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红茶文化传播

发布时间 : 2021-11-28
传播茶文化 如何传播茶文化 茶文化传播方向

传播茶文化。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俄罗斯红茶文化传播”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俄罗斯人第一次接触茶的时间是在1567年,当年到过中国的两位哥萨克首领彼得罗夫和亚雷舍夫曾经描述过一种不知名的稀奇的中国饮品,这种饮品在当时的西伯利亚东南部及中亚地区已经比较普及,但可能因为哥萨克首领的描述没有引起沙皇贵族的注意,因此,这段历史也就鲜为人知了。

俄罗斯有着不同的饮茶习俗。从饮茶形式上来看,中国人饮茶一向是香茗一杯,细品慢饮;俄罗斯人喝茶,则伴以大盘小碟的茶点。从功能上看,中国人饮茶多为解渴、提神亦或消遣、待客;俄罗斯人喝茶则常常为三餐外的零嘴或往往就替代了三餐中之一餐。当然,喝茶之际谈天说地是必不可少的,俄罗斯人把饮茶当成一种交际方式,饮茶之际达到一种最好的沟通效果,而独自饮茶则可以给自己一个沉思默想的机会,进行一种我与我的交流。

俄国人喝茶,常伴以大盘小碟的蛋糕、烤饼、馅饼、甜面包、饼干、糖块、果酱、蜂蜜等等茶点。从饮茶的品种来看,俄国人更喜欢喝甜茶,喝红茶时习惯于加糖、柠檬片,有时也加牛奶。因而,在俄罗斯的茶文化中糖和茶密不可分。

俄罗斯红茶的口味较浓,故茶叶量要多一些。然后将红茶放入壶内并冲入沸腾的热开水。冲泡好之后,将红茶倒入杯中。加入果酱,最好选用带有颗粒的果酱,以增加视觉效果。另外可加入柠檬片、朗姆酒或白兰地,使红茶更富风味。

俄罗斯红茶的特色是在红茶中添加果酱,使红茶中充满果香,同时利用水果中的果酸,去除红茶中的涩味。英国人也将添加了柠檬的红茶,称之为俄罗斯红茶。

俄罗斯人很好的运用了红茶温和性格的特征,他们在红茶中加入水果、牛奶等冲淡红茶的苦涩,让红茶变得更加的香醇诱人。

cy316.com编辑推荐

俄罗斯茶文化:茶炊煮出甜茶香


俄罗斯是从16世纪才开始接触中国的茶叶,到17世纪后期,饮茶的风气才逐渐蔓延开来,普及到了各个阶层。但是,不同的民族对待同样的事物都有自己不同的做法,中俄两国在饮茶这件事情上也产生了很多不同,尽管俄罗斯人饮茶的历史不算太长,但茶在俄罗斯民族文化中却占有重要的位置。本期异域茶情我们将走进俄罗斯去感受它所拥有的独特茶文化。

俄罗斯茶文化:茶炊煮出甜茶香

饮茶方式

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饮茶习俗。从饮茶形式上来看,中国人饮茶一向是香茗一杯,细品慢饮;俄罗斯人喝茶,不是为了解渴,也不是为了待客或消遣,他们喝茶时一定要伴以大盘小碟的蛋糕、烤饼、馅饼、甜面包、饼干、糖块、果酱、蜂蜜等茶点,将饮茶作为佐餐的重要部分;当然,喝茶之际谈天说地是必不可少的,俄罗斯人把饮茶当成一种交际方式,饮茶之际达到一种最好的沟通效果,而独自饮茶则可以给自己一个沉思默想的机会,进行自我反省与交流。

俄罗斯人喜欢喝红茶,对我国的茉莉花茶也十分感兴趣。他们将红茶称做黑茶,因为他们喝茶是越酽越好,而红茶浓酽,近似黑色,故称黑茶。从饮茶的味道看,俄罗斯人更喜欢喝甜茶,喝红茶时习惯于加糖、柠檬片,有时也加牛奶;因而,在俄罗斯的茶文化中糖和茶密不可分。

从饮茶的具体方式看,俄罗斯人喝甜茶有三种方式:一是把糖放入茶水里,用勺搅拌后喝;二是将糖咬下一小块含在嘴里喝茶;三是看糖喝茶,既不把糖搁到茶水里,也不含在嘴里,而是看着或想着糖喝茶,第一种方式最为普遍,第二种方式多为老年人和农民接受,第三种方式其实常常是指在没有糖的情形下,喝茶人意念当中想着糖,一边品着茶,结果是似乎也品出了茶里的甜味,很有些望梅止渴的感觉。

特色茶炊

茶炊是俄罗斯茶文化的代表。俄国有无茶炊便不能算饮茶的说法。在古代俄罗斯,从皇室贵族到一介草民,茶炊是每个家庭必不可少的器皿,同时常常也是人们外出旅行郊游携带之物。如果有机会到俄罗斯家庭做客,你会发现在起居室的餐桌上都放着一个叫沙玛瓦特的精美茶炊,是用银、铜、铁等各种金属原料或陶瓷手工制成的,工艺水平相当高,这种独特的茶炊有着典型的俄罗斯风格,其历史可追溯到18世纪前半叶。

俄罗斯的能工巧匠们常将茶炊的把手、支脚和龙头雕铸成金鱼、公鸡、海豚和狮子等栩栩如生的动物形象。茶炊上还常镌刻着隽永的词句:火旺茶炊开,茶香客人尝;茶炊香飘风行客,云杉树下有天堂.其形状有锥形的、扇形的、圆形的、筒形的、花瓶形的、小酒杯形的,以及一些不规则形状的茶炊。中心部分是个直筒,用来放木炭烧开水,在直筒外部是装水的环形水桶。下端有个水龙头样的开关,用水时拧开水龙头就可以出水。这种茶炊有两种,一种是茶壶形的,将煮水和泡茶的用具合二为一;另一种是炉灶形的,将直筒分成几个部分,煮茶和煮水分别在不同的部分进行。如今更多使用的则是电茶炊,只用于煮开水,在茶壶或茶杯中泡茶。

在俄罗斯,每当主人将茶炊端到桌上,那茶香便飘得满屋生辉。尤其是在寒冷的冬季,窗外大雪纷飞,屋里炉火正红,坐上铜茶炊。一会儿便喷出蒸气,吱吱作响,再搭配桌上放着的面包、方糖、果酱及各种甜食,那种感觉真是好不惬意。

必备军粮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一提到军粮,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鱼、肉、蛋、奶等等。然而,在俄罗斯军队,茶叶和香烟也是必备的基本口粮。茶叶成为俄罗斯军队的基本口粮还得从俄罗斯与土耳其之间爆发的战争说起。俄罗斯军队在进军巴尔干的途中遭遇寒流,许多士兵被冻伤,不过凡是喜欢喝茶的士兵冻伤和患病的情况就很少。军队将领高层对此很奇怪。经过多次试验分析,他们得知,原来茶叶具有改善水质、解毒止渴、清心醒脑、提高肌力等功效。不仅如此,在蔬菜、水果缺少的情况下,它还可以补充人体每天必需的维生素。于是从1886年开始,俄罗斯军队就正式把茶叶列为军用食品,定量供给士兵,战时每人每天可达6克。

到了前苏联内战期间,尽管面临严重经济困难,但茶叶仍被作为军队战士每天必需的军需供应。后经不断改进,俄军把过去饮用的普通茶叶改制成由牛奶、黄油、食盐、糖与茶叶合成的茶砖。这种茶砖送到士兵手中时,已经被磨成粉末,冲上水之后,相当于蒙古族的奶茶。因此与其说俄军喝茶,不如说他们吃茶。

俄罗斯文化中的饮茶之道


历史源流历史上,茶从中国经西伯利亚直接传入俄罗斯,这一过程没有西欧国家的介入,据一些史书和百科全书的记载,俄罗斯人第一次接触茶是在1638年;当时,作为友好使者的俄国贵族瓦西里斯塔尔可夫遵沙皇之命赠送给蒙古可汗一些紫貉皮,蒙古可汗回赠的礼品便是4普特(约64公斤)的茶;品尝之后,沙皇即喜欢上了这种饮品,从此茶便堂尔皇之地登上皇宫宝殿,随后进入贵族家庭;从17世纪70年代开始,莫斯科的商人们就做起了从中国进口茶叶的生意。

清朝康熙皇帝在位的1679年,中俄两国签订了关于俄国从中国长期进口茶叶的协定。但是,从中国进口茶叶,路途遥远,运输困难,数量也有限;因此,茶在17、18世纪的俄罗斯成了典型的城市奢侈饮品,其饮用者的范围局限在上层社会的贵族、有钱人,喝茶则一度成了身份和财富的象征;直到18世纪末,茶叶市场才由莫斯科扩大到少数外省地区,如当时的马卡里叶夫,如今的下诺夫哥罗德地区;到19世纪初饮茶之风在俄国各阶层始盛行。

然而,事实上,有关史料证明,俄罗斯人第一次接触茶的时间还要早些,是在1567年;当年到过中国的两位哥萨克首领彼得罗夫和亚雷舍夫曾经描述过一种不知名的稀奇的中国饮品,这种饮品在当时的西伯利亚东南部及中亚地区已经比较普及;但可能因为哥萨克首领的描述没有引起沙皇贵族的注意,因此,这段历史也就鲜为人知了。

茶的选择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饮茶习俗。从饮茶形式上来看,中国人饮茶一向是香茗一杯,细品慢饮;俄国人喝茶,则伴以大盘小碟的蛋糕、烤饼、馅饼、甜面包、饼干、糖块、果酱、蜂蜜等等茶点;从功能上看,中国人饮茶多为解渴、提神亦或消遣、待客;俄国人喝茶则常常为三餐外的垫补或往往就替代了三餐中之一餐;当然,喝茶之际谈天说地是必不可少的,俄罗斯人把饮茶当成一种交际方式,饮茶之际达到一种最好的沟通效果,而独自饮茶则可以给自己一个沉思默想的机会,进行一种我与我的交流。

从饮茶的品种来看,中国人喜喝绿茶,俄罗斯人则酷爱红茶,有趣的是红茶在俄语是чёрныйчай,直译为黑茶;之所以称之为黑茶,似乎有合乎逻辑的道理:一来红茶在没泡入水中时呈黑色,二来俄罗斯人喜喝酽茶,浓浓的酽红茶也呈黑色;从饮茶的味道看,俄国人更喜欢喝甜茶,喝红茶时习惯于加糖、柠檬片,有时也加牛奶;因而,在俄罗斯的茶文化中糖和茶密不可分,人们用Спасибозачай-сахар(直译谢谢糖茶)来表示对主人热情款待的谢意,从饮茶的具体方式看,俄罗斯人喝甜茶有三种方式:一是把糖放入茶水里,用勺搅拌后喝;二是将糖咬下一小块含在嘴里喝茶;三是看糖喝茶,既不把糖搁到茶水里,也不含在嘴里,而是看着或想着糖喝茶,第一种方式最为普遍,第二种方式多为老年人和农民接受,第三种方式其实常常是指在没有糖的情形下,喝茶人意念当中想着糖,一边品着茶,结果是似乎也品出了茶里的甜味,很有些望梅止渴的感觉。

值得一提的是俄罗斯人还喜欢喝一种不是加糖而是加蜜的甜茶чайсмёдом。在俄国的乡村,人们喜欢把茶水倒进小茶碟,而不是倒人茶碗或茶杯,手掌平放,托着茶碟,用茶勺送进嘴里一口蜜后含着,接着将嘴贴着茶碟边,带着响声一口一口地吮茶,喝茶人的脸被茶的热气烘得红扑扑的,透着无比的幸福与满足。这种喝茶的方式俄语中叫用茶碟喝茶,有时代替蜜的是自制果酱,喝法与伴蜜茶一样,在18、19世纪的俄国乡村这是人们比较推崇的一种饮茶方式。

茶文化的内涵俄罗斯人重视饮茶,也就常常赋予饮茶以更多的文化内涵,从而使俄语里的茶(чай)一词有了更多的意义;俄罗斯人中常以пригласить(звать)начай(начашкучая)(请来喝杯茶)向友人发出作客的邀请,同时也是向对方表示友好诚意的一种最佳方式;另外,旧时俄国人有喝茶给小费的习惯,俄语里称之为даватьначай,后来俄语这一表达方式转义表示指在任何场合的付小费。

巴蜀茶文化传播


巴蜀常被称作为中国茶业和茶文化的摇篮。六朝以前的茶史资料表明,中国的茶业最初兴起于巴蜀。茶叶文化的形成,与巴蜀地区早期的政治、风俗及茶叶饮用有着密切的关系。

巴蜀产茶历史悠久,并且在先秦时期就以地方特产的名义将茶作为贡品。东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中载:“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于巴,爵之以子……丹、漆、茶、蜜……皆纳贡之”。

但巴蜀茶业在中国早期茶业史上的突出地位,直到西汉成帝时的王褒《僮约》中,才见诸记载。《僮约》中有“脍鱼鳖,烹荼尽具”、“武阳买荼,杨氏担荷”的内容。前一句反映了成都一带,在西汉时不但饮茶已成风尚,而且在地主富豪家里,还出现了专门的饮茶器具。后面的一句,则反映成都附近,由于茶的消费和贸易需要,茶叶已经商品化,还出现了一定的茶叶市场。三国魏张揖所著的《广雅》一书载“荆巴间采茶作饼,成以米膏出之,……用葱姜芼之”。反映出巴蜀地区特殊的制茶方法和饮茶方式。

汉魏以后,巴蜀的茶业进一步发展,种茶和饮茶的范围进一步扩大。西晋张载的《成都楼》诗中有“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的名句,说明茶在当时的地位,已居所有饮料之冠,而且茶的声誉也越来越大,饮茶之风向全国各地蔓延。

俄罗斯的介绍


俄罗斯的茶文化

俄罗斯饮茶的记载始于1567年,先受到上层贵族的宠爱,17世纪后期迅速普及到各个阶层。到19世纪,茶仪、茶礼、茶会、茶俗在俄罗斯文学作品中不断出现,茶字成了某些事物的代名词,连给小费也叫“给茶钱”。

在日常生活中,俄罗斯人每天都离不开茶。早餐时喝茶,一般吃夹火腿或腊肠的面包片、小馅饼。午餐后也喝茶,除了往茶里加糖外,有时加果酱、奶油、柠檬汁等。特别是在星期天、节日或洗过热水澡后,更是喜欢。他们把喝茶作为饮食的补充,喝茶时一定要品尝糖果、糕点、面包圈、蜂蜜和各种果酱。俄罗斯民族一向以“礼仪之邦”而自豪,许多家庭都有以茶奉客的习惯,当你到家中做客时,主人通常会问:“您想喝点什么,茶还是咖啡?”假如你选择喝茶,主人就会说:“我这就把茶煮上。”喝茶可谓是他们的一大嗜好。连只有1600多人的乌德赫人也请一般客人及所有旅行者喝茶。来客时喝茶,主人往往端上甜点心、大蛋糕、大馅饼等,一直喝到宾主满意为止。

俄罗斯人喜欢喝红茶,特别是格鲁吉亚红茶。他们对中国的茉莉花茶很感兴趣,认为这种茶香飘四溢、沁人心脾。各地还有不同风俗的茶会,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

俄罗斯饮茶十分考究,有十分漂亮的茶具:茶碟很别致,因喝茶时习惯将茶倒入茶碟再放到嘴边。茶具有的喜欢中国陶瓷的,有的喜欢玻璃杯的。但最习惯用茶炊煮茶喝,尤其是老年人。茶炊实际上是喝茶用的热水壶,装有把手、龙头和支脚。长期以来,茶炊是手工制作的,工艺颇为复杂。

直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工厂才大批生产茶炊。起初,茶炊的形状各式各样,有圆形的、筒形的、锥形的、扇形的,还有两头尖中间大的酷似橄榄状的大桶。驰名全国的图拉市茶炊,是用银、铜、铁等各种金属原料和陶瓷制成的。稍后,出现了暖水瓶似的保温茶炊,内部为三格,第一格盛茶,第二格盛汤,第三格还可盛粥。现在使用的电茶炊,形状近似金银质的奖杯。俄罗斯的能工巧匠们常将茶炊的把手、支脚和龙头雕铸成金鱼、公鸡、海豚和狮子等栩栩如生的动物形象。茶炊上还常镌刻着隽永的词句,“火旺茶炊开,茶香客人尝”;“茶炊香飘风行客,云杉树下有天堂”。

当主人将茶炊端到桌上,香飘居室满屋生辉。特别是冬季,窗外大雪纷飞,屋里炉火正红,坐上铜茶炊。一会儿便喷出蒸气,吱吱作响,桌上放着面包、方糖、果酱及各种甜食。俄罗斯人喝茶通常是用茶炊煮好茶,然后往杯中注入浓茶汁,再加开水,调到适当的浓度,饮茶的茶具一般很小,如同小酒杯一样,边倒边品尝边聊天,真是甜意浓浓,无话不谈。如果你想谈生意,此时正是大好时机。

茶文化传播新论


茶,如果没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传承,那就只能作为一种产品形式而存在。随着茶商的蜂拥崛起,茶营销的模式也层出不穷,但是在如今,茶商要想在茶行业中树立品牌形象,并使其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注重茶文化的传播。

中国文化与茶在历史发展中从来都是密不可分的。茶文化是一种具体物质到精神层面的升华,是从选茶、沏茶、品茶等习惯和中华文化内涵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征的文化现象。而今,人们在打造知名茶品牌的过程中,如果能够根据各自的文化特色,进一步挖掘并赋予茶产品以更新奇、更丰厚、更喜闻乐道的文化内涵,充分利用各自的地域文化作为载体树立起茶叶品牌。只有这样,它才能在茶行业走得更远、更久、更大、更强。

茶文化的市场形成,必须经过累积、沉淀、消化和吸收。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很多茶品牌将茶以便捷、迅速的方式来推广,这对于营造茶文化是无任何意义可言的。当然,茶文化传播也不是仅靠一些茶道培训、征文、摄影比赛就能达到效果的。它必须涵盖选茶、沏茶、品茶的行为过程中独有的文化特征,并能将这种文化特征与茶叶、茶具、茶盘、饮茶环境、泡茶方法等每一个因素综合起来传播。茶商在推行茶叶的同时,应向消费者传播茶叶的品评技法,并将顾客带入品茗的美好意境,获得更高层次的精神满足。

茶之所以历经千余年而仍兴盛不衰,其主要原因是,它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作为一种艺术文化形式在传播,除了传播它的实际价值,更应传播其内在精神价值。如今的茶行业,茶营销模式日新月异,而文化传播却始终被看做茶业突破性战略的重中之重。

俄罗斯与茶叶


4月7日,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在莫斯科哥尔克总统官邸接受央视《环球视线》主持人水均益的独家专访,在谈到中俄两国人民的友好关系时,梅德韦杰夫端起杯子喝了一口茶,并告诉水均益说:绿茶。当水均益问:您有特别喜欢的中国茶?梅德韦杰夫回答:爱喝龙井茶。梅德韦杰夫的这一小小举动,却是真实地反映了茶在中俄两国人民友好关系中的重要地位,也算是俄罗斯人民热爱饮茶的一个缩影。俄罗斯全称为俄罗斯联邦共和国,简称俄国,其地域跨亚欧两大洲,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与我国有超过4300公里边界线。中俄两国地理位置上是近邻,为两国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内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俄语茶叶一词,来源于中国,是毋庸置疑的。俄语茶叶和中文茶叶的发音很接近,俄语管茶叶叫恰--衣。听起来就是茶--叶的音儿。俄罗斯人已有400多年的饮茶历史,人均年消费茶叶超过1.3公斤,位居世界前列。俄罗斯在历史上也曾是茶叶生产大国与进口大国,这与他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1俄罗斯简况俄罗斯人的祖先是9至13世纪形成的古罗斯部族,1500年左右俄罗斯民族形成,随着沙皇俄国的对外扩张和领土的扩展,逐渐扩展、占据了现有的地域。俄罗斯联邦成立于1917年,1922年加入称为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简称苏联),1991年苏联解体,俄罗斯与其他一些国家成立独联体。就全俄罗斯而言,其国土位于寒带、亚寒带、温带几个气候带上,1月份平均气温为~1N50℃,7月份平均气温为1N25℃。降水偏少,年平均降水量仅为530毫米,绝大部分地区不适宜茶叶生长。俄罗斯本地产茶极少,主要集中在黑海边上的索契,年产量仅为1500吨左右;苏联时期,除索契产茶外,其茶叶主要产于格鲁吉亚(约占94%)、阿塞拜疆(约占4.5%)。在俄罗斯的茶叶发展历程中有近七十年是在苏联时期,且此时期在俄罗斯茶叶的发展中至关重要,因此本文将上述三地~并列入俄罗斯茶叶。2茶叶传入俄罗斯茶叶传人俄罗斯,可以分为作为饮品传人。文献记载最早是1567年从北京回去的哈萨克人向皇帝报告说中国有一种草制而能治病的饮料;1638年,莫斯科沙皇的使者瓦西里斯塔尔科夫奉派出使奥伊拉特蒙古阿尔登汗,回国时带了200包茶叶,这是中国茶叶首次公开出现于俄国首都。1679年,中国与俄罗斯签订了固定供应茶叶的协议,中国开始定期向俄罗斯供应茶叶,由骆驼商队和马帮由天津,经张家口汇集,过恰克图城,穿过蒙古运往俄国,其途径将近一万二千公里(这就是北方古丝绸之路)。1839年,俄国继英国之后成为最大的茶叶输入国--进口茶叶超过2724.3吨。另一作为茶叶生产技术的传人是随着明末清初我国茶叶生产技术大规模向国外发展之际传人的。1833年中国茶苗输入克里米亚,1848年再移植于高加索地区。19世纪50年代,位于黑海东部的格鲁吉亚开始有计划的发展茶业。俄国学习我国制茶开始于1884年。1883年,俄国从我国购买茶籽、茶苗,栽植于尼基特植物园内,由于自然条件不适合种茶,生长不好。1884年经过移植后开始采摘鲜叶,并依照我国制法,制成样茶。在中国茶传到俄罗斯的过程中,中国的茶叶技师刘俊周是功不可抹的。1888年,茶商波波夫来浙江宁波,聘请了茶师刘俊周和十名茶工去格鲁吉亚指导茶叶生产,1893年11月中国茶工到达高加索,在1896年合同期满的3年间,他们种植了80茶树,并且完全按照我国茶厂的样式建立一座小型茶厂,采用我国传统的制茶方法,正式开始茶叶生产。1897年刘俊周再次带领中国技工去巴统。一直到1924年回国。1893~1924年,在格鲁吉亚工作的30年里,刘俊周直接带领种植茶树230hm2,建立两座茶厂。刘俊周因工作成绩卓著,对俄罗斯的茶叶发展有功,1909年沙皇政府授予他三级勋章。1924年,被苏联政府授予劳动红旗勋章。3俄罗斯的茶叶生产俄罗斯的茶叶生产大致经历了沙皇俄国的试种阶段、1917~1990年的苏联大力发展阶段以及1991年以后的下滑恢复阶段。在沙皇统治时代,俄罗斯茶叶没有获得多大发展,自18481915年,全格鲁吉亚茶园面积只有915hm2。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巴统茶园变成战场,高加索的茶业大受摧残。十月革命后,孟什维克发动内战,格鲁吉亚茶业不仅停滞不前,而且日趋衰退,茶园面积减少至405英亩。战后,苏维埃政府向农民合作社和茶叶公司发放长期贷款,以购置制茶机器。并且自印度、斯里兰卡购进茶籽,廉价出售。茶园采摘鲜叶集中在茶厂制造,品质划一,成本降低,因而茶叶生产发展很快。1933年茶叶产量为790t,1942年产量为2万t,增长24.3倍,1968年茶叶产量猛增为5.6万t,其中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破坏影响数年,26年茶叶增长1.8倍;1979年产量为11.8万t,11年也增长1.1倍。1985年茶叶产量即达到了15.2万t。但在这之后,由于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核泄露事故,大批茶园遭受污染,使茶叶产量{车年下滑。

4俄罗斯的茶叶消费与贸易俄茶叶产销供不应求的矛盾是长期存在的,因此它一直是世界上主要的进口消费国家。19世纪以前俄国的茶叶主要由中国供给,19世纪30年代,中国年输俄茶叶约2000t。1862年后中俄茶叶贸易由单纯的陆路另行开辟了从广东出发的海路,经苏伊士运河到达俄国的敖德萨港。19世纪80年代,铁路修通之后,行程大大缩短,茶叶价格也大为降低。20世纪初(1900年)俄国年进口茶叶4.53万t,居世界第二,且进口数量持续增长。

在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及大战开始之前数年中俄国茶叶需求量极大,年消费量近8.62万吨。1917年十月革命以后,苏联茶叶市场顿告崩溃。1921年苏联开始重新成为茶叶消费大国。1925年苏联将茶叶贸易收归国家经营,收购机关~为茶叶托拉斯,总局设在莫斯科,另~为全俄消费合作社中央联合会,于1918年在莫斯科成立。1927年,茶叶托拉斯因营业机构耗费太大而停办,苏俄的全部茶叶贸易集中于全国茶叶消费合作社中央联合会。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期间,苏联进口茶叶几乎全部由中国输入,年输入数量在1~2万t之间,茶类主要有红茶和砖茶,也有少量花茶。六十年代起随着中苏关系的变化而减少,印度茶则乘虚而入。80年代起中国茶又恢复输往苏联,年销量在2万t左右。1985年起苏联政府在全范围内开展了~场反对酗酒运动,鼓励饮茶,以茶代酒。1986年茶叶进口上升到11万t,1989年起又突破20万t,以至市场上茶叶脱销,许多地方实行凭证供应,为此只得大幅度增加茶叶进口。1991年苏联解体,国家集中控制的茶叶进口体制以及国营茶场均处于瘫痪和解体状态。长期垄断茶叶进口的国营公司由于缺少资金和外汇,无力购买茶叶,1992年茶叶进口到货量仅能满足市场需要的一半。与此同时,俄罗斯的经济体制开始向市场经济转变。茶叶贸易再度发展,1993年,独联体国家进口茶叶11万t,一度在世界茶叶进口中排名第一。私营公司、外国公司、大型综合公司、新兴现代公司等多种成分纷纷参与茶叶的进口和销售。近年来,俄罗斯茶叶年消费量大约20万吨,价值2亿美元以上,99%以上的茶叶靠进口,进口茶中红茶占绝大部分,茶叶主要从印度、斯里兰卡、孟加拉国、印尼及中国等国家进口。此外,在高档茶叶中主要有英国、德国、芬兰等国的红茶、果茶、花茶等。中国茶在俄罗斯茶叶市场上并不占优势。

5俄罗斯的饮茶习惯俄罗斯从17世纪开始饮茶,到19世纪,这种饮料才开始盛行。俄罗斯人一日三餐离不开喝茶。俄罗斯人通常以红茶为主,也有不少人喜欢喝花茶。随着减肥风和保健风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俄罗斯人知道并开始尝试绿茶。俄罗斯百姓尤其是知识分子知道绿茶、花茶不加糖更有益健康,所以近年来各种绿茶、花茶、果茶、减肥茶等开始向红茶发起挑战。在俄罗斯,绿茶和红茶都放在有金属柄的玻璃杯里饮用。有人喜欢在饮啜一口茶前,要先把一块糖或一茶匙果酱放进嘴里。也有人喜欢把糖放在茶水里,再加上一些牛奶或乳皮、蜂蜜、果酱、香草等。俄罗斯人还在用膳时饮茶,边吃面包边饮茶,以茶当汤才能喝下干硬的面包片。俄罗斯人认为喝茶是人生的重要享受,也是交流信息、联络感情的重要手段。因此,俄罗斯的许多机关、企业、学校、厂矿都郑重其事地订出饮茶时间,好让大家饮茶。俄罗斯茶具最有名的是铜茶炊,俄罗斯的第一批铜茶炊是在18世纪初问世的。茶炊的主要产地在图拉市,因此有茶炊之都的美称。俄式茶炊是从蒙古人所用的火壶发展而来,这种茶炊下部有炉火,而且插在中部的~根内管可以保持水温。很浓的茶是在位于顶部的小茶壶中泡制的,并且可通过壶侧的水龙头中的热水进行稀释。俄式茶炊可保持茶温好几个小时,并且时刻能为任何数目的家庭成员和客人提供准备好了的茶水。在以前的俄国,无论贫富,每一个家庭里都有茶炊,即使出门旅行也随身带着它。茶炊还在政治生活中起过相当的作用。1996年,俄罗斯总统叶利钦谋求连任,他的竞选对手是俄罗斯共产党候选人久加诺夫。在相当长的~段时间里,久加诺夫的支持率领先于叶利钦总统,久加诺夫攻击叶利钦执政期间的弊病并要求叶利钦总统上电视与他公开辩论。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总统克林顿派出他的竞选班子的几员干将为叶利钦出谋划策,要求叶利钦回避政治及经济等领域而是在日常生活问题上击败久加诺夫。果然,不久叶利钦总统身穿睡衣,拿着一把精致的铜茶炊出现在电视上,一边倒茶一边谈笑风生:茶炊是俄罗斯人家庭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环,也是一种家庭乐趣,可是很多人大概不会忘记,在前苏联的独裁统治下,茶炊被作为一种资产阶级情调来批判,茶炊成了违禁品;今天,俄罗斯人民都能自由自在地在家里喝茶,毫无拘襄的畅谈时政,这难道不是一种进步吗?着果然有效。此后的民意测验中叶利钦支持率节节上升,最后以领先久加诺夫13个百分任总统。

俄罗斯人的泡茶饮茶习惯文化


俄罗斯是从16世纪才接触中国的茶叶,到17世纪后期,饮茶的风气逐渐蔓延开来。到俄罗斯家庭做客,你会发现在起居室的餐桌上都放着一个精美的大茶炊,叫“沙玛瓦特”,是用银、铜、铁等各种金属原料或陶瓷手工制成的,工艺水平相当高。形状有锥形的、扇形的、圆形的、筒形的、花瓶形的、小酒杯形的,以及一些不规则形状的茶炊。中心部分是个直筒,用来放木炭烧开水,在直筒外部是装水的环形水桶。下端有个水龙头样的开关,用水时拧开水龙头就可以出水。这种茶炊有两种,一种是茶壶型的,将煮水和泡茶的用具合二为一;另一种是炉灶型的,将直筒分别成几部分,煮茶和煮水分别在不同的部分进行。如今大多是用电茶饮,只用于煮开水,在茶壶或茶杯里泡茶。

俄罗斯人的饮茶方式与我们不同,他们喝茶不是为了解渴,也不是为了待客或消遣,而是喝茶时要吃些蛋糕、烤饼、甜面包、火腿、饼干、糖块、果酱、蜂蜜等茶点。这实际上是将饮茶作为一顿餐饮。

俄罗斯人喜欢喝红茶,对我国的茉莉花茶也感兴趣。他们将红茶称作黑茶,因为他们喝茶是茶越酽越好,而红茶太酽了,近似黑色,故称黑茶。俄罗斯人喝茶时一般是在茶汤里加些糖或蜂蜜,喝糖茶。这是他们最普遍的饮茶习惯。

他们喝茶用的茶杯很小,如同我国的酒杯。在俄罗斯乡下,人们喜欢用茶碟喝茶。喝茶时将茶汤舀在碟子里,口含一口蜂蜜,手托茶碟在嘴边,吮吸茶碟里的茶汤,喝得声音越响越觉得有滋有味。

中华茶文化的传播


中国茶文化渊源流长,它随着茶饮的普及扩展,不断地浸润着人们美好的心灵。随着历史的脚步,中华茶文化由内而外,由近及远地不断传播于中华大地各族人民,并披泽海外,闻名于世。

1、茶马古道与茶文化传播

在茶叶历史上,茶叶文化由内地向边疆各族的传播,主要是由于两个特定的茶政内容而发生的,这就是“榷茶”和“茶马互市”(也称茶马交易)。

“榷茶”的意思,就是茶叶专卖,这是一项政府对茶叶买卖的专控制度。“榷茶”,最早起于唐代。在唐文宗时,王涯为司空,兼任榷茶使,在大和九年(公元835年)十月,颁布榷茶令,但在十一月,王涯即被杀,榷茶刚刚诞生便夭折了。

到了宋初,由于国用欠丰,极需增加茶税收入,其次,也为革除唐朝以来茶叶自由经营收取税制的积弊,便开始逐步推出了榷茶制度和边茶的茶马互市两项重要的国策。

⑴茶马交易

茶马交易,最初见于唐代。但未成定制。就是在宋朝初年,内地向边疆少数民族购买马匹,主要还是用铜钱。但是这些地区的牧民则将卖马的铜钱渐渐用来铸造兵器。因此,宋朝政府从国家安全和货币尊严考虑,在太平兴国八年,正式禁止以铜钱买马,改用布帛、茶叶、药材等来进行物物交换,为了使边贸有序进行,还专门设立了茶马司,茶马司的职责是:“掌榷茶之利,以佐邦用;凡市马于四夷,率以茶易之。”(《宋史?职官志》)

在茶马互市的政策确立之后,宋朝于今晋、陕、甘、川等地广开马市,大量换取吐蕃、回纥、党项等族的优良马匹,用以保卫边疆。到南宋时,茶马互市的机构,相对固定为四川五场、甘肃三场八个地方。四川五场主要用来与西南少数民族交易,甘肃三场均用来与西北少数民族交易。元朝不缺马匹,因而边茶主要以银两和土货交易。到了明代初年,茶马互市再度恢复,一直沿用到清代中期,才渐渐废止。

⑵茶入吐蕃

茶入吐蕃的最早记载是在唐代。

唐代对吐蕃影响汉族政权的因素一直非常重视,因为与吐蕃的关系如何,直接影响到丝绸之路的正常贸易,包括长安到西域的路线,及由四川到云南直至境外的路线和区域。因为这些路线和区域都在吐蕃的控制和影响之下。

唐代的文成公主进藏,就是出于安边的目的,于此同时,也将当时先进的物质文明带到了那片苍古的高原。据《西藏日记》记载,文成公主随带物品中就有茶叶和茶种,吐蕃的饮茶习俗也因此得到推广和发展。到了中唐的时候,朝廷使节到吐蕃时,看到当地首领家中已有不少诸如寿州、舒州、顾渚等地的名茶。中唐以后,茶马交易使吐蕃与中原的关系更为密切。

⑶茶入回纥

回纥是唐代西北地区的一个游牧少数民族,唐代时,回纥的商业活动能力很强,长期在长安的就有上千人,回纥与的唐的关系较为平和,唐宪宗把女儿太和公主嫁到回纥,玄宗又封裴罗为怀仁可汗。

《新唐书?陆羽传》中载:“羽嗜茶,著经三篇,言茶之源、之法、之具尤备,天下益知饮茶矣……其后尚茶成风,时回纥入朝,始驱马市茶”。回纥将马匹换来的茶叶等,除了饮用外,还用一部分茶叶与土耳其等阿拉伯国家进行交易,从中获取可观的利润。

⑷茶入西夏和辽

西夏王国建立于宋初,成为西北地区一支强大的势力。西夏国的少数民族主要是由羌族的一支发展而成的党项族。宋朝初期,向党项族购买马匹,是以铜钱支付,而党项族则利用铜钱来铸造兵器,这对宋朝来讲无疑具有潜在的威胁性,因此,在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3年),宋朝就用茶叶等物品来与之作物物交易。

西夏初期与宋朝虽有所冲突,但总体上尚为友好,宋朝对其经济也多有优惠,朝廷经常赐赠银两、绢匹和茶叶、布帛等,一次赐赠,茶叶多的达数千斤。

至1038年,西夏元昊称帝,不久便发动了对宋战争,双方损失巨大,不得已而重新修和。但宋王朝的政策软弱,有妥协之意。元昊虽向宋称臣,但宋送给夏的岁币茶叶等,则大大增加,赠茶由原来的数千斤,上涨到数万斤乃至数十万斤之多。

北宋时期,在与西夏周旋的同时,宋朝还要应付东北的契丹国的侵犯。契丹族位于东北辽河上游,北魏时就同中原来往密切。唐末,不少汉人到契丹,带去了先进的文化,契丹人逐渐从游牧、渔猎生活发展到学会农业生产、织布、冶铁、煮盐和建筑,经济不断繁荣。但916年阿保机称帝,建契丹国后,以武力夺得幽云十六州,继而改国号称辽。辽军的侵略野心不断扩大,1044年,突进到澶州城下,宋朝急忙组织阻击,双方均未取得战果,对峙不久,双方议和,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澶渊之盟”。议和结果是,辽撤兵,宋供岁币入辽,银10万两,绢20万匹。此后,双方在边境地区开展贸易,宋朝用丝织品、稻米、茶叶等换取辽的羊、马、骆驼等。

辽从宋输入茶叶的同时,也引进了宋代的饮茶法,从近年出土的辽墓壁画中,便有辽人《煮茶图》等内容。

⑸茶入金

宋政和四年辽天庆四年(1114年),女真族完颜阿骨打以二千五百人誓师反辽,首战克宁江州(今吉林扶余东石城子),继而大破辽都统萧嗣先于鸭子河(松花江一段),北出河店(今黑龙江肇源西)。时女真兵已有万人。1115年,完颜阿骨打称帝,改名旻,国号大金。 

女真建金国后,宋朝便与之夹攻辽,并订下归地协议,1120年金与辽绝,破辽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1124年西夏亦向金称臣,1125年,辽亡,金的势力越来越大,原先与宋的一些协议,或大打折扣,或根本不予履行。1125年10月,索性下诏攻宋。1126年金兵逼至黄河北岸,同年闰十一月,京师被攻破,金提出苛刻议和条件,宋钦宗入金营求和,金又迫使宋徽宋、皇子、贵妃等赴金营。最后掠虏徽、钦二宗及后妃宗室等北撤,北宋自此结束。

金朝以武力不断胁迫宋朝的同时,也不断地从宋人那里取得饮茶之法,而且饮茶之风日甚一日。金朝虽然在战场上节节胜利,但是对炽烈的饮茶之风却十分担忧。因为所饮之茶都是来自宋人的岁贡和商贸,而且数量很大。当时,金朝“上下竟啜,农民尤甚,市井茶肆相属”,而文人们饮茶与饮酒已是等量齐观。茶叶消耗量的大增,对金朝的经济利益乃至国防都是不利的。于是,金朝不断地下令禁茶。禁令虽严,但茶风已开,茶饮深入民间。茶饮地位不断提高,如《松漠记闻》载,女真人婚嫁时,酒宴之后,“富者遍建茗,留上客数人啜之,或以粗者煮乳酪”。同时,汉族饮茶文化在金朝文人中的影响也很深,如党怀英所作的《青玉案》词中,对茶文化的内蕴有很准确的把握。

“红莎绿蒻春风饼,趁梅驿,来云岭,……一瓯月露心魂醒,更迭清歌助清兴,……与君洗尽,满襟烦暑,别作高寒境”。

2、中华茶文化向外传播简述

中华茶文化因其特定的内涵,具有很强的民族性,而越具有民族性的文化,也越具有世界性。中华茶文化在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中,也不断地向周边国家传播,不断地影响着这些国家的饮食文化。

⑴茶入朝鲜半岛

朝鲜半岛在四世纪至七世纪中叶,是高句丽、百济和新罗三国鼎立时代,据传六世纪中叶,已有植茶,其茶种是由华严宗智异禅师在朝鲜建华严寺时传入,至7世纪初,饮茶之风已扁及全朝鲜。后来,新罗在唐朝的帮助下,逐渐统一了全国。

在南北朝和隋唐时期,中国与济、新罗的往来比较频繁,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关系也比较密切。特别是新罗,在唐朝有通使往来一百二十次以上,是与唐通使来往最多的邻国之一。新罗人在唐朝主要学习佛典、佛法,研究唐代的典章,有的人还在唐朝做官。因而,唐代的饮茶习俗对他来说应是很亲近的。

唐代时不少新罗僧人住守中国寺庙,如山东文登清宁乡的法花院中,有三十多个僧人,均是新罗人。在日僧圆仁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记述,圆仁在中国求法巡行时,曾受到不少新罗人的帮助,这些新罗人有的是做官的,有的是僧人,如新罗人李元佐在圆仁离开万年县时,曾送他蒙顶茶二斤,团茶一串。

新罗的名僧真鉴国师,在一块碑文中记着如收到中国茶时,把茶放入石锅里,用薪烧火煮后,不分其味就饮的内容。

新罗的使节大廉,在唐文宗太和后期,将茶籽带回国内,种于智异山下的华岩寺周围,朝鲜的种茶历史由此开始。朝鲜《三国本纪》卷十,《新罗本纪》兴德王三年云:“入唐回使大廉,持茶种子来,王使植地理山。茶自善德王时有之,至于此盛焉”。

至宋代时,新罗人也学习宋代的烹茶技艺,李奎报(1168-1235年)著的《南行日记》中称:“……有庵,俗称蛇包圣人之旧居。元晓曾住此地,故蛇包迁于此地。本想煮贡晓公,但无泉水,突然岸隙涌泉,其味甘如奶,故试点茶”。

新罗在参考吸取中国茶文化的同时,还建立了自己的一套茶礼。这套茶礼包括:

一、吉礼时敬茶;

二、齿礼时敬茶;

三、宾礼时敬茶;

四、嘉时敬茶。

其中宾礼时敬茶最为典型。高丽时代迎接使臣的宾礼仪式共有五种。迎接宋、辽、金、元的使臣,其地点在乾德殿阁里举行,国王在东朝南,使臣在西朝东接茶,或国王在东朝西,使臣在西朝东接茶,有时,由国王亲自敬茶。

高丽时代,新罗茶礼的程度和内容,与宋代的宫廷茶宴茶礼有不少相通之处。

⑵茶入日本

中国的茶与茶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最为深刻,尤其是对日本茶道的发生发展,有着十分紧密的渊源关系。茶道是日本茶文化中最具典型性的一个内容,而日本茶道的发祥,与中国文化的熏陶戚戚相关。

中国茶及茶文化传入日本,主要是以浙江为通道,并以佛教传播为途径而实现的。

浙江名刹大寺有天台山国清寺、天目山径山寺、宁波阿育王寺、天童寺等。其中天台山国清寺是天台宗的发源地,径山寺是临济宗的发源地。并且,浙江地处东南沿海,是唐、宋、元各代重要的进出口岸。自唐代至元代,日本遣使和学问僧络绎不绝,来到浙江各佛教胜地修行求学,回国时,不仅带去了茶的种植知识、煮泡技艺,还带增了中国传统的茶道精神,使茶道在日本发扬光大,并形成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和精神内涵。中国茶叶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浙江的佛教对日本的影响和日本遣使、学问僧在浙江的游历。

唐代时,日本曾派遣了许多遣唐使和学问僧到中国来学习各种知识,据《日中文化交流史》统计,从舒明天皇二年(唐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八月到宇多天皇宽平六年(唐乾宁元年,公元894年)九月,日本前后共任命过19次遣唐使,这些人物代表着国家的形象,均通晓经史、长于文艺,或有一技之长。所以,尽管他们留唐时间不长,但对唐代的文化有着非常敏锐的洞察力和移植力。在这些遣唐使和学问僧中,与茶叶文化的传播有较直接关系的主要是都永忠和最澄。

都永忠作为学问僧,大约是在兴仁宝龟八年(唐代宗大历十二年,公元777年),随着唐使到了中国,在唐朝生活了二十多年,延历二十四年(唐顺宗永员元年,公元805年)八月与最澄等一起回国。都永忠平生好茶,当弘仁元年(唐宪宗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四月,嵯峨天皇行幸近江滋贺的韩琦,经过梵释寺时,作为该寺大僧的都永忠,亲手煮茶进献,天皇则赐之以御冠。同年六月,嵯峨天皇便命畿内,近江、丹波、播磨等地种茶,作为每年的贡品。后来,茶叶逐渐成为宫廷之物,深受皇室宠爱,并逐步向民间普及。

都永忠游历唐朝20多年,其生活习惯所发生的变化深受唐代汉风之影响,当时陆羽《茶经》已经写成,吃茶已成“比屋之饮”,再者,当时最著名的贡茶浙江的顾渚紫笋已是名动京华。因而,二十几年的唐代生活,都永忠对当时的茶叶状况,包括品种、制法、饮法也当了然于胸。都永忠向嵯峨天皇奉茶之事,距其回国约隔10年时间,所用茶及煮茶法均应是唐代中国的风格。自都永忠为天皇烹茶后,饮茶之风首先在宫廷渐行,嵯峨天皇夏日临幸藤原冬嗣的闲居院时作御制诗:

吟诗不厌捣香茗,

乘兴偏宜听雅弹。

秋日临幸皇弟池亭时曾作诗云:“萧然幽兴处,院里满茶烟”。(《凌云集》)均为此事之证。

传播中国茶文化的另一个重要人物是日僧最澄。最澄赴唐是在唐德宗二十年(804年),当时遣唐使分为两船:第一船上是空海,桔逸势等;第二只般上是最澄、义真、丹福等。因为途中遇到风暴,第一船漂泊到福州,第二船则漂到浙江明州(今宁波)。

最澄到浙江后,便登上天台山,随从道邃行满行满学习天台宗,又到越州龙兴寺从顺晓学习密宗,永贞元年(805年)八月与都永忠等一起从明州起程归国。从浙江天台山带去了茶种,据《日本社神道秘记》记载:最澄从中国传去茶种后,植于日吉神社旁(现日吉茶园)。最澄在将茶种引入日本的同时,也将茶饮引入了宫廷,得到了天皇的重视,具有与都永忠同样的功绩,这从最澄与嵯峨天皇的某些诗歌唱和中,似可知之一二。《文华秀丽集》中收有一首嵯峨天皇与最澄的唱和诗《澄公奉献诗答》,其中有“羽客旁讲席,山精供茶杯”之句,表现了天皇与最澄的融洽关系以及饮茶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最澄之前,天台山与天台宗僧人也多有赴日传教者,如天宝十三年(754年)的鉴真等,他们带去的不仅是天台派的教义,而且也有科学技术和生活习俗,饮茶之道无疑也是其中之一。这些去日僧人,应是在客观上促进日本僧人包括最澄来华求法的直接影响者,由于天台山在佛教上的特殊地位,自最澄回国以后,成了日本僧人极为向往之处,虽然其主要目的,大多是为学习天台宗和密宗,朝拜宗祖智者大师的圣迹,善知识、释疑难。于此同时,也自然而然受到了包括饮茶之道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这些僧侣回国后,对日本的饮茶文化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中国宋代时期,由于日本采取了锁国政策,开往宋朝的日本船只很少,但是,中国宋代去日本的商船却相对频繁。这些入日商船运去的贸易品中有茶碗、文具、香药及锦绫等器物,出发地与唐代一样,也为两浙海口,这些般只均在此横渡东中国海,到达日本肥前的值嘉岛,然后再转至筑前的博多。另一方面,尽管日本禁止商船赴宋,但违禁私入者仍然不少。北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日本高僧成寻阿利(1010—1081年)肥前来到浙江,曾在天台山方广寺石梁向罗汉献茶五百杯,据民间传说,罗汉似乎接纳了成寻的供奉,在茶碗水面上出现了瑞兆。

南宋时期,是中国茶道外传的重要阶段。日僧荣西曾两次来华。荣西第一次入宋,是在日本仁安三年(宋孝宗乾道四年,公元1168年)四月到达浙江明州,五月四日登明山,然后到天台山万年寺,同年六月又登明州阿育王山,九月回国,回国时除带了天台新章疏30余部60卷,还带回了茶籽,种植于佐贺县肥前背振山、拇尾山一带。荣西第二次入宋是日本文治三年(宋孝宗淳熙十四年,公元1187年)四月,此行目的原为赴印度求法,但因故未成行,所以即随从天台山万年寺的虚庵怀敞学禅,后来怀敞移居天童山,荣西亦随之前往继承,宋孝宗赐其千光法师封号。日本建久二年(宋光宗绍熙二年,公元1191年)七月,荣西回到长崎,嗣后便在京都修建了建仁寺,在镰仓修建了圣福寺,并在寺院中种植茶树,大力宣传禅教和茶饮。

据日本《雍州府志》、《拇山种茶谱略》史料记载,荣西从宋携茶籽归国,是用一小壶盛之,此壶至今尚存,俗称“汉小柿”,当荣西持茶种植于背振山时,茶籽“一夜而生根芽”,该茶种属浙江顾渚种。据传,荣西在天台山期间还曾模仿成寻,向罗汉献茶,并写了有关的茶诗。

荣西自浙江返回日本后,一边大兴禅教,一边传播茶道。20年后即日本承元五年(宋宁宗嘉定四年,公元1211年)终于撰成了《吃茶养生记》一书,书中极称茶的益人之处,称茶是“养生之仙茶、延龄之妙术”,并认为茶是“健心”之特殊茶。《吃茶养生记》也被称为“颂茶德之书”。日本《吾妻镜》中建保二年(宋宁宗嘉定七年,公元1214年)。二月四日条中记载:“将军家(实朝)略有不适,诸人奔走,然无殊疾,系昨夜大醉之馀醺,正值叶上僧正(荣西),在此加持,闻此事,称有良药,由本寺召进茶一盏,并持颂茶德之书一卷同献上,将军悦颜受之”。荣西携茶籽回国,是继唐代最澄等僧人之后,对日本饮茶文化产生的又一次重要影响,其结果是大大促进了日本的种茶规模,奠定了茶道的物质基础。荣西《吃茶养生记》的撰成,为茶饮的普及,奠定了茶道的物质基础。荣西《吃茶养生记》的撰成,为茶饮的普及、提高日本民族对茶与人体生理、心理上的作用之认识,具有重要意义。《吃茶养生记》对茶道的形成,具有一种点明人生意识和揭示道德价值取向的作用,它与以后日本茶道的“清敬和寂”的宗旨有着不可分割的渊源关系,《吃茶养生记》是茶道在形式确立之前的一种思想意识上的萌芽标志。嗣后,便有进一步的有意识地再从浙江径山寺茶宴中取其一定形式而发展到“唐式茶会”,并由此逐渐形成了规范的茶道和出现了村田珠光、千利休那样的开宗立派的宗师。

浙江除了天台山国清寺外,著名的还有径山寺。径山寺开山祖为唐代的法钦(国一禅师),宋代称径山寺为能仁禅寺,宋孝宗曾亲题“兴圣万寿寺”以后,又改为“香林禅寺”,居中国禅林第一位。宋理宗绍定五年(1232年),无准师范(大鉴禅师)入传径山寺后,日僧众望所归,一时云集。在此前后,径山寺成为浙江寺院中日僧朝拜的必到之地。宋理宗端平二年(1235年)入宋的神子荣尊到径山寺继续无准师范的法统,在嘉熙二年(1238年)回国后,开创了肥前的兴圣万寺等许多寺院。圣一国师圆尔辨圆也于1235年入宋,历时7年,登径山继承无准师范的法统。淳佑元年(1241年)五月回国。

与此同时,径山僧人也有入日传教者,如径山无准师范的法嗣兀庵普宁,使镰仓武士和禅宗结合了起来;径山的石溪月的法嗣大休正念(敕谥佛源禅师),于宋度宗咸淳五年(1269年)赴日,宣扬石溪心月的教风,也感化了很多镰仓武士。

中日两国僧人的互相来往,不仅使佛教得以快速传播,而且径山寺里的饮茶之法也随之扩展。

径山寺院中的饮茶方式是以茶供佛,然后众僧转坐一炉茶,随谈道德,随加取饮,气氛融洽。这种饮法,属于寺院中的一种清规。在此基础上,又将其形式扩展成为“茶宴”,以招待各路僧客。饮法主要是以末茶冲泡、调制的“点茶法”。宋代大批日僧在径山寺修炼学习,于饮茶之清规也自然身体力行,回国之后,言传身教,故饮茶之道也随佛教而遍行。在这些日僧中,南浦绍明(大禅师)是个较典型的人物。日本《类聚名物考》、《续视听草》、《本朝高僧传》都不同详略地记载了他从中国传入茶道的事迹。如《类聚名物考》中记:“茶道之起,在正元中筑前崇福寺开山南浦绍明由宋传入。”《续视听草》载:

“南浦绍明由宋归国,把茶台子、茶道具一式带至崇福寺”。因而可知,“径山茶宴”中的点茶法也在此间传到了日本。

在此期间,中国宋代的茶具精品——天目茶碗、青瓷茶碗也由浙江开始相继传入日本。在日本茶道中,天目茶碗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日本喝茶之初到创立茶礼的东山时代,所用只限于天目茶碗,后来,因茶道的普及,一般所用茶碗为朝鲜和日本的仿制品,而天目茶碗益显珍贵,只限于“台天目点茶法”和其它一些比较庄重的场合,如贵客临门或向神佛献茶等。

“天目茶碗”之名的来由,也与日本僧侣在浙江的修业有关。天目茶碗产于福建省泉州府德化县建安窑,主要特点是色泽沉着而调和,很适用于丛林寺院。由于日本僧人在天目山地区的径山寺、昭明寺、禅源寺等著名巨刹沿续修业近二十年,而这些寺院中供佛之茶所用均为这种茶碗,所以,日本僧人便称之为“天目茶碗”,传至日本的主要有“曜变天目”、“油滴天目”、“禾天目”、“玳皮盏天目”、“灰被”等名类。后来,日本的仿制品也冠以天目之名。如“濑户天目”、“白天目”、“黄天目”、“信乐天目”、“丹波天目”等。

青瓷茶碗产于浙江龙泉。自南宋到明初都不断输入日本,成为茶道中的重要用具。日本所存青瓷中,大致分为“钻青瓷、天龙寺青瓷、五官青瓷三大类。具体有“钻青瓷禾茶碗”、“飞青瓷茶碗”、“人形手青瓷”、“干汐手青瓷”。奈户称名寺僧人、日本茶道的创始人村田珠光(1425—1502),极爱收藏茶具,其藏品中的青瓷茶碗便称为“珠光青瓷”。

唐、宋时期,浙江天台山、径山等寺院中的茶籽、茶具、饮茶法由日本遣唐使、遣宋使和学问僧带回日本后,给日本茶道的兴盛,奠定了思想和艺术形式上的基础,具有民族特色的日本茶道的创立,均在此基础上产生。

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茶道,是由奈良称名寺和尚村田珠光(1425-1502年),将平民聚合饮茶的集会“茶寄合”与贵族茶会“茶数寄”合二为一形成的禅宗点茶法。自珠光完成了茶道的建立后,千利休(1522-1591)继续发扬光大,提炼出“和、敬、清、寂”茶道四规,而取得“天下茶匠”的地位。从此以后,日本茶道流派纷呈,各具特色,但“和、敬、清、寂”四规和待人接物的“七则”,仍然是茶道的主要精神。整个日本茶道艺术,无不体现出与佛教的息息相通,至今仍然散发着中国唐宋时代的文化气息,保留着浙江天台山、径山等地的佛家饮茶遗风。

⑶茶入俄国

中国茶叶最早传入俄国,据传是在公元六世纪时,由回族人运销至中亚细亚。到元代,蒙古人远征俄国,中国文明随之传入,到了明朝,中国茶叶开始大量进入俄国。

公元1567年,明穆宗即位,中国茶叶由哥萨克人伊万?彼得洛夫和歌纳计,亚里带入俄国。公元1618年,明朝政府批准与俄通商,并派使臣携茶叶数箱,作为礼物赠沙皇。

明末,俄人派骆驼商队,专程到新疆,并沿陆路到湖南采购砖茶,到安徽霍山采购六安茶等。同时,中国的茶叶由满蒙商队经陆路源源不断地输往俄国。

至清代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中俄签订互市条约,以恰克图为中心开展陆路通商贸易,茶叶就是其中主要的商品,其输出方式是将茶叶用马驮到天津,然后再用骆驼运到恰克图。

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沙俄因为华茶获利颇丰,于是女皇伊丽莎白亲自组织商队,来往于中俄之间,专门从事茶叶采购,专供宫廷贵族使用。到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采购规模渐大,到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恰克图条约》签订后华茶始大宗输俄。

1883年后,俄国多次引进中国茶籽,试图栽培茶树,1884年,索洛沃佐夫从汉口运去茶苗12000株和成箱的茶籽,在查瓦克──巴统附近开辟一小茶园,从事茶树栽培和制茶。

1888年,俄人波波夫来华,访问宁波一家茶厂,回国时,聘去了以刘峻周为首的茶叶技工10名,同时购买了不少茶籽和茶苗。后来刘峻周等,在高加索、巴统开始工作,历经了3年时间,种植了80公顷茶树,并建立了一座小型茶厂。1896年,刘峻周等人合同期满,回国前,波波夫要托刘峻周再招聘技工,产菜购茶苗茶籽。1897年,刘峻周又带领12名技工携带家眷往俄国,1990年在阿札里亚种植茶树150公顷,并建立了茶叶加工厂。

刘峻周于1893年应聘赴俄,到1924年返回家乡,三十年时间,对苏俄茶叶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苏联历史学家们曾为此撰专文以示纪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