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三石一茶”

发布时间 : 2021-10-13
庐山云雾具有三个特点 石崖茶绿茶 绿茶石

庐山云雾具有三个特点。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庐山:“三石一茶””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庐山:“三石一茶””相关知识!

到庐山后,三石一茶的名字就会不绝于耳,它们分别是指庐山石鸡、庐山石鱼、庐山石耳和庐山云雾茶,这些都是庐山上名贵的东西,一定得尝一尝。

庐山三石可算得上是世间罕有的美味,在庐山要吃到这些东西可不便宜。金舟大酒楼是庐山最大的酒楼,在那里可以吃到庐山的各种美味。

至于庐山云雾茶,那也是我国数一数二的好茶,来庐山时千万得找个空闲,坐在山间品上一壶。

1、庐山云雾茶:庐山云雾茶,系我国十大名茶之一,始产于汉代,已有一千多年的栽种历史,宋代列为贡茶。庐山云雾茶以味醇、色秀、香馨、液清而久负盛名。畅销国内外。仔细品尝,其色如沱茶,却比沱茶清淡,宛若碧玉盛于碗中。它的味道,类似龙井,却比龙井更加醇厚,若用庐山的山泉沏茶焙茗,就更加香醇可口。朱德同志有诗云:庐山云雾茶,味浓性泼辣,若得长时饮,延年益寿法。

2、庐山石鸡:庐山石鸡是一种生长在阴涧岩壁洞穴中的麻皮青蛙。又名赤蛙、棘脑蛙,体呈赭色,前肢小,后肢强壮。因其肉质鲜嫩,肥美如鸡而得名。庐山石鸡昼藏石窟,夜出觅食。形体与一般青蛙相似,但体大,肉肥,一般体重三、四两,大的重约一斤左右。

3、庐山石鱼:庐山石鱼体色透明,无鳞,体长一般在30--40毫米左右,同锈花针长短差不多,就是长上七至八年,长短也不超过一寸,故又名锈花针。庐山石鱼因长年生活在庐山泉与瀑布中,把巢筑在泉瀑流经的岩石缝里,故称石鱼。石鱼生长在庐山的峡谷溪流中,体小,长而略扁,其肉细嫩鲜美,味道香醇,因而遐迩闻名。石鱼不论炒、烩、炖、泡都可以,营养成分丰富,尤为产妇难得之滋补品。

4、庐山石耳:庐山石耳与黑木耳同科,是一种野生在人迹罕至的悬崖峭壁上的肢菌植物,由于它形状扁平如人耳,又附着在岩上生长,所以称之为石耳。石耳营养价值极高,内含很多的肝糖、胶质、铁、磷、钙及多种维生素,营养十分丰富,是一种高蛋白滋阴润肺之补品。

茶文化精选阅读

木鱼石茶具和麦饭石哪个好 木鱼石益处最多


听说木鱼石茶具泡茶对人体好,但也有人认为对身体有害。那么麦饭石茶具会不会比木鱼石好一些呢?两者哪个更胜一筹接下来就让Audrey告诉你~

【木鱼石茶具和麦饭石哪个好】

日常生活中紫砂茶具是最受欢迎的,而比较冷门的木鱼石茶具倒没有那么多人熟知。首先我们要知道的是木鱼石富含偏硅酸,锌以及锂等对人体有好处的微量元素,并且有着很好的保健作用以及改善水质。而麦饭石中富含着动物所需的微量元素,有着很好的净化作用。

那么木鱼石茶具和麦饭石哪个好呢?其实这也是要根据个人需求来选的。有人认为木鱼石比较好,因为木鱼石比较珍稀并且有着许多对人体的功效好处。用木鱼石茶具泡茶,在五分钟后就能达到优质矿泉水的标准,喝起来的茶汤不仅爽口且甘甜。正是因为木鱼石有着这些神奇的作用,所以被人称为中华第一神石。

长期使用木鱼石茶具泡茶或喝水的话,能为我们带来延年益寿以及减缓衰老的好处。同时更具有调节人体新陈代谢,防止动脉硬化以及软化血管的好处呢!可以说木鱼石的好处就是这么大了,这些奇特功效好像紫砂壶都没有呢!

石瓢壶的来历


“石瓢”最早称为“石铫”。“铫”在《辞海》中释为“吊子,一种有柄,有流的小烹器”。铫是一种形象比较高的器皿,口大有盖,旁边有柄,用沙土或金属制成,煎药或烧水用。

北宋大学士苏轼在《试院煎茶》诗云:“且学公家作茗饮,砖炉石铫行相随”。北宋时还不是沏泡茶,所以这里的“石铫”是用来煮水的。在苏东坡时代,还不可能有我们今天的紫砂壶,但原本作水壶或药壶之用的“铫”,已被苏轼移作饮茶之用。

与苏轼同朝为官的周禾童(宋泰州人,字仁熟)曾送给东坡一把“石铫壶”,苏东坡还写了一首《谢周仁熟惠石铫诗》:“铜腥铁涩石宜泉,爱此苍然深且宽,蟹眼翻波汤已作,龙头拒火柄犹寒。姜新盐少茶初熟,水渍云蒸煎未干,自古函牛多折足,要知无脚是轻安。”后来周送苏的这把“石铫壶”被尤荫有幸藏到。尤荫,清乾隆年间文人,居白沙之半湾,自号“半山诗老”,著有《出塞》、《黄山》等集。他还是一位画家,擅绘山水花鸟,尤长兰竹,传世作品有乾隆十三年作《石铫图》。史书记载“荫家藏周禾童赠苏东坡‘石铫壶’,容水生许。铜提有籇书‘元祐’二字,因名所居曰‘石铫山房’……因广写‘石铫壶’,并画有苏诗与其上以赠人,驰名远近。”后此壶被送进内府,但尤荫仍怀念不止,叫人用紫砂仿制石铫壶,壶腹镌东坡诗句二句,款署“水邨”。这里应注意的是,尤荫收藏的“苏轼石铫”为铜壶,与泡茶用的茶壶还有区别。尤爱其壶而藏之,因嫌铜腥铁涩味,或送至内府因怀念之而请紫砂陶人仿制苏东坡“石铫壶”,所以应认为尤荫当为创制紫砂“石瓢壶”的先驱。因尤荫广写《石铫图》赠人,所以该图流传甚广,影响了许多人。

受尤荫石铫图的启发,清末著名紫砂艺人王东石也曾仿制“石铫壶”,并题“石铫”二字,并说“尤水邮画东坡石铫图,仿其意作茗器”。酷爱壶艺的陈曼生大概也看到过该图,并受到启发遂制“石铫壶”,并题铭云:“铫之制,抟之工;自我作,非周禾童。”就是说这里的石铫壶,并不是周禾童的石铫壶,而是紫砂抟制的,且由我曼生亲自设计的,已有了继承和创新。那么紫砂“石铫”何时称“石瓢”呢?这应从顾景舟时期说起,顾引用古文“弱水三千,仅饮一瓢”,“石铫”从此改称“石瓢”。

二月三月四月间,茶之笋者生烂石沃土上


三之造

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茶之笋者生烂石沃土,长四五寸,若薇蕨始抽,凌露采焉。茶之牙者,发于丛薄之上,有三枝四枝五枝者,选其中枝颖拔者采焉,其日有雨不采,晴有云不采。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茶有千万状,卤莽而言,如胡人靴者蹙缩然,犎牛臆者廉檐然,浮云出山者轮菌然,轻飚拂水者涵澹然。有如陶家之子罗,膏土以水澄泚之。又如新治地者,遇暴雨流潦之所经,此皆茶之精腴。有如竹箨者,枝干坚实,艰于蒸捣,故其形簁然;有如霜荷者,至叶凋,沮易其状貌,故厥状委萃然,此皆茶之瘠老者也。自采至于封七经目,自胡靴至于霜荷八等,或以光黑平正,言嘉者,斯鉴之下也;以皱黄坳垤言佳者;鉴之次也。若皆言嘉及皆言不嘉者,鉴之上也。何者?出膏者光,含膏者皱,宿制者则黑,日成者则黄,蒸压则平正,纵之则坳垤,此茶与草木叶一也,茶之否臧,存于口诀。

【译文】

三、茶叶采制

采茶都在(唐历)二月、三月、四月间。

肥壮如笋的芽叶,生长在有风化石碎块的土壤上,长达四至五寸,好像刚刚破土而出的薇、蕨嫩茎,清晨带着露水采摘它。次一等的芽叶(短而瘦小),发生在草木夹杂的茶树枝上。从一老枝上发生三枝、四枝、五枝的,选择其中长得挺拔的采摘。当天有雨不采,晴天有云也不采,晴天才能采,采摘的芽叶,把它们上甑蒸熟,用忤臼捣烂,放到模型里用手拍压成一定的形状,接着焙干,最后穿成串,包装好,茶就可以保持干燥了。

茶的形状千姿百态,粗略地说,有的像(唐代)胡人的靴子,皮革皱缩着;有的像封牛的胸部,有细微的褶痕;有的像浮云出山,团团盘曲;有的像轻风拂水,微波涟漪;有的像陶匠筛出细土,再用水沉淀出的泥膏那么光滑润泽;有的又像新整的土地,被暴雨急流冲刷而高低不平。这些都是精美上等的茶。有的叶像笋壳,枝梗坚硬,很难蒸捣,所以制成的茶叶形状像箩筛;有的像经霜的荷叶,茎叶凋败,变了样子,所以制成的茶外貌枯干。这些都是坏茶、老茶。

从采摘到封装,经过七道工序;从类似靴子的皱缩状到类似经霜荷叶的衰萎状,共八个等级。(对于成茶)有的人把光亮、黑色、平整作为好茶的标志,这是下等的鉴别方法。把皱缩、黄色、凸凹不平作为好茶的特征,这是次等的鉴别方法。若既能指出茶的佳处,又能道出不好处,才是最会鉴别茶的。为什么呢?因为压出了茶汁的就光亮,含着茶汁的就皱缩;过了夜制成的色黑,当天制成的色黄;蒸后压得紧的就平整,任其自然的就凸凹不平。这是茶和草木叶子共同的特点。茶制得好坏,有一套口头传授的鉴别方法。

石瓢壶名称的由来


“石瓢”最早称为“石铫”,“铫”在《辞海》中释为“吊子,一种有柄,有流的小烹器”。“铫”从金属器皿变为陶器,最早见于北宋大学士苏轼《试院煎茶》诗:“且学公家作名钦,砖炉石铫行相随”。苏东坡把金属“铫”改为石“铫”,这与当时的茶道有着密切的关系。

苏东坡贬官到宜兴蜀山教书,发现当地的紫色砂罐煮茶比铜、铁器皿味道好,于是他就地取材,模仿金属吊子设计了一把既有“流”(壶嘴),又有”梁”(壶提)的砂陶之“铫”用来煮茶,这“铫”也即后人所称的“东坡提梁”壶,这可谓最早的紫砂“石铫”壶。

从留传于世的石铫壶看,至陈曼生、杨彭年时期,已有了很大的变化,更趋向文人化、艺术化。“曼生石铫”主要特色是上小下大,重心下垂,使用稳当,壶嘴为矮而有力的直筒形,出水畅顺,壶身呈“金字塔”式,观赏端庄。“曼生石铫”与“子沾石铫”相比,虽同为彭年所制,但前者更显饱满而丰润,后者则刚烈而古拙,这可能是因人的个性而在壶的艺术上表现。那么,紫砂“石铫”何时称“石瓢”呢?这应从顾景舟时期说起,顾引用古文“弱水三千,仅饮一瓢”,“石铫”应称“石瓢”,从此相沿均称石瓢壶。

庐山云雾的传说


相关传说

庐山云雾茶传说孙悟空在花果山当猴王的时候,常吃仙桃、瓜果、美酒,有一天忽然想起要尝尝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喝过的仙茶,于是一个跟头上了天,驾着祥云向下一望,见九洲南国一片碧绿,仔细看时,竟是一片茶树。此时正值金秋,茶树已结籽,可是孙悟空却不知如何采种。这时,天边飞来一群多情鸟,见到猴王后便问他要干什么,孙悟空说::我那花果山虽好但没茶树,想采一些茶籽去,但不知如何采得。众鸟听后说:我们来帮你采种吧。于是展开双翅,来到南国茶园里,一个个衔了茶籽,往花果山飞去。多情鸟嘴里衔着茶籽,穿云层,越高山,过大河,一直往前飞。谁知飞过庐山上空时,巍巍庐山胜景把它们深深吸引住了,领头鸟竟情不自禁地唱起歌来。领头鸟一唱,其他鸟跟着唱和。茶籽便从它们嘴里掉了下来,直掉进庐山群峰的岩隙之中。从此云雾缭绕的庐山便长出一棵棵茶树,出产清香袭人的云雾茶。

其他传说

从前,庐山五老峰下有一个宿云庵,老和尚憨宗移种野茶为业,在山脚下开了一大片茶园,茶丛长得极为茂盛。有一年四月,忽然冰冻三尺,这儿茶叶几乎全被冻死。浔阳官府派衙役多人,到宿云庵找和尚憨宗,拿着朱票,硬是要买茶叶。这样天寒地冻,园里哪有茶叶呢?把憨宗逼得喘不过气来。憨宗向衙役百般哀求无效,连夜逃走。

九江名土廖雨,为和尚憨宗打抱不平,在九江街头到处张贴冤状,题《买茶谣》,对横暴不讲理的官府控诉。官府却不理睬。

和尚逃走后,这些衙役更是肆无忌惮。为在惊蛰摘取茶叶,清明节前送京,日夜击鼓擂锣,喊山出茶,每天深夜,把四周老百姓都喊起来,赶上山,令其摘茶。竟把憨宗和尚一园茶叶,连初萌未展的茶芽都一扫而空。

憨宗和尚满腔苦衷,感动了上天。在憨宗悲伤的哭声中,从鹰嘴崖、迁莺石和高耸入云的五老峰巅,忽然飞来红嘴蓝雀、黄莺、杜鹃、画眉等珍禽异鸟,唱着婉转的歌,不断从云中飞来。它们不断撷取憨宗和尚园圃中隔年散落的一点点茶籽,只只鸟儿把它从冰冻的泥土中啄食出来,衔在嘴里,刷地飞到云雾中,将茶籽散落在五老峰的岩隙中,很快长起一片翠绿的茶树。憨宗看得这高山之巅,云雾弥漫中失而复得的好茶园,真是心里乐开了花。他是多么感谢这些美丽的鸟儿啊。

不久,采茶的季节到了。由于五老峰,大汉阳峰奇峰入云,憨宗实在无法爬上高峰云端采撷,只好望着云端清香的野茶兴叹。正在这时,忽然百鸟朝林,还是那些红嘴蓝雀、黄莺、画眉又从云中飞过来了,驯服地飞落在身边,憨宗把这些美丽的小鸟喂得饱饱的,让它们颈上各套一个口袋,飞向五老峰、大汉阳峰的云雾中采茶。憨宗猛抬头仰望高峰云端,只见仙女翩舞,歌声嘹亮,在云雾中忙着采茶。之后,这些山中百鸟,将采得的鲜茶叶经憨宗老和尚的精心揉捻,炒制成茶叶。这种茶叶是庐山百鸟在云雾中播种,又是它们辛苦地从高山云雾中同仙女一起采撷下来的,所以称为云雾茶。

白族的三道茶“一苦、二甜、三回味”


以茶待客是我国各民族的普遍礼仪,各族敬茶礼仪也丰富多彩,互不相同。知礼好客的白族同胞待客茶礼是“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三道茶,这是他们迎客的传统茶道礼仪。

所谓三道茶是这样的,一道茶选取较粗、较苦的茶叶,用小土罐在温火上边烤边抖,待茶发出香气时,便冲人滚烫的开水,其味清苦而幽香,给客人斟上一小盅,让其一口饮完,称之为“清苦之茶”;第二道茶加入红糖、芝麻、核桃仁,其味香甜可口,称之为“甜茶”;第三道茶,用蜂蜜和花椒调拌,再用较浓的苦茶水冲制而成,使之甜中带苦、苦中有甜,还夹有丝丝的麻辣昧,称之为“回味茶”。在品饮每道茶时,主人和客人还吃些瓜子、松子或糕点以助兴,三道茶的烤茶、斟茶多由家族中年长有威望的人承担,以示对客人的尊敬。

白族三道茶的来历还有着一个动人的传说,一位木匠为了教徒弟学会手艺与做人的道理,出师前带他去山上伐木。劳动了一天,徒弟口渴难耐,便随手摘了树叶放人口中咀嚼,徒弟感到苦涩难言。伐木结束,师傅便给他一块糖,告诉他:“这叫先苦后甜!”徒弟出师离别师傅时,接过师傅一碗茶,是放了蜂蜜与花椒的,徒弟边喝边品味道:“茶中有苦有甜,还有辣味。”老木匠说:“你回味得对,一苦二甜,三回味,学艺、做人一个道理。你要牢。”从此,白族便兴开了“三道茶”,并成为传统的迎客茶礼。并成为传统的迎客茶礼。

茶花香,三道合一


“焚 香引幽步,酌茗开净筵。”宋代诗人苏轼的这句诗,形象地描绘出了当时士大夫们把盏闻香的生活意趣。曾几何时,好茶者还是那么多,但那一缕香的温馨却渐行渐远。夏至湖畔李公堤、焚香、插花、品茶,一场禅茶文化之旅如火如荼。

白族三道茶人生哲理耐寻味

“好鲜亮的民族服饰,这个茶还要麻辣桂皮、花椒、生姜片嘛!”一声惊叹声中,李公堤的老子雕塑广场中的云南白族三道茶吸引了路人的纷纷驻足。

粉白相间的白族民族服饰,在绿荫掩映的湖畔尤为显眼。“这是白族服装,帽子比较有特色,是有寓意的哦。可以看到大理著名的‘风,花,雪,月’。”台湾艺邨的泡茶姑娘一边用急须(日语壶的意思)将生普洱干茶放入烤炉中烘焙,一边耐心解释,帽子上垂下的穗穗代表大理上官的“风”;帽中绣着的花朵,象征着下官的“花”;白白的帽檐,象征苍山上的“雪”;帽子从上方俯瞰,整体形状是月牙状,象征着“月”。

几分钟后,生普洱茶叶有些焦黄,并发出清脆的“哔哔啵啵”声,茶香味入鼻。姑娘干净利落将烤好的茶叶放入壶中煮沸。

“哇,有点苦涩,舌头苦涩的。”品尝的李姐抿着嘴说,白族三道茶第一道原来是“清苦之茶”,寓意做人的哲理:要立业就要先吃苦。品茗苦茶后,泡茶的姑娘在壶中又加入了云南野生蜂蜜。“这个好喝,野生蜂蜜就是好,甘甜纯香。”第二道寓意“人生在世,只有吃得了苦,才会有甜来”的苦茶一入口,卷发婆婆就夸赞其好喝。

随后姑娘又将麻辣桂皮、花椒、生姜片放入壶里煮,将煮出的汁液倒入公道杯中。

“有生姜的鲜辣,胡椒的麻,桂皮的气香浓烈,味甜、辣,真的是五味陈杂,回味无穷啊。”钟爱茶道的周俞佳说,体味到了白族第三道“回味茶”,寓意人们要常常回味,牢牢记住“先苦后甜”。

坐闻花香、沉香

偷得半日闲

白族三道茶落肚,人生哲理耐寻味。伴随着袅袅琴声,身穿布衣素纱的花道老师现场展示花道。

只见翠竹、马蹄莲、尤加利、洋桔梗、相思豆等花材摆放在古色古香的桌子上。

“尤加利代表感恩,马蹄莲和翠竹是印夏初时节的植被,寓意无上清凉。”一边剪下竹枝的花道老师解释说,白色马蹄莲瑜红色相思豆在翠绿中摇曳生姿,便有了夏日的热烈奔放。

“有翠竹的青翠,马蹄莲的淡淡清香,真好闻,赏心悦目。”

屏息闻香的严晴说,花香让人心旷神怡。

低下头闻见一阵芬芳后,香道也随着上演。玩香道必须要三“静,身、心、气,皆静。”香道老师说,因为想要把玩香道的工具记“清楚就要很长时间。”随后,见老师将豆腐状松木用火筷放于香炉上,待炭通体泛白后,拿灰拍,碾压成似叶子经络状的香经。老师又拿出羽帚沿着香炉内壁,轻轻扫掉粘住的香灰,完成这一系列动作后,最后,放入沉香。

品香的时刻终于到了,一手托起香炉,一手轻拢香气,用鼻子凑近了闻。“一股淡雅的清香沁人心脾,让人神清气爽,有种飘然若仙的感觉。难怪‘隔火熏香’在古时如此深得文人雅士的青睐。”闻香后的徐蕾感慨到。

茶事君谟善别“石岩白”典故


各种关于茶的资料中鉴别水的不少,如唐代陆羽鉴别南零水、谷帘泉等,可是关于品鉴名茶的却不多。如果说陆羽善于鉴别水,那么蔡褒则是善于鉴别茶的中国第一位品茶师。

《茶事拾遗》里面记录了蔡襄品鉴茶茗的一桩轶事:在建安(今福建建瓯),宥一座能仁寺,寺院里面生长着一株称得上优良品种的茶树,住在寺里面的和尚从这株茶树上采下嫩芽精心制作八饼团茶,命名为“石岩白”。他们把其中的四饼送给蔡襄,另外的四饼则请人送给了住在京师汴粱的一个名叫王禹玉的朝臣。

一年多过去了,蔡襄被召回到朝廷任职,这样蔡襄就和王禹玉在一起同殿做事,闲暇的时候,蔡襄就去拜访王禹玉。王禹玉早就听说蔡襄“茶专家”的大名,这次蔡襄登门,王禹玉十分重视,就让仆人在茶桶中挑选出最好的茶来招待蔡襄。

茶好了,蔡襄端起茶瓯还没有尝上一口,就对王禹玉说:“这茶很像能仁寺的 ‘石岩白’,您怎么也有这种茶?”王禹玉听了不相信蔡襄闻味即能辨茶的本领,于是命仆人拿来茶叶上的签贴,一看,果然就是“石岩白”。王禹玉十分惊讶,对蔡襄钦佩不已。蔡襄在当时可以说是茶学界的权威,在宋朝的茶界具有极高的声望,一般精于论茶的人只要是有蔡襄在场就都缄口不敢发表意见,恐怕贻笑大方。

可是事情也有例外,就有一位女子巾帼不让须眉,出奇地胜了蔡襄一场。治平二年(1065年),蔡襄到杭州做知府。在此期间,他遇到了一位名为周韶的妓女的“挑战”。周韶比较会写诗,而且她还有一个嗜好就是收藏一些“奇茗”。当她听说这位知府竟然就是茶学权威蔡襄,她就将所藏的“奇茗”全部拿出来,竭尽才智,和蔡襄题诗品茗,斗茶争胜。结果竞令人大跌眼镜: “君谟屈焉!”此外,宋人江休复《嘉桔杂志》里面也有这样一则记载,蔡襄和苏舜元斗茶,拿出了上好的茶,选用的水是天下第二泉——惠山泉。苏舜元的茶虽然稍次于蔡襄,可是他用来煎茶的水却是竹沥水,结果竟然赢了和蔡襄的这场比赛。

要不怎么说强中自有强中手呢,却也看得出宋代茶人之多,学问之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