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第名茶] 赏茶园美景 品味茶文化

发布时间 : 2020-11-27
茶文化 传播茶文化 茶文化方案

茶文化。

崂山以“海上第一名山”闻名,独特的地理环境,肥沃的土地,优质的水源又培育出另一个名牌--崂山茶,登山的同时了解一下茶的历史也不错。

王哥庄融合了天然的山谷、优美的海滩、广饶的茶园和茶文化博物馆等一批旅游景点,所以我给您推荐的线路就在王哥庄。

过了仰口隧道就是王哥庄了,这里有万亩茶园面向大众开放,您可以看到采茶的全过程,而且还可以亲身体验采茶的乐趣。采完茶,您可以到茗香风情园去品茶,这里是集茶叶采风、制作、品茗与传播茶文化、享受茶膳、茶疗、观光旅游为一体的多娱乐型休闲境地,茶的香韵,水的灵气,人的情趣,让您心旷神怡。

要想了解更多的茶文化,就得去中国茶博物馆看看了,茶史、茶人、茶谱、茶著、茶器、茶艺,凡是您想知道的,都能在这里找到答案。

品完了茶,您还可以到二龙山去玩玩。

二龙山的得名还有个传说,有两条白龙到山下水塘饮水,被此山水所感留,而不愿离去,因此名为二龙山。半山腰有一个大水库,水面波光粼粼,视野开阔,山谷内有仙人柏、皇岭后、虎头山、大拇指等50多处景点。

赏茶园美景,品特产茗茶,观茶艺表演,了解中国茶文化及崂山茶的历史,这趟保您不虚此行。

cy316.cOM编辑推荐

[上第名茶] 品味秋茶铁观音


8月15中秋后正秋铁观音上市了,在这里我介绍一下鉴别正秋铁观音的4个绝招。

第一招:干茶紧结掷杯声脆为秋茶。鉴别时取少许干茶掷入盖碗,发出清脆之声即为秋茶,如若声音沉闷,应为暑茶。原因是正宗秋茶铁观音外形紧结,且有厚、实、重外形特征,掷杯自然声大,而暑茶外形松弛、轻飘,其掷杯声当然相对沉闷。

第二招:干茶鲜绿且带光泽者为秋茶。干茶颜色及光泽度如何,也是较直观的鉴别方法之一。正宗安溪铁观音秋茶,其干茶颜色应为鲜绿色,因此鉴别起来不难。取少许干茶于灯光下,如呈绿色且富有光泽度,即为正秋;如果颜色暗乌且欠光泽度,一般即为暑茶。不过,如果茶叶呈春茶之色,即乌油色(似柿饼着霜之色),那么不仅是正秋茶,而且是品质上乘的正秋茶。

第三招:有鲜水果香味者为正秋茶。安溪铁观音秋茶冲泡后,其气味的最大特征是,有鲜水果花香味即所谓求香味。以此鉴别,如不具这一气味特征基本可以认定是非秋茶。从气味上看,安溪铁观音秋茶与别季茶的最大区别,是一般人最容易掌握的鉴别方法。若是暑茶,气味特征主要是有类似带腥的味道。

第四招:叶底凹软者为正秋茶。将冲泡数遍的茶叶取出两三片,展开细看,如叶底凹软,一般可以认定为正秋铁观音;如若叶底硬挺粗糙,即可判定非正秋铁观音。

这四种方法比较直观易懂,可以选一种试,也可以多种综合试,如果四种方法试后,均不符上述特征,即可以判定不是正秋茶。

茶叶讲求“天、地、人、种”四者和谐,往往是同一产区的不同山头,甚至同一山头不同高度的茶园,茶叶也有所区别。因此,“买对茶”就在于先要明确茶叶的个性及品味;而“走对路”则在于买者,要有针对性地选择,符合自己个性和品位要求的茶产区所产茶叶。

那么,同为安溪所产的秋茶铁观音,不同产区的茶到底有什么不同特质,又如何顺利买到它?今天在此着重介绍安溪最著名的3个茶产区:安溪西坪、祥华、感德3镇乡所产秋茶铁观音的各自特点,以及其中有代表性的产地村落。

西坪茶

汤浓韵明不很香

西坪是安溪铁观音的发源地,其所制茶叶的茶质,采用纯粹传统型制法,因此茶质相对实在、地道。

特质

其茶质特征主要有三方面:即汤浓韵明微香。“汤浓”指所泡茶汤呈金黄色,色泽亮丽,色度较深;“韵明”指安溪铁观音特有的“观音韵”明显,喝后口喉有爽朗感觉;“微香”则指比较而言,其汤味虽香但悠悠然不强烈。

据悉,西坪铁观音如此茶质特征,一方面是因其特殊的地理气候等区位条件:另一方面还因为当地茶农秉承对茶的传统制法,尤其秋茶绝少使用空调制茶,加上讲究发酵,因此特质明显。

鉴别技法

据了解,纯正地道的西坪茶不难鉴别,只须取几种茶冲泡就能比较出来。其中的技法要领:一是汤色金黄亮泽,连泡几泡都能保持基本浓度;二是闻味清幽,没有浓香感。

购茶指南

西坪好茶并非其26个行政村村村皆有。其中公认最有代表性的茶区,分布于北山和南山两个区域。北山区域有3个颇具代表性的行政村:龙坩村、龙坪村、白坪村;南山区域也有3个有代表性的行政村:辽阳村、上尧村和辽山村。据介绍,如自驾买茶且希望能进茶农家直接买茶,路线为:安溪城关→西坪镇区→各有代表性村庄(注:有些村庄海拔高,汽车通行不便;如搭车,可经安溪城关到西坪镇区,下车后雇摩的进村,安溪中国茶都旁有相应班车)。

祥华茶

味正汤醇回甘强,祥华茶久负盛名,产区多数山高雾浓,茶叶制法传统,所产茶叶品质独树一帜,以回甘力强最为显著。

特质

典型祥华茶的特质主要体现于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口味纯正,指该茶入口后茶味充溢,鲜有其他异味;其二汤醇,即汤水厚实,有稠感,俗称“茶水好”;其三回甘强,指茶水入口吞咽后,留于口齿舌部的感觉清甘爽朗,且强烈持久,让人久久回味,意犹难尽。分析祥华茶茶质特征形成原因,公认的有三点:一是茶树种纯正优质;二是种植环境自成特点;三是制法上多数恪守传统型方法,尤其讲究发酵度适中。

鉴别技法

鉴别祥华茶要掌握要领诀窍,较简易的方法有:第一,细心体味其是否回甘持久,吞汤时稍留汤水于口中片刻,之后搅动舌尖与齿相摩,汤水下咽后张嘴,有鲜甘味久存者当为祥华茶无疑;第二,观察汤水,较稠者,无异味者,可作认定祥华茶之参考。

购茶指南

祥华乡不仅区域广阔,而且植茶面积也较多。选择正宗祥华茶,正确且较保险的方法,当然是到有代表性的村庄茶区买茶。据悉,祥华有代表性的茶区村庄共有三个点:第一个点:祥地、祥华两个村;第二个点:石狮村、豆坑村;第三个点:福新村、高山村。可先至安溪城关再到祥华乡所在地,然后视路况,或自驾车前往或搭其他车进村。不过,据悉该乡政府所在地有较大茶市,如有足够经验,也可在此择茶买进。

感德茶

香浓汤淡带微酸

对于泉州市区茶客来说,大多对感德茶不陌生。此茶在一些茶叶专家看来,又被称为“改革茶”、“市场路线茶”,近年在一些区域和人群中颇受欢迎,其最大的特点是茶香浓厚。

特质

感德镇所产茶叶,近年来以其“特色鲜明”,在茶市占有重要席位。综观其特质,主要有如下特点:

首先:其香气浓郁,无论闻盖杯,或是汤入口,甚至冲泡揭盖之际,其香之浓,几可溢室,令人跃跃欲试。

其次:汤水色泽相对清淡,尤其头泡、二泡茶更是如此;三泡之后,其汤色呈黄绿色,清醇见底。

最后:汤水入口,细搅可感其带微酸,口感特殊,而且酸中有香,香中含酸。

感德茶制茶时发酵时间稍短于传统制茶时间,因而色泽微绿有鲜感。其酸有两种解释:一是发酵不足所致,二是此酸正是韵味体现。至于浓香,分析认为是祥华特殊茶园环境,以及制茶时采用创新办法所致。

鉴别技法

同西坪、祥华茶相比,感德茶鉴别起来相对较易,其要领据介绍主要是:

一是汤色浅绿且香气显著;二是入口可感微酸。

秋茶刚炒

不宜现喝

经验人士指出

放上两天效果更佳

早秋茶刚刚出炉,高山地区正秋茶也将于10月1日后大举面市。有关预测称,国庆黄金周来自四面八方的购茶者,将云涌产地安溪各茶乡以求好茶。然而有关人士提醒,秋茶新出炉时,不宜现泡现喝。

据介绍,刚炒制的秋茶,尚残留部分水分、异味,其中一些残留成分甚至对健康不利。因此,可先将买回的毛茶放于阴凉处晾干,然后拣梗分装。装袋的标准是,茶叶干燥,无任何异味。

分装后的茶叶,有条件的要放入冰柜冷藏,至少放置24小时后,再取出冲泡。这样的茶叶,经过毛茶晒晾、去味,加上冷藏回鲜,其养分冲泡才能充分溶于汤中,而且香气、滋味等也才能充分体现。

[上第名茶] 中国茶文化中的道缘


中国的茶,中国的茶文化,从一产生就浸滛着道教精神和道教思想,与“道”结下不解之缘。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陆羽《茶经》)。道教敬奉的三皇之一——农业之神,最先使用茶,是作为解毒的方子。“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以解之”(《神农本草经》)。神农为帮人民治病去痛,亲尝草木而多次中毒,终于寻茶得以解毒。并取名为“荼”,(今之茶)。除了解毒,人们又发现茶的其它药效,“茶叶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神农本草经》)。壶居士《食忌》还说:“苦茶久食羽化,与韭同食,令人体重”,至明朝隐士罗廪《茶解》仍说:“茶通仙灵,久服能令升举。然蕴有妙理,非深知笃好不能得其当”。说神农发现茶或是托古,能羽化轻身的茶,也许正是竭力寻找长生之药的奉道之士所发现。“茶乃养生之仙药,延龄之妙术”,被誉为“草木之仙骨”。《山海经?西山经》载曰:“玉膏所出,以灌丹木。丹木五岁,五色乃清,五味乃馨”。这种长生不死的丹木,当然是想成仙得道者的追求。自庄子阐发神仙“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后,“仙能飞行云中,神化轻举”“老而不死”,就一直鼓舞着世间的执着追求者。被称为“神仙道教”的信奉者们,或认为饮露能身轻腾飞,或认为服食草木能飞身轻举。“或食元气,或茹芝草”(《神仙传?彭祖传》),寻药食草者不计其数。“玄中草木不知黄,甲子初开浩刼长”,“我生求羽化,云中采药蔬”。“采药层城远”,“穷遍一根莲”。“岩崖产灵药,等闲人顾稀”。崇山峻岭、深沟野壑到处留下道士寻药采药的身影和足迹,草木仙药众多,茶也应在其中了。养生是成仙的基础,李白诗“神农重养生”,葛洪《抱朴子?论仙》说:“以药物养生,以术数延命”,他还说:“先服草木以救亏损”。茶专家陶弘景在《茶录》记云:“苦茶轻身换骨,昔丹丘子,黄山君服之”,可见远古的仙人早已服之。唐末刘贞亮在总结茶的“十德”中,得出“以茶养生气,以茶养身体”。东汉的葛玄就亲自开垦了一个“茶圃”,种茶饮茶以养生。道教服食至后来,越分越细,计有草木类,金石类等。

茶在养生的功效中重要是养形,人称道教饮茶讲求茶之功皆出此理。茶“久食令人瘦,去人脂”,“除烦去腻,凡肉之在齿间者,得茶漱涤之,乃尽消缩”(明?顾元庆《茶谱》),而牙齿却渐渐坚实。四川蒙顶茶功效更神奇。唐武宗宰相李德裕,乃中辨水高手,烹茶一壶浇到肉上,放进银盒密封,第二天一验,肉已化了水。故明屠隆说:“茶之为饮,最宜精形修德之人”。道教以方仙道为首的养形派,认为神依形生,形靠神立,养命固形形神皆合方为康健。因此重视医药炼养,服食是其主要方术之一,“乃服药有益,乃成仙”。草木是外养之精华,茶当然为首选之药。道教始祖张道陵也曾在“昌利山采服五芝众药,在隶上山始授弟子养形轻身法”。

茶有上述这些功效,能成仙能药用能养身,在讲究礼仪的中国,将茶饮献上与人共享,寓祝愿祈盼于仪礼之中,客来敬茶,遂成为我国各民族的一种礼仪礼俗。在日本,甚至把相迎,作为国宾级礼遇。茶最早为礼据说也与道教有关,一些论风俗起源的书载:献茶给客人的仪式源于涵谷关关尹喜,他在老子西出涵谷关时,奉献一杯金色的仙药。这在道经《天皇至道太清玉册》中也载有:“老子出涵谷关,令尹喜迎之于家首献茗,此茶之始。老子曰:食是茶者,皆汝之道徒也”。所以道士朱权(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著《茶谱》道饮茶者:“凡鸾俦鹤侣,圣人羽客,皆能志绝尘境,栖神物外,不任于世流,不污于时俗。探虚玄而参造化,清心神而出尘表”。道出道教饮茶之真趣。西周时,“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巴以珍茶作贡于周朝,尹喜以贵物敬贵人,成为礼茶首创。

正由于茶在当时弥足珍贵,周朝专设掌茶官达24人,其职能是:掌以时聚茶,以供丧事。茶又成为帮国大礼的祭品。茶是通灵达仙之物,《尚书》云:“祭言察也,察者至也,言人事至于神也”。茶作为祭天地、祭神灵、祭祖先的祭品奠物也就顺理成章。《睽车志》记载“米元章知无为军,喜神怪……每得时新茶果之属,辄分以馈神”。连民间小神也不例外,唐罗隐《送灶诗》:“一盏清茶一缕烟,灶君皇帝上青天”。以茶为祭祀有文字记载的,最早是齐武帝永明十一年七日诏曰:“我灵上慎勿以牲为祭,唯设饼,茶饮,干饭酒脯而已,天下贵贱咸同此制。”齐武帝以节俭著称,以茶和茶饮作祭品实祭祀之革新,与道教守素崇俭思想为一辙,此前也当应有以茶为祭之事。晋《神异记》记载:余姚人虞洪到山中采茶,遇一牵着三头青牛的道士,告诉他叫丹丘子,并指给大茶树的地点,虞洪回到家后,以茶奠祀丹丘子。道教的斋醮科仪中普遍用茶,青城山十供中茶为其一,南宋《上清灵宝大法》云:“上帝三宝前,列茶汤”。道教香、花、水、果、灯五供中,水一般也有用茶为之。清代在祭祀真武大帝时,就用白色的瓷杯盛茶作供品。《言功设醮全集》还有献茶词:“夫此茶者,蒙顶摘芽,采仙春于峰上……望瑶台而献上”。以天下第一蒙顶茶,献供瑶台诸神,茶真乃道教甘露灵液。茶可通达大道仙界,因此在道教的追荐科仪中也有“三奠茶”。

茶之形成文化,应归功于唐代陆羽。他所作《茶经》使“天下益知饮茶矣”。“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新茶”。人们景仰赞誉他:“一生为墨客,几世作茶仙”,把他奉为“茶仙”。“诚有功于人者也”,把他祀为“茶神”。如此功在社会功在人民,当然成神成仙,被人敬之祀之拜之。

陆羽一生刚直,卓而不群,经历坎坷,但不愿入仕为官。用心血和汗水铸成千古不朽之《茶经》。今人对《茶经》的写出,中肯地概括为“据于道,依于佛,尊于儒”。本文只阐列与道教之道缘。

陆羽生于盛唐时期,出生于楚地竞陵(今湖北天门)。玄妙神秘,自由大胆,风格独特的楚文化中,老庄哲学,屈宋诗歌,庄子散文等南方文化影响广被(茶文化中有着浓烈的南方文化色彩),也影响着陆羽,这从他著《茶经》、交朋友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从他人生轨迹中清楚地看出来,可说渗透了道教(道家)的影响。

唐代李姓王朝以老子为祖先,为表“奉天承运”,又封其为“太上老君”。唐朝政治开明,政通人和。虽推行三教一风的圆融政策,但奉行的是道先佛后,玄宗后以《道德经》为诸经之首,每家必备道教之“四子真经”,并为文人考试内容。玄宗还亲受道箓,成为道士皇帝。其后诸帝均执行扶持道教的国策。唐社会弥漫着极强的崇道氛围。故有唐一代,可说无人不受道教之影响。文士政客也经学致用,习道明志。儒道便由互黜而归宿于“儒道兼综”,由对立而互补。茶文化初始实为隐逸文化的缩影,而隐逸思想实为文人士大夫习老庄的结晶(隐者多为道者,道士是隐逸队伍的主干)。顺者儒逆者道,入官为儒离官为道。在“庙堂之上”外儒内道,以道化儒。老子以“自隐无名为务”乃“隐君子”,以大智慧者不知隐于何处所终,为众多“以德抗权”“以道抑尊”的人士所仰慕。道士们退居于野,不慕名利,贵己养生,甚或傲视王候,简直成了心灵自由,不为物拘,游心于淡的神仙思想的象征。连孔子都赞曰:“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道教对文化人的薰染,连正统儒家诗人杜甫也写出“上有蔚蓝天,重光抱琼台,焚香玉女跪,雾里仙人来”的诗句。文人士大夫一方面渴望入仕有成,一方面爱好隐居,渴求逍遥长生。与道士交往是时尚是情操,更能显示高洁不俗。而品茶清饮,正是道士们崇尚自然,和合贵生,返朴归真的人生宗趣。

陆羽生当其时,虽曾一心学习正统儒学之道,最终却痴迷于茶的研究,人尊称为处士(处士:有才德而隐居不仕的人谓处士),最终写成《茶经》流传于世,道教的影响反映在他的茶学和交往之中。陆羽的好友里面,有女道士李冶,喜琴棋书画,尤擅格律诗,称为“女中诗豪”,曾被玄宗召入宫中月余。陆羽与皎然、灵澈等人组织诗社,李冶为其一员。李冶多病孤居太湖小岛,陆羽专门泛舟前去探视,李冶以诗作答足见友谊至深。还有与之交往甚多的张志和,属著名道家人物。陆羽的好友书法大家颜真卿、曾举荐他为官。颜年轻时因病入膏肓,得遇一道士救活,并劝其要多饮茶养生。颜在茶乡湖州为官时,留下不少与茶有关的美名佳誉。陆羽在27岁就深入道教植茶圣地茅山,与茅山提倡以茶养生的陶弘景不无关系,后来在《茶经》中多次提到陶先生,28岁时就写出了《茶经》前身《茶记》。他著的《茶经》所列茶人,大部分为道教(道家)人物。著作中羽化飞升、神仙典故,“精”、“俭”、“静”、“德”等茶饮的精髓思想,无不体现道教博大深遂的文化底蕴。他所设计的茶炉,取之《易经》八卦配以五行,上刻“伊公羹、陆氏茶”。伊公就是远古的仙人,不食烟火只以羹食。在炉身上还刻出“曲水”和道教三山之一一方丈。他49岁受任朝廷“太子文学”太常寺太祝(祭祀官)而坚决不就,淡泊名利,不为名累,奔波于大山河流,精于茶事勤奋茶业。在江西洪州玉芝道观,写出“不羡黄金垒,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登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竞陵城下来”,如此清心道远的诗言,可谓其一生的写照。就在唐代,民间已把陆羽奉为茶神,《新唐书?陆羽传》“羽嗜茶,著经三篇。时鬻茶者,至陶羽形置炀突间祀为茶神”。河北唐县出土了一尊白瓷陆羽像,陆羽头戴道士荷花冠,双腿趺坐似盘腿,一幅道士像,特别是面部,如童稚小儿。世人解释颇多,然放在道教就不难理解,戴道冠盘腿坐已成供像。“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一个成仙得道者的像,当然是返老还童,面如稚子。自陆羽后,中国的茶才有了新的文化内涵。

提到茶文化,当然不能忽视佛教(主要是禅宗)对其的影响,这也是当今茶文化研究者所乐道的。“禅茶不分家”“茶禅一昧”,“吃茶去”几乎是茶人皆知。禅宗是中国化的佛教,魏晋起始,佛教便有人以道教理论来宣传佛家学说,援道入佛。禅宗更将老庄思想内容吸收并发扬,“中国禅宗思想实直承庄子学说(现代学者肖疌夫语)。故老庄与禅皆为主静,道虚佛空。老子的“无为”和佛家的“般若”相契合,便成为文人学子新的理论导向和心灵追求。“释迦与老君同流,真性与元神杂出”,影响着文人雅士们的审美意识和生活情趣。特别是随唐,佛教天台宗大兴,其众多宗派大都受道教影响,非佛非道非儒或即佛即道即儒,道士讲佛法,和尚注道经,正符唐代“以佛治心,以道治身”。唐代众多的人钟情茶,是时代背景社会风尚和茶的品性相契合分不开的。茶生于灵山峻岭,承芳露,秉清灵,禀玄幽,草木仙骨,野稀之物,与此物相伴,回归自然物我两融。独品对啜之间涤除玄鉴,学道参禅,谈玄悟真,实为老庄玄学流风遗韵。虽然儒家禅宗创造了茶的仪式,佛家把茶事更加程式化,宗教化。而执著的道士们,仍守着自然无为冲寂超然的归趣。即不十分看重茶的程式,也不探究其中的技巧。没有法则才是道教顺乎自然的最高法则。无怪乎,茶至宋代,制作龙团凤饼极尽工巧“无以加矣”。而崇俭抑奢苦己利人的全真派祖师邱长春诗曰:“虚心实腹唯求饭,待客迎宾不点茶”(点茶是宋代一种繁复的饮茶方式)。元代全真派兴起,道风流行,茶人受道家冥合万物道法自然的影响,开辟了茶人与自然融合的饮茶风气。给茶文化回归道趣重返自然趋于简约打下基础。明朱洪武下令取消龙团贡茶,以散茶冲饮,遂开千古茗饮之风至今。其子朱权便说:“茶乃天地之物,巧为制作,反失其真味,不如叶茶冲泡,能遂自然之性”。他还在所作《茶谱》中表明了以茶明志风高节清的精神。一时间,宗隐逸的茶者皆循道教“药解延年,草解忘忧”之旨,追求的是“自种瓜,自种茶,炉内炼丹砂,看一卷《道德经》,讲一会渔樵话,自在然”的玄趣。

与陆羽至交的诗僧皎然,人称“茶僧”。人们把他作为佛教茶的代表。但我们看到皎然的文风宗道家简约朴质自然之道,看其诗如看《西游记》,虽云佛事,实为道本。“丹丘羽人轻玉食,采茶饮之生羽翼,名藏仙府世莫知,骨化云宫人不识”。以仙人食茶羽化,誉仙茶之珍奇,尽是道家玄语,再看其最著名的一首茶诗:“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牙金鼎,素瓷雪色缥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在诗结尾处这样写道,“孰知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说只有神仙才懂得的真谛。通篇诗述道教言辞意象,识清明真,于其说是深谙茶意的诗,不如说是一篇深谙道意的华章,因此像皎然这样的诗僧,还写过纯粹道教升仙的《步虚词》也就不足为奇了。

禅宗把中国茶文化传入日本,形成今天代表日本国民精神的“”,诚如日本著名大师学者冈仓天心所说:“佛教中,大量吸收道教教义的南宗禅,创造了用心良苦的茶的仪式……正是这个禅宗仪式终于在十五世纪发展成为日本的”。他最后直接说到:“是道教的化身”。日本如此,中国的茶文化又何尝不是,被称为茶“亚圣”的卢仝有一首脍炙人口的“七碗茶诗”,堪称千古绝唱。这位不愿为官,一生以茶为伴的“茶痴”这样写道:“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章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诗录至此,两腋生风,茶通仙灵的吃茶境界已然道出。中国茶文化的内核,与道教就是因缘难解。

川蜀是中国茶的原始产地。《云笈七签》中有“若要汤药、杏仁、姜蜜及好蜀茶无妨”的记载。川蜀名茶首推蒙山蒙顶茶,“茶中故旧是蒙山”(白居易《琴茶》)。道教也把蒙山茶作为供品。蒙山茶自唐朝开始到明清,一直为贡茶,为茶史中罕见。蒙山茶也作为佛教产茶对社会的一大贡献。但蒙山顶的庙相传建于汉代,初为道观,后改为佛寺。有关蒙山茶是这样记载:“汉代甘露祖师爷姓吴名理真者手植,至今不长不灭,共11株”。汉代初为道观而吴理真祖师爷为汉代人,从称谓姓名来看都似道教中人,实可再稽考。

青城山道观苦丁茶的制作史有记载。而青城道教秘制“洞天贡茶”早在唐代即享盛名,《茶经》《茶谱》皆有录。现成为“青城四绝”之一。青城山还有一种茶称为“猴茶”,1938年张大千居士上青城山,观中道友招待大千就用此茶并换得画幅。这种青城野茶,生于悬崖峭壁之上,人不能及,每年早春由道观训练的灵猴攀岩采摘下来,故名“猴茶”,年产不过斤余。

湖北武当山盛产名茶,至今仍为佼佼者。道人亦种茶。史载“太和山出骞林茶,木之并者,芽茁如阳羡,能涤烦热,道流所珍”。“初泡极苦涩,至三四泡,清香特异,人以为茶宝”,后“供明王朝宗室享用”。

安徽休宁齐云山产绿茶,“祁红屯绿”者是。至今山上道士还多种茶。“白岳黄芽”名闻遐迩,其味鲜醇浓甘。古时休宁有松萝制茶法“自是天家清供,名曰片茶”,一般为道教供茶。

广东罗浮山有高山“云井茶”。苏东坡赞曰:“纵复苦硬终有录,汲黯少戆意饶猛”。另有道士常年养身饮用的“云雾甜茶”非红茶非绿茶,味甘性凉,入口香味四溢,还有降低胆固醇的功效。

山东崂山海拔千米处有一天茶顶,半空悬崖中生出棵野生茶树,相传此茶可疗百病,至今仍是枝繁叶茂。另道教引种崂山茶,也成为道家一绝。其它如南岳衡山,湖北木兰山,江苏茅山(茅山茶不久前受到中央领导人赞誉),等道教大小名山宫观,洞天福地所产名茶不胜枚举。

道教所涉茶事甚多,如唐代著名道士叶法善,在浙江松阳卯山修炼,利用卯山优质水土种茶,制成形似竹叶,色泽绿润的茶叶取名“仙茶”,因品质上佳,为唐高宗珍爱,列为贡茶。如佛教天台山乃茶禅之地,为茶叶东渡日本起过重要作用,日本茶祖荣西从天台山带回去茶种,并著《吃茶养生论》,述茶为“养生之仙药,延龄之妙术”的道家栖要。天台山种茶起源,乃是东汉道士葛玄(葛仙公)首开植茶之风。如清代名士梁章钜在武夷山天游观与道士静参谈茶事,无比钦佩,回后写道:“非到山中鲜以为颠人语也”,高度评价静参对武夷山茶特胜品第的精通。如现代道士艺术家阿炳,拉琴一辈子,喝茶也是一辈子,他的那首《二泉映月》(人称二泉仙曲),就是多次在二泉茶室喝茶受师父启迪,发自心灵的不朽名曲。以至后来每当他要演奏此曲前,总要喝上一盏酽酽的浓茶。道士与茶缘不一而足。

庙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摇篮,很多宫观在庙会期煮茶迎宾。随着庙观经济的发展,不少庙观本身或周边,都开始设茶舍茶寮,专供香客品饮,如上海城隍庙、成都青羊宫、二仙庵,四川青城山,武汉长春观等。很多社会上的茶楼茶肆,也将茶房装饰成仙家楼阁,以“八仙”“仙家”“群仙”为名的茶馆比比皆是,好的茶叶也以“仙茶”“神仙茶”“仙芽”“神品”相称。红楼梦中妙玉所奉之茶名曰“老君眉”。可见道教影响的流风泽被,人们品茶也就是要品味一下神仙般的感受。

日本学者说:“道教对亚洲生活的主要贡献是美学领域”。饮茶艺术是道教生命价值的神圣体现,反映在中国茶文化中的是一种动态的道教精神,“这种和平艺术,造就着一种民族精神”。人们总是误以为道教人是在消赊生命,殊不知他们真正在创造生命力。道教在茶文化中的影响如此深刻,正如冈仓天心大师所说:“道教是针对现世即我们自身”,“掌握了生活艺术的人便是道教所谓的‘真人’。”饮茶作为一种养生方式,贯穿着道教“以德治命”的理念。当今,一些人们物质生活不断提高,而欲望却无限膨胀,心态既浮燥又不稳定。在宗教应与社会相适应的今天,道教是否应积极提供心灵养生的途径和食粮。外国人称中国的茶是“文化大使”,我们中国道教也是否应该挑起这副“文化大使”的担子,走向社会走向世界呢!

品味俄罗斯的茶文化


[摘要说明]品味俄罗斯的茶文化 众所周知,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祥地,中国人饮茶的历史由来已久。俄国人饮茶的历史虽不算太长,但茶在俄罗斯民族文化中却占有重要位置。俄罗斯人不但喜欢饮茶,而且逐步创造并拥有了自己独特的茶文化。 历史上,茶从中国经西伯利亚直接传入俄罗斯,这一过程没有西欧国家的介人。据一些史书和百科全书的记载,俄罗斯人第一次接触茶是在1638年。当时,作为友好使者 的俄国贵族瓦西里·斯塔尔可夫遵沙皇之命赠送给蒙古可汗一些紫貉皮,蒙古可汗回赠的礼品便是4普特(约64公斤)的茶。品尝之后,沙皇即喜欢上了这种饮品,从此茶便堂尔皇之地登上皇宫宝殿,随后进入贵族家庭。从17世纪70年代开始,莫斯科的商人们就做起了从中国进口茶叶的生意。

中国的茶文化讲究茶具。谈到俄罗斯的茶文化,也不能不提到有名的俄罗斯茶炊(самовар)。在古代俄罗斯,从皇室贵族到一介草民,茶炊是每个家庭必不可少的器皿,同时常常也是人们外出旅行郊游携带之物。俄罗斯人喜爱摆上茶炊喝茶,这样的场合很多:当亲人朋友欢聚一堂时,当熟人或路人突然造访时;清晨早餐时,傍晚蒸浴后;炎炎夏日农忙季节的田头,大雪纷飞人马攒动的驿站;在幸福快乐欲与人分享时,在失落悲伤需要慰藉时;在平平常常的日子,在全民喜庆的佳节……

在不少俄国人家中有两个茶炊,一个在平常日子里用,另一个只在逢年过节的时候才启用。后者一般放在客厅一角处专门用来搁置茶炊的小桌上,还有些人家专门辟出一间“茶室”,茶室中的主角非茶炊莫属。茶炊通常为铜制的,为了保持铜制品的光泽,在用完后主人会给茶炊罩上专门用丝绒布缝制的套或蒙上罩布。

俄罗斯茶炊出现于18世纪,是随着茶落户俄罗斯并逐渐盛行而出现的。茶炊的制作与金属的打造工艺不断完善密切相关。何时打造出的第一把茶炊已无从查考,但据记载,早在1730年在乌拉尔地区出产的铜制器皿中就有外形类似于茶炊的葡萄酒煮壶。直到18世纪中下期才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俄罗斯茶炊。

在当时,有两种不同用途的茶炊:茶壶型茶炊和炉灶型茶炊。茶壶型茶炊的主要功能在于煮茶,也经常被卖热蜜水的小商贩用来装热蜜水,以便于走街串巷叫卖且能保温。原理在于茶炊中部竖一空心直筒,盛热木炭,茶水或蜜水则环绕在直筒周围,从而达到保温的功效。

炉灶型茶炊的内部除了竖直筒外还被隔成几个小的部分,用途更加广泛:烧水煮茶可同时进行。这种“微型厨房”式的功能使它的使用范围不仅仅局限于家庭,而且深受旅游、旅行者青睐。无论在森林还是草场,在能找到作燃料的松果或木片的地方,人们都可以就地摆上炉灶型茶炊,做一顿野外午餐并享受午后茶饮的惬意。到19世纪中期,茶炊基本定型为三种:茶壶型(或也称咖啡壶型)茶炊、炉灶型茶炊,烧水型茶炊(只用来烧开水的茶炊)。

茶炊的外形也多样化。有球形、桶形、花瓶状、小酒杯形、罐形,以及一些呈不规则形状的茶炊。谈到茶炊就不能不提到它的产地。19世纪初,莫斯科州的彼得·西林先生的工厂主要生产茶炊,年产量约3000个。到19世纪20年代,离莫斯科不远的图拉市则一跃成为生产茶炊的基地,仅在图拉及图拉州就有几百家加工铜制品的工厂,主要生产茶炊和茶壶。到1912、1913年,俄罗斯的茶炊生产达到了顶峰阶段,当时图拉的茶炊年产量已达66万只,可见茶炊市场的需求量之大。

俄罗斯著名的画家巴·库斯托季耶夫以饮茶为题材作有油画《商妇品茗》,画面左侧靠边就是一把高高立在餐桌上的铜制茶炊。通过人的视觉,传递俄罗斯茶文化的信息。(见插图)。在现代俄罗斯人的家庭生活中仍离不开茶炊,只是人们更习惯于使用电茶炊。电茶炊的中心部分已没有了盛木炭的直筒,也没有其它隔片,茶炊的主要用途变得单一烧开水。人们用瓷茶壶泡茶叶,茶叶量根据喝茶人数而定,一般一人一茶勺。茶被泡3一5分钟之后,给每人杯中倒入适量泡好的浓茶叶,再从茶炊里接煮开的水入杯。在现代俄罗斯的城市家庭中流行趋势是,用茶壶代替了茶炊,茶炊更多时候只起装饰品、工艺品的作用。

◆上第名茶◆ 铁观音制作工艺有“文化”


安溪铁观音原产于安溪县西坪尧阳,历史悠久,是我国乌龙茶中的极品。

据《清水岩志》载:“清水高峰,出云吐雾,寺僧植茶,饱山岚之气,沐日月之精,得烟霞之霭,食之能疗百病。老寮等属人家,清香之味不及也。鬼空口有宋植二、三株其味尤香,其功益大,饮之不觉两腋风生,倘遇陆羽,将以补茶话焉。”在《安溪县志》上,也有明朝“常乐、崇善等里货(指茶)卖甚多”的记载。

综上推断,安溪茶叶生产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早在唐代,安溪人就开始种植茶叶,到了明朝已经成为茶叶盛产地。

安溪人以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靠自己的智慧,经过几百年几十代人的努力,用勤劳的双手孕育出当今闻名于世界的极品好茶、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安溪铁观音。

★安溪铁观音的制作工艺:

安溪铁观音制作严谨,技艺精巧。一年可采制四至五季,分为春、夏、暑、秋、冬茶。一般要经过:采青、凉青、晒青、凉青、做青、(摇青摊置)、炒青、球揉、初烘焙、复烘焙、复球揉、文火慢烤、拣簸等工序才制成成品。

要把铁观音制成优质好茶必须做到:一、种植前就得选好又纯又好的茶苗。二、茶园必须选择高山、通风,要水有水、要排水又容易、土壤好等环境。三、更重要的是采茶青时必须选择晴天,鲜叶采摘标准需在嫩梢形成柱芽后,顶叶刚开展呈小开面或中开面时,采下两三叶。采摘时要做到“五不”,即不折断叶片,不折叠叶张,不碰碎叶尖,不带单片,不带鱼叶和老梗。四、在加工制作中,必须控制好环境气温和湿度,同时还要控制好炒青、烘焙的火温与每道工序的时间。从炒青开始,做完每道工序都必须把茶末筛干净。

★安溪铁观音的特色:

成品茶叶色泽砂绿,油光闪亮,条索紧结,沉重如铁;汤色金黄明亮;开水一冲,香韵浓浓扑鼻,香气沉稳持久;茶水入口润滑稍苦后返甘甜,带有蜂蜜之味道;具有“七泡香”的美誉。

[上第名茶] 泡茶简则


从小壶茶练起

小壶茶的泡茶方式,是基础课程中常练习的泡茶法。小壶茶法要求层面比较多,地区间、个人间在做法风格上的变化也比较大。

置茶量

小壶茶的置茶量依茶叶外形松紧而定,非常膨松的茶,如清茶、白毫乌龙、粗大型的碧螺春瓜片等,放七、八分满;较紧结的茶,如揉成球状的乌龙茶、条形肥大且带绒毛的白毫银针、纤细膨松的绿茶等,放1/4壶;非常密实的茶,如剑片状的龙井、煎茶、针状的工夫红茶、玉露眉茶、球状的珠状的珠茶、碎角状的细碎茶叶、切碎熏花的香片等,放1/5壶。

浸泡时间

浸泡的时间是随「置茶量」而定的,茶叶放得多,浸泡的时间要短,茶叶放得少,时间就要拉长。可以冲泡的次数也跟着变化,浸泡的时间短,可以多泡几次,浸泡的时间长,可以冲泡的次数一定减少。

时间掌控制因素

依上述「置茶量」,第一泡大约浸泡一分钟可以得出适当的浓度,第二道以后要看茶叶舒展状况与品质特性增减时间,以下是几项考虑的因素:

揉捻成卷曲状的茶,第二、三道才完全舒展开来,所以浸泡时间往往需要缩短,第四道以后才后逐渐增加浸泡的时间。

揉捻轻发酵少的,茶可溶物释出的速度很快,所以第三道以后浓度增加已趋缓慢,必须增加更多的时间。

重萎凋轻发酵的白茶类,如白毫银针、白牡丹,可溶物释出缓慢,浸泡时间应延长得更多。

细碎茶叶可溶物释出很快,前面数道时间宜短,往后各道的时间应增加得更多。

重焙火茶可溶物释出的速度较同类型茶之轻焙火者为快,故前面数道时间宜短,往后愈多道应增加愈多的时间。

紧压茶的时间控制

普洱茶、沱茶等之紧压茶应视剥碎程度与压紧程度调整浸泡时间:细碎多者参考上条(D)款;紧压程度低者参考上条(A)款;紧压程度高者,茶叶因浸泡才逐渐松散,所以时间宜长,并依舒展速度调整之。

间隔时间的影响

将茶汤倒出后,若相隔时间长(如20分钟以上),下一道浸泡的时间应斟量缩短,若属二、三道茶,可溶物释出量正旺,缩短的程度还要加大。例如紧揉成球状的高级乌龙茶,若第一道浸泡一分钟即得所需浓度,放置20分钟后冲泡第二道,几乎无须等待,冲完水,盖上壶盖,就可以将茶汤倒出。前一道茶汤未完全倒干,留下来的茶汤也会影响下一道茶的浓度。

浓度稳定度

练习时可每一道留下一杯茶汤,检测自己一壶茶泡了四道、五道以后,茶汤浓度是否控制得稳定。后面几道茶汤颜色微微加深是正常的现象,若是同样的汤色滋味反而会显得不足。

低浸泡时间

第一道浸泡的时间最好能在一分钟以上,因为茶叶各种可溶于水的成分比较有机会释出,这样得出的茶汤比较代表该种茶的品质,如果时间太短,如三、四十秒,可能只有部分的物质溶出,较难反应出该种茶的真面目。二、三道茶以后,茶叶已被泡开,较无此顾虑。

时间与茶量的调节

第一道浸泡的时间要在一分钟以上,那浓度太高、太低怎么办?

用「置茶量」来调节。这样得出来的「置茶量」在冲泡数道后,茶叶舒展开来还不致于挤在壶内伸展不开,茶叶挤在壶内太密,会有闷味,影响香气品质。那为什么不干脆放少一点呢?这在「小壶茶」是不实际的,因为放太少,泡一、二道就要换一次茶叶,不方便。

计时法

控制茶叶浸泡的时间,可以使用向前读秒的定时器,凭直觉判断容易有误差。但盯着定时器看,好等时间一到赶快把茶倒出,也显得太不可爱了。泡茶还是要用心,时钟只是辅助的工具。

◆上第名茶◆ 建设无公害茶园的必要性及对策分析


随着我国加入WTO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无公害农产品已越来越受人们的青睐。茶园的无公害管理是提高茶叶品质和经济效益的重要环节。

一、基本情况

(1)必要性随着社会经济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保健意识日益增强,对茶叶消费的选择已不是过去只单纯追求品质和口感风味,而是更加关心有无农药、化肥及其他有害物的污染。因此,茶叶中的农药残留物已成为茶叶贸易和消费者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尤其是一些茶叶进口国特别是发达国家都明显地扩大检验农药的种类和大幅度降低茶叶中农药最高残留限量(MRL)。如欧共体国家1988年规定,茶叶中检验的农药仅6种,1996年扩大到62种;日本对茶叶中农残检验范围1986年为34种,1993年扩大为51种,并对进口茶叶的28种农药残留量作出最高限量,美、日1971年开始禁止生产使用有机氯,美国1994年又规定茶叶中不得检出三氯杀螨醇等,可见茶叶进口国对茶叶农残及卫生质量的高度重视。因此,发展无公害茶叶显得尤为重要。

(2)无公害茶园建设的效益分析无公害茶园与一般茶园相比,每年平均减少用药两次,每亩节约农药成本14.5元,同时因无公害茶园的良好广告效应,可以招徕客商,提高茶叶价格。与去年同期相比,绿茶每公斤提高40元(不排除市场因素),亩产干茶35公斤,每亩可增收1400元。

二、无公害茶园建设中易发生的问题

一是个别茶仍使用禁用农药。二是喷药只注重表面,没有顾及茶园内部,治虫效果差。三是除虫胜于用肥的思想作祟,个别群众认为施肥不一定有茶采,而没有除虫就更不行,茶叶行情看好时,就盲目喷药除虫。四是有些茶园高产密植,不利于通风透气,不利于喷雾器操作,使蚜虫、蚧类、粉虱等害虫滋生。五是对鲜叶长度要求不严,因而茶园留采面留得齐、留得长,为蚜虫、小绿叶蝉提供丰富食料,加上小绿叶蝉发生代数多,世代重叠严重,易出现治虫不死的假象。

三、重要措施

1.优良品种的选择与保持推广高产、优质、抗病虫的优良品种,发挥良种效应。也可以移棵并垄,隔行逐年淘汰劣质品种。这样,既不影响茶农的当年效益,又可快速建成优质专业茶园。

2.退出不合理间套种禁止在茶园内种植小麦、玉米等高秆作物,可以在茶园内间套种绿肥、饲草和部分经济作物,使之形成一个良好的生态小环境。

3.推广无公害施肥技术按照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的原则,对无公害茶园进行施肥。有机肥以沼气肥、厩肥、秸秆高温堆肥为主,禁止施用氯化铵、硝酸铵等化肥,推广茶叶专用肥、BB肥、生物钾肥、矿物磷肥并进行深施。同时,注意有机肥与化肥的主要养分比例控制在7∶3以内。

4.病虫的科学防治推广无公害药剂防治病虫草害技术,积极推广应用灯光、食饵及性引诱剂等诱杀害虫,以虫治虫,以菌治虫,利用生物制剂防治茶叶病虫害,井尽最大可能减少施药次数。禁止施用低效高毒、高残留农药如氧化乐果、甲胺磷、三氯杀螨醇等,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如Bt粉等,并掌握最后一次施药应在安全间隔期16天以上。

5.建立无公害茶园管理档案对茶园的农事操作要建立档案,记录清楚,如中耕时间、次数,施肥时间、种类、亩用量,施药次数、用药类型及用药量等。

四、发展无公害茶园对策

(1)各级政府领导部门的重视是关键。要加强领导,敦促农资、农业、贸易、科研各部门通力协作,只要有计划、定措施、抓落实,就能见成效。

(2)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茶农的思想认识。必须加强科学防治病虫害知识的教育,大力宣传做好茶农的思想工作,转变观念,在茶园管理中,做到禁用高残留剧毒的农药。

(3)要与有关部门配合控制三氯杀螨醇、甲胺磷等剧毒高残留农药产销,共堵污染源头。

(4)大搞生态农业,应用生物防治减少化学农药的污染。在有条件的地方种植茶园遮荫树,在茶园中实现合理密植,为茶园间作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增强茶园天敌对害虫的自然控制能力,以减轻病虫害。要提高生物防治、农业防治在植保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减少农药对茶叶的污染。

(5)加大科技投入,采用高新技术。要与茶叶科研所和大专院校配合,利用生物工程把抗性基因导入茶树体内,使茶树产生抗性基因,以增加茶树自然抵御病虫侵害的能力,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和农药的使用。

(6)需要用化学防治的,应在预测预报的前提下选择高效低残留的农药。严禁使用甲胺磷等高毒和重金属杀虫剂,并严格用药浓度、用药时间及用药后的鲜叶采摘间隔期,同时注意保护天敌资源,应尽量减少用药次数。

(7)选择低成本低容量高杀伤率的喷雾器械。

(8)茶叶加工企业和销售、出口收购单位必须配置检测农残的仪器设备。茶叶卫生标准是国家强制性标准,工厂和进货销售单位必须执行,农残超标产品不予收购,把好茶叶进货关,这样才会引起茶叶生产单位的重视。

茶叶是饮料,人们日常喝茶是喝其茶水,应以测定茶水中农残含量为准,而目前农残的检测都是将茶叶磨碎后测其叶内的农残含量,这两者的农残含量,相差很大,大不一样。建议有关部门尽快立项对茶叶与其茶水的农残含量对照测试,将其结果报告有关部门,获准茶叶农药含量以测茶水方法为标准。

五、发展无公害茶园的建议

(1)无公害茶园建设做为近年来茶叶技术推广的一大举措,各级政府都很重视,并从物力、人力、财力上予以支持,取得了一些切实可行的经验,对此要认真加以总结推广,推广示范面积。

(2)在栽培管理上,按生态茶园的要求,不宜过分密植,尽可能创造有利茶树自然生长的生态环境,以抑制病虫害发生。

(3)在生产上要有一套完善的病虫测报和技术指导系统,及时指导茶农抓好病虫害防治和田间管理。

(4)在舆论上要加大无公害茶园的宣传力度,农药、农资、工商部门要密切配合,杜绝茶园使用剧毒、高残留农药,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

南投茶博将举行观沙雕美景赏沙


南投茶博会将在本月7日到15日举行地点就在南投国际沙雕文化园区并且和沙雕文化园联合活动有优惠票价3折特惠价。位这次茶博会增添了不少乐趣。

为此,南投县文化局6日特别举办记者说明会。局长林荣森说,南投国际沙雕文化园区原入园票价为150元,这次凭卡优惠为45元,等于是3折价。

林荣森指出,会有这种史无前例的「好康」,是因为园区将于11月起换展,要等到明年2月初新作品全部完成后,才会再重新开放;剩下这20多天时间,希望能吸引更多民眾来参观,让这些即将结束周期的沙雕创作品,充分发挥美育功能。

沙雕展

林荣森表示,茶博集点卡将于茶博期间,在中兴新村会场的服务台分发,卡上设定有10多处「台湾优质茶叶展售区」的展馆或据点,只要集满其中10个戳章,就可到国际茶席馆兑换精美纪念品;未集章者,凭空白卡到沙雕文化园区,则享45元入园优惠。

6日的记者说明会,文化局特别邀请县籍知名艺术家姚淑芬、赖威严、洪春成、林富源、曾仁甫到现场挥毫,另有南投市永兴社区、中寮乡永平社区的街头艺人乐器及社区妈妈歌舞表演。期透过活动行销南投县產业与景点及艺术,带动观光人潮。

沙雕展

南投国际沙雕文化园区为南投县长林明溱之重要文化创意之一,68组精美的沙雕作品有计画地陈置在高速公路下方,绵延700公尺,不担心风吹雨打,从年初至今已吸引10余万游客参观,打造全新景点、有效创造话题,也为国道两侧带来人气,并展望商机。

【上第名茶】茶花的冬季扦插


茶花的冬插从当年10月下旬到翌年1月中旬间进行,选用直径25厘米以上,高20厘米的泥盆,盆底铺一层碎砖瓦或瓜子石片。

扦插基质最好用清洁的蛭石,也可用山泥、河沙、腐殖土(6:2:2)或用山泥、砻糠灰、腐殖土(5:4:1)加入盆中距离盆口7-9厘米处,为使表面土不板结土表面加人少许粗粒泥团。

选长5厘米以上半木质化留二片叶、一顶芽、一段作插条,也可用长2.5厘米以上近木质化留一片叶、一测芽的一段作插条(后者生根晚些),下端削成45。斜面要带踵,插入土中2/3,以叶柄刚接触土面为好,行距6-7厘米,株距4厘米左右,排成一行,压实浇足水,用透明薄膜覆盖盆面,注意插条的叶和芽不要碰薄膜,以免灼伤。用绳把薄膜在盆口处扎紧,以保温保湿。

将盆放阳光处,使盆内温度达到20-25℃,以利伤口愈合,加速发根。如盆内温度超过25℃,应将盆放在半阴处。冬季晚上温度较低,可把盆拿到室内或再用一只大一些的薄膜袋,口向上,把盆放人袋内。晚上把袋口扎紧起双重保温湿作用,白天将袋口解开,扒到盆面以下,让其见光。每7-10天,浇一次水。约经70天的管理,此时插条开始生根,90天后可施一次薄肥。

五一节前后,应将盖盆口的薄膜揭去。插条再经半个多月的养护,就能与其它小苗同样管理,到6月中下旬(梅雨季节)便能分盆。夏季经过精心管理,8月份即能第二次抽梢,一年后,就可长成一株满意的盆栽山茶了。

此方法适用于花芙蓉、花佛鼎、花鹤翎、花牡丹等山茶珍品的冬季繁殖,也适用于西洋杜鹃品种的冬季繁殖。如扦插方法得当,管理细心,成活率高达95%以上。如扦插前插条经生根粉、奈乙酸等生根激素的处理,扦插时效果更佳。

[上第名茶] 茶道与商道


他们缺的是“道”,把企业做到家,但道行尚浅,茶则是他们精神修炼的门径。

一直以来,茶似乎只是文人的点缀。

不过,现在越来越多的商界巨头、各色商贾都特别看重喝茶——喝罢还不算,还得接着谈,清谈。尤其在日韩,茶风甚盛。

不管是起源于印度还是中国,茶叶都不过是大自然中树叶之一种,里头究竟有什么嚼头?据说茶是藏在女人裤腰里流进西方的,王室间为争茶甚至还流了血。西方人在茶里加入牛奶和糖,篡改了茶味,难道是嫌茶太淡?

一代豪杰丰臣秀吉曾经去求教千利休,问茶里有什么。千利休本是一富商,痴迷于茶,颇有道行,他一旦称赞哪种茶碗好,那种茶碗立即就千金难买。但他对丰臣秀吉的回答却出乎意料:没什么,烤干了煮,煮完了喝,除此之外没什么。这竟惹恼了丰臣秀吉,最后,千利休终被权臣丰臣秀吉莫须有地赐死。

这似乎是嵇康被司马氏所杀的日本翻版,连死因都一样地众说纷纭。千利休说的应该是反话,对骨鲠之士,越好的东西越不能随便告诉高高在上的人。千利休这么说,不过是表明不和傲慢的丰臣秀吉合作的态度而已。千利休在日本被称为茶圣,因茶而成圣,欺世盗名的事是不做的。

茶客辈出,茶义必然汇流成海。茶树遍布四海,可谓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发了摘,摘了再发,周而复始。

茶有千千道

在云南藏民的眼里,茶是血,是肉,是生命,懂茶就是懂人生。茶有千千道,喝茶的商人,可以享受到茶对人的启蒙,茶香会告诉你,何为人?何为商?

大茶客乾隆决定让位给儿子道光,一老臣不无惋惜地说:“国不可一日无君呵!”乾隆却端起御案上的一杯茶,说道:“君不可一日无茶。”金口玉言,茶为天下的树叶争了光。乾隆号称十全老人,人生美满,连自己身边的大贪官和珅都不愿自己动手剪除,改由儿子代劳,怕负了一生的朋友,确实比斩杀小妾的汉武帝有情有义。

李东生、任正非会进哈佛商学院深造吗?不,他们只消就近喝喝潮州的功夫茶,功力即可蹿升不止一倍。

茶是教诲商人的大师,商人只是一介学徒。

政治就是最大的商业,乾隆转世未必愿意放弃总裁之位。相反,政治人物从商,明朝就有一未得善终者。

都尉欧阳伦,奉命出使西城,回来时私藏一批茶叶,想发点财。朱元璋得知后,令其自杀。欧阳伦是朱元璋的女婿,身为官场中人,偏要违背朱家的严刑峻法而经商,何苦来?人家女儿守寡不守寡且不谈,你这驸马不也白做了吗?

贵为皇亲,只把茶当成敛财之具,不把茶当处世之道,辜负茶叶一片苦心。

既往矣?未必。现在的商人们被视为时代的脊梁,钱本不在话下,一上市,钱比刘三姐采的茶叶片还多。现在的企业家最不缺“术”,八仙过海,他们的神通已经很匪夷所思了,他们缺的是“道”,把企业做到家,但道行尚浅,茶则是他们精神修炼的门径。酒太俗,多言不利于保守商业和情感机密,饮酒量甚至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焦虑程度的指标,相比之下,茶自然是种更好的载体。

于是叶公好龙,幽深的茶馆门口停满了宝马香车,美人来,权贵走,几番沧海桑田。一时间,茶被投机者用来洗刷新贵的身份,和高尔夫一样具有层层漂白的功效。

原本求的是尽善尽美,不得其法,就算茶水漫灌而过,露出的还是三代以上的黑色。当年就有外国人把茶叶放到锅里煮上几分钟,然后把锅里的水倒掉,再一根一根地吃茶叶。现今,不少商人也还是这样,留不住嘴边的精华。

但滚滚红尘中,他们的心从来就没有宁静过。茶之本意,在于清静六根。

丰臣秀吉长袖善舞,推崇,终使东瀛四岛盛行,他就说:“唯从无底之心,方能深知茶意。”他曾依靠千利休辨别茶器,杀千利休有嫉妒的成分吧?既生瑜,何生亮嘛。千利休因茶名而身死,丰臣秀吉因杀友而遭世人诟病,苛求地讲,二人未至最高层。

茶门如佛门

茶门如佛门,它永远温柔地敞开着,对所有人,即使入门者现在还是强盗。但混入容易,要得道就得付出不平常的功夫。茶是宽容的,也是苛刻的;既是平等的,也是孤傲的。一期一会,看你结出何等缘分?而商圈里20年来之怪现状,用稍可缓解。

刚传入北欧时,茶被怀疑对人体有害。瑞典人找了个判死刑的囚犯来喝,如果他同意每天喝几杯茶,就可以免其一死。死囚犯自然抓住这根稻草,喝了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结果越活越健壮,于是这种贵族迅速走进日常百姓家。

茶是商人自我修炼的道具——得道之具。茶传入朝鲜半岛后,被当地人看成是一种修行。在茶桌上,无君臣、父子、师徒之差异,茶杯总是从左传下去,茶水均匀,中正而平和。

韩国的李秉吉深谙,朴正熙总是想找三星的差错,但李秉吉以应之,其中微妙处,叹为观止,李秉吉没有做第二个千利休。真正成功的商人,人如其心,人如其商,人如其茶。

不仅仅是口头的妙解,内心的澄清,也是通过商业行为体现出来的芳泽。没有盈利,谈不上,盈利不够光彩,也不是。捐款是一种,如何捐,捐向何处也是。不言之茶教给商人的是骨子里的优雅。

富豪们“不可一日无茶”,茶是养性之妙品。好喝的东西很多,只有茶惟一贯通了儒释道三家思想,奥妙无穷,根繁叶茂。

助人长寿是其中一端:茶圣陆羽活了72岁,茶僧皎然活了81岁,“五十斤茶”和尚活了130多岁,乾隆活了88岁,“尝尽天下之茶”的袁枚活了82岁。历代只禁酒,而没有禁茶的。富豪中那些跳楼者、猝死者、雇凶杀人者,如果懂点儿茶,路会越走越窄吗?

米兰·昆德拉曾经说过:“生命就像一个演员没有排练就上了舞台。”除了阿拉伯王子和富庶的犹太人,几乎每个人一落地就面临脱贫致富的压力,这是个残忍的舞台。

可以撞大运,也是实力的较量,没有一位富豪经过排练和预演。他们的自我实现要越过无数的偶然。如何做富豪,也没有现成的剧本,主角也得自找话说。滔滔的利,滚滚的名,都不是自在。

无边

一叶茶,取自山野,小而又小,但汇聚了山川之灵秀,日月之精华。喝茶先入口、再入心、后入神,其实是和自然融为一体,这就是最大的和谐。诚心品茶,而不是牛饮,就是在领悟自然借助茶给人的启示。

所以,喝茶自然需要一点机灵做成本,最后产出则是人生的大智慧。通过喝茶,通过悟道明理,整个人就为万物所养。喝茶是商人反璞归真的最佳途径,所以,师说:“吃茶去!”

豪门最好的是茶,不妨说,喝茶就是在练功,就是经商的指南。商人,并不涉世外话题,相反,紧扣世道人心。有道者,举手投足处处是,风流四散。在身,仿佛饮水,而冷暖自知。

譬如隐士,小隐隐于山,大隐则隐于市。道中高手可以不上榜,但不可荒废,道中有榜;可以不附庸风雅,但不可以不懂风雅,不可以拒绝风雅。

商海无涯,无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