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岩茶之武夷白牡丹

发布时间 : 2020-11-13
武夷岩茶保存 武夷岩茶红茶

学名:C.sinensiscv.Wuyi-baimudan,武夷珍贵名枞之一。无性系。灌木型,中叶类,晚生种。二倍体。

产地及分布:原产福建省武夷山马头岩水洞口,已有近百年栽培史。主要分布在武夷山内山(岩山)。20世纪80年代以来,武夷山市已扩大栽培。国内一些科研、教学单位有引种。

特征:植株较高大,树姿半开张,分枝较密,叶片呈水平状着生。叶长椭圆或椭圆形,叶色绿,有光泽,叶面微隆起,叶缘微波,叶身平,叶尖钝尖,叶齿稍锐浅密,叶质较厚脆。芽叶紫绿色,茸毛少,节间较短。花冠直径4.0cm,花瓣7-8瓣,子房茸毛多,花柱3裂。

特性:芽叶生育力较强,发芽密,持嫩性较强。一芽三叶盛期在4月下旬。产量较高,每667平方米产乌龙茶150kg。春茶一芽二叶干样约含氨基酸2.5%、茶多酚29.9%、咖啡碱4.4%。制乌龙茶,品质优异,条索紧实,色泽黄绿褐润,香气浓郁芬芳似兰花,滋味浓醇甘甜,“岩韵显”。抗旱性和抗寒性强。扦插繁殖力强,成活率高。

适栽地区:武夷山或相似自然环境的乌龙茶茶区。

栽培要点:选择原种健壮的母树剪穗扦插,培育壮苗。选择土层深厚的园地种植,增施有机肥。幼龄期茶园铺草覆盖,及时定剪,培养丰产树冠。乌龙茶按照“小至中开面”鲜叶标准采摘,一般在5月中旬开采,不宜偏嫩或偏老采。

编辑推荐

白牡丹茶之茶叶文化


传说这种茶树是牡丹花变成的。在西汉时期,有位名叫毛义的太守,清廉刚正,因看不惯贪官当道,于是弃官随母去深山老林归隐。母子俩骑白马来到一座青山前,只觉得异香扑鼻,于是便向路旁一位鹤发童颜、银须垂胸的老者探问香味来自何处。老人指着莲花池畔的十八棵

棵白牡丹说,香味就来源于它。母子俩见此处似仙境一般,便留了下来,建庙修道,护花栽茶。一天,母亲因年老加之劳累,口吐鲜血病倒了。毛义四处寻药,正在万分焦急、非常疲劳睡倒在路旁时,梦中又遇见了那位白发银须的仙翁,仙翁问清缘由后告诉他:“治你母亲的病须用鲤鱼配新茶,缺一不可。”毛义醒来回到家中,母亲对他说:“刚才梦见仙翁说我须吃鲤鱼配新茶,病才能治好。”

母子二人同做一梦,认为定是仙人的指点。这时正值寒冬季节,毛义到池塘里破冰捉到了鲤鱼,但冬天到哪里去采新茶呢?正在为难之时,忽听得一声巨响,那十八棵牡丹竟变成了十八棵仙茶,树上长满嫩绿的新芽叶。毛义立即采下晒干,说也奇怪,白毛茸茸的茶叶竟像是朵朵白牡丹花,且香气扑鼻。毛义立即用新茶煮鲤鱼给母亲吃,母亲的病果然好了,她嘱咐儿子好生看管这十八棵茶树,说罢跨出门便飘然飞去,变成了掌管这一带青山的茶仙,帮助百姓种茶。

后来为了纪念毛义弃官种茶,造福百姓的功绩,建起了白牡丹庙,把这一带产的名茶叫做“白牡丹茶”。

白茶之白牡丹 别样惊鸿茶美人


明明是茶,为什么称为白牡丹呢?主要是因为白牡丹的绿叶夹着银白色毫心,形似花朵,冲泡后绿叶托着嫩芽,宛如蓓蕾初放,故得美名。

白牡丹盛产于福建省福鼎县一带,属于白茶,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现在太姥山还有一株已有170多年树龄的福鼎大白茶原始母树,名曰“绿雪芽”。

白牡丹干茶由两片叶子夹以银白毫心组成,叶子肥嫩,中间隆起,呈波纹状,芽叶连枝,叶缘垂卷,叶态自然,叶色灰绿,呈“抱心形”,叶背遍布洁白茸毛。

冲泡后的白牡丹,茶汤杏黄或橙黄清澈,滋味清醇微甜,毫香鲜嫩持久,叶底嫩匀完整,叶脉微红,布于绿叶之中,有“红装素裹”之誉。

白牡丹的采摘是很有讲究的。它以福鼎大白茶、福鼎大毫茶为原料,但由于夏秋茶芽较瘦,所以白牡丹选在春季采摘。春茶第一轮在白牡丹茶树嫩梢采下一芽二叶,芽与二叶的长度基本相等,并要求“三白”,即芽及二叶满披白色茸毛。白牡丹的加工不需要经过炒揉,只有萎凋及焙干这两道工序,但是不容易掌握。

白牡丹是典型的女人茶,黄酮含量极高,具有极强的抗氧化效果,因此有抗衰老、美白养颜的功效,一杯白牡丹茶叶的功效与作用等于12杯橙汁。

除了美容养颜,白牡丹还有药用价值,在我国华北及福建产地,白牡丹被广泛视为养护麻疹患者的良药,故清代名人周亮工在《闽小记》中载:“白毫银针,产太姥山鸿雪洞,其性寒,攻同犀角,是治麻疹之圣药。”

以上就是白茶栏目给大家汇集有关《武夷岩茶之武夷白牡丹》的全部内容了,不知道在阅读的过程中是否有所收获,更多相关精彩内容可以查看网站其它相关栏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