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龙茶再加工

发布时间 : 2021-02-12
乌龙茶

乌龙茶。

乌龙茶再加工是以成品乌龙茶为原料,进行再加工后的产品,如大花乌龙茶、桂花乌龙茶等。

安溪历来有用大花(栀子花)、桂花等鲜花窨制乌龙茶,经改善中、低档乌龙茶的香味。以色种茶为原料,以大花、桂花为花源而窨制后的乌龙茶称为大花色种和桂花色种,大部分乐销往泰国等东南亚国家。

一、香花资源

安溪香花资源丰富,花乌龙茶窨制古已有之。安溪香花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桅子花,俗称“大花”。这种花花蕾大,白色,香气浓烈,在春茶后一二十天开放,花期一个月左右,以前中期质量为上。安溪西坪尧阳、尧山、西原、柏叶等村,桅子花数量多,尢以尧阳为甚。另一类是桂花,俗称“小花”,有金桂、银桂、丹桂之分,以金桂品质最好,花粒细小,金黄色,香气浓郁,9月下旬开放,花期较短,一般只有6~8天,以中前期花香最为鲜浓。主产于安溪西坪柏叶、西原、百福、尧阳等村。

二、茶坯选用

窨制乌龙花茶的原料称为茶坯,大多为中、低档茶,外形不很紧结,易于吸收花香。茶坯应达到一定的干燥度,含水度以4%为宜。因为茶坯干燥度高,吸收香花的水分和香味的能力也强。所以窨制之前需要复火。值得注意的是复火须提前进行,否则,刚复火的茶坯温度较高,容易烧死香花。

三、鲜花处理

鲜花质量是窨制花乌龙茶质量的关键。大花必须采用正值开放的当天花蕾。雨天的花蕾含水量大,香气不露,故一般不采用。大花收购后必须及时剔除枝叶杂物,然后进行萎凋,尽量减少其含水量,以促使鲜花香气显露,增强茶坯的吸香能力。传统的处理方法是掰后萎凋付窨,目前大多采用整花窨制。小花开至第3~5开时,香气最浓,应采用这个时期的花蕾制。小花收购后须及时薄摊散热,蒸发表面水分及剔除杂物后付窨。

四、茶花拌和

花茶窨制是利用茶叶吸味鲜花吐香这一基本原理进行加工的。窨制时必须使茶坯与鲜花充分拌和,一般采用堆窨,通常为一层茶坯一层鲜花。堆高视气温高低灵活掌握,一般在50厘米左右。下花量根据鲜花质量和需要灵活掌握,一般茶坯与鲜花的比例,大花为10::4,小花为10:3。

小编推荐

再加工茶类


所谓再加工茶类,顾名思义,就是指在六大基本茶类的基础上,采用一定的手段进行再次加工而成的茶叶。 茉莉花茶

我国的再加工茶以花茶为主,这也是茶叶的主要品种之一,其产量大,销区广,深受人们的喜爱。我们窨制花茶的毛茶,主要是绿茶,其次是青茶和红茶,且以烘青数量为最多,窨花质量也最好。

明代顾元庆所著《茶谱》详细记载了用来窨制茶叶的花名和方法。其中:“茉莉、玫瑰……梅花皆可作茶,诸花开时,摘其半含半放蕊之香气全者……三停茶叶一停花,始称。”

花茶往往依所窨制的香花不同而冠以不同的名称。如茉莉花茶、珠兰花茶、桂花花茶等等。而其中又以茉莉花茶量最大。下面重点介绍茉莉花茶的加工方法:

(一)花茶的窨制原理和程序

窨制原理:花茶窨制过程主要是鲜花吐香和茶胚吸香的过程。茉莉鲜花的吐香是生物化学变化,成熟的茉莉花在酶、温度、水份、氧气等作用下,分解出芬香物质,随着生理变化,花的开放,而不断的吐出香气来。茶胚吸香是在物理吸附作用下,随着吸香同时也吸收大量水份,由于水的渗透作用,产生了化学吸附,在湿热作用下,发生了复杂的化学变化,茶汤从绿逐渐变黄亮,滋味有淡涩转为浓醇,形成特有的花茶的香、色、味。

窨制程序:花茶的窨制传统工艺程序:茶胚、花拼和 堆窨 通花 收堆

起花 烘焙 冷却 转窨或提花 匀堆、 装箱

(二)茶胚处理

窨制花茶的茶胚,是用绿毛茶经过精制(略)按照花茶茶胚级型标准样品拼配而成。

1、干燥:窨制花茶的茶胚一般要经过干燥处理。目的:高档茶胚在于散发水闷气、陈味;中低档茶胚在于降低粗老味、陈味等,显露出正常绿茶香味,有利于花茶的鲜纯度提高。烘干机温度一般不宜太高,高档茶胚在100—110℃,中低档茶胚可在110—120℃。传统工艺要求烘后茶胚水份在4—4·5%,不能用高火烘,容易产生火焦味,影响花茶品质。

2、冷却:茶胚复火后一般堆温较高,在60—80℃,必须通过摊凉、冷却,待茶叶堆温梢高室温1—3℃时才能付窨,太高进行窨制,影响茉莉花生机和吐香,降低花茶品质,茶胚温度越低越好,这样窨制拼和后,使堆温上升慢些,相对的延长32—37℃的堆温时间,有利于鲜花吐香和茶胚吸香,提高花茶质量。

(三)鲜花养护

茉莉花是具有晚间开放吐香的习性,鲜花一般在当天下午二时以后采摘,花蕾大、产量高、质量好。采收后,装运时不要紧压,用通气的箩筐装花为好,切忌用塑料袋装,容易挤压,不通气,易造成“火烧花”。

1、摊凉:鲜花进场适应及时验收过磅,按级分堆,摊凉(等级标准详见附后)。目的是:鲜花在运送过程由于装压,呼吸作用产生热量,不易散发,使花温升高,一般都在38℃以上,高的超过40℃。不利鲜花生理活动,必须迅速摊凉,使其散热降温,恢复生机,促进开放吐香。摊凉场地必须通风干净,摊凉时花堆要薄,一般在10cm以下。气温高时,可用轻型风扇吹风;雨水花,更要薄摊,吹风,蒸发花表面水,待表面水干后,才能堆积养护。

2、鲜花养护:目的在于控制花堆中的温度,使鲜花生机旺盛,促进开放猛烈吐香。鲜花开放适宜温度在32—37℃,因此,气温低于30℃,必须把花堆高催温,鲜花呼吸作用放出CO2产生热,使花堆温度升高,当堆温达38℃以上,就要把花堆扒开,薄摊降温,增加氧气促进鲜花开放;气温高时要薄摊、翻动、通气,防止堆温过高鲜花变质,一般堆高15—20cm。春、秋季节,由于气温低,一般堆高30—40cm,有时还用布盖住,保持堆温,促进鲜花开放。

3、筛花:鲜花开放率在60%左右时,即可筛花,筛花的目的既是分花大小,剔除青蕾花蒂;通过机械振动,又能促进鲜花开放正气。鲜花筛后应按预定的各批配花量过磅分号堆放,若开放度不够应继续养护。鲜花使用:一号花用于提花、转窨和高级茶头窨;二号花用于头窨。若有一、二号花用于同批茶时,则先用一号,后用二号,不得混用,要分开窨。

4、玉兰打底。目的在于用鲜玉兰“调香”,提高茉莉花茶香味的浓度,“衬托”花香的鲜灵度。打底掌握适度,能提高花茶质量。

打底方法:在窨制茉莉花茶,茶、花拼和前先用玉兰鲜花(一般用1%,茶100kg用玉兰鲜花1kg)于茶胚先拼和进行“打底”;有的在窨茉莉花时,同时拼如玉兰鲜花,但用量不易过多,多了容易引起“透兰”;有的在提花时再用少量玉兰鲜花与茉莉花拼和在一起进行提花(用量0·3—0·5%)。

(四)窨花拼和

窨花拼和使整个茉莉花茶窨制过程重点工序。目的是利用鲜花和茶拌和在一起,让鲜花吐香直接被茶叶所吸收。窨花拼和要掌握好六个因素:配花量、花开放度、温度、水份、厚度、时间。

(五)窨制花茶手工操作方法

先把茶胚总量1/3—1/5,平摊在干净窨花场地上,厚度为10—15cm,然后根据茶、花配比用量的鲜花,同样分出1/3—1/5均匀的撒铺在茶胚面上,这样一层茶,一层花相间3—5层,再用铁耙从横断面由上至下扒开拌和。茶胚和鲜花边拌边按箱窨、屯窨、块窨方法进行“窨花”。

茶、花拼和后,投放在木箱中(木箱规格46×43×43cm即二号标准茶箱)窨花叫箱窨。适用于窨花量少或特种花茶。每箱窨茶量约5kg,厚度20—30cm。箱平放排列或交叉叠放,以利空气流通。用高40—60cm竹廉围成圆圈把茶花拼和后堆放在圆圈内窨花叫囤窨,适用于中批量生产,囤直径150—200cm,每囤窨茶量200—300kg。把茶、花拼和后直接堆放在地上成块状窨花叫块窨或堆窨,适用于大批量生产,堆成长方形,宽1—1·2M,长根据场地和窨量而定,每堆600—1000kg。堆窨,省工、迅速、方便,目前花茶窨制通常是采用堆窨。

此外,在窨品的堆面都要以本批的茶胚薄薄的散布一层,厚度约1cm,达到鲜花不外露,以减少花香散失,这一操作称为“盖面”。

在自然条件和正常温度(32—37℃)下茉莉花吐香持续时间一般可达24小时。鲜花和茶叶拼和窨只时,由于花在茶中被压,正常呼吸作用受到一定阻碍,鲜花生机缩短,吐香持续时间一般在12小时左右,从观察和测试可以看出,茉莉花开始吐香以后5小时内为吐香旺盛期,此时,呼吸作用强度大,干物质损耗也多,芳香油的挥发也猛烈,所以吐香浓烈时,花和茶一定要及时拼和和窨制,以免香气大量散失。因此,掌握好茉莉花开放度,迅速的拼和窨制,让茶胚充分吸收花香是整个窨制工艺技术的关键。

(六)散通花热

通花散热的目的:一是散热降温;二是通气给氧,促进鲜花恢复生机,继续吐香;三是散发堆中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气体。通花根据在窨品堆温、水份和香花的生机状态来掌握的,从窨花到通花时间头窨5—6小时,逐窨次缩短半小时。收堆时间主要视堆温下降达到要求即可收堆(详见附表),通花散热就是把在窨的茶堆扒开摊凉,从堆高30—40cm,扒开薄摊堆高10cm左右,每隔15分钟,再翻拌一次,让茶堆充分散热,约1小时左右堆温达到要求时,就收堆复窨,堆高约30cm,再经5—6小时,茶堆温度又上升到40℃左右,花已成萎调状,色泽由白转微黄,嗅不到鲜香,即可起花。

(七)起花

在窨时间达10—12小时,花将失去生机,茶胚吸收水份和香气到达一定状态时,必须立即进行起花,用起花机把茶和花分开,即叫起花。起花顺序是“多窨次先起,低窨次后起,同窨次先高级茶,后低级茶”。如不能及时起花,则在水热作用下,花渣变黄熟呈现闷黄味、酒精味,影响花茶质量。若当天窨制数量多,在短时间内来不及起花,必须将花堆扒开散热。

1、根据在窨品的堆温,掌握适时起花。头窨41℃,二窨40℃,逐窨下降,提花38℃,堆温超过时,若时间还未到,必须进行第二次通花或翻堆散热。

根据在窨品水份,掌握适时起花:

头窨17—18%,二窨13—14%,三窨11—12%,提花8·5%。

起花操作:操作要迅速,起花后做到茶叶中无花蒂、花叶;花渣中无茶叶。停机后,筛网必须清扫干净,起花后的湿茶要薄摊散热防止水焖味。

2、烘焙

烘焙目的在于排除多余水份,保持适当的水份含量,适应下一工序转窨、提花或装箱。再窨品烘焙,要求快速,又要最大限度防止花香散失,解决这个矛盾,主要靠正确掌握烘干热风的温度,和烘后茶叶水份含量。控制茶叶水份含量调节烘焙温度如下:

烘后茶叶必须充分摊凉,有的利用长时间输送,有的用摊凉机进行,但禁用强风吹,造成香气不必要散失,摊凉后的茶叶温度越低越好,最高不得超过40℃。

3、压花

压花是利用起花后的花渣再窨一次低档茶叶,目的在于充分利用花渣的余香,来压低低档茶的粗老味增加花香。

(1) 花要做到及时迅速,做到边起花边压花。

(2)提花的花渣仍洁白香气纯正吐香能力尚强,可压中档茶叶,其余正常花渣供低档茶压花,但腐熟变黄、臭的花渣不能用来压花。

(3)花渣用量:100kg茶叶一般用40—50kg花渣,压一次可抵5kg的鲜花配花量。

(4)压花时间,掌握在4—5小时,不宜过长,太长造成宿焖味、酵味和其他异味,

应及时起掉花渣,茶也必须及时烘焙。

4、 提花

提花目的在于提高花茶的鲜灵度,操作同窨花。

(1)提花用朵大洁白香气浓烈的一号花,雨水花不能用。拌和后堆窨,由于用花量少(一般100kg茶叶用6—10kg花)窨花时间短(堆窨时间6—8小时),堆温不高不必进行通花。

有机乌龙茶加工


1、鲜叶原料

⑴必须来自颁证的有机茶园。

⑵要新鲜、清洁,符合乌龙茶采摘标准;鲜叶原料不夹带蒂头、茶果和老叶等夹杂物。

⑶应及时采摘,避免毁伤,及时进厂,保持原料新鲜,并按不同品种、午别、露水青、雨青、鲜叶老嫩标准验收,分堆摊放管理及时摊凉、萎凋,按加工标准及时加工,防止鲜叶原料变质。

⑷盛装鲜叶的器具,如茶篮、篓筐等应采用清洁、通气性能良好的竹具,盛装量以不影响鲜叶品质为度,不得使用布袋、塑料袋等软包装物。避免鲜叶升温、红变,影响产品品质。

⑸在鲜叶盛装、运输与贮存过程中,应注意轻压薄摊、勤翻等,以减少机械损伤。切忌重压、日晒、雨淋,严防鲜叶升温变质,影响产品品质。

2、工厂环境与设备

⑴茶厂应远离厕所、粪池、垃圾场、畜牧场、居民区,避开常规农田、常规茶园以及排放三废的工业企业等各种现实与潜在污染源。尽量做到交通方便、水源洁净、绿树成荫、环境优美。防止可能来自本系统外的污染。

⑵车间、场地和机械应满足高峰期乌龙茶生产要求。厂房车间墙壁和地面应干净、光洁,防止有害动物、昆虫与杂物污染茶叶。

⑶厂内要设立更衣、洗涤、通风、防潮、防霉、防鼠和蟑螂以及堆放垃圾的设施,采用物理、机械和生物方法,消除苍蝇、鼠、蟑螂和其他有害昆虫。必须按环保要求处理厂区的加工和生活废水,彻底消除有害昆虫、细菌和有害微生物的孳生条件。加强卫生管理,制定生产过程中的环境卫生管理制度,做到生产每一环节茶叶不接触地面。

⑷加工中使用的机械、用具等设备不得污染茶叶,必须使用不含有污染物的材料制造设备,特别是茶叶造型设备,如揉捻机、炒干机、速包机、球茶机等,经常更换,清洗包揉用的布。

3、从业人员

⑴生产人员必须掌握有机乌龙茶加工操作基本要求和技能。⑵从事有机茶加工的人员在上岗前和每一年度均须体检,健康合格者才能上岗。进入工作场所必须洗手、更衣、换鞋、戴工作帽和口罩。

4、加工技术与管理

⑴有机乌龙茶加工的毛茶与精茶,在制作过程中必须执行《国家食品卫生法》和行业加工标准。鲜叶在晒青、摇青、杀青、包揉等加工环节做到茶叶不接触地面,或铺设洁净的白布;

⑵采自有机茶园和常规茶园的鲜叶原料不得混合加工。最好两种茶叶加工不在同一天进行。

⑶有机乌龙茶加工中只允许使用机械、物理和自然发酵等方法,如摇青、凉青、堆青等;禁止使用和添加任何化学合成的食品添加剂、色素、维生素等化学物质。可以使用经有机颁证的花卉,允许使用自然界中的无农药残留的花卉(如:桂花、栀子花)香料加工。

⑷加工厂的设备配套,布局与加工工艺流程应当合理;根据乌龙茶产品的企业标准,按原料的品种、级别、早、午、晚青等采用相应的加工工艺流程与加工技术,确保有机乌龙茶产品质量。

⑸加工厂应尽量使用可再生能源,如水电、太阳能、沼气等,尽量避免把木材作为茶叶加工厂的主要燃料。

⑹在鲜叶采收管理和加工中的器具与机械设备,必须防止有害物质污染茶叶,例如茶篓、竹筐等工具的保护剂(油漆),机械磨损的铜、铅等物质的污染。特别是揉捻机械和造型机械,如乌龙茶速包机、球茶机、炒干机等对茶叶的污染。允许使用不锈钢机械和食品级塑料制品工具。

⑺有机茶产品加工后的副产品,如茶灰、老梗或深加工后的残渣等,要妥善处理,可经无害化处理(堆制、高温发酵)后作茶园肥料。

乌龙茶加工工艺


一、乌龙茶

乌龙茶亦称青茶、半发酵茶,以本茶的创始人而得名。是我国几大茶类中,独具鲜明特色的茶叶品类。

乌龙是茶由宋代贡茶龙团、凤饼演变而来,创制于1725年(清雍正年间)前后。据福建《安溪县志》记载:“安溪人于清雍正三年首先发明乌龙茶做法,以后传入闽北和台湾。”另据史料考证,1862年福州即设有经营乌龙茶的茶栈,1866年台湾乌龙茶开始外销。

品尝后齿颊留香,回味甘鲜。乌龙茶的药理作用,突出表现在分解脂肪、减肥健美等方面。在日本被称之为“美容茶”、“ 健美茶”。

乌龙茶为我国特有的茶类,主要产于福建的闽北、闽南及广东、台湾三个省。近年来四川、湖南等省也有少量生产。

乌龙茶除了内销广东、福建等省外,主要出口日本、东南亚和港澳地区。二、乌龙茶的制作工艺

乌龙茶综合了绿茶和红茶的制法,其品质介于绿茶和红茶之间,既有红茶浓鲜味,又有绿茶清芬香并有“绿叶红镶边”的美誉。乌龙茶的制造,其工序概括起来可分为:选菁、萎凋、做青、炒青、揉捻、干燥,其中做青是形成乌龙茶特有品质特征的关键工序,是奠定乌龙茶香气和滋味的基础。 1、选菁

选菁即选择适合制造具有乌龙茶特征显著的茶类进行茶叶加工。 2、萎凋

萎凋即是乌龙茶区所指的凉青、晒青。通过萎凋散发部分水分,提高叶子韧性,便于后续工序进行;同时伴随着失水过程,酶的活性增强,散发部分青草气,利于香气透露。乌龙茶萎凋的特殊性,区别于红茶制造的萎凋。红茶萎凋不仅失水程度大,而且萎凋、揉捻、发酵工序分开进行,而乌龙茶的萎凋和发酵工序不分开,两者相互配合进行。通过萎凋,以水分的变化,控制叶片内物质适度转化,达到适宜的发酵程度。萎凋方法有四种:凉青(室内自然萎凋)、晒青(日光萎凋)、烘青(加温萎凋)、人控条件萎凋。 3、做青

做青是乌龙茶制作的重要工序,特殊的香气和绿叶红镶边就是做青中形成的。萎凋后的茶叶置于摇青机中摇动,叶片互相碰撞,擦伤叶缘细胞,从而促进酶促氧化作用。摇动后,叶片由软变硬。再静置一段时间,氧化作用相对减缓,使叶柄叶脉中的水分慢慢扩散至叶片,此时鲜叶又逐渐膨胀,恢复弹性,叶子变软。经过如此有规律的熟悉动与静的过程,茶叶发生了一系列生物化学变化。叶缘细胞的破坏,发生轻度氧化,叶片边缘呈现红色。叶片中央部分,叶色由暗绿转变为黄绿,即所谓的“绿叶红镶边”;同时水分的蒸发和运转,有利于香气、滋味的发展。 4、炒青

乌龙茶的内质已在做青阶段基本形成,炒青是承上启下的转折工序,它象绿茶的杀青一样,主要是抑制鲜叶中的酶的活性,控制氧化进程,防止叶子继续红变,固定做青形成的品质。其次,是低沸点青草气挥发和转化,形成馥郁的茶香。同时通过湿热作用破坏部分叶绿素,使叶片黄绿而亮。此外,还可挥发一部分水分,使叶子柔软,便于揉捻。 5、揉捻

通过揉捻,使叶片揉破变轻,卷转成条,体积缩小,且便于冲泡。同时部分茶汁挤溢附着在叶表面,对提高茶滋味浓度也有重要作用。 6、初干

通过初干,利用高温破坏残留在揉捻后茶叶中的酵素,使期停止发酵作用,并使茶叶体伤口收缩,改善茶叶香气及滋味。 7、布揉

通过布揉,朔做茶叶的外形。 8、解块

将上道工序布揉的茶叶进行解块,让茶叶自然伸曲及透气不会使茶叶产生闷味及水气味。 9、干燥

干燥可抑制酶性氧化,蒸发水分和软化叶子,并起热化作用,消除苦涩味,促进滋味醇厚。

中国7大类名茶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再加工茶


中国7大类名茶

绿茶 又称不发酵茶。绿茶是历史最早的茶类,距今3000多年,也是我国产量最大的茶类,产区主要分布于浙江、安徽、江西等省。代表茶有西湖龙井、信阳毛尖、碧螺春。

红茶 又称发酵茶。其汤色以红色为主调,故得名。红茶可分为小种红茶、工夫红茶和红碎茶,为我国第二大茶类。代表茶有滇红、宜兴红茶。

乌龙茶 亦称青茶,半发酵茶。乌龙茶综合了绿茶和红茶的制法。代表茶有文山包种茶、安溪铁观音、冻顶乌龙茶、武夷大红袍。

白茶 白茶属轻微发酵茶,是我国茶类中的特殊珍品。因其成品茶多为芽头,满披白毫,如银似雪而得名。主要品种有白牡丹、白毫银针。

黄茶 黄茶属发酵茶类,制作与绿茶有相似之处,不同点是多一道闷堆工序。代表茶有蒙顶黄芽、霍山黄芽、君山银针。

黑茶 在加工过程中,鲜叶经渥堆发酵变黑,故称黑茶。代表茶有普洱茶。

再加工茶 以基本茶类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的原料经再加工而成的产品称为再加工茶。它包括花茶、紧压茶、萃取茶、果味茶和药用保健茶等,分别具有不同的品味和功效。

乌龙茶的加工制造


乌龙茶属半发酵茶,它的工艺流程通常由以下工序组成:晒青(或加温萎凋)→凉青→摇青(做青)→晾青→炒青→揉捻→复炒→复揉→烘干。

晒青的目的是蒸发一小部分水分,同时激活酶活性,有利于乌龙茶香气的形成。晒青一般掌握晒至顶叶下垂,叶色转暗,茶香有所显露即可,不可过分。

凉青是使叶子和茎梗内水分流动,重新平衡,使叶子从枯萎状态恢复至基本挺直状态,便于下一步摇青的进行。

摇青也称做青,将叶子放在摇青机内,使叶子翻滚起来,叶子与叶子、叶子与滚筒壁之间发生碰撞和磨擦,叶子边缘部分损伤,茶多酚氧化聚合,部分香气成分游离出来,有利于乌龙茶品质特征的形成。摇青的程度根据乌龙茶的种类不同有所差异,武夷山的闽北乌龙茶的做青发酵程度较重,乌龙茶外形色泽棕褐,汤色往往橙黄色;而安溪的闽南乌龙茶做青发酵程度较轻,乌龙茶外形色泽青褐,汤色绿黄至金黄。台湾乌龙茶,由于做青发酵程度的不同有轻发酵的清香乌龙茶、包种茶;也有中度发酵的冻顶乌龙茶、木栅铁观音;还有重度发酵的白毫乌龙。近年来,台湾乌龙茶的高山茶、冻顶乌龙等逐步趋向于轻发酵,追求清香和花香味。

乌龙茶的摇青、晾青反复多次以后,乌龙茶特有的花香或果香味才能发挥出来。闽北乌龙茶往往要掌握到“绿叶红镶边”的出现,也就是说,要等到叶片边缘部分红变才是适度。

摇青、晾青达到适度以后就立即进行炒青,类似绿茶的杀青,目的是利用高温蒸发水分,使叶质变较,停止发酵红变,保持乌龙茶的品质特征。

炒青之后就可揉捻,揉捻成条后就可复炒或初烘,减少一定水分之后,如果是做条形乌龙茶就进行复揉和复烘,烘至干燥为止。如果是做半球形或颗粒形乌龙茶,那么复炒以后要进行包揉。所谓包揉,就是将茶叶放在一块方形棉布内,并收拢四角,将茶叶包紧,并不断滚揉。一边滚揉,一边包紧茶叶,使茶叶通过包揉以后,逐渐卷紧呈颗粒状。

复揉或包揉以后进行烘干,这时掌握低温慢烤的技术,对乌龙茶香气的形成是十分重要的。

乌龙茶的加工过程


采摘标准:

乌龙茶的采摘标准,叶梢比红、绿茶成熟。其采摘标准为:待茶树新梢长到3-5叶将要成熟,顶叶六七成开面时采下2-4叶,俗称"开面采"。所谓"开面采",又分为小开面、中开面和大开面,小开面为新梢顶部一叶的面积相当于第二叶的1/2,中开面为新梢顶部第一叶面积相当于第二叶的2/3;大开d面新梢顶叶的面积相当于第二叶的面积。一般春、秋茶采取"中开面"采;夏暑茶适当嫩采,即采取"小开面"采;产茶园生长茂盛,持嫩性强,也可采取"小开面"采,采摘一芽三四叶。

采摘季节:

闽南茶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茶树生长长期长,一年可采四至五季,即春茶、夏茶、暑茶、秋茶和冬片。具体采摘期因吕种、气候、海拔、施肥等条件不同而差异。一般采摘期,春茶在谷雨前后,夏茶在夏至前后,暑茶在立秋前后,秋茶在秋分前后,冬片在霜降后。各茶季的采摘间隔期为40-50天,在具体掌握上,应做到"开头适当早,中间网刚好,后期不粗老"

采摘方法:

长期以来广大茶农在生产实践中创造出"虎口对芯采摘法"即将拇指和食指张开,从芽梢顶部中心插下。稍加扭折,向上一提,就将茶叶采下。一般采叶标准是:长三叶采二叶,长四叶采三叶,采下对夹叶,不采鱼叶,不采单叶,不带梗蒂 。这种采摘方法,优点很多,已得到普遍采用。其次,1980年以来,安溪大坪茶农创造出" 高平面采摘法"在不改变口对芯采摘法"的基础上根据茶树生长情况,确定一定高度的采摘面把丛面上的芽梢全部采摘,丛面下的芽梢全部留养,以形成较深厚的营养生长层,达到充分利用光能,提高萌芽率,进增产提质。采摘时,应做至"五分开",即不同品种分开,早午晚青分开,粗叶嫩叶分开,干湿茶青分开,不同地片分开,以利于提高毛茶品质。

机械采茶:

茶叶采摘在茶叶生产中是一项颇费工本的劳动,一般要茶园管理用工的50%以上。十多年来随着城乡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农村大批劳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不少茶区 出现采茶劳力十分紧张,采茶工资不断提高,导至茶效益下降。因此,分茶区采用了机械采茶。采茶机有单人背负式和双人抬式两种。一般工效,比人工采茶提高10倍以上,这是仿后茶叶生产发展的方向。 

日光萎凋:

它利用光能热量使鲜叶适度失水,促进栈的活化,这对形成乌龙茶的香气和去除臭味起着重要的作用,也为摇青创造良好的条件。晒青温度要求日光柔和余射,摊叶宜均薄,必要时可"二凉二晒",时间10分钟至1小时,其间翻拌2-3次。晒青程度,一般 至失去光泽,叶色转暗绿,顶叶下垂,梗弯而不断,手捍有弹性感。晒青后要再青,使其鲜叶"还阳"

室内萎凋:

将采回的鲜叶摊放在笳笠上,静置于凉青架,酌 情翻动2-3次使萎凋均匀,闵青一般不独进行 ,与晒青相结合,它的主要作用:一是散发叶面水分和叶温,使茶青"转活"保持新鲜度;二是可调节晒青时间,延缓晒青水分蒸发的速度,便于摇青在一天是对晒青不足的鲜叶,也是一种补救的方法。凉青的适度是:嫩梗青绿饱水,叶表新鲜、无水分。

摇青发酵:

茶青通过在摇青机中的摩擦运动 ,擦破叶缘细胞,从而 促进酶促氧化作用,使鲜叶发生一系列生物化学变化。1摇青时间:通过摇、凉(即动、静)反复进行4-5次,历时8-10小时,使叶子由硬 变软("活来死去"),谷称为"消青",这达到"绿叶红镶边"。

摇青的原则:

摇青要掌握 "循序渐进"原则 。摇青转速由,小渐多,用力轻渐生,摊叶由薄渐厚,时间由短渐长、发酵由轼渐重。3摇青"五看"一看品种摇青:叶多摇,薄叶轻摇, 二看季节摇青:春茶气温低、湿度大,宜于重摇 夏暑茶气温高,宜轻摇 秋冬茶要求达到"三秋"即秋色、秋得、秋味、宜于轻摇。 总之,摇青要做到是"春茶消,夏暑皱, 秋茶水守牢"。三看气候摇青:南风天,轻摇,北风天,重摇。四看鲜叶老嫩摇青:鲜叶嫩,水分多,宜于晒足少摇鲜叶粗 老,鲜叶粗 老,宜于轻晒多摇。五看晒青程度 摇青晒青轻则重摇、晒青重则轻摇。4看青"三步骤"(即看摇青适度):(1)摸 :摸鲜叶是否柔软,有湿手感;(2)看:看叶色是否由青轻为暗绿,叶表出现红点 ;(3)闻:闻青气是否消退,香气显露。

杀青定型:

茶青在室内静置与搅拌,直至草(嗅)菁味渐失,而香气微扬时,且制茶师变为发酵已发适中 后,即可准备"杀青"(或称为炒青)杀青的目的,就是以高湿来破坏酵素的活性,抑制茶叶继续发酵,以免使得气温完全散失 而保有半发酵茶类特有的香味。同时也因杀青时叶中水分的大量蒸散,使叶质变柔软,以利于揉捻成型及干 燥的处理。在炒青法未发明前,共杏是採"自然发酵"。而在杀青机未发发明前,茶农们炒青是得用双手在锅中炒此即"粗青得名之由来。天气凉爽还无所谓一,大热天时其燠热难当,也是相当辛苦。现代用杀青机来杀青就较方便了,其温度约在160度-180度左右,可以随意调整,温度也较易控制,但仍需要相当的经验。粗青的时间必须控制得恰好,茶青要炒透,才可蠢事我香气高、水色青,起锅太早,茶青未熟透,则成茶将带有草青味 ,炒青过度,叶缘即有刺手的感觉,甚或炒焦味,任由怎么泡,也无法除去。一般包种茶类的炒青-揉捻-解块-与烘焙等重复程序都 不止一次,條型包种茶(如文山包种)通常是一-两回,半球型或半球型包种茶(凍顶茶、松柏长青茶、明德茶及铁观音等),通常均须三-五回的团揉与复炒,一直炒到叶征柔软, 接近成熟时,即可起锅。乌龙茶类因萎凋及发酵"搅拌的程度较包种为生所以茶叶在炒青前的水分含量较包种少,因此炒青的火候就较包种 茶低,大约是包种火力的八成左右。再加上乌龙茶尤其是高极品的膨胀风茶重视白芽这有无,不重视外观條 索 的紧结与否,所以炒青-揉邀请书捻-或团揉-解块-再烘焙等动作的火候用劲道就稍低。乌龙茶一直炒到茶叶呈银白色,叶缘稍干略脆,有些微的刺手感时即可起锅。然后再以清净的湿布袋盛装起来,呈放入谷斗内,上复湿布巾, 将茶叶 稍压实 以进闷热 静置的回润作用,约经一、二十分,等茶芽变白,叶呈红、黄、绿钯后即取出揉 捻民。这个 是乌龙茶特有的步骤、,包种则无,加此归入杀青一并说明。制茶时,如有机会经过茶农家,置身于其间,阵阵茶香迎风扑来,令人民爽神怡,有如人芝萰之室。 制得好时更有如花香的自然,有时惹 来闻香而至的蜜蜂,除对蜜蜂 说声对不起外,真会叫人谈茶的芳香,可风茶香可比花香,甚至比花香尤有过之,那不是其他得料所能 比拟的。现在市面上售卖的加料茶,在茶中添加香料以助其香,这在古代已存在这种现象, 宋朝御用的团茶,就有添加龙脑等香精于茶膏中一起制造的情形,但茶录的作者蔡襄先生卻不以为然,当时建州站门茶也绝不使用香药加料,这是因怕自然的茶香才是最芬芳。

揉捻加工:

经5-8分钟的持续揉捻民,使叶片卷成条索,破碎叶细胞,挤出休汁,粘附叶表, 冲光时易溶于水,增浓茶汤。揉捻 掌握"趁热,适量,快速、短时"原则 加压要"轻,重,轻"转速控制"慢、快、慢。

人工解决:

碳火干燥烘焙是乌龙茶开成独特滋味的关键。其一般 火功的要求是:低温慢焙,高级茶温度宜低,时间宜短,低级茶温度宜高,时间宜长。

拣剔:

拣剔包括机械拣剔和手工拣剔。主要是除去粗老畸形的茶衅,拣出茶子、茶梗。经筛分处理后的中,上段茶,先经73型梗机拣剔后,再经阶梯式拣梗机或静电拣 梗 机拣梗,产生出各号茶的正茶及一号梗、二号梗等。各号茶的正茶及三口茶再经手工拣剔后,做到"三清一净"即茶中的梗 、片、杂物清,地下茶净,这样就可进入下一道工序。

乌龙茶(青茶)加工工艺


一、乌龙茶

乌龙茶亦称青茶、半发酵茶,以本茶的创始人而得名。是我国几大茶类中,独具鲜明特色的茶叶品类。

乌龙是茶由宋代贡茶龙团、凤饼演变而来,创制于1725年(清雍正年间)前后。据福建《安溪县志》记载:“安溪人于清雍正三年首先发明乌龙茶做法,以后传入闽北和台湾。”另据史料考证,1862年福州即设有经营乌龙茶的茶栈,1866年台湾乌龙茶开始外销。

品尝后齿颊留香,回味甘鲜。乌龙茶的药理作用,突出表现在分解脂肪、减肥健美等方面。在日本被称之为“美容茶”、“健美茶”。

乌龙茶为我国特有的茶类,主要产于福建的闽北、闽南及广东、台湾三个省。近年来四川、湖南等省也有少量生产。

乌龙茶除了内销广东、福建等省外,主要出口日本、东南亚和港澳地区。

二、乌龙茶的制作工艺

乌龙茶综合了绿茶和红茶的制法,其品质介于绿茶和红茶之间,既有红茶浓鲜味,又有绿茶清芬香并有“绿叶红镶边”的美誉。乌龙茶的制造,其工序概括起来可分为:选菁、萎凋、做青、炒青、揉捻、干燥,其中做青是形成乌龙茶特有品质特征的关键工序,是奠定乌龙茶香气和滋味的基础。

1、选菁

选菁即选择适合制造具有乌龙茶特征显著的茶类进行茶叶加工。

2、萎凋

萎凋即是乌龙茶区所指的凉青、晒青。通过萎凋散发部分水分,提高叶子韧性,便于后续工序进行;同时伴随着失水过程,酶的活性增强,散发部分青草气,利于香气透露。乌龙茶萎凋的特殊性,区别于红茶制造的萎凋。红茶萎凋不仅失水程度大,而且萎凋、揉捻、发酵工序分开进行,而乌龙茶的萎凋和发酵工序不分开,两者相互配合进行。通过萎凋,以水分的变化,控制叶片内物质适度转化,达到适宜的发酵程度。萎凋方法有四种:凉青(室内自然萎凋)、晒青(日光萎凋)、烘青(加温萎凋)、人控条件萎凋。

3、做青

做青是乌龙茶制作的重要工序,特殊的香气和绿叶红镶边就是做青中形成的。萎凋后的茶叶置于摇青机中摇动,叶片互相碰撞,擦伤叶缘细胞,从而促进酶促氧化作用。摇动后,叶片由软变硬。再静置一段时间,氧化作用相对减缓,使叶柄叶脉中的水分慢慢扩散至叶片,此时鲜叶又逐渐膨胀,恢复弹性,叶子变软。经过如此有规律的熟悉动与静的过程,茶叶发生了一系列生物化学变化。叶缘细胞的破坏,发生轻度氧化,叶片边缘呈现红色。叶片中央部分,叶色由暗绿转变为黄绿,即所谓的“绿叶红镶边”;同时水分的蒸发和运转,有利于香气、滋味的发展。

4、炒青

乌龙茶的内质已在做青阶段基本形成,炒青是承上启下的转折工序,它象绿茶的杀青一样,主要是抑制鲜叶中的酶的活性,控制氧化进程,防止叶子继续红变,固定做青形成的品质。其次,是低沸点青草气挥发和转化,形成馥郁的茶香。同时通过湿热作用破坏部分叶绿素,使叶片黄绿而亮。此外,还可挥发一部分水分,使叶子柔软,便于揉捻。

5、揉捻

通过揉捻,使叶片揉破变轻,卷转成条,体积缩小,且便于冲泡。同时部分茶汁挤溢附着在叶表面,对提高茶滋味浓度也有重要作用。

6、初干

通过初干,利用高温破坏残留在揉捻后茶叶中的酵素,使期停止发酵作用,并使茶叶体伤口收缩,改善茶叶香气及滋味。

7、布揉

通过布揉,朔做茶叶的外形。

8、解块

将上道工序布揉的茶叶进行解块,让茶叶自然伸曲及透气不会使茶叶产生闷味及水气味。

9、干燥

干燥可抑制酶性氧化,蒸发水分和软化叶子,并起热化作用,消除苦涩味,促进滋味醇厚。

中国茶叶:基本茶类,再加工茶类


基本茶类:

一、绿茶:基本工艺流程:杀青——揉捻——干燥

⑴炒青绿茶:长炒青——眉茶(炒青、特珍、珍眉、风眉、秀眉、贡熙等)

圆炒青——珠茶(珠茶、雨茶、秀眉)

细嫩炒青(龙井、大方、碧螺春、雨花、松针等)

⑵烘青绿茶:普通烘青(闽烘青、浙烘青等)

细嫩烘青(黄山毛峰、太平猴魁、高桥银峰等)

⑶晒青绿茶:(滇青、川青、陕青等)

⑷蒸青绿茶:(煎茶、玉露等)

二、红茶:小种红茶(正山小种、烟小种等)

工夫红茶(滇红、祁红、川红等)

红碎茶(叶茶、碎茶、片茶、末茶)

三、青茶:闽北乌龙(武夷岩茶、水仙、大红袍、肉桂等)

闽南乌龙(铁观音、奇兰、黄金桂)

广东乌龙(凤凰单枞、凤凰水仙、等)

台湾乌龙(洞顶乌龙、包种等)

四、白茶:白芽茶(银针等)

白叶茶(白牡丹、供眉等)

五、黄茶:黄芽茶(君山银针、蒙顶黄芽等)

黄小茶(北港毛尖、沩山毛尖、温州黄汤等)

黄大茶(霍山黄大茶、广东大叶青等)

六、黑茶:湖南黑茶(安化黑茶等)

湖北黑茶(蒲圻老青茶等)

四川边茶(南路边茶、西路边茶等)

滇桂黑茶(普洱茶、广西六堡茶等)

再加工茶类:

花茶(茉莉花茶、珠兰花茶、玫瑰花茶等)

紧压茶(黑砖、茯砖、花砖、方茶、饼茶)

萃取茶(速溶茶)

半酦酵茶(乌龙茶)加工工艺


一、采 摘

「十日曾无一日闲,采茶不易拣茶难;问侬何事不停手,尚有新株在隔山。」

采茶的季节里,茶娘们点缀在翠绿的茶园中,远山闲云为背景,倒是采茶歌的好题材;然而歌咏「昨日采茶又忆君,有心不嫁负心人」,却是不如「莫辞辛苦采茶频,采罢茶香犹满身」般写实。在烈日下。手指频频翻拣新茶,不使两叶多一心为的是包种的清香;采得 一心一叶是要为乌龙添甘醇;若是没有「一心两叶」。那冻顶雄风也失光采。尽管现今动力采茶机可省下很多劳力,但采茶妇女们仍不停手的忙摘新株,为的是杯里茶汤的更甘醇、更芳香。

「采茶」尤比「割稻」更须注意气候的变化;陆羽茶经即记载说:「其日有雨不采,晴有云不采,晴采之」此乃因为云雨天,茶菁中饱含水气未蒸散,或茶品质会是相当有力的经论而茶农们也依这个原则,又将不同时段所采的茶菁分成「上午茶」、「中午茶」与「二五茶」有些地方的茶农仍习惯称「茶菜」,「上午菜」是指上午七对至十时左右所采的茶菁,此时所采的茶苦,因夜晚露水未干叶身含水量多,较难烘焙。「中午菜」则是指上午十时至下午一时左右的茶菁,下午二时至五时者就是「二五菜」,这两者因露水已为日照晒干,含水量少,比起「上午菜」就好得多了。同时,不同时段所采的茶菁,也都分别制造,如此方能便于控制品质。

鲜叶采回家或送入工厂,应立即摊开散热,以免茶菁因闷热而变成「死叶」;且当日所采的茶菁,当天一般都得制完,所以茶农们于制茶期间,经常通宵达旦,全家大小都忙了一整夜,实在辛苦。

二、日光萎凋

茶菁采回来后,正是辛苦的开始,绝不似从菜圃采回蔬菜后的轻松。采回的茶菁必须实时的进行一连贯的作业。才不会散失特殊的风味。第一个步骤就是进行「日光萎雕」或「热风萎雕」。萎雕的目的是使茶菁中的水份适度蒸发,减少细胞水份的含量,使鲜叶柔软,以便在室内萎雕时,使细胞中的成份尤其是儿茶素类进行物理消水及化学酦酵的变化。

从茶园采回的新鲜茶菁,应即刻摊开散热,以免将鲜叶闷坏,然后再将茶菁平均分摊在笳藤或布幕上,以让每片叶子都能受到阳光照射最好,如果放太多或堆太厚皆不宜。此时的日晒温度以30到40间较恰当,萎雕时间由十到三十分不等,得视阳光强弱而定,强的则萎雕时间也就短些,弱时则时间长些,如果温度过强,则通常不使茶菁直接曝晒于阳光下,以免晒伤而变成了死叶萎雕的同时也得经常观察茶菁的变化,以决定其萎雕的程度。这也是需要经验来判断的。

文山包种及冻顶、松柏长青茶与明德茶等因酦酵度较轻,萎雕时间约十至二十分,萎雕时须经翻鲜叶,千三次。目的是使日晒平均。萎雕的程度,以茶芽第二叶或对口叶之第一叶的光泽消失,而叶面呈波浪状起伏,且有柔软感,并发出一股清香,这才算是理想的萎雕程度。

三、室内萎雕

萎雕及搅拌的技巧与包种茶类的香气及滋味有密切的关系。

鲜叶经日光萎雕后,细胞膜的半透性已遭破坏,于是叶内开始进行化学及物理变化,然后移入常温的萎雕室内继续萎雕。室内萎雕及搅拌是承继日光萎雕所引发的酦酵作用,使生叶的酦酵持续进行,直至叶片产生浓郁的清香后即停止酦酵,这是半酦酵茶类之所以滋味甘醇、香气清扬的最重要步骤。

茶菁日光萎雕过后,即移入屋内萎雕室,进行「室内萎雕」,连带搅拌(摇菁)的程序也同时进行着搅拌是用双手执茶,微力翻搅,使鲜叶因相互摩擦而破坏叶缘的细胞,这样空气才易于进入叶肉细胞内,以促进酦酵作用。另外借着翻动搅拌的动作也有助于茶叶「走水」的平均。(走水即蒸散之意)

四、杀菁

茶菁在室内静置与搅拌,直至草嗅菁味渐失,而香气微扬时,且制茶师认为酦酵已适中后。即可准备「杀菁」(或称为「炒菁」)。杀菁的目的。就是以高温来破坏酵素的活性,抑制茶叶继续酦酵,以免使香气完全散失;而保有半酦酵茶类特有的香味。同时,也因杀菁时叶中水分的大量蒸散,使叶质变柔软,以利于揉捻成型及干燥的处理。

在炒菁法未发明前,茶叶是采「自然酦酵」。而在「杀菁机」未发明前,茶农们炒菁是利用双手在锅中炒此即「炒菁」得名之由来。大气凉爽还无所谓,大热天时其燠热难当,也是相当辛苦。

现代都用杀菁机来杀菁就较方便了,其温度约在160度c至180度c左右,可以随意调整。温度也较易控制,但仍需要相当的经验。炒菁的时间必须控制得恰好,茶菁要炒透,才可使香气高、水色清;起锅太早,茶菁未熟透,则成茶将带有菁味;炒菁过度,叶缘即有刺手的感觉,甚或炒焦;哪么茶汤的焦味,任由怎么泡,也无法除去。

一般包种茶类的「炒菁」揉捻或团揉:解块与烘焙等重复程序都不止一次,条型包种茶如文山包种通常是一至两回,半球型或半球型包种茶如冻顶茶、松怕长青茶、明德茶及铁观音等,通常均须三至五回的团揉与复炒焙,一直炒到叶片柔软,而味接近成熟时,即可起锅。

乌龙茶类因萎雕及酦酵搅伴的程度较包种为重,所以茶叶在炒菁前的水分含量较包种少,因此炒菁的火候就较包种茶低,大约是包种火力的八成左右。再加上乌龙茶尤其是高极品的澎风茶重视白芽之有无,且不重视外观条索的紧结与否。所以「炒菁」揉捻或团揉「解块」再烘焙等动作的火候及劲道就稍低。乌龙茶,直炒到茶芽呈银白色,叶缘稍干略脆,有些微的刺手感时即可起锅。然后再以清净的湿布袋盛装起来。或放入谷斗内,上覆湿布中,将茶叶稍压实。以进行「闷热静置」的回润作用,约经一、二十分。等茶芽变白,叶呈红、黄、绿色后即取出揉捻。这个动作是乌龙茶特的步骤,包种则无,因此归入「杀菁」一并说明。

制茶时,如有机曾经过茶农家,置身于其间,阵阵茶香迎风扑来,令人心爽神怡,有如人芝兰之室。制得好时更有如花香的自然,有时惹来闻香而至的蜜蜂,除对蜜蜂说声「对不起」外,真会叫人赞扬茶的芳香,可见茶否可比花香,甚至比花香尤有过之,那不是其它香料所能比拟的。现在市面上售卖的加料茶,在茶中添加香料以助其否,这在古代已存在这种现象,宋朝御用的团茶,就有添加龙脑等香精于茶膏中一起制造的情形,但茶录的作者蔡襄先生却不以为然,且当时建州斗茶也绝不使用香药加料,这是因怕自然的茶香为其它香气掩盖,虽说加料茶有其特殊的风味,但自然的茶香才是最芬芳的。

五、揉捻

茶叶经过「杀菁」以后,茶身虽已柔软疏松,但仍旧片状,尚未形成条索状,所以须再经「揉捻」或「团揉」的步骤,使茶叶紧结成条,并增加外形的美观。茶叶可因受压揉之力。逼迫稍许汁液渗出粘附于表面。冲泡时,可使茶素较容易溶解于热水中。以加强茶汤的滋味。

一般称直接将茶叶放人揉捻机胴内,加以压揉的动作为「揉捻」,而另一种方式是以布巾包紧成圆团状,再以手工或揉捻机压揉,这就叫「团揉」。半酦酵茶类中的条型包种文山茶只有「揉捻」而无「团揉」,所以条索成自然微弯状;半球型包种,因经再三的「团揉」。所以条索形成球弯状。

不论「揉捻」或「团揉」,在揉好告一段落后,均须解散茶叶经压揉后的团块,以使茶叶能干燥均匀,这个动作就叫做「解块」。这幢一连贯的程序是半酦酵茶类形成烛特风味的重要步骤。

属于高香类的文山包种与浓味类的冻顶茶、松柏长青茶及明德茶,其酦酵程度均很轻微,且从萎雕到杀菁的步骤也即相差无几,而造成他们别树一格的原因,揉捻的方法及程度的不同,是个重要的关键。

文山包种的揉捻法是在炒菁起锅后,用手翻动二、三次使热气消散,然后再放人揉捻机压捻六七分钟,若茶叶较粗大,为使其外形美观与品质齐一,可于初揉后稍予放松解块以扬去热气,再加压揉三、四分即可,因它不用布巾包揉,故外观呈自然微弯状。

冻顶茶,长青茶与明德茶,在炒菁起锅后,先放入揉捻机,初揉以后加以解块,然后叫焙至半干即走水焙此时茶叶含水量约30% 至35左右,走水焙后先将茶叶摊凉,再以一条四方形的布巾,包裹成圆形,再加以揉捻,这个步骤即为「团揉」,团揉后又松团解块,

接着又再焙火再焙,然后再包裹起来团揉再揉,如此反复三至五次,使水份慢慢消散,而到焙干为止。原来条形的茶叶,经过三番五次的团揉后,逐惭卷曲成半球形,条索也因此愈紧结,而酦酵度因此略为加重形成冻顶茶、长青茶与明德茶特殊的外观与风味。其实这种团揉法,乃承自安溪铁观音的制法,但铁音茶的酦酵度更高,而外观更形圆球状,所以更有其特殊的「铁观音风味」。

乌龙茶重视茶芽约完整,不注重外观条索的紧结。为了揉捻时不损及茶芽,须放入袋中揉捻,揉后解块即可进行干燥了。

揉捻的功夫对茶叶的外观及品质的影响很大,压揉时力道要一致,过猛则茶叶易碎,过轻则条索不紧结。团揉时火候温度、压力及水份消散速度之控制,更是具有关键性的影响﹔为了把握最好的时机,常须在高温下揉捻而且又不带手套,不但要能耐炙热,还得全神贯注,中间的艰苦又有谁知晓?我们常说「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但是却很少人提到茶农的辛苦及页献,「谁知杯中汤,滴滴皆艰辛」。

六、焙火、干燥

经过数次揉捻团揉及热力的烘焙后。茶叶外形逐渐紧结,水份也慢慢消散,此时应立即进行干燥。这是最后的一个步骤,乃是利用高温来抑止炒菁后残留的酵素活性,使茶叶不继续酦酵,以固定茶叶的品质。同时。利用焙火的火候改善茶叶的香气、滋味。去除菁嗅味及减轻涩味,使其芳香甘润可口,并使茶汤水色澄黄艳丽。经过干燥后茶叶的含水量低于百分之四,同时体积重量都减少,以便于包装贮存及运销。

目前大多使用干燥机来干燥,为了提高品质,使条形美观,均采用「二次干燥法」,即初干后先予以摊凉,使茶叶回潮后再进行一次干燥,以避免外干内湿的现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