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茶税

发布时间 : 2021-09-12
唐代饮食的茶文化 唐代茶叶发展历程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唐代的茶税”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唐代的茶税”相关知识!

唐代茶叶大发展唐代的茶税

我国的茶税作为一项独立的制度,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是始自中唐时期的。

一、唐代茶税的形成。大唐帝国开元天宝盛世期间,爆发了安史之乱,虽然时间不长、地域不广,但政权内部体制遭到削弱,藩镇势力形成割据,成为大唐帝国由盛转衰的重大转折点。自广德元年(763)至永贞元年(805),今河南、河北、山东、山西、湖北、安徽地区,都为军阀节镇所占据,他们虽称藩臣,实非王臣。在政治、军事、财政上完全独立,实际是各自独立的军阀王国。

德宗建中二年(781),成德节度使李惟岳(原为其父李宝臣,其父病故后由其袭位,要求朝廷承认,德宗不许)、魏博节度使田悦、淄青节度使李正己、山南东道节度使梁崇义遂联合起兵反唐,史称四镇之后。由于长期的军阀割据,进一步加深了唐朝政抬、经济危机,为了解决严重的财政困境,唐朝统治者采取了许多苛细酷烈的办法,搜刮民财,其中之一就是建中三年(782),户部侍郎赵赞于诸道水陆要冲之地征收商税,每贯税二十文,竹、木、茶、漆皆什税一,以充盈国库,赡济军资。四镇之乱结束,德宗下诏罪己,罢除茶叶等项杂税,看来,当时征收茶税只是权宜之计,但打破了历史上茶叶不征税的先例。

建中四年(783)十月,正当四镇与淮西叛乱之际,长安告急,调兵不至,德宗被迫逃往幸天(陕西乾县)避难,下令泾原节度使率兵五千赴援保驾,士兵不满朝廷给养,因粝食莱啖而叛,史称注原兵变。叛军推举罢归故里的大尉(武官之长)朱泚为王。朱泚自称大秦皇帝,建号应天,率兵围攻奉天。德宗因有朔方节度使李怀光率师勤王,朱泚乃从奉天退至长安。次年六月,唐将李晟率神策军收复长安,朱泚西走,其部将斩之降唐,泾原兵变方告平息。

从历史时序上看,征收茶税在前,径原兵变在后,德宗回到长安时已是兴元元年(784),因此,笔者认为,德宗征收茶税为起因是四镇之乱而非泾原兵变。从唐高宗永徽元年(650)到唐玄宗天宝年(755),中经高宗、武后、中宗、睿宗和玄宗的统治,约一个世纪,这段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的重大发展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贸易有显著的进步,社会生产力有一定的提高。茶叶作为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开始迅速发展。唐初饮茶之风尚局限于山林寺院、皇宫富邸和东南、西南等地,南人好饮之,北人初不多饮。随着社会的安定,经济、文化的发达,寺院僧侣的传播,饮茶之风迅速向北方漫延,宫廷常置茶宴,帝王以茶赐大臣,进茶成为官廷礼仪,德宗也很嗜茶,其因兵变出走奉天,韩滉遣使运粟帛入关中的同时,也没有忘记以夹练囊缄茶未,遣健步以进御。社会对茶的需求日益迫切,茶由野生到山林寺院少量种植,发展到成片集中的大量生产。安史之乱后,出现了家庭手工制茶作坊,茶农种茶的目的转向商品交换,茶在农产品中是独一无二的最发达最典型的商品化生产,为封建王朝征收茶税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二、唐代税茶法规。唐代把茶税固定下来,列为国家财政收入是德宗贞元九年(793)正月的事。《食货志下》载:盐铁使张滂奏曰,伏以去岁水灾,诏令减税,今之国用,须有供储。伏请于出茶州县及茶山外商人要路,委所由定三等时估,每十税一,充所收两税。其明年已后所得税外贮之,若诸州遭水灾,赋税不办,以此代之。诏可之。仍委滂具处置年奏,自此,每岁得钱四十万贯,然税无虚岁,遭水灾处亦未尝以钱拯瞻从张滂的奏折,说明贞元九年朝廷决定征收茶税的原因是去岁水灾,倘后赋税不办,所以要征收茶税以此代之,目的在供锗。税率定位较低,估价征10%,但从此税无虚岁,以法律的形式把它固定下来,成为封建国家的专利,我国茶税法规正式宣告成立。

宪宗时期,先后平定刘辟、李铸、吴元济等藩镇叛变,其他藩镇也表示归附,形式上获得了全国的统一,但还未根除藩镇势力。此时期提倡屯田、营田,重视农业生产,对维持残破的北方生产局势有积极作用,使大唐帝国曾一度出现中兴时期。可能是由于时局的安定,财政情况的好转,将原先置茶盐店收税的措施罢除,但不久又予恢复。

晚唐是唐政权由衰落趋向瓦解的历史时期,朝廷日益腐败昏聩,宦官檀权与藩镇割据想始终。皇权低落,甚至皇帝的废立、生死亦为宦官所掌握。穆宗长庆元年(821)七月,成德、魏博两节度使又叛乱反唐,穆宗发兵十五万讨伐。以致国库空虚,盐铁使王播图宠以自幸,乃增天下茶税,率百钱增五十,大幅度提高茶税。

武宗即位(841),盐铁转运使崔珙又增江淮茶税,诸道置邸以收税,谓之塌地钱,正税之外,又加横税,可以说茶叶杂税始自晚唐武宗时期。

到宣宗大中初期,庐,寿、淮南(茶)皆加丰税,每斤增税钱五,谓之剩茶钱。天下税茶,增倍贞元,即茶税提高到20%。正税之外,还有横税,而且由初期的按值计征改为按重量计征。

由于诸道关卡林立,茶税苛重,流通渠道不畅,市场供应偏紧,私贩茶叶就更有利可图。大中五年(851),湖州刺史杜牧上书:几千万辈尽贩私茶,亦有已聚徒党。大中六年(852),盐铁转运使裴休立茶法十二条,其中有厘革横税,以通舟船,禁止各州层层设卡,使商旅既安,课利自厚,保护了商人利益,有利于促进滴品流通,但对私贩的处罚极其严酷。

三、剖析与评仪。唐朝征收茶税,初因四镇之乱,复因水灾用赋减免,是在物质条件已具备的特定时间和特定条件下形成的。当初税率1O%,并不算高,经商纳税,无可非议,不能把封建杜会的合理税收笼统斥之为掠夺。但茶税伴随着宦官擅权、藩镇割据而一再加重,正税之外,又有横税,且直线上升,税重价高,厚敛伤尺,不能不说是蠢政,应该受到谴责。唐朝的茶税,初按三等估价,后按重量计征,很不完善,属首创期。四川的茶税体制,唐朝起就有别于东南各地,且沿袭到后世,在我国茶叶税制史上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封建国家时局稳定,政治清明,经济发达,人民安居乐业,捐税就少,反之则重。从唐朝茶税的征收和或征或停以及由轻到重的全过程,突出地反映了这个可题。

茶经网扩展阅读

唐代的税茶和榷商


我国征收茶税始于唐代,但具体时间记载有些歧异,不厌烦琐,撮要开列如下:

《唐会要》卷84《杂税》:建中元年九月天下所出竹木茶漆皆什一税之,充常平本钱。(《事物纪原》卷l《杂税》文同)【131】

《唐会要》卷87《转运盐铁》建申四年,度支侍邓赵赞议常平事,竹木茶漆尽税,茶之有税,肇于此矣。【132】

《旧唐书》卷13《德宗纪》,贞元九年正月癸卯,初税茶,岁得钱四十万贯,从盐铁使张滂所奏,茶之有税,自此始也。【133】

《山堂考索后集》卷56《榷茶》:茶之有税,起于唐之赵赞。茶之有榷,又起于唐之王涯,如王播、裴休皆主榷茶之议者。【134】

《续资治鉴长编》卷42,至道三年(977年)五月。王禹稱上疏:只如茶法,从古无税,唐元和中,以用兵齐、蔡,始建其法,唐史称是岁得钱四十万贯,东师以济,今则数百万矣。【135】

我们抛开记载中的个别年月差异,可以肯定,唐德宗建中时,开始对茶叶征收什一税。兴元元年(784年),曾下令停止收茶税,【136】所以,贞元九年开始的茶税,《新唐书》卷9《德宗纪》称为复税茶,【137】自此以后,茶税便不再停止征收了。

王禹偁说,元和中开始征收茶税是错了的,但同时存在类似看法的颇有其人。当宋真宗与辅臣讨论茶利时,王旦等曰:元和国计茶税,岁不过四十万缗。【138】其实,自德宗贞元以来,每年收入四、五十万贯的茶税乃是通常的情况,【139】元和时的税茶收入并无明确记载,可能也是四、五十万贯。李珏在穆宗初上疏说,税茶之事,尤出近年。【140】这大概是宋人致误之由。但李珏已指明税茶在贞元中,不得不尔。按理是不应该有混乱了。

关于榷与税,章如愚把二者加以区分乃是无可厚非的。榷是专卖,早在汉武帝时,已有初榷酒的记载,【141】《旧唐书》卷49《食货志》也说,建中三年(782年),初榷酒,没有把当时已经存在的税茶称为榷。同书卷17下《文宗纪》:太和九年(835年)十月,王涯为榷茶使,茶之有榷税,自涯始也。王涯建议税茶的一套办法符合汉代以来专卖的涵义。不过,《旧唐书》的记载仍有混乱,长庆元年(821年),盐铁使王播增茶税。已称之为茶税,而记反对王播意见的李珏上疏。今若榷茶加税,颇失人情,【142】则又称为榷茶。其他《唐会要》、《新唐书》、《资治通鉴》、《册府元龟》等书所记唐代税茶之事,也将榷与税二者混用。宋仁宗的诏书说,唐自建中,始有茶禁。【143】这是把税茶也视为榷了。但曾巩在《元丰类藁》中却把唐代有关茶叶的征税一律称税而无榷茶之名。马端临在《文献通考》的按语中却说,嗜茶、榷茶皆始于贞元之间。唐律不见对榷的解释。宋代,诸称禁物者榷物同,称榷货者谓盐、矾、茶、乳香、酒、曲、铜、铅、锡、鍮石,诸违犯禁物,如被盗诈恐喝及因水火致彰露者,并同首原。【144】唐代对矿产的政策与赵宋有所不同,对于茶、酒税的政策是大体一致。由此也可窥见。唐宋人对榷与税之区分已不如汉朝人那样严格讲究了。

唐德宗贞元以后,在郡国有茶山及商贾以茶为利之处。设置税场,分三等估计,以征收什一税。这【145】自此经顺宗以至宪宗一直沿袭了这种收税办法。元和时,李巽为盐铁使,物无虚估,天下粜盐、税茶,其赢六百六十五万缗。【146】当时的茶税收入一定不少。各地州府置茶、盐店收税,被认为是一种权宜之计,诸道先所置店及收诸色物钱等,虽非擅加,且异常制。【147】元和时对茶盐的临加附加税很快便停止了。

穆宗即位,一年内三次变革茶税。首先,对茶、盐等税。每贯除旧垫陌外,量抽五十文。【148】实际已是额外加税。几个月后,茶税钱亦与纳时估匹段及斛斗,【149】以粮绢代茶税,在那钱重物轻的时代,必然是变相加税。再过几个月,盐铁使请求把茶税每百文增加五十文,【150】这个时候,茶税岁收应有较大增加,但史文失载。

唐文宗时,郑注建议,江湖百姓茶园,官自造作,量给直分,命使者主之。【151】盐铁转运使王涯也请求改变江淮以南茶法,于是任命王涯为诸道盐铁转运、榷茶使。【152】他上表请求使茶山之人,移树官场,旧有贮积,皆使焚弃。【153】蛮横地剥夺百姓的茶园,理所当然地要招致人们的拚命反抗,令孤楚请罢榷茶使的奏文说,岂有令百姓移茶树就官场中栽植,摘茶叶于官场中造作,有同儿戏,不近人情。【154】充分反映出拥有茶园的人们被榷茶措施激怒了,那些茶商们计鬻茶之资,不能当所榷之多,【155】也表示了很大的不满。震于朝野的反对,王涯的榷茶办法没有通行。令孤楚继续主持茶政后,纳榷之时,须节级加价,理由是商人转卖,必较稍贵,即是钱出万国,利归有司,既无害茶商,又不扰茶户。【156】增加茶税,伤害最大的自是喜爱饮茶的广大人民。

武宗即位,盐铁转运使崔珙又增加江淮茶税,【157】还恢复了元和时曾被废除的茶商往来各地的关卡税,茶商所经过的州县都征收重税,稍有不顺,乃凭借权势,抢掠车船,使它装载的茶叶露积雨中,这种恶作剧的举动迫使人们转而从事走私贸易。前已指出,武宗和宣宗时,曾一再通过法令,严厉惩罚私茶商贩。还对庐、寿、淮南(茶),皆加半税,如此双管齐下,使天下税茶,增倍贞元。【158】即是说。唐末宣、懿之际,全国茶税岁收近百万贯了。【159】

唐代各地征收茶税的具体情况,现存资料极少,时间又前后参差。饶州浮梁县,宪宗元和时,每岁出茶七百万驮,税十五万余贯。【160】剑南道税茶,文宗太和时,由使司自理,每年出钱四万贯送省。【161】常州税茶,文宗开成时,曾由盐铁场改归州县征收,比类盐铁场院正额无数,加数倍已上,【162】于是,便将此数作为茶税正额。唐代,诸道州府都置茶盐店收税,茶商携茶住店,每斤要收塌地钱,所经关口也要收关税,【163】如泗口税场,茶、盐、绫绢一物以上并税。【164】文宗以后,全国诸州县山泽矿冶税收不过七万余缗,不能当一县之茶税。【165】由此可见,各地茶税的收入很不少。

五代十国时期,同样存在茶税。苏辙说:五代之际,孟氏窃据蜀土,国用偏狭,始有榷茶之法。【166】这是说的后蜀税茶。

注释:

【131】《旧唐书》卷49《食货志》,又卷12《德宗纪》,《新唐书》卷9《德宗纪》均作建中三年(782年)九月,《新纪》并称之为初税茶。

【132】参看《宋会要辑稿食货》30之7《茶法杂录》,嘉祐四年(1059年)二月诏,自唐建中.始有茶禁,上下规利,垂二百年。

【133】《旧唐书》卷49《食货志》;《唐会要》卷84《杂税》,又卷87《转运盐铁》;《册府元龟》卷493《山泽》;《资治通鉴)卷234文同。但曾巩《元丰类藁》卷49《茶》,唐正元初,赵赞兴茶税,而张滂继之,什取其一。夏竦《文庄集》卷l5《平筦榷奏》,也记有不同说法。

【134】《事物纪原》卷1《榷茶》:起于唐建中贞元之间,一云,正元八年.张滂奏收茶税。一云穆宗时,王涯始榷茶。记一事,并列三说,作者并无定

【135】《宋史》卷293《王禹偶传》文同。

【136】《唐大诏令集》卷5《奉天改兴元元年赦》;《册府元龟》卷89《赦宥》;《旧唐书》卷12

【137】《文献通考》卷18《征榷》文同,参看《旧唐书》卷123《王绍传》。

【138】《续资治通鉴长编》卷86祥符九年(1016年)二月庚辰条。

【139】《唐会要》卷84贞元九年之后,自此每岁得钱四十万贯。同书卷87,贞元九年,是岁得缗四十一万。《陆宣公集》卷22《均节赋税恤百姓》第五条.近者有司奏请税茶,岁约得五十万贯一

【140】《旧唐书》卷173《李珏传》。另外,《册府元龟》卷493《山泽》记王播奏疏,称为榷茶。

【141】《汉书》卷6《武帝纪》。

【142】《旧唐书》卷173《李珏传》。另外,《册府元龟》卷493《山泽》记王播奏疏,称为榷茶。

【143】《宋会要辑稿食货》卷30之7《茶法杂录》,嘉祐四年(1059年)二月诏;《欧阳文忠公全集》卷s6《通商茶法诏》。

【144】《庆元条法事类》卷28《榷货门榷货总数》。

【145】《唐会要》卷87《转运盐铁》,又卷84《杂税》;《旧唐书》卷49《食货志》。

【146】《新唐书》卷54《食货志》。

【147】《全唐文》卷455程异《请勒停置茶盐店》;《旧唐书》卷48作元和十二年;《册府元龟》卷483、《唐会要》卷88均作元和十三年三月奏。

【148】《旧唐书》卷16《穆宗纪》;《册府元龟》卷484。

【149】《唐大诏令集》卷54《长庆元年正月南郊改元赦》;《全唐文》卷66《南郊改元德音》。

【150】《新唐书》卷54《食货志》;《旧唐书》卷173《李珏传》。

【151】《旧唐书》卷169《郑注传》。参看《旧唐书》卷172《令狐楚传》。

【152】《全唐文》卷69《授王涯充诸道榷茶使制》;《册府元龟》卷510《重敛》,又《交结》;《旧唐书》卷下《文宗纪》.又卷169《王涯传》。

【153】《唐会要》卷87《盐铁转运总叙》:《旧唐书》卷49《食货志》。

【154】《全唐文》卷541令狐楚《请罢榷茶使奏》;《旧唐书》卷49《食货志》,又卷172《令狐楚传》;《册府元龟》卷494《山泽》。

【155】《册府元龟》卷501《重敛》。

【156】《全唐文》卷541令狐楚《请罢榷茶使奏》;《旧唐书》卷49《食货志》,又卷172《令狐楚传》;《册府元龟》卷494《山泽》。

【157】《新唐书》卷54《食货志》。

【158】《新唐书》卷54《食货志》。

【159】按,《新唐书》卷52《食货志》,宣宗既复河湟,天下两税,榷酒、茶、盐、钱岁人九百二十二万缗。其中茶税收人多少,我们无从知道。《宋会要辑稿食货》30之11《茶法杂录》,记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君臣议论茶法时,王安石说,榷茶获得太少.吴充说:仁宗朝茶法极弊时,岁犹得九十万余贯,亦不为少。宋代茶税收入少时,犹有如此巨额,唐代茶税比宋代少,最多时,亦不能过此数。

【160】《元和郡县图志》卷28《江南道》。

【161】《旧唐书》卷187下《庚敬休传》;《册府元龟》卷504《关市》。

【162】《册府元龟》卷494《山泽》。

【163】《唐会要》卷84《杂税》。

【164】《唐会要》卷84《杂税》。

【165】《新唐书》卷54《食货志》。

【166】《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66元祐元年(1086年)二月癸未;《栾城集》卷36《论蜀茶五害状》。

明代茶税


明代茶税(TeataxinMingDynasty]明代茶叶税收。明代茶政基本沿承宋制,以榷茶易马为主,辅收茶税,但其法严厉。明代梁材《议茶马事宜疏》:巡按陕西监察御史刘良卿题,切照国家设立三茶马司收茶易马,虽所以供边军征战之用,实所以系番人归向之心。考之茶法,在大明律日:"凡贩私茶者,同私盐法论罪。"盖行于腹里地方者也。至于通番禁例,在太祖高皇帝日:"私茶出境者斩,关隘不觉察者,处以极刑。"太宗文皇帝曰:"透漏私茶出境者,犯人与把关头目,俱各凌迟处死,家口迁化外。《明会典》凡引由;洪武初议定,官给茶引,付产茶府州县,凡商人买茶,具数赴官,纳钱给引,方许出境货卖。又各处茶课钞数。应天府江东瓜埠巡检司钞一十万贯;苏州府钞二千九百一十五贯一百五十文;常州府钞四千一百二十九贯,铜钱八千二百五十八文;镇江府钞一千六百二贯六百二十文;徽州府钞七万五百六十八贯七百五十文;广德州钞五十万三千二百八十贯九百六十文;浙江钞二千一百三十四贯二十文;河南钞一千二百八十贯;广西钞一千一百八十三锭一十五贯五百九十二文;云南银一十七两三钱一分四厘;贵州钞八十一贯三百七十一文。终明一代,茶税苛重,茶户深苦。

唐德宗始创茶税


唐德宗始创茶税

在盛唐时期出现了饮茶的空前盛况,王公朝士,无人不饮,无日不饮。那时除了四川和江南地区外,黄河中下游地区饮茶之风也十分盛行。在交通沿线,到处都摆有茶摊、茶铺,任何人只要投钱就可饮,非常方便。于是江南所产的茶源源北上,而中原地区甚至黄河以北地区也出产名茶了。

一次,唐德宗在朝臣们的议论中,看到了茶和盐、糖一样成百姓日常所需之物,对其征税的时机已经成熟。

唐德宗李适(742-805年)为唐朝第十位皇帝。德宗即位时,安史之乱平定还不久,天下仍然动乱。德宗颇想励精图治,然而朝廷势弱,要想扭转局势,就要加强兵力,加强中央集权,这些都需要钱。因此他废除了租庸调制及所有的苛捐杂税,实行两税法,按户等征居人之税,按十地征田亩之税,每年夏秋两次征税。这种变革适应了上地集中、贫富不均的现实情况,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建中四年(783年),户部侍郎赵赞鉴于饮茶风气已然形成,于是向德宗提议征收茶税。德宗很快同意了,就在这年开始对茶叶征税,茶税是由负责对盐铁征税的盐铁转运使负责征收的。茶税之法自此确立,后来历朝历代逐步修订,渐趋完善。

就在茶税开始征收的第二年,凼为改元为兴元(784年),需要大赦天下,因此新开征小久的茶税也被免除了。九年以后的贞元九年(793年)茶税才恢此新开征小久的茶税也被免除了。九年以后的贞元九年(793年)茶税才恢复征收,征收荣税的税场设在产茶的州县和茶山外商人所经要路,每年获得财政收入有四十万贯,茶税一下子成了国家的一项重要财政收入。

唐德宗征收茶税,虽然获得了滚滚财源,可是却造成了不良影响,甚至有些人为此付出了生命。当时的益昌(今四川昭化)的地方官叫何易于,当开征茶税的诏令送达他手中后,他就深陷两难的困境中,他知道益昌是个穷地方,就算不征茶税这里的百姓也都快活不下去了,若要再强征什么茶税,那百姓就只有死路一条了。何易于考虑再三,就让小吏将诏令搁置不执行,可是谁都知道,不执行诏令,那是要杀头的啊!

小吏想了一下说:“如果让我来替你顶罪,你会不会被免除被流放的罪责?”何易于却说:“我既然不为了自身一命而使百姓们受害,又怎么会让你们替我顶罪呢?”于是他就自杀了,自杀的方式是人们想不到的——自焚。

何易于的上司在平时就对他非常赏识,在他死后也没有上本参劾他。何易于是由茶税之法引出的第一个死难者。

唐代茶史概述唐代茶叶是普遍的饮料


唐代茶叶的普及与佛事有很大的关系。唐玄宗时有一位名叫封演的进士,在《封氏见闻记》上说:“玄宗开元中,泰山灵严寺之降魔大师普及禅教,当他坐禅时,祗喝点茶。于是一般人竞相仿效,都把茶当作饮料用,遂成风俗。”因茶味甘而香,能振奋精神,当然大受欢迎。随后从山东传到唐代国都长安,而长安城内开设茶馆者,不问道俗,凡是付钱的都可以饮用;至于茶叶的来源,都从江淮一带用船车运过去,种类繁多。此外,唐文宗常请学士们进入内廷,研讨经义典籍,下令宫女准备茶饮赐予学士。由上二例可知,在唐朝,不管是朝廷文武百官,或是贩夫走卒,茶是普遍的饮料了。

事实上真正使茶由药用、饮用变为品饮,并且由一种习惯、爱好、生理需要升华为一种文化、一种修养、一种境界的,应该归功于一位伟大的人物和一部伟大的著作,这就是陆羽与他的《茶经》。《茶经》的出版是茶史上最引人注目的事件,它造就了唐人热烈的生活情调以及丰富浓郁的社会风采。从此以后,唐代的茶业充满活力,气象万千;茶产日兴,名品纷呈;饮茶之风,遍及朝野;茶叶贸易,十分活跃;封建茶法,应运而生。不惟如此,它也开启了以后茶文化异彩纷呈的局面,对中国和世界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唐代的茶政


茶政是指行政管理的政策和措施,也可以说是茶叶经营的立怯。我国的税茶、榷茶、贡茶、茶马市制度均始自唐代。从茶法也可以窥视唐代茶叶商品经济的发达了。

初唐执行去奢省费勤俭建国的方针,政府全年开支不到三百万,中宗登基之后,渐兴奢侈之风。玄宗后期,政府开支每年竟达一、二千万。赐安禄山宅第,令不限财力,务求壮丽,以上银为厨具。安史之乱,军费开支浩繁,而且藩镇割据,截留中央税赋。致使中唐时期出现了财政危机。到肃宗时,兵灾岁歉,财政更加空虚,到德宗年问,已十分枯竭。而中唐茶叶生产发展很快,购销两旺,山泽以成市,商贾以起家。在这种形势下,李唐帝国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开始制定茶叶经济法规,且历代沿袭下去,成为定制。

税茶:德宗建中元年(780年).户部侍郎赵赞为充盈国库,赡济军费,建议竹、木、茶、漆皆征10%的税。当时是作为权宜之计,所以至兴元元年(784年)下令停征。把税茶法规固定下来是贞元九年(793年)正月的事。盐铁使张滂因赋税不足,国用匮乏,在产茶州及交通要塞,委派盐铁度支巡院设置茶场,由主管官吏分三等定价,每十税一,自此税茶在我国历史上宣告正式建立,年得钱40万贯,一律解送中央,由朝廷直接掌握,成为国家财政重要支往。州县看到中央征收税茶,他巧立名目,投立关卡,敲诈勒索,对正常的茶叶贩卖破坏性很大。

自武宗起开始禁缉私茶,文宗开成五年(840年)规定:纳钱决杖之法:茶农私卖10斤至100斤,纳钱100文,决脊杖20下;至300斤,决脊杖50下,钱如上数。三犯之后,委本州收管,重动徭役。商人私贩,从10斤至300斤,决脊杖15下,其茶并随身物没纳,给纠告及捕捉送本州收管,使别营生。再犯不同多少,准汝处分,三百斤以上即是恣行凶狡。宣宗大中(847-859年)年间,盐铁转运使裴休立茶法十二条,禁止各州层层设卡,并取缔私茶,保障了合法茶商的利益,使商旅既安,课利自厚。但禁令残酷,贩卖三次,每次满三百斤,论死。结帮长途贩运者,不论多少,一律处死。茶农私贩100斤以上,杖脊。犯三次处以重役,毁弃茶园者,以盐法论处,大大强化了茶法。因此天下税茶倍增贞元矣。突破年收税80万贯,盐茶之利溥于丁田。

榷茶:这方面的内容见《榷茶制度》一文。

贡茶:贡茶起源于周武王,但那时只是萌芽状态,仅是部落向王室敬献的礼品,尚未形成制度。唐代贡茶制度有两种,种是官焙制,已如前述,一种是定额上贡制,计有包括紫笋茶在内的十六个州(郡).这是国家级贡茶,地方官吏也自行制定贡额,中饱私囊,所以其数量当不在少。

贡茶是赤裸裸的掠夺,加重了茶农的负担。其特征是产品直接供朝廷使用,不是商品化生产。它绕过商业流通渠道,缩小了商业经营的范围,是抑商政策的重要支柱,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但贡茶制作精良,产品质量优异,这就推动了技术进步。同时对增进地区联谊,发展驿道交通,客观上也起了推动的作用。

马市茶:也起源于唐代。安禄山反唐时,回纥曾两次派兵助唐平乱,为酬谢回纥军援,至德二年(757年).唐送回纥绢二万匹,回纥则赠唐骏马二万匹,换回茶和丝,自销之外,运往中亚地区销售,对回纥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从此,我国封建社会确立了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茶马互市政策,宋、明时期也有所发展,,成为封建国家一项边陲要政。

在唐代,农产品商业化进程并不显著,事实上直接连销国内外市场主要只有丝绸、陶器和茶,所以茶的商业化进程十分典型,商品经济繁荣昌盛.

唐代茶诗歌的概述


唐代诗歌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顶峰,是诗歌史上的黄金时代。按唐代四分法的分期,初、盛、中、晚各期都名家辈出。诗歌创作几乎遍及社会各个阶层,《全唐诗》收录的诗人就有两千余家,诗作近五万首,而实际还远不止此数。

初唐时期(618712年),唐代诗人最初承袭齐梁余风,流行靡丽雅艳的宫体诗。王勃、杨炯、卢照邻、胳宾王和稍后的陈子昂、张若虚等人是这个时期的杰出代表,他们承汉魏风骨,使唐诗开始由宫廷走向社会,由艳雅转向现实,由靡靡之音变为清新健康的歌唱。同时期的诗人还有沈佺期、杜审言。在诗歌的形式上也作了大胆的探索,完备了律体建设,从不同的方面为唐诗逐渐的发展铺平了道路。这个时期称初唐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先后到蜀,把诗歌传人蜀中。

盛唐时期(713765年),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这一时期出现了两大诗歌流派和我国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以王维、孟浩然、储光羲等人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上承陶渊明、谢灵运而别开生面,其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以高适、岑参等人为代表的边塞诗派,诗风刚健,韵味深长,唱出盛唐强音。李白、杜甫是古今诗坛的双子星座。李白诗歌豪放飘逸,史称诗仙,他是地道的巴蜀人。杜甫诗歌号称诗史,风格沉郁顿挫,他用诗歌创作抒发了忧国忧民之心,实录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过程中一系列重大的事件,最具盛名,连那些优美写景述怀诗,也不忘忧国忧民。杜甫在成都度过了八年时间。

安史之乱以后,进人中唐时期(766824年)。经过短期的衰退之后,诗歌创作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刘长卿、韦应物的山水诗,是王维、孟浩然一派的继续;卢纶、李益的边塞诗,是高适、岑参一派的余绪。以白居易、元稹为首的现实主义诗人,倡导了一场新乐府运动。这一时期和元山诗派齐名,诗风殊趣的是以韩愈、孟郊为代表的诗派。韩孟诗派以才学为本,以议论见长,作诗力避平俗而求生硬奇险,开了后世宋诗的风气。此外还有独具艺术个性的著名诗人柳宗元、刘禹锡、贾岛和李贺。李贺以其浓丽浪漫的诗风独树一帜,并启迪了晚唐的李商隐。

晚唐(825907年),随着李唐王朝走向没落,国势衰微,诗歌风格也染上了浓厚的衰亡感伤色彩。杜牧和李商隐是活跃于晚唐前期的两位成就较高的诗人,世称李杜。杜牧比较主张在文学创作上以意为主,反对单纯追求文章的文采辞句,现实性较强。李商隐一生仕途坎坷,但一直关心政治,咏史诗在其诗中占的比重较大。这两位诗人的咏史诗都反映了唐朝走向衰落的现实,也都流露出个人失意的颓丧情绪。杜牧在艺术上,比较追求高绝,不满奇丽;李商隐则形成深情婉曲、典雅精工的独特风格,为我国古典诗歌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在唐代近三百年历史的四个时期的巴蜀,各时期都有诗歌文学的杰出代表,有的是外籍入蜀的诗人,如初唐四杰、盛唐杜甫等,有的是巴蜀本地人,如李白等。

唐代由于饮茶盛行,咏茶诗作也大量产生。唐代的咏茶名家之多,咏茶诗篇数量之宏富,名诗佳句迭出,不胜枚举。李白的《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茗王此中石,玉泉流不歇;钱起的《与赵莒茶宴》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杜甫的《重过何氏王首之三》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韦应物的《喜园中茶生》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尘烦;白居易的《夜闻贾常州崔湖州茶山境会亭欢宴》遥闻境会茶山夜,珠翠歌钟俱绕身;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唯觉两腋清风习习生,等等。有的歌颂名茶,有的以茶表现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文德品格,有的赞美茶的功效,而广为后人传诵。

唐代咏茶诗题材广泛,涉及茶事活动的各个方面,凡歌咏名茶、名泉、采茶、制茶、烹茶、饮茶、茶具、茶功、茶宴等都有不少佳作。咏名茶诗的如张文规《湖州贡焙新茶》,白居易《琴茶》,李如惟《龙浊人惠石禀方得困茶》,郑谷《峡中寿茶》,薛能《蜀州郑使君寄鸟嘴茶,因以赠答八韵》,徐夤《州尚书惠腊西茶》等'咏名茶、名泉诗有皮日休《题惠山二首》,陆鲧《茶人》,姚合《乞新茶》,袁文《茶山寺》,李郢《茶山贡焙歌》等;咏烹茶、饮茶的诗有刘言史《与孟郊洛水北野泉上煎茶》,杜牧《题禄院》,卢仝《走笔谢谏孟议寄新茶》等咏茶具、茶功的有皮日休、陆龟蒙的《茶籯》,《茶灶》、《茶焙》、《茶鼎》,徐夤《贡余秘色茶盛》,郑遨《茶诗》等。

唐代咏茶诗体裁多样,有古诗、律诗、绝句、宫词、联句、唱和诗以及宝塔诗等。古诗有李白《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并序》(五言古诗),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七言古诗)等;律诗有皇甫冉《送陆鸿渐栖霞寺采茶》(五言律诗),白居易《谢李六郎中寄蜀新茶》(七言律诗),齐已《咏茶二咏》(五言律诗);绝句有张籍《和韦平州盛山茶岭》(五言绝句),刘禹锡《尝茶》(七言绝句);宫词有王建《宫词一百首之七》等;唱和诗有皮日休《茶中杂咏十首》,陆龟家《奉和袭美茶具十咏》等;联句有颜真卿《五言月夜啜茶联句》等;宝塔诗有元稹《一至七字诗茶》。多种形式的茶诗不仅丰富了我国诗歌宝库,也为宋元及以后的茶诗起到了示范、赏鉴作用。

唐代茶具的发展


1987年,埋藏于法门寺地下千余年的一套唐代皇室宫廷使用的金、银、玻璃、秘色瓷等烹、饮茶器重见天日。这是一套世界惟一的珍宝,也让我们看到了连陆羽也不曾看到的宫廷茶具,因为陆羽逝世于公元804年,而这套茶具据《资治通鉴》记载是公元873年末封藏的,即陆羽离世之后69年封藏的,这批茶器以它本身明确的錾文和出土《物账牌》,已成为我国茶文化考古上最齐全的一次茶器发现。

唐宋茶具是中唐时期专用喝茶的茶具。中国唐以前,南朝饮茶已形成风气,不过仅流行于西蜀和江南地区,而且当时在饮食器皿中尚未明确地分化出专用的茶具来。中唐时,饮茶之风在全国推广,从而出现了专用的茶具。出土文物中有的铭识也标明是茶具,如茶托、茶碗、茶瓶、茶碾、茶罗等,可知唐代茶具的品种已颇齐备。

唐代中期,茶叶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从中国的西南一带渐渐向长江、淮河流域北移,产茶区域的扩大,加上茶叶加工技术的改进,大大促进唐代茶业经济的繁荣。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陆羽《茶经》问世。这是第一部系统介绍茶文化的专著,详细介绍了茶的产地、生态、采摘、制造、加工、煮饮等,是茶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唐代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白瓷出现于北齐,唐代的白瓷可与南方的青瓷相媲美,出现了“北白南青”共繁荣的局面。当然,饮茶的兴盛也进一步推动了唐代陶瓷业的发展。陆羽特别推崇越窑青瓷,越窑青瓷在有唐一代达到了顶峰,出现了青瓷史上登峰造极的作品——“秘色瓷”。

陆羽认为茶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上,寿州、洪州次。”并认为“越州瓷、岳瓷皆青,青则益茶,茶作白红之色;邢州瓷白,茶色红,寿州瓷黄,茶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悉不宜茶。”当然,这只是陆羽个人的观点和看法。当代窑址考古发掘材料证明,除越州窑、鼎州窑、婺州窑、岳州窑、寿州窑、洪州窑之外,北方的邢窑、曲阳窑、巩县窑,南方的景德镇窑、长沙窑、邛崃窑在当时也大量生产茶具。

唐、宋时的茶多制成茶饼,饮用前先碾末,再予烹点。烹点的方法有两种,所用的茶具亦小有区别。一种是《茶经》说的煎茶法,是在风炉上的茶中煮水,水沸之后,量出茶末从中心投下,随即用竹搅动,俟沫饽涨满面,便酌入碗中饮用;另一种是苏在《十六汤品》中所说的点茶法。此法将茶末下在碗中,并在茶瓶中煮水,水沸后,持瓶向碗中点注,同时用茶筅或茶匙在碗内环回击拂,只要茶已发立,粥面光鲜,稀稠得中,遂可就碗饮用。所以煎茶法不用茶瓶,点茶法不用茶,大体说来,唐代后期煎茶法已逐步为点茶法所取代,因而唐代遗物中成套的风炉和茶很少。

目前已知最早之例传为河北唐县出土的五代邢窑烧制的一套白瓷茶具。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复原模型瓷茶为圆底镬形,风炉为圆筒形,有三足。唐代茶瓶实例为西安太和三年(829)王明哲墓出土的一件,底部墨书“老家茶社瓶,七月一日买。壹。”此器腹部圆鼓,盘口,肩上出短流,施墨绿色釉。这种形制的容器在唐代遗物中不乏其例,却不能都定为茶瓶,因为其中有不少是酒注。

除茶、茶瓶外,其他茶具在煎茶、点茶法中可以通用。因为茶宜“乘热连饮”(《茶经》),茶碗很烫,所以要在碗下加托。西安大历元年(766)曹惠琳墓已出白瓷盏托。1957年陕西西安和平门外出土了7件银质鎏金茶托,铸造的时间为大中十四年(860),刻铭中自名为“浑金涂茶拓子”。这些茶托上的托圈较低。晚唐时茶托上的托圈已增高,有的象是在托盘上加了一只小碗湖南长沙铜官窑、浙江宁波和湖北黄石的唐墓中均曾出土这类茶托。托上所承之茶碗,为圈足、玉璧足或圆饼状实足的各种弧壁或直壁之碗。长沙石渚窑出土的青釉圆口弧壁碗,有的自名为“茶”。陕西扶风法门寺唐塔地宫出土的玻璃托子和碗,《物财》中记为“璃茶、托子”,其茶碗撇口、直壁,与宋代所称子的形制相同。法门寺塔地宫中还出土了银茶碾和银茶罗,其茶罗为绝无仅有之例。茶碾和茶罗均为粉筛茶末的用具。此外,唐代也用茶臼研末。茶臼为瓷质,碗状,内壁无釉,刻剔出粗糙的网纹和鳞纹。在河北内丘唐代邢窑窑址中曾经出土。

茶具,是我国古代茶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讨论茶具史的兴衰,也可以看到茶文化的历史背景,中国古代茶具也有其本身独到的发展过程,从中还可以看到陶瓷制造的艺术造谐。

唐代的茶税法规


我国的茶税作为一项独立的制度,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是始自中唐时期的。本文拟就茶税形成的历史根源、主要内容和特征作一阐述。

一、唐代茶税的形成

大唐帝国开元天宝盛世期间,爆发了安史之乱,虽然时间不长、地域不广,但政权内部体制遭到削弱,藩镇势力形成割据,成为大唐帝国由盛转衰的重大转折点。自广德元年(763)至永贞元年(805),今河南、河北、山东、山西、湖北、安徽地区,都为军阀节镇所占据,他们虽称藩臣,实非王臣。在政治、军事、财政上完全独立,实际是各自独立的军阀王国。

德宗建中二年(781),成德节度使李惟岳(原为其父李宝臣,其父病故后由其袭位,要求朝廷承认,德宗不许)、魏博节度使田悦、淄青节度使李正己、山南东道节度使梁崇义遂联合起兵反唐,史称四镇之后。由于长期的军阀割据,进一步加深了唐朝政抬、经济危机,为了解决严重的财政困境,唐朝统治者采取了许多苛细酷烈的办法,搜刮民财,其中之一就是建中三年(782),户部侍郎赵赞于诸道水陆要冲之地征收商税,每贯税二十文,竹、木、茶、漆皆什税一,以充盈国库,赡济军资。四镇之乱结束,德宗下诏罪己,罢除茶叶等项杂税,看来,当时征收茶税只是权宜之计,但打破了历史上茶叶不征税的先例。

建中四年(783)十月,正当四镇与淮西叛乱之际,长安告急,调兵不至,德宗被迫逃往幸天(陕西乾县)避难,下令泾原节度使率兵五千赴援保驾,士兵不满朝廷给养,因粝食莱啖而叛,史称注原兵变。叛军推举罢归故里的大尉(武官之长)朱泚为王。朱泚自称大秦皇帝,建号应天,率兵围攻奉天。德宗因有朔方节度使李怀光率师勤王,朱泚乃从奉天退至长安。次年六月,唐将李晟率神策军收复长安,朱泚西走,其部将斩之降唐,泾原兵变方告平息。

从历史时序上看,征收茶税在前,径原兵变在后,德宗回到长安时已是兴元元年(784),因此,笔者认为,德宗征收茶税为起因是四镇之乱而非泾原兵变。从唐高宗永徽元年(650)到唐玄宗天宝年(755),中经高宗、武后、中宗、睿宗和玄宗的统治,约一个世纪,这段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的重大发展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贸易有显著的进步,社会生产力有一定的提高。茶叶作为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开始迅速发展。唐初饮茶之风尚局限于山林寺院、皇宫富邸和东南、西南等地,南人好饮之,北人初不多饮。随着社会的安定,经济、文化的发达,寺院僧侣的传播,饮茶之风迅速向北方漫延,宫廷常置茶宴,帝王以茶赐大臣,进茶成为官廷礼仪,德宗也很嗜茶,其因兵变出走奉天,韩滉遣使运粟帛入关中的同时,也没有忘记以夹练囊缄茶未,遣健步以进御。社会对茶的需求日益迫切,茶由野生到山林寺院少量种植,发展到成片集中的大量生产。安史之乱后,出现了家庭手工制茶作坊,茶农种茶的目的转向商品交换,茶在农产品中是独一无二的最发达最典型的商品化生产,为封建王朝征收茶税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二、唐代税茶法规

唐代把茶税固定下来,列为国家财政收入是德宗贞元九年(793)正月的事。《食货志下》载:盐铁使张滂奏曰,伏以去岁水灾,诏令减税,今之国用,须有供储。伏请于出茶州县及茶山外商人要路,委所由定三等时估,每十税一,充所收两税。其明年已后所得税外贮之,若诸州遭水灾,赋税不办,以此代之。诏可之。仍委滂具处置年奏,自此,每岁得钱四十万贯,然税无虚岁,遭水灾处亦未尝以钱拯瞻从张滂的奏折,说明贞元九年朝廷决定征收茶税的原因是去岁水灾,倘后赋税不办,所以要征收茶税以此代之,目的在供锗。税率定位较低,估价征10%,但从此税无虚岁,以法律的形式把它固定下来,成为封建国家的专利,我国茶税法规正式宣告成立。

宪宗时期,先后平定刘辟、李铸、吴元济等藩镇叛变,其他藩镇也表示归附,形式上获得了全国的统一,但还未根除藩镇势力。此时期提倡屯田、营田,重视农业生产,对维持残破的北方生产局势有积极作用,使大唐帝国曾一度出现中兴时期。可能是由于时局的安定,财政情况的好转,将原先置茶盐店收税的措施罢除,但不久又予恢复。

晚唐是唐政权由衰落趋向瓦解的历史时期,朝廷日益腐败昏聩,宦官檀权与藩镇割据想始终。皇权低落,甚至皇帝的废立、生死亦为宦官所掌握。穆宗长庆元年(821)七月,成德、魏博两节度使又叛乱反唐,穆宗发兵十五万讨伐。以致国库空虚,盐铁使王播图宠以自幸,乃增天下茶税,率百钱增五十,大幅度提高茶税。

武宗即位(841),盐铁转运使崔珙又增江淮茶税,诸道置邸以收税,谓之塌地钱,正税之外,又加横税,可以说茶叶杂税始自晚唐武宗时期。

到宣宗大中初期,庐,寿、淮南(茶)皆加丰税,每斤增税钱五,谓之剩茶钱。天下税茶,增倍贞元,即茶税提高到20%。正税之外,还有横税,而且由初期的按值计征改为按重量计征。

由于诸道关卡林立,茶税苛重,流通渠道不畅,市场供应偏紧,私贩茶叶就更有利可图。大中五年(851),湖州刺史杜牧上书:几千万辈尽贩私茶,亦有已聚徒党。大中六年(852),盐铁转运使裴休立茶法十二条,其中有厘革横税,以通舟船,禁止各州层层设卡,使商旅既安,课利自厚,保护了商人利益,有利于促进滴品流通,但对私贩的处罚极其严酷。

三、剖析与评仪

唐朝征收茶税,初因四镇之乱,复因水灾用赋减免,是在物质条件已具备的特定时间和特定条件下形成的。当初税率1O%,并不算高,经商纳税,无可非议,不能把封建杜会的合理税收笼统斥之为掠夺。但茶税伴随着宦官擅权、藩镇割据而一再加重,正税之外,又有横税,且直线上升,税重价高,厚敛伤尺,不能不说是蠢政,应该受到谴责。唐朝的茶税,初按三等估价,后按重量计征,很不完善,属首创期。四川的茶税体制,唐朝起就有别于东南各地,且沿袭到后世,在我国茶叶税制史上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封建国家时局稳定,政治清明,经济发达,人民安居乐业,捐税就少,反之则重。从唐朝茶税的征收和或征或停以及由轻到重的全过程,突出地反映了这个可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