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的历史渊源

发布时间 : 2021-11-30
茶文化的历史渊源 点茶的历史 茶的来源历史

茶文化的历史渊源。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茶的历史渊源”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然而,中国在茶业上对人类的贡献,主要在于最早发现了茶这种植物,最先利用了茶这种植物,并把它发展形成为我国和东方乃至整个世界的一种灿烂独特的茶文化。我国是茶树的原产地,茶树最早出现于我国西南部的云贵高原、西双版纳地区。但是有部分学者认为茶树的原产地在印度,理由是印度有野生茶树,而中国没有。但他们不知中国在公元前200年左右的《尔雅》中就提到有野生大茶树,而且还有茶树王。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药学专着,自战国时代写起,成书于西汉年间。这部书以传说的形式,搜集自远古以来,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药物知识,其中有这样的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亲而解之。据考证:这里的荼是指古代的茶,大意是说,远在上古时代,传说中的神农氏、亲口尝过百草,以便从中发现有利于人类生存的植物,竟然一天之内多次中毒。但由于服用茶叶而得救。这虽然是传说,带有明显的夸张成份,但也可从中得知,人类利用茶叶,可能是从药用开始的。

据考察,茶字最早出现在《百声大师碑》和《怀晖碑》中,时间大约在唐朝中期,公元806年到公元820年前后,在此之前,茶是用多义字荼表示的。

茶字的基本意义是苦菜,上古时期人们对茶还缺乏认识,仅仅根据它的味道,把它归于苦菜一类,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当人们认识到它与一般苦菜的区别及其特殊功能时,单独表示它的新字也就产生了。

茶与粮食,占有同等重要的位置。可是,由于气候等原因,当地并不产茶,官府为了增强控制少数民族的力量,对茶叶的供给采取限量,直接分配的办法,以求达到以茶治边的目的。与此同时,官府不仅控制茶叶的供应,俞且,以少量的茶,交换多数的战马,给兄弟民族带来沉重的负担,这就是历史上的茶马互市。

茶叶作为一种饮料,从唐朝开始,流传到我国西北各个少数民族地区,成为当地人民生活的必需品,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茶叶从发明到利用,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历史,它之所以深受人们的欢迎,除了可作为饮料被人们饮用外,还因为它对人体能起到一定的保健和治疗的作用。三国时代,诸葛亮带兵南征北战。一次,兵至云南励海,士兵因水土不服,多害眼病,诸诸亮命令士兵采茶煮水喝,不久,把眼病治好了。直到现在,当地人民还把茶树称作孔明树,把诸葛亮尊为茶祖。

我国史籍所载,在未知饮茶前,古人夏则饮水,冬则饮汤,恒以温汤生水解渴。以茶为饮则改变了人们喝生水的陋习,较大地提高了人民的健康水平。至于茶在欧美一带,被认为无疑是东方赐予西方的最好礼物,欧洲若无茶与咖啡之传入,饮酒必定更加无度,茶给人类的好处无法估计,我确信茶是人类的救主之一,是伟大的慰藉品等等。世界各国饮茶及茶的生产和贸易,除朝鲜、日本以及中亚、西亚一带是唐朝前后就从中国传入者外,其他多是16世纪以后,特别是近200年以来才传入发展起来的。

cy316.com延伸阅读

茶的历史渊源考证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然而,中国在茶业上对人类的贡献,主要在于最早发现了茶这种植物,最先利用了茶这种植物,并把它发展形成为我国和东方乃至整个世界的一种灿烂独特的茶文化。我国是茶树的原产地,茶树最早出现于我国西南部的云贵高原、西双版纳地区。但是有部分学者认为茶树的原产地在印度,理由是印度有野生茶树,而中国没有。但他们不知中国在公元前200年左右的《尔雅》中就提到有野生大茶树,而且还有茶树王。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药学专著,自战国时代写起,成书于西汉年间。这部书以传说的形式,搜集自远古以来,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药物知识,其中有这样的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亲而解之。据考证:这里的荼是指古代的茶,大意是说,远在上古时代,传说中的神农氏、亲口尝过百草,以便从中发现有利于人类生存的植物,竟然一天之内多次中毒。但由于服用茶叶而得救。这虽然是传说,带有明显的夸张成份,但也可从中得知,人类利用茶叶,可能是从药用开始的。

据考察,茶字最早出现在《百声大师碑》和《怀晖碑》中,时间大约在唐朝中期,公元806年到公元820年前后,在此之前,茶是用多义字荼表示的。

茶字的基本意义是苦菜,上古时期人们对茶还缺乏认识,仅仅根据它的味道,把它归于苦菜一类,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当人们认识到它与一般苦菜的区别及其特殊功能时,单独表示它的新字也就产生了。

茶与粮食,占有同等重要的位置。可是,由于气候等原因,当地并不产茶,官府为了增强控制少数民族的力量,对茶叶的供给采取限量,直接分配的办法,以求达到以茶治边的目的。与此同时,官府不仅控制茶叶的供应,俞且,以少量的茶,交换多数的战马,给兄弟民族带来沉重的负担,这就是历史上的茶马互市。

茶叶作为一种饮料,从唐朝开始,流传到我国西北各个少数民族地区,成为当地人民生活的必需品,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茶叶从发明到利用,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历史,它之所以深受人们的欢迎,除了可作为饮料被人们饮用外,还因为它对人体能起到一定的保健和治疗的作用。三国时代,诸葛亮带兵南征北战。一次,兵至云南励海,士兵因水土不服,多害眼病,诸诸亮命令士兵采茶煮水喝,不久,把眼病治好了。直到现在,当地人民还把茶树称作孔明树,把诸葛亮尊为茶祖。

我国史籍所载,在未知饮茶前,古人夏则饮水,冬则饮汤,恒以温汤生水解渴。以茶为饮则改变了人们喝生水的陋习,较大地提高了人民的健康水平。至于茶在欧美一带,被认为无疑是东方赐予西方的最好礼物,欧洲若无茶与咖啡之传入,饮酒必定更加无度,茶给人类的好处无法估计,我确信茶是人类的救主之一,是伟大的慰藉品等等。世界各国饮茶及茶的生产和贸易,除朝鲜、日本以及中亚、西亚一带是唐朝前后就从中国传入者外,其他多是16世纪以后,特别是近200年以来才传入发展起来的。

安化松针的历史渊源


安化松针的历史渊源据文献记载,是在安化境内的芙蓉山、云台山,自宋代开始,茶树已经是“山崖水畔,不种自生”了。清道光年间,原籍安化的总督陶澍所作《芙蓉江竹枝词》,“才交谷雨见旗枪,安排火坑打箱,芜蓉山顶多女伴,采得仙茶带雾香”,生动地描述了当时采制茶叶的景观。所制“芙蓉青茶”和“云台云雾”两茶,曾被列为贡品。但几经历变,采制方法业已失传。下面就详细介绍安化松针的历史渊源。

安化古称梅山,产茶历史悠久,素有“茶乡”之称。产品质好量多,早已驰名中外。安化在1072年建县以前已有产茶记载,唐代杨晔《膳夫经手录》说:谭州茶中有(益)阳团茶和渠江薄片,曾销往湖北江陵、襄旧一带。五代毛文锡《茶谱》也说:“潭邵之间有渠江,中有茶而多毒蛇猛兽……其色如铁,而芳香异常,烹之无渣也”,又载:“渠江薄片,一斤八十枚。”清同治《安化县志》载:当北宋“启疆”(建县)之初,茶犹力而求诸野……山崖水畔,不种自生”,“崖谷间生殖无几,惟茶甲诸州县。”明代万历二十三年(1595)朝廷将黑茶“天尖”、“贡尖”定为官茶。

安化松针为官茶,清道光年间定为贡茶,安化黑茶自明代万历二十三年定为官茶后,成为茶马交易的主体茶,道光年间销量约为3600~4000吨;元末明初,安化开始生产绿茶(烘青),明洪武二十四年规定湖南贡茶140斤(合现在83.56千克),其中独列安化“贡芽茶”22斤(现13千克),后来称为“四保贡茶”。

讲安化茶不能不提到安化人陶澍(1778一1839),道光年间曾任安徽、江苏巡抚,两江总督。写了多篇茶叶诗词,说安化芙蓉山有仙茶,品质佳。写于嘉庆二十年(1815)四首安化茶诗,共46句,是古今咏安化茶最长诗,诗中讲到茶的缘由、安化茶采制、安化茶命运和强调安化茶品质、功效和历史地位。

清咸丰时,安化工夫红茶在国内外享有盛名,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荣获金质奖章。当时全县沿资江上起渠江,下至敷溪,沿岸约100公里范围内各埠茶行盛行时多达300余家,一片茶乡的繁华景象。以上史实,说明安化境内.茶树分布繁多,自然生长茂盛,并且在9世纪时,安化茶叶已有相当的产量,能够成批外销,而且品质很好,其开始生产的时期自然更早。安化是红茶之乡、黑茶之乡、砖茶之乡和针形茶诞生之地,过去湖南省制定工夫红毛茶标准样和黑毛茶标准样必选之地,在省内和国内具有重要的地位。

以上就是对安化松针的历史渊源的介绍,希望对大家了解安化松针的历史渊源有所帮助。

霞浦元宵历史渊源


霞浦县处于我国海岸线的中部,福建省东北部,东濒东海,西接福安,北邻福鼎、柘荣,西南与宁德、罗源、连江隔海相望,介于北纬26°25′~27°9′,东经119°46′~120°26′之间,北距温州、南距福州均160公里。地处中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域,气候温暖湿润,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年平均气温16℃—19℃,年降雨量1100—1800mm之间,水、热、光资源丰富。气候条件非常适宜茶树生长,为“霞浦元宵茶”的加工提供了优质的鲜叶原料,构成“霞浦元宵茶”特有的品质特征。同时,霞浦优越的自然环境也为“霞浦元宵茶”的品质创造了有力的条件。

霞浦历史悠久,海岸绵长,为闽浙海上交通要道。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古越人在此劳动生息。三国时期,吴国在此设置温麻船屯。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始置温麻县。自晋至唐的600多年时间,霞浦先民靠海上交通方便的地理条件,引进茶叶生产技术,开山种茶,制茶饮茶,发展茶叶生产,成为唐代福州地区茶叶主要产区。“霞浦元宵茶”是在霞浦特有气候、土壤等条件影响下,经传统的技术工艺精心制作形成。“霞浦元宵茶”是福建省名茶之一,香高味醇,鲜爽生津。在闽东茶业的发展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我县人民摸索并创造了一套适合当地茶叶加工的手工制作工艺流程,即:鲜叶采摘—晾青—杀青—理条压扁—辉锅,由此生产出闻名周边地区的“霞浦元宵茶”。

上世纪改革开放后,我县茶叶技术人员在传承本县历史地方名茶手工制作工艺的基础上,通过选育和改良当地茶树品种,引进现在绿茶加工机械,改变制作工艺,跳出手工制茶的局限,大力推广机械化制茶,使我县茶叶产量成倍增长,不仅保留了原来地方历史名茶的特有品质特色,而且在外观和品质上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进而形成了今日闻名遐迩的福建省茶类精品—“霞浦元宵茶”。

黄山毛峰的历史渊源


歙州是隋文帝开皇年间设置的,经唐朝,到宋徽宗宣和三年改名为徽州,元为徽州路,明初原名兴安府,后改徽州府至清末。

黄山,录属歙州,后属徽州。据《中国名茶志》引用《徽州府志》载:黄山产茶始于宋之嘉佑,兴于明之隆庆。

又载:明朝名茶:......黄山云雾:产于徽州黄山。日本荣西禅师著《吃茶养生记》云:黄山茶养生之仙药也,延年之妙术也。

又《中国茶经》茶的传说:正志和尚与茶。说明黄山茶在明代就很有名了。而黄山源和号称500里黄山第一峰--紫霞峰。在《中国茶经》休之松萝一文中,据《歙县志》写道:旧志载明降庆间(1567-1572),僧大方住休之松萝山,制法精炒,郡邑师其法,因称茶曰松萝,......

歙县茶有的虽本轶松萝上,因系仿松萝制法,也概名松萝茶。例如当时歙县的紫霞山茶,也称为最上品,也称为松萝茶。与松萝山毗邻的歙县北源茶,又称为北源松萝,以享其名也。《徽州府志贡品》记载:歙之物产,无定额,亦无常品。

大要惟砚与墨为最,其他则以北源茶、紫霞茶。说明当时黄山源产北源茶和潜品紫霞山产紫霞茶,亦很有名。1949年夏,黄山丞相源僧师对来访的政府官员,曾采用当年生的大小相似的茶叶生片,每两片面合成一对,以4-5对为一扎(即棕榈叶丝或苎麻梢捆扎),作为礼品相赠。

黄山毛峰起源,据《安徽茶经》蜚声全国的黄山毛峰文曰:据传说是在光绪年间,距今已有70-80年。当时黄山一带原产外销绿茶,而该地谢裕大茶庄则附带收购一小部分毛峰,远销东关,因为品质优异,很得消费者欢迎。又据《安徽名特产》书中,由歙县叶祖荫撰稿黄山毛峰:《徽州商会资料》载:清光绪年间,歙县汤口谢裕泰茶庄试帛少量黄山特级毛峰茶(注:当时黄山毛峰并未分级),远销东北,深受销区顾客喜爱,遂蜚声全国。在陈椽教授编著《茶业通史》中,特意指出:黄山毛峰是何时开始制造的?也值得研究。随着1982年底,经国务院批准,将徵州地区的太平县改为县级黄山市,并将歙县的黄山公社划归黄山市,设为汤口镇。歙县茶叶公司通过史料记载和实地考查,从1984年春开始,在富溪乡选点于新田、田里两村13个村民组生产特级黄山毛峰。其中新田村充川(原名充头源)组生产的特级黄山毛峰,品质最优。作为歙县礼茶,五一国际劳动节以前送往北京。1985年歙县茶叶公司在收购特级黄山毛峰时,提出以富溪乡充头源生产的特级黄山毛峰质量为标准。产品连年荣获好评。故此,李亚北撰文:全国名茶珍品--黄山毛峰。则指出:黄山毛峰是清光绪年间谢裕大茶庄所创制。该茶庄创始人谢静和,歙县漕溪人,以茶为业,种采制都很精通。......标名黄山毛峰,运往关东,博得饮者的酷爱。其中,叶祖荫引《徽州商会资料》所提谢裕泰茶庄,仅除去汤口两字。李亚北所写该茶庄创始人谢静和......。均被此后我国多部茶叶名著合而为一引用。其实,徽州行署商业局长郑恩普(河北深县人,已离休,现住黄山市)于乙卯年(1975)春题词:凝铸黄山云雾质,飘溢漕溪雨露香。为谢裕大茶号首创黄山毛峰一百周年题。

又时逾十年后,歙县茶厂高级茶叶技师余怡生著《歙茶工艺》书中载:清朝光绪年间(1875年)谢裕大茶号在黄山富溪(注:原称漕溪)创制黄山毛峰,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了。说明黄山毛峰是清朝光绪纪元(1875年)开始制造的。

恩施玉露的历史渊源


恩施玉露是中国传统名茶。自唐时即有施南方茶的记载。明代黄一正《事物绀珠》载:茶类今茶名崇阳茶、蒲圻茶、圻茶、荆州茶、施州茶、南木茶(出江陵)。据传清朝康熙年间,恩施芭蕉黄连溪有一位姓蓝的茶商,他自垒茶灶,亲自焙茶,因制出来的茶叶外形紧圆挺直,色绿如玉,故名恩施玉绿。1936年,湖北省民生公司,在玉绿的基础上,研制出的绿茶香鲜味爽,毫白如玉,因其白毫格外显露,故改名为恩施玉露。恩施玉露以其别具一格的品质特色,赢得世人赞赏,屡次被评为名茶。湖北省恩施市东郊,巍峨奇特的五座山峰骈联,倚不崛起,它就是恩施玉露的主要产地五峰山。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朝夕云雾缭绕,山下为滔滔清江环抱;山坡缓园,峪地平阔,砂质壤土,深厚肥沃,良恩施玉露,好的生态环境,不但促进了茶树健壮生长,而且茶树代谢旺盛,内含叶绿素、蛋白质、氨基酸和芳香物质特别丰富,是制作色、香、味、形俱佳的玉露茶的上好原料。

恩施玉露的杀青沿用中国唐代所用的蒸汽杀青方法。恩施玉露是我国目前保留下来的为数不多的传统蒸青绿茶。

恩施产茶,历史悠久。远在宋代,这里已有茶叶生产。恩施玉露之创作,相传始于清康熙年间。当时恩施芭蕉黄连溪有一蓝姓茶商,垒灶研制,其焙茶炉灶,与今日之玉露茶焙炉极为相似。所制茶叶,外形紧圆挺直,色绿,珍贵如玉,曾称玉绿。到了1936年,湖北省民生公司,在与黄连溪毗邻接壤的宣恩县庆阳坝设厂制茶,其茶香鲜味爽,外形色泽翠绿,毫白如玉,格外显露,改名为玉露。由于品质优异,很快获得了发展,先后运销恩施、襄樊、光化、豫西等地,并远销日本。

现今恩施玉露的制作,除杀青方法仍然沿用蒸汽杀青外,做工较前更为精巧。高级玉露,采用一芽一叶、大小均匀、节短叶密、芽长叶小、色泽浓绿的鲜叶为原料。加工工艺分为蒸青、扇凉,炒头毛火、揉捻、炒二毛火、整形上光、烘焙、拣选等工序。

整形上光是制成玉露茶光滑油润、挺直细紧、汤色清澈明亮、香高味醇的重要工序。此工序又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悬手搓条,把0.81公斤的炒二毛火叶,放在5080℃的焙炉上,用两手心相对,拇指朝上,四指微曲,捧起茶条,右手向前,左手往后朝一个方向搓揉,并不断抛散茶团,使茶条成为细长圆形,约七成干时,转入第二阶段。此阶段采用搂、搓、端、扎四种手法交替使用,继续整形上光,直到干燥适度为止。整个整形上光过程,约需7080分钟。然后烘焙至用手捻茶叶能成粉末,梗能折断,就可上拣。拣除碎片、黄片、粗条、老梗及其他夹杂物,然后用牛皮纸包好,置于块状石灰缸中封藏。

所制的茶叶,外形条索紧圆光滑、纤细挺直如针,色泽苍翠绿润,被日本商人誉为松针。经沸水冲泡,芽叶复展如生,初时婷婷地悬浮杯中,继而沉降杯底,平伏完整,汤色嫩绿明亮,如玉露,香气清爽,滋味醇和。观其外形,赏心悦目;饮其茶汤,沁人心脾。历受消费者所赞。

历史渊源:太平猴魁茶


太平猴魁茶的历史渊源介绍

太平猴魁茶叶产于安徽黄山山区北麓原太平县。1987年,太平撤县建区成了黄山市下辖的黄山区。出于历史传承,人们仍把优质的猴魁茶叶称之为太平猴魁。而太平猴魁茶的历史渊源即从其起源述起。

太平猴魁历史典故和出处很多,也即是太平猴魁茶的历史渊源悠长及丰富。当地比较一致的说法是,清朝末年,太平县内叫猴坑的地方,茶农王魁成生产的茶叶风格独特、品质超群,特冠以猴坑地名,将茶叶称为猴魁。后许多茶商慕名贩运猴魁茶叶在南京、镇江开设茶庄,一时在江南茶界声名大振。1915年,太平猴魁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质奖章,为国家争得荣誉。1955年,太平猴魁又被国家有关部门评为全国十大名茶。

太平猴魁茶的历史渊源也可从其品牌渊源认识。太平猴魁作为一个历史品牌,其价值包含着太多的历史积淀。首先,1987年以前,太平曾是县级行政区划名称,改称黄山区后,当她和猴魁这个优质茶叶联系在一起时,在一般消费者和茶叶经销商心目中,太平依然是个原产地名。按照TRIPS协议,地理标志无须一定是行政区划,可以是山名、地名等。其次,猴魁作为一种特殊的茶叶名称(注意:不是商标法第十一条中所说的商品的通用名称),一部分茶叶经销商将其和太平联系起使用,将茶叶称之为太平猴魁。还有一部分茶商是将其单独使用,仅在包装上标注猴魁二字。由于猴魁品牌的知名度、显著性、影响力始终和以猴坑为中心的黄山区新明乡茶叶产区相联系,因此,仅猴魁二个字也应该被理解为原产地名称品牌。总之,由于历史文化的原因,无论太平猴魁还是猴魁单独使用,其品牌价值来源于地理标志和原产地名称是毋庸置疑的。

总之充分了解太平猴魁茶的历史渊源有助于对太平猴魁茶正确饮用及加工。

藏茶的文化及历史渊源


青藏高原生活的藏民族,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民族,饮用藏茶,已有千年以上的历史。《藏汉史集》上载:唐朝年间吐蕃(今西藏)王都松芒布杰得了一场重病,静养在深宫,一天,王宫屋顶栏杆上飞来一只小鸟,美丽无比,从没见过,小鸟口中衔着一根树枝,枝上有几片绿叶,吐蕃王命宫中侍从取来树枝,摘下叶片放入口中细嚼,觉得清香,加水煮沸,汤水香纯清爽,这就是最早得到藏茶的传说。于是派人寻找这种奇妙的树种,寻找队伍历尽艰辛,终于在汉区一个叫蒙山的地方找到了这种树种,就是今天的茶树。从此,茶叶被引入藏区,成为高原藏胞不可一日无茶之必须。青藏高原饮茶之风,是从松赞干布时期与唐朝期间的茶马贸易开始的。唐高宗时缣马交易、玄宗赤岭的互市换马,开始了汉藏茶马市场,吐蕃用良马换唐朝的茶叶。到了宋朝,朝廷已开辟了多条通往藏区的边茶古道,即为今天史书记载的南边茶马古道,从雅州经川西、进甘孜、昌都至乌斯藏最为著名,行程5000公里。据雅州府志记载(今四川雅安市、是古南边路茶马古道最大集散地)吐蕃用上马一匹换边茶240包,中马一匹换边茶160包,下马一匹换80包。元、明、清三朝,在古南边路茶马古道沿线设有茶马司,光现今雅安所属的区域,就设有六处茶马司,其中以雅州、黎州(今雅安汉源县)、调门(今雅安天全县)最为著名。茶为藏区专用的称边茶,藏语称茶为荚,具有消食、止渴、去油腻等特殊功效,对于缺氧、干燥和以肉食、酥油、糌粑为主食的藏胞来说,是每日的必须补给品,酥油茶中的酥油营养价值高,藏医学认为,在高寒缺氧环境下多喝酥油茶,能增强体质、增加体内精液、滋润肠胃。酥油茶产生的高热能,能御寒。加入酥油中的边茶汁很浓,能生津止渴、提神醒脑、防止动脉硬化、抗衰老、抗癌。近年来发现藏茶抗辐射力很强,在高原强辐照下藏族患皮肤癌的人极少。美国史丹佛大学的梅西教授研究金尖藏茶后发现,藏茶是最好的胃动力助动饮料,每日喝藏茶两杯,能很快恢复胃动力、肠动力,除了胃肠疾患的病人用于康复外,他推荐给常坐办公室的白领,他的医学指导格言为帮助你的消化系统每天做体操。藏茶中的芳香物质,能溶解脂肪,藏茶中的大量双歧干菌和多种复合酶,能帮助消化,在高原生活的藏胞,缺少新鲜蔬菜、水果,主要靠藏茶中的大量维生素来补充。藏胞主食牛、羊肉,加上缺氧,高寒地区的人日排尿量要比平原地区高出一倍以上,他们靠藏茶来维持体内水液代谢平衡。牛养肉、酥油属于酸性食物,经体内消化后要产生一定量的氢离子,氢离子使血液偏酸性,出现胃酸增多、便秘、疲劳、血液粘度增高、血糖增高等症状,饮用藏茶后,体内可产生一种对抗氢离子的氢氧根离子,使酸碱度保持平衡,保护组织器官,这个古老而平衡的饮食配方,是藏胞体格健壮,很少生病的法宝,也为当今三高症猛增和许多综合性疾病大行其道提供了保健养身指南。据1941年的西康省志记载(今雅安市),从雅州经康定输送到拉萨的边茶每年为20万包,从云南输送到西藏的茶叶有2.6万包,从这个年数据可以知道藏茶的消费量是非常大的。在西藏,藏族喝的茶大可分为清茶(即用边茶煮沸后过滤的茶汁)、酥油茶、甜茶、奶茶等。藏族将茶渗进了日常生活和交接应酬的很多环节,在藏族的礼仪风俗中,献上酥油茶和献哈达是同样重要的仪式。贮存边条茶(藏茶又称紧压茶,一般制作成砖形状,每五块或十块用篾编装为一条)也是藏族的一种聚财风俗。因为藏茶年成越久,自然发酵力就越醇和,价值也就越高。通常藏胞家庭都是以贮存条茶越多来显示尊贵和财富,藏胞最喜欢的品牌一般为建于康熙四十六年的雅安茶厂生产的金尖和康砖,另外就是印度、尼泊尔传来的红茶(作甜茶和奶茶用)。随着现代社会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汉族中有人开始专注藏茶的研究与开发。以前简易包装的砖茶现在也堂而皇之地进入了许多商家的精美殿堂,许多重视保健的家庭也开始熬煮藏茶。随着需求的多样化,藏茶的剂型、款式也在不断推出,更为新奇的是藏茶进入国际贸易的轨道异常迅猛,从北美一家客户反馈的信息获知,老美对藏茶红、浓、陈、醇的汤色、口感十分遐意,而且意外地使小蛮腰收细、啤酒肚消失、宿便症自愈、痛风消除、血脂降至正常、血糖降低,这可能就是藏茶千百年来生命力所在!

滇红历史渊源及发展


滇红茶又称云南红茶,是世界茶叶市场上著名的红茶品种。滇红茶是云南省传统出口商品,多年来行销欧美、中东、日本等地,久负盛誉。

滇红的发展历史,从1938年秋到1941年秋,经历了调查、创制、建厂成批生产三个阶段。

1938年,著名的红茶专家冯绍裘被中国茶叶总公司派往云南调查茶叶产销情况,以求扩大茶源,增加出口。冯绍裘遍寻云南各大茶区,于11月初到达顺宁(凤庆)。时届秋末冬初时节,却见凤山茶树成林,一片黄绿,茶壮叶肥,白毫浓密。于是,冯绍裘亲自动手试制了少量红茶,以观察其品质的优劣,结果使人不胜欣喜:满盘金色黄毫,汤色红浓明亮,叶底红艳发光(桔红),香味浓郁,为国内其他省小叶种的红茶所未见。试制的红茶样品邮寄香港茶市,被誉为红茶之上品。12月将顺宁茶区茶叶产销情况和试制的红绿茶样品向民国政府云南省经委汇报,取得同意,筹建云南茶叶公司和顺宁实验茶厂。

1939年,第一批“新滇红”约五百担终于试制成功,当时,开始拟定名为“云红”,意同安徽“祁红”,湖南红茶称“湖红”,故云南所产红茶亦可称“云红”也,同时又想借天空早晚红云喻意其中,但云南省茶叶公司方面提议用“滇红”雅称,即借云南简称“滇”,又借得巍巍西山龙门瞰下秀丽的滇池一水,也别有妙处,冯绍裘则不违众人之意,最终以“滇红”定名。

冯绍裘创制的滇红名茶,开创了我国“滇红”的历史。1940年以后,滇红茶年有发展,品质不断提高,成为祖国茶史上一朵灿烂的名茶之花。1986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到昆明访问,滇红特级工夫茶被作为礼品馈赠给英国女王。据说,英国女王将“滇红”置于透明器皿内作为观赏之物,视为珍品。在酷爱喝红茶的英国,滇红茶备受青睐。英国人还为滇红茶起了一个很英国的名字——王子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