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的来源

发布时间 : 2021-03-22
茶的来源历史 关于茶的来源 绿茶的来源

茶的来源历史。

传说,乾隆年间(1736―1795)普洱地区的濮家茶庄将没有完全晒干的毛茶压饼、装驮进贡。到了京城发现,原本绿色泛白的茶饼变成了褐色。护送茶叶进京的茶庄少主人因为贡茶面目全非,甚至想到要了断生命,但却在无意间发现茶的味道变得又香又甜,茶色也红浓明亮。这些茶深得乾隆皇帝的喜爱,并赐名普洱茶。据史料记载,早在清初(1659年),清政府便将普洱茶正式列入贡茶案册,清代宫廷也一直有“夏喝龙井、冬饮普洱”的传统。据《普洱府志》记载,普洱府当时会馆林立,酒楼茶肆鳞次栉比,中外茶商接踵摩肩,是国内外影响较大的商贸重镇。

20世纪60年代,北京故宫的茶库里存放着清宫没有吃完用完的普洱茶贡茶数吨,当时已保存了150多年。2004年,由著名作家鲁迅的遗孀许广平珍藏的清宫普洱茶,在北京广东大厦拍卖,其中一块(约3克),拍出1.2万元(约合1451美元)。专家将藏品中的散块普洱茶用开水冲泡,茶块很快融开,茶汤呈褐泛红色,茶香陈厚,经数次冲泡后茶块全部融化。收藏普洱茶成了一种新的时尚。但是,贮藏普洱茶一般要求有专门的贮藏室、严格的温度、湿度控制、室内通风、每隔3个月翻动茶叶一次、并用紫外线灯消毒贮藏室等,这些条件,一般茶叶爱好者很难做到。

cy316.Com精选阅读

普洱茶膏的来源!


普洱茶膏的来源!茶膏被誉为茶中黄金,始于唐、成于宋、兴于清、盛于当代,是选用千年古木、乔木茶叶原料,通过100多道秘制工艺、历时70多天将茶叶有益成分提炼、浓缩而成的膏状固体。

1g茶膏中的茶多酚含量为60%,其中儿茶素16%,咖啡碱9%,游离氨基酸14%,其他物质(有益酶、茶多糖、茶黄素、水分等)。100公斤上等普洱茶才可以提炼5公斤茶膏。相对于普通茶膏接近30%的出品率来说,茶膏仅仅5%的出品率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其与众不同和珍贵稀缺。

茶膏始于唐朝

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中,唐代是我国茶业和茶叶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代,史称“茶兴于唐”。这期间,茶膏沿着民贡(唐代的贡茶分为民贡与官焙两种,由地方官吏将上等的好茶主动向朝廷进献)这条线浮上水面的。据吴任臣《十国春秋》记载,早在南唐闽康宗通文二年(公元937年),就有贡品茶膏进献,即“贡建州茶膏,制以异味,胶以金缕,名曰耐重儿,凡八枚”。

从这段文字中,我们不难发现:

第一,“茶膏”字样正式出现;

第二,外部用金丝芽装扮,显示贵重;

第三,数量极少,只有八枚,而不像其它贡茶以多少担计算。

茶膏一亮相,就具备一种显赫的身份,是其它贡茶所不能比拟的。

茶膏成于宋代

宋代饮茶风俗已相当普及,与唐代不同,宋代的制茶者对茶叶的膏化现象比较重视。他们采用榨取的工艺,先将茶蒸熟,再“须淋洗数过。方入小榨,以去其水,又入大榨出其膏”,成功地将茶膏从茶叶中分离,使其成为独立的产品。

宋代将此方法获得的茶膏,用于两个方面:一是做为独立的茶品纳入宋代的茶品名录。如北宋第一位茶著者陶谷(公元907——960年)在撰写《茗荈录》时,就将两款茶膏纳入其中:一种是“玉蝉膏”,另一种是“缕金耐重儿”。虽然《茗荈录》主要记述茶事的十八个趣闻,但我们从这些描述中看到这两款茶膏的名称,标志茶膏做为独立产品的存在。二是在饼茶制作过程中,有意识将饼茶表面用茶膏涂层,以增加饼茶表面的光亮度及色泽。相比唐代制茶中“含膏”工艺而言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茶膏兴于清代

到了清代,伴随着云南普洱茶的繁荣,茶膏的制作再次悄然出现。它最初是由云南土司,借鉴唐宋制作饼茶工艺,将“蒸”改“煮”,初创大锅熬制制膏工艺。而且这种用大锅熬膏的方法很快通过茶马古道传播到西藏,并迅速被西藏上层人物所接受。

由于大锅熬制茶膏存在的品质问题,皇室把茶膏的制作,直接迁入到清朝皇宫内的御茶房(原址在乾清宫东庑)。并且在制作工艺上做了非常大的改进。

清宫御茶房的制茶工匠们在借鉴了宋代“小榨去水,大榨出膏”的工艺基础上,采取了一套近似我们现在低温提取、低温干燥的工艺,使其生产出的“普洱茶膏”跃上了新的台阶,进入第二个发展阶段。“普洱茶膏”也由此正式定名。

药学家赵学敏(公元1719——1805年)在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5年)所著的《本草纲目拾遗》中,将“普洱茶膏”纳入其中。这是从官方的文献中看到的第一个正式称谓:普洱茶膏(这里指的“普洱茶膏”就是指清朝皇宫御茶房制作出的茶膏,而非民间大锅熬制茶膏)。

1792年(乾隆57年),普洱茶膏首次做为国家礼品向到访的英国使团马嗄尔尼馈赠,并就此流入海外。

1925年,清朝皇室解体,普洱茶膏的制作也随之终止。

现代茶膏的发展

茶膏制作工艺在中国一脉相承,虽然经历了明代和民国的数百年断代,但最终还是留下了重要的制作工艺。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升,现代茶膏制作工艺也得到了极大的改进,当代的每一种主要制作工艺,实质上都可以看作是古代不同制作工艺的传承。

在清代宫廷制作工艺的基础上发展出常温仿生浸提工艺这一现代科学茶膏制作工艺。这种工艺模仿了清代茶膏制作的气候、温度、环境,在更加繁复、细致的工序下,根据清代以花梨木为炭的思路,把茶汤的提取和浓缩,控制在常温40摄氏度左右。这里所说的常温与宋代工艺中的常温是有所区别的,宋代工艺的常温是指日常温度,而清代工艺的常温是指相对恒定的温度。

这一工艺利用了芳香物质和活性成分必须在一定温度下挥发和析出的特性,最大限度的将这些茶叶的原有物质有效的溶解到茶汤再收敛成膏。中间避免了过高的温度造成芳香物质挥发和活性成分被破坏和过低温度的析出不足,所以制作的茶膏香味十足,陈化后的口感滋味也更好。

普洱茶膏是普洱茶有益物质高度浓缩的精华,所以制作普洱茶膏的目的就在于如何更好的保存和提炼普洱茶的香气、色泽、口感,如果制作的茶膏反而不如普洱茶本身,那么这样的茶膏在品饮价值上就不如普洱茶本身了。

诠释普洱茶的茶号来源


普洱茶作为商品,过去主要是边销和外销,大多数普洱茶其花色、级别不同饿热均有各自的茶号。如上所说的即为普洱茶的茶号。

茶号茶号(又叫唛号)是出口贸易工作中用于对某种茶品质特点的标识。主要用于进出口业务。但有两点要注意:一、茶号不能用来判断茶业贮存时间的长短;二、不能作为识别经营、生产企业的标识。

从1973年昆明茶厂开始试制普洱茶(人工渥堆发酵),于1975年正式批量生产,出口至今已有近30年的历史。在这几十年的贸易活动中,云南茶业进出口公司建立了许多茶号,每一个茶号都包含了特殊的意义:普洱茶茶号代表一种普洱茶的特定品质,是小包装(散茶)、大包装(整件包装散茶)或紧压茶,为某个厂家生产。

以普洱散茶的茶号为例,前面两位数为该厂创制该品号普洱茶的年份,最后一位数为该厂的厂名代号(1为昆明茶厂、2为勐海茶厂、3为下关茶厂、4为普洱茶厂),中间二位数为普洱茶级别。如“76083”表示下关茶厂生产的8级普洱茶,该厂1976年开始生产该种普洱茶;“79562”表示勐海茶厂生产的5、6级普洱茶,该厂1979年开始生产该种普洱茶。

普洱茶之红印茶系名称的来源


红印名称的形成起源于市场的称谓,即红色包装茶品的简述,与当初生产单位的名称并无关连。主要是由于其外部包装醒目的大红包印刷,令人有喜庆与吉祥的观感,故红印之名不胫而走,红印圆茶一直都是先用勐腊最好的茶菁制作,而在勐海一带的茶菁,则是做成绿色茶字的普洱圆茶,即可知红印名称的形成,主要受包装特色的影响而形成。

包装形制

1、所有的红印圆茶均采用单一红色的字版作为包装的印刷风格。

2、包装用纸均采用手工棉纸及长纤维纸(纤维较丰富)及手工硃砂拓版印刷。

3、字版为纯中文繁体字字样,无中英对照。

4、使用之内飞均为纯八中标志内飞与后期七子饼产品均有标示生产单位的内飞不同。

5、除甲级红印印有甲级字样及贴纸外长正版外,所有红印圆茶印装、颜色字样均相同。

6、所有红印均使用纯竹制磬包装。

所以,红印圆茶除了包装风格相同之外,基本上在年份、配茶品饮、印刷风格及市场特性是具有可鉴别性的,下列我们先将上述各点一一详述,但在探讨之前我们先对红印的种类作一全面性的简介及图示。即甲级红印圆茶、无纸软竹磬红印圆茶等五大类茶品。

普洱茶名的来源:普洱茶的名称和普洱市有什么关联?


接作者上文《中国茶叶有哪些类别?茶叶的类别如何划分较为合理?》。许多当代人以为普洱茶是一种新的茶种,其实普洱茶古已有之。

据南宋李石的《续博物志》记载:“西藩之用普茶,已自唐朝”。“西藩”是指居住在康藏地区的兄弟民族,“普茶”就是普洱茶,是用产自现今澜沧江流域南段两岸的云南省临沧市、西双版纳自治州、普洱市、保山市等茶区所产的大叶种茶制作而成的茶产品。

所以,至少从唐代开始,茶商们从云南西南地区收购茶叶后,组织浩浩荡荡的马帮,一路翻山越岭,经年累月,进川入藏,沿茶马古道,将茶叶销到四川、西藏、新疆、内蒙等牧区,成为以肉食为主的牧民消脂去腻、补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生活必需品。

之所以被称为“普茶”,是因为现今普洱市内有一个地方在古代名叫“普”,这个地方出产食盐,小茶商们将来自各地的茶叶收购汇集后,用马匹驼到“普”这个地方,卖给大茶商,然后换回食盐,驼回茶区卖给茶农,“普”便逐渐成为古代云南茶叶的主要集散地之一,从这里销售出去的茶便统称“普茶”。

其实,位于现今临沧市凤庆县内的鲁史古镇,也是古代“普茶”的重要集散地之一。据《徐霞客游记》记载,这位明代大旅行家游历祖国的大江南北,最西南就是到了凤庆,并在鲁史古镇一位梅姓老人家留宿,梅姓老人以“普茶”中的“太华茶”招待他。鲁史古镇至今还集中完整地保留了624户元、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和深嵌马帮马蹄印的石板路,已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清雍正七年(公元1726年),鄂尔泰出任云贵总督,在“普”这个地方设置“普洱府”,并开始将“普茶”进贡朝廷,自此,“普茶”名称变更为“普洱茶”,并从牧民生活必需品变成皇宫、京城达官显贵的心头好。普洱茶进贡朝廷一直持续了近200年,直至清朝覆亡。故宫博物院成立时,从宫中发现大量普洱茶,其中有的已保存了150年,但仍然可以开汤饮用。

从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写到的“闷一壶普洱茶吃了去”,可以窥见在清朝,不仅在宫廷,在富贵人家中,喝普洱茶也是很流行的。随着清朝的覆亡,国内除牧区仍然保留喝普洱茶习惯外,其它地区则普遍流行喝绿茶、青茶(乌龙茶)。

进入当代,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普洱茶开始在生活富裕起来的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的华人圈以及台湾、香港等地开始流行起来,进而得到因改革开放先富起来的广东人的青睐,到上个世纪末、本世纪初开始风靡全国。

现代许多人以为普洱茶只产自普洱市,都是因思茅地区撤地设市而起。普洱市的前身叫思茅地区,随着普洱茶在国内的火热,2007年思茅地区撤地设市时,将市名改为“普洱”,一时混淆了大家对普洱茶产地的认知。好在随着普洱茶知识的普及,这种认识正逐渐被纠正。

普洱茶内飞的来源:普洱茶内飞能造假吗?


1839年前后,是普洱茶的第二个黄金时代,易武山下建起了许多茶庄。这些茶庄的当家,多半是来自石屏一带的汉人,他们个个他身怀绝技,互相竞争,茶庄一家比一家大,完全把茶叶当成民生。不仅如此,这些茶庄还在易武山上圈地,以确保茶叶的质量。今天遗留下来的古茶园,据说在整个云南都只剩下50万亩了,而且已经被新起的这一代江湖人士瓜分其实,普洱茶古茶树的第一次圈地运动,早在19世纪中叶就已展开。

在这些茶庄中,有一家比较引人注目,成为当时势力比较大的一家。这家茶庄叫“同昌号”,生产一种名为“黄文兴”的茶。为什么叫“黄文兴”?原来这家茶庄的大公子就叫黄文兴。黄文兴因为尚武,后来改名为黄备武,是易武山有名的“三武”之一。普洱圆茶的内飞就是他发明的。黄备武的叔叔就是当年有名的武状元黄席珍。据说,黄备武也是习武之人,练一种古怪的拳法,武功虽然不如他叔叔,但在当时的普洱江湖上,也算得上是顶尖高手了,能够跟接他三招的人,不多。这是一个同时行走于两个江湖、兼有两种身份的高手,下文即将说到的“小李飞刀”——普洱茶“内飞”,就是此人发明的。传说他从不骑马,专坐轿子,非常像古龙小说《大旗英雄传》里的那个麻衣客。经常率领手下的马帮出入于缅甸、老挝、泰国之间,从越南河内带回过一个越南美女。1948年,他为易武人民反蒋自卫军到一个叫勐半的地方购买军火,中了国民党保安团的埋伏,被抓获后杀害。

在十九世纪晚期的光绪年间,黄文兴号、车顺号、安乐号的茶几乎垄断了清朝皇宫的日常供给,走的是一条宫商勾结的路线。清光绪二十年,喜欢拍皇帝马屁的云南贡生车顺来,因为向清廷进贡“车顺来”茶,被赐予:“例贡进士”品位,得到了他梦想中出现过无数次的那块老木头:一块道光皇帝御赐的匾。这块匾今天还在,上书“瑞贡天朝”四个大字。有淘古董的人看见了,一看,还真是一块老木头,欢喜得不得了,但他并不知道,这块匾额与普洱茶有关,跟江湖的一段历史有关——它乃是当年普洱江湖上最能唬人的一块令牌啊。

产黄文兴号、车顺号、安乐号生产的茶被列为首选贡品,当然要拼命维护自己的江湖地位,所以,普洱江湖上首次出现了“内飞”的神秘画符。内飞内飞,就是藏在里面飞,悄悄地飞,内飞乃是普洱茶的识别商标,在压制的那道工序里就跟圆茶紧压,并在紧压的过程中与圆茶粘结在一起了,无法假冒仿造。它就像一小片符咒,使普洱茶获得了最初的命名,也获得了个性。也真是亏黄文兴号的大公子想得出来啊,一张绘写有各种图案和文字的小纸片,给普洱的江湖凭空增加了无限的神秘感。黄备武在普洱的江湖上究竟算哪一号人物?他是大内高手吗?显然不是,因为他并不充当皇帝的打手;说他是受朝廷分封的黄山派,也不恰当。我觉得,把黄备武称为江湖兵器专家比较恰当,因为他制造了举世无双的“小李飞刀”。江湖传说:“小李飞刀,刀不虚发!”

应该说,普洱茶被皇帝老儿认可并喜欢,不是一件坏事。一方面,可以提高普洱茶的江湖地位,另一方面,可以肯定地一点是,普洱江湖中有人跟朝廷来往,一旦皇帝老儿哪天不喜欢江湖了,要发出禁武令什么的,也好有个通风报信的人。

内飞出现在普洱的江湖是一件大事,因为有了内飞,江湖麻烦事就少了。在内飞出现以前,江湖一片乱麻麻,纷争不断,自从有了内飞,张王李赵,钱侯刘李,井水不犯河水。今日普洱江湖也是一片乱麻麻,但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普洱茶的甜味来源何在?是不是茶汤中含糖?


经多年研究与实践,将饮茶口感划分为“酸、甜、苦、涩、香、甘、滑、重”八个组成部分。其中茶汤的甘甜滋味往往为茶友津津乐道,品饮过优质古树普洱茶的茶友对此应有印象。普洱茶的甜味来源何在?是不是茶汤中含糖?

普洱茶,特别是甜茶系茶品,往往入口便有直接的甜味;以优质原料正确工艺制作的古树茶即使泡到尾水茶味甚淡,茶汤仍会有持续的甜味存在。茶之“回甘”更是饮茶时的常见感受。这些甘甜滋味是否来源于糖,尚需实验验证。

论坛茶友多年前就曾经做过相关实验。茶友们冲泡古树茶,跳过前面数道,直接从第十六道尾水开始空腹饮用,直至第二十五道。此阶段茶水之茶味甚淡,但茶汤喝起来很甜。品饮前后分别测量血糖,结果血糖值从喝之前的4.9降到4.5。若茶汤的甜度来自于糖类,血糖指数不应该有如此表现。

另外一位茶友曾经用糖度计测量过重手泡茶汤的糖度,结果只有0.5!相当于100克水中溶解了0.5g蔗糖,如此低的糖度已经低于人体感知甜味的阈值。综上可知茶汤的甜味并非源自我们熟悉的糖类。

甜味的成因很复杂。学习化学时老师曾说过含有多个羟基的醛酮(糖类)具有甜味,但实际上糖精、阿斯巴甜、安赛蜜等人工甜味剂不具备此类结构,但仍具有相当高的甜度。由此可推测,茶汤中的甜味应是源自茶叶中含有的非糖类物质,且其味觉阈值非常小,以至于在很低的浓度下仍然可以被我们感知。优质的古树茶品,这类非糖类的甜味物质含量应较小树茶更多,因此在冲泡到尾水时仍然可以保持茶汤的甘甜,而且由于没有其它味道的干扰,此时的甜味会更为突出。

坊间曾有一种说法:树龄越高的茶树木质纤维化程度越高,所含糖分也越多。并由此推导出古树茶甘甜的由来。这显然是对于化学常识与茶学不了解导致的错误见解。有过制茶经验的人都知道,古树茶相较于小树茶、台地茶的区别之一,就是鲜叶的持嫩性。同样大小的鲜叶,古树茶鲜叶的木质纤维化程度更低,以至于古树茶鲜叶尚可制茶,而同样大小的小树茶鲜叶已经硬脆到一折就断。同时茶汤甜味的呈味物质并非糖分,而且木质纤维化程度也不能推导出糖分含量。

综上,茶汤的甜味来源并非糖分,而是其含有的可呈现甜味的非糖类物质。喝茶并不需要通晓化学与茶学,但若说到此处,便必须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对待才是。

茶界的佼佼者,普洱茶大班章的来源与发展


大班章,对于普洱发烧友来说,并不陌生,但近来,“大班章”貌似又要火了。究竟,“大班章”是个怎样的存在?今天,茶子就带领大家一起去大班章探秘!

“大班章”是怎么来的?

普洱茶的品质与产地的关系密切,从地形、土壤、海拔、气候和光照等“地利”因素,对在漫长制茶历史中形成的村寨制茶特色等“人和”条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普洱茶小产区。大班章,就是由多个不同的产茶村寨组成的一个普洱茶标志性产区。

2000年以来,随着布朗山茶区老班章寨火热,连带着周边口感类似、风格相近的产茶村寨组成基于老班章的高品质普洱茶小产区--大班章产区。

“大班章”都包括哪里?

大班章茶区,位于普洱茶最优质的核心产区之一的勐海布朗山,而组成“大班章”的这些产茶村寨,也是整个布朗山茶区茶叶品质最优秀、价格最昂贵的寨子,其中包括老班章、新班章、老曼峨、卫东、曼诺、曼新竜、贺开、广别、班盆、坝卡囡、坝卡竜、勐班、章家三队等村寨。

其中,因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原生态的自然环境,老班章茶气强劲、浓酽霸气的独特口感,且有普洱“王者”之称。随着小产区普洱茶概念越来越受到追捧,大班章茶区中这些地理位置集中、茶园生态环境类似、茶品风格相近的村寨所出产的茶品也广受高端普洱茶市场消费者和收藏客的青睐。

“大班章”将何去何从?

要说到大班章未来的发展,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大班章”茶区不是简单的地理范围的“扩张”。它是基于“班章”的市场影响力,依据周边地区所产茶品的特性来划分的,“大班章”茶区的地理分布的不规则性也正好说明了这一点。

打个未必不恰当的比喻,大班章,就如同是茶业界的“泛珠三角”,或者“粤港澳大湾区”。通过发挥区域内“领头羊”的辐射作用,综合区域内其他成员的发展优势,“以点带点、以点带面”,形成一个协调发展的竞争力强的发展系统。

就像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离不开广州、深圳、香港和澳门等特大城市的带动,也离不开东莞等城市的优势:如良好的制造业发展基础。大班章茶区的持续发展,既离不开老班章、新班章、老曼娥的良好市场势头,也要提高班盆、贺开、广别、卫东等村寨的产茶实力。

“大班章”的茶叶品质,是普通茶友们更关心的话题。其实在大班章层面而言,其茶品无非两类:“纯料”和“拼配”茶。在这里,纯料是指单一某个村寨的茶品;而拼配是指:选用大班章茶区内两个或以上村寨原料所制的成品。

纯料,重在“名符其实”;拼配,则需“各领风骚”。普洱茶市场发展相对成熟,“拼配”逐渐形成一股风潮。将“大班章”概念运用于生产实践,使茶品更大程度展现大班章的山头特色,集名寨之所长、形成独特风味是茶人们需要研究的学问,普洱茶爱好者也满心期待。

你喝了这么多普洱茶,竟然不知道为什么叫“普洱茶”?什么是普洱茶来源历史


前几天,茶友问了我一个问题:“普洱茶为什么叫普洱茶?”

哎呀,这个问题好基础哦,可是你答得上来吗?你喝了这么久的普洱茶,竟然还不知道,是不是该打屁屁了?

关于普洱茶的历史记载,可谓汗牛充栋,就算你有深厚的文言文功底,也肯定没这个耐性去看了。今天就来跟大家聊一下普洱茶由来的极简史。

云南是茶叶的发源地,茶叶的种植可以上溯到上古时期。不过,普洱茶的制作则可上溯至东汉时期,贸易始于唐,闻名于明,极盛于清。

历史上的普洱茶,泛指原思茅区(今思茅地区、西双版纳)生产的,集中于普洱府所在地销售的,以云南大叶种茶为原料制成的晒青毛茶及紧压茶。

普洱是一个地名,但几经变换,咱们往下看。

关于普洱茶的最早记载,出现在唐朝,当时叫“银生茶”,是普洱茶的前身,因为它的产地思茅,属南诏国的银生府管辖。最原始的制法是直接将鲜叶生晒而成,后来发展出杀青、揉捻等制程,在日晒后成为晒青毛茶。

唐朝时,南诏国在现在的宁洱县设置睑治,取名“步日睑”,五代十国时期,大理取代南诏开始统治云南。大理国将“步日睑”改为“步日部”。

在西藏等地,从唐朝起就只说“普茶”,没有洱字。“普”是“扑”、“蒲”、“濮”的民族称谓同音异写,“濮人”是最早种茶的民族,“普茶”即是“濮茶”。

到了元朝,蒙古统治者改“步日”为“普日”,所产茶被称为“普茶”。

明朝,朱元璋改“普日”为“普耳”,后来“普耳”又改称“普洱”,“耳”加了个三点水。

关键时刻到了,明朝万历年间,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有这样的记载:“普洱茶出云南普洱”,此后普茶定名为“普洱茶”,一直沿用至今。

亲们,一定要记住这个年份,明朝万历年间,开始将普茶命名为“普洱茶”。万历皇帝,就是那个明朝在位时间最长(达48年)、有张居正辅政、却有28年不上朝的皇帝!

清朝时普洱茶达到其鼎盛时期,雍正时期设普洱府:辖思茅、西双版纳等地。普洱府为盐矿、茶叶集散地,车马云集,人流拥挤,因其商贸发达而逐渐闻名于世。

乾隆时期,普洱茶行销天下,名动海内,成为官府的重要税收

普洱茶(生茶、熟茶)编年史:到底什么才是普洱茶编年史标准执行历史来源


1381年,普洱第一次明确出现在文书中,当时普洱区域划归元江军民府车里宣慰司管辖,称【普耳】。

普洱茶的命名源自产地,普洱府。

【1381年】明洪武14年。

普洱第一次明确出现在文书中,当时普洱区域划归元江军民府车里宣慰司管辖,称【普耳】。此前出现在唐宋元诸代的史籍中,都以为“普日”“布日”。

早期出现的时候,一般写作“普茶”,雍正十二年云南巡抚贡茶进单茶名书普茶

雍正十二年云南巡抚贡茶进单茶名书普茶

【1664年】(康熙三年)“调元江通判分防普洱”,自此,官方文书中都把“耳”字加三点水,写为【普洱】

【1714年】(康熙53年)《元江府志》【物产】普洱茶。出普洱山,性温味香,异于他产。

【1736年】《云南通志》(尹继善、靖道谟乾隆1年)

【物产】普洱府茶,产攸乐、革登、倚邦、莽枝、蛮耑、漫撒六茶山,而倚邦、蛮耑者味较胜。

此时的普洱茶源于地名,普洱府区域出产的茶,没有工艺品类的细数。

【1664年】康熙三年“调元江通判分防普洱”,自此,官方文书中都把“耳”字加三点水,写为【普洱】

【1761年】顺宁府志(乾隆26年)郁密山,郡西南三十里外…有禅院,名太华寺…其岩谷间,有产茶,名太平茶。味淡而微香,较普洱茶质稍细,色亦清……

此应为绿茶,相比于普洱茶更细嫩,颜色更清绿。

当时顺宁府(今凤庆)并不包含普洱茶的范围,相对认定为普洱府管辖之六大茶山,有别于现如今澜沧江中下游两岸的大区域。

【1799年】滇海虞衡志(嘉庆4年)【物产】普茶名重于天下,此滇之所产而资利赖者也。出普洱六茶山,周八百里,入山做茶者数十万人…又顺宁有太平茶,细润似碧螺春,经三沦犹有味也,…大理有感通寺茶,省城有太华寺茶,然出不多,不如普洱之盛。

此时的普洱茶,除了地理命名外,也隐约阐述了工艺的差别,与顺宁(今凤庆)的太平茶类似碧螺春为绿茶做了比对,只是更为耐泡。

【1820年】景东厅志(嘉庆25年)蒙乐山间产野茶,然味苦涩,人少采食。民间所用之茶,大都买自普洱。

当时景东区域也不属于普洱茶产区,现在是产地扩大已经被纳入。

【1850年】《普洱府志》(李熙龄道光30年)【物产】茶产普洱府边外六大茶山。土人以茶果种之,数年新株长成,叶极茂密。老树则叶稀多瘤,如云雾状…茶味优劣别之以山,首数蛮庄,次倚邦,次攸乐,最下则平川产者,名坝子茶…此六大茶山之所产也,其余小山众多,而以蛮松产者为上。大约茶性所宜,总以产红土待砂石之阪者多清芬耳。茶之嫩老,则又别之以时。二月采者为芽茶,即白毛尖;三岁月采者,为小满茶;六七月采者,为谷花茶。(谷花茶应该为九月前后,编者注)熬膏外,则蒸而为饼,有方、有圆。圆者为筒子茶,为大团茶,小至四两者为五子圆。捡茶时,其叶黄者为金唵(原文为虫字旁)蝶,卷着为疙瘩茶…每岁除岁办贡茶外,商贾货之远方。

此时,有区分季节,高海拔山头茶和低海拔的坝子茶,茶叶老嫩黄片。还有茶膏。

【1897年】《普洱府志稿》(光绪23年)【食货志】本朝顺治十六年设普洱府,并设分防思茅同知驻思茅……思茅离府治一百二十里,所谓普洱茶者,非普洱府界内所产,盖产于府属之思茅厅界也…采而蒸之揉为团饼,其叶之少放,放而犹嫩者,名芽茶;…女儿茶为妇女所采于雨前得之,即四两重(150克)团茶也。其入商贩之手而外细内粗者,名改造茶。(拼配茶)

此处描述了工艺流程,采而蒸之揉为饼,(采摘,蒸炒,压制),还出现了原料的拼配,外细内粗(相当于后期的撒面拼配工艺)

【1901年】《云南通志稿》光绪27年

食货志

【1938年】《镇越县志》“镇越为易武旧名”民国27年赵思治、单镜泉

【茶业】本县第一区如易武…乃各乡镇最适产茶……种户于茶发叶时,日往园中将茶叶采回,用锅蒸熟(杀青),加工揉细(揉捻),暴与阳光下(晒青),或用火焙干(雨天),售于茶商,制为圆茶或方茶。此处出现的工艺已经与现在的晒青茶制作方法相一致。

《镇越县志》

《镇越县志》

【1933年】民国22年车里

【物产】猛海、南糯、倚邦、易武、攸乐之茶…尤为著名。

【制造】制造品中,以茶叶为大宗;…详表如下

【1933年】民国22年车里

此处,记录了江南、江外茶山的分布,对勐海茶区的山头有进一步细分。

【1960年】《制茶工艺学》王钟音编著轻工业出版社出版

【1960年】《制茶工艺学》王钟音编著

书中明确写道:“我国茶叶繁多,在商品茶的分类上从来就存在互不一致的现象出现。直到现在还没有一个系统的、科学的为大家所公认的办法……尤其是对茶类和茶名的界限划分不清,有的制造方法命名,有的以产地命名,也有以季节命名、以销路命名……”

“普洱茶”为茶的名字,“名”是自然界中各种食物的代表符号;不适合作为类别来使用。

后发酵茶为类别,而“类”则是归纳这些零零乱的繁杂的事物,是它们成为系统的、容易为人们掌握的一种体系。

所以,文中用发酵方法来进行区分,是相对科学的方法。

云南紧压茶的沱茶、紧茶、饼茶、砖茶都属于后发酵茶一类,且与黑茶并列。

【1987年】云南省地方标准(DB/5300B35026——87DB/5300X55001~005——87)

毛茶及毛茶初制工艺(综合标准三)第五页

明确了晒青毛茶归为绿茶类。

【1987年】云南省地方标准

【1987年】云南省地方标准

【1987年】云南省地方标准

【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发布了普洱茶的行业标准。明确了普洱茶是由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俗称滇青)经熟成再加工和压制成型的各种普洱茶散茶,普洱压制茶,普洱袋泡茶。

这个标准中,生茶不属于普洱茶。

【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发布了普洱茶的行业标准

【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发布了普洱茶的行业标准

【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发布了普洱茶的行业标准

【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发布了普洱茶的行业标准

熟成的具体定义包括两种:

1、生茶熟化:晒青毛茶在良好的贮藏条件下长期贮存并明确的时间限制10年以上!!!

2、渥堆发酵的熟茶。

熟成的定义

熟成的定义

【2007】年云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更新了普洱茶的新标准。

【2007】年云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更新了普洱茶的新标准

新标中明确定义了普洱茶包括生茶和熟茶两大类。

【2007】年云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更新了普洱茶的新标准

【2008年】普洱茶标准上升为国家标准,并明确了区域产地。

【2008年】普洱茶国家标准

明确规定普洱茶包括生茶熟茶。加工方法等具体细则。

【2008年】普洱茶国家标准

【2008年】普洱茶国家标准

进一步明确了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区域,包括云南省普洱市、西双版纳、临沧市、大理州、保山市、德宏州、楚雄州、红河州、玉溪市、文山州等11个州市,75个县市区,639个乡镇行政区域。

【2008年】普洱茶国家标准

【2015年】颁布了出口普洱茶行业标准。并于2016年1月1日正式实施。

【2015年】出口普洱茶行业标准

【2015年】出口普洱茶行业标准

【2015年】出口普洱茶行业标准

普洱茶的定义看国家标准,无须争论。

“七子饼”的来源?


近年来随着普洱茶的火热,越来越多的朋友对普洱茶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和理解,甚至很多喝普洱茶的朋友都堪称专业。但也不排除还有很多朋友不了解普洱茶,对普洱茶的认识仅停留在“七子饼、“云南的”、“一饼一饼的”……我们也时常会遇到一些朋友进店来寻找“七子饼”。看完一圈也没有找到他要找的茶,因为他找的是外包装棉纸上印着“七子饼”字样的茶饼。

在他的认识当中,普洱茶就是“七子饼”,不管生熟,也不问好不好喝。那么这是不是说没有印着“七子饼”字样的就不是普洱茶呢?当然不是啦!

其实,“七子饼”是我们对普洱茶的一个统称。

七子饼茶原先是唐代边境贸易茶马互市时得来的,为了便于计算、征税和管理,交易的时候是七张饼捆扎好外加一张饼共八张,另外那张分离的饼则用来上税。

一饼茶重量357克。

一筒七饼,共重2499克,约2.5公斤。

一件12筒,约30公斤。

旧时马帮运茶,一匹马驮2件约60公斤,刚好可以负重而行。

先人计算得当,七子饼茶只装七张饼,缘从此来。

后来,随着云南茶法出台,七子饼亮相成为一种规范。也就是说每筒7饼,每饼7两是清政府颁布的云南茶法之规定,是为了计税方便,是为了符合每张“茶引”核定的数量100斤,也是为了云南输出的茶有一个统一的规格形状,不再像过去蒸而成团时各家各户不一,有大团、小团、中团、瓜状等,计税计量都不方便,且外形也不整齐美观。

七子饼茶代表着大清王朝法律的尊严,也代表着一定的加工水平和质量,依法管理的产品可信度高。七子饼茶从亮相至今经过二百多年的传承和凝练,留下很高的声誉,已成为普洱茶的历史品牌,在中国沿海地区和东南亚各国的消费者中有很深的信任感和文化情结。

很多不了解普洱茶的朋友听说普洱茶很有可能就是从“七子饼”开始的,自然而然,在他们的印象当中就形成了普洱茶就是“七子饼”的概念,但我们需要清楚七子饼是普洱茶的一种表现形式但并不是全部。

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无论是人们的审美观念还是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普洱茶的外在形式也不再仅仅局限于七子饼了。现在市场上我们可以见到各种各样新颖独特的普洱茶产品,357克的、50克的、100克的、200克的,3000克的、5000克的普洱茶饼,各种规格的砖茶、沱茶、竹筒茶……形式多样,呈现出丰富多样的、适应时代发展的普洱茶外在形式。

其实无论是七子饼还是其它形式的茶砖、茶沱,都只是普洱茶的一种外在形式,对于我们普通的喝茶人来说,更重要的应该是里面茶本身的品质以及这种新颖的形式带给我们的便利。

茶叶香气的来源及其组成


嗅觉的来源

人之所以闻到气味,是因为处于鼻膜处的感受器感受到挥发性的,通常含有氢、碳、氮、氧或、硫磺等化学物质的刺激。当这些物质以气体的形式被用力吸入或以蒸汽的形式通过吞咽被排除体外时,就与人体的感受器接触。鼻隔膜能分辨数千种不同的气体,通常人能分辨出平均4000-6000种气体。

气体进入鼻腔的途径

在正常的呼吸过程中,空气是不能直接接触到鼻隔膜的。然而用力吸或者吞咽通过一系列的鼻隔膜把气体送入鼻腔,使这些有气味的气体留在了鼻隔膜处。嗅觉区域含有基细胞、足细胞以及感觉细胞。人体内大约有1000万-2000万这样的感受器。

茶香的评价方式

关于茶叶香气的描述及评价,大体有两类:

一种是消费者(茶客)的评价,这种描述是相当感性的描述,而不适用于产品开发及分析,所以在香气评价语只能做参考,不可做依据,但在具体的环境下极具感染力。

一种是评茶的专用术语,茶叶的香气的评价术语对比其它物类的香气评价术语有其独特性。许多香气分析评价采用某一类熟悉的物料香气作为其特征指标,如坚果香、苹果香等很直观的香气术语。而茶叶香气评价术语中这部分用的极少,评茶自有其特殊性,但茶叶专业术语相对而言,直观性差一些;而从另一方面讲,评茶时由于许多原因,不可能长时间的评价一个单一的茶品,一般是快速的品尝、快速的评价,从而得出快速而精准的结论,同时也降低了因舌头、鼻子的感觉“疲劳”效应。而在品尝过程中茶汤大多是不喝下去的,吸取一小汤勺茶汤后,用嘴巴吸入空气,让茶汤在舌面滚动,分别布满舌的前段,后段,及两侧的重点部位,充分感受茶汤的各种滋味,同时通过吸入的空气,将此时已形成“薄膜”茶汤蒸发的香气物质带入鼻腔,此为逆鼻腔路径,但评茶中吞咽后的香气难以评价,譬如唇齿留香,喉韵等感受只能作为想象性的感性术语表达,因此这部分感受也没有列入正规的评茶术语当中去。

在这里借鉴了咖啡的香气评价方式来评价茶叶的香气,从这个方法(或者仅是一条思路)去评价茶叶香气,应与消费者(茶客)的感受更容易对应,且不易失其客观性。

茶叶香气的组成部分

香气——从新的干茶中发出的气体

香味——从新泡的茶中里发出的气体

气味——吞咽茶汤从鼻腔里散发的水汽

回香——吞咽茶汤后留在口中的余香

品尝茶汤时,细细体味香味在不同阶段的特点,揭示不同阶段的香味特征,是准确评价一种茶气味的关键。而四类组成茶香里的每一个部分都与茶叶芳香化合物中的一组或者两组有关(《茶叶香气科学分析一》、《茶叶香气科学分析二》)。

香气

干茶香气一般不做重点评价,此部分是一些高挥发性的香气物质组成,而一旦处于高温条件下,此部分香气极易挥发掉,所以干茶的香气与冲泡时候的茶香很多时候是截然不同的。以前曾有一种辩茶方式,即取一把茶叶,然后从口中呼一口热气,再嗅一下茶香来做判断,对于花茶、绿茶这种方法比较灵验。但是这种方法也不太卫生,现在很少用了。

香味

茶叶与热水接触后,水的热量把茶叶中的有机物从液体变为气体,这些新释放出来的气体的主要成分是一些大分子结构的物质。他们是形成茶香的主要因素,也是茶香中最复杂的气体混合物,属于中度挥发性的气体。本人在泡西湖龙井时候,更愿意使用中投法,让龙井茶的香气充分挥发,香气的效果远远强于下投法(上投法则茶叶不易下沉,影响品饮),个人认为名优绿茶更易采用上投法及中投法可以充分领略名优绿茶的香气。

气味

如果将茶叶啜入口中,或用力将茶汤吸到喉咙的上额后部,一些额外的在茶汤中以液体的形式出现的有机物,就会在这个过程中被气化。另外原来在茶水中被束缚住的气体也被释放出来。他们是形成气味的主要成分,也是难以挥发的气体。这部分香气含有茶叶烘焙时焦糖化反应形成的物质及部分糖苷水解的高沸点香气物质。发酵程度较轻的乌龙茶,如清香型铁观音其香气则表现在香味上,品质较佳的铁观音及经过烘焙的岩茶则表现在气味上。尤其是上好的岩茶,在口中的气味本身就表现出很强的层次感。个人认为品质佳的乌龙茶其香气应该着重在气味上,而非香味,也就是做到溶香于水,滋味与香气达到充分的融合。乌龙茶的气味由其两个核心工艺——发酵与烘焙所决定,当然好的原料也是关键,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而品饮过程中,香气与滋味是相互融合、相互影响的。

回香

把茶汤吞咽进喉咙,如在品评茶汤的过程中,把空气从喉咙挤压进鼻腔时,在上颚的一些较重的有机物就会汽化、蒸发。这些气体构成回香的主要成分。茶叶经过重度烘焙后,形成许多重分子化合物。许多高品质的乌龙茶皆可以体会到唇齿留香的感觉。

茶叶的香气和香味由茶中气体挥发闻到的,可以定义为茶香,而茶的气味和回香则是水汽挥发而闻到的,是通过品尝而闻到的,更接近于味。

普洱茶:普洱茶的饮用


普洱茶据专家考证,从口味上讲越长越好的观念是错误的,普洱是看茶的存放环境跟存放湿度有关系的,2年的普洱不一定比5年的差,所以喜欢普洱的朋友可以考虑买前泡一杯饮用,一般高档的普洱2-5年最佳,长时间普洱也不一定好。

普洱茶的喝法包括选茶、备具、择水、投茶、喝法5个环节。

1、选茶:喝普洱茶最好选用景德镇等地生产的专用薄胎瓷器皿,因为陶瓷器皿泡茶不走味,能较好保持普洱茶的香气和滋味。

2、备具:饮具最好选用专用瓷杯。

3、择水:水原则上应选用软水,如纯净水、矿泉水等,也可用符合饮用水标准的自来水,如果是山泉水,那就更好。水温对茶汤的香气、滋味都有很大的影响,所以普洱茶要求用100℃的完全沸水冲泡,才能泡出普洱茶的香味,才是正确的普洱茶喝法。

4、投茶:为了使茶香更加纯正,要进行温茶,即第一次冲下的沸水立即倒出,温茶可进行1~2次,速度要快,以免影响茶汤的滋味。

5、喝法:正式喝普洱茶时,1分钟左右即可将茶汤倒入杯中,茶底继续喝,随着喝的次数增加,喝的时间可慢慢延长,冲1分钟作用逐渐增加至数分钟,这样泡出的普洱茶茶汤才比较均匀。

《普洱茶的来源》一文由茶经网CY316.com普洱茶栏目提供,我们力求提供优质的2023普洱茶相关知识点,以及准备大量关于普洱茶相关的专题,如:茶的来源历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