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树栽培·【栽培技术】

发布时间 : 2021-04-21
茶树栽培与茶叶加工 金花茶栽培 花茶技术

茶树栽培与茶叶加工。

民国时期,闽东的茶园均是丛栽稀植,每亩植茶苗200~300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提倡科学种茶,要求合理密植。一般采用单条双株或双条双株,行距12—15十,穴距03—04十(每穴2株),亩植菜苗2600—5200株,不超过6000株。栽植时间在立春至惊蛰间(春栽),寒露至霜降后(秋栽)。闽东茶园传统一般不施肥。每年的2~3月、5—6月、7—8月各进行耕锄一次。即春茶、夏茶、秋茶采摘前结合开沟排水,各深耕锄草一次。深耕时将表上、杂草与落叶翻入下层作基肥。山地茶园,特别是老茶园保持套种的传统习惯,有的套种马铃薯、甘薯,有的套种小麦、豆类、萝卜和药材。

树冠培育的方法主要是修剪,包括幼龄期茶树的定型修剪和青壮龄茶树的轻修剪与重修剪。定型修剪,一般在定植后一年即开始,二年内连续定剪2—4次,每次定剪均是在上次定一基础上递增10~15厦十。轻修剪,进人正式采摘期后的茶树,每年秋后或春前均进行一次树冠表面的轻修剪,以保留当年春梢的一部分为度。重修剪,剪去影响树液输送、阻碍芽梢萌发的鸡爪枝层,使茶树恢复萌芽能力。轻修剪与重修剪需交替进行,才能培育好茶树树冠,达到高产稳产。

1953年起,茶园施肥被列为茶叶增产的主要措施。施肥多在茶叶采摘前后,每年l—2次。较普遍是在春茶前施化肥(尿素、三十烷醇、磷钾肥等)和原肥。1958年后,区内茶农开始使用除草剂’草甘膦”灭草。60年代茶园以厩肥为主,化肥为辅。60年代中期,境内曾一度引进大叶猪屎豆、小叶猪屎豆、羽扁豆、印尼红豆、茗子、紫云英等绿肥在茶区试种。此后,由于化肥供应量增加,绿肥逐步减少。70年代后,以化肥为主,厩飞为辅。

Cy316.com延伸阅读

茶树栽培技术要点


一、茶园培育与采摘

1.栽培环境

①栽培环境的选择

地形选择:丘陵、山区和半山区面坡度25°以下。

土壤选择:有酸性指标植物如映山红、铁芒箕、马尾松、油茶等存在,土壤州4.0-6.0,土层厚度l米以上,地下水位1米以下。

②栽培环境的改善与维护

建立排蓄水系统:茶园四周设置隔离沟,深80一100厘米,宽50-100厘米;园内每隔40-50米设置横水沟(坡地等高修筑),深60-70厘米,宽50-60厘米;道旁设置纵水沟,深70-80厘米,宽60-70厘米;横水沟与纵水沟相接,相接处设沉沙凼。

园旁植树造林:有条件的地方在道旁栽行道树,以利改善茶园生态环境和冰土保持。

调整地形:地面坡度在10°以内的,只挖高填低,适当调整地形,以便茶行布置。地面坡度在10°以上的,修筑梯级茶园,梯壁高控制在1.5米以内。

2,茶园施肥

①茶园基肥

种植前施是底肥,种植后每隔1—2年施一次基肥,秋季封园后,及早在行间中心部位开沟施,沟深、宽30-40厘米,每亩施入农家有机肥(厩肥、秸杆、绿肥、土杂肥等)5-l0吨(100—200担)。茶树专用复合肥或磷、钾肥50公斤。肥土混合后再复土整平地面,亦可结合中耕。

②茶园追肥

每年分别于3月中旬、4月下旬到5月—上旬、7月中旬旬施三次追肥。以速效氮肥为主,肥料种类为茶树专用复合肥、尿素、硫酸铵、碳铵等。施肥址采摘茶园按产量确定,幼龄茶园按树龄确定。沟施,沟深10—13厘米,撒施,施后随即中耕翻入土中。

③茶树根外追肥

根据茶树生长需要,可根外喷施可溶性氮、磷肥、稀土、微量元素和生长调节剂。但要严格控制使刚浓度和剂量,并汁意使用天气、时间,以提高使川效果。

3.茶园土壤管理。

①耕锄

浅耕除草:深度5-10厘米,次数视杂草生氏情况而定。—般全年3—4次,亦可结合迫肥进行。

茶园深耕:因园制宜进行。一般耕深15-20厘米。每年或隔年进行——次,宜秋季封园后及早进行。

深翻改土:幼龄茶园建园前用带状深垦的,应及早深翻行间土壤,深度60厘米。成龄茶园长年未施基肥土壤板结的应深翻改良土壤,深度60厘米。亩施10吨以上农家有机肥和50-100公斤茶树专用复合/吧或磷、钾肥。深翻改:土宜在秋茶封园后严寒到来之前进行。

②间作与覆盖

幼龄茶园头2—3年间作绿肥。

4.菜园水分管理成龄期不问种作物。加强茶园保水,蓄水和排水。有条件的茶园实行灌溉:

5.茶树修剪

根据茶园不同树龄阶段分别采用定型修剪、整型修剪、轻修剪、深修剪、更新修剪等方法,培养树冠,整饰树型,更新复壮。一年中有两个时期可以进行修剪,即春茶前(2月下旬至3月上旬)与春茶后(5月上、中旬)。定型修剪宜在春茶前进行,如未达标准的植株,第1-2次定型修剪可延至春茶后进行。

6.茶树保护

积极推行综合防治技术,作好茶树病虫检查要病虫害。

7.茶叶采摘

①采摘标准适时防治主

红、绿茶为一芽二、三叶及同等嫩度的对夹叶;黑茶有粗细之分,一般以一芽四、五叶及形成驻芽的新稍为主;老青茶以形成驻芽的红脚新稍为主。

②手工采摘

红、绿茶分批多次留叶采,春茶采4—6批,夏秋茶采6—8批,秋茶采4—5批。标准新稍达20—30%开采。

③机械采摘

全年采摘4·—6批,春茶标准新稍达80%,夏秋茶标准新稍达60%开采。平地、缓坡地幼龄茶园选用双人平形采茶机,成龄茶园选用弧形采茶机。山地、窄梯茶园选用单人采茶机。

④鲜叶管理

采摘鲜叶防止暴晒、紧压和雨淋,及时送往茶厂加工采摘鲜叫‘盛装宜用通风透气的篾具,轻采轻放。

2.茶园中禁用甲胺磷、1605、1059和六六六、杀虫脒、三氯杀螨砜(醇)等剧毒和高残毒农药。

二、新植茶园(建园至6足龄)栽培技术要点

1.基本要求:力争早期成园,为高产稳产优质打下基础,全面贯彻落实各项建园措施,加强培育管理。

2.园地建设

①垦复

场地清理:清理拟建茶园范围内所有树根、杂木、石块地等。

初垦:全面深垦60厘米,宜在夏秋高温少雨时进行。

复垦:初垦约一个月后进行,深度30厘米左右,进—除杂草、杂物等干整地面,以便布置茶行。

②建园形式

平缓地茶园:平地和10°以下缓坡地,在全面垦复的基础上,大弯随势,小弯取直,基本等高布置茶行。

梯级茶园:10°以上的坡地,就地取材构筑梯级。基本要求是:梯面外高内低(1°一2°的反坡),外埂内沟,同级梯各段等高,梯梯接路,路路相通,沟沟相连。梯宽既便于茶行布置,又不浪费土地,梯壁高在1.5米以内。土筑梯壁放坡70°左右;草皮砖砌梯壁放坡70一75°:梯级茶园茶行就是从梯面外侧,即离梯埂0.6-0.7米设置第一条茶行,而后依据既定行眶向内设其它各行茶树。

3,种植

①朴苗准备

品种:红茶宜用槠叶齐或更优的品种茶、白毫早、福云六号或更好的品种。绿茶宜用福鼎大白。

茶苗:苗高在25厘米,苗粗3毫米以上的健壮茶苗:宜提倡全部使用无性良种茶苗建园。

②种植规格与密度单行双株条植:行距1.5米,穴距30—35厘米,每穴两株茶苗。双行双株条植:行距1.530一40厘米,每穴两株茶苗。

③种前施底肥小行距30—40厘米开沟施,沟深60厘米,宽50一60厘米,亩施农家有机肥100-200担,茶树专用复合肥或磷、钾肥50公斤,肥土混合后再复土整平地面。

④栽植

栽植茶苗宜在10月一3月上旬进行。水源条件好的越早越好。入土深度以超过根茎部5—10厘米为度。以保水提高成活率,紧匝茶蔸附近的土壤,浇足安蔸水。

4.种植后的管理

①间苗补缺

定植后径一个生长期后.在秋末初冬或第间苗应留强去弱,补缺用同龄或大—龄的茶苗。

②幼龄茶园土壤管理

基本内容同1.3款。3足龄以山,树冠小裸露面大、可间作冬季绿肥,如蚕豆、紫云英、满园花等,但夏季不宜间作。茶园间作以不防碍茶树生育为原则。幼龄园尤应注意及时中耕除草。

③幼龄茶园树体管理

定型修剪:2年生时,当苗高30厘米以上,主干粗3毫米以上时,作第一次定型修剪,离地面12—15厘米剪去主枝上段,但不剪主枝剪口以F的分枝。3午生时第二次定型修剪,剪口比第一次提高15—20厘米,至4年生时进行第三次定型修剪,剪口比第二次提高15—20厘米。头两次应注意压强扶弱,抑中促侧,第三次剪平。

整型修剪:完成定型修剪后,每年作一个整型修剪。树冠封行前整成平形,封行后再过渡为弧形,整型修剪宜用修剪机进行,封行前用平形修剪机,封行后用弧形修剪机。最终控制树高70—90厘米。覆盖度80%以上。

打顶养蓬:3足龄前或移栽后2年内,严禁采,以后则可配合修剪,年打顶养蓬2—4次,即待新稍形成驻芽时留下1一3叶,摘去顶端以促进分枝,并严格撑握采高留低、打顶护边等原则,5足龄后视生长势可相应进入正常留新叶采摘或留新叶与留鱼叶相结合的采摘法。

④幼龄茶园施肥量

⑤保苗措施

移栽后第1年的茶树,抗性弱,常因外界条件不适而大量死苗。为此,必须抓住抗旱热、防寒冻的工作,确保全苗。幼树抗旱热的主要措施有促早苗、浇水、除草、蔽荫、地面铺草覆盖等。防寒冻的主要措施有秋培壮苗,灌越冬水、铺草、茶蔸培土和地膜覆盖等。幼龄园防病杀虫时应严格控制浓度,防止药害发生。

三、壮龄茶园(7-20年)栽培技术要点

1.基本要求

以肥培为中心,优质、高产、低耗为目标,因园制宜全面贯彻各项栽培管理措施。

2.追肥施用量

以产定肥,一般每产100公斤鲜叶,追施2.5—3公斤纯氮,折合标肥表12幼龄茶树氮肥用量标准。

3.修剪技术

壮龄茶树每年或隔年(手采和树势较差时)进行一次轻修剪,5—6年进行一次深修剪。

①轻修剪。

机采茶园,春茶前进行,修剪程度为从采摘面剪下3—5厘米或只剪除突出阿冠的枝梢,同时应在行间剪出20-30厘米的操作间隙。手采茶园可用修剪机械或篱剪进行轻修剪。

②深修剪

春茶前或春茶后进行,修剪程度为从采摘而剪下15-20厘米,即剪除全部的鸡瓜枝层。深修剪可用修剪机,也可用篱剪进行。修剪效果能维持5—6年。

⑧修剪形状:

壮龄茶树的修剪形:伏以弧形与平形两种较好摘面积尤以弧形为佳。

4.土壤管理

每年结合追肥进行3 4次浅排除草,秋末进行一次深耕覆盖度大的茶树不必年年深耕。

四、老龄茶园(20年以上)栽培技术要点

1.基本要求

以改树改土为中心,复壮树势,延长有效经济年限为目的,田园固树制宜贯彻相应的栽培措施。

2.树冠改造

①重修剪

上部枝叶衰退,骨干枝尚健壮的茶树离地面30--35厘米进行重修剪,重修剪可用重修剪机,也可用刀割或枝剪进行。保证剪口平滑.枝桩无裂伤。春茶前或早秋进行。更新效果可维持10年。

②台刈

树体衰退,用重修剪还是不能复壮的茶树离地面6-10厘米进行台刈。台刈可用刀砍.保证剪口平滑,留桩无裂伤。早秋或春茶前进行。更新效果可维持10年以上。

3.更新修剪后的树体管理

①重修剪后的树体管理:重修剪的当年秋末冬初或第二年早春比重修剪高度提高10—15厘米平剪定型,重修剪的第二年可打顶养逢3-4次,第三年早春再提高10-15厘米干剪。定型一次,严格留新叶采摘,尔后便可执行正常的整形修剪制度和采摘制度。

②台刈后的树体管理:台刈的当年秋可适当打顶采摘一次,第二年早春离地面2卜-30厘米作第一次定型修剪,并适当琉去细瘦枝,以后再进行两次定型修剪,并注意第2年打顶养蓬采摘2-3次.第3年严格执行留新叶采摘,尔后进行正常的整形修剪和采摘。

3.土壤改良

老龄茶园要在树体改造的当年进行深翻、增肥、改良土壤、方法见“深翻改土”部分.以后每隔1—2年施一次基肥。

4.茶树保护

①消灭枝杆寄生物

更新修剪后应抓住时期消灭枝杆害虫、病原体及苔藓、地衣等枝杆寄生物。

②更新后防治新生枝叶虫害:

更新修剪后新枝叶容易招致茶小绿叶蝉等害虫集中危害,应注意观察,及时防。

5.改植换种

对更新修剪效果不佳或需要换种的茶园要及时换种更新,其作法有改植换种和套植换种,以改植换种为主。

①改植换种:将老茶树挖掉,清除残根,重新规划建园,换植良种。

②套植换种:在不需要调整地形和老茶树行距合:适的情况下,为增加改植期间的收入,可采用新老套朴的办法以老带新。作法是秋末冬初对老茶树作重修剪或台刈,行间开沟深翻施底肥,移栽茶苗。从第二年外始对重剪或台刈厂的老树强采。第4—5年再挖除老茶树。

茶树栽培技术(六)


(二)茶树的分区

自50年代以来,我国茶叶生产有很大的发展,其地理分布范围更加广阔,从北纬18℃-38℃,东经94℃-122℃;从低丘陵到海拔2600米的高山,秦岭和准河以南,大约260万平方公里地区内,包括浙江、湖南、安徽等19个省区的近千个县(市)都有茶的分布,其中山东、甘肃、西藏等三省(区)是近年来开发种植成功的的新区,近几年来,我国茶园面积一直保持在100万公顷以上,产茶在50万吨以上,生产茶类以绿茶最多,约占一半以上,其次是红茶约占四分之一;还有乌龙茶、花茶、白茶、黄茶、紧压茶以及多种特种茶。茶树的分区是根据茶树生物学特征的要求,把自然和经济条件大致相似,茶叶生产技术大致相同的区域,划分为若干个茶树栽培单元。我国现有茶区划分为华南、西南、西南、江北四大茶区。

1、华南茶区

本区位于欧亚大陆东南缘,是我国最南部的茶区,属茶树生态最适宜区,行政区包括福建、广东省中南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云南省南部及台湾省。

本区内茶树品种资源丰富,大山区内存在着乔木型大茶树,野生状态一其他常绿阔叶树种混生。栽培品种主要为乔木型大叶种、小乔木和灌木型中叶种和小叶种也有分布。区内大叶种到处都可种植,由于生态条件适宜,不仅可以速生高产,而且品质优异,最适宜发展红碎茶。生产的茶类有红茶、普洱茶、乌龙茶、六堡茶、还有铁观音、凤凰单丛等名茶。本区生产的大叶种红碎茶,不仅有品种优势,而且具有浓、强、鲜的品质特点,质量超过其他地区中、小叶种的红碎茶。名牌产品滇红、英红早在五、六十年代已名驰中外,在东欧和欧美市场享有很高的声誉。滇南生产的普洱茶加工简易,茶叶浓醇,回甘耐冲泡,不仅在国内畅销,外销也是抢手货。闽南和台湾南投县等地生产的乌龙茶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为名贵珍品。

本区茶树的生育期长,部分地区茶树无休眠期,全年可以生长。在自然生长状态下,茶树新梢一年可以伸长140-160厘米,展叶35-40张,并分生4-5轮侧枝,因此,对幼龄茶树可推行分段修剪,以迅速培养成丰产树型。采摘茶叶,一年可采7-8轮,而且全年都可以形成正常茶芽叶,在良好管理条件下,能终年采茶。云南和海南有广西南部地区。推行的橡胶、茶树间作,亦是本区栽培特点之一。这种胶一茶人工生态系统,能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取得较好经济效益,有日益发展的趋势,值得重视。

茶树栽培技术(十五)


2、茶园土壤管理

耕作是茶园土壤管理中极为重要的内容之一。耕作措施的实施与否,对土壤理化性质,肥力变化。茶树生长及茶叶产量和品质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自古以来,对茶园耕作管理都十分重视,如今又有更大的发展。

(1) 茶园耕作的发展

我国是利用茶树最早,栽培历史最久的国家,茶园土壤耕作管理是古代种茶的重要措施之一。早在唐代《茶经》中就有记载,“凡艺而不实,植而罕茂,法如种瓜,三岁可采”。考唐前北朝魏思勰《齐民要术》的种瓜法,“先卧锄,耧却燥土 然后掊坑,大如斗口,纳子三枚,大豆三个,于堆旁向阳处”,以后唐韩鄂的《四时纂要》说得更为具体,“种茶,二月中于树下或北阴之地开坎,圆三尺,深一尺,熟62,著粪和土,每坑种六七十颗子,盖上厚一寸强”。可见,在唐以前或唐代时已有播种前平整土地,深耕和配合施基肥等的土壤耕作管理方法,但认为种茶后“任生草不得耘,……二年后方可耘治”,显然,当时管理比较粗放,是采用以杂草来保护幼苗的方法。到南宋时,土壤管理有了新的发展,据《北苑别录》记载,茶园“草木至夏已益盛,故疏导其生长之气,以渗雨露之泽。每岁元月兴工,虚其本,培其土,滋蔓之草,遇郁之本,悉用除之”。指出福建北苑地区茶园于每年6月在夏草旺盛时要除草,耕锄,培土等以利茶树正常生长,并说“若私家开畲,即夏半初秋各用工一次,故私家最茂”,显而易见,当时茶园已民用工业伏耕和秋耕的作法,并且指出耕除与茶树生长关系甚密。到明代园耕作管理更为精细,内容也更丰实了。

据《茶解》记载,“茶根土实,草木杂草生则不茂,春时薙草,秋夏间锄握三四遍,则次年抽茶更盛”,并认为耕作要与堆肥,烧焦泥灰和施肥相结合。到了清代,有关茶园土壤耕管理的记载更多。清人宗景藩在《种茶说十条》中记载,茶园“每年五六月间,须将旁土挖松,芟去其草,使土肥而茶茂,但宜早不宜迟,故有五金、六银、七铜、八铁之说”,提出了茶园耕作最适时期和越早越好的看法。但当时浙江茶区却流传着“七挖金,八挖银”的说法,说明当时对茶园耕作管理有了更深的认识。以后《时务能考》又记载,“种茶之地,每年须用锄锄浮其土,锄后用草密遮其地,便不生草莱,则其茂盛”。提出耕锄,松土,覆盖,除草等一整套的耕作管理法,清人何广德在《抚群农产考略》中又记述了“锄草宜迟,不可使草根杂木滋蔓其间,锄草时沃肥一次,其茶必茂”。再次强调了耕作、除草、施肥要结合进行。对茶园耕作用的认识只限于疏松土壤。清除杂草,以草肥土等。以后随着科学的进步和茶叶生产的进一步发展,茶树从丛栽改为条栽后,施肥从有机肥转向无机肥,因此,要喝茶“二八挖”耕作制,已不适应当时茶叶生产的要求,于是对茶园土壤耕作尤其是茶园深耕作用、方法等提出了许多问题,本世纪50年代以后,对茶园耕作效果,耕作深度,耕作时间,深耕配合施肥等进行了大量的试验研。1961年浙江茶叶学会还邀请全国著名茶叶专家、教授及茶农等专门研讨了茶园耕作管理问题。认为茶园播种前深耕和行间浅耕好处多,要大力提倡。但行间深耕有利也有弊,要因地制宜。近年来,由于茶叶集约化生产的大力发展和密植速成茶园的大力推行,行间土壤耕作管理难度进一步增加,因此,又产生了茶园土壤“免耕”和“减耕”的方法。这种方法虽未大面积推广,但已有大量研究,证明具备一定条件的茶园,可以实行“免耕”或“减耕”。看来,茶园土壤耕作管理将进一步向集约化方向发展。

(2)茶园土壤耕作的作用与效果

根据近代研究,茶园行间耕作有利也有弊,有利主要是提高土壤肥力,促进茶树生长,不利主要是损伤根系,影响茶树生长,两者综合的结果将在产量上表现出来。

耕作对茶园土壤肥力的影响,至少有如下几下方面:

第一,耕作可以疏松土壤,改善水、肥、气、热条件。我国茶园大多都处雨水较多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土壤淋溶作用强烈,粘化作用明显,加上采茶对土壤表土的多次镇压,表土板结,土体紧实,不但影响茶根伸展,同时也影响土壤与大气间的气体交换。因此,茶园每年都要进行一定次数的深耕,以疏松土壤孔隙,改善土体的水、肥、气、热平衡关系。据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的测定,在成龄茶园进行“伏耕”后,在50厘米的效土层内,平均孔隙可从46.9%提高到52.60%,固、液、气三相比例可达到50:20:30。另据杭州茶叶试验场的研究,茶园深耕可减少行间土壤表面的径流整速度,提高透水性能,增加土体容水量。据测定,深耕80厘米的茶园,其渗水量为每小时325毫米,深耕明显提高了土壤的贮水能力,增加有效水分。

第二,耕作可清除杂草,减少病虫为害。茶园草多性恶,不仅与茶树争水、争肥,同时也是许多病虫栖息和传播的场所,对茶树危害极大。凡是要种好茶都要经常与杂草作斗争的方法之一。茶园通过耕作可把杂草连根铲除,经过晒、烂后可作肥料,根除地上部病虫栖息场所。土壤经过深翻,也可把埋在土中的虫蛹和病源暴露在烈日之下,或经过风雪冰冻,消除后患。

第三,耕作可促进土壤矿物质风化,提高供肥能力。土壤经过耕翻之后,深层的一些僵土被翻到表层,而表层的枯枝落叶和杂草被深埋,生土经过风化后,一些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中的养分不断释放,促进土壤熟化,提高有效养分含量。据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在杭州茶叶试验场的研究,茶园无论是进行春耕(3月中旬)、夏耕(8月上旬)、秋耕(10月上旬)还是冬耕(12月上旬)、土壤中的有效氮、磷、钾的含量都比不耕结合施肥,土壤结构明显改善,不良的无机团聚体减少,而水稳性很强的有机无机复合团聚体增加,从而提高了供肥和保肥能力。

第四,耕作对茶树根系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首先,茶园行间耕作,尤其是深耕,必须会伤害一部分茶根,其伤根的程度,取决于茶园类型、种植方式、耕作时间和方法等。根据湖南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的研究测定,在常规成龄式茶园中耕深30厘米,耕幅40、60和80厘米时,伤根率分别为12%、17%和22%;当耕幅为50厘米,而耕深为20-50厘米时,其伤根率比浅耕10厘米的高8-20倍。壮龄茶树,根系发达,深耕时伤根也严重,密植茶园,行间根系密度大,深耕时伤率最高。对于一般常规种植的茶园,浅耕5-10厘米时,不易造成伤根。其次,茶树作为多年生作物,再生能力很强,地上部修剪,台刈后可以再生新枝,而根系伤根和断根后也可再生新根,而且,再生的新根,生命力强,吸收强度大。因此,有人认为茶园深耕所造成的伤根,不能一概否定,对于衰老的改造茶园,不一定是件坏事,伤根有更新根系的作用,如同地上部的台刈改造一样,是一项复壮老茶树的措施。据福建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在老茶园中深耕30厘米,因伤根和断根后再发的新根,在0-15厘米土层内的根量比不深耕的增加3倍,在16-30厘米土层中增加12倍。另据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不同季节深耕,伤根和断根后再生能力明显不同,就春(3月上旬)、夏(8月上旬)、秋(10月上旬)和冬(12月上旬)四个不同季节深耕所造成的伤、断根,再发能力最强的是夏耕,其次是秋耕、春耕和冬耕。温度越低,伤、断根后,伤口越难愈合,发根能力和数量也越差,有的伤口坏死,养分外溢,因此,如果把深耕作为老茶树根系更新的一项措施的话,必须在地上部刈割后立即进行。

茶园耕作对土壤肥力的影响和对伤根、断根所造成的后果,最终将表现在茶树的增产效果上,利多害少时茶叶增产,如利少害多则茶叶减产。茶树播种前的深耕,因无伤根和断根作用,因此,深耕效果特别好,据杭州茶叶试验场的试验,播种前深耕80厘米配合施肥,比深耕50厘米配合施肥的,4年平均增产10.1%,比深耕25厘米的,4年平均增产36.4%。

行间深耕因方法和条件不同,利弊不一,各地表现不同,就常规成龄茶园而言,据福建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的试验,行间深耕深15、30、50厘米的,5年平均增产2-35%,效果不明显;又据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所在余杭所作的试验,行间深耕25厘米的,第一年比浅耕10厘米的减产3%,以后几年产量略有提高,但6年平均只增产8.2%;另据湖南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试验,10年生壮龄茶园行间深耕33厘米,4年平均比不耕减产18.5%,深耕20厘米,4年平均减产15.5%。安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试验还证明,行距越窄,种植密度越大,树冠郁闭度越高,深耕减产效果越明显。但对于老茶园,尤其是丛栽式衰老茶园,深耕常有良好的增产效果,据试验,衰老改造的老茶园,地上部台刈改造的同时,土壤深耕50厘米的比只台刈不深耕的,2年平均增产24.2%,所以茶园深耕,因园制宜十分重要。

茶园耕作方法不同,其效果也完全不同。

1)茶树播种前的深耕与整地茶树播种前的深耕是决定以后茶园是否高产、优质和稳产的首要因子。一般常规种植茶园要求深垦60-70厘米,密植速成茶园要求更高一些,要深垦70-90厘米。生荒红壤土,特别要注意破塥土、清茅根。平地缓坡可采用机耕,用LS-30三铧犁,或四铧犁改装成50-60厘米深的二铧犁,由东方红75型拖拉机进行耕翻,往复二次,可做到上翻下松,不乱土层。耕后的不足之处,再由人力辅助。如采用人力开园,要先将表土移开,然后继续挖松心土,清根破塥,深耕同时施有机肥和磷矿粉肥等,使土肥相融,然后移回表土,劳力多,全面开工,劳力少,逐条进行。为了防止局部积水,在深垦之后,要经过多次整地,待土壤充分下沉后方可种茶。

2)茶树行间深耕茶园行间深耕要因地因园制宜。对于幼龄茶园,种植前已全面深耕的茶园,可不必再年年深耕,种植前只进行局部深耕的,必须及早在行间未行深耕的地方深耕、深度不得少于50厘米,宽度以不伤根为限。深耕必须强调深施有机肥。对于成龄采摘茶园,茶根已密布行间,不宜年年深耕,一般以浅耕为主,秋冬可结合深施有机肥,在行间适当耕种。对于要进行台刈改造的衰老茶园,或年年有“挖伏山”习惯的旧式茶园,可以结合树冠改造,除霉草,施基肥等进行“伏耕”、“秋耕”或“冬耕”。在深耕时,丛间、行间要深,约25-30厘米,丛下和根颈处要浅,为10-15厘米,对于密植速成茶园,一般不宜深耕。

3)茶园浅耕茶园浅耕的主要目的是疏松表土,破除表层板结,改善土壤与大气的气体交换能力,同时,也起到清除杂草的作用。因此,浅耕要劲,不宜过深,一般10-15厘米即可。浅耕要结合清根和培土,夏秋浅耕要把根颈部的桔枝烂叶清出放在行间,以便腐解,秋冬浅耕时要将根部用肥土壅培,以防冻害。一般每茶季结束后,结合追肥都要进行浅耕,保证茶园表土疏松,又无杂草。

4)免耕茶园免耕,作为茶园土壤耕作管理方法之一,是茶叶生产向集约化方向发展的结果。但是,所谓免耕,并不等于不耕作,而是指具有一定条件的茶园要可以实行少耕,或减耕,免去一些不以必要的,而实际上徒劳无功的耕作,以提高茶叶生产效率和经济效果。当然,可以实免耕的茶园,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首先,在种茶前土壤必须进行高质量的全面深耕,施用足够的有机肥,以保证土体有良好的构型。第二,茶树生长好,蓬面覆盖度大,行间郁闭,杂草无生长条件,恶性杂草少。第三,每年有足够的有机肥料铺在行间,提高了土壤有机层厚度,使表层疏松、绵软,富有弹性,对每次采茶的镇压有较强的抗性。第四,为了减轻采摘对土壤的镇压,要有实行机采和机、手采相结合的可能。此外,免耕也不是绝对不耕,要根据土壤和茶树生长及产量的实际情况,结合周期性的修剪、台刈改造等,进行周密期性的深耕。总之,茶园免耕需要一系列的配套措施,才能有良好效果。

茶树栽培技术(二十)


(六)茶树修剪

修剪是茶树树冠管理的重要措施。

自然生长的茶树,主干明显,侧枝细弱,幼龄期树型呈宝塔状,成年后呈纺外外锤形。芽叶立体分布,数量稀少,无法形成枝密集而宽广的采摘面,既不能适应机械化采茶的需要,茶叶物单产也不高。因此在生产实践中常常应用修剪技术对茶树的生长与发育、树体营养的分配和运转,进行适当调控,使其树势生长旺盛,塑造成高产的树型,修剪依据方法不同,有定型修剪,轻修剪、深修剪、重修剪和台刈等多种形式。这些修理剪技术在具体应用时,都必须与茶树阶段发育相一致,在一定的生物学年龄时期中,以一种修剪为主,适当使用其他修剪技术,并与适应的农业措施相配合,才能充分发挥修剪的作用,达到预期的目的。

1、茶树修剪的生物学基础

茶树和其他高等植物一样,在生长过程中,往往主茎和主根生长较慢。茶树的芽很多,但并不是每个芽都能同时萌发生长,而往往顶芽首先萌发生长,其他的侧芽发迟缓工或长期处于休眠状态,这种顶端生长的抑侧向生长,顶芽生长抑制侧芽生长的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顶端优势”。

茶树在生长过程中,不仅形态学上有明显的极性,在生理上也有极性,靠顶端的部位生理上占有优势地位。正在生长的顶芽,生长旺盛,代谢水平很高,营养物质的分配常常优先得到供应。也就是说,茶树叶子制造的有机物和根系吸收的无机物,运到顶芽较多,使顶芽生长旺盛,主茎生长粗壮。下面的侧芽一则因得不到足够的养分,影响萌发生长,侧枝生长也瘦弱。

据研究,顶芽和侧芽的这种相互关系,即顶芽抑制侧芽的作用,与生长素的形成有一定关系。生长素是植物新陈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微量活性物质,在植物体内有广泛的分布。但其形成主要是在生长活跃的茎端生长锥。生长素在低浓度时,能促进茶树的生长,而高浓度时则抑制生长。同时还具有极性传导的特性,顶芽形成的生长素由顶端沿着韧皮部向下端传导,对下面侧芽起抑制作用。不过生长不比的抑制作用也只有在生长素到达一定的浓度时才能达到。主要是高浓度的生长素能够抑制细胞分裂和阻止联系侧芽的维管束的形成。这就使侧芽不能得到足够的营养物质,因而阻碍了侧茶的生长。

修剪的根据茶树有顶端生长优势的特性,剪去顶端,解除顶端优势,从而去掉顶芽对侧芽的抑制作用。当侧芽解除了来自顶芽的高浓度生长素抑制后,细胞就开始分裂分化,维管束逐渐形成,营养物质的供应也随之增加。这样剪口下面的侧芽就能迅速萌发生长。一般来说,对修剪反映最敏觉的部位是在剪口附近,常常是第一个芽最强,依次递减。例如幼年茶树的定型修剪,一般剌激剪口以下第1-3个侧芽萌发生长而形成侧枝,其结果是分枝增加,促进了骨干枝和树冠的形成,使分枝增多,扩大采摘面。而衰老茶树采用台刈剪掉了地上部枝条以后,解除了顶端优势,使根部的潜伏芽得到以萌发生长,重新形成生活力旺盛的新树冠,最终达到全株更新的目的。

从植物阶段发育的原理来看,茶树修剪可以说是降低茶树阶段发育年龄,从而复壮了生长势。茶树的个体发育,是指茶树正常生活史的全部历程。在茶的一生中,由于代谢活动,使茶树植物体不断扩大,表现出数量的变化,称之为生长。随着茶树细胞由少变多,由小变大和体积重量的增加,细胞内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称之为发育,生长和发育是互相联系而又相互矛盾对立的统一体。发育必须要在生长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没有生长便不可能发育,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因此,生长也是发育的基本特征之一。

茶树的个体发育是分阶段和有规律进行的。第一,发育阶段的顺序性。发育的各个阶段是严格按照一定的顺序,在前一个发育阶段没有完成以前,后一个发育阶段就不能开始。后一个质变就要在前一个质变的基础上才能进行;第二,发育的不可逆性。即阶段发育过程中发生的质变,是不能消失和解除的;第三,发育的局限性。阶段发育的质变仅发生在茎顶端生长锥分生组织的细胞中,是分生组织细胞内部的质变。因此,茎上部阶段发育质变的程度总是高于茎下部的。在茎较下部分可能还未通过第一阶段的质变,而茎的较上部分已经在较下部分质变的基础上进行第二或第三阶段发育的质变,这就决定了茶树地上部各个部分在阶段发育上的异质性。茶树茎下部分和各分枝的下部,在形态学上最早形成,从生长年龄来说它们最大,但从阶段发育来说,它们质变的程度最浅,所以就发育年龄来说是幼年的。茶树枝条的上部则相反,形成学上形成最迟,生长年龄最幼,而阶段发育是年老的,质变程却是最深的。茶树地上部分的这种异质性,也可以从开花现象中得到证实,浙江嵊县三界茶场作不同高度的修剪试验,剪去茶树地上部枝条1/4的。当年开花;剪去地上部3/4的,第二年开花;而齐地面台刈的,到第三年才开花。修剪的部位越低,阶段发育年轻的,开花就迟。湖南农学院的台刈修剪试验表明,不同部位所生枝条总的趋势是越接近基部,发育阶段越年轻,萌发生长的新枝就越好,如离地30厘米台刈的当年新梢长度为9.5厘米,而近地面根茎部位抽出的当年新梢就达17.1厘米,两者相差一半以上。这是因为老茶树进行更复壮,台刈掉地上部树冠,使根颈阶段发育年轻的潜伏芽获得了解放大镜,萌发出新枝,重新恢复青春活力,从而使老茶树“返老茶树”“返老还童”。

茶树的根颈部上连树冠,下连根系,是茶树营养的集散枢纽,也是营养物质丰富的部位。茶树根颈部不但在发育阶段上年幼,而且贮藏的营养物质也丰富,所以是茶树更新以后骨干枝形成的主要场所。从茶树的整体生长而言,修剪打破了地上部与地下部的生理平衡,起了加强地上部生长的作用。不经修剪的茶树,一般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修剪则打破了这种平衡,通过加强地上部分枝叶的生长才能逐渐恢复这种平衡,同时由于剪去了部分枝叶,根系对地上部养分的供应也相对增加,这样势必促进侧芽和新梢向增同化作用的方向转化,加速侧芽的萌发和新梢的生长,促进树冠更新。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对二年生茶树进行定型修剪深度试验,当离地10厘米修剪时,剪后8个月新梢长25.9厘米;离地15厘米修剪时,剪后8个月新梢长24.6厘米;而离地20厘米修剪时,剪后8个月新梢长10.7厘米,表明随修剪程度加深,阶段发育年龄降低,侧芽萌发后新梢生长也就越旺盛。

茶树修剪后,树冠的旺盛生长,形成更多的同化产物,根系也就可以得到更多的营养物质,促进根系的进一步生长。湖南省茶叶研究所的试验指出,幼年茶树的定型修剪,对根系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都发生良好的影响。特别是在水平距离20~60厘米,垂直距离10~40厘米范围内最为显著,其吸收根分布可超过不修的一倍。由于根系生长的加强,又可进一步吸收更多的无机营养供应地上部枝叶,促进地上枝叶的生长,这样两者互相刺激,互相促进,由平衡到不平衡,周到复始,促进侧芽的不断萌发生长,树冠的不断更新,使茶树始终保持茁壮的生长势。

修剪对改变枝条的碳氮比例,促进营养生长的作用也是十分明显的。常绿的多年生作茶树的生长开始的,以后逐渐转向发育而开花结实。在茶树的整个生命活动中,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则是根据季节的变化有节律地进行。加强茶树的营养生长,其结果是多收茶叶,而生殖生长产生的是花果,因此栽培茶树要促进营养生长,抑制茶树生殖生长的发展。这与茶树体营养状况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来说,无机营养(氮素)对茶树营养生长有利,有机营养(碳水化合物)也对茶树发育有利,而碳与氮之间,碳的数量过大,开花结实占优势,如氮素多,营养生长占优势,因此在茶树栽培上常用增施氮肥或修剪来调控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关系。

茶树嫩叶含氮量较高,老叶含碳量较高,如顶部枝梢长期不剪,枝梢老化,碳水化合物增多,氮素含量下降,碳氮比值大,营养生长衰退,茶果增多,采用修剪,剪去含碳量较多的部位,使新枝代替老枝,是改变茶枝碳氮比的一种方法,通过修剪,茶树的生长点减少,根部吸收的水分养分供应量相对增加,剪去了部分枝条后,新生枝碳氮比值小,从而也就相对加强了地上部的营养生长。

茶树栽培技术(十四)


(四)茶园土壤与管理

土是茶树的立地之本,也是矿质营养元素的源泉,茶树生长发育过程中所需要的水分也主要来自土壤,因此,土壤中的水、肥、气、热条件及其变化,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茶树的生长及产量和品质的形成。

1、茶园土壤类型

我国种茶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复杂,土壤类型繁多,是宜茶土壤资源最丰富的国家。

(1)棕壤型茶园土

棕壤型茶园土主要分布在山东半岛、鲁中南及鲁东南沿海一带,西北与非宜茶的褐色土接壤,南与黄棕壤相接,由于这类型土壤主要在山东,因此,常常被称之为山东棕壤或棕色森林土。在它成土过程中受到暖温带半湿润和半干旱气候条件的交叉影响,在剖面中出现30-40厘米厚的棕色心土层,故称“棕壤”。这种土壤粘粒凝聚作用明显,铁铝虽有积累,但富铝化作用不强,水云母和蛭石是该土壤指示性粘土矿物。土壤磷、钾含量丰富,有机质含量较高,呈弱酸性反应,PH为5.0-6.5。盐基含量受母质影响很大,在酸性晶岩、硅质岩和变质岩上发育的土壤,盐基含量低,PH值也低,适宜种茶。而在诚心玄武岩、石灰岩等发育的棕壤,盐基含量高,PH值大,不宜种茶,因此,当地群众说“沙石山可种茶,青石山上不能种茶”,就是这个道理。

棕壤型宜茶土,一方面受当地干、冷气温的影响,另一方面受成土母质性质的限制,因此,一直未能很好开辟种茶,直到20世纪中期才开始利用这种茶。过去民间传说山东蒙阴县棕壤地带的沂蒙山区有茶,但实则是假茶。明人陈师在《茶考》中已作辩辟,说“世以山东蒙阴县山所生石藓,谓之蒙山茶,土夫亦珍重之,味也颇佳,殊不知形已非茶,不可煮,又乏香气,茶经所不载也”。另据《农报》记载,1940年日人山毫一氏在山东胶济路北纬36o以南的旷野中发现大茶树,后被称之为“茶树爷”。这是否确切,后人没有考证。山东棕壤真正开始种茶,是60年代开始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科技人中员和山东是以第四纪红粘土母质发育的“低丘红壤”为主,其中以鄱阳湖、洞庭湖、吉泰、金衢等盆地分布最为集中,其中以当地茶农称之为“红筋泥”的宜茶土最有代表性,它常常与第三纪红砂岩发育的红沙岩交错分布。红粘土发育的低丘红壤,质地粘重,透水性差,土层浅薄,肥力低,是我国当前低产低质茶园集中的地方。近年来,通过广大科技人员和茶农的共同努力,经过改土肥培之后,面貌已有很大改观,出现了许多大面积的高产优质茶园。

(4)黄壤型茶园土

黄壤型茶园土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山区的热带及亚热带高山由,其中以四川、贵州为主,云南、广西、广东、台湾、福建、湖北、江西、浙江和安徽山区也有相当面积的零星分布。它主要是在湿润的亚热带生物条件下形成,但成土热量条件比红壤要少,而水分条件比红壤要高,这些地区雾日多,而日照率几乎要比红壤形成过程低30-40%,全年虽有干、湿季之分,但土壤含水量变化不大。所以,雨多雾浓,温度大而均匀是黄壤形成的重要条件。所谓高山云雾茶,其实大多产自然壤型宜茶土或红壤向黄壤过渡的黄红壤土。

由于黄壤型宜茶土终年处于云雾缭绕,日照弱,温度大,寒暑、干湿变化小的环境之中,植被茂密,生态条件好,土壤富铝化作用比红壤弱,游离的氧化铁在高湿条件遭水化,呈多水氧化铁形态存在,因此,剖面中呈现一层黄色和蜡色的心土层,故称之为“黄壤”。黄壤型茶园有机质丰富,土层深厚,有明显的淋溶作用和表潜作用,盐基含量低,交换性性盐基含量5-15me/100克土,饱和度为15-50%,PH为4.5-6.0,交换性酸为4-10me/100克土。在花岗岩、片麻岩、砂岩、砂页岩等母质上发育的黄壤型宜茶土,土层深厚,质地砂壤,土体疏松,透水性强,有机质含量量,矿质养分含量多,是最适茶树生长的好土壤。生产的茶叶芽叶肥厚,质浓气香,色绿味甘,属上品茶。有许多在民间传颂的高山云雾茶,如江西庐山云雾茶、浙江雁荡毛峰、贵州贵定云雾茶、福建武夷岩茶、以及安徽毛峰、四川蒙山的蒙顶茶等等,大多出自宜茶黄壤土或者它的过渡性土壤之上。

但是也有发育在第四纪红土上的宜茶黄壤土,主要分布在贵州高原及川黔间部分山地上,土层深厚,质地粘重,透水性差,矿质营养成分少,有机质含量低,理化性质差,当地农民称之为“死黄泥”。这种宜茶土在贵州的湄潭、遵义和仁怀等地都有集中成片分布。它与低丘红壤宜茶土一样,属低产低质茶园土,急待改良。

(5)赤红土型茶园土

赤红土壤茶园土主要分布在我国南亚热带雨林区,其中广东的西北部和东南部,广西的西南部,福建、台湾的南部及云南西南部等低山和丘陵上最为集中,发我国著名的莲花山、云开山、十万大山及南岭山区等都有大片大片的赤红土型宜茶土壤。这类宜茶土早在唐代以前就已开发种茶,在《茶经》中已有记述。

在赤红土上种的茶树,主要用来生产红茶及乌龙茶等,其中著名的有“粤红”、“滇红”、“凤凰水仙”等,而且赤红土也是我国许多野生大茶树生长的重要地方,是我国宝贵的宜茶土壤之一。

赤红土型茶土是在南亚热带湿润条件下形成的,在其成土过程中富铝化和脱硅化作用比红壤要强烈,铝大量富集,铁进一步氧化,剖面中常有一层“赤红”色的心土层,淋溶作用强烈,盐基迁移率高,两极分化严重,盐基只有1-2me/100克土饱和度只有10-30%,酸性强、PH4-5.5,粘土矿物以高岭土为主,磷、钾含量低,有机质分解快。茶园施用磷、钾、镁及微量元素,对改善茶叶品质有明显效果。

(6)砖红壤型茶园土

砖红壤型茶园土坟要分布在我国海南省和广东省的雷州半岛,云南的西双版纳,台湾的南部及广西十万大山南麓的东兴一带,地处热带雨林区,是我国华南茶区主要宜茶土壤资源,也是生产红碎茶的重要基地。驰名中外的普洱茶主要出自砖红壤型宜茶土之土。

砖红壤宜茶土是在热带高温湿条件下形成的,母质的富铝化和脱硅作用比赤红土更为强烈,质地粘重,粘土矿物以高岭土为主体。并含有三水铝石和赤铁矿。盐基饱和度低,一般只有20%以下,酸性强,PH为4.5-5.0铝、铁高,钙钾镁低,两极分化极为明显,缺镁常常成为茶树生长的障碍因子之一。母质对砖红壤宜茶土的成土圾重要影响,在酸性岩上发育的砖红壤,心土一般呈黄棕色或淡棕色,含沙达30-50%,土性好,是种茶的上土;而石灰岩和基性岩发育的砖红壤,心土一般呈砖红色,质地粘重,粘粒含量高达50-80%,土埸板结,通透性差,是种茶下土;而硅质岩发育的砖红壤,含沙率高达60-70%,透性好,但土壤贫瘠,保水能力差,是种茶中土。

砖红壤宜茶土冲刷严重,淋溶强度大,矿质营养元素高不平衡,加强水土保持季平衡施肥管理,对于在红砖红壤上种茶至关重要。

(7)酸性紫色土型茶园土

酸性紫色土型宜茶土,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湖南、江西丘陵,浙西及福建省的浦城、三明以西和龙岩地区丘陵盆地上。属非地带性隐域型宜茶土。它主要是在酸性紫色砂页岩、紫砂岩和紫色页岩上发育而成,土体呈紫红色或棕紫色,酸性反应,PH5.5-6.5,土壤肥活,养份含量高,质地壤性,沙粘比约为1:1,是茶树生长的好土壤。据湖南省茶叶学研究所研究,紫色板页岩上风化而成的壤质紫色土,由于物理性质好,养分含量丰富,无论是茶树长势,还是茶叶产质都比红壤要好。据福建农学院用“铁观音”在红壤、紫色土和赤红土上进行品质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在紫色土上生长的铁观音品质最好。所,酸性紫色土型宜茶土壤是我国高产优质茶的重要土壤资源之一。

(8)湖土型茶园土

除山地、丘陵以外,在江南的一些河相、湖相的冲积平原上也有大量的宜茶土壤分布。这种土壤主要是河、湖、海的冲积物,在长期淋溶后逐步发育而成的酸性潮土型宜茶土。由于冲积物和地形不同,土壤性质差异很大,质地沙、粘不等。这种宜茶土一般较肥沃,土层深厚,水分条件好,但盐基含量高,PH值大,地下水位高,根病多,常有湿害,加上生态条件不如高山,因此,茶叶品质差。如我国著名的武夷山乌龙茶,产于山由者为岩茶,水边者为洲茶,岩茶品质明显优于洲茶,所谓洲茶就是指潮土上生产的茶叶,但潮土茶园一般离村近,管理精细,肥料多,通过改土,一般极易获得高产。

总之,我国宜茶土壤资源丰富,种类繁多,肥力不等,茶树栽培和茶园管理必须因土制宜,区别对待,充分发挥各种土壤的优势,用好、管好、保护好各种宜茶土壤。

茶树栽培技术(十三)


4、茶树幼苗期的管理

新茶园种植后,一般茶苗生长幼弱,根系浅,抗旱力差,容易遭受旱害以致造成不同程度的缺株,影响茶园的整齐。因此在力争全苗的同时进行护苗,是新建茶园管理中最重要的工作。

(1)抗旱保苗

茶籽出土齐苗或移植后,在旱季到来之前,应抓紧时机时行浅耕培土。如果表土层干旱形成板结,这时就不宜进行浅耕松土,以免茶苗连土块一起拖起来,但可在茶苗周圃30厘米左右培上一层细土以减少水分蒸发。对于杂草较多的茶园,要经常拔除,以免杂草夺水肥,影响茶苗的正常生长。茶树在幼苗期,抗逆性较弱,特别是在夏秋高温干旱环境下,对茶苗生长极为不利,轻者生长停滞,重者招致死亡,因此在夏季干旱到来之前,最好进行茶园铺草覆盖,以减少土壤水分的水分的蒸发,避免茶苗受旱。一般移栽茶园采用铺草防旱比未铺草覆盖的茶园,茶苗成活率要提高20%以上。根据各地经验,茶园铺草要掌握在旱季之前,以早为宜。铺草范围,可在茶树株两旁各30厘米左右进行,厚度10厘米左右,上压碎土。覆盖物可就地取材,山菁、麦杆、稻草等均可。茶园铺草不仅有保水作用,而且对防止杂草生长和水土流失,都有很好效果。

茶苗在幼年阶段,喜湿耐荫的特性表现明显,因此在茶苗出土后用松枝、杉枝或槀秆等进行遮荫,扦在茶苗西南方向,避免阳光暴晒,对茶苗的生长时有利的。夏季在干旱时期较长的情况下,采用上述防旱措施以外,茶树仍有凋萎现象时,必须采有人工补救。在6月下旬齐苗之后干旱之前,距茶苗15厘米左右,开浅沟,浇灌稀薄农家肥,随即覆盖,效果更好。

(2)补苗间苗

新建茶园不论是直播,还是移栽,一般均有不同程度的缺株,必须抓紧时间在建园后1-2年内将缺苗补齐。补苗要选择生长一致的同龄壮苗,每穴补植两株。补后浇透水分,在干旱季节还要注意保苗。

直播茶园由于品种复杂,种子质量不高,往往造成茶苗生长参差不齐或过多,所以要进行间苗。间苗时期宜在播种后第二年进行。两年生茶苗根系发达,间出的茶苗亦可作补缺用。间苗最好在2月中旬,选择雨后土壤湿润时进行,每穴健苗2-3株。

(3)防止冻害

高山地区特别是北坡茶园,在低温条件下茶苗易遭受冻害。因此应采取茶苗防冻措施。各地的经验证明,增施基肥,培土壅根,铺草覆盖,茶园灌水,提早耕锄等,对预防冻害都有很好效果。一般大叶种在0℃以下,中叶种和小叶种在零下10℃以下,茶苗就会出现冻害。对受冻茶苗要采取措施,使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如冬季幼年茶树冠面枝叶冻伤时,应在开春气温稳定后将冻害受伤部分剪去,严重的如造成整株叶片发红,枝条干枯时,还要分别采取台刈或重修剪等方法挽救,使其重新恢复生机。

茶树栽培技术(十一)


2、新茶园开垦

在搞好茶园规划设计,确定布局以后,即可进行茶园的开垦工作。

为了加强茶园的水土保持,在开垦建立茶园时,凡是坡度在10度以内的缓坡地,按一定行距实行等高种植;坡度在10度以上较陡的坡地,必须沿等高线修水平梯田,建立梯式茶园。

茶园的开垦一般可分为清理地面,测量等高线,修筑梯田和深耕改土四个步骤。

(1)清理地面

开垦前先将荒地内的灌木、荆棘、杂草等障碍物清除,晒干后堆积起来,运出国外,烧成火土灰供作肥料。零星的成林林木,只要不是长在茶行位置上的,可尽量保留作防护林或遮荫树,地面乱石可拣起来集中堆放,供修筑梯田及道路之用。清理地面时,切勿放火烧山,以免烧毁附近林木。

(2)测量等高线

地面上高度相等的点连接起来形成的线,称为等高线。测量等高线的工具和方法很多,茶区群众常用的工具有两种,一种是测定坡度和等高线两用的简易工具,做法是:用一块平整的木板或硬纸板,做成一个等边三角形,每边长33厘米,在底边的中心点挖一个小孔,在小孔内拴一根线,垂直通过对角,下端挂一个小锤,三角板的其他两边,用量角器分别划出度数,再在底边两端等距离各开一个孔,穿上线把三角板悬挂在一根长20米的绳子中间,然后把绳子两端分别拴在两根同样长的竿子上即成。另一种简易工具是直角等腰两脚规,做法是:用两根2米长的木条,把一端连接固定成直角,再用一根横木距离固定在两根木条之间,直角上悬挂一枚小锤,以观察两脚是否在同一等高线上,最后把所测等高点连接起来,即可划出第一条等高红。两种工具结合使用,测出的等度线比较准确,工效也较高。

第一条等高线称为基线,缓坡地实行等高条植的茶园,以基线为准按一定行距测定其他各种等高线。测量梯式茶园的等高线时,必须以所要求的梯面宽度(种植一行茶树的梯田梯面积宽度为2米),加上梯壁倾斜度(一般为60-70度)投影所占宽度,作为两条等高线之间的距离,这样修成的梯面实际宽,才能达到所要求的标准。因此在测量第二条等高线时,可用一根长2米的竿子,呈水平面插在基线上,一端挂一根系有小锤的线,向下坡作一投影,小锤在下坡所指的一点,即作为第二条等高线的始测点,然后按第一线的测量方法测定第二条等高线。坡度愈大,梯壁斜度投影所占宽度也愈大。所以每条等高线的始测点都选择上面一条等高线最陡处作投影来确立,这样就可保证坡度最陡地段做出的梯面宽度,也能达到要求的宽度,而坡度较缓地段的梯面就更宽一些。如果坡度平缓地段的梯面过宽,可补种一短行。

荒山地形复杂,坡度比较大,应先观察地形全貌,然后分区测定等高线。最好边测边作梯地,以便当发现梯面宽窄相差过大时,随时纠正。

(3)修筑梯田

修筑梯田是我国茶园建设的一大特色。我国广大劳动人民对坡地修梯田有着极大丰富的经验,形式也多种多样。茶区群众利用石块砌坎,牢固持久,但投资较大。用泥土夯砌,它具有投资少,花工小,较牢固等特点。修筑梯坎时,先用锄头沿等线挖好梯坎的基脚,然后用石块或草皮砖在基脚上一层层垒砌起来,草皮砖长30-40厘米、宽20-25厘米、厚15厘米左右(不可用带有茅草根的草皮),要翻转过来垒砌,使草皮压在下面,上下层的石块或草皮砖要相互交错成“品”字形,垒砌要坚实,不可露缝,一面砌坎,一面把坡地上方的泥土挖下来,填平梯面。附近的小石块可填在梯坎基脚内,以巩因梯坎。

肥沃的表土,应当尽可能保留在梯面,所以修筑梯地最好先从山脚最下一条等高线筑起,当下面一层梯面做好后,再将上层的表土向下翻移,就可使大部分表土梯面做好,再将上层的表土向下翻移,就要可使大部分表土保留在梯层表面,以利茶苗生长,有的地方为了简便省工。常常先从最上层梯地开始修筑,这样就会把表土埋入底层,不利于茶苗初期生长。若采取自上而下施工时,最好先把表土挖到一边,待梯面修好后,再将表土移到茶树种植沟内,这种办法茶农称为“表土回沟”。每层梯面修好后,都要随即深挖40-50厘米(梯坎不挖),然后再铺表土。等到各层梯地修筑完毕,再把规划好的茶园道路连接起来,并在路边和梯地内侧挖好排水沟和沉沙坑。

修筑梯地还应注意如下几项质量要求:

1)梯地尽可能保持等高水平,梯面宽度最好大致相等。但在地形复杂、坡度不一致的情况下,做到等高就很难做到等宽,两者相比,主要要求做到等高,适当注意到等宽。修砌梯坎时,要看山势,大弯随弯,小弯取直。

2)梯面宽度如种一行茶要达到2米左右,如种两行要达到3米以上。

3)为使梯坎牢固持久,梯壁要保持一定的倾斜度,一般以60-70度为宜;梯面外侧略高于内侧成反坡形;北沟不要离梯壁太近;梯壁的杂草只能用镰刀割除,不能用锄头铲除,以免铲掉梯壁的泥土;梯坎边和梯壁上可种紫穗槐、金针菜等宿根植物,以巩固梯坎。

4)必须修好茶园道路和排水、蓄水系统,做到梯梯接路,沟坑相通。

5)注意梯田的护理,防止梯壁崩垮和减轻梯壁的自然侵蚀。除在修修梯田时注意质量外,在修好后要及时清理排水沟,防止淤积,如发现崩垮现象,要及时整修。

(4)深耕改土

新垦荒地在茶树种植前,必须进行深耕,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通气透水性能,促进土壤熟化,为茶树根系生长创造良好条件。生荒地一般要进行两次深耕,每一次深耕称为初垦,要求全面深挖50厘米以上,并将土层内树根、茅草根、竹根、石块等清除干净。初垦时翻起的土块不必打碎,以利风化。梯式茶园的初垦工作,在修筑梯地进行。要注意梯田内侧的深耕,因为内侧士层的土壤已被挖取填充到外侧,所以内侧的生土层较薄,必须搞好深耕,促进生土熟化,才能使茶树根系分布均匀,生长很好。在播种茶籽前还要进行一次复垦,要求挖深20~30厘米,并将土块打碎,整细耙平。实践证明,搞好深耕是建立高产稳产茶园的基础,必须认真做到深耕细作,保证开垦质量。全面深耕所需劳力较多,有时为了解决开垦劳力不足的困难,也可先普遍浅耕一次,再在播种行上开沟(宽60~70厘米,深50厘米),将挖出的土壤堆在空行间,经过一段时间的风化,然后填入沟内,同时施下堆肥、塘泥等,改良茶行土壤,随时进行播种。没有深挖的行间,待农闲时再进行补耕。补耕的深度也应达到50厘米,否则往往会造成播种行积水现象,影响茶树根系的生长。

新开垦的荒地,有机质比较缺乏,所以在茶树种植前,最好先种一次绿肥、豆类等短期作物,以熟化土壤,培养地力。开垦后必须及时播种茶籽,在空行间可间种绿肥、豆类等并增施有机肥,达到改良土壤的目的。

茶树栽培技术(八)


3、江南茶区

本区是我国茶叶叶的主产区,属于茶树生态适宜性区划的适宜区。包括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福建省中北部、安徽省、江苏省、湖北省南部以及湖南、江西、浙江等省。

区内茶树资源丰富,茶树品种主要是灌木型品种,小乔木型也有少量分布。主要茶树品种有:福鼎大白茶、祁门种、鸠坑种、安化种、宁州种、水仙、上梅州种、江华苦茶、杨树林茶等。生产的茶类有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黑茶以及各种特种名茶和花茶。茶叶产量大约占全国总产量的三分之二,是全国重点绿茶区。这里生产的名茶,种类繁多,品名有数百种之多,其中最著名的如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太平猴魁、武夷岩茶、庐山云雾、君山银针等,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该区社会经济条件优越,科技力量雄厚,新育成的茶树品种很多,经鉴定可推广的绿茶品种有福鼎大白茶、上梅州种、鸠种、香菇寮白毫、杨树林茶、湘波绿、龙井43、碧云、菊花春、迎霜、翠峰、劲峰、福云6号、福云10号、浙农12号等。红碎茶品种3有政和大白茶、水仙、江华苦茶、槠叶齐、安徽1号、安徽3号浙农12号等,制乌龙茶有水仙、肉桂、铁观音、毛蟹、黄61、梅占。白茶品种有政和大白茶、福鼎大白茶等。

全区茶叶生产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无论是内销,外销和边销都占有极大的比重。本区茶叶生产历史悠久,老茶园比重大,今后必须有计划地进行更新必造,换种改植工作,建立不同树龄茶园的合理结构,提高肥培管理水平,合理布局茶类,重视茶区生态平衡,促进大面积平衡增产。

茶树栽培技术(一)


茶树栽培技术

茶树的生长发育,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十分密切。而茶树栽培措施有助于改善茶树生存的环境条件,提高其适应能力,使茶树与环境之间更趋协调一致,存利除弊,实现增产提质高效的栽培目标。

(一)茶树适生条件

茶树长期生活在某种环境里,受到环境条件的特定影响,通过新陈代谢,在其生育过程中形成了对某些生态因子的特定需要,成为茶树的适生条件。因此可以说茶树的适生条件是长期对环境条件适应的结果。茶树的适生条件,主要是指气候和土壤环境中的阳光、温度、水分和土壤等条件的综合。茶树生长发育的状况,直接受这些环境条件的支配。环境中的每个因素都在经常对茶树的生长与发育产生明显的影响和作用,这些因素就是生态因子。在自然界中,这些生态因子不是孤立地单独存在,而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其中一个因子的变化,必须影响其他因子的变化。因此,茶树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实际上不是受一种生态因子的影响,而是受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影响。茶树的生长和发育状况,直接取决于对外界条件的满足程度。只有当环境条件得到满足时,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茶树的增产潜力。

1、阳光

光照是茶树生活的首要条件。茶树由根部吸收流水分和无机养料,并从空气吸收二氧化碳(CO2),依靠绿色叶子在阳光的照射下,才能进行光合作用。通过光合作用制造蛋白质,碳水化合特等有机物质,供茶树生长发育利用。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整个过程是依靠阳光作为能量的源泉,没有阳光,光合反应就不能进行。茶树对阳光有严格的要求,包括光照强度、光照时间和光质等几个方面。由于茶树原产地的生态环境是大森林,经常处于漫射条件之下,因此较弱光照条件下茶树也能达到较高的光合作用效应,说明茶树具有耐荫的特性。据试验,光照强度在5000勒克斯(即烛光)范围内,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增加而增加,但光照时一步增强超过一定范围时,茶树光合作用强度就不再增强或的反而有下降的趋势,这时的光照强度说明已经达到了光饱和点;但如果光照过弱,光合强度过低,就会出现光合强度和呼吸强度处于平衡状态,此时茶树既不从外界吸收二氧化碳,也不释放二氧化碳,这时的光照强度就是茶树光合作用的光补偿点。据试验,茶树的光补偿点一般是1000勒克斯以上,过低的光照强度,光合作用强度就会出现负值,长期处于不良光照条件下,茶树就无法维持其生长。光照强度不仅与茶树光合作用和茶树的产量形成有密切的关系,而且对茶叶的品质有一定的影响。据研究,在适当减弱光照时,芽叶中的氮化物明显提高,而碳水化合物(可溶性糖和茶多酚等)相对减少,特别是在重要的含氮物质氨基酸的组成中,作为茶叶特征物质的茶氨酸含量以及与茶叶品质密切关系的谷氨酸、天门冬氨酸、丝氨酸等,在遮光条件下有明显的增长趋势。我国的许多名茶,发庐山云雾、黄山毛峰、狮峰龙井等往往生长在高山云雾之中,内质佳、香气高。在一些日照强烈的地方,茶园梯坎和主要道路两旁适当种上遮荫树,以减少直射光,不仅改善了茶叶品质而且也美化了环境,是十分必要的。

光照时间的长短对茶树生长发育的影响也很大,如果在花芽分化之前,对茶树进行遮光,茶花可提早开花,反之延长光照则推迟了茶花开放时间。光照长短与茶树生长,休眠也有一定关系,如果冬季连续6周每日光照短到11小时,即使温度、水分、营养等都能满足,茶树也会进入相对的休眠时期,如人工延长光照达13小时,就可以打破某些茶树品种的冬季休眠。

人们生活中见到的太阳光是由不同波长的光谱所组成的,包括紫外线、红外线和可见光三部分。波长短于390纳米(1纳米[nm]=10-7厘米)的为紫外线(平常看不见),长于760纳米的为红外线,介于390-760纳米之间的为可见光。可见光是茶树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主要光源,在红、橙光的照射下,茶树能迅速生长发育。红外线虽不能直接被叶绿素吸收,但能作为土壤、水分、空气叶片的热量来源,为茶树的生长发育提供必要的温度条件,对茶籽的萌发和芽梢的生长有促进作用。在紫外线照射下茶树叶片的含氮化合物较多,有利于芳香物质的形成,因此生长于高山密林或云雾之中的茶树,往往可获和较优良的品质。

茶树栽培技术(五)


5、地形、地势和坡向

我国现有种茶区域的地形是比较复杂的,山地、丘陵、平地、盆地都有茶的分布,但大多是在丘陵和山地。茶园的地形条件,主要包括海拔,坡度和坡向等几个方面。它直接影响到茶园的小气候和土壤状况,对今后茶园的机械化操作,水利设施以及农、林、牧、副、渔生产的全面安排都有密切的关系。同时也常和茶园区划、栽植方式、品种的配置有密切的关系。我国茶园除西南茶区外,分布在1000米以上的茶园不太多,大部分是在丘陵缓坡地带,如著名的“祁红”产区,海拔200-300米;乌龙茶产区、龙井茶产区的地势都不很高。

山地茶园,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气温大于或等于10℃的活动积温以及空气相对湿度都会起明显的变化。据浙江天目山区和括苍山区气温的观察,每当海拔高度上升100米,气温大多降低0.5℃左右,积温减少180℃左右。山愈高,气温愈低,积温愈少。如天目山麓的临安县昌化气象站(168。5米),年平均气温15。5℃,大于或等于10℃的活动积温是4840℃;而山顶上的天目的山气象站(1496。9米),年平均气温只有8。8℃,活动积温为2523℃。降水量在各种高度也是不相同的。在2000米海拔高度下,降水量随高度上也是不相同的。在2000米海拔高度下,降水量随高度增加而递增的,而空气的相对湿度随海拔高度的变化不大,但达到云层所在高度时,相对湿度显著增大。因此山地上相对湿度随海拔高度的变化,要看山地位置及季节而定。在一定高度的山区,雨量充沛,云雾多,空气湿度大,漫射光强,这对茶树生育是有利的。但海拔过高温度降低,积温减少生长期缩短冻害严重,会使茶叶产量和品质降低,因此茶树的种植高度,也并不是愈高愈好,一般选择海拔高度不超过800米,在千米以上时常有冻害发生。

由于山地茶园的坡向、坡度能影响小气候,因而也影响茶树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如由于坡度和坡向不同,坡地上日照的时间和太阳辐射强度都有很大的差异,因而获得的太阳辐射总量也不一样,这样就形成不同坡向的小气候特点。我国位于北半球,产茶区域主要分布在北回归线(23.5°N)以北地区,阳光终年由南而照,所以偏南坡地(包括南坡、东南坡、西南坡)获得的太阳辐射总量,都比平地上多。事实上凡是背风向阳的半山坡茶园,冬季气温都要比谷地、沟槽地、平川地高。这一方面是向阳半山坡茶园受光面多,避免或减轻了寒风的侵袭;另一方面由于处于谷地,沟洼地的茶园,受冷空气下沉所出现的逆温(小于2级风情况下)和辐射霜冻的危害要比山坡茶园重得多。因此,为避免茶树受冻,必须把地形选择作为种茶的重要条件加以考滤。

北坡的太阳辐射总量比南坡或平地少得多,夏季南北坡地的差别较小,冬季差别颇为显著。东坡和西坡接受到太阳辐射量介于南坡和北坡之间,差异不大。由于方位影响太阳光辐射,所以土温也受到方位的影响。土温最低温度几乎终年都出现在北坡;日平均土温以南坡最高,北坡最低,东坡与西坡介于南北极薄的气层内,睛天差异比较明显,阴雨天差异极小。日平均气温坡向的变化规律与土温相同。

由此可见,我国主要产茶地区,阳坡(偏南坡)获得的太阳辐射及热量多,温度高,但湿度比较低,土壤较干燥,而阴坡(偏北坡)的情况正好相反。调查证明,在春季偏南坡的茶园,茶芽萌动经偏北坡早1-3天,因而春茶采摘期也相应提早;而北坡冻害比南坡重。因此从减轻冻害角度出发,亦应选择扁南坡种茶为好,这在我国江北茶区更是如此。我国南方一些产茶区,终年热量充足,南北坡都可以种茶,但一般来说阳坡茶树的生长势,春、秋季优于夏季,而阴坡茶树则夏季比春、秋季的长势为好。

此外,地形起伏对茶树的生育和冻害影响很大,在冬季晴天的条件下,由于冷空气向低洼地段汇集,谷底温度低,常引起茶树冻害。但在寒潮或冷空气南下时,坡顶迎风面的温度最低,保底的温度都相对较高,受冻的地方不是在谷底,而是在坡顶,这就是“风打山梁,霜打洼”道理,因此在冻害严重的地区,茶树应避免在坡顶和坡脚处种植;冻害中等的地区,在低洼种茶,应选择耐寒性强的品种。

坡度大小对温度变化和接受太阳辐射有一定的影响。如同朝阳南坡,10°坡的直接太阳辐射量为平地的116%,20°坡为130%,30°坡为150%。坡度不同,在接爱热量方面差异也较大。但随着坡度加大,土壤含水量减少,冲刷程度则越大,对茶树不利影响也越明显。所以选择地形时,一般要求在30°坡以下的山地或丘陵地。坡度太陡(30°坡以上),在建园时不仅区工夫,对今后茶管理也不利,不宜栽植茶树。

茶树的生育虽然对环境条件有一定的要求,但环境条件是不断地改变的,只要这种改变不超出一定的限度,茶树的生理功能是能正常进行的,它具有较广泛的适应性。人类通过辛勤劳动能够改造自然,把不利种茶的自然条件转化为有利的条件,如培育抗性强的品种与自然环境相适应,不良的土壤条件通过“改良土壤”,不良的气候条件通过设置挡风物,茶园铺草或丛面盖草、加强茶园管理等等,当然优越的自然条件也是应该加强培育管理才能最大限度发挥茶叶增产的潜力,获得高产优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