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业新生代:茶仙子的“轻学术 乐生活”

发布时间 : 2021-01-04
黄色的茶业 轻青茶的用途 乐峰绿茶

黄色的茶业。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茶业新生代:茶仙子的“轻学术 乐生活””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茶业新生代:茶仙子的“轻学术 乐生活””相关知识!

茶业新生代∣茶仙子的“轻学术,乐生活”

杨瑞,四川农业大学茶学系硕士,2015年米兰世博会大学生茶艺团成员之一,“百度文库-国茶频道”执行负责人。一个执着的90后爱茶人,试图通过更有生命力的方式来分享理想中的茶生活,输送这个时代的茶中正能量。她,是你的茶中闺蜜,是你的心灵树洞···

很多没有接触过杨瑞的人一开始可能就会被她由内而外渗透出的那股仙气所袭,认为她会是一个不那么接地气的人。但这着实是一个巨大的误会,她有仙气不假,那股空灵气韵也许是与生俱来的,但降生在这样一个混序的时代,那些弥足珍贵的精气神曾经一度成了她潜藏在内心深处的包袱。而事实证明,那些包袱背负在她的身上像似骆驼的驼峰,最终会成为她跋涉梦想的前行养料。“轻学术,乐生活”应该是这种养料催化下诞生的一种茶生活理念。

对于刚刚走出校园的年轻人而言,跻身于这个古老的行业,有太大的包袱与固有的框架成为悬挂在我们头上的紧箍咒。和大多数爱茶人一样,走进茶学系,甚至选择留在茶行业,都是在平复了梦想与现实之间制造的情绪起伏之后做的最后留守。很多茶学系的人在进入社会之后并不能在茶行业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位置。而很多茶行业的资深前辈都在有意无意间谈到茶行业人才的严重缺失。而试图进入茶行业的诸多优秀青年正在高墙之外逗留,高墙外的肃杀一直都在磨砺一颗成熟的爱茶之心。

成熟,是一种明亮却不那么刺眼的光芒,是一种圆润而不那么烦闷的音响,是一种无需在意别人看法的从容,是一种开始停止向周围苦苦解释的坦然。那种本能的判断开始独立形成,面对偏激开始淡漠,无需刻意表现却自然厚实,那种高度并不一定陡峭,一切都回归到平实与本真,生活的情趣得以自然流露。于是,我们看到了,那些仙魅飘飘,那些风姿绰约开始隆重的走进生活。

茶,原本就是连接生活的秘密通道。爱上茶,并不会与生活本生相脱离。与生活形成的裨益关系需要我们在进入茶的世界之后去感悟、去体验、去印证,最后得以歆享。眼下,年轻一代的生活氛围中,属于茶的元素越来越稀薄。代际传承形成的裂缝也许会成为茶行业走向未来的鸿沟。行业内部开始积极主动的拥抱互联网其实就是在试图通过一种新手段去弥补那条裂缝。而属于茶的历史太长,属于茶的积尘太厚,在行业中,往往每一种大胆的尝试都会很自然的生出障碍。很明显,我们如今并不缺乏对于茶文化的宣讲,但是一开口那种烦闷,腻耳的老生常谈已经难以越出院墙。杨瑞提出的“轻学术,乐生活”理念,应该说是这一代爱茶人意欲挣脱茶行业逼仄生存空间的表达。在茶行业与百度联手打造的“百度文库-国茶频道”上面。也许,是茶行业正在试探这个时代的茶需求;也许,是这个时代在一个垂直交汇的互联网平台上集中感受中国茶的魅力。这种互补互通,让茶在代际传承中有礼有节的形成了一种妥协,那种一味用情怀对抗时代的情绪及时得以抚慰,那种带着嘲讽传统的偏激也适时得以缓和。那些尘封在历史深处的学术成果,透过一代人的独特视角带着积极融入生活的态度,让茶的生活状态在这个时代得以生根!

小编推荐

一盏茶一种心情,自酌其乐,生活更舒心


曾经群芳斗艳,如今花瓣雨漂满天;曾经郁郁葱葱,如今,草木摇落露为霜;地,渐渐地由绿泛黄了。忽然念起秋已经潸然登场了。行走于陌上,一缕秋风吹过,一片黄叶从书上悄然凋落,恍若舍不得那曾经在光阴中走过的绚烂一季,它在空中打了几个转,最终才投入大地的怀抱。

刘禹锡曾言: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喜欢秋,它不似盛夏的火热,不像寒冬的冷冽,喜欢秋天那种微微冰凉的感觉。秋风习习,轻倚轩窗,手执香茗,邀来明月,静享“对影成三人”的时光。在一盏茶的光阴里,慢慢回味。

端起茶杯,呷一口茶,留在口中细细品尝,唇齿留香。我偏爱普洱茶,喜欢它那种历经岁月洗礼之后的风味,喜欢勐宋茶味苦、浓烈,却有独特高香;喜欢曼囡茶的那种独具山野气韵与茶气浑然天成;喜欢曼迈的那种独特的米汤香。喝茶久了,渐渐地连上了茶的那种清爽苦意与绵长甘甜的转化。

品茗,品的是一种心境,品茶可清心,让身心净化,净化心里的虚浮,滤去心中的杂乱,沉淀下来的是一种人生感悟。如《茶颂》曰:“人谓百花好,我称茶独王。一杯清肺腑,入梦亦留香。”独自品茶,更多的则是一种安然惬意的感觉,这时可以什么都不想,专注于品茶,也可以独自梳理心事自我反思,让思想天马行空自由驰骋。

对于爱茶之人来说,茶是生命中的一部分。自古以来,无论是达官贵人或是文人墨客或是平民百姓,都爱喝茶。少则三五亲朋好友相聚,多则婚宴喜庆上的饮茶。喝茶,喝的是一种氛围,一种品位,展示的是对人生的一种态度,品茶如品人生。

人生如茶,茶如人生,需细嚼慢品方能品出个中滋味。一盏茶心,人生百味,用心品尝,让生活更舒心。岁月蹉跎,时光流逝,手中的茶的滋味依然唇齿留芳,越品味越浓。于平淡之中体味生活的乐趣,方能常乐;原来生活如此之静美,尘世的喧嚣与纷争只不过是过眼烟云。一杯茶一份心情,自酌自乐,让生活更加舒心,心境也变得开阔,岁月静好。

茶的三次新生,你可知道?


人们总是会哀叹自己的一生,发出“三生”有幸的感慨……那么,怎样才算是三生呢?

你有听说过世间还存在着有着三次生命的生物吗?是的,那就是茶叶,下面就和大家来聊聊茶叶的三次生命。

第一次是它生长在树上的那段日子。茶树上的茶叶自由自在地生活着。当茶树由幼龄进入成龄并正式投产后,为了保持茶树的旺盛生长和高产稳产,要采用轻修剪和深修剪。轻修剪,是剌激茶芽萌发,便于采摘与管理。深修剪,是除去鸡爪枝,打破结节的阻碍,使之重新形成新的树冠,恢复并提高产量。

茶叶第二次生命是在茶农采摘、翻炒、揉捻继而出落成自己特有的茶形的过程中。茶叶的生产不仅会受到天气的影响,采摘的工人炒制时的不同手法也会影响到茶叶的口感,所以我们常说“靠天吃饭,靠人做茶”。

炒制茶叶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出的主意。明朝建国初年,四方供茶,当时为名贵的贡茶叫“龙团凤饼”,这类茶叶加工要经过蒸碾,用米粉作粘合剂按一定形状压制而成。饮用时把茶团炒炙之后捣成细末,还要加上姜葱、桔皮、食盐等,煎煮成粥状方可品饮。朱元璋认为这太费事,也难品茶叶真正的香味,他让茶农用炒制方法生产条形散状茶,类似今天不加佐即可泡饮的绿茶。这种绿茶主要采用抑扬结合的方法来杀青和炒干。

有一个外国诗人写下这样的诗句:“从一杯中国绿茶里,我看到了中国的春天。”如果茶叶离开了炒制,茶叶的生命不会如此鲜活。

那么茶叶的第三次生命是品茗人用水滋润它,使它以后一次舒展身姿,以生命菁华回报懂得欣赏它的人。

“汲来江水烹新茗,买尽青山当画屏。”郑板桥的这副对联写的是实境,也是实感。“买尽”二字,化平庸为神奇,情意无限。茶叶的生命蕴含其中。正常的碧螺春色泽较为柔和鲜艳,用开水冲泡后看上去柔亮、鲜艳,茶叶上有白色的小绒毛。茶与水相遇,在杯中有如淡雅的丹青,或似劲疾的草书。条索纤细,卷曲成螺的那一根根碧螺缓缓地张伸开她那婀娜的身姿,汤色是清的,叶是嫩绿的,一股果香沁来。

茶叶的生命就是这样来到我们的身边,给我们增添快乐、助兴,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充实,更有意义。

茶叶有着三次生命,每一次生命都以不同的姿态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每一次生命都以不同的方式诠释着生命的意义,每一次生命也都绽放出了生命中美的光华。

茶,遇土则长,炒制重活,泡水再生。真正有意义的不在于生命的长度,而是生命的宽度!

黄山毛峰茶”茶中仙子”之美


黄山毛峰茶:其形,细扁稍卷曲,犹雀舌披银毫,其色,明澈清爽呈杏黄,其香,香气持久如白兰,可谓清秀脱俗,不愧是茶中仙子。

其芽叶细嫩多毫,叶醇甘厚,正是名山秀水出香茗。难得的人生佳境;雄伟山势配清澈溪泉,云海雾天,香气袅绕,舌底生津。唯一煞风景者,每到一次,游人更纷杂哎嘈喧,已难使人坐看归鸟静。

泡好的黄山毛峰茶,芽叶竖直悬浮,继而徐徐下沉,清明节采者特香。

白兰般的香气直沁心底,管不得人生是浮是沉,阵阵茶香,可消人间苦恼。黄山也像庐山般有云雾茶,不及后者醇,但是毛峰茶则为极品,延至清代光绪期间始出现。

黄山毛峰茶的特点

黄山毛峰的特点是形似雀舌,匀齐壮实,峰显毫露,色如象牙;内质清香高长,汤色清澈,滋味鲜浓、醇厚、甘甜;叶底嫩黄,肥壮成朵。

黄山毛峰是清代光绪年间谢裕泰茶庄所创制。黄山毛峰主要产在安徽黄山,这里山高谷深,峰峦叠翠,溪涧遍布,森林茂密,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优越的生态环境为黄山毛峰的自然品质风格的形成创造了极其良好的条件。

菊仙子的历史传说


很早以前,大运河边住着一个叫阿牛的农民。阿牛家里很穷,他七岁就没了父亲,靠母亲纺织度日。阿牛母亲因子幼丧夫,生活艰辛,经常哭泣,把眼睛都哭烂了。阿牛长到13岁,他对母亲说:妈妈,你眼睛不好,今后不要再日夜纺纱织布,我已经长大,我能养活你!于是他就去张财主家做小长工,母子俩苦度光阴。两年后,母亲的眼病越来越严重,不久竟双目失明了。阿牛想,母亲的眼睛是为我而盲,无论如何也要医好她的眼睛。他一边给财主做工,一边起早摸黑开荒种菜,靠卖菜换些钱给母亲求医买药。也不知吃了多少药,母亲的眼病仍不见好转。一天夜里,阿牛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漂亮的姑娘来帮他种菜,并告诉他说:沿运河往西数十里,有个天花荡,荡中有一株白色的菊花,能治眼病。这花要九月初九重阳节才开放,到时候你用这花煎汤给你母亲吃,定能治好她的眼病。重阳节那天,阿牛带了干粮,去天花荡寻找白菊花。原来这是一个长满野草的荒荡,人称天荒荡。他在那里找了很久,只有黄菊花,就是不见白菊花,一直找到下午,才在草荡中一个小土墩旁的草丛中找到一株白色的野菊花。这株白菊花长得很特别,一梗九分枝,眼前只开一朵花,其余八朵含苞待放。阿牛将这株白菊花连根带土挖了回来,移种在自家屋旁。经他浇水护理,不久八枚花朵也陆续绽开,又香又好看。于是他每天采下一朵白菊煎汤给母亲服用。当吃完了第七朵菊花之后,阿牛母亲的眼睛便开始复明了。

白菊花能治眼病的消息很快传了出去,村上人纷纷前来观看这株不寻常的野菊花。这一消息也传到了张财主那里。张财主将阿牛叫去,命他立即将那株白菊移栽到张家花园里。阿牛当然不肯。张财主便派了几个手下人赶到阿牛家强抢那株白菊花,因双方争夺,结果菊花被折断,他们才扬长而去。阿牛见这株为母亲治好眼疾的白菊横遭强暴,十分伤心,坐在被折断的白菊旁哭到天黑,直至深夜仍不肯离开。半夜之后,他朦胧的泪眼前猛然一亮,上次梦见的那位漂亮姑娘突然来到他的身边。姑娘劝他说:阿牛,你的孝心已经有了好报,不要伤心,回去睡吧!阿牛说:这株菊花救过我的亲人,它被折死,叫我怎么活?姑娘说:这菊花梗子虽然断了,但根还在,她没有死,你只要将根挖出来,移植到另一个地方,就会长出白菊花。阿牛问道:姑娘,你是何人,请告知,我要好好谢你。姑娘说:我是天上的菊花仙子,特来助你,无需报答,你只要按照一首《种菊谣》去做,白菊花定会种活。接着菊花仙子念道:三分四平头,五月水淋头,六月甩料头,七八捂墩头,九月滚绣球。念完就不见了。

阿牛回到屋里仔细推敲菊花仙子的《种菊谣》,终于悟出了其中意思:种白菊要在三月移植,四月掐头,五月多浇水,六月勤施肥,七月八月护好根,这样九月就能开出绣球状的菊花。阿牛根据菊花仙子的指点去做了,后来菊花老根上果然爆出了不少枝条。他又剪下这些枝条去扦插,再按《种菊谣》说的去栽培,第二年九月初九重阳节便开出了一朵朵芬芳四溢的白菊花。后来阿牛将种菊的技能教给了村上的穷百姓,这一带种白菊花的人就越来越多了。因为阿牛是九月初九找到这株白菊花的,所以后来人们就将九月九称作菊花节,并形成了赏菊花、吃菊花茶、饮菊花酒等风俗。

熟茶轻发酵史略


一说轻发酵,许多人联想到半生不熟。其实是发七成左右,留下三成空间来仓储转化。熟茶发七成,是大厂过去的传统,老前辈不是有“三七开”之说?熟茶发七成,对应的是后期仓储十年。为什么香港有十年成仓之说?也就是三七开的半成品,要用十年仓储养熟。2005年之后,大家追新茶快速套利,谁有时间慢养十年?于是,熟茶发得过熟,失去活性。2014年以来,许多人重视熟茶的高端价值,古树熟茶、山头熟茶、春茶发酵的熟茶、小堆熟茶等等新概念被挖掘出来了。2017年起,轻发酵熟茶受到行业追捧,于是大家重新重视“三七开”,慢养、活性等词汇走红“熟茶2.0”时代。

当然,“熟茶2.0”不是简单重复上世纪七十到八九十年代的经典,而是有“中生代发酵师”的创新,有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发酵技术模型……

这个世界上有一成不变的东西吗?没有!许多人说传统如何如何,其实传统制茶也在变化,三年一小变,十年一大变。我们复盘传统,是想搞清楚产业演变轨迹,市场趋势之变迁,从而找到面向未来的创新基因。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熟茶发酵史的四个断代与五个技术模型

四个断代:1975—1995轻发酵7成。1996—2005发酵由轻转重,7成逐渐转到八成左右的“适度发酵”。2006到2016,重发酵9成左右,重发酵与适度发酵占统治地位。2017年起,新一代轻发酵与适度发酵成为2.0时代之主流。

其演变轨迹为,发酵由轻到适度再到重,再回归轻发酵与适度发酵。也就是熟茶产业与发酵技术,呈现否定之否定后螺旋式上升的一个进程。

第一代轻发酵技术模型,存在“先天不足,后天来养”之现象,而且后天也不能确保一定能养好。第一代轻发酵技术模型盛行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直至九十年代中期。九十年代中期到2005年,是轻发酵逐渐转向适度发酵的十年。

2006年起,到2016年,是重发酵与适度发酵统治行业的十年。

2017年,以“润活发酵”为代表的第二代轻发酵技术模型开始成型,并将行业带入轻发酵与适度发酵占主导地位的熟茶2.0时代。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适度发酵”跟重发酵不一样,重发酵发酵程度9成以上,发得太死,缺乏活性物质,品饮与健康价值不高,后期转化空间不大。适度发酵是发八成左右,保留一定的活性物质,后期转化空间大,放个三四年就有非常高的品饮价值。轻发酵是发酵七成左右,保留的活性物质多,用十年的仓储来慢养,可养出“具有老生茶口感的熟茶”,品饮与健康价值极高。

从发酵程度来看,存在轻发酵、适度发酵与重发酵。

从发酵技术来看,存在五个发酵技术模型:

第一代轻发酵技术、第一代适度发酵技术、重发酵技术、第二代轻发酵技术、第二代适度发酵技术。

“先天不足,后天来养”的第一代轻发酵模型

我们先来看第一代轻发酵模型。熟茶从1973年试制,1975年试制成功,70年代未期进行技术定型,并向云南全省推广。这个技术模型不够完善,还存在许多问题。1983年省茶司联手云南大学微生物研究所进行科技攻关,搞清楚了普洱茶发酵的微生物机理,并发现了发酵结束后的熟茶存在“缓慢酯化后熟”现象:“普洱茶发酵结束后,是一个缓慢的酯化后熟过程,逐渐形成普洱茶特有的陈香风格,其陈香随后期酯化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因此,存放时间越长的普洱茶,其陈香风格越浓厚,质量也越高”(《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志》)。

也就是熟茶才做出来是“半成品”,通过养堆与长时间仓储让其缓慢“后熟”,最终成为“成品”。“半成品”意味着渥堆发酵结束后的茶叶保持活性,可以继续后发酵;“缓慢的酯化后熟过程”,意味着半成品熟茶要在仓储环节长期慢养继续发酵。故,一个完整的熟茶发酵模型,不能只盯着半成品那个环节——渥堆发酵,而要加上仓储环节。留有后续转化空间的“渥堆发酵+仓储后熟”,才是一个完整的熟茶发酵模型。

1984年,此项科研取得重大成果,并于1985年用于生产实践,在全省范围内推广。这标志着第一代发酵技术,也就是第一代轻发酵技术的成熟。

但这个技术存在“先天不足,后天来养,后天也未必一定能养好”之弊病。“先天不足”,源自三方面,一是用料普通与粗放,二是发酵过程粗放随意,靠师傅经验主导,导致发出来的堆子杂菌、腐败菌多,堆味重,不能马上喝,必须长时间养堆,并长期仓储,才能品饮。第三个是渥堆时间长,三个月,甚至半年。我们知道渥堆时间长,茶叶变酸。要消除酸味,需要长时间仓储。

导致先天不足的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会影响品质,但还不是严重的问题,严重的是第二个问题,即杂菌、腐败菌多,比如大肠杆菌严重超标。其解决的方式,就是用后天的“养堆”与长时间仓储来解决,由于熟茶存在“缓慢酯化”现象,在后熟作用下,杂菌、腐败菌会减少,益生菌会增多,茶叶品质提升,口感变好。第三个问题是渥堆时间长,这其实是好事,因为属于“慢养发酵”,“酸”可以通过养堆与仓储醇化来解决。慢养轻发酵+长期仓储,可以养出具有老生茶口感的熟茶。我们喝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生产的熟茶,为什么经常有喝老生茶的感觉,并有叶底返青现象,其道理就在此。

所以,我认为,第一代轻发酵技术模型,最大的价值在于总结出“慢养轻发酵+慢养仓储”。其最大的缺陷在于,原料不讲究,发酵过程中程控不好,杂菌、腐败菌多,需要浪费大量时间去养堆,去仓储,而且经过十多年的仓储,不愉悦的杂味未必能退干净。

1996到2005:发酵转为适度发酵,湿仓茶泛滥成灾

上世纪90年代中期起,熟茶开始逐渐由轻转重,到2000年以后由传统的轻发酵变成适度发酵。

其时代背景在于,香港房价地价80年代就很昂贵了,在香港长期藏茶变得不经济。港商的解决办法是,一是推动广东与昆明藏茶。比如80年代中期,广东茶叶公司在肇庆搞的防空洞加工熟茶与仓储茶叶,就很受港商欢迎,因为能帮他们分担仓储费用。二是希望茶叶发熟点,这样就可以缩短仓储时间。同时,九十年代中期起,台湾、马来西亚、香港等地涌进许多新人做普洱茶,他们手上没多少老货,在茶价快速上涨的年份,肯定希望茶叶发熟点,仓储三四年就上市交易。

九十年代中期到2005年,这十年的“脱轻入重”过程中,对“慢养轻发酵+慢养仓储”进行重大革新,发酵三个月到半年,肯定等不得,缩短到60天左右,轻发酵不好,转化太慢,发到八成以上。仓储十年?人生有几个十年!仓储三四年卖掉变现。

这一阶段造成的最大问题,是湿仓茶的问题。

十年是一个完整的仓储过程,这是香港人七八九十年代总结出来的。别否定香港人,当年只有香港人在搞仓储。早期熟茶的经典茶品都入了港仓。

本来按照港仓十年一个完整仓储,是不存在湿仓茶的问题,或者茶叶即便放湿,质量问题也不会严重。高温高湿的港仓,茶叶放三四年是“霉茶”,再用几年来退仓转化,就未必是“霉茶”。90年代中期以后,许多茶商将仓储一半,也就是三四年的茶叶拿来卖,许多还处“霉变”阶段,这就给人造成港仓等于霉茶,霉茶等于湿仓茶之印象。其实按规范的十年完整香港仓,是不会出现那么严重的霉茶的,所以港仓不等于湿仓。

港仓其实是一种“湿干转换”仓,也就是先让茶叶高温高湿几年,再在自然通风的环境干上几年,所以不能光就前半程叫湿仓,叫湿干仓才是其本义。

这一时期,盛行第一代适度发酵技术模型:普通原料粗放式适度发酵+三四年湿仓/港仓/干仓存放。

2006—2015的重发酵时代:速成普洱与绿茶化新茶大行其道

2003年,普洱茶在大陆热。2004年,勐海茶厂改制,很长一段时间,商家到勐海茶厂很难订到货,造成2004年到2005年大益茶价飞涨。搞到茶,转手卖就能赚大钱,于是普洱茶进入以卖新茶为主的“速成普洱”时代。发酵时间由六十天左右压缩到四十五天左右。才发酵出来的茶叶,要马上能喝,能卖,那就发酵到9成以上,堆味轻,摆上三四个月,就可上市交易。时间就是金钱,仓储三四年,我要错过多少商机。这就是重发酵的速成普洱时代的商业逻辑,我卖新茶快速套现,让别人当接盘侠仓储茶叶。

过去的传统工艺强调普洱茶是半成品,所以其需要通过后期仓储来将普洱茶养“熟”(不是指熟茶,是指仓储陈化的后熟作用)。只有经过“后熟”的普洱茶,才是普洱茶成品。

2005年以后,流行卖新茶,无论生茶还是熟茶的工艺都发生了很大改变。用昆明老茶人江涛的话来说,这叫“速成普洱”,为了让普洱茶能尽快好喝,尽快上市交易,改变了以前的“半成品”工艺。

在生茶方面,许多人将前发酵的萎凋、渥红、闷黄、摇青工艺,绿茶的高温提香等带入普洱茶的初制中来,这些绿茶化、红茶化、黄茶化、乌龙茶化的工艺窜进来,虽然新茶就能做到苦涩度低、香甜柔,适口性好,适合现喝,但缺乏后期陈放价值。

在熟茶方面,传统工艺以轻发酵、适度发酵为主,2005年以后为了让熟茶做出来马上能喝,能尽快上市交易,采用了重发酵技术。重发酵的熟茶,口感顺滑,适口性好,发酵出来,摆放几个月就可以喝。但其缺点也很明显,香气不够,喝了口腔有点干燥,没有回甘,后期转化空间不大。而轻发酵的熟茶,才做出来不好喝,需要长时间后期转化才逐渐变得越来越好喝。转化到位的轻发酵熟茶,香气好,回甘生津,具有极高的品饮价值。

2008年以后,随着古树茶热,普洱茶进入了绿茶化时期(2008—2014)。既然喝绿茶,肯定以卖新茶为荣。在这一个时期,山头生茶成为高端的代名词,不好的台地料才拿来做熟茶。熟茶被定为上不了台面的低端货。既然低端,那么好料是舍不得用来发熟茶的,而且加工粗放随意,没必要太用心,能喝就行,反正卖不起价。更没有必要花长时期储存原料与长时间进行成品仓储醇化,这样会增加成本,将茶叶发到九成左右,让其摆上三四个月就能喝,就能上市交易卖掉!

这一时期占主导地位的是,重发酵与第一代适度发酵。

重发酵技术模型为:普通原料粗放式重发酵+出堆三四个月品饮/干仓仓储三四年。

第一代适度发酵模型在2008年以后有了较大调整,茶叶不再放湿仓,而是以专业化的自然仓为主:普通原料粗放式适度发酵+专业自然仓储三四年。

轻发酵缔造传统经典熟茶,也存在品质升级的巨大空间

完整的第一代轻发酵技术模型是:普通原料粗放式轻发酵+港仓慢养十年。

其在缔造传统老熟茶经典的同时,也存在非常大的时代局限。用这种技术模型发酵出来的茶,品质优秀但不完美。故,第二代轻发酵技术模型顺应熟茶消费升级的需要,在熟茶2.0时代探索出升级迭代版:

高档原料程控精细化轻发酵+专业自然仓慢养十年

台湾茶人陈智同在《普洱熟茶和发酵工艺》一文中说:

“一般昆明茶厂的发酵熟茶,感觉发酵程度较轻,依据我喝过的7581砖来说,发酵度多半在70%左右,有一种熟中带青的感觉,其实勐海茶厂90年代的熟茶,发酵度也都在70%左右。这种发酵方法有个缺点,那就是茶叶发酵度轻,可以保持茶叶的原味,但前提是所选的茶叶必须是质量相当高的茶叶,但一般发酵的产品多为夏茶或者是大量拼堆的茶叶,较轻的发酵度反而会将茶叶的缺点显现出来。也就是说,无论发酵的工艺怎么调整,其实发酵最重要的环节还是在于原料的选用,如果选用的茶叶太低档、太杂,那较重的发酵度可能会是比较好的选择。”

陈智同这篇文章很好,首先可以看出“轻发酵是熟茶的传统”,其次做轻发酵熟茶要用好原料,原料不太好可以发重点,来掩饰用料不好。

熟茶发酵有个“物质裂解、重组与还原”的特性。轻发酵茶,物质经裂解与重组后,还原度高,能将茶叶的本来面目还原出来。重发酵茶,物质经裂解、重组后,还原度低,也就是失去了其本来面目,换言之很难喝出茶叶因自然本性而带来的本味。普通原料如果发得轻,其会还原出茶叶的一些不好的本味。现在的发酵,为什么好原料发酵得较轻,普通原料发酵得较重,就是抓住了“还原程度不同”做文章,好原料经轻发酵后高度还原其优秀的基因,普通原料经较重发酵,利用还原性低,通过裂解与重组改变茶性,增加外在的色香味,来掩饰内质不足。

2016年之后,高档原料采用7成左右的轻发酵,或者8成左右的“适度发酵”,已经是行业共识,好原料发酵9成左右有点暴敛珍物之感觉。高档原料发酵7到8成,茶叶风味与养生物质经裂解与重组后还原程度高,活性物质保留多,能喝出好原料带来的自然愉悦的味道——“润活,气韵生动”。

轻发酵遇见不完美的港仓

第一代熟茶大都用的是普通原料,为什么要采用还原性高的轻发酵?因为云南渥堆发酵的熟茶,从上世纪70年代一直到90年代中期,基本上都是在香港仓储。才做出来的茶,味道并不好,不宜饮用,需要在香港存放十年,充分熟化了,才脱胎换骨,凤凰涅槃——具有老生茶口感的熟茶。

但还是有问题,这就是我们品饮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熟茶,一方面我们惊叹其醇美厚滑香甜鲜活回甘生津气韵悠长,另一方总觉得带点仓味,留有些许遗憾。港仓十年熟化,虽然将才渥堆出来味道很差的云南熟茶,经过长期慢养,改变了茶性,变得品饮价值极高。但另一方面,我们要知道港仓是高温高湿环境下存茶,茶叶高度熟化的同时,也容易滋生杂菌、腐败菌,让茶叶变得味杂,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仓味”。虽然香港茶商有成熟的“退仓”技术,杂菌、腐败菌可以在通风透气的环境中大幅度减少,益生菌会增加,但仓味很难退尽,或多或少会带点。

这就是前文说的,第一代轻发酵技术模型,存在“先天不足,后天来养”之现象,后天也不能确保一定能养好。

先天不足:主要是用料普通粗放,以及渥堆发酵过程粗放,杂菌、腐败菌多,需要花更长的后天仓储时间来消除不良影响。

用好原料,比如用山头茶、春茶来发酵,渥堆发酵过程中进行精细化管理,杂菌、腐败菌极少,那么才做成来的茶叶就很好喝,而且可以大幅度缩短仓储转化时间,仓储三四年就很惊艳,仓储十年就是一杯经典。润元昌的“润活发酵技术”,就是针对第一代轻发酵技术模型之弊端,进行工艺大幅度改进与提升,从而推动着第二代轻发酵技术模型之诞生。

后天来养:是指才做出来的茶叶口感差,细菌超标,不宜饮用,是半成品,需要拉到香港,仓储十年来熟化,并经退仓处理,让杂菌、腐败菌减少,益生菌增多,口感变好。

后天也不能确保一定能养好:先天不足,后天仓储改变茶性,但原料与杂菌、腐败菌的问题,虽然能后期改善与提升,但多多少少会影响茶叶最终品质。加上港仓的仓味问题,是很难完全退干净的,多多少少带有遗憾。

邹家驹在《姚记存茶》中提到香港茶商存茶情况:“姚老头在香港有十多个存茶地点,他或租或买,全部是大楼的地层。仓里各类新老茶叶混杂堆放,从地到顶,见缝插针,堆得满满的,只有屁股大个地方周转。库房里没有圣书上说的缸罐器皿,没有空调更没有除湿机,一切依自然而自然。”

这表明,2008年之前,大家存茶大都是相当随意的,不论是传统港仓,还是广为诟病的湿仓,以及后来一统江湖的干仓、自然仓,大家至多是依靠经验存茶。经验丰富的,茶叶会存得相对好些,没经验的,或者居心不良的,茶叶经常会存放得惨不忍睹。

普洱茶界真正有专业仓储的观念,是2008年以后,茶叶不好卖了,大家才静下来心来狠抓仓储品质,从而构建了一套较成熟的仓储体系——自然仓与科技仓两大体系。前者脱胎于干仓,后者是在港仓技术派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第二代轻发酵技术模型,可以利用最先进的仓储体系,即专业的自然仓体系来慢养一杯熟茶传奇!

如果说,第一代轻发酵技术模型存在“先天不足,后天来养,后天也未必能养好”之现象。那么第二代轻发酵技术模型,就是“先天禀赋具足,后天悉心栽培,培养天地一完人(茶)”。

升级版“轻发酵+慢养仓”,十年成就一杯“具有老生茶口感的熟茶”

我们看看润元昌倡导的“熟茶2.0”时代,怎样用技术创新来制造相对完美的新一代熟茶。

润元昌首创的国家专利“润活”发酵技术,是指在熟茶制作的过程中,通过“富氧发酵”、“加压发酵”等一系列新工艺的应用,提高茶叶内含物质的释放度,减少鲜爽物质损耗,更大程度保持茶叶活性,最终达到提升熟茶滋润鲜活口感的目的。

这项技术要理解起来很简单,就是一切以符合中国茶清饮审美以及身心健康为旨归,尽量增加有活性与韵味的风味物质,避免不愉悦不健康的物质产生。

服务高端群体,前文讲过了“要做有老生茶口感的熟茶”,以体现“润活是基础,气韵生动是熟茶的极致之美”。

相信这非一般的熟茶,即便喝惯古树生茶、武夷岩茶、凤凰单丛之刁钻老茶客,也愿意去尝试体验,去主动传播“润活与气韵生动”之熟茶新主张。

要做出具有老生茶口感的熟茶:首先要选好原料——用春茶发酵的熟茶,而且是经过醇化的原料;其次要做精细化、能管控与提升活性风味物质,避免不愉悦、不健康物质产生之新型发酵模型,让做出来的茶叶充满活性,喝起来口感愉悦,身心健康;最后是要长时间后期仓储,用时光的慢养来大幅度提升熟茶的品质。

要保留熟茶的足够活性空间,就宜采用轻发酵技术,才出堆的熟茶只是半成品,要经过长时间养堆,再压成饼砖沱。饼砖沱再放置仓库里长期慢养,让时光成为最好的雕刻师,花十年时间来成就气韵生动——高端熟茶的极致之美!

这一熟茶开发模型可以总结为:高档原料程控精细化轻发酵+专业自然仓慢养十年,用十年时光来养成一杯“具有老生茶口感的熟茶”。

润元昌有个计划,采用轻发酵的熟茶,才做出来的新茶,只卖百分之二十,百分八十的茶品,仓储十年再销售。这就是轻发酵的二八原则。

熟茶2.0时代,将是新一代轻发酵与适度发酵茶叶打天下。

轻发酵需要用十年来创造传奇。如果不想等太长时间,可以采用第二代适度发酵技术模型:高档原料程控精细化适度发酵+专业自然仓慢养三四年。润元昌的“陈香发酵技术”,就是第二代适度发酵熟茶之实践。

最后小结一下五大技术模型:

第一代轻发酵技术模型:普通原料粗放式轻发酵+港仓慢养十年。

第一代适度发酵技术模型前期(1996—2007):普通原料粗放式适度发酵+三四年湿仓/港仓/干仓存放。

重发酵技术模型:普通原料粗放式重发酵+出堆三四个月品饮/干仓醇化三四年。

第一代适度发酵技术模型后期(2008年—2014):普通原料粗放式适度发酵+专业自然仓储三四年。

第二代轻发酵技术模型:高档原料程控精细化轻发酵+专业自然仓慢养十年。

第二代适度发酵技术模型:高档原料程控精细化适度发酵+专业自然仓储三四年。

由此,这五种技术模型的兴盛更替与迭代,就构成了现代熟茶技术发展简史!

古代斗茶乐


在古代,斗茶可谓很是风靡,如同西班牙斗牛一般,惹人眷爱。但不同的是,斗茶要文雅得多,其文化内涵也十足丰富。

斗茶,即比赛茶的优劣,又名斗茗、茗战,始于唐,盛于宋,是古代有钱有闲人的一种雅玩。

宋代是一个极讲究茶道的时代,宋徽宗赵佶撰《大观茶论》,蔡襄撰《茶录》,黄儒撰《品茶要录》,可见宋代斗茶之风极盛。每年清明节期间,新茶初出,最适合参斗。斗茶的场所,多选在有规模的茶叶店,前后二进,前厅阔大,为店面。后厅狭小,兼有厨房,便于煮茶。有些人家,有比较雅洁的内室,或花木扶疏的庭院,或临水,或清幽,都是斗茶的好场所。

古之斗茶者,大都为一些名流雅士,围观者众多,就像今天看一场球赛一样热闹。斗茶者各取所藏好茶,轮流烹煮,相互品评,以分高下。斗茶,或多人共斗,或两人捉对“厮杀”,三斗两胜。

斗茶内容包括:斗茶品、斗茶令和茶百戏。斗茶品以茶“新”为贵,斗茶用水以“活”为上。一斗汤色,二斗水痕。首先看茶汤的色泽是否鲜白,纯白者为胜,青白、灰白、黄白为负。汤色能反映茶的采制技艺,茶汤纯白,表明采茶肥嫩,制作恰到好处;色偏青,说明蒸茶火候不足;色泛灰,说明蒸茶火候已过;色泛黄,说明采制不及时;色泛红,则说明烘焙过了火候。其次看汤花持续时间长短。宋代主要饮用团饼茶,调制时先将茶饼烤炙碾细,然后烧水煎煮,饮用时连茶粉带茶水一起喝下。如果研碾细腻,点茶、点汤、击拂都恰到好处,汤花就匀细,可以“紧咬”盏沿,久聚不散,这种最佳效果,名曰“咬盏”。点汤的同时,用茶筅旋转击打和拂动茶盏中的茶汤,使之泛起汤花,称为击拂。反之,若汤花不能咬盏,而是很快散开,汤与盏相接的地方立即露出“水痕”,这就输定了。水痕出现的早晚,是茶汤优劣的依据。有时茶质虽略次于对方,但用水得当,也能取胜。所以斗茶需要了解茶性、水质及煎后效果,不能盲目而行。

其实,宋人斗茶之风的兴起,与宋代的贡茶制度密不可分。民间向宫廷贡茶之前,即以斗茶的方式,评定茶叶的品级等次,胜者作为上品进贡。斗茶,分割出来作为一项游戏,当时也只局限于文人雅士之间。元代以后,渐渐推向民间,至晚清复归消歇。

古人斗茶的一些技法如今已难觅踪影,但古代斗茶之乐,却反映了中国茶文化的精深与历史的源远流长。

以茶代酒的起因


中华民族是礼义之邦,素有以茶代酒的习俗,每逢宴饮,不善饮酒或不胜酒力者,往往会端起茶,道一句以茶代酒,以尽礼数,既推辞摆脱了饮酒,又不失礼节,而且极富雅意。这一轶事广为应用,可知此典故是从何而来呢?

话得从头说起,公元252年,吴太祖孙权病死,其子孙亮继位,由干后宫政变,孙亮之兄孙休上台,到孙休临终时,遗诏儿子继位,任丞相濮阳兴和左将军张布为顾命大臣,辅佐幼主。

岂知孙休尸骨未寒,两位顾命大臣嫌孙休儿子太小,改立23岁的长君孙皓为帝。孙皓初登王位,抚恤民情、开仓赈贫,深受黎群爱戴。后来过惯了帝王之奢侈生活,变得专横拔扈,残暴施虐、沉迷酒色,荒淫无度,不理朝政,尽失民心。孙皓好酒,经常摆酒设宴,强要群臣作陪,每设酒宴,有个不成文的规矩,每人以7升为限,(按现在度量衡一升酒有二斤),不管会饮酒与否。

必要碰杯大饮,每杯定要见底,孙皓是个暴君,说一不二,动辄杀人,谁个不畏惧于他?所以每次席间,一片狼藉,群臣七倒八歪,醉卧地上,丑态百出。其中有个人叫韦曜,酒量只有二升,韦曜原是孙皓的父亲南阳王孙和的老师,任为太傅,谓之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其因地位相当特殊.故此,孙皓对韦曜也格外照顾,早知韦曜不胜酒力,就在杯里暗中换上清茶,韦曜也心领神会,故意高举酒杯,以茶代酒干杯,就这样不至于醉酒而失态。

茶如生活,生活如茶


想了解《茶如生活,生活如茶》知识吗,丰富的《茶如生活,生活如茶》内容等你来看!

桌上泡着一杯清茶,手中的键盘在敲打,我一直在忙着工作的事,甚至半天都忘了喝上一口茶。

我是一个不懂茶的人,也不懂得品味茶叶的好处,只是感觉到茶有着极好的提神作用,因为我的工作时常要加班,夜深人静时,也只有茶能够让我不打盹。近半年来,我几乎每天晚上都捧着茶杯,喝着热乎乎的茶水,说实话,有时候,我感觉茶水蛮苦的。

我不明白,人们为什么这样热爱茶,而且它还是中国古人最挚爱的东西,或许茶中真的蕴含着什么高深的哲理吧,因为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文化总是富有人生意义的,我坚信这一点。

当有人问我喝茶时在想什么时,我说我头脑一片空白时,他们的表情有些愕然,我才知道我原来喝的真的是一杯苦茶,那种苦味曾浸入我的神经。这个时候,我突然间明白了,茶就如生活,虽然充满苦涩,但也带有淡淡的幽香。如果你想的很简单,甚至什么都不想,你的生活就不会有那么多的艰辛与痛苦,相反还可能会有一股甘甜。如果你处处介意别人怎么看,或特别在乎生活中的不顺心,你的生活就越痛苦,生活往往都是在乎的越多,失去的越多。

我的生活里就有很多的挫折,我也一直看不开那些事,那些令人恼火的事。甚至看到某些人的做法,忍不住想发火,这种精神的苦一直侵蚀着我。我想,我需要的正是一杯清茶,让我慢慢的去品味,让我的心情平复。我一定会好好的喝茶,好好的生活,因为茶如生活,生活如茶。

本文《茶如生活,生活如茶》不知道是否有帮助到您呢,更多相关精彩内容可以查看网站其他栏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