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馆发展历史

发布时间 : 2021-11-07
中国茶发展历史 中国茶的发展 中国茶叶的发展

中国茶发展历史。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中国茶馆发展历史”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中国茶馆发展历史”相关知识!

茶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百姓休闲消遣的大众场所,代表着我国传统地文化特色。古代称为茶寮、茶肆、茶坊、茶楼、茶房、茶店、茶社、茶铺、茶亭等名称。而茶馆这个名词,明代才见于文献记载。

六朝时期,江南品茗清谈之风盛行。当时有一种既可供人们喝茶,又可供旅客住宿的处所叫茶寮.饮茶之风到唐代盛行,《封氏见闻记》中说:自邹、齐、沧、隶,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煮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可见唐代的城市已有煮茶出卖的店铺。

宋代饮茶之风更盛,自京城至各州县,到处设有茶坊。北宋建都汴梁后,城内的几条繁华街巷都设有茶坊。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的汴梁城就有茶坊饮茶的画面。南宋都城临安(杭州)的茶馆装饰十分讲究,据《梦梁录》记载:今杭州城茶肆亦好之,种四时花,挂名人画,装点店面,四时卖奇茶异汤。宋代的茶馆经营也相当灵活,除白天营业外,还设有早茶、夜茶,同时还供应汤水茶点等。

宋代茶馆多称为茶坊,也有叫茶肆、茶楼的。元代时一般茶馆称茶房,也有叫茶坊、茶店的。明清茶馆更为发展,城市乡村,到处都有。茶馆的名称明代才出现,明张岱在《陶庵梦忆》一书中就有关于茶馆的记载。随着制茶技术的提高和饮茶方法的改进,明代城市里的茶馆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清代是我国茶馆的鼎盛时期。茶馆不仅遍布城乡,其数量之多,也是历史上少见的。据记载,清代北京有茶馆30多家,上海有茶馆60多家。清代的茶馆经营方式各有不同,有的以卖茶为主,也有的兼营点心,茶食、烟酒,还有的兼营说书和演唱。北方多见于大鼓书和评书,南方则偏重评话和讲唱兼用的弹词,一直延续到现代。

现在,我国各地的茶馆如雨后春笋,迅速发展。四川人喜爱在茶馆里饮茶的风俗是全国出名的。可以说,四川茶馆甲天下,而成都茶馆又甲四川。成都的公园都有茶馆,一般都设在最佳景点,品茗观景,其乐融融。成都有一种比较高雅的茶馆,名曰文化茶馆。不仅是喝茶品茗之处,也是文化娱乐场所,人们在那里一边喝茶一边欣赏四川清音、巴山名歌或是京剧清唱。江南,尤其是江、浙、沪一带,茶馆、茶座也相当兴盛。像扬州富春茶社、成都春兰茶社、北京老舍茶馆等,都是闻名国内外的。

茶经网扩展阅读

中国茶馆业的发展历史综述


茶馆,源远流长,中国百姓休闲消遣的大众场所。古代称为茶寮、茶肆、茶坊、茶楼、茶房、茶店、茶社、茶铺、茶亭等名称。茶馆这个名词,明代才见于文献记载。六朝时期,江南品茗清谈之风盛行。当时有一种既可供人们喝茶,又可供旅客住宿的处所叫茶寮。饮茶之风到唐代盛行,《封氏见闻记》中说:自邹、齐、沧、隶,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煮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可见唐代的城市已有煮茶出卖的店铺。

宋代饮茶之风更盛,自京城至各州县,到处设有茶坊。北宋建都汴梁后,城内的几条繁华街巷都设有茶坊。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的汴梁城就有茶坊饮茶的画面。南宋都城临安(杭州)的茶馆装饰十分讲究,据《梦梁录》记载:今杭州城茶肆亦好之,种四时花,挂名人画,装点店面,四时卖奇茶异汤。宋代的茶馆经营也相当灵活,除白天营业外,还设有早茶、夜茶,同时还供应汤水茶点等。

宋代茶馆多称茶坊,也有叫茶肆、茶楼的。元代时一般茶馆称茶房,也有叫茶坊、茶店的。明清茶馆更为发展,城市乡村,到处都有。茶馆的名称明代才出现,明张岱在《陶庵梦忆》一书中就有关于茶馆的记载。随着制茶技术的提高和饮茶方法的改进,明代城市里的茶馆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清代是我国茶馆的鼎盛时期。茶馆不仅遍布城乡,其数量之多,也是历史上少见的。据记载,清代北京有茶馆30多家,上海有茶馆60多家。清代的茶馆经营方式各有不同,有的以卖茶为主,也有的兼营点心,茶食、烟酒,还有的兼营说书和演唱。北方多见于大鼓书和评书,南方则偏重评话和讲唱兼用的弹词,一直延续到现代。

现在,我国各地的茶馆就更多了。四川人喜爱在茶馆里饮茶的风俗是全国出名的。可以说,四川茶馆甲天下,而成都茶馆又甲四川。成都的公园都有茶馆,一般都设在最佳景点,品茗观景,其乐融融。

成都有一种比较高雅的茶馆,名曰文化茶馆。不仅是喝茶品茗之处,也是文化娱乐场所,人们在那里一边喝茶一边欣赏四川清音、巴山名歌或是京剧清唱。江南,尤其是江、浙、沪一带,茶馆、茶座也相当兴盛。像扬州富春茶社、成都春兰茶社、北京老舍茶馆等,都是闻名国内外的。

中国茶馆的发展史


茶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百姓休闲消遣的大众场所,代表着我国传统地文化特色。古代称为茶寮、茶肆、茶坊、茶楼、茶房、茶店、茶社、茶铺、茶亭等名称。而茶馆这个名词,明代才见于文献记载。

六朝时期,江南品茗清谈之风盛行。当时有一种既可供人们喝茶,又可供旅客住宿的处所叫茶寮。饮茶之风到唐代盛行,《封氏见闻记》中说:自邹、齐、沧、隶,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煮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可见唐代的城市已有煮茶出卖的店铺。

宋代饮茶之风更盛,自京城至各州县,到处设有茶坊。北宋建都汴梁后,城内的几条繁华街巷都设有茶坊。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的汴梁城就有茶坊饮茶的画面。南宋都城临安(杭州)的茶馆装饰十分讲究,据《梦梁录》记载:今杭州城茶肆亦好之,种四时花,挂名人画,装点店面,四时卖奇茶异汤。宋代的茶馆经营也相当灵活,除白天营业外,还设有早茶、夜茶,同时还供应汤水茶点等。

宋代茶馆多称为茶坊,也有叫茶肆、茶楼的。元代时一般茶馆称茶房,也有叫茶坊、茶店的。明清茶馆更为发展,城市乡村,到处都有。茶馆的名称明代才出现,明张岱在《陶庵梦忆》一书中就有关于茶馆的记载。随着制茶技术的提高和饮茶方法的改进,明代城市里的茶馆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清代是我国茶馆的鼎盛时期。茶馆不仅遍布城乡,其数量之多,也是历史上少见的。据记载,清代北京有茶馆30多家,上海有茶馆60多家。清代的茶馆经营方式各有不同,有的以卖茶为主,也有的兼营点心,茶食、烟酒,还有的兼营说书和演唱。北方多见于大鼓书和评书,南方则偏重评话和讲唱兼用的弹词,一直延续到现代。

现在,我国各地的茶馆如雨后春笋,迅速发展。四川人喜爱在茶馆里饮茶的风俗是全国出名的。可以说,四川茶馆甲天下,而成都茶馆又甲四川。成都的公园都有茶馆,一般都设在最佳景点,品茗观景,其乐融融。成都有一种比较高雅的茶馆,名曰文化茶馆。不仅是喝茶品茗之处,也是文化娱乐场所,人们在那里一边喝茶一边欣赏四川清音、巴山名歌或是京剧清唱。江南,尤其是江、浙、沪一带,茶馆、茶座也相当兴盛。像扬州富春茶社、成都春兰茶社、北京老舍茶馆等,都是闻名国内外的。

中国茶历史:中国茶馆与茶联


在我国,各地的茶馆、茶楼、茶室、茶叶店、茶座的门庭或石柱上,茶道、茶艺、茶礼表演的厅堂墙壁上,甚至在茶人的起居室内,常可见到悬挂有以茶事为内容的茶联。茶联常给人古朴高雅之美,也常给人以正气睿智之感,还可以给人带来联想,增加品茗情趣。茶联可使茶增香,茶也可使茶联生辉。

杭州的茶人之家在正门门柱上,悬有一副茶联:

一杯春露暂留客,

两腋清风几欲仙。

联中既道明了以茶留客,又说出了用茶清心和漂漂欲仙之感。进得前厅入院,在会客室的门前木柱上,又挂有一联:

得与天下同其乐,

不可一日无此君。

这副茶联,并无茶字。但一看便知,它道出了人们对茶叶的共同爱好,以及主人以茶会友的热切心情。使人读来,大有此地无茶胜有茶之感。在陈列室的门庭上,又有另一联道:

龙团雀舌香自幽谷,

鼎彝玉盏灿若烟霞。

联中措辞含蓄,点出了名茶,名具,使人未曾观赏,已有如入宝山之感。

杭州西湖龙井处有一名叫秀翠堂的茶堂,门前挂有一幅茶联:

泉从石出情宜冽,

茶自峰生味更圆。

该联把龙井所特有的茶、泉、情、味点化其中,其妙无比。

扬州有一家富春茶社的茶联也很有特色,直言:

佳肴无肉亦可;

雅淡离我难成。

当年绍兴的驻跸岭茶亭曾挂过一副茶联,曰:

一掬甘泉好把清凉洗热客,

两头岭路须将危险话行人。

此联语意深刻,既有甘泉香茗给行路人带来的一份惬意,也有人生旅途的几分艰辛。

福建泉州市有一家小而雅的茶室,其茶联这样写道:

小天地,大场合,让我一席;

论英雄,谈古今,喝它几杯。

此联上下纵横,谈古论今,既朴实,又现实,令人叫绝。

福州南门外的茶亭悬挂一联:

山好好,水好好,开门一笑无烦恼;

来匆匆,去匆匆,饮茶几杯各西东。

该联通俗易懂,言简意赅,教人淡泊名利,陶冶情操。

北京前门北京大茶馆的门楼两旁挂有这样一副对联:

大碗茶广交九州宾客,

老二分奉献一片丹心。

这不仅刻画了茶馆以茶联谊的本色,而且还进一步阐明茶馆的经营宗旨。

贵阳市图云关茶亭有一副茶联:

两脚不离大道,吃紧关头,须要认清岔道;

一亭俯着群山,站高地步,自然赶上前人,

既明白如话,又激人奋进。

旧时广东羊城著名的茶楼陶陶居,店主为了扩大影响,招揽生意,用陶字分别为上联和下联的开端,出重金征茶联一副。终于作成茶联一副。联曰:

陶潜喜饮,易牙喜烹,饮烹有度;

陶侃惜分,夏禹惜寸,分寸无遗。

这里用了四个人名,即陶潜、易牙、陶侃和夏禹;又用了四个典故,即陶潜喜饮,易牙喜烹,陶侃惜分和夏禹惜寸,不但把陶陶两字分别嵌于每句之首,使人看起来自然、流畅,而且还巧妙地把茶楼饮茶技艺和经营特色,恰如其分地表露出来,理所当然地受到店主和茶人的欢迎和传诵。

蜀地早年有家茶馆,兼营酒业,但因经营不善,生意清淡。后来,店主请一位当地才子撰写了一副茶酒联,镌刻大门两边:

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且喝一杯茶去;

劳心苦,劳力苦,苦中作乐,再倒一杯酒来。

此联对追名求利者不但未加褒贬,反而劝人要呵护身体,潇洒人生,让人颇多感悟,既奇特又贴切,雅俗共赏,人们交口相传。

最有趣的恐怕要数这样一副回文茶联了,联文曰:

趣言能适意,茶品可清心。

倒读则成为:

心清可品茶,意适能言趣。

前后对照意境非同,文采娱人,别具情趣,不失为茶亭联中的佼佼者。

中国茶道的发展历史


2014-02-18七碗茶舍

茶道一词,最早见之于唐代诗僧(也是位茶僧)皎然的那首《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里,诗中说:茶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二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此物清高世莫知,古人饮酒多自欺。愁看毕卓瓮间夜,笑向陶潜篱下时。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此后,就是封演在《封氏闻见记》中所记:因陆羽著《茶经》说茶之功效,并煎茶方法及茶具制作,于是茶道大行。

宋代,苏轼在《书黄道辅〈品茶要录〉后》一文中称黄道辅博学能及,淡然精深,有道之士也。黄儒(字道辅)著有《品茶要录》,对建安团饼茶采制得失,依次列十说,所论精绝。苏轼评述说:非至静无求,虚中不留,乌能察物之情如其详哉!昔张机有精理而韻不能高,故卒为名医;今道辅无所发其辩而寓之于茶,为世外淡泊之好,以此高韵辅精理者。苏轼认为:黄儒提出建茶采制的十大得失,看似技术问题,其实是一个道的问题。人非静无求,虚中不留,就不可能有如此察物之精深。即所谓淡然精深,只有人品淡然,才能察物精深。

明代,张源在《茶录》中最后列茶道一节云: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精、燥、洁,茶道尽矣。明末张岱《陶庵梦忆》中提到的,董日铸先生常曰:浓、满、热三字尽茶理。

现代说到茶道的有周作人,他在《泽泻集吃茶》中说: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话来说,可以称作忙里偷闲,若中作乐,在不完全的现世享受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他还说: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喝茶之后,再去继续修各人的胜业,无论为名为利,都无不可,但偶然的片刻的优游乃正亦断不可少。

从古今各家对茶道的阐述来看,大体分三类,一类认为茶道是饮茶品茗中所得到的精神升华,是一种艺术和美的享受,是一种修身养性的途径,如皎然、周作人所说;另一类认为茶道只是茶的物质层面的至高要求,如封演、张源、董日铸所说;再一类认为道包含了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如苏轼的论说。我们也可以把中国茶道理解为是茶在品饮过程中所产生和形成的技、艺、道的一个文化集合体。

Hi欢迎关注七碗茶舍,我们会定期为你发送最实用的茶道、茶文化以及日本茶器知识。了解更多可以关注我的小店店。淘宝店:wangkai82112.taobao.com

微信号:wangkai82112

一个辛勤淘货的80后茶痴,交流中国茶文化知识,日本老铁壶、花器、漆器、香道具、茶道具、竹木器等。

中国茶馆漫谈


中国的茶馆,古称茶坊或茶肆,由来甚久。卖茶现象,始于晋。据《广陵耆老传》载,魏元帝(260265在位)时,就有老妇人每天清晨提茶罐到市场卖茶。至唐,茶肆已出现于城镇中。宋代饮茶之风极盛,茶肆布满大街小巷,而且花样各异,竟相争奇。从北宋张择端所绘《清明上河图》中即可看到汴河两岸茶坊林立。元明之际,操茶肆之业者更多。至清代,茶肆极盛,种类繁多,星罗棋布,以北京西城论,相继出现了大茶馆、书茶馆、戏茶馆、棋茶馆、清茶馆、野茶馆、孕育了丰富多彩的茶馆文化。

大茶馆的特色一是规模大,二是贵族化。老舍先生笔下的老裕泰茶馆,给观众的印象可谓规模宏大、气势雄伟,但和以恢弘雅致而甲天下的天汇轩大茶馆比较,则相去天渊。

书茶馆,即设书场的茶馆。清末民初,北京出现了以短评书为主的茶馆。这种茶馆,上午卖清茶,下午和晚上请艺人临场说评书,行话为白天、灯晚儿。茶客边听书,边饮茶,倒也优哉游哉,乐乐陶陶。

比书茶馆更具娱乐性的是戏茶馆。这种茶馆在清代时称茶园,一度改称戏园或戏馆子,民国时改称戏院。北京资格最早的戏茶馆,首推明末开业于前门外的广和茶园,其次便是位于阜成门外桥头西侧的阜成茶园。该茶园始建于明末清初,咸丰末年由内廷升平署重修,成为简拔优秀伶人进宫当差预演的场地。

具有娱乐与竞赛双重性质的棋茶馆,既是弈林高手会聚的棋艺沙龙,又是一般爱好者观摩消遣的场所。北京著名的棋茶馆,首推西城义溜胡同路南的东和顺,因掌柜姓吉,排行第二,故俗称二吉子棋茶馆。该茶馆陈设典雅,收费较高,非阮囊羞涩者所能涉足。

以卖茶为主的茶馆谓之清茶馆。民国期间,位于长安街西头的龙海轩,护国寺西口儿的庆盛轩,阜成门内大街的天禄轩,都是生意兴隆的清茶馆。倒退五六十年前,北京城十分空旷,不祥现在这样拥挤的几乎透不过气来,所有的清茶馆都非常宽绰,桌凳疏置,空间开阔。大家伙你一壶雨前,我一壶大方,他一壶毛峰,闷透了之后才一碗一碗地细品,喝得塌实,喝得自在,喝得痛快,喝得够味儿,喝得肚子里空膛了,不用人催,自然四散,各奔东西。

清茶馆的茶客,自清晨至黄昏,有如走马灯,你来我往,络绎不绝;至于那饱食终日、无所事事的茶腻子,则终日泡在茶馆里,长时间占着座位,而善良的掌柜从不对其下逐客令,恪守和气生财之道,竟至于此。

闻鸡而遛鸟者,作为清茶馆每天第一批顾客,给茶馆带来了繁荣和热闹,也为北京的民俗谱写了历史篇章。这些鸟迷们涉足郊野遛早儿后,进城先奔茶馆,借以歇腿儿、喝茶兼赏鸟。此时不过清晨7时许,懒人尚在梦乡,而茶馆早已是炉火正红、水沸茶舒、清香扑鼻了。竹笼里的百灵、红子、黄雀儿、靛颏儿等诸般训练有素的名贵小鸟儿只只不甘寂寞,一块迎着朝霞,顷刻即仿效出喜鹊、布谷、家燕、大雁、老鹰以及伏天儿等叫法,各逞歌喉,互不相让;其主人则互谈茶经、论说鸟道、叙述家常、评议时政,恬淡的心情溢于言表。

步鸟迷之后尘者,是五行八作的工匠。这些人于茶道并无研究且不感兴趣,迫于生计,必须于上午八、九点钟在茶馆聚会,各自沏壶茶慢慢喝着,肚子里没什么油水,因怕水饱儿后被茶涮得越发心慌,故只是小口儿小口儿地抿,一旦被雇佣,即弃茶扬长而去,倘无人问津,则耗至中午怏怏而回。

午后的茶座儿另是一拨人马,形形色色巧舌如簧的纤手,充斥着各个角落,一面大口喝着茶,一面交换着租赁、买卖或典押房屋的消息,或从事放高利贷的活动。亦有打鼓的小贩,把茶馆当作攒儿上(北京土语,即集散地),互通情报,统一标准的最低的价钱收购某某户的旧货。

开设于郊野的茶馆,叫做野茶馆。野茶馆是古都北京特有的景观。前清时,北京各苑圃属皇家独有,都人游憩均去四郊,野茶馆因此而兴盛。清末及民国期间,属于西城的著名野茶馆有德胜门外六铺炕野茶馆和三岔口野茶馆。

野茶馆特色是茅屋芦棚,竹篱环绕,土石桌凳,砂包茶壶,粗陶茶碗,茶汤苦酽,价格低廉。周围环境皆垂柳拂地,野花斗艳,蛙蜂齐躁,蝶舞蛰鸣。野茶馆除卖茶外,亦兼售浊酒小菜和斤饼斤面,并有斗牌、棋会、诗会、酒会、谜语会、俚曲演唱等文娱活动,颇能吸引三教九流、五行八作的广大茶客。

中国古代茶馆的发展历史


茶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百姓休闲消遣的大众场所,代表着我国传统地文化特色。古代称为茶寮、茶肆、茶坊、茶楼、茶房、茶店、茶社、茶铺、茶亭等名称。而茶馆这个名词,明代才见于文献记载。

六朝时期,江南品茗清谈之风盛行。当时有一种既可供人们喝茶,又可供旅客住宿的处所叫茶寮。饮茶之风到唐代盛行,《封氏见闻记》中说:自邹、齐、沧、隶,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煮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可见唐代的城市已有煮茶出卖的店铺。

宋代饮茶之风更盛,自京城至各州县,到处设有茶坊。北宋建都汴梁后,城内的几条繁华街巷都设有茶坊。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的汴梁城就有茶坊饮茶的画面。南宋都城临安(杭州)的茶馆装饰十分讲究,据《梦梁录》记载:今杭州城茶肆亦好之,种四时花,挂名人画,装点店面,四时卖奇茶异汤。宋代的茶馆经营也相当灵活,除白天营业外,还设有早茶、夜茶,同时还供应汤水茶点等。

宋代茶馆多称为茶坊,也有叫茶肆、茶楼的。元代时一般茶馆称茶房,也有叫茶坊、茶店的。明清茶馆更为发展,城市乡村,到处都有。茶馆的名称明代才出现,明张岱在《陶庵梦忆》一书中就有关于茶馆的记载。随着制茶技术的提高和饮茶方法的改进,明代城市里的茶馆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清代是我国茶馆的鼎盛时期。茶馆不仅遍布城乡,其数量之多,也是历史上少见的。据记载,清代北京有茶馆30多家,上海有茶馆60多家。清代的茶馆经营方式各有不同,有的以卖茶为主,也有的兼营点心,茶食、烟酒,还有的兼营说书和演唱。北方多见于大鼓书和评书,南方则偏重评话和讲唱兼用的弹词,一直延续到现代。

现在,我国各地的茶馆如雨后春笋,迅速发展。四川人喜爱在茶馆里饮茶的风俗是全国出名的。可以说,四川茶馆甲天下,而成都茶馆又甲四川。成都的公园都有茶馆,一般都设在最佳景点,品茗观景,其乐融融。成都有一种比较高雅的茶馆,名曰文化茶馆。不仅是喝茶品茗之处,也是文化娱乐场所,人们在那里一边喝茶一边欣赏四川清音、巴山名歌或是京剧清唱。江南,尤其是江、浙、沪一带,茶馆、茶座也相当兴盛。像扬州富春茶社、成都春兰茶社、北京老舍茶馆等,都是闻名国内外的。

中国茶之为饮历史发展


早在先秦时期,我们的先民一开始接触茶叶,是从直接咀嚼鲜叶开始的,采下一片新鲜的叶子,咽下那苦涩中带着芬芳的茶汁,体会那一阵收敛性的快感,以及持续半天的神清气爽,这就是茶作为食物和饮品的前生。

以茶当菜是茶从药用发展到食用的过渡。在《晏子春秋》中,“晏子相景公,食脱粟之饭,炙三弋五卵茗菜而已”,茗菜就是茶。其他的古籍中也有茶与其他香料共同煮食的记载,说明茶叶可以增加营养。而且茶可解除饮食中的有害物质,促进消化。

到了汉代,随着生活方式的演化,茶有了新的服用方式,那就是煎服。在陶罐中加水熬煮,最后一起服下,是简单有效的良药。汉代名医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说茶“治便脓血甚效”。三国时期的名医华佗则在《食论》中写道“苦荼久食益思”。到了梁代名医陶景弘那里,说“久喝茶可以轻身换骨”。归结起来,当时茶的功用主要是润肠通便、提神醒脑。

编写于唐朝的《唐本草》,对茶的功效有了更详细的论述: “茶味甘苦,微寒无毒、主瘘疮,利小便,去痰热渴,主下气,消宿食……下气消食,作饮,加茱萸、葱、姜良。”而此时,茶的饮用价值登上了历史的舞台,陆羽《茶经》的横空出世,就是对茶作为日常饮品归纳性的总结。

隋唐时期,中国经济的中心由北向南转移,南方的茶也渐渐进入到北方生活体系之中。茶叶的栽培和加工技术得到革新,各地涌现了大量名茶。唐代中期,举国上下饮茶之风兴盛,饮茶的方式也有了大幅度提高。当时,人们不仅仅关心茶的品质,对于煎茶之水、之器,以及饮茶的环境都非常讲究。正是如此,论茶的专著《茶经》才有了写作基础。

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发展


在国外说起中国,人们除了知道陶瓷还会想到茶叶。中国被称为茶的故乡茶文化发源地,数千年的文化积淀和文明传承使华夏文明烙印上韵味悠远的茶香。追溯中国茶文化忆苦思甜我们可以从中领悟许多。

从秦汉开始劳动人民就开始对茶进行简单的加工,此时的茶用途是入药,人们采摘茶叶用木棒捣碎晒干或风干后储存,需要使用时加入水用于解毒,有时也用于待客。茶叶因其独特的魅力飞快传播,在西汉时茶已是宫廷官宦的高雅消遣了。三国时,人们以茶为酒可见茶的地位已经和酒无异,甚至过之无不及。到了两晋南北朝茶开始从奢侈品变成大众消费品。

隋唐时,茶叶被手工业者进一步加工加工技术进步,人们品茶更加多样,茶艺出现,同时涌现出许多名茶。到了唐代饮茶蔚然成风,茶艺备受人们关注,对于茶、水、饮茶环境等要求提高,逐渐形成茶道。

茶兴于唐而胜于宋,宋代在唐代的基础之上更加完善了制茗工艺,出现清蒸法制成的散茶,饮茶工序慢慢简化,传统的饮茶习惯正是在这个时段开始形成。明清代以后由于陶瓷工艺的发展,茶道更加讲究,茶杯使用陶瓷,那是人们品茶,先用开水洗涤茶杯再用干布擦拭,去除茶渣后再斟。

茶历史在我国源远流长,发展到现在更是百花齐发,了解茶文化就像走进一个奇幻的魔法世界令人眼花撩乱。作为一个华夏子孙我们有责任去多了解一下我们的文化,并且世代传承下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