时,便赶快修书去借来,让工匠依样制造,以饱眼福。《新岁展庆帖》中就记录了这样的一件事:

“……此中有一铸铜匠,欲借所收建州木茶臼子并椎,试令依样造看。兼适有闽中人便,或令看过,因往彼买一副出。乞暂付去人,专爱护,便纳上……”

根据《次韵周种惠石铫》诗中“铜腥铁涩不宜泉”一句,可知茶具不宜用铜器等金属制作。《新岁展庆帖》里,东坡欲请铜匠铸茶臼,大概是因为建州茶臼的形状很好,而仿造以便欣赏的,当然,仿造的毕竟不如真的好,所以,苏东坡在信中又说,假使有人到福建去,还是要请人去买一副木质的来。

为了借一副茶臼,东坡在大年初二写了这封信,并派专人去取。如此在意,其癖好可见一斑。那么,建州木茶臼子到底妙在何处,是什么魅力让苏轼如此费心呢?我们不妨看一看“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观(少游)所写的《茶臼》一诗,它简直就是《新岁展庆帖》的注脚:

幽人耽茗饮,刳木事捣撞。

巧制合臼形,雅音伴。

虚室困亭午,松然明鼎窗。

呼奴碎圆月,搔首闻铮纵。

茶仙赖君得,睡魔资尔降。

所宜玉兔捣,不必力士扛。

愿偕黄金碾,自比白玉缸。

彼美制作妙,俗物难与双。

茶艺与茶道的内涵


茶艺与茶道的内涵

在茶中,是核心。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备茶泡茶的技艺、规范和品饮方法,通常称为“”;二是精神内涵、境界妙用,也就是品茗之中寓含的陶冶情操、修身养性、启迪智慧的妙用。广义的,应该是包括在内的;狭义的,与并列,也就是上述“精神内涵、境界妙用”的部分。与这两方面的内涵,在茶最重要典藉《茶经》中同时得到了体现。被后人誉为茶圣的唐人陆羽在《茶经》十章中,除了介绍茶的性状起源、制茶工具、造茶方法、煮茶技艺、要领与规范之外,还阐明了富有哲理的精神,并强调“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这“精行俭德”四字,便成了传统的基本思想内涵。陆羽的忘年交、诗僧、释皎然在《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一诗中云“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孰知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首次提到“”一说,这里的“”,寓含“饮茶之道)”与“饮茶修道”的双重内涵,可以说就是与的统一,也就是广义的“”。宋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中把精神概括为“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四个方面,明清时代的一系列茶文献诸如明代朱权的《茶谱》、张源的《茶录》、许次纾的《茶疏》等,又使得的理念更为丰富完备。

古代茶多数与佛教关联


僧人种茶、制茶、饮茶并研制名茶,为中国茶叶生产的发展、茶学的发展、茶道的形成立下不世之功劳。别说产于中国的茶,就是日本的菜也是由佛门僧人由中国带回茶种在日本种植、繁衍并成世界重要产茶国之一。

中国古代多数名茶都与佛门有关。如有名的西湖龙井茶,陆羽《茶经》说:杭州钱塘天竺、灵隐二寺产茶。宋代,天竺出的香杯茶、白云茶列为贡茶。乾隆皇帝下江南在狮峰胡公庙品饮龙井茶,封庙前18棵茶树为御茶。

宜兴阳羡茶在汉朝就有种植,唐肃宗年间(757-762),一位和尚将此茶送给常州刺史(宜兴古属常州)李栖驾,茶会品饮有陆羽出席,陆羽称阳羡紫笋茶是芳香冠世产,李刺史心有灵犀一点通,便建茶会督制阳羡茶进贡朝廷,自此阳羡茶点了状元,身价百倍。显然,阳羡茶的最早培植者是僧人。

一屯溪绿茶站名松萝茶,是一位佛教徒创制的。明代冯时可一《茶录》记载:徽郡向无茶,近出松萝莱最为时尚。是茶始于一比丘大方,大方居虎丘最久,得采制法。其后于松萝结庵,来造山茶于庵焙制,远迹争市,价倏翔涌,人因称松萝茶。

武夷岩茶与龙井齐名,属乌龙茶系,有一香二清三甘四活之美评。其中又以大红袍为佳。传说崇安县令久病不愈,和尚献武夷山茶,这位县官饮此茶后竟出了奇事,一百病全消。为感激此茶济世活人之德,县官亲攀茶崖,把一件大红艳披于茶树之上,故此茶以大红袍名之。不论此说是否合情理,武夷茶与佛门有线则是真实无伪的。

安溪铁观音重如铁,美如观音,其名取自佛经。普陀佛茶产于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浙江舟山群岛的普陀山,僧侣种茶用于献佛、待客,直接以佛名其茶。

庐山云雾原是野生茶,经寺观庙宇的僧人之手培植成家生茶,并进入名茶系可。

君山银针产于湖南岳阳君山,《巴陵县志》记载:君山贡茶自清始。每岁贡18斤。谷雨前知县遣山僧采制一旗一枪,白毛茸然,俗称白毛尖。此茶仍由僧人种植。

黄山毛峰是毛峰茶中极品,《黄山志》载:云雾茶,山僧就石隙微土间养之,微香冷韵.远胜匡庐。云雾茶就是今之黄山毛峰。

桂平西山茶初产于西山观音岩下。惠明莱因浙江惠明寺而得名。

炎帝神农氏与茶的隐秘关联


说到茶,我们大多数第一时间想到的是陆羽,但是今天小编想给大家普及一下炎帝神农氏,因为他竟是“茶祖”。这是大多数人都不知道并且也比较震惊的一个消息。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茶是在全世界长盛不衰的饮料。但是,谁堪为中华“茶祖”?是吴理真,诸葛亮,还是陆羽?日前在湖南炎陵县举行的公祭大典活动中,中国权威茶文化专家经研究、考证给出了答案:“茶祖”就是炎帝神农氏。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茶叶学会理事长程启坤表示,炎帝神农氏是华夏民族举世公认的人文始祖。炎帝神农氏为了让广大老百姓能够安全饮食,严防因饮食不当引发疾病,亲自尝百草,辨别百草的可食用性,并在这一过程中发现了茶及茶的药用功效。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曾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其中的荼,即为茶。这充分说明,茶的饮用与医药功能,就是在神农氏亲口咀嚼的尝试中找到的。这种生吃新鲜茶树芽叶的现象,在现今云南的布朗族、佤族、德昂族等少数民族还保存着。

湖南师范大学教授蔡镇楚认为,茶树,茶叶的应用,都是农业生产发展与农耕文化的产物;炎帝神农氏是中国农耕文化之祖,因而也是“中华茶祖”。蔡镇楚还指出,“茶圣”陆羽在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与茶文化著作《茶经》中明确指出:“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周鲁公。”明确肯定神农氏是饮茶之祖,即“中华茶祖”。程启坤、蔡镇楚的论据和观点,得到了包括中国农业历史学会副会长陈文华等人在内的广泛认同。

关于炎帝神农氏对茶的贡献,国际茶业科学文化研究会会长陈彬藩指出,炎帝神农氏发现茶的意义不仅为后人提供了一种健康饮料,更在传播茶饮中无声地奠定了以“追求先进、开拓创新;公而忘私、关注大众;以民为本、推动文明”为核心的中华茶文化。湖南省茶祖神农基金会理事长庞道沐认为,奉炎帝神农氏为“茶祖”,符合炎黄子孙民族情感的皈依,能唤起世界“茶人”对“茶祖”神农文化的共识。专家们强烈提议,中国应将每年的谷雨时节定为“茶祖节”与“中国茶节”,倡导“茶为国饮”,提倡科学饮茶的健康习惯。

据史料记载,炎帝“崩葬长沙茶乡之尾”,即今湖南省炎陵县炎帝陵。历朝历代,各种官方、民间在炎帝陵的祭祀,香火鼎盛、绵绵不绝。特别是1986年大规模修复后,炎帝陵作为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已接纳海内外500余万人次参谒。

现在看到了确切的文字资料和史料记载,都没有疑惑了吧,相信了吧。所以炎帝神农氏的存在也应该是我们应该了解的部分。

中国历史概述讲述的内涵


茶文化的定义茶叶是劳动生产物,是一种饮料。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各种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这包含和体现一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茶文化的内涵

茶文化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其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科技教育、文化艺术、医学保健、历史考古、经济贸易、餐饮旅游和新闻出版等学科与行业,包含茶叶专著、茶叶期刊、茶与诗词、茶与歌舞、茶与小说、茶与美术、茶与婚礼、茶与祭祀、茶与禅教、茶与楹联、茶与谚语、茶事掌故、茶与故事、饮茶习俗、茶艺表演、陶瓷茶具、茶馆茶楼、冲泡技艺、茶食茶疗、茶事博览和茶事旅游等廿一个方面。

茶文化体系

茶史学:茶的起源,发现和利用,茶文化形成、发展、演变、特点及表现形式。

茶文化社会学:茶文化对社会各方面的影响,社会发展与进步对茶文化的作用和社会各阶层与茶文化关系。

饮茶民俗学:历史和现代,各个地区和民族,城市和农村饮茶习俗。

茶的美学:成品茶外形设计、名茶取名、茶包装设计及宣传广告等。

茶文化交流学:国际国内研讨、茶文化展示、茶艺表演、少儿茶艺、茶叶历史文化博览及茶事旅游。

茶文化功能学:茶文化资源、特性、历史茶文化和新时期茶文化、茶文化功能、茶文化对现代社会及精神文明建设作用等。

茶文化特性历史性

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其历史非常悠久。武王伐纣,茶叶已作为贡品。原始公社后期,茶叶成为货物交换的物品。战国,茶叶已有一定规模。先秦《诗经》总集有茶的记载。

汉朝,茶叶成为佛教“坐禅”的专用滋补品。魏晋南北朝,已有饮茶之风。隋朝,全民普遍饮茶。唐代,茶业昌盛,茶叶成为“人不可一日无茶”,出现茶馆、茶宴、茶会,提倡客来敬茶。宋朝、流行斗茶,贡茶和赐茶。

清朝,曲艺进入茶馆,茶叶对外贸易发展。茶文化是伴随商品经济的出现和城市文化的形成而孕育诞生的。历史上的茶文化注重文化意识形态,以雅为主,着重于表现诗词书画、品茗歌舞。茶文化在形成和发展中,融化了儒家思想,道家和释家的哲学色泽,并演变为各民族的礼俗,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和独具特色的一种文化模式。

时代性: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给茶文化注入了新的内涵和活力,在这一新时期,茶文化内涵及表现形式正在不断扩大、延伸、创新和发展。新时期茶文化溶进现代科学技术、现代新闻媒体和市场经济精髓,使茶文化价值功能更加显著、对现代化社会的作用进一步增强。茶的价值是茶文化核心的意识进一步确立,国际交往日益频繁。新时期茶文化传播方式形式,呈大型化、现代化、社会化和国际化趋势。其内涵迅速膨胀,影响扩大,为世人瞩目。

民族性:各民族酷爱饮茶,茶与民族文化生活相结合,形成各自民族特色的茶礼、茶艺、饮茶习俗及喜庆婚礼,以民族茶饮方式为基础,经艺术加工和锤炼而形成的各民族茶艺,更富有生活性和文化性,表现出饮茶的多样性和丰富多采的生活情趣。藏族、土家族、佤族 、拉祜族、纳西族、哈萨克族、锡伯族、保安族、阿昌族、布朗族、德昂族、基诺族、撒拉族、白族、肯米族和裕固族等茶与喜庆婚礼,也充分展示茶文化的民族性。

地区性:名茶、名山、名水、名人、名胜、孕育出各具特色的地区茶文化。我国地区广阔,茶类花色繁多,饮茶习俗各异,加之各地历史、文化、生活及经济差异,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茶文化。在经济、文化中心的大城市,以其独特的自身优势和丰富的内涵,也形成独具特色的都市茶文化。上海自1994年起,已连续举办四届国际茶文化节,显示出都市茶文化的特点与魅力。

国际性:古老的中国传统茶文化同各国的历史、文化、经济及人文相结合,演变成英国茶文化、日本茶文化、韩国茶文化、俄罗斯茶文化及摩洛哥茶文化等。在英国,饮茶成为生活一部分,是英国人表现绅士风格的一种礼仪,也是英国女王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程序和重大社会活动中必需的仪程。日本茶道源于中国。日本茶道具有浓郁的日本民族风情,并形成独特的茶道体系、流派和礼仪。韩国人认为茶文化是韩国民族文化的根,每年5月24日为全国茶日。中国茶文化是各国茶文化的摇篮。茶人不分国界、种族和信仰,茶文化可以把全世界茶人联合起来,切磋茶艺,学术交流和经贸洽谈。

茶文化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发扬传统美德、展示文化艺术、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促进民族团结、表现社会进步和发展经济贸易等。传统美德是经过几千年积淀下来的被历代人们所推崇的美好道德,是民族精神和社会风尚的体现。茶文化具有的传统主要有热爱祖国、无私奉献、坚韧不拔、谦虚礼貌、勤奋节俭和相敬互让等。吴觉农先生和湖南刘先和,为茶叶事业鞠躬尽瘁,既是爱国主义者,又是当代茶人杰出代表。

陆羽《茶经》,是古代茶人勤奋读书、刻苦学习、潜心求索、百折不挠精神的结晶。以茶待客、以茶代酒,“清茶一杯 也醉人”就是中华民族珍惜劳动成果、勤奋节险的真实反映。以茶字当头排列茶文化的社会功能有“以茶思源、以茶待客、以茶会友、以茶联谊、以茶廉政、以茶育人、以茶代酒、以茶健身、以茶入诗、以茶入艺、以茶入画、以茶起舞、以茶歌呤、以茶兴文、以茶作礼、以茶兴农、以茶促贸和以茶致富。茶是中国的骄傲、民族的自尊、自信和自豪。饮茶可以思源。世界著名科技史家李约瑟博士,将中国茶叶作为中国四大发明(火药、造纸、指南针和印刷术)之后,对人类的第五个重大贡献。唐代陆羽 《茶经》是世界第一部茶书。中国茶文化对世界影响功能显著。

茶文化对现代社会的作用。现代社会依靠高科技和信息,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物质财富将越来越多,生活也将更加富裕。社会发展的经验表明,现代化不是唯一目标,现代化社会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精神文明,需要发掘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资源。茶文化所具有的历史性,时代性的文化因素及合理因素,在现代社会中已经和正在发挥其自身的积极作用。茶文化是高雅文化,社会名流和知名人士乐意参加。茶文化也是大众文化,民众广为参与。茶文化复盖全民,影响到整个社会。

总之,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但是却没有很好地把茶发展起来,这是一个遗憾。茶的价值很高,作用很多,我们应该好好地利用。

普洱茶杀青与后期转化的关联


普洱茶制作中杀青的作用为何?

1.彻底破坏鲜叶中酶的活性,抑制多酚类物质的酶促氧化。

2.散发青气,发展茶香。

3.蒸发一部分水分,使叶片遍柔软,便于揉捻成条。

如果茶叶的杀青不足,新茶会有青味,而且青味较重,不管从茶汤香气,和滋味来说,都是不优质的。那在后期的摆放中,青味可能会逐步消失,但是杀青不足的微生物的活动依然存在,茶叶内质的稳定性就出了问题,茶叶可能会发生质变,出现发酸,或是滋味不适等问题。

如果茶叶杀青过重,新茶可能会出现焦味,或是较为明显的苦味,不管从茶汤喝茶香来说,都会过于浓郁,也同样是影响茶叶品质的。或许在存放中,焦味会一部分转变成烟熏味,但是这并不是好茶转化该有的味道,杀青过重,茶叶的茶性又太过稳定,内含物质,微生物存留量小,茶叶后期保存的价值就不大了。

一款好茶,真是需要原料与制作的双重配合,才能在品饮和一年一年的陈化中体会茶叶优质的变化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