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生产技术规程

发布时间 : 2021-04-09
茶叶生产 茶叶炭焙技术 茶叶拼配技术

茶叶生产。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无公害茶叶生产的基本要求,包括基地选择、规划,种植,土壤管理和施肥,病、虫和草害防治,茶树修剪和茶叶采摘等。

本标准适用于无公害食品茶叶的生产。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4285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T8321(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11767—1989茶树种子和苗木

NY/T227微生物肥料

NY/T5020—2001无公害食品茶叶产地环境条件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农药残留pesticideresidue

残留在茶叶中的微量农药原体及其有毒的代谢物、降解物的总称。

3.2

安全间隔期safetyinterval

茶树上最后一次施用农药(二种或二种以上的农药则单独计)至采收并加工成安全食用茶叶所需要间隔的最少天数。

3.3

防治指标(经济阈值)controlindex(economicthreshold)

病虫草等有害生物为害后所造成的损失达到防治费用时的种群密度的数值。

3.4

防治适期suitabledateforcontrol

病虫草等有害生物生长过程中,最适合进行防治的时期。

3.5

茶树专用肥teaspecialtyfertilizer

根据茶树生长规律和茶园土壤理化性质配制的用于茶园的各类复合肥、有机无机复合肥等肥料。

4、基地选择、规划

4.1产地环境条件应符合NY/T5020的要求。

4.2基地规划与建设应有利于保护和改善茶区生态环境、维护茶园生态平衡,发挥茶树良种的优良种性,便于茶园灌溉和机械作业。

4.3道路和水利系统

4.3.1根据基地规模、地形和地貌等条件,设置合理的道路系统,包括主道、支道、步道和地头道。大中型茶场以总部为中心,与各区、片、块有道路相通。规模较小的茶场,设置支道、步道和地头道。Cy316.com

4.3.2建立完善的水利系统,做到能蓄能排。宜建立茶园节水灌溉系统。

4.4选择适应当地气候、环境条件和所制茶类的茶树品种,种苗质量符合GB11767—1989中规定的1、2级标准。

4.5茶园生态建设

4.5.1茶园四周或茶园内不适合种茶的空地应植树造林,茶园的上风口应营造防护林。主要道路、沟渠两边种植行道树,梯壁坎边种草。

4.5.2除北方茶区外其他茶区集中连片的茶园可适当种植遮荫树,遮光率控制在20%~30%左右。

4.5.3对缺丛断行严重、覆盖度低于50%的茶园,通过补植缺株、合理剪、采、养等措施提高茶园覆盖度。

4.5.4对土壤坡度较大、水土流失严重的茶园应退茶还林还草。

4.6建立完善的农事活动档案,记载生产过程中如农药、肥料的使用情况及其他栽培管理措施。

5、茶树种植

5.1茶园开垦

5.1.1茶园开垦应注意水土保持,根据不同坡度和地形,选择适宜的时期、方法和施工技术。

5.1.2平地和坡度15°以下的缓坡地等高开垦;坡度在15°以上时,建筑内倾等高梯级园地。

5.1.3开垦深度在50cm以上,在此深度内有明显障碍层(如硬塥层、网纹层或犁底层)的土壤应破除障碍层。

5.2茶园与四周荒山陡坡、林地和农田交界处应设置隔离沟。

5.3采用单条或双条栽方式种植。种植前施足底肥,以有机肥和矿物源肥料为主,底肥深度在30cm~40cm。种植茶苗根颈离土表距离3cm左右,根系离底肥10cm以上。

6、土壤管理和施肥

6.1土壤管理

6.1.1定期监测土壤肥力水平和重金属元素含量,一般要求每2年检测一次。根据检测结果,有针对性地采取土壤改良措施。

6.1.2采用地面覆盖等措施提高茶园的保土蓄水能力。杂草、修剪枝叶和作物秸杆等覆盖材料应未受有害或有毒物质的污染。

6.1.3采用合理耕作、施用有机肥等方法改良土壤结构。耕作时应考虑当地降水条件,防止水土流失。

对土壤深厚、松软、肥沃,树冠覆盖度大,病虫草害少的茶园可实行减耕或免耕。

6.1.4幼龄或台刈改造茶园,宜间作豆科绿肥,培肥土壤和防止水土流失。

6.1.5土壤pH值低于4.0的茶园,宜施用白云石粉、石灰等物质调节土壤pH值至4.5~5.5范围。土壤pH值高于6.0的茶园应多选用生理酸性肥料调节土壤pH值至适宜的范围。

6.1.6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70%时,茶园宜节水灌溉。灌溉用水符合NY/T5020的要求。

6.2施肥

6.2.1根据土壤理化性质、茶树长势、预计产量、制茶类型和气候等条件,确定合理的肥料种类,、数量和施肥时间,实施茶园平衡施肥,防止茶园缺肥和过量施肥。

6.2.2宜多施有机肥料,化学肥料与有机肥料应配合使用,避免单纯使用化学肥料和矿物源肥料,允许使用的肥料见附录A。宜施用茶树专用肥。

6.2.3农家肥等有机肥料施用前应经无害化处理,有机肥料中污染物质含量应符合

项 目

浓 度 限 值

六六六

滴滴涕

≤30

≤5

≤3

≤70

≤60

≤400

≤0.2

≤0.2

6.2.4 施肥分为基肥和追肥。

6.2.4.1 基肥以有机肥为主,于当年秋季开沟深施,施肥深度20cm以上。一般每667m2施饼肥或商品有机肥200kg~400kg或农家有机肥1000kg~2000kg左右。根据土壤条件,配合施用磷肥、钾肥和其他所需营养。

6.2.4.2 追肥可结合茶树生育规律进行多次,以化学肥料为主,在茶叶开采前15天~30天开沟施人,沟深10cm左右。追肥化学氮肥每667m2每次施用量(纯氮计)不超过15kg、年最高总用量不超过 60 kg。施月巴后及时盖土。

6.2.5 根据茶树生长状况,可以使用叶面肥,施用的叶面肥应经农业部登记注册。叶面肥应与土壤施肥相结合,采摘前10天停止使用。

cy316.com扩展阅读

NY 5197—2002 有机茶生产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有机茶生产的基地规划与建设、土壤管理和施肥、病虫草害防治、茶树修剪和采摘、转换、试验方法和有机茶园判别。本标准适用于有机茶的生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11767 茶树种子和苗木

GB/T 14551 生物质量 六六六和滴滴涕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

NY 227 微生物肥料

NY 5196 有机茶

NY 5199 有机茶产地环境条件

GL 32(Rev.1) 联合国有机食品生产、加工、标识和市场导则

3 基地规划与建设

3.1 有机茶生产基地应按NY 5199的要求进行选择。

3.2 基地规划

3.2.1 有利于保持水土,保护和增进茶园及其周围环境的生物多样性,维护茶园生态平衡,发挥茶树良种的优良种性,便于茶园排灌、机械作业和田间日常作业,促进茶叶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3.2.2 根据茶园基地的地形、地貌、合理设置场部(茶厂)、种茶区(块)、道路、排蓄灌水利系统,以及防护林带、绿肥种植区和养殖业区等。

3.2.3 新寻基地时,对坡度大于25°,土壤深度小于60cm,以及不宜种植茶树的区域应保留自然植被。对于面积较大且集中连片的基地,每隔一定面积应保留或设置一些林地。

3.2.4 禁止毁坏森林发展有机茶园。

3.3 道路和水利系统

3.3.1 设置合理的道路系统,连接场部、茶厂、茶园和场外交通,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

3.3.2 建立完善的排灌系统,做到能蓄能排。有条件的茶园建立节水灌溉系统。

3.3.3 茶园与四周荒山陡坡、林地和农田交界处应设置隔离沟、带;梯地茶园在每台梯地的内侧开一条横沟。

3.4 茶园开垦

3.4.1 茶园开垦应注意水土保持,根据不同坡度和地形,选择适宜的时期、方法和施工技术。

3.4.2 坡度15°以下的缓坡地等高开垦;坡度在15°以上的,建筑等高梯级园地。

3.4.3 开垦深度在60cm以上,破除土壤中硬塥层、网纹层和犁底层等障碍层。

3.5 茶树品种与种植

3.5.1 品种应选择适应当地气候、土壤和茶类,并对当地主要病虫害有较强的抗性。加强不同遗传特性品种的搭配。

3.5.2 种子和苗木应来自有机农业生产系统,但在有机生产的初始阶段无法得到认证的有机种子和苗木时,可使用未经禁用物质处理的常规种子与苗木。

3.5.3 种苗质量应符合GB 11767中规定的1、2级标准。

3.5.4 禁止使用基因工程繁育的种子和苗木。

3.5.5 采用单行或双行条栽方式种植,坡地茶园等高种植。种植前施足有机底肥,深度为30cm~40cm。

3.6 茶园生态建设

3.6. 茶园四周和茶园内不适合种茶的空地应植树造林,茶园的上风口应营造防护林。主要道路、沟渠两边种植行道树,梯壁坎边种草。

3.6.2 低纬度低海拔茶区集中连片的茶园可因地制宜种植遮荫树,遮光率控制在20%~30%。

3.6.3 对缺丛断行严重、密度较低的茶园,通过补植缺株,合理剪、采、养等措施提高茶园覆盖率。

3.6.4 对坡度过大、水土流失严重的茶园应退茶还林或还草。

3.6.5 重视生产基地病虫草害天敌等生物及其栖息地的保护,增进生物多样性。

3.7 每隔2hm2~3hm2茶园设立一个地头积肥坑。并提倡建立绿肥种植区。尽可能为茶园提供有机肥源。

3.8 制定和实施有针对性的土壤培肥计划,病、虫、草害防治计划和生态改善计划等。

3.9 建立完善的农事活动档案,包括生产过程中肥料、农药的使用和其他栽培管理措施。

4 土壤管理和施肥

4.1 土壤管理

4.1.1 定期监测土壤肥力水平和重金属元素含量,一般要求每2年检测一次。根据检测结果,有针对性地采取土壤改良措施。

4.1.2 采用地面覆盖等措施提高茶园的保土蓄水能力。将修剪枝叶和未结籽的杂草作为覆盖物,外来覆盖材料如作物秸杆等应未受有害或有毒物质的污染。

4.1.3 采取合理耕作、多施有机肥等方法改良土壤结构。耕作时应考虑当地降水条件,防止水土流失。对土壤深厚、松软、肥沃,树冠覆盖度大,病虫草害少的茶园可实行减耕或免耕。

4.1.4 提倡放养蚯蚓和使用有益微生物等生物措施改善土壤的理化和生物性状,但微生物不能是基因工程产品。

有机茶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有机茶是指在没有污染的产地,按照有机农业生产体系生产出鲜叶,在加工、包装、贮运、销售过程中不受化学物品的污染,并经有机食品认证机构审查颁证的茶叶。它代表了今后茶叶生产的发展趋势,有极大的发展潜力。现将其生产技术介绍如下:

一、环境选择有机茶产区应远离城市和工业区。产区空气符合国家大气环境质量一级标准,灌溉水质符合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一类标准,土壤中的铜、铅、镉、砷、汞、铬等重金属含量必须低于国家有机茶加工技术规定标准。生产、加工、贮藏场地及周围场地均应保持清洁卫生,禁止使用化学物品。

二、园地选择有机茶园应选择国家级或省级良种园地,种子种苗必须来自有机农业生产系统,不能使用由基因工程获得的品种苗木。有机茶与非有机农业生产用地应有一定的隔离带,园地土壤有机质含量>1.5%,PH值4.5至6.5,有效土层疏松,生物活性较强。茶园周围100米以内不得设厕所、粪坑、牲畜圈等。

三、土壤管理1至3年生幼龄茶园,应在行间合理间作绿肥,以改良土壤。在雨季来临前和秋冬季施基肥后用无污染的秸秆、山青等覆盖土壤,减少水、土、肥流失。

夏天保水防旱,冬天保温防冻。对土壤肥沃、无杂草、覆盖度高的茶园,应少(免)耕。提倡利用生物(如蚯蚓等)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严禁使用化学类除草剂、增效剂和土壤改良剂。

四、施肥技术有机茶园允许施用没有受重金属、农药及其他有害化学物质污染,并经过无害化处理的有机肥、天然矿物(如矿石硝石等)、天然腐殖酸盐类(如泥炭等),以及采用纯生物技术生产的有机液肥、菌肥、有机茶专用肥等。禁止在有机茶园施用人工合成的化肥、复合肥、稀土元素肥料、生长素、叶面营养液等。每年修剪下的茶树枝叶都要设法归还土壤,可直接作为肥料翻埋入土,也可作土壤覆盖物铺于行间。有机茶园应施基肥和追肥。基肥采用经1至6个月堆制,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料,包括无污染的各类饼肥、绿肥、作物残体、泥炭、有机茶专用肥等肥料。追肥采用经高温堆制及无害化处理的人粪、禽兽粪、有机茶专用肥及生物有机液肥等。

五、病虫害防治新建茶园应做好苗木检疫工作。及时采摘和修剪茶树并将病虫枝叶带出茶园,及时耕作除草。利用天敌和生物农药防治病虫害,严禁使用化学农药。及时观察病虫发生情况,并采取人工方法摘除病枝、病叶或灯光诱捕。秋茶采收后适当使用石硫合剂、波而多液等有机农业生产许可的药物封园。波尔多液的使用量以不使茶叶含铜量超标为准。

六、采收根据生产有机茶的类型按技术标准采茶,手工采茶和机械采茶均可。机采时采茶机动力必须使用无铅汽油,防止汽油、机油污染茶园。盛装鲜叶应使用清洁、通风性良好的竹制网眼茶篮,装叶量不得超过150千克/立方米。

七、加工技术有机茶加工必须执行国家食品卫生法和食品加工标准。加工原料必须来自颁证的有机茶园。加工设备必须由不含污染物的材料制成。加工过程只能采用物理方法和自然发酵,禁止使用化学处理方法。禁止使用任何人工合成的食品添加剂、维生素和其他添加物。加工、包装有机茶的工作人员要定期检查身体,不允许患传染病的人员上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