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信阳茶文化的魅力

发布时间 : 2021-08-17
独具魅力的武夷茶文化 茶文化 茶文化的重要

独具魅力的武夷茶文化。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感受信阳茶文化的魅力”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千多年前,茶圣陆羽在《茶经》中将信阳划归八大茶区之淮南茶区,并写道淮南以光州上;宋时,大文豪苏东坡赞淮南茶,信阳第一;百年之前,河南信阳人甘以敬在车云山集股组建宏济茶社,带领周边百姓垦荒植茶数百亩。春来茶园,茶农们采下新翠,制成好茶,几经辗转之后,惊艳亮相于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

如今,车云山依旧漫山青翠。信阳茶产业在经历了清末民国时的初始发展期、1950年代至1970年代的恢复发展期、1980年代至本世纪初的快速发展期之后,正在创新驱动转型升级中焕发时代的生机。

信阳毛尖是信阳的名片,国人由此知道了信阳,外人由此了解了信阳,信阳因茶而名,茶农因茶而富,茶山因茶而绿。信阳茶见证了信阳大地的沧海桑田,造就了信阳人的生存信息和文化秉性,在新的阶段正在成为带动信阳发展精神内核和重要动力。

走进这个被轻轻地放在山水之中的城市,在浓浓的春茶香气中切实感受信阳茶产业的深厚底蕴和现代魅力:茶人植茶制茶、以茶为业,茶客品茶论茶、以茶为乐,茶乡以茶会友,以茶闻名,小小茶叶在信阳的清新空气中舒展成一个大产业。

大思路新认识

谋划茶产业发展的大思路,最终要回归到对小茶叶的新认识上来。要尊重茶的商品属性,遵循市场配置资源的规律,让产品扎根消费者中间,源源不断汲取发展动力。

从柴米油盐酱醋茶,到琴棋书画诗酒茶,茶叶虽小,却与人民群众的生活密切相关。河南省是农业大省、人口大省,也是全国茶叶主产区之一,种茶历史悠久,茶文化底蕴深厚。2011年,河南省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快茶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依靠强化产业发展基础、强化宣传营销、强化科技支撑三大法宝打造茶业强省。

茶产业基础扎实、优势突出的信阳市,担当起建设茶业强省主力军的重任,提出到2020年把信阳建设成为中原经济区现代茶产业示范区、中部最大的茶叶产销集散地和中国最具影响力的茶文化休闲旅游城市。

一区、一地、一市规划科学、目标明确,但转型升级的路到底该怎么走?信阳市委市政府一直在思考。

谋划茶产业发展的大思路,最终要回归到对小茶叶的新认识上来。发展茶产业,关键要尊重茶的商品属性,遵循市场配置资源的规律,让产品扎根消费者中间,源源不断汲取发展动力。

得益于此认识,理顺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信阳茶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大大加快:种植上,从强调向茶园要面积、要产量转为要效益、要质量;加工上,从带着产品找销路转为盯着市场做产品;发展动力上,从主要依靠劳动力,转为依靠科技创新驱动;茶产业整个业态,也从传统农业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六次产业转变。

信阳发展茶产业,集生态优势、区位优势、文化优势和产业基础优势于一体,我们没有理由不把信阳茶产业做好,做成富民产业、支柱产业、生态产业。茶产业不仅承载了全市百万茶农的小康梦、致富梦,而且也是立足比较优势发展区域经济的最佳选择。

素有江南北国、北国江南之称的信阳,恰位于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带上,南部大别山腹地山高土肥,云雾弥漫,尤其又属高纬度产茶区,太阳迟来早去,为茶树芽叶生长赢得了宝贵的慢生活。

区位上看,地处鄂豫皖三省通衢之地,信阳一直是我国重要的茶叶集散地,如今更是南茶北销、国茶外销的重要平台。

信阳人种茶始于东周、名于唐、兴于宋、盛于清、发展于当代,2300多年连绵不断。立足于得天独厚的发展环境,信阳茶产业发展基础坚实:截至2014年,全市茶园面积达187万亩,位居全国地级市第二位,市辖7个产茶县区都是全国重点产茶县,全市茶叶产量达4.84万吨,茶叶总产值达80.3亿元,超100万茶农人均种茶收入达5000多元。信阳毛尖这一品牌连续4年荣登中国茶叶区域品牌价值排行榜前列,品牌价达52.15亿元。

茶已成为信阳一张金色名片,成为信阳走向世界的桥梁、世界了解信阳的窗口。

控源头种好茶

质量安全已成为茶叶,尤其是绿茶在市场立足的关键因素。在科技的有效支撑下,信阳从生态茶园建设、良种繁育、质量管控、采摘指数等多个环节入手,真正实现源头好,茶才好

茶树之产量,茶叶之品质,种茶之效益,均系于品种。从2007年开始,信阳就在南茶北引繁育驯化基地的目标定位下,大力推广茶树无性系良种繁育技术。截至去年,信阳市每个产茶区县都建有茶树无性系良种繁育基地,全市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达65万亩。

从去年开始,信阳市在国家茶叶采摘和加工机械的补贴政策基础上累计加价补贴,同时示范推广茶叶机采加工技术,目的就是解决茶农采茶难的问题。信阳市副市长郑志强说。

谁来采的问题有效缓解后,何时采又摆上了信阳相关部门的案头。通过发布采摘指数预报,既可以引导茶农合理采茶,还能规范茶叶市场。采茶期内,采集自全市63个观测点的数据,每天会准时汇总至信阳市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对数据进行分析后,由信阳市茶办发布信阳毛尖采摘指数。

新业态新内涵

传统优势明显,地域品牌知名,信阳茶产业最适合集聚发展。逐渐将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等各种资源要素凝聚起来,合理注入到茶产业集群中来,实现产、学、研、加、运、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小茶叶大产业

茶叶不仅仅是茶叶,它代表了一种文化、一种生活、一种追求;信阳茶也不仅仅是信阳茶,成立不久的信阳国际茶城除了定位于中国乃至世界茶叶的物流集散中心、产业信息中心外,更重要的是价格形成中心、科技交流中心和文化传播中心,将架设起茶叶商品产销直供的高速公路

茶市场、茶文化、茶旅游、茶节会是茶产业宏大框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如今正成为信阳茶产业快速发展的助推器和着力点。

小编推荐

信阳茶文化——中国茶都·信阳国际茶文化节


信阳茶文化

信阳茶源远流长,起源于东周,盛名唐朝,宋代兴盛,清代兴盛,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唐朝的陆羽、李肇分别在《茶经》和《国史补》中把义阳(今信阳)茶列为国之名茶。数千年来,信阳人以茶为媒介,在生产和生活中形成了独特的信阳茶文化。

信阳茶叶文化节依托“信阳毛尖茶”绿茶的品牌优势,每年4月28日至30日举办一次大型的茶文化盛会。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河南电视台、人民日报主流媒体、网络媒体以及香港商报等海外新闻媒体对此次活动进行了采访和报道。自2010年第18届会议以来,信阳茶叶文化节正式更名为“中国茶都-信阳国际茶文化节”。

信阳毛尖茶文化历史

郭桂义先容,信阳种植茶树有千年以上的汗青,从唐朝“茶圣”陆羽撰写的《茶经》里,信阳茶已作为贡品上贡朝廷。宋代是新阳茶的鼎盛时期。伟大的作家苏东坡曾经在这里讨论过茶,给予信阳茶一个很高的评价:“淮南茶,信阳第一。””

明代信阳茶被命名为“小宝茶”和“本山茶”。明初,茶农在信阳市石家寨东南三沟种茶(后人称这三沟为大茶沟、中茶沟、小茶沟),发展到甘家冲、车云山等地,使茶叶生产开始形成。

目前,李家寨三家沟的尚存在明末有九十棵茶树。黑龙潭顶部还有十多棵古老的茶树。它据说是宋朝的遗体。它是信阳最早的茶树。清代中叶,信阳茶技术进一步发展和成熟,茶叶质量逐步提高。

民国时期,茶叶生产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信阳茶区已建有五座茶馆,与清朝的三座茶馆合称为“八座茶馆”。对信阳毛尖的加工工艺进行了改进。1913年,一种优质本山毛尖茶问世,取名“信阳毛尖”。

1915年在巴拿马举行的国际博览会上,信阳茅尖茶以其独特的外观、高香气和浓郁的口感获得了金牌。信阳茅尖从此成为河南省优质绿茶的代表。1958年,在全国茶评会上,信阳茅尖被评为全国十大茶。

信阳茶文化的发展历程

信阳茶叶的发展总体上是比较健康的,特别是1992年以来,进一步加强了信阳茶业的宣传力度,促进了信阳茶叶的消费,带动了信阳茶叶的生产。

郭桂义表示,信阳毛尖茶的未来发展应注重产品结构调整。“过去几年,一些消费者过分关注茶叶的形状,过分追求薄小的茶叶条,混浊的茶汤,这常被说成是‘小巧’,不利于信阳毛尖茶的发展,应该引导公众更多地关注茶叶的内在品质。”茶作为一种饮料,首先是要喝得好。

郭桂义表示,信阳毛尖的生产可以考虑个性化和与众不同的产品。“小产品必须与适合大众消费的产品相结合,而且必须满足一些个性化要求,如高端产品,注意山区,注意产地,注意季节。但更重要的是要适应公众。对于消费的产品,茶的味道应该是好的。“

“我们还可以结合加工技术和产品的创新,开发出新的茶叶产品。”郭桂义说:“例如,现在乌龙茶的加工技术进入绿茶生产,也可以生产红茶、白茶等多种产品。充分发挥茶叶原料的经济价值,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

信阳茗茶文化

信阳毛尖

信阳茅尖,又称郁茂尖,属于绿茶。它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也是河南省的著名特产之一。主要产地在洛河区(原信阳市)、平桥区(原信阳县)和信阳市洛山县。由汉族茶农创造。民国初年,由信阳茶区五大茶社生产的本山茅尖茶被正式命名为“信阳茅尖”。

信阳红茶

自2010年以来,信阳红茶除了信阳毛尖茶之外,又增添了一个新品种-信阳红茶。2009年12月,河南省委书记“497”在视察信阳时指出,信阳要加强夏秋茶的采摘,努力开发茶叶新品种,增加群众收入,发展信阳红茶加工。卢书记给信阳红茶一个又高又重的名字:信阳红。这是信阳红的故事。信阳红作为红茶的一员,具有红茶的共性,性温适宜冬季饮用。

信阳茶文化节

信阳茶文化节开展茶展、品茶、品茶、茶香互动体验等品茶活动,进一步诠释了“绿色”、“健康”、“和谐”的茶文化理念。同时,还将扩大茶文化节纪念卡和茶文化节的发行范围。为了人民的利益,将举办一些茶会,展示茶的基本知识和全面饮茶的方法,引导大家了解茶的种类,介绍了各类茶叶的特点和保健功能,并介绍了茶叶的酿造工艺和饮用方法。让大家都能用茶锻炼身体,茶客,增进茶的乐趣,放松身心,享受舒适的生活。在方便民众方面,实行方便民众的“三免”措施,即免费乘车卡(票)、免费景点票、免费城市优质旅游地图,进一步扩大公众参与,不断提高公众满意度,让公众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

信阳茶的历史

唐代,民族茶业的发展开始进入鼎盛时期。公元760-780年间,世界上第一部由“茶圣陆羽”编撰的“茶经”将13个省、42个县划分为8大茶区。信阳回到淮南茶区。并指出:“淮南查光县(今广山县)”。信阳县古籍记载:“这座山产茶很古老,唐地理编年史,益阳(今信阳县)土贡茶。”“北宋”苏东坡“说:”淮南茶信阳第一。“西南山区的茶农大多是山茶,山茶的颜色、味道和香气都不低于浙江、福建两省。

信阳的茶树生长具有独特的自然条件。这里的年平均温度为15.1°c,一般的年边界在14.5°c和15.5°c之间。3月下旬开始,日平均气温达到10°C,持续220多天。直到11月末才开始下降。有效积累温度为4864°C,灌装年为4683°C。4月至11月的月平均气温为20.7°C,最热的7月平均气温为27.7°C,最冷的1月月平均气温为1.6°C。信阳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1134.7毫米,多集中在茶叶季节。4月至11月的光照时数为1592.5小时(占全年总时数的73unk;GT;),太阳辐射为89.25千卡/cm2,有效辐射为43.74千卡/cm2。这些自然条件都是茶树生长繁殖的适宜地区。信阳山区土壤多为黄色、黑色砂质壤土,深而松,腐殖质含量多,肥力高。ph值在4和6.5之间。传统上茶农都选择在海拔300米至800米的高山地区种茶。山脉起伏,森林茂密,植被丰富,雨量充沛,云层弥漫,空气湿润(相对湿度75度以上)。太阳晚早,光照不强,昼夜温差大。茶芽叶生长缓慢,嫩度强,肥厚,物质积累更有效。

听采茶戏,感受中国茶文化


采茶戏,是流行于江南地区和岭南一些省区的一种汉族戏曲类别,产生年代大多是清代中期至清代末年,种类繁多,各地特色鲜明。2006年5月20日,采茶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采茶戏,是直接由采茶歌和采茶舞脱胎发展起来的。如采茶戏变成戏曲,就要有曲牌,其最早的曲牌名,就叫“采茶歌”。

江西采茶戏,主要发源于赣南安远,信丰一带,采茶戏与盛产茶叶有关。明朝,赣南、赣东、赣北茶区每逢谷雨季节,劳动妇女上山,一边采茶一边唱山歌以鼓舞劳动热情,这种在茶区流传的山歌,被人称为“采茶歌”。由民间采茶歌和采茶灯演唱发展而来,继而成为一种有人物和故事情节的民间小戏,由于它一般只有二旦一丑,或生、旦、丑三人的表演,故又名“三角班”。赣南采茶戏形成后,即分几路向外发展,与当地方言和曲调融合,形成赣东、西、南、北、中五大流派,每个流派中又有不同的本地腔。江西采茶戏总的特点是:表演欢快,诙谐风趣,载歌载舞,喜剧性强,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颇受群众喜爱。

从唱采茶歌发展为采茶戏有几个阶段。采茶歌最早只唱小调,每句仅有四句唱词,如“春日采茶春日长,白白茶花满路旁;大姊回家报二姊,头茶不比晚茶香。”这种小曲生动活泼,委婉动听。采茶歌再经发展,便由采茶小曲组成了“采茶歌联唱”,名曰“十二月采茶歌”。如“正月采茶是新年,姐妹双双进茶园,佃了茶园十二亩。当面写书两交钱。二月采茶……。”

后来,“十二月采茶歌”又与民间舞蹈相结合,进入元宵灯彩行列,成为“采茶灯”,“采茶灯”主要唱调是[茶黄调]、[摘茶歌]、[看茶调]、[报茶名]等。它由姣童扮成采茶女,每队八人或十二人,另有少长者二人为队首,手持花篮,边唱边舞,歌唱"十二月采茶"。这种"采茶灯"形式简单,纯属集体表演的歌舞,但是它已向采茶戏迈了一步。

明朝,盛产名茶的赣南安远县九龙山茶区,茶农为了接待粤商茶客,常用采茶灯的形式即兴演出以采茶为内容的节目。即从“采茶灯”中八个(或十二个)采茶女中分出二人,为旦角大姐、二姐,再留一个队首作丑角,正好是二旦一丑的"三角班"。姐妹二人表演上山采茶,手持茶篮,边唱边舞,唱着“十二月采茶歌”(每人轮唱六个月);扮丑角的手持纸扇在中间穿插打趣。这就是原始节目《姐妹摘茶》。

后增加了开茶山、炒茶、送哥卖茶、盘茶等细节,丑角扮成干哥卖茶,便更名为《送哥卖茶》。这种采茶灯(又名“茶篮灯”)的演出已是采茶戏的雏型了。赣南的“茶篮灯”不断增加新的内容,又涌现了表演其他劳动生活的、由二旦一丑或一旦一丑扮演的小戏,如《秧麦》、《挖笋》、《补皮鞋》、《捡田螺》、《卖花线》、《磨豆腐》等等,因用采茶调演唱,一唱众和,尚无管弦伴奏,便统名为“采茶戏”。采茶戏因是从民间歌舞、灯彩发展形成的地方戏曲,演出剧目又多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其音乐唱腔又多民歌风味,故深受人民群众喜爱。

茶对戏曲的影响,不仅直接产生了采茶戏这种戏曲,更为重要的,也可以说是对所有戏曲都有影响的,是剧作家、演员、观众都喜好饮茶;是茶叶文化浸染在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以至戏剧也须臾不能离开茶叶。

回族茶文化介绍 领略青海熬茶的魅力


中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身独特的茶文化。小编今天就为大家介绍一下回族茶文化,一起去领略下青海熬茶的魅力吧!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普天同饮的茶在其茶的栽培,茶的加工,茶的饮用,乃至于与茶有关的一切文化均源于中国,在神州大地上传颂着各种各样的茶故事,同样也流传着各种各样支真至情的饮茶习俗。

回族的先民一进入中国,就接触到茶这种独特的饮料,并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受到中国茶文化的熏陶,吸收自身的风俗文化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茶文化,是祖国茶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之一。回人好茶,以茶敬客,以茶会友,以茶送礼,以茶谈心,饮茶保健,总之茶是创物主赐给回民族最高雅的饮品,回民族一时一刻也离不开茶。

河湟回族所居特殊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以及食物结构,对茶的选择趋向于热性,特喜饮茯砖茶和四川松州大茶,但一切名贵的凉性细茶也颇受回族的青睐。因其茶料的特殊性河湟回族创造了适应本民族的烹茶工艺和饮茶器具。河湟回族社会中的熬茶和三泡台,便是回族茶文化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是具有广泛的普遍性(生活化)和民族性。

1、熬茶的配料

主料,首先为茶叶,讲究用色泽黄褐,香气纯正,浓醇带涩,茶中闪烁金黄色雪花的紧压茶,也就是热性茶。有两种颇受河湟回族人的喜爱。一种是松州茶,是四川松藩地区出产的大叶散茶。另一大宗是茯砖茶,其中又以湖南益阳所产的茯茶最受欢迎。其次为盐、鲜奶、大红枣、荆芥,杏仁,核桃仁等。

调料有草果、姜皮、花椒、芝麻等等。

2、独特的茶具

此类茶的制作很别致,不像通常的饮茶那样用沸水冲泡,而是先用石臼将茶捣碎,然后将其放入粗陶罐中煮饮,故又称之为罐罐茶,这个罐子,高不到10厘米,口径也不到5厘米,腹部大一些,也不会超过7厘米,是用陶土烧制而成,表面黑粗且疙疙瘩瘩极为土气。饮茶使用一样的饮具,即带把的茶盅(俗称把盅)和小号瓷碗(俗称宫碗)。茶杯小了,不易散味能保真香,明代冯可宾《茶笺》道:茶壶以小为贵,每宾壶一把,任其自酌自饮为得趣。待客的茶盅和宫碗讲究造型优美、质地精良,明亮干净,且注重一个样式、一个花色、一般以山水花草画为釉彩。

3、尊古泡制

熬时,先将茯砖茶放入罐中,沏入开水,然后放到旺火上熬成褐红色的茶汁。对于注重茶道和茶艺的人来说,在泡汁而饮的茶中加入食盐或调料,似乎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但回族人的这种饮茶方法,却是古色古香的茶早在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中就记载有唐人所饮之茶,就是用茶叶碾细作饼,饮用时再把饼茶碾成碎末,与姜、枣、桔皮、薄荷、葱及盐合煮而饮;再古一点,照皮日休《茶经序》的说法,这种饮茶的方法可上溯到公元前二百多年的周朝时期。据茶叶专家考证,炒青绿茶的制法到了宋朝后期才崭露头角,民间这时也开始用散茶代替饼茶,用冲泡的饮法代替煎煮的饮法。故而,回族的熬茶真可谓是尊古泡制。

4、清茶与奶茶

河湟回族人喝熬茶,特别注重在熬好的茶里视量加一撮盐。因为茶的味是香的,而盐恰恰起了调味的作用,加入盐,方觉够味,正所谓茶没盐,水一般。除加盐外,河湟地区的回族老年人往往在茶里加入荆芥,同时加入草果、姜皮、花椒等调料,使香气更浓,这样煮出的茶,广泛应用于日常饮用和待客之中,因其在茶中没有调入牛奶,故又称之为清茶,相反如果在熬茶时调入鲜牛奶,则称之为奶茶。当熬茶的茶叶漂浮时,调入鲜牛奶,过一会罐或壶中浮花飞溅,顿刻屋里弥漫着淡淡的奶香及茶叶、盐和各种调料的芬芳,香味冲入鼻孔,沁入心啤,这种茶,甜中带咸,浓而不腻。

喝熬茶讲究浓汁滚烫,慢饮细啜。如逢过开斋节,古尔帮节或喜丧之事,回族敬客一定要在把盅中放入两颗大红枣。浓白色的奶茶中浮着两颗大红枣,味色俱全,呷上几口,缓缓品啜,如同口里含珠,舌头在嘴里轻轻滚动,味道干鲜,齿颊留香,回味无穷。茶后细嚼枣泥,甜中味酸,奶香满口。顷刻,一种精致而微妙的神韵,从心灵上发现,是物质,还是精神?其中丰富的变化,让茶人自己去领悟。

5、熬茶的养生之道

河湟回族人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借鉴、吸收、发展并总结形成了本民族饮茶的养身之道。其保健功率十分明显。热性熬茶的药膳化广泛而且有民族特色。回族人喜食牛羊肉,这些都是酸性食品,经人体消化后会产生一定量的氢离子。如偏食酸性食物,会使血液偏酸性,出现胃酸过多,便秘上火。那么熬茶不但是一道茶,也是一付很好的良药配方,这一方剂里,以茶为主,帮助消化去腻,而且茶中的芳香油能够中和脂肪,消食解腻,巧妙地地运用了食物的食性和中药的使用原则。茶中加盐,可明目消炎,化痰降火;适用于感冒咳嗽,火眼牙痛等症;茶中加姜皮,具有发汉解表,温肺止咳的功效,可治流感、伤寒、咳嗽等症。如再加入鲜牛奶,熬成奶茶,可消肥健胃,化食除胀和提明目的功效;加入地椒熬成地椒茶,对头痛感冒,发冷发热等症颇有疗法;加入荆芥熬成荆芥茶则是人们常以安神、利尿的常用药茶。

信阳因茶叶而更有魅力


毫无疑问,中国的茶叶走过各朝各代,于文明积淀和生活碎片之中,已有了丰富的精神和面貌。多看一眼茶叶走过的路、曾经有过的好样子,是一件有意思、有意义的事。

那片片精致的叶芽赋予人类独特的生活方式及其自有的精神气质,我们回望历史时空,蓦然发现,茶,已成了一种趣味,一种风尚,乃至一种美学。

喝茶,算是流行的物质消费,亦可算是时尚的精神消费,长衫旗袍的岁月已逝,重要的是今天,我们怎样看待那色彩斑斓的信阳茶呢?

这种趣味,这种风尚,这种美学,在信阳人的生活中,融合得花落无声,绵延得温情四溢。

今天,茶经济已是信阳发展途径上一个点的突破,聚点为面,茶经济这个点亦成为信阳发展面上一个美丽的点,在改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时下,这个绿色的点尤为难能可贵。

信阳种茶始于东周,名于唐,兴于宋,盛于清,历史悠久,茶文化源远流长,至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1915年,信阳毛尖茶与贵州茅台酒并驾齐驱,同时获得了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如果说信阳有一张名片,那就是茶。信阳获得的许多国家级荣誉称号之中的中国十佳宜居城市,就是因为信阳的茶。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区的信阳,日照充足,雨量丰沛,山水相依,泉明林翠。北国江南、江南北国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自然生态条件使信阳成为我国北方的边缘茶区,绿色的茶园装扮了信阳的山山水水,增添了信阳的无限魅力。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乡面貌的变化,经济基础的坚实,老百姓生活的富足,好山好水的信阳显得更美了。山水好,人更好。信阳人喝茶喝得滋润,喝得气色好。以茶为媒介,信阳人广交天下朋友。一方山水造就了一方美景,信阳的茶更是锦上添花。茶园、茶馆,茶哥、茶妹,把信阳装扮得愈加妖娆多姿。信阳可谓因茶而美丽。去年12月1日,市委书记王铁在全省茶产业发展工作会议上如此表白,真是此言不虚。

资料显示,十一五期间,信阳市茶园每年以15万亩至20万亩的速度增长,由2006年的65万亩发展到目前的150万亩,开采面积达90万亩,我市用5年时间,把过去2300多年发展的茶园面积翻了一倍还多,茶叶年产量达3.6万吨。全市茶叶总产值和综合产值已从2006年的8亿元和10亿元增长到目前的33亿元和40亿元,分别增长了4倍。

茶诗解读茶文化的内涵_茶文化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一篇《茶诗解读茶文化的内涵》,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阳春三月,茶叶飘香。漫步茶园,于神思飘飞之际,几多历史的面孔又浮现眼前。

西晋左思的《娇女》也许是中国最早的茶诗了:“心为茶chuǎn剧,吹嘘对鼎。”两位娇女,因急着要品香茗,就用嘴对着烧水的“鼎”吹气。与左思诗差不多年代的还有张载的《登成都楼》,用“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的诗句赞美成都的茶;另一首是孙楚的《孙楚歌》,用“姜、桂、茶出巴蜀,椒、橘、木兰出高山”的诗句,点明了茶的原产地。 

到唐宋以后,写茶的诗词骤然增多。细读唐宋诗词,和茶有关的佳作俯手可拾。李白的《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白居易的《夜闻贾常州、崔湖州茶山境会亭欢宴》:“遥闻境会茶山夜,珠翠歌钟俱绕身”;杜甫曾写到:“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唐代诗人卢仝有一首《七碗歌》:“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章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轻。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诗人把饮茶的妙处写到了极至,这是艺术的夸张。虽然是他个人的感受和遐想

很多爱好者

唐代另一位与茶有关的名人不可不提,他就是被后世尊称为“茶圣”的陆羽。他的一部《茶经》,不但使国人对茶叶刮目相看,也使这种民间饮品走向了世界。陆羽在他的诗作《六羡歌》里曾经这样轻唱:“不羡黄金,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登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日从竟陵城下来。”对于茶圣陆羽的传奇身世,有人用“竟陵野老,诗茶一生”来概括。

宋代文人咏的诗词特别多,苏东坡有一首著名的《汲江煎》,很细致地描绘如何煎茶:“活水还须活水烹,自临钓石汲深清。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枯肠未易禁三wan,卧听山城长短更。”那种雅致,令人神往。宋代诗人杜小山的一首《寒食》我尤其喜爱:“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

元代,也有许多咏茶的诗文。以反映饮茶的意境和感受的居多。明代的咏茶诗最为著名的是高启的《采茶词》:“雷过溪山碧云暖,幽丛半吐枪旗短。银钗女儿相应歌,筐中采得谁最多?归来清香犹在手,高品先将呈太守。竹炉新焙未得尝,笼盛贩与湖南商。山家不解种禾黍,衣食年年在春雨。”诗中描写了茶农把茶叶供官后,其余全部卖给商人,自己却舍不得尝新的痛苦。

特别值得提出的是清代爱新觉罗·弘历,即乾隆皇帝,他有一首为后人传诵的《观采茶作歌》诗:“火前嫩,火后老,惟有骑火品最好。西湖龙井旧擅名,适来试一观其道……”皇帝写茶诗,这在中国茶叶文化史上是少见的。

茶圣”的陆羽。他的一部《茶经》,不但使国人对茶叶刮目相看,也使这种民间饮品走向了世界。陆羽在他的诗作《六羡歌》里曾经这样轻唱:“不羡黄金,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登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日从竟陵城下来。”对于茶圣陆羽的传奇身世,有人用“竟陵野老,诗茶一生”来概括。宋代文人咏的诗词特别多,苏东坡有一首著名的《汲江煎》,很细致地描绘如何煎茶:“活水还须活水烹,自临钓石汲深清。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枯肠未易禁三wan,卧听山城长短更。”那种雅致,令人神往。宋代诗人杜小山的一首《寒食》我尤其喜爱:“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元代,也有许多咏茶的诗文。以反映饮茶的意境和感受的居多。明代的咏茶诗最为著名的是高启的《采茶词》:“雷过溪山碧云暖,幽丛半吐枪旗短。银钗女儿相应歌,筐中采得谁最多?归来清香犹在手,高品先将呈太守。千年古茶,千载流芳,啜饮不尽的是生生不息的文化馨香和精神余韵。

以上就是为您提供的《茶诗解读茶文化的内涵》全部内容,在阅读的过程中是不是有所收获呢?更多内容请继续关注我们网站内容更新!

“文人陶瓷”彰显时代文化魅力


为推动中国文人陶瓷持续发展,并扩大其影响力,由相关单位和文化团体共同筹划的2012首届中国文人陶瓷艺术大展及系列文化交流活动在北京等地成功启动。据有关负责人介绍:此次活动除了在全国范围内评选出50余位陶瓷艺术家参与展览以外,也将聘请有关专家评选及颁发各类陶瓷艺术奖项,一并与陶瓷艺术家、文化学者、陶瓷企业家、媒体和观众等共同参与文人陶瓷艺术论坛,最后将评选出的优秀文人陶瓷艺术品以公益竞拍的形式回馈社会。

提到文人陶瓷,笔者不禁想到新文人画,随即采访了多年来一直对中国文人画和陶瓷艺术进行学术研究的笑阳先生。笑阳先生被誉为民间文化大使,编著过对中国新文人画颇有影响的《宜兴陶与文人画》、《大丰谈艺》等专著。现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神州杂志社《文人陶瓷》专栏主编、《美术大鉴》杂志编委,宜兴八面来风堂紫砂文化艺术研究中心主任,首届文人陶瓷艺术策展人之一。

笑阳由浅入深地说: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先辈们以强烈的生命热情和极大的创造力,为我们留下许多灿烂的陶瓷艺术品,这些陶瓷艺术品记载了中华民族成长的历程,记载了中国人婉约柔美、亲近自然,却又慷慨激昂、粗犷豪迈的民族文化情怀。从平民百姓到皇室贵族,从物质生活到意识形态,中国人与陶瓷艺术品有着千丝万缕的情愫。一件陶瓷艺术不仅蕴含着中国哲学、宗教和民族心理,还包含着对中国的文化、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的演化。所以,陶瓷艺术在满足中国人民自身日常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同时,其陶瓷制造技术和生产工艺也相互影响着全世界陶瓷技艺。于是,中国陶瓷工业产业和陶瓷文化产业在遗存传统审美与适用的同时,在与西方乃至世界陶瓷工业与艺术流派、风格的融合中,呈现出唯中国本有的、传统人文精神的民族气质。由此,中国文人陶瓷便逐渐形成并凸显出来。

对于文人陶瓷概念一说,笑阳认为:文人参与陶瓷创作,大多带着强烈的民族文化气质。这不仅使得陶瓷造型与陶瓷装饰艺术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得陶瓷造型更加多变,还让文人用来彰显民族文化的诗、书、画、印等题材样式,有了新的载体和新的表现方式。陶瓷艺术装饰也因此而拓展成了极具民族性的文化艺术领域,让文人陶瓷中国始终在传统文化环境中去彰显自身本有的民族文化魅力。所以,中国文人陶瓷发展到今天,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离不开一代代陶瓷艺术创作者的努力,也离不开以时代文人为品评标准的时代审美趋势的向导。

现如今,一批以文人身份出现的新一代陶瓷艺术家已成为陶瓷艺术的创作主体。他们一方面能熟练地掌握陶瓷制作的特殊工艺;另一方面又多受过造型、艺术的专业教育,有相当深厚的设计理念和文化修养。他们有的毕业于高等院校,有的就在高等院校任教,并且涉足文学、绘画、书法、音乐等其他艺术领域,可以说他们的知识水准与艺术修养足以保证他们作品的质量,而且他们对艺术探索和创作的热情,不仅为作品赢得了更多展现个性的自由空间,还能大大地提升文人陶瓷的艺术内涵和文化价值。

陶瓷艺术家自身艺术素养的提高,为与文人书画家的合作扫清了障碍。因此,陶瓷作品中有不少佳作出于两人或两人以上合作而成。这让书画家、诗人等当代文人在陶瓷上找到了抒发情感的载体,让诗书画与陶瓷艺术交相辉映,两全其美。同时还能很好地引导出陶瓷的文化内涵,使得每件陶瓷作品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民族文化魅力。

最后提到文人陶瓷艺术展时,笑阳兴奋地说:我们此项活动的目的不仅是要推出这个在历史上首次提出的文人陶瓷概念,而是想凭借众人之力来探索文人陶瓷的历代走向和时代文化精神,以及陶瓷产业的民族特性等等。这是在一个繁荣昌盛的国度里,所必须从事的一项文化工程,这是发掘和弘扬传统民族文化的需要。因为文人陶瓷所彰显的时代文化与审美特质,正影响着许多陶瓷艺术家对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主观判断。

宫廷茶文化,宋代时期的宫廷茶文化


封建社会里,皇帝是最高统治者,一切最好最美的东西皆献帝王享用。茶是清俭的东西,当民间开始饮用时,宫廷虽偶而为之,但还没有十分重视。

唐代已有贡茶,故卢仝诗云:"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陆羽也谈到过王公贵族之家饮茶必二十四器皆备,而且要金玉具器的情况。从唐代出土的茶具看已相当豪华,贵族尚如此,皇室自然更胜一筹。不过,总的来说,唐代的宫廷虽有饮茶习惯,从文化意义上并未给人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唐朝是文人、隐士、僧人领导茶文化的时代。宋朝则不然,由于自五代起,和凝等宰辅之流即好饮茶,宋朝一建立便在宫廷兴起饮茶风尚。宋太祖赵匡胤便有饮茶癖好,因而开辟宫廷饮茶的新时期。历代皇帝皆有嗜茶之好,以致宋徽宗还亲自作《大观茶论》。这时,茶文化已成为整个宫廷文化的组成部分。皇帝饮茶自然要显示自己高于一切的至尊地位,于是贡茶花样翻新,频出绝品,使茶品本身成为一种特殊艺术。

宋人的龙团凤饼之类精而又精,以至每片团茶可达数十万钱。可以想见,这种茶的玩赏、心理作用早已大大超出他的实际使用价值。它虽不能看作中国茶文化的主流和方向,但上之所倡,下必效仿,遂引起茶艺本身的一系列改革,因而也不能完全否定。饮茶成为宫廷日常生活内容,考虑全国大事的皇帝、官员很自然地将之用于朝仪,自此茶在国家礼仪中被纳入规范。至于祭神灵、宗庙,更为必备之物。唐代茶人大体勾划出了茶文化的轮廓,各阶层茶文化需要各层人进一步创造。宋朝可以说是茶文化的形成时期。宋代团茶历南北宋、辽、金、元几代,直到明代方废,领导茶的潮流长达四、五百年,不能说宋代宫廷对茶文化没起作用。关于宋代宫廷茶文化的具体情况。

宋代贡茶从南唐北苑开始。北苑在南唐属建州。其地山水奇秀,多寺院名胜,又产好茶,故自南唐便为造茶之地。《东溪试茶录》载:"旧记建安郡官焙三十有八,自南唐岁率六县民采造,大为民所苦。我朝自建隆以来,环北苑近焙,岁取上贡,外焙具还民间而裁税之。"可见,北苑原是南唐贡茶产地。唐代的饼茶较粗糙,中间作眼以穿茶饼,看起来也不太雅观。所以南唐开始制作去掉穿眼的饼茶,并附以腊面,使之光泽悦目。宋开宝年间下南唐,特别嗜茶的宋太祖一眼便看中这个地方,定为专制贡茶的地点。宋太宗太平兴国(976-983年)年初,朝廷开始派贡茶使到北苑督造团茶。为区别于民间所用,特颁制龙凤图案的模型,自此有了龙团、凤饼。宋朝尚白茶,到太宗至道年间又制石乳、的乳、白乳等品目。

茶文化历史:明清茶文化的发展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因而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时期,茶文化都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这里就来说明其中一个部分,即明清茶文化的发展。

由于茶类和新的生产技术的发展,明清茶叶生产方式和茶叶饮用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饮茶对人们的生活观念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明清时期的茶文化的发展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茶叶冲泡方法的艺术性和茶具的独特性及茶馆的普及性。

⑴品饮方式的艺术性。明清时期品茶方式的更新和发展,突出表现在饮茶艺术性的追求。明代兴起的饮茶冲瀹法,是基于散茶的兴起,散茶容易冲泡,冲饮方便,而且芽叶完整,大大增强了饮茶时的观赏效果。明代人在饮茶中,已经有意识地追求一种自然美和环境美。明人饮茶艺术性,还表现在追求饮茶环境美,这种环境包括饮茶者的人数和自然环境。当时对饮茶的人数有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七八人是名施茶之说,对于自然环境,则最好在清静的山林、俭朴的柴房、清溪、松涛,无喧闹嘈杂之声。

⑵追求饮茶的器具之美。明代散茶的兴起,引起冲泡法的改变,原来唐宋模式的茶具也不再适且了。茶壶被更广泛地应用于百姓茶饮生活中,茶盏也由黑釉瓷变成了白瓷和青花瓷,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衬托茶的色彩。除白瓷和青瓷外,明代最为突出的茶具是宜兴的紫砂壶。紫砂茶具不仅因为瀹饮法而兴盛,其形制和材质,更迎合了当时社会所追求的平淡、端庄、质朴、自然、温厚、闲雅等的精神需要。紫砂壶的制造出现了许多名家,如时大彬、陈远鸣等,并形成了一定的流派,最终形成了一门独立的艺术。因而说,紫砂艺术的兴起,也是明代茶叶文化的一个丰硕果实。

清代以来,在我国南方的广东、福建等地盛行工夫茶,工夫茶的兴盛也带动了专门的饮茶器具。如铫,是煎水用的水壶,以粤东白泥铫为主,小口瓮腹;茶炉,由细白泥制成,截筒形,高一尺二、三寸;茶壶,以紫砂陶为佳,其形圆体扁腹,努嘴曲柄大者可以受水半斤,茶盏、茶盘多为青花瓷或白瓷,茶盏小如核桃,薄如蛋壳,甚为精美。

⑶茶馆的普及。明清之际,特别是清代,中国的茶馆作为一种平民式的饮茶场所,如雨后春笋,发展很迅速。清代是我国茶馆的鼎盛时期。据记载,就北京有名的茶馆已达30多座,清末,上海更多,达到66家。在乡镇茶馆的发达也不亚于大城市,如江苏、浙江一带,有的全镇居民只有数千家,而茶馆可以达到百余家之多。

茶馆是中国茶文化中的一个很引人注目的内容,清代茶馆的经营和功能特色有以下几种:饮茶场所,点心饮食兼饮茶,听书场所。除了上面几种情况外,茶馆有时还兼赌博场所,尤其是江南集镇上,这种现象很多。再者,茶馆有时也充当纠纷裁判场所。吃讲茶,邻里乡间发生了各种纠纷后,双方常常邀上主持公道的长者或中间人,至茶馆去评理以求圆满解决。如调解不成,也会有碗盏横飞,大打出手的时候,茶馆也会因此而面目全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