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汤浑浊,是怎么一回事?

发布时间 : 2021-01-04
毛尖茶汤浑浊 绿茶汤浑浊 茶叶应该多长时间换一回

毛尖茶汤浑浊。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茶汤浑浊,是怎么一回事?”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茶汤浑浊,是怎么一回事?”相关知识!

茶汤浑浊,是怎么一回事?

品茶的时候,我们不时会把公道杯举起来欣赏一番汤色。透亮的茶汤总是让人赏心悦目,想去品味它。但如果遇到浑浊的茶汤,心里可就没什么好印象了,心情也低落了几分。“浑浊”,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影响茶汤透亮的原因有先天品质,也有后天冲泡,我们还得分开辨别。

生茶浑浊:工艺不到位。

普洱生茶在冲泡时茶汤有明显的浑浊迹象,一般是由工艺不到位造成的,主要体现在杀青、摊凉、晾晒三个重要的初制环节。wWW.cY316.Com

图中两杯茶汤,左边杀青过度,茶汤浑浊,右边则工艺到位,茶汤通透。

首先是杀青受闷。鲜叶在杀青过程中如果马虎大意,就可能导致茶叶被闷到,进而损坏茶叶品质,形成茶汤浑浊;茶青的工艺师需要时刻关注锅温、透气、翻炒速度等。

其次是摊凉过厚。鲜叶杀青过后,揉捻之前,要经过摊凉冷却。如果场地有限,将茶叶堆积得比较厚,时间长了,下面的茶叶就容易受闷,被闷到的茶叶就有可能浑浊。

最后是干燥不彻底。茶叶揉捻成条后需要阳光晒干,在高海拔茶山上遇到阴雨天气,茶叶干燥的过程会非常缓慢,如果摊开密度大,茶叶就有可能2天才阴干,导致茶汤浑浊。

津乔标准化初制厂全天候晒场,位于镇区茶山脚下,玻璃顶光谱更完整,阴雨天也可在一天内完成茶叶晾干。

近年,随着普洱茶的制作工艺在不断精细、认真,因工艺而导致的茶汤浑浊现象比以往要减少很多。但看汤色这一重要审评环节切不可忽视,如果遇到开汤就很浑浊的茶,则说明这款茶在工艺上就有很大的问题。

熟茶浑浊:发酵期或新出堆。

熟茶的制作需经过一个渥堆发酵的过程。刚出堆的新熟茶,汤色是绝对达不到红浓透亮的。制作工艺的不到位,发酵温度不够的熟茶,不但茶汤浑浊,汤色还沉褐发闷,堆味重,没有活力。

随着近年,熟茶发酵的进步,新出堆的熟茶汤色也越来越透亮。遇到新熟茶不是太通透要理性看待,只要汤色红润,滋味鲜活干净,那么品质是可以信任的,熟茶的汤色要达到透亮需要几年时间,或者通过老熟茶拼配提亮。

其他“浑浊”

还有一些原因,会让茶汤看起来不是很通透,比如:茶汤里茶毫多似乎会影响茶汤的透亮度,其实茶毫多是茶叶品质好的特征;在泡茶时投放的茶叶比较碎、冲泡水温不够高、出汤的时候抖动盖碗,也会让茶汤的通透度打折扣。这些都不算真正意义上的浑浊.

茶汤的干净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一款茶的品质,不过我们首先得明白“浑浊”是怎么一回事,别“误判”了一款好茶。

cy316.com延伸阅读

喝茶,是一件“慢工出细活”的事


谈到喝茶慢这个观念的时候,往往被讨论的是“这样喝茶很浪费时间”,我们要说,喝茶慢的“慢”并不是指时间的速度、进度的快慢、过程的长短,假使毫无节制、漫无目的泡,在茶席上爱喝多长久时间就喝多长久,那当然算浪费时间,不值得被推崇;又或以为把每一个泡茶动作比平常慢三拍就可以,那也不对。

喝茶慢的“慢”代表一种细腻功夫:即使时代变得多么匆忙,大家生活得多么急促,喝茶时我们还是要能够运用时间,很有系统的安排出欣赏茶的时间,这个时间一定要花,有时它多,有时它少,我们都必须细心享用它消磨它,也唯有通过这样慢慢享用品尝,这杯茶才能为我们带来肉体及精神的受益。

一九九九年十月提出喝茶慢时就有人问为什么要“慢”?

因为,我们认为茶是一个重要的饮品,它被我们喝进身体并深入影响我们将成为怎样的一个人,既然如此重要就必得购置一些制作工艺良好的茶叶。

因为有了好茶叶,我们要忠实保留必然而且正确的茶叶滋味,所以要使用合乎逻辑和不破坏茶叶的茶法来冲泡。

因为要合乎逻辑和不破坏茶叶,所以要悉心地了解茶叶,用精准的方法把茶泡好。因为要把茶泡好,所以我们必须先要懂得享用茶的方法,要细细把茶喝好。

因为要正确、精准、细细的态度把茶喝好,故此我们有必要知道什么时候要用什么装备,一一备好,连一分一秒都一一数过,慢慢把茶席做好,所以慢。

这种在泡茶过程中提炼出的一丝不苟的茶道精神,是希望踏踏实实专诚的泡茶、喝茶,不能把它视为多余或浪费,否则我们是没有办法安心享用它的。

如何才能做到“慢”?

“慢”需要从决定做一场茶会、办一个茶席、或临时才知道下一刻有必要泡茶给大家品尝的这一刻马上开始做起,我们会先了解有些什么客人,他们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看看今天是个大太阳天还是雨天?

他们刚吃过什么?这些微小的细节往往隐藏着应该泡什么茶来款待之的讯息。如果是预先安排好的茶会,当然会事先安排时间整理自身的整洁卫生以便适合泡茶,临时性的泡茶,一定也要争取机会先簌簌口清清口气,洗洗手清除异味与灰尘才入茶席。

茶席上备水煮水,倒水的动作要练习到滴水不沾桌面,从不会有多余水滴流出壶外。

摆放各种茶具时不可以草草了事,要轻轻的摆正在它们安身立命的位置,并且不发出任何不小心碰撞的声音。

取拿茶叶识茶赏茶总是随时留意不让香气无故散失掉,茶量要取得刚好,茶叶不要有遗漏一颗在茶席上。

泡茶奉茶时,心、眼、手的精神和感情要集中在同一个方向,手去到那里在做什么,心思和视线也必是同在一个所在。

尝茶时要充分的深呼吸嗅闻茶香,把茶含在口腔里咀嚼一番才咽下,不要例行公事一口吞了就完了。

在有时间观念下训练出来的“慢”,不是散漫的“慢”,它包含了茶者极之细腻的考虑周到,整个过程分解得精细,而又心神俱在地操作熟练,因此让人感受到茶的丰盛,生活的精致。在“慢”中充满了激情的喝茶,我们将可从每一分每一秒每一香每一味获得更紧密更充实的内涵。

喝茶了事了了东事了了西事了了东西事之一瞬啊


僧家道士的生活是一种啥样的生活呢?宋代道原《景德传灯录》载:“晨起洗手面,盥漱了吃茶,吃茶了佛前礼拜,归下去打睡了,起来洗手面,盥漱了吃茶,吃茶了东事西事,上堂吃饭了盥漱,盥漱了吃茶,吃茶了东事西事。”朝又复朝,夕又复夕,日又复日,年又复年,昼夜间,年岁间,就是这么三碗茶。《五灯会元》中记:“问如何是和尚家风?师曰:饭后三碗茶。”诚如唐代诗僧皎然诗云:“三碗便得道,何须苦口破烦恼。”

这是简单复简单的生活,是明洁复明洁的生活,这简单与明洁有如一加一等于二,然则,谁又参破得来?佛家以茶表达生活,有如哥德巴赫猜想以一加一相表达,多少智慧超迈的高人为之踟蹰一生,白首穷经,兀兀穷年,终抱憾莫解。一日仅以三碗茶应对世间万端事情,你能么?世间有多事多有事,劳其形,役其心,终日驱策人。心事、往事、愁事、喜事、情事、麻烦事,世间一切事,套轭于人之颈脖上,使人有如堕入万劫不复之畜道之驴,终生转于磨负于途。原以为科技与经济的发达,可解人于倒悬,哪知更让人深坠苦海,譬如轿车与飞机,原是释人之奔波劳碌的,现实却是一点也未曾稍减,反而大增,今日之东,明日之西,昼放江南,夜逐塞北,劳力劳心,苦煞人也。董桥先生说:“科技是人民的鸦片,商业是人民的精神食粮!金属和塑胶的硬体建设压碎了纸张和竹枝拼凑起来的书窗和东篱。”所以,陶渊明的“悠然望南山”是海市蜃楼的虚幻事了。法国作家罗兰·巴尔特曾满怀深情又怅惘地回忆:百余年前的夏天傍晚,巴黎家家户户门前全是乘凉的人,大家呆在一起什么都不干,这种情形,今天的巴黎将永远没有了。岂止是工业废气与商业香气交汇的巴黎,如今,连“人闲桂花落”的辋川与白云深处的寒山寺也见不到那种清胜了。

人生于世为稻粱谋,就让人无法以喝茶了事。苏东坡先生说:“我生涉世本为口”。“为口”实是人生无从拔出的泥淖。先生算是达观的人,然其亦“自笑人生为口忙”。东坡先生天生异质,怀抱的是可天下通吃、即或在长安“白居亦易”的大才,却因乌台诗案险些小命不保,此后而黄州而琼州,颠沛流离,呼吸于瘴疠之地,若非是糊己口养己家的使命压迫太甚,先生怕是懒得这么忍辱负重了。“茶雨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满纸虽是闲适与超脱,满怀却是哀哀复沉沉。现代作家姚雪垠生平要平顺一些,虽也免不了悲欣交集,却是欣多于悲:“我端起杯子,喝了半口,含在口中,暂不咽下,顿觉满口清香而微带苦涩,……我在品味后咽下这半口茶,放下杯子,于是新一天的工作和生活开始了。”新一天的工作与生活从茶开始。好,微谙了人生三昧。然其喝茶,却非喝茶了事,而是要喝茶干事,其人生之背负也并不轻松噢。香港仙去的专栏作家高雄,每日写稿逾万字,平常一万五,有时两万五,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不断,抄写二万五便酸软脊骨,何况要从骸骨皮肉中汲髓取血来创作的呢!高速运转的香港一刻不松地推着高雄高速运转的脑子,人何以堪?沦为了文字的农奴,成就自是斐然,而人生终究可怜。路遥写作《平凡的世界》才终卷而撒手西行,是累死的!昼短苦夜长,现代人恨不得二十四小时都是白昼天光,“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忙哪!累哪!为人生者,谁不有这么短促若鼓点的两声叹!前不久,看到某地出台了一个文件,文件规定,必须保证让学生每天有八小时的睡眠。人尚未长成,身心却严重超载,居然要以文件来规定生理本能,说来堪哀,动人深悲。

《红楼梦》中的跛脚道人唱过一首《好了歌》,其偈语颇为沉痛,很多事情洵是忘了好,却又何曾忘得了?曾有僧家编排了一个嘲笑俗家的故事,直中人心:一位俗家受僧家之诱,说是打坐参禅如何好如何妙,俗家就信了,一日坐于蒲团,摒弃万念,转而转进冥冥状态,然后猛拍大腿,说道:“打坐真是好,我这么一冥想啊,就记起了猴年马月某某曾借过我一升米。”功名利禄渗透了人性基因,在每个细胞里都深埋着DNA,谁能悉数剔除?何能粒粒捉尽?吴敬梓笔下有财主,人都快咽气了,却对两根灯芯费油费钱牵肠挂肚,对人事鞠躬尽瘁,死而不已!其实又何止这个财主,为名为利为情为色而死不瞑目的,满天下随处皆是。陆游懂得“死去原知万事空”,却还要“但悲不见九州同”,其牵挂的境界诚然高阔,然牵挂究是牵挂,在人心这个层面上与那“一升米”并无两样。俗家如是,僧道中人未必不如是。茶味即禅味,以为入了茶道之人就真的入了禅道,其实是误读。妙玉好茶,为烹醇厚之茶,竟几年前起意收集雪花,瓶装陈酿,吃茶的心情十分精致,入禅也该是很深邃了吧:但一见宝玉,却情萌心动,神游象外,可见情之割舍之万难,林黛玉竟为情吐血而亡,她是居萧萧清竹之潇湘馆的人,半心已入禅道的哪!清末民初文人苏曼殊,曾把臂入林,髡首摩顶,宠辱偕忘,空诸色相,但一手持黄卷,一心却旁骛,念念不忘油壁香车,见着了“日暮有佳人,独立潇湘馆”,便“恨不相逢未剃时”,深悔剃发。空色与好色,两心纠缠,苏僧之内心,也许比我们常人纯然好色更深痛几分。现在,很多寺院香火通行,行人如盛会,这还不够,还要将佛教总会道家总会搬到城里来。世间之人呢,宁可受劳累之苦,受名牵受利禄受情缠受欲绕,也不愿老衲燕坐,青灯照庙。便晓得僧道也是苦海无边。既然什么都不能了,那就干脆什么都不了了罢。看滚滚红尘,尽是行色匆匆之人鱼贯蚁聚,络绎于途,便知端的。

但“闲”字还是要的。尽管“求得闲来鬓已斑”,但还是要“一生心事只为闲”。红尘如沸锅如火焰山,把人煎熬烘烤得惶惶如犬之后,也要“偷得浮生半日闲”,去“消受山中茶一杯”。英国发明了下午茶,这种发明当不亚于伟大的科学发明,工业解放了人之身手,而下午茶却广惠人之心田,其造福人心,功莫大焉。外面车如飙人如跑,商场情场名利场狼奔豕突,如走乱兵,而茶肆雅间茶香袅袅如佛香,安妥人心。“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果然清芬扑鼻,舌有余甘,一杯之后再试一二杯,令人释躁平矜,怡情悦性。”按清人袁枚所教来喝下午茶,洵有生趣焉。此生趣近乎“一壶得真趣”之真趣了。自然,一壶得真趣,真趣只一壶,喝了这杯下午茶后,“躁”又钻出来了,“矜”又拱出来了,依然得遵守宿命,依然得归于人流之各类场中去找生活,去找人所牵挂的诸事诸物,真趣转成伪趣,转成幻趣。但总归有过暂且了了东事了了西事了了东西事之一瞬啊,比那些从没有过此趣的人,要有趣多了。了不能长了,好且好那么一下吧。

何谓一壶不事二茶


“一壶不事二茶”即一把壶只泡一种茶。因为紫砂壶具有特殊的双气孔结构,善于吸收茶汤,所以一把久经使用的紫砂壶,即使不加茶叶,单用沸水亦能冲出淡淡茶汤来。

因此,一把「不事二茶」的茶壶冲泡出的茶汤才能保持原味的鲜度与纯度,否则今天乌龙,明天普洱,后天花茶,那么必然茶味混沌,了无个性可言。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有些人为了在壶内形成“茶山”,使其看来更具古意,便将茶叶留存其中,任其阴干,但因台湾地区高温多湿,霉菌极易孳生其间,若就卫生观点考量,此法实不足取。更有些人泡茶后,故意将最后一泡茶汤存于壶内,直至下回使用前倒掉,认为此法可收内浸外养之效。殊不知,紫砂壶的气孔结构既擅于吸附茶汤,自然也易于吸收霉菌。以此养出的壶,只怕日后冲茶时,亦会带有异味,甚至有碍健康,实是得不偿失。

若真有必要需两茶混泡,其实也没啥不可,《阳羡茗壶系》有载:“壶宿杂气,满贮沸汤,倾即没冷水中,亦急出水泻之,元气复矣。”准此,请先充分洗净壶内外后,再注满沸水,静置几分钟再倒掉,如此反复几次(视前后两茶的茶味差异大小而定),便可正式使用了!但为防某些砂壶胎薄易裂,因此古人所谓“...倾即没冷水中…”的三温暖做法应斟酌为之!

茶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想了解《茶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知识吗,丰富的《茶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内容等你来看!

许多人经常喝茶,喝茶的人很多,但是,真正懂得喝茶的人并不多。从喝茶中可以感受到很多东西,喝茶看似简单的小事,但仔细思索,却有著很深的道理,如:刚泡好的茶很烫,所以要喝的时候会特别注意,如果分心於其他事物,很可能就会被烫到。当专心喝茶时,会感觉从苦到回甘的茶,很好喝,许多人不懂也不知道什么叫好喝,喝了也觉得没甚麼,只是有种特别的味道,认为不同的茶叶有不一样味道罢了。

其实,喝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要会泡茶,泡茶要按照步骤来,要自然熟悉的去泡茶,还得要有很高的稳定性,不能紧张,紧张就会不稳定,甚至出错,就不能泡出一壶好茶来。泡一壶好茶,喝一杯好茶,才算是真正的喝茶,如果要享受茶,那就得懂得茶艺了。

学茶艺,不仅仅只有泡茶这件事而已,要懂得茶叶,从种茶到製作茶,许多的过程,每种茶的好坏都会受到一定的气候、温度、高度、湿度等多种环境条件,还加上人為因素的影响,用心做的好茶叶,价格会那麼高,其实也不是没有道理。

了解如何选茶,找到自己喜欢的茶叶,如何泡一壶好茶,喝一杯好茶?茶筵席的设计,各种不同风格的作品,营造不同的人地时事物,自然又有设计感的氛围,更是茶艺的重要内容。

一组茶席设计是否有水準、有深度、有广度,一般来讲,决定於茶席设计者是否用心;然而,只是用心,还远远不够。茶筵席设计是一种整体文化底蕴,是茶文化的根底和设计理念的综合体现,如果设计者没有足够的文化深度,没有理论,没有学理,那麼茶席就会流於肤浅的摆设,变成没有设计只有佈置,这种佈置没有经过思考、发想,构建,主题不够明确,布局不够统一;甚至有些茶席缺乏茶文化的知识,只适合观赏,不俱备泡茶、品茶的功能。茶筵席是一种应用艺术,是一种生活艺术,主要是能用,不能用就不能称為茶筵席设计了,茶艺真的不是件容易的事。

茶席摆设除了要很用心去思考该如何摆设,设计者本身也需要接触很多自然艺术的灵感,真正好的茶筵席设计者,是花了很多心思去研究学习相关领域的,再融会贯通到茶筵席设计中。

茶艺工作者的仪态也很重要外,一起品茶的茶侣礼仪,也是不可少的,除了服装仪容不可随便外,就连坐姿也不能马虎,谈话也不可大声喧哗,品茶也最好把茶汤都喝完,有些人认為喝茶是一件很轻鬆的事,其实参加茶筵席聚会,是一点都不能随便的。

从红茶、绿茶、乌龙茶,到现在人手一杯或一瓶的液态茶,现代茶文化经过不断地推广演变,已经成為颇具代表性的文化之一,饮茶已是大眾化的时尚,茶艺也就跟许多专业知识一样,成為现代人应该学习的生活知识。

学习茶艺除了认识到茶的专业知识,学会如何泡一壶好茶,如何享受一杯好茶外,还可以更成熟地去学习每一样有兴趣的事务,像插花、掛图、点香,演奏音乐,茶会设计等,不要只学一点皮毛,要深入的去探讨,训练自己以后做每一件事情,都能细细体会,学得一技之长,再认识茶与相关艺术的应用,人生才能拥有一席之地。

近年来,喝茶在饮用形式上的突破,从热茶到冷饮,结合东、西方文化又受到欢迎!这需要多少的接受与推荐,才能达到现在的流行,甚至风靡到国际,这是很不容易的事。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东方文化精华的一支,学习茶艺除了要专精,还要準备好相关知识,把握稳定的技术,将东、西方饮食文化有机地融合和再创造。

茶艺是现代生活中高雅的休閒文化,中华茶文化就是代表著21世纪文明的现代文化。

本文《茶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知道是否有帮助到您呢,更多相关精彩内容可以查看网站其他栏目!

总有一盏茶汤,在等你


欢迎来到本网站,下面为您提供的是《总有一盏茶汤,在等你》内容,感谢阅读!

水是新鲜好水,昨日刚送来的山泉水,茶是铁观音,干茶色泽墨绿,嗅起来有一股山林沟壑间的清雅气息,很适宜在秋天品饮。

今天的铁观音泡得特别好,汤色黄绿明亮,闻起来有淡淡的兰花香。浅啜一口,齿颊留香。一个人自斟自饮,怡然自适,天宽地阔。

大清早喝茶,真是一桩美事。窗外微雨蒙蒙,潮湿的风拂动纱帘。楼下,树枝上有鸟儿在跳跃,鸣声清脆,比雨声还清心。天凉好个秋。清秋早晨的这壶茶,实在滋味无穷茶香袅袅,心情颇为舒畅,就像那壶中舒展开的叶叶芽芽。

这么好的茶,该请个人共享呢。转念一想,自己笑了,有谁会为了一盏茶汤专程登门?给远方的朋友发了一条短信:“一壶好茶邀君共。” 她立刻回复:“有情明月在心间。” 同是爱茶的人,一谈到茶,便有心灵的相通与默契。虽相隔遥远,犹近在咫尺。这亦是生命中难得的缘分。就像清闲是福,能在清闲中品一壶茶,可算是福报。

曾经写过一篇小文:《今夜,请让我回到宋代》,很怀念有宋一代,那时,茶事在生活中占很大的比重。那些穿素衣的人,或在林间卧听松涛、听水声,或在庭院的花树下抚琴一曲,燃炉烹茶,不过如此情景只能在古诗古画中寻觅踪迹了。现代人谁还愿意坐在树荫下或茅棚边,不慌不忙去溪边汲水,烧火煮茶呢?茶之事,对很多人来说,无可无不可。毕竟工作繁忙,有那么多事情分心耗神。不过,我相信,一壶好茶仍会带给人身与心的滋润和慰藉。

泡一壶好茶,需要有闲心和闲情。焚香,烧水,待得水沸,仔细温壶、烫杯、洗茶,然后悬壶高冲,茶香扑鼻而来,再倒入白瓷小杯,小口啜饮,细细欣赏茶的色、香、味。心无杂念,安然悠然,尽享茶中之味。

饮茶是一种乐趣,也是一种生活方式。从古至今,多少人都曾在一盏茶汤里找到了生活的真味。饮茶,不仅风雅,而且是一种生活的尊严。

活得匆忙,日子和事务接踵而至,又草率又潦草,即使有一壶好茶在桌上,又怎么品得出其中的好味道呢?饮茶是件清雅的事情,需要我们静下心来,暂时忘记尘世间的一切,将全部身心收束于当下,凝神于眼前的这一盏茶汤里。这才是饮茶之心,才品出茶中的真实滋味,也才能不辜负这样的好茶好水。茶本是灵性的植物,是天地赐予人类的绝妙礼物,需满怀爱心,谨慎对待。

一片茶叶的长成,需要阳光雨露,需要土壤的滋养孕育;泡茶需要好水,以山涧所汲的山泉水为佳,干净清澈;泡茶的茶具,来自大地上的优质泥土。如此看来,一盏茶汤里融汇了万物之精华。

喝茶之人立于天地、山川、草木之间,得天地之眷顾,幸甚至哉,还有什么需要患得患失的呢?世事不过是过眼云烟,转瞬即逝,且放下俗务,心无旁骛,好好品饮这盏热茶,享用这珍贵的天地精华吧。从一杯温暖的茶汤出发,我们心生愉悦,目光清澈,重返自然之境。我想,这也是我们的祖先创造茶文化的最终用心吧。

一盏茶汤里江山无限。小小的一盏茶,能照见天光云影,也能照见饮者的表情。一个人若能从一盏茶中品出人生的真味,那就离道不远了。

不要小看了这一盏茶水。日本科学家江本胜博士做过水结晶的实验,只要水感受到了美好与善良的感情时,水结晶就显得十分美丽。这真是神奇而不可思议。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知道答案。

当我们面对一盏温暖的茶汤,心怀感恩,默默念叨:“欢迎,一路跋涉,辛苦了!”你一定会看到,微风吹过,茶汤里漾起轻微的涟漪,那是茶水欣悦的舞蹈,它听到了,听懂了,这正应了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

人世茫茫,当你疲惫的时候,无论风雪夜归还是羁旅天涯,总有一盏茶汤在那里等你。是时候,洗净双手,点一支香,坐下来,好好品一盏茶吧。

以上就是为您提供的《总有一盏茶汤,在等你》全部内容,在阅读的过程中是不是有所收获呢?更多内容请继续关注我们网站内容更新!

悉尼茶事


我本不谙茶事,但在“大茶客”夫君的“培养”下,渐渐地也便有了茶瘾,竟一日不喝,如隔三秋,一俟爬格,则必泡一杯香茗解困祛乏,以挽住稍纵即逝的灵感。

原以为悉尼无茶可喝,探亲来澳洲之后,方知这里并非咖啡、牛奶的家天下,但凡免费供应饮料之处,皆体现“多元化”地备有茶水,只不过喝法没有咱们中国人纯粹:一包包经过特殊制作而易溶的茶叶(准确地说是茶粉)摆在茶盘里,旁边是开水器和塑料纸杯,要喝者只需将茶叶袋甩入纸杯,然后用开水器里的沸水冲泡,顷刻便得一杯香馥浓酽的茶水。爱喝英式茶的西人,照例还要在茶里倒上一点牛奶,搁上一点糖,然后边吹边喝,细细地品饮。

曾喝过几次这种免费茶,那味苦苦的、涩涩的、怪怪的,似药非药,总觉得不如咱们中国的清茶好喝,于是便专程去了中华味浓郁的唐人街。一走进那家号名“碧螺春”的茶庄,便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当店一幅斗大的“茶”字条幅,两边还悬挂着多幅有关茶叶的名家字画,其中“陆羽制茶”的那一幅最让人感到亲切。该茶庄的茶叶品种之多,叫人目不暇接,什么“西湖龙井”、“碧螺春”、“铁观音”、“蒙山顶上茶”……几乎囊括了中国的名茶。毕竟是在国际化大都市悉尼,中国有的茶叶这里有,中国没有的茶叶这里也有,单是印度生产的茶叶就有几十种!原想买习惯喝的“渝州沱茶”,但目光像篦子似的将茶庄里里外外“篦”了一遍,也未见其踪影,于是便退而求其次之,选择了经喝耐泡的“下关沱茶”。

有了地地道道的中国茶叶,我便自动放弃冰箱里常备的牛奶和饮料,当起了两腋生风的活神仙:每日清晨,必掰一砣茶叶来冲泡,口渴时便端起那只硕大的茶杯一阵“牛饮”,喝罢还连喊:“痛快,痛快!”而最痛快的还要数星空下品茗。当宝石蓝色的天幕上出现三五颗星星时,便一手提椅,一手端杯,来到清凉如水的阳台上。数星星也好,望天穹也好,听风声也好,闻花香也好,反正以茶代酒,不醉也是醺醺。如果运气好,几颗拖着亮尾巴的流星落进茶杯,溅起满天的诗情,那一刻就不是一个“醉”字了得……

长期生活在山遮岭挡的四川大盆地,必然有些孤陋寡闻,到悉尼后竟差点闹了“茶”笑话。春节前夕,应邀请,到位于唐人街的经营粤式菜品的金海酒家参加“澳华作家新春联谊会”。由于请柬上注明了开会时间是“下午3时至5时”、“备有下午茶”,于是中午便大吃海喝饱餐了一顿,还带上俩面包,以便“下午茶”喝得饥肠辘辘时,小小地“填补”一下。

联谊会的确也开得干净利落,编者、作者皆是三言两语便抒发了心声,当主持人宣布“请用下午茶”时,时钟不过四点。签名报到时便有人送来了一杯香茶,早已喝得口舌生津,但欲与刚结识的华人作家多进行交流,于是便抱着“拼死吃河豚”的精神坚守阵地:“大不了喝个肚儿溜圆,权当叮咚作响的‘半罐水’!”也许是没有思想准备吧,当服务员将“下午茶”送上时,我顿时惊了个目瞪口呆──这哪是什么茶呀?满桌皆是色香味俱佳的粤式点心……几只虾饺、蟹包、鸡糕下肚,自然便感到口渴,拿着纸杯去寻“茶”时,方才发现“下午茶”无茶,只有可乐和冰水。

“一壶不事二茶”是什么意思


一壶不事二茶即一把壶只泡一种茶。因为紫砂壶具有特殊的双气孔结构,善于吸收茶汤,所以一把久经使用的紫砂壶,即使不加茶叶,单用沸水亦能冲出淡淡茶汤来。因此,一把「不事二茶」的茶壶冲泡出的茶汤才能保持原味的鲜度与纯度,否则今天乌龙,明天普洱,后天花茶,那么必然茶味混沌,了无个性可言。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有些人为了在壶内形成茶山,使其看来更具古意,便将茶叶留存其中,任其阴干,但因台湾地区高温多湿,霉菌极易孳生其间,若就卫生观点考量,此法实不足取。更有些人泡茶后,故意将最后一泡茶汤存于壶内,直至下回使用前倒掉,认为此法可收内浸外养之效。殊不知,紫砂壶的气孔结构既擅于吸附茶汤,自然也易于吸收霉菌。以此养出的壶,只怕日后冲茶时,亦会带有异味,甚至有碍健康,实是得不偿失。

若真有必要需两茶混泡,其实也没啥不可,《阳羡茗壶系》有载:壶宿杂气,满贮沸汤,倾即没冷水中,亦急出水泻之,元气复矣。准此,请先充分洗净壶内外后,再注满沸水,静置几分钟再倒掉,如此反复几次(视前后两茶的茶味差异大小而定),便可正式使用了!但为防某些砂壶胎薄易裂,因此古人所谓...倾即没冷水中的三温暖做法应斟酌为之!

《阳羡茗壶系》由周高起所着,周高起(?~1654),字伯高,江阴(今属江苏人)。康熙《江阴县志》载,周高起颖敏,尤好积书工为故辞,早岁补诸生,列名第一。纂修县志,又着书读志,行于世。乙酉(1654)闰六月,城变突作,避地由里山。值大兵勒重,箧中惟图书翰墨。无以勒者,肆加[上竹下垂]掠,高起亦抗声诃之,遂遇害,该书撰于崇祯十三年(1640)前后,其主要刊本有:

(1)檀几丛书本;(2)江阴丛书本;(3)翠琅()丛书本;(4)粟香室丛书本;(5)常州先哲遗书本;(6)艺术丛书本;(7)芋园丛书本。

该书一卷,除序言外,分为创始、正始、大家、名家、雅流、神品、别派,以品系人,列制壶家及其风格品鉴,并论及泥品和品茗用壶之宜。后附有周伯高诗二首,林茂之,俞仲茅诗各一首。该书是研究宜兴紫砂茶具有重要着作。

此以檀几丛书本为底本,校以粟香室丛书、常州先哲遗书本等。壶于茶具,用处一耳。而瑞草名泉,性情攸寄,实仙子这洞天福地,梵王之香海莲邦。审厥尚焉,非日好事已也。故茶至明代,不复碾悄和香药制团饼,此已远过古人。近百年中,壶黜银锡及闽豫瓷,而尚宜兴陶,又近人远过前人处也。陶曷取诸,取诸其制,以本山土砂能发真茶之色香味,不但杜工部云倾金注玉惊人眼,高流务以免俗也。至名手所作,一壶重不数两,价重每一二十金,能使土与黄金争价。世日趋华,抑足感矣。因考陶工陶土而为之系。

创始金沙寺僧,久而逸其名矣。闻之陶家云,僧闲静有致,习与陶缸瓮者处。抟其细土,加以澄炼,捏筑为胎,规而圆之,刳使中空,踵傅口、柄、盖、的,附陶穴烧成,人遂传用。

正始供春,学宪吴颐山公青衣也。颐山读书金沙寺中,供春于给役之暇,窃仿老伪心匠,亦淘细土抟胚。茶匙穴中,指掠内外,指螺文隐起可按,胎必累按,故腹半矣。世外其孙龚姓,亦书为龚春。人皆证为龚。予于吴周聊家见时大彬所仿,则刻供春二字,足折聚讼云。

董翰,号后溪,始造菱花式,已殚工巧。赵梁,多提梁式,亦有传为名良者。玄锡。时朋,即大彬父,是为四名家。万历间人,皆供春之后劲也。董文巧而三家多古拙。李茂林,行四,名养心。制小圆式,妍在朴致中,允属名玩自此以往,壶乃另作瓦缶,囊闭入陶穴,故前此名壶,不免沾缸坛油泪。大家时大彬,号少山,或淘土,或杂砜砂土,诸款具足,诸土色亦具足,不务妍媚,而朴雅紧栗,妙不可思。初自仿供春得手,喜作大壶。后游娄东闻陈眉公与琅琊太原诸公品茶施茶之论,乃作小壶,几案有一具,生人闲远之思,前后诸名家,并不能及。前于陶人标大雅之遗,擅空群之目矣。名家李仲芳,行大,茂林子。及时大彬门,为高足第一,制度渐趋文巧,其父督以敦古仲芳尝手一壶,视其父日:老兄,这个何如。俗因呼其所作为老兄壶。后入金坛,卒以文巧相竞。今世所传大彬壶,亦有仲芳作之,大彬见赏而自署款识者。时人语日:李大瓶,时大名。徐友泉,名士衡,故非陶人也。其父好时大彬壶,延致家塾。一日,强大彬作泥牛为戏,不即从,友泉夺其壶土出门去,适见树下眠牛将起,尚屈一足。注视捏塑,曲尽厥状。携以视大彬,一见惊叹日:如子智能,异日必出吾上。因学为壶。变化式土,仿古尊[上田中田田下缶,音lei2]诸器,配合土色所宜,毕智穷工,移人心目。予尝博考厥制,有汉方扁觯、小云雷、提梁卣、蕉叶、莲方、菱花、鹅蛋、分裆索耳、美人、垂莲、大顶莲、一回角、六子诸款。泥色有海棠红、朱砂紫、定窑白、冷金黄、淡墨、沉香、水碧、榴皮、葵黄、闪色、梨皮诸名。种种变异,妙出心裁。然晚年恒自叹日:吾之精,终不及时之粗。雅流欧正春,多规花卉果物,式度精妍。邵文金,仿时大汉方独绝,今尚寿。郡文银。蒋伯[上艹下夸],名时英,四人并大彬弟子。蒋后客于吴,陈眉公为改其字之敷为[上艹下夸]。因附高流,讳言本业,然其所作紧致不俗也。陈用卿,与时同工,而年会俱后。负力尚气,尝挂吏议,在缧绁中。俗名陈三呆子,式尚工,致如莲子、汤婆、钵盂、圆珠诸制,不规而圆,已极妍饬。款仿钟太傅贴意,落墨拙,落刀工。陈信卿,仿时、李诸传器具,有优孟叔敖处,故非用卿族。品其所作,虽丰美逊之,而紧瘦工整,雅自不群,貌寝意率,自夸洪饮逐贵游间。不务壹志尽技,间多伺弟子造成,修削署款而已。所谓心计转粗,不复唱渭城时也。闵鲁生,名贤,制仿诸家,渐入佳境,人颇醇谨。见传器则虚心企拟,不惮改为,会也进乎道矣。

陈光甫,仿供春、时大为入室。天夺其能。蚤眚一目,相视口的,不极端致,然经其手摹,亦具体而微矣。神品陈仲美,婺源人,初造瓷于景德镇。以业之者,多不足。成其名,弃之而来。好配壶土,意造诸玩,如香盒、花杯、狻猊炉、辟邪、镇纸,重锼叠刻,细极鬼工,壶像花果,缀以草虫,或龙戏海涛,伸爪出目,至塑大士像,庄严慈悯,神采欲生,璎珞花蔓,不可思议。智兼龙眠、道子。心思殚竭,以夭天年。

沈君用,名士良,踵仲美之智,而妍巧悉敌。壶式上接欧正春一派,至尚像诸物,制为器用。不尚正方圆,而笋缝不苟丝发。配土之妙,色象天错,金石同紧,自幼知名。人乎之日沈多梳。宜兴垂髫之称。巧殚厥心,亦以甲申四月夭。别派诸人见汪大心叶语附记中。休宁人,安体兹,号古灵。邵盖、周后溪、邵二孙,并万历间人。

陈俊卿,亦时大彬弟子。周季山、陈和之、陈挺生、沈君盛,善仿友泉、君用。并天启、崇祯间人。沈子澈,崇桢时人,所制壶古雅,浑朴。尝为人制菱花壶,铭之曰:石根泉,蒙顶叶,漱齿鲜,涤尘热。陈辰,字共之,工镌壶款,近人多假手焉,亦陶家之中书君也。镌亦款识,即时大彬初倩能书者落墨,用竹刀画之,或以印记,后竟运刀成字,书法闲雅,在《黄庭》、《乐毅》贴间,人不能仿。赏鉴家用以为别。次则李仲芳,亦合书法。若李茂林,朱书号记而已。仲芳亦时代大彬刻款,手法自逊。规仿名壶日临,比于书画家入门时。

陶肆谣曰:壶家妙手称三大。谓时大彬、李大仲芳、徐大友泉也。予为转一语日:明代良陶让一时,独尊大彬,固自匪佞。相传壶土初出用时,先有异僧经行村落,日呼日:卖富贵。土人群嗤之。僧日贵不要买,买富何如。因引村叟,指山中产土之穴去。及发之,果备五色,烂若披锦。嫩泥,出赵庄山,以和一切色,上乃粘脂可筑,盖陶壶之丞弼也。

石黄泥,出赵庄山,即未触风日之石骨也。陶之乃变朱砂色。天青泥,出蠡墅,陶之变黯肝色。又其夹支,有梨皮泥,陶现梨冻色;淡红泥,陶现松冶变化尚露种种光怪云。老泥,出团山,陶则白砂星星,按若珠[王非],以天青、石黄和之,成浅深古色。白泥,出大潮山,陶瓶盎缸缶用之,此山未经发用,载自吾乡白石山。江阴秦望山之东北支峰。出土诸山,其穴往往善徙。有素产于此,忽又他穴得之者,实山灵有以司之,然皆深入数十丈乃得。

造壶之家,各穴门外一方地,取色土筛捣部署讫,[上合下艹]窖其中,名日养土。取用配合,各有心法。秘不相授,壶成幽之,以候极燥,乃以陶瓮庋五六器,封闭不隙,始鲜欠裂射油之患。过火则老,老不美观,欠火则稚稚沙土气。若窑有变相,匪夷所思。倾汤贮茶,云霞绮闪,直是神之所为,亿千或一见耳。陶穴环蜀山,山原名独,东坡先生乞居阳羡时,以似蜀中风景,改名此山也,祠祀先生于山椒,陶烟飞染,祠宇尽墨,按《尔雅.释山》云,独者蜀。则先生之锐改厥名,不徙桑梓殷怀,抑亦考古自喜云尔。壶供直茶,正在新泉活火,旋瀹旋啜,以尽色香味之蕴,故壶宜小不宜大,宜浅不宜深,壶盖宜盎不宜砥,汤力茗香,俾得团结氤氲。宜倾渴即涤,去厥[氵亭]滓,乃俗夫强作解事,谓时壶质地紧洁,注茶越宿暑月不馊,不知越数刻而茶败矣,安俟越宿哉。况真茶如菁脂,采即宜羹,如笋味触风随劣,悠悠之论,俗不可医。壶入用久,涤拭日加,自发[门里音]然之光,入手可鉴,此为书房雅供。若腻滓谰斑,油光烁烁,是日和尚光,最为贱相。每见好事家藏列,颇多名制,而爱护后染,舒袖摩挲,惟恐拭去,日:吾以宝其旧色尔。不知西子蒙不洁,堪充下陈否耶,以注真茶,是藐姑射山之神人。安神人,安置烟瘴地面矣,岂不舛哉。壶之土色,自供春而下及时大初年,皆细土淡墨色,上有银沙闪点,迨砜砂和制彀绉周身珠粒隐隐,更自夺目。

或问予以声论茶,是有说乎。予日:竹论幽讨,松火怒飞,蟹眼徐突窥,鲸波乍起,耳根圆通,为不远矣。然炉头风雨声,铜瓶易作,不免汤腥,砂铫亦嫌土气。惟纯锡为五金之母,以制茶铫,能益水德,沸亦声清,白金尤妙,[上艹下弗]非山林所办尔。壶宿杂气,满贮沸汤,倾即没冷水中,亦急出水写之,元气复矣。品茶用瓯白瓷为良,所谓素瓷传静夜,芳气满闲轩也。制宜[上合下艹]口邃肠,色浮浮而香味不散。茶洗,式如扁壶,中加一盎鬲而细窃其底。便过水漉沙。茶藏,以闭洗过茶者,仲美、君用,各有奇制,皆壶史之从事也。水勺汤铫,亦有制之尽美者,要以椰匏锡器,为用之恒。

茶盏的那些事


茶盏,可以是饮茶的器具,也可以用于彰显地位,古时贵族的斗茶便是典型的体现。对于今人,过去已为历史,而对茶盏的追求大多源于茶本身。因为茶盏因茶而生。

茶与茶盏的关系,是相生相融的。茶,因为茶盏而有了形,人们既可品其味,又可观其色,还可闻其香,更可杯底留香。茶盏,因为茶的存在而存在,因为茶,它退去了初入凡尘的青涩,变得内敛、深邃;因为茶,它感知到每一位有缘人的喜怒哀乐;因为茶,岁月不落尘埃,它满腹灵性

时光,让茶盏经历茶,让茶释放出最好的芳华。这芳华里有着太多的故事,有着太多的情感,但每一份都是值得珍藏的记忆。

饮茶之风兴于唐而盛于宋,唐代流行煎茶,茶具喜用青瓷和白瓷。宋代流行冲茶且斗茶成风,为了分辨水痕比出高低,宋人弃青瓷白瓷改用黑瓷,并在黑色釉上大做文章,烧制出兔毫盏、油滴盏、玳瑁盏、木叶盏等茶具珍品,使我国茶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唐代流行用青瓷白瓷

在唐代以前,饮茶主要流行于上层社会。到了唐代,饮茶之风才扩散至民间,茶已成为百姓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物。到了宋代,饮茶之风更盛,中国茶文化进入全盛期。茶庄、茶肆、茶坊、茶馆遍布城乡,当时人们常说,早晨起来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把茶和柴米油盐相提并论,可见当时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已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另外,史籍上之所以有茶兴于唐而盛于宋的说法,是因为宋代兴起了斗茶风。

茶盏贵为黑,玉毫条达者为上宋徽宗

斗茶是由于茶水生成方式的不同而形成的。唐人饮茶的方式是煎茶,先将采来的茶叶用热气炙干,然后趁热捣碎,制成茶饼。饮用时将茶饼打碎,投入茶臼内研细后,再拿去煮茶。而宋代流行冲茶,即先将茶叶做成茶饼,饮用前把茶饼碾成细末放入茶碗或茶盏,再沏以初沸的开水,于是水面浮起一层白色的泡沫,这层泡沫称为水痕,斗茶是要比试谁的茶盏中泡沫停留的时间更长。《方兴胜览》记载:斗试之法,以水痕先退者为负,耐久者为胜,故较胜负曰一水、两水。因斗茶是以茶色是否鲜白为标准,因而所用茶具以黑釉瓷器为主。

宋徽宗喜欢饮茶,对如何制茶和饮茶极有研究,著有《大观茶论》一书,书中说:盏色以青黑为贵,兔毫为上。《方兴胜览》也说:茶色白,入黑盏,水痕易验,兔毫盏之所以为贵也。斗茶成风使市场对黑釉瓷器的需求量极大,所以宋代黑瓷生产形成一个庞大的体系,不仅一些青瓷窑场如福建建阳的建窑、江西吉州窑、山西榆次窑等以生产黑瓷为主,连如定窑之类的以产白瓷为主的名窑,也为适应市场需求而大量生产黑瓷。

斗茶之法讲究茶质、水质和技艺。为了创造最佳的斗茶效果,不仅需要茶品好,技巧娴熟,而且需要优质的茶盏。所谓好马配好鞍。《茶录》说茶色白,宜黑盏。这种斗茶,黑白分明,一目了然。所以斗茶家们都对黑釉茶盏(碗)情有独钟,皆因建盏最适合斗茶。

建盏皆用正烧,外壁往往施半釉以免粘窑,釉在高温中易流动,便形成了这美美的釉滴珠,又称釉泪。建窑黑釉属于古代结晶釉范畴,含铁量较高。在高温溶烧过程中,由于窑内火候的高低和气氛的变化,使釉面产生奇特的花纹。与华丽的彩绘和繁缛的雕饰不同,它们是釉料在一定的温度和气氛中产生变化的结果,陶瓷工艺界称之为窑变。

宋人爱斗茶茶盏黑为贵

宋代斗茶所用的黑瓷茶盏以兔毫盏、油滴盏、玳瑁盏和木叶盏最为名贵,艺术成就也最高。兔毫纹的形成是由于釉中的铁质在高温中聚集,并向下流动,产生流淌状丝毛纹,因细密如兔毛而得名。油滴盏的油滴纹是黑釉在高温中形成的结晶釉,釉面密布银灰色和褐色斑点,犹如漂浮的油滴。玳瑁盏的玳瑁纹是在黑色釉面下出现的褐黄、铁锈色斑点,状似玳瑁背上褐色和淡黄色相间的花纹。因这种纹饰和鹧鸪鸟羽的花纹也很相似,所以又称鹧鸪斑。

木叶盏以树叶为标本

而艺术效果最为惊人的是江西吉州窑生活的木叶盏,这种茶盏的纹饰是如何形成的有多种不同的说法,有一种说法认为,制作时以天然树叶为标本,先对叶子进行特殊腐蚀处理,去掉叶衣,只剩叶茎和叶脉,再把它贴在成型的胎体上,然后通体施黑釉高温烧制。烧成后的树叶呈金黄、浅黄、淡红、淡紫、银白等颜色,树叶的形状及茎脉有的在黑釉的映衬下清晰可见。木叶纹有半叶、一叶,也有两叶、三叶。木叶盏的器型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口径10厘米左右的圆盏,另一种是稍大一点的斗笠盏。木叶盏在宋代的名气不及兔毫盏和玳瑁盏,但其奇特的制作工艺和朴实自然的装饰风格越来越受后人的重视,以至于把它视为吉州窑的极品,因留传至今的木叶盏寥寥无几,因而更显珍贵,是很多藏家梦寐以求的宝贝。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