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泡时间对冲泡黑茶的影响

发布时间 : 2021-01-04
茶的浸泡时间 泡茶的浸泡时间 茶浸泡时间

茶的浸泡时间。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浸泡时间对冲泡黑茶的影响”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浸泡时间对冲泡黑茶的影响”相关知识!

浸泡时间对冲泡黑茶的影响

随着黑茶渐渐走入寻常百姓的家庭,人们日益感受到黑茶带给身体的实际益处,对于黑茶的冲泡也越来越讲究。究竟,冲泡黑茶有什么讲究呢?讲究也是有的,下面小编就带大家一起去看看!

可控的浸泡时间

注意冲泡时间的长短

冲泡时间以茶汤浓度适合饮用者的口味为标准。一般讲,品饮安化黑茶,冲泡时间宜短,一般约2分钟左右,冲泡黑茶的次数可达5-7次,随着冲泡次数的增加,冲泡时间应适当延长。

冲泡时最好先倒入少量开水,浸没茶叶,再加满至七八成,便可趁热饮用。当喝至杯中剩三分之一左右茶汤时再加开水二次冲泡,继续喝至三分之一茶汤时,再冲泡第三次,这样可使前后茶汤浓度比较均匀。cY316.CoM

紫砂壶

选用适合的泡茶器皿

冲泡黑茶宜选择粗犷、大气的茶具,一般以厚壁紫砂壶或如意杯为主;公道杯和品茗杯则以透明玻璃杯为佳,此茶过滤后用玻璃杯饮用,其汤色十分漂亮,极具观赏性。

注意冲泡的水温

冲泡安化黑茶,因每次用茶量较多而且茶叶粗老,一般用100度的沸滚开水冲泡。有时,为了保持和提高水温,还要在冲泡前用开水烫热茶具,冲泡后在壶外淋开水。水比例:高档砖茶及三尖茶茶水比为1:30左右,粗老砖茶为1:20左右。

总的来说,冲泡黑茶的讲究并不是特别多,主要集中在浸泡时间、泡茶器具、冲泡时的水温有一定的要求。所谓精益求精,当人们不再满足于一杯简单的饮料时,那么,适度的讲究也是好事。

cy316.com编辑推荐

紫砂壶材质及冲泡方法对茶汤风味品质的影响


紫砂壶材质及冲泡方法对茶汤风味品质的影响

一、不同材质的紫砂壶泡水后各元素析出情况

二、用不同泥料的紫砂壶冲泡六大茶类的感官评审比较

三、以西湖龙井+紫泥为例,探究不同冲泡方案的影响

壹·泡水,它会“给”我们些什么?

可能很多人都会好奇过,紫砂壶到底是怎样影响茶汤的,特别是在央视某次报道之后,更会产生一些担心,用紫砂壶泡茶,会不会把壶里的什么东西泡出来喝下去?张颖彬在报告中首先解决的就是这个疑问,实验选取了宜兴当地产的五种不同泥料的紫砂壶为研究对象,包括三把原矿壶、两把化工壶,用ICP-MS检测煮沸的娃哈哈纯净水在壶中浸泡一定时间后,各元素的含量。

报告首先展示了实验用壶、泥范及显微镜下的壶体微观照片,器形均为仿古,容积150ml左右,壶胎薄厚均匀一致,新壶经沸水开壶处理用于实验。

泥料种类包括:

原矿壶-紫泥(清水泥)

原矿壶-本山绿泥(段泥)

原矿壶-红泥

化工壶-朱泥

化工壶-墨绿泥

检测元素包括:

Be(铍)、Al(铝)、Cr(铬)、Fe(铁)、Pb(铅)、V(钒)、Co(钴)、Mn(锰)、Ni(镍)、Cu(铜)、Zn(锌)、Ag(银)、Ba(钡)、As(砷)、Mo(钼)、Cd(镉)、Sb(锑)

实验发现新壶浸泡24小时后

所有壶无溶出的元素为:Be、Al、Cr、Fe、Pb

部分壶有溶出的元素为:V、Co、Mn、Ni、Cu、Zn、Ag、Ba

所有壶均溶出的元素为:As、Mo、Cd、Sb

——这些溶出的元素均没有超过饮用水的限量标准。

而即使是在新壶浸泡21天后的极端实验中,情况也只是稍微改观:

所有壶无溶出的元素为:Be、Pb

部分壶有溶出的元素为:Mn、Ni、Cu、Zn、Ag

所有壶均溶出的元素为:V、Co、Ba、As、Mo、Cd、Sb(种类和元素含量均有增加)

——除段泥和红泥壶中V元素外,其他溶出的元素也均没有超过饮用水的限量标准。

结论

一句话:用紫砂壶泡茶是安全的。

贰·泡茶,不同泥料泡出来真的不一样?

在这个单元中,张颖彬采用不同泥料的紫砂壶对六大茶类进行冲泡,审评计分。专家可以感受到细微的差别,普通人则表示无差异。

专家审评时发现,不同的泥料冲泡时对轻发酵茶的影响要大于重发酵茶,对于发酵程度较重的茶,泥料的影响可以忽略。仅以极端的西湖龙井和普洱熟茶为例,列举一些分数大家感受一下:

西湖龙井3g茶/150ml100°C纯净水,三泡,每泡时长各1min

滋味分所有泥料均为94-93-93;

汤色分所有泥料几乎均为95-95-95,唯段泥壶第一泡95.1分;

香气分不同泥料有差异:

第一泡最高93.5,最低92.5,1分落差;

第二泡最高91.5,最低89.5,2分落差;

第三泡最高87.5,最低86.5,1分落差。

段泥和红泥的透气性最好,香气最鲜爽,其次是紫泥,朱泥和墨绿泥稍差。

普洱熟茶(饼)7.5g茶/150ml100°C纯净水,三泡,每泡时长各1min

滋味分所有泥料均为94-94-94;

汤色分所有泥料均为93-94-93;

香气分所有泥料均为94-93-93。

基本无差别。

结论

首先,差异很细微,不见得每个人都能感觉到;其次,轻发酵茶差异较明显,重发酵茶则更不易觉察。

叁·用紫砂壶怎么泡茶(西湖龙井)更好?

这个单元观察的对象是冲泡方法,所以茶品和泥料都被固定了,采用紫泥(清水泥)紫砂壶,结合不同茶类日常饮用习惯,选取有经验的茶叶审评人员3人,确定不同茶类的最佳冲泡方法。报告中选取了西湖龙井为例,实验发现:

紫泥壶泡西湖龙井——

1.冲泡前不要温壶,温壶对清香风格的香气会造成负面影响;

2.80°C水冲泡品尝到的风味要优于100°C;

3.100°C和80°C水冲泡的时长方案,均为三泡各1min为最佳。

结论

西湖龙井茶在冲泡时要结合茶叶的具体情况,突出口感的甘度、鲜度、滑度,通过冲泡时间控制最佳品饮浓度,避免长时间浸泡产生涩味影响口感。

采用80°C水冲泡时,氨基酸浸出速率高于茶多酚,呈现出明显的“鲜”的口感,同时香气不易产生闷味,清鲜感强。(张颖彬茶社会)

时间与茶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一篇《时间与茶》,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茶一直与时间的概念相伴,时间变化,茶香也变化。不同的时间,不同的茶。所以要看懂茶、喝懂茶,先要懂时间。

茶与茶是不同的,以普洱茶为例,制作的时候十分简单粗疏,所以要想散发出沁人心脾的香气,就要依靠时间的沉淀,存放时间越久,普洱茶的香气就越浓郁。要记得存放时候要保持干燥,要单一茶品存放,防止串味。

像龙井一样的绿茶制作时十分精细,这种茶就需要早喝,在经过差不多半月的收灰过程后,就可以达到绿茶最佳的香气。若不尽早喝,等一个月后茶的口感就会逊色很多。

当前社会,因为生活节奏太快,因为人心太过浮躁,因为商家过于追求经济利益,所以往往会用现代技术强行缩短茶期,最为鲜明的代表是熟普,熟普的口感与陈年生普完全不同,强行催化的茶叶,在口感上会留下很大的缺憾。

还有一些商家,为了让茶叶早上市,还未退火就放入密封袋中,而密封袋也少有用食品级的,密封性差,串味严重,这样保存起来的茶往往有一股塑料味。口感不好,对身体也十分有害。

急功近利,没有耐心,不讲积累的行为,是喝不到好茶的。

对于茶来说,每时每刻,从春天到冬天,从早晨到晚上,茶的味道都会有不同,这种变化万端的茶香,需要最细腻的感知以及最安静的心态才能把握住。时间如流水,溜过指尖,飘过鼻端,最终会化作隽永的浓香。

关于本文《时间与茶》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中国茶对世界的影响


1000多年前,东起长安、西达罗马的古丝绸之路曾是连接中国与亚欧各国的贸易通道。在这条具有历史意义的国际通道上,五彩丝绸、中国瓷器和香料络绎于途,为古代东西方之间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是产茶最早的国家,在历史长河中,中国茶对世界的文明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茶对世界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通过丝茶之路,中国径山茶宴传至日本,形成了对日本社会有巨大影响的日本茶道;中国茶及茶道传至朝鲜半岛,形成了在韩国有广泛影响的韩国茶礼。中国茶传播欧洲,形成了欧洲人的下午茶习惯,促成了欧洲的工业革命。中国茶传至美洲,带去了新的饮食文明和创造财富的机遇。历史的事实表明,茶给世界人民增添了健康与幸福,世界也因茶而改变。

中国茶的对外传播给世界各地带去了新的文明生活方式

世界各国的饮茶风气,都是直接或间接从中国传入的。汉时中国茶已带进日本。唐时,中国茶及饮用方法正式传入日本与朝鲜,后来逐步形成了日本茶道与韩茶茶礼。通过茶马古道和丝绸之路,中国茶运销俄罗斯、西北亚及阿拉伯国家。从明代开始,荷兰、英国商船从中国采购大批中国茶运销欧洲,逐渐使欧洲掀起了饮茶热,后来又带动了美洲的饮茶热。由此,中国茶及其饮用方法逐渐传播至全世界,这种健康饮料的推广与普及,给世界各国带去了客来敬茶、以茶休闲、以茶健身这种新的文明生活方式,普遍提高了人们的心身健康水平,促进了国际社会的和谐发展。

中国茶种与产制技术的对外传播使世界形成了茶产业

茶原产中国,中国茶种唐代传入日本与韩国,清康照年间传入印尼的爪哇,清乾隆年间传入印度,清道光年间传入斯里兰卡,清光绪年间传入俄国的格鲁吉亚,中国茶专家刘峻周在格鲁吉亚指导种茶30年,发展茶园230公顷,曾获沙皇政府授予的勋章。如今全世界已有64个国家种茶,种茶面积达300万公顷,年产茶390万吨,已形成一个完整的茶产业,丰富多采的茶产品,充分满足世界各国人民的需求。中国2012年种茶面积238.5万公顷,产茶176.1万吨,均为世界第一;出口31.3万吨,居世界第二位;中国六大茶类齐全,是世界上茶类最丰富的国家,因此,中国茶产业在世界上仍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茶促成了欧洲的工业革命

十五世纪,随着欧洲人新航路的开辟,殖民者在美洲发现了大量银矿,获得了大量财富。与此同时,由于东西方贸易的发展,欧洲人到中国大量采购茶叶、瓷器等东方物产运回欧洲,以奢侈品的高价在欧洲出售,赚取高额利润。美洲的银矿制成的银子正好迎合中国人的需求,并解决了银矿产品的出路。欧洲人将赚得的钱,充实本土日用品工业的发展,大量西洋工业品进入国际市场,因而赚得了更多的钱。这种经济上的良性循环,进而更促进了欧洲工业革命的发展。这其中,中国茶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和重要因素。

茶曾使欧美国家税收增加,国力增强

欧洲大量从中国进口茶叶,赚取了高额利润,无论是荷兰或英国以经营茶叶为主的东印度公司都发了大财。与此同时,中国茶叶带给这些国家国库的税收收入也是非常可观的。以英国为例,在东印度公司垄断的最后几年里,茶叶带给英国国库的税收收入平均每年达到330万英镑,占国库总收入的1/10左右。因此可以说,中国茶对英国国力的增强,无疑是达到了举足轻重的程度。

茶增进了人类健康,提高了工作效率

茶之所以成为欧美人喜爱的饮料,是因为他们深切体会到饮茶有利于健康,特别是他们发现了茶是维生素的补给源。他们过去长时间航海在海上,由于很少吃到新鲜蔬菜和水果,缺乏维生素C而患上了坏血病。后来他们得知中国茶尤其是中国绿茶富含维生素C,因此每次航行都带上中国茶叶,从而补充了维生素C,增强防病抗病的能力。

英国工业革命初期,主要靠工人的体力劳动来完成工业生产中很多的作业过程,那时机械化程度还处于初级阶段。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使工人集中精力并保持充沛的体力,投入繁重的工业生产?自从有了廉价的茶叶以后,资本家让工人喝大碗茶,从而使工人提神醒脑、精力充沛地投入劳动作业,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在早期工业化时代,在高强度、长时间的体力劳动的工作条件下,加牛奶和糖的茶,可以快速补充营养、恢复体力。于是,茶成了英国各个阶层的生活必需品。

下午茶,促进了科技进步

英国剑桥大学是一所世界有名的大学,该大学有个卡文迪实验室。这个实验室自1871年创办以来,共培养出了25个诺贝尔奖获得者、上百个皇家学会的会员、数以千计的物理学著名教授,成为世界现代物理学尖端学科的发祥地。说起来,这一切的获得,都与下午茶有关。一直来,卡文迪实验室有个不成文的规矩,那就是开始两周一次、后来几乎每天一次举办下午茶时漫谈制。到时,科学家们一边品茶、一边自由漫谈交流,相互启发,有时就在这种轻松的气氛中忽然开窍、有了新思路。很多新观点、新看法,就是在这种品茶交流中探讨出来的。所以他们也开玩笑地说,欧美国家的很多发明家、诺贝尔奖的获得者,有不少是在喝茶时自由讨论中获得灵感的。

中国茶传播至世界各地,依附于茶物质的茶文化,诸如客来敬茶、以茶休闲、以茶健身以及清、敬、和、美的茶道理念,都深刻地影响着各国的饮茶爱好者,从而更加丰富了世界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晔兮如华” 浸泡在茶道具中的禅心


“晔兮如华” 浸泡在茶道具中的禅心

“晔兮如华” 浸泡在具中的禅心

国际著名拍卖公司佳士德为最新一场秋拍命名为“晔兮如华”,其拍品也称得上晔兮如华,温润如玉。在时光的流逝中,这些凝聚了人类审美与情感的器物被珍惜着,呵护着,她们存在的意义远远大于她们使用的价值。在茶发展的几千年历史中,亦有很多或精美、或粗犷,或静默、或灵动的具被代代相传,在其中相传的不仅是一份精行俭德的茶意,更蓄含着一颗感恩、分享、包容、结缘的禅心。

茶汤之外的宁静

最近三五年,再去京城马连道茶城逛时,常常可以看到一些价格不菲的仿宋。同师友茶会时,也偶有人自包里挖啊挖,半天挖出个布袋,再从里面小心的擘出一只茶杯来。宋代、——仿佛在某一个时刻忽然迸发出积蓄已久的美来。哲学家兼诗人史作柽先生曾在书中论及,在他看来,宋朝是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代,历经隋唐灿烂文明的积累,自然地出现了极具代表性之两种成熟之造型作品:一种是,一种是碎纹瓷。而宋代的五大名窑:汝、钧、官、哥、定,大都是,碎纹瓷。这两种,在民族心灵中引起那么大而普遍的爱好与,即因其中含有画对自然世界所特具之内涵性精神之取法,此亦无他,即浑然一体。在史先生看来,青色也即一种无色之色,碎纹也即一种无形之形,换句话说,这也就是在去色、去对比的情形下,所形成之色与形之惟一形上之可能表达。假如于此我们再说得更具体一点,那就是,青色即天空,碎纹即大地,此即人在其成熟之人文心灵中,面对宇宙之两种极致之造型观念。换句话说,青色及碎纹,就是宇宙无限性之两种观念性的代表,于此若再求诸其根本,即浑然一体,别无其他,或即一种穷尽与绝对的表达。

到了现代,再很难在生活中看到一只真正的宋代茶盏,那些存世量很少的汝窑、哥窑、龙泉窑,只在博物馆与图录里鲜为一见,但依然美好着。那已逾千年的豆青色、卵青色、梅子青,依然类冰似玉,流光溢彩。即使是一只现代仿品,品质好的,盛着正岩茶或老普洱的茶汤,一样是美不胜收。

,以及那一身细细密密,大开大阖的开片,碎纹,有着岁月淘澄下来的宁静。

唐宋茶礼影响下的日本茶道


日本茶道发扬并深化了唐宋时“茶宴”、“斗茶”之文化涵养精神,形成了具浓郁民族特色和风格的民族文化,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显示了有中国传统美德的深层内涵的茶文化之巨大影响。 

按照茶道传统,宾客应邀入茶室时,由主人跪坐门前表示欢迎,从推门、跪坐、鞠躬,以至寒喧都有规定礼仪。 

参加茶事的客人根据身份的不同,所坐的位置也不同。正客须坐于主人上手(即左边)。这时主人即去“水屋”取风炉、茶釜、水注、白炭等器物,而客人可欣赏茶室内的陈设布置及字画、鲜花等装饰。主人取器物回茶室后,跪于榻榻米上生火煮水,并从香盒中取出少许香点燃。在风炉上煮水期间,主人要再次至水屋忙碌,这时众宾客则可自由在茶室前的花园中闲步。待主人备齐所有茶道器具时,这时水也将要煮沸了,宾客们再重新进入茶室,茶道仪式才正式开始。

沏茶时主人要先将各种茶具用茶巾(茶巾的折叠方法也有特别规定)擦拭后,用茶勺从茶罐中取二三勺茶末,置于茶碗中,然后注入沸水,再用茶筅搅拌碗中茶水,直至茶汤泛起泡沫为止。 

客人饮茶时口中要发出“啧啧”的赞声,表示对主人“好茶”的称誉。待正客饮茶后,余下宾客才能一一依次传饮,饮完后将茶碗递回给主人。客人饮茶也可分为“轮饮”或“单饮”。即客人轮流品一碗茶,或单独饮一碗茶。茶道礼法不仅是饮茶,主要还在于欣赏以茶碗为主的茶道用具、茶室的装饰、茶室前的茶园环境及主客间的心灵交流。整个茶会,主客的行、立、坐、送、接茶碗、饮茶、观看茶具,以至于擦碗、放置物件和说话,都有特定礼仪。一次茶道仪式的时间,一般在两小时左右内。结束后,主人须再次在茶室格子门外跪送宾客,同时接受宾客的临别赞颂。 

建窑对宋代斗茶的影响


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澹泊。

宋,就是最早的极简!

宋人喜好斗茶及使用黑釉瓷茶盏,从思想文化的角度来看,也是宋朝推崇理学、儒学,文人雅士崇尚自然含蓄、淡泊质朴风格的反映。黑釉瓷茶盏尤其是兔毫盏作为一种物质载体,是纯洁、中和、清明的象征,其安静的色泽中折射出的深邃意境则既能给当时的人们带来生理上的享受,又能融入精神文化生活中,成为一种艺术追求。加之宋人崇尚以茶养生,受理学思潮的熏陶,重视人的内省,通过人内心的沉思,达到人心里的进化。而庄严肃穆、如面壁参禅式的斗茶,恰好反映了宋代重视内省功夫的时代精神和心理素质。故而也就受到帝王的喜好。

上行下效,促使建窑黑釉瓷茶盏大量生产,更多的瓷窑烧造黑釉瓷茶盏。而兔毫盏便是建窑黑釉瓷茶盏中的代表。《中国陶瓷古籍集成》:建安所造黑盏,纹如兔毫。然其毫色异者,土人谓之:毫变盏。其价甚高,且又难得之。当时文人墨客对黑釉兔毫盏的记录中也可看出:蔡襄《茶录》下篇:茶色白,宜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祝穆《方舆胜览》卷十一:兔毫盏,出瓯宁之水吉然其色异者,土人谓之毫变盏,其价甚高,且又难得之。欧阳修《和梅公仪尝茶》:喜共紫瓯今宜酌,慕君潇洒有余情。

建窑黑釉瓷茶盏尤其是兔毫盏在北宋晚期至南宋鼎盛一时,具有极强的时代特色,这与建盏自身的特性、斗茶的需要以及当时上层社会的喜好是分不开的,它在宋朝的兴盛也在情理之中。《中国陶瓷》:斗茶的风习,始于宋初,徽宗朝为盛,南渡以后衰歇。此与建窑烧制御用兔毫盏的时间,也大致相当宋代建窑黑瓷的突然兴起与宋代上层社会饮茶、斗茶风尚有直接关系。

就北宋和南宋两代,建窑黑釉器的生产工艺精湛,影响颇为深远。宋代闽北和闽东的大批瓷窑都纷纷追慕效仿,像南平、建瓯、松溪、蒲城、崇安等地,都烧制过建窑风格的黑釉瓷器。它的影响还远及江西、四川、浙江、山西等地。江西吉州窑的鹤鸽斑是最为名贵的品种之一,可与建窑兔毫盏齐名,为时人争购,为后人珍藏。

总之,受当时社会上的侈靡之风影响,宋朝茶具走向了一个极端,变得非常讲究,同唐朝的质朴相反,违背了茶圣陆羽的初衷。人们不但在乎茶具的功用、外观和造型,而且更看重其质地,由前朝的陶或瓷,发展为玉、金、银或漆器,并相沿成风,日趋奢侈。

至明代初年,废团茶而代之以散茶,冲泡散茶的饮茶法代替了碾末而饮的点茶法,斗茶之风也渐趋消失,曾经盛行一时的建窑黑釉盏,也就慢慢的退出了历史舞台。而黑釉盏中的珍品兔毫盏,由于其烧制技术要求较高,伴随着斗茶文化的衰落,也随之日渐减少,最终成为了历史的一部分。

乌龙茶对茶文化的影响


乌龙茶的问世,给茶叶增添了一个新类型,系一大飞跃。由于它兼具绿茶之清芬、红茶之甘醇,备受世人赞赏。特别是在武夷山独特自然环境中生长出的茶叶制成的乌龙茶(专称武夷岩茶),更是醇厚幽远、独具岩韵,饮者青睐。并成出口贸易的重要产品。

乌龙茶的创制成功,进一步丰富了茶文化内函,茶书上的武夷岩茶诗词文赋屡见不鲜,赞声不绝。特别在品茗艺术上大有发展,所谓的功夫茶当源自于斯,并非妄言,有文佐证。清代才子袁枚丙午(1786年)游武夷山“到幔亭峰、天游寺诸处,僧道争以茶献。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果然清芬扑鼻,舌有余甘,一杯之后,再试一二杯,令人释躁平矜,怡清悦性”。

由于武夷岩茶品质优异,在武夷山为僧管山、制茶及经营武夷岩茶的“下府人”(即闽之下四府)人,便将武夷岩茶及品茶文化传至闽南。加之闽南海陆交通方便,经济发达,人民生活优于闽北,因而品饮武夷岩茶便成了他们体面高雅的赏心悦事。时告老还乡的宰相兼太子太保蔡新(漳浦人)吟有“食武夷,看金鱼”之句。清《龙溪县志》载:“灵山寺茶,俗贵之。近则远购武夷。以五月至则斗茶,必以大彬之罐,必以若琛之杯,必以大壮之炉。扇必以王官溪之蒲,盛必以长竹之筐……有的甚至“薪必以橄榄之核”,到了玄乎其玄地步。此等侈奢饮风,致使有的瘾君子倾家荡产。这种品茗风尚,很快传到临近的潮汕,当地士人郑重其事,增繁添序,冠以“潮汕工夫茶”雅名。陈镜雄等《潮汕工夫茶话》有文戏茶癖“宁可三日无米,不可一日无茶”,并称茶主要来自闽省。据福建茶叶专家庄任考证:“工夫茶指最初所用茶叶多尚武夷,源自武夷传统茶名”之品饮方法。

与此同时,闽南、潮汕、广州三邦竞相经营武夷岩茶。清中至民国间,武夷山麓的下梅街、星村街、赤石街先后为茶叶集散地,茶行茶庄毗邻,一片繁荣兴旺景象,有人揣测“全崇安”盛名当由此而出。武夷岩茶自此昂居中国茶叶“十哲”之位。与福建一海之隔的台湾省,虽然在清嘉庆(1796-1820)年间就移去武夷山茶苗种植繁衍。终因自然条件存在差异,无法成就武夷岩茶“岩骨花香”之韵。台之饮君仍然钟情岩茶。因此清《台湾通史》编者连横在其“茗谈”一文中写到:“(台人品茶)茗必武夷,壶必孟臣,杯必若琛,非此不足自豪,且不足待客。”长期以来台湾、武夷茶界往来不断。近十几年中来,更是频繁,或切磋茶事,或交流茶文化。

综上所述,武夷山创制出乌龙茶,不但是茶叶史上的一大贡献,而且对于弘扬武夷文化、乃至中华茶文化都有产生积极作用。我们应继承武夷先民的创造精神,而且要十分珍惜武夷岩茶及武夷茶文化,让它为当今的两个文明建设服务。

我国对世界制茶技术的影响


中国制茶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可以说,世界各国的制茶技术,均直接或间接地来自我国。

805年:唐代时,日本和尚最澄大师及806年空海大师,留学我国研究佛学,归国后,将我国茶叶蒸青绿茶的制茶技术传入日本。

1811年:荣西和尚留学回归日本,将锅炒茶制法传入日本。

1828至1833年:茶叶产制技术传入印尼。荷属东印度公司派茶师杰哥逊前后六次来我国学习研究,每次均带回茶种、制茶技术工人及器具。

1833年:苏俄来茶我国采购茶籽与茶苗,1848年开始采摘,依照我国茶叶制作方法开始生产。

1834年:印度成立植茶研究发展委员会,即派秘书哥登来我国学习茶叶产制技术。购买茶籽及茶苗,并寻找、招收四川省雅州及福建省武夷等地茶师及工人,到大吉岭等地发展茶业。

1835年:宇治山本氏,传回我国覆盖茶园玉露茶的制法。

1836年:哥登氏带回我国茶工,在阿萨姆勃鲁茶厂中,按照我国红茶制法,试制成功,日后发展成今天的阿萨姆红茶。

1866年:斯里兰卡正式制茶始于特罗氏。学习我国武夷岩茶制法,试制成功。至1873年后才仿效印度的机械制法。

1877至1887年:南非及东非洲茶叶的发展,已由我国输入茶叶生产技术。

1898年:日本开始仿制我国红茶、绿砖茶。

1926年:日本仿效我国珠茶制法。日本最普遍的煎茶,是仿自我国浙江龙井。

194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茶业者等退出印度、锡兰的茶叶经营,将技术与资本等,转移投资于肯亚等新茶区的开阔,才大量生产红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