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边奇茗冠天下

发布时间 : 2021-10-14
天下黑茶 冠心病花茶 茗鼎白茶

天下黑茶。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溪边奇茗冠天下”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武夷山有三宝,山奇、水秀、岩茶好。

茶叶,是武夷山的主要经济作物。

武夷山茶叶生产的历史十分悠久。据《从濮闽向周武王贡茶谈起》一文,早在商周时,武夷茶就随其濮闽族的君长,会盟伐纣时进献给周武王了。西汉时,武夷茶已初具盛名。唐朝元和年间(公元806-820年)孙樵在《送茶与焦刑部书》中提到的晚甘侯是武夷茶别名的最早的文字记载。到了宋代,武夷茶已称雄国内茶坛,成为贡茶。大文学家范仲淹就有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的诗句。元明两朝,在九曲溪之第四曲溪畔,创设了皇家焙茶局,称之为御茶园,从此,武夷茶大量入贡。

采摘金芽带露新,焙芳封裹贡枫宸,

山灵解识君王重,山脉先回第一春。就是诗人咏采摘御茶的诗篇。

17世纪,武夷茶开始外销。1607年荷兰东印度公司首次采购武夷茶经爪哇转销欧洲各地。几十年后,武夷茶已发展成为一些欧洲人日常必需的饮料,当时一些欧洲人把武夷茶称为中国茶。英国最早的茶叶文献中的Bohea意即为武夷之音译。当时在伦敦市场上,武夷茶的价格比浙江的珠茶还要高,为中国茶之首。

19世纪20年代开始,武夷茶在亚非美一些国家中试种,至今已在30多个国家中安家落户。进入本世纪80年代,武夷茶又风靡东瀛,被视为健美茶而倾倒无数佳丽。

武夷山生产的茶叶,以乌龙茶为主,年产量占80%以上,也有工夫红茶,占10%左右,绿茶占7%。其中最著名的是武夷岩茶和正山小种。

武夷岩茶为乌龙茶类,属半发酵的青茶。绿叶红镶边,形态艳丽;深橙黄亮,汤色如玛瑙;岩韵醇厚,花香怡人;清鲜甘爽回味悠悠。它既有红茶的甘醇,又有绿茶的清香,是活、甘、清、香齐备的茶中珍品。武夷岩茶饮后齿颊留香,清朝美食大师袁枚说:尝尽天下之茶,以武夷山顶所生,冲开白色者为第一。

武夷岩茶品目繁多,据调查,仅山北慧苑岩便有名丛800多种。主要有大红袍、铁罗汉、水金龟、白鸡冠、四季春、万年青、肉桂、不知春、白牡丹等等。而最负盛名的当数大红袍。大红袍产于九龙窠。相传,康熙皇帝巡视江南之际,因患水土不服,卧床不起,诸多良医献策配方,都不能治好,后来有人献上一包武夷山的茶叶,请康熙皇帝饮用,不料,康熙一喝病就好了。当康熙得知这种功效神奇的茶,原系武夷山生产时,当即脱下红色御袍,派人送往武夷山,披挂在茶树上,以示谢意,大红袍因此而得名。又传这丛茶生长于绝壁悬崖,无法攀摘,于是寺僧便驯猴穿红衣采之。大红袍品质奇绝,有一叶能泡一桶之说,味醇厚回甘,汤色橙黄、清澈,叶底匀亮,冲泡七次有余香,难怪它会具有神秘色彩。

肉桂茶是武夷岩茶的后起之秀,产于慧苑岩,它加工精巧,滋味鲜滑甘润,有岩骨花香之胜,已连续五次在全国名茶评比中名列前茅。

武夷水仙也是武夷岩茶中的精品,《红楼梦》里写的贾母最爱喝的老君眉就是武夷水仙。

正山小种红茶是又一个武夷独特的茶叶品种。正山小种又称桐木小种或星村小种。它采用全发酵、并用松香烘青焙干等区别于乌龙茶的特别工艺,所以其形、色、香、味也别具一格。正山小种是英国女王最喜欢喝的红茶。英国诗人拜伦在其长诗《唐璜》中深情地写道:我一定要去求助于武夷的红茶。

茶经网扩展阅读

喝茶不能杀灭新冠病毒,还喝吗


我们已经了解了,喝茶并不能有效帮助我们抵抗新冠病毒,避免新冠病毒感染,那么,对于平常不怎么喝茶的人,还有必要喝茶吗?

通过这次的疫情,我们了解了新冠病毒是一种自限性疾病,而抵抗自限性疾病最好的方法是提高免疫力(这个已经被钟南山院士认可了)。我们要提高免疫力,可以通过适度运动,均衡营养,合理饮食,调节心情,还有什么好方法呢?

喝茶,对提高免疫力有什么好处呢?

茶叶中含有茶多酚、茶氨酸、茶多糖等成分,现在已经有大量证据证明对抵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提高免疫力具有一定积极作用。

茶多酚提高免疫力主要是通过下面几个途径来提高人体免疫力的。

降低细胞过氧化物含量或者清除免疫反应途径中生产的过量自由基来调节免疫系统的。

促进干扰素、白细胞介素等合成、激活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来提高人体免疫力

茶多酚还可以提高免疫球蛋白水平。

而茶叶中含有的茶多糖,也可以通过刺激淋巴细胞增殖,活化,增加抗体,干扰素等免疫因子水平,增强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吞噬活性,进而提高免疫功能。

除此以外,茶叶中还含有丰富的B族维生素,胡萝卜素和人体必不可少的矿物质元素。并且,喝茶可以补充我们身体每天所必须的水分。

虽然喝茶不能杀灭新冠病毒,也不能预防或者治疗新冠病毒肺炎,但是,喝茶对人体提高免疫力还是有比较明显好处的。因此,还是建议有时间,有条件的人,多喝点茶。

到目前为止,针对新冠病毒还没有找到特别有效的药物,因此通过改善自身身体素质,提高自身免疫力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均衡饮食,增强营养,适度体育运动。出门戴口罩,进门勤洗手,没事宅家,就是最好的预防手段。

蜀茶入诗 芳茶冠六清


“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瓦炉独试雾中茶”“素馨茉莉荐香尘”“蒙顶茶畦千点露,浣花笺纸一溪春”……蜀中名茶香绕千载,历代诗人吟诵蜀茶的诗句,也与茶香一样流芳千古。

我国历史上最早的茶事诗句,出现在西晋人张载的《登成都白菟楼》诗中。

关于张载,史料有如下记载:“字孟阳,安平观津(今河北武邑县境)人,与弟张协、张亢三人,皆有才藻,时人称为‘三张’。西晋太康中为著作佐郎,转太子舍人,迁乐安相、弘农太守。八王之乱时,长沙王司马义请为记室督,又拜中书侍郎。张载见世道方乱,无复仕进之意,遂称疾告归,卒于家。”“张载博学有文章,少时曾以《剑阁铭》一文见誉当世,益州刺史表上其文,晋武帝司马炎悦之,遣使镌刻于剑阁山岩。”

太康六年(公元285年)初夏,张载从洛阳出发,行程五千余里,去探望在成都任职的父亲。到了成都之后,张载凭借父亲提供的方便条件,对蜀地的山川、历史、人物、风情作了深入的考察和了解,从而使他对于这个“天府之国”具备了极广博的知识。后来左思写《三都赋》,曾特地造访张载,问以岷邛之事。《登成都白菟楼》就是张载此次成都之行的作品。“白菟楼”,又称“张仪楼”、“百尺楼”,位于成都西南角,为秦时张仪所建,至唐犹存。诗人先以登楼所见为序,多方摄取,连缀成六组镜头:城楼雄伟而壮丽;物产丰富而恒余;街道人多而华美;人才辈出而伟杰;商贾富有而奢侈;土产特出而奇珍。其中除赞美秋橘春鱼、果品佳肴外,还特别炫耀四川香茶,咏茶云:“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六清即《周礼》所谓的“六饮”,是供天子用的六种饮料,有水、浆、醴、凉、医、酏。水即饮用水;浆:有醋味的酒;醴:甜酒;凉:薄酒;医:醴和酏混合的饮料;酏:薄粥。溢味:茶的美味四溢。九区即九州,《书禹贡》把当时的全中国分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后用“九州”泛指全中国。诗人认为茶为全中国人所喜爱的饮料,芬芳的茶茗冠盖水、浆、醴、醇、医、酏六种饮料,漫溢的香味流播九州。

张载的《登成都白菟楼》诗,雄辩地证明了巴蜀地区是我国茶文化的摇篮这一事实,而茶圣陆羽在《茶经·七之事》中节录了该诗的下半部分,用以说明巴蜀茶饮流播于九州的情景。

附:《登成都白菟楼》

重城结曲阿,飞宇起层楼。

累栋出云表,蛲檗临太墟。

高轩启朱扉,回望畅八隅。

西瞻岷山岭,嵯峨似荆巫。

蹲鸱蔽地生,原隰殖嘉蔬。

虽遇尧汤世,民食恒有余。

郁郁少城中,岌岌百族居。

街术纷绮错,高甍夹长衢。

借问扬子舍,想见长卿庐。

程卓累千金,骄侈拟王侯。

门有连骑客,翠带腰吴钩。

鼎食随时进,百和妙且殊。

披林采秋橘,临江钓春鱼。

黑子过龙醢,果馔逾蟹婿。

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

人生苟安乐,兹土聊可娱。

追忆边琼年华


一提起宋代的书法,人们都会不约而同地说苏黄米蔡,像是说自己家里的柴米油盐似的,熟极了。实际上,他们每个人都是一口深不可测的井,你只知其深,却不知有多深。在这公认的宋代四大书家里,苏轼与黄庭坚因了诗歌广为人知,米芾的名气也大,似乎蔡襄的名气,要稍稍逊于前三者了。

蔡襄,字君谟,汉族,福建仙游人,天圣八年(1030年)进士,先后在宋朝中央政府担任过馆阁校勘、知谏院、直史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士、三司使、端明殿学士等职,出任福建路转运使,知泉州、福州、开封和杭州府事。卒赠礼部侍郎,谥号忠。就是这样一位辗转数地的宋代官员,在他书法家的鲜

耀花环下,还有一个令人瞩目的身份:茶客。甚至说,茶客与书家,在他的人生里是平分秋色的。当然,也因了茶,让他的诗歌与书法创作者B氤氲着一股淡淡的茶香。

有趣的是,他的仕宦生涯,却不经意间开启了宋代茶文化的繁荣之门。而所有的赫赫功绩,主要集中在他庆历七年(1047年)任福建转运使之后。这还得从北苑的历史说起--而说起北苑,又得从中国古代的贡茶制度说起。中国的古代,有专门进贡皇室供帝王将相享用的茶叶。贡茶初始,是各地方官府征集各种名茶以土贡名义敬献朝廷,后来土贡不能满足要求,便由官府设置茶场,直接管理,督造御茶,精制各种名茶入贡朝廷,成为一种制度。而福建北苑--建瓯城东16公里东峰镇裴桥村焙前自然村

凤凰山一带早从五代闽国龙启元年(993年)设御焙,共历经四个朝代.29位皇帝,历时458年。庆历七年的春夏之交,蔡襄任福建路转运使,这一职位的重要任务就是掌管建州北苑茶焙的贡茶之事。是年秋天,蔡襄前往北苑御茶园,观看和了解制茶的过程,次年春,他从改造北苑茶品质花色人手,求质求形,力求创新,制作工艺达到益穷极新出、而无以加矣的精臻程度。正是蔡襄的倾力所为,才使得宋代团茶的质量达到了高峰,使北苑的贡茶从中上的水平一跃而成为当时全国最著名的精品茶,以至于宋仁宗当着他的面难改其乐地赞到:卿所进的上品龙茶,最为精好。与他同时代的大诗人欧阳修在他《归田录》里的记载更为详细:茶之品莫贵于龙凤,谓之团茶。凡八饼重一斤。庆历中蔡君谟为福建转运使,始造小片龙茶以进,其品绝精,谓之小团。凡二十饼重一斤,其价值金二两。

蔡襄在北苑期间,每年自采茶时入山,直到修贡完毕才离山。正是段经历,让他写下了记录在北苑督造贡茶工作的《北苑十咏》,散入青林的采茶、稍稍见人烟的视察、试茶、修建贡亭等诸多繁复琐小、不敢丝毫怠慢的工作,都被它风雅地记录了下来。如果说蔡襄为了规范宋代的民间斗茶而写下的《茶录》是茶史上的一次理论总结的话,那么,他写下的这组诗作,就是一个人在追忆逝水年华。

穿越时空的隧道,我们能够想到,蔡襄喝一杯茶、写一首诗的时候,他其实不是委身书房,而是端坐于记忆的中央,回望自己在福建的点滴岁月。而且,据说这也是当下我们能够见到的蔡襄督造北苑贡茶时期唯一与茶有关的书法作

品。这组行书,虽然仅存拓本,少了墨迹本身生动鲜活的意味,却能反映出蔡襄早期的书法风貌,而且,从它笔致活泼、格调轻松的气象足可以看出,蔡襄行笔之际的心情是何等的畅快和愉悦!而它更为深远的意义则在于将近千年之后的今天,它能够引领我们追忆一段烂漫的年华-.北苑御茶园当年的繁盛景象虽然我们不能亲身经历,却在古代的卷册里真实而鲜活地存在着。

苏轼曾这样评价蔡襄的书法:欧阳文忠公论蔡襄书独步当世,此为至言。群谟行书第一,小楷第二,草书第三。就其所长而求其所短,大字为少疏也。天资既高,又辅以笃学,其独步当世,宜哉。言下之意是说蔡襄的墨迹里行书最佳,而《北苑十咏》恰为行书,这也真是北苑之幸。其实,《北苑十咏》再好,但说到蔡襄的茶书法,《思咏贴》、《精茶贴》都是无法绕过去的关键词。

《思咏帖》,纸本,纵29.7厘米,横397厘米,凡十行,计107字。此帖于草书间兼及行体,轻灵飘逸,墨色温润,笔意相连,似山间流泉。别有气象的是,此帖谋篇新颖,前八行为一组,余下两行另起一组,缩小字迹,疏朗之意活脱而出。

《精茶贴》又称《暑热贴》、《致公谨尺牍》,约写于皇佑四年(1052)6月,实为蔡襄的一通手札。帖为纸本,行书,纵23厘米,横29.2cm.凡9行,共68字。其布局与《思咏帖》有异曲同工之妙,稍不同的是,蔡襄在这件尺牍里笔势沉稳,融王羲之和颜真卿书风干一炉,一派温雅气息。

白芽奇兰|平和白芽奇兰介绍


白芽奇兰|平和白芽奇兰介绍

越来越在生活中占有一定分量,我每次与朋友聚会或到异地旅游,都会遇到一两种当地很有名的叶。我本来很少喝了,见到新又忍不住想品尝一杯,感受那香。

这次我去浙江,本来是为了寻找现代文人的童年足迹和成长岁月,到他们的故居寻访一些作家生活的细枝末叶,写进我的书中。在浙江省平和县,我遇上了一种,询问间才知道是林语堂故乡的奇兰,因为长白芽,所以叫。

平和县大芹山麓的崎岭、九峰一带,山峦起伏,林木茂密,云雾缭绕,山云相连,像缥缈的云海。山谷幽深,溪流潺潺,有股人间净土的味道。在山坡与山谷间,肥沃的土壤上,长着让人生奇的白芽树,延绵成片,与云海交织,相映成趣。

是的新良种,属中叶种种。对地理要求极严,生长在海拔八百米以上的山地,要经过严寒的考验和露水的侵染,才可发挥的优性。春天树生长,枝头新梢白毫满冠,就像一顶雪白的毛茸茸帽子扣在土地上。树势中等,树冠半开张,分枝稠密,发芽力强,产量较高,着生部位较低。每年三月下旬,树开始抽芽萌发,四月底五月初,叶初长成,两片毛茸茸的对叶攀满枝头,女围着蔸,采摘那带着露珠的白芽,这景这情,有事情更有画意。

育芽能力强,长的芽非常嫩,还特别持久,生脆易断。奇兰芽尖有白毫,叶张开与竹叶奇兰相似,鲜叶在制做过程中有股奇特的兰花香味,因此取名“白芽奇兰”。

内质香气清高爽悦,兰香幽长,滋味醇爽,香溢飘荡,久久无法散去。取十余枚叶可以冲一杯开水,汤色橙黄明亮,叶悬浮杯中,叶底软亮可见,甚是雅观可爱,与林语堂的“需静品”有异曲同工之妙,边观边品,可以达到喝的最高境界。

制作,工艺相当精湛,制优率特高。以烘焙为主,采用的制做方法合二为一,包括晾青、晒青、摇青、杀青、揉捻、初烘、初包揉、复烘、复包揉、足干。这样制作,才饱含多种维生素和稀有元素,有提神益思、解酒消滞、降压、消烦解暑、生津活血、延年益寿等。经过数道工艺之后,外形坚实匀称,叶片深绿油润,叶底红绿相映,成为青中真正的极品。

的出现也是一个偶然。明朝成化年间,陈元和游走到崎岭彭溪水井边,发现一株树,枝稠叶茂,芽梢白绿色,叶片青翠欲滴,散发香,气味似兰,清沁心脾,采其芯叶精心炒焙,清香浓郁,后香气徐发,飘散兰花的芬芳,抿上一口,满口清香,片刻清甘醇爽,精神舒畅,筋骨轻松。后来用种与之嫁接,培育成现在的。

用林语堂的喝妙论来品味、、武夷,我们可以发觉:香气高飘,武夷香气浓郁,淡雅清香,带着兰花味。论口感,滑顺,清纯飘逸,回甘明显,集香甘浓爽于一身,叶底柔软肥厚, 叶缘稍透点红, 耐,喝完后觉得小泉涌上喉咙,久久不能退去;稍带苦涩涨口,柔润舒张,回味时才能感觉其真味;武夷轻柔润滑,水甘甜回味,有越喝越甜的感。按林语堂的闲适,捧一把壶,把这三种煎熬到最本质的精髓,那才真正可以感觉到的快乐和舒适。

玲珑茶赋 君若好茶,当冠玲珑


玲珑茶赋

罗霄巍巍,清泉潺潺,云海飘浮,雾露弥漫,沐天地之灵气,吸山水之精华,借村姑之巧手,融华夏之文化,育玲珑之神茶,播桂东之盛名。玲珑茶者,王者风范,玉之品质,乃极品也!

玲珑茶兮,其传久矣。明末清初,民多疾苦,幸圣仙之山母,救村民于水火,摘枝头之嫩芽,授制茶之妙法。玲珑茶者,闻之赏心,观之悦目,乃仙茶也!

玲珑茶兮,其形奇矣。形同碎索,状若环钩。窈窕淑女,曼妙身姿。拨纤云而弄巧,着翠裙裹羞颜,佩翠环而生辉,给藤蔓以缠绵。玲珑茶者,细如雀舌,曲似蟠龙,乃贡茶也!

玲珑茶兮,其色秀矣。素毫羞露,玉体茸茸,小家碧玉,欲说还休。一枪舞得新娘笑,两旗争展占先魁。叶如处子朵朵翠,又似娇娘百媚生。玲珑茶者,汤色清澈,叶绿如初,乃和茶也!

玲珑茶兮,其香妙矣。香凝素瓷,芳溢农舍。西施晓妆清芬袭,黛玉抚琴咏相思。空谷佳人来作伴,低呤浅唱易安词。玲珑茶者,香远益清,心旷神怡,乃圣茶也!

玲珑茶兮,其味醇矣。喉咽玉乳,舌留余甘。石涌清泉生态美,茶生峻岭味更甜。华佗采茶来入药,扁鹊品茗笑窗前。玲珑茶者,舒胸补气,益智延年,乃寿茶也!

君若好茶,当冠玲珑。提壶邀明月,生火煮佳茗。乾坤一壶定,清风两腋生。寒夜客来茶当酒,共饮一杯成知音。美哉,得与天下同其乐,不可一日无玲珑!

中国茶传天下始于厦门


厦门港从前啥模样?根据何丙仲收集的资料,1880年,鼓浪屿还是个荒岛,五老峰也没几棵树。何丙仲说,厦门不是农业之地,渔业也不会太发达,它地处九龙江流域,当年却又施行海禁,走贸易路线成为历史必然。但如果没有郑成功,厦门港崛起尚需一些时日。

据记载,厦门是昔日中国第一输出茶的港口,海上茶叶之路发祥地在厦门。郑成功储贤馆谋士阮旻锡曾描述洋人到厦门买茶贸易的盛况:西洋番船岁来买,王钱不论凭官牙。而经证实,荷兰人从厦门得到茶以后,再将茶介绍到欧洲。英文中的tea,恰是从厦门的闽南方言te(茶)字而来。

黄檗文化也是郑成功拨船护送福清市黄檗山万福寺高僧稳元禅师而传到日本的。1654年5月10日,稳元从黄檗山出发,6月3日到达厦门宿天界寺,后从厦门水仙宫搭船离去。郑成功还特意给他留了一封信。

前些年,何丙仲在厦门破狱遗址的地板上,意外地发现几座感恩碑,上面有记载:清朝时,厦门船只遇难,船主家族破产,水手家庭却索要高额赔偿,幸好政府制定政策减轻船主经济压力,碑上留有420多个船东的名字。以一位船东拥有一艘船来计算,厦门港当年至少有400多艘船,由此可见厦门港的繁荣程度。何丙仲说,这都是郑成功先前打下的基础,使得后人依旧照此方式继续拓展。

菁菁茶树花一茶品天下


茶文化融汇中国传统文化儒、佛、道、老、庄、墨诸家的优秀思想。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雅士、高僧法师的诗、画、词、楹联赋予了茶及茶文化的深厚内涵。展示厅收集部份与茶有关的物品,如字、画、诗词、楹联、专著、邮品乃至茶馆、茶戏剧的图片和剧照等等进行展示,以突出“茶文化园”的独特风格。

茶与民族团结:以不同民族风格各异的饮茶习俗,饮茶方式及千姿百态的品茶器具,展示茶在各民族生活中的作用和影响,茶对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茶于人类健康:介绍国内外利用茶叶进行防病、治病的研究成果,展示茶叶的主要生化成分及其对人类健康的功效,(联合国卫生组织公布的长寿奥秘之一是“多茶少烟”)。以此大力推崇饮茶之风,倡导人们饮茶、爱茶、长寿长乐。

茶的综合利用:展示以茶为原料加工而成的各类产品,包括茶在轻工、化工、医药、保健、食品等方面的广泛利用,使参观者开扩眼界,充分认识茶的功能和所具有的广阔开发前景及潜在的利用价值。

茶艺表演、品茗馆。茶文化作为社会文明生活的精华,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其中既有精神文明的体现,又有物质文明的延伸。各民族以其具体的文化为背景,创立了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茶民俗,如白族三道茶、藏族酥油茶、潮山功夫茶、赣南打擂茶,此外还有儒雅大方的文士茶、欢乐轻快的民族茶等。

经专门训练的茶艺表演队可向游客作丰富生动的茶艺表演,还将编排几套易掌握、有特色的冲泡方式,让游人与表演者一起边观、边学、边做、边品。或选取几套不同种类的茶样或茶具,以“自助茶”形式,让游人根据自己的喜爱自行选取冲泡品饮,将人们引入一个雅俗共赏的品茗世界。

施州茗香茶探源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有“茶的故乡”之称。有关茶的种植及其茶的功效和饮用,我们的祖先早就有“神农遍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的记载。唐朝陆羽所著《茶经》,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有关茶的专著。

古代巴蜀地区是茶的主要发源地,种茶、制茶和饮茶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华阳国志·巴志》记载,早在西周时代,茶就作为巴人的贡品输入关中的周王室。至公元前316年,秦惠王派司马错征服巴蜀之后,茶的栽培、制作和饮用等技术才流传到其他地区。

汉人王褒有“武阳买茶”之语,西晋张载对巴蜀茶更有“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的赞誉。东晋佚人著《峒群采茶录》有“巴东[1]真茗香,煎饮,令人不眠”的记载。资料显示,直到南北朝,茶的饮用还只盛行于巴蜀、荆楚和江南一带。魏人张揖《广雅》中记载有巴蜀人饮茶:“欲煮茗饮,先炙令赤色,捣末置陶瓷中,以汤浇,覆之。”淋漓尽致地描绘了建始[2]等地先民所创制的“罐罐茶”。在唐玄宗开元年间,饮茶在佛教徒中悄然盛行传播,影响于民间。唐肃宗时,因粮食不足,曾下令禁酒,导致酒少而酒价倍增,民间遂以茶代酒。由此,饮茶之风遍及全国各地。

据史料记载,盛唐时期,施州忠路[3]郁江河畔便以出产贡茶闻名。另陆羽《茶经》载,“巴川峡山纫谷皮之”,“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以米膏出之,欲者各饮。”此时,茶叶贸易非常兴旺。由于饮茶风俗的普及,茶叶需求量激增,长江中下游地区也纷纷种茶,“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额甚多”。由此,巴蜀茶一统天下的局面因此而慢慢地被打破,全国产茶的中心由巴蜀地区下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据《新唐书·地理志》和《茶经》等书显示,唐代的巴蜀地区仍然是当时举足轻重的茶树种植和茶叶生产地。

宋朝民间有俗语:“湖女艳,莫娇她,乌龟有自可,虔婆似那吒!早晨起来七件事,油盐酱醋姜椒茶,冬要绫罗夏要纱。”北宋政治家王安石也有言,“夫茶之为民用,等于盐米,不可一日以无”。可见,茶在宋朝已是“开门七件事”之一,已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需品。在唐宋时代,文人集团中也出现了茶宴、茶话会等以茶汇集的品茶或斗茶等社交活动,给活动带来高雅的享受和文化品位。刘禹锡在夔州有《尝茶》诗,“生拍芳茸鹰嘴?,老郎封寄谪仙家,今宵更有江湖月,照出霏霏满碗花”。时有巴蜀植茶盛景:“九峰之民多种茶,山山栉比千万家。朝哺伏腊皆仰此,累世凭持为生涯”。总之,在唐宋时期,巴蜀之茶不但产量大,也无疑是当时茶叶生产的中心之一。巴蜀先民的饮茶习俗也深深地影响了中原各地,对唐宋时期茶文化的形成起了深远的作用。

在1241年间,明成祖朱棣受贡施州利川茶后亲敕“此茶生来出乌洞,弟兄结拜在虚空,今夜茗茶同饮后,品居满园辅朝忠”。自古施州的茶,久负盛名。清乾隆年间,乾隆派亲信到宣恩伍家台监制茶叶,并赠“皇恩宠赐”金字匾一块。《中国名茶》史册中,“恩施玉露”是湖北省载入该书的唯一传统历史蒸青绿茶。在其后的发展中,大量涌现了“白鹤井”、“容美茶”、“官鼎茶”、“宜红茶”、“瀑泉茶”、“八角茶”、“马坡茶”、“白沙茶”等多种历史富硒名茶。恩施州群山起伏,峰峦叠翠,为植茶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注:[1]东晋时,巴东是指今奉节以东的地区。[2]北魏时,建始属蜀地夔州管辖。[3]唐朝时,忠路属楚地施州管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