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茶诗兴盛-悠久的饮茶历史

发布时间 : 2021-08-24
红茶的诗 白茶诗茶词 茶文化的诗

红茶的诗。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北宋茶诗兴盛-悠久的饮茶历史”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北宋茶诗兴盛-悠久的饮茶历史”相关知识!

茶叶,是我国的一种传统饮品,我国国人饮茶历史悠久。根据《说文解字》中对茶做的注解:茶,茗。可知,在古代,茶也叫茗,品茶也可叫做品茗。另外,根据陆羽的《茶经》还可知道,茶也可称作荼。

早在先秦两汉时期,茶叶就进入了人们的生活,不过根据现有相关资料的搜集,这个时候还没有产生咏茶的诗歌。但是,这时在《诗经》中也有一些诗句提到过荼了:比如《诗经》中的《邶风谷风》、《豳风七月》和《大雅绵》三篇,其中就有一些句子提到过荼。所以,也有学者认为,这三首诗中关于荼的句子就是茶诗的起源,因此,这一时期可以说是茶诗作品创作的酝酿和萌芽阶段。

到了两汉时期,文人们开始热衷于饮茶。我们从王褒的《僮约》赋就可以看出。这篇赋说的是王褒去一个朋友家作客,这位朋友的仆人对他很不礼貌,于是王褒很生气,就向朋友买了这个仆人为家奴,并把要求此家奴做的事全写下来,王褒列举的种种杂役,其中有一件就是要他的家奴必须到武阳买茶。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在当时,茶叶已经能够成为一种商品在市场上进行交换和买卖了。这说明在当时,饮茶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需要的一部分,饮茶的习俗已经在人们特别是像王褒这样的中产阶级之中流行起来。

魏晋南北朝时期,饮茶的风气要比前代更甚,饮茶不仅仅只局限于宫廷之中,不再只是士族文人的专利,不少市井老百姓也开始饮茶。另一方面,这时佛教兴起,因此人们也开始用茶来供奉佛事、款待施主、招待嘉宾,饮茶生活进一步发展,诗人们通过诗歌创作来记录自己的饮茶生活,表达自己对茶的热爱之情。

隋唐初期的时候,饮茶的风气又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动。不过这个时候饮茶主要集中于北方各地,而且人们主要注重的还是茶的药用功能,很多的医书对此也做了一些记录。一直到了唐朝中期的时候,饮茶的风气才开始蔓延到全国各地。唐代是我国历史上比较强盛的一个时代,开元盛世贞观之治是唐代发展的两个高峰期。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期,经济和文化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人们的饮茶生活和茶文化的发展也不例外。

唐代茶产业的发达主要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第一是茶叶生产开始发达起来。不仅茶叶的产量比以前有了增加,而且在各地的茶叶中都有一些名茶不断地出现。无论是从量上来看,还是从质上来讲,这个时候都有了一个很大的飞跃;第二,是开始征收茶叶税,并且将其纳入政府垄断体系。茶叶生产有了质的飞跃,必然推动茶叶贸易也跟着兴盛起来,这也为唐朝政府开辟了一个财政的来源,于是开始对茶叶征税。后来随着茶叶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当时的唐朝政府看到其中有利可图,于是又制定了一项新的制度,就是将茶叶的买卖进行控制,实行专卖制度,进行垄断控制。第三,是设立贡茶制度,要各地的茶农都向皇帝进贡上好的茶叶,由于有了这一压力,也在一定的程度上使当时的制造茶叶技术得到了提高。

因此,到了北宋时期,可见当时饮茶的历史可以说已经是非常地悠久了,这也是当时茶诗繁荣发展的文化背景之一。

小编推荐

僧人饮茶历史悠久


僧人饮茶历史悠久,因茶有三德,利于丛林修持,由茶之德生发出禅宗茶道。僧人种茶、制茶、饮茶并研制名茶,为中国茶叶生产的发展、茶学的发展、茶道的形成立下不世之功劳。日本茶道基本上归属禅宗茶道,源于中国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明代乐纯著《雪庵清史》并列居士清课有焚香、煮茗、习静、寻僧、奉佛、参禅、说法、作佛事、翻经、忏悔、放生,煮茗居第二,竟列于奉佛、参禅之前,这足以证明茶佛一味的说法是于真万确。

和尚饮茶的历史由来已久。《晋书艺术传》记载:

敦煌人单道开,不畏寒暑,常服小石子,所服药有松、桂、蜜之气,所饮茶苏而已。

这是较早的僧人饮茶的正式记载。单道开是东晋时代人,在螂城昭德寺坐禅修行,常服用有松、桂、蜜之气味的药丸,饮一种将茶、姜、桂、桔、枣等合煮的名曰茶苏的饮料。清钦是宋代以后的事,应当说单道开饮的是当时很正宗的茶汤。

壶居士《食论》中说:

苦茶,久食羽化,与韭同食,令人体重。

长期喝茶可以羽化,大概就是唐代卢金所说的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与韭菜同食,能使人肢体沉重,是否真如此,尚无人验证。作者壶居上显是化名,以居上相称定与佛门有缘。

僧人饮茶已成传统,茶神出释门便不足为怪。

陆羽生于唐开元二十一年(733),抓抓坠地便落于佛的怀抱。《天门县志陆羽传》载:

或言有借晨起,闻湖畔群雁喧集,以翼覆一婴儿,收畜之。

陆羽3岁时育于竟陵龙盖寺,由主持增智积抚养,9岁跟积公学佛,11岁逃离寺院,随杂戏班子流落江湖,并学习杂艺,有所成。28岁后交了个和尚朋友,就是诗人皎然,又称释皎然、僧皎然,28岁以后长住湖州标山那一带。陆羽自小就跟着积公学习煮茶技艺,并迷上了这门技艺,终于在建中元年.(780)48岁时在湖州完成了世界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人陆羽能写成此书与他长期在茶区生活有关,但主要得益于佛门经历。可以说,《茶经》主要是中国僧人种茶、制茶、烹茶、饮茶生活经验的总结。中国茶道在寺庙香火中熏过一番,所以自带三分佛气。

僧人为何嗜茶?其茶道生发于茶之德。佛教认为茶有三德,坐禅时通夜不眠;满腹时帮助消化;茶可抑制性欲。这三条是经验之谈。释氏学说传入中国成为独具特色的禅宗,禅宗和尚、居上日常修持之法就是坐禅,要求静坐、敛心,达到身心轻安,观照明净。其姿势要头正背直,不动不摇,不委不倚,通常坐禅一坐就是三月,老和尚难以坚持,小和尚年轻瞌睡多,更难熬,饮茶正可提神驱睡魔;饭罢就坐禅,易患消化不良,饮茶正可生津化食;佛门虽清净之地,但不染红尘亦办不到,且不说年轻和尚正值青春盛期难免想入非非,就是老和尚见那拜佛的姣姣女子亦难免神不守舍,饮茶既能转移注意力、抑制性欲,自当是佛门首选饮料。

僧人的另一个突出贡献就是种茶,培植名茶。茶产于山谷,而僧占名山,名山有名寺,名寺出名茶。最早的茶园多在寺院旁,稍晚才出现民间茶园。

古代多数名茶都与佛门有关。如有名的西湖龙井茶,陆羽《茶经》说:杭州钱塘天竺、灵隐二寺产茶。宋代,天竺出的香杯茶、白云茶列为贡茶。乾隆皇帝下江南在狮峰胡公庙品饮龙井茶,封庙前18棵茶树为御茶。宜兴阳羡茶在汉朝就有种植,唐肃宗年间(757--762)一位和尚将此茶送给常州刺史(宜兴古属常州)李栖驾,茶会品饮有陆羽出席,陆羽称阳羡紫笋茶是芳香冠世产,李刺史心有灵犀一点通,便建茶会督制阳羡茶进贡朝廷,自此阳羡茶点了状元,身价百倍。显然,阳羡茶的最早培植者是僧人。一屯溪绿茶站名松萝茶,是一位佛教徒创制的。明代冯时可一《茶录》记载:徽郡向无茶,近出松萝莱最为时尚。是茶始于一比丘大方,大方居虎丘最久,得采制法。其后于松萝结庵,来造山茶于庵焙制,远迹争市,价倏翔涌,人因称松萝茶。武夷岩茶与龙井齐名,属乌龙茶系,有一香二清三甘四活之美评。其中又以大红袍为佳。传说崇安县令久病不愈,和尚献武夷山茶,这位县官饮此茶后竟出了奇事,一百病全消。为感激此茶济世活人之德,县官亲攀茶崖,把一件大红艳披于茶树之上,故此茶以大红袍名之。不论此说是否合情理,武夷茶与佛门有线则是真实无伪的。安溪铁观音重如铁,美如观音,其名取自佛经。普陀佛茶产于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浙江舟山群岛的普陀山,僧侣种茶用于献佛、待客,直接以佛名其茶。庐山云雾原是野生茶,经寺观庙宇的僧人之手培植成家生茶,并进入名茶系可。君山银针产于湖南岳阳君山,《巴陵县志》记载:君山贡茶自清始。每岁贡18斤。谷雨前知县遣山僧采制一旗一枪,白毛茸然,俗称白毛尖。此茶仍由僧人种植。黄山毛峰是毛峰茶中极品,《黄山志》载:云雾茶,山僧就石隙微土间养之,微香冷韵.远胜匡庐。云雾茶就是今之黄山毛峰。桂平西山茶初产于西山观音岩下。惠明莱因浙江惠明寺而得名。别说产于中国的茶,就是日本的菜也是由佛门僧人由中国带回茶种在日本种植、繁衍并成世界重要产茶国之一。

见之于文字记载的产茶寺庙有扬州禅智寺、蒙山智炬寺、苏州虎丘寺、丹阳观音寺、扬州大名寺和白塔寺、杭州灵隐寺、福州鼓山寺、一天台雁宕山天台寺、泉州清源寺,衡山南岳寺、西山白云寺、建安能仁院、南京栖霞寺、长兴顾清吉祥寺、绍兴白云寺、丹徒招隐寺、江西宜慧县普利寺、岳阳白鹤寺、黄山松谷庵、吊桥庵和云谷寺、东山洞庭寺、杭州龙井寺、徽州松萝庵、武夷天心观等等。

毫不夸张地说,中国茶的发现、培植、传播和名茶的研制,佛门僧人立下不世之功。

茶与风俗了解饮茶悠久的历史


中国是世界茶叶的故乡,种茶、制茶、饮茶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又是一个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家,生活在这个大家庭中各族人民有着各种不同的饮茶习俗,真可谓“历史久远茶故乡,绚丽多姿茶文化。”

擂茶:顾名思义,就是把茶和一些配料放进擂钵里擂碎冲沸水而成擂茶。不过,擂茶有几种,如福建西北部民间的擂茶是用茶叶和适量的乏麻置于特制的陶罐中,用茶木棍研成细末后加滚开水而成;广东的揭阳、普宁等地聚居的客家人所喝的客家擂茶,是把茶叶放进牙钵(为吃擂茶而特制的瓷器)擂成粉未后,加上捣碎的熟花主、芝麻后加上一点盐和香菜,用滚烫的开水冲泡而成而成;湖南的桃花源一带有喝秦人擂茶的特殊习俗。是把茶叶、生姜、生米放到碾钵里擂碎,然后冲上沸水饮用。若能再放点乏麻、细盐进去则滋味更为清香可口。喝秦人擂茅一要趁热,二要慢咽,只有这样才会有“九曲回肠,心旷神怡”之感。

龙虎斗茶:云南西北部深山老林里的兄弟民族,喜欢用开水把茶叶在瓦罐里熬的浓浓的,而后把茶水冲放到事先装有酒的杯子里与酒调和,有时还加上一个辣子,当地人称它为“龙虎斗茶”。喝一杯龙虎斗茶以后,全身便会热乎乎的,睡前喝一杯,醒来会精神抖擞,浑身有力。

竹筒茶:将清毛茶放入特制的竹筒内,在火塘中便烤边捣压,直到竹筒内的茶叶装满并烤干,就剖开竹筒取出茶叶用开水冲泡饮用。竹筒茶既有浓郁的茶香,有有清花的竹香。云南西双版纳的傣族同胞喜欢饮这种茶。

锅帽茶:在锣锅内放入茶叶和几块燃着的木炭,用双手端紧锣锅上下抖动几次,使茶叶和木炭不停地均匀翻滚,等到有屡屡青烟冒出和闻到浓郁的茶香味时,便把茶叶和木炭一起倒出,用筷子快速地把木炭拣出去,再把茶叶倒回锣锅内加水煮几分钟就可以了。布朗族同胞喜欢饮锅帽茶。

盖碗茶:在有盖的碗里同时放入茶叶、碎核桃仁、桂圆肉、红枣、冰糖等等,然后冲如沸水盖好盖子。来客泡盖碗茶一般要在吃饭之前,倒茶是要当面将碗盖揭开,并用双受托碗捧送,以表示对客人的尊敬。沏盖碗茶是回族同胞的饮茶习俗。

婆婆茶:新婚苗族妇女常以婆婆茶招待客人。婆婆茶的作法是:平时将要将去可的南瓜子和葵花子、晒干切细的香樟树叶尖以及切成细丝的嫩腌生姜放在一起搅拌均匀,储存在容器内备用。要喝茶时,就取一些放入杯中,再以煮好的茶汤冲泡,边饮边用茶匙舀食,这种茶就叫做婆婆茶。

虫茶:它是一种制法奇特、极富民族习俗的特产茶。虫茶是把采摘的茶树鲜叶和部分香树叶混合放在竹篓或大木桶里,浇上淘米水,让其自然发酵。数天后便散发出一种特有的氮气味,这种气味会招引“化香夜蛾”的昆虫成群来此安家落户,生育繁衍。它的幼虫特别喜食腐烂的茶叶和香树叶,并排出一粒粒比菜籽还小的虫屎。把这种虫屎收集起来晒干便是虫茶。饮用虫茶时要先在杯中倒入开水,后放入适量虫茶,盖好杯盖。虫茶粒先漂浮在水面,待其缓缓下沉到杯底并开始溶化时即可饮用。虫茶泡出的汤清香宜人,沁人心肺。饮之令人顿感心旷神怡。湖南城步苗族目治县五岭山区的苗族同胞尤爱饮虫茶,所以虫茶又叫城步虫茶,它是一种速溶性饮料。

腌茶:即把新茶叶放在大缸里,撒上适量的盐,然后用石块压紧盖好,经过数月后(一般是三个月)再拿出来饮用。此茶香气和滋昧都别有风味,由于像腌白菜一样,所以叫腌茶。部分彝族同胞爱喝。

砂罐茶:把冲洗干净的小砂罐置于火塘旁烘烤,等砂罐烤温热了,再把茶叶放进去,手握砂罐在火上慢慢摇晃,等砂罐内的茶叶散友出悦鼻的馨香时,便可将滚开水冲进砂罐里,盖上罐盖,闷上三分多钟,砂罐茶便沏成了。我国三峡一带的老百姓醉心于砂罐茶,他们觉得只有喝这种茶才够味才过瘾,喝后五脏六腑都熨贴,无比畅快。

三道茶:分三次用不同的配料泡茶,风味各异,概括为头苦二甜三回味,头道茶为苦茶,把茶叶放入小陶罐中用小火烤至微黄并有清香味时,再向茶罐内冲入沸水,泡成浓酽的茶汁倒人杯中饮用,此茶味浓且苦,故称苦茶。第二道茶为甜茶,它是和茶叶嫩芽和核桃仁、烤乳扇、冰糖蜜饯或者蜂蜜等用沸热的开水冲泡而成。此茶甜滋滋的,故称甜茶。第三道茶为回味茶,它是用茶叶嫩叶加生姜片、花椒、桂皮末、红糖等用滚烫的开水冲泡而成。此茶麻、辣、甜、苦各味皆有,饮之使人回味,故称回味茶。云南大理的白族同胞爱饮三道茶,并用三道茶待客。三道茶喻示着人生有苦有甜,苦尽甜来,令人回味无穷。小小三道茶折射出白族同胞对人生哲理的悟性。

土锅茶:用土锅或主罐烧水,待水烧开时再把新鲜的茶叶直接放入土锅内或土罐内,并继续加水烧,直至烧到茶汤很浓时为止。哈尼族同胞爱饮这种茶,并称它为“土锅茶”。

酥油茶:藏族同胞特别爱饮酥油茶。酥油茶的一般做法是将茶叶捣碎,在锅中熬煮后,用竹筛滤出茶渣,将茶汁倒入预先放有酥油和食盐的桶内,用打茶工具在桶内不停地搅伴,使酥油充分而均匀溶于茶汁中,然后装入壶内放在微火上以便随时趁热取饮。较高档的酥油茶还得加上事先就炒熟的碎花生米、核桃仁或者糖和鸡蛋。酥油茶既可单独诙用也可在吃糌粑或麦丐粑时饮用。

雷响茶:是酥油茶的一种,所不同的是把钻有小孔的鹅卵召烧红,放进装有酥油与茶汁的桶里,桶内茶汁便噼噼吧吧作晌,晌声过后立即用劲上下抽打,以增强茶汤的浓度及香气和滋味。

盐奶茶:将青砖茶敲碎,取50克左右的茶叶放到能装四、五斤水的铜壶或铁祸内,用沸水冲沏后再在微火上煮沸几分钟或直接用冷水煮开,等汤色浓后掺入一、二勺奶和一些盐即成盛奶茶。蒙古族和藏族牧民爱喝盐奶茶。他们每天旱晨煮一大壶置于微火上,趁热边喝盐奶茶边吃炒米和酪蛋子,一直到吃饱为止。

铁板茶:先把茶叶放在簿铁板或瓦片上面烘烤,待闻到茶香味时再倒入事先已准备好的锅子里熬煮几分抑。这种茶色如琥珀,昧酽香高。由于在铁板上烘烤,所以叫铁板茶。佤族同胞爱饮铁板茶。

功夫茶:厂东潮州和汕头一带盛行功夫茶。饮功夫茶一般以3人为宜,比较考究的是选用宜兴产的小陶壶和白瓷上釉茶杯,这种茶杯口径只有银元大小,如同小酒杯。小陶壶(罐)里装入乌龙茶和水,放在小炭炉或小酒精炉上煮。茶煮好后拿起茶壶在摆成品字形的三个瓷杯上面作圆周运动(当地俗称为“关公巡城”)依次斟满每一个小杯,此时就可以捧起香气四溢的小茶杯慢慢吊尝。饮茶时不能一杯斟满再斟一杯,而要按杯的多少来回轮流顺序斟。因此功夫茶除了泡制要功夫外,饮茶也需要费功夫。无怪乎人们说,没有功夫就莫饮功夫茶。

寄生茶:厂西梧州出产一种用老龄茶树的根、茎、叶制而成的茶叫寄生茶。这神茶得用水煮四、五十分中后加糖才可饮用,如能加点鸡蛋花则更好。

罐罐茶:将砖茶敲碎成块,取几小块和水一道置于小罐内放在火上熬煮,直到罐内茶汤熬得恨浓很浓,只剩下一、二口时停止加热,稍凉后一饮而尽。甘肃省的一些老年人就爱喝这种罐罐茶。

打油茶:贵州的布依族,广西的侗族、苗族同胞都爱喝打油茶。不过,们们的做法略有不同。步依族的打油茶做法是,先把黄豆、玉米、糯米等用油炒熟混合放在茶碗里,然后用油把茶叶炒香后放入少量的姜、葱、盐和水煮,直到沸腾为止,去渣后倒入茶碗里拌匀即成打油茶。布依族同胞有“早茶一盅,一天威风;午茶一盅,劳动轻松;晚茶一盅,全身疏通;一天三翌,雷打不动”之说。而广西侗旅、苗族同胞的打油茶做法是,把事先煮熟晒干的糯米(又称阴米)下油锅爆炒好倒进茶碗里,再向碗里放一些熟芝麻、油炸花生米、葱等配料,然后将茶叶、油放入锅内爆炒并不停地用锅铲轻轻敲打,最后加水煮沸,虑出茶渣,把热茶汤冲入茶碗内即成打油茶。侗族有首民谣说:早上喝碗油茶汤,不用医生开药方;晚上喝碗油茶汤,一天劳累全扫光;三天个喝油茶汤,鸡鸭鱼肉也不香”。可见他门对打油茶的酷爱程度。

盐巴茶:将茶饼放入特制的小瓦罐里用火烤香后加水和少量盐炖几分钟,炖出的浓茶汤稍加稀释就可饮用。同时要及时将瓦罐加满水继续炖,直至茶叶消失为止。我国纳西族,傈傈同胞普遍爱引盐巴茶。

杏仁茶:汉文笔成音伎饮料,浒于北京,天津,台湾等地,用大米粉,甜杏仁粉熬制而成长,过去,北京烧,饼铺有售,也有挑担市街叫卖的“杏仁茶哟”,卖时加白糖,桂花,味道香甜。

岳飞茶:亦称“姜盐豆子茶”,“六合茶”汉族民音传统饮料,浒于湖南湘阴,汩罗地区,用姜,盐,黄豆,芝麻,茶叶,开水混合而成。相传为南宋岳飞所创,曾用于治疗军中患病将士,后传至民间相互效仿,流传至今,先将清水注入瓦罐,在柴火灶的火灰中烧开,黄豆和芝麻要在铁皮小铲上炒熟,手提老姜在馇的背面棱止境来回磨擦,制成姜渣与姜汁,泡茶时先将茶时在瓦罐里泡开,然后将盐姜汗与姜渣倒入瓦罐里均匀,倒入茶杯,再将炒熟的黄豆或芝麻放进茶杯里即成,喝时即咸又香,风味独特。

茶歌节:侗族传统节日,浒于湖南,广西贵州毗邻地区,第年七月十七日或八月十五举行,过节时,小伙子到姑娘家唱歌取乐,姑娘要用亲自制做的茶来款待客人,也用同寨的姑娘共同开茺种植可制油茶的作物,专供以后的节日食用。

施茶会:旧时汉族民间北美组织,浒于南方,同热心公益的人组成,从入夏到秋后借用茶亭,路亭或结棚,雇人烧水泡茶。配上竹管或杯碗,供行人或在里田劳动的人们饮用,其成员均为锡费,经费由募捐集资解决,收付茶资数目,均张榜公布,清会沿着监督。现已无这类组织,但集体,个人施茶(如凉亭茶)之风仍在。

中国人历史悠久的饮茶习俗


茶源于中国,中国从古至今都有喝茶的习惯,距今已有4千多年的历史,在唐-陆羽《茶经》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中国也是最懂得饮茶真趣,以茶待客、以茶会友、以茶联谊等历来是我国各民族的饮茶之道;以茶待客是中国人的一种习惯,客人进门,主人立即送上一杯香气扑鼻的茶水,边喝茶边谈话,气氛轻松愉快。

饮茶的风气在中国盛行,且历史悠久。据说,在公元280年之前,中国南方有一个小国叫吴国,国王在宴请大臣时,喜爱用酒把大臣们灌醉。其中有一个叫韦昭的大臣酒量很小,国王就让他以茶代酒,从这以后,文人便开始以茶接待宾客。到了唐代,饮茶已成为人们的一种习惯,唐朝的富贵人家还专门设有煎茶、品茶、读书的房间,称为茶室,公元780年,唐朝茶叶专家陆羽总结了种茶、制茶、饮茶的经验,写出了中国第一部茶书--《茶经》。在宋朝,皇帝宋徽宗用茶宴招待大臣,亲自下手煎茶;清朝皇宫内不仅宴会用茶,而且还用茶款等外国使节,因此,这种饮茶风气流传至今。

在中国,茶已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人们把煎茶、品茶作为一种艺术。从古至今,中国各地都设有不同形式的茶楼、茶馆等,人们在那里,喝茶、吃点心、欣赏文艺演出,生活过的是有滋有味,怡然自得。而在中国南方,不但有茶楼茶馆,还有一种茶棚,这种茶棚大多设在风景优美的地方,游人一边喝茶一边观景,享受着自然气息。

各地嗜好不同,喜好喝茶的品种也不一样。北京人爱喝花茶,上海人则喜好绿茶,福建人却爱喝红茶等。有些地方,喝茶时还喜欢往茶里放些佐料,如南方的湖南一些地方常用姜盐茶待客,不仅有茶叶,而且有盐、姜、炒黄豆和芝麻,喝茶时边摇边喝,最后把黄豆、芝麻、姜和茶叶一起倒入口中,慢慢地嚼出香味,所以不少地方又称喝茶为吃茶。

在中国各地,喝茶的礼节也不一样,在北京,主人端上茶来,客人应立即站起来,双手接过茶杯,说声谢谢。而在南方的广东、广西,主人端上茶后,要用右手指弯曲后轻轻地敲三下桌面,以示谢意,同时,在另一些地区,客人想继续喝茶,茶杯中应留些茶水,主人见了会继续加茶水,如果将茶水全部倒完,主人认为你不再喝了,也就不给你加茶水了。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自古以来,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必不可缺。因而,我国的饮茶习俗历史悠久,而后,以茶待客、以茶交友一直流传至今,成为我国优秀的传统美德。

茶的悠久历史介绍


茶的起源历史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四川一带已盛行饮茶。西汉时,茶是四川的特产,曾通过进贡传到京城长安,原来我国古代四川东鄂西就是茶树的发祥地,而这里正是三皇五帝最早生息之地。神农氏是“三苗”、“九黎”部族之首领。

在《史记 吴起传》与《说苑》等古籍中有“三苗氏,衡山在其南,歧山其北,左洞庭之坡,右彭蠡之川”的记载,这说明神农氏的部族发源在四川东部和湖北西部山区,这正是今日大神农架的地域。在这样一个植被茂盛,至今还盛产茶叶的环境里,神农尝百草完全是可能的。后来这些部族不断北移或东徙,西北才成为华夏政治中心到舜帝禅让王位于大禹,氏族社会的政治中心已移到河南登封一带,前几年己在该处王城岗发掘出夏代遗址遗物,大禹接位,并非一帆风顺,当初在江浙沿海治水,疏流入海,导苕溪、余不溪、入太湖,克服了洪水之患。后又战败防风氏,逐渐北上。

舜帝得知大禹治水有功,就让位于他。而“三苗”后裔不服,所以,《史记五帝本纪》有“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的记载。大禹治水在江南,史书也有根据: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上会稽、祭大禹”,司马迁2 0岁时,也“登会稽,探禹穴。

”所以今日浙江绍兴留有大禹遗迹。夏禹原让位于“百虫将军”伯益,但为儿子夏启夺权,启有太康、仲康和少康三子,不断发生王位之争,到禹的第六代孙夏杼时政局统一,国力强盛,他曾率部南下寻根,至浙西、驻骅金斗山东南延峦妙峰一带,故这一带山称之为杼山。当时在山南至今尚留有避它城夏王村等遗迹。夏杼之后八代而衰,履癸(桀)为契灭,契建立先商世代。

从现存的历史资料也不难看出,氏族社会“三苗氏”生息之地,产茶历代不衰,如南北朝时,《刘琨购茶书》中提到安州(今湖北安陆);《桐君录》中提到酉阳(今湖北黄风东)、巴东(四川奉节);《荆州土地记》中提到武陵(湖南常德)。都盛产茶叶。唐代的史料中提到湖北江陵、南漳、四川彭景、安景、邛崃等地盛产茶。陆羽《茶经》中提茶叶品质不详的十一州中就有鄂州即今湖北武昌。

由此可见,《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事应发生我国中原。即使从《王褒僮约》所记载的饮茶、卖茶的事实看来,我国汉代以前,川东鄂西地区生产和利用茶叶的事业已相当发达。人们不难设想从采野茶到人工栽培茶树,从自给自用到“产、供、销”的过程,需要多长年代。所以说我国祖先发现利用栽培茶叶的历史是悠久的。

白茶的悠久历史


白茶,素为茶中珍品,历史悠久,其清雅芳名的出现,迄今已有八百八十余年了。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成书于1107~1110大观年间,书以年号名)中,有一节专论白茶曰:白茶,自为一种,与常茶不同。其条敷阐,其叶莹薄,林崖之间,偶然生出,虽非人力所可致。有者,不过四五家;生者,不过一二株;所造止于二三胯(銙)而已。芽英不多,尤难蒸焙,汤火一失则已变而为常品。须制造精微,运度得宜,则表里昭彻如玉之在璞,它无与伦也。浅焙亦有之,但品不及。

宋代的皇家茶园,设在福建建安郡北苑(即今福建省建瓯县境)。《大观茶论》里说的白茶,是早期产于北苑御焙茶山上的野生白茶。其制作方法,仍然是经过蒸、压而成团茶,同现今的白茶制法并不相同。而白茶的生产,是于清嘉庆初年(1769)采芽茶制成银针。1885年改采福鼎大白茶制成白毫银针。

关于白茶的历史究竟起于何时?茶学界有些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白茶起于北宋,其主要依据是白茶最早出现在《大观茶论》、《东溪试茶录》(文中说建安七种茶树品种中名列第一的是白叶茶)中;也有认为是始于明代或清代的,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主要是从茶叶制作方法上来加以区别茶类的,因白茶的生产过程只经过萎凋与干燥两道工序。也有的学者认为,中国茶叶生产历史上最早的茶叶不是绿茶而是白茶。其理由是:中国先民最初发现茶叶的药用价值后,为了保存起来备用,必须把鲜嫩的茶芽叶晒干或焙干,这就是中国茶叶史上白茶的诞生。

饮茶的风气在中国历史较悠久


中国人饮茶的习惯

茶是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的饮料之一,俗话说“柴、米、油、盐、酱、醋、茶”,茶被列入开门七件事之一,从中可看出喝茶的重要,以茶待客是中国人的一种习惯。客人进门,主人立即送上一杯香气扑鼻的茶水,边喝茶边谈话,气氛轻松愉快。

饮茶的风气在中国历史较悠久。据说,在公元280年之前,中国南方有一个小国叫吴国,国王在宴请大臣时,喜爱用酒把大臣们灌醉。其中有一个叫韦昭的大臣酒量很小,国王就让他以茶代酒。从这以后,文人便开始以茶接待宾客。

到了唐代,饮茶已成为人们的一种习惯。在宋朝,皇帝宋徽宗用茶宴招待大臣,亲自下手煎茶;清朝皇宫内不仅宴会用茶,而且还用茶款等外国使节。现在,每逢元旦或春节等重大节日,一些机关团体也时常举办茶话会。

在中国,茶已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人们把煎茶、品茶作为一种艺术。自古至今,中国各地都设有不同形式的茶楼、茶馆等。人们在那里,喝茶、吃点心、欣赏文艺演出,可谓休息、娱乐一举两得。在中国南方,不但有茶楼茶馆,还有一种茶棚,这种茶棚多设在风景优美的地方,游人边喝茶边欣赏美景。

巴蜀茶文化的悠久历史


巴蜀常被称作为中国茶业和茶文化的摇篮。六朝以前的茶史资料表明,中国的茶业最初兴起于巴蜀。茶叶文化的形成,与巴蜀地区早期的政治、风俗及茶叶饮用有着密切的关系。

巴蜀产茶历史悠久,并且在先秦时期就以地方特产的名义将茶作为贡品。东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中载: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于巴,爵之以子丹、漆、茶、蜜皆纳贡之。

但巴蜀茶业在中国早期茶业史上的突出地位,直到西汉成帝时的王褒《僮约》中,才见诸记载。《僮约》中有脍鱼鳖,烹荼尽具、武阳买荼,杨氏担荷的内容。前一句反映了成都一带,在西汉时不但饮茶已成风尚,而且在地主富豪家里,还出现了专门的饮茶器具。后面的一句,则反映成都附近,由于茶的消费和贸易需要,茶叶已经商品化,还出现了一定的茶叶市场。三国魏张揖所著的《广雅》一书载荆巴间采茶作饼,成以米膏出之,用葱姜芼之。反映出巴蜀地区特殊的制茶方法和饮茶方式。

汉魏以后,巴蜀的茶业进一步发展,种茶和饮茶的范围进一步扩大。西晋张载的《成都楼》诗中有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的名句,说明茶在当时的地位,已居所有饮料之冠,而且茶的声誉也越来越大,饮茶之风向全国各地蔓延。

九华佛茶的悠久历史


九华佛茶背后的文化与其发展

常听到中国九华山位于长江下游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境内,是佛教中地藏王菩萨道场,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是一座以佛教与茶文化为特色的风景名胜区。

九华山山势雄峻,九座主峰均在海拨千米以上,秀出云表,清奇多姿。山中雨量充沛,清溪细流,涌泉飞瀑。林木葱笼,杂花生树。生态环境良好,茶树资源丰富。

九华佛茶就产于九华山及其周边地区,它是以地方茶树良种优质鲜叶为原料,按照特定工艺加工而成的,其外形扁直呈佛手状。九华佛茶历史悠久,其前身是九华毛峰,犹以前山下闵园的闵园毛峰和后山黄石溪的黄石毛峰最为著名,而九华毛峰可以追溯到宋明时期的九华茶。

一九华山之茶

(一)九华山茶肇始于唐

金地藏有一首情真意切的《送童子下山》诗:空门寂寞汝思家,礼别云房下九华。爱向竹栏骑竹马,懒于金地聚金沙。添瓶涧底休拈月,烹茗瓯中罢弄花。好去不须频下泪,老僧相伴有烟霞。

诗中写到烹茗瓯中罢弄花,可见当时金地藏与其弟子们也是饮茶的。但此诗颔联又作瓶添涧底休拈月,钵洗池中罢弄花。,如果如此,则该诗与茶无涉。

南宋陈崖在其《九华诗集》煎茶峰诗中自注:昔金地藏招道侣于峰前,汲泉烹茗。又注:广化寺钟楼其上。由此可知,在九华山有座煎茶峰,其峰在宋代的广化寺钟楼的上面,而山峰的得名是因为金地藏常于峰前汲泉煎茶。陈崖煎茶峰诗再次说明金地藏不仅自己喜欢饮茶,还经常煎茶招待道侣。当然,仅凭此诗我们还不能确定,金地藏招待道侣的茶是九华山土产茶,还是山外茶。

唐代封演的《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记载: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额甚多。封演是唐玄宗天宝进士,其生活时代与金乔觉大致同时。江淮泛指江南、淮南,是唐代茶叶的主要产地。其时,安徽的霍山黄芽、潜山天柱茶、宣城丫山横纹茶、祁门方茶,都是当时的全国名茶,而作为江南名山的九华山产茶也不足为怪。

《封氏闻见记》又载:(茶)南人好饮之,北人初不多饮。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侠,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茶供佛徒坐禅驱睡和招待香客、游人,在佛门被广受欢迎,寺院僧人饮茶成风。唐开元以后,原本不产茶的北方,受禅宗佛教饮茶风尚的影响,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九华山地处盛产茶的江南,于盛唐、中唐时种茶是极有可能的,九华山上僧人饮茶更是理所当然。

(二)九华山茶初兴于宋

南宋时的左丞相周必大遍游九华,曾撰写《九华山录》,他游九华,至化城寺,谒金地藏塔,僧祖瑛独居塔院,献土产茶,味敌北苑。北苑在建州建安(今福建省建阳县),所产龙凤团茶专供皇家,是有宋一代最脍炙人口的名茶。周必大在品尝九华山土产茶后,评价其滋味可与以北苑茶媲美。显然,宋代九华山不仅产茶,而且茶的品质优异,甚至接近当时最负盛名的北苑贡茶。陈崖《九华诗集》茗地源诗有:暖风吹长紫芽茎,人向山头就水烹。并自注:晏生岩北溪上,产茗味殊佳。可见,九华山晏生岩北溪上所产茶,其味特别好。陈崖此说与周必大的评价相一致,由此足见宋代九华山之茶以其卓越的品质而崭露头角。

然而,宋代九华山所产茶是什么样的茶?唐代茶有粗、散、末、饼四类,而以饼茶为主。宋代茶有片、散两类,此外尚有用散茶磨制而成的末茶。所谓片茶,也就是团饼茶,以建州的龙团凤饼贡茶最为著名。但在建州之外,则逐渐改饼为散,所谓散茶,当时乃为蒸青绿茶。宋代,连唐时最著名的生产阳羡贡茶的义兴也改生产散茶。北宋葛常之在文中说:自建茶入贡,阳羡不复研膏,谓之草茶而已,草茶即散茶。从南宋时起,虽然宫廷推崇北苑贡茶,仍为团饼茶,但在民间却开始风尚起散茶来,及至元朝,散茶进一步普及开来。其时,象江西洪州的双井茶、浙江的日铸茶都是当时的散茶中的名茶。九华山也不例外,其茶当为蒸青绿茶。

南宋陈崖煎茶峰诗:春山细摘紫英芽,碧玉瓯中散乳花。缓火烘来活水煎,山头卓锡取清泉。宋代九华山所产之茶应为芽茶或叶茶。

(三)九华山茶驰名于明清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茶录之产茶有名者中有池州之九华。清代,刘源长《茶史》茶之名产记:九华山有空梗茶,是金地藏所植。大抵烟霞云雾之中,气常温润,与地所植,味自不同。

陆廷灿《续茶经》八之出记:《通志》:池州府属青阳、石棣、建德,俱产茶。贵池亦有之,九华山闵公墓茶,四方称之。

九华山茶在明清时期已驰名全国,为当时的名茶。明朝初年,朱元章颁旨罢贡团饼茶,客观上促进了散茶的发展。明朝前期,沿续宋元以来的蒸青绿茶。到了后期,除在浙江长兴罗岕还产蒸青绿茶外,已都改生产烘青或炒青绿茶。明朝前期的九华茶当属蒸青绿茶,晚明以后的九华茶应是烘青绿茶。据记载,九华山历史名茶有天台云雾、龙池云雾、东岩雀舌、九华龙芽、南苔空心、肉身仙茗等,而据考证,天台云雾即现代的黄石溪毛峰,龙池云雾即现代的闵园毛峰。

(四)九华山茶业大发展于当代

1915年,黄石溪毛峰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奖,这是九华茶所获得的最高荣誉。但随后是军阀混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十年动乱,九华山茶业发展缓慢。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九华山的茶业才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安徽农业大学茶业系林鹤松教授主持省科委下达的九华山名优茶开发科研项目,研制开发九华名优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世纪初,池州市进一步整合茶叶品牌,确立了以九华佛茶作为主打产品的战略,使九华佛茶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