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汉口茶馆文化的兴盛

发布时间 : 2020-12-31
近代茶文化 汉口老青茶 花茶的文化

近代茶文化。

“近代汉口商业发达,商人、手工业者、码头工人汇聚,人流如织,使得汉口‘茶馆林立’;汉口茶馆一度成为商人、市民、行帮、青洪帮、哥老会成员休息、交易和帮会活动的场所,成为汉口近代化转型过程中一种正在发育的城市‘公共空间’。”现任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主任的傅才武教授,2005年出版过一本名为《近代化进程中的汉口文化娱乐业(1861-1949)》的专著,详细研究了近代汉口茶馆数量规模的消长。

前天,谈起书中反映的早年汉口茶馆盛景及茶馆文化,中国茶叶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茶叶学会副理事长张岳峰唏嘘不已。他说,当年汉口茶馆兴盛时,许多普通市民每天做完事,都要到茶馆聊天、乘凉或看戏、听评书,茶馆是市民聚会最方便且最适宜的地方。

1931年大水反致茶馆生意兴隆

清宣统元年(1909年),武汉三镇的茶馆一共有411家,其中汉口250家,武昌133家,汉阳28家。

到1918年,仅汉口茶馆就增至696家。10年后,增加到1117家。1931年武汉大水后,百业萧条,大批失业者涌进茶馆,茶馆生意反而格外兴隆。到1933年,茶馆竟增至1373家。

武汉沦陷后,茶馆业在日寇铁蹄下只残存了250家,从此一蹶不振。到解放前夕,武汉三镇一共只有300多家茶馆。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由于计划经济的实施,汉口茶馆业基本消失。wWW.cy316.Com

“浑水茶馆”兼营曲艺表演

民国汉口的茶馆,分“清水”和“浑水”两种。“清水茶馆”以卖茶为主,茶馆里不打牌不唱戏。“浑水茶馆”既卖茶,又有唱戏、卖曲、打牌、赌博及其他娱乐活动。

当时汉口六渡桥的汉来春茶馆,三层楼房,有100多张茶桌和80个雅座,还附设了理发室和小卖部,夏天还开放平台,供茶客乘凉。著名的“浑水茶馆”是“德华茶楼”,也有三层楼,在三楼设专厅唱戏。

茶馆为戏曲、曲艺提供了演出平台。如汉口六渡桥的几家茶馆不仅是汉剧戏班经常演出的地方,而且汉剧演员们还经常到茶馆里聚会,谈家常,说戏艺。

民国汉口茶馆有等级之分,按照经营规模的不同,分为甲、乙、丙、丁四等。有25张茶桌以上的是甲等,有l5-25张桌子的是乙等,有5-10张桌子的是丙等,5张桌子以下的是丁等。茶座则分雅座和普座。普座设条凳,泡下等茶;雅座设躺椅、靠椅,泡上等茶。在一些高级的茶馆里,冬天还铺设狗皮毯。

民国政府曾开5家“民众茶园”

上世纪20年代末,汉口市政当局把茶馆作为施行民众教育的地方,设立半官方性质的“民众茶园”,以进行休闲教育,倡导正当娱乐。

武汉市政当局将特一区三码头谈笑楼改为第一民众茶园,中山马路生成里口味春茶楼改为第二民众茶园,硚口正街同德茶楼改为第三民众茶园,河街集稼嘴怡心茶楼改为第四民众茶园,汉阳东门外码头改为第五民众茶园。还委定驻各园指导员。

在这些政府开办的茶园,市政当局规定除备桌椅茶壶等必需品外,还必须备有“党国旗”、“总理遗像”、通俗图书、报纸、乐器、棋子、揭示牌、办公室、演讲员、茶园信笺信封及各种文具。设民众问字处,代写书信,代教读书,代做对联等;设书报阅览部,公布每天报上的重要新闻,提供有益通俗图书供民众阅览;还设民众游艺部,教民众演唱有益之歌曲、戏曲,举行小型音乐会、游艺会。

cy316.COM编辑推荐

宫廷茶文化和民间茶馆文化


有人说,茶产在南方,北方谈不上茶文化,说北京人只会喝茶末,茶里泡的是茶末。北京解放以前,老百姓确实喝不起好茶,只能喝一些碎末,就是卖出好茶后剩下的茶末,但并不能由此说北京没有茶文化,北京不仅有茶文化,而且档次还很高。

首先,北京地区出了一个茶的亚圣,仅次于陆羽的圣人,他就是唐代著名诗人卢仝。卢仝是涿州人,离北京仅百里左右。范阳卢氏家族是一个文化家族,从汉代就出文化人。卢仝为什么被称亚圣呢?这是因为他写过一首诗,原名叫《走笔谢孟谏议送寄新茶》,诗中有一段形容饮茶过程,所以人们又通俗地叫它《七碗诗》。他写道“一碗喉吻润”,头一碗茶只不过润润嗓子;“两碗破孤闷”,把心里闷气破解一下;“三碗搜枯肠”,李白说:“斗酒诗百篇”,而卢仝说饮三碗茶就有“文字五千卷”。接着“四碗发轻汗”,“人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喝茶以后,把污浊之气发泄出来了;然后“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最后说第七碗,“七碗喝不得也”,因为此时“两腋习习清风生”,我喝七碗的时候就要上天成仙了。然而又马上转折――我不知道老天爷,你是不是看见了,那些茶农在山里种茶是多么辛苦!天下的苍生是多么辛苦!我们是不是应当分给他们一点茶呢。他写了一种雨露均分的思想,这首诗把茶的精神写出来了,从生理反应,一直到思想反应,最后端出儒家雨露均分思想,不愧是亚茶圣。

再有,北京是六朝古都,文人荟萃的地方,任何一种文化,到北京以后就要抬升一步,得到一种提炼。其实北京不仅有茶文化,而且层次很高,比如文人士大夫的茶文化,在《红楼梦》里有这样的描写,刘姥姥进大观园以后转到栊翠庵,妙玉请大家喝茶,这妙玉看不起刘姥姥,就弄个犀牛角杯给她,而用玉杯请宝钗、黛玉和宝玉喝茶,那刘姥姥喝过的杯子,她要扔了,还是汝窑的。贾宝玉有点同情心,说,你给我吧,我出去卖了,卖点钱。还有用的水,是梅花上的雪,集了一大瓮。实际上曹雪芹所写的这些都是北京文人的茶文化,可见北京文人的茶文化是非常讲究的。北京有很多好的茶人,即使在元朝也是如此。有人说,元代的人喝茶是为了助消化,因为少数民族爱喝牛奶和羊奶,其实不完全是这样。颐和园旁边有元代名臣耶律楚材的墓,耶律楚材在一首诗中曾说,我若几天没有喝到饼茶,心里就像堵了一样,可见他对茶的爱是非常深的。

当然最兴盛的时期,我认为是明清的宫廷茶文化,中国茶文化这时到了一个最高点,当然它仅仅是一个侧面了。因为从宫廷茶文化和朝廷的礼仪上来讲,唐、宋、辽、金、元反映得比较清楚。比如说外国使臣来了,我们要赐茶,外国使臣走的时候,也要送茶叶。这都是一种正式的礼节。但到了明、清两代不仅如此,它还和文明教化结合了起来。

中式茶馆装修如何表现文化氛围


中式茶馆装修中如何表现一种文化氛围,中式茶馆装修是一种高雅气氛的中式装修模式,不但是代表了浓厚的中式茶道艺术,还是和浓厚的中式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进行中式茶馆装修的时候,怎么表现出一种高雅的文化氛围,正是很多业主所渴求的,下面我们不妨去看看东方神韵设计师们的建议如何吧。

中式茶楼装修风格,着重就是要表现一种历史感、一种文化纵深感。在这种氛围中,你可以看到某种厚重的沉甸甸的东西,一种中式文化意蕴,它不仅可以唤起人们对历史的回忆,而体现的是一种沉思后的平静,符合优雅文人的气质,中和了浮躁的个性,有利于现代人修身养性。此处的墙面古典造型同现代发光喷绘图画相应成趣,注重品质而不拘泥于形式,同样营造出一种心境。

古典中式装修主义在材质上一般会采用传统木制材质,令人强烈地感受传统痕迹与浑厚的文化底蕴,但同时摒弃了过往古典主义复杂的肌理和装饰,简化了线条,使现代办公家具与之相容相依相成。背景墙的造型,右侧隔断造型,吊顶从风水设计上合理布置,财位,星位,主位互为补充,即迎合了总裁心理需求,又解决了环境规划的实际需求。使办公休闲风水环境相辅相成。

大厅幽雅宽敞,小室玲珑芳香。墙上字画和木桌椅相得益彰。树根雕成的茶几茶凳上,品一壶乌龙,几乎成茶仙。多宝架隔成的小间,是欣赏文房四宝的雅席。收集来的古代木雕、砖刻、石雕和庄严的佛像,让你在健康的品饮中汲取古文化的精粹,把你的神情引导到一种高雅的境界。

茶馆在我国的出现


茶馆即是专门饮茶的去处。是社会上饮茶相当发展情况下才产生的一种文化现象。叫法也是五花八门的:茶馆、茶楼、茶社、茶坊、茶室、茶肆、茶棚、茶圆、茶寮、茗坊等等,很多茶馆还带有其他的功能,例如打牌、听戏、零食等等。只饮茶的是清茶馆,备有棋类的可叫作“手谈”馆,还有猜谜语的“笔谈”馆。在北京,兼卖茶与酒饭的又叫“二荤铺”。

很多茶馆有很好听的名字:陆羽茶馆、云来茶楼、香茗居、仙来茶楼等等。

茶坊茶馆早在两晋时我国就已出现。张载《登成都楼》中有“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之句,据此可以判断成都大抵在汉代至迟在西晋时,就已经有茶店。

唐朝时茶馆开始流行,到宋朝时已十分繁荣,《东京梦华录》描述北宋汴京城(今河南开封)的“北山子茶坊内有仙洞、仙桥,仕女往往夜游吃茶于彼。”成书于南宋(公元1274年)的《梦梁录》也记载了当时杭州“处处有茶坊、酒肆......”。

“茶坊”在宋以前早已成为中国人饮茶品茶的娱乐社交场所。宋代社会饮茶的情况,正如有些古书所说:“上而王公贵人之所尚,下而小夫贱隶之所不可阙”,由这一社会饮茶实际决定,在茶馆中,除一般的茶馆之外,还出现了上述晨开晓歇和专供夜游的特殊茶馆,“……内有仙洞、仙桥,仕女往往夜游吃茶于彼”。

在清朝是茶馆最兴盛的时代。清朝统治者对民众的“统治”很严,茶馆是市民们的主要而重要的市井活动场合。关于这一点,老舍先生的名作《茶馆》就是集中的体现。

四川茶馆中的泡茶语言


四川茶馆中专事泡茶和续水的“茶博士”,旧时称之为“堂倌”。现在人们尊称为“师傅”或叫“服务员”,不少师傅技艺十分高超。

且看他们的茶艺,七八位茶客围着矮茶桌坐定后,客人喊声“泡茶”,师傅便应声而至。只见师傅右手提着紫铜长嘴壶,左手五指分开。夹着一摞茶碗、茶盖、茶船,来到桌前一挥手,茶船叮哨连声满桌开花,恰到好处地在客人面前各停一个,可谓分别就位;紧接着把装好茶叶的茶碗放在一个个茶船上,左手扣住茶盖,紧贴茶碗,右手上的紫铜长嘴壶如赤龙吐水,待水将满碗时,忽地一收一翘,接着吧嗒一声,茶盖翻过去将碗盖住,全部动作快速、干净、利落,真是技精进乎道矣!

很多人都看过电视片《中国一绝》。此片曾介绍过成都的方忠钰老人表演的掺茶绝技。看这位老人的表演,不能不令人叫绝。方忠钰身手超凡,上世纪50年代时他双手连碗带盖能摞15副,高度足有60多公分,他两手能同时提壶掺水,茶毕送客,他一只手端一只茶碗,拇指扣住碗盖,能把剩茶水倒得片叶不留,堪称绝活。

四川茶馆的茶艺,还生成了一些川味浓郁的茶馆语言。《四川文史资料集萃》(第6卷)刊有沈风志先生撰写的《四川茶馆》一文,对成都茶馆语言作了较详的介绍,转录在后供人们了解:成都茶馆还有许多“约定成俗”的、别致有趣的行业语言。加茶叶叫做叶子,把茶叶放进茶碗叫做“抓”每碗茶叶多的叫做“饱”,少的叫做“啬”,本来是饮茶或喝茶却叫做“吃茶”,把开水第一次冲进有茶叶的茶碗叫做“发叶子”或“泡茶”,开水温度不够,茶叶不沉底,一部分浮在水面上叫“发不起”,讽为“浮舟叶子”,开水放置稍久,温度已降低,叫做“疲”,或说“水疲了”……。

老北京茶馆,你知多少?


北京人爱喝茶。串门的一项重要礼节就是——沏茶,北京人也叫“沏水”。先放茶叶后放水叫“沏”,先放水后放茶为“泡”。

其实北京人是爱好喝茶,而非乐于品茶。大碗儿、大口,咕咚咕咚的灌——尤其爱喝酽茶的,最爱“大把儿缸子”。过去还有人熬茶:先把茶沏上喝几遍,然后兑水倒进砂壶里大火熬,味浓色重。北京的茶具最讲究也不过是在茶叶罐、大盖碗儿、茶杯、大小茶壶上下点儿工夫。茶壶以小为贵,多为细瓷。还有紫砂壶、锡壶、铁壶、银壶。北京春、秋、冬季,茶液易冷,“壶套”是非常讲究的。

一般是藤条精心编制,内里衬以毡、棉、絮,用红喀拉做里子。盖碗儿即清“折盅盖碗”——分盖、碗、托,用法极为讲究。现今的各色茶具是南方过来的,过去没有这么多。这源于北京人爱喝的茶——茉莉花茶。好的:香片、银针、绣球等等,差的有“高碎”、茶叶末儿,还有茶叶棍儿。在北京,红茶、珠兰清茶、龙井、普洱一直都有,但对于“晚酒早茶”的老北京人,却是很少垂青的。

在家里,茶是必需之物。出门,泡茶馆儿,更是老北京生活的重要一节。过去有些爷,早起直接晃着鸟笼子奔茶馆儿,到茶馆儿挂上笼子才开始洗漱——老几位每天一凑合,和上班一样。北京的茶馆儿分为几种:清茶馆、书茶馆、茶酒馆、野茶馆。下棋聊天谈事儿,清茶馆;听评书,书茶馆;砍大山(砍大山为此“砍”,非是写俗的“侃大山”。)带喝一口儿的,茶酒馆;另有在郊外的野茶馆。野茶馆一般陈设极为简单,但大都绿树成荫,或在小池塘、水洼之畔,还有故意坐落在菜园子、果园中间的,别有情致。有些野茶馆也有说书先生,或唱莲花落的,再有一些可以斗叶子牌——斗得晚了,赢钱的请客吃饭。

野茶馆多用大号“砂包”(大砂壶)“靠”茶——就是把茶叶放进大“砂包”加水,挨着火炉子放,用炉子的热乎气“靠”。时间长了,茶水的味道很足,而且一点儿不“浪费”茶叶——能把茶叶的色和味儿完全“逼”出来。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帅府园和校尉胡同交叉点的西北角,还有一个小茶棚。虽然不是在郊外,但倒很有点儿野茶馆的味儿。两张桌子上放着不少大茶碗、玻璃杯,上面为防止灰尘和飞虫压一块玻璃。过路客人拿起来温凉适口,好不惬意!想必王府井全聚德的老师傅还有记着的。

比较正的书茶馆,早几年在后海有过一家,地坛的三届庙会上有过三次,很正宗。书茶馆一天算上有三场:说早儿、下午、灯晚儿。不过瘾还可以续书——少的续三次,多的七八次。书茶馆对茶叶的分量很讲究,一斤茶叶分成一百份。一般听一场书,不太“废水”的,一份茶叶就够了。另有瓜子、葡萄干之类小吃——老一点儿的书茶馆还许抽烟。爱好曲艺的,在书茶馆消遣为最妙。现在,北京著名评书艺人连阔如之女连丽如先生在北京开了几家“书茶馆”。虽说是在文化馆报告厅、虽说只是一周一次,但是各种老规矩却是严丝合缝、滴水不漏,颇有老北京之韵。

今天不少“洋茶馆”,除装修之外,实在乏善可陈,并且茶叶、茶点分量亏心。要知道,北京的买卖行,自古:少一两损福,少二两伤禄,少三两折寿。只有奢豪的装修是不够的,只有戏法儿似的表演是不够的。想想老舍先生的茶馆儿里,满是人情、规矩、讲究、世故、玩意儿,那叫文化……

当然,消失的东西再“愣”弄出来,恐怕尴尬与无聊。头几年北京开过一个打着“京味儿”旗号的茶馆儿,里面小有曲艺、玩意儿,和一些“老北京的规矩”。进去处处有仪式感,很尴尬和别扭。其间的一些“讲究”,我看甚至是老板自己弄出来的——像是几年前的一部电视剧《狼烟北平》的结尾:从监狱里出来的警察去饭铺要了一碗炒肝儿,往里放了一大把香菜……如果先看了这一个镜头,那么整部戏都可以不看了。有些东西要自然地、慢慢儿地养出来,等养出来了,更要知道怎么保护……

周松芳从茶馆到茶园


由于内地茶馆公共空间的性质,其与戏园的渊源更增强了这种公共性。据王笛教授的研究显示,北京的茶馆脱胎于戏园,而成都的茶馆,有条件的则辟出一个台子或园子供演戏之用,称为茶馆戏园,有时就简称茶园;或许因为这个传统与基础,成都的电影,也首先出现在茶园。广州的茶楼虽然也唱女伶,那只是为了招徕食客,终究唱不起大戏,更难与电影结缘,始终成不了“茶园”。茶园出现以后,各种取缔禁令、营业规则,不断出台,经久不绝;而针对一般意义上的茶馆,则鲜有这样干过。这是因为,演戏,尤其是民国以后的戏剧,是最为重要的一种宣传手段。

所以,从民国时期的《成都省会警察局档案》中我们看到,在戏茶园众多的成都,官方不断地发布《戏曲取缔规则》,以“诲淫”、“诲盗”等名目审查和禁止茶园演出某些曲目或剧目。有时还以有女伶演出为由加以禁止:“查妇女清唱,对于风化秩序在在有关。如其散布在各街茶社内营业,妨碍甚大。兹为体恤业人等生计起见,准其另觅偏僻地点,仿照戏园规模设备,唱台不得接近街面,以便取缔,而杜流弊。”而在广州的茶楼,作为商业招徕的唱女伶,何曾被禁过。

自古以来,禁与堵从来就不是办法,那些官员们,开始学习疏导与利用起茶园来。如1929年济南市社会管理局发布的《茶园管理规则》(《济南市政月刊》1929年第3期),就没有简单地取缔茶园唱戏,而只是在第八条要求“艺员等所唱曲调不得涉及淫秽致伤风化”,同时在第九条规定“各园须将艺员姓名籍贯年龄及献艺处所呈报本局备查”,以为抓手。而在同一时期,在国民政府牢牢控制下的汉口,官方已直接干预或者参与到茶园的建设中去。《新汉口》1929年第4期还刊发了一篇市教育局的经验文章———《筹设民众茶园之经过》。而从《上海特别市政府市政公报》1929年第18期发布的《上海特别市市立民众茶园规约》看,上海是将茶园在逐步的国有化了。

但是,国民党的经济基础毕竟是资本主义的。从1941年第1-2期合刊的上海《国民教育》登载的《怎样办理民众茶特园》,以及1948年第6期《上海教育》的《设置特约民众茶园的前后》看,要想通过国有化完全控制茶园的公共空间,是不现实的;合作,可许还能收到些效果。

由此,笔者想起,当年纽约时报的记者体验了一把广州茶楼的欢乐祥和,只叹茶叹食不谈国是不招惹是非;如果他体验了内地官方对茶园的干预与控制,可能还是会觉得酒吧更好些吧。

北京留贤馆茶馆 雕刻时光 储存幸福


北京留贤馆茶馆女主人史涛涛

留贤馆茶馆坐落在北京市东城区雍和宫附近的国子监街,茶馆面积约200平米。客厅装饰古朴,室内低垂的草帘将客厅分为几间不同规格的空间,茶馆还有两间雅室,一间以日本风格为主,一间接待贵宾。2007年,美国《时代》杂志评选出了最新的10个亚洲最具特色的地方,北京留贤馆茶馆就是其中之一。

北京素来是寂寥的,虽然街道上车水马龙、人群涌动,但是仰望天地总感觉有一个叫孤独的家伙在扇着翅膀。它扇出的风间隔了人们的距离,吹散了对回忆的牵挂,让每人心里只留下自己,大步地踏在当下的每一块土地上,努力地赶超时间,乃至超越自己。如果说时间是淌下的水,落手之前是未来,流过则是回忆。大家为何很少想到要尽量留住这些生命之水在手中的片刻光阴,与亲密的人一起分享呢?没错,你很忙碌,你有很多的理想要去完成,所以你要马不停蹄。或许你需要的不是各种理由,一颗愿意放松的心和一块能够令你放松的地便足矣。无论你的脚步是沉重似铅还是轻盈如羽,不如都停下来,带着自己的那颗满是旅尘的心,来留贤馆里坐一坐。

让时间充满快乐

留贤馆的女主人史涛涛女士告诉笔者,留贤馆建于2000年,作为雍和宫的一个文化元素装点着国子监街这条满溢着佛语禅香的、浸着600年岁月厚味的老街。在这条街的两端分别有两块牌楼,一块刻着“集贤门”,另一块刻着“成贤街”,据说多有学者聚此开会,会后便从这两个“贤门”散去。茶馆希望这些贤者不妨放慢步伐,多在这条街驻留一下,于是便有了这个“留贤”的茶馆。

不仅是想挽留那些往来的学者,同时史女士创建这家茶馆也是为了给自己的心寻觅一个栖息地。多年在影视行业这个大漩涡里奔走的史女士常感慨活得紧张,心情难以放松,因而生活就不会愉快。人的一生最难得的就是活得开心,要尽量让每一天跳动喜悦的音符。可惜大部分人的人生路都不是自己开拓的,而是被现实的山石挤出的一条弯曲窄路。为了迎合现实,他们放弃了很多旅途应有的风景,这也就意味着错过了人生本可以享受的乐事。

谈话间史女士引出了一个伤感而又幸福的故事。刚开业时,一对德国夫妇曾到店喝茶,离开后两人承诺有机会还要再来。然而10年后太太因病离世,只留先生一人重温旧地。之前有与太太一起喝茶的回忆,因而那位先生不愿再喝茶,静静地坐在桌旁,沉浸在悲伤的湖中追忆那些泛着美好波光的昔日涟漪。

生命本就短暂,何不让让它的每一步都成长在快乐中呢!

随意自由的心性

“没有目的就是目的。”这句话史女士常挂在嘴边。做生意不可能不考虑盈利,但是过于急功近利绝不是佳策。史女士坦言自己开茶馆的初衷简单至极,只是想到了“开一家茶馆用来放松养心应该不错”,于是便有了留贤馆。

留贤馆里的茶家具都颇具年代感,木桌上的每一道岁月都在诉说着这些年发生的故事,弥漫在屋子里的一种陈酿的味道逐年变得愈加醇厚。这倒提醒笔者发现这里确实没有看似风格统协一体的新家具,而且旧迹斑斑的多宝阁上摆放的茶杯茶壶仿佛也都藏着一段段耐人寻味的云烟往事。用一套套成型的家具茶具装饰茶馆是常规,而从各地撷取特色各异的物件拼配到一起,则是超越定式的创意。随意搭配本无心,形成风格别具意。史女士说茶馆里的每一把桌椅、每一只茶杯都是自己淘来的宝贝,感觉喜欢便买来。茶馆的物件中饱含了自己的爱,日积月累,东西多了,茶馆里的爱也多了。

同时,还有随缘的朋友送来的小摆件,比如佛像、字画、手串等,这些随意中夹杂着丝丝友爱情谊的物品,也无时不为留贤馆增色。

小茶叶有大包容

聊到留贤馆的茶,当笔者问道哪一款茶最具特色时,史女士迅速且斩钉截铁地答道:“每一款茶都值得品味,都是好茶!”这股自信从何而出?史女士解释说,茶是极具包容性的尤物,它的种植环节里包含茶农的辛苦劳作和费力的制作,流通环节要经过市场的检验并与命运安排的买家结缘,待到最后品尝茶时会被倾注品茶者那清淡而悠远的情感。而且自始至终,茶所走过的每一步都萦绕着浓厚的文化氛围和强烈的尊重,它们循环往复于喝茶者、种茶者、卖茶者和泡茶者之间。每一款茶都经历着同样繁复但又绝无雷同的故事,难道不足以获得“款款经典”的美言吗?

待茶如此,待人亦是同样。史女士说,留贤馆不会只定位高端,不会只服务于某一类人群,那面古韵中不乏现代气息的大门向每一位茶客敞开。茶馆最初的形态是茶棚,为过往的客人提供茶水解渴,其中有官宦有布衣。如今它的样貌虽然升级,但骨子里的博爱情怀依旧不变。你消费也好,闲坐歇脚也罢,可以是常客,也可以是过客,留贤馆只希望舒缓你倦态的心。

《时代》杂志说留贤馆是“亚洲最佳都市隐居地”,笔者着实不敢赞同。隐居意味着与世隔绝,脱离现实,这反而误解了史女士“心灵栖息地”的真正内涵。我倒是建议把“隐居地”换成“加油站”,在这里洗净身上的倦尘,养精蓄锐,然后继续下一段旅程。

北京圣唐古驿设计事务所点评

留贤馆茶馆坐落于孔庙对面,青砖灰瓦的建筑风格与成贤街的古建风貌浑然一体,牌匾设计在幽静的环境中,添加了一份书香之气。

馆内采用传统的中式设计风格,以红木色为主色调,配以柔和的暖色系灯光,营造出一幅温婉宁静的氛围,使来客忘却了城市的繁华与喧闹。坐在茶座之上,习惯周遭的一切,无论是家具摆设,还是茶具茶盏,一切都是那样精致。宛若祥云的书架、精致的红棕雕饰镜框、古旧雕花睡榻……无一不体现着馆主对这方天地的热爱与用情。

散座区以镂空木质屏风和低垂的草帘为隔断,在保证茶客私密性的同时,又不失视觉上的美观与通透。茶座旁边的木质多宝阁上,陈列着数种名贵紫砂茶壶,茶客可在品茗之余,细细把玩一番,亦可将钟情之物买下,常伴左右。

雅间内的装饰风格与其说是日式,不如说是盛唐之风来得更加贴切。雅间内仿照盛唐传统房间,以“和室”铺设地面,也就是后传入日本声名远扬的榻榻米。三两好友相邀至此,以最舒服的姿势,或危坐或斜倚,品茗、看书、聊天,舒适的环境、幽柔的光线,恍若隔世。

拉萨茶馆 茶香味里慢品悠闲


对于一结束假期就要上班的人们来说,很难一下子调整状态,投入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那就去环境比较清幽安静的茶馆,静静品茶,慢慢调整状态。藏式茶馆:感受本土的味道

也许在拉萨市区,最热闹、生活节奏也比较慢的地方就数街头巷尾林立的甜茶馆了。

随便走进一个茶馆,入眼的都是纯藏式的长条餐桌和长椅子。在这些茶馆中,多是闲聊歇息的老年人和外地的游客。点上一壶甜茶,看着小小的茶杯内,甜茶袅袅飘起的茶香在空气内流转。如果想安静简单地品品茶,享受静谧的时光,那就随身带本书,在清香的茶香里感受文字的独特魅力。当然,也可静静地聆听,一般甜茶馆内都会播放悠扬悦耳的高原音乐。

想要感受比较纯正的藏式甜茶和酥油茶,那就在比较僻静的小巷子里走走,那里总林立着众多小而味道纯正的茶馆。这里的茶馆面积一般比较小,且设施比较简单,多以小型家庭经营为主,并且也提供本地的各种美味藏餐。如果在街上走得比较累,想歇歇脚,那就去茶馆吧。点上一壶茶品,慢慢享受,看着形形色色的人们来来往往。

当然,如果觉得只品茶过于单调,也可邀上三五好友,边品茶边谈天说地。小巷子里的藏式茶馆内提供的甜茶和酥油茶味道都比较纯正,并且甜茶大多口味奶香浓郁、茶味清新,具有解除疲劳、补充体力、焕发精神的功能。如果在小长假之后,想要慢慢调整生活状态,那就去茶馆静静地体验一番。

传统品茗:静享时光里的茶香

如果喝不惯甜茶或酥油茶,那就去茶园品品传统的茶饮。拉萨的茶园可谓是缤纷多样,喝茶,最好去德吉北路转转,那里积聚着数十家茶园、茶叶店。

走进藏源茶叶店,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摆放整齐但层次清晰的茶具、茶叶,进而满眼都是充满生机的绿植,古色古香的装修风格将整个店面衬托得异常雅致。

在阳光暖暖的午后,静静地坐在茶叶店内,面前放着一杯飘着袅袅香气的茶水,透过玻璃橱窗,看着街边在微风中伸展枝梢的柳树,也是种不错的享受。

由于本地的高原气候,拉萨的茶馆最常见到的就是充满生机的各式绿植,在美化环境的同时,在视觉上又起到了阻隔茶桌与茶桌间距的作用。

花样茶艺:悦享茶文化的魅力

对于茶文化比较感兴趣的人们,一般会选择在闲暇之际自己动手泡茶或者去专门品茗的地方,感受功夫茶的魅力。

而在拉萨这片土地上,也有几家休闲玩乐中心专门提供功夫茶。中央花园,的确名副其实,满眼的绿植顺着墙壁简单随意地生长着。

如果想要感受功夫茶的魅力,只需走进中间用简单的镂空屏风隔开的走廊,在那里简单的设置着几张桌椅,客人可随心的坐着,就有专门的茶艺师会上前服务。如果在品茶的同时想多了解一些茶文化,那么茶艺师会满足顾客的需求,一边冲茶一边轻声讲解。

如果想静静地品茗,感受功夫茶的独特魅力,这里专门的茶艺师,会在冲完茶后,静静地站立在旁边。在需要冲茶时才会过来服务。

休闲地推荐

啊尼玛藏餐厅

位于吉祥宝马宾馆小巷内,纯藏式的装修风格,让进店的顾客在视觉上就能感受到本土餐饮的独特魅力。店内经营的甜茶奶香味较浓,味微甜。在透明的橱窗边,可以边品甜茶,边看小巷子内人来人往。

悠闲家庭藏餐

位于吉祥宝马宾馆小巷内,从店名看这家藏餐就是供人们休闲玩乐的。纯藏式的顶棚,在起到遮阳作用的同时,也是一道不错的风景线。店内的甜茶每壶3元至20元不等,坐在露天小茶园,可以边品甜茶边看风景,相当惬意舒适。

曲丹林藏餐

位于纳金西路,店面较大,主要经营各类藏式风味小吃、面食、甜茶、酥油茶等。店面比较干净,店内的小音箱内也流淌着舒缓悦耳的音乐。有时候,如果生意不是太忙,老板也会为外地游客细细解说西藏的一些风土人情。

藏源茶叶店

位于德吉北路,店内主要经营各类茶叶,有红茶、绿茶、花果茶等。店面装修得比较古香古色,货架上整齐而错落有致地摆放着茶叶和差茶具。在门店的右手边,放置着两张桌子,几张椅子随意地摆放在桌边。一道镂空的屏风简单的隔开了店面和茶桌,周围几盆生机勃勃的鸭掌木和非洲茉莉静静的盛放着。

嘉禾茗茶

位于德吉北路,走进嘉禾茗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店内雅致古朴的装修格局。在靠近左手边的位置,简单地摆放着一两张茶桌和几把椅子,室内淡淡的灯光照射在小桥流水上,恍惚间给人一种置身自然的美好错觉。该店内的品茶室只向部分熟客免费开放。

中央花园

位于北京中路,走进中央花园,如置身碧绿的大自然,满眼皆是各种不知名的绿色植物。在大厅,单独辟出一条小走廊,专门用来品功夫茶。镂空的屏风和绿油油的植物将茶座与茶座简单的隔离开来,坐在小长廊内,暖暖的阳光静静地照在身上,身旁是一座不大的池水,倒映着池边的各种绿植。

苏州茶馆风格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苏州人爱喝茶,上千年的历史沉淀将茶文化揉成一曲清新典雅,古韵悠长的舒缓长歌。心气浮躁的午后,邀三五好友,寻一处荫凉,就一壶清茶两三小食享受宁静的休憩时光想必是最好的选择。而随着人们对品茶要求的提高,苏城茶馆的风格也在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中西混搭、时尚小资、自然淳朴……风格迥异的茶馆,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碰撞出五彩缤纷的火花。新茶风,中西混搭享轻松

年轻人喝茶总喜欢一些时尚轻松的场所,时间对他们来说显得有些珍贵,除非不用上班或者周末,真正肯坐下来喝上一下午的年轻人估计是很少的,时尚茶馆似乎正是为这群人所打造。如果说“西九巷”下午茶的出现在观前拉开了苏州年轻人喝“快节奏”下午茶的序幕,那么Foodi则真正开启了快节奏时尚茶文化的大门。

这家躲在丽丰广场的负一层的新派茶馆将中式的茶与西式的薯条、可丽饼等西式小食搭配起来,刮起了一股混搭风。之所以强调“混搭”,是因为这种风格不仅体现在茶叶上,也体现在茶点上。譬如将玫瑰融入饮茶打造成清新脱俗的“玫瑰绿茶”,再譬如将桂花融入乌龙,打造成香甜醇厚的“桂花乌龙”。时间不宽裕也没关系,便携式茶包系列让喝茶变得简单快捷,即使是几分钟的时间,也能够提供中国茶一般清新雅致的生活态度。茶点你可以来点另类薯条,辣子鸡、剁椒鱼头、章鱼烧、冰激凌……如此混搭的风格让人真心觉得当今的茶风真的变了好多。

怀旧风,徽派氛围有点酷

说实话,听到“瓦库”这个名字很多人都不会联系到茶馆。但事实上,这里却是一个不折不扣可以喝茶聊天读书甚至发呆的地方。

走进瓦库,墙壁上、屋顶上满目的瓦片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据说这些瓦片都是从安徽等地的拆迁老宅里收集而来,汇集到这里后便成了极具特色的装饰品。脚下是怀旧感十足的青砖,但下面却暗藏玄机——安装了现代化的地暖,冬天喝茶就不怕冷了。环顾四周,白墙黛瓦,老砖旧木,既有徽派建筑的影子,又隐约透着苏州古城的气息。古巷长街,小桥流水,设计师将这里打造成了闹市区里的一片净土。打开窗,户外的清新空气在瓦库顺意的流动,悬挂慢转的风扇与窗外来风恣意亲热的对话交流。坐在黑黑的石板茶台边,静心舒意的品茶,别有一番情调。除了茶,这里也有能够满足口腹之欲的美食。地瓜烙、荷叶茶香鸡等菜肴都烹饪得很清淡,但却能让你吃得有滋有味。

自然风,山郊野外听竹声

“挹来泉水试新芽,翠冷香浓味正佳。轩雨轻携山竹意,茶烟漫笼阶前花”。在苏州,很难找到像挹翠轩这样如此接近自然的茶馆。在群山环抱的旺山山麓,隐藏在竹林深处的这座茶馆是最适合在这里享受半天慢生活的地方。

挹翠轩的独特之处在于其独特的环境——藏匿于竹林中,空气清新,且远离都市的喧嚣。除了竹叶与竹叶之间的摩挲声和偶尔几声婉转的鸟鸣外,这里静得几乎能让你听到心灵的呼声。在这里泡上一壶茶,听一曲古筝古琴或是苏州评弹,尝几口唤起儿时回忆的苏式小吃,如此美妙的意境,足以让人忘记尘世的喧嚣。

家里的普洱茶,是不是喝不出来茶馆的味道?


醒茶:醒茶可以分为干醒和湿醒。

干醒是指将仓库中的普洱茶进行拆封,再用其它的方法进行存储1-3个月,去除当中的杂气、发散茶气的一种方法。

湿醒是冲泡茶第一道,弃之不饮,迅速提升茶叶的温度,让茶叶充分的舒展,茶味能够更好地呈现。有的人把第一道也称之为“洗茶”,其实,称为“润茶”或“醒茶”更加贴切。

为什么要醒茶?就是要把茶“从沉睡当中唤醒”。对生普来说,长时间的存放之后需要让杂味消散,香气“活”起,饱满的韵味才能展开来。对于熟普来说,渥堆所产生的熟气让人觉得很不是舒服,加之包装进行仓储,若一开封便直接冲泡就会感觉有点“闷”。

再好的仓储,也需要醒茶。

普洱茶如何干醒?

1、茶叶解散

饼茶或其他形状的紧压茶,需要先拆除包装,充分解散。需要从茶饼侧面插入茶刀,上下晃动,轻轻将茶叶撬起,注意沿着茶叶的条索,尽量避免把茶叶撬碎。用正确方法撬下来的茶,是呈片状的,茶条完整。

2、通风透气

将解散的普洱茶置于干爽的瓷盘上,放入干燥通风处,为了防止灰尘或杂物掉落,可在茶上盖一张宣纸,透气性较好。茶叶需要注意隔绝异味,并且不可以强光直射。这样放2到3天,尘封的味道基本上就消散了,如果是渥堆味比较重的熟普,则需要加长时间。茶彻底地“醒”过来,还需要进一步的醒茶。

3、茶罐储存

陶罐或紫砂罐透气性比较好,很适合用来醒茶。过度醒茶也会散尽茶香,需要控制好时间。在空气中已经通风透气过的散茶块,放入茶罐中进一步醒茶,大概存放2-3个月,让茶与空气缓缓接触。茶罐透气性好,导热慢,能保持罐内温度、湿度稳定。

普洱茶如何湿醒?

湿醒,就是第一泡的润茶。沸水冲茶后加盖迅速出汤弃掉,避免过度浸泡而使茶浸出物质过多,而致使正式冲泡时茶味变淡。

水温的控制,需要根据不同的嫩度来控制。原料较老的茶,可用沸水醒茶,原料较嫩的茶,适当降低温度醒茶。

时间的控制,可以根据茶叶的紧压程度把握。压得较紧的茶,可以适当延长醒茶时间,让茶叶慢慢展开。一些普洱熟茶、黑茶,如果觉得醒茶不够充分可以进行两次醒茶。

醒茶,本身是存在一定的争议性的。不管是干醒还是湿醒,醒茶醒得好,能够很大程度上提升茶的口感,也只有自己尝试、对比过才能知道。

中国的茶酒文化


茶与酒,算得上是中国饮文化中的两朵奇葩。就两者比较而言,茶的发现应该来得简单些,《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这多少带有神化、传说的味道。茶的发现应该来于平民的一次偶然。大胆作个猜测:一位饥渴难耐的旅人路过一片茶林,忽然便被枝头的新绿所吸引,于是采撷几片嫩芽咀嚼而咽,顿时一股清香沿喉而下,沁入心脾,旅人又开始了跋涉,茶的传奇也开始旅行。又或者,一个清风徐来的午后,几片不甘寂寞的叶便随风飘落到一只盛满水的盆罐,清水霎时化为碧绿,淡淡的茶香在空气中渐渐弥散,于是众人寻香、趋之如鹜……据说中唐之前,大概是因为茶苦的缘故,人们把“茶”写成“荼”。后来的民间书写者,把“荼”字减去一划,才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茶”字。细细品味,就觉得“茶”字颇有意味,先人改字应该不仅仅是贪图简洁、方便,而是费了一番脑筋:木在下、人在其中、草在上。草木中人也,百姓矣!民间选择了茶的平民性,于是,茶注定与平常百姓家密不可分。开门七件事者,柴米油盐酱醋茶,“谁谓茶苦?其甘如荠!”茶成了并不殷实的人们一种基本的享受和消遣。近夜了,一杯清茶在手,一天劳累奔波的疲惫便烟消云散,儿女绕膝而欢,也有了几份闲适之意、几许天伦之乐了。有客来访时,沏一杯热腾腾的茶,主客间顷刻就有了永远都话不完的家常。

至于酒,也许来源于一次腐物发酵的际会,但不管怎么说,都比茶来得复杂,从发酵、煮沸到蒸馏、冷却,机缘焕发出的思想灵光再加之行动的实践,方才化作扑鼻的阵阵酒香。

酒与茶生来就是对立的:酒奔放,茶内敛;酒令人血活性起,茶使人心平气和;酒就好比燕赵之士,慷慨激昂,茶却有如江南女子,优柔婉约。酒与茶就如两泉涓涓细流,泾渭分明地顺着历史汨汨而下。

不敢设想,如果没有了酒,中华文化走过五千年的历程会演变成什么模样,是归于白开水一般的平淡,还是有如舶来的咖啡般的苦涩?中华有幸,酒亦甚幸,正是有了曹孟德的对酒当歌、李太白的月下独酌、李清照的黄昏东篱把酒、辛稼轩的醉里挑灯看剑,中华文化才如酒一般越是沉淀越显醇厚,愈陈愈香。酒自身当然也在醉眼唱和之中美名千古传扬。

高兴时饮杯酒罢,“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嘛;忧愁时亦当有酒,“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离别时要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了,到哪再饮故乡酒?相聚更不能没酒,“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得意时,“白日放歌须纵酒”,失意时呢?“潦倒新停浊酒杯”……酒真是个好东西,不论你精神状态如何,也不管你在何时何地,它都伴随着你,它能与你交流,能听你倾诉。你站着、坐着、走着、躺着都没关系,就这么一仰头,你就物我两忘了,剩下的是十分豪气,哈哈,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中国的文人历来性情比较温和,正是有了酒,他们终于发现在埋头故纸堆之外还有生活的另外一种方式,生活中本来就需要淋漓尽致的宣泄,更何况文人们又都是性情中人。有了文人的撑腰,酒就变雅了,“琴棋书画诗酒花”,酒不能静心更不能养性,可它却是雅的催化剂。鼓琴时先沾点酒,琴声会更为激越;挥毫时畅饮几杯,酩酊之间笔走龙蛇。无酒哪来诗兴,醉里看花更怡人。酒更多的时候当然还是成为了贩夫走卒的怀中之物,俗人喝酒更来得痛快,似醉非醉时分,三分流气三分豪气和四分牛气会交织一起,前朝野史、今日世事和女人便成为三大永恒话题。酒就这样以它的率真和张扬在雅与俗之间来回行走,并热情地告诉世人:大俗即是大雅!

茶呢?此时它静静地躲在文化的角落,将它的性情存乎于高山流水,虽然,人们在酒余饭后也会想起它的含蓄、恬静,也会发出诸如“入座半瓯轻泛绿,开缄数片浅含黄”、”红焙浅瓯新火活,龙团小碾斗晴窗”的赞美,但那毕竟只是桌前案后的一丝点缀了。或许,茶生来就只是聊以解渴,或者让人在酒醉神迷之际找回几分清醒罢了。茶知道自己永远无法与酒一道并肩登上大雅之堂,于是坚定地沿着俗的道路走下去,忽然一日,它成了道学家思禅入定必饮的“玄酒”,一不小心,茶成了道,姗姗步入了宗教。

今日的茶与酒,已然没有纷争。酒楼和茶室矗立在街的两旁,成为享受和消费的不同方式。在灯红酒绿的喧嚣中,茶枯守着自己的一方净土,偶尔会有一双双的情侣或一帮呼朋引伴的来到这里,于是在昏暗的灯光下,在隐隐的茶光里,映出了一份尘世间难得的安憩,氤氲的烟气裹起了一份淡淡的情缘。

可惜,酒却被日益商化,在精美绝伦的包装里充盈着勾兑的市侩味。越来越多的人终于忆起古人的忠告:“莫笑农家腊酒浑”。一时水酒成为时尚,在酩酊大醉之后,完成对农家情怀的皈依。或许,某个黄昏,有灯花散落的时候,你轻轻推开竹门,便发现放翁拄杖、刘伶提壶、太白举觞、东坡捧杯不期而至,于是觥筹交错。杯盘狼籍之时,有雄鸡高唱,须臾东方既白。

唐代茶文化的发展


茶饮的广泛盛行

陆羽《茶经》中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盛于国朝,两都并荆渝间,以为比屋之饮。比屋之饮,也就是家家户户都饮茶的意思,可以照见唐代国都长安等地饮茶的普遍程度。除了两都并荆渝之间以外,饮茶之风也是同样盛行,这种情况以《封氏闻见录》中记载的最为典型,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展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可见,茶饮已经深进民间,成为生活之必须。

茶叶文化的通俗和高雅,代均具备十分丰富的内涵。在大众茶饮和宫廷茶饮之外,还有一个僧侣圈。这些人中有不少是陆羽的师友,如智积,怀海和尚,灵一和尚,及皎然、齐己等。是陆羽的茶艺老师,由于陆羽的烹茶技术提快,烹出的茶汤滋味有自己的特色,智积和来到了非陆羽烹煮之茶不喝的地步。这也说陆羽从智积和尚的高超烹茶艺术中得到了精华并有了新的发展。

茶与佛教的缘份很深,到了唐代这种缘份联系得更加紧密了。近年来陕西法门寺出土的唐僖宗时期的金银茶具,也反映出唐代佛的茶饮之间的特殊关系。

文人参与,诗文吟颂

在唐代茶文化的发展中,文人的热情参与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典型的是诗歌中的茶诗创作。

唐代诗歌,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光辉篇章。在唐诗中,有关茶叶的作品很多。比较著名的有李白的《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神仙掌茶》、白居易的《琴茶》,齐已的《谢?湖茶》、皎然的《访陆处士羽》等。这些茶诗的形式有古诗、律诗、尽句等,内容包括了名茶、茶人、煎茶、饮茶、茶具、采茶、制茶等各个方面。

唐代文人们以茶会友,以茶传道,以茶兴艺。使茶饮在文人生活中的地位大大进步,使茶饮的文化内涵更加深厚。同时,这些文化艺术作品也成了研究中国茶叶历史的宝贵资料。

茶叶专著的出现

众所周知,公元七八零年前后陆羽撰写的《茶经》三卷,是中国第一部茶叶专著,它标志着茶学系统的确立,在推动茶饮继续扩大的同时,也开创了茶叶专著撰写的先河。

自《茶经》后,不少有识之士,对茶叶及其相关内容进行了及时的总结,自唐代中,晚期至五代,出现了不少茶叶专著。如皎然《茶诀》三卷,张又新《煎茶水记》一卷,温庭筠《采茶录》一卷苏?《十六汤品》一卷,佚名《茶苑杂录》一卷,裴汶《茶述》、温从云等的《补茶事》和毛文锡的《茶谱》等。

陆羽及其《茶经》的历史功绩

陆羽著《茶经》是一件划时代的大事。陆羽是中国的茶圣。《茶经》是中国茶叶历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是唐代及唐代之前茶叶科学和文化的系统总结。《茶经》建立了茶学的基本框架结构,直接促进了茶叶生产和饮用的快速发展。

《近代汉口茶馆文化的兴盛》一文由茶经网CY316.com普洱茶栏目提供,我们力求提供优质的2022普洱茶相关知识点,以及准备大量关于普洱茶相关的专题,如:近代茶文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