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茶馆风格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发布时间 : 2021-02-01
苏州绿茶 茶盘方向怎么放 苏州普洱茶

苏州绿茶。

苏州人爱喝茶,上千年的历史沉淀将茶文化揉成一曲清新典雅,古韵悠长的舒缓长歌。心气浮躁的午后,邀三五好友,寻一处荫凉,就一壶清茶两三小食享受宁静的休憩时光想必是最好的选择。而随着人们对品茶要求的提高,苏城茶馆的风格也在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中西混搭、时尚小资、自然淳朴……风格迥异的茶馆,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碰撞出五彩缤纷的火花。新茶风,中西混搭享轻松

年轻人喝茶总喜欢一些时尚轻松的场所,时间对他们来说显得有些珍贵,除非不用上班或者周末,真正肯坐下来喝上一下午的年轻人估计是很少的,时尚茶馆似乎正是为这群人所打造。如果说“西九巷”下午茶的出现在观前拉开了苏州年轻人喝“快节奏”下午茶的序幕,那么Foodi则真正开启了快节奏时尚茶文化的大门。

这家躲在丽丰广场的负一层的新派茶馆将中式的茶与西式的薯条、可丽饼等西式小食搭配起来,刮起了一股混搭风。之所以强调“混搭”,是因为这种风格不仅体现在茶叶上,也体现在茶点上。譬如将玫瑰融入饮茶打造成清新脱俗的“玫瑰绿茶”,再譬如将桂花融入乌龙,打造成香甜醇厚的“桂花乌龙”。时间不宽裕也没关系,便携式茶包系列让喝茶变得简单快捷,即使是几分钟的时间,也能够提供中国茶一般清新雅致的生活态度。茶点你可以来点另类薯条,辣子鸡、剁椒鱼头、章鱼烧、冰激凌……如此混搭的风格让人真心觉得当今的茶风真的变了好多。

怀旧风,徽派氛围有点酷

说实话,听到“瓦库”这个名字很多人都不会联系到茶馆。但事实上,这里却是一个不折不扣可以喝茶聊天读书甚至发呆的地方。

走进瓦库,墙壁上、屋顶上满目的瓦片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据说这些瓦片都是从安徽等地的拆迁老宅里收集而来,汇集到这里后便成了极具特色的装饰品。脚下是怀旧感十足的青砖,但下面却暗藏玄机——安装了现代化的地暖,冬天喝茶就不怕冷了。环顾四周,白墙黛瓦,老砖旧木,既有徽派建筑的影子,又隐约透着苏州古城的气息。古巷长街,小桥流水,设计师将这里打造成了闹市区里的一片净土。打开窗,户外的清新空气在瓦库顺意的流动,悬挂慢转的风扇与窗外来风恣意亲热的对话交流。坐在黑黑的石板茶台边,静心舒意的品茶,别有一番情调。除了茶,这里也有能够满足口腹之欲的美食。地瓜烙、荷叶茶香鸡等菜肴都烹饪得很清淡,但却能让你吃得有滋有味。

自然风,山郊野外听竹声

“挹来泉水试新芽,翠冷香浓味正佳。轩雨轻携山竹意,茶烟漫笼阶前花”。在苏州,很难找到像挹翠轩这样如此接近自然的茶馆。在群山环抱的旺山山麓,隐藏在竹林深处的这座茶馆是最适合在这里享受半天慢生活的地方。

挹翠轩的独特之处在于其独特的环境——藏匿于竹林中,空气清新,且远离都市的喧嚣。除了竹叶与竹叶之间的摩挲声和偶尔几声婉转的鸟鸣外,这里静得几乎能让你听到心灵的呼声。在这里泡上一壶茶,听一曲古筝古琴或是苏州评弹,尝几口唤起儿时回忆的苏式小吃,如此美妙的意境,足以让人忘记尘世的喧嚣。

cy316.COM编辑推荐

加速茶园良种化 发展云南名优茶


云南是茶叶的故乡,有着各种各样不同类型的种质资源和有利于茶树生长的得天独厚的地域资源。云南人民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优势,大力推广良种,加速茶园良种化,为发展该省名优茶,提高商品茶的质量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种质资源

云南是茶树的原产地,有着丰富的种质资源。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茶组植物有37个种、3个变种,而云南就分布有31个种、2个变种,占世界已有茶组植物种数的82.5%,且有24个种和1个变种是云南独有的。1在该省 广袤的高原、谷地、丘陵上生长着单株或成片的不同类型的古老大茶树,如野生型的巴达大茶树, 栽培型的 南糯山大茶树,过渡型的帮崴大茶树以及集中连片的景迈古茶园等。云南省茶叶研究所还建立了占地30亩的国家级种质资源圃,现已入圃保存的材料有680多份。这些都为良种的选育提供了丰富的原始材料。

二、地域资源

云南省地处北纬21°8′32″~29°15′8″,东经97°31′39″~106°11′47″,属低纬度高海拔的高原山地区域。西北有横断山和云岭,东北有乌蒙山和大凉山,整个地势北和东北高,东南和西南低,形成了天然的北有高山阻挡南下寒流袭击,南有开阔的箕形地势。充分承受着南面印度洋的湿热季风,自然造成境内高温、湿润、静风的南亚热带和热带气候,年平均温度15~18C,年积温4000~8000C,年日照时数1501~2433小时,年降雨量1000~1500mm,干湿分明,雨热同季。土壤分为红壤、黄壤、砖红壤,pH值为4~6,最适宜云南大叶种茶树的生长。自古高山出好茶,就是因为高山气候温和而稳定,日照短而多雾,土壤有机质丰富而排水好,使得茶叶嫩度好、茸毛多、芽叶积累的内含物丰富之故。云南的亚热带山区,森林覆盖面大,土壤肥沃,涵养水分丰富,冬春温暖湿润,特别是早春气温回升快,使得茶树发芽早,2月底3月初便开采早春茶,有的地方甚至更早,象巴达茶场今年2月初就开始采制春茶。因此,春茶上市早、效益高。

三、名优茶与良种

名优茶的基本属性是“优质”,它要求成品茶外形美观,香高持久,滋味醇爽,回味好,有的甚至要求有独特的风味。这些品质上的要求,就使得原料首先必须优质,其次才是加工技术的精湛。鲜叶品质不好,再有多高的加工技术,也难制出质量上乘的产品来。因此,鲜叶的品质是制名优茶的关键。良种则具有产量高、品质好、抗逆性强等特点,有的还具有独特的品质特征。特别是无性系良种,在遗传学上可视为一个“纯子”,即植株个体之间无差异。它具有发芽整齐、嫩度一致、芽叶大小均匀、色泽一致等整齐化的生物学特性,既便于采摘,又便于机制,机械制作也易达到规范化和标准化。用无性系良种所加工的名优茶,造型整齐美观,茸毫显露,色泽润,叶底嫩匀鲜亮,外观和内质俱佳,体现了无性系良种的品质优势,卖价也高,经济效益十分可观。如广东省用群体品种制成的乌龙茶售价每千克40元,而用无性系岭头单丛制成的乌龙茶每千克售价可达100~200元。用无性系英红9号制金毫茶、银毫茶,亩产纯收入可达4000元以上。如云南省思茅良种场用国家级良种“云抗10号”制的绿茶“云长风”色泽润绿显毫,香气清高,汤色绿中带黄,回味甘,叶底嫩匀,每千克售价可达100~200元,而用一般群体品种“云南大叶种”制的绿茶,每千克售价只20~40元。因此,良种制名优茶,名优茶出效益,这种关系是任何生产要素所不能替代的。目前,云南省有国家级无性系良种2个,省级无性系良种8个,还有众多的地方良种和优质单株,为发展该省名优茶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

四、加速茶园良种化,保证名优茶的发展

近年,云南省名优茶产量占全省茶叶总产量的12%以上,产值占全省茶叶总产值的20%以上。名优茶的开发,不仅可以增加茶农的收入,满足市场需求,而且还可有效地缓解大宗茶效益下降带来的负面影响,保证茶叶总体效益的稳步提高。?

为保证名优茶的不断发展,就必须加大无性系良种的推广力度,扩大其种植面积。有了大面积的无性系良种茶园,机制名优茶才容易上规模、上批量。由于芽叶萌发时间迟早不一,早期萌发的芽叶小、嫩度好,名优茶档次高,后期采制的芽叶大,档次低,而同一档次成茶颜色、形状、大小是一致的,容易与用群体茶树品种鲜叶所制茶叶相区别,防止假冒,以利于维护品牌,保持名优茶的长远效益。

目前,我国茶树良种推广还未全面普及,全国无性系茶树良种茶园面积只占茶园总面积的16%。云南省茶园总面积240多万亩,开采茶园面积200多万亩,两者均居全国第一,总产量却居全国第三,为7万多t,平均亩产35kg,低于全国平均亩产47kg的水平。云南省有国家投资建成的茶树良种繁育示范推广基地以及地区良种繁育场,但繁育的种苗毕竟有限,推广力度不够大,无性系良种茶园所占的比重还非常低。要想提高茶叶的产量,增加经济效益,除了加大技术力量进行低产茶园的改造,加强肥培管理等一系列措施外,更重要的是改植换种,大面积推广无性系良种的种植。虽然云南省有很多性状优良的有性群体品种,但随着茶叶生产总体水平的提高,有性系品种群体内良莠不齐,性状混杂,生产力低,效益差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随着名优茶产品的不断开发,大宗茶品质的不断提高,无性系良种的选用更是日益突出,当然品质的保证还与加工制作、包装管理、贮藏运输等各个环节有关,但品种是根本,因此只有大力发展无性系良种茶树的种植,才能保证名优茶的发展和大宗茶品质的提高,从而产生更好的经济效益。

五、未来茶树良种展望

良种的“良”是相对而言的,被认定为国家级良种的有性群体品种,由于群体内个体性状参差不齐,整体来说良种的种性不能很好的表现,在生产中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有些已经不在生产上推广应用。目前,我国现有的良种,虽然数量不少,但结构还不太合理,大多以产量为主,缺乏品质优异的品种,抗性特强的就更少。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茶馆的建立,茶艺的兴起,茶文化在神州大地的弘扬,人们从日常生活的饮茶到休闲养身的品茶,对茶叶品质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因此,今后的良种选育更要注重品质的优良。下个世纪,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加强和对自我保健、自身健康的关注,以及追求反朴归真,回归自然的心态,都要求茶树的种植、制作、包装等各个环节都无公害、无污染。茶树良种抗性强,特别是抗病虫害能力强是一个发展方向。目前,国内已知的茶树病害已达138种,虫害达200多种。因此,抗病虫害能力强的优良品种符合环保的要求,也符合我们自身健康的要求。当然病虫害的防治除了选用抗性强的品种外,还可配合其他的防治措施,但良种由产量高向品质优到抗性强的过渡是一个趋势。

如何确定试茶的几大方向


对一款茶的评价,各人都根据自身喜好和认识水平众说纷纭,有人说它好,有人说它普通,有人说它回甘生津,有人说它香气迷人,那么如何客观系统地归纳一款茶的真实状况呢?我认为可以抓大放小,也就是把握重点就可以了,其余细微的随心所欲各自发挥。

试茶试重点,那么何为重点呢?

我把试茶的方向归纳为三点:1、香气;2、口腔内表现;3、身体反应。其中最容易理解的就是香气,香气又分为新茶香气和陈茶香气,新茶香气可以在试茶过程中在口腔直接体会,也能在器皿冷后通过嗅觉闻出,通常而言有花香等自然香的茶是要加分的,而有高温造成的工艺香意味着茶制程已出现问题。

陈茶转化的香气又和新茶的花香有所不同,新茶的花香扬而清爽,而经过岁月积淀转化而来的陈茶香沉淀又内敛。通常有香气的普洱茶更加容易打动大众消费者,它给大家带来的是最直接最扑面而来的好茶标志。口腔内的表现。通常我们把握以下几个方面即可:a、苦涩度;b、生津回甘度;c、汤水粗细度;d、汤水浓薄度;e、耐泡度;f、饱满性和层次感;g、喉韵及刺激喉咙的深浅程度。

通常而言不苦不涩的茶更容易被市场接受,但也有说法“不苦不涩非普洱”,云南大叶种茶中茶多酚与儿茶素含量丰富,浸出物多,按传统晒青工艺制作完全没有苦涩的普洱茶很少,所以评价一款茶的苦涩度都是相对而言,也就是看谁的更轻,更容易化掉。对于同等地貌区域的茶,通常树龄越高,苦涩越低。

生津回甘是喝普洱茶群体里最喜爱和最乐意接受的一个特征,生津回甘越好代表原料素质越高,生津回甘的方式根据茶的不同表现区域也不同,有两颊生津,有舌底鸣泉,有齿缝回甘等方式。汤水粗细度也是衡量一款茶的优劣关键,通常,树龄老的普洱茶,其汤水更细,反之则粗。耐泡度,耐泡度通常是判断季节茶的一个关键指标,同样条件下的普洱茶,春茶最耐泡,其次秋茶,最不耐泡是雨水茶,耐泡度也是不同茶之间比试优劣的一个重要指标。

千万不要小看耐泡度这个指标,行内公认不具备耐泡度的茶不管其他方面表现如何都够不上好茶,也就是好茶必须耐泡。试耐泡度很简单,相同冲泡次数内更易出现水味的茶意味着更不耐泡,反之亦然。饱满度和层次感都是指茶入口后在口腔的刺激区域和刺激方式,喝茶使整个口腔都能刺激到的会更舒服,而只刺激上颚前段,或者只刺激到咽喉等后端的总是让喝茶人感觉缺失点什么。

通常而言好区域的原料或者好的拼配方式都能让刺激口腔范围更为广泛。而相对纯的原料刺激口腔方式较为单一,好的拼配茶刺激口腔方式就更为有层次感和丰富性。而喉韵及刺激喉咙深浅程度是辨别树龄和生态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指标,喉韵是指茶汤入喉后反弹出的回韵或者气韵,实际也是香气在口腔中的一种表现方式,只是更隐约和委婉,稍纵即逝,刺激在喉头部位。

只有生态好、树龄高的原料才会使喉韵更明显突出持久。而刺激喉部深浅则是指茶喝到口腔里头能刺激喉咙位置的深浅度,越往下走或者说越深代表树龄越高,反之则树龄越低。试新茶大体如此,而试陈茶除去上述原料状况以外,还多出了仓储状况这一环节,通过观看叶底颜色,汤色和喉部舒适度就大体能判断出一款茶的存放干湿状况。

身体反应。很多人说喝好茶能让人愉悦,但愉悦这个词还是有些模糊,显然还不能直观反应人何样才为愉悦。静静地坐在室内茶桌旁喝茶突然出现手心出汗,面孔红润或者背后发热以及胃暖现象都是喝到好茶对人身体产生的一些反应,业内称之为“茶气”。酣畅淋漓喝完几泡茶,犹如打完一场羽毛球或者爬山后,汗水沾襟,整个人都轻松舒服下来。这些状况都是喝普洱茶对人身体除口腔咽喉外发生的一些奇妙状况,应该说能让人身体出现这种状况的茶凤毛麟角,绝大多数茶都只刺激在口腔方寸之间,但凡能让身体出现上述状况的茶,基本都是顶级茶的标志,而口腔里的表现也绝非一般。

现如今茶叶包装的发展方向有以下三个定位有哪些分别是哪些方面


(一)以茶的历史文化定位的茶叶包装设计

以茶的历史传说和有关茶的故事为题材进行茶叶包装设计,可以宣传历史文化知识,弘扬中国茶文化,使消费者在品茶的同时还可以品味到醇厚的历史文化。也可以模仿占代的茶器,采茶、制茶的器具,武器,乐器,以及砚台等,并在上面用图形和文字表现和说明相关的历史、故事,并采用与之相应的具有历史感的色彩加以渲染。如此,从造型到图形、文字和色彩的设计三位一体,整个包装就是一幅的历史画卷,带着人们回到已经过去了很久的历史年代,了解当时人们与茶之间发生的故事。

(二)以茶的地域特性定位的茶叶包装设计

当今中国名茶正在迈向一个新的兴旺发展时期,传统名茶工艺精湛,新品名茶层出不剪,已经被茶学专家鉴赏为今古名茶的品种,总数不下二三百种之多。这些名茶覆盖到全国各遍及东西南北中。在包装设计时,对于地域特色很强的茶叶,设计时可以采用突出地方特的手法。在表现茶叶的地域文化方面,除了采用当地的包装材料和盛景外,还可以借助地方化的特色,用隐喻的图形增加包装的感染力。

(三)以茶道精神定位的茶叶包装设计

不光茶叶包装的视觉形象富含文化底蕴,透过视觉形象体现出来的思想内涵也应该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关于中国茶道精神有多种说法,最广为认可的说法是“清”,清正廉洁(做事):“静”宁静致远(修心);“雅”高雅文明(做人);“和”天地人和(自然、社会和谐),在现代包装设计中不乏蕴含茶道精神的佳作。

本内容来自《云茶大典》

云南普洱茶品质风格的秘密


你知道普洱茶的“苦”是怎么来的吗?普洱茶的“涩”是怎么来的吗?普洱茶的“生津回甘”是怎么来的吗?它们之间又有着什么样的关系?

1、水浸出物与普洱茶感官品质关联分析

茶叶水浸出物是指茶叶中能溶于热水的物质,是茶汤的主要呈味物质。水浸出物含量的高低直接影响普洱茶的品质,并与普洱茶的汤色、浓度、滋味密切相关。从表4可知:随着茶叶感官品质的降低,水浸出物含量呈减少的趋势。内质香气由陈香浓郁变为尚有陈香,汤色由红浓明亮变为深红尚亮,滋味由浓醇变为纯正平和,叶底由芽叶完整、褐红、匀亮变为黑褐、枯暗。

2、茶多酚与普洱茶感官品质关联分析

茶多酚亦称“茶鞣质”、“茶单宁”,是茶叶的主要呈味物质。其含量的多少是影响普洱茶品质的主要因素之一。茶多酚是茶叶中三十多种多酚类物质的总称,主要包括儿茶素、黄酮类、花青素及酚酸等四大类物质,其中儿茶素是茶多酚的主体成分,约占茶多酚总量的70%左右,具有较强的苦味,收敛性强,是构成苦涩味和回甘、生津的主要物质。此外,复杂儿茶素在酶的作用下会生成简单儿茶素,使得茶汤滋味由苦涩转变成醇和。从表4可以看出,茶多酚含量相对较高的3个茶样(云茶饼16.44%,667617.39%,老同志16.67%),内质审评结果均略有苦味,但都醇厚,回甘、生津较强;御赏饼15.50%其次,滋味微苦,回甘、生津好;其余二组由高到低依次为高黎贡山13.86%,红普13.49%,内质审评苦味不明显,回甘、生津弱。

3、咖啡碱与普洱茶感官品质关联分析

咖啡碱含量占干物质的4%左右,是构成茶叶苦味的主要成分。普洱茶的咖啡碱含量从表4可知,咖啡碱在2.67%~2.19%之间,以老同志饼茶特制品为最高,以云南红杰普洱茶甜香型为最低,含量幅度不大。咖啡碱含量的高低与普洱茶苦味的关系不是绝对的,也就是说,并不是单纯的咖啡碱的含量越高,普洱茶苦味就表现得越明显,这与其它呈味物质含量多少有较大关系。此外,咖啡碱还能与茶黄素以氢键络合后形成具有鲜爽味的复合物,因此是衡量茶叶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4、总糖与普洱茶感官品质关联分析

糖类物质是甜味的主体,不是茶汤的主要呈味物质,但甜味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茶的苦味,茶叶主要呈味成分是可溶性糖类,如果糖、葡萄糖、蔗糖、麦芽糖等但不会产生回甘、生津。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的普洱茶,其总糖含量存在较大差异,其中云茶饼的总糖含量高达12.37%,而6676的总糖含量低至5.17%,前者约是后者的2.39倍。表4中总糖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云茶饼12.37%,高黎贡山9.90%,老同志8.45%,御赏饼7.33%,红普6.79%,66765.17%,相应的表1、表2审评结果显示总糖含量相对高的茶样并不能促进整体品质风味的提升,但可以适度增进茶汤的粘稠度。从表3内质审评结果发现:云茶饼(总糖含量相对较高)、6676(总糖含量相对低)、老同志、御赏饼的耐冲泡度呈第三泡滋味比第二泡更浓,而第二泡滋味比第一泡浓,而红普和高黎贡山的第二泡、第三泡较第一泡淡。

5、讨论

水浸出物、茶多酚含量的高低反映了茶叶中可溶性物质和呈味物质的多少,标志着茶汤的厚薄、滋味的浓强程度,与茶叶品质成正相关。从实验来看,这种相关性较为明显,其内含成份含量原料决定了普洱茶成品水浸出物含量和多酚类含量,如云茶饼和6676原料均选自勐海县布朗山勐海大叶种群体茶园(高茶多酚>40%)。另一方面,还与产地、原料、渥堆技术、产品贮藏等方面密切相关。咖啡碱的含量随茶树的生长条件及品种

普洱茶山头的独特风格


所谓风格,就是别树一格,与众不同。搞艺术的人,如有相当高的天分,经相当大的努力,作出有创见性的作品,其作品别树一格,与众不同,我们说,此人作品出了个人风格。能出个人风格的艺人,我们大抵可称其为艺术家了。风格是天造地设的,任何模仿,都会东施效颦。

譬如,一些人造茶,用别的料拼合模仿老班章,造出又苦又涩的茶,更有甚者是味道怪怪的。导致很有人误认为老班章很苦,并苦得难受。严格说,老班章的古树正春茶是不能模仿的,是颇具风格的,而且风格非常明显。

云南地大,茶山分布广,各地的土壤和气候有异,不同的茶山得出不同风格的茶。大家较为熟悉的有,布朗茶山和易武茶山两个风格截然不同的茶。根据我们在云南多年的考察,茶山的料越纯,风格越明显。举个例子,很多人都熟悉的易武,其中麻黑和落水洞,虽然两个寨子的茶地是相连的。但麻黑和落水洞的茶的风格是截然不同的,麻黑绵醇糯香;落水洞水柔,甜水。

市场上,很多把麻黑当落水洞卖,落水洞当麻黑卖,甚至混在一起卖。为什么呢?因为很多人以为既然茶地相连,茶就差不了多少,只要当时市场兴什么,就把那个茶叫什么去卖,就好卖了。茶是这样做出市场的,市场就更搞不清茶的风格了。不同的风格,给人不同的享受,风格越多,给的享受就越丰富。丰富,多彩是人生的追求。茶山的风格,是大自然伟大的创作,给予人类的恩赐,愿我们能珍惜它,保护它,享受它!

普洱茶工艺演进的必然方向——拼配


每一种茶叶制程的精制化程度往往与这种茶叶的市场价格成正比。当普洱作为一种廉价的、以边疆少数民族为主要消费群体的茶品存在时,降低成本、提高产量是必然选择,这种目的相对于其定位而言是无可厚非的。

当普洱茶的价值被发现后,必然从市场消费端对于茶品工艺产生精制化的要求。按照目前趋势,工艺的进一步精细化已是必由之路,而拼配无疑是这种精细化制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基于纯料的天然不完美特性以及拼配的科学性,经过优质拼配之后茶品方能完成从“食材”到“菜肴”的转变。

中国茶叶能够演进至如今的面貌,是千百年来前人不懈努力的结果,是在生产者、流通环节与消费终端无数次循环互动间完成的。中华文明,特别是中原主流文明的地域面积、人口数量、文明发达程度、生产力水平等多种因素复合作用潜移默化的提升了文明自身演进的速度,之于茶叶领域亦是如此。历史上云南文化与地理位置上与中原文明的隔阂加之其自身文明的演进速度,放慢了普洱茶制作工艺的革新。从“散收无采造法”,到后来杀青、揉捻等制茶工艺传入云南,古代普洱茶工艺的演进历程是极为缓慢的。近现代的历史发展改变了这一局面,从普洱茶销往香港到应市场需求研制渥堆熟茶,都是消费终端的反馈对于普洱茶生产和工艺革新拉动作用的明证。

当代普洱茶已愈发为更加广阔的市场和消费群体所接受,这为普洱茶工艺的进一步精制化提供了强大的拉动力。云南天然无污染的古树茶资源,经科学合理的低温制程最大程度的保存其天然活性,再藉由拼配将茶品推向更高层次,是普洱茶茶品精制化的一种可预见方向。

普洱茶口味方向探讨:做加法还是减法?


前置条件:

1、在未来可以陈化的前提下;

2、只注重口感和体感(舒服、不舒服),不讨论“气”那些比较玄的问题。

3、正常的普洱茶新茶口味:苦、涩、(野生茶)酸、生津回甘、鲜(口腔香味)

正题:

在目前的普洱茶界里,随着普洱茶口感品质的固化,在大家都使用类似的工艺之后,做出来的茶品不同点仅在原料上面。由此,一些厂商为打破这个固化情况。在正常的普洱茶新茶制作商做要么做了加法,要么做了减法。

加法:

1、拼入花草等其他植物,类似的茶品有玫瑰普洱、糯米香普洱茶、菊花普洱、辣木籽普洱、陈皮普洱、甘草普洱等等。这类茶品严格划分已经不属于普洱茶,属于再加工茶或者是代用茶。

2、冲泡好普洱之后再加上白糖、醋、柠檬等等其他东西。使得滋味更独特。

减法:

1、利用加工技术使普洱茶新茶原本的某些滋味减少甚至无。比如苦味、涩味、酸味。但相应的耐泡度以及以后的存放会受到影响。由于技术的不同,生熟茶的制作又出现几个情况,一是新生茶滋味做成老生茶(做旧),二是新熟茶滋味做成新生茶(做新)。

2、绿茶、红茶化,也就是口感接近这两种茶,这两种一个很明显的共同点就是香和甜,只不过一个汤色不同而已。

近两年来,不管是加法还是减法方向,都有一些厂商不断的出新茶品,未来的普洱茶还是普洱茶吗?

你更喜欢哪种口味的普洱茶呢?

普洱茶膏引领精深加工方向


普洱茶膏引领精深加工方向!说到普洱茶的深加工产品,随着普洱茶热,在各大厂商中间也兴起了一股普洱茶深加工产品的研究与开发工作,十余年来,茶粉、茶珍、茶精、普洱茶膏等产品纷纷面世,市场好不热闹。近几年,普洱茶膏在普洱茶深加工产品中,一枝独秀,俨然成为普洱茶的升级产品代表。那为什么会是普洱茶膏引领了普洱茶精深加工的方向?

普洱茶膏与其它普洱茶深加工产品相比,更具有品质优势。普洱茶膏的品质,对于消费者,最直观的就是汤色和口感。普洱茶膏的制作工艺,主要就是围绕这两个方面进行,通过保存普洱茶原有香气和口感的工艺技术,将普洱茶中的香源物质和活性成分保留下来,在制成普洱茶膏之后,仍然具有原茶原香,而且还具有继续陈化转化的能力,丰富普洱茶膏口感韵味,提升普洱茶膏的品饮体验。而且在普洱茶膏加工制作工艺中,引入现代科技,将普洱茶膏中的杂质以及可能存在的有害物质隔离、剔除,对普洱茶膏进行浓缩、提纯,使得制成的普洱茶膏汤色清亮纯净,口感纯正爽直。这就是普洱茶膏的优势,品质的优势带来产品力的优势,消费者在对比和体验之后,孰优孰劣显而易见。

反观茶粉、茶珍等产品,在工艺上是普洱茶的简单加工。茶粉的加工工艺与普洱茶膏走了完全不同道路,茶粉采用粉碎技术,将普洱茶直接粉碎成较小颗粒的粉状物质,通过透水的纸袋将其包装,在饮用的时候,放在杯中冲水即可。这与过去的袋泡茶是一种类型的产品,谈不上创新,工艺上也不复杂。由于茶粉看不出原料的优劣好坏,所以很多不良商家将不好的茶叶制成茶粉,通过调配以次充好。普洱茶粉在市场上出现了一段时间以后,现在已经较为少见。

普洱茶膏和其它的普洱茶深加工产品相比,还具有较高的养生价值。普洱茶膏是优质普洱茶的浓缩,而普洱茶膏制作工艺决定了它所含有益物质较传统普洱茶以及其它深加工产品更高,而且经过“小分子纳米筛”技术过滤浓缩后的普洱茶膏,更易被人体吸收和利用。因此,适当得法地饮用普洱茶膏,养生价值更高。

普洱茶膏作为新兴的普洱茶深加工产品,满足了当今社会对于养生的需求,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一袋普洱茶膏就是一杯香醇的普洱,不但口感淳润,而且安全养生,确实是不可多得的佳茗。我们期待着有越来越多的普洱茶膏新产品涌现出来,丰富我们的生活。

解读|普洱茶的两大品饮方向


现在品饮普洱茶的方向,分为两种,一种是发酵茶,一种是零发酵茶。

葡萄汁大家可以理解是不发酵的,葡萄酒大家可以理解是发酵的,但是,普洱茶和葡萄酒不同,发酵与不发酵,往往消费者搞不清,甚至茶学专家也模糊。

青茶不发酵,大家可以理解,划归为绿茶则不能理解。

其实绿茶分为烘青、炒青、蒸青、晒青,区别只是在于干燥环节的不同,晒青茶是通过太阳晒干,晒青毛茶就是晒青绿茶,不能说晒青毛茶压成饼,茶性就发生了巨大的转化,尚需通过长时间的存放,才可能发生变化。

有些专家认为毛茶经过蒸压就发生了变化,其实,茶类与茶类的区别,在于程度,程度达不到,茶类就不会发生转化。否则,毛茶制作阶段,揉捻后稍微渥黄,难道就可以称为黄茶?

青茶通过渥堆发酵转熟,大家都可以理解。

然而,青茶通过存放发酵转熟,很多人就不能理解。现实的情况是,的确因为存茶的区域不同(其实是给予的温度湿度等等条件不同),青茶存放未必会转熟,或者说转熟的时间消耗过长,超出现在存茶人的经验所知。

之所以概念模糊,究其因,普洱茶在国内市场算是一个“新”茶类,大部分人又非茶学专家,而且,现在市场各种存放区域都有,各种存放手法都有,消费者品饮的习惯各异,青茶从未熟到半熟到成熟,每个阶段都有大量的品饮人群,这让消费者对于定义比较模糊。

而茶类的命名和划分,往往又结合了历史,历史上茶叶的分类往往又是按地名命名,未必涉及分类。比如普洱茶,比如龙井茶,比如武夷茶,其实是三个茶类。

龙井茶,武夷茶,没有普洱茶这么复杂,从命名之日开始就是与茶类相关。

而普洱茶则不同,命名之日可能是绿茶,而其后,茶类虽然发生了变化,但是,命名还是普洱茶,并没有随着茶类的变化而另择名称,一样还是沿用地名命名的方法,由此,带来其后很多人对于普洱茶的定义的争论。

关于命名、分类,我们可以暂且抛开,来谈一谈市场,毕竟任何名称,任何分类,都需要庞大的市场作为支撑,然后,量变引发质变,未必不会演变成另一种茶类。

毕竟,普洱茶与其他茶类,甚至黑茶类都存在巨大的差异,首先是普洱茶是成品茶的再制造,其次,转化的方式也存在有仓储和渥堆两种,这在所有茶类中绝无仅有。

所以,所谓争论,所谓探讨,前提还是要这个市场的存在,才有意义。如果市场都不存在了,任何争论都是白搭。

普洱茶现在市场存放有两大典型市场,一个是昆明,一个是华南,昆明算是产区,华南一带是销区,昆明的气候干燥,湿度很难达到80%,即使偶尔下雨达到80%以上,温度往往又不够,所以,很难有发酵现象产生,直观地辨别,就是汤色不易发红。

华南一带则不一样,夏季高温高湿,冬季干燥,这样,等于几乎每年发酵,转化(翻堆)一次,随四季之变化而变化,两三年,汤色即可转红。待到7、8年,实际上已经成熟。其原因在于,现在的茶手工石磨饼居多(指中高端),这样饼压制不如机器压制的铁实,透气性更好,变化要比机压饼要快。如此,华南一带存放的青茶,实际茶类已经发生变化。

但是,昆明的气候条件不一样,温度湿度都不及华南一带,即使存放30年,茶汤也不会转红,只是苦涩消退。当然,氧化也是一种变化,由于没有昆明存放茶叶更长的经验可循,只能猜测,昆明存放的茶叶估计需要时间更长才能发生茶类变化。

这就带来了实际上的现实市场,普洱茶品饮的两大方向,一个是昆明仓,一个是华南仓。昆明仓,香气高扬,易于保持“山韵”,汤色黄亮,口感鲜爽。华南仓,香气低沉,溶于茶汤。山头特征消失,茶汤红浓明亮,口感滑润。这两者评判的标准也不一。

有人喝山头味,有人要陈香味,有人喝鲜爽,有人喝醇滑。你让云南人喝老普洱,觉得是一股老木头味,你让香港人喝昆明存放的老生茶,他说根本不能喝。

这两者没有优劣,只是存在一个选择的问题,有人喜欢A,有人喜欢B,你不能相互指责对方都是错,只是转化程度的不同,这与习惯有关,与周围的氛围有关,与当时的文化传播理念有关。

总体来说,两种存放的方式都是向发酵茶在努力,万宗归一。

易武茶与布朗茶的风格特点


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易武与布朗两大茶区,产出两种风格截然不同的茶。而当今,易武与布朗亦成为市场两大主流的茶。所以,有必要说说这两者的区别和联系,让新茶友少走一点弯路。

常见到不少茶友问易武茶是怎样的?但却少见问布朗茶是怎样的?为什么呢?

因为,易武茶不易理解,布朗茶易于理解。这里理解的意思是一喝就明白。不易理解并不等于不好,当然也不等于好。它只是茶性的一种表现。就等于有些人的性格,很易理解,一看就明白;而有些人却不易理解,需要一段较长时间才明白。这里只是客观中性地评述。

为什么易武茶不易理解呢?很多人一开始喝易武茶不觉得怎样,慢慢又会接受,喜欢上呢?原因在于易武茶比较柔和,回甘不是很强烈,或说回甘来得较慢。表面感觉平平的。但这只是表面。细品下去会觉得,柔和只是茶性平衡(茶性平衡是指甜、苦度平衡。茶的力度,通常表现在其苦底。如果一个茶太苦,大概没有多少人会喜欢。但如果一个茶无力度也算不上是好茶。如果一个茶虽苦,但由于甜度高,把苦平衡,而不觉苦,就恰好了。)。回甘慢是后劲绵绵。像太极拳,刚遇于柔中,内劲绵绵,不易看得懂。

在易武茶山,摘取鲜叶,即时咀嚼品试,其内质与回甘不会比布朗茶弱。只是茶汤的表现与布朗的风格不一样而已。注:在茶山食鲜叶,是最方便直观的方法。将鲜叶嚼碎,茶汁在口腔,内质和香气一切都在此中了。虽说茶鲜叶经过制作后,会有很多变化。但不能有无水之源,无中生有的。萝卜不会变人参。茶日后好的东西其实早已在鲜叶里了。

为什么布朗又易于理解呢?很多人一喝就喜欢呢?

原因在于布朗茶,茶汤表现刚烈,回甘快,直来直往,一喝就明白。上好的布朗茶,刚烈而厚实又不浮冲,回甘快而持久。上好的易武茶,柔和而滋味又不单薄,回甘慢却绵绵不断。易武茶要细品,慢慢回味,柔也。布朗茶即时感觉,精神一振,刚也。两种截然不同,风格具有鲜明对比的茶。

茶友可根据不同的喜好,不同的境况,不同的心情,不同的时候,去品饮欣赏。无必要相互厚此薄彼,带着偏见去喝茶。人多一份包容就多一份丰富与精彩。茶到好时,都一样可赏,风格各异而已。多一种可赏的茶,生活自然多一份丰富与精彩。

易武茶,入口柔和,茶汤软滑,平衡中显滋味,回甘慢但绵绵不断,香气幽而沉,茶气缓慢而有力。布朗茶,入口刚烈,茶汤爽朗,滋味中显平衡,回甘快而持久,香气清而沉,茶气强烈而不冲。好茶都是相似的,不好的茶差别就很大。希望能给茶友一点借鉴,喝易武、布朗茶时心中有数,能清晰、明白一些。

广大茶友对茶知多一点,就被商家忽悠少一点,茶市就健康多一点。

茶馆在我国的出现


茶馆即是专门饮茶的去处。是社会上饮茶相当发展情况下才产生的一种文化现象。叫法也是五花八门的:茶馆、茶楼、茶社、茶坊、茶室、茶肆、茶棚、茶圆、茶寮、茗坊等等,很多茶馆还带有其他的功能,例如打牌、听戏、零食等等。只饮茶的是清茶馆,备有棋类的可叫作“手谈”馆,还有猜谜语的“笔谈”馆。在北京,兼卖茶与酒饭的又叫“二荤铺”。

很多茶馆有很好听的名字:陆羽茶馆、云来茶楼、香茗居、仙来茶楼等等。

茶坊茶馆早在两晋时我国就已出现。张载《登成都楼》中有“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之句,据此可以判断成都大抵在汉代至迟在西晋时,就已经有茶店。

唐朝时茶馆开始流行,到宋朝时已十分繁荣,《东京梦华录》描述北宋汴京城(今河南开封)的“北山子茶坊内有仙洞、仙桥,仕女往往夜游吃茶于彼。”成书于南宋(公元1274年)的《梦梁录》也记载了当时杭州“处处有茶坊、酒肆......”。

“茶坊”在宋以前早已成为中国人饮茶品茶的娱乐社交场所。宋代社会饮茶的情况,正如有些古书所说:“上而王公贵人之所尚,下而小夫贱隶之所不可阙”,由这一社会饮茶实际决定,在茶馆中,除一般的茶馆之外,还出现了上述晨开晓歇和专供夜游的特殊茶馆,“……内有仙洞、仙桥,仕女往往夜游吃茶于彼”。

在清朝是茶馆最兴盛的时代。清朝统治者对民众的“统治”很严,茶馆是市民们的主要而重要的市井活动场合。关于这一点,老舍先生的名作《茶馆》就是集中的体现。

普洱茶的有氧发酵向厌氧发酵的转化


有氧发酵向厌氧发酵的转化——原始发酵最科学的方法普洱茶的有氧发酵与厌氧发酵这两个阶段的轮转,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发酵链条。

普洱茶是延续千年制作工艺的茶品。虽然上世纪七十年代,云南的科技工作者发明了“渥堆发酵”这一快速发酵方法。但传统的制茶方法(即现代人称之的“生茶”)仍是普洱茶制作的主流。而且,普洱茶的极品基本都来自于这部分产品。

传统的制茶方法最大的优点是将普洱茶的发酵分为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个阶段为有氧发酵。主要体现在普洱茶初制阶段,即晒青阶段。它包括①茶叶採摘,②脱水,③回软,④杀青,⑤揉捻,⑥晒干,⑦复揉,⑧分拣等。在这个阶段,茶叶中原有的叶绿素酶(chloro-phyllase)将叶绿素水解生成植醇和脱植基叶绿素,并在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oxidase)催化作用下,氧化形成不稳定的邻-苯醌类化合物,然后再进一步通过非酶催化的氧化反应,出现难得的褐变现象。

在这一阶段,普洱茶的“揉捻”显得尤为重要,基本采用“重力揉搓”的方式,其目的是通过“重力揉搓”将茶叶表面的“保护膜”搓碎,再以自然晒干的方式,使空气中“悬浮”的多种微生物菌群“侵入”,完成茶叶在自然状态下的第一次“自然接种”。同时,多酚氧化酶在接触到茶叶的酚基低物而产生酶促反应,其涉及到的主要底物是黄酮类物质,如根皮苷、儿茶素、表儿茶素和基于表儿茶素骨架结构的一系列花青素配基低聚物(二聚体至七聚体)。完成普洱茶初级氧化阶段。即有氧发酵。

第二阶段为厌氧发酵阶段。普洱茶在初制加工之后(晒青毛茶),必须将其紧压成型,即团、饼、沱、砖等。这样做目的,不仅便于后续的持续发酵,也是连接发酵的延续。普洱茶界习惯上称谓的“后发酵”就是指普洱茶在紧压成型后的长期陈化过程。

紧压成型后普洱茶的发酵与前面有氧发酵有什么区别呢?

首先,有氧发酵主要针对的是散形茶。紧压成型后的普洱茶的发酵则进入到厌氧发酵阶段。因为茶叶在紧压成型后,除了表面与空气接触外,其内部则是缺氧状态,这恰恰有利于厌氧发酵的发生;因此,普洱茶的“后发酵”基本借助的都是紧压成型的方式。

其次,自然界中有氧菌与厌氧菌分工是不同的。有氧发酵更多的是完成一组物质的生物氧化,而厌氧发酵是将有氧发酵不能完成的复杂的有机化合物分解成比较简单的物质的过程。

普洱茶的有氧发酵与厌氧发酵这两个阶段的轮转,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发酵链条。

因此,历史上留传下来的陈年普洱茶,基本上是以团、饼、沱等紧压成型模式出现,极少见到散形茶。因为散形茶只存在有氧发酵的过程,缺少厌氧发酵的程序,必然造成散形茶后续的演变呈碳化的趋势。

文章到这里就结束了,看了本文《苏州茶馆风格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的内容不知道对你是否有所帮助,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点击茶经网cy316.com的“苏州绿茶”专题进行查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