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普洱茶逆市受宠 年升值超一倍

发布时间 : 2021-08-31
高端普洱茶 普洱茶高端

高端普洱茶。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端普洱茶逆市受宠 年升值超一倍”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高端普洱茶逆市受宠 年升值超一倍”相关知识!

受国八条和国际经济环境影响,高档名优茶价格大幅下跌,跌幅在10%-50%之间,不同茶类跌幅略有区别,唯有普洱茶继续保持上涨态势。广东省茶业行业协会秘书长张黎明表示。

红酒论酒庄,普洱讲山头。这是业内较为认同的一种说法。投资普洱,资本选择的都是数量有限的山头茶。普洱茶上涨最厉害的产区要数云南的老班章。有业内人士分析,老班章寨子比较小,古树茶量少,再加上一叶一芽的采摘生产要求,盘子小,游资易操作,易炒起来;像易武、景迈等产区的茶树多、产量大,炒家就难以炒起来。

老班章的古树茶这几年都在炒,2013年这个地区的毛茶收购价最高时达6000元/公斤,甚至8000元/公斤,冰岛古树茶毛茶则炒至1万-2万元/公斤。当地的茶商表示。

受云南干旱产量减少、游资炒作等因素影响,2013年云南部分产区的原料毛茶上涨50%以上。除此之外,人工、运输成本的上涨也推高价格。云南的茶农说,去年此时收茶人工费大约90元/天,而现在暴涨到130多元/天,而在高强度密集采摘的需求下,甚至都很难招到人。有业内人士预测未来人工成本仍将持续上涨,因此古树茶、山头茶的原料成本也加呈上升趋势。

按照惯例,每年年末到下一年年初通常是普洱茶热销的时期。云南当地的茶农说:以前都是等到过完农历新年,茶商才会进山定茶收茶。但是最近好多茶商已经拿着大笔的现金去来预订明年的春茶了。更有消息传出,在最热门的古树茶产区云南老班章村,茶农们已开会讨论,初定将2014年的老班章春茶收购价大幅提高。

业内人士预计除了老班章的2014年春茶继续要上涨以外,易武茶区的一些名山名寨的春茶也要明显上涨。其中麻黑寨、弯弓寨、落水洞这些易武名山头春茶预订价格相比2013年价格已经上涨30%以上,估计等到春茶采摘的季节价格还会上升。业内人士预测,今年高端茶价格上涨已成定局。而普通档次的普洱茶价格涨价幅度预计为10%20%,和往年情况差不多。

茶文化精选阅读

普洱茶集团 07年普洱春


【名称】普洱茶集团普洱春

【规格】357克

【生熟】生茶

【年份】2007年

【批号】4月18日

【产地】云南普洱市宁洱县

【原料】选用纯正云南大叶种茶菁,采用传统方法精心制作。

【储存方式】不要让太阳光直射,通风,干燥,远离异味。

【普洱春简介】普洱茶(集团)公司简介:前身为成立于1975年4月的“普洱茶厂”,是一家历史悠久从事茶叶种植、加工技术推广、茶文化传播及茶叶营销的专业公司。公司自营6大生态茶叶基地,土地总面积约45000亩,茶园面积超万亩,茶树均生长于海拔1500米以上的高山,独享天地之精华,公司固定资产上亿元,现有各类管理人员及茶工3000多人。主要产品有传统普洱茶,部优产品板山毫峰(绿茶),深加工产品干吃茶、普洱茶饮料等100多个品种,产品多次荣获国家级、省级金奖、银奖、名优茶、优质茶称号,是云南省“放心食品生产企业”。公司已经通过“绿色食品”认证及“ISO9001:2000国际管理体系”认证,公司拥有自营出口经营权,注册商标“普秀”牌。

【实物图】以下图片由“同益堂”提供

【开汤汤色】

【本茶特点】

光绪皇帝一年要喝33斤多普洱茶


老舍先生曾问溥仪:你当皇上时喝什么茶?溥仪告知:“清宫生活习惯,夏喝龙井,冬喝普洱,拥有普洱茶是皇室地位的标志。皇帝每年都不放过品茗普洱头贡茶的良机。”并说:“普洱茶是皇室成员的宠物,拥有古六大茶山产的普洱茶是皇室成员显贵的标志,普洱茶还是朝廷馈赠各国首脑、贵宾的礼品,深受外宾喜爱。贡茶制一直持续到光绪三十年,历时163年,后因清朝末期,内部动荡,社会治安不好,贡茶送到昆明附近被贼抢,朝廷鞭长莫及,没有追究,贡茶制到此结束。”

明代以六安茶为尊,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称:“六安州之片茶,为茶之极品。”为何到了清朝,皇家反而更偏爱普洱茶呢?

从史料看,清廷对茶的选择是兼收并蓄的,在乾隆朝《御制清文鉴》中,收入了清茶、黑茶、奶茶、芝麻茶、面茶、麦茶等。饮茶在皇家,是一件大事,据《光绪会典事例》载:“初制,茶房设总领3人,承应长4人,并清茶房承应长4人。膳房设总领3人,承应长2人,庖长3人。”即茶房、清茶房、膳房三个部门共同负责,仅官员便有19人之多。

自乾隆朝起,清廷每年在重华宫会举办专门的茶宴,一般在正月初二至初十之间,由皇帝亲自主持。乾隆帝以“以松实、梅英、佛手烹茶,谓之三清,尝于重华宫集廷臣及内廷翰林,联句赋三清茶诗。”

这个三清茶是用雪水烹制的,乾隆还写过“秋荷叶上露珠流,柄柄倾来盎盎收。白帝精灵青女气,惠山竹鼎御窑瓯”,记录了在荷叶上收集露珠用来烹茶的过程。

相比于明代,清朝更重视普洱茶,因其“酽”,冬天饮用,既可暖身,又可去油腻。沈义羚在《宫女谈往录》中说:“老太后(慈禧)进屋坐在条山炕的东边,敬茶的先敬上一盏普洱茶。老太后年事高了,正在冬季里,又刚吃完油腻,所以要喝普洱茶,因它又暖又解油腻。”

清朝皇帝来自游牧民族,偏好荤食,且家族有高血压遗传史,在农耕地带生活,饮食不节易生疾病,所以特别青睐普洱茶。

据档案记载,光绪时“皇上用普洱茶,每日用一两五钱,一个月共用二斤十三两,一年共用普洱茶三十三斤十二两”,一年喝33斤多,还不算“一年陆续漱口用普洱茶十一两”,这个量也实在惊人。

不过,在喝普洱茶的同时,清宫也依然喝六安茶,要求地方每年进贡400袋(每袋1斤12两),但入不敷出,不得不节约使用。乾隆元年(1736年),甚至索贡多达700袋。令人怀疑:皇家人口不多,为何要喝这么多绿茶?

其实原因不复杂,除了喝之外,还要用于赏赐和祭祀。清宫在祭祀中需烧一种叫“乌卜藏”的香,其中含沉香、白檀香、柏木香等,此外要加入武夷茶、六安茶等,多少好茶就这么被白白烧掉了。

云南主要茶产区普洱市介绍


普洱市相传建兴三年(225年)春,蜀汉丞相诸葛亮请缨南征,平息南中诸郡叛乱。七擒七纵孟获,孟获受感召跪于帐前说:“……自古未尝有过,安得不服乎!天公威也,南人不复反矣。”诸葛亮请孟获入帐,设宴庆贺,委任孟获照旧掌管南中事务,所占之地尽皆退还。孟获及所胁从的部族酋长、蛮兵无不感戴,欢呼跳跃。诸葛亮经过一个月的艰苦跋涉之后,回到斑鸠峰下的坝子安营扎寨。数月来不毛之地的长途征战之后,思念起翠竹掩映的隆中茅庐,于是在帐中挥毫写下“思茅”二字。次日邀约各酋长会盟,拿着书写的“思茅”二字说:“此地就称思茅吧!”当地一酋长跪拜双手接过写有“思茅”的绸绢,众酋长胜感荣幸,欢呼丞相赐地名。由于部族语音的缘故,欢呼中喊的都是“思茅”的谐音,有的喊思摩,有的喊思么,有的喊西卯!(《中国茶城——思茅》编辑委员会)

思茅地区于2004年4月撤地设市,更名为思茅市,2007年5月更名普洱市,管辖普洱市、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墨江哈尼族自治县、景东彝族自治县、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澜沧拉祜族自治县、西盟佤族自治县。

普洱市地处云南省中南部,省内与临沧市、大理白族自治州、楚雄彝族自治州、玉溪市、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相邻,西南与缅甸交界,东南江城县与老挝、越南交界,面积45385平方千米,人口200多万。北纬22°02′~24°50′,为云南省面积最大地区。北部山势排列紧密,往南向东南、西南散开,呈扫帚状,北高南低;最高海拔3370米,最低海拔317米。主要河川澜沧江由北部临沧边境贯穿境内西南部。北回归线从中部景谷、墨江穿越,将全区大致分成南北两大部分。年平均温度15℃~20℃,年平均相对湿度77%~85%,年平均降雨量1100毫米~2200毫米。在10个辖区县市中,每个县市均有生产茶叶,其中以普洱市、景东、景谷、澜沧、江城等地为主要生产县市,而滇绿、滇青均有大量生产。

普洱市森林覆盖率达63%,有哀牢、无量两大山系的浩瀚林海,号称“绿海明珠”。经专家考察论证,在普洱市内7个县的29处密林中,有近8万亩野生古茶树群落,有镇沅县千家寨2700余年和2500余年的两棵野生茶王树,普洱县困卢山和板山两棵千余年的野生古茶树,景谷县正兴一棵千余年的野生古茶树,澜沧县邦崴千余年过渡型古茶树,景迈、芒景村千余年栽培型的万亩古茶园。以上等等属于云南普洱茶珍贵文化资产,均集中在普洱市。(《中国茶城——思茅》编辑委员会)

目前普洱市在政府强力主导下,全力发展普洱茶产业,扶植补助多家民间茶厂企业。2005年底把思茅市改为普洱市,普洱县改为宁洱市,展现了政府做大做强普洱产业的决心。普洱市目前已开发栽培野生茶、野放茶区,集中在北部的景谷、景东、镇沅,以及西南部澜沧县、西盟县。整体栽培古树茶总面积与老茶树,远超过西双版纳地区,在政府协调主导下,极有可能在近年超越西双版纳普洱茶产量与地位。

余姚市惊现6000年前古茶树


田螺山遗址出土6000年前的古茶树!近日,在日本金泽大学举行的余姚田螺山遗址自然遗存综合研究日方成果报告会上,传来这一振奋人心的信息。

余姚田螺山遗址出土6000年前古茶树

古茶树出土于余姚田螺山遗址。发现山茶树的地块,约10多平方米,其中一片似为一浅坑,考古编号为H4。2004年上半年,考古人员就从那里1米多深的地下挖掘出土了多个块状和枝条状的树根及根须,它们出土时全部直立,并大体位于建筑遗迹附近。这些植物根须明显有人工栽培的特征。出土后,块状茶树根一直保存在水中。在琳琅满目的出土文物中,其中一件小陶器有半环形把手,还有洒水小嘴,这如同民间常用的小茶壶。主持田螺山考古多年的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孙国平说,考古发掘主要是把地下的遗迹和遗物用科学的方法挖掘出来,加以严密的记录和分类保护,然后提供给各方专家去分头深入研究。这次鉴定古茶树的权威单位和专家出自“田螺山遗址自然遗存的综合研究”课题组。应邀参与课题研究的日本东北大学铃木教授从众多树种取样检测中,鉴定其中的6个根须样品均为山茶属。

专家认为,田螺山遗址发现了似为间隔配置的树根遗迹,经过分析的6例木材样本结果显示,均为山茶属的同种树木。木材树芯无髓,年轮的方向变化显著,年轮界限不明确,导管和纤维的细胞壁很薄,纤维直径及放射组织细胞较大,这些特征说明标本确为根部木材。种种迹象均表明,这些山茶属的树木是人为种植的。这些山茶属树木,木材结构非常近似,具体的树种识别有一定困难,然而其木材结构与栽培茶树一致,这也能够证明这些山茶属木材确为茶树。

专家指出,田螺山遗址自然遗存研究课题组认定“山茶属树木确为茶树”,并指出“这些山茶属的树木是人为种植的”。这一突破性的发现,表明6000年前田螺山村落的人们很可能已开始人工栽培茶树,并使用陶器煮茶、喝茶。这一考古发现也使民谚“柴米油盐酱醋茶”找到了极早的历史渊源,表明“茶”很早就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田螺山遗址与河姆渡遗址同属河姆渡文明体系。30年前,河姆渡遗址出土的人工栽培水稻曾震撼世界。如今,田螺山遗址出土的人工栽培茶树可与水稻相辉映。河姆渡文化中的水稻与茶叶遗存,乃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2000至2003年的普洱茶


港、台茶商掌握了旧茶的资源,卖出一点货,就升一次价。他们控制着货量,每次都不会卖很多出来。芳村的茶商慢慢就觉得很不爽,好像是为港、台茶商打工似的。

2000年2003年,是普洱茶市场,由模糊向清淅;由杂乱向规范;由劣向优转变的成熟期。由于普洱茶特殊,造成了特殊的市场。这时期的市场也成为了日后普洱茶炒作的基础。历史似乎一切都向着炒作的方向走,也似乎一切都在为后来的炒作在准备。所谓,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如果没有相应的时势,任何英雄都是无能为力的;但有时候时势又是需要英雄出来振臂一呼,促成时势的发展,成就传奇的历史。普洱茶后来的大发展,大炒作,不是任何人随便可以造成的,它是有相应的时势,又有相应的英雄才成就的。往后的历史可以证明这一点。

港、台茶商掌握了旧茶的资源,卖出一点货,就升一次价。他们控制着货量,每次都不会卖很多出来。芳村的茶商慢慢就觉得很不爽,好像是为港、台茶商打工似的。因为,港、台茶商每次都升价,就限制了芳村茶商的利润,普洱茶不管涨了多少,你只能赚一点差价。台湾的茶商跟芳村的茶商不同,台湾的茶商直接到芳村普洱茶市场推销,他们掌握了销售渠道。香港的茶商靠台湾茶商推销,所以台湾茶商有筹码跟香港茶商谈货量。但台湾的茶商不靠芳村茶商推销,他只是供货给你销售,给钱了赚,你不爱赚,大把人爱赚这个钱,卖他们的货。所以芳村的茶商没有筹码跟台湾茶商谈货量,他给多少你,就是多少。

正常的商业运作,货越拿得多,就越便宜的。但普洱旧茶是越拿得多越贵,而且不会一次卖太多给你。因为货主下次要升价。理由是数量有限,不可再生。这是一个很好的理由,事实也是如此。因为时间是绝不能再造的,这是人人都信服的常识。这就给普洱茶日后大炒作打下了很坚实的基础。

这个理由也从心底里说服了芳村茶商,他们也觉得无可非议,有限稀缺的货,是应该不断地升值的。乃至他们日后也是不断地用这个理由,说服他们的客户,推销他们手上的货,炒作他们掌控的资源,大赚一把。他们不服的是给港、台茶商,牵着鼻子走,自己辛辛苦苦做生意,永远都是赚点差价,而港、台茶商就越赚越多,好像只是为他们赚钱一样。他们深深不忿,穷尽办法,想出路。穷则思变,变则通。他们开始不太积极卖港、台茶商的旧茶。他们想旧茶是新茶变的,普洱茶的产地在内地的云南,而不是在台湾、香港。我们何不去云南做新的普洱茶回来,时间放长了不就变旧了,干嘛要给香港、台湾人赚那么多钱了,而且还要给他们牵着鼻子走,受其制约。这是当时芳村茶商到云南做新茶的初衷,他们也不曾想到后来的普洱新茶炒得那么利害,可以炒得那么高。

从2000年开始,就有了芳村茶商陆续到云南做压制普洱茶,开始了订造茶的时期。严格说,2000年左右是探路的,真正开始,是01、02年。他们刚开始做,拿回芳村市场卖也是心慌慌的,怕卖不出去,所以也不敢做太多。他们用旧茶贵,新茶便宜,新茶自己买回去自己放,时间长就可以变旧茶了,不用给钱别人赚,这些道理来说服顾客。当时的新茶也的确便宜,才几元/片。顾客想想也是这个道理,也不贵就卖了。加上他们跟小户和顾客牢固和信任的关系,销量很快就打开了。而且当时大家有个日后升值的潜意识,因为不是现饮,而是买回去放,也买得较多。这就是投资升值的前凑。

市场那么快告别湿仓茶(港仓),除了湿仓茶的确不太好喝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利益。如果,湿仓茶令芳村茶商很好赚,可能芳村茶商会很积极地继续推销湿仓茶的。但现实不是如此,他们唯有被迫另找出路。由于芳村茶商有了自己的货源,渐渐就摆脱了港、台茶商的掌握,放弃了销售湿仓茶。普洱茶从此步入了新天地,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港、台茶人使普洱茶断代后得以延续,重返内地续代,芳村茶人则使云南普洱茶直接进入了茶叶大市场,令普洱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日后得以大的发展。他们都是功臣,历史不应该忘记他们,要为他们记上一大功。

文/带剑行者

回忆07年普洱茶天价背后的那些事儿


不要提了。来不及跟记者多说的金老板正赶往云南他所买下的四座茶山。像金老板这些普洱茶商着急的是,如同股市前些日子的暴跌一样,普洱茶近期也演出了高台跳水。

从茶叶市场最新统计显示,近一个月以来,普洱茶价格跌了20%至50%,许多炒家收藏者手里囤积的名牌普洱茶现在已经贬值一半左右。

普洱茶涨了,普洱茶跌了,牵动的不仅是简单的茶商,而是整个普洱茶运作链条上千千万万个经销商。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秘书长吴锡端称,价格回落很正常,这是普洱茶高抬价格数倍之后的一次泡沫挤压。

连环茶链基金从去年到今年最好的不过上涨2至3倍,而普洱茶收藏最好的业绩是上涨了几十倍。特别是今年前四个月,市场普洱茶均价都上涨了3至4倍。吴锡端一语道破普洱茶贬值的原因:上涨速度太快导致暴跌。

过去1公斤普通普洱茶叶的收购价才八九元钱,据记者了解,2006年曾哄抬一时的名贵普洱茶品种下关甲级沱茶,已经由最高价的每公斤400元跌到现在的每公斤不到200元,跌幅超过了一半。还有在市场上某批号的每件2万元的普洱茶,现在的成交价已跌到1万元。

紧张的都是后进者。掉价的消息,并没有激起刘老板的强烈反映。七八年前,他可是花了平均一座山80万的高价钱买了几座规模很大的茶山。别看普洱茶出厂价不过3000-4000元,我们已经把价格拉升到20000元/件;如果股市再调整几百点,我们就有能耐把价格拉到30000元/件。刘老板说话的时候,很是漫不经心。

而他的这种强势恰恰来自于身为一级普洱茶经销商在连环茶链的地位优势。原来,茶商向茶厂缴纳数量不等的保证金,就能够成为经销商。经销商按照大小规模,梳理出一条环环相扣的销售链,每一级经销商从中层层提取该级利润。

一旦茶厂和茶商供销体制形成后,提价自有门道一级经销商就会与二级、三级经销商联手,抬拉普洱茶价格。由于一级经销商具有绝对的垄断权,留下70%左右的茶品进行囤积,采取对能够控制的品牌茶推出30%份额,首先在一级经销商内部形成价格联盟,相互抬拉,将价格拉到出厂价三倍左右,才抛售给二级经销商。一级经销商赚取三至四倍的利润,二级经销商能赚到一倍左右的利润,三级经销商的利润的利润在50%左右。

在纸业打拼多年的金老板,应该算是这一链条当中的二级经销商。他涉入普洱茶业是近一年的事情。可能我进去的有点晚,我只是花了十几万买到了几个小茶山。而他却有着得天独厚的渠道优势,从云南茶厂把治好的茶运到广州,我们在那里有合作的包装厂,一系列成品运作后,普洱茶就变成了高档的礼品,价格自然就抬高了。

这种二级经销商依一级经销商画葫芦,并留下10%的茶品囤积,将20%的茶品联合抬拉,达到满意的价位后才抛售给三级经销商。由此,真正在市场上流通的普洱茶不到20%,形成了有价无市的市场态势。据云南媒体报道,从去年开始一批商人大量收购囤积下关砖茶,使原本进入消费领域的茶至少80%以上转入到了流通环节。而原料价格的高涨,也使得厂方转而生产利润更高的普洱茶。

只藏不喝的泛滥

有多少人舍得喝自己的普洱茶?又有多少人在幻想自藏的普洱茶身价倍增?手里有货的茶商都捂茶不卖,这并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奇货可居。高等级的普洱茶一般只会在炒家的圈子里流通,要么永久收藏,要么等待增值,而炒家圈外的人只能望茶兴叹。

这是圈里人的游戏,从开始到现在,普洱茶的核心价格都是靠这种内部拍卖交易。流连在拍卖场的赵先生揭开了普洱茶拍卖的门道。

而这种拍卖造势,确实有机可循。让普洱茶在内地声名鹊起的是在2002的广州茶博会上,云南的宫廷普洱拍卖出了100克16万元的天价,随后的各种博览会上,更高的天价不断问世。

成功吹大了整个普洱茶的泡沫这种拍卖造势所赐。普洱茶买卖双方的共同营销盯上了一些中小型的拍卖会上。买卖双方确定好目标价位后,卖家造势宣传,买家则随声应和,将拍卖的20年、30年甚至50年、100年普洱茶藏品步步拉升。

如果有不懂行情的圈外人参与其中,就会成为最终受害者。如果拍卖不成功,达不到买卖双方预先商量的价位,只需要交纳少量手续费就行。赵先生暗示记者,这都是行业里公开的秘密。

按照记者手头掌握得资料,通过拍卖造势、拉抬价格的做法,成功吹大了整个普洱茶的泡沫。将普洱茶价格在短短几年时间从800元/件到1000元/件,吹大到20000元/件。

就连2006年10月份新上市的茶,也从几年前一大件(30公斤)900元涨到1600元,涨幅达80%。普洱茶期货属性越发明显。金老板告诉记者,对新茶陈化的预期,期待这部分新茶陈化后对价格的提升作用形成了这一波逆势行情。据说,带着大笔大笔的现金跑到云南收购普洱茶的大有人在,并且出价极高,上不封顶。

亟待规范肃清这样的被哄抬起来的趋势还能持续多久?也许普洱从上个月的降价已经渗透出来一些信息。况且大多数购买普洱茶收藏的人自己不喝茶,许多人收藏不如说是投机。如同股市一样,暴涨必然面临暴跌。对一些炒家来说,普洱茶就是股票,他们不断地买进卖出,试图从中获利。既然如此,普洱茶的价格也就会像股票一样,不可能永远在高位上。

也有业内同行固守普洱高价,认为股市与普洱茶市场确实存在某种联系。5月价格回落的原因在于股市上扬,现在股市震荡,还会有更多资金重新涌入茶市。赞成的意见甚至认为股市再调整几百个点,普洱价格就能上扬到三万元。据说,带着大笔大笔的现金跑到云南收购普洱茶的大有人在。一个诱人的说法是,普洱茶有投资价值。

但好茶不一定就价高,喝茶在很大程度上讲的是心情和体会,是一种文化的熏陶和享受。而当被赋予了新商业属性的时候,急功近利的人都忽视了普洱茶价格神话存在天生的缺陷,其最大的危机是,普洱茶的加工工艺相对比较原始,缺乏统一生产标准,进入门槛很低。

茶叶加工企业不断如雨后春笋般地冒出来。根据官方的统计,在普洱茶的原产地勐海,截至2006年底,共有茶叶初制所580家,精制厂166家。这只是登记在案的正规厂家,而据预测目前云南省大约有3000多家企业都在生产普洱茶。通过云南省制定的《普洱茶综合标准》质量准入制度认证的企业仅有59家。

同时,云南普洱之热也吸引了全国的茶叶蜂拥而至。普洱茶只有在云南大叶种为原料,才称得上普洱茶。但实际上,熙熙为利来。从官方到民间的信息都表明,不仅两广,贵州、福建、湖南、四川甚至缅甸、越南、老挝的茶叶原料,不论大叶种还是中小叶种,都开始进入云南,然后以普洱茶的名义行销全国。张俊还表示,在福建和广西,已有就地自产普洱茶的情况出现。一些小厂家因缺乏品牌、产品质量差等原因,销售困难,便假冒名牌。

6月底我们将召集10多家大的普洱茶厂家及经销商,共同签署行业自律公约。吴锡端希望能够借此规范价格和产品流向,从而规范市场。来自:中国联合商报2007年第24期

普洱茶六大古茶山沉浮300年


在海拔1900米的云南省澜沧县邦崴村寨寨园中,一棵挺拔且枝叶繁茂的古茶树静静伫立,与当地雾山云海相伴已有上千年。这棵邦崴过渡型古茶树,正是证明茶之塬产地在中国云南而非印度的有力证据之一。

邦崴过渡型古茶树

中国人饮茶的历史比这棵古树的树龄还要古老,陆羽在《茶经》中就曾提到“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华阳国志》中则有巴蜀地区进贡茶叶给西周王室的相关记载,唐宋以后关于饮茶、种茶以及茶叶贸易的记载更是不胜枚举。在这些史籍中,总也少不了普洱茶的身影。而有关“普洱茶”名字的来源、茶叶产地以及古茶文化都与云南西双版纳境内神秘的古代“六大茶山”有着深厚的渊源。

最古老的茶农

普洱的“普”字是“濮”“朴”“蒲”的同音异写,音译自佤语,是当地布朗、佤(自称布饶、布幸)、德昂(自称布雷)等少数民族常用语言。而这些民族有着共同的祖先即濮人,即云南澜沧江流域最古老的土着先民,也被认为是最古老的茶农,开头提到的邦崴大茶树就是濮人种植栽培茶树的活化石。

唐朝开始,在今思(茅)普(洱)地区设置银生府(今景东县),并派遣银生节度,是唐朝南诏六节度使之一的驻地,下辖地区为西双版纳与思茅。南诏唐使樊绰在《蛮书》中就曾记载:“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家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这种饮茶方式至今保留在当地佤族饮用的擂茶制作当中。据记载,银生府产的茶为云南大叶种,与普洱茶相同。此外,清代的阮福在《普洱茶记》中更是明确指出“普洱古属银生府。则西蕃之用普洱,已自唐时。”

将云南茶正式称作为普洱茶应该是在元代,当时普洱地区名为“步日部”,转为汉语音译即为“普洱”,到了明朝中期,“普茶”的说法已经基本固定了下来,万历年间的博物家谢肇淛在《滇略》中记载了“普茶”制作,称“蒸而成团”,这与现在我们所了解的普洱茶制作工艺很是相似。可见普洱茶历史悠久。

六大古茶山

六大茶山一般指的是普洱茶的产茶中心,位于西双版纳境内,历史上对于该地区具体位置的记述略有出入。1957年政府组织了专业茶叶普查工作队,对西双版纳地区进行了细致查访与地理考察,最终确定以澜沧江为天然分界线,以东为江内六大茶山,即以易武(曼撒)茶山为中心的革登、倚邦、攸乐(基诺)、莽枝、曼砖茶山,与古籍记录相符合;澜沧江以西则是以佛海(勐海)茶山为中心的南糯、勐宋、景迈、布朗、巴达茶山,即江外六大茶山,是后起之秀。

从云南的种茶史来看,清中期以前,茶叶的主要产地就在滇西南的思茅与西双版纳的六大古茶山。嘉庆四年,檀萃着书《滇海虞衡志》,尤其记载了“六茶山”产茶的盛况:“普茶名重于天下,此滇只所以为产而资利赖者也……周八百里,人山作茶者数十万人。茶客收买,运于各处。每盈路,可谓大钱粮。”这里所指的六大茶山,主要集中在叁个茶区,攸乐茶区、易武茶区(包括易武、曼撒茶山)和象明茶区(倚邦、曼砖、革登茶山)。

六大茶山山水相连,地形、气候、植被相近,土地肥沃属于典型的红壤,气候又处于南亚热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常青且鲜花不断。因为并未受到第四世纪冰川的破坏影响,山中保留了繁茂的山茶科植物,随处可见恐龙时期就已经存在的桫椤,野生的茶树生长于其间,是典型的大叶种茶发源地。然而这里作为产茶区最鲜明的特点就是日照时间短,雾日长,因此从仲秋到孟春,无论是在高山还是深谷,满山云雾弥漫,经常是直到午后才会散去。秋冬时节站到山顶鸟瞰,漫无边际的云海仿佛身处仙境云端,十分壮观。这样的高山云雾也正是出好茶的主要塬因。森林古朴,人烟罕至,生态祥和也让这里出产的茶除了本身色香味俱佳的茶质以外,还自带了一份悠远的意境。

正因为这份品质,六大茶山的团茶被指定为朝廷贡茶。雍正七年(1729年),云南总督鄂尔泰设普洱府,并在思茅设总茶店,官营垄断当地的茶叶运销,将最好的普洱茶进贡,还在六大茶山的攸乐设攸乐同知,驻军守护茶山。雍正十年,在普洱设立了贡茶厂,将六大茶山的晒青毛茶运到这里,加工成“八色贡茶”,即五斤重团茶、叁斤重团茶、一斤重团茶、四两团茶、一两五钱重团茶、瓶装芽茶、蕊茶以及匣装茶膏。到了乾隆年间,易武和倚邦已经可以就地加工,再由昆明运往京城。易武茶区曾经年产贡茶66666斤,取的是六六有福的吉利含义,也说明了当时地区产茶的能力。

在贡茶中,有一种叫做“女儿茶”的团茶在当时十分受欢迎。所谓“女儿茶”,在记载中是指小而圆的团茶,因为是妇女在雨前采集而来,所以得名。在《滇南新语》中,又认为女儿茶指的是芽茶,是由未婚的少女采摘,采得的茶叶与茶园主人对分作为工钱,再拿到市面上销售,以此来积攒嫁妆。无论是哪一种说法,都为“女儿茶”增添了一丝旖旎。怪不得曹雪芹在《红楼梦》的“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一回中特意提到宝玉饭后饮“女儿茶”。

此外,贡茶不仅仅是皇室的挚爱,还成为清廷赠送外宾的好礼,贡茶制也一直延续到了光绪叁十年。六大茶山生产的茶兴盛于明朝,到了清朝达到鼎盛,王公贵族对普洱茶的热捧带动了茶叶在民间的销路,在《普洱府志》《云南通志》中均记载有“蛮民杂居,以茶为市,仰食茶山”,可见当时产销市场的繁荣。不仅如此,当时在六大茶山的古寨以及城镇中也是商贾云集,国内游藏族商队到此买茶,更有来自印度、锡兰、缅甸、暹罗等地的东南亚商人来到这里做茶叶生意。

道光二十五年,由茶商以及地方乡绅出资,民众出力修建了“茶马大道”,打通了由易武经倚邦到思茅的茶马驿道,路面全由青石板铺成,彼时茶马古道上铃声响响,马蹄踏踏,溢满茶香。

茶马古道

六大茶山是过去茶马古道上普洱茶生产、采购以及贩运的起点,普洱府则是作为当时的货物集散中心。倚邦、易武(曼撒)、攸乐、曼砖、莽枝、革登六大茶山各有特色,也使得这里的普洱茶更多元化。

倚邦茶山是六大古茶山之首,也是过去茶马古道的辐射中心,至今这里的正街还保留着茶马古道的一段遗存,大约东西长250米。东边的街头往东北通往石屏街,东南到曼松,西边街头的西北方向通往思茅、普洱的茶马古道,西南则指向易武和景洪还有西双版纳。倚邦的普洱茶主要以“七子饼茶”(即元宝茶,圆茶)为主,在清朝年间都是十分受欢迎的茶叶。而这里也茶号林立,生意兴旺。同样还是茶马古道要冲的还有莽枝茶山古道,历史上又称作牛滚塘(今安乐),曾经是六大茶山的“四大街”之一(其余叁个分别是倚邦、易武和曼撒)。

易武茶山

易武茶山历史更加悠久,早在南宋时期就是当时的普洱茶之乡。清朝乾隆年间,易武被朝廷纳入到贡茶行列,现在走进易武,还能看到光绪御赐给当地安乐号茶庄主李开基的“瑞贡天朝”的匾额。也正是因为成为贡茶,易武也打开了汉人移居到此的大门。清朝初期,由于地区动荡以及一些天灾影响,易武地区的人口大幅度锐减,茶园凋敝,直到雍正七年开始“改土归流”才渐渐恢复起来。

乾隆年间,易武成为贡茶产地,制茶人口却是十分缺乏,当地土司为了完成任务破例招纳汉民,至此打破了雍正年间不许汉民入境盘居的制度,人口逐渐增长,移民从易武茶山开始自北往南迁居,带给当地的是更多的种茶、制茶技术以及汉文化。

流传至今的“元宝茶”(又称七子饼茶),就是这种技术文化交流的结果。据说是一个来自石屏叫做刘汉成的移民,到了易武后不仅开辟了上百亩的茶园,还创造出新的制茶工艺。以往茶园制茶都是采摘后翻炒、晒干或者晾干,以散茶为主。而刘汉成则将茶叶分选、拼配、装筒、蒸茶、揉圆、紧饼、解袋、包扎等等,做出来的茶蔚然分明,清香扑鼻,多次冲泡味不淡。待到乾隆年间,元宝茶打入了国际市场,远销美、法、南洋。至今在台湾、香港仍然还有人珍藏着易武老茶号的七子饼茶,有的存期能达到七八十年,十分珍贵。

攸乐茶山与其他五座茶山并不相连,有小黑江一江之隔,要到附近的倚邦、易武就要从江上的曼瓦、打角还有石咀叁个渡口。正因为此,当地就有为马帮摆渡为生的历史。这些马帮往往驮着布匹、盐巴还有农具等等来到茶山交换茶叶。当时无论是马还是人都要靠竹筏过江。尽管现在马帮以及摆渡人已不再,但是当地老人仍然存留着有关攸乐山马帮以及茶叶贸易的深刻回忆。

中国人饮茶的历史源远流长,普洱茶的历史也正如它的品质一样,香味醇厚且意味深长。六大茶山孕育了这份品质,也成为有关普洱茶历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今走进六大茶山,云遮雾罩的山间仍然保留着那份杳然,曾经的青石板路留下的只有斑驳的遗迹,却带不走口口传颂的有关茶的传奇。

谭梅—30年专注普洱茶成就传奇人生


“勐海饼、下关沱、谭梅砖。”这是茶界对云南经典普洱茶出处的精辟总结。令人费解的是,前两句都以地名概括,唯独普洱茶砖以人名标注。

谭梅,为何有如此盛誉?

茶界“黄埔军校”的毕业生

午后的阳光,洒满昆明大街小巷,暖了早冬。

经开区一个娴静的湾落,就是谭梅工作的地方云南大境界茶业(集团)有限公司。联系采访颇费周折,她要公司的负责人转告:“我就是搞普洱茶的时间稍微长点,没有什么可说。”

简单、直白,近似拒绝。

如果说“谭梅砖”是吹捧,那销量无疑是一个令业界折服的事实连续四年保持云南省茶叶出口第一。

“谭女士在哪里,经典普洱茶的‘味道’就在哪里。”德国马克公司(应要求,该公司名称为化名)的负责人说,我们每年都要采购普洱茶,但标准只有一项:谭女士监制就ok!

谭梅砖,显然绝非浪得虚名。

11月13日,谭梅出现在记者视线里:白色的帽子,天蓝色的工作服,正在制茶车间里轻快地忙碌着。一位熟悉她的人说,只要谭梅在公司,在办公室几乎找不着她,但到车间99%能找到。

“谭梅是我们公司的技术总监。”大境界公司一位陪同人员说,她的话语不多,今天的采访,估计会令你们有些失望。

善意的提醒很真实。

临到采访时,工作人员递上的一份谭梅的资料,似乎印证了上述提醒。

1982年,谭梅从素有茶界“黄埔军校”的安徽农大制茶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昆明茶厂质检科,专事茶叶技术和检验工作。当时,普洱茶发酵大师吴启英,是昆明茶厂负责生产技术的副厂长,两人互为师徒。谭梅在吴启英导的指导下,完成了茶界声名赫的“7581”创制。

创制初期,“7581”砖形比后来定型时略小、略薄,压制比较紧,透气性不好,砖上有纱布的印记,客户意见纷纷,市场并不太接受;应该说,整个七十年代,“7581”的市场表现较为平淡。

1983年,为适应形势变化和市场需要,昆明茶厂下决心扭转“7851”熟砖的市场表现,谭梅为主创人员。“7851”从模子、砖形、口感、拼配比例、发酵工艺等多方面进行改造,并重新试制新的机器,新机器从环节上保证了产品质量。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在原料选择上,选择了临沧沧源、双江等茶叶主产区的茶菁,原因是:沧源茶香气独特、醇和,双江茶茶气强烈;选择适度偏重的发酵,口感追求回甘、回甜、滋味醇厚。

改良后的产品受到市场欢迎,出现旺销势头,自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产品定型,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7581”茶砖“黄金十年”畅销不衰,极受港、澳等市场喜欢,并经由他人转手台湾。这10年,也让谭梅完成了从一名普通的技术员到质检科长、技术副厂长、高级工程师的蜕变。同时,也奠定了“谭梅砖”美誉的未来。

或是长期与茶交往的缘故,谭梅身上弥漫着一种温和的气息,如邻家大姐,淡泊、宁静,话语甚少。只有谈到茶山、茶树、茶叶,她才犹如找到了知音,话语渐多,笑靥如兰。

中国普洱茶熟茶之母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台湾、香港及东南亚地区对普洱茶的了解就比内地成熟得多,由于产品大部分都外销,谭梅对制作程序,发酵工艺和原材料选择的把关都格外严格。她不断听取各地客商和茶界名人的意见,在遵循传统发酵工艺的基础上不断调整熟茶的口感。

1996年,昆明茶厂开始改制,这意味着告别。但对爱茶、惜茶,嗜茶如知己的谭梅来说,人生如茶,草木一秋。执着的她带着十多个技术骨干坚持正常生产,直到2003年年底,昆明茶厂消亡。

尽管如此,谭梅仍不甘心的,开始了奔忙。2004年,她和部分技术力量转入临沧沧源佤山茶厂,并担任技术总监。同时,创立了自己新的品牌“佤山映象”系列茶。虽然是新的品牌,但沿用了原昆明茶厂“7581”传统配方,这令许多茶人客喝过后,一见如故。

“7581”通过“佤山映象”系列得到复活的口碑,在坊间传扬。

作为专家型学者,谭梅从没停止过对茶叶的研究,特别是在普洱茶的发酵工艺方面有自己的独门秘籍。她监制发酵出来的普洱茶,已经成为中国熟茶之母,普洱茶行业的熟茶标准。

她说,普洱茶的发酵条件很苛刻,首先需要适宜发酵的车间和环境,在良好环境中制作的普洱茶就才不会有发酸、发苦、发馊等怪味。好的普洱茶熟茶制作,均需大规模地发酵,一般的渥堆需要10吨以上的茶叶才行,如果茶叶数量少,茶叶与空气的接触面小,其湿度、温度就达不到要求。在熟茶的发酵过程中,发酵时间不够就不好喝了,发酵时间太长会使茶叶烧掉,普洱茶的茶底就发黑,炭化。其保健功效就会大打折扣,喝茶养生的目的也就达不到了。普洱茶熟茶的发酵,也要严格遵守发酵的时间,不能急功近利地人为加速发酵过程,现在有些人这样做是违背普洱茶的传统工艺。

另外,普洱茶的制作最讲究的是原材料的正宗,需使用真正的大叶晒青毛茶,才能达到普洱茶的制作要求。在好的原料基础上,又经过科学合理的工艺,最后才能制造出真正的纯正普洱茶。

普洱茶的工艺保留了最传统的制作工艺晒青,利用太阳的自然光,不超过60摄氏度,远低于烘青、炒青。晒青温度低,多酚类化合物及氨基酸等香味物质保存完整,再通过自然或人工后发酵分解了生普中的苦涩味及对人体肠胃有刺激性的物质,形成有生命的、品味独特的茶品普洱茶。晒青工艺貌似简单,但在机械化的低成本的烘青工艺出现之后,靠天吃饭、耗费人工、占用场地、生产周期漫长的晒青工艺,已经在云南省外其他茶类的加工当中绝迹。但恰恰是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保留的这种现代人看来高成本的传统工艺维系了云南普洱茶长久的生命力。

20多年来,人在草木间,明前谷后忙。“跟树叶打交道,要耐得住寂寞。”谭梅常说,普洱茶“香、甜、甘、苦、涩、津、气、陈”八味如人生,而我的生命早已完全被茶所浸染、共生。

“东巴活茶”再创经典云南

从普洱熟茶7581,到“佤山映象”,谭梅监制每一款普洱茶,均以原创味道赢得市场。而这一次“东巴活茶”的创意,同样为业界所看好。

“泡壶好茶需要一壶好水,这已经是业界共识。能不能把水对于茶的作用提前至制茶环节体现呢?”3年多前,谭梅就开始与合作团队思考并着手研发。

采自海拔1700米的勐海雨林古茶园的茶芽,与采自海拔4500米玉龙雪山的冰川融水,一同发酵,会产生怎样的反应?当合作团队调研提炼的方案交到谭梅手上时,谭梅压抑不住内心的兴奋。

于是,传统的普洱茶在彩云之南,开始了一段全新的美妙旅程:白色的云雾游荡在屋檐下,金色的阳光弥漫整个茶园,布朗少女采摘下一枚枚晨露嫩叶,吊脚楼上的晾晒让活茶诞生;跨过洱海,翻过苍山,来到玉龙雪山脚下,纳西少女从雪山背下冰川活水,喷洒在渥堆的活茶上,让这千里之外的精灵们尽享雪山圣域的浸润;一千多个日夜的洗礼,这些雨林精灵在雪山脚下焕然新生。

东巴活茶工艺经一再锤炼,2010年4月16日,谭梅的合作团队向国家商标局申请了“东巴活茶”商标注册;2011年4月21日,国家商标局发布了“东巴活茶”注册公告,标志着中国茶界一个新品类“活茶”正式诞生了。

关于“东巴活茶”之“活”,谭梅的合作团队赋予了众多鲜活的内涵:西双版纳“回归沙漠带上唯一的绿洲”,此为生机盎然之“活”;2700年树龄的千家寨“世界茶王树”依然苍翠挺拔,此为生命奇迹之“活”从大叶种晒青毛茶到渥堆、蒸压、晾干全过程低温智造,此为时光发酵之“活”;横贯整个亚洲腹地的茶马古道,至今还有马帮在行走,此为人文精神之“活”;东巴文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存活的图画象形文字”,此为文化沿袭之“活”;丽江,一个能够让人放下喧嚣繁华、忘掉世俗的净心圣地,此为心境回归之“活”;世界茶树原产地,濮人后裔千百年来一直着守护着万亩古茶园,此为人与自然之“活”;从采摘晨露嫩叶的布朗少女到背下冰川融水的纳西少女,此为灵性圣洁之“活”;从版纳到丽江“千年古茶嫩叶”遇见“万年冰川活水”,此为时空穿越之“活”。

“我们的初始创意很简单:东巴活茶,最重要的是回归‘生活’的味道。”坐在昆明的办公室,谭梅一边品茶,一边描述:蓝天白云下,雪山古城里,小桥流水旁,一壶好茶,这就是东巴活茶期望带给消费者简单、而真实的生活气息。

专业成就专注,专注成就普洱茶“砖”家谭梅。

连续四年位居茶叶出口第一

自2005年普洱茶开始进入火热发展期,直至2007年4月达到这一轮热潮的顶峰。在这段时间,普洱茶逐渐由饮品化身成了文化象征、收藏物品、炒作对象、灵丹妙药和类金融工具,仿佛独步天下。

但就在普洱茶疯狂的那两年,谭梅却从人们视线中淡出,穿行在佤山云海中。在沧源,谭梅带领工人在佤山中开辟高山有机生态茶园,她从茶苗选育、茶树种植、茶园管理、鲜叶采摘、日光晾晒、生产加工、感官品鉴等全程监控。

2006年11月,瑞士生态市场研究所(IMO)对沧源县勐来乡、勐角乡“佤山茶厂2800亩茶园”进行了检查和认证,由此获得了进入北美的有机NOP证书和进入欧盟的有机EC证书。谭梅告诉我们,有机茶必须具备“头戴帽,腰系带,脚穿靴”的生态环境。“头戴帽”就是茶园上空多蓝天和云雾,“腰系带”就是茶树常处在云雾笼罩之下,“脚穿鞋”就是茶树处于密林的怀抱中。

沧源佤山有机茶园处于海拔1600至1700米之间,在佤山云海之上。平均年降雨量1374毫米,年平均气温18~22℃,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低纬度高海拔,雨量充沛,湿度较大,同时温度适宜。周围又有丰富的植被,有利于调节气候环境,保持水土,正是所谓“高山云雾出好茶”的地方。

沧源佤山有机茶园的最外围是以罗汉杉、大叶冬青、翠柏为主的防护林,目的是防止强风吹进来,影响茶树生长。在防护林的内部边缘和各个片区的行道内,谭梅带领工人栽种了些国槐、小叶松等观赏性的树种。在片区中,与茶树结合最紧密的,栽种的是覆荫树种,樟树、山茶、银杏等等,间种在茶树内,形成“零星而不是成排的搭配”。由于茶树喜欢漫反射光,而不是直射光,和其他树种间种,既可以保证合适的光照,又能保证足够的阴凉。搭配种植更适合茶树的自然生长,植被越丰富,越有利于抑制病虫害,能让茶树依赖自然条件就可以调节环境,这是有机茶园比普通的生态茶园更有优势的因素之一。

有机茶主打的健康概念,是品牌生存之基,只有真正从源头上对产品实行管控,才能在市场上站稳脚跟。谭梅建立了“从茶园到茶杯”全程质量跟踪控制体系。推行清洁化生产和标准化管理,在茶园的种植管理、茶叶加工等方面进行了严格的规定:一是针对基地茶园的“病虫害防治”等农事活动,推行了“病虫害”防治制度、统一采购及发放农资物制度、统一茶园农事活动管理制度、统一监督管理制度;二是在生产过程中建立了茶园地块的编号档案,根据不同的地块号,对进厂鲜叶编制批号,填写“茶叶加工过程跟踪卡”,记录该批鲜叶的基地名称、地块编号、加工过程和出入库详细情况,确保流向可追踪、源头可追溯、出现质量问题可查询;三是采取严格的抽样检测措施,即春茶生产前取老叶检测、生产过程中随机抽检、整个茶季鲜叶及成品检测、成品上柜前再次送检,四次检测均由国内具有相关资质的检测机构进行检测,科学有效地保证了茶叶质量。

一亩有机茶园的栽培成本为7000多元,相当于普通茶园的五至六倍,尽管有机茶园成本昂贵,产量却仅是普通茶园的一半。普通茶园施用普通肥料,激素水平高于有机肥和农家肥,茶树也生长得快,同龄茶树中,有机茶树要小于普通茶树,因此,有机茶园的成本相当于普通茶园的十几倍。谭梅告诉我们“健康永远是生活的主旋律,推广有机茶是大势所趋”。

2010年,谭梅从日本引进一种菌肥与黄豆(大豆)同时发酵的技术,可以分解蛋白质,用发酵后的豆浆灌溉茶树,为茶树补充养分,使茶园土壤通透气好、氧气充足,把茶叶有机化做到了极致。

2011年,谭梅和她的团队所经营的企业,年出口到欧盟和北美市场的云茶就达4000多万元,其中普洱茶熟茶占总出口量的90%以上,并连续第四年保持云南省茶叶出口第一的纪录。

有机茶,说到底,是在回归天然,回归我们老祖宗喝茶的最大传统。唐宋时最流行的饮茶,不是饮,而是吃,把茶烤熟,研细,弄成粉,煮成汤吃。这个过程中,几乎没有洗茶环节。这样的茶饮方式,为什么我们今天会追怀向往不已?因为我们在工业化狂潮的激流中走得太远了。如今,我们需要在全球化、信息化、高科技化的大潮中回归饮茶的古老传统有机,纯天然的传统。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可能离开制度和科技手段。相反,制度和科技手段也促成回归的利器(比如认证机构、厂家管理、农业生物工程、检测手段等)。

谭梅说:“除了制度和科技之外,我们还需要面对许多挑战。比如远见,比如诚信,比如清凉的内心。毕竟,真正的有机和产能是一对矛盾,在短期内可能影响收益。如何负责、理性地平衡这些矛盾,实现茶产业有机化,真正考验我们的,还是我们内心的有机、纯天然”。

本版稿件除署名外均首席记者廖兴阳报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