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茶与宗教

发布时间 : 2021-11-19
武夷山茶叶有 武夷山茶有哪些 武夷山茶文化介绍

武夷山茶叶有。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武夷山茶与宗教”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武夷山佛教禅宗僧侣,对茶甚为讲究。寺中置有专门的茶堂或茶寮,即住持行礼之处,也叫方丈。方丈是供寺僧讨论佛法义礼,招待施主,接待文人品饮香茗的地方。在寺庙演说佛法、皈戒的佛殿和法堂中,都设有钟、鼓,常常钟鼓长鸣。庙中一般有左钟右鼓,如果增设茶鼓,应在西北角,一种用木头雕成鱼状,体内凿空,击敲有声的木鼓,是召集僧人饮普茶之用。诗人林逋诗云:春烟寺院敲茶鼓,夕照楼台卓酒旗。茶鼓是佛教崇尚茶叶的一种信据。

武夷禅寺仪规:殿主晨起必须在佛祖前奠茶即敬供茶汤,僧侣每日早起盥洗之后,先饮茶再礼佛,然后坐香习禅。习禅分为六个阶段,每一阶段一支香毕开静,僧人要饮茶以提神益思,寺庙监值都要打茶,行茶四五匝,借以清心提神,古代早已成为寺院的定规。明代诗僧陆容诗云:江南风致说僧家,石上清泉竹里茶。法藏名僧知更好,香烟茶荤满袈裟。诗人把僧侣爱饮茶描写得淋漓尽致。寺院仪规中还有茶汤一项。每当新任住持晋山升座时,有特定的点茶,点汤礼节。有的寺庙在佛的圣诞日盛典,专人以汤沐浴佛身叫洗佛茶,供香客取饮,祈求消灾延年。较大的寺院的茶汤开筵,俗称茶会,也有谓之茶宴。这种茶汤会的举办,到后来范围更广泛,既有寺庙用以招待施主与香客,也有檀越信众用来与众僧结缘。正是这种情况,寺院在茶汤会中举行茶礼、汤礼,以及每逢佛祖忌日献茶汤时,都要呜钟茶鼓集众,以示佛法的庄严。寺庙多设在峻岭之顶,沿山路设有茶亭供饮茶歇息。寺庙众僧中有种茶僧、制茶僧,专司茶众管理和制茶,庙内设有茶头,专门负责烧汤烹茶,门前配有施茶僧,为施主、香客、游人惠施茶水等。

由于茶被佛教界视为神物,饮茶之风传遍大小寺庙,种茶、制茶成为僧侣一业。武夷山茶自问世以来,从药用、禅饮、品茗:茶宴、斗茶推向社会。佛教对促进茶业的发展,茶叶的传播也起了一定的作用,所以自古以来茶与佛的因缘深长,就有茶禅一味与茶佛一味的说法。

茶文化精选阅读

武夷山茶姑穿耳的秘密


武夷山的九曲溪畔,有座御茶园。相传,很久以前,御茶园一遇上繁忙的采茶季节,人手忙不过来的时候,园管就要到各地去请许多如娘来采茶。富人家的女儿如掌上明珠,怎会肯让她们来干这等苦活?只有穷人家的女孩,为了糊口赚点钱,才愿意到武夷山来为御茶园采茶。

那些从四乡八邻里来的小姑娘们,天生丽质,吃苦耐劳。还喜欢唱山歌。御茶园里进出的,大都皇亲国戚或地方上的豪绅,陪位他们的也是娇贵的小姐,都是身上显着珠光宝气的妇人。他们的手上戴金,耳朵上也戴金。特别是那在春天阳光下闪闪发亮的金耳环,更让采茶如娘们羡慕不己。她们隔着九曲溪一边采茶一边唱道:

对面个姐姐,莫体面嘞,你命里生来,戴金戴银嘞,我人扑克靠自莫要紧嘞,买金顺作字,有耳坠子嘞山歌表达了采茶姑娘的心愿,要通过自己劳动来买金耳环戴。

采茶季节总是时晴时雨。一天,武夷山茶园的天空上下起了暴雨来。茶姑们无法上山采茶。她们只好呆在窄小的茶寮里望着雨生发出缕缕惆怅。在茶寮里闷牧师慌时,有人提议说:咱们今天来穿耳。穿耳?这可是人生一件大事,怎能随便闹着玩?况且那是富人家为女儿将来出嫁是能戴上夫家配送的金耳环,才穿耳的。茶姑们开始有些踌躇,这没给父母通个气,没选个良辰吉日行吗?可是茶姑们转而一想,为戴目金光闪闪的陡不,这穿耳洞的事,就自己一完成好了。可是谁有针呢?身边又没有五色线。正在茶姑们疑惑时,一道闪电亮起,雷声震耳,就在她们惊恐万分的时候,又一道闪电划进茶寮,随着闪电消失。茶寮的柱子上插着一枚闪闪发亮的针,更惊奇的是,台盯上早己干涸的那盏茶油灯竟被闪电点燃了。茶姑们认为是是天地赐福给她们,于拔出针在灯火上烤红,就你帮我,我帮你地穿起耳朵来,奇怪的是,针穿过耳朵进一点也不痛,她们愉快的唱起了山歌:

金崇安,银崇安,好山好水好姑娘,谷米香。茶叶香,土生土长好姑娘,金耳环,银耳环,小姑小妹做新娘。

玉女奶,大王郎,天地相配入洞房。

想不到这优美动听的山歌,竟激怒了被压在武夷天柱峰下五千年的蛤蟆精,蛤蟆精呵出一口口毒气,随风弥漫在茶园上,刚穿过耳的茶姑们染上了毒气,耳洞子烂了起来,疼痛难熬,她们伤心地器了。器声让九曲溪畔的又乳峰听到了,又乳峰她们是天宫被赦的一对姐妹,来到人间刚刚养育孩儿。她们看着茶姑们遭受这样的不幸,就慷慨地将哺育孩儿的乳汁,献出来为茶姑们祛毒消肿。怎样才能使有限的乳汁让茶姑们用上呢?双乳峰这对姐妹想了个办法:她们把分泌出的乳汁融入山岚中,随着山岚雾气的飘逸,乳汁把武夷山下的所有茶叶都浸透润香了。天真无邪的茶姑们只能一边忍着疼痛,一边上山采茶。一位茶姑被浓郁的乳香迷住,她随手掐下一截被乳汁浸过的茶梗,往耳洞里塞去,奇迹发生了,耳朵不痛了,耳洞里的脓血也没了。于是她赶忙把这个方法告诉大家,结果,大家的耳洞都不流脓了,一下了痊愈了。

后来武夷山民间就有了这样的风俗,凡是家中有妇孩穿耳,都必须用一截茶梗塞在耳洞上。待水妇孩长大嫁人了,才把茶梗取出,再戴上夫家赠送的金耳环。许多山村至今还保留逢这么一种习俗。从穿耳这一习俗中,我们可以看出武夷的茶具有多方面的神奇功效,它既能饮用,也能化瘀去肿,消炎解毒,现在,我们在村野乡间,还能看到的小姑娘耳洞中的那一小截茶梗,其秘密盖出于此。

武夷茶文化 武夷山茶文化介绍


武夷茶文化介绍

武夷岩茶是福建北部秀佳东南名山武夷山生产的一种乌龙茶。具有绿茶和红茶乙二醇的香味。它是中国乌龙茶中最好的。属于绿茶与红茶之间的半发酵绿茶。因此,温和的红茶不会刺激胃肠,同时它保留了绿茶的香气,香气悠扬,味道绵长,更重要的是,它具有岩骨花香的岩韵,是五颜茶的最重要的品质特征。武夷岩茶不仅与理学、佛教、道教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这句话是对武夷山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的总结。武夷山除了告诉人们,还是儒,释,道的集合,也是独一无二的。武夷山茶。然而,儒,释,道三种宗教也与独特的武夷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虽然武夷岩茶的外观并没有让人一见倾心,但它具有非常独特的魅力,蕴含着丰富的武夷文化。因此,人们生动地将它与“蝎子的外观,皇帝的身份,佛陀的心脏”进行比较。

武夷茶文化历史

新儒家朱熹对武夷山的热爱超过了对武夷茶的热爱,擅长茶道。武夷山三仙寺前和水帘洞前,有一副朱子对联:“竹是山的偏僻角落里的邻居,所以游客不应该把茶当酒喝。”这是朱熹隐居武夷山时,以茶招待客人的日常生活。到了宋代,文人在招待客人的时候,把他们的饮料改为茶。在宋代,有一种很流行的礼仪,客人来时要喝茶,想去时要喝汤。这幅对联留下了“水仙洞三贤人品茶”茶园的好故事。

朱熹在一首茶诗中说:“你喝了又喝。生活在空气中,突然高兴起来。”透过诗中所描绘的爽口爽口的茶的感觉,可以令灵魂愉悦,突然明白茶道的真谛。

以茶敬俭,以俭养德,既是中国茶道精神的精髓,也是儒家思想关于人生价值的重要思想内容。“吃苦鼓舞志向,吞咽报国”,代表了茶人以爱国主义为人生价值的崇高品格。“

茶是含在茶里的,茶是安静的。茶的“与”的本质是儒家所追求的高度思想。茶的特殊气氛可以使人平静下来,把心放在闲散的地方,使日常事务能够从容不迫地处理。中国人民尊重孔子和孟子的方式,尊重儒学和重教。茶道强调了茶对人格自我完善的重要性。茶叶一旦上升到与个性特征相对应的高度,就是茶的光与安静的和谐。人与茶的统一是思想与自然的自然契合,是儒家所要求的“人与人的统一”的最高境界。

学校辍学的朱熹集理学之大成继承并发展了孔孟的思想。他在武夷山住了50年,一直致力于写作。1183年,他在武夷山隐藏的屏峰下建造了“紫阳书院”,并做了讲座。儒家主张“培育身体,统治国家统治世界”。首先,你必须培养自己。苗条的身材必须无动于衷。

茶道在朱子讲座中经常被用来比喻善于学习。宋代的炒茶仍有唐代的遗风。茶里掺杂了姜葱辣椒和盐,就像浓汤。比方陆游诗中就有“什么时候一饱与子同,更煎土茗浮甘菊”和“贮药葫芦二寸黄,煎茶橄榄一瓯香”之句(见《剑南诗稿》)卷十七、卷四十四)朱子对门生讲,治学有如这盏茶,“一味是茶,就是真才,有些此外滋味,就是事物同化了。”("497"经典)"497"认为饮茶贵而香,味重,忌添加剂。这项研究也是一样的,深造,贫穷,不要被当时流行的一些学校搞混。他的比喻既易于理解又有趣。另一个例子是朱熹的诗《读与情》:方池半亩,天、云、影合一。要求运河像诺言一样清晰,因为那里有活水的来源。这首诗很有启发性,而且总是很新颖。诗歌的寓意是非常深刻的,表面上是用活水隐喻学习的源泉,我们必须不断吸收新的知识,才能取得快速的进步。事实上,它还包含在茶道中使用活水,以制作好茶和无尽的回味。

朱熹在武夷山上修建了武夷经社,教授学徒、聚友、品茶。他谈到喝茶的人。他写过《咏武艺茶》、《茶萨》等茶诗。朱熹主张:“学习之道,不应以拙劣的理性为基础;学习之道,必须以阅读为基础,而不应以秩序和修养为基础;求精之道,必须以尊重和坚持为基础。”

中国茶道注重道德意识,崇尚和谐的精神,节俭的作风,求真的精神尤为重要。借助茶道的丰富内涵,以茶为载体,弘扬和谐文化,以茶教育人民,重视道德修养。朱熹主张品茶、修身养性、和谐自然、茶的灵感、茶的味道。Zhuxiyi进入茶道,在茶道隐喻的使用上独树一帜。他赢得了茶道的精髓。

武夷茶文化名人范仲淹的武夷茶诗

范仲淹(989-1052),字西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与文学家。范仲淹与张敏从事战斗茶歌、民间艾灸人口,在古代茶园中占有一席之地。

佛教与武夷茶文化

茶是好喝,擅长欧敏秀琪,钟善川灵气。武夷山峰峦起伏,溪流纵横,树木茂盛,雨雾多,湿度高,构成了茶叶生长的特殊需要的“小气候”。利用自然条件优越的地理条件,寺院僧侣开始种植茶树,采摘茶叶泡茶,茶叶品质优良,在全国同类茶树品种中,它是优越的。

茶和佛因其根深蒂固,自古以来就有“茶佛”的说法。寺内有许多佛教寺院,门口有佛教茶。作为一种物质化的精神,佛茶是一种传统的文化现象。它不仅反映了禅宗,还反映了佛教文化的起源,茶叶名称,栽培,剪纸,药用等社会方面。厚厚的颜色。

东汉初年,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恰逢中国茶叶在中国广泛种植的时期。同时,佛教在唐代被誉为“民族宗教”,恰逢饮茶风靡世界、饮茶被誉为“民族饮料”之时。有禅风的繁荣,有茶风的繁荣;有禅茶的需要,有佛茶的生产。这表明佛教和饮茶在中国几乎同时流行,两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佛教中,茶有三大功能:茶道佛、YiYe、品茶、礼业、茶客、礼业。佛教活动都在里面。

世界各地著名的山僧都喜欢喝茶。为什么许多僧侣选择茶作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饮料,并把它作为道德实践的一部分来推广呢?唐宋时期,建州茶处于发展时期,尤其是寺院僧侣,戒酒倡导饮茶。修道士坐着修行,休息静坐,专注于一边,从而发展智慧和悟性之路。僧侣们认为,“品茶如禅”,就会把建州茶道变成禅宗。茶圣陆禹指出,茶的味道是最冷的,最适合修行节俭和美德的人。在佛教中,人们普遍认为茶有三个优点:第一,整夜坐冥想,茶可以提神;第二,当肚子饱满时可以帮助消化,清淡空气;第三,“不留毛”,也就是抑制性欲。因此,喝茶符合佛教的道德观,因此,茶自然受到佛教僧侣的青睐。

冥想是指"坐下,坐着你的头,不要动,不要倾斜。"不会昏倒在梦或临床睡眠中,比如冥想之后的长时间,必然会产生疲劳,昏昏欲睡,此时需要清晰地刷新思维。因此,茶具有清凉解渴的药理作用,还具有自身丰富的营养成分,用于冥想练习为"叮丁"、窗灵、对道敏感。同时,茶汤既轻便又干净,既不违反佛教规,又符合佛教的沉默和冷漠的生活态度。茶已成为佛教僧侣的必然,也是佛教教义、佛教精神和茶叶性质的固有共振。在茶与佛之间,形成"茶佛盲目盲目"或"茶禅盲目盲目"的基础是必要的。

中国佛教不仅创造了自己独特的禅宗文化,而且赋予中国自己的茶文化以茶味的文化内涵,使茶与禅有机地融为一体,形成了中国的茶禅文化。好茶有很多甜味,味道苦,浸入其中,但它非常甜。这个特征符合佛教的追求。也许“苦难的喜悦”是茶叶冥想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武夷茶艺十八道

武夷茶艺十八道工艺——武夷茶艺十八道工艺的第一道工序是:烧香静,活煮甘泉烧香静,即通过点燃此香,营造一种平和、庄重、无比温馨的氛围。

武夷茗茶

武夷山武夷岩茶

武夷岩茶产于福建省北部的武夷山区,是我国乌龙茶中最好的一种。中国十大名茶之一。

武夷山悬崖峭壁较多,茶农利用岩凹、石隙、石缝、砖石沿石岸边种茶,素有“盆栽”茶园之称。因为有“岩茶,不是岩茶”的说法,所以岩茶也因此得名。武夷岩茶主要分为两大产地:名岩产地和丹岩产地。

武夷山大红袍

大红袍的特殊品质,大红袍茶树共有6种植物,均为灌木和茶树,叶片较厚,花蕾稍红,当阳光照在茶树和岩石上时,岩石光线反射,红色非常明亮。

武夷肉桂

武夷肉桂:又名玉桂,产自武夷山最着名的岩石。成品的形状紧密卷曲,棕绿色,油性和浅色,有三种颜色,入口醇厚甜美,汤色橙色清晰,叶子底部为黄亮,红点明显,并有明显的“摇滚魅力”。

武夷玉兰片

以清明以前的冬笋和春笋为原料。这时,竹笋大多埋在地里,或是茎尖刚刚折断。因此,竹笋短、厚、嫩,加工工艺更精湛,经济价值更高。一般来说,竹笋的长度为20-30厘米,剩余的竹笋如虫蛀、伤疤等都会被去除,而头部底部的粗糙部分也会被切掉。

茶与宗教结缘


汉魏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固有的宗教——道教的形成和发展时期,同时也是起源于印度的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时期,茶以其清淡、虚静的本性和却睡疗病的功能广受宗教徒的青睐。

(一)道教与茶

道教徒炼丹服药,以求脱胎换骨、羽化成仙,于是茶成为道教徒的首选之药,道教徒的饮茶与服药是一致的。南朝著名道士陶弘景《杂录》记:“苦荼轻身换骨,昔丹丘子、黄山君服之。”丹丘子、黄山君是传说中的神仙人物,饮茶可使人“轻身换骨”,可满足道教对长生不老、羽化登仙的追求。晋惠帝时著名道士王浮的《神异记》:“余姚人虞洪入山采茗,遇一道士,牵三青牛,引洪至瀑布曰:‘予丹邱子也,闻子善具饮,常思见惠。山中有大茗可以相给,祈子他日有瓯牺之余,乞相遗也。神仙丹邱子向虞洪乞茶喝。

道教徒的宣扬,提高了茶的地位。

(二)佛教与茶

《晋书·艺术传》记:“单道开,敦煌人也。……时夏饮荼苏,一二升而已。”单道开乃佛徒,曾往后赵京城——邺城(今河南安阳)的法琳寺、临漳县的昭德寺,后率弟子渡江至晋都城建业(今南京),又转去南海各地,最后殁于广东罗浮山。他在昭德寺首创禅室,坐禅其中,昼夜不卧,饮茶却睡解乏以禅定。晋僧怀信《释门自镜录》:“跣足清淡,袒胸谐谑,居不愁寒暑,食不择甘旨,使唤童仆,要水要荼。”魏晋之际,析玄辩理,清谈风甚。佛教初传,依附玄学。佛徒追慕玄风,煮茶品茗,以助玄谈。

《续名僧录》:“宋释法瑶,姓杨氏,河东人……年垂悬车,饭所饮荼。”法瑶是东晋名僧慧远的再传弟子,著名的涅盘师。法瑶性喜饮茶,每饭必饮茶。

《宋录》:“新安王子鸾,鸾弟豫章王子尚诣昙济道人于八公山,道人设荼茗,子尚味之曰:‘此甘露也,何言荼茗。’”昙济十三岁出家,拜鸠摩罗什弟子僧导为师。他从关中来到寿春(今安徽寿县)创立了成实师说的南系——寿春系。昙济擅长《成唯实论》,对“三论”也颇有研究,曾著《六家七宗论》。他在八公山东山寺住了很长时间,后移居京城的中兴寺和庄严寺。两位王子拜访昙济,昙济设茶待客。

佛教徒以茶资修行,单道开、怀信、法瑶开茶禅一味之先河。

红袍武夷山——解读武夷山“红袍”产业


在乌龙茶的故乡武夷山耕耘多年,我依然称不上是合格的茶人。只是徜徉于这山、水、茶的奇妙组合之中,我习惯于用产业的视角,探访那个“经济”的大红袍。

系出名门

大红袍,武夷四大名丛之魁,茶名初见于清代。三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将这位武夷茶家族名满天下的后起之秀,作为岩茶的产业符号,多半还是出于对它高贵出身的景仰。

大红袍的先祖,统称武夷茶,成名于约1000年前。范仲淹(989-1052年)和苏东坡(1036-1101年)等宋代大家不吝言辞的褒奖,把武夷茶推向了“冠天下”的空前高度。与“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一并出自范文正公《和章岷斗茶歌》的一句“不如仙山一啜好”,连同苏轼《咏茶》诗中所称“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笼加”,几乎成为那个年代武夷茶誉满国朝的经典广告词。

但那时,就其社会作用而言,武夷茶的政治意义远在经济意义之上。而与此相应的茶叶经济则属于典型的政治经济,并无产业概念。

贡品,是那个时代赋予一切珍贵物资的金字招牌,也是大红袍家门显赫的最好注解。一直到明代罢贡的400多年间,武夷茶的皇族御用形象越发鲜明。随着元御茶园的创建,武夷茶年入贡总量达到了941斤,几乎占全国年贡茶总额的四分之一。

即便如此,绵延400余年的贡茶制度对于当时的崇安百姓却不啻为一项旷日持久的扰民工程。据史料记载,制作御茶劳民伤财,茶农不堪重负,为免岁贡和官吏勒索,纷纷背井离乡,茶山由此荒芜;御茶园茶农甚至揭竿而起,烧毁御茶焙局……“贡自高兴如,端明千古污。”明景泰年间(1451-1455年),武夷御茶园开始罢贡。

走下神坛的武夷茶从洲地逐步向三坑两涧(慧苑坑、牛栏坑、大坑口、流香涧、悟源涧)转移,武夷茶的独特岩韵开始凸显,自此,武夷岩茶渐兴。而正是武夷岩茶的诞生,拉开了武夷茶经世济民的帷幕。这一时期(十五世纪中叶至上世纪中叶),武夷岩茶的发展历程是以商品化为标志的。

武夷岩茶的横空出世,从生产和销售的各个环节,颠覆了此前武夷茶的成长模式,但它同样经历了由盛转衰的过程。

生产方面,武夷岩茶的产品创新、多元、增量居然都达到了史无前例的水平。这一阶段,武夷山对茶界的最大贡献在于“首创乌龙茶做青新工艺,师承北苑真香,发展形成乌龙茶独特的香气”;并通过单株选育形成了数以百计的名丛,其中佼佼者为“大红袍”、“铁罗汉”、“白鸡冠”、“水金龟”等四大名丛。至清光绪年间,“全县岩茶厂有100余家,家庭型的有千家,茶行茶庄仅赤石星村就有85家”,武夷岩茶生产进入鼎盛时期,年产量达40万斤。

而从当时的武夷岩茶销售情况看,呈现的是“墙外开花墙内香”的独特局面。外销,一度是武夷岩茶的主要创收渠道。中国茶叶输入欧洲,以武夷岩茶为最早。据威廉·乌克斯《茶叶全书》载,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荷兰东印度公司首次从澳门运武夷茶往欧洲。几十年后,武夷茶风靡英伦三岛。民国期间(1912-1921年)武夷茶输出已达30万斤,平均价值50万元。

由于销量剧增,武夷岩茶供不应求。清代阮锡的《安溪茶歌》中就描述了这一景象:“西洋番舶岁来买,王钱不论凭官牙,溪茶遂仿岩茶样,先炒后焙不相争”。武夷岩茶内销市场的崛起,晋商功不可没。清初至道光、咸丰年间,每家资本约两三百万的晋商,几乎掌控着武夷岩茶的内销通道。正是他们,带着武夷岩茶走遍了大江南北,并建立了一个又一个武夷茶销售网络。鸦片战争及福州通商后,晋商衰落,下府帮(闽南)、广州帮、潮州帮继之而起,产销两旺依旧是其时岩茶经济的主旋律。旧崇安凭借武夷茶赚取了巨额财富,在闽北富甲一方,有“金崇安”之称。以下梅邹茂章为代表的一批茶人、茶商因茶富足。

1917年,受第一次世界大战影响,伦敦茶市关闭,岩茶贸易逐步衰退。直至解放前,战乱连连,武夷岩茶走向没落。

从贡品到俏销商品直至战火中的消亡,武夷岩茶的兴衰史验证了“盛世见茶香”这一定律。得益于以“大红袍”为代表的武夷岩茶“资深贵族”般的几经沉浮,我们收获的却是基于大红袍文化和经济编年史之上的巨大的品牌价值。

重出江湖

有人说,蛰伏多年的武夷岩茶的重出江湖是从改革开放开始的。我同意这个观点,因为这一具有普遍政治意义的界定,恰恰来自于对武夷岩茶的茶经济形态回归时间的正确判断。改革开放至今的30年间,武夷岩茶作为一个产业相继步入产业化导入和发展阶段。

武夷山的茶人大多记得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的两件大事:1981年,大红袍无性繁育成功;1984年,武夷岩茶被评为中国十大名茶。

前者意味着武夷岩茶的主导产品——大红袍由孤品进入可批量生产的商品化阶段,属于产品研发领域的重大突破;而后者,是新中国对武夷岩茶的首次高规格的正名,与80年代初武夷肉桂连续获得的“国家商业部全国名茶评比一等奖”相比,这次定位的经济价值显然不可同日而语。更重要的是,随着产品创新和品牌重塑步伐的加快,武夷岩茶产业化的导入已是水到渠成。

翻开武夷岩茶大事记,我们发现,与品牌和产品导入伴生的还有武夷山人对茶叶市场的有益探索。其一,名人效应。1987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为崇安县茶场题写厂名;1988年,日本女作家左能典代在东京创办中日文化交流沙龙——武夷岩茶房,邀请日本名流品尝、鉴赏武夷岩茶;1990年,全国政协副主席钱伟长为《武夷奇茗》题写书名;全国人大常委副委员长雷洁琼为“首届武夷岩茶节”题写会标;全国政协副主席赵朴初撰词称颂武夷岩茶;1994年,原国家主席杨尚昆先后走访了星村镇茶叶专业户虞德庆和天心村茶农苏炳溪等农户。其二,文化推广。1990始创首届武夷岩茶节;1991年,举办第二届国际无我茶会;1996年,武夷山市艺术团赴新加坡表演武夷茶艺,景区管委会开辟了九龙窠大红袍茶文化旅游线路,等等。其三,品牌创建。武夷岩茶肉桂于1985年、1989年连获国家农业部名茶奖;1993年、1995年,连获中国农业博览会金奖。2003年,武夷山被国家文化部授予全国唯一的“中国茶文化艺术之乡”;2005年武夷山获全国三绿工程茶业示范县(市);2006年,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制作技艺作为全国唯一茶类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同年,武夷星大红袍被北京钓鱼台国宾馆授予指定用茶,并成为福建省获“中国名牌农产品”称号的唯一茶产品;2006年,大红袍绝品入藏国家博物馆。

创建品牌的过程实际上是武夷岩茶产业提升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1998年20克母树大红袍茶叶以人民币15.68万元竞拍成交是岩茶经济史上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它向世界宣告:大红袍,王者归来!其后,武夷岩茶在品牌的引领下产业化发展加快。

经济学中有一个著名定理:“劣币驱逐良币”。在岩茶市场,这个现象表现为假冒伪劣岩茶的鱼龙混杂。在武夷山成为世界双遗产地之后,武夷山大红袍知名度也不断提高,大量茶客慕名而来,武夷岩茶需求量大增,市场上以大红袍为名的仿冒茶几近泛滥。为规范市场,政府开始制定岩茶质量及市场准入标准体系。2001年,“武夷山大红袍”获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注册证明商标;2002年,武夷岩茶获得原产地域(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随着政府实行严格的使用管理,武夷岩茶初步获得了免受侵权的保证。

可当“牌子够硬,产品够好”了,高贵不贵、效益不显这些问题又摆在了岩茶产业面前。效益未达最优,主导产业的利民功效便难以实现最大化。究其症结,一是主导产品不突出,武夷岩茶品种有大红袍、肉桂、水仙、奇种等数百种,各厂家都以自己的品种品牌销售,多品种、小规模、少客户、老市场、低效益,难以在市场上形成合力;二是市场推广乏力。于是,政府主导,首先统一品牌,武夷岩茶共打“大红袍”;其次,整合营销。2006年,武夷山茶企业参与旅游推介,具有武夷山特色的茶旅整合营销走向前台。几年来,大红袍先后走进北京钓鱼台、马连道、老舍茶馆、王府井,拉近了武夷茶与主流消费市场的距离;北京、香港、澳门、上海、广州、深圳、福州、沈阳相继举办同主题“浪漫武夷,风雅茶韵”茶旅营销活动;参与了“百座城市亮武夷”的“百城营销”活动,全国数十个城市建立了“大红袍推广中心”和近千家“大红袍诚信(专卖)店”。此外,随着中央电视台电视剧《乔家大院》的热播,晋商乔志庸到武夷山贩茶,在全国广而告之,武夷山晋商万里茶路旅游热线形成。武夷岩茶的市场影响力与茶人的增收进一步显现。

盘点武夷山人付出的艰辛努力,一组数字很能体现成果:2006年,茶叶均价较2005年提高30%;2007年,较2006年提高50%,其中高档茶、特种茶价格上涨100%;2008年,春茶均价比2007年上涨30%。

有品牌,有市场,有身价,行走“江湖”打拼三十年的武夷岩茶确实已经呈现了良好的景象,进入良性发展阶段。但,这毕竟远未达到岩茶产业化的终极目标。我们的目标是:打造吉祥、健康、贵族、富民的“红袍”产业。

路向何方

尽管目前“大红袍”茶产业总产值不足10亿元,但应该相信,武夷山已经具备了发掘茶产业巨大潜力的基础条件。“大红袍”路向何方?有识之士见仁见智。而我以为,如下环节必是“红袍”产业振兴的题中应有之义。

首先,延伸茶经济产业链。顺应市场需求,大红袍茶业应从第一产业(茶叶生产)向第二产业(茶饮料、茶叶深加工)及第三产业(茶文化、茶艺、茶馆、茶旅游)延伸扩展。就国内情况来看,在全国产业总产值构成中,三大产业已形成三分天下的局面。比如茶饮料,1998年产量50万吨左右,2000年达到150万吨之多,2003年近300万吨,2007年达580万吨,市场发展速度惊人,茶饮料已成为仅次于碳酸饮料的第二大饮品,而且市场行情继续看涨。由此看来,武夷山应该发挥资源优势,提高茶产品的加工深度,大力发展茶饮料、茶食品、保健茶、药用茶等新兴的、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茶产品,与原有的成品茶叶的生产共同完善茶产品结构。同时,借旅游业发展优势,大胆向茶业第三产业要效益,弘扬茶文化、茶旅游、茶艺,推动茶业经济增长。

其次,实施茶企业战略性重组,支撑茶产业长期、可持续、良性发展,必须打造具有规模化的茶经济体。第一,市场、企业、政策联动促成岩茶产业战略重组。企业并购是市场竞争中的优胜劣汰、资源配置、优势互补的行为,可以发挥经营管理上的协同效应,便于在更大的范围内、更高的层次上进行专业化分工,有助于采用先进技术,产生规模效益。岩茶企业的并购行为目前应由行业的优势企业并购相同及相关类型的企业,通过横向并购实现岩茶产业的战略性重组。唯有如此,“红袍”产业的“散、小、弱、差”的局面方可得到本质的改观。第二,通过战略重组提高茶产业核心竞争力。“红袍”产业尚处于“幼稚期”,应鼓励通过战略联盟,加大科研投入,提高产品研发能力,培养茶业人才,建立茶业市场营销网络,扩大茶业生产规模,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第三,政府出台鼓励战略性重组的政策措施,推动资源互享、品牌互推、市场互动,实现效益互有。茶企业应找准可持续发展的定位和自身的比较优势,开放理念,抓住机遇,主动融入,参与并购,做强做大。

其三,打造国际品牌。制定和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大红袍,要让世界放心,要致力于成为全球的放心茶。因此,第一,必须制定大红袍(武夷岩茶)的国际化标准;第二,研发高端茶品,将一部分岩茶打造成奢侈品品牌,以获得更多的高端利润;第三,培育和创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企业品牌;第四,大红袍茶文化应走向世界,努力融入国际主流文化元素,通过文化传播的力量,挖掘更高的附加价值。第五,充分利用生态优势,发展有机茶,强化“大红袍”安全、健康的品质形象。

一番经济视角粗线条的回眸展望,为红袍武夷山,为岩茶,更为“红袍”产业的美好明天!

普洱茶与原始宗教


茶与宗教有着密切的关系,思普区是普洱茶乡,在这一片广袤的土地上,居住著哈尼、彝、傣、拉祜、佤、布朗、基诺、回、瑶、傈僳、白、苗、壮、汉等十四种世居民族,千百年来,由于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在人们意识中形成的虚幻反映等多种因素,在民间产生了各种超自然神灵崇拜的原始宗教、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因普洱茶具有敬献、养心、解渴、提神、消食、明目、解毒、保健等功能,在各种宗教祭祀礼仪活动中能发挥独特的作用,故本土生产的普洱茶增派上了好用场。

思茅区昔日的原始宗教有哈尼族原始宗教、彝族原始宗教、傣族原始宗教、拉祜族原始宗教、佤族原始宗教、布郎族原始宗教等。原始宗教是一种古老的多神崇拜和祖先崇拜,认为万物有灵,除崇拜祖先外,还以树木、山、水、火、风、雪等作为崇拜对象。除此之外,拉祜族还有图腾(葫芦)崇拜,佤族有木鼓(女神)崇拜等。这此祭祀活动由各民族的祭司、巫师(哈尼族称“白母”或“具牟”)、毕摩(彝族称“苏尼”或“苏耶”)、魔巴(拉祜族巫师之称,大魔巴称“安恩格”,小巫师称“周比”)、窝朗(佤族祭司之称,或稍“芒那客绕”)等来主持。

思普区的哈尼族认为龙神最大的保护神,在祭祀活动中,以祭龙为最隆重。农历一月,各村寨都聚集在龙树林中杀猪祭祀,并供献酒、茶、饭、花、果等,祈求龙神保佑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祭礼要献“五供品”,茶是其中之一。江城、墨江的哈尼族支系人家家都供祖先家神,一般供三代,每年供献二次,第一次在过年杀猪天(属龙日)供茶,家人用一大碗猪肉、肝和三碗米、三碗酒、三碗茶又及一些槟榔、草烟献在家神下,掌家人面对神位跪拜念咒语,祈求祖先保佑,免遭灾难。家人过大年吃饭前,要用猪肉,肝及烟、酒、茶、米供祖宗,当家人念完祝祠后,将供品每样取一点泼洒在门外。江城、黑江的哈尼族切地人信仰多神,崇拜较深的是家神,称“朱戈”,每逢节日和喜庆日子献祭,供奉两代人,即家长的祖辈和父辈,献祭物品有饭、酒、茶和鲜花。家神“朱戈”没有偶象。只是象征性的钉一棵小椿在家里中柱上。切地人杀猪过年时,猪拴紧后要用一些米和茶到掌家人住的卧房中柱前献祭家神“朱戈”,祈祷完后,由庭主妇拿一些茶、米和清水抛散在猪身上祝念“明年换个更大更胖的来”,祝语后才杀。澜沧的哈尼族僾尼人过春节时要杀一只鸡,盛一碗饭,倒一杯茶水献祭家神。普洱县一带的哈尼族布都支系人每年正月,全寨人都要择日在龙神树脚下祭龙过龙巴节。祭龙时于天亮前备办好的三碗米饭、三个染红的熟鸡蛋,三杯清酒、三杯茶水、六柱香火和一只小公鸡,趁着夜幕到石岩脚下背神,天亮后,各家各户都要到神树脚下献饭。农历六月十五到三十日,要选择一个天气晴朗的早晨叫谷魂,备好一碗糯米饭,一个熟鸡蛋,三杯清酒、三杯茶水、六柱香火,几根红线,到自己的田边献祭,把酒和茶水洒在田上,把红线拴在稻杆上,再用镰刀把拴了线的稻杆割下,连同斋饭一起收进箩里,点着香火叫谷魂回家。墨江、普洱的哈尼族布孔支系人农历冬月过“米色扎”(新年)节时,要杀猪献祭家神,杀猪前要用米、茶、酒献给肥猪,猪肉煮熟后要拿些肝、肠、茶、酒、米和饭菜各放成两碗,加两双筷子,由家长拿到卧床上献祭。祖先家神每年在“嘎特特”(扎龙巴门)后的第十三天,人们要在“普麻波”(供爹龙兔神的大古树)下举行“爹龙兔”献祭活动,将煮熟的猪肉、鸡内在“普麻波”(龙树)下搭起祭台,把猪、鸡肉、米饭、茶、酒、染红的鸡蛋等祭品摆上,由“普麻阿布”(主祭人)领着大家祈祷神灵。墨江的哈尼族西摩洛支系人农历二月初,祭头龙的第一天,众人集中在龙林内的龙石前面,摆上烟酒茶和糯米饭、熟鸡蛋,由龙头念咒语祈求神灵保佑平安。

思普区的彝族每年正月初一要祭献祖先,景东蒙化支系人二月六、七、八三天,由老人端一斋盘,盛上一碗饭,一个鸡蛋,一根穿着针的红线,一杯酒、一杯茶水、一只猪脚在房屋周围点名叫全家人的魂回来。

澜沧傣族傣绷支系人相信人有魂魄护佑,人生病、体弱是丢魂落魄的原因,要请老人把魂叫回来,叫魂时用蜡烛一对,鸡蛋一个、米一碗、沙子一碗、芭蕉一个、糖、茶、菜各一些摆设在小篾桌上作为贡品。家属有时做了不好的梦,梦见死者托梦之类时,就送些饭菜、茶叶、芭蕉、草烟、槟榔等到佛寺里赕献,请佛爷念经。

澜沧拉祜族信仰万物有灵,其中的寨神是主宰全寨人的神,多数村寨盖有神址,拉祜语称“母耶”(意为跳歌地方),每年正月初二,全寨人集中在“母耶”处跳芦笙舞,舞场中心放有桌子,桌上放有一箩稻谷,旁边点着蜡烛,烧着香火,摆上酒和茶水,人们边跳边唱边喝。纵情欢乐,过完年后,每户要分一点跳舞朝贺过的谷子,放到自己家的谷种上面,以祈求寨神保佑庄稼长得好。

西盟佤族在佤历九至十月份,相当于西历7至8月间,要举行迎新谷节,佤语称“列伯耿奥”,既是节庆活动,也是宗教祭祀,它源于佤族对谷魂、棉魂和祖魂的崇拜。迎新谷节要吃“神餐”,要摆祭坛,祭坛上放置有茶叶、棉线、钱币、米、米酒、老鼠头、鱼头、蟋蟀、鸡头和少许的碎肉,由祭司虔诚地进行祈祷。祭司念的《新谷颂辞》中有一段祷辞是:“先称沙为父,后称粟为母;阿达是茶叶,阿奶是棉花。”阿达是佤语,有几种意思:爷爷、长者、神灵。在《树神祭神》中也有记载:“野茶先生芽,盐婆淌口水;谷子长大了,芭蕉发新棚。”

澜沧布朗族崇拜他们的种茶祖先叭岩冷,是叭岩冷率领布朗族种植茶叶的,在布朗族地方史《奔闷》中有记载,在布朗族《祖先歌》中也有唱段,“叭岩冷是我们的英雄,叭岩冷是我们的祖先,是他给我们留下了竹棚和茶村,是他给我们留下了生存的拐棍。”曼景、芒洪及周围的五个布朗族寨,寨民都是叭岩冷属民的后裔,他们共同祭献叭岩冷,1950年以前,每年祭一次,到曼景上寨后山,原叭岩冷居住的遗址处作祭献,时间在六月初七,祭祀期间,人们不能下地生产劳动,外寨的人也不得进寨。

饮武夷山茶到了通晓“益、意、艺、义”四美的境界


原标题:武夷山的茶

王传敏

山水佳处出名茶。武夷山茶种类丰富,当家名品当属大红袍、肉桂和水仙,还有新秀丹桂、黄观音、金观音等。大红袍最初产于武夷山内九龙窠的悬崖峭壁上,山岚环绕,清泉滋润,落叶苔藓为肥,遂得天地灵气,发岩骨花香,被乾隆皇帝誉为“建城杂进土贡茶,一一有味须自领。就中武夷品最佳,气味清和兼骨鲠”。至今山内尚存有六棵母树,堪称国宝。

茶有大益。唐代名臣刘贞亮曾总结茶的十大品德:“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今人总结茶之益处,林林总总,约有二十余条:安神、明目、止渴生津、清热、解毒、消食、醒酒、去脂减肥、下气、利水、去痰等。

茶有大意:“酒入世,茶出世”。饮茶不比饮酒。饮酒令人醉,让人壮胆鼓气,狂狷傲世,血脉贲张,狂歌猛进;饮茶令人醒,一盏茶饮下,使人冷静处事,敛气约性,温文儒雅。青壮时喜饮酒,暮老时爱饮茶。

品茶的最高境界是“探虚玄而参造化,清心神而出尘表(朱权语)。”次第说来:一曰得味。能够品味出茶的类别、品种、新陈、优劣,且能领悟茶的内在美。二曰得韵。能够借助品茶超凡脱俗,在普通的茶事中发现艺术,开发出人、茶、水、器、境、艺的美之所在。三曰得道。放下烦躁,放下烦恼,放下尘世的诸多困扰,静心品茗,一茶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察物体性,明心见性,尚自然,悟幽趣,养天年,茶之遇人?人之遇茶?此刻,此地,神思幽幽,物我两忘,天人合一。

茶有大艺。剑有舞,茶有艺。聪明的武夷人把选茶、鉴水、用火、择器、布席、造境、冲泡、奉茶、煮茶、斗茶、鉴茶等饮茶环节与自然景观、文化艺术巧妙地融会贯通,形成了一整套雅致的“武夷茶艺”,有“恭请上座、丝竹和鸣、焚香静气、叶嘉酬宾、岩泉初沸”等二十七道程序,闻香,观色,品味,茶盏未举,心已远,物我两忘。茶艺讲究人、茶、水、器、境、艺六要素,人必端庄静雅,不问男女,举手投足,大有仙风道骨。茶必名、形、色、香、味俱美。水要清、甘、冽、活,所谓:“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只有做到六美荟萃,方能令人渐臻佳境。

茶有大义。义者,道理也。“茶之为物,可以助诗兴而云山生色,可以伏睡魔而天地忘形,可以陪清淡而万象惊寒。”武夷山的大儒朱熹,以茶比喻生活,茶初尝时苦,再回味时甘:“先生因吃茶罢,曰‘物之甘者,吃过必酸;苦者,吃过却甘。茶本苦物,吃过却甘。’问‘此理如何?’曰:‘也是一个道理,如始于忧勤,终于逸乐,理而后和。”(《朱子语类》卷第138载)

饮武夷山茶到了通晓“益、意、艺、义”四美的境界,犹如庄生梦蝶,茶耶?人耶?梦耶?幻耶?

武夷山正山小种历史发展与变革


武夷红茶闻名天下,尤其是称之为世界红茶鼻祖的正山小种。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国内外比较知名的红茶品种基本山都为武夷山桐木关的小叶种茶衍生的,像国内的政和功夫红茶,安徽祁门红茶、滇红红茶;印度的大吉岭红茶、斯里兰卡的红茶都是由英国殖民者从武夷山引进的。卢廷璧嗜正山小种红茶成癖,曾经收藏元代和尚讵可庭正山小种红茶具十件,衣冠整齐地进行参拜明代王象晋。

武夷山红茶是全发酵红茶,主要出产自武夷山市星村镇桐木关一带,武夷山红茶是世界红茶的发源地,迄今已有400多年历史。群芳谱一作周亮工人以粗瓷胆瓶贮存正山小种红茶叶。明代冯可宾《齐正山小种红茶笺论正山小种红茶具》中说:正山小种红茶壶,以瓷器为上,镌器次之。正山小种红茶杯,汝窑(在今河南汝州)、官窑(在今河南开封)哥窑(在今浙江龙泉)、定窑(在今河北曲阳)为佳,如果不可多得,只要适意就好了。

据传地处闽赣交界处的武夷山在明末清初时局动乱有一支军队占驻茶厂,待制的茶叶无法及时烘干,茶农为挽回损失,采取松木加温烘干,形成特有的一股浓醇的松香味,既桂圆干味口感独特,由此产生正山小种红茶,经过福州和厦门口岸时,大受外国人欢迎。武夷红茶曾是英国皇室的御用红茶,1662年,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在英国掀起红茶热,并开启了崇尚优雅形象及丰硕华美品饮方式的世界红茶文化。

武夷山的松熏正山小种红茶1604年有荷兰人作为药物带入欧洲,在药店出售,取名为BOHEA(指的是武夷,主要指松烟熏的正山小种红茶),英国打败荷兰人后垄断了中国红茶贸易,中国茶叶贸易的税收占据英国税收的1/10,丰厚的中国茶叶贸易引发了波士顿倾茶事件为导火索的美国独立战争。明代李日华《紫桃轩杂缀》记载:昌化(今浙江杭州)正山小种红茶大叶好像桃叶和柳梗,味道特别香。我经过当地的旅馆偶然得到昌化正山小种红茶,用手在制正山小种红茶的焙甑上摩挲,龙涎、麝香的味道三日不绝。

普洱茶与原始宗教关系密切


茶与宗教有着密切的关系,思普区是普洱茶乡,在这一片广袤的土地上,居住著哈尼、彝、傣、拉祜、佤、布朗、基诺、回、瑶、傈僳、白、苗、壮、汉等十四种世居民族,千百年来,由于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在人们意识中形成的虚幻反映等多种因素,在民间产生了各种超自然神灵崇拜的原始宗教、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因普洱茶具有敬献、养心、解渴、提神、消食、明目、解毒、保健等功能,在各种宗教祭祀礼仪活动中能发挥独特的作用,故本土生产的普洱茶增派上了好用场。

思茅区昔日的原始宗教有哈尼族原始宗教、彝族原始宗教、傣族原始宗教、拉祜族原始宗教、佤族原始宗教、布郎族原始宗教等。原始宗教是一种古老的多神崇拜和祖先崇拜,认为万物有灵,除崇拜祖先外,还以树木、山、水、火、风、雪等作为崇拜对象。除此之外,拉祜族还有图腾(葫芦)崇拜,佤族有木鼓(女神)崇拜等。这此祭祀活动由各民族的祭司、巫师(哈尼族称“白母”或“具牟”)、毕摩(彝族称“苏尼”或“苏耶”)、魔巴(拉祜族巫师之称,大魔巴称“安恩格”,小巫师称“周比”)、窝朗(佤族祭司之称,或稍“芒那客绕”)等来主持。

思普区的哈尼族认为龙神最大的保护神,在祭祀活动中,以祭龙为最隆重。农历一月,各村寨都聚集在龙树林中杀猪祭祀,并供献酒、茶、饭、花、果等,祈求龙神保佑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祭礼要献“五供品”,茶是其中之一。江城、墨江的哈尼族支系人家家都供祖先家神,一般供三代,每年供献二次,第一次在过年杀猪天(属龙日)供茶,家人用一大碗猪肉、肝和三碗米、三碗酒、三碗茶又及一些槟榔、草烟献在家神下,掌家人面对神位跪拜念咒语,祈求祖先保佑,免遭灾难。家人过大年吃饭前,要用猪肉,肝及烟、酒、茶、米供祖宗,当家人念完祝祠后,将供品每样取一点泼洒在门外。

江城、黑江的哈尼族切地人信仰多神,崇拜较深的是家神,称“朱戈”,每逢节日和喜庆日子献祭,供奉两代人,即家长的祖辈和父辈,献祭物品有饭、酒、茶和鲜花。家神“朱戈”没有偶象。只是象征性的钉一棵小椿在家里中柱上。切地人杀猪过年时,猪拴紧后要用一些米和茶到掌家人住的卧房中柱前献祭家神“朱戈”,祈祷完后,由庭主妇拿一些茶、米和清水抛散在猪身上祝念“明年换个更大更胖的来”,祝语后才杀。澜沧的哈尼族僾尼人过春节时要杀一只鸡,盛一碗饭,倒一杯茶水献祭家神。

普洱县一带的哈尼族布都支系人每年正月,全寨人都要择日在龙神树脚下祭龙过龙巴节。祭龙时于天亮前备办好的三碗米饭、三个染红的熟鸡蛋,三杯清酒、三杯茶水、六柱香火和一只小公鸡,趁着夜幕到石岩脚下背神,天亮后,各家各户都要到神树脚下献饭。农历六月十五到三十日,要选择一个天气晴朗的早晨叫谷魂,备好一碗糯米饭,一个熟鸡蛋,三杯清酒、三杯茶水、六柱香火,几根红线,到自己的田边献祭,把酒和茶水洒在田上,把红线拴在稻杆上,再用镰刀把拴了线的稻杆割下,连同斋饭一起收进箩里,点着香火叫谷魂回家。

墨江、普洱的哈尼族布孔支系人农历冬月过“米色扎”(新年)节时,要杀猪献祭家神,杀猪前要用米、茶、酒献给肥猪,猪肉煮熟后要拿些肝、肠、茶、酒、米和饭菜各放成两碗,加两双筷子,由家长拿到卧床上献祭。祖先家神每年在“嘎特特”(扎龙巴门)后的第十三天,人们要在“普麻波”(供爹龙兔神的大古树)下举行“爹龙兔”献祭活动,将煮熟的猪肉、鸡内在“普麻波”(龙树)下搭起祭台,把猪、鸡肉、米饭、茶、酒、染红的鸡蛋等祭品摆上,由“普麻阿布”(主祭人)领着大家祈祷神灵。墨江的哈尼族西摩洛支系人农历二月初,祭头龙的第一天,众人集中在龙林内的龙石前面,摆上烟酒茶和糯米饭、熟鸡蛋,由龙头念咒语祈求神灵保佑平安。

思普区的彝族每年正月初一要祭献祖先,景东蒙化支系人二月六、七、八三天,由老人端一斋盘,盛上一碗饭,一个鸡蛋,一根穿着针的红线,一杯酒、一杯茶水、一只猪脚在房屋周围点名叫全家人的魂回来。

澜沧傣族傣绷支系人相信人有魂魄护佑,人生病、体弱是丢魂落魄的原因,要请老人把魂叫回来,叫魂时用蜡烛一对,鸡蛋一个、米一碗、沙子一碗、芭蕉一个、糖、茶、菜各一些摆设在小篾桌上作为贡品。家属有时做了不好的梦,梦见死者托梦之类时,就送些饭菜、茶叶、芭蕉、草烟、槟榔等到佛寺里赕献,请佛爷念经。

澜沧拉祜族信仰万物有灵,其中的寨神是主宰全寨人的神,多数村寨盖有神址,拉祜语称“母耶”(意为跳歌地方),每年正月初二,全寨人集中在“母耶”处跳芦笙舞,舞场中心放有桌子,桌上放有一箩稻谷,旁边点着蜡烛,烧着香火,摆上酒和茶水,人们边跳边唱边喝。纵情欢乐,过完年后,每户要分一点跳舞朝贺过的谷子,放到自己家的谷种上面,以祈求寨神保佑庄稼长得好。

西盟佤族在佤历九至十月份,相当于西历7至8月间,要举行迎新谷节,佤语称“列伯耿奥”,既是节庆活动,也是宗教祭祀,它源于佤族对谷魂、棉魂和祖魂的崇拜。迎新谷节要吃“神餐”,要摆祭坛,祭坛上放置有茶叶、棉线、钱币、米、米酒、老鼠头、鱼头、蟋蟀、鸡头和少许的碎肉,由祭司虔诚地进行祈祷。祭司念的《新谷颂辞》中有一段祷辞是:“先称沙为父,后称粟为母;阿达是茶叶,阿奶是棉花。”阿达是佤语,有几种意思:爷爷、长者、神灵。在《树神祭神》中也有记载:“野茶先生芽,盐婆淌口水;谷子长大了,芭蕉发新棚。”

澜沧布朗族崇拜他们的种茶祖先叭岩冷,是叭岩冷率领布朗族种植茶叶的,在布朗族地方史《奔闷》中有记载,在布朗族《祖先歌》中也有唱段,“叭岩冷是我们的英雄,叭岩冷是我们的祖先,是他给我们留下了竹棚和茶村,是他给我们留下了生存的拐棍。”曼景、芒洪及周围的五个布朗族寨,寨民都是叭岩冷属民的后裔,他们共同祭献叭岩冷,1950年以前,每年祭一次,到曼景上寨后山,原叭岩冷居住的遗址处作祭献,时间在六月初七,祭祀期间,人们不能下地生产劳动,外寨的人也不得进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