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茶宴溯源及其茶宴史

发布时间 : 2020-12-31
茶叶溯源 我国著名的茶 我国的茶有

茶叶溯源。

茶宴随着茶的普遍饮用而出现,距今已有1700年的历史。茶宴最早的记载见于《世说新语·轻诋篇》:“褚太傅初渡江,尝入东,至金昌亭。吴中豪右燕集亭中,褚公虽素有重名于时,造次不相识,别敕左右多与茗汁,少箸粽。”茶宴形式多样,有以茶代酒,花间竹下赏花清饮的(吕温《三月三日茶宴序》);有庆贺新茶初采,品比贡茶,在两州边境举办的品茶歌舞宴(白居易《夜间贾常州、崔湖州茶山境会亭欢宴》);有禅林参禅讲经招待宾客的大型茶宴(径山茶宴、喇嘛寺茶会);有皇帝与重臣共品贡茶的茶宴等……

茶宴食品与酒宴亦有区别,主要是较清淡的面食与果品,统称茶食。前引《世说新语》中所提到的“粽”即是糯米做的一种茶食,也是《大金国志》中所提到的茶食——蜜糕。关于茶食的最好记述见日本的《禅林小歌》,书中在介绍源自中国的唐式茶会时写道:“端上水晶包子(葛粉做)、驴肠羹(似驴肠)、水精红羹、鳖羹(状似)、猪羹(形似猪肝)、甫美羹、寸金羹(因金色寸方得名)、白鱼羹(白色、似白鱼)、骨头羹、都芦羹等羹汤类;乳饼、茶麻饼、馒头、卷饼、温饼等饼类及馄饨、螺结、柳叶面、相皮面、经带面、打面、素面、韭叶面、冷面等。”客人们更相“诬之”(互劝意)。随后用高缘果盒盛装龙眼、荔枝、榛子、苹果、胡桃、榧子、松子、枣杏、栗柿、温州桔、薯等。由于是禅林,上列食品均为素食。在一般人的茶食中,也有荤菜,如陆游独好鸭脚,在《听雪为客置茶果》中写道:“不饤栗和梨,犹能烹鸭脚。”

茶宴初出现时,是士大夫们标榜俭朴,作为酒宴的替代。随着社会的发展,它也演变得铺张、奢华。从茶宴的记录上可以看到,当时人们甚少系缚,自由、快乐,茶宴上有一种蓬勃向上之气。自从陆羽提倡茶是修身养性之物,精行检德之人所为后,茶走入淡泊宁静之路,茶宴在中原大地开始走下坡路。对茶宴极为推崇的白居易在其后来所作的《夜泛阳坞入明月湾即事寄崔湖州》之后注:“尝羡吴兴每春茶山之游,泊入太湖,羡意减矣。”可见,此时茶宴已失去了往日的昌盛。

到了明代,文人们更认为“饮茶以客少为贵,客众则喧,喧则雅趣尽矣”;“饮茶最忌荤肴杂陈”;“饮茶以客少为贵……五六(人)日泛,七八(人)日施”。这种把茶宴看作施茶,以及冲泡茶的出现,使茶宴渐渐消失了。

茶宴的出现,刺激了茶食的发展。茶宴消失后,茶食则传入民间。在北京、上海、南京、广州、成都等地的茶馆里,茶食不但品种多而精美,且各地自有特色。除茶馆外,茶食在民间习俗中也有一定的地位。

在云南昭通地区的绥江,请客人吃点心,他们称之为“摆茶”。结婚时男方要给女方送去一些(一般是十几抬)自制的点心,称之为“茶礼”。无论是“摆茶”的点心还是“茶礼”的点心,都称之为“茶食”,其中有一种当地人称之为“果果”,其制作以优质糯米为主要原料,配上黄豆、花生、芋头等,放阴凉干燥处阴干,再用“油砂”炒酥,再给它穿上蜂蜜、砂糖、猪油、芝麻等的外衣。除果果外,茶食中还有“苕丝”、“玉兰丝”、“油酥米花糖”、“瓜片”、“片糖”、“甜酒耙”等。

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写到:“礼失求诸野,今求之夷矣。”他所说的夷即指当时的南中,今天的云南。可见云南在明代保存了很多中原已失的茶俗。今天的绥江茶食可能就是真正的古风,从中可以看到云南化的中原茶食风俗。

cy316.cOm扩展阅读

我国饮茶史的发展阶段


饮茶起源于吃茶。吃茶从生吃到熟吃;饮茶从煮饮到泡饮。演变过程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

生吃药用

饮茶起源于生吃茶树的鲜叶。这是我们的祖先为了生存而与大自然做斗争的产物。在原始社会,人类在山野狩猎动物和寻找植物作为食品。采摘各种植物的叶子放在口中咀嚼尝试。有时碰到一些毒草,吃后发生中毒现象,茶树鲜叶的滋味固然苦涩,但吃后能使人精神兴奋,并有解毒作用。这是生吃药用的起源。

由于到山野往采摘生茶树的叶子,交通不便,下雨时更困难,而且茶树生长还有季节性,采下的鲜叶又不耐贮躲等因素。因此,就在晴天把鲜衣放在阳光下晒干,以便随时取用。这是最原始的茶叶加工方法,现在称为“生片”。但干叶吃时很难下咽,后来便从食用发展为饮用。

在另一方面,碰到下雨时鲜叶无法晒干,就把摊晾过的叶子压紧在瓦罐里,过了一段时间,便成为可直接食用的“腌茶”。即吃时不煮,至今云南南部少数民族仍有加工“腌茶”和食用“腌茶”的习惯。他们把鲜叶采下后稍经摊放即直接放进陶缸中,用重盖压紧,边放边压,直到缸满为止。几个月后便成为“腌茶”。吃时用香料拌和后放在口中咀嚼,所以是食用而不是饮用。

返回

熟吃当菜

把茶叶当菜吃,至尽云南少数民族仍有吃“竹筒茶”的习惯。龙井炒虾仁是杭州的名菜,江南一带还有五香茶叶蛋,都不是以茶叶作为饮料,而作为食用的菜肴。

返回

烹煮饮用

鲜叶生吃、生煮羹饮或冲泡生汤,滋味都带苦涩,且有青草气。忠言逆耳,只能当作药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生活的改善,把茶叶加工后烹煮饮用,既提神解渴,又清香鲜浓,给人以美好的享受。

返回

冲泡饮用

唐代盛行蒸青团饼茶,以后发展为炒青散茶。饮用方法也用烹煮改为冲泡。这是茶叶史上的两个奔腾。至今为止,蒸青、紧压茶、煮饮、加作料等仍在国内外流行,有的还保存着古老的传统习惯。如日本饮用蒸青绿茶和“茶道”。英国饮红茶家牛奶白糖。美国加柠檬。摩洛哥饮炒青绿茶加薄荷。我国边区少数民族仍煮饮紧压茶(砖茶),并添加酥油或牛奶。在冲泡饮用时还有添加花生、芝麻等食品的,如“擂茶”和“打油茶”。

云南滇红红茶史及其特点


滇红是产于云南地区的红茶茶品。云南地区风景秀丽,山地茂密,海拔高,溪流密布,滇红茶因其优异的品质备受人们关注。滇红茶主要产于滇西南澜沧江以西,怒江以东的高山峡谷一带,包括了临沧、西双版纳、勐海、凤庆、双江等地方。

在1930年,当时滇红茶才刚刚面世,而且也不叫这个名字,当时的名称为云红,当时在云南凤庆地区采用云南大叶种茶的鲜叶为原料,采用工夫红茶制法制作而成。到了1940年后,才将名字改为滇红。

从滇红制作出来之后,因其品质优异,无论外形、颜色、香气还是品饮起来的味道上看,其都是茶叶中一流的,受到市场的欢迎。新中国成立后,滇红茶的生产规模不断的扩大,品质也越来越好,现在的产销量是以万吨来计算的。

滇红茶的茶叶看起来比较大,是属于大叶种的茶类。滇红茶的外形看起来肥硕紧实,金色的毫毛显露出来看起来十分的明显,品饮起来的味道十分的香浓,有一定的刺激性的感觉,在工夫红茶的味道中独具一格。

滇红茶在一年之中有着不同的采制时间,茶叶的品质在不同时期也有所差别。一般的情况下春茶会比夏秋茶来的好。对于滇红茶来说,不同时期的茶其毫毛的颜色也有一定的差别。毫毛的颜色有淡黄、菊黄、金黄等几类。春茶的毫毛大多数是淡黄色,夏茶呈菊黄色,秋茶看起来是金黄色的。

普洱熟茶编年史普洱熟茶编年史


普洱熟茶从诞生到现在其实时间非常短暂,只有40年左右。所以,如果你在茶叶店,听到老板兜售所谓上百年的普洱熟茶,你就可以一笑了之。

萌芽期:普洱熟茶的前身——红汤生普

普洱熟茶的概念,实际上是在1975年左右才真正确立。之前的普洱茶,于今天的标准来看,都是普洱生茶。

范和均、张凤岐、谭方之……这些大家在完成于解放前的著作里关于云南紧压茶用料、制作、包装的记载,都异曲同工地提到当时的普洱生茶:“汤色是红的。”而这种红汤普洱正是普洱熟茶的前身。

通过资料分析,解放前产生红汤普洱的原因主要有三点:

1、工艺所致

土民及茶农将茶叶采下,入釜炒使凋萎,取出在竹席上反复搓揉,然后晒干或晾干即得,是为初制茶。或零星担入市场售卖,或根据品质分别装入竹篮。

放进竹篮后要洒上些许水分,竹篮四周,范以大竹蘀(俗称饭笋叶)。然后一边加茶,一边以拳或棒捣压使其尽之紧密,是为“筑茶”,然后分口堆存,蒸发自行干燥。

2、运输条件较差

云南至广州、香港,路途遥远。茶叶运输只能依靠“人背马驮”,而且往往要一年的时间才能运达。长期间的运输,风摧雨淋,茶叶运抵香港时茶汤颜色已经很深了。

3、销售前还需存放陈化

普洱茶运到香港以后,不会立刻就拿来饮用,为了使口感更柔和舒适,往往需要再放上一段时间才会出售。

这样的习惯,在对香港茶人卢铸勋的采访中也有迹可循,他说:“爷爷的爷爷经营普洱茶时,那些刚做出来的普洱茶,汤色也蛮深,但要放上六七年,味道更纯和了才出售”。

散茶

这样看来,解放前的普洱茶因加工工艺、生产运输条件以及后期存放的影响,广州、香港等地喝到的普洱茶是存在轻度发酵的。然而“普洱为红汤”的发生并不是人为刻意导致的,而是有着诸多的客观原因。

产生期:习惯带来需求——普洱的改革之始

新中国成立后,私人茶行、茶厂逐渐开始公私合营,茶叶开始统购统销。1949年中茶成立,制茶工艺和产茶规模都得到快速发展,运输条件也得到很大的改善,供给香港的普洱茶品质发生了变化。

1950年,在云南经营同兴号茶庄的袁寿山来到了澳门,他坐在英记茶庄的木椅上说,也说了这么段话:“香港那些喝惯了红汤普洱茶(生茶)的客人,压根儿喝不惯发酵不到位的新滋味,这就导致市面上老滋味的茶饼很吃紧。”

上述资料佐证了当时的情况,同时还发现:习惯了“传统口感”的香港市场对高陈化普洱茶的需求存在空缺。如果让新供给的普洱茶自然转化成香港人习惯的口感,就只能用时间去换。为快速满足市场需求,各地开启了寻求普洱茶工艺的变革之路。

发展期:百家争鸣,香港、广州、昆明的变革

香港:卢铸勋的红汤生普和他的福华号

卢铸勋,香港茶业的杰出人物,香港普洱熟茶发展的代表。1927年出生于广东,一生都与茶叶有分不开的关联。11岁便在澳门十分出名的英记茶庄当学徒。

在供给香港的普洱茶品质发生变化后,卢铸勋敏锐地嗅到其中的商机。卢铸勋凭着父辈普洱经营经验的印象和曾经制作红茶的经验,开始研制受香港市场欢迎的普洱茶(红汤普洱生茶)。一个月后,研制获得成功。

十九世纪后期,澳门在茶叶转口贸易方面的龙头地位才渐渐被香港取代。1954年,卢师傅带着他的技术,离开澳门,定居到香港,创立了自己的品牌“福华号宋聘唛”。

广州:中茶公司手中红汤生普的蜕变

1959年,广东茶叶进出口公司(中茶公司)开始进行加速普洱茶后发酵的实验研究,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普洱茶发酵新工艺。广州中茶公司,将云南毛茶拼配上广东当地的茶菁,制成广东普洱茶。

据后来资料考证,其产广东普洱茶与现在的普洱熟茶还有很大的差异(只能算当地人喜爱的红汤普洱)。

在翻阅资料时,发现了一件有趣的事,也是1959年,香港有位名叫曾鉴的茶人向卢铸勋请教制茶秘方。后来,曾鉴的弟弟曾启去了广州,加入中茶公司的广东分公司,担纲茶叶发酵师之职。

曾鉴的弟弟去广州担职的确切时间现无法考证,但两者时间相近,醉品君大胆猜测曾鉴的弟弟的到来,与广州普洱熟茶新工艺的产生存在些许关联。

云南:昆明、勐海、下关茶厂的红汤生普到熟普的蜕变

1973年初,云南省茶叶公司在广交会上了解到,香港客户需要发酵的红汤普洱茶,而这种茶广东有生产,决定去学习。派出昆明茶厂副厂长安增荣、审检室负责人吴启英、工人李桂英及勐海、下关两茶厂各二人,组成七人小组专赴广州茶厂学习普洱茶渥堆发酵生产。

赴广州茶厂学习小组返昆后,公司组建了两级审检生产营销骨干组成的技术攻关组,由昆明茶厂按该厂工艺试产,广州茶厂起初是用冷水发酵,后觉不理想,遂改为温水发酵,并作了工艺定型,昆明茶厂按广州工艺温水渥堆但不成功,昆明茶厂和攻关小组对此分别多次开会对工艺进行研讨论证。

会议一次又一次地从办公室开到车间现场。经过分析,大家认为广州气候环境与昆明差异较大,工艺应当作出调整,多数人认为在昆明用冷水发酵似更合理。对此广州茶厂也建议“依据昆明气候特点不妨用冷水试一下”。

1974年,昆明茶厂在工艺调整后,渥堆终于获得了成功,实现当年销港普洱茶10。2吨(含陈佩仁试制的1吨多),接下来,勐海有勐海的工艺,下关则结合自己紧茶的热发酵工艺,形成自己独特的产品。这些产品成果,也都和广东普洱茶,有着完全不同的滋味。

随着勐海、下关两茶厂的普洱茶相继投产,云南普洱茶生产规模日渐扩大,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的普洱茶曾主导了香港市场并进军日本、西欧,极大地鼓舞了云南茶区,德宏、保山、思茅三个地州的一些茶厂据此摩拳擦掌,希望开展普洱茶生产参加出口。公司为推动茶区发展,于是派遣人员不止一次地将昆明茶厂的经验向这些茶厂作出介绍交流。

1975年,勐海的普洱茶基本定型,这就是我们今天熟知的现代普洱熟茶。后来,唛号为7452和7572的勐海熟饼、唛号为7663的下关销法普洱熟沱、唛号为7581的昆明普洱熟茶砖开始批量出口,成了云南茶叶公司的拳头产品。

思考:熟茶在云南蜕变成功的原因

1、拥有紧茶发酵工艺基础

1939年,范和钧先生来到佛海(今勐海)调研,他将调研结果写成《佛海茶业》一文,其中有对紧茶原料发酵的描述:“丙、潮茶一盘灶须高品、梭边各百五十斤,概须潮水,使其发酵,生香,且柔软便于揉制。”

1957年西双版纳茶厂(勐海茶厂)的负责人唐庆阳先生的总结,“解放(以)来,西双版纳茶厂打破过去雨季中不能加工的做法,提前在三季度雨季中生产侨(销)圆茶。经过一定温湿度人为技术管理,不但控制霉菌生长,而且仍然保持圆茶后发酵滋味醇厚的特点,以应消费者口胃(味)的要求,并加速了产品出厂。”

1958年,下关茶厂紧茶蒸汽高温快速发酵技术试验成功,全程翻堆两次,最多15天,大大缩短了紧茶的发酵时间。但是,这种方法发酵的普洱茶也有自己的缺陷,就是味道奇怪,但这种蒸汽后发酵为1975年下关茶厂研制自己的渥堆发酵技术打下基础。

2、拥有普洱茶发酵早期尝试经验

1953年以前,陈佩仁是昆明华盛茶庄的老板,上世纪四十年代,他看到马子舆经营的瑞丰茶号制作的普洱茶汤色红艳,味道奇特,有很多在昆明的广东人都去购买,他就自己试验过发酵普洱茶的制作。这可以看出,当年昆明是有发酵普洱茶卖的,只是消费群体比较小,不为大众所了解罢了。

普洱茶产自云南,但广东、香港等沿海地区将其“发扬光大”,为世人所识。然而云南茶人融合各家之长,让普洱茶真正拥有了成熟的发酵技术,普洱茶还是选择了回归。

至此,普洱茶完成了从传统的红汤生茶,到澳门、香港和广东、泰国的红汤生茶,最终演进到云南的现代普洱熟茶,工艺上也从瑞贡天朝的时代演进到了人人可得的速饮消费品。

经典展示:不得不细说的茶厂和它们的产品

勐海茶厂:7452、7572开始批量生产。

作为拥有传奇茶饼7572个7452的勐海茶厂,1974年,它生产普洱茶(熟茶)只有6担,随后才逐年增加。

1976年,云外茶业字第84/45号文件为勐海茶厂普洱茶规定了七个茶号:云南七子饼7572、7682、云南普洱茶74092、74102、云南青(茶)74342、74562、74782。

1978年,普洱茶(熟茶)的加工量跃居各精制茶之首。这一年,勐海全县共加工精制茶27797担,其中绿茶3675担、红茶7403担、紧压茶(普洱生茶)6936担、特种茶(普洱熟茶)9783担。

下关茶厂:7663(75年)、销法沱(76年)

1952年中国茶叶公司所属系统內公司统一使用“中茶牌”。下关茶厂开始生产七子饼茶。进入60年代因原料调拨计划和加工产品的分工,下关茶厂以沱茶与紧茶为主要产品,圆茶只少量生产,多数计划交由勐海茶厂。

1953年茶厂通过试验,将茶饼揉制由布袋揉成圆型后,再用十八公斤重的铅饼加压的方法,改用铝甑直接蒸压的方法。

1955年经省公司批准,紧茶规格由心脏型改为砖型,先生产10吨到丽江等地试销并征求消费者意见。同年,省公司通知茶厂对出口紧茶进行人工后发酵试验。下关茶厂七子饼茶形状由凹型底改为平底。

1958年试验成功高温快速人工后发酵,达到缩短发酵周期、降低成本的效果。

1973年昆明茶厂吸取下关茶厂紧茶渥堆发酵的原理,再经高温高湿人工速成的后发酵处理,制成现今的云南普洱茶(熟茶)。

1975年试制普洱沱茶(熟茶),1976年批量出口沱茶(7663)装供香港天生行,由该行专销法国市场销售。

1976年省公司召开全省普洱茶生产会议,要求昆明、勐海、下关三个厂加大生产普洱茶(渥堆熟茶),并決定茶品唛号。下关茶厂为76开头,末尾为3。

1978年下关茶厂产量不大的圆茶(七子饼茶),被省公司将生产计划书下达给勐海茶厂加工。

昆明茶厂:7581普洱熟砖(75年)

1973年,四家茶厂相关人员到广东省进行渥堆发酵技术之考察返回后,由下关茶厂完成初步熟化技术,进由昆明茶厂再加湿加温,完成定之潮水渥堆技术,也就是现在所称的熟茶。据史料显示,初步完成之试验茶品为坊间称之“枣香厚砖”,量产茶品则为“73厚砖”。

7581昆明熟砖则为1994年以前,市场熟砖之主流茶品,1988~1994年为其盛产时期。

在这期间昆明茶厂以吉幸牌、金鸡牌为其主要外销品牌,吉幸金瓜贡茶与金鸡沱茶为这时期知名茶品,然产量不多。

普洱熟茶最重要的工艺:渥堆

渥堆,不熟悉茶叶的朋友可能连这两个字都念不清楚,但熟悉的茶友可会知道它其实是普洱熟茶工艺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部分。不光直接关系到熟茶成品茶的口感,而且还具有一定的风险,一不小心的话茶叶就报废了。

渥堆的工艺看起来十分简单——将鲜叶杀青干燥制成毛茶之后,按量堆成小山的形状,洒水,盖上布,让茶叶进行发酵,按照经验,制茶师傅会定时翻动茶叶和洒水,以控制茶堆的温度和茶叶发酵的环境。

一般来说,渥堆工艺要持续一个月左右,不过近年来有厂家为了减轻堆味、增加口感而改良工艺,采用低温、少量多次洒水、长时间发酵,渥堆时间甚至达到了3个月。

经过渥堆后的普洱茶汤色晶莹红润,味道醇厚甘甜,与普洱生茶相反的是,熟茶十分温和,对人体的刺激非常少,长期饮用还能起到养胃润肠的作用。

但如果工艺技术不高,制茶师傅经验不足,渥堆也存在风险的,最常见的就是烧堆,温度过高,让处于堆心的茶叶变黑碳化,失去了饮用价值。

除此之外,不成熟的渥堆工艺还会对茶叶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如果叶底像柴禾一样特别干、特别焦,可能就是渥堆时烧了心;如果叶底过软,一捏就烂,可能就是渥堆时水分控制不好,水分太高的缘故;还有一些熟茶中品饮到的焦味、霉味,也有很大的可能是从渥堆里产生的负面情况。所以一般在茶厂里,都会请经验丰富的老师傅来照看渥堆。

中国制茶史解析


中国制茶历史悠久,自发现野生茶树,从生煮羹饮,到饼茶散茶,从绿茶到多茶类,从手工操作到机械化制茶,期间经历了复杂的变革。各种茶类的品质特征形成,除了茶树品种和鲜叶原料的影响外,加工条件和制造方法是重要的决定因素。本文就制茶历史做简单介绍。从生煮羹饮到晒干收藏

茶之为用,最早从咀嚼茶树的鲜叶开始,发展到生煮羹饮。生煮者,类似现代的煮菜汤。如云南基诺族至今仍有吃"凉拌茶"习俗,鲜叶揉碎放碗中,加入少许黄果叶,大蒜,辣椒和盐等作配料,再加入泉水拌匀;茶作羹饮,有《晋书》记"吴人采茶煮之,曰茗粥",甚至到了唐代,仍有吃茗粥的习惯。三国时,魏朝已出现了茶叶的简单加工,采来的叶子先做成饼,晒干或烘干,这是制茶工艺的萌芽。

从蒸青造形到龙团凤饼

初步加工的饼茶仍有很浓的青草味,经反复实践,发明了蒸青制茶。即将茶的鲜叶蒸后碎制,饼茶穿孔,贯串烘干,去其青气。但仍苦涩味,于是又通过洗涤鲜叶,蒸青压榨,去汁制饼,使茶叶苦涩味大大降低。

自唐至宋,贡茶兴起,成立了贡茶院,即制茶厂,组织官员研究制茶技术,从而促使茶叶生产不断改革。唐代蒸青作饼已经逐渐完善,陆羽《茶经.之造》记述:"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即此时完整的蒸青茶饼制作工序为:蒸茶、解块、捣茶、装模、拍压、出模、列茶晾干、穿孔、烘焙、成穿、封茶。

宋代,制茶技术发展很快。新品不断涌现。北宋年间,做成团片状的龙凤团茶盛行。宋代《宣和北苑贡茶录》记述"宋太平兴国初,特置龙凤模,遣使即北苑造团茶,以别庶饮,龙凤茶盖始于此"。龙凤团茶的制造工艺,据宋代赵汝励《北苑别录》记述,有六道工序:蒸茶、榨茶、研茶、造茶、过黄、烘茶。茶芽采回后,先浸泡水中,挑选匀整芽叶进行蒸青,蒸后冷水清洗,然后小榨去水,大榨去茶汁,去汁后置瓦盆内兑水研细,再入龙凤模压饼、烘干。龙凤团茶的工序中,冷水快冲可保持绿色,提高了茶叶质量,而水浸和榨汁的做法,由于夺走真味,使茶香极大损失,且整个制作过程耗时费工,这些均促使了蒸青散茶的出现。

从团饼茶到散叶茶

在蒸青团茶的生产中,为了改善苦味难除、香味不正的缺点,逐渐采取蒸后不揉不压,直接烘干的做法,将蒸青团茶改造为蒸青散茶,保持茶的香味,同时还出现了对散茶的鉴赏方法和品质要求。这种改革出现在宋代。《宋史.食货志》载:"茶有两类,曰片茶,曰散茶",片茶即饼茶。元代王桢在《农书.卷十.百谷谱》中,对当时制蒸青散茶工序有详细记载"采讫,一甑微蒸,生熟得所。蒸已,用筐箔薄摊,乘湿揉之,入焙,匀布火,烘令干,勿使焦"。由宋至元,饼茶、龙凤团茶和散茶同时并存,到了明代,由于明太祖朱元璋于1391年下诏,废龙团兴散茶。使得蒸青散茶大为盛行。

从蒸青到炒青

相比于饼茶和团茶,茶叶的香味在蒸青散茶得到了更好的保留,然而,使用蒸青方法,依然存在香味不够浓郁的缺点。于是出现了利用干热发挥茶叶优良香气的炒青技术。炒青绿茶自唐代已始而有之。唐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中言道:"山僧后檐茶数丛……斯须炒成满室香",又有"自摘至煎俄顷余"之句,说明嫩叶经过炒制而满室生香,有炒制时间不常,这是至今发现的关于炒青绿茶最早的文字记载。经唐、宋、元代的进一步发展,炒青茶逐渐增多,到了明代,炒青制法日趋完善,在《茶录》、《茶疏》、《茶解》中均有详细记载。其制法大体为:高温杀青、揉捻、复炒、烘焙至干,这种工艺与现代炒青绿茶制法非常相似,参看附录中绿茶制造工艺。

从绿茶发展至其它茶类

在制茶的过程中,由于注重确保茶叶香气和滋味的探讨,通过不同加工方法,从不发酵、半发酵到全发酵一系列不同发酵程序所引起茶叶内质的变化,探索到了一些规律,从而使茶叶从鲜叶到原料,通过不同的制造工艺,制成各类色、香、味、形品质特征不同的六大茶类,即绿茶、黄茶、黑茶、白茶、红茶、青茶。

熟茶发展史


五十年代的澳门市场,茶叶分红汤茶与绿汤茶,且红汤茶贵于绿汤茶。当时澳门英记茶行的卢铸勋偶然发现绿汤茶遇水受潮后会变成红汤茶,于是自行研究,将绿汤茶泼水后晒干,研制出红汤茶,卖到港澳、南洋等地。这就是普洱熟茶的雏形——南洋泼水茶。但50年的历史断代,制工艺已经失传,无人知晓。但泼水制作出来的红汤茶技术,却导致了「广云贡饼」的诞生。而广云贡饼的茶叶调配了云南的晒青毛茶,云南省茶业公司也注意到了这种泼水茶,继而派吴启英、邹炳良等八人前去广东学习,以便在云南自行生产。泼水茶技术经过云南试验研究,于1973年用大堆发酵工艺正式成功,是当代熟茶发展的标志性工艺,往后的熟茶工艺迭代,都奠基于1973年的大堆发酵技术,与红汤茶已无甚关系。离地发酵、小堆发酵的创新1973年的大堆发酵技术,生产的熟茶主要用于填补香港市场的需求,而港九商会长期压低熟茶价格,使得熟茶的制作工艺和品质都难以提升。大堆发酵贴地层容易滋生低温杂菌,产生堆味等问题,清洁化生产的需求使离地发酵技术的应运而生。大堆发酵对于原料的消耗量也使得较高等级的原料因为量少很难用于发酵。2000年以后市场繁盛,对于高等级原料发酵的熟茶需求,促使了小堆发酵技术的诞生,熟茶自此摆脱了大堆发酵的量体限制。这两项技术的创新,促进了市场上熟茶的发展,也提升了熟茶的品质,也让更多人制作了熟茶。微生物发酵2017年,生物学对微生物的研究取得新的进展,促使熟茶发酵技术有了质的飞跃。有效转化率,指的是普洱茶发酵中的「活性替换醇厚度」。假设一款毛茶活性100分,发酵出来,醇厚度只有50分,那么就只有一半的转化率。通过创造微生物有利的环境来发酵,可以大幅提高熟茶的有效转化率,发出来的熟茶品质也就越醇厚。而在熟茶的发展进化历史中,示范了一套成熟的茶叶审美体系。这里的茶叶,不单指普洱熟茶,还包含所有茶类,普洱熟茶,不过是一个审美分支罢了。多数中国茶,都会面临江湖与学术的问题,有的相处融洽,有的互不往来。当我们着眼于更高层面,也就是多数人的品饮来看,审美体系的提出,不仅对于制茶业来说更为长久,对于茶叶文化的发展也赋予了更多可能。

普洱茶膏及其发展


1、根据品饮者饮普洱茶浓淡习惯而投入适量茶膏,一克普洱茶膏可冲泡3-6道,溶水500-800毫升。

2、请用山泉水或弱碱水冲泡,否则可能会因为水质PH值超标导致冲泡过程中出现块状沉淀。

3、用95℃以上的沸开水冲泡最适宜,该茶膏无须"洗茶".

普洱茶膏是将云南特有的乔木大叶种茶叶经过加工与发酵后,通过特殊的方式将茶叶的纤维物质与茶汁分离,将获得的茶汁进行再加工,还原成更高一级的固态速溶茶。

第一阶段:唐宋时期

茶膏从雏形走向基本成型;

第二阶段:雍正时期

这一阶段的主流制作工艺是 “大锅熬膏”,云南土司借鉴中国中医药“熬膏”方法, 采用“大锅熬膏”工艺土制普洱茶膏。吉祥凤凰茶膏鉴赏

第三阶段:乾隆时期

这一阶段的主流工艺是“压榨制膏”,清朝御茶房在宋朝“小榨去水,大榨出膏”的工艺基础上,创造“压榨制膏”法, 制成“宫廷普洱茶膏”,“普洱茶膏”也是在此时定名。

第四阶段:现代

这一阶段,由蒙顿开创。2005年,蒙顿茶制品独创“低温萃取、低温干燥” 等生物科技,成功破译清朝宫廷普洱茶膏“压榨制膏”的工艺,开创了现代普洱茶膏行业。蒙顿的诞生,标志着茶膏行业正式从传统步入现代。

第五阶段:天然仿生

常温仿生浸提工艺是在清代宫廷制作工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茶膏制作工艺。这种方式模仿了清代茶膏制作的气候、温度、环境,在更加繁复、细致的工序下,根据清代以花梨木为炭的思路,把茶汤的提取和浓缩,控制在常温40摄氏度左右。这里所说的常温与宋代工艺中的常温是有所区别的,宋代工艺的常温是指日常温度,而清代工艺的常温是指相对恒定的温度。这一工艺利用了芳香物质和活性成分必须在一定温度下挥发和析出的特性,最大限度的将这些茶叶的原有物质有效的溶解到茶汤再收敛成膏。中间避免了过高的温度造成芳香物质挥发和活性成分被破坏和过低温度的析出不足,所以制作的茶膏香味十足,陈化后的口感滋味也更好。

普洱茶等级及其品质


普洱金芽(宫廷普洱):单形条索紧直细嫩,金毫显露,色泽褐红(或深棕)光润;内质汤色红浓,陈香浓郁(或有槟榔香、桂圆香、甜香等),滋味浓醇、回甘,叶底细嫩、褐红。

礼茶:外形条索紧直较嫩,金毫显露,内质汤色红浓,陈香浓郁,滋味浓醇,叶底细嫩、褐红。

特级:外形条索紧细、显毫。内质汤色红浓,陈香浓郁;滋味浓醇,叶底褐红细嫩。

一级:外形条索紧结肥嫩,较显毫。内质汤色红浓明亮,滋味浓醇,香气浓纯,叶底褐红肥嫩。

二级:外形条索紧结较肥嫩,较显毫。内质汤色红浓,滋味浓醇,香气浓纯,叶底褐红柔嫩。

三级:外形条索紧结,尚显毫。内质汤色红浓,滋味醇厚,香气浓纯,叶底褐红柔软。

四级:外形条索肥壮紧结,尚显毫。在嫩梗。内质汤色深红,滋味浓醇,香气浓纯,叶底褐红尚亮。

五级:外形条索紧实,略显毫。内质汤色深红,滋味醇和,香气纯正,叶底褐红欠匀。

六级:外形条索壮实,略显毫。内质汤色深红,滋味醇和,香气纯正,叶底褐红欠匀。

七级:外形条索肥壮,色泽褐红。内质汤色深红,滋味醇和,香气纯和,叶底褐红欠匀。

八级:外形条索粗壮,色泽褐红。内质汤色深红,滋味醇和,香气纯和,叶底褐红欠匀。

九级:外形条索粗大尚紧实,色泽褐红。内质汤色深红,滋味平和,香气纯和,叶底褐红欠匀。

十级:外形条索粗大稍松,色泽褐红稍花。内质汤色深红,滋味平和,香气平和,叶底褐红稍粗。

普洱茶醒茶原理及其技巧


普洱茶犹如沉睡的美人,虽美却没有生气,只有通过醒茶让其焕发生机,重新获得生命,才能充满韵味,滋味毕现。

醒茶,重新唤醒普洱茶中的活性物质。一般来说,普洱茶多会存放多年,长年的仓储陈化令内含物质变得收敛,冲泡时不容易出味。醒茶即通过改变茶的存储方式,打破茶叶内部平衡,唤发活力,迅速提升茶叶品质。

醒茶,使茶叶与空气中的氧气充分接触,使茶固有的花香、陈香逐渐散发出来,还能发展出一些更加微妙的风味,并柔顺普洱茶中的茶单宁,使普洱茶变得更香更好喝,口感顺滑爽口。

一、干醒,是指通过改变普洱茶的存储方式,达到唤醒茶质、凝聚茶香的目的。

日常干醒茶步骤如下:

1、拆分紧压茶

去掉包装,解散紧压的普洱茶,多会使用到茶针或茶刀。如果是茶饼,可以从侧面沿边缘水平入刀;若是茶砖可从侧面入刀,比较容易将茶剖成两片,然后再分成小块。解茶时应尽量保持叶片的完整,顺着茶叶的规律去开解。

2、自然摊置除杂味

将解散的茶叶置于清洁、无异味的阴凉处,使之与空气充分接触,使叶片自然呼吸,散去茶叶中的杂味。摊放时需在茶叶上覆盖一层棉纸,避免落上尘土,同时还需注意空间的湿度不能太大,以免茶叶受潮变质。

3、放入醒茶罐存储

经过通风透气后,将普洱茶收纳于具有通风性能、无杂味且干燥的紫砂罐中,让茶叶自然苏醒回气,令茶质和香气快速凝聚。收入紫砂罐后醒茶时间大致为1-3个月。

二、湿醒,通常被称为“润茶”或“温润泡”

在干醒的基础上,用水及温度帮助叶片舒展,使茶叶充分地苏醒过来,利于在正式冲泡时释放出茶叶的最佳品质,并洗去茶叶在各个环节中附着的浮尘。

湿醒的具体方式是,先用沸水充分温热茶具,之后投入适量茶叶,注水热水,数秒之后立即倒出茶水,反复1-2次,观察茶汤颜色,以判断正式泡茶开始时间。

湿醒茶,需注意不同类茶的水温和浸泡时间。

新茶与嫩茶需降低水温,熟茶与老茶则需要提高水温;浸泡的时间不能过长,否则茶叶浸出物释放过多,将会影响正式品饮时茶汤口感。

总而言之,醒茶通过茶叶与空气、水份的接触,使普洱茶苏醒过来,吸收天地人气,重新焕发出茶叶的本质,陈年风味也逐渐散发出来,口感会变得更加醇厚和柔和,香气沉稳。

我国春茶、夏茶与秋茶的划分


一般指由越冬后茶树第一次萌发的芽叶采制而成的茶叶称为春茶。

春茶由于茶树营养物质丰富,故而叶肉肥厚,芳香物质和维生素含量较高,滋味鲜爽,香气强烈,外形条索紧结重实。通常绿茶色泽绿润,红茶乌润,品质较好。

春季温度适中,雨量充分,再加上茶树经过了半年冬季的休养生息,使得春季茶芽肥硕,色泽翠绿,叶质柔软,且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特别是氨基酸。不但使春茶滋味鲜活且香气宜人富有保健作用。

春茶约3月下旬萌芽,一年分四季采制,谷雨至立夏(4月中下旬一5月上旬)为春茶,产量占全年总产量的40-45%。

春茶、夏茶与秋茶的划分,主要是依据季节变化和茶树新梢生长的间歇而定的。

在中国气候条件下,除华南茶区的少数地区外,绝大部分产茶地区,茶树生长和茶叶采制是有季节性的:

江北茶区茶叶采制期为5月上旬至9月下旬,

江南茶区茶叶采制期为3月下旬至10月中旬,

西南茶区茶叶采制期限为1月下旬至12月上旬。属于亚热带和温带地区的茶区,包括江北茶区、江南茶区和西南茶区,通常按采制时间,划分为春、夏、暑、秋四季茶。

但季节茶的划分标准是不一致的。有的以节气分:清明至小满为春茶,小满至小暑为夏茶,小暑至寒露为秋茶;有的以时间分:于5月底以前采制的为春茶,6月初至7月上名采制为的夏茶,7月中旬以后采制的为秋茶。

我国华南茶区,由于地处热带,四季不大分明,几乎全年都有茶叶采制,因此,除了有春茶、夏茶和秋茶之分外,还有按茶树新梢生长先后、采制迟早,划分为头轮茶、二轮茶、三轮茶、四轮茶的。

云南勐海茶厂制茶史


云南:勐海茶厂制茶史

8月21日,阳泉大益茶授权专营店店长熊立平为小读者们讲解了大益勐海茶厂制茶的发展史。

熊立平介绍,勐海茶厂坐落在世界茶树发源地--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旧称佛海)。

1938年,为振兴中华茶产业,受当时中国茶叶总公司委派,毕业于法国巴黎大学的范和钧先生与毕业于清华大学的张石城先生带领90多位来自祖国各地的茶叶技术工作者前往热带雨林深处的勐海县筹建茶厂。在总结吸收传统普洱茶产制工艺的基础上,引入了机械制茶技术和设备。1940年,勐海茶厂(原名佛海茶厂)正式建成投产,之后几次更改厂名,最后确定为勐海茶厂。

70多年的不懈努力,勐海茶厂已发展为当今首屈一指的普洱茶生产企业,现拥有占地380多亩的普洱茶综合加工厂;勐海县境内的各大茶山,为勐海茶厂提供了充足且优质的原料;遍布各乡镇的茶叶收购组和初制所,以及较强的产品研发能力,勐海茶厂步入了规模发展时期。

云南七子饼茶的推广生产以及现代普洱茶人工后发酵工艺的巨大成功,是勐海茶厂对现代普洱茶发展的卓越贡献。“大益牌”普洱茶作为普洱茶行业中的顶尖产品和著名品牌,几十年来一直被业内推崇为经典普洱茶的代表,成为无数茶人竞相收藏的普洱茶珍品。

“一心只为做好茶”--新一代“大益”人秉承前人的优良传统,专注于现代普洱茶的科学研究与发展,为追求自然健康的更高生活品质,将继续创造更多的云南普洱经典。

详解普洱茶醒茶原理及其技巧


普洱茶犹如沉睡的美人,虽美却没有生气,只有通过醒茶让其焕发生机,重新获得生命,才能充满韵味,滋味毕现。

一、醒茶,重新唤醒普洱茶中的活性物质。一般来说,普洱茶多会存放多年,长年的仓储陈化令内含物质变得收敛,冲泡时不容易出味。醒茶即通过改变茶的存储方式,打破茶叶内部平衡,唤发活力,迅速提升茶叶品质。

二、醒茶,使茶叶与空气中的氧气充分接触,使茶固有的花香、陈香逐渐散发出来,还能发展出一些更加微妙的风味,并柔顺普洱茶中的茶单宁,使普洱茶变得更香更好喝,口感顺滑爽口。

(一)干醒,是指通过改变普洱茶的存储方式,达到唤醒茶质、凝聚茶香的目的。

日常干醒茶步骤如下:

1、拆分紧压茶。

去掉包装,解散紧压的普洱茶,多会使用到茶针或茶刀。如果是茶饼,可以从侧面沿边缘水平入刀;若是茶砖可从侧面入刀,比较容易将茶剖成两片,然后再分成小块。解茶时应尽量保持叶片的完整,顺着茶叶的规律去开解。

2、自然摊置除杂味。

将解散的茶叶置于清洁、无异味的阴凉处,使之与空气充分接触,使叶片自然呼吸,散去茶叶中的杂味。摊放时需在茶叶上覆盖一层棉纸,避免落上尘土,同时还需注意空间的湿度不能太大,以免茶叶受潮变质。

3、放入醒茶罐存储。

经过通风透气后,将普洱茶收纳于具有通风性能、无杂味且干燥的紫砂罐中,让茶叶自然苏醒回气,令茶质和香气快速凝聚。收入紫砂罐后醒茶时间大致为1-3个月。

(二)湿醒,通常被称为“润茶”或“温润泡”。

在干醒的基础上,用水及温度帮助叶片舒展,使茶叶充分地苏醒过来,利于在正式冲泡时释放出茶叶的最佳品质,并洗去茶叶在各个环节中附着的浮尘。

湿醒的具体方式是,先用沸水充分温热茶具,之后投入适量茶叶,注水热水,数秒之后立即倒出茶水,反复1-2次,观察茶汤颜色,以判断正式泡茶开始时间。

湿醒茶,需注意不同类茶的水温和浸泡时间。

新茶与嫩茶需降低水温,熟茶与老茶则需要提高水温;浸泡的时间不能过长,否则茶叶浸出物释放过多,将会影响正式品饮时茶汤口感。

总而言之,醒茶通过茶叶与空气、水份的接触,使普洱茶苏醒过来,吸收天地人气,重新焕发出茶叶的本质,陈年风味也逐渐散发出来,口感会变得更加醇厚和柔和,香气沉稳。

普洱茶名字发展史


回顾普洱茶发展史,初看之下也是让我倍感头疼,各种茶让我看的眼花缭乱,经过梳理,总算搞清了这个发展史,今天,我们就一起穿越时间,回顾那些经典的普洱茶。

号级茶

一般指清末到1950年代,私人商号出品的普洱茶。以圆茶为主,一般每饼350克,每桶7饼,用竹罄包装。

竹罄顶面都制茶商标标注。每一桶有一张“筒票”说明生产商号,原料出处,生产方式以及品质要求,一般有“防伪商标”。

内飞

茶饼外不使用包装用纸,茶饼上无内票,有“内飞”压制在饼面下。内飞载有商业宣传文字及商号负责人姓名。

饼面的梭边,面饼做工十分严谨,条索较长且粗壮。

古董茶里,最著名的当属普洱“茶王”福元昌号和“茶后”宋聘号。而“同兴号”、“敬昌号”、“陈云号”也是著名的三大高端品牌。

另外比较出名的号级茶,还有同庆号、江城号、同昌号、杨骋号、普庆号、车顺号、鼎兴号、福禄贡茶、思普贡茗、河内号、鸿泰昌、群记圆茶、双花等。

而除了饼茶,“末代紧茶”(鼎兴紧茶、猛景紧茶)和“可以兴砖茶”也是另外两种形制的号级老茶

印级茶

生产时间:1951-1958年

生茶厂家:勐海茶厂

红印圆茶

又称现代普洱贡茶,是茶中极品,其内飞为“八中茶”商标,外包装纸正中印“八中茶”商标,且“茶”字为红色,商标上方为“中国茶叶公司云南省公司”(繁体字),商标下方为“中茶牌圆茶”(繁体字)。茶青肥硕,条索饱满,颜色粟红,茶面油光、茶汤透红及叶底柔软新鲜等品质外,其内飞多埋在茶饼里,采用古老制作工艺经旧式压模制造而成,茶汤厚酽、有兰香或野生樟香味。

绿印圆茶

是“红印圆茶”的姊妹产品,其内飞为“八中茶”商标,外包装纸正中印“八中茶”商标,且“茶”字为绿色,商标上方为“中国茶叶公司云南省公司”(繁体字),商标下方为“中茶牌圆茶”(繁体字)。早期绿印圆茶也叫“绿印甲乙圆茶”或“蓝印甲乙圆茶”,它无论在陈香、樟香、滋味、茶气等方面都是一流的。后期绿印圆茶又有“绿印头”和“绿印尾”之分,无纸绿印圆茶是“绿印头”,它采用勐海的乔木茶树茶青为原料,以生茶方式制成;“绿印尾”绿印圆茶,采用了部分新树茶青制造,但仍以生茶方式制造。

黄印圆茶

被称为“现代拼配茶青的普洱茶品始祖”,其内飞为“八中茶”商标,外包装纸正中印“八中茶”商标,且“茶”字为黄色,商标上方为“中国茶叶公司云南省公司”(繁体字),商标下方为“中茶牌圆茶”(繁体字)。60年代以后勐海茶厂按照“黄印圆茶”的拼配工艺,推出了中茶牌圆茶的替代品,“云南七子饼”。

七子饼

七子饼是现在对云南普洱茶的一个统称,而七子饼最开始是为了方便运输,以7量7的重量压制成饼,

命名方式:以7量7的重量命名,而七子饼357g的重量,也是有一种3+5+7=15的寓意,15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代表一个圆满的寓意。

普洱茶名字的变化见证了普洱茶的发展史,在喝茶的同时,喝的还有历史文化沉淀出的底蕴,和华夏人百折不挠的精神。

文章到这里就结束了,看了本文《我国茶宴溯源及其茶宴史》的内容不知道对你是否有所帮助,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点击茶经网cy316.com的“茶叶溯源”专题进行查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