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龙茶的加工制造

发布时间 : 2020-12-03
绿茶制造 绿茶的制造顺序

绿茶制造。

乌龙茶属半发酵茶,它的工艺流程通常由以下工序组成:晒青(或加温萎凋)→凉青→摇青(做青)→晾青→炒青→揉捻→复炒→复揉→烘干。

晒青的目的是蒸发一小部分水分,同时激活酶活性,有利于乌龙茶香气的形成。晒青一般掌握晒至顶叶下垂,叶色转暗,茶香有所显露即可,不可过分。

凉青是使叶子和茎梗内水分流动,重新平衡,使叶子从枯萎状态恢复至基本挺直状态,便于下一步摇青的进行。

摇青也称做青,将叶子放在摇青机内,使叶子翻滚起来,叶子与叶子、叶子与滚筒壁之间发生碰撞和磨擦,叶子边缘部分损伤,茶多酚氧化聚合,部分香气成分游离出来,有利于乌龙茶品质特征的形成。摇青的程度根据乌龙茶的种类不同有所差异,武夷山的闽北乌龙茶的做青发酵程度较重,乌龙茶外形色泽棕褐,汤色往往橙黄色;而安溪的闽南乌龙茶做青发酵程度较轻,乌龙茶外形色泽青褐,汤色绿黄至金黄。台湾乌龙茶,由于做青发酵程度的不同有轻发酵的清香乌龙茶、包种茶;也有中度发酵的冻顶乌龙茶、木栅铁观音;还有重度发酵的白毫乌龙。近年来,台湾乌龙茶的高山茶、冻顶乌龙等逐步趋向于轻发酵,追求清香和花香味。

乌龙茶的摇青、晾青反复多次以后,乌龙茶特有的花香或果香味才能发挥出来。闽北乌龙茶往往要掌握到“绿叶红镶边”的出现,也就是说,要等到叶片边缘部分红变才是适度。

摇青、晾青达到适度以后就立即进行炒青,类似绿茶的杀青,目的是利用高温蒸发水分,使叶质变较,停止发酵红变,保持乌龙茶的品质特征。

炒青之后就可揉捻,揉捻成条后就可复炒或初烘,减少一定水分之后,如果是做条形乌龙茶就进行复揉和复烘,烘至干燥为止。如果是做半球形或颗粒形乌龙茶,那么复炒以后要进行包揉。所谓包揉,就是将茶叶放在一块方形棉布内,并收拢四角,将茶叶包紧,并不断滚揉。一边滚揉,一边包紧茶叶,使茶叶通过包揉以后,逐渐卷紧呈颗粒状。

复揉或包揉以后进行烘干,这时掌握低温慢烤的技术,对乌龙茶香气的形成是十分重要的。

小编推荐

乌龙茶制造工艺


乌龙茶闻名中外,有茶中“明珠”之称。它的诞生,增添了中华茶叶的光辉,曾博得中外历代名人诗人们的赞颂和讴歌。

乌龙茶冲泡之后,有一股浓郁“如梅似兰”的幽香。其所特有的花香、果香,并非茉莉、珠兰、玉兰的鲜花警制而成,而是由乌龙茶的茶树品种、气候、季节以及独特的工艺引发出来的。

乌龙茶滋味醇厚回甘。品饮乌龙茶有“喉韵”的特殊感受,即茶汤过喉徐徐生津,而有回味,细加品味,似嚼之有物。由于乌龙茶的产区、茶树品种的不同,它的特征也有不同。武夷岩茶滋味浓醇清活,生津回甘,浓饮而不苦涩,这种特有的韵味,叫“岩韵”。安溪铁观音滋味浓厚滑爽,浓饮稍苦涩,后回甘,历久犹有余香,这种独特的韵味,称之为“观音韵”或“音韵”。

乌龙茶的叶底边缘呈红褐色,而当中部分为淡绿色,形成奇特的“绿叶红镶边”,这就是乌龙茶特有的工艺,形成半发酵的特征。乌龙茶所具有的独特的品质特征,是由于它别具一格的制造工艺所形成的。

(图略)红碎茶精制工艺流程图之二(末茶的产生)

1、乌龙茶制造工艺特点

乌龙茶的制造过程,与红茶、绿茶不一样,其工艺要复杂得多。它吸取了红茶发酵和绿茶不发酵的制造原理,制造过程中既不完全破坏全叶组织,但又轻微地擦伤叶缘组织,要求细胞内含物不完全变化,但又有一部分起氧化作用。通过如此复杂的工艺过程,引发出独特的色、香、味。乌龙茶独特的制造工艺,是长期来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王草堂的《茶说》(1717年),是对乌龙茶制造工艺最早的文字记载,乌龙茶文献之宗。它记述了乌龙茶采制的基本要求,主要的品质特征。这些和现行的乌龙茶制造工艺的基本要求,还是一致的,其内容主要包括下列四个方面:

第一,乌龙茶的采制季节与品质。采制分为春、夏、暑、秋四个季节(闽北仅有春、夏、秋三季)。各季节的品质不同,春茶香、味均佳,品质最好;秋茶其次,夏、暑茶较差。

第二,乌龙茶的制造。有萎凋(晒青)、摇凉青、炒青、焙茶和拣梗等主要工艺程序。晒青指“茶采后,以竹筐匀铺,架于风日中,名曰晒青”。摇青指“摊而1”。1是摇的意思,即晒青后摇青.晒青、摇青、凉青,也即现行的做青。做青的程度,“俊其青色渐收,然后再加炒焙”。即掌握“香气越发即炒,过时不及,皆不可”。“独武夷炒焙兼施”“既炒既焙”。焙后再“拣去其中老叶枝蒂,使之一色”。

第三,成茶品质特征。概括为“半青半红”,把乌龙茶半发酵的特征突出出来。

第四,乌龙茶工艺复杂。要心专手敏,要前后工序整体配合。“如梅斯馥兰斯馨,心闲手敏工夫细”。

现行乌龙茶的采制工艺,在具体掌握上,不同产地有所不同,品质也有差异。

乌龙茶按发酵程度的深浅,即制造过程中做青程度不一,引起茶多酚氧化程度不同,形成的品质特厂征,可以划分为下列三类:

包种茶:茶多酚轻微氧化。萎凋水分减少率低,主适为台湾乌龙的一半。做青发酵程度较轻,红色部分占全叶面积的20-30%,稍带青绿。

传统乌龙茶:武夷岩茶(包括闽北水仙、广东凤圣凰水仙、单丛和岭头单丛)、安溪铁观音(包括福建、灌广东的色种几乌龙)发酵程度比台湾乌龙轻,比包种茶重,红色部分约占全叶面积的30%。

台湾乌龙:发酵程度较重,红色部分约占叶面积的70%。汤色偏红或呈珑拍般橙红色。

乌龙茶独特的制造工艺,以采用适制的茶树品种和特殊的采摘标准为前提。有了适制乌龙茶的茶树品种和鲜叶原料,才能发挥制造工艺的效应,获得优质的乌龙茶成茶。

乌龙茶(青茶)的制造


乌龙茶(青茶)的制造

乌龙茶的制造,其工序概括起来可分为:萎凋、做青、炒青、揉捻、干燥,其中做青是形成乌龙茶特有品质特征的关键工序,是奠定乌龙茶香气和滋味的基础。

(1)萎凋

萎凋即是乌龙茶区所指的凉青、晒青。通过萎凋散发部分水分,提高叶子韧性,便于后续工序进行;同时伴随着失水过程,酶的活性增强,散发部分青草气,利于香气透露。

乌龙茶萎凋的特殊性,区别于红茶制造的萎凋。红茶萎凋不仅失水程度大,而且萎凋、揉捻、发酵工序分开进行,而乌龙茶的萎凋和发酵工序不分开,两者相互配合进行。通过萎凋,以水分的变化,控制叶片内物质适度转化,达到适宜的发酵程度。萎凋方法有四种:凉青(室内自然萎凋)、晒青(日光萎凋)、烘青(加温萎凋)、人控条件萎凋。

(2)做青

做青是乌龙茶制作的重要工序,特殊的香气和绿叶红镶边就是做青中形成的。萎凋后的茶叶置于摇青机中摇动,叶片互相碰撞,擦伤叶缘细胞,从而促进酶促氧化作用。摇动后,叶片由软变硬。再静置一段时间,氧化作用相对减缓,使叶柄叶脉中的水分慢慢扩散至叶片,此时鲜叶又逐渐膨胀,恢复弹性,叶子变软。经过如此有规律的熟悉动与静的过程,茶叶发生了一系列生物化学变化。叶缘细胞的破坏,发生轻度氧化,叶片边缘呈现红色。叶片中央部分,叶色由暗绿转变为黄绿,即所谓的“绿叶红镶边”;同时水分的蒸发和运转,有利于香气、滋味的发展。

(3)炒青

乌龙茶的内质已在做青阶段基本形成,炒青是承上启下的转折工序,它象绿茶的杀青一样,主要是抑制鲜叶中的酶的活性,控制氧化进程,防止叶子继续红变,固定做青形成的品质。其次,是低沸点青草气挥发和转化,形成馥郁的茶香。同时通过湿热作用破坏部分叶绿素,使叶片黄绿而亮。此外,还可挥发一部分水分,使叶子柔软,便于揉捻。

(4)揉捻

其作用同于绿茶

(5)干燥

干燥可抑制酶性氧化,蒸发水分和软化叶子,并起热化作用,消除苦涩味,促进滋味醇厚。(新农网)

绿茶的加工制造


中国绿茶的种类很多,外表造型各不相同,这些不同的造型都是采取了不同的方式而形成的。但它大致上都是通过杀青、揉捻和干燥三大工序而制成的。我国的长炒青、圆炒青、烘青和许多的名优绿茶,基本上都是这样制造出来的。

杀青是绿茶制造的关键工序,它对绿茶品质的形成具有决定性作用。杀青就是利用高温处理鲜叶,其目的有以下几种:一是破坏鲜叶中氧化酶的活性,制止茶多酚等物质的酶促氧化,避免产生红梗红叶,同时防止叶绿素的过多转化,保持茶叶的绿色特征;二是散发鲜叶中的青草气,保留与发挥茶叶的芳香;三是茶叶遇高温后,水分部分蒸发,叶质柔软,增强韧性,为揉捻和干燥造型创造条件。杀青的方法有蒸青与炒青两种,蒸青是利用热蒸汽杀青,炒青是利用燃料加热铁锅或滚筒,利用锅壁筒壁的辐射热杀青。因此,杀青的机械有蒸青机、锅式杀青机、滚筒杀青机等。手工制茶,一般是锅式杀青,很多名优绿茶大量保留着手工锅式杀青的方式。杀青程序的掌握,一般采用感官判断,其标准是:眼看叶色由鲜绿变为暗绿,失去光泽,无红梗红叶;鼻嗅青草气基本消失,清香扑鼻,无烟焦味;手捏茶叶,感觉叶质柔软,略有粘性,嫩茎折之不断,可紧握成团,松手后慢慢弹开。

揉捻是一个造型的过程,条形绿茶,通过揉捻可使叶片卷曲成条。揉捻的同时,部分叶组织破坏,部分茶汁附着叶表,有利于增进茶叶香味。不同绿茶的造型和品质要求,揉捻时间和轻重程度是不同的。有的绿茶甚至没有揉捻的工序或者没有明显的揉捻过程。如不少扁形绿茶、兰花形绿茶,其炒制过程中都没有揉捻工序,只有在锅中轻微的翻动或压扁的动作,一般条形绿茶,则要求揉至叶子成条,茶汁揉出粘附于叶表。

干燥是进一步蒸发水分,达到一定的干燥度,便于保存品质,同时发展香气,固定外形,达到一定的外形规格。干燥工序有的是炒干,有的是烘干,有的是烘炒结合。干燥的关键是火功掌握一定要恰当,要求做到不烟不焦,能正常发挥茶叶香气。

黄茶的加工制造


黄茶的品质特征是黄汤黄叶,滋味甜醇。细嫩的黄茶有君山银针、蒙顶黄芽、霍山黄芽、北港毛尖、鹿苑毛尖、平阳黄汤等。普通黄茶有皖西黄大茶、广东大叶青等。

黄茶制造典型的工艺流程是杀青→闷黄→干燥。有些黄茶不需要揉捻,有些则需要揉捻,因茶而异。但所有黄茶都有一个闷黄的过程,闷黄工序有的在杀青之后,有的在揉捻之后,有的在初烘(或初炒)之后。闷黄是形成黄茶黄汤黄叶品质特征的关键工序。闷黄过程中,可促进茶叶中某些成分的变化与转化,减少苦涩味,增加甜醇味;消除粗青气,产生甜香味等。黄茶闷黄工艺的具体操作,有的是堆积半成品茶叶,有时还拍紧盖上棉套,有的用纸包紧茶叶,有的只闷一次,有的要闷两次,方法不一。下面将几种主要代表性黄茶的工艺流程列出:

1、君山银针:杀青→初烘→初包闷黄→复烘→复包闷黄→烘干

2、蒙顶黄芽:杀青→初包闷黄→复炒→复包闷黄→三炒→零放→四炒→烘干

3、北港毛尖:杀青→锅揉→闷黄→复炒→烘干

4、鹿苑毛尖:杀青→二青→闷堆→炒干

5、平阳黄汤:杀青→揉捻→闷堆→初烘→布袋闷烘→烘干

6、皖西黄大茶:杀青→二青→三青→初烘→闷堆→烘干

7、广东大叶青:杀青→揉捻→闷堆→烘干

黑茶的加工制造


黑茶属后发酵茶。“后发酵”是指茶叶通过高温处理(杀青或干燥)后再进行堆积发酵。黑茶的后发酵是在酶的活性基本被杀灭以后进行的,主要是湿热条件下茶多酚的自动氧化作用。

黑茶主产于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西等地。有湖南黑茶、湖北老青茶、四川南路边茶和西路边茶、云南普洱茶等。黑茶是很多紧压茶的原料,用黑茶压制成的紧压茶有茯砖茶、黑砖茶、花砖茶、湘尖茶、青砖茶、七子饼茶等。

湖南黑茶主产于安化、桃江、沅江、汉寿、宁乡等地。湖南黑茶分四个级,高档茶较细嫩,低档茶较粗老。经杀青、初烘、汇堆、复揉、干燥五道工序制成。沤堆工序是关键,经过8小时~18小时的堆积发酵,茶叶由绿色转变成黄褐色,干燥后变成黑褐色。

湖北老青茶主产于蒲圻、咸宁、通山、崇阳、通城等地,是压制青砖茶的原料。传统的青砖茶压制时将粗老的青茶放在里面,细嫩的青茶放在表面,因此,老青茶有里茶与面茶之分。里茶是经杀青、揉捻、沤堆、晒干制成;面杀是经杀青、初揉、初晒、复炒、复揉、沤堆、晒干制成。

四川所产的黑茶主要供应给边区少数民族饮用。专供南边藏族同胞消费的称南路边茶,供西边少数民族同胞消费的称西路边茶。南路边茶主产于雅安、乐山等地。制茶原料一般较粗老,采割来的当年生茶树枝叶,经杀青、扎堆、晒茶、蒸茶、遛茶、沤茶、干燥而制成。南路边茶是压制康砖茶、金尖茶的原料。西路边茶,主产于灌县,原料更粗老,割刈回来的茶树枝叶经杀青后直接晒干,是压制茯砖和方包茶的原料,色泽枯黄,含梗量高。

云南普洱茶有悠久的历史,因集中于普洱产销而得名,现在西双版纳、思茅等地均生产。普洱茶是先经杀青、揉捻、晒干制成晒青毛茶,而后经洒水沤堆、晾干、筛分制成普洱茶。沤堆是关键,经过沤堆以后茶色变褐,消除了粗青苦涩味,转变成特殊的陈香味,滋味浓醇。

制茶技术——乌龙茶制造工艺


乌龙茶制造工艺

乌龙茶闻名中外,有茶中“明珠”之称。它的诞生,增添了中华茶叶的光辉,曾博得中外历代名人诗人们的赞颂和讴歌。

乌龙茶冲泡之后,有一股浓郁“如梅似兰”的幽香。其所特有的花香、果香,并非茉莉、珠兰、玉兰的鲜花警制而成,而是由乌龙茶的茶树品种、气候、季节以及独特的工艺引发出来的。

乌龙茶滋味醇厚回甘。品饮乌龙茶有“喉韵”的特殊感受,即茶汤过喉徐徐生津,而有回味,细加品味,似嚼之有物。由于乌龙茶的产区、茶树品种的不同,它的特征也有不同。武夷岩茶滋味浓醇清活,生津回甘,浓饮而不苦涩,这种特有的韵味,叫“岩韵”。安溪铁观音滋味浓厚滑爽,浓饮稍苦涩,后回甘,历久犹有余香,这种独特的韵味,称之为“观音韵”或“音韵”。

乌龙茶的叶底边缘呈红褐色,而当中部分为淡绿色,形成奇特的“绿叶红镶边”,这就是乌龙茶特有的工艺,形成半发酵的特征。乌龙茶所具有的独特的品质特征,是由于它别具一格的制造工艺所形成的。

(图略)红碎茶精制工艺流程图之二(末茶的产生)

1、乌龙茶制造工艺特点

乌龙茶的制造过程,与红茶、绿茶不一样,其工艺要复杂得多。它吸取了红茶发酵和绿茶不发酵的制造原理,制造过程中既不完全破坏全叶组织,但又轻微地擦伤叶缘组织,要求细胞内含物不完全变化,但又有一部分起氧化作用。通过如此复杂的工艺过程,引发出独特的色、香、味。乌龙茶独特的制造工艺,是长期来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王草堂的《茶说》(1717年),是对乌龙茶制造工艺最早的文字记载,乌龙茶文献之宗。它记述了乌龙茶采制的基本要求,主要的品质特征。这些和现行的乌龙茶制造工艺的基本要求,还是一致的,其内容主要包括下列四个方面:

第一,乌龙茶的采制季节与品质。采制分为春、夏、暑、秋四个季节(闽北仅有春、夏、秋三季)。各季节的品质不同,春茶香、味均佳,品质最好;秋茶其次,夏、暑茶较差。

第二,乌龙茶的制造。有萎凋(晒青)、摇凉青、炒青、焙茶和拣梗等主要工艺程序。晒青指“茶采后,以竹筐匀铺,架于风日中,名曰晒青”。摇青指“摊而1”。1是摇的意思,即晒青后摇青.晒青、摇青、凉青,也即现行的做青。做青的程度,“俊其青色渐收,然后再加炒焙”。即掌握“香气越发即炒,过时不及,皆不可”。“独武夷炒焙兼施”“既炒既焙”。焙后再“拣去其中老叶枝蒂,使之一色”。

第三,成茶品质特征。概括为“半青半红”,把乌龙茶半发酵的特征突出出来。

第四,乌龙茶工艺复杂。要心专手敏,要前后工序整体配合。“如梅斯馥兰斯馨,心闲手敏工夫细”。

现行乌龙茶的采制工艺,在具体掌握上,不同产地有所不同,品质也有差异。

乌龙茶按发酵程度的深浅,即制造过程中做青程度不一,引起茶多酚氧化程度不同,形成的品质特厂征,可以划分为下列三类:

包种茶:茶多酚轻微氧化。萎凋水分减少率低,主适为台湾乌龙的一半。做青发酵程度较轻,红色部分占全叶面积的20-30%,稍带青绿。

传统乌龙茶:武夷岩茶(包括闽北水仙、广东凤圣凰水仙、单丛和岭头单丛)、安溪铁观音(包括福建、灌广东的色种几乌龙)发酵程度比台湾乌龙轻,比包种茶重,红色部分约占全叶面积的30%。

台湾乌龙:发酵程度较重,红色部分约占叶面积的70%。汤色偏红或呈珑拍般橙红色。

乌龙茶独特的制造工艺,以采用适制的茶树品种和特殊的采摘标准为前提。有了适制乌龙茶的茶树品种和鲜叶原料,才能发挥制造工艺的效应,获得优质的乌龙茶成茶。

制茶技术——乌龙茶制造技术


乌龙茶制造技术

乌龙茶的制造,其工序概括起来可分为:萎凋、 做青、炒青、揉捻、干燥。

各地在具体掌握上,大同小异。

闽南乌龙茶的初制程序是:鲜叶—凉青—晒青—摇青—凉青—炒青一揉捻—初焙——包揉——复焙一复包揉—千燥—毛茶。

武夷岩茶的初制程序是:鲜叶—萎凋—摇青(做青)—凉青一初炒—初揉—二炒一复揉一初焙(俗称水焙,即毛火)—扇簸一摊凉拣剔—复焙(足火)—毛茶。

台湾乌龙茶的初制程序是:鲜叶—日光萎凋—室内萎凋与发酵(静置和搅拌)—杀青,静置闷热—揉捻—解块—干燥—毛茶。

包种茶的初制程序是:鲜叶—日光萎凋—室内萎凋(静置和搅拌)一杀青—揉捻—解块—干燥—毛茶。

乌龙茶制造的技术要求,尽管各地在具体掌握上有差异,但从形成乌龙茶类特有的品质来看,又有共同之处。

乌龙茶制造,前后的工艺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其中做青形成乌龙茶特有品质特征的关键工序,是奠定乌龙茶香气和滋味的基础。它由凉青、晒青和摇青三个工序组成。现将乌龙茶制造时的操作技术,简介如下。

(1)萎萎

乌龙茶产区所指的凉青、晒青,在制茶学上称力萎凋。萎凋是乌龙茶初制的第一道工序。通过萎凋散发部分水分,提高叶子韧性,便于后续摇青工序的进行;同时伴随着失水过程,使鲜叶发生一系列的化学变化,酶的活性加强,散发部分青草气,有利于香气透露。

乌龙茶萎调的特殊性,区别于红茶制造的萎凋。红茶萎凋不仅失水程度大,而且萎凋、揉捻、发酵工序分开进行。乌龙茶的萎凋和发酵工序不分开,两者相互配合进行。通过萎凋过程,以水分的变化,控制叶片内含物适度转化,达到适宜的发酵程度。

萎凋的程度,包种茶(减重4-10%)和闽南乌龙茶较轻(一般减重10%左右),闽北乌龙茶较重(减重10-15%),台湾乌龙茶也较重(减重12-15%)。

萎稠的方法有四种:

第一,凉青:为室内自然萎凋的一种方式。将采回的鲜叶,铺开摊放在茄烤上,静置于凉青架,以后酌情翻动2-3次,使萎凋均匀。凉青一般并不单独进行,而与晒青相结合。它的主要作用,一是散发叶子表面水分和叶温,使茶青“转活”,保持新鲜度。二是可以调节晒青时间,延缓晒青水分蒸发的速度,利于保持晒青质量,便于连续制茶。三是对晒青不足的鲜叶原料,亦是一种补救方法。

比如,“露水青”即上午采回的鲜叶,宜在上午10时左右进厂凉青,候至下午3时左右晒青,或者与下午所采的鲜叶一起晒青。下午采回的鲜叶,要经凉青散热后再进行晒青。“晚青即下午4时以后采回的鲜叶,当天无法晒青的,通过凉青后即可直接摇青。

凉青的适宜程度是,嫩梗青绿饱水,叶表新鲜,叶表无水分。

第二,晒青:日光萎凋的一种方式。俗称“开青”,或称“倒青”。

晒青是乌龙茶工艺的一个特点.它利用光能热量使鲜叶适度失水,促进酶的活化,这对形成乌龙茶的香气和去除青臭味有着良好的作用,可为摇青工序提供良好的条件。

为了控制鲜叶的变化速度,控制叶子内的生物化学变化速度,晒青时,要求日光缓弱斜射,场所要通风;烈日下不宜晒青,以免日光灼伤鲜叶发生红变和死青;摊叶宜均薄;必要时采用“二晒二凉”的办法,晒青后,须将茶青拼筛,放置阴凉处所的凉青架,继续凉青。

凉青根据具体情况或设晒青架,或设竹筛(称“水筛”)、竹2,或用水泥地。用水泥地时,地温如超过30℃,应洒水降温。摊叶厚薄以叶片不相重叠为度。晒青时间短的10分钟,长的1小时。晒时翻拌2-3次,一般先晒8-9分钟后,拌一次,复经4一5分钟再翻拌一次。摊叶和翻拌动作要轻捷,以不损伤梗叶,避免先期红变和产生死青。

晒青时间还应根据季节、气候、品种、数量等不同情况而定。

春茶由于气温较低,鲜叶含水量较高,晒青时间应比夏、暑茶长些。平原炎热地区,夏、暑茶鲜叶进厂时,若叶片失水已达要求,可不晒青或以凉青代晒。“北风天,’(干燥天气)晒青程度宜足;“南风天,’(闷热天气)晒青程度宜轻。叶子肥厚的品种,宜重晒;叶子较薄的品种,如黄校、奇兰等,则宜轻晒。武夷岩茶如肉桂品种,宜采用“二晒二凉”。当天内,通常第一批原料晒青较短,第二批稍长,第三批更长,以调节几批鲜叶含水量的失水程度,使其含水量相近,便于后续工序。

晒青程度,一般晒至叶片失去光泽,叶色较暗绿,顶叶下垂,梗弯而不断,手捏略有弹性感。如春茶鲜叶在气候正常时失水率应掌握在8-12%。

晒青后,要将鲜叶移进室内凉青,进一步摊凉。以散发鲜叶热气,使梗叶内水分重新分布。恢复近于未晒青的状态,俗称“回阳”或“还阳”。

第三,加温萎凋:俗称“薰青”或“烘青”。日光萎凋虽有优越性,但必需在有日光的条件下才能进行,茶季阴雨天较多,即使晴天,每日傍晚采回的鲜叶,因已无日光,亦无法进行日光萎凋。因此必须用加温萎凋的方法。目前加温萎凋方式有两种:一是萎凋槽内用鼓风机送入热风,一般风温控制在40℃以下,厂风量宜大,叶温不超过30℃为宜,摊叶厚15-20厘米,每10-15分钟翻动一次,时间约1小时.二是烘青房内上层铺设有孔竹席,摊叶2-2.5公斤/平方米。温度不超过38℃,翻动1-2次,需1.5-2.5小时。视摊叶厚度和温度等情况掌握烘青时间。

第四,人控条件萎凋: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根据乌龙茶做青工艺的要求,试验设计人控温湿度条件下做青,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摇青

凉青、晒青之后为摇青工序。摇青是做青的关键,其操作最为繁复。即将晒青后的鲜叶置于摇青机(或水筛工具),行第一次摇青,经摇动一定的次数,将鲜叶摊放于凉青架凉青,静置一定的时间后,行第二次摇青。周而复始,摇青4-5次不等,每次摇青的转数、静置时间、摊叶厚度,逐次增加。

鲜叶在摇青机中摇动,叶片互相碰撞,擦伤叶缘细胞,从而促进酶促氧化作用。摇动后,叶片由软变硬,俗称“返青”。经过静置一定的时间,酶促氧化作用又相对减缓,使贮存于叶柄叶脉中的水分,慢慢扩散流向叶片,此时鲜叶又逐渐膨胀,恢复弹性,叶子由硬变软,俗称“返阳”或“消青”。经过如此有规律的数次“动”和“静”的过程,鲜叶发生了一系列的生物化学变化。

叶缘细胞破坏,改变了其供氧条件,而发生轻度氧化,叶片呈现红边。叶片中央部分,叶色褪淡,由暗绿转淡绿再变为黄绿,即达到“绿叶红镶边”的理想程度。随着水分的蒸发,推动梗脉中的水分和水溶性物质,通过输导组织向叶面渗透、运转,水分从叶面蒸发,而水溶性物质则在叶片内积累,这有利于香气、滋味的发展。

摇青要掌握“循序渐进”的原则。转数由少渐多,用力先轻渐重,摇后摊叶先薄后厚,凉青时间先短后长,发酵程度由短渐长。在历时8-10小时的时间内,有控制地进行。例如,第一次摇90-120转,第二次摇200-250转,第三次摇400-600转,第四次摇 500-800转。摊凉时间第一次1.5小时左右,第二次2-2.5小时,第三次3-4小时,第四次4-5小时。

摇青还要掌握“看青摇青、看茶做条”的原则。根据产地的品质要求、茶树品种、季节、晒青程度等具体情况灵活掌握。

看产地和品质要求:闽南乌龙茶摇次少,转数多,转数每次差距较大,成倍增加。闽北乌龙茶摇次多,转数少,转数每次差距较小。台湾包种茶通过搅拌起摇青的作用,以双手微力翻动鲜叶,使鲜叶相碰摩擦。台湾乌龙茶的搅拌方法,理论上和包种茶相同,惟搅拌次数和力量比包种茶为多且重。

看茶树品种摇青:铁观音、本山等品种,叶片肥厚,应多摇,轻摇;黄枝叶片薄,应少凉,多摇,轻摇;水仙、梅占青味重,易变红,应少摇,多凉。

看晒青程度摇青:晒青和摇青是前后工序。要相互配合协调。通常以“轻萎稠重摇”和“重萎凋轻摇”为原则。例如晒青程度不足时,诚少摇青次数,增加摇青转数,延长摇青间隔时间。晒青程度较足时,第一次摇青转数宜少,以免出现红梗红叶。

看季节和天气摇青:春茶期间气温低,湿度大,宜摇重些,夏、暑茶期间气温高,宜摇轻些。

看原料粗嫩摇青:原料幼嫩,含水分多,晒青程度要足,摇青转数宜少。原料粗老,晒青程度宜轻,摇青转数要多。

对如何掌握摇青的适宜程度,评断鲜叶萎凋和发酵的适宜与否,我国劳动人民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一摸叶片:摸鲜叶是否柔软,若叶柔软如棉,并略有温手感为适度。二看叶色:萎稠后叶色由鲜绿转为暗绿,摇青后又转为黄绿、淡绿,叶缘及叶尖呈红色,叶表出现红点为适度。三闻香气:鲜叶晒青后,青气有所消退。摇青时又散发出青草气。凉青时,青气消退,香气显露。在不断地摇、静的过程中青气渐退,香气渐增,最后青气消退,显露花香。

做青过程中,鲜叶的理化变化有,含水量减少,细胞破损率增加;茶多酚、儿茶素及其组分,叶绿素及其组分的含量下降,而叶缘的下降程度高于叶中央;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酷类含量则上升,以上均为形成乌龙茶特有品质的物质基础。

摇青结束后,有的产区还进行堆青作业。即将经2-4小时凉青的叶子,集中在大篓里,厚堆约40厘米,上盖白布。堆青2小时,室温低做青不足,可堆厚些,时间长些,反之,堆薄些,时间短些。叶温不超过28℃为宜.经过堆青,叶中的花香渐纯渐熟,并转为果香。

做青过程操作技术复杂,劳动强度大,历时久。由萎凋至做青结束,大约需经历二三十次的移动操作。为稳定、提高乌龙茶的品质,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工效,50年代以来,对乌龙茶姜凋、摇青、做青的技术和机械,进行了不断的研究和改进,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主要机种有:

摇青机:传统均用竹制圆筛手工摇青,闽北以水筛、闽南以摇青筛为工具。手工摇青,水筛每次摇0.5-1.0公斤,摇青筛4-5公斤。

50年代以后,逐步推行转筒式摇青机,自手摇、单筒、竹筒摇青机,发展为电动双筒竹筒摇青机。在旋转的转筒中,使茶叶与筒壁,茶叶与茶叶之间作轻微的摩擦运动,起到摇青的作用。每筒装萎凋叶20-30公斤,电动双筒机装叶量为40-50公斤。目前单筒或双筒转筒机仍普遍应用,但只能摇青,凉青需将茶叶搬出机外,另静置于凉青场所。

综合做青机:1958年至1960年,福建崇安茶场研制成双列3层12筒联动式摇青机。生产率为手工操作的20倍。工作原理基本上与单列双筒式摇青机相同。每筒装叶量12.5公斤。摇青后茶叶不必搬出筒外,而留在筒中,兼有发酵作用,但需较密闭的做青环境和室内空气流通程度不大。

目前普遍采用的综合做青机,又因产地不同而有所区别.闽北综合做青机:1980年,福建建阳茶叶公司和崇安茶叶机械厂联合研制。摇青和凉青均可在机内进行,但多数用于摇青。根据做青程度鼓冷风或热风(用炭火盆加热),克服了阴、雨天做青的困难。装叶量有50-60公斤,150~160公斤两种。闽东综合做青机:1979年,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制,福建福鼎茶叶机械厂制造。摇青、凉青和堆青作业均在机内进行。每筒装萎凋叶80---100公斤,双筒160-200公斤。灵活性大,可根据生产单位的产量多少,或作摇青,或摇青与凉青兼用。热源可因地制宜选用。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在上述进展的前提下。1983年至1989年,进行了乌龙茶做青工艺与设备的系列研究。1987年通过省级成果鉴定。1989年该所与安溪芦田茶场,联合于该场进行中间试验。

1989年8月又通过中试鉴定。根据乌龙茶主要品种适宜的做青温湿度环境,设置了萎凋机、做青机、环境人工控制器、程控器等,用于乌龙茶做青的萎凋、摇青、凉青、堆青等作业,每台机产干毛茶100公斤(两班制),基本实现了乌龙茶做青机械化程控化,克服了不良气候对乌龙茶制造的影响,解决了数百年来乌龙茶做青工艺“看天做青”的难题,揭开了乌龙茶做青技术新的一页。

(3)炒青

乌龙茶的内质已在做青阶段基本形成,炒青是承上启下的转折工序。它像绿茶的杀青一样,主要是抑制鲜叶中的酶活性,控制多酚类的氧化进程,防止叶子继续红变,固定做青形成的品质。其次使低沸点的青叶醇等青草气物质挥发和转化,形成馥郁的茶香。同时通过湿热作用破坏部分叶绿素,使叶片黄绿而亮;另外,还可挥发一部分水分,使梗叶柔软,适于揉捻。

鉴于乌龙茶原料较为成熟,做青阶段已发酵适度和已散发部分(16-20%)水分,不同于绿茶炒青时鲜叶含水分多,因而炒青应掌握“适当高温,投叶适量,翻炒均匀,闷炒为主,扬炒配合,快速短时”的原则。

炒青的具体过程是:前期温度要高,先闷炒,迅速提高叶温,很快制止酶的活性,固定杀青效果。酶活性受破坏后,主要继续蒸发水分,此时温度可低些,并进行扬炒。后期温度太高,也会使叶片炒焦。老叶含水较少,宜多闷少扬,炒青时间稍短,一般5分钟;嫩叶含水分多,宜高温,多扬,时间7分钟。所谓闷炒,即炒青时翻动鲜叶,不抖高、抖开,使叶温上升。扬炒则抖高、抖开,使叶温散发。

炒青适度:叶面略皱,失去光泽,叶缘卷曲,叶梗柔软,手捏有粘性;青气消失,散发清香,叶色转黄绿;茶叶含水量64-65%为宜。

传统的杀青方法,是用炒青锅,配以炒茶刀等器具。炒茶刀用枫木制成,状如尖尾菜刀。初炒时,双手伸入锅中,合提杀青叶,轻轻翻动.锅温高时,双手持炒茶刀,不断翻动杀青叶。通常约炒动一百余下。每锅投叶量0.5-1.0公斤。后来,在手工炒锅的基础上研制了手摇锅式杀青机具,有单锅、双锅、三锅杀青机;继而转筒式杀青机、电磁内热杀青机等相继问世。例如转筒杀青机,直接加热筒体,筒体转动,茶叶在筒体内不断吸收热能,从而达到杀青的目的。台时产量约可达300公斤鲜叶。

武夷岩茶的炒青、揉捻、烘焙的具体做法,与闽南乌龙茶制法不同,它是三者交替进行,对此本节下列另述。

(4)揉捻

将炒青后的杀青叶,经过反复的搓揉,使叶片由片状而卷成条索,形成乌龙茶所需要的外形,同时揉捻中破碎叶细胞,挤出茶汁,粘附叶表,使冲泡时易溶于水,以增浓茶汤。揉捻应掌握“趁热、适量、快速、短时”的原则。用揉捻机揉捻,时间约为8分钟。揉捻过程中,加压要“轻、重、轻”。揉好的叶子要及时烘焙,如来不及烘焙,应摊凉,不宜堆积,尤其是夏、暑茶,更不宜堆积过久,以免闷黄。

(5)烘焙和包揉

烘焙即制茶中的干燥作业。烘焙是为了抑制酶性氧化,蒸发水分和软化叶子,并起热化作用,消除苦涩味,促使滋味醇厚。

闽南乌龙茶和闽北乌龙茶的烘焙与包揉工艺,理论上相同,但具体做法略有不同。闽南乌龙茶更注重形状的卷曲紧结,所以增加包揉工序。杀青后的工序是:初揉、初焙、初包揉、复焙、复包揉、足火、毛茶。兹分述如下:

初揉:已如上述。

初焙:经过揉捻的叶子,进行初焙,主要是弥补炒青的不足或不均匀,并蒸发部分水分,便于包揉。初焙应适当高温,以100-110℃为宜。力求茶条干湿一致,烘至茶条不粘手。约六成干时即可包揉。烘焙用竹制焙笼或烘干机。

初包揉:包揉主要是塑形.用白细布,将初焙茶坯趁热包裹,进行包揉,运用揉搓、压、抓的手法,使茶叶在布包中转动。揉时要先松后紧,用力要先轻后重,每包叶量0.5公斤左右。包揉中要翻拌2-3次,揉至卷曲成形,历时约3-4分钟。初包揉后立即解去布,将茶解开散热,以免闷热发黄。

为减轻包揉的繁重劳动,近40年来,普遍推行了包揉机做茶,以替代人工包揉。

复焙:火温掌握在80-85℃,每焙笼掌握投叶量0.75公斤,焙时约10分钟,其间翻拌2-3次。焙至茶条干度,手握茶团微感刺手时,即可起焙,进行复包揉。

复包揉:主要是进一步整形,使茶叶卷曲紧结,又耐于冲泡。将复焙后茶叶,趁热包揉,揉法同初包揉,揉时2分钟左右。要求揉至茶条弯曲、皱节、紧结。揉后因茶叶含水量较少,可以整个茶团置放一段时间,以固定外形,稍凉后解开茶团进行足火。如茶青粗细不一,复包揉条索难以紧结,要进行筛分筛头做第三次包揉。

干燥:即足火。应采取“低温慢烤”,分二道进行。第一道火温70-75℃,每焙笼放三个压扁的茶团,约1.5-2.0公斤,焙至茶团自然松开解块,再焙至八、九成干起焙摊凉.使叶内水分重新分布。烘干机烘干温度100℃左右。第二道火温60-70℃,每焙笼投叶量2.5公斤,时间1-2小时,翻拌2-3次,有“炖火”作用,焙至茶梗手折断脆,气味清纯,即可起焙。

武夷岩茶的制法,炒、揉、焙三者分次相间交替进行。

杀青和揉捻交叉进行。其方法因使用工具不同而差异颇大,如用手工或不同类型的杀青机和揉捻机。但其共同的要求是,杀青要高温、快速,以闷为主,闷透结合。揉捻则要求小机(最大40型)热揉、重压、快速、短时,以重为主,轻重结合。此堪称为武夷岩茶特有的炒揉方法。

操作时,要求做到“二炒二揉”。初炒,温度240-260℃,投叶量。7-1.0公斤,时间约2分钟.初炒后趁热用手揉20几下,抖松后再揉20几下,总时间约2-3分钟,揉至茶叶流出,卷成条索时即解块,进行第二次炒揉。复炒锅温200-240℃,将初揉叶撒在锅内闷炒10几秒钟,至茶条烫手时起锅,复揉1分钟左右,使茶条卷紧。

武夷岩茶的烘焙,要求做到高温水焙和文火慢烤,形成岩茶特有的火功。.操作时,先将炒揉完成后 的茶叶,进行初焙,俗称“走水焙”。不论用手工焙笼或烘干机,初焙温度应在100-110℃。焙10-15分钟,约七、八成干时,筛去碎末,簸去黄片,进行摊凉。摊凉后拣剔,拣去茶梗、粗黄片、茶扑和杂物。然后进行复焙。复焙采用低温慢烤,火温75-85℃,时间1-2小时,烘至足干发出茶香时,下焙趁热收藏。

闽北乌龙茶,如闽北水仙、闽北乌龙,其制法与岩茶大同小异。有的增加了包揉工序,其工序是:鲜叶、晒青、凉青、摇青、杀青、揉捻、毛火、包揉、足火、毛茶。

包种茶按外形特征分,有条型包种茶和半球型包种茶。条型包种茶不重视芽尖及白毫,而求条索紧结美观,可稍重揉捻,常用二次揉捻,使茶叶完全卷曲紧结成条,然后解块、干燥.半球型包种茶如台湾冻顶茶和松柏长青茶,香气浓厚而温和。炒青后,经初揉、初干、团揉(包布揉和复炒)等三个步骤。团揉将茶叶装入特制的布球袋,用手工或布球揉捻机进行,并不时解袋松茶。再复火再团揉,重复2-3次,使茶叶水分消散,外形逐渐紧结,最后予以干燥。

台湾乌龙茶,搅拌(起做青作用)重,此外炒青、揉捻、干燥与一般乌龙茶基本类似。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