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与儒教

发布时间 : 2021-11-23
茶籽与茶叶 黑茶与绿茶 绿茶与黑茶

茶籽与茶叶。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茶与儒教”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茶与儒教”相关知识!

儒教是由孔子创立的,但它并非是严格意义上的一种宗教,因为它无明确的宗教戒律和严密的组织,但它在中国人民的思想中,却打下了根深蒂固的烙印,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第一节茶与儒学儒教是由孔子创立的。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鲁国人,他是古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代表,是中国文化史上承上启下第一人。所以,孔子是一个大儒。他倡儒教,其要以孝弟为本,以忠恕为方,而行仁道于天下。故其教始于修身齐家,终于治国平天下。于是,有弟子三千人,贤人七十二位,成为古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

一、孔子与儒学

孔子作为儒家学说的创立者,他对中国文化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制礼和作乐两个方面。其内容都在孔子制定的六经中都有说明。

孔子的六经,一般认为指的是:《易》、《尚书》、《诗经》、《春秋》、《礼》(指《仪礼》、《礼记》和《周礼》)和《乐》。核心思想是仁,提倡的是中庸之道,以和为贵。孔子的学生诚然很多,其中最杰出的则是孟子和荀子。

孟子(公元前380~前304年),邹人。他着《孟子》七篇,主张重民、行王道,反对战争,使百姓安居乐业。他从仁政方面发展了孔子创立的儒学。

荀子,赵国人。他着《荀子》二十卷,主张人定胜天,重视学习和教育,强调礼乐之治,从礼乐方面发展了孔子创立的儒学。

孔子是位大儒,其所处的时代,虽然记述茶事的资料很少,但也并非无关。而孔孟之道所创立的儒家思想,却对中国人对茶的利和茶事活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特别是对茶礼、茶俗、茶德等方面,影响更加深远。如在茶礼方面,表现有贡茶、赠茶、赐茶、敬茶、奉茶等。在茶俗方面,表现有用茶祭天祀祖、定婚下茶、茶作丧葬,以及饮茶的区域性和民族性等。至于茶在精神领域、思想道德方面,与孔孟之道相融,更是渗透到茶的各个方面,并领引茶世界的发展。

二、孔子也许知茶

孔子作为中国的大儒,距今已有2500年左右的历史。其时,有关茶的历史资料很少,留传至今的更少,至于孔子有否尝过茶,更无资料可以查证。特别生长在中国北方的孔子是否饮过茶,更难考证。但尽管如此,人们还是有理由找到一些推证。依孔子所言,他最崇拜周公。而根据唐代陆羽《茶经?七之事》所言: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齐有晏婴。周公是西周初的一位政治家,他的不少言论,辑录在孔子的《尚书》中,说明孔子时,茶已为人民所利用。相传,《尔雅》为周公所着。而在茶的发展史上,史学界和茶学界都认为,在茶字未确立前,真正确切表明是茶的史藉,是《尔雅》中说的槚,苦茶之记述。晏婴(公元?~前500年),齐国大夫,也是北方人,着有《晏子春秋》,其中写到:婴相齐景公时,食脱粟之饭,炙三弋五卵,茗菜而已。说的是身为齐国宰相的晏子,吃得十分简单,还把茶当菜吃。从周公和晏子的记述中,孔子虽生在北方,但其时北方是有茶的。

另外,还有一些可供参考的证据。例如,孔子编的《尚书?顾命》有王三宿、三祭、三诧之句,有人认为诧也是古时茶的别称。又如,经孔子删定的《诗经》,其内多次写到荼。虽然,其时有一物多名,一字多称之嫌,但比较多的情况下,在茶字未确立前,荼字指的就是茶。特别是《诗经》中的谁谓荼苦,其甘如荠之句中的荼,多数人认为指的是茶。所以,孔子是可能知茶的,特别是孔子创立的儒学,还深深地渗透在茶学和茶文化之中。

第二节茶道与儒学儒家思想,吸引着千千万万的信仰者,它有许多论点,一直是中国人的立论依据,成为一种无形的精神支柱和文化基石,茶道正是如此。它全面地吸收了儒、道、佛三家的精神与文化内涵,特别是儒家的中庸之道,使之形了茶道自身固有的特性。

何谓茶道,目前说法很多,但大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法不一。一般认为茶道中的道,指的是事物的法则和规律,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本体,是一定的人生观、世界观和政治主张和思想体系。这都可在儒家的学说中找到依据。如《论语?公冶长》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卫灵公》载:道不同,不相为谋。《礼记?礼器》称:苟无忠信之人,则礼不虚道。特别是受《周礼》的影响很深。何谓《周礼》?李泽厚在《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认为:它是在周初确定的一整套的典章、制度、规矩、仪节是原始巫术礼仪基础上的晚期氏族统治体系的规范化和系统化。但茶道一词却是由唐代的诗僧皎然首先提出的。它首先于皎然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中写道: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诗中谈到茶的功用,能涤昏寐,能清我神,但皎然触及到的是更深层次,将饮茶与道联系在一起。所以,其结果,皎然将它归结为: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这里,人们不难看出:茶道的内涵,首先受到的是儒学的渗入,但它是由佛家皎然最早提出的,而其中又受道家思想的影响。接着,唐玄宗天宝(公元742~756年)进士封演,他着了一本《封氏闻见记》,其中写到: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文中所指的茶道大行,指的是中唐时,大兴饮茶之风。这里的茶道一词,在很大程度上指的是饮茶饮茶的方式、方法。所以,这里的茶道,主要是指饮茶之道。

中唐以后,几乎有千余年之久,在中国的茶书和有关涉及茶的书藉中,未见有茶道一词出现。不过,严格地说,唐人对茶道的理解和界说,并不是很明确的。直到二十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茶文化在全国范围内的再次掀起,历经1200余年后,茶道重新被人们关注。而对茶道一词,从更深层次上进行界说。当代茶圣吴觉农在《茶经述评》中提出:茶道是把茶视为珍贵、高尚的饮料,饮茶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种艺术,或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着名茶学家庄晚芳在《中国茶史散论》中认为:茶道就是一种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民进行礼法教育、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

与中国相反,茶道虽出自中国,在传到日本后,再结合日本国的国情,形成了日本茶道。日本茶道的形成虽然要比中国晚几百年,但茶道在日本,己成了日本文化的重要组成,成为日本人民心灵的一种寄托。不过,对何谓日本茶道,日本学者也是界说纷纭,莫衷一是。综合现代日本学者的意见,将几种有代表的茶道论述,分别简述如下。

日本学者久松真一从文化学角度出发,认为:茶道文化是以吃茶为契机的综合文化体系。

日本学者谷川彻三在《茶道的美学》中认为:茶道是以身体的动作为媒介而演出的艺术。

日本学者熊仓功夫从历史学角度出发,认为:茶道是一种室内艺能。

日本学者仓泽行洋在《艺道的哲学》一书中,认为:茶道包含两个意思:一个是以点茶、吃茶为机缘的深化、高扬心境之路的意思。另一个是以被深化、高扬了的心境为出发点的点茶、吃茶之路的意思茶道是茶至心之路,又是心至茶之路,如以图示意的话,就成为茶心茶道超出了艺道的范围,成为了人生之道。简而言之,茶道是宗教的一种存在方式。

而对日本茶道,在中国人的眼里又是怎样的呢?中国作家周作人评述日本茶道时,在《恬适人生?吃茶》中是这样认为的:日本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话来说,可以称作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的实现享受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是日本之象征的文化里的一种代表艺术。对日本茶道颇有研究的北京大学藤军,在《日本茶道文化概论》一文中认为:茶道是日本文化的结晶,是日本文化的代表。它又是日本人生活的规范,是日本人心灵的寄托茶道被称为应用化了的哲学,艺术化了的生活。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这样认为:茶道是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们进行礼仪教育,道德教化,直至正心、养性、健身的一种手段。因此,可以说:茶道是中华茶文化的结晶,是生活,是艺术,是哲学。在中国茶文化发展史上,不论是出现,或未曾出现茶道,但茶道始终蕴藏在饮茶文化之中,成为人们饮茶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节茶德与儒教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所创立的儒家学说,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几乎无时无刻的不在影响着人们的精神思维与活动规范,创造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奇迹。特别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仁,则是引领茶德精神的最先基石。

茶德精神,简单地说来,就是指由茶的形为而产生的道德和品行。德,可以说是儒家的政治主张,主张以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论语为政》载:为政以德,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礼,有耻且格。孟子提出:以德服人。但儒家的德,它的核心仍然是中庸为之德。这种思想也反映在茶事上,就是以茶可行道,即反映的是茶的道德和品行。唐代文学家刘贞亮提出茶有十德: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唐贞亮的茶德,包括茶的功效、茶的礼仪、茶的情操、茶的品行和茶的哲理等。

宋代理学家朱熹,他在比较建茶与江茶时曾说:建茶如中庸之为德,江茶如伯夷叔齐。又曰:《南轩集》草茶如草泽高人,腊茶如台阁胜士。似他之说,则俗了建茶,却不如适间之说两全也。(《朱子语类?杂说》)这里说的是建茶是腊茶,江茶是草茶,两种茶的品质特性是不一样的。进而又以张栻的《南轩集》为例,以人品比茶品。这在清代蒋超伯《南漘楛语?品茶》中亦有记述,如岕茶为名士,武夷为高士,六安为野士。这种比法,只是风格意义上的比较,境界并不很高。而朱熹作为大理学家,他的思想境界就大不一样了。同样的建茶、江茶之比,他却将之升华到中庸之德这种儒家伦理的高度。

江茶是草茶,味清薄,有草野气。虽有清德,而失之偏,而建茶是腊茶,其味最中和淳正。建茶之膏本偏于厚,制作时榨去过剩的膏脂,故其味不浓不淡,不厚不薄而归于中。再者建茶之味正而长,而归于庸。故而建茶,在诸茶中最具有中庸之德。

朱熹将儒家最高之道德中庸之德赋之于茶,是对茶德的极大提高。通过饮茶,可以体会中庸,从而砥砺茶人努力攀登中庸之道,而做君子仁人。

何谓中庸?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至理。(《二程遗书》)中庸为德,其至矣乎(《论语?雍也》)。中庸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是一种至德、一种完美的德。中庸之德,是难以达到的,孔子就曾说:中庸不可能也,只有君子才有可能依乎中庸、择乎中庸。

现代,着名茶学家庄晚芳提出中国茶德四则。其主要内容是:廉俭育德,美真康乐,和诚处世,敬爱为人。以后,庄晚芳先生又对中国茶德廉、美、和、敬,作了补充和说明:

时饮名茶灵心益体茶禅一味清净天地廉洁勤俭国饮最宜振兴道德大公无私茶香美味美水甘洌善用茶具推广美艺友好莅临引进美处层次时练高功育德漫品道味融和神气待人和睦乐观天世和解纠纷和衷共济以茶为桥和平世界奉赠礼品敬茶最誉注视生产敬民第一敬重行业遵守规则敬亲随俗敬礼俱备何谓茶德,日本的明惠上人(公元1173~1232年)亦有倡茶十德之述。现辑录如下。

一、诸天加护二、父母孝养三、恶魔降服四、睡眠自除五、五脏调和六、无病息灾七、朋友和合八、正心修身九、烦恼消灭十、临终不乱。

由上可见,所谓茶德,无论是古人,还是现代人;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倡导以和为贵。和诚相处,和气生财,和衷共济,和平团结。这种和,其实就是儒家仁的一种体现,也符合不倚不偏的儒家中庸之道。

cy316.com延伸阅读

书与茶,墨香与茶香


李清照是宋代的著名女词人,在古代,能在文学史上留名的女子并不多,不但能留名,作品颇多且脍炙人口的更少,李清照便是其一。李清照的父亲是北宋的著名学者李格非(其实我并不知其人,想当时是富有盛名的吧,但在文学史上并没有读到关于他的事迹与作品,想必与当代想必,比其优秀者又有很多人。)由于受到父亲的熏陶,李清照文学修养不错,其诗词也广被流传。

李清照与金石学家赵明诚的婚姻是羡煞旁人的。在那个年代,成亲后的丈夫是个和自己情投意合,志趣相投的人,是上天的眷顾。二人婚后,颇具文人特质的,互相读书作诗,收藏古籍史料,鉴赏书画金石,琴瑟齐鸣,相得益彰,过得不亦乐乎。相传,二人经常在饭后坐在“归来堂”,一边烹茶,一边猜书,每人各猜某句话出自哪本书,哪卷,第几页,第几行,猜中者为胜,猜错的就罚饮茶,如此娱乐。

当真是文人的文雅游戏,书与茶,墨香与茶香,是如此的般配。但以二人对古籍史料的收藏,又学富五车,既然已猜书为乐,想必已是遍阅所藏书籍。

茶与楹联与茶有关的对联


《茶与楹联》茶联,即指与茶有关的对联,可以认为是我国对联艺术宝库中的一枝夺目鲜花。它对偶工整,联意协调,是诗词形式的演变、精化。 古往今来,很多骚人墨客与茶结缘,留下不少妙趣横生的茶诗、茶联,遍及神州名山大川、茶楼、茶馆、茶社和茶亭。

当我们游览这些地方时,边品茗边欣赏茶联,顿觉静中有动,茶中有文,眼界大开。 现在社会上流传的茶联,很多已经找不出作者来了。目前有记载的,而且数量又比较多的,乃出自清代;而留有姓名的,尤以郑板桥为最。 郑板桥能诗、会画,又懂茶趣、喜品茗,他在一生中曾写过许多茶联。在镇江焦山别峰庵求学时,就曾写过茶联: 汲来江水烹新茗,买尽青山当画纸。 将名茶好水,青山美景融入茶联。

在家乡,郑板桥用方言俚语写过茶联,使乡亲们读来感到格外亲切。其中有一茶联写道: 扫来竹叶烹茶叶,劈碎松根煮菜根。 这种粗茶、菜根的清淡生活,是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写照,使人看了,既感到贴切,又富含情趣。郑板桥生与墨有缘,但又与茶有交,为此,将茶与墨融进茶联: 墨兰数枝宣德纸,苦茗一杯成化窑。 联中将“文房四宝”与茶和茶具联在一起,活脱脱地再现了作者爱墨喜茶的心情。

郑板桥还写过一首宣传越州(今浙江绍兴)日铸茶的茶联: 雷文古泉八九个,日铸新茶三两瓯。 另外,郑板桥还为茶馆写过茶联,如: 山光四面因潮雨,江水回头为晚潮。 在我国,以茶为题材的楹联,数量很多,内容广泛,意味深长。摘编部分如下: 四海咸来不速客,一堂相聚知音人。 只缘清香成清趣,全因浓酽有浓情。

为爱清香请入座,欣同知己细谈心。 兰芽雀舌今之贵,凤饼龙团古所珍。 扁乎?不扁,不扁亦扁! 圆耶?是圆,是圆非圆! 菜在街头摊卖,茶在壶中吐香。 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

龙井云雾毛尖瓜片碧螺春,银针毛峰猴魁甘露紫笋茶。 兀兀醉翁情,欲借斗杓共酌杯,田田诗客句,闲倾荷露试烹茶。 疑成云雾顶,茗出晨露香。 尘虑一时净,清风两腋生。 香飘屋内外,味醇一杯中。 蒙顶山上茶,扬子江心水。 摆开八仙桌,招徕十六方。

客至心常热,人走茶不凉。 美酒千杯难成知己,清茶一盏也能醉人。 茗外风清赏月影,壶边夜静听松涛。 诗写梅花月,茶煎谷雨春。 秀萃明湖游目客来过溪处,腴含古井怡情正及采茶时。

茶与生活


想了解《茶与生活》知识吗,丰富的《茶与生活》内容等你来看!

茶是怎样制作出来的?茶的组成部分是什么?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不同种类的茶,不同种类的茶应该如何冲泡,如何保养?所有这些内容,其实都可以和我们的生活联系在一起。

比方说有娇嫩的明前茶,在冲泡的时候要注意不能用太沸的水,那样会破坏茶的娇嫩。这是一种呵护的心态,只有呵护,小心翼翼关爱,茶才有甜香。生活中我们需要有这种呵护的心态,若是公司前辈对新人,要注意提携。若是老师对学生,要循循善诱。若是父母对孩子,要关怀备至。若是官员对百姓,要和善亲切,将心比心。生活中太多的场合,太多的角色,太多的细节,都需要这种心态,有这种心态,社会才和谐。

茶是天地灵气所聚而成,所以我们要珍惜,要仔细品味大自然的馈赠,不可浪费,生活中亦然,手中一杯茶要珍惜,身边的亲朋好友要珍惜,亲情友情爱情,都要珍惜,因为他们都如同茶一样,是经历过太多才有所成就。

茶中有很多对人体有益的成分,所以饮之有益,不过也需要注意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喝茶,不是所有时间都适合喝茶,比如女性哺乳期不能饮茶,比如睡前不适合饮茶,免得精神亢奋,容易失眠,生活中不同样如此吗?不可贪,不可过,凡事注意分寸,把握好尺度,只有这样,我们的人生定位才准确,才不会做错事。

只要有心,就可以在茶中得到更多属于自己的感悟,茶,绝不仅仅是饮品而已。

关于本文《茶与生活》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书与茶


想了解《书与茶》知识吗,丰富的《书与茶》内容等你来看!

一卷书,一杯茶,这就是我闲暇时光的全部,有了它们的陪伴,时间总是过得很快,不知不觉已是华灯初上,繁星满天。

茶是淡淡的,香的不是那么明显,书是情节普通的书,讲了一个人的一生,有挫折,更多的也是平淡,平淡中有故事,虽然是平淡的故事,却感动了自己。

书就是作者讲故事给读者听,好的书是不急不缓的,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表达节奏,书中讲到的事依稀自己也经历过,一些心情自己也有过,书中描写的阳光自己也曾记忆深刻过,所以这本书于我而言很亲切,像桌上的茶一样。

曾经在很小的时候,设想自己的人生应该轰轰烈烈,可当真正经历过社会之后,才发现大多数人的生活从来都不是轰轰烈烈的,轰轰烈烈是外在的奢华,对于一般人而言,真正需要的是平淡与从容。

从容饮茶,从容梳理一路心得体会,对很多事有了不同的看法,以前在乎的成败得失,渐渐的就不再记在心上,以前觉得得意的事,现在看来也不觉得有什么了不起。人生有起起伏伏,这一刻得意了,下一刻或许就得意不起来,这一刻郁闷了,下一刻或许就是柳暗花明,起起伏伏的过程中,重要的是保持平常心。

多看书,多思考,多饮茶,多品悟,书看的多了,茶喝的多了,就会把握住属于自己的生活节奏,就会按照这个节奏,实现自己的梦想。

本文《书与茶》不知道是否有帮助到您呢,更多相关精彩内容可以查看网站其他栏目!

后宫与茶


最近热播的电视剧多以争斗为主,如甄嬛、芈月等等,固然各种争斗看上去比较精彩,可是拿到现实来说,我们不需要太多的争斗。我们需要的是茶,需要用茶来装饰生活,而不是刀光剑影。

太祖说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其乐无穷,但生活不是战争,倘若每天都是争斗,断然不会有乐趣可言。生活原本是很简单的事,是有些人将事情想得太复杂,一步步绕进去,最终绕得自己苦不堪言。佛家的话说,菩提即烦恼,烦恼即菩提,是人自寻而来。如果万事都能以清净心对待,则世上无事。可以将茶叶比作菩提叶,若生嚼会苦涩无比,若泡茶,便有清香。

生活中不可将名利看得太重,胜负也不要看得太重,该是自己的东西通过一定的努力一定是自己的,若不是,即便拼尽全力,也不会是自己的。这和我们喝茶相似,若真的是茶人,自然可以通过饮茶品味到其中的真滋味。若只是牛嚼牡丹的粗人,再怎么努力品,也只会浮在表面,根本不可能深入了解到茶的内涵文化。所以我们必须承认,很多事都是讲缘法的。缘法不到,强求不得。

后宫系列影视剧中也多有饮茶的镜头,不过对于他们而言,茶只是作为必备的待客之道出现,严格意义上说,后宫忙着争权夺利的人,没有资格饮茶。生活不是后宫,固然会有利益之争,却不需要生死相见。该放手就放手,换一种角度看待生活,会发现有舍才有得。生活中收起我们的小聪明,便会拥有真正的大智慧。

茶与畲族


畲族是56个民族之一,在全国55个少数民族中,畲族人口不足百万。畲族在古代又被称为蛮獠、峒蛮。畲民又自称为山哈。哈乃客人之意,即认为是外地迁来的。汉人称他们为畲乃火种之意,即他们在农耕方面曾有过刀耕火种的年代。据文献记载,约在公元七世纪初隋唐之际,畲族人民就陆续迁移到闽、粤、赣交界地区繁衍生息。大约在明清时始大量地出现于闽东、浙南等地的山区、半山区。现寄居在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的大部份畲民就是从那时迁居而来的。另据《唐朝元皇南泉山迁居建造惠明寺报税开垦》中载述:永仄二年丙午岁(766年)雷太祖进裕公一家五人与僧昌森子清华二人,从福州罗源县十八都苏坑境内坑,一同来到浙江处州府。雷太祖后居叶山头,砍伐山林,开垦田园,种植茶叶。

畲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传统深厚的民族,在风俗习惯及饮食习俗上,具有本民族特色。畲族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以种植水稻。番薯,茶叶为主。饮食以番薯为主食,还吃些玉米、高粱、大麦等。杂粮的吃法,除了高粱烤饼外,其他都是用石磨碾碎,搅糊后食用,尤其喜把茶叶搅糊一起食用。畲民喜欢喝茶,家家种茶制茶。他们认为喝茶一可解渴,二可治病。畲族妇女更是勤劳纯朴,个个都是生产劳动能手。无论是刨番薯丝、拣茶籽、采茶叶样样精通;她们更是制茶高手。惠民茶之所以能够驰名中外,除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生长环境外,还在于有独到的制茶技术。当初,在1915年参加美利坚合众旧金山为纪念巴拿马运河凿成通航而举行的万国博览会,一举获得金质奖章和一等奖的惠民茶,就是出自景宁畲族妇女雷氏之手。如今,这一传统的畲族手捻制作的锅炒茶古制茶法还在畲乡流传。利用这一手法制成的金奖惠民茶,外形色泽翠绿、花香郁馥、形芽紧结、味滋甘鲜。

畲族人民喜茶,在畲民日常生活、劳动、会客、婚嫁、祭祀及一些休闲场合,都能看到一钵煮茶或者一杯杯热茶,同时,您可能还能听到委婉悦耳、高亢激昂的山歌。根据《畲族叙事歌集萃》一书中记载,许多山歌中都有对茶的传唱。在讲述涉足青年男女爱情故事的《畲岚山》和《石莲花》中均唱到:青山明月等娘来,敬了香茶歌喉开。小娘热情招待郎,姐妹烧茶成大帮。晏脯食了坐厅堂,一碗香茶捧分郎。小郎把茶接过手,姐妹商量便开腔。糯米做酒喷喷香,阿娘泡茶茶更香。食了香茶歌音清,歌源一出满山林。等等。当然,畲族姑娘在茶山上采茶时,还会唱一些《摘茶歌》、《采茶歌》之类的,而朗朗上口的《敬茶歌》则是每个畲民都得会的基本功。

畲族人民爱茶,茶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是他们生活的调味品,也是他们风俗习惯的某种体现。他们自己种茶,采茶,制茶,还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茶风俗。畲族人民喝茶还分场合不同,用不同的茶礼款待客人。比如畲族的二碗茶,则是贵宾光临时款待的,所以又被称为迎客茶。在客人抵达之前,主人要先煮上一钵醇香的米酒相等,客人抵达时,主人会邀请来宾先喝上一杯米酒暖暖肚。待客人在家门口喝好米酒后,畲族阿娘则会唱着动听的山歌把来宾引至八仙桌旁落坐,并动手为您煮茶,煮茶时大致分以下几个步骤;一,生碳火;二,用土风炉泥瓦罐煮水;三,等到瓦罐中的泉水一沸;阿娘会依次用水勺舀水,请来宾品品山泉水;四,在瓦罐中投入一些糖;五,待瓦罐中的水慢慢再次煮沸时;投入精心挑选的上好茶叶;六,煮水三沸时;倒入未喝完的凉水,让茶汤在温火中慢慢煮沸变浓;始,请来宾食茶。食茶时,畲族阿娘会问您是否选些芝麻,萝卜干等,依各人口味不同搅拌后一起食用。一碗食完,热情的主人会为客人再添上一碗。畲族人民在饮茶风俗上有饮二碗茶的习惯,一直以来,都说喝一碗是无情茶,喝两碗是长寿茶。还有一种说法是:一碗苦,两碗补,三碗洗洗肚。客人只要接过主人的茶,就必须喝第二碗,。如果客人口很渴,可以事先说明,直至喝满意为止。

畲族人民不仅有独特的二碗茶茶俗,他们更是把茶跟婚俗连在了一起。在媒婆去畲族姑娘家提亲时,媒婆必须带上一包上好的茶叶,俗称问茶。女方如果同意的话,就收下茶叶,反之则把茶叶原封不动的请媒婆带回;男方去女方问聘时,男方不能直接问多少钱,而要问几两茶,俗称问茶钱;毛头阿郎第一次到姑娘家作客时,要带上一个茶罐,罐中放上鸡蛋和茶叶,如果毛头阿郎吃到了姑娘做的糖吞茶蛋,则次年开春可来迎娶。反之继续等吧,因此又被称为壶囵茶(畲语);在姑娘出嫁的那一天,新娘还要在离开娘家前泡上一杯新娘茶。在新娘冲泡新娘茶时,新娘不仅要冲泡出一杯上好的茶汤,还要在泡茶时完成盼情郎的顶花,洗手照镜的梳妆,细心的选种,繁琐的盘钗,传统的扔钥匙,溜筷子。在敬茶时还要口唱山歌,回答客人的提问,接受族人的祝福。可见,做一个称职的畲族新娘也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噢。

当然,要做一名称职的畲族新郎也是要身经百战的,新娘泡完茶后,新郎要完成山歌接亲、拜堂、捧茶礼、喝宝塔茶并和新娘回门省亲后才被认为是合格的女婿。因此,回门茶在婚俗中也是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哦。

畲族姑娘出嫁后的首次回门,自然是热闹非凡。回门当天,新娘新郎身穿艳丽服饰,带着礼物,一路放着鞭炮往娘家赶。新娘的娘家人听到锣鼓鞭炮声,也要大放鞭炮回应,欢迎新人。此时家中的男主人要着节日盛装,率领家中老小到门口迎客。口唱《迎客歌》欢迎新人。新人抵达时要行迎客礼,并在回门的新娘新郎腰上各系一条编织的腰带,表达家人的关心和爱护,并祝愿新人白头携老。在款款歌声中,回门的新娘新郎向家人致以谢意,并在欢快的歌声中跳起舞蹈。舞蹈多以竹拍舞为主,利用明快的节奏,夸张的肢体语言表达新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当回门的新人在跳舞谢客时,家中的女主人会生起风炉准备煮茶给客人喝。回门的新人跳完舞,即回到母亲身边帮忙。先把母亲做的点心分给来宾。母亲则把上好的惠明茶叶倒入宽口大碗,从土钵中舀水点泡,轻轻搅动。随后,在各个茶碗中放入一点点糖,并从宽口大碗内舀一点点水把糖化开。同时把宽口大碗内的茶分到各个茶碗,让新人把茶送给来宾分食,并唱起好听的敬茶对歌。待来宾食用后,大家会在欢快而祥和的气氛中跳起团园舞,唱起动听的对歌。漫长的婚礼过程才算正在结束。

茶在畲族的婚俗中处处显示出它的重要性,那么在畲族最荣重的祭祖活动中,更是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

每到畲族人民祭祖的日子,每年的正月十五,畲民会准备茶酒三牲等祭品放至宗祠的祭案上。在去宗祠祭祖前,畲民会用泡好的茶水洗手洗脚,俗称洗秽(畲语)。洗完后还要远远的倒到村口,供路人踩踏,称之为踩秽(畲语),据说可以消除一年的病魔伤痛晦气噢。洗秽完毕后,才能到宗祠去祭祖。祭祖开始,先放神铳三响,百子炮连声,锣鼓喧天。并由族长给祖先敬酒、敬茶。带领族中老小磕头叩拜,叩拜时还会用畲语唱《高皇歌》,古时还要跳龙头舞和铃刀舞。铃刀舞总是接在龙头舞的后面表演,表演者一人或数人均可,一般为男子。舞时,舞者上身穿畲族传统男上衣,下穿红色绣花布裙,头上扎红布巾,手执道具铃刀,刀柄处有一串铜钱,随着柔美舞蹈动作,震动着铜钱,发出富有节奏而悦耳动听的响声。据说龙头舞和铃刀舞有驱邪除妖的作用。舞蹈完毕,祭祖差不多也就结束了。

畲族和其他民族一样,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美丽传说。如今,种植在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惠民寺一带,树高十米不止的大茶王,相传就是神仙所赐。无论是从一片小小的茶叶,抑或树高十米不止的大茶王,或者今天的一些茶俗风情,乃至茶叶加工厂,我们不难看出畲族人民曾经经历了怎样的沧桑。如果说二碗茶、新娘茶、回门茶、祭祀茶仅仅是他们部份生活的缩影,那么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畲族人民在历史上的地位;体现了畲族人民在生活上的富裕程度;再现了畲族人民在文化上独特的气质。畲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茶不仅仅是畲族文化的瑰宝,由茶演变而来的茶俗,更是茶文化的一朵奇葩。

老舍与茶


老舍,1899-1966年,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著名作家。 话剧《茶馆》是老舍在1957年创作了,是他后期创作中最为成功的作品。也是当代中国话剧舞台上最优秀的剧目之一,曾被西方人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 老舍创作《茶馆》有深厚的生活基础。二岁时,他的父亲在抗击八国联军入侵的巷战中阵亡。全家依靠母亲给人缝洗衣服和充当杂役的微薄收入为生。

他从小就熟悉社会底层的城市贫民,十分喜爱流传于北京市井和茶馆中的曲艺戏剧。 老舍的出生地是北京小杨家胡同附近,在那里附近有家茶馆,他总爱驻足观看里面的热闹景象。成年后,他喜欢与朋友一起上茶馆啜茗谈天。

他对北京茶馆有一种特殊的亲近感。老舍对茶的兴趣很浓,不论绿茶、红茶、花茶,他都爱品尝,一边写作一边品茶更是他的工作习惯,他的茶瘾很大,一日三换茶,泡得浓浓的。 有人问道为什么写《茶馆》,老舍回答道:“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容纳各色人物。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这出戏虽只三幕,可是写了五十来年的变迁。

《茶馆》为三幕话剧,共有70多个人物,其中50个是有姓名或绰号的,这些人物的身份差异很大,有曾经做过国会议员的,有宪兵司令部里的处长,有清朝遗老,有地方恶势力的头头,也有说评书的艺人,看相算合及农民村妇等等,形形色色的人物,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社会"层次。

剧本通过裕泰茶馆的盛衰,表现了自清末到民国近50年间,中国社会的变革。"茶馆"是旧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同时,也反映了旧北京茶馆的习俗,《茶馆》也展示了中国茶馆文化的一个侧面。

诗词与茶


想了解《诗词与茶》知识吗,丰富的《诗词与茶》内容等你来看!

喜欢在喝茶的时候读书,尤其是一些诗词类特别能够打动自己。喜欢的诗人有很多,其中有一位就是宋代的苏轼苏东坡,尤喜他词作中的那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轻松写意,潇洒自如,人生应该有这样的豪迈。我们看现实生活,太多人之所以郁郁不乐,愁苦满目,全是因为在乎的太多,贪求的太多,要知道人生是一次旅行,如果背负太多东西,就根本无暇欣赏路上的风景。在一部电影中有一句台词说的很好,“放下负担,奔向新生命。”

生活如同饮茶,新茶时姿态不可僵硬,神情不可造作,自然而然,随心随缘。茶即便是苦的,也要微笑着品尝。生活中同样有甜也有苦,淡然视之,要像苏轼词中说到的一样,即便有雨,也要吟啸徐行,心态上洒脱了,就没有什么可以羁绊住自己。

喜欢在晴天的时候,选择一个惬意的时间悠然品茶。喜欢在细雨纷纷的时候,一个人站在窗前默然饮茶,体会天地间深沉的静谧。同样喜欢在月上中天的时候,在皎洁月华下淡然饮茶,月华如水,水中全都是梦幻。人生总是有风有雨,有圆有缺,有喧嚣也有静谧,无论有什么,都不必在意,安心做一个吟啸徐行的登山客,做一个淡雅出尘的品茶客,潇洒处世,笑品茶香,每一天都可以很快乐,全看自己把握。

关于本文《诗词与茶》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