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普洱茶是什么样子的?

发布时间 : 2021-08-19
红茶是什么样子的 红茶是什么样子 正品牛蒡茶是什么样子的

【www.cy316.com - 红茶是什么样子的】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古代普洱茶是什么样子的?”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谈茶的品饮就离不开文化,文化又源自历史。很多人都对普洱茶的历史非常有兴趣,但是过去的文字对于现代人又太多生涩。所以我也是翻阅了很多相关记载,找到一篇清代学着阮福写的《普洱茶记》相关译文,希望能成为很多人在喝普洱茶与朋友交流的谈资:

普洱茶名遍天下。味道厚重,北京人尤其喜欢。福来滇查考《云南通志》,对其具体情况也不是十分了解。只是说普洱茶产自攸乐,革登,倚邦,莽枝,蛮砖,慢撒六处茶山,但倚邦,蛮砖出产的茶叶味道最好。福来滇考证出普洱府古代是西南小数民族居住的极边远的边境地区,历代都没有归附朝廷。檀萃写的《滇海虞衡志》说:我曾经对何时有普洱茶抱有疑问。北宋范成大说,北宋朝廷逃往江南时,他曾经在桂林的静江看见用普洱茶换西藏马匹的贸易,这就是说云南没有茶叶。李石写的《续博物志》声称:普洱茶产自银生等山,可随时采摘,混合胡椒姜片煮沸了饮用。普洱这个地方古代归银生府管辖,西藏饮用普洱茶,从唐代时已经开始了,只是宋朝的人不知道罢了。至于在桂林用茶换马,是因为防止茶叶换的是云南的马而已。李石也是南宋人。本朝顺治十六年平定云南,头领那酋归附朝廷,很快受到法令诛杀。元江通判历经各地,以其管辖的普洱等六大茶山,设普洱府并派兵分别驻防。思茅同知驻地思茅,思茅离府衙一百二十里。

所谓的普洱茶,并非普洱府辖界产。大概是产自普洱府下辖思茅厅的辖界内。思茅厅有六处茶山,分别是倚邦,架布,嶍崆,蛮砖,革登,易武,这种说法就跟《通志》记载的名称有些不同了。福来滇又查阅贡茶备案帐目,获知每年进贡的茶叶列在布政司库铜息的项目下。动用支出经费为一千两白银,由思茅厅领取银两然后转交采购,其中还包括购买放置茶叶的锡瓶、缎匣、木箱等的费用。茶叶在思茅,思茅当地收集新茶的时候,必须用三四斤的新茶才能折算成一斤干茶。每年准备进贡的茶叶有五斤重团茶,三斤重团茶,一斤重团茶,四两重团茶,一两五钱重团茶,还有瓶装的芽茶,蕊茶,木匣装的茶膏,一共有八种。思茅同知领取银两受命办理。

《思茅志稿》说:府衙辖地革登山有一棵茶王树,比其他的茶树都要高大。当地人要采摘茶叶时,先准备酒礼祭拜。书中还说茶叶产自六处茶山,茶味因土壤的特性有所不同,生长在红土或者土中混杂着碎石的茶叶味道最好,有消食散寒解毒的功效。在二月期间采集茶心中特别细白颜色的茶叶叫毛尖,作为贡品,进贡后才允许民间贩卖。采集后蒸煮,揉搓成为圆饼。茶叶微微打开还保持鲜嫩的,叫芽茶,在三四月采集的,叫小满茶,在六七月采集的叫谷花茶,外形大并且圆的叫紧团茶,外形小且圆的叫女儿茶,女儿茶是妇女在下雨前采集的,也就是四两重的团茶;商贩买卖的外面细里面粗的茶叶叫改造茶;在揉搓之前先择出的黄色硬挺不卷曲的茶叶,叫金玉天,茶叶牢固粘结在一起的叫疙瘩茶。味道非常厚重很难得到。种茶的人家,细心除草养护,如果茶树旁边生长草木,那么茶味很次不好卖,如果和其他的东西放在一个器皿里,就会沾染上东西的味道也就不很好喝了。

小编推荐

茶马古道 古代普洱茶的运销之路


茶马古道是千百年来由一条条的古山道、古驿道互相联接、延伸、发展形成的,主要路段还用青石块、青石板铺设。道路在历史上主要由马帮承担运输任务,运输的物资以茶叶最为大宗,因此称之为“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不仅是普洱茶运销之路、普洱茶文化传播之路,同时也是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之路。

西双版纳是云南茶马古道的起点区域,普洱茶由西双版纳经茶马古道运销海内外。云南茶马古道主干线有两条:

其中一条是唐代就已开通的一条茶马古道,清代进入繁荣时期,中途分支较多,如从丽江经四川进西藏,从大理经永平博南古道出保山进缅甸,等等。1973年,滇藏公路修通,普洱茶由汽车大量运进西藏。这就是滇藏茶马古道主干线:西双版纳→思茅、普洱→景东→大理→丽江→中甸(香格里拉)→德钦→西藏芒康→拉萨。

还有一条是滇南官马大道:西双版纳→思茅、普洱→墨江→玉溪→昆明→曲靖(或昭通)→出省转运北京。这条茶马古道以运输普洱贡茶为主,全程于清初开通,清末部分中断。官马大道中途也有许多分支,如从元江往东到达石屏(明末以来到西双版纳从事普洱茶生产、经营的多为石屏人),也可再由石屏经蒙自到达越南。20世纪50年代,昆洛公路通车后,滇南官马大道逐渐成为历史遗迹。

云南茶马古道还有多条支线,这些支线与主干线共同构成普洱茶运输网络。其中,以西双版纳为起点的茶马古道支线主要有:西双版纳→老挝→越南→香港或南洋诸国;西双版纳→江城→越南莱州→香港或南洋诸国;西双版纳→江城→墨江(汇入官马大道);西双版纳→缅甸仰光→东南亚各国;西双版纳→缅甸仰光→印度→锡金→西藏;等等。

在西双版纳境内,清代初期,茶马古道是从倚邦、曼庄、易武等茶山往西经攸乐,再经勐养、普文到思茅。清代中后期,随着七子饼茶生产的繁荣,易武成为茶马古道运输的中心。

清道光25年(公元1845年),普洱府组织西双版纳的茶商及百姓,用大青石铺设了从易武经曼洒、倚邦、勐旺到思茅的茶马古道,全长240公里,宽1.2-1.6米不等,方便了普洱茶的运销。

民国时期,随着勐海制茶业的崛起,茶马古道的运输逐渐以勐海为中心,有东南西北四条线路,东线由勐海镇往东经景洪至思茅;南线由勐海镇南下经打洛到达缅甸景栋;西线由勐海镇往西经澜沧、孟连出境到缅甸;北线由勐海镇经勐阿、勐往至思茅。

其中,东线、北线到达思茅、普洱后,或往西北经景东、大理、丽江到西藏,或继续北上至昆明中转,将普洱茶销往西藏或香港等地;西线、南线到达缅甸后再转销香港及东南亚、南亚各国。1921年还开通了由勐海经缅、印至西藏的马帮、汽车、火车、轮船联运线路。

古代普洱茶的运销之路: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是千百年来由一条条的古山道、古驿道互相联接、延伸、发展形成的,主要路段还用青石块、青石板铺设。道路在历史上主要由马帮承担运输任务,运输的物资以茶叶最为大宗,因此称之为茶马古道。茶马古道不仅是普洱茶运销之路、普洱茶文化传播之路。同时也是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之路。

西双版纳是云南茶马古道的起点区域,普洱茶由西双版纳经茶马古道运销海内外。云南茶马古道主干线有两条:

其中一条是唐代就已开通的一条古道,清代进入繁荣时期,中途分支较多,如从丽江经四川进西藏,从大理经永平博南古道出保山进缅甸,等等。1973年,滇藏公路修通,普洱茶由汽车大量运进西藏。这就是滇藏茶马古道主干线:西双版纳思茅(普洱)景东大理丽江中旬(香格里拉)德钦西藏芒康拉萨。

还有一条是滇南官马大道:西双版纳思茅(普洱)墨江玉溪昆明曲靖(或昭通)出省转运北京。这条茶马古道以运输普洱贡茶为主,全程于清初开通,清末部分中断。官马大道中途也有许多分支,如从元江往东到达石屏(明末以来到西双版纳从事普洱茶生产、经营的多为石屏人),也可再由石屏经蒙自到达越南。20世纪50年代,昆洛公路通车后,滇南官马大道逐渐成为历史遗迹。

云南茶马古道还有多条支线,这些支线与主干线共同构成普洱茶运输网络。其中,以西双版纳为起点的茶马古道支线主要有:西双版纳老挝越南香港或南洋诸国;西双版纳江城越南莱州香港或南洋诸国;西双版纳江城墨江(汇入官马大道);西双版纳缅甸仰光东南亚各国;西双版纳缅甸仰光印度锡金西藏等等。

在西双版纳境内,清代初期,茶马古道是从倚邦、曼庄、易武等茶山往西经攸乐,再经勐养、普文到思茅。清代中后期,随着七子饼茶生产的繁荣,易武成为茶马古道运输的中心。清道光25年(公元1845年),普洱府组织西双版纳的茶商及百姓,用大青石铺设了从易武经曼洒、倚邦、勐旺到思茅的茶马古道,全长240公里,宽1.2~1.6米不等,方便了普洱茶的运销。

民国时期,随着勐海制茶业的崛起,茶马古道的运输逐渐以勐海为中心,有东南西北四条线路,东线由勐海镇往东经景洪至思茅;南线由勐海镇南下经打洛到达缅甸景栋;西线由勐海镇往西经澜沧、孟连出境到缅句;北线由勐海镇经勐阿、勐往至思茅。其中,东线、北线到达思茅、普洱后。或往西北经景东、大理、丽江到西藏,或继续北上至昆明中转,将普洱茶销往西藏或香港等地;西线、南线到达缅甸后再转销香港及东南亚、南亚各国。1921年还开通了由勐海经缅、印至西藏的马帮、汽车、火车、轮船联运线路。

古代普洱茶的运销之路——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是千百年来由一条条的古山道、古驿道互相联接、延伸、发展形成的,主要路段还用青石块、青石板铺设。道路在历史上主要由马帮承担运输任务,运输的物资以茶叶最为大宗,因此称之为茶马古道。茶马古道不仅是普洱茶运销之路、普洱茶文化传播之路。同时也是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之路。

西双版纳是云南茶马古道的起点区域,普洱茶由西双版纳经茶马古道运销海内外。云南茶马古道主干线有两条:

其中一条是唐代就已开通的一条古道,清代进入繁荣时期,中途分支较多,如从丽江经四川进西藏,从大理经永平博南古道出保山进缅甸,等等。1973年,滇藏公路修通,普洱茶由汽车大量运进西藏。这就是滇藏茶马古道主干线:西双版纳思茅(普洱)景东大理丽江中旬(香格里拉)德钦西藏芒康拉萨。

还有一条是滇南官马大道:西双版纳思茅(普洱)墨江玉溪昆明曲靖(或昭通)出省转运北京。这条茶马古道以运输普洱贡茶为主,全程于清初开通,清末部分中断。官马大道中途也有许多分支,如从元江往东到达石屏(明末以来到西双版纳从事普洱茶生产、经营的多为石屏人),也可再由石屏经蒙自到达越南。20世纪50年代,昆洛公路通车后,滇南官马大道逐渐成为历史遗迹。

云南茶马古道还有多条支线,这些支线与主干线共同构成普洱茶运输网络。其中,以西双版纳为起点的茶马古道支线主要有:西双版纳老挝越南香港或南洋诸国;西双版纳江城越南莱州香港或南洋诸国;西双版纳江城墨江(汇入官马大道);西双版纳缅甸仰光东南亚各国;西双版纳缅甸仰光印度锡金西藏;等等。

在西双版纳境内,清代初期,茶马古道是从倚邦、曼庄、易武等茶山往西经攸乐,再经勐养、普文到思茅。清代中后期,随着七子饼茶生产的繁荣,易武成为茶马古道运输的中心。清道光25年(公元1845年),普洱府组织西双版纳的茶商及百姓,用大青石铺设了从易武经曼洒、倚邦、勐旺到思茅的茶马古道,全长240公里,宽1.2~1.6米不等,方便了普洱茶的运销。

民国时期,随着勐海制茶业的崛起,茶马古道的运输逐渐以勐海为中心,有东南西北四条线路,东线由勐海镇往东经景洪至思茅;南线由勐海镇南下经打洛到达缅甸景栋;西线由勐海镇往西经澜沧、孟连出境到缅句;北线由勐海镇经勐阿、勐往至思茅。其中,东线、北线到达思茅、普洱后。或往西北经景东、大理、丽江到西藏,或继续北上至昆明中转,将普洱茶销往西藏或香港等地;西线、南线到达缅甸后再转销香港及东南亚、南亚各国。1921年还开通了由勐海经缅、印至西藏的马帮、汽车、火车、轮船联运线路。

茶马古道路线图是什么样的?


很多了解我国茶道文化的茶友们,很想知道茶马古道路线有几条,茶马古道路线图是什么样的?茶与生活小编采集了些业内研究人士关于茶马古道路线的研究成果,下面跟大家分享下。

中国藏族著名学者降边嘉措提出,中国西南地区已有2000多年历史的重要商路茶马古道路线至少有5条。降边嘉措在此间举行的海峡两岸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架构研讨会上发表了这项研究成果。

茶马古道是指存在于中国西南地区、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商贸通道,是中国西部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茶马古道源于古代西南边疆的茶马互市,兴于唐宋,盛于明清,二战中后期最为兴盛。

一般所说的茶马古道主要路线是从云南的西双版纳、思茅、普洱、临沧、保山、大理、丽江,经迪庆及西藏的昌都、拉萨等地后,进入印度、尼泊尔等南亚地区。另一条是从四川的雅安出发,经凉山后,交汇云南丽江,再经迪庆、西藏等地后,进入尼泊尔。

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降边嘉措经多年研究和实地踏勘,发现除上述两条路线外,茶马古道还有3条较为重要的路线。

其中,第三条是以现在的青海省西宁市为起点,经玉树地区,再到昌都,或通过黑河至拉萨。降边嘉措解释说,青海本身不产茶,西宁只是个集散地,茶叶远从湖广地区运来。他还认为,这条线路向东西两端延伸得更长。

第四条线路是从甘肃河西走廊,经敦煌、柳园,翻越唐古拉山,到黑河,再到拉萨。

在新疆的喀什、于阗地区至西藏的阿里,还有另外一条茶马古道,它是丝绸之路的延伸。虽然这条路线由于高寒缺氧,人烟稀少,过往商旅不多。但降边嘉措指出,这条路可以直达印度和尼泊尔等南亚国家,具有相当的重要性。

云南省藏学研究所所长王晓松说,之所以把汉藏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的通道冠以茶马古道之名,是因为汉藏间互利互需的最主要交易是以汉茶易蕃马。

茶叶是青藏高原不可缺少的生活必需品,藏族群众有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的说法。汉藏之间的茶马互市源远流长。

普洱茶的茶票、内票和内飞是什么?


普洱茶的茶票、内票和内飞的区别

很多新茶友对普洱茶的茶票、内票和内飞经常搞混,这篇文章就带你了解这些普洱茶术语,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

茶票是什么?

茶票,茶引票据的简称。“茶引”的最初性质是茶叶的贩运的凭证,相当于“卖茶许可证”。咸丰以后,茶叶引制渐废,为增加税收,官府向茶商发行茶票,以票代引,按票纳税。

茶票容易让人联想到饭票。饭票能换来饭,而茶票呢,能换来茶吗?

茶票钞面的内容,代表了茶商为获取茶叶专卖权而付出的金钱。所以,茶票也就具有价值符号的作用,它可以转让、馈赠、买卖,甚至可以代替货币。就比如这款,长得和钱币多像啊,当然可以换茶。

但是现在你拿着茶票去换茶叶可能会挨揍,因为茶票已经过期了嘛,你拿着前朝的东西来消费?它已经成了文物了。所以你收藏的并不是茶,而是文物。

内票和内飞则和茶票不一样,它们是藏在普洱紧压茶里面的东西,属于紧压茶的一部分。

什么是内票?

打开普洱紧压茶的外包装纸,首先看到的是“内票”,“内票”是大一点的纸片,一般印有茶品介绍、生产厂家或者具体的冲泡方法、注意事项之类的信息。其实就是一张塞进包装里的广告纸,你可以印广告,印一首诗歌,甚至一个故事,一句语录,一段表白。

什么是内飞?

内飞是那张压在饼茶、沱茶、砖茶里的小纸片,“内飞”上印有厂方或订制者标记。这张嵌入茶里面的签名小卡片,你可以印上茶号,签上大名,也可以在饼底书刻隶仿前朝的飘逸。

树叶内飞是怎么制作的?

内飞和内票的区别就很明显了吧,内票是在饼表面,内飞是嵌入茶中。或者说内票是包饼的时候放进去,内飞是压饼的时候一起压进饼里的。

为什么普洱茶要放内飞?

普洱茶放内飞最初是为了防止别的茶假冒,而内飞是紧压在普洱茶内的,不容易调换,除非有人故意把内飞挖出来,贴到另外一个茶饼上面,或有人根据这样一个内飞重新印刷再重新做饼。因而内飞流传下来又多了一个作用,鉴别一款茶的真假、作为防伪手段。

如何通过内飞鉴别普洱茶?

就内飞来说,台湾茶人发明了很多术语,比如:尖出美术飞,西双版纳飞,粗体美术飞,还有平出美术字飞,平出美术字朱砂红,平出美术字颜料红,还有薄纸的、厚纸的等等,术语非常多。

现在除了鉴别老茶之外,内飞的防伪作用开始逐渐减弱,更多的就是印制茶企标志或者茶品名称。因为内飞防伪做得再牛逼,难道你买茶时要打开茶饼,拨出内飞看看真伪?不现实,等你买回来,喝过以后才知道。而且我们买的是茶,不是买那张纸吧?鉴别茶叶,还是要喝呀。

云南茶马古道:普洱茶贸易运输的古代“高速公路网”


云南的历史总是与路有关,五尺道、蜀身毒道、茶庵鸟道、茶马古道,道路串联起来了当地人对于先辈历史的记忆。在崇山峻岭、地势复杂的西南地区,茶马古道好比古代的“高速公路网”,将一个个古茶镇串联起来,其上“飞驰”的马帮,不仅将普洱茶运往了世界,还为云南刻下了深刻的历史文化印记。

茶马古道源于西南地区民间自发形成的贸易互市,早期主要是以马易物。到了唐宋时期,随着茶叶饮用的盛行以及煮茶烹茶之法传入藏族地区,开始有了汉藏之间的“茶马互市”。自此一直到民国时期,这些古道成为了西南地区汉藏交流,甚至是与东南亚交流的重要交通商道,而“茶马古道”也因此而得名。

广泛意义上讲,历史上的茶马古道不止一条,比如有记载的陕甘茶马古道、陕康藏茶马古道,是以陕西商人为代表的内地贸易路线西行的主道。然而历史更悠久且更出名的茶马古道要数川藏、滇藏这两条。每条主道与区域内的各支线一起编织了一个巨大的西南贸易交通网。普洱茶原产地区的茶叶产销重镇就是滇藏茶马古道贸易网上一系列重要的节点,从产茶、采购到贩运都始自这里。而产自古六大茶山的普洱茶则从茶马古道这条条古代“高速公路”,或作为贡品传入清朝的宫廷,或是化作藏胞毡帐飘出的浓郁的酥油茶香……古代“高速公路网”——茶马古道

明清时期,改进制茶方式后的普洱茶不仅口感更醇厚,且更便于运输,因此逐渐成为茶马古道上的明星产品。以普洱为中心向外辐射出五条“茶马古道”。

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由普洱经昆明中转内地各省直到北京的官马大道。清朝时期的普洱贡茶就是经由这条路由骡马运至昆明的。值得注意的是,清末民初年间,这条古道向南逐渐延展,从思茅,再到车里(景洪)、佛海(勐海)辗转出国到缅甸,当时许多老字号茶庄都从这里出口普洱茶。而从上个世纪30年代开始,佛海则更进一步发展成为近现代普洱茶产销重地。

易武古镇自唐宋以来就是六大茶山中最大的制茶中心和运销地,尽管当时这里的贸易活动主要集中在民间,但市场却很繁荣。茶马古道也并没有因为社会的动荡而中断。据考证,易武在唐朝的南诏时期就被称为“利润城”,可见当时的贸易规模不小。到了清朝,这里被划归普洱府,而普洱府的设立以及普洱茶作为贡茶后,随着雍正朝后期汉族移民的迁入,带动了当地制茶工艺的发展与普洱茶品质的不断提升。普洱茶作为贡茶,在清朝占据了贡茶的很大比例,而这些普洱贡茶,则又以易武所产之茶为多。

示意七子饼茶

而关于易武贡茶,更是有段不得不说的故事。明末清初,由于战乱的影响,许多汉族百姓南迁往云南移民谋生,因此也有了“穷走夷方,急走场”的说法。移民带来的不仅仅是更多的劳动力,更有先进的种植技术。在《勐腊县志》中就记载了雍正年间石屏等地的汉族迁居到勐腊后,对树林茶进行改造,开山种茶,建立茶园。原本以野生茶株为主的自生自灭型茶园,正是在乾隆嘉庆年间开始过渡到栽培型的茶园。

同样被改造的还有对茶叶的加工程序。后来成为贡茶的“元宝茶”就是因此而产生的。至今易武的当地人还流传着这样的说法,雍正年间从石屏宝秀宝山街来的移民刘汉成,到了易武不仅开辟了上百亩的茶园,还创制了新的制茶工艺。

以往制茶,一般都是采摘茶叶后直接入锅炒制,等到变软凋萎后,再揉搓成条状,晒干或者晾干,雨天的时候微火烤焙干制成粗制的青毛茶。一般这样的散茶就直接装麻袋卖给茶商,再托运到普洱卖掉。从这个制茶过程来看就知道,这些茶叶不仅优劣难分,好茶次茶混杂,而且还难以运输,不易存放,唯一仰仗的就是这里的山水养出的野生茶叶。

刘汉成则是将这些茶叶分选、拼配、装筒、蒸茶、揉圆、紧饼、解袋、包扎,经过这八道工序,普洱茶已经不再是之前的粗制,而是“条索紧卷,龙尾凤尖”,这些茶叶都被蒸压定型做成规格一致的饼状,七饼一垛用竹笋叶包裹,也就是流传至今的易武“七子饼茶”。乾隆年间开始运往京城的贡茶就是“七子饼茶”,乾隆曾作诗“独有普洱号刚坚,清标未足夸雀舌。点成一碗金茎露,品泉陆羽应惭拙。”说的就是作为贡品的普洱茶了。

到了清朝末年,光是易武一个镇就有30多个大茶号,在清末民初,单是易武普洱茶的年出口销量最多曾达到6000多担,同庆号、乾利贞号还有车顺号等茶号也都声名远播。而易武成为普洱茶区最大的加工基地。滇西和川藏的茶商都来到易武购茶,易武街上也常常是“人喧马叫,骡马塞道”,从普洱、大理、丽江来的马帮驮着易武的茶叶,送到滇西北的滇藏茶马古道上,入西藏,出印度。易武当地的茶号也有自己的马帮或者是牛帮,驮着普洱茶南下到越南、缅甸、香港,再由海上销往日本和欧洲。至今在茶马古道的许多遗址上都可以看到当年一个个过往商队留下来的马蹄印,而当地的马帮文化至今都留存在当地人对繁荣过往的回忆与描述中。如果你有时间去到易武古镇,易武老街上的青石板上,马蹄留下的印记犹在,而当年马帮结队出发之处的公家大园,会让你抚今追昔,思绪联翩。

易武古镇上的那块珍贵的“瑞贡天朝”宝匾就是道光皇帝在喝到车顺号的普洱茶,大赞后御赐车顺号主人清朝进士车顺来的,取义“意为用最好的茶叶、极至之茶、祥瑞之物贡奉给朝廷”。特允他们家世代供奉这个匾牌并置于门楣。宝匾上书四个金色大字“瑞贡天朝”,一旁则是正楷小字“例贡进士车顺来立”和“钦命头品顶戴云南等处承宣布政使捷勇巴图鲁书”,在车顺号老宅存放至今“高速路”上的“老司机”——马帮

不少人都觉得茶马古道上来来往往的都是驮着茶叶或者是货物的马帮,而事实上这些贸易商路上行走的既有马帮,也有牦牛驮队,还有背夫或者是挑夫,并且西南地区主要的三条茶马古道上,商旅类型都不尽相同,川藏道上负责运输的主要还是以背夫和牦牛队为主,青藏道和滇藏道上骡马和驴则是主要的交通工具。西南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使的交通工具的选择上很有限,历史上就记载过南诏是“有舟无车”,而云南独特的马帮文化也滋养于此。

云南的马帮实际上主力并非是马,而是骡子,主要以为云南马这个品种个头矮小、不堪重负,骡子逐渐成为了运输主力。而最早的马帮也分忧官帮和民帮的区别,官帮自然是由政府出资,押运的货物也是以官商的重要物资为主。而民帮中,常年帮就是我们通常说的“马帮”,民间组织起来运输茶叶、药材和盐巴,还有一种就是逗凑帮,这类马帮一般都是临时集结,季节性运输,规模较小。

大型的马帮往往是一个有组织性的“车队”,并不是松松散散一拨人上路经商运货那么简单。在马帮里负责对行进路线布局与指挥的头儿被叫做“马锅头”,也是马帮一干人等的头儿,他的下面往往还设置有“二锅头”“三锅头”和“管事儿”,平均每3到5匹驮马都配备一个赶马人,此外还有带着武器的“武装押运”,既是为了防范盗匪也防范野兽。头骡往往还要挂着大铃,披着彩带,还有的系着红绣球,既是标识也有吉祥的意义。

赶马人的生活却并没有想象当中的那么具有浪漫色彩,深山密林中虽有鸟语花香,更多的却是崇山峻岭和风霜烈日,情感上的孤寂让赶马人将对家乡、亲人与爱人的思念都寄托于一首首高昂苍劲的赶马调中。

“阿哥心中莫怄气,妹把行装来备齐,买鞍配架妹熟悉,哥要细细搭伙计。郎约伙计吃顿饭,同心赶马走他乡;妹备公鸡高粱酒,择个吉日好架鞍。吃完鸡头看财喜,还债要走夷方地;大路小路多清吉,吃了下箸多福气……”新婚夫妇分别在即,丈夫马上要远行,赶马到德宏、西双版纳一带做生意,妻子细致地位丈夫置办赶马的装备。这段极富风情的歌来自于上个世纪初流传下来的《赶马调》,也是马帮文化流传下来的点滴

明朝末年,由于战乱以及瘴气流行的原因,普洱茶的贸易一度低落,许多的古茶园也因此而荒废,只有滇南地区的少数马帮参与茶叶运销。清朝时期社会逐渐发展稳定,雍正时期的归土改流都带动了当地的发展,改进后的普洱茶不仅在民间受欢迎,更是皇室以及王公贵族的青睐而畅销,也带动了马帮运输的发展。据记载,清末,每年到六大茶山地区运输茶叶及其他商品的马匹多达万匹,来自地区内以及省外各地的马帮络绎不绝,思普(思茅到普洱)路上也是马帮成群。

民国时期的云南马帮

据考证,当时比较有名的大马帮有腾越帮、蒙自帮、思茅帮曲靖帮等等,这些马帮在茶业贸易中得到了发展后,逐渐自立门户也成为了大商号,书写了有关云南古代商人的特殊传奇。比如说历史上玉溪马启祥的“兴顺和”商号,最初就是一个“走夷方”的小马帮,后来不断壮大发展,主要以经营茶叶为主,不仅在省内的昆明、思茅、下关等地设立分号,还把生意做到了上海、北京、广州和香港各地。江城的“敬昌茶号”更是把茶号远销到东南亚各国。

如今再到云南,仍然可以在磨黑孔雀屏、或是那柯里的茶马古道遗迹上感受衣着各异的商队,驮着货物的马队带着茶香从百年前的历史缓缓走来……

古代洗茶的来历


人们用茶壶冲泡乌龙茶时,习惯上把第一泡茶水倒掉,称之为洗茶。有些茶人解释这样做是因为要洗去茶叶中不干净的夹杂物如茶灰、尘埃。他们认为不洗茶的人,是不讲卫生、不懂茶艺。但有否想过,这样洗茶,连茶叶精华也在不知不觉中洗掉了?

其实,据学者考证,洗茶一词始用于北宋,原属于茶叶采制过程用语,后延伸至饮用过程中。而鲜叶从茶树上采摘下来以后经过初制、精制,其中有多道工序如做青、釜炒、揉捻、烘焙、筛拣等,不仅获得茶叶品级,而且达到卫生标准。其中偶有夹杂物如茶灰、尘埃,经注入沸水即倒掉,也迅即去除。而第一泡茶的操作,主要是进行浸泡,有利于茶叶的舒展和茶汁的浸出,使饮用者很快感觉到茶叶香味,而不是单纯为了洗去茶叶不卫生的东西。

第一泡茶的有效成分较多,如茶多酚、氨基酸、醚浸出物等,不但对人体健康有益,而且尽显茶的美味。根据有关实验,茶的香味和有益人体的成分在第一泡后3秒即开始浸出,若超过3秒钟倒掉茶水,上述茶中的有效成分就会大量损失。从市场经济角度看,为拓宽我国乌龙茶销路,谋求跨越式可持续发展,洗茶用语宜修正为浸茶或温茶较为确切和科学。

古代茶与军事的故事


茶叶和军事有着密切的关联,古今中外不乏其例。

宋代,岳家军抗金,驻防湖南岳阳,水土不服,战士腹泻不止,当地茶农送盐姜茶给岳家军战士服用,腹泻得止,战斗力大增。俄罗斯军队从沙皇时代开始一直把茶叶作为军用必需品保证供应。我国汉中地区茶和军事的关系有“汉王刘邦与茶镇”的传说。说的是汉王刘邦在茶镇与群臣品茶议事,受到启迪,定出了“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之大计,为汉王的军事胜利定下了初步路线。此外,汉中地区还有“诸葛亮与煎茶岭”的传说,说的是诸葛亮每每在煎茶岭煎茶,邀请羌族首领共同品茶论道,时日长久,羌族首领被诸葛亮的人品和才干所打动,特别是羌族人民宁可三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于是羌族首领便率领10万羌军归汉,不仅扫除了北伐的障碍,而且壮大了北伐的军力。

关于汉中茶叶与军事的关系,在《宋史》上有“汉中买茶,熙河易马”一说。马是清朝以前历代军事力量强弱的标志,强骑善射,所向披靡;自唐代,朝廷即以茶赐贡,“回纥驱马长安进贡,大唐以茶赐之”。唐代开始有茶马贡赐贸易,到了明代已制定了“茶马法”,茶马互市为官方独断,“年以汉中茶三万担,易军马三万匹”以增强军力,保卫大明江山。

军事开支来源于国库,国库来源于税收,茶叶的课税自唐德宗始法定以十取一,南宋王朝国力衰弱,收取茶税的汉中成为与国都开封、西南成都并列的三大财源地之一,既支撑着朝政的开支,又提供抗金前线的军事费用,抗击金兵的南侵。清朝盛期中国茶叶大量出口。英国是茶叶进口大国,年开支巨额茶款,英商便向中国倾销毒害人民的鸦片以求贸易平衡,中国禁止鸦片输入,引起对中国历史具有重大影响的“鸦片战争”。

茶叶在古今中外的军事史上都有着光辉的记载,为军事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