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茶叶的传播路线 茶马古道

发布时间 : 2021-11-26
茶马古道路线有 茶马古道具体路线 茶马古道具体经过哪些路线

【www.cy316.com - 茶马古道路线有】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古代茶叶的传播路线 茶马古道”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古代茶叶的传播路线 茶马古道”相关知识!

茶马古道,向西南,传播至西藏和印度。茶马古道源于古代西南边疆的茶马互市,兴于唐宋,盛于明清,二战中后期最为兴盛。因康藏属高寒地区,海拔都在三四千米以上,糌粑、奶类、酥油、牛羊肉是藏民的主食。

茶马古道,向西南,传播至西藏和印度。

茶马古道源于古代西南边疆的茶马互市,兴于唐宋,盛于明清,二战中后期最为兴盛。因康藏属高寒地区,海拔都在三四千米以上,糌粑、奶类、酥油、牛羊肉是藏民的主食。在高寒地区,需要摄入含热量高的脂肪,但没有蔬菜,糌粑又燥热,过多的脂肪在人体内不易分解,茶叶既能够分解脂肪,又防止燥热,故藏民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了喝酥油茶的高原生活习惯,但藏区不产茶。而在内地,民间役使和军队征战都需要大量的骡马,但供不应求,藏区和川、滇边地则产良马。于是,具有互补性的茶和马的交易即茶马互市便应运而生。这样,藏区和川、滇边地出产的骡马、毛皮、药材等,和川滇及内地出产的茶叶、布匹、盐和日用器皿等等,在横断山区的高山深谷间南来北往,流动不息,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日趋繁荣,形成一条延续至今的茶马古道。

丝绸之路,向西由我国的新疆传播至中亚。

据传是在公元六世纪时,茶叶由回族人运销至中亚细亚。但并没有证据表明,古老的丝绸之路上有茶的痕迹。中唐以后,中原地区的饮茶习惯向吐蕃和回纥少数民族聚集的边疆地区传播,客观上为茶叶向中亚和西亚传播创造了条件。这一时期,居住在中亚和西亚的人们应对茶叶有一定的了解。

十世纪时,蒙古商队来华从事贸易,将中国茶砖从中国经西伯利亚带至中亚以远。到元代,蒙古人远征,创建了横跨欧亚的大帝国,中国文明随之传入,茶叶开始在中亚饮用,并迅速在阿拉伯半岛和印度传播开来。明清之际,通过新疆的丝绸之路形成一条茶之路,由商队翻越帕米尔高原,源源不断地把中国茶叶输往各个国家。

草原茶路,向北传播至今天的蒙古和俄罗斯广大的欧洲地区。

在西方,最早从中国输入茶叶的是俄罗斯。随着蒙古人的扩张,蒙古骑兵随身携带的茶砖引起人们的好奇。幅员辽阔的蒙古大帝国分裂后,游牧民族的饮茶习惯在中亚和西伯利亚固定下来。有关史料证明,俄罗斯人听闻茶的时间应于1567年。

清康熙帝在位的1679年,中俄两国签订了关于俄国从中国长期进口茶叶的协定。雍正六年(1728年),中俄正式签定《恰克图条约》,恰克图被辟为国际商埠。中国的茶商出长城,经过今天蒙古的乌兰巴托,到达恰克图与俄商交易。中国茶叶在俄罗斯社会受到普遍欢迎,茶叶贸易日趋繁盛,并形成独特的俄罗斯饮茶文化。迄今,俄罗斯仍然是世界茶叶消费大国。

海上茶路,茶叶南传中南半岛,是以明朝郑和下西洋为肇始,开始向非洲、欧洲、美洲传播,而向东,则传播至朝鲜和日本。

茶叶向中南半岛的传播由来已久。自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的28年间,郑和率众7次远航。所经南洋、西洋、东非国家30余国,加深了与各地贸易和文化交流。公元1610年,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荷兰船首航从爪哇岛运中国茶到欧洲。

据传六世纪中叶,朝鲜半岛已有植茶,其茶种是由华严宗智异禅师在朝鲜建华严寺时传入。至7世纪初,饮茶之风已遍及全朝鲜。

中国茶及茶文化传入日本,是以佛教传播为途径而实现的。日留学僧最澄,永贞元年(805年)八月与永忠等一起从明州起程归国,从浙江天台山带去了茶种。

茶经网扩展阅读

茶马古道路线


历史上有一条赫赫有名的商路,叫做丝绸之路,丝绸之路遍及欧亚大陆甚至包括北非和东非在内的长途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线路,而与丝绸之路形成对比的是南方的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源于古代的茶马互市,茶马互市出现在唐朝,成为定制是在宋朝,当时宋朝为维护边疆安全,为防止边疆少数民族用卖马的铜钱铸造兵器,造成边疆安全威胁,因此改为最初的以物换物的交易形式。在当时由于藏族的生活环境等原因,对于茶叶特别依赖,因此就形成了茶马互市。

茶马古道是一条商贸之路,更是历史文化的载体,他充当着传播中国古代文明的通道。它是云南、四川与西藏之间的古代贸易通道,由于是用川、滇的茶叶与西藏的马匹、药材交易,以马帮运输,故称茶马古道。茶马古道连接川滇藏,延伸入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境内,直到抵达西亚、西非红海岸。根据现有的古文物及历史文献资料,早在汉唐时,这条以马帮运茶为主要特征的古道就发挥作用了。抗日战争中,当沿海沦陷和滇缅公路被日寇截断之后,茶马古道成为中国当时唯一的陆路国际通道。

1957年后,国家修通了滇藏、中乡公路,各种物资、生活必需品香烟、茶叶、糖、布匹等源源不断地通过昌都运往西藏地区。改善了茶马古道人背畜驮的落后状况。

1、昌都境内现时主要的交通干线及走向有:

1)川藏公路东起成都市红牌楼,经雅安、天全、沪定、康定、新都桥、乾宁、道孚、炉霍、甘孜、马尼干戈、德格、岗托、江达、妥坝、昌都、邦达至拉萨,全长2415公里。

2)国道318线与川藏公路同道新都桥后分合,经理塘、巴塘、竹巴笼、芒康、左贡、邦达至拉萨。从成都至拉萨长2136公里。

3)国道317线与川藏公路同道昌都后分合,经类乌齐、丁青、巴青、索县、那曲至拉萨。由成都至拉萨,长2356公里。

4)国道214线由盐井到芒康后与318线重合至邦达分开,经昌都、类乌齐、多普玛至青海囊谦。盐井至多普玛,长449公里。

5)省道303线由邦达经洛隆、边坝、沙丁、比如、那曲至拉萨。

2、两横一纵的交通格局,基本形成干字形的现代茶马古道。

1)两横:一是北线G317,由四川的德格江达昌都类乌齐丁青巴青那曲拉萨;二是南线G318,由四川的巴塘芒康左贡八宿波密拉萨。

2)一纵:G2I4线,由云南的德钦芒康左贡昌都类乌齐青海的囊谦。

漫谈茶马古道的路线


茶马古道是指存在于中国西南地区,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是中国西南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茶马古道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地域称谓,是一条世界上自然风光最壮观,文化最为神秘的旅游绝品线路,它蕴藏着开发不尽的文化遗产。

五条茶马古道路线是:

北道——由普洱经昆明中转内地各省、北京,称为“官茶大道”。 

北西道——由普洱经大理、丽江、中甸进入西藏,由拉萨中转尼泊尔、印度等国。

南道——由普洱、思茅分为三线,即:东出越南,南出老挝,西南出缅、泰。 

20世纪70年代开创了“新茶路”,入缅后经曼德勒或景栋转运到仰光,海运到加尔各答,再陆运到西里古里——葛伦保,最后由马帮驮运到拉萨。

思茅、普洱的古茶园,古道,马帮,茶庄,茶厂锁链构成一幅大气磅礴以普洱茶为核心的文化长廊,留下了辉煌的画卷,也给后人研究普洱茶文化提供了史料。

“普洱茶”饱含着深深的韵味,辐射出耐人寻味的“茶马古道”精神。……叮当叮当的马铃声在古道上回响,一长串马帮走过吊桥,一驮驮易武正山的茶叶被驮到普洱府,再流传到世界各地。时间在流尚,岁月在飞逝,一段段富有神奇色彩的故事遗留在弯弯曲曲的古道上。

茶马古道路线详述


茶马古道是指存在于中国西南地区,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是中国西南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茶马古道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地域称谓,是一条世界上自然风光最壮观,文化最为神秘的旅游绝品线路,它蕴藏着开发不尽的文化遗产。

马古道主要有三条线路:即青藏线(唐蕃古道)、滇藏线和川藏线,在这三条茶马古道中,青藏线兴起于唐朝时期,发展较早;而川藏线在后来的影响最大,最为知名。这三条道路都与昌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滇藏线和川藏线必须经过昌都,它们的发展是与茶马贸易密切相关的。

滇藏线茶马古道出现在唐朝时期,它与吐蕃王朝向外扩张和对南诏的贸易活动密切相关公元678年,吐蕃势力进入云南西洱海北部地区。680年建立神川督都府,吐蕃在南诏设置官员,向白蛮、黑蛮征收赋税,摊派差役。双方的贸易也获得长足的发展,茶马贸易就是重要内容之一。南诏与吐蕃的交通路线大致与今滇藏公路相近似,即从今云南大埋出发,北上至剑川,再北上到丽江,过铁桥城继续沿江北上,经锛子栏至聿赉城,前行到盐井,再沿澜沧江北上至马儿敢(今西藏芒康)、左贡,分两道前往西藏:一道经由八宿邦达、察雅到昌都;一道径直由八宿至波密,过林芝前往拉萨。

历史上滇藏线茶马古道有三大道路:一条由内江鹤丽镇汛地塔城,经过崩子栏、阿得酋、天柱寨、毛法公等地,至西藏;一条由剑川协汛地维西出发,经过阿得酋、再与上一条道路相合至西藏;一条由中甸出发,经过尼色落、贤岛、崩子栏、奴连夺、阿布拉喀等地至西藏。其主要通道即与今滇蒇线接近。

茶马古道在云南境内的起点就是唐朝时期南诏政权的首府所有地大理。其中,大理、丽江、中甸、阿墩子(德钦)等地是茶马贸易十分重要的枢纽和市场。滇藏线茶马贸易的茶叶,以云南普洱的茶叶为主,也有来自四川和其他地方的茶叶。滇藏线茶马贸易有自己的特点,由云南内地的汉商把茶叶和其他物品转运到该地转销给当地的坐商或者西藏的贩运商人,又从当地坐商那里购买马匹或者其它牲畜、土特产品、药材,运至丽江、大理和昆明销售。西藏、川藏的藏商,大多换取以茶叶为主的日用品返回西藏。运输工具主要是骡马和牦牛等。

滇西茶马古道的运输路线


滇西茶马古道是唐宋以来至民国时期,汉藏之间进行茶马交换而形成的一条交通要道。路线有两条,塘房村是位于从南线普洱到大理一路的小村庄。当年茶马古道最盛时期,每天来往塘房的人像排队一样经过。

据《滇南新语》记载,明代凤庆手工制作的太平茶、玉皇阁茶,色香味可与龙井茶媲美。到20世纪30年代末,凤庆的茶叶商号发展到20多家,凤庆茶由马帮沿顺下线倾销各地。无论走哪条路,都必须经过塘房。

由于塘房交通位置重要,直至民国始终是中外客商汇聚的繁华村庄。1938年秋,中国原有的红茶产区在日军侵华时期沦陷。为换取外汇支援抗战军需,中国茶叶贸易股份公司派茶叶专家冯绍裘到云南开辟新的红茶生产基地。经多方考察,冯绍裘终在凤庆觅得制作上乘红茶的鲜叶,着手试制云南红茶并一举成功,定名为滇红.首批滇红通过凤庆、塘房、鲁史古道、祥云,从滇缅公路运到昆明,再装进木箱铝罐,转运香港出口,在伦敦以每磅800便士的最高价格售出,立即引起世界茶界的轰动,鲁史古道也成为那段日子唯一驮运过红茶的茶马古道。

云南普洱“茶马古道”分布路线


清雍正十三年(1735)思茅设驿,专开从到易武的茶马道,此道从思茅向南行,经黄草霸—卡房—高酒房—勐班—补连—补岗—椅邦—曼拱—曼乃—镇越易武,行程七天,全长535华里,是思茅通往勐腊、易武、倚邦、曼拱、革登等普洱六大茶山的茶马通道,清朝廷上贡的(女儿红)就是从这条驿道运出的,这是一条有一.五公尺宽的石铺大道,它沿着原始蜜林遮盖的山岗竹头,绕着重重唆岭,从思茅通到勐腊易武,这条茶马道用的石头,全是河里的硬沙石,思茅县志办姜定忠先生考查过,小石如方斗大,大石宽三十多公分,长一公尺多,重2-3公斤,而路边连一个石子都没有,石头全部是从其他地方抬来镶起来的。

据史料中载:民国3年(1914),普思沿边行政总局局长柯树动招佣临时工程队修开,当时百性称它为“柯家大道”。这条茶马道经过的(卡房),海拔为1527公尺,是当时设在这里的一个检查站,由内地或六大茶山出进马帮驮运的茶叶货物等都要检查,交纳关税,才可以走,故得此地名:“卡房”,而过去就是高酒房是路途上的食缩地,海拔为1530公尺,山高水甜,用这里的水烤出来的酒,滋味高,酒度浓,加上此地不沾村,成了过路茶马商帮必缩之地,赶马的或行卖商人到了这里,牛马一歇,先要一碗热茶下肚,再要上一瓶老酒,几碟小菜,主人发了才,盖了一栋雕龙书凤的青砖白瓦四合楼院,被人称(高酒房),因此,高酒房也就成了这茶马道上的地名。普洱澜沧茶马商道:

民国时期,思茅到澜沧的驿站,从思茅向西南行,经整碗—翠云—糯扎—火烤寨—油炸房—锦章—澜沧,路称七天,470华里,从澜沧雪林出境可至面甸腊戍。从澜沧—勐连—芒信出境至面甸万霍道,由澜沧至西盟出境于面甸大道小径相接,是边贸传统商道,民国时期,澜沧景遇茶山是普洱茶产区之一,年产茶叶800多担,外地商人赶着马帮从思茅到澜沧景遇茶山购茶叶达到昆明,西藏或面甸销售。

普洱江城茶马道:

民国时期,思茅至江城的茶马商道,从思茅向东南行,经倚象霸—石高箐—曼克老—营盘山—阿树—江城,七个马站,400华里,从江城出口茶叶的商道是由江城李仙江坝留渡口顺江而下至越南莱州,水路约200华里,行程五天,可直达港口海防,再海运香港,从江城到几个邻县和老挝勐鸟、越南莱州的驿道里程和茶商马帮站口,据《江城县志》载,有以下几条:

1、由江城到墨江520华里,计八个马站;江城勐烈街—河口—半边寨—曼兴—龙塘街—三星街—着落—墨江县城,

2、由江城到普洱420华里,计六个马站;江城勐烈街—三家村—丫口寨—曼兴—铁厂河—草皮街—普洱县城。

3、由江城到镇越易武350华里;计五个马站:江城勐烈街—阿树—曼汗—曼乃—曼丽—易武。4、由江城到老挝勐鸟120华,计二个马站。5、江城勐烈街—大路边—老挝勐鸟。

更多茶马古道内容请访问

网普洱茶爱好者乐园

茶马古道与茶文化传播


在茶叶历史上,茶叶文化由内地向边疆各族的传播,主要是由于两个特定的茶政内容而发生的,这就是榷茶和茶马互市(也称茶马交易)。

榷茶的意思,就是茶叶专卖,这是一项政府对茶叶买卖的专控制度。榷茶,最早起于唐代。

到了宋初,由于国用欠丰,极需增加茶税收入,其次,也为革除唐朝以来茶叶自由经营收取税制的积弊,便开始逐步推出了榷茶制度和边茶的茶马互市两项重要的国策。

⑴茶马交易

茶马交易,最初见于唐代。但未成定制。就是在宋朝初年,内地向边疆少数民族购买马匹,主要还是用铜钱。但是这些地区的牧民则将卖马的铜钱渐渐用来铸造兵器。因此,宋朝政府从国家安全和货币尊严考虑,在太平兴国八年,正式禁止以铜钱买马,改用布帛、茶叶、药材等来进行物物交换,为了使边贸有序进行,还专门设立了茶马司,茶马司的职责是掌榷茶之利,以佐邦用;凡市马于四夷,率以茶易之。《宋史职官志》)

在茶马互市的政策确立之后,宋朝于今晋、陕、甘、川等地广开马市大量换取吐蕃、回纥、党项等族的优良马匹,用以保卫边疆。到南宋时,茶马互市的机构,相对固定为四川五场、甘肃三场八个地方。四川五场主要用来与西南少数民族交易,甘肃三场均用来与西北少数民族交易。元朝不缺马匹,因而边茶主要以银两和土货交易。到了明代初年,茶马互市再度恢复,一直沿用到清代中期,才渐渐废止。

⑵茶入吐蕃

茶入吐蕃的最早记载是在唐代。唐代对吐蕃影响汉族政权的因素一直非常重视,因为与吐蕃的关系如何,直接影响到丝绸之路的正常贸易,包括长安到西域的路线,及由四川到云南直至境外的路线和区域。因为这些路线和区域都在吐蕃的控制和影响之下。

唐代的文成公主进藏,就是出于安边的目的,于此同时,也将当时先进的物质文明带到了那片苍古的高原。据《西藏日记》记载,文成公主随带物品中就有茶叶和茶种,吐蕃的饮茶习俗也因此得到推广和发展。到了中唐的时候,朝廷使节到吐蕃时,看到当地首领家中已有不少诸如寿州、舒州、顾渚等地的名茶。中唐以后,茶马交易使吐蕃与中原的关系更为密切。

⑶茶入回纥

回纥是唐代西北地区的一个游牧少数民族,唐代时,回纥的商业活动能力很强,长期在长安的就有上千人,回纥与唐的关系较为平和,唐宪宗把女儿太和公主嫁到回纥,玄宗又封裴罗为怀仁可汗。

《新唐书陆羽传》中载:羽嗜茶,著经三篇,言茶之源、之法、之具尤备,天下益知饮茶矣其后尚茶成风,时回纥入朝始驱马市茶。回纥将马匹换来的茶叶等,除了饮用外,还用一部分茶叶与土耳其等阿拉伯国家进行交易,从中获取可观的利润。

⑷茶入西夏和辽

西夏王国建立于宋初,成为西北地区一支强大的势力。西夏国的少数民族主要是由羌族的一支发展而成的党项族。宋朝初期,向党项族购买马匹,是以铜钱支付,而党项族则利用铜钱来铸造兵器,这对宋朝来讲无疑具有潜在的威胁性,因此,在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3年)宋朝就用茶叶等物品来与之作物物交易。

至1038年,西夏元昊称帝,不久便发动了对宋战争,双方损失巨大,不得已而重新修和。但宋王朝的政策软弱,有妥协之意。元昊虽向宋称臣,但宋送给夏的岁币茶叶等,则大大增加,赠茶由原来的数千斤,上涨到数万斤乃至数十万斤之多。

北宋时期,在与西夏周旋的同时,宋朝还要应付东北的契丹国的侵犯。916年阿保机称帝,建契丹国后,以武力夺得幽云十六州,继而改国号称辽。辽军的侵略野心不断扩大,1044年,突进到澶州城下,宋朝急忙组织阻击,双方均未取得战果,对峙不久,双方议和,这就是历史上有名?quot;澶渊之盟。议和结果是,辽撤兵,宋供岁币入辽,银10万两,绢20万匹。此后,双方在边境地区开展贸易,宋朝用丝织品、稻米、茶叶等换取辽的羊、马、骆驼等。

⑸茶入金

宋政和四年辽天庆四年(1114年),女真族完颜阿骨打以二千五百人誓师反辽,首战克宁江州(今吉林扶余东石城子),继而大破辽都统萧嗣先于鸭子河(松花江一段),北出河店(今黑龙江肇源西)。时女真兵已有万人。1115年,完颜阿骨打称帝,改名旻,国号大金。

女真建金国后,宋朝便与之夹攻辽,并订下归地协议,1120年金与辽绝,破辽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1124年西夏亦向金称臣,1125年,辽亡,金的势力越来越大,原先与宋的一些协议,或大打折扣,或根本不予履行。1125年10月,索性下诏攻宋。1126年金兵逼至黄河北岸,同年闰十一月,京师被攻破,金提出苛刻议和条件,宋钦宗入金营求和,金又迫使宋徽宋、皇子、贵妃等赴金营。最后掠虏徽、钦二宗及后妃宗室等北撤,北宋自此结束。

金朝以武力不断胁迫宋朝的同时,也不断地从宋人那里取得饮茶之法,而且饮茶之风日甚一日。金朝虽然在战场上节节胜利,但是对炽烈的饮茶之风却十分担忧。因为所饮之茶都是来自宋人的岁贡和商贸,而且数量很大。当时,金朝上下竟啜,农民尤甚,市井茶肆相属,而文人们饮茶与饮酒已是等量齐观。茶叶消耗量的大增,对金朝的经济利益乃至国防都是不利的。于是,金朝不断地下令禁茶。禁令虽严,但茶风已开,茶饮深入民间。茶饮地位不断提高,如《松漠记闻》载,女真人婚嫁时,酒宴之后,富者遍建茗,留上客数人啜之,或以粗者煮乳酪。同时,汉族饮茶文化在金朝文人中的影响也很深,如党怀英所作的《青玉案》词中,对茶文化的内蕴有很准确的把握。

茶马古道与茶文化的传播


在茶叶历史上,茶叶文化由内地向边疆各族的传播,主要是由于两个特定的茶政内容而发生的,这就是榷茶和茶马互市(也称茶马交易)。

榷茶的意思,就是茶叶专卖,这是一项政府对茶叶买卖的专控制度。榷茶,最早起于唐代。

到了宋初,由于国用欠丰,极需增加茶税收入,其次,也为革除唐朝以来茶叶自由经营收取税制的积弊,便开始逐步推出了榷茶制度和边茶的茶马互市两项重要的国策。

⑴茶马交易

茶马交易,最初见于唐代。但未成定制。就是在宋朝初年,内地向边疆少数民族购买马匹,主要还是用铜钱。但是这些地区的牧民则将卖马的铜钱渐渐用来铸造兵器。因此,宋朝政府从国家安全和货币尊严考虑,在太平兴国八年,正式禁止以铜钱买马,改用布帛、茶叶、药材等来进行物物交换,为了使边贸有序进行,还专门设立了茶马司,茶马司的职责是掌榷茶之利,以佐邦用;凡市马于四夷,率以茶易之。《宋史职官志》)

在茶马互市的政策确立之后,宋朝于今晋、陕、甘、川等地广开马市大量换取吐蕃、回纥、党项等族的优良马匹,用以保卫边疆。到南宋时,茶马互市的机构,相对固定为四川五场、甘肃三场八个地方。四川五场主要用来与西南少数民族交易,甘肃三场均用来与西北少数民族交易。元朝不缺马匹,因而边茶主要以银两和土货交易。到了明代初年,茶马互市再度恢复,一直沿用到清代中期,才渐渐废止。

⑵茶入吐蕃

茶入吐蕃的最早记载是在唐代。唐代对吐蕃影响汉族政权的因素一直非常重视,因为与吐蕃的关系如何,直接影响到丝绸之路的正常贸易,包括长安到西域的路线,及由四川到云南直至境外的路线和区域。因为这些路线和区域都在吐蕃的控制和影响之下。

唐代的文成公主进藏,就是出于安边的目的,于此同时,也将当时先进的物质文明带到了那片苍古的高原。据《西藏日记》记载,文成公主随带物品中就有茶叶和茶种,吐蕃的饮茶习俗也因此得到推广和发展。到了中唐的时候,朝廷使节到吐蕃时,看到当地首领家中已有不少诸如寿州、舒州、顾渚等地的名茶。中唐以后,茶马交易使吐蕃与中原的关系更为密切。

⑶茶入回纥

回纥是唐代西北地区的一个游牧少数民族,唐代时,回纥的商业活动能力很强,长期在长安的就有上千人,回纥与唐的关系较为平和,唐宪宗把女儿太和公主嫁到回纥,玄宗又封裴罗为怀仁可汗。

《新唐书陆羽传》中载:羽嗜茶,著经三篇,言茶之源、之法、之具尤备,天下益知饮茶矣其后尚茶成风,时回纥入朝始驱马市茶。回纥将马匹换来的茶叶等,除了饮用外,还用一部分茶叶与土耳其等阿拉伯国家进行交易,从中获取可观的利润。

⑷茶入西夏和辽

西夏王国建立于宋初,成为西北地区一支强大的势力。西夏国的少数民族主要是由羌族的一支发展而成的党项族。宋朝初期,向党项族购买马匹,是以铜钱支付,而党项族则利用铜钱来铸造兵器,这对宋朝来讲无疑具有潜在的威胁性,因此,在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3年)宋朝就用茶叶等物品来与之作物物交易。

至1038年,西夏元昊称帝,不久便发动了对宋战争,双方损失巨大,不得已而重新修和。但宋王朝的政策软弱,有妥协之意。元昊虽向宋称臣,但宋送给夏的岁币茶叶等,则大大增加,赠茶由原来的数千斤,上涨到数万斤乃至数十万斤之多。

北宋时期,在与西夏周旋的同时,宋朝还要应付东北的契丹国的侵犯。916年阿保机称帝,建契丹国后,以武力夺得幽云十六州,继而改国号称辽。辽军的侵略野心不断扩大,1044年,突进到澶州城下,宋朝急忙组织阻击,双方均未取得战果,对峙不久,双方议和,这就是历史上有名?quot;澶渊之盟。议和结果是,辽撤兵,宋供岁币入辽,银10万两,绢20万匹。此后,双方在边境地区开展贸易,宋朝用丝织品、稻米、茶叶等换取辽的羊、马、骆驼等。

⑸茶入金

宋政和四年辽天庆四年(1114年),女真族完颜阿骨打以二千五百人誓师反辽,首战克宁江州(今吉林扶余东石城子),继而大破辽都统萧嗣先于鸭子河(松花江一段),北出河店(今黑龙江肇源西)。时女真兵已有万人。1115年,完颜阿骨打称帝,改名旻,国号大金。

女真建金国后,宋朝便与之夹攻辽,并订下归地协议,1120年金与辽绝,破辽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1124年西夏亦向金称臣,1125年,辽亡,金的势力越来越大,原先与宋的一些协议,或大打折扣,或根本不予履行。1125年10月,索性下诏攻宋。1126年金兵逼至黄河北岸,同年闰十一月,京师被攻破,金提出苛刻议和条件,宋钦宗入金营求和,金又迫使宋徽宋、皇子、贵妃等赴金营。最后掠虏徽、钦二宗及后妃宗室等北撤,北宋自此结束。

金朝以武力不断胁迫宋朝的同时,也不断地从宋人那里取得饮茶之法,而且饮茶之风日甚一日。金朝虽然在战场上节节胜利,但是对炽烈的饮茶之风却十分担忧。因为所饮之茶都是来自宋人的岁贡和商贸,而且数量很大。当时,金朝上下竟啜,农民尤甚,市井茶肆相属,而文人们饮茶与饮酒已是等量齐观。茶叶消耗量的大增,对金朝的经济利益乃至国防都是不利的。于是,金朝不断地下令禁茶。禁令虽严,但茶风已开,茶饮深入民间。茶饮地位不断提高,如《松漠记闻》载,女真人婚嫁时,酒宴之后,富者遍建茗,留上客数人啜之,或以粗者煮乳酪。同时,汉族饮茶文化在金朝文人中的影响也很深,如党怀英所作的《青玉案》词中,对茶文化的内蕴有很准确的把握。

茶叶的全球传播路线图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一篇《茶叶的全球传播路线图》,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原产于中国的茶叶,漂洋过海后,演变为日本的抹茶、英国的红茶,并且重新进入中国。在当今中国的街头巷尾,随处可见抹茶糕点、抹茶饮料、英式红茶等饮料及食品。面对着琳琅满目的茶叶制品,我们可以深切地体会到一个道理:文化只有经过交流,才会更加丰富多彩。

茶叶与日本国粹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茶文化源远流长。到了唐朝,饮茶之风已经兴起,茶叶成为生活日用品。在此基础上,唐代名士陆羽写出了世界历史上第一部专门研究茶叶的著作《茶经》。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茶叶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传播到世界各地,并对其他国家产生了重大影响。

日本原先既无茶树,也无饮茶的习惯。唐代,日本掀起了学习中国文化的高潮,大批日本使节、僧侣扬帆渡海,前来中国学习文化,并把中国文化带回到日本。在这样的背景下,饮茶的方法和茶树的种籽也就传到了日本。崇尚唐朝文化的嵯峨天皇(810年—824年,年号弘仁)就非常喜好饮茶,他不仅下令种植茶树,而且还像唐朝士人那样品茶作诗,抒发雅兴,留下了“吟诗不厌捣香茗,乘兴偏宜听雅弹”的诗句。当时日本人饮茶的方式,也与陆羽在《茶经》中所介绍的一样,即先将茶叶加工成茶饼进行保存,喝茶时将茶饼碾成粉末,放入沸水中烹煮,而且往往要加入盐等调味品。所以诗中有“捣香茗”之句。在嵯峨天皇的大力推动下,日本贵族中出现了模仿中国人品茶的风潮,后人称其为“弘仁茶风”。

但弘仁茶风仅在上流社会中盛行,而没有扎根到社会底层,所以嵯峨天皇去世后,饮茶之风就在日本急剧衰退了。300多年后,一个名叫荣西的日本僧人来到宋朝统治下的中国。此时的中国,不仅饮茶之风已经广泛普及,而且饮茶的方式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例如,不再将茶叶放在水中直接烹煮,而是采用“点茶”的方法,即先把茶叶末放于茶碗中,然后注入沸水,再用茶匙搅拌。此外,社会上还流行品评茶叶质量及烹茶技艺的娱乐活动,称为“斗茶”。在这样的背景下,荣西于1168年、1187年两次渡海入华,到过明州(今浙江宁波)、杭州、天台山等地。荣西离开中国时,将中国的茶种带回日本,种植在好几个地方。荣西晚年还用汉文写了《吃茶养生记》一书,其中许多内容引自宋朝的《太平御览》。《吃茶养生记》是日本历史上第一部关于茶叶的专著,荣西在书中将茶叶称为“养生之仙药”“延龄之妙术”,并且介绍了宋朝的蒸青抹茶制作方法和饮茶方法。许多学者认为,现代日本茶道中所用的抹茶,最初就是由荣西从中国引入的。在荣西等人的大力推动下,饮茶之风在日本的僧人及贵族中再度兴起,并且不断向社会下层扩散。

中国的茶、饮茶方式、斗茶风气、茶具等传入日本后,逐渐与日本本土文化相结合,到了16世纪,形成了日本独特的茶文化——茶道。茶道追求“和、敬、清、寂”的精神境界,数百年来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日本文化的一个象征。不过,日本茶道实际上是中日文化交流的结晶,如果没有中国茶树及茶文化的引入,茶道这个日本的国粹也就无从谈起了。

茶叶与英国习俗

欧洲人是在16世纪开始获知茶叶的,但最初向欧洲介绍茶叶的并不是那些初到中国沿海的葡萄牙人,而是一位名叫拉木学的意大利学者,尽管他本人并没有见过茶叶。拉木学在1559年出版的一部书中写道,根据一个波斯人的说法,中国出产一种被称为茶的植物,用水烹煮,可治多种疾病。而最早将茶叶输入欧洲的则是荷兰人,时间大约在1610年。茶叶引入荷兰后,饮茶随之而起。荷兰是欧洲最早开始出现饮茶之风的国家。到了17世纪中期,饮茶在荷兰已经比较流行了。

16世纪末17世纪初,英国人通过翻译其他欧洲人的著作而开始认识茶叶。1615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派驻日本的一位职员,写信给澳门的一位同事,请他代购“一罐上等好茶”。这可能是最早提到茶叶的英国人。17世纪中期,茶叶已通过各种途径输入英国。1657年,英国伦敦的一家咖啡店打出这样的招牌:在英国,由于茶叶“非常稀罕,十分珍贵,每磅售价高达6—10英镑,所以一直以来都被视为高贵奢华的象征,只有王公贵族才能享用”;“从现在起,本店首次向公众出售茶叶及茶叶饮品”,“价格仅为每磅16—50先令”。这块招牌还说,中国茶叶“有益健康,老少咸宜”,并且列出了茶叶的10多项功效,包括提神明目,健肝养胃,益肾利尿,增强记忆,促进消化,治疗头痛,预防疟疾,等等。由此可见,茶叶在当时主要被视作药物。正因为如此,伦敦的一家咖啡馆于1658年9月30日在报纸上刊登广告时,强调茶叶是“所有医生推崇的美妙饮料”。这也是英国历史上第一则登在报纸上的茶叶广告。

正当饮茶之风在英国盛行起来的时候,1662年,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嫁给了英国国王查理二世。凯瑟琳是英国第一位喜好饮茶的王后,她使饮茶成为宫廷生活的一部分。也正因为如此,英国东印度公司于1664年特地精选了一批茶叶进献给英国国王。在凯瑟琳的倡导下,英国女子也以饮茶为时尚。这样,饮茶之风以更快的速度风靡英国。

在英国,茶叶最初是在咖啡店中出售的。1717年,第一家专门的茶馆在伦敦诞生,名为“金色里昂”。与兼售茶叶的咖啡馆不同的是,“金色里昂”同时招待男女客人。一位作家曾这样写道:这家茶馆“淑女云集,细细品尝小杯中的美妙饮料”。此后,类似的茶馆纷纷出现,吸引了更多的男女。1722年,一个英国人赞誉说:“在我国引入的所有食品或药品中,茶叶是最佳、最令人愉悦、最安全的植物。”

18世纪前期,茶叶已由奢侈品转变为大众饮品,进入了寻常百姓之家。饮茶成了英国人的日常习惯,英国因此而成为“饮茶王国”。19世纪中期,饮用下午茶的风尚在英国蔓延,最终发展成英国人生活习俗与文化传统的组成部分。不过,由于自然及文化的原因,英国人更偏爱经过发酵的红茶。他们还喜欢在茶中添加糖和牛奶,从而调制出别具英伦风味的茶饮。

茶叶与美国革命

哥伦布发现美洲后,西班牙人、法国人、荷兰人等纷纷横渡大西洋,踏上北美洲,建立起殖民地。英国人是从17世纪开始大规模移居北美洲的。到了18世纪前半期,形成了13个英属殖民地。来自英国的移民,不仅带来了母国的饮茶习惯,而且开始经营茶叶贸易。由于茶叶逐渐成为北美殖民地居民的日用消费品,英国政府因此而将茶叶视为重要的税源。1767年,英国议会通过《汤姆逊税法》,决定在北美各港口对众多从外国进口的货物进行征税,其中包括茶叶。该税法引起了北美殖民地居民的激烈反抗。1770年,英国议会被迫废除《汤姆逊税法》,但保留对进口茶叶征税。结果导致茶叶走私的猖獗,大量茶叶从荷兰被偷运到北美殖民地。

18世纪,英国东印度公司垄断了中英之间的茶叶贸易。东印度公司先将茶叶从中国运到英国,然后由英国或北美的中间商转运到北美殖民地,并向政府交纳高额税收。而在全球茶叶贸易的竞争中,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劲敌是荷兰人。1772年,英国东印度公司面临着严重的财务危机,库存的茶叶大量积压。为了挽救东印度公司,英国议会于1773年通过了《茶叶法》,允许东印度公司不通过中间商,直接向北美销售茶叶,并对每磅茶叶仅征收3便士的进口税。《茶叶法》出台的目的,是要降低茶叶在北美市场的销售价格,从而击败来自荷兰的茶叶。按理说,《茶叶法》可以使北美殖民地人民享受到更加便宜的茶叶。但北美殖民地人民却担心,英国东印度公司以垄断茶叶销售为开端,进而逐步垄断其他商品在北美的销售;更加重要的是,英国议会通过诱使殖民地人民接受《茶叶法》,进而接受英国议会对殖民地的立法权和征税权。

这样,《茶叶法》引起了北美殖民地人民的强烈不满。纽约、费城等地民众建立起“自由之子社”之类的组织,以抵制从英国进口的茶叶。这些组织还宣布:任何参与或协助运输、销售东印度公司茶叶的人都是“自由的敌人”。波士顿等地的妇女则宣誓,坚决拒绝饮用茶叶。各地严禁茶叶,即使是想购买一点用作药物,也需要得到“自由之子社”的批准。根据保存下来的一份档案,一位妇女“由于年迈体弱”而获准“购买1磅武夷茶”。当时纽约的一个商人甚至写道:“人们宁愿购买毒药,也不愿购买茶叶。”无辜的中国茶叶,简直成了英国政府的替罪羊。

1773年12月16日夜,一群波士顿居民化装成印第安人,登上三艘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船只,将船上所载茶叶全部倾入海中,使波士顿港成了“茶海”。这就是著名的“波士顿倾茶事件”。其他城市的民众纷纷仿效波士顿的做法,或拒绝东印度公司的运茶船上岸,或焚毁船上的茶叶,从而将反英斗争推向新的高潮。

波士顿倾茶事件,点燃了美国独立战争的导火线。1775年,美国独立战争爆发。1776年,《独立宣言》发表,美国宣布脱离英国独立。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这样,在太平洋的东海岸,出现了一个全新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而来自太平洋西海岸的茶叶在其中起了独特的作用。

关于本文《茶叶的全球传播路线图》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