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名茶-苍山--苍山雪绿

发布时间 : 2021-10-14
云南有什么名茶 云南有哪些名茶 云南名茶有哪些品种

云南有什么名茶。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云南名茶-苍山--苍山雪绿”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云南名茶-苍山--苍山雪绿”相关知识!

苍山,又名点苍山,因其山色苍翠,山顶点白而得名。苍山共有十九峰十八溪,溪水东流、注入洱海。

苍山景色以雪、云、泉、石而著称。经夏不消的苍山雪,是大理风花雪月四大名景之最。皑皑苍山雪,素裹银装,在阳光照耀下,洁白晶莹。苍山的云更是名闻遐迩,云聚云散,有时淡如轻烟,有时浓如泼墨。古人将苍山多种自然景观概括为苍山八景,即晓色画屏、苍山春雪、云横玉带、凤眼生辉、碧水叠潭、玉局浮云、溪瀑丸石、金霞夕照。

在变幻多姿的云景中,最神奇的是望夫云和玉带云。所谓望夫云是指每当冬春时节,苍山玉局峰顶常会出现一朵孤单的白云,忽起忽落,上下飘动,若盼若顾。奇特之处在于它一出现,点苍山便骤起暴风,刮向洱海。所谓玉带云,是指每当夏未秋初,雨后初晴,苍山十九峰半山间往往会出现白云朵朵,云朵聚汇,慢慢拉开,宛若洁白的玉带横束苍翠的山腰。绵延数十里,竟日不消散。更奇妙的是,玉带云会预兆农业丰收:它出现次数多,当年就风调雨顺。当地白族有农谚:苍山系玉带,饿狗吃白米。

巍峨壮观的苍山,山顶终年白雪皑皑,山麓却四季温暖如春,当地白族群众在苍山之麓开辟茶园,发展茶叶生产,并在七十年代初期创制出云南名茶--苍山雪绿。

名茶鉴赏

苍山雪绿因茶身绿而白毫似雪,产于苍山,故名。成品茶条索整结,香气馥郁鲜爽,滋味醇爽回甘,汤色黄绿,叶底嫩匀。当人们在蝴蝶泉边尽兴游览之时,汲取蝴蝶泉的泉水煮沸后冲泡苍山雪绿,更是茶香水甜,相得益彰。其时,饱览蝴蝶泉的秀色,品味苍山雪绿的茶香,令人口舌滋润,情趣倍增,倦意顿消。

小编推荐

绿雪芽传说故事


绿雪芽茶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白茶的始祖,关于它的来历,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相传尧帝时,太姥山下一农家女子,因避战乱,逃至山中,以种蓝为业,乐善好施,人称蓝姑。那年太姥山周围麻疹流行,乡亲们成群结队上山采草药为孩子治病,但都徒劳无功,罪恶的病魔夺去了一个又一个幼小的生命,山村里处处闻凄哭,山坡上日日添新坟,蓝姑那颗善良的心在流血。

一天夜里,蓝姑在睡梦中,见到南极仙翁。仙翁发话:“蓝姑,在你栖身的鸿雪洞顶,有一株树,名叫茶,它的叶子晒干后泡开水,是治疗麻疹的良药,你赶快去采给乡亲们吧!”蓝姑一觉醒来,一骨碌起床,趁月色攀上鸿雪洞顶。顶上岩石垒垒,杂草丛生,荆棘遍布。她急于找到那株茶树,一切都顾不得。突然,她发现榛莽之中有一株与众不同、婷婷玉立的小树,眼睛一亮:“啊!是茶树!是茶树!”遵照仙翁的嘱咐,她迫不及待地将树上的绿叶采下来,装进揽身裙兜。当采满一兜后,她回过头,惊奇地发现,树上又长出了新叶--原来这是仙翁赐的仙树啊!

为了普救穷苦的农家孩子,蓝姑拼命地采茶、晒茶,然后把茶叶送到每个山村,教乡亲们如何泡茶给出麻疹的孩子们喝,终于战胜了麻疹恶魔。

太姥山的茶因为品质上乘,很快名播四海。茶商们觉得好茶应该有个好名,便邀请了几个文人共同商议。他们一边品啜着香茗,一边把玩着茶叶--细长尖尾,分明是一条绿色的雀舌;一身雪茸,又分明是一根洁白的银针。那么,就叫雀舌?或叫银针?但雀舌有其形而无其色,而银针突出了白却少了绿。有个文人提议,叫“绿雪芽”。大家细细品味,愈品愈觉得妙极了。于是,一个独特的茶品牌就这样诞生了。清朝郭柏苍的《闽产录异》载“福宁府(闽东旧称)茶区有太姥绿雪芽。”可见绿雪芽在清之前就已出名了。

南安石亭绿名茶介绍


南安石亭绿名茶介绍

石亭绿的特点

石亭绿系炒青型,以“三绿三香”别具一格的品质风格而著称。三绿是色泽银灰带绿,汤色清澈碧绿,叶底明翠嫩绿。随着采制季节的变化常伴有兰花、绿豆、杏仁三种芳香,真可谓绿翠夺目,香扑鼻,令人陶醉.

采制早,登市早,是石亭的生产特点。每年清明前开园采摘,谷雨前新登市,故有“不老亭首春”之说。石亭绿的鲜叶原料采摘标准不同于一般的红、,又区别于,介于和之间。即当嫩梢长到即将形成驻芽前,芽头初展呈“鸡舌状”时,采下一芽二叶,采夏应在芽头初展前采下一芽二叶。要求嫩度匀整一致。按此标准采下的芽叶醚浸出物含量较高,碱、多酚类、含氮量较低,有利于石亭绿品质风格的形成。

石亭绿的制作工艺

精湛的工艺技术是石亭绿品质形成的保证。主要的工艺有轻萎凋、杀青、初揉、复炒、复揉、煇炒、足干等八道工序。

轻萎凋的目的是蒸发部分水分,散发青草气,促使多酚轻度氧化,蛋白质等含氮化合物水解,氨基酸含量增加,这一系列物质的变化是构成石亭绿香味醇爽的物质基础。

轻萎凋是将芽叶摊放在竹制的匾上,放在通风的阴凉处,当含水量减少5~8%,叶色失去光泽,叶质转软,发出清香即为适度。

初揉到复揉是石亭做形的关键工序,通过初揉、复炒到复揉,使叶边失水边成形,达到条索紧结的目的。通过煇炒达到做色的目的,煇炒时将叶紧贴锅面,在锅壁上不断地磨转,直到叶呈银灰色,香透露,捏之成粉末即可起锅。簸去黄片,筛出粉末,再入锅进行足干,即为石亭绿的半精制品,通过筛、风和低温慢炒,摊凉后匀堆装箱,即为石亭绿的精。

关于白茶绿雪芽的来历介绍


白茶是六大类茶中最先被制成茶的。古人在周朝就采取了“晒干或阴干”这种与制作现代白茶相类似的方式对茶叶进行简单加工,保存茶叶已被祭祀、治病、静修、品饮等不时之需,我们称之为古白茶。而白茶绿雪芽是怎样来的呢?下面就关于白茶绿雪芽的来历做一详细的介绍。

相传尧时有一老母,居太姥山种蓝草。山下麻疹流行,她受南极仙翁梦示,于山上鸿雪洞顶寻得一株名叫“绿雪芽”的茶树,用茶叶治病救人,功德圆满,羽化成仙,后人尊其为“太姥娘娘”。如今,那株老茶树乃是福鼎白茶的母树,已成了太姥山旅游的一个景点了。

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在杭州任通判时,因病告假,孤山寺惠勤禅师让他一日之中饮浓茶数碗,他遵从。不觉间身轻气爽,病很快痊愈。便在禅寺影壁上题上一首诗:“示病维摩元不病,在家灵运已忘家。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从此,苏东坡爱上喝茶,后来痴茶成瘾,晚上不喝茶还睡不着觉,有他的诗《留别金山宝觉圆通二长老》为证:“沐罢巾冠快晚凉,睡余齿颊带茶香。”

茶最早的功能应该是一种中草药,这在五千年前,我们的祖先神农氏尝百草时已经确认。而“绿雪芽”作为一种药茶,在福鼎民间已经存在了几千年,有专家根据太姥娘娘和“绿雪芽”的民间传说提出了一个大胆设想:太姥娘娘是人类的茶之母。王宏甲在《中国有个三都澳》中提出:“太姥娘娘的传说事迹发生在尧的时代,是更早的传奇。我以为晒干收藏之白茶是中国茶的祖先,四千多年前的蓝姑(即老母)岂不是中国茶饮的创始人!”据《中国名茶志》考证,明代太姥绿雪芽就被视为茶中珍品。清吴振臣《闽游偶记》亦说:“太姥山亦产,名绿雪芽。”清代周亮工在《闽小记》中说到:“太姥山古有绿雪芽,今呼白毫,色香俱绝,而尤以鸿雪洞为最,产者性寒凉,功同犀角,为麻疹圣药,运销国外,价同金埒”,在《闽茶曲》中写道:“太姥声高绿雪芽,洞天新泛海天槎”。清郭柏苍也云:“福宁府茶区有太姥绿雪芽”。《广兴记》云“泰宁茶出郡武府,福宁州太姥山出茶,名绿雪芽”。清吴振臣在《闽游偶记》中说:“太姥山亦产,名绿云芽者最佳”。(此绿云芽当是绿雪芽的误称)。清汪懋麟诗对绿雪芽茶品质有良好的说明:贻我绿雪芽,重比南金贾,铅罂刺茶颂,香郁敌兰麝。

现今福鼎太姥山还留有相传是太姥娘娘手植的古茶树、太姥娘娘发现绿雪芽的山洞和浇灌绿雪芽的丹井。1957年在太姥山发现绿雪芽古茶树,树高6.2米,树幅5米,主干直径18厘米,最低分支离地3米,目前仍然每年发芽抽枝。相传福鼎的茶都是由此繁衍而来的,在福鼎现今还流传着太姥娘娘如何教人们种茶发家致富的传说。一百多年前,福鼎的村民从原有种植的土茶中繁育了福鼎大白和福鼎大毫,借助太姥山区独特的地理、气候、土壤条件和特殊的加工工艺不断地科学选育、适应,形成太姥山绿雪芽茶今天特有的品质。

白茶的制作工艺,一般分为萎凋和干燥两道工序,而其关键是在于萎凋。萎凋分为室内萎凋和室外日光萎凋两种。要根据气候灵活掌握,以春秋晴天或夏季不闷热的晴朗天气,采取室内萎凋或复式萎凋为佳。其精制工艺是在剔除梗、片、蜡叶、红张、暗张之后,以文火进行烘焙至足干,只宜以火香衬托茶香,待水分含量为4~5%时,趁热装箱。白茶制法的特点是既不破坏酶的活性,又不促进氧化作用,且保持毫香显现,汤味鲜爽。

云南名茶 普洱茶介绍


云南名茶 普洱茶介绍

在绿、青、黄、白、红、黑六大产品中属黑类。为黑类之代表。是采用或黑经蒸压而成的各种云南紧压的总称,包括沱、饼、方、紧等。运用不同的加工方法,可制成多种。鲜叶经过杀青、揉捻、晒干,制成的大叶青,叫普洱散。用普洱散蒸制、压模,可制成方形的“普洱方”、碗形的“普洱沱”、圆形的“”、心形的“普洱紧”。品质别具一格,外形条索粗壮肥大完整,色泽褐红;汤色栗红明亮,散发独特陈香,叶底褐红色,滋味醇厚回甜。饮后令人回味无穷,而且性温和,有较好的药理。有学者将优质的滋味特点概括为:甘、醇、顺、滑、活、厚、浆;产地环境、陈化年限不同,则香气各异,优者有:兰香、樟香、荷香、枣香,其中又以“兰香”为最上乘。

云南作为的故乡,这已经得到了公认。顾名思义,很多人认为的原产地就在位于云南西南部的普洱县。其实的真正的主要产地在云南的昌宁县以南,沿着澜沧江东西两岸的凤庆、临沧、双江、永德、勃海、思茅、景洪等县,其中尤以西双版纳一带为最多。而实际上普洱县只是的集散地,本身并不生产叶。南宋李石《续博物志》记载,西藩用普已自唐朝。清代普洱府即现代普洱县周围所产叶运至普洱府集中加工再运销,普洱成为集散地,蒙、康、藏各地因此得名。

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距今已达两千年之久.民间有“武侯遗种”(武侯是指三国时期的丞相诸葛亮)的说法,故的种植利用,至少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历史上,是指以“六大山”为主的西双版纳生产的大叶种为原料制成的青毛,以及由青毛压制成各种规格的紧压,如普洱方.普洱沱..藏销紧压.圆.竹筒.拼装散等.在长期的生产制作和销售过程中,的花色品种不断更新,形成自己特有的产品系列。是用优良云南大叶种,采其鲜叶特殊加工制成,条索粗壮肥大,色泽乌润或褐红,滋味醇厚回甘,并具独特陈香。,被认为是一种具有的饮料。经医学临床实验证明,具有降低血脂、、抑菌、助消化、暖胃、生津、止渴、醒酒、解毒等多种,因此,海外侨泡和港澳同胞常将当作妙品。

每年春天的二月下旬直到十一月止都是的采摘时期;而的采摘又依据时间的早晚分为“春尖”、“春中”、“春尾”,夏的采摘俗称为“二水”,然后才是采摘,又称为“谷花”。叶采摘季节的不同,它的品质也有高下之分。叶专家认为云南的在一年当中要以“春尖”及“谷花”两个时期所产的品质最好。清香爽口为上品,夏味道浓烈但不带苦味,而则是香中带苦,苦后回甜,值得细品。目前云南真正高级的都是以“春尖”为主体制成的。

有其独特的加工工序,一般都要经过杀青、揉捻、干燥、堆捂等几道工序。鲜采的叶,经杀青、揉捻、干燥之后,成为普洱毛青。这时的毛青,韵味浓峻、锐烈而欠章理、毛制作后,因其后续工序的不同分为“熟”和“生”。经过堆闷转熟的,就成为“熟”。再经过一段相当长时间贮放,待其味质稳净,便可货卖,贮放时间一般需要3~5年。“生”是指毛不经过堆闷工序而完全靠自然转化而成为熟。自然转熟的进程相当缓慢,至少需要5~8年。完全稳熟后的生,其陈香中仍然存留活泼生动的韵致,且时间越长,其内香及活力亦发显露和稳健,由此形成“做新卖旧”的传统。

历史名茶云南普洱茶古六大茶山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是世界公认的茶树原产地,植茶、用茶、贸茶的历史始于东汉,兴于唐宋,盛于明清,距今已达两千年。西双版纳六大古茶山是中国历史名茶普洱茶的发祥地、原产地,滇藏茶马古道的源头,清朝普洱贡茶的采制、采办中心,底蕴深厚的普洱茶文化,源远流长。普茶名重于天下,此滇之所以为产而资利赖者也,出普洱所属六茶山,一曰攸乐,二曰革登,三曰倚邦,四曰莽枝,五曰曼砖,六曰曼撒。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茶客收买,运于各处,每盈路,可谓大钱粮矣。西蕃之用普茶,已自唐时。《滇海虞衡志》(清1768年)卷十一的这一记载,标明了中国历史名茶云南普洱茶出自六茶山。

此记叙与前后的《本草纲目拾遗》、《通志》等史籍中所载之茶山名基本一致,均在今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境内同名同地的景洪市攸乐山和勐腊县曼撒、易武、曼砖、倚邦、革登。

西双版纳六大古茶山山水相连,地形、气候、植被相近。地处南亚热带,年平均气温19℃20℃,年降雨量1700毫米至2100毫米,雨量充足,阳光充沛,云雾缭绕,植物丰富,四季常青,山清水秀,蕴育出了高品质的传统普洱茶,为此,清雍正七年被朝廷指定为贡茶产地,年特制、缴纳八色贡茶数吨,西双版纳六大古茶山普洱茶成为皇室成员显贵的标志,普洱贡茶还成为清朝廷馈赠各国首脑、贵宾的国礼,贡茶制度一直持续到光绪三十年,普洱茶由此而芳名远播、闻名遐迩。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勐腊县、景洪市委、政府坚持把茶叶作为富民兴边的支柱产业,不断加大扶持力度,打造普洱茶品牌,六大古茶山逐渐恢复生机,普洱茶重放光芒,风靡海内外。西双版纳普洱茶传统加工技艺被列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攸乐古茶山

攸乐山位于景洪市辖区内,现名基诺山。束西长75公里,南北宽50公里。东北与革登茶山为邻,西南接小勐养、勐罕和勐宽三个坝子,现为景洪市的一个乡级行政单位。

攸乐茶山历史上位居六大茶山之首,是云南大叶茶的中心产地,历史上最高产量达2000担以上。攸乐山种茶,年代久远,相传茶是孔明遗种,故尊奉孔明为茶祖。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曾设过同知府和专管捕盗的普洱通判。1942年国民党军队开进攸乐茶山,烧杀抢掠,茶农四逃,茶山荒芜,茶叶生产受到严重破坏。解放后,人民政府拨款、发粮救济茶农扶持茶叶生产。使产量逐渐上升。1993年攸乐茶山产茶1942担(97000多公斤)。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州、市碓定该地区为山区开发实验区,在有关科研单位的指导下,在大力发展茶叶生产的同时,还积极种植砂仁、橡胶等,使基诺同胞经济收入大增,生活明显改善,正在向小康迈进。

慢撒古茶山

慢撒茶山位于勐腊易武乡东北,紧接老挝边境。清乾隆年间是慢撒茶山辉煌时期,满山遍野都是茶树,年产万担以上。只有8户人家的茶王树村年产茶叶就达320担。采茶季节要雇用大批茶农。清咸丰壬子年(公元1852年)来自内地的很多汉族同胞在茶山与当地茶山各民族兄弟共同种茶制茶,创下一代伟业。所产元宝茶(圆茶)远近驰名,畅销国内外,慢撒古茶山种茶历史悠久。

实际上慢撒古茶山包括易武茶山,是普洱茶最早的集散地,唐代时被称为利润城,是滇藏茶马古道之源头。清道光年间(18211850)莽枝、架布、习空、倚邦茶山逐渐衰退,易武茶山取而代之。易武茶,茶质优良,远销佛海,年产茶约4000担,以加工团茶(砣茶)为主,乾隆年间(17361795),许多石屏人纷纷迁居易武种茶树,用传统方法制作的七子饼茶作为贡茶,加工精细。《云南经济滇茶》说:于二月间(农历)采蕊极细而白谓之毛尖以作贡,贡后方许民间贩茶。七子饼茶,采用的是上等好茶,要讲究花色,共计八色贡茶。乾隆六十年(1796)易武、曼腊茶山所产的团茶(砣茶)也定为贡茶。李佛一《十二版纳志》载:清道光同治间,易武产茶额七万担,光绪三十年间,因战乱易武区茶产额减为二万担。易武在几个世纪前,它就是云南为数不多的富庶之地,因盛产大叶种茶,唐时就被称为利闰城。据说车家祖上敬奉贡茶有功,皇帝品茗之余,龙颜大悦,特赐瑞贡天朝匾,以诏后人。明清时期更为朝廷关注之地,既是普洱六大茶山所产茶叶的集散地,是滇藏茶马古道之源头。

曼砖古茶山

曼砖茶古茶山包括蛮林和曼砖等地。由易武西行经高山寨,过磨者河承天桥经蛮林才到慢砖。慢砖关帝庙(石屏会馆)废墟碑文记载,曼砖系六大茶山之一,该庙始建于乾隆六年(1741)春。过去曼砖的茶叶年产量至少在万担以上,大部运往易武加工、销售。

曼砖茶山是古六大茶山现今保存得较好的一座茶山,茶林不规则地散布在原始密林中,经几代茶农的精心管理,至今仍年产茶叶万担以上。曼砖村公所恢复曼庄优质茶产品,茶叶独特、茶芽雪白晶亮,是抢手之货,深受客人的喜爱。

1994年,西双版纳州、县政府确定在曼庄茶山新建万亩茶园,在云南省茶科所专家的指导下,万亩茶园盘绕群山,株株茶树绿油漂香,喜看古茶山和新茶园交相争辉,茶叶生产蒸蒸日上。

革登古茶山

革登古茶山包括今象明新发寨、新酒房、菜阳河一带。也是古代较闻名的茶区,年产茶量在500担以上,茶叶属大叶类型。清嘉庆年间(17961820)革登八角树寨附近有茶王树,春茶一季可产干茶一担,已枯死,至今已荒芜难寻。

倚邦古茶山

倚邦古茶山在清朝初期及之前的漫长岁月中,在茶文化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清宫贡茶均以倚邦茶菁为原料。明朝末年,大批四川茶农怀揣小叶茶籽来到倚邦种植,于是小叶种茶在倚邦安家落户,成了清宫贡茶的当然原料。鼎盛时期,在清朝乾隆年间,倚邦茶山人口达九万人之众。人皆种茶,人皆制茶,人皆卖茶,形成了四大茶叶集镇。即:倚邦街、曼拱街、曼砖街、牛滚塘街。镇与镇之间,运茶马邦往来,盛况空前。光绪31年始,倚邦没落,至民国初,倚邦街竞只剩下一百三十余户,人口不足一千人。牛滚街瘟疫十室九空,荒无人烟,故到清朝后期,倚邦没落,易武崛起,绝冠群芳,到民国之后,云南茶叶则以勐海独领风骚。

倚邦管理攸乐、架布、习空、莽枝、曼砖、革登等6大茶山,又是普洱茶的生产地和集散加工地,倚邦茶山汉族多系宁洱、石屏一带迁来,从事茶叶种植。清正年间(17231735年)建石屏会馆。早年还建有四川会馆和楚雄会馆。倚邦茶叶历史上以圆茶畅销省内外,后又销到越南、香港,年产茶1000担左右。倚邦本地茶叶以曼松茶味最好,被定为贡茶。其特点为质厚味美,放少许入杯,用开水冲泡后,茶叶直立不沉,色清微黄,其味甘香可口,饮后神志清醒,曼松曾年解贡茶20担。

倚邦古茶山(傣语称磨腊倚邦,即茶井之意)总面积称为360平方公里,是多民族集居的高山区。历史上以生产圆茶(七子饼)而著名,年产茶万担以上。明、清时期,茶庄林立,商贾云集,极为热闹。最早的茶号为宋云号和元昌号,创立于光绪(18751908)年,制作的茶叶专销四川。倚邦所产的茶远销西藏、港澳、南洋各地,由于茶质好,每年都要进贡朝廷。

清朝为了加强对茶山的管理和贡茶的运送,于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从昆明经思茅至茶山(倚邦易武)的崇山峻岭中修筑了一条由石板镶成的运茶马道,宽2米,长达数百公里。从残存的石板磨损状况可以判断,当时筑路的艰辛和茶叶运输的繁忙景象。由于茶叶生产的发展和交通的便利,倚邦就成为内地与边疆交往的政治,经济中心,各种商铺、学校、会馆应运而生。昔日的倚邦街子于解放前毁于火灾。现有部分修复的旧街道。主要集镇是牛滚塘街。牛滚塘街在象明四街中,最为繁华。居住者多数是外来的生意人,从事茶叶、织布、柒布,主要从事茶叶种植、收集和交易。今秧林就是莽枝茶山育茶苗的地方,大寨是莽枝种植茶叶的地方。在牛滚塘街建有五僧大庙,在莽枝建有川祝庙,每年三月采摘春茶之季,当地茶农到庙里敬香祭祀茶神祖先。由于莽枝茶叶质好价廉,一些内地茶商压价收购,倪蜕《滇云历年传》记载:雍正之年(公元1728),莽枝产茶,商败践更收发,往往舍于茶户,坐地收购茶叶,轮班输入内地。昔日的关庙已变成废墟,只有一块永远奉守大碑卧地而睡,四周大树参天。昔日茶马古道留下的道道痕迹,如同一道道诗行,记录了古六大茶山的历史变迁。可以看到一座座沉睡百年的古墓和那幅幅壁雕,身骑白牛,双手紧握圆饼茶,高高举起的茶农壁画,一块块石碑记录了古六大茶山的盛事,昔日的盛景。

茶的温度,雪知道 雪的体温,茶明了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一篇《茶的温度,雪知道 雪的体温,茶明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农村长大的孩子,大概都知道这样的一句话:“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意思是说,如果雪下得特别大,麦子就可以保暖,不受寒冬的侵袭;经过一冬的养精蓄锐,一开春就会旺盛生长,来年就是一个好收成。这跟文绉绉的一句“瑞雪兆丰年”,殊途同归,意思大致是一致的。

所以,在农村长大的孩子,从小到大,就一点儿都不惧怕雪天里的冰冷,更别说是在茶园里长大的孩子了。

孩子长大读书后,中小学课本里关于雪的诗句有很多,不妨问上几个人,肯定依然记得很清楚:“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是何等之壮观辽阔!“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这又是何等之静谧温馨!“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更是何等之洒脱悲怆!“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这又是何等之狂放与傲骨铮铮!

由此,雪,在大家的心目中:洁白,纯净,清冽,甘甜,还有孤芳自赏!

也难怪大文学家张岱在他的《湖心亭看雪》中,以精炼的笔墨,记叙了自己在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望目所看到的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表现出了作者自己孤独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绪。更突出了自己遗世独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趣,也隐喻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更是其对人生渺茫的慨叹惆怅。

而在茶人的心目中,雪,另有一番情味:从零度渐升,直至百度沸腾,“蟹眼已过鱼眼生,嗖嗖欲作松风鸣”,雪在釜里沉浮间,玉肌消陨,却引得茶香四溢,好不情融融意融融!

然而,在雅俗共赏间,脱了凡俗之气的,茶与雪,合成了同一温度的圣物。古人除了用雨水煮茶之外,用来煮茶的还有那不是人间富贵花的雪。《红楼梦》中,妙玉也会奉上极投贾母脾气的老君眉,连泡茶的水也不一般,以旧年蠲的雨水冲泡。在后来妙玉招待黛玉和宝钗的体己茶,则是雪水煮出来的。黛玉问她:“这也是雨水煮出来的?”妙玉冷笑道:“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瓮一瓮,总舍不得吃……隔年蠲的雨水哪有这样轻浮,如何吃得?”

由此看来,用雪水煮茶比用雨水更胜一筹,妙玉的那声冷笑,在一向清高冷傲的黛玉面前,又显得似乎要格外的脱俗。

生活于今天的浮躁世界里,想要学习古人,以取之于梅花上的雪,来煮出一泡茶汤来,犹如妄想,于是,便想象有那样的一个冬季,大雪纷飞,万物俱寂之时,百花凋零,唯有梅花开的正艳。自己就在这纷纷白雪之中,手捧精致的容器,小心翼翼地搜集着盛放梅花之上的雪,埋于地下,也埋下自己密密麻麻的心思,然后悄悄地等,等着有缘的那个人出现,再一起品着香雪烹出来的茶,共赏漫天雪花。

郑板桥的“寒窗里,烹茶扫雪,一碗读书灯”,非常优雅写意,情趣盎然。窗外雪花飞舞,扫上一盆来烧茶岂不是好?炉上茶水初沸,茶香四溢,就着一碗如豆青灯苦读,沉醉于书中之趣乐而忘返,打造现实世界里的另一番的雪与茶。

几十年不遇的超级寒潮,真是再好不过了,让这一场冬雪里的雪与茶亲热异常。

雪的体温,茶明了,自零度到百度,玉肌消陨,为的便是茶的复活;茶的温度,雪知道,自从天而降,铺上茶树枝头,为的就是体验零度冬眠时等待萌发的活力,以及百度化雪为水时的再次交融!

关于本文《茶的温度,雪知道 雪的体温,茶明了》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石亭绿”历史由来


四序有花常见雨,一冬无雪却闻雷,这是唐代诗人韩偓咏九日山的诗句,确为这里自然气候的真实写照。这里地处闽南沿海,气候温和,罕见霜雪。同时受沿海季风的影响,阴晴相间,光照适当,土质肥沃疏松,给茶树生长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据《泉州府志》所载,九日山,因邑人以重九日登高于此而得名。山高百米,东西北三峰环拱,山上存有摩崖石刻七十四方,都是很有价值的历史文物。

莲花峰,古称莲花岩,因裂石八瓣、状似莲花而得名,孤帆远影生云际,双刹高悬捧日来。登莲花峰,前看,有金鸡断桥,锁尽东西溪水,碧波荡漾,水光映天;平视,清源、双阳两山列于东北,气象万千;远眺,东西双塔,阳光闪耀,威镇鲤城;近看,丛丛茶树郁郁葱葱,这里盛产着名茶石亭绿。

莲花峰上有一个石亭,又称不老亭,建于明正德元年(1506)。相传,宋末延福寺僧人净业、胜因两人在莲花峰岩石间发现茶树,便加以精心培育,细加采制,制成的茶为僧家供佛之珍品。至石亭建成后,香客日多,游人渐增,茶叶成为招待和馈赠之佳品。

由于茶叶质量优异,又出自佛门,求茗者日众。石亭因茶而增荣,茶也因石亭而出名,石亭绿名声更盛。

这里有一处记述茶事的摩崖石刻,上写道:嘉泰辛酉(1201)十有一月庚申,郡守倪思正甫遵令典祈风于昭惠庙,既事,登九日山憩怀古堂,回谒唐相姜公墓,至莲花岩斗茶而归。可见九日山、莲花峰产的石亭绿名茶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到了清道光年间,莲花峰已从少数僧人种茶,发展到众多农民普遍种茶,并以莲花峰为中心,乌石山、西坑、石马山、法华山、五华山等数十座山间均发展了石亭茶的生产。

云南茶


云南是中国发展茶叶的一块宝地。全省主产茶区的海拔高度一般在1200~2000公尺之间,年平均温度为12℃~23℃,年降雨量为1000~1900公厘,5月~10月为雨季,约占年降雨量的85%左右,雨热同季,降雨有效值高。11月~4月为旱季,晴天较多,光照条件较好,茶树生长期长。采摘期一般在8月~9月份。其土壤为红壤、黄壤、砖红壤,PH值在4~6之间,与世界主要产茶国相比,气候更加适宜茶树生长。云南有丰富的茶树品种资源和茶树优良品种,据史志记载,云南从原茶(俗称野生茶)转移为家种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迄今仍生长在云南猛海南糯山800余年的栽培型古茶树,猛海巴达1700多年的野生古茶树和临小伙子邦崴1000余年的野生型与栽培型之间的过渡型古茶树,被誉为”世界三大古茶树王”。它们是茶树原产云南的活化石。

云南是世界上茶树的原产地,同时也是普洱茶的故乡,威信中外负有盛名,清朝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写道:“普洱茶出自云南普洱府,产攸乐、革登、倚邦......六茶山”现在的普洱县在那时是滇南的重镇,是茶的集散地。滇南之茶均集散于普洱府,然后运销各地,故以普洱茶为名而著称。普洱茶是以地名作茶名的专用名词,一直延用至今。因此,历史上所指的普洱茶,实际上是以云南大叶种茶制成的晒青毛茶为原料,经加工整理而成各种云南茶叶的统称。现代的普洱茶是将晒青毛茶经过后发酵处理精制而成的。六茶山现属思茅地区和西双版纳州境内,这些地方山川秀丽,气候温和,科春无霜雪,雨量充沛,云雾环绕,土壤肥沃,是世界茶树原产地中心,被称为茶叶的故乡。

当今,普洱茶分为散茶和蒸压成型两大类。普洱散茶外形条索肥硕壮实,色泽褐红(俗称“猪肝色”)或带灰白色。压制的普洱茶是用普洱散茶经蒸压塑型而成。成茶外形端正、匀整、松紧合度。普洱茶的内质特点,汤色红浓,具独特陈香,滋味纯和回甘,饮后令人心旷神怡。

普洱散茶按质分为五个级档。压制成型的普洱茶,依形状不同,分为碗形的普洱沦茶,长方形的普洱砖茶,和圆形的七子饼茶等。七子饼茶形似圆月,是云南的传统出口品种,畅销港、澳和东南亚一带。过去民族地区,多作为彩礼和逢年过节赠送亲友,含有家人团圆,七子为多子多孙多富贵之意。有的民族地区,儿女亲事,非送七子饼茶不可,相传至今,旅居东南亚一带的侨胞,现在也很盛行。所以,七子饼茶又名侨销圆茶,侨销七子饼茶。七子饼茶每块净重357克,每七个为一筒,故名七子饼茶,每筒重2500克,主要由勐海茶厂生产。普洱茶耐久储藏,具有越陈越香的特点。因其茶性温和可口,男女老少皆宜,不仅可解渴、提神,还具有醒酒、清热、消食化痰、清胃生津、抑菌降脂、减肥降压等药理作用。经现代医学临床验证,对人体确有保健作用。

如法国巴黎安东尼医学系临床教学主任艾米尔·卡罗比医生进行临床实验结果证明:饮用云南普洱茶(普洱沱茶)对人体的减重效果显著。特别对于人体中的类脂化合物胆固醇、三酸甘油脂和血尿酸等,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云南昆明医学院临床试验也证明:饮用云南普洱茶医治高血脂症55例与疗效好的降脂药物安妥明治疗31例对比,普洱茶的疗效高于安妥明,其降低胆固醇的效果则与安妥明相似,且长期饮用无副作用。因此,在国外,云南普洱茶被誉为“减肥茶”、“窈窕茶”、“美容茶”、“益寿茶”等等,成为国内外人们普遍喜爱的保健饮料。

云南普洱茶蜚声中外,古往今来,均为人们所赞赏。中国历代不少文人学士吟诗赞颂,宁朝王禹俩有诗云:“香于九畹芒兰气,圆如三秋皓月轮,爱惜不尝惟恐尽,除将供养白头亲”。清人赵学敏又云:“普洱茶清香独绝也,醒酒第一,消食化痰,清胃生津,功力尤大也。”在清代,普洱茶是云南地方当局向皇帝进贡的珍品。曹雪芹所著《红楼梦》中贾府也饮用普洱茶。在六十三回写宝玉生日之夜,荣府女管家林之孝家的几个管事的女人来怡红院查夜,吩咐袭人等焖些普洱茶喝。可见几百年以前,普洱茶已是官府饮用之珍品,说明普洱茶的名贵和高雅。

云南普洱茶有越陈越香品质越好的特点,可以长期保存饮用,但注意既不以受潮又不要密封,更不能与异味物品一齐存放。饮用时每杯三至五克茶叶,冲入刚沸开水加盖五分钟可以饮用,用泉水和紫砂陶茶具泡饮更佳。

云南绿茶采用大叶种茶为原料精制而成,以味浓、香气沉稳、回味郁长而著称。包括晒青、炒青、烘青和蒸青以及各种名茶。

晒青茶:又称滇青,是大味种茶鲜叶经杀青、揉捻后采用太阳光晒干而成的晒青绿虎、晒青茶按生产季节分为春尖、二水和谷花。高档晒青茶具有色泽鲜绿、白毫显露、条索紧直、锋苗整齐、内体清香、滋味鲜纯的特色。同时,也是普二茶的生产原料。其成品茶有春蕊、春芽、春尖、滇配和春玉五个花色。

滇绿:云南大叶种茶该制烘青是1964捻开始的。滇绿是用大叶种鲜叶经过杀青、揉捻、烘干而成烘青绿茶,具有色泽肥硕、紧直、白毫显露,锋苗完整秀丽,内体香气鲜纯、滋味醇厚、水色明亮、叶底嫩绿的特殊风格。为加工茉莉花茶的上好原料。

炒青:是云南大叶种茶鲜叶经杀青、揉捻、炒干而成,又称磨锅茶。

蒸青绿茶:是云南大叶种茶鲜叶经蒸汽杀青、揉捻、烘干制成的绿茶,又称"蒸酶茶"。

云南绿茶中的名茶繁多,最著名的有:宜良宝洪茶,勐海的南糯白毫、云海白毫,下关的苍山雪绿、墨江云针、绿茶玛玉茶、景谷大白茶,大关翠花的牟定化佛茶、龙山云毫、峨山银毫、梁河回龙茶、清凉山磨锅茶、龙生翠茗、CTC绿碎茶。

云南茉莉花茶是云南茶叶中的后起之秀,发展势头良好,潜力巨大。云南茉莉花茶以大叶种烘青绿茶为茶坯熏花而成。具有耐冲泡、滋味浓醇、香气浓爽持久、汤色黄绿明亮、回味甘长、具有茉莉花的芳香,又能品尝茶的底韵的独特品质。并且云南茉莉花还具有花期早(3月份就有鲜花)、长期长(11月份还有鲜花)之特点。故茉莉花茶不失为一个值得大力发展的新茶类。

大理“三道茶”

云南大理白族有"吃烤茶"的习惯。年轻漂亮的"金花"们都有一手烤茶的好本领。一般是将陶罐放在火塘上,加入茶叶以火烤茶,茶叶散发出浓浓的清香,冲以沸水,不一会儿,罐口冒出好看的沫花,茶便烤好了。新婚的媳妇一进门先要向公婆敬一杯香气十足的烤茶,据说这是评价新人的标准之一。

白族的婚礼中都要"闹房"。参加闹房的大都是年轻人或晚辈,因而,新郎新娘不敬烤茶,而是敬三道茶。"三道茶"是白族有名的茶俗。一般敬客是先敬甜茶,后敬苦茶,再敬回味,具有人生的寓意。但在婚礼中,新郎新娘向客人敬三道茶又有不同,第一道茶不是敬糖茶,而是敬苦茶,第二道茶才是加了红糖、果伯的甜茶,第三道茶则是用揉碎的牛乳扇和红糖的乳茶。这三道茶称为"一苦、二甜、三回味",既富有人生哲理,又蕴含禅意,教人回味无穷。

傣族竹筒茶

云南傣族也是以茶敬客,但这茶不是三道茶,而是竹筒茶。当你到傣家作客,登上傣族的竹楼,身着鲜艳筒裙、体态婀娜多姿的仆少(少女)会立即欢迎,傣族波淘(老大爹)就要用竹筒茶招待你。仆少将茶装入新砍回仍然余留清香的竹筒,老波淘就把它放在火塘上烘烤。几分钟后,又用木棒将茶压紧后冲水,放茶叶,这样反复数次,直至竹筒被压、塞满为止。茶烤干后,破竹取茶,竹筒烤茶就制成了。然后,掰下少量烤干的茶叶放入碗中,沸水冲入,一杯散发着竹的清香和茶叶芬芳的茶汤就敬献到你的面前了。如果不是因为烫,我敢肯定,你一定想立刻喝下去。当然,茶还得慢慢喝,慢慢品。

云南勐海县有一株海内外闻名的茶树王。当地有一种很浪漫的风俗,婚礼那天,新娘要爬上大茶树,爬得越高,采的茶越多才吉利。如果你问新郎这是什么意思,新郎会红着脸说:"啊哟哟,不好意思说。"经不住你再三追问,他才腼腆地告诉你,采了茶树王的茶叶,是托茶树王的福。他俩的爱情就会像茶树王一样长久,生命像茶树王一样旺盛。如果你幸运地正遇上新娘采下茶树王的茶叶,新郎新娘会请你作客,将采来的茶进行烘烤,给你敬上熬好的清香的带着喜气的"土锅茶"。能喝一口这样的喜茶,别有风味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