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茶与历代皇帝的不解之缘

发布时间 : 2021-08-26
云缘普洱茶 佛缘普洱茶 历代对茶文化的理解

云缘普洱茶。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揭秘茶与历代皇帝的不解之缘”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揭秘茶与历代皇帝的不解之缘”相关知识!

中国是最早发现茶的国家,拥有着成千上万种茶叶。现代人喝茶的习惯也是从古代流传下来的,历史上有很多喜欢喝茶的人,像是陆羽,更是有茶圣之名,就连古代皇帝也喜爱品饮上等好茶。但不是所有的历代皇帝都与茶有缘的,历代皇帝中与茶有不解之缘的又有谁呢?

一、宋徽宗与《大观茶论》

宋徽宗赵佶酷爱饮茶,精于茶道,善于点茶。在北宋大观年间,著有一部《茶论》,后人称之为《大观茶论》。在中国历史上以皇帝的身份撰写茶叶专著,恐怕是绝无仅有的。

全书共二十篇,对北宋时期蒸青团茶的产地、采制、烹试、品质、斗茶风尚等均有详细记述。其中点茶一篇,见解精辟,论述深刻。书中记录了宋朝浓厚的饮茶风气天下人都用茶来宴席宾客,上到王公贵族,下到黎民百姓,无不沐浴在茶水之中,受茶水的熏陶,推崇茶水的高雅、宁静。现代日本茶道文化协会负责人森本司郎在其所著《茶史漫话》中也认为:正是中国的斗茶哺育了日本的茶道文化。

二、朱元璋与散茶发展

明代的贡茶数量有增无减,茶区百姓受尽贡茶之苦。加之,到了明代,各地散叶茶不断发展,而且不少茶叶质量已超过团饼茶,而且制作方法简便,不像团饼茶那样耗时费工。在上述背景之下,明太祖朱元璋根据若干奏章的反应,了解了真实情况后,决定对贡茶进行改革。从此不再进贡团饼茶,更换进贡散叶茶,减轻茶农的劳苦。

从中国茶类的发展来看,朱元璋的诏令确实对当时散叶茶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中国各地名优散茶的种类和数量显著增加。现今遗存并继承发扬的各种历史名茶,都与明代大力发展散叶茶有关。因此,明太祖朱元璋罢造龙团的这道诏令,无疑对中国名优茶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促进作用。

三、康熙与碧螺春

据说洞庭东山有座碧螺峰,石壁里生长着几株野茶树。每年春天,当地的老百姓都会背着茶筐前去采摘,炒制饮用,如此数十年,不见饮用者出现任何异状,当地百姓身体较之其他地区还更为健康、强劲。康熙朝的某一年,到了摘茶时节,老百姓又来采茶,茶叶长得特别茂盛,采多了筐装不下,只好把茶放在怀里。没想到茶受到体内热气蒸熏,突然散发出浓烈的异香,采茶者不约而同惊叫起来:吓煞人香!意思是香到极点了。于是,这种茶便叫做吓煞人香。

康熙三十八年,皇帝南巡,巡抚宋荦负责迎接。宋荦是著名诗人,精于书画,也擅长品茗。他深知康熙不喜铺张,眼下又是仲春时节,便令下属去买吓煞人香。康熙来到太湖,正陶醉在洞庭东山的秀丽风光中,宋荦进献了吓煞人香。只见茶条索紧结,卷曲成螺,白毫显露,银绿隐翠,煞是可爱。一经冲泡,恰似白云翻滚,清香袭人。品饮下来,更觉鲜爽生津,滋味殊佳。康熙随后问此茶何名,宋荦奏曰:此乃当地土产,产于洞庭东山碧螺峰,百姓又称之为吓煞人香。康熙说:茶是佳品,但名称却不登大雅之堂。朕以为,此茶既出自碧螺峰,茶又卷曲似螺,就名为碧螺春吧!于是,好茶便有了一个相匹配的美丽名字:碧螺春。

四、乾隆与龙井茶

史载,乾隆皇帝六次南巡到杭州,曾四度到过西湖茶区。他在龙井狮子峰胡公庙前饮龙井茶时,赞赏茶叶香清味醇,遂封庙前十八棵茶树为御茶,并派专人看管,年年岁岁采制进贡到宫中,御茶至今遗址尚存。乾隆十六年,他第一次南巡到杭州,在天竺观看了茶叶采制的过程,颇有感受,写了《观采茶作歌》。

乾隆皇帝不是死在任上,而是知老让位的。传说在他决定让出皇位给十五子时,一位老臣不无惋惜地劝谏道:国不可一日无君呵!一生好品茶乾隆帝却端起御案上的一杯茶,说:君不可一日无茶。这也许是幽默玩笑之语,也许是我应该退休闲饮之意,或者是兼而有之。

茶文化精选阅读

老舍与茶的不解之缘


老舍生前有个习惯,就是边饮茶边写作。据老舍夫人胡纟圣青回忆,老舍无论是在重庆北碚或北京,他写作时饮茶的习惯一直没有改变过。创作与饮茶成为老舍先生密不可分的一种生活方式。茶与文人确有难解之缘,茶似乎又专为文人所生。茶助文人的诗兴笔思,有启迪文思的特殊功效。饮茶作为一门艺术、一种美,自古以来就为文人的创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 茶在老舍的文学创作活动中起到了绝妙的作用。老舍先生出国或外出体验生活时,总是随身携带茶叶。据《茶馆》一剧王利发的扮演者著名艺术家于是之回忆:《茶馆》在国外演出时,使他较多地想起了茶,原来喝不着热茶,他便觉得什么液体都解不得渴。这时使他想到老舍先生生前告诉过他们的话:"出国时带上暖水瓶,早上出去参观、访问之前,先将茶叶放好,泡在暖水瓶中留着回来喝。"当《茶馆》真要出国演出时,可他们却把老舍先生说的话给忘了,谁也没有带暖水瓶,渴得受不了直嚷着要喝茶啦。

老舍先生的日常生活离不开茶。一次他到莫斯科开会,苏联人知道老舍先生爱喝茶,倒是特意给他预备了一个热水瓶。可是老舍先生刚沏好一杯茶,还没喝几口,一转身服务员就给倒掉了,惹得老舍先生神情激愤地说:"他不知道中国人喝茶是一天喝到晚的!"这也难怪,喝茶从早喝到晚,也许只有中国人才如此。西方人也爱喝茶,可他们是论"顿"的,有时间观念,如晨茶、上午茶、下午茶、晚茶。莫斯科宾馆里的服务员看到半杯剩茶放在那里,以为老舍先生喝剩不要了,把它倒掉。这是个误会,这是中西方茶文化的一次碰撞。 旧时"老北京"爱喝茶,晨起喝茶是他们的传统生活方式。他们得把茶喝"通"了,这一天才舒坦,才有劲头。

北京人最喜喝的是花茶,"除著花茶不算茶",他们认为只有花茶才算是茶,北京人有不少的人竟把茉莉花叫做"茶叶花"。老舍先生作为"老北京"自然也不例外,他也酷爱花茶,自备有上品花茶。汪曾祺在他的散文《寻常茶话》里说:"我不大喜欢花茶,但好的花茶例外,比如老舍先生家的花茶。"虽说老舍先生喜饮花茶,但不像"老北京"一味偏爱。他喜好茶中上品,不论绿茶、红茶或其它茶类都爱品尝,兼容并蓄。我国各地名茶,诸如"西湖龙井"、"黄山毛峰"、"祁门红茶"、"重庆砣茶"……无不品尝。且茶瘾大,称得上茶中瘾君子,一日三换,早中晚各执一壶。他还有个习惯,爱喝浓茶。在他的自传体小说《正红旗下》写到他家里穷,在他"满月"那天,请不起满月酒,只好以"清茶恭候"宾客。"用小沙壶沏的茶叶末儿,老放在炉口旁边保暖,茶叶很浓,有时候也有点香味。"老舍先生后来喜饮浓茶,可能还有点家缘。当然是饮浓茶易于精神振奋,能激发创作灵感。?? 中国人喜欢茶,西方人爱饮咖啡。世界文坛上有个巴尔扎克,写作时一壶咖啡一支笔,边饮边写,这和老舍先生边喝茶边写作真有异曲同工之妙。他们各自在茶与咖啡的刺激下,产生电火般的灵感。兴会神来之笔,创作出一部部世界文学名著来的。

抗战期间老舍蛰居重庆时,曾在一篇杂文里提出要戒茶,这决非本意。"不管我愿不愿意,近来茶价的增高已教我常常起一身小鸡皮疙瘩。"忆当年国民党统治下的陪都,连老舍这样的大作家也因物价飞涨而喝不起茶,竟然悲愤地提出要"戒茶",以示抗议。嗟呼,茶叶太贵,比吃饭更难。像老舍先生这样嗜茶颂茶的文人茶客,他是爱其物、恨其价,爱与恨兼融于茶事之中。

老舍好客、喜结交。他移居云南时,一次朋友来聚会,请客吃饭没钱,便烤几罐土茶,围着炭盆品茗叙旧,来个"寒夜客来茶当酒",品茗清谈,属于真正的文人雅士风度!老舍与冰心友谊情深,老舍常往登门拜访,每逢去冰心家作客,一进门便大声问:"客人来了,茶泡好了没有?"冰心总是不负老舍茶兴,以她家乡福建盛产的茉莉香片款待老舍。浓浓的馥郁花香,老舍闻香品味,啧啧称好。他们茶情之深,茶谊之浓,老舍后来曾写过一首七律赠给冰心夫妇,开头首联是"中年喜到故人家,挥汗频频索好茶。"怀念他们抗战时在重庆艰苦岁月中结下的茶谊。回到北京后,老舍每次外出,见到喜爱的茶叶,总要捎上一些带回北京,分送冰心和他的朋友们。

茶与僧侣的不解之缘


茶与僧有着先天的血缘关系。中国的茶文化可以说是由佛教僧侣缔造的,开山鼻祖陆羽就是寺庙出身。日本茶道也是由到中国进修的日本僧侣从大陆继承去的衣钵,所以日本的茶道从根子上就有先天性的禅味。

“茶禅一味”,是茶人们挂在嘴边的常谈,它的意思是,茶的味道之中,包含着禅理,而禅的境界与精神实质,又充满着茶味。总之,茶与禅,都有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幽静、苦涩、缥缈。

天下名山僧占多,名山出好茶,自古茶就与僧侣结下不解之缘。四川的蒙顶茶,就是和尚手植的。由僧侣或寺院培植创制的名茶,在中国名茶中占有重要位置,且为数众多,开化龙顶、普陀佛茶、黄山毛峰,简直不胜枚举。

僧侣之所以尚茶,是因为茶的功用,对于礼佛念经有益,茶可提神,可清心,可消睡。同时,大概也只有僧侣,才有足够的时间细细地品茶,从容地讲究茶道,依我揣测,现在颇为流行的以茶代酒的宴饮风气,恐怕也是缘出佛门。另外,茶树既可绿化美化寺院外的环境,又能利用山地,所产茶叶在满足自用外,一方面可用来招待香客,另一方面可对寺院收入不无小补,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

从现代的角度看,茶有至味,是禁欲苦修的僧人仅有的感官享受之一。茶给清静的出家生涯,增添了难得的滋味。赵州和尚的口头禅“吃茶去”,所指究竟为何,一直无解。不过,我们可以咂摸出,这三个字中确实大有禅机。

国内茶与佛教的关系,解放后越来越淡。除了极个别地方以外,茶和僧侣已经不再有多么密切的关系,尤其是在种茶、产茶、品茶方面,如今很少能找到现实中还有哪处寺院的高僧仍然以茶为业。

千百年来形成的文化传统,毕竟有着强大的惯性,至少在中国的知识分子的集体潜意识中,茶和僧还是联在一起的。因此,这两年,“茶禅一味”的书法作品,在茶馆中就处处可见。业茶者的文化定位与包装,也就有意无意地向佛教借势。

北京的明慧茶院就深得个中三昧。虽然京西的大觉寺并不产茶,以前也无茶院茶室,可是当国风企业租下大觉寺上下两个院落:一个经营菜馆,一个经营茶院,市场效果却奇佳,一时间,明慧茶院几乎与大觉寺在知名度上并驾齐驱。要知道国风企业不过是家新办广告公司,而大觉寺可是辽代建成的千年古刹呀!这也算是巧借东风的生意场招数。

茶艺师与茶艺的不解之缘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一篇《茶艺师与茶艺的不解之缘》,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茶道讲究气,修了气,便有了生,有生气的人自然在各方面都会顺畅,所以茶艺师与爱茶之人的气与场一般都比较强。

茶讲究天人合一,尊重自然法则,循序而进,不急于求成,做相对于自己合适的事。在这里专业的茶艺文化陶冶,唤醒了人的善良,在忙碌的都市生活之中,教会了人要平和,从容。时间久了,人也会变得仔细,耐心,淡定,眼光也会变得柔和。

一壶五杯,情谊长存

茶艺师对茶的理解并不仅停留在感性的基础上,而更多需要把对茶的深刻理性认识运用到冲泡之中,在充分理解了每一款茶的不同特性种类之后,再加入每一个小小的细节,如温度,时间,茶的投放量,茶器选用等,在这些都做好细心准备后,还要小心操作,最后在冲泡时需要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将情感与茶品结合起来,因此每位茶艺师对茶的专业理解与平和心态,缔造了茶艺这一内修的行业。

每日细心打理茶器

他们每天的工作除了对茶有一个专业上的研究探索,还需要不断从各方面丰富自己,对器悦、香悦、花悦、音律、绘画、书法、艺术等方方面面的丰富。

最后,在庞大的综合知识体系中,淡而处在,舍弃一些,才能得到那些真正适合自己的。

花悦自悦

茶的价值,就是人的价值,简单却不易懂,每一位茶艺师对于茶的认识都是不同的,我们来听听他们对茶艺的自序。

赵校琨茶艺师

茶的价值,就是人的价值,对我来讲,泡好每一壶茶就是我人生价值的体现,让每一冲每一泡都对得起每一款茶与每一位爱茶之人。

丁莉茶艺师

茶,简单却不易懂,懂了也就变得简单,如果可以,我愿一直坚持。

刘文婷茶艺师

在茶行业做了8年时间,从刚开始不了解到热爱这个行业,茶给我带来了一些有品味的朋友,也让我接触到茶文化的内涵,让我知道了人生的位置和目标,我会更爱这份工作。

丁洪彩茶艺师

普洱茶是一种养生的精品,一旦你接触到了“他”,你就会喜欢上“他”爱上“他”,让你时不时的想起“他”。

李思缘茶艺师

有缘接触到茶,在又苦又甜的味道中品到生活的真理,也让一颗躁动的心被陈化平稳,因为喜欢才要做到更好。

郭晓静茶艺师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方无隅,只有用心品过才懂得。

道家与茶文化的不解之缘


道家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而茶文化也是中国原汁原味发展起来的,两者自然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江西上饶的三清宫古殿,为游客表演古茶“三清红”茶艺,吸引了不少围观。同时也展开了一场道家与茶文化的大讨论。

那就先说说三清宫吧。三清宫是三清山道教的标志性建筑,东倚聚仙台,南靠九龙山,西邻演教殿,北踞龟背石,占据了三清福地藏风聚水的最佳风水宝地。自古以来就和茶有着不解之缘,可以说道教与茶相生相存。

山中的云雾无视人们的热情,缥缈空灵,石砌的古殿带着尘封的岁月静静矗立。身穿传统服饰的女孩似乎又把人的思绪带到了千百年前。只见大殿上古乐声起,两名女孩席地而坐进行了一场精彩的茶艺表演。

三清宫道茶的茶艺十分讲究,分为:洗杯(老道拜月)、赏茶(观音赏曲)、投茶(葛洪献丹)、洗茶(神龙戏松)、出汤(飞蟒出山)、分汤(三龙出海)、奉茶(猴王献宝)等七道工序,如清殇流水,古韵迭出,演绎了道家茶文化的经典所在。

早在400多年前,有着红茶鼻祖的河红从被誉为“万里茶路第一镇”的上饶铅山河口口岸出发,当时,作为河红品种之一的三清山茶,就是沿着古老的茶马古道,穿州过府,走到铅山河口口岸,然后从此出发,向北沿着京杭运河走向大江南北,向东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而走向欧洲市场,至今,三清红道茶仍享誉国内外。

从斑驳光阴里走出的三清红道茶,带着道教的香火气味,就如同谪仙,将百年、千年前的茶香放入你我口中。

基诺族与茶的不解之缘


云南普洱茶闻名世界,基诺山是一个著名的产茶区,驰名中外的普饵茶就是当地的特产,民间多喜喝老叶茶,喝茶时一般都将老叶揉炒后放入茶罐加水煮至汤浓方饮。基诺族人还有一种特别的吃茶方式,就是凉拌茶,现在我们一起走进基诺族文化,了解大山里的基诺族茶叶,以及普洱茶的那些传说。

基诺族史诗《麻黑和麻妞》关于茶最早的描述是:传说古代白天出7个太阳,夜里出7个月亮,七天七夜后植物被晒死,火焰升腾变成乌云,接着大雨倾盆,淹没了大地与人类。世上只有麻黑、麻妞兄妹得到创世女神“阿嫫腰白”指点,带着茶籽、棉籽等躲进大鼓内,漂到攸乐山,兄妹种茶植棉繁育后代,形成了今天的基诺族。

《阿嫫腰白两次创世说》关于茶的描述是:阿嫫腰白造好天地、分好民族,准备为各民族分地,但基诺族路远未来,亲自去请,基诺族胆小不肯去,阿嫫腰白生气扭头就走,走到孔明山的时候,想到基诺族无土地生活会很苦,就抓了一把茶籽向后一撒,撒在曼卡和龙帕的土地上,所以曼卡和龙帕的茶叶特别多。

《诸葛亮南征“丢落”说》关于茶的描述是:一部分士兵因贪睡而被“丢落”在这里,后来这些人虽然追上了孔明,但不再被收留,为了这些落伍者的生存,孔明赐以茶籽,命其好好种茶,还叫照他帽子的样式建盖房屋。因此,基诺族也将孔明尊称为茶祖。他们的建筑建盖得像“孔明帽”,世代就居住在“孔明帽”里。他们尊奉诸葛孔明,甚至在祭神时也呼喊孔明老爹。

云南少数民族中,好茶的民族不在少数,而好茶以致于到“吃”的民族并不多,基诺族是其中的一个。基诺族喜爱吃凉拌茶,其实是中国古代食茶法的延续,这种原始的食茶法在基诺语中被称为“拉拔批皮”。

用料:茶树的鲜嫩新梢,黄果叶、辣椒、大蒜、食盐等。

制作方法:将刚采来的鲜嫩茶树新梢,用手稍加搓揉,把嫩梢揉碎,放于碗内。再将新鲜的黄果叶揉碎,辣椒、大蒜切细,连同适量食盐投入盛有茶树嫩梢的碗中。最后,加上少许泉水,用筷子搅匀,放置一刻钟左右,即可食用。

凉拌茶实已不仅是茶,也是一道菜,既可招待远方客人,又是基诺人日常吃米饭时的佐菜,是基诺族茶文化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

基诺族的饮茶方式主要有烤茶和煮茶两种。

烤茶的制作一般是先用炭火将土罐烤热后,把茶叶放于罐内烤热烤黄烤香,再加入开水煮沸。传统的烤茶浓烈异常,常需兑入清水以使其清淡。基诺族烤茶醇香浓厚,色浓味香,不仅是基诺族同胞的一种古朴茶饮,还是云南思茅地区各少数民族世代沿袭的古朴茶饮,也是招待贵宾的一种礼茶。

煮茶,在基诺族中较为常见,其方法是先用茶壶将水煮沸,随即在陶罐内取出适量已经过加工的茶叶,投入到正在沸腾的茶壶内,经3分钟左右,当茶已经浸出时,即可将壶中的茶注入到竹筒,供人饮用。不管是烤茶还是煮茶,都是以饮用茶汤为目的的,故将其归结为“饮”茶文化。

以上基诺族的用茶、制茶方式,至今在攸乐山完整保存。从基诺族食用鲜叶到加工制作各种干茶的发展过程,可以窥见中国茶文化的衍变轨迹。

基诺族的凉拌茶是一种古老原始的利用茶的方法,是基诺族最具特色的茶文化遗产之一。世居攸乐山的基诺族祖先在远古时代就发现了茶的价值,创造了独具特色、丰富精彩的茶史与茶文化。

普洱茶与清朝皇室的不解之缘


清朝廷喜爱普洱茶,就像末代皇帝溥仪对作家老舍所言:"普洱茶是皇室成员的宠物,拥有普洱茶是皇室成员的显贵标志",还说:皇室成员的饮茶习惯一般是夏喝龙井,冬喝普洱。在进贡京师的普洱茶中,极品名叫"金瓜…

普洱茶作为茶中珍品,上贡朝廷,还曾作为礼品馈赠他国。清朝廷由于特别喜爱普洱茶,规定每年需上缴贡茶6万6千斤。在普洱府治所在地宁洱镇,官府专门设有茶厂、茶局,统管茶叶的精工制作和上贡朝廷。普洱茶上贡朝廷,是由地方官吏负责组织的。在进贡清宫茶叶中,来自西双版纳原始森林的大叶种茶与各地进贡的小叶种茶相比,茶叶、茶性大不相同。其茶味特别浓厚,助消化能力特别强,性温味香,有医疗保健作用,这些特点,特别适合游牧出身、肉食为主的满清朝廷皇亲国戚的需要。于是,普洱茶系列中的"女儿茶"、"团日本茶道茶"、茶膏等,深得帝王、皇族、将相的钟爱,一时间,宫中以饮普洱茶为时尚,有的泡饮,有的熬煮奶茶,朝廷所重,民间仿效,普洱茶在清朝时声誉人震。《红楼梦》有贾宝玉喝女儿茶助消化的描写。《宫女谈往录》(金易沈义羚着)也提到慈禧太后喜喝普洱茶:"老太后进屋坐在条山坑的东边。敬茶的先进上一盏普洱茶,图它又暖又能解油腻".

在西双版纳,无论是爱尼人的土锅茶、蒸茶、傣族的竹筒香茶;还是布朗族的青竹茶,拉祜族的烤茶以及基诺族的凉拌茶,彝族(香堂)的火焯茶等土风茶艺,都毫无例外地有着治病养生的诸多功能。

普洱茶进贡朝廷,至迟起于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云贵总督鄂尔泰推行"改土归流"时应已岁贡。3年后设置"普洱府治",控制普洱茶购销权利,同时推行岁进上用茶芽制,选最好的普洱茶进贡朝廷,以图博得皇帝的欢心。并曾得到皇帝多次赐匾,"朝天贡端"就是当时所赐。

清朝廷喜爱普洱茶,就像末代皇帝溥仪对作家老舍所言:"普洱茶是皇室成员的宠物,拥有普洱茶是皇室成员的显贵标志",还说:皇室成员的饮茶习惯一般是夏喝龙井,冬喝普洱。在进贡京师的普洱茶中,极品名叫"金瓜贡茶".《普洱茶》一书记述:"金瓜贡茶乃是采用西双版纳倚邦茶山之茶所制。在杭州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还有实物,已被视为"国宝".1963年,故宫清理清宫贡茶,获两吨多,其中就有一些保存完好,最长时间达150年以上的普洱茶。有团茶(砣茶)、女儿茶、茶膏等品种,还有普洱茶精品人头茶(人头形状的茶团)1个,重约5斤,形状完整,色泽鲜明。

清朝廷收纳的普洱茶,除了供皇宫享用和分送皇亲国戚之外,还当作高级礼品馈赠外国使团。如公元1792年,英国特派前驻印度马德拉斯总督马戛尔尼爵为首的观光团一行茶起源95人来华,以向乾隆祝贺80大寿为名,要求清廷增设通商口岸,降低关税,允许设立租界,派驻公使,并送上大批寿礼。乾隆没有同意英方的要求。但作为礼尚往来,也回赠了大批珍贵礼物,其中就有普洱茶和普洱茶膏。西双版纳历代封建首领也把普茶视为珍贵之物。据《泐史》记载:"明朝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车里宣慰史,刀应勐为其妻(缅王之女)回缅省亲准备的礼物中,就有普洱茶4筒,每筒5团,与金银珠宝并重。

“安且吉兮”与白茶的不解之缘


话说安吉白茶生长在浙江西北部天目山北麓的安吉县,全县面积1886平方公里,建县于东汉灵帝中平二年(公元185年),至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汉灵帝赐名安吉取《诗经》安且吉兮之意。安吉生态环境优越,植被覆盖率分别达73%,是天然的绿色世界。2006年6月安吉被授于全国首个生态示范县。安吉是中国毛竹之乡、中国转椅之乡、中国民间书画之乡、中国白茶之乡。

安吉白茶属绿茶类,按绿茶加工原理并根据安吉白茶自身的品质特性,形成了特有的加工工艺,确保安吉白茶自然品质的体现。一芽二叶制成的干茶外形条索紧细,形似凤羽,色泽翠绿间黄,光亮油润,香气清鲜持久,滋味鲜醇,汤色清澈明亮,叶底芽叶细嫩成朵,叶白脉翠,真可谓形美、香醇、色明、味鲜。安吉白茶经生化测定,其氨基酸含量在5-10.6%,高于普通绿茶3-4倍,具有较高的提高人体免疫能力和减缓衰老之功效,已故茶学专家庄晚芳教授誉安吉白茶集观赏、营养、经济三大价值于一体,是不可多得的茶中珍品。

安吉白茶从单株野茶王发展至2006年全县已拥有安吉白茶园4.5万亩,年产量达330吨,产值3.5亿元(其中省级无公害茶基地认证面积3.6万亩,有机认证茶面积0.7万亩,绿色食品基地4家,面积0.4万亩),计划到十一五末安吉白茶面积达7万亩,产量685吨,产值5.5亿元,生产面积、产品质量、生产效益同步发展,真正成为安吉农业的支柱产业,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

根据安吉白茶品种的特殊性,产业区主要分布在海拔高度、适度的坡度、坡向、植被茂密肥力基础良好的高山茶区。建立以溪龙、递铺、皈山为核心的示范基地,推广无公害标准化茶园生产,先后建成了两个省级标准化示范园区和一个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园区,以小户连大户、大户靠合作社、合作社接中心的模式扩大无公害、有机茶生产,确保产品质量安全。

在规范管理和产品质量方面:建立安吉白茶组织管理机构,具体落实安吉白茶标准的推广实施和质量监控;定期或不定期对安吉白茶上柜产品进行抽检,发现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为强化安吉白茶生产管理,提高安吉白茶产品质量,先后制定并实施了《安吉白茶》县级地方标准、省级推荐性标准、省级强制性标准,国家级标准正在报批过程中。标准建立后以标准为技术支撑,以中心为纽带,建立安吉白茶研究中心+基地+农户,安吉白茶研究中心+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标准化推广模式,推动标准的实施。并根据安吉白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管理规则:实施了四统一管理体系,即统一品牌安吉白茶品牌;统一质量标准:《安吉白茶》标准;统一包装:统一进行包装设计,实行母子商标管理(安吉白茶证明商标+企业商标),并依据茶园面积核准包装印制数量;统一监督管理: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为主体,小户靠大户、大户联合作社的监督管理机制,形成了企业自律、中心管理、行政监督相结合的安吉白茶品牌管理体系。

在品牌建设和宣传方面:今年世界休闲博览会在杭州召开,安吉作为国际休闲博会的分会场,安吉白茶研究中心配合县人民政府举办了《宋皇贡茗安吉白茶开采节》,邀请了全国茶学界专家和领导参加活动,同时还特意邀请全国百家知名茶馆经理年会放在安吉召开,借这些茶事活动让人们认识安吉,了解安吉白茶,并通过他们让更多的人品尝安吉白茶。

中国茶文化与佛教的不解之缘


中韩两国佛教的友好交往源远流长,早在南陈时,新罗僧缘光即于天台山国清寺智者大师门下服膺受业,随着天台山宗佛教的友好往来,饮茶之风很快进入朝鲜半岛,并很快从禅院扩展到民间。公元十二世纪后,新罗德兴王又派遣唐使金氏来华,其实唐文宗赐予茶籽,朝鲜开始种茶。从此,饮茶之风很快在民间普及开来。

总的来说,国清寺对中国茶叶东传,特别是日本,韩国的饮茶与种茶,起到重要的作用。

日本茶道的重要源头径山寺径山寺不仅以径山茶宴闻名于世,而且径山寺作为日本禅宗的重要发源地,对日本禅宗发展影响至深。

日本禅宗圣一派开山辩圆圆尔,佛光派开山无学祖元,宗觉派开山兀庵普宁是起弟子。祖元的佛光派在镰仓、室町时期影响极大,其弟子一翁院豪也于宋理宗端平元年(1234)入宋到径山无准禅师处参禅。大休派开山正念,无象派开山静照嗣法于径山寺的石溪心月,大应派开山南宗绍明在径山万寿禅寺从虚堂智遇受法。

大觉派开山兰溪道隆曾到径山参问无准师范,痴绝道冲,曹洞亲之祖道元曾到径山参问浙翁如锬,日本禅宗始祖,千光派开山荣西和法灯派开山无本觉心都曾到过径山。宋理宗开庆元年(1259年),日本南浦绍明禅师来径山寺求学取经,拜径山寺虚堂禅师为师。学成回国后,将径山茶宴仪式,以及当时宋代径山寺风行的茶碗一并带回日本。在此基础上,结合日本国情,使日本很快形成和发展可以茶论道的日本茶道。同时,将从天目山径山寺带过去的茶碗,称之为天目茶碗,在日本茶道中使用。至今,在日本茶道表演过程中,依然可以见到当年从中国带去的天目茶碗的踪影。

中日禅僧在把中国禅宗传入日本的同时,也把中国寺院的茶礼,特别是把径山寺的斗茶点茶茶会茶宴传入日本。这中间,荣西、南浦绍明、道元、清拙正澄等尤有殊功。日本《类聚名物考》记载:南浦绍明到余杭径山寺浊虚堂传其法而归,时文永四年。又说:茶道之起,在正中筑前崇福寺开山南浦绍明由宋传人。日本的《续视听草》和《本朝高僧传》都说:南浦绍明由宋归国,把茶台子茶道具带回崇福寺。

可以说,日本茶道源于中国茶道,径山寺茶礼是日本茶道的重要源头。

茶圣劳作的千年古刹南京栖霞寺栖霞寺位于江苏省南京市东北,栖霞山中峰西麓。建于南齐永明元年(483年),为中国丛林四绝之一。中国第一首以名茶入诗的诗篇,既是唐代诗人李白在栖霞寺居留期间所做的《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唐代诗人皇甫冉在《送陆鸿渐栖霞寺采茶》中称:采茶非,远远上层崖说的是唐代陆羽在寺旁采茶的情景。对此,明人李日华在《六研斋二笔》有注释:摄山栖霞寺,有茶坪,茶生榛莽中,非经人剪植者。唐陆羽如山采之,皇甫冉再作诗送之云。清代乾隆《江南通志》载:江宁天阕山茶,香气俱绝。城内清凉山茶,上元东乡摄山茶,味皆香甘。其寺周围,现为着名的雨花茶产地。

古往今来,栖霞寺一直蕴涵着茶文化的意境,与茶结缘。

佛地颂茶的胜地景宁惠明寺惠明寺位于惠明寺,以寺扬茶,又以茶扬寺,是佛地颂茶的胜地之一。

中国禅茶文化发源地赵州柏林禅寺柏林禅寺坐落在河北省赵县县城(古称赵州)东南角,与天下第一桥赵州桥遥遥相望。它最早建于汉献帝建安年间(196-220),古称观音院,南宋为永安院,金代名柏林禅院,自元代起即称柏林禅寺。这座古刹虽几经兴衰,却仍然香火绵延、高僧辈出。据僧传记载,着名的译经大师玄奘在西行印度取经之前,曾来此从道深法师研习《成实论》。

晚唐时,禅宗巨匠从谂禅师在此驻锡四十年,大行法化,形成影响深远的赵州门风,柏林禅寺因此成为中国禅宗史上的一座重要祖庭。赵州禅师(778-897),法号从谂,是禅宗史上一位震古烁今的大师。虽然道誉四布,并有燕赵二王的供养护法,但他的生活却十分朴素清贫。他的绳床一脚折,以烧断薪用绳系之。他经常是裤无腰,褂无口,头上青灰三五斗。土塌床,破芦席,老榆木枕全无被。禅师正是在这种艰苦的生活环境中弘传祖师心印,接引四方学人。脍炙人口的吃茶去洗钵去庭前柏树子狗子无佛性等公案不仅启悟了当时的许多禅僧,而且流传后世,广泛的被茶道学者引用和研究,历久弥新。

赵州是赵州茶的发源地,是禅茶文化的发源地,是当代生活禅的发源地,2005年柏林禅寺举办天下赵州禅茶文化交流大会,来自世界各地的禅茶学者云集赵州。柏林禅寺老方丈、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因对赵州祖庭的复兴及推动中韩禅茶文化交流所做贡献而荣膺第九届韩国茗园茶文化奖的净慧老和尚,此前在邢台三剑茶艺馆与河北茶文化专家舒曼、项春霞、尹纪周等一起提出了代表中国禅茶文化精神的四个字正、清、和、雅,并在这次会议上公之于世,得到了与会专家学者们的肯定和支持,此举在中国茶文化发展史上书写了重要的一笔。为茶文化的进一步升华,对于茶文化如何更好地与禅文化结合,也提供了一个历史的契机。

柏林禅寺,以禅传茶、以茶弘禅,成为了接引当代人从学茶而步入禅境堂奥的一所文化重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