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川茶的历史

发布时间 : 2021-11-30
点茶的历史 茶的来源历史 茶的发展历史

点茶的历史。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遂川茶的历史”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遂川茶的历史”相关知识!

遂川,位于江西省西南边缘,处罗霄山脉南段东麓,西与湖南省桂东、炎陵县相连,西北与革命圣地井冈山相接,是江西生态环境十佳县。县内峰峦叠嶂,林木储量丰富,河流纵横交错,水流清澈透明,茶叶种植和加工有着悠久的历史。

遂川茶,首当应说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博览会获得金奖,取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和有机食品认证,2005年列入了联合国政府采购目录,2006年载入中国茶叶名典的狗牯脑茶。狗牯脑茶1796年始产于汤湖镇茶山村的狗牯脑山上,故名狗牯脑茶。狗牯脑山海拔900余米,山清水秀,云雾缭绕,土质肥沃,茶树长于此,日照时短,茶芽叶嫩,富含氨基酸、咖啡碱、天然芳香质等元素。狗牯脑茶由秘传工艺制作,操作技巧精细,火候把握考究,成品茶外形紧结秀丽,条索匀整纤细,颜色碧中微露黛绿,表面覆一层细嫩白毫,莹润生香。每当清明时节,来汤湖游温泉、观茶园的客人络绎不绝,游客歇息之际,喝上一口狗牯脑青茶水,香醇沁人心脾,甘甜经久不去,叫人回味无穷。

其次应讲遂川的老仙茶和戴家埔绿茶,这两种茶均出于戴家埔乡,江西第二高峰南风面坐落于境内。老仙茶原名圣绿茶,为避免与其他地方的圣绿茶同名,便以当地一产茶山老仙峰为典,易名为老仙茶。戴家埔绿茶是凭借其优越的产地环境、精湛的采制技术、优异的茶叶品质和香醇幽长、味甘鲜爽的口感,而刚取得奖项的名茶,属典型的高山有机茶。

还有毛峰茶、羽绒茶、坳湖茶、杭山茶,也是遂川的优质茶,均以其独特的产茶地理环境、独特产品制作工艺、独特茶香风味而载入《江西名茶》史册。

说过茶叶的生产,还须说说茶叶的销售。有着几十年茶叶经营经验的遂川供销社人,正在紧跟时代步伐,以品牌经营意识,引领茶农开展有机茶生产,建立有机茶专业合作社,谋划投入千社千品工程,帮助茶农增产增收,致力于推动遂川茶叶产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茶文化精选阅读

茶的起源历史


茶的起源历史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四川一带已盛行饮茶。西汉时,茶是四川的特产,曾通过进贡传到京城长安,原来我国古代四川东鄂西就是茶树的发祥地,而这里正是三皇五帝最早生息之地。神农氏是三苗、九黎部族之首领。

在《史记吴起传》与《说苑》等古籍中有三苗氏,衡山在其南,歧山其北,左洞庭之坡,右彭蠡之川的记载,这说明神农氏的部族发源在四川东部和湖北西部山区,这正是今日大神农架的地域。在这样一个植被茂盛,至今还盛产茶叶的环境里,神农尝百草完全是可能的。后来这些部族不断北移或东徙,西北才成为华夏政治中心到舜帝禅让王位于大禹,氏族社会的政治中心已移到河南登封一带,前几年己在该处王城岗发掘出夏代遗址遗物,大禹接位,并非一帆风顺,当初在江浙沿海治水,疏流入海,导苕溪、余不溪、入太湖,克服了洪水之患。后又战败防风氏,逐渐北上。

舜帝得知大禹治水有功,就让位于他。而三苗后裔不服,所以,《史记五帝本纪》有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的记载。大禹治水在江南,史书也有根据: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上会稽、祭大禹,司马迁20岁时,也登会稽,探禹穴。

所以今日浙江绍兴留有大禹遗迹。夏禹原让位于百虫将军伯益,但为儿子夏启夺权,启有太康、仲康和少康三子,不断发生王位之争,到禹的第六代孙夏杼时政局统一,国力强盛,他曾率部南下寻根,至浙西、驻骅金斗山东南延峦妙峰一带,故这一带山称之为杼山。当时在山南至今尚留有避它城夏王村等遗迹。夏杼之后八代而衰,履癸(桀)为契灭,契建立先商世代。

从现存的历史资料也不难看出,氏族社会三苗氏生息之地,产茶历代不衰,如南北朝时,《刘琨购茶书》中提到安州(今湖北安陆);《桐君录》中提到酉阳(今湖北黄风东)、巴东(四川奉节);《荆州土地记》中提到武陵(湖南常德)。都盛产茶叶。唐代的史料中提到湖北江陵、南漳、四川彭景、安景、邛崃等地盛产茶。陆羽《茶经》中提茶叶品质不详的十一州中就有鄂州即今湖北武昌。

由此可见,《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事应发生我国中原。即使从《王褒僮约》所记载的饮茶、卖茶的事实看来,我国汉代以前,川东鄂西地区生产和利用茶叶的事业已相当发达。人们不难设想从采野茶到人工栽培茶树,从自给自用到产、供、销的过程,需要多长年代。所以说我国祖先发现利用栽培茶叶的历史是悠久的。

斯里兰卡的茶历史


中国不是茶叶故乡吗,当年老外不就为了中国茶的那缕清香和中国丝绸的那分缠绵,拼了老命也要从丝路千山万水运走,把茶叶洒向世界。中国茶叶传到斯里兰卡的时间并不长。

翻翻历史就知道,斯里兰卡茶叶的崛起,还是晚近这一两百年,且和中国茶叶的式微辗转相关。大清的闭关锁国,中国茶难以得到,洋人们遂在殖民地印度大量种植茶叶,后来,他们在斯里兰卡的山中试种咖啡失败,偶一植茶却大获成功。斯里兰卡眼下15%的GDP,都仰赖茶业。

18世纪末,斯里兰卡沦为英国殖民地。此时斯里兰卡的主要作物是咖啡,而没有人对种茶叶感兴趣。1824年,英国人将中国茶叶引入斯里兰卡,在康提附近的佩拉德尼亚植物园播下第一批种子。

1852年一位名叫詹姆斯泰勒的苏格兰人来到斯里兰卡,在一家大咖啡种植庄园工作,当时主要负责斯里兰卡的种植业从咖啡向茶叶种植的转型项目。泰勒在一个19英亩的住宅区内进行了他的第一次商业性的茶叶种植,他把加工好的茶叶运往英国,受到好评,这为斯里兰卡茶叶种植业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世纪70年代,枯萎病使咖啡园遭受灭顶之灾,摧毁了岛上的咖啡种植业,能够抵御病害的茶叶代之而起,茶叶得到天赐良机。英国种植园主们,以非常低廉的价格在斯里兰卡中部山区购得大片土地,并从印度雇来大批劳工,开发大面积茶叶种植园,取得惊人的效益。

19世纪80年代,斯里兰卡的茶叶产业迅速扩展壮大,茶叶产量从1870年的23磅,激增到1890年的2万吨,逐渐取代了中国向西方输出茶叶的地位。

自此,茶叶为斯里兰卡带来了非常好的经济效益。尽管斯里兰卡国土不大,却是世界上第三大茶叶生产国,占世界茶叶总产量的11%。斯里兰卡的茶叶主要用于出口,因而使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茶叶出口国,在全球茶叶出口市场上拥有21%的份额。

锡兰红茶,世界四大红茶之一,被称为“献给世界的礼物”,深受世界各地消费者的喜爱,尤其欧美国家对锡兰红茶情有独钟。

茶传播的历史


中国茶业,最初兴于巴蜀,其后向东部和南部逐次传播开来,以致遍及全国。到了唐代,又传至日本和朝鲜,16世纪后被西方引进。茶树是中国南方的一种嘉木,所以,中国的茶业,最初孕育、发生和发展于南方。

(1)巴蜀是中国茶业的摇篮(先秦两汉)

顾炎武曾经指出,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即认为中国的饮茶,是秦统一巴蜀之后才慢慢传播开来,也就是说,中国和世界的茶叶文化,最初是在巴蜀发展为业的。这一说法,已为现在绝大多数学者认同。巴蜀产茶,据文字记载和考证,至少可追溯到战国时期,此时巴蜀已形成一定规模的茶区,并以茶为贡品之一。关于巴蜀茶业在我国早期茶业史上的突出地位,直到西汉成帝时王褒的《童约》,才始见诸记载,内有烹荼尽具及武阳买茶两句。前者反映成都一带,西汉时不仅饮茶成风,而且出现了专门用具;从后一句可以看出,茶叶已经商品化,出现了如武阳一类的茶叶市场。

西汉时,成都不但已形成为我国茶叶的一个消费中心,由后来的文献记载看,很可能也已形成了最早的茶叶集散中心。不仅仅是在秦之前,秦汉乃至西晋,巴蜀仍是我国茶叶生产和技术的重要中心。

(2)长江中游或华中地区成为茶业中心(三国西晋)秦汉统一中国后,茶业随巴蜀与各地经济文化交流而增强。尤其是茶的加工、种植,首先向东部南部传播。如湖南茶陵的命名,就很能说明问题。茶陵是西汉时设的一个县,以其地出茶而名。茶陵邻近江西、广东边界,表明西汉时期茶的生产已经传到了湘、粤、赣毗邻地区。

三国、西晋阶段,随荆楚茶业和茶叶文化在全国传播的日益发展,也由于地理上的有利条件,长江中游或华中地区,在中国茶文化传播上的地位,逐渐取代巴蜀而明显重要起来。三国时,孙吴据有现在苏、皖、赣、鄂、湘、桂一部分和广东、福建、浙江全部陆地的东南半壁江山,这一地区,也是这时我国茶业传播和发展的主要区域。此时,南方栽种茶树的规模和范围有很大的发展,而已茶的饮用,也流传到了北方高门豪族。西晋时长江中游茶业的发展,还可从西晋时期《荆州土记》得到佐证。其载曰武陵七县通出茶,最好,说明荆汉地区茶业的明显发展,巴蜀独冠全国的优势,似已不复存在。

(3)长江下游和东南沿海茶业的发展(东晋南朝)西晋南渡之后,北方豪门过江侨居,建康(南京)成为我国南方的政治中心。这一时期,由于上层社会崇茶之风盛行,使得南方尤其是江东饮茶和茶叶文化有了较大的发展,也进一步促进了我国茶业向东南推进。这一时期,我国东南植茶,由浙西进而扩展到了现今温州、宁波沿海一线。不仅如此,如《桐君录》所载,西阳、武昌、晋陵皆出好茗,晋陵即常州,其茶出宜兴。表明东晋和南朝时,长江下游宜兴一带的茶业,也着名起来。三国两晋之后,茶业重心东移的趋势,更加明显化了。

(4)长江中下游地区成为中国茶叶生产和技术中心(唐代)如前所言,六朝以前,茶在南方的生产和饮用,已有一定发展,但北方饮者还不多。及至唐朝中期后,如《膳夫经手录》所载今关西、山东,闾阎村落皆吃之,累日不食犹得,不得一日无茶。中原和西北少数民族地区,都嗜茶成俗,于是南方茶的生产,随之空前蓬勃发展了起来。尤其是与北方交通便利的江南、淮南茶区,茶的生产更是得到了格外发展。唐代中叶后,长江中下游茶区,不仅茶产量大幅度提高,就是制茶技术,也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这种高水准的结果,就是湖州紫笋和常州阳羡茶成为了贡茶。茶叶生产和技术的中心,正式转移到了长江中游和下游。

江南茶叶生产,集一时之盛。当时史料记载,安徽祁门周围,千里之内,各地种茶,山无遗土,业于茶者七八。现在赣东北、浙西和皖南一带,在唐代时,其茶业确实有一个特大的发展。同时由于贡茶设置在江南,大大促进了江南制茶技术的提高,也带动了全国各茶区的生产和发展。由《茶经》和唐代其它文献记载来看,这时期茶叶产区已遍及今之四川、陕西、湖北、云南、广西、贵州、湖南、广东、福建、江西、浙江、江苏、安徽、河南等十四个省区,几乎达到了与我国近代茶区约略相当的局面。

(5)茶业重心由东向南移(宋代)从五代和宋朝初年起,全国气候由暖转寒,致使中国南方南部的茶业,较北部更加迅速发展了起来,并逐渐取代长江中下游茶区,成为宋朝茶业的重心。主要表现在贡茶从顾渚紫笋改为福建建安茶,唐时还不曾形成气候的闵南和岭南一带的茶业,明显地活跃和发展起来。宋朝茶业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是气候的变化,江南早春茶树因气温降低,发芽推迟,不能保证茶叶在清明前贡到京都。福建气候较暖,如欧阳修所说建安三千里,京师三月尝新茶。作为贡茶,建安茶的采制,必然精益求精,名声也愈来愈大,成为中国团茶、饼茶制作的主要技术中心,带动了闵南和岭南茶区的崛起和发展。

由此可见,到了宋代,茶已传播到全国各地。宋朝的茶区,基本上已与现代茶区范围相符。明清以后,只是茶叶制法和各茶类兴衰的演变问题了。

煎茶的历史


煎茶的历史

宋以饼研末煮饮的饮法,决定了煎再古代饮艺术中的重要性;唐代的烹法,也使道中最早的艺术品饮得以形成。

关于煎的火候。古人对煎水煎到什么程度为宜,与把焙用水适中与否称为“火候”一样,将煎水适度与否称作“汤侯”。

辨别汤侯,古人也有两条尺度:一是看水沸时的沸泡多少和大小,二是看水沸的声响。

我们的祖先最先是把当作药物,从野生的大树上砍下枝条,采集嫩梢,先是生嚼,后是加水煮成汤饮。

大约在秦汉以后,泛起了一种半制半饮的煎法,这可以在三国魏张辑的《广雅》中找到依据;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

欲煮茗饮,先炙令赤色,捣末置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桔子芼之。表明此时沏已由原来用新鲜嫩梢煮作羹饮,发展到将饼先在火上灼成“赤色”,然后斫开打坏,研成细末,过罗倒入壶中,用水煎煮。

尔后,再加上调料煎透的饮法,但陆羽以为如斯煎,如同“沟渠间弃水耳”。而陆氏的煎法,与早先比拟,则更讲究技法。按陆羽《经》所述,唐时人们饮的主要是经蒸压而成的饼,在煎前,为了将饼碾碎,就得烤,即用高温“持以逼火”,并且常常翻动,“屡其正”否则会“炎凉不均”,烤到饼呈“虾蟆背”状时为适度。烤好的要趁热包好,以免香气散失。至饼冷却再研成细末。煎需用风炉和釜作烧水用具,以木炭和硬柴作燃料,再加鲜活山水煎煮。

上面说的仅是唐代民间煎的方法,但已可看出,人们在饮技艺上已相称讲究了,至于上层人士,特别是统治阶级其饮的讲究程度就更非民间所可以相比的。不外唐代的沏之法,固然主要流行的是煎,但也有沏用点法的,这是由于唐代所制的叶,除主要的是饼外,还有粗、散和末,只是因为用煎法沏处于主导地位罢了,假如是末,也有用点法沏的。

煎这个词原先是表示一个制作食用的一道工序,即用水煮采集的嫩叶。东渡日本以后,蒸汽杀青技术在基本被淘汰了。炒青技术在出产中得以大行其道。所以煎这个词在也变得比较目生起来。后来煎就逐渐被用来指代一个的品种了,即通过蒸汽杀青工艺耳制的的。今天我们所说的煎就是以蒸汽杀青制造而成的中的一种。

蒸青煎的工艺过程分贮青、蒸青、粗揉、揉捻、中揉、精揉、干燥等工序。煎始是何时,起于何地,不能指实。但人们好像可以从苏氏兄弟的诗句中,找到踪影。很可能陆氏在总结唐代,以及唐以前的沏之法,加以改进,这可以根据陆氏在经著述中找到依据。

袋茶的历史


袋茶是一种成品茶,也叫茶包或袋泡茶,是将磨碎的茶包入一个滤纸作的小袋中,上面连一条线,冲泡後可以很容易的将残袋扔掉。袋茶由于其方便性符合现代人的消费习惯,逐渐在宾馆、宴会等场合普及,那么袋茶有怎样的历史呢?

1908年6月,美国纽约茶商托马斯沙利文为了降低生意成本,便决定把少量茶叶样品装入一个丝绸小袋子,寄送给潜在客户试尝。收到这些奇怪的小袋子后,疑惑的客户无从下手,便尝试着把它们浸泡到一杯滚烫的开水中。于是,世界上最早的袋茶就产生了。

当时,饮茶者抱怨绸质袋子网眼太密,茶叶风味不能充分、快速地渗透到开水中。于是,沙利文用丝绵织成的薄纱纸取代丝绸。1930年,美国人威廉赫尔曼松获得热封纸质茶袋的专利权。一直到现在这一设计工艺仍然在使用。

沙利文的无心之举成就了今天的袋茶产业。仅在英国,人们每天喝掉大约1.3亿杯袋茶。

1953年英国泰特利茶叶公司开始批量生产袋茶并不断改进茶包设计。1964年,茶包材质被改进得更为轻便细致,这也是促使袋茶更为畅销的原因之一。

1989年,泰特利茶叶公司重新进行茶包设计,推出圆形茶包。几年后,泰特利茶叶公司又推出带束绳的茶包,且茶包中有30种不同的茶叶。此外,金字塔形茶包、尼龙茶包先后进入英国市场。

饼茶的历史


市场上,云南普洱茶多以饼茶的形式出现,一些人就以为饼茶是云南人发明的,其实不然,饼茶是我国乃至世界制茶史上历时最长、形制最古老的一种茶品形制。从它诞生到现在,已经经历了近2000年的风风雨雨。

明代以前的各种茶叶史料记录和反映的,大多是以饼茶为主要内容的。茶圣陆羽《茶经》记录的,是唐代饼茶的加工、饮用;宋代的龙团凤饼更是饼茶的极至时代所以,饼茶这种制茶形制,不是云南人自己发明出来的。

制茶技术最早的文字记录,出现在三国时期张揖《广雅》佚文中(张揖,字稚让,三国魏清河县人,在魏太和年间,公元227~232年曾任博士)。这是唐代以前描述茶叶加工肜制的惟一史料,《广雅》云荆巴间采茶(一为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饮,先灸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橘子髦之。

《广雅》全文仅44个字,透露的茶叶加工技术信息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将茶叶制成饼状;二是对于成熟的茶树鲜叶在制饼时添加成型剂一米汤;三是当时饼茶的产地~荆巴;四是饼茶的饮用方式灸令赤色,捣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橘子髦之由此可见,有文字可考的饼茶生产历史,至今已有1800多年。(节选自《解读普洱》)

凤冈茶的历史


茶香幽远,穿越历史长河。

汉:司马迁在《史记》中载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当时汉武帝刘彻派唐蒙通夜郎,打通闭塞的西南。唐蒙进入夜郎,看到当地市场上有茶叶、蜂蜜等物品交易;夜郎王对唐蒙说,这里茶叶最热闹,唐蒙出使夜郎,其茶叶才得以与外界交流。现凤冈夜郎古甸犹存。

唐:唐初在西南设行政区域夷州,有效管理夷人,夷州产好茶,用茶叶进贡朝廷,人称贡品,受到茶圣陆羽称赞,并在其《茶经》中称:黔中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这里的夷州,就是今凤冈境内。

宋:乐史在《太平寰宇记》中记夷州、播州以茶为土贡,说明夷州茶已成为当时的主要贡茶产地。

清:《梅簃随笔》载:龙泉产云雾芽茶,色味双绝,远胜石门芽茶;《贵州通志》记录:石阡茶皆为贡品,近龙泉、镇远,各山间有。

专家:凤冈茶富锌富硒有机,三合一,品质独特,全国仅有。茶汤浓酽,滋润生活。

在凤冈走亲访友,首先淡茶相敬;一日三餐,餐餐有油茶,无茶不成礼,无茶不就餐。可见茶已成为凤冈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淡茶有顶罐、烧锅茶、罐罐茶、冲泡茶四种。顶罐茶是将顶罐悬在三角架上,在顶罐中加水,然后在下面用柴火烧,待水烧开后,加入茶叶,这种喝法多半是上年纪的老人边烧茶喝边抽旱烟,或唱茶歌,休闲自得。烧锅茶是用大铁锅先将水烧开,置入茶叶,煮沸即可,适用于劳作现场和村民干活前烧一大壶提上山解渴。罐罐茶是用沙子罐装水在柴火中煨,待水沸腾后再加入适量茶叶,这种茶比烧锅茶更浓香。冲泡茶就是当今常用的开水泡茶。

油茶是村里人必喝的一种茶。油茶的制作很讲究,先将茶叶置入油锅中煎黄,将煎黄的芝麻、花生、黄豆、花椒、核桃仁等食品放入油锅中,加入少量水,用小火熬煮,边煮边磨,磨成茶浆。再根据人员多少加水,煮沸即可。在油茶中可加入面条、糯米、鸡蛋、汤圆等,做成油茶面、油茶稀饭、油茶鸡蛋、油茶汤圆等。

在民间礼仪中,茶用途很广。如:小伙姑娘要成亲,就需行开口茶、定亲茶、过门茶三道程序才能结婚。

首先是开口茶。男方用红纸折成两个正方形的纸盒,表示正规恋爱和好事成双,每个纸盒内装茶叶各四两,以示四季发财。这不是普通的茶叶,必须由男方的母亲在阳雀刚开口叫后摘的茶,摘茶时要边采边唱:阳雀叫唤贵贵扬,摘斤茶叶相姑娘。相个姑娘当媳妇,孝敬公婆爱儿郎。阳雀叫唤贵贵扬,张张茶叶嫩汤汤,保准媳妇乖又亮,赛过她的爹和娘。不会唱这歌的母亲还得请人教会。否则儿子大了谈媳妇不顺利。媒人拿着茶叶去女方家,若女方的家长将茶叶收下,并将这茶叶抓一把来熬油茶给媒人喝了,就表示姑娘愿意和小伙子谈恋爱,双方的家长就同意孩子们往来。反之,则不同意开亲。

其次是定亲茶。男方用同样的纸盒装两盒茶叶,每盒茶叶装六两,表示六六顺,除此外,还要给女方买几套衣服和一对玉镯,同时根据女方亲戚的多少,每户送2至3斤条形状的猪肉(俗称条方)。然后约定一个双数日期,请人帮忙抬到女方家。姑娘若亲自出门迎礼,并当即将这茶叶熬油茶给大家喝了,则表示婚事定下来了。

第三道是过门茶,也称改口茶。即小伙子与介绍人一道去姑娘家,与姑娘族门中的堂公伯叔、哥嫂弟妹和亲戚相认,改口称呼,姑娘喊什么,小伙子就跟着喊。这一次用红纸折成三角状纸盒,每盒装茶叶二两,还要买12串火炮到女方家去放,表示改口茶后月月红。从此,男女双方便可随时往来,择日结婚了。

此外还有启蒙茶、谢师茶、造屋茶、祭祖茶等。

茶的历史传说传为历史故典美谈


唐代诗人钱起说:“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李嘉祐说“幸有香茶留稚子,不堪秋草送王孙”。峰峦、竹林、紫茶、清风、亲朋欢聚,挚友抒怀,如此品茶,雅趣不亚于流霞肴撰,茶艺之美自然也在其中了。

唐代,朝廷将茶沿丝绸之路输往海外请国,借此打开外交局面,长安能成为世界大都会、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茶也有不少功劳。相传文成公主和亲西藏,带去了香茶,之后,藏民饮茶成为时尚,此事在西藏传为历史美谈。

明代,朝廷将茶输边易马,作为杀手铜,欲借此“以制番人之死命”,茶成了明代一个重要的政治磋码。

清代,官场钦荣有着特殊的程序和含义,与贵族茶道、雅士茶道、禅宗茶道有所区别。在隆重场合。如拜谒上司或长者,仆人献上的盖碗茶照例不能取饮,主客都一样。如果取饮,便看作为无礼。主人如果端茶,意味着主人下“逐客令”,客人需立马告辞,这叫“端茶送客”。如果主人叫仆人“换茶”,则表示留客,这叫“留茶”。

相关文章