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理解的普洱茶入口之后的“滋味”

发布时间 : 2020-11-23
普洱茶的滋味 普洱茶滋味 普洱茶科所

普洱茶的滋味。

或许我们经常听茶友说:“这个茶滋味还不错?”可能刚接触普洱茶的朋友听着有点懵,小编认为就将普洱茶的香、甜、苦、涩、汤、韵六项口感指标综合起来就是滋味,茶汤入口后从舌尖到喉对这六个指标的综合感觉。

古树茶体现的是浓郁持久,较佳者会体现出极为“沉稳”的香韵,且带有特殊香型,有如众山之巅大雪山之上的高山气息体现为牛奶香韵,景迈山中的清雅密兰香,易武的纯正密香,广别老寨的超强果密香,这些都是来自各山体现出的山头的特点,也就是地域性风貌特征,这种特殊之香会随之存储的时间变得更佳浓郁舒爽,而这种特殊是由于根系衍生至土壤深层吸收到更多的矿物质的来的,各山的土壤含矿物质结构均不一样,所以各山气息就很大的区别,在品饮时老茶客一喝就能辩出此茶出自哪一山,这就是古树茶的香带来的至高品饮乐趣及境界;而人工栽培型的茶树吸收不到土壤中深层的养分,加上施肥的因素,香只能表现出茶的清香,如果鲜叶制作掌握不够体现出的是青草味,这种香会随之存储的时间逐渐消失,转化为陈香,但这个过程需要数年之久.

千万不要把回甘当甜,甜是入口即甜的感觉,也只有内质丰富的茶才能入口就能感受得到。

苦、涩

两项滋味是属于茶的原性,表现越平和越好,简单理解,苦涩滋味重只有两种情况,一是施肥后增加了茶内的茶单宁成分,导致了表现出较重的苦涩,二者为树林较小的茶树,也是内质不够丰富的表现。

古树茶的汤表现为粘稠饱满,汤的粘稠度是判断茶所含果胶质多少的关键,也是内质表现丰富的另一关键,很多茶商讲新茶怎么可能一来就粘稠呢,要等存储几年之后才能表现出来,这样的情况那他的茶汤应该是淡薄的才会有此谬论,汤除了表现粘稠外还需表现出醇和顺柔爽滑才称得上好汤,当然这样的茶是百里挑一才会有这样一款而已,易武的古树茶就突出的表现了细腻柔滑之感,而大雪山表现的是汤水软而爽滑,这也是山头独特特点的表现,在说说茶汤的色,古树茶体现的是通透黄亮;台地茶的汤新茶都是表现为色黄绿,不透亮,甚者有浑浊之感,茶汤粘稠度几乎感受不到。

韵亦称喉韵,是在喉部的甘化开之后形成的甘甜生津及香韵四溢的舒爽感受,韵也是茶中的一大关键,如茶无底韵者当为粗者,韵一定要取舒爽度好,持久性强者才为上品;灌木型的韵是很少的,几乎很难品到,也只有依靠拼配的工艺来增加。

分析完留项滋味后我们还得在判断茶的稳定性够不够好,怎么判断呢,就以六项滋味各项的持久度来判断,各项的持久度越长,茶的稳定性就越强,稳定性强者才是收藏存储的上上之品。

cY316.com延伸阅读

我所理解的中期普洱茶


普洱茶可喝可存,无论新茶,老茶还是中期茶皆是如此,但情况又有所不同。新茶中的名区纯料古树苦涩度低,青味少,花香浓郁,鲜爽度高,很适合现饮。只是在众多普洱新茶中,如此出类拔萃的名区纯料产的适合现饮的新茶只是凤毛麟角。绝大多数新茶因为工艺和原料原因,青草味重,苦涩度高,不够柔顺,寒性强,当前品饮适口性低,绝大多数都选择存放,通过自然发酵,改善口感,增加适饮性,以求早日进入消耗市场。

老茶历经转化已经完全符合市场品饮需求,可以大量被市场消耗,但因历史原因,数量稀少,价格高企,只能符合高端消费需求,最起码未来十年情况皆如此。而数量比老茶多,口感和陈化效果比新茶好的中期普洱茶恰恰好应对了市场的主要需求,适口性强且价格相对低廉。

由此可以预见,未来十年普洱茶市场交易的活跃度主要体现在中期茶领域,无论从交易金额还是交易品种,中期茶都将占据普洱市场的主要份额。大量性价比高的中期普洱茶对下会挤压成本较高的新茶市场,因为很有可能,存新茶还不如存中期茶。对上年份更老的中期茶也做好准备随时跨进老茶领域竞争,因为这些茶中有些品种已经是准老茶了。

虽然如此,但中期茶领域的涉足却是一门技术活。如何进入,怎么参与,收藏家和机构的玩法完全不一样。

十几年前我刚进入普洱茶领域的时候,常常听到一句经典普洱“名言”:“风水佬骗你三五年,普洱茶却忽悠你一辈子”。虽然形容得有点夸张,但却很形象生动。因为那个时候,大家以为是普洱新茶就能存放,以后定都能“越陈越香”,回报很高,但大家都没考虑到以下几点:1.制程对不对;2.产区和原料对不对;3.成本对不对。制程不对,非普洱产区原料或者虽然在产区内但根本不适合拿来做普洱茶的原料,不管存放多久,依旧出不了市场认同的酽香和口感。同时,即便原料制作对头,但新茶之初购买价格已经被透支了许多年,真正出到市场,依旧不能达到心中理想的回报。上述这些情况普遍发生在新茶领域,主要是因为一般普洱收藏家对普洱茶存放缺乏经验和认识不足。

但到了中期茶时代,情况又有所不同了。俗话说“是牛是马拉出来遛遛”,历经十几年转化后的普洱茶,其庐山真面目基本能呈现出来,转化效果好的品种可喝可继续存放以期达到更好的滋味,而转化不出来的品种,则基本会被判“极刑”,十几年都转不出效果,以后也未必能好到哪里去。打个比喻,如果新茶阶段还貌似雾里看花,摸着石头过河般的风险投资的话,到了中期茶阶段已经水落石出,原形毕露,一切都有章可循了。

可见中期普洱茶的玩法已经是比较清晰,有所选择的了,风险比新茶阶段大大降低。即便如此,中期茶依旧面临许多难点。

第一,相对分散的布局。

和新茶阶段由厂家统一集中销售不同的是,历经多次交易和买卖的中期茶历经十几年已经“打散在民间了”,不太容易集中起来运作。

第二,凌乱的价格和转化口感。

因为经过十几年陈化,中期茶散落各地,因气候的不同,仓储手法的不同,同一批茶转化的口感也会有所不同,是内地市场喜欢的“高香版”,还是港粤地区喜爱的“性暖深汤版”,都会有所差异。同时因为交易环节次数的不同,导致持有人存放成本高低不等,反映出市场价格也参差不齐。这就是中期茶较为凌乱和难以操作的原因。

第三,原品牌背书能力也高低不等。

大品牌一线厂的中期茶价格相对统一和稳定。比较麻烦的是一些小品牌的中期茶,因为厂家实力不够或者业已倒闭等各种缘故,使得原品牌背书能力较弱,产品来龙去脉指示不清,直接影响了中期茶产品的交易与变现。往往中期茶市场会出现这种情况,大品牌的中期茶口感未必优胜但背书能力强,变现容易,所以价格会虚高。小品牌中期茶不乏精品但知名度小往往会被埋没。

通过上面描述的中期茶的一些特点,结合普洱茶发展的特殊时期和阶段,我们发现,虽然中期茶市场充满前景但也有不少技术难点,必须有所开创性和技术性的处理中期普洱茶的承接和经营。

第一,必须进行甄选。

转化效果一般的小品牌的中期茶可以选择放弃。大品牌转化效果一般的中期茶谨慎从事,适合短期投机,不赞成长期投资。大品牌转化效果好的中期茶可以逢高抛出,市场低迷期再补进。重点放在小品牌转化效果佳的中期品种上。这是众多中期茶中的“金矿品种”。一般普洱爱好者如果收藏这类品种的中期茶可以在将来获取性价比极高的老茶,以超低价格喝到转化口感极佳的老茶。

第二,必须对中期普洱茶进行再加工和二次品牌的打造。

普洱茶的价值由转化效果和变现率构成的,而变现率又是由品牌所创建的,所以打造新的二次品牌是完善小品牌对中期茶转化状况背书不足而产生的,二次品牌也是对转换优良的小品牌中期茶最好的打造方式,主要目的就是解决变现率和流通性的问题。

二次品牌下的中期茶除了要具备良好的口感外也需要具备足够的量,才有实施的现实必要性。良好的口感可以由原先表现佳的普洱茶承接下来,也可以把现实中的几款中期茶打散重新组合,重新拼配,目的就是寻找适合市场需求的口感。因为二次品牌处理下的中期茶不仅要具备良好的口感更主要的必须具备一定的量,中期茶的再拼配和组合可以有效地解决质和量的问题,但显然这是个技术活。

如何收藏和投资中期普洱茶一般收藏家可以选择有一定知名度的转化优良的品种,而机构投资者可以在具备一定量的前提下,以中期茶为原料,重新拼配和组合,进行二次加工和二次品牌,重新赋予中期茶新的品牌和新的生命力,以打造利于传播和变现的中期茶品种。

总而言之,在迎接新时代下第一波汹涌而至的中期茶时期,我们必须改变传统僵化思路,以创新思路和符合时代的新手法处理中期茶的投资和交易,为未来打造更多性价比高的老茶。

我对“好普洱茶”的理解


所谓好普洱茶,没有标准,应该说,每个爱茶人品茶者都有一个自己的标准,我的标准是下面这几点。普洱茶茶品“质”的标准包含以下几个范畴:

1、产区

优质普洱茶的原料最主要的传统普洱茶产区为云南的临沧市、普洱市、西双版纳州,其他如大理、德宏、保山也有一些可圈可点的好茶。这三个大产区的茶各有特点个性,喜欢哪一种全凭个人爱好。

2、时序

以采摘时间为依据。春茶、夏茶、秋茶(茶农们又称秋茶为谷花茶)。三种茶中,台地茶以春茶为上,秋茶次之;而老树茶春茶、秋茶各有千秋,春茶韵胜,秋茶以气足。不管什么茶树,夏茶最次。

3、树种

有野生型、过渡型、栽培型之分;又有老树茶(或古树茶,茶农一般叫大树茶),台地茶(茶园茶)、丢荒茶(荒山茶、野放茶)之别。另外,还有一些产生变异的或稀有的树品,如紫芽茶、藤条茶等。

备注:

乔木茶的问题。很多茶友通常将乔木茶和台地茶作为相对立的概念,事实上,乔木应该与灌木相对应。并且,云南大叶种都是乔木茶,即使它的形态是台地的。台地是茶园倚山坡而建,为了采摘方便,每年冬季进行修剪,不使茶树长高;也就是说,如果不修剪,它就会不断往上长至十几米甚至几十米,并且会出现乔木茶的主要特点:有主干,有侧枝;如果是真正的灌木茶,长多少年也是灌木一丛,例如杭州西湖老龙井寺旁乾隆御封的十八棵茶树,几百年了,还是不到两米高。另外,还有一种情况,虽然是台地茶,但是已经是几十年的老茶园,加工制成的茶品也颇有老树茶的风格。

4、工艺

对工艺范畴的区分第一步就是生茶或熟茶的区别,这是很简单就能识别的。

第二步是区别是否撒面、做面,撒面就是为了美观,把条索色泽较好的放在面上,而里面是一些较次的茶。以里外一致的,不做面的为上。

第三步:是否拼配。即用不同产地、同一品质或同一产地、不同级别的茶菁进行混合加工。拼配好不好不能一概而论,例如,有的地方的茶滋味好茶气不够足,用临沧茶进行拼配,就能实现口感淳和有茶气厚足的效果,这种拼配实际上是一种很好的创造。但另一种是不良商人把质次价低的原料与部分质好价高的进行拼配,最后以好原料生产的市价出售,现在市面上好多打某某古茶山的大批量生产的茶,以这种拼配较多。

5、储存

储存本不属于品质的范畴,但由于普洱茶传播历史特殊,便有干仓、湿仓的区别。而湿仓茶,在品质上已经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普洱茶的真性,一言以蔽之,湿仓茶在口感方面见长而缺少精气神,而且还要是好的湿仓茶,退仓处理还要做得好的。所以综合考虑,干仓为上,湿仓可以聊备一格,不能成为普洱茶的主流走向;从未来看,可以预见,湿仓普洱茶将退出历史舞台,干仓湿仓这一组名词将会成为过去——因为,有不自然的“湿仓”,才出现本真自然的、原来本不必强调的“干仓”。

另外,要追求口感汤色的迅速变化,存在高温高湿的地方较好;但是相对来说,变化太快的香气韵味就稍逊一筹;存在四季分明的地方,变化稍慢,但气足韵厚;基本的条件,只要无异味,自然湿度不至于使茶霉坏;稍透气,不要太通风,通风太强有损茶性;满足这些基本条件则可。但是到底是追求口感汤色的变化快,还是牺牲一点速度追求气韵,这是很难完全统一的事,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看您自己认为何为熊掌何为鱼了。

6、新茶

对于新茶,有些观点认为,生普要存放10年左右才能喝,熟茶要一两年后才行。这种说法也有一定的片面性,生普存放10年,要达到的效果就是在汤色滋味上以熟普为标准,事实上,品饮生普、熟普的最大区别,就是熟茶养怡健,生茶精气神。当然二者不是泾渭分明,非此即彼的。对于日常生活来说,喝熟普对醒酒、养胃护胃、降脂减肥、调理三高作用十分明显,生普除了兼备熟普功能外,更能给人心理上的美感享受。

但是,作为新茶的生普熟普,并非要十年八年和一两年后才能喝。普洱茶的关键是原料基础,原料好的生普,当时做好刚从石磨上取下,有何不能喝呢?有何不好喝呢?并且浓浓的山野阳光味沁人心脾;存放一年后,有了变化;再有一年,又有进一步变化,如此下去,年年新境界,岁岁新滋味,真是一件美好的享受。另外,刚压制好的熟茶不同程度的有点新味,但质量好的,经过两三个月后口感就很不错了。

品饮普洱茶,关键在茶汤入口之后普洱茶的口感包括哪些方面?


品饮普洱茶,关键在茶汤入口之后,入口之后茶汤对口腔味蕾的冲击力,谓之口感。

品饮口感是衡量普洱茶品质的关键指标。品饮口感可以包括这几个方面:入口亲和力(苦、涩、还是香纯)、口中感受(让茶汤在口腔流动、仔细感觉,是否会有什么放大的缺陷,所指主要为苦、涩、粗)与吞咽感受(滑口还是会有阻滞感)。

1、入口亲和力:

虽说好茶不怕苦,但要是太苦的话无疑让人难以接受,但微有苦感还是可以接受的;几乎无苦亲和力更佳;而涩感是最为忌讳的,好茶怕涩——如果又苦又涩,这种茶质量绝对劣等;优质产品应该无苦或微苦、无明显涩感。茶汤入口,感觉茶香四溢,给人甘醇之感,此为好茶第一要素也。

2、口中感受:

茶汤入口后,先不急于入腹,可在口中轻转,让茶水流遍整个口腔,让所有味觉神经仔细感受,这个时候,茶的优点和缺点都会被放大,如果品饮好茶,会让人觉得妙不可言、口中满扬茶香;倘若苦涩明显,则会进一步放大;另外,不少普洱茶会有一种粗感,就是感觉口中某处仿佛被蒙上粗粗的一层(一般为舌头、舌根部),如果粗感不明显且短时间消失,那么应该无妨;但如果粗感强且经久不退,便会令人感觉不适,这也难成好茶。

3、吞咽感受:

茶汤滑口还是有阻滞感往往可以在吞咽时感受,高档普洱茶茶汤要求滑口、吞咽时毫不拖泥带水,感觉瞬时入腹,干净利落;而阻滞感强的茶汤在入喉时就没有此等美妙体验了,一般会觉得微有粗糙感,此类茶也难有高等级。

普洱茶的入口即化


同样是陈年好茶和好酒的表征,普洱生茶的水性要达到化的境界,通常必须要贮放六七十年以上,而且还要在比较理想环境中陈化。熟茶要比生茶容易得到化的水性,如那批七○年代的普洱厚砖熟茶,只有三十多年陈期但其水性渐渐由滑而转向化劲之中,六十多年的末代紧茶,八、九十年的同庆老号普洱茶圆茶以及红芝普洱,已达到入口即化的境界了。

一般经验告诉我们,普洱生茶所表现的劲道要比熟茶来得高雅,因为熟茶的水性较粗厚,化的感觉总没有像生茶那样的活泼清逸。但是生茶的陈化时间必须长很多,才能与普洱茶的化劲道相等。「入口即化,喝了没喝」,是一句品茗普洱茶时,对茶汤水性最高境界的赞叹语。

虽然把茶汤喝到口腔里,好像渴酒一样,立刻化为一股升华之气。但喝酒只感觉一阵酒气向上颚冲起,而后渐渐挥发过去。普洱茶的化劲,远比酒的化劲柔和而宁静,不会有那股熏脑的难过。酒气的化劲会使人自我膨胀,心神恍忽,醉言失态。普洱的化劲则令人清神明智。

我对普洱茶气和体感的理解(文/景云)


开始的时候,先把邓时海先生的作品关于这个话题的截断发上来,我会把我觉得重要的红字标示出来。(个人在此谨以一位茶油的身份谢谢邓老对普洱茶推广做的贡献)

“茶气,对普洱茶品茗具有极重要地位,也是普洱茶最主要特色之一。云南大茶山所生产的乔木大叶种老茶树普洱茶,茶叶内所含成分浓酽而丰富,制造为成茶后,经过长期储藏陈化,茶中多糖类和有机锗产生一定的化学作用,于冲泡时即能溶于水。品饮陈年普洱茶茶汤后,有机锗进入品茗者体内,达到补气功效。古往今来饮茶品茗者千千万万,有几人真正体会到茶气美妙的境界?一来真懂得品尝茶气者不多,二来有茶气的好茶却得来不易。”

“茶气对大多数品茗者来说,还是非常含糊的。如有人说“这道茶的气很强”,大致上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去理解,一是指茶香很强;二是指茶汤很浓;三是指茶叶所舍的成分很足,茶汤的口感很酽;四是指茶叶中成分很重,茶汤苦、涩味很强:五是,只有极少数品茗者,由于体认茶气的气感,而正确指出了茶气很强。”

“普洱茶品茗,以温喝最为适宜,如太热喝,热气盖过了茶气,结果只是血液循环加速而发汗;如果茶汤凉后才喝,凉汤降低了体温,不易引起热感,无法臻至飘然欲仙境界!有经验的普洱茶品茗者,对茶气是特别敏感的,当茶汤饮进口中,就已经能分辩出茶气的强弱,气强者对口腔会形成一种“劲道”的感受。就比如一位中医将某种药材放到口中咬嚼,就能分辨出其药性是热性或寒性的。喝了茶气强的茶汤,很快就会打嗝,接着有一般热气在胸腹中竣荡、腾然毛孔也因之松弛开放,微汗或汗气徐徐得以舒发。再继续品饮,正如茶仙玉川子所描述的,一直喝到七碗茶时,茶气生清风,使人飘扬欲仙!”邓老师用了很大的篇幅讲述了茶气的形成机理和作用,但是对于到底什么是茶气的问题,邓老师似乎并没有从正面给予一个明确的答复,问题遗留至今。

茶气,即有形的茶通过无形的气作用到人体相关部位而引起的人体知觉的变化。一般地,由这种知觉的变化大小来确定茶气的强弱。具体来说,喝茶品茗时由于有机锗随茶汤进入品茗者体内使人体微循环运转得以改善,从而使得品茗者除能够感受到强劲口腔感觉外,还能感受到打嗝、排气、热气在体内激荡升腾、毛孔松驰微张、微汗等的身体感觉,并在品饮后有一种愉悦轻松的感受,称为茶气强。相反,如果喝茶品茗时上述感受不强烈则称为茶气弱

下面说说我对于茶气和体感的看法

首先茶气和体感,我觉得其实是因果关系,茶气导致体感的产生,茶气强则体感强,反过来则弱,客观条件一样的情况下,正常来说应该是这样。

目前主流的看法是只有老茶才有茶气,这个我觉得不欠妥,我觉得,只有是茶,不管哪种茶,也不管新老,不管那种做法,都有茶气,高低强弱有所不同罢了。

这时候来了第一个问题,茶为什么会产生茶气?而又为什么会有体感呢?毕竟茶气其实是虚的东西,体感却是真实的反应。这里面,我觉得茶气和体感中间有个传递物,和一个载体,他们的存在可以说清楚前面两者。

传递物我觉得就是茶内物质,包括茶多酚,多种维生素,茶单宁,几种有机酸,糖类,果胶,咖啡碱,芳香类物质等等

载体就简单了,就是每一个喝茶人,也就是人体。

茶喝到口腔然后慢慢进入到肚子里,最后排出体外。期间身体好几个器官都会受到各种茶类物质流淌,导致这些器官的表面或多或少的受到茶类物质的刺激,而这些器官又把他们所受到的刺激或者说感觉,反馈给你的身体,这时候就产生了体感,例如:出汗,体温上升,打嗝,通气,体毛竖立,头皮发麻等等等等。

体感产生后,我们就会去想,为什么喝了茶会有这个反应?这时候,茶气的解释就出现了,简单来说,我觉得茶气和体感就是这么回事。

这时候,第二个问题来了。相信很多茶友们都有这样的经历,比如说,三五知己,围茶而坐,同喝一款茶,期间有人说茶气足、有人说一般般、还有人说感觉不到,这是怎么回事?

曾经有人说过这样的看法去解释这种情况,大概意思是没有感觉到茶气的人是因为茶路没有开,所以他感觉不到茶气,开了茶路就能感觉到了,老实说我不喜欢这种说法,有点虚。

这事我是这样理解的,假如说,客观原因一样,这里面就有每个载体体质的问题。

首先,因为每个人的身体是不一样的,对感觉或者感官的承受度也不一样,举个例子,疼痛感,比如说,一拳头的力度是固定的10个疼痛点,分别打十个人,每个人对于疼痛感会有不一样的评价,有人会痛的哭出来,有人会觉得挺疼,但是还好,有些人甚至无视这个程度的感觉。。。

再举个例子,辣椒。相信很多朋友都吃过,同样的一份辣椒,或者一盘辣椒做的菜。有些人闻都不能闻,有些人少吃一些可以,多吃胃会痛,有些人还觉得不够辣。。。

这两个例子可以简单说明,在客观条件下,我们每个人的身体的承受力和感官系统是不一样的,同样,茶对于我们的刺激感,也是就是我们每个,个体对茶类物质的承受力也会因人而异。

大概就是分三内人吧。

有朋友会说,完了!我属于没啥感觉那种,那我不就不可能感觉到茶气了么,更不要说体感了。

对于这类朋友,我觉得也不能过早下结论,我觉得你现在感觉不到茶气已经没有体感,还是因为你喝茶不够多,平时饮食不规律,以及烟酒过量导致的,调整一下,寻找一下自己身体最敏感的时间去喝茶,做好跟踪记录,并且加大喝茶容量,都会感觉到的,只是时间问题以及感受的程度。

这时候,还有朋友会说,这没什么,我喝什么茶都会有体感明显那些感觉的只是强弱不一罢了。

对于这类朋友,假如你是经常喝茶,而且已经养成喝茶习惯有数年之久,那我恭喜你,你属于体感敏感那一类人了。我最近认识一个茶油,喝茶已经十年以上,常年吃素,修心养性,她的体感就比较敏感,但是这类茶油确实不多。

还有一些体感如此明显的朋友,你们有可能是很少喝茶,偶然喝几次有一定水准的茶后,体感明显,胃部难受,头晕眼花,虚汗不止,这只是醉茶罢了。不能说你体感明显,因为你本身就缺少茶类物质的锻炼。

最后一种就是经常喝茶,体感能感觉到,但还是觉得有时候有有时候没有,这类朋友,我建议你多练习,多尝试不同等级的茶。注意!!!尽量给自己创造安静的环境去喝茶,并且每一次练习的客观条件尽量一致,同时适当加大喝茶容量。

最后不知道再说啥了,粗略说,这就是我对于茶气和体感的看法,以后有想起来的,再补充吧,希望大家能看的懂,我就这水平,凑合看吧,有不同看法请跟帖指导,景云谢谢大家多说说你们对两者的认识和看法,我们一起讨论。

最后,谢谢你的时间,看我肤浅的看法。

怎么理解普洱茶的“仓储”?


普洱茶是后发酵茶,无论生茶熟茶在压制成型(即便是散茶)后都有一个仓储存放及陈化的过程。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后期仓储存放及陈化的过程中产生了普洱茶的“仓”。“仓”是什么?“仓”就是放茶的仓库,后来被引申为茶的存放环境与方法。茶在香港存放并运用传统的方法就可以称之为“香港仓”。

南方年平均温度和湿度都比北方高一些,所以茶在存放过程中的转化速度要快一些,大家基本上都认同这么一个观点:在南方存放一年抵得上在北方存放好几年。事实确实如此,02年的饼茶在广州放了5年以后已经非常好喝了,而在北京存放了7、8年的好些茶都还不行。这里不论是与非,就茶论茶,我们只是想说明一点:我们的国家幅员辽阔,各地的气候条件不一样,仓储环境也就不一样,同一批茶在各种不同环境下存放出来的效果就会不一样。各地茶友对于茶的仓储情况的理解,也会因为个人接触不同仓储环境下茶的情况不同而有所不同,喝得多了便会有更多的比较和理解。

茶界常有“湿仓”、“干仓”之争。所谓“湿仓”(或称传统仓储)是指人为提高或者保持仓储温度、湿度的做法,而在正常生活条件下存放则可称之为“干仓”(或称正常仓储、自然仓储)。现在看来,南方(包括香港)实在是太潮湿了,即便是正常仓储的茶如果不注意在潮湿的季节防潮,存放时间长了,也难免会受潮,不过这种现象比人为故意做湿仓要轻得多,开汤后有的也有轻微的仓味,也有的基本闻不到仓味,汤色比所谓的干仓茶要浓一些,滋味也要柔和一些。因此,我们可以认为,从干仓到湿仓不是跳跃性的变化,这中间的区别与变化也是渐进的、连续的。

对干仓的看法,不同地区的喝茶者也有着不同的理解:同样的一片88青饼,多年前在香港喝茶人眼中基本还属于入仓后尚未转化到位,青涩气还有,还不能马上就喝;但是在北京茶友心目中已是十分难得的干仓好茶了,果香梅子味,实在是很棒;而这片茶到了习惯干燥的西北茶友眼中,彻头彻尾一个湿仓茶,在他们眼中,二十年陈期的干仓茶,汤色还是棕黄色的。

坊间常能听到“纯干仓”的提法,应该说“纯干仓”的概念也有点绝对化,也不科学。

另外,很重要的一点,即便一款茶经过十分潮湿的环境存放,闻起来不好闻、喝起来十分的不适口,你可以认为这不是一款好茶,但它不是毒药,它仍然是一款普通的普洱茶。作为一个普洱茶爱好者应该对此有一个科学、客观、公正的理解。

解析普洱茶“质”的理解


爱喝普洱茶的人越来越多,也不断的追求高品质的普洱茶品,但很多人对普洱的了解不全面,绝大多数的人只是单一地片面地去了解和品鉴,难免对普洱茶的品质把握不准。要对普洱茶的优劣有一个较准确的判断,必须从质、形、色、香、味、气、韵七个指标综合地进行鉴别,对七个指标有深刻的理解,才能全面地准确地作出判断。

“质”是所有指标的基础。没有“质”,后面的六个要素无从谈起,所以对普洱茶“质”的判断和理解是品茶者的第一要务。我对普洱茶的“质”的理解是:原料是基础,工艺是关键,仓储最重要。

没有好的原料,不可能有好的茶品,而原料的品质又受很多因素影响,如产地、时序、树种(树形)等。

产地的不同,普洱茶的风格特点和物质含量也不一样,由于受到土壤土质、植被、海拔、经纬度、气候、日照、降雨量等生态环境和条件的影响,所以形成的品质就有差异。如易武茶,由于生长在澜沧江下游,热带雨林地区,海拔相对较低,其所形成的共性特点就是香扬、水柔、汤甜。勐库茶由于生长在勐库大雪山下,澜沧江的中游,海拔相对较高,纬度较高,日照较好,其形成高香、刚烈、刺激性强的共性特点。要评鉴一款茶,了解其生长的区域至关重要。人们经过长期的实践,总结出澜沧江中下游两岸产普洱茶的区域可对应四个方位分四种口感,即东南柔、西北刚、西南涩、东北苦。各个产区有各个产区的特点,很难在这方面分出优劣,只能根据个人口感和喜好来选择了。

采摘的季节对茶质的影响也比较大,总的来说春茶为上,秋茶次之,冬夏最差。但如果是古树茶,春茶秋茶又各有千秋,春茶香好,秋茶气足,大致上可总结为春香秋韵夏苦冬涩。

云南四季不分明,基本只分两季,雨季和旱季。雨季一般在每年的四月底至九月初;旱季在每年的九月至第二年的四月。一般情况下,茶区的降雨量都在1900毫升以上。雨季的降雨量非常充沛,尤其是5-7月份;到了旱季降雨量是非常非常少的,所以从2009年起到现在云南已经连续几年大旱了,但这几年的普洱茶价格却每年不同程度的上升。生长在雨季的茶其生长期较短,生长速度较快,所以内质较差。如果生长在旱季,其生长期较长,生长速度较慢,所以内质较好。

树形不同对内质也有影响,有野生型、过渡型、栽培型之分,又有古树茶(茶农称大树茶)、老树茶和台地茶(茶园茶)之别,其成分、气味、色泽、香韵等都有区别。古树茶优于老树,老树优于台地,还有人工修剪的和自然生长的树形不同对茶的品质也有影响,自然生长的优于人工修剪的,自然生长的一般生长在多树木的杂生地,自然养分充足,陆羽的《茶经》论“野者上,园者次”。

普洱茶的原料是普洱茶“质”的基础,没有好的原料不可能做出好的普洱茶品,但不同的人做出的普洱茶品质却不一样。为什么?

工艺,制作工艺是保证茶质正常表现的关键。举一个例子,有一条非常好的海鲜鱼,一个懂厨艺的厨师做出来味道又好,又没有腥味。一个不懂厨艺的人做出来味道就不好,而且腥味很明显,这就是工艺水平和用心程度的问题了。制作普洱茶也一样,如果你不懂得制作工艺,没有用心去加工,再好的原料也不可能做出好的普洱茶品。

普洱茶的加工工艺分二个阶段:一是粗加工;二是后期成形加工。粗加工又分为采摘、萎凋、杀菁、揉捻、日晒干。后期加工分为分检、称量、蒸软、压制、烘干和包装等。如果是熟茶,中间增加一道发酵工序。每一道工序都影响茶质和茶性的发挥和后期转化。

萎凋,就是采摘下来的茶菁要及时晾开,让其快速走水,防止其发热发酵,有利于杀菁。如果萎凋时间过长,又会影响茶叶的鲜爽度。

杀菁,目的是快速走水,终止其发酵,分为铁锅手工炒菁,毛茶厂的蒸菁或烘菁,其中的铁锅手工炒菁最好。杀菁最关键的是杀菁温度和时间的控制,杀菁不熟(过轻),毛茶的形状、色泽、茶汤等带有绿色,青味较重,影响香气。如果杀菁过度,色黑且带有焦味,这些都是影响茶质和茶性发挥的关键技术,也是后期转化的关键环节。

揉捻,是破裂茶叶的细胞壁,破损角质层,使茶叶揉成紧结条索,让毛茶看起来条索结实沉重,色泽润亮有光泽。揉捻要适度,不能过轻也不能过重,一般情况下,芽和叶嫩度好要轻揉、时短,叶粗老要重揉,时长。如果揉得过轻,细胞壁破裂少,条索粗松,在冲泡中茶叶水渗出物少,滋味淡薄,汤色泛黄,但苦涩味轻。现代很多商家喜欢这样做茶,在品赏新茶时,让人容易接受,以达到销售目的,但揉捻轻的茶对后期的转化有很大的影响。揉捻过重,细胞壁破裂多,在冲泡时水渗出物快,难以掌控,滋味不稳定,苦涩味会重。所以,揉捻是普洱茶加工过程中最重要的关键环节。

晒青,是揉捻后进行的干燥,晒青的毛茶含水量最适合后转化。干茶色墨绿,有一股太阳香,茶汤透亮,叶底具有荷香或花香,香气自然纯正。如果是烘青,由于温度高,含水量很低,不利于霉活性的存活,影响其后期的转化。一般情况下,普洱茶晒青原料,汤色泛黄,苦涩味重些,但苦涩退化很快。烘青的茶叶,新茶滋味清爽些,有糯米或板栗香,但转化后苦味保持,不退化。晒青茶存放多年后,叶色变红,烘青茶叶色变黑,冲泡后晒青茶底微皱黑褐,烘青茶底平滑光鲜,底色接近红茶。在存放陈化过程中,烘青茶遇到湿度大的环境会变苦,在冲泡品尝中大家可以体会得到。所以,晒青工艺的茶比烘青工艺的茶的品质优胜。

蒸压,一般分手工石磨压制和机器压制。手工压制的茶饼松紧度适中,转化相对紧结,转化慢些,一般情况下,原料较少的好茶都采用手工石磨压制,如易武的古树茶基本上都是采用手工石磨压制。厂家茶由于量大,基本上都是采用机压。又由于石磨压制的茶饼较松软,在开茶时容易成条状,茶叶在冲泡时,水渗出物较均匀,滋味丰富,而机压茶较紧结,开茶时容易断碎,冲泡时水渗出物较难把控,滋味不稳定。所以,笔者认为石磨压制的茶饼和机器压制的茶饼也存在品质的不同。

综上所述,加工工艺的每一个环节都会对茶的品质造成影响,要喝到好的茶品,除原料的因素外,加工工艺是保证品质的关键要素。

仓储,很多人认为仓储的好坏不属于普洱茶“质”的范畴,而我认为这种认识是有缺失的。我以前讲过好的普洱茶有三个好,即原料好、工艺好、存放好,这三个好缺一个都不是好的普洱茶。试问,如果一款普洱茶,它的原料非常好,古树纯料春茶,加工工艺也非常好,没有任何的缺陷,但买回去后由于存放不当,若干年后再拿出来喝时,发现已发霉变质了,香、气、味等都已变化了,而且难以入口了,你还认为这款茶是好茶吗?所以,我们品鉴一款普洱茶时一定要对这款普洱茶的存放问题进行鉴评,是否还有品饮的价值,是否对身体有害。

由于普洱茶的特性决定了普洱茶与其他茶的区别,决定了普洱茶的后期品质。一般情况下,仓储有干仓和湿仓之分。湿仓茶,在品质上很大程度已改变了普洱茶的真性味,口感上已缺少精气神,尽管作退仓处理也不可能恢复它原有的品质了,现在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在追求湿仓茶的滋味,但从未来看,湿仓茶不能成为普洱茶的主流走向,不久将会退出历史的舞台。

关于存放的环境和条件对普洱茶的后期品质变化的好与不好,尚且没有定论,但根据经验和茶友们反映的情况,相对来论,存放的环境较高温高热的茶,转化较快,转化较快的茶,口感汤色相对较好,但香气韵味就差一筹;如果存放的环境四季分明,立体式气候,湿度低的地方,转化较慢,气足韵厚保持相对较好。

怎样理解普洱茶的水性?


水性是在品饮普洱茶时,茶汤进入口腔引起的如滑、化、活、砂、厚、薄、利等的各种口感。内容描述:

1、滑

指茶汤入口顺滑,茶性柔和,细腻饱满,如丝如缕。水性滑也可以说是普洱熟茶和经过多年陈化的生茶的共同特点,好的仓储中的普洱茶,其滑的程度也会随着陈化时间的增长而增强。

2、化

入口即化,是优质陈年普洱茶的特征之一。一般,生茶表现的化要比熟茶来的高雅,更活泼清逸一些。“水既香”是对茶汤水性最高境界的赞叹语。

3、活

是指茶叶极具活性,茶汤给予舌头一种活泼的口感,这也是优质普洱茶的重要标准之一。一般来讲,只有妥善存放的普洱生茶茶汤,才有较强的活性品味,这种活性能给人活泼、愉快、层次的感受。

4、砂

品完茶后,如同喝了一碗红豆汤,留在口腔,使人有一种砂滑而浓郁感受。这种砂滑感是与普洱茶的贮藏时间和仓储条件有着密切联系的,时间越久砂感越明显。

5、厚

是指醇厚的口感,与茶汤的浓淡没有直接关系。水性厚是普洱茶内质的关系,在口感上会比较浑厚稠密,也可以说很厚实,使人感到重实而强劲,带给我们有较厚重稳定的心境。

一般普洱茶次品和一些品质、工艺较低的普洱茶,茶汤水性多半会表现出薄而利的口感。

6、薄

和水性厚恰好相反,水质感觉轻而淡并且寡口。会使品茗者产生了轻浮、薄弱、不安稳和抗拒的感觉。

7、利

口腔有触及利刃的感觉。苦涩、燥口产生刺痛的感受,让人产生排斥和拒绝的心理。

如何理解普洱茶的仓?


普洱茶是后发酵茶,无论生茶熟茶在压制成型(即便是散茶)后都有一个仓储存放及陈化的过程。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后期仓储存放及陈化的过程中产生了普洱茶的“仓”。“仓”是什么?“仓”就是放茶的仓库,后来被引申为茶的存放环境与方法。茶在香港存放并运用传统的方法就可以称之为“香港仓”。

南方年平均温度和湿度都比北方高一些,所以茶在存放过程中的转化速度要快一些,大家基本上都认同这么一个观点:在南方存放一年抵得上在北方存放好几年。事实确实如此,02年的饼茶在广州放了5年以后已经非常好喝了,而在北京存放了7、8年的好些茶都还不行。这里不论是与非,就茶论茶,我们只是想说明一点:我们的国家幅员辽阔,各地的气候条件不一样,仓储环境也就不一样,同一批茶在各种不同环境下存放出来的效果就会不一样。各地茶友对于茶的仓储情况的理解,也会因为个人接触不同仓储环境下茶的情况不同而有所不同,喝得多了便会有更多的比较和理解。

茶界常有“湿仓”、“干仓”之争。所谓“湿仓”(或称传统仓储)是指人为提高或者保持仓储温度、湿度的做法,而在正常生活条件下存放则可称之为“干仓”(或称正常仓储、自然仓储)。现在看来,南方(包括香港)实在是太潮湿了,即便是正常仓储的茶如果不注意在潮湿的季节防潮,存放时间长了,也难免会受潮,不过这种现象比人为故意做湿仓要轻得多,开汤后有的也有轻微的仓味,也有的基本闻不到仓味,汤色比所谓的干仓茶要浓一些,滋味也要柔和一些。因此,我们可以认为,从干仓到湿仓不是跳跃性的变化,这中间的区别与变化也是渐进的、连续的。

对干仓的看法,不同地区的喝茶者也有着不同的理解:同样的一片88青饼,多年前在香港喝茶人眼中基本还属于入仓后尚未转化到位,青涩气还有,还不能马上就喝;但是在北京茶友心目中已是十分难得的干仓好茶了,果香梅子味,实在是很棒;而这片茶到了习惯干燥的西北茶友眼中,彻头彻尾一个湿仓茶,在他们眼中,二十年陈期的干仓茶,汤色还是棕黄色的。

坊间常能听到“纯干仓”的提法,应该说“纯干仓”的概念也有点绝对化,也不科学。

另外,很重要的一点,即便一款茶经过十分潮湿的环境存放,闻起来不好闻、喝起来十分的不适口,你可以认为这不是一款好茶,但它不是毒药,它仍然是一款普通的普洱茶。作为一个普洱茶爱好者应该对此有一个科学、客观、公正的理解。

怎么理解普洱茶的“仓”?


普洱茶是后发酵茶,无论生茶熟茶在压制成型(即便是散茶)后都有一个仓储存放及陈化的过程。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后期仓储存放及陈化的过程中产生了普洱茶的“仓”。“仓”是什么?“仓”就是放茶的仓库,后来被引申为茶的存放环境与方法。茶在香港存放并运用传统的方法就可以称之为“香港仓”。

南方年平均温度和湿度都比北方高一些,所以茶在存放过程中的转化速度要快一些,大家基本上都认同这么一个观点:在南方存放一年抵得上在北方存放好几年。事实确实如此,02年的饼茶在广州放了5年以后已经非常好喝了,而在北京存放了7、8年的好些茶都还不行。这里不论是与非,就茶论茶,我们只是想说明一点:我们的国家幅员辽阔,各地的气候条件不一样,仓储环境也就不一样,同一批茶在各种不同环境下存放出来的效果就会不一样。各地茶友对于茶的仓储情况的理解,也会因为个人接触不同仓储环境下茶的情况不同而有所不同,喝得多了便会有更多的比较和理解。

茶界常有“湿仓”、“干仓”之争。所谓“湿仓”(或称传统仓储)是指人为提高或者保持仓储温度、湿度的做法,而在正常生活条件下存放则可称之为“干仓”(或称正常仓储、自然仓储)。现在看来,南方(包括香港)实在是太潮湿了,即便是正常仓储的茶如果不注意在潮湿的季节防潮,存放时间长了,也难免会受潮,不过这种现象比人为故意做湿仓要轻得多,开汤后有的也有轻微的仓味,也有的基本闻不到仓味,汤色比所谓的干仓茶要浓一些,滋味也要柔和一些。因此,我们可以认为,从干仓到湿仓不是跳跃性的变化,这中间的区别与变化也是渐进的、连续的。

对干仓的看法,不同地区的喝茶者也有着不同的理解:同样的一片88青饼,多年前在香港喝茶人眼中基本还属于入仓后尚未转化到位,青涩气还有,还不能马上就喝;但是在北京茶友心目中已是十分难得的干仓好茶了,果香梅子味,实在是很棒;而这片茶到了习惯干燥的西北茶友眼中,彻头彻尾一个湿仓茶,在他们眼中,二十年陈期的干仓茶,汤色还是棕黄色的。

坊间常能听到“纯干仓”的提法,应该说“纯干仓”的概念也有点绝对化,也不科学。

另外,很重要的一点,即便一款茶经过十分潮湿的环境存放,闻起来不好闻、喝起来十分的不适口,你可以认为这不是一款好茶,但它不是毒药,它仍然是一款普通的普洱茶。作为一个普洱茶爱好者应该对此有一个科学、客观、公正的理解。

特此声明:

如何理解普洱茶的水路?


在品鉴普洱茶的时候有一个很术语很重要,“水路”所谓水路,就是茶汤入喉的那一瞬间的感觉,一般大家都会用水路粗、细来容易那种感觉。

对于水路这个概念,在生活中各家理解还是并不一样的,那么“水路”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应该怎么样描述和理解呢,下面我们就来讨论一下。

水路并不是一个有着官方定义标准的词,它是一个通俗的用语,很多时候出现在一些大师茶评描述里面,多为水路细腻、粗、较细、较粗等用词。水路和汤感不是一个意思,一定要区分开来,不可以搞混了。

普洱茶的水路是指在品茶的时候,茶汤进入喉咙的感觉,是形容一种动态的感觉,很多人在说的时候会说“就像是在用绸缎或者粗麻拖过人的皮肤”所产生出来的不一样的感觉,这两种感觉:用绸缎滑过皮肤的时候就用细来形容,如果感觉很像粗麻拖过皮肤的时候就用粗来形容。一款好茶水路应该很细的,水路细说明茶叶加工工艺非常的好。反之水路过粗的话说明茶叶品质一般。

普洱茶的水路粗细和茶叶的哪些方面相关呢?主要是和茶叶生产制作工艺相关和茶青的鲜嫩程度相关。其他和汤感以及味道方面的描述和水路都没有关系。

容易和水路概念搞混的描述:

“水路杂”通常是指这款茶的气味很杂乱,一般气味很杂乱的茶汤过喉的时候肯定会比较粗。这个应该更倾向于描述茶的气味。

“水路持久、细长”通常都指的是一款茶的回甘的感觉,回甘时间很持久。

“水路浑厚”通常用来说的是茶汤的感觉,用来形容茶汤的厚度。

普洱茶的滋味


茶的滋味五味皆蕴,我们用自己的味觉来感知茶味。舌尖最能感知甜味,舌根于苦味最敏感,舌的两侧对于酸味尤为灵敏,舌头的表面着重于涩味。茶的滋味就是生活的滋味,亦是人生的滋味。

“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新茶”,自中唐时期陆羽的时代开始,中国茶脱离中药的范畴转投饮品的怀抱,美味成了共同的追求。

绿茶引领下的古典茶美学“贵新”,向以新鲜自然为上。我们暗自猜想,或许是远离茶产地的缘故,越是不易得,尤为珍惜的缘故。

翻看茶史,中小叶种的名优绿茶一直深受人们的宝爱,自唐及今,已逾千年。如今,普洱茶的原料晒青毛茶虽然与名优绿茶绿茶同属一类,滋味都以“涩、苦、鲜”为主,滋味的强度上却有天壤之别。或许是饮食习惯潜移默化的影响,滋味清淡的名优绿茶深受青睐。与之相比,大叶种的普洱生茶苦涩感强烈,远超中小叶种的名优绿茶。而在鲜爽度上与其相比,亦无明显优势。是故几百年以来,普洱生茶一直无法跻身于名优绿茶的行列。

当今名山头古树普洱生茶的风行,科学家以为其内含物质与名优绿茶相若的缘故。茶美学途径的探寻更具趣味性,独具个性风格的普洱茶引人入胜。

普洱生茶被邓时海先生划分为阳刚性与阴柔性两大风格,普洱茶由此独具茶美学风格。

阳刚型的普洱生茶滋味苦重,苦的类型千姿百态,苦的强度各不相同。小勐宋苦茶的苦比黄连,苦后无甘;大勐宋的苦感尖锐,回甘迅猛;老曼峨的苦干凝重,回甘较慢;新班章的苦感较重,回甘较快;老班章的苦甜平衡,入口有苦,迅疾回甘。

阴柔型的普洱生茶滋味甜美,香甜的类型各异,风格绝不不同。易武的兰花香味,香甜柔美;贺开的果蜜甜香,甘甜醇美;景迈的花蜜香味,甘甜纯正;冰岛的花样芬芳,冰糖甜美。

我们禁不住赞叹,没有任何一种茶,犹如普洱茶这般具有如此丰富的多样性和各具特色的个性风格。

普洱熟茶所代表的是一种现代主义的茶美学风格,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诞生的普洱熟茶,因为产地气候、原料、发酵工艺等原因,昆明茶厂、勐海茶厂和下关茶厂国营三大厂出品的熟茶各具风格。2004年以前的市场熟茶主流,是以下关系(7663)、勐海系(7572、8592、7262)、还有早期昆明系(7581)为代表。

将熟茶按照风格划分,以勐海茶厂出产的熟饼7572、8592和7262为例,有着广为世人所知的“勐海味”。茶文化视野下的绿茶滋味审美,向以“淡中品至味”为主流。

由此不难理解,明代普洱茶被士人鄙薄为“瀹作草气,差胜饮水耳。”到了清代,上贡皇帝的芽茶“味淡香如荷。”极力向名优绿茶滋味靠拢。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作为一种边销、侨销的茶品,仍然不为名优绿茶所容,给予晒青茶以绿茶中品质最差的评价。这显然是主流文化思维下的一种傲慢与偏见。

清代诗人陆次云形容龙井茶:“此无味之味,乃至味也”。这一点被邓时海巧妙的借鉴过来,描绘普洱茶:“大多数的品茗高手,都公认‘无味之味’是普洱茶的最极品。”并上承明代士人李元阳赞誉普洱:“藏之愈久,味愈胜也。”提出普洱茶“愈陈愈香”,由此普洱茶大行其道。这一点可以视为普洱茶美学传承与创新的典范。

《我所理解的普洱茶入口之后的“滋味”》一文由茶经网CY316.com普洱茶栏目提供,我们力求提供优质的2023普洱茶相关知识点,以及准备大量关于普洱茶相关的专题,如:普洱茶的滋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