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绿茶的历史

发布时间 : 2021-11-23
茶叶的历史 点茶的历史 茶的来源历史

茶叶的历史。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天山绿茶的历史”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天山绿茶是福建省的历史名茶,为闽东烘青绿茶的极品。品质特优,尤其是里、中、外天山所产的绿茶品质更佳,称之正天山绿茶。

据《宁德县志》记载,天山绿茶曾经历一段变革演化过程。宋代生产团茶、饼茶,也生产乳茶、龙团茶。到了元、明代生产茶饼,供作礼品和祭祀品。公元1781年前后,天山所产的芽茶已被列为贡品。明、清以后,以生产炒青条形茶为主。几经变革,到了1979年,才改制为烘青型绿茶,成为高档花茶的优质原料。历史上,天山绿茶花色品种丰富多彩,而今,除少数花色品种失传外,大多数传统花色品种,如天山雀舌、凤眉、明前、清明等均得到恢复,并创制了新的品种,如清水绿、天山毛峰、天山银毫、四季春、毛尖等。这些绿茶以锋苗挺秀、香高、味浓、色翠、耐泡五大特点赢得了荣誉。从1979年恢复生产以来,曾多次在地、省及全国名茶评选会上获奖,名列前茅。天山银毫茉莉花茶在全国内销花茶评比会上,名列第一。1982年、1986年二次被评为全国名茶,商业部授于全国名茶荣誉证书。

天山位于东海之滨,天山主峰屏南天湖山,屹立在福建省屏南、宁德、古田三县交界的屏南黛溪乡。除天湖山外,还有天峰山、仙峰山、大坪山等山脉,是天山绿茶的原产地。这里山峰险峻,海拔1300米左右,林木参天,云海翻滚,气候温和,年均气温15℃左右,年降雨量1900毫米左右,土壤肥沃湿润,多为结构疏松的砂质壤土。茶树多生长在岩间和山坡上,树壮芽肥,是适制天山绿茶的理想原料。难怪诗人赞道:深山奇石嵯峨立,峡谷悬崖味茶香。

cy316.com编辑推荐

中国绿茶的历史 中国绿茶的起源


相信很多茶友们都很喜欢西湖龙井绿茶吧,那绿茶的历史、绿茶的起源您知道不?茶与生活小编下面简单介绍一下绿茶的历史、绿茶的起源。

绿茶是历史上最早的茶类。古代人类采集野生茶树芽叶晒干收藏,就可以看作是绿茶加工的开始了,距今至少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但真正意义上的绿茶加工,是从公元8世纪发明蒸青制法开始,到12世纪又发明炒青制法,绿茶加工技术已比较成熟,一直沿用至今,并不断完善。

绿茶,又称不发酵茶。以适宜茶树新梢为原料,经杀青、揉捻、干燥等典型工艺过程制成的茶叶。其干茶色泽和冲泡后的茶汤、叶底以绿色为主调,故名。绿茶按其干燥和杀青方法的不同,一般分为炒青、烘青、晒青和蒸青绿茶。

绿茶为我国茶量最大的茶类,产区分布于个产茶省、市、自治区,其中以浙江、安徽、江西三生产量最高,质量最优,是我国绿茶生产的主要基地。在国际市场上,我国绿茶占国际贸易量的70%以上,销量遍及北非、西非各国及法、美、阿富汗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国际市场上绿茶销量占内销总量的1/3以上。

同时,绿茶又是生产花茶的主要原料。

探究绿茶贸易历史


绿茶既干制的茶叶,是最基础的茶种,色香和兴奋作用较弱,但含有十倍于红茶的未裂解茶多酚,有很强的保健作用。此外绿茶含有大量维生素和叶绿素,有与蔬菜水果类似的营养价值。

虽然绿茶制作工艺最少,但为了保存更多的茶多酚和叶绿素,要求既迅速加热脱水又不过热,其技术含量最高,在不断摸索中才被总结和发扬。早期,人们将新鲜茶叶直接下锅,只有茶叶产地才能喝到绿茶。在阳光强烈的地区人们晒干茶叶,特嫩茶如碧螺春者由人体体温干燥,但这些绿茶都无法大量生产。唐朝时,种植茶树的寺院使用蒸笼控制火候蒸热新鲜茶叶,制作成蒸青绿茶,这是最早的量产化商品化绿茶,并开始了中国最早的茶叶外贸。明朝,炒青技法成熟,绿茶完全商品化,取代其他茶种成为中国本土的主流茶种。在早期对外贸易中,绿茶也是中国主要的出口产品。

绿茶圈

1、对朝鲜贸易第一次出口

对朝鲜贸易是茶第一次跨出国门,属中国茶外贸的开端。

三国时,作为魏国属地的北朝鲜地区,已有人携带茶进行消费。四到五世纪,商人进入朝鲜半岛进行盈利为目的的贩卖。朝鲜三国时期,茶叶已成为大宗贸易品,七世纪中叶善德女王时期,新罗国将茶列为正式祭品之一,供奉神农。

828年12月,朝鲜开始种植茶叶。高丽王朝时期,中国茶文化作为佛文化的一部分传入朝鲜,讲究禅茶一味,出现自己的茶礼文化。茶首先在贵族中流行,然后在僧人、道士中传播,最后效仿中国流传于文人阶级。高丽王朝时代,中国商人可以向朝鲜平民出售茶叶,但主要作祭祀品使用,不能像消费品那样大量出口。

李朝起,实行灭佛运动,与佛文化相联系的发酵茶文化受打击,而后与儒道相联系的绿茶兴起。日本入侵后,茶文化一度中断。朝鲜战争后,追随美、苏,南北一度盛行冰红茶和泡沫红茶。70年代以来,回复对绿茶的消费。

朝鲜半岛茶产量低质量差,至今只有一千五百吨的年产量,是故一直未能作为日常消费品在民众中普及。至今,南韩人均年消费茶33克,北朝鲜小于20克。微小的消费量使朝鲜茶贸易额微小,中国一直未能大量获利。但是,朝鲜茶文化发达,其一直在茶具市场挑战中国。虽然朝鲜茶具从未对中国茶具造成威胁,但在对日本贸易中,创造了一定利润。

朝鲜茶贸易的经验启示有二:首先,若不能将茶作为民众日常消费品,即使文化根基深厚,也难以创造足够大的贸易利润。第二,本身产茶不发达的国家,也可以利用纯粹茶文化优势,进行茶类产品出口创汇这更证明了茶贸易是以茶文化为主导的。

2、绿茶进入日本

唐时,日本派遣唐使流学中国,其中多有僧侣。这些日本僧侣与中国僧侣一同饮茶,学习了整套唐风茶艺,并将其带回国。804年,茶籽传入日本并种植。806年,制茶技术传入。815年,日本制茶成功,嵯峨天皇饮后,大加推广。当时的茶文化完全照搬唐朝,以《茶经》为权威,在贵族和僧侣中流行,称为弘仁茶风,流行于九世纪,后来衰落。

1191年7月,完整学习中国茶道的荣西和尚回国,在日本全面介绍茶并开始独立研究。当时日本茶主要来自中国的宋朝斗茶,以中国径山寺茶宴为标准。此时,早期蒸青绿茶传入日本,成为主流。至今,蒸青绿茶在中国已完全被炒青绿茶淘汰,但在日本仍是茶叶消费的主流。蒸青绿茶在任何指标上都低于炒青绿茶,且味道腥苦,但日本却保留了这一本应在商业竞争中被淘汰的茶种,因为日本人认为苦涩的蒸青绿茶更接近清、寂、和的茶道精神,这也佐证了文化在茶贸易上的重要性。

1489年,足利义政将军隐居,改原本热闹的娱乐性的宋朝式茶会改成有更多宗教意味的简明清寂茶礼风格。十五世纪,著名僧人一休及其徒弟村田珠光糅合贵族和平民两类茶礼,将茶与禅宗结合,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日本抹茶道。十六世纪,日本茶道宗师千利休剔除茶道中的物质因素,强调精神,回归为更简单的日本煎茶道,以不完美为特色精神,作为主流流传至今,对日本文化产生深刻影响。

3、对日本的绿茶出口

日本是主要茶叶进口国之一。日本本土年产茶约十一万吨,不能完全满足国内需求,不足部分依赖进口,以蒸青绿茶和乌龙茶为主。

1164年,中日第一次正式贸易。1368年起,中国和日本之间开始政府朝贡贸易。1382年,丞相胡维雍意图谋反,将日本的朝贡礼物蜡烛内装入炸药筒,意图刺杀皇帝,被识破未得逞,但严重影响了中日之间的朝贡贸易。1404年,日本分裂为南北两个朝廷,双方争着向明朝廷朝贡贸易,延续到1523年。其间中国发船7次共20船,日本发船18次共90船,日本主要出口硫磺,中国主要出口茶。

1523年起,中国停止政府贸易,私人贸易发展。1567年,政府禁止私人直接与日本贸易,故中日私商在东南亚港口进行转口贸易。倭寇盛行后,常在江浙地区登陆,抢劫茶叶。当时倭寇常抢茶不抢银,因为当时的日本同样重量的茶价格高于白银,返回的倭寇船只运茶比运银更有利。

1644年起,清朝私商直航日本主动贸易,而日本处于锁国状态,被动接受进口。1684年起,苏杭、福建商人纷纷组织大规模船队向日本贸易,其中福建船队大多在长崎靠港,将福建乌龙茶带到长崎,影响了当地的饮茶偏好。明治维新后,日本商人在长江三角洲大量购茶。日俄战争起,茶叶贸易一度中断。80年代以来,茶叶出口再开,并迅速发展。

2001年日本进口绿茶一万七千吨,九成为中国绿茶。中国绿茶出口价为每公斤二到四美元,只有日本同类产品卖价的两成。2006年,日本进口中国绿茶二万八千吨,增长率很快。此外,日本每年茶叶出口约一千吨。

中国绿茶在日本市场有稳固的地位,其价值并非其他国家生产的其他茶叶类型所能轻易取代的。究其原因,现在的茶叶出口主要是因为文化联系,归根到底还是沾了老祖宗的光,而非中国绿茶本身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如果我国当代茶文化不能迅速发展和跟进,日后的市场扩展必然受到限制。

4、摩洛哥的意外

摩洛哥是中国茶叶出口第一大市场,也是中国绿茶出口传统市场,2006年我对摩洛哥出口绿茶五万六千吨,金额超过一亿美元,占中国绿茶总出口量的四分之一。

许多国内流传的说法认为,绿茶经突厥传入土耳其,然后进入摩洛哥。但是,根据摩洛哥本土记载,绿茶进入来自一个意外。

在早期茶叶贸易中,茶叶离中国越远越少,在偏远的摩洛哥,只有去麦加朝圣过的人知道茶的存在。英国开辟茶贸易以后,大量茶船由摩洛哥海边经过,但当时摩洛哥闭关锁国,与世界市场没有交往。一次,一条英国贩茶船遭遇海难,于摩洛哥海滩搁浅,摩洛哥人取其茶,在朝圣过的人指点下饮用。当时摩洛哥以骆驼肉为主食,过于油腻且缺乏维生素,摩洛哥人发现绿茶是其饮食结构的重要补充。从此,摩洛哥探寻向中国的商路,并通过其他伊斯兰国家向中国长期购茶。后来,摩洛哥强盛起来(其中少不了绿茶的缘故,绿茶增加了消化吸收率,等于增加了骆驼畜牧业单产),并影响商道上其它国家和周边被军事征服的国家饮用绿茶。由于与欧洲世界隔绝,摩洛哥没有受绿茶转红茶风潮影响,反而发展了当地风格的茶道文化。

摩洛哥可谓中国绿茶在西方世界一棵牢固的钉子。摩洛哥绿茶不仅本国贸易量大,而且带动了自波斯湾起一线各国对中国绿茶的需求,并影响非洲西北各国市场。在有饮料都市之称的卡萨布兰卡,中国绿茶在与咖啡、可可的竞争中占有优势,为绿茶世界竞争的一大胜利。

摩洛哥对绿茶需求非常稳固。每天上午,摩洛哥国王带头喝第一杯茶,举国上下举杯同饮。每有客人,主人会依礼敬茶三道,礼节之严谨与韩国、日本类似。全套繁琐的摩洛哥式茶具重量超过一百公斤。每年进口绿茶是摩洛哥人的一大笔开销,进口量并未因为成本高昂而减少。

摩洛哥是一个意外收获的市场,但产生着巨大的利益。维持摩洛哥人进口中国茶叶而不是其它国家产品的最主要因素是:传统文化。如果没有文化影响,摩洛哥市场没可能极不经济地向中国,而非更经济地向非洲开放。

茶史介绍:绿茶的历史起源


绿茶是六大茶类之一,有“茶叶之子”之称,绿茶的种类数不胜数。常饮绿茶能防癌,降脂和减肥,对吸烟者也可减轻其受到的尼古丁伤害。那么,你知道绿茶的历史起源吗?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来看,蒙顶山是我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人工种植茶叶最早的地方。从现存世界上关于茶叶最早记载的王褒《童约》和吴理真在蒙山种植茶树的传说,可以证明四川蒙顶山是茶树种植和茶叶制造的起源地。绿茶最早起源于巴地(今川北、陕南一带),据《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当年周武王伐纣时,巴人为犒劳周武王军队,曾“献茶”。

《华阳国志》是信史,可以认定:不晚于西周时代,川北(七佛贡茶)的巴人就已开始在园中人工栽培茶叶。

绿茶据传发源于湖北省赤壁市。元朝末年,朱洪武率领农民起义,羊楼洞茶农从军奔赴新(疆)蒙(古)边城。他们在军中见有人饭后腹痛,便将带去的蒲圻绿茶给病者服用。服后,患者相继病愈。这件事被朱洪武得知,他记在了心里。

当了皇帝后,朱洪武和宰相刘基到蒲圻找寻隐士刘天德,恰遇在此种茶的刘天德长子刘玄一,刘玄一请朱皇帝赐名。朱洪武见茶叶翠绿,形似松峰,香味俱佳,遂赐名“松峰茶”,又将长有茶叶的高山,命名为松峰山。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太祖朱元璋因常饮羊楼松峰茶成习惯,遂诏告天下:“罢造龙团,唯采茶芽以进。”因此,刘玄一成为天下第一个做绿茶的人,朱元璋成为天下第一个推广绿茶的人,羊楼洞成为天下最早做绿茶的地方。

绿茶的起源大概就是这样了,所以说绿茶的种类也不是从一开始就有这么多的,而是慢慢的发展而成的,你记住了吗?

崂山绿茶历史渊源及发展


崂山绿茶历史渊源

1957年冬,青岛市园林管理处开始茶苗移植试验,引种的绝大多数是皖南、浙江的良种。崂山绿茶最初在中山公园太平山南麓苗圃试种,第一次从黄山运来两年生茶苗5000株。由于茶苗启运时间不当,根部损伤较重,第二年春天培植完全失败,无一成活。

1959年,从南方远道而来的“客人”又落户在太清宫小广场前。当时播种了5万多株,但由于管理不善,仅存活5000至1万株。在上清宫附近海拔300米的一块坡地上,有人发现了1962年种植的27株茶树。

1980年代中后期到1990年代初,茶叶种植有所发展,但是种植技术不普及,特别是制茶技术只有几个人掌握,上市数量有限,到1990年代初期崂山茶种植面积也就60公顷左右。

1993年之后,农业产业化兴起,崂山茶展示了旺盛的生命力,逐步成为农业产业化的主导产品。2004年8月1日,崂山绿茶正式实施《崂山绿茶生产技术规程》、《崂山绿茶加工技术规程》,成为我市第一个茶叶地方标准。2006年1月6日,崂山区政府成立了崂山绿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报委员会,组织起草了崂山绿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报材料。

2006年4月3日,国家质检总局发布了崂山绿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报受理公告。

2006年10月26日国家质检总局公告(2006年第161号),即日起对崂山绿茶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保护区域为崂山区王哥庄、沙子口、中韩、北宅等4个街道办事处现辖行政区域。

2007年,崂山区政府印发了《崂山绿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崂山绿茶生产、销售管理及专用标志的申请、管理、查处等有关工作程序;

2007年5月31日,国家质检总局第84号令批准崂山区4家企业可以使用地理标志产品崂山绿茶专用标志;

2009年5月4日,国家质检总局第39号令批准崂山区8家企业可以使用地理标志产品崂山绿茶专用标志。

从2010年起,区政府加大对茶农财政补贴力度,每年安排760万元,用于茶叶种植户统一用药直补、用肥直补、品种改良直补。

2011年5月12日,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发布《地理标志产品 崂山绿茶》国家标准(GB/T26530-2011),2011年11月1日起实施。

绿茶源起历史文化介绍


茶树的拉丁文学名为Camellia sinensis(L.)o.Kuntze,属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原始花被亚纲,山茶目,山茶科,山茶属,为多年生常绿木本植物。《茶经》:“茶,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其名,一日茶,二日槚,三日蔎,四日茗,五日荈。”陆羽还在《茶经》中记载巴山峡川(今重庆、湖北西部一带)有两人合抱粗的大茶树,需将树枝伐下来才能采摘。

古人利用茶叶最原始的方式是采摘鲜叶直接咀嚼,随后发展到生煮羹饮,继而晒干收藏。 魏晋南北朝时期饮茶成风,茶叶从奢侈品逐渐成为大众都可品饮的普通饮料,还出现了茶叶的简单加工,即将采来的茶先做成饼,再烤干或晒干,捣成末。由于经过简单加工后的茶青草味浓郁,所以人们又发明了蒸青制茶法,对茶的鲜叶进行蒸汽杀青、碎制,穿成串烘干,以去除青草味。不过这样虽然除去了青草昧,但仍然留有苦涩味。于是人们又采用清洗鲜叶、蒸青、压榨、制饼的方法,降低茶叶的苦涩之味。

唐代开启了中国茶文化的新局面,使茶跨人思想和文化领域与文化结缘,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从此,茶真正融人人们的精神世界,茶道大行于天下。唐代蒸青制饼茶的方法已逐渐完善,形成了蒸茶、捣茶、拍压、烘焙、穿串、封茶完整的制作工序。

正如陆羽在《茶经》中所说:“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这也是绿茶加工技术的萌芽。这种制饼茶的方法已达到了完备的境地,影响深远,当时还被人唐的日本僧人带回,在日本广为传播。

茶的历史 从绿茶发展至其它茶类


在制茶的过程中,由于注重确保茶叶香气和滋味的探讨,通过不同加工方法,从不发酵、半发酵到全发酵一系列不同发酵程序所引起茶叶内质的变化,探索到了一些规律,从而使茶叶从鲜叶到原料,通过不同的制造工艺,制成各类色、香、味、形品质特征不同的六大茶类,即绿茶、黄茶、黑茶、白茶、红茶、青茶。

(1)黄茶的产生

绿茶的基本工艺是杀青、揉捻、干燥,当绿茶炒制工艺掌握不当,如炒青杀青温度低,蒸青杀青时间长,或杀青后未及时摊凉及时揉捻,或揉捻后未及时烘干炒干,堆积过久,使叶子变黄,产生黄叶黄汤,类似后来出现的黄茶。因此,黄茶的产生可能是从绿茶制法不当演变而来。明代许次纾《茶疏》(1597年)记载了这种演变历史。

(2)黑茶的出现

绿茶杀青时叶量过多火温低,使叶色变为近似黑色的深褐绿色,或以绿毛茶堆积后发酵,渥成黑色,这是产生黑茶的过程。黑茶的制造始于明代中叶。明御史陈讲疏记载了黑茶的生产(1524年):商茶低仍,悉征黑茶,产地有限。

(3)白茶的由来和演变

唐、宋时所谓的白茶,是指偶然发现的白叶茶树采摘而成的茶,与后来发展起来的不炒不揉而成的白茶不同。而到了明代,出现了类似现在的白茶。田艺蘅《煮泉小品》记载:茶者以火作者为次,生晒者为上,亦近自然清翠鲜明,尤为可爱。

现代白茶是从宋代绿茶三色细芽、银丝水芽开始逐渐演变而来的。最初是指干茶表面密布白色茸毫、色泽银白的白毫银针,后来经发展又产生了白牡丹、贡眉、寿眉等其它花色。

(4)红茶的产生和发展

红茶起源于十六世纪。在茶叶制造发展过程中,发现日晒代替杀青,揉捻后叶色红变而产生了红茶。最早的红茶生产从福建崇安的小种红茶开始。清代刘靖《片刻余闲集》中记述山之第九曲处有星村镇,为行家萃聚。外有本省邵武、江西广信等处所产之茶,黑色红汤,土名江西乌,皆私售于星村各行。自星村小种红茶出现后,逐渐演变产生了工夫红茶。后20世纪20年代,印度发展将茶叶切碎加工的红碎茶,我国于20世纪50年代也开始试制红碎茶。

(5)青茶的起源

青茶介于绿茶、红茶之间,先绿茶制法,再红茶制法,从而悟出了青茶制法。

青茶的起源,学术界尚有争议,有的推论出现在北宋,有的推定于清咸丰年间,但都认为最早在福建创制。清初王草堂《茶说》:武夷茶...茶采后,以竹筐匀铺,架于风日中,名曰晒青,俟其青色渐收,然后再加炒焙烹出之时,半青半红,青者乃炒色,红者乃焙色也。现福建武夷岩茶的制法仍保留了这种传统工艺的特点。

龙井的历史


访茶园、茶山、茶林;借着喝新茶的理由打牌、会友、踏青、兜风、郊游对杭州人来说就像呼吸一样自然。好在这道风景并不对忙碌的上海人设防,周末驱车两小时,在新绿中沉淀自己的浮躁和焦虑,氤氲茶香,换来一整年诗情画意般的好心境。

走一趟皇帝佬儿的问茶路

往年的龙井问茶,问的都是老龙井,那么今年走走皇帝佬儿的乾隆问茶线吧。200多年前,乾隆皇帝游龙井,兴头一上来,就把游玩过的最好的八个景点打包,统成一块,题成龙井八景,即:过溪亭、一片云、风篁岭、龙泓涧、神运石、涤心沼、方圆庵和翠峰阁。去年10月,这八处景点已经一一恢复到当年模样,尽藏于从龙井路到南高峰山脚下这一片山谷中。

沿这条青石板铺就的游步道往下,一路上龙泓涧蜿蜒跟随,涧沿长满茶树,一簇簇顺山势、顺水流逶迤生长,先天尽吸山之精气。步行30米左右,就是方圆庵。方圆庵外面看上圆下方,天圆地方之意。逐级而下,是新建的乾隆与龙井茶文化陈列室。陈列室脚下有龙池,池上是过溪亭。乾隆驻留龙池时,曾感慨此泉永不枯竭。的确这么多年,池里的水还真的一直没有干涸过。

龙井八景留下的传说不少。比如过溪亭,说是北宋有个名叫辩才的高僧在龙井寺静修,发誓不出山门。当年市长苏东坡对辩才倾慕已久,专程沿着其脚下的这条古道拜访偶像。辩才身为得道高僧,探访之人每日不绝,他亦好水好茶的招待,只是规定,送客不过门前溪。却与苏东坡一见如故,秉烛夜谈。次日,苏东坡告辞,辩才一路相送,送着送着就送到了过溪亭,旁人提醒,辩才这才恍然停步。

如今龙井路因为坡大弯多,因此成了杭州的飘移胜地,路边很多树都被汽车的钢铁身体或碰或擦或撞,受了速度的罪,看起来很委屈。如果山路上来回飞驶的艳红敞篷奔驰引擎发出的轰鸣,也不妨碍你独自遥想当年秉烛夜谈一路相送的佳话。那么这杯别人家解渴的茶,你自然能喝出几分禅味来。

做一回幸福的茶农

做杭州这个城市中的农民,是件令人向往的事情。西湖边的群山,群山上的茶园,都是天赐的礼物。不仅令祖辈生活在这里的村民生活富足,衣食无忧,更因为地理位置与市区的关系紧密,使他们就像生活在城市一角的大公园里。龙井村、梅家坞村、满觉陇村、杨梅岭村、翁家山村这些在行政区划上被称作村的地方,早已不是寻常的乡野,而是人人羡慕、想住都住不进去的风景区。走过游过,不知道多少人希望留下来做一趟最幸福的农民。

说龙井,断撇不开梅家坞。梅家坞是西湖茶区产量最多的地方,茶园面积达80多公顷。一路游来,遍地茶园,一丛丛、一垅垅,满目青翠。村内有具有民俗风味的饮茶文化一条街,建筑清一色的绿瓦灰墙,门前多为修竹清桂,有溪自街中穿过,水清可用。一定要趁早,听说过了10点,这里忙得连把椅子都找不到了。

茶农炒茶就在家门口,一口锃亮的铁锅,一畚翠绿的芽头倒下,嗞嗞声起,茶烟四起,只见那皮厚肉粗的大手起起落落,经历抖、带、挤、甩、挺、拓、扣、抓、压、磨十大手法的研磨,芽头呈扁平状,色泽转为翠绿稍黄,香气如兰,清幽雅远。取刚炒好的茶叶沏泡,刚闻有炒香,再闻则有花香了,滋味鲜爽甘甜,只是有点新,入喉处稍燥。茶农告诉我,刚炒好的龙井茶用牛皮纸包好,置于用石灰防潮的瓮内几个月,则可退却火气和新味,滋味更为醇和甘润。别以为来得早就能喝上新茶,梅家坞的茶往往早被茶商定走了。茶农只管秀秀炒茶手艺,新茶可不是随随便便都会卖给客人的。想喝茶,还是先留下来当个茶农吧!

吃一碗龙井茶香粥

茶路至此,可兴足而返矣。倘有不尽兴者,还可以找些新鲜地方饱饱口福。龙井八景里的龙井草堂,如今成了个吃饭的地方,用20公斤青菜来烧一盘菜,甲鱼只做裙边汤,一道慈母菜要连炖3天,每天买菜场景用数码相机全程记录,菜单用毛笔写在扇子上,订位要提前四五天,价钱么,没别的,一个字,贵但生意据说很好,正印证了奢侈业的那条不二准则:不问顾客需要什么,只告诉顾客应该拥有什么。

等新茶降到几百元一斤时,就能在茶菜里找到更雅致的口福。在中国茶叶博物馆楼外楼休闲中心,一款以龙井茶和十余种优质大米熬制的茶香粥火锅,生料有西湖里出产的大头鳙鱼、螃蟹,以及农家土鸡;凯悦湖滨28餐厅则用新茶为原料做糕点,18元4个的龙井茶酥、38元一份的茉莉花茶提拉米苏,新茶做出的口味比旧茶更清香。

茶村里,农民自建的白墙黑瓦江南民居齐齐地变成了酒肆茶坊,对老百姓来说,显然这里更亲近。食客和店家都忙得不亦乐乎,店家开始杀鸡斩鸭,剥笋洗菜。客人们也不得闲,有催促着店家赶紧收拾餐桌开吃的,还有急急地撤了碗筷,换上麻将打牌的。不仅可以在农家喝茶,还可以和农家说好让山下的农户送茶送菜上来。翘着腿喝茶,让新上市的野菜麻痹了自己的舌头。有阳光,也有树阴,就着流水,就着流年,就打发了一天。

要知道饭店做新茶菜,前后最多也就一个月的时间。大好春光,一寸光阴一寸金啊。

茶的历史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栽培、利用茶叶的国家。据历史资料考证,茶树起源于中国,早在5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发现了茶有解毒的功效。中国是茶的故乡,经过漫长的历史跋涉,现在茶已经在全世界50多个国家扎下了根,茶叶已经成为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

1、神农时代:5000年以前,神农时代利用生叶煮着喝,把茶叶拿来当药用。拿来当药用。

2、西周、东周:3000以前,开始人工栽培茶树,当菜食。拿来当药用。

3、秦代:2300年以前,开始当茗饮,调煮,羹饮。拿来当药用。

4、汉代:

(西汉)2000年以前,开始商业化,成都成为我国茶叶最早的集散中心。

(东汉)1500年左右,开始制作茶饼,以便运输。

5、唐代:1200年以前,受唐代经济、文化的影响;陆羽《茶经》的倡导;僧道生活和茶为教事吸收的影响,气候条件也有得于茶业的发展。拿来当药用。

6、宋代:1000年以前泡茶技艺的改进;水质的讲究;斗茶获得。拿来当药用。

7、元代:700年以前,制作散茶,重炒略蒸。拿来当药用。

8、明代:据今600多年,黄茶、黑茶和花茶的工艺相继形成。拿来当药用。

9、清代:300年以前,中国茶风靡世界,独步世界茶市,当时出口茶叶的只有中国,工艺以烘青和炒青为主,制作了乌龙茶、红茶、黑茶、花茶、绿茶、白茶。拿来当药用。

10、近代:

(1)1846-1886年是中国茶叶的兴盛时期(茶园面积不断的扩大,茶叶产量迅速增递,有力的促进了对外贸易发展)。

(2)1886-1947年,是中国茶叶生产的衰落时期(政治、经济方面、国际茶叶市场竞争失败)。

(3)1950-1988年,是中国茶叶生产的恢复发展时期,政府的支持和重视,大力恢复旧茶园,建立新茶园,改进新品种,推行科学种茶,茶叶经济走向稳定发展之路。使得茶叶生产量居世界第二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