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禅院茶礼与径山茶宴

发布时间 : 2020-12-07
径山茶功效 径山茶特点 径山茶的功效

径山茶功效。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中国禅院茶礼与径山茶宴”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中国禅院茶礼与径山茶宴”相关知识!

据唐人封演《封氏闻见记》记载:“唐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3因而饮茶习俗首先在佛门得到普及。与封演同时代、被后世尊奉为“茶圣”的陆羽也是在寺庙里长大,并隐居在寺院附近写出了中国历史也是世界历史上第一部茶书—《茶经》。《茶经》一书系统地阐述了唐及以前茶的历史、产地、栽培、制作、煮煎、饮用及器具等,对后世中国茶文化(包括寺院茶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被中日两国茶人共同尊奉为最高的茶学经典。

由陆羽、常伯熊所倡导的唐代饮茶之风主要流行于上层社会(文人墨客、官场尤其是朝廷)和禅林僧倡之间,并且主要以“茶宴”、“茶礼”形式表现出来。在良辰美景之际,以茶代酒,辅以点心,请客作宴,成为一种清操绝俗的时尚。中唐以后,随着佛教的进一步中国化和禅宗的盛行,茶与佛教的关系进一步密切。特别是在南方许多寺院,出现了寺寺种茶、无僧不嗜茶的禅林风尚。而茶宴、茶礼在僧侣生活中的地位也日渐提高,饮茶甚至被列入禅门清规,被制度化。到了宋代,随着种茶区域的日益扩大,制茶方法的创新,饮茶方式也随之改变,“茶宴”之风在禅林及士林更为流行。其中最负盛名且在中日佛教文化、茶文化交流史上影响最为重要的当推宋代杭州余杭县径山寺的“径山茶宴”。

径山禅寺创建于唐天宝年间,由法钦禅师开山。南宋时名僧大慧宗杲住持该山,弘传临济杨岐宗法,提倡“看话禅”,由此道法隆盛。南宋嘉定年间被评列为江南禅院“五山十刹”之首,号称“东南第一禅院”。径山寺的茶文化历史悠久。据编于清康熙年间的《余杭县志》记载;法钦禅师曾手植茶数株,采以供佛,逾年蔓延山岩。径山茶“色淡味长”,品质优良,特异他产。宋以来还常被用来皇室贡茶和招待高僧及名流。唐陆羽隐居著书之地即为径山寺附近的苕溪。南宋时都城南迁杭州,宫廷显贵以及苏轼、陆游、范成大等名流都曾慕名到径山寺参佛品茶。宋孝宗皇帝还偕显仁皇后登临径山,改寺名为“径山兴圣万寿禅寺”,且亲书寺额。所题“孝御碑”,历800年至今残碑犹存。朝廷也多次假径山寺举办茶宴招待有关人士,进行社交活动。从而使得“径山茶宴”名扬天下。

茶文化精选阅读

中国茶礼茶宴是如何东传日本的


中国的茶和饮茶礼仪是伴随着中国佛教文化而传到东邻日本的。日本学者以为,在日本圣武天皇时代,中国僧人鉴真东渡扶桑,带去大量药品,茶即其中之一。这是日本文献中有关茶的最早记载。

在宋代,随着中日禅僧来往的增多,饮茶方法也传到日本。1168年,日僧明庵荣西(1141-1215)入宋求法,由明州(今宁波)登天台山。当年,荣西携天台宗典籍数十部归国。1187年,荣西再次入宋,登天台山,拜万年寺虚庵怀敝为师。后随师迁天童寺,并得虚庵所传禅法。传到日本,从而形成日临济宗黄龙派法系。荣西在中国的数年时间内,除习禅外,还切身体验到中国僧人吃茶的风俗和茶的效用,深感有必要在日本推广,于是带回天台茶种、天台山制茶技术、饮茶方法及有关茶书,亲自在肥前(今佐贺)背振山及博多的圣福寺山内栽培,并以自己的体会和知识为基础写成了《吃茶养生记》一书,这是日本最早的茶书。由于该著在日本的广泛流传,促使饮茶之风在日本兴起,荣西亦被尊为日本的茶祖、日本国的陆羽。

诚然,荣西来到中国时见过并研究过陆羽《茶经》及众多的中国茶典籍,其《吃茶养生记》中详细介绍了茶的形态、功能、栽培、调制和饮用,也谈到宋代人的饮茶方法,但据日本当代茶道里千家家元、千利休居士十五世千宗室研究认为,有关荣西著《吃茶养生记》的意图可做如下结论:

1荣西所关心的只是茶在生理上的效能;

2对于饮茶这一行为所拥有的意义,即关于饮茶行为的思想问题,荣西没有附上什么含义。对荣西来说,茶是饮料之茶,除了茶的药学上的效用外,荣西不抱任何兴趣。偶而引用陆羽以及其它的中国文献时,也是为了明确茶的如上效用。

3另外,日本学者铃木大拙在其《禅与茶道》

4一书及村井康彦在其《茶文化史》

5一书中也有类似观点,兹不赘述。应当说,上述观点是有道理的。不过,也应看到,正是荣西第一个系统地向日本人介绍了中国茶文化,其《吃茶养生记》一书也被日本史书《吾妻镜》称为赞誉茶德之书,其对于后世日本茶道的形成和流行功不可没。

荣西之后,曾为荣西之弟子的禅僧希玄道元(1200-1253)于日贞应二年(1223)与荣西另一弟子明全相伴入宋。道元在宁波阿育王寺、余杭径山寺习禅后,入天童寺师事曹洞宗13代祖如净禅师,受曹洞禅法而归,在日本建永平寺、兴圣寺等禅寺,倡曹洞宗风。道元还依《禅院清规》制订出《永平清规》,作为日本禅寺的礼仪规式,其中就有多处关于寺院茶礼的规定。如新命辞众上堂茶汤、受请人辞众升座茶汤、堂司特为新旧侍者茶汤、方丈特为新首座茶、方丈特为新挂搭茶等等,皆有详细的规定。

8道元的《永平清规》是最早记载日本禅院中行茶礼仪的日本典籍。其对于日镰仓幕府时期寺院茶的普及从而对日本茶道的形成起了关键作用。不过,道元虽到过径山寺,但他所从学的是与径山宗杲所倡看话禅相对立的曹洞宗的默照禅,可以判断,他对径山茶宴特别是行茶礼仪中的茶具和室内布置重视不够。真正将径山茶宴移入日本,从而使日本禅院茶礼完整化、规范化的是道元之后的日僧圆尔辨圆(1201-1280)、南浦昭明(1236-1308)和径山寺僧兰溪道隆、无学祖元。

1235年,圆尔辨圆(溢号圣一国师)因慕南宋禅风入中土求法,在余杭径山寺从无准师范等习禅3年,于1241年嗣法而归,并带去了《禅院清规》1卷、锡鼓、径山茶种和饮茶方法。圆尔辨圆将茶种栽培于其故乡,生产出日本碾茶(末茶),他还创建了东福寺,并开创了日临济宗东福寺派法系。他还依《禅院清规》制订出《东福寺清规》,将茶礼列为禅僧日常生活中必须遵守的行仪作法。其后径山寺僧、曾与圆尔辨圆为同门师兄弟的兰溪道隆、无学祖元也先后赴日弘教,与圆尔辨圆互为呼应。在日本禅院中大量移植宋法,使宋代禅风广为流布,禅院茶礼特别是径山茶宴即其中之一。

南宋开庆元年(1259),在日的兰溪道隆门下弟子日僧南浦昭明(谥号元通大应国师)入宋求法,在杭州净慈寺拜虚堂智愚为师。后虚堂奉诏住持径山法席,昭明亦迹随至径山续学,并于咸淳三年(1267)辞山归国,带回中国茶典籍多部及径山茶宴用的茶台子及茶道器具多种,从而将径山茶宴暨中国禅院茶礼系统地传入日本。

苏东坡与余杭径山茶的故事


宋代(960年―1279年),茶与禅结下了不解之缘。而居“五山十刹”之冠的径山寺,更是茶以禅名,禅助茶兴。每年春天,径山寺都要举办茶宴,献茶于僧客,一时间,进山品茗论道的人非常多。

大文豪苏东坡(1037-1101)早就听说了径山的名气,一直都想去看看。一天,苏东坡到径山寺游逛。方丈看他穿着平常,以为只是寻常的香客,不以为然,只是淡淡地说:“坐。”随后转身对小和尚喊:“茶。”于是小和尚端上一杯普通的茶。

寒暄后,方丈感觉来者谈吐不俗,气度非凡,便改口“请坐!”,并喊小和尚“敬茶!”。

又经过一番深谈,当方丈得知来者是大诗人苏东坡时,便情不自禁地说:“请上坐!”接着喊小和尚“敬香茶!”,还准备笔墨纸砚,请求苏东坡赐对联。东坡先生思考片刻,提笔写了一副对联:上联是“坐,请坐,请上坐”;下联是“茶,敬茶,敬香茶。”方丈看完对联,顿时满脸通红,羞愧难当。

余杭径山茶的外形细嫩紧结显毫,色泽绿翠,有独特的板栗香且香气清香持久。一般在冲泡茶的时候,都是先放茶,再放水。但是冲泡径山茶时,可先放水,后放茶,茶叶会像天女散花般,很快沉落杯底。其茶汤的滋味甘醇爽口,汤色嫩绿明亮。

余杭径山茶及其冲泡方法


一提起杭州茶叶,很多人想起的便只有西湖龙井。但近年来,产自余杭的径山茶已不知不觉身价倍增,在部分时节,甚至卖出了比西湖龙井还高的价格。拥有1200多年历史的径山茶叶,在改革开放30多年后得到了传承、创新和发展、提升,成为中国绿茶产品中的姣姣者,也为余杭当地农民致富提供了一条路。

余杭径山茶又名径山毛峰茶,简称径山茶。茶叶外形细嫩有毫,色泽绿翠,香气清馥,汤色嫩绿莹亮,滋味嫩鲜。据《续余杭县志》记载:产茶之地,有径山四壁坞及里坞,出者多佳,至凌霄峰尤不可多得,径山寺僧采谷雨茗,用小缶贮之以馈人,开山祖钦师曾植茶树数株,采以供佛,逾年蔓延山谷,其味鲜芳特异,即今径山茶是也。

泡茶有学问,有了好茶、好水、好茶具,还要掌握好的泡茶技术,才能真正得到一杯好茶。茶叶种类繁多,茶类不同,用量各异。如冲泡一般红、绿茶,每杯放3克左右的干茶,加入沸水150200毫升。对于高级绿茶,特别是芽叶细嫩的名茶,不能用100度的沸水冲泡,一般以降至80度左右的开水为宜,以利保持名优绿茶嫩绿明亮,滋味鲜爽的品味,茶中维生素C也会较少破坏。

就一般名优绿茶而言,一泡香气浓郁,滋味鲜爽;二泡茶香尚浓郁,但滋味鲜爽度已大不如前了;到三泡时茶的香气和滋味都已趋平淡;若四泡、五泡的话就没什么味道了,所以一杯茶从早泡到晚的做法不可取,而且经过多次冲泡,一些本来难溶的有害物质也能逐渐浸出,喝后反而没有好处。

余杭径山茶是经充分揉捻的高档名优绿茶,所以理想的泡饮方法是,每天上午一杯茶,下午一杯茶,既有新鲜感,真正享受径山茶真香、真色、真味。

30年历史的径山茶重放异彩


一杯滚水,放入一撮绿翠的径山茶,顿时朵朵银芽如天女散花般沉落杯底,茶香四溢昨日,杭州市和平会展中心门前,伴随着悠扬的古乐、淡淡的茗香,径山茶三十周年系列庆典正式开始。其间,余杭滚灯、《采茶舞》、良渚文化越剧表演等陆续登场,将径山茶所蕴涵的余杭文化展现于市民面前。

径山茶得名于产地??素有江南第一山之美誉的径山,始产于唐,闻名于宋,元、明、清仍享有盛誉,一度被列为贡茶。宋时,径山茶宴及器具传播到日本,并逐渐演变成日本茶道。据史料记载,茶圣陆羽也曾在径山隐居,汲泉品茗,写下《茶经》四卷,对中国乃至世界茶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1978年,借改革开放之春风,余杭区着手对径山茶进行恢复性开发,通过更新、开发茶园,探索改进植茶、制茶技术,使千年径山茶重获青春。1998年,径山茶行业协会成立。余杭区为加强茶区管理,打响径山茶品牌,实行统一品牌宣传、统一生产标准、统一包装标志、统一基地认证、统一市场营销、统一行业监督,不断扩大种植面积,2003年径山茶通过了国家商标局核准注册,当时在杭州市尚属首例。

近年来,余杭区通过合力实施名牌战略,实行六个统一管理体系,推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推进茶树良种化进程,实现了径山茶超常规发展。目前,余杭区共有茶园5.8万亩,径山茶基地超过半数。自1998年来连续6年保持茶叶产量、产值持续增长,综合经济指标名列全省前茅,并连续举办中国茶圣节等一系列重大活动。各项检测指标经相关监测部门检测均达到无公害要求,抽检合格率100%。此外,径山茶还施行技术标准化、加工机械化、品牌国际化,先后在日本、美国等18个国家和地区注册了国际商标。三十年来,径山茶相继获得浙江省十大名茶、中国原产地证明商标、浙江省名牌产品、浙江省著名商标、浙江省十大区域品牌等多项荣誉称号。

受径山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影响,加之余杭区坚持以崇尚自然,追求翠绿,讲究真色、真香、真味为宗旨不断探索创新,如今的径山茶外形细嫩有毫,色泽绿翠,香气馥郁,汤色嫩绿明亮,滋味非常嫩鲜,它在冲泡时,可以先放水后放茶,而且茶叶会很快沉入杯底的特点是其他名茶所不能有的。

据了解,余杭区将把茶产业、茶文化、茶旅游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打响、保护、提升径山茶产业品牌和文化品牌,在3-5年内争创国家名牌产品,深化六个统一管理体系,优化加工工艺,在打造茶为国饮,杭为茶都品牌中,发挥生力军作用。

此次径山茶三十周年庆典除启动仪式外,还将开展一系列活动。今天上午将于双溪漂流景区举行第七届中国茶圣节开幕式活动,下午在径山开展迎奥运、登径山活动;明天将在浙江陆羽山庄度假酒店举办2008径山茶?禅茶文化研讨会。接下去,余杭还将举办一系列的活动,以进一步宣传、推广径山茶。

中国茶礼的由来


茶,是公认的三大健康饮品之一。它的身影遍布了整个世界。而各地区的茶文化又有着争奇斗艳的特色。不同的茶俗,反映了不同民族、地区的不同价值理念和文化取向。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香高味醇。

在我国,茶是一种高尚的礼品,纯洁的化身。在许多重要的场合,茶又化身为一种吉祥的象征物,使茶的内涵上升到精神世界。恰巧今天是浪漫的情人节,茗山生态茶就和大家来分享下,茶与婚姻的关系吧!

唐太宗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西藏以吐蕃最隆重的礼仪迎接远嫁而来的文成公主。文成公主带去了陶器、纸、酒和茶叶等嫁妆。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湖含膏”等不少名茶。这是我国茶与婚礼联系的最早记载。

唐朝时社会上“风俗贵茶,茶之名品益众”。唐朝饮茶之风盛行于世,反映了在婚礼方面,茶叶不仅成为女子出嫁时的陪嫁品,而且还在唐以后逐渐演变成一种茶与婚礼的特殊形式──茶礼。茶的悠久历史也传承至今,现在市面上有好多茶叶店加盟,茶市也不错。接下来为大家介绍侗族的婚礼习俗。

侗族的订亲颇为有趣,是以一种颇为含蓄的方式表达,男方请媒娘到姑娘家提亲,对姑娘的父母说:“某某家托我上你。来找碗油茶吃,不知二老意下如何?”姑娘的父母以同样的方式答复说:“啊!那我们就煮油茶吃吧!”媒娘通过油茶判断做媒的成败,若是油茶碗底是凉饭,说明姑娘家对这门亲事并无兴趣;若是油茶碗底是热饭,说明姑娘和他的父母亲同意这门亲事。姑娘受一家茶礼,便是合乎道德的婚姻,如果之后再接受别人的茶礼,就要被世人斥之为“吃两家茶”,有不贞之嫌。

人们对茶叶寄托着种种美好的愿望。如认为茶树是代表“坚贞”、“不迁”,于是人们把“茶礼”和“吃茶”看作是恋爱婚姻中忠于爱情的象征。所以在古代婚礼中人们馈送“茶礼”再加上其他礼品,就包含着对新人婚姻美好祝愿。男女结婚时,长辈向新人赠送茶叶,也包含着夫妻恩爱、白头偕老的美好期望。

茶的悠久历史延伸出世间男女对婚姻的美好期盼与幻想,转眼间情人节就在眼前,你还在为选什么礼物给自己心爱的人发愁吗?茗山生态茶提醒你,你可以到当地的茶叶公司为你心爱的人挑一款适合的花茶,精心的泡一次茶给她饮用,让这个情人节过得更有意义,也让你的另一半有个美好的回忆。

茶与艺 茶与礼


茶与艺

沏茶时在杯中放置茶叶有三种方法。日常沏茶习惯都为先放茶叶,后冲入沸水,此称为“下投法”;沸水冲入杯中约三分之一容量后再放入茶叶,浸泡一定时间后再冲满水,称“中投法”;在杯中先冲满沸水后再放茶叶,称为“上投法”。

对身骨重实、条索紧结、芽叶细嫩、香味成分高,并对茶汤的香气和茶汤色泽均有要求的各类名茶,可采用“上投”法;茶叶的条形松展、比重轻、不易沉入茶汤中的茶叶,宜用“下投”或“中投”法。对于不同的季节,则可以“秋季中投,夏季上投,冬季下投”的方法参考应用。

细嫩的高级绿茶,以85度左右的水冲泡为宜。如沏碧螺春、明前龙井、太平猴魁、武夷大红袍、黄山毛峰、君山银针等,切勿用沸水冲泡。而乌龙茶、花茶宜用90至95度的开水冲泡;红茶如滇红、祁红等可用沸水冲泡;普洱茶用沸水冲泡,才能泡出其香味,且要即冲即饮,沏水后以浸泡2-3分钟为佳,勿超过5分钟,以保持茶香;一般绿茶、红茶、花茶等,也宜用刚沸的水沏茶。

茶与礼

敬茶很讲礼节,首先一定要在与客人寒暄问好、安排客人落座后,才能沏茶。

主人亲自沏茶则是对客人的最佳礼貌,茶具要清洁,茶杯内外不能有丝毫污垢,即使洗涤过的茶具,沏茶前最好也要当着客人的面用清水荡涤,以示尊重。

水以现烧的最好。如沏名贵绿茶,选用玻璃茶杯,不加盖;如沏好红茶、花茶或普通绿茶,选用白瓷杯,加杯盖;如沏乌龙茶,则宜用小陶壶、小茶杯。

取茶时不能用手抓,要用瓷、铜、竹制的小勺。沏茶时动作要轻柔持重,把茶壶上下拉三次沏成,称为“凤凰三点头”。要注意随时给客人斟茶,不能露底,茶叶冲泡3次后就应换茶重沏。

茶宴简史


公元454年,山谦之在《吴兴记》里写到,每岁吴兴、毘陵二郡太守采茶宴会于此。这可能是史料里出现最早的茶宴一词。茶至唐代,日渐风行,加之有提神、消食、明目、祛邪等医疗保健功效,茶成了最为珍贵的饮料,所以,用茶宴请亲朋好友也就成了社会风尚之一种。当然,这只是上层权贵阶层的事。唐代天宝进士钱起的《与赵莒茶宴》里的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唐代侍御史李嘉祐的《秋晚招隐寺东峰茶宴送内弟阎伯均归江州》里的幸有香茶留稚子,不堪秋风送王孙,唐代诗人鲍君徽的《东亭茶宴》里坐久此中无限兴,更怜团扇起清风的诗句,细细品读,皆为一场场或大或小或盛或简的茶宴。而唐代户部员外郎吕温的《三月三日茶宴序》,要算对茶宴的一次华丽铺陈了。

其词曰:三月三日上已,禊饮之日也,诸于议茶酌而代焉。乃拨花砌,爱庭荫,清风逐人,日色留兴,卧借青霭,坐攀花枝,闻莺近席羽未飞,红蕊指衣而不散,乃命酌香沫,浮素杯,殷凝琥珀之色,不合人醉,微觉清思,虽玉露仙浆,无复加也。座右才子,南阳邹子,高阳许侯,与二三子顷为尘外之赏,而曷不言诗矣。

如此幽雅的环境,品茗的美妙回味,以及令人陶醉的神态,都是茶宴的组成部分。难怪大诗人白居易有一次因为身体微恙没能参加浙江长兴与江苏宜兴分界处境会亭茶宴而十分遗憾,还专门写诗道出了他的无限惆怅。在那首《夜闻贾常州、崔湖州茶山境会亭欢宴》诗里,他自叹花时北窗下,蒲黄酒对病眠人。我猜想,当时坠马伤腰卧病在床的白居易,一定因为这场缺席的茶宴而使病期延长了数日吧。

相比之下,诗人黄庭坚要幸运得多。

他的行书《茶宴》写于元祐四年(1089)正月初九记录的正是自己参加一次茶宴的光鲜经历。文曰:元祐四年正月初九茶宴,臣黄庭坚奉敕,敬书于绩臣殿中。

寥寥数字,对茶宴的敬仰之情流露无遗。

毕竟,这是在华丽堂皇的绩臣殿里举行的一场茶宴,与平时文人雅集的茶宴性质不同,所以规格也就不同,虽然少了些闲散逍遥,却多了尊贵,不可小视。大抵而言,像是今天的基层官员被上司召见一般。所以,黄庭坚写得沉重庄重有余,潇洒飘逸不足。这也是形势使然当然,这只是我的一己猜想,不一定准确。也许,这与我这几年见多了当代书法家们附炎趋势、仰人鼻息的行状所带来的思维惯性有关吧。况且,茶宴发展到宋代,随着茶区的进一步扩大和茶艺的日渐精深,茶宴之风更加盛大以及大宋王朝的上行下效,无论官场还是民间,不管文人骚客还是寺院僧侣,茶宴之风风生水起。

官居北宋户部尚书的蔡京,在他的《太清楼特宴记》、《保和殿曲宴记》、《延福宫曲宴记》里屡次提到了皇室茶宴的盛况,特别是在《延福宫曲宴记》中,事无巨细地写道: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十二月癸已,召宰执亲王等曲宴于延福宫。上命近侍取茶具,亲手注汤击指。少顷,白乳浮盏面,如疏星淡月,顾诸臣曰,此自布茶。饮毕,皆顿首谢。如此气派的茶宴雅集,黄庭坚怎能不去,怎能不规规矩矩谦卑有加地记录在案呢。

据说,黄庭坚的《元祐四年正月初九日茶宴和御制元韵》的诗书,是迄今为止最早的茶宴手迹我无心考证这个,还是留给大学里讲授书法史的教授们去论证吧。

论茶宴


茶宴,亦称茶会,兴于唐,盛于宋,而其最早见诸史料,大约在南北朝时期。

公元454年,山谦之在《吴兴记》里写到,每岁吴兴、毘陵二郡太守采茶宴会于此。这可能是史料里出现最早的茶宴一词。茶至唐代,日渐风行,加之有提神、消食、明目、祛邪等医疗保健功效,茶成了最为珍贵的饮料,所以,用茶宴请亲朋好友也就成了社会风尚之一种。当然,这只是上层权贵阶层的事。唐代天宝进士钱起的《与赵莒茶宴》里的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唐代侍御史李嘉祐的《秋晚招隐寺东峰茶宴送内弟阎伯均归江州》里的幸有香茶留稚子,不堪秋风送王孙,唐代诗人鲍君徽的《东亭茶宴》里坐久此中无限兴,更怜团扇起清风的诗句,细细品读,皆为一场场或大或小或盛或简的茶宴。而唐代户部员外郎吕温的《三月三日茶宴序》,要算对茶宴的一次华丽铺陈了。

其词曰:

三月三日上已,禊饮之日也,诸于议茶酌而代焉。乃拨花砌,爱庭荫,清风逐人,日色留兴,卧借青霭,坐攀花枝,闻莺近席羽未飞,红蕊指衣而不散,乃命酌香沫,浮素杯,殷凝琥珀之色,不合人醉,微觉清思,虽玉露仙浆,无复加也。座右才子,南阳邹子,高阳许侯,与二三子顷为尘外之赏,而曷不言诗矣。

如此幽雅的环境,品茗的美妙回味,以及令人陶醉的神态,都是茶宴的组成部分。难怪大诗人白居易有一次因为身体微恙没能参加浙江长兴与江苏宜兴分界处境会亭茶宴而十分遗憾,还专门写诗道出了他的无限惆怅。在那首《夜闻贾常州、崔湖州茶山境会亭欢宴》诗里,他自叹花时北窗下,蒲黄酒对病眠人。我猜想,当时坠马伤腰卧病在床的白居易,一定因为这场缺席的茶宴而使病期延长了数日吧。

相比之下,诗人黄庭坚要幸运得多。

他的行书《茶宴》写于元祐四年(1089)正月初九记录的正是自己参加一次茶宴的光鲜经历。文曰:元祐四年正月初九茶宴,臣黄庭坚奉敕,敬书于绩臣殿中。

寥寥数字,对茶宴的敬仰之情流露无遗。

毕竟,这是在华丽堂皇的绩臣殿里举行的一场茶宴,与平时文人雅集的茶宴性质不同,所以规格也就不同,虽然少了些闲散逍遥,却多了尊贵,不可小视。大抵而言,像是今天的基层官员被上司召见一般。所以,黄庭坚写得沉重庄重有余,潇洒飘逸不足。这也是形势使然当然,这只是我的一己猜想,不一定准确。也许,这与我这几年见多了当代书法家们附炎趋势、仰人鼻息的行状所带来的思维惯性有关吧。况且,茶宴发展到宋代,随着茶区的进一步扩大和茶艺的日渐精深,茶宴之风更加盛大以及大宋王朝的上行下效,无论官场还是民间,不管文人骚客还是寺院僧侣,茶宴之风风生水起。

官居北宋户部尚书的蔡京,在他的《太清楼特宴记》、《保和殿曲宴记》、《延福宫曲宴记》里屡次提到了皇室茶宴的盛况,特别是在《延福宫曲宴记》中,事无巨细地写道: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十二月癸已,召宰执亲王等曲宴于延福宫。上命近侍取茶具,亲手注汤击指。少顷,白乳浮盏面,如疏星淡月,顾诸臣曰,此自布茶。饮毕,皆顿首谢。如此气派的茶宴雅集,黄庭坚怎能不去,怎能不规规矩矩谦卑有加地记录在案呢。

据说,黄庭坚的《元祐四年正月初九日茶宴和御制元韵》的诗书,是迄今为止最早的茶宴手迹我无心考证这个,还是留给大学里讲授书法史的教授们去论证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