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茶百科】养壶

发布时间 : 2021-09-01
花茶百科 绿茶百科 菊花茶百科

花茶百科。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微茶百科】养壶”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壶-是茶事过程中的雅趣之举,其目的虽在于「壶」,但真正的主角仍是「人」。「养壶即养性」,壶之为物,虽无情无感,但透过泡养摩娑的过程,茶壶以其器面的日渐温润来回报主人对它的恩泽,亦未尝不是一种人与器的情感互动!「养壶」之所以曰「养」,而不称「灌壶」、「喂壶」、「浇壶」,正是因其「怡情养性」的特质也!茶之道旨在怡情养性,所以养壶的方式亦应符合此一精神,循序渐进,戒骄戒躁,如此养成的壶才可温润可亲。一壶不泡二茶 养壶的目的在于使其更能涵香纳味,并使紫砂壶焕发出本身浑朴的光泽。新壶显现的光泽往往都较为暗沉,然而紫砂天生具有吸水性,倘若任其吮吸壶内的茶水,时间久了,便能使壶色光泽古润。如果养壶的方式得当,就能养出其晶莹剔透、珠圆玉润的效果。 内修外养,才能养出好壶。外养要勤泡茶、勤擦拭。泡茶时,壶的温度较高,壶壁上的细孔会略微扩张,此时要用细纱布擦拭氤氲的水汽,让茶锈顺热吸附于壶壁之中,久而久之,壶壁就逐渐润滑了。内养的关键是一壶不泡二茶,因为紫砂壶有特殊的气孔结构,善于吸收茶汤,一把不泡二茶的茶壶冲泡出来的茶汤才能保持原汁原味。 紫砂壶经久使用,壶壁积聚茶锈,沸水注入空壶,也会茶香氤氲,这也能看出紫砂壶的品质来

注意事项:

(一)用完后的紫砂壶必须保持壶内干爽,勿积存湿气。

(二)放空气流通的地方,不宜放在闷热处,更不可以为珍贵,用后包裹或密封。

(三)勿放近多油烟或多尘埃的地方。

(四)最好用完后把壶盖侧放,勿常将壶盖盖紧。

(五)壶内勿常常浸着水,应到要泡茶时才冲水。

(六)最好多备几个好的紫砂壶,喝某一种茶叶时只用指定的一个壶,不可喝什么茶叶都用同一个茶壶,应加识别,以免混乱。

(七)切勿用洗洁精或任何化学物剂浸洗紫砂壶,否则会把茶味洗擦掉,并使外表失去光泽。

(八)每次用完后用布吸干壶外面的水份,接着倒出壶内三分之二的茶叶,留下约三分之一,冲进沸水,两三次,冲过的水留用,然后清理干净。

总而言之,想要养好一把紫砂壶其实并不如想象中的那么困难,各位紫砂新朋友们不妨参照上述的步骤及注意事项,细心地如法炮制,即可养成一把人见人爱的好壶。养好的壶摆置架上,温润的光泽便像是自已的心血结晶,那份成就感可不是局外人所能体会的。

小编推荐

“茶叶百科全书”——《茶经》


从文章《槚、荈、茗、荼……那些年茶名称的演变》中,我们了解到茶之所以被称之为茶,是始于“茶圣”陆羽所著的《茶经》。那么,《茶经》又是一本什么样的书籍呢?

《茶经》共十章,七千余言,分为上、中、下三卷。十章目次为:

“卷一,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卷二,四之器;卷三,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

“一之源”讲茶树的形态、鲜茶叶的品评、饮茶的效用等。

“二之具”和“三之造”讲采茶和制茶的方法和工具。

“三之造”主要讲制饼茶的方法,技术要求非常严格。

“四之器”和“五之煮”讲了煮茶和饮茶用的器具和煮茶的方法。

“四之器”讲了煮茶和饮茶用到的28种器具。

“六之饮”追溯到了饮茶的历史,又讲了饮茶的方法。陆羽强调饮茶不是只图解渴,而是要细细地品,以获得精神上的极大满足为目的。

“七之事”引经据典,讲了历史许多与茶有关的故事。

“八之出”列出了唐代产茶的8道43州郡、44个县的名称,有的还细到指明某村、某寺院产某种茶,并对各产地的茶叶品质作了评论。

“九之略”也是讲采茶、制茶和煮茶的用具。这里所讲的一套用具,比“二之具”和“四之器”中介绍的那套用具简略,比较方便实用,适合于饮茶不特别讲究的人家使用。

“十之图”是以图表形式,生动形象地介绍了采茶、制茶、煮茶、饮茶的全套技术方法。

《茶经》是陆羽对唐和唐之前茶叶技术的系统总结。在《茶经》中,陆羽除全面叙述茶区分布、茶叶的生长、种植、采摘、制造、品鉴外,有许多名茶首先为他所发现。

如浙江长城(今长兴县)的顾渚紫笋茶,经陆羽评为上品,后列为贡茶;义兴郡(今江苏宜兴)的阳羡茶,则是陆羽直接推举入贡的。

义兴县重修茶舍记载:“御史大夫李栖筠实典是邦,山俗有献佳茗者.会客尝之,野人陆羽以为芬香甘辣,冠于他境,可以荐于上。栖筠从之,始进万两,此其滥觞也。”

最后,陆羽还主张要把以上各项内容用图绘成画幅,张陈于座隅,茶人们喝着茶,看着图,品茶之味,明茶之理,神爽目悦,这与端来一瓢一碗,几口灌下,那意境自然大不相同。

《茶经》的传播,对中国人饮茶习俗的形成有很大推动作用,对促进中国人形成饮茶习俗所产生的重要作用,一直受到肯定。

唐宋两代,基本上沿用《茶经》中的所述制茶饮茶方法。元代以后,制散茶的技术有了很大发展,先后产生了流行至今的红茶、绿茶、花茶、乌龙茶等品种,饮用方式也由煮饮改为冲饮。虽然《茶经》中讲的具体方法不再使用了,但它在茶叶技术发展史上的地位人们不会忘记。

由于《茶经》的重大影响,陆羽死后被尊为“茶圣”、“茶神”和“茶仙”。

《茶经》是古代茶人勤奋读书、刻苦学习、潜心求索、百折不挠精神的结晶。以茶待客、以茶代酒,“清茶一杯也醉人”就是中华民族珍惜劳动成果、勤奋节俭的真实反映。

茶百科:猜猜唐朝人如何喝茶?


中国人喜欢追根溯源,唐朝人是怎样喝茶的,这是一个让很多人感兴趣的问题。大唐是中华民族的鼎盛时期,随着唐帝国强大的国际影响和频繁的国际交往,中国的茶叶、茶艺远播海外。大唐皇帝在六迎佛骨时,就曾将一套据称价值连城的宫廷茶具,奉献给法门佛祖。

唐时首都长安荟萃了茶界名流文人雅士,闲来无事他们办茶会,写茶诗,著茶文,品茶论道,以茶会友。文士茶道分为备器、净手、焚香、礼拜、赏茶鉴茶、鉴水、烹茶、闻茶、观色、谢茶等繁琐的程序。受邀参加茶会的文士则用弹琴、吹笛、舞剑烘托茶会气氛和答谢主人。

唐朝时候的茶大都是蒸青团饼茶,少量是散茶。饼茶是将茶的嫩叶采集下来,然后蒸烂,捣成泥状,用器皿压实成块,多是饼状,然后风干。吃的时候要先将茶块敲下,碾碎,用筛网筛出小颗粒,放到器皿中煮,而不是滚水泡。所以唐代,你去做客能喝茶是很高的待客规格了,因为特别费时,没有小半天你喝不到。煮的时候要加点精盐,加盐主要是去除茶汤中的泡沫以及表面的一层水膜,使茶汤的颜色更亮丽,至于口感方面有多大影响就不知道了。

唐代饮茶诗中最著名的要算是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中论述了七碗茶:一碗喉咙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章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轻。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腑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说是喝了七碗茶就能变成神仙。这首诗至今流传,很多茶楼茶庄里都挂一幅以示高雅。

紫砂壶开壶养壶知识


茶人们常说,紫砂壶是有灵性的。所以,养壶也是紫砂壶收藏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宜兴的制壶工艺师强调:一定要在品茶的过程中养壶而不是在养壶的过程中品茶。

一把新出炉的紫砂壶是不能直接用来泡茶的,新壶使用前要进行一系列的处理,行话叫做“开壶”。开壶通常有三个步骤:

第一步,用白水煮约一个小时。具体方法是将壶盖与壶身分开,以文火慢慢加热至沸腾。这一步可以借热胀冷缩让壶身的气孔释放出所含的土味及杂质。

第二步,用老豆腐煮约一个小时。这个步骤叫做去火气。目的是为了褪掉高温煅烧带来的火气。

第三步,用茶叶煮约一个小时。完成这三个步骤后,紫砂壶可以正式开始使用。

相对于开壶,养壶的过程更加漫长,需要很好的耐心。宜兴的制壶工艺师强调,“一定要在品茶的过程中养壶,而不是在养壶的过程中品茶。”养壶如养性,一把养好的壶,应该光泽内敛,宝华内藏,不俗不腻,端庄稳重。

行家都知道,养壶的基础是泥料,好的泥料养出来的壶会很漂亮。反之,泥料不好,花再多的心血,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那么,究竟怎么“养”壶呢?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新壶新泡,先要决定此壶将用以配泡哪种茶,譬如是重香气的茶还是重滋味的茶,如果讲究的话,应每壶专侍一种茶。

(2)注意“壶里茶山”。有人泡茶,只除茶渣,而将茶汤留在壶里阴干,日久累积茶山,易生异味,所以在泡用前应以滚沸的开水冲烫一番。

(3)把茶渣摆存在壶里以养壶的方式决不可取。一方面茶渣闷在壶里易有酸馊味,有害于壶;每次泡完茶后,将茶渣倒掉,并用热水涤去残汤,以保持清洁,合乎卫生。

(4)壶应经常擦拭,并用手不断抚摸,不仅手感舒服,且能焕发出紫砂陶之本身的光泽,浑朴润雅,耐人寻味。

(5)清洗壶的表面时,可用手加以擦洗,洗后再用干净的细棉布或其它较柔细的布擦拭,然后放于干燥通风且无异味处阴干。久而久之,自会与这把壶发生感情。

爱壶需用心 养壶要尽心


自古古人做痴人,不乏情痴,路痴,当然茶界当中也有茶痴,壶痴。壶中最受欢迎的便是紫砂,紫砂壶自古就有”泡茶不走味,储茶不变色,盛暑不易馊,常用会包浆“的特点,广受茶友的喜爱。

拥有一把自己喜欢的紫砂壶,亦是一种缘分,一份珍惜。爱壶需用心,养壶要尽心。紫砂壶喝茶的“铁律”也一定要谨记:

(1)不要为养壶而喝茶,得了胃病不值当的,顺其自然,慢慢来,急不得。

(2)茶壶是用来喝茶的,壶是为茶服务的,要根据茶来选壶,利茶的壶才是好壶,从实用意义上讲,一把用了多年养的很棒的半手工壶用来泡茶要比一把一万块的新壶强很多。

(3)壶形对茶的冲泡影响最大,泥料的区别没什么大影响,一般来说少用方器。

(4)喝茶养壶都是修身养性的雅事,心境平和才好,别一喝茶就抱着茶壶死命擦,拿个小刷子不停刷,茶水猛往壶上淋,口里还不停念着:人勤壶不懒,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实在有伤大雅。

(5)开壶的时候一定要认真,要尽量把壶里外一些小砂料、杂质、灰尘去掉,等你养到一定程度再想起来就晚了。

(6)泥料不好的壶不等于一定就是加了化料了,有的壶可能是料里的砂不纯,里面有铁、碳酸钙,或者甲泥太多,或者陈腐时间不够或者烧制温度不够等等。需要在开壶的时候反复的煮、泡,让壶在热胀冷缩的过程中把杂质、泥吐出来。

(7)把茶都喝到肚子里,喝完了把壶内外认真的清净,擦干水迹,敞开壶盖,倒置阴干,完全干透应该在48小时以上。

(8)如果不是为了收藏,只是为了实用喝茶,全手工和半手工区别不大,半手工的性价比更高。全手工大师拍泥片一般是十来下,烧成后泥的双透性好,半手工的泥片靠模具挡胚成型,应该紧一些,从理论上讲可能透气性要些一点,不过这点差别偶目前还没感觉出来。

(9)内养是正途,但是很慢滴,急性子的兄弟就别试了。

(10)外养会很亮,养好了很漂亮,但很快养成的往往是虚光,一刷就掉。同时外养会降低紫砂壶的双透性,不利茶而且容易养花,有的泥料不适用外养。

(11)内外双修是个折中的好办法,一般都用这个。

(12)杂泡其实是个养壶的好办法,就像吃饭不挑食的人一般都很健康。

(13)普耳养壶会很油,铁观音养壶很亮,两种茶都比较快;绿茶养壶很好的说,但是时间长点。

(14)用养壶托不如垫个毛巾。

(15)一把壶只泡一种茶是有道理的,不会变味。

(16)经常喝茶的人要多准备几把壶轮着用,好让壶能歇歇干透了,一般一把壶连用三天就要停三天,这样壶才不会不受茶。

(17)淋茶其实也是有道理的,可以防止壶盖和壶身的色差,掩盖一些跳砂和明针的小缺点。

(18)泥好的壶养起来见效快,泥差的见效慢,选一把好泥料的壶养起来事倍功半。

(19)每次喝完茶最好不要在壶里留茶汤,用热水洗净,就像我们吃完饭会刷碗一样。

(20)养茶壶准备一把小刷子还是必要的,如果外养最好用热水,不要淋茶汤。

(21)养壶准备两条毛巾是有必要的,湿的用来清洁,干的用来抛光。最好用纹理细一点的,软一些的,吸水好,容易干的,必竟不是当砂纸用,有一种女人化妆用的专用毛巾很好,就是贵了点。

(22)壶还是用小一点的比较好,毕竟喝茶不光是为了解渴,太大了喝不过来,你喝的总是冷茶,伤胃。养起来也费事。

(23)粗砂的壶最好不要外养,很容易花。

(24)你手里的壶千万不要超过二十把,非常累人的说。

(25)水质的不同对养壶有影响,现在一般所用的桶装或瓶装矿泉水里面的矿物质很多,用来泡茶要随时清洁壶表面留下的水迹,时间长了不清洁会留下水垢痕迹,很难去掉。

(26)不要用有油的手去抓壶,更不要把壶放在有油烟的地方,不用的时候要放在干燥,不落灰尘的地方。

(27)最后一条,切记:把壶放在离老婆和小孩尽量远的地方,不然你会后悔的。切忌最后一条。坐禅看佛家,品茶知天下,花室尽芬芳,袅袅余烟香。

阿珠编辑

紫砂收藏:壶说八道养壶经


常言道:一把壶,光润感理应由内慢慢沁润壶表,如白玉之润,如水坑印石之透,如一个人的学识经验修养从内而外感染身边的人,令人感觉舒心,故有之所谓“壶,人用久,涤拭日加,自发黯然之光”。

那么,深谙此道的河南壶友们是如何养壶的呢?且同我来瞧一瞧。

壶友香香:

一把壶只泡一种茶是有道理的,养好后有利于茶汤滋味的释放,且色泽更加匀致;淋茶汤个人认为也是有道理的,可以防止壶盖和壶身的色差,掩盖一些跳砂和明针的小缺点,但切记淋完茶汤后需用净水再淋一遍,不然容易养花。

壶友畅畅:

这次领养蚣蝮壶后发现,养花货准备一把小刷子还是必要的。如果外养最好用热水,不要淋茶汤;养壶准备两条毛巾是有必要的,湿的用来清洁,干的用来抹去茶渍避免留痕。最好用纹理细密、软糯质厚,吸水强、易干燥的茶巾,可能会贵点,但是这钱不能省,养壶茶巾很关键。

壶友兰天:

本届养壶比赛的参赛壶型中,风卷葵、高潘壶等都为老朱泥所制,朱泥色泽艳丽、纹理细腻,为不少紫砂迷们所挚爱。但唯有一点不好,朱泥壶在冬天用的时候要注意温差,尤其在北方,寒冷的室外与暖气的室内交替,更不可贸然浇沸水,必须先温壶,因为朱泥收缩比极大,热胀冷缩容易“惊裂”,所以虽为老生常谈,但还是在此提醒各位壶友小心小心再小心。

紫砂壶之养壶有道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一篇《紫砂壶之养壶有道》,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对于爱茶人来说,紫砂壶是必不可少的伙伴。很多人都喜欢养壶,倘若养出一把好壶会特别有自豪感。那么具体应该如何养壶,养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在养壶之前,首先一点需要将紫砂壶里里外外都彻底清洗干净,不能有任何的茶垢、油污、蜡等杂质。想要完美无瑕,就要从一开始就将细节做到极致。

养壶过程中一定要小心提防油污,如果紫砂壶沾染到油污,土胎便吸收不到茶汁,会留下难看的疤痕,所以一旦不小心沾染到要马上清洗干净,要将紫砂壶当做自己的脸一样爱护。

见过很多朋友因为太过急切,采用一些速成的法门养壶,得不偿失。养壶需要实实在在泡茶,一点一点的让土胎吸收茶汁,这样时间久了,紫砂壶表面自然会显出晶莹如玉的色泽来,自然养壶是王道,切忌心浮气躁。

在擦洗的时候,要注意控制好力度,用软毛小刷子轻轻刷,将茶汁刷过之后用开水冲干净,然后用干净茶巾擦干,不要刷起来没完没了,适度最重要。

喝完茶之后,有些人会将茶渣留在茶壶中,为的是提升养壶的进度,这种做法不可取,要知道紫砂壶吸附茶味的功能十分强大,茶渣放在壶中,时间稍久会变味,那种味道是对壶的极大伤害。

养壶是对个人耐心的考验,要按部就班,一步步慢慢来,正如我们生活一样,生活中要经历种种才能获得成长,养壶也是这样,一点点耐心养下去,终会成就无价之物。

关于本文《紫砂壶之养壶有道》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宋微宗与茶


宋徽宗赵佶是个天生的艺术玩家,不适合当皇帝,却可以冠以双料头衔:出色的大艺术家、蹩脚的皇帝。徽宗懂书画,创制瘦金体,花鸟人物都画得精美无比;他懂园林设计,在汴京开封大建园林,建材选了最具艺术空灵想象的太湖石,不惜劳民伤财,到太湖里打捞,还要一路运到汴京,想来那工程也不亚于古埃及法老王建筑金字塔。他还懂得用人,专用一些奸佞之徒,如蔡京、童贯,让他整天开开心心,沉溺在莫谈国事的美好艺术世界之中。

宋徽宗号称道君皇帝,虽然不懂得如何当个明君,却绝对懂得艺术高低。日常饮宴豪奢讲究不说,单讲饮茶之道,他也是第一流的玩家兼专家,可与陆羽、蔡襄并列,最能说出品茶的个中深蕴。身为皇帝,他当然可以品尝来自全国各地的贡茶,有条件审视各种名茶的品相与滋味,同时还参与实践,要求御茶苑制作精品茶团,大玩皇帝尊口的品位技艺。

按照《宣和北苑贡茶录》的记载,宋徽宗在位的时候,武夷山北苑的御茶园不能再囿于传统上贡的龙凤团茶,必须跟着皇帝的心思变花样,以悦龙心,至少精制了几十种贡茶,让这位不世出的艺术皇帝来玩赏:白茶、龙园胜雪、御苑玉芽、万寿龙芽等等,不一而足。宋徽宗乐此不疲,不过,也就没有时间精力来管国家大事了。宋徽宗不但品尝鉴赏,还写了一本《茶论》,后世称之为《大观茶论》,谈制茶之法与点茶真韵。

书中说,饮茶有道,首先讲究色、香、味。说到色,他认为点茶之色,以纯白为上真,青白为次,灰白次之,黄白又次之。天时得于上,人力尽于下,茶必纯白。宋徽宗最喜好的白茶,是特异的品种,他自己说,白茶自为一种,与常茶不同。其条敷阐,其叶莹薄。崖林之间偶然生出,盖非人力所可致。说来说去,就是皇帝老子本事大,能够独享这种天地间偶然生出的白茶,是属于天地精英的聚萃,即使不是绝无仅有,也差不多了。

说到茶之香,《大观茶论》是这么讲的:茶有真香,非龙麝可拟。要须蒸及熟而压之,及干而研,研细而造,则和美具足,入盏则馨香四达,秋爽洒然。或蒸气如桃仁夹杂,则其气酸烈而恶。这里主要讲的是制茶过程与茶香的关系,但后半句是泡茶的过程,显示茶香氤氲的效果。由此可以看出,宋徽宗是真懂茶的,不但懂得如何点泡,还清楚知道制茶的过程与饮茶的香气效果。

只是,这位最懂得茶道的徽宗皇帝,治国无方,被金国掳去,成了阶下囚,被封为昏德公。随后被迁往极寒的北地五国城(今天黑龙江依兰县北边的旧城)生活了8年,直到去世。不知道他生活在黑龙江的年月,是否还有茶喝,是否还有什么花样让他一展艺术的长才?

茶境即心境:心原本是一壶茶,包容百味


在茶事体验中寻求意境,从中获得感悟或精神的“纯化”等,是人们把茶道局限在深层次或程式化的认识所作的修正。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小桥流水的场景已退缩至公园或家庭一角;人们为赶上经济大潮适应了紧张的节奏,即使留恋,也只能把对传统文化的恪守深刻于内心,换之以“浅然”来对待周围的人与事,花花绿绿的消遣和娱乐也应运而生。

显然,历史上文人雅士式的品茶,会使年轻人感到气氛颇为严肃。它代表的是延袭—种精深的、有五千年的文化传统和历史沉积。人们对品茶已是小心翼翼,何况是高深或神秘的茶道。好在由于历史的、文化的原因,中国人爱喝茶,人们喜欢茶的“可口、可乐”,由此而能带来的意境,自然不会拒绝,毕竟,茶香在口,通过认识与引导,还有助于为生活的诗化增光添彩,何乐而不为呢?已被人们广泛接受的当代茶艺,也可理解为在茶的“可口、可乐”的基础上,引导茶的意境与茶道相通,展示“真、善、美”的内涵。

现代茶科学的发展,难以对历史上文人墨客或得道高人专利式茶道进行解释,但倒是有利于作“意境”式的诠释。茶之感人是通过茶的色香味形的充分发挥而绐人带来舒适的感受,并可以通过了解茶的自然科学性,如学习茶的自然品质特性——茶理。来体会茶给人带来的妙趣,像如人希望般的品性和情境——“茶是独一无二的真正的文明饮料,是礼貌和精神的化身”(韩素音)。皎然所提“茶道”诗句中的“全尔真”,可从两方面加以理解。一是茶为真正健康文明的饮料。

茶的自然科学性表明:茶无愧于是21世纪的理想饮料,茶有助于养性、静心。在健身方而有如中医般的功效和调理机能。二是茶与“人的自然天性”相联系,也即人性中近于“道”的本质(有“茶道即人道,茶品即人品”的说法)。有人换了一种角度说:当人们为诸如人性本善或本恶争吵不休,茶性及与此相伴的意境却给人以启示:喝茶时人们所体现的最初的一面却是最为“自然”的。

茶的意境,即与茶相伴而来的、给人以清新、淡雅、闲适、悠然,亲切而自然;因此,茶才不同于一般口腹物欲。饮茶可以是一种习惯,给人以思考、情趣。如有人称举杯饮茶之“举”,理解为一种期待,颇为形象;又如某文人所说:“茶之为物,能引导我们进入一个默想的人生世界。”这是由茶中的意境所引导,让人们从茶的感觉中放松“心灵”,让人更睿智地领会世界上的人与事,或感受“心原本是一壶茶,包容百味,因吐纳而常新。”这似乎又把茶的意境与“即茶即道”相联系了。

相关文章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